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古代埃及教案

2022-08-01

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1课古代埃及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第1课古代埃及教案

2018下岳麓版《第1课 古代埃及》教案1

第1课 古代埃及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古埃及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它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

2.结合图片和相关资料分析埃及的自然环境特点,理解尼罗河在埃及的重要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分析自然环境影响文明产生,进一步认识大河对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了解文明产生的多源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了解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人类文明的产生有多个源头,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

2.通过了解金字塔建造及特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教学重点、 难点

1.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展示丰富资料,吸引学生兴趣。 2.加入生活化元素,使课堂接近学生,学生融入课堂。

3.采用独立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在遇到难题时互相讨论,取长补短,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PPT,古代亚非四大文明古国示意图,人类早期文明最先诞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自西向东,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西亚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南亚次大陆的古印度文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今天我们学习古埃及文明。

(二)讲授新课:

一、发现古埃及史

1、古埃及的自然环境——尼罗河,出示:赞美尼罗河诗歌、尼罗河图片。

“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教学预设:尼罗河是唯一水源,为人类生存提供条件。 设问:解释歌词“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 教学预设:定期泛滥,利于农业发展。

小结:尼罗河为人们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定期泛滥促进了古埃及农业的发展,为古代埃及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

2、国家的发展历程: 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国家 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统一 公元前15世纪

地跨亚非 灭亡: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吞并 强盛时期:图特摩斯三世

图特摩斯三世(Thutmose III),古埃及第18王朝法老,在古埃及的31个王朝中,第18王朝是延续时间最长,版图最大,国力最鼎盛的一个朝代,而图特摩斯三世则是这个王朝的集大成者。他在位期间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征服了地中海东岸的迦南和叙利亚地区。通常认为,是图特摩斯使埃及完成了从一个地域性王国向洲际大帝国的质变。图特摩斯三世被认为是古埃及最伟大的法老之一,被称为“古代世界之拿破仑”。

古代埃及的衰落:

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埃及,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埃及,古代埃及近3000年的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3、古代及文明成就: A、太阳历 历法:太阳历

①制定依据:按照尼罗河的涨落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

②基本内容:一年分3个季节,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岁末加上5天宗教节日,一年365天。

③地位: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

④影响:罗马历法、今天的公历,都源于此。

B、象形文字: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它是一种与事物形状相似的文字,并有一定的读音。

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 设问:象形文字有怎样的特点? 与事物形状相似。

补充:象形文字一般书写在纸草上,而纸草是生长于尼罗河河边的一种植物。 小结:象形文字是古老的文字之一,是古埃及人民创造的文明成就。 C、医学成就:木乃伊

出示:木乃伊制作过程的图片以及希罗多德关于木乃伊制作的一般方法的介绍。 设问1:在这个过程中,懂得了哪些医学方面的知识? 解剖、心脏、消毒、防腐、缝合技术等等。 设问2:古埃及人为什么要制作木乃