为什么学生问题老是解决不了?——教师教育知识掌握水平不高的原因与对策

2022-09-11

1问题提出

学生不爱学习, 教师不知道怎么办。 这是许多许多中小学教师都遇到的一个困惑, 在我们近年的调研中反复出现。 在我们眼中, 教育心理学教材中对相关问题的讲解非常细致, 学生不爱学习, 可能是没有能力学习, 也可能是有能力但缺乏动机, 还有可能仅仅是缺乏学习策略和方法, 导致其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不高。 我们很难理解教师面对这些问题却依旧手足无措。 意料之余, 我们开始关注和分析。 为什么学生的问题老是解决不了?

仔细想来, 根源可能在于他们对教育知识的掌握水平不高, 别提灵活运用和拓展了。 其实, 学校层面的许多问题也与教师的教育知识的掌握不足有关系, 例如有的教师会惩罚学生, 有的教师只会搞应试教育, 使得素质教育流于形式。

尽管教育知识 (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早已成为师范教育和教师入职考试的基本内容, 而且成为教育部规定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 但截止目前尚未有研究报告小学教师对教育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

本文以辽西地区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 对其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调查, 分析了导致其掌握水平不高的原因, 进而提出了提升教师掌握水平的几点措施。

2研究方法

2.1 调查工具

本研究用到了三个问卷, 问卷内容如下。

2.1.1 教师工作绩效问卷

教师工作绩效问卷是对教育教学工作效果的整体评价, 包括完成任务、计划目标、工作效果、高效率、发挥潜能等几个方面。 该问卷由企业员工工作绩效问卷改编而来, 主要的改动是把企业家的称呼换成了教师相关的称呼。[1]

工作绩效问卷共有5 个题目, 采用李克特5 点量表计分, 完全符合记4 分, 完全不符合记0 分, 其余类推。 在本次调查中, 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 间隔一周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69。说明问卷有较好的信度。

工作绩效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在0.46 到0.84 之间, 各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在0.74 到0.84 之间。 说明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工作绩效自评与教学效果他评的相关在0.26 到0.42 之间, 说明工作绩效有可接受的效标效度。

2.1.2 教育知识测验

在分析了历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真题, 我们选择了一些典型题目, 稍加修改后组成了教育知识测验。 测验题目既反映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结论, 又与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密切联系。

教育知识测验包括教学方法知识、学生个体差异知识、学习过程知识、学生管理知识和教学评价知识等五个方面。 测验题目中少数是识记类题目, 多数是需要理解的题目。

教育知识测验共有18 个题目, 其中教学方法4 个, 学生差异3 个, 学习过程5 个, 学生管理3 个, 教学评价3 个。 测验采用的是0、1 记分, 答对了记1 分, 答错了记0 分。 之所以保留18个, 原因一是题目太多了受试者不配合, 二是太少了测验质量不高。

教育知识测验的五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16 到0.40之间, 五个维度与总分的相关在0.33 到0.70 之间。 维度之间的相关低于维度与总分的相关, 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过程两个维度与教师的教学效果他评得分之间有显著相关, 相关系数均为0.15, 说明教育知识测验具有一定的效标关联效度。

凌海第五小学的33 名老师参加了重测, 其中有效问卷26份。 间隔一周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61, p<0.01, 具有可接受的信度。

2.2 调查对象

总共发出问卷380 份, 收回有效问卷214 分。 调查了辽西五所学校的小学教师, 其中男教师五名, 女教师209 名, 并附带着教师的一些基本信息:教师的工作时间和年龄、教师所教学科的情况、教师的职称情况、教师最终的学历信息、骨干教师的级别和教师的工资状况。

2.3 调查过程与数据分析

在反复修改调查问卷后, 委托当地的老师进行调查, 要求组织调查的老师调查前要讲清楚调查的目的, 特别强调是无记名的。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1.5 进行。

3教师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

掌握的总体情况是:大部分老师基本是靠经验, 很少能用知识;很多老师还处在有了部分知识, 但还不会运用的阶段。

3.1 总体情况

总体上看, 受调查者回答情况并不好。 最高分14 分, 最低仅3 分, 平均分为8.49 分, 标准差为2.42。 各个分数段的人数分别为:3 到6 分的占20.2%;7 到9 分的占45.1%;10 到14 分的占34.7%。 及格者仅占34.7%。

3.2 具体情况

教育知识的五个方面, 受调查者的得分均没有超过及格线, 得分高低依次是教学评价知识、学生个体差异知识、学生管理、教学方法、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的得分最低。

4教师教育知识掌握水平不高的原因分析

4.1 教师对八种知识来源的提名

每个受调查者可以提名多个来源, 八种知识来源的提名依次是:经验积累 (提名49 人次, 占22.9%) 、教研 (提名47 人次, 占22%) 、教材 (提名43 人次, 占21%) 、日常交流和观摩 (均为42 人次, 占19.6%) 、培训 (36 人次, 占16.8%) 、书刊 (35 人次, 占16.4%) 、网络 (31 人次, 占14.5%) 。

4.2 教育知识掌握不足的原因分析

从八种教育知识的来源的被提名情况看, 导致教育知识掌握不足的原因可能有如下情形。

4.2.1 教材内容陈旧阻滞了教育知识的掌握

目前关于教育知识的教材编写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教材编写的内容上过于理论化, 枯燥难懂, 缺乏时效性, 难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教育问题。教师面对这些教材很茫然, 不知道如何消化吸收这些内容, 更不知道如何将这些教育知识切实的运用到现实的教育情境之中。

教材在内容上更新速度特别慢, 知识陈旧, 难以反映新情况, “教科书中的内容往往长期不变, ……知识的陈旧和老化成为这种封闭式性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样的知识结构显然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知识不断更新的状况和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5]国内很多教育学心理学教材的知识都是上世纪80 年代以前的知识。 教材知识的陈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对教育知识的掌握。

4.2.2 教研流于形式延迟了教育知识的转化

从教育知识的掌握的角度看教研, 可以发现目前的教研活动存在许多问题。调研中我们发现, 很多学校的教研基本流于形式。教研本是自身经验和书本知识发生碰撞的平台, 但很显然教师认为这个平台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研功能的缺失, 质量不高, 在某种程度延迟了教师教育知识的转换。

4.2.3 培训和观摩质量不高

目前培训种类有很多, 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和教师职前培训。 从教师职前培训来看, “我国师范教育, 多以学科单位设置, 长期存在着重视学科专业方面的课程教学, 轻视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方面的教学。 ”[6]可见职前培训中教育知识没有相应地位。国家级培训和省级培训亦是如此, 培训中对教育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 到底在培训中有多少收获, 这些教师也说不清楚。其次培训内容多停留在技能层面上, 对教育知识涉猎的比较少, 受训者难以提高自身的教育知识的掌握水平。至于教师观摩课堂也是如此, 经常走马观花式的, 教师们在观摩过程中缺乏反思与批判。观摩过后教师间缺乏思想上的交流, 难以形成互补效应, 没有思想上的碰撞, 教师的教育知识很难有所成长。

4.2.4 网络上关于教育知识的内容良莠不齐

网络上的教育知识内容繁杂, 良莠不齐, 大多是都是出版商包装过的快餐式的考试知识, 高质量的教育知识的内容则是很少, 教师吸收这些知识很容易, 但是没有什么营养可言。

5提升教师教育知识掌握水平的措施

5.1 更新相关教材的内容

教材内容陈旧而且晦涩难懂, 难以满足教师们对教育知识的需求, 因此教材的编写需要有所改进。首先教材编写人员的构成应该有所调整, 除了教育专家外, 还要吸收一线教师的参与。也就是说教材的编写要征求一线教师的意见, 让他们有发言权, 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并且可以增强教材编写的实效性, 回应教师所遇到的教学困惑。其次教师知识教材的编写应遵循教育知识“动态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7], 吸收最新的教育知识, 搜集真实的应用教育知识的案例结合教师的教育实践, 从而活化教师自身的教育知识, 真正做到解决教师现实中遇到的教育问题。

5.2 改进教研活动

教育科研如果被认为是简单地完成一篇论文那便毫无意义, 也无益于提高教师教育的知识掌握水平, 因此在教师的教研活动中需要转变教师以往对教育科研的错误认识, 加入教育知识的学习。教师们在科研活动中要有问题意识、切实地投入到教育科研中, 通过观察不断地发现自身在教育知识方面的欠缺并加以审视。在经验的不断反思中建构出新的知识, 实现教师自身的实践性知识到教育知识的转化, 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复杂过程也是促进教育知识发展的有效途径。

5.3 提升培训和观摩质量

培训和观摩不能只是听专家知识讲座, 看外在的操作。像省级培训和国家级培训这种培训需要丰富培训方式, 而非进行单一的专家式的讲座。培训过程中, 要充分激发教师学习教育知识的兴趣, 多给予教师交流提问的机会。培训内容则多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 最好是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培训者。培训课程要注重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培训结束后可以对教师的教育知识的接受情况做个测试, 从而保证培训的质量。其次教师们要深入思考高质量的教学背后的教育知识的原因, 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反思。

5.4 开发高质量的网络资源

在互联网+的时代, 网络是知识传播的高速路。 将教育知识的教材、 最新的教育知识资讯、 实践方面的案例整理放到网络上。教师们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观点, 这样能够克服纸质材料将作者与读者隔开, 无法讨论改进的窘境。他们相互交流产生的思想上的碰撞, 有利于纠正自身教育知识的不足, 从而提高教育知识掌握水平。

参考文献

[1] 高寒阳.中小企业家情绪智力、领导风格与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2] Thamar Voss, Mareike Kunter.Assessing Teacher Candidates’General Pedagogical Psychological Knowledge:Test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J].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2011 (4) :954-955.

[3] 李长吉, 沈晓燕.农村教师拥有怎样的学科知识——关于农村教师学科知识的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 2015 (1) :28-29.

[4] [5][7]刘清华.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83, 40, 40-41.

[6] 潘海燕.教师的教育科研与专业发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15.

上一篇:综合地质录井中异常预报研究下一篇:分析综放工作面现场矿压实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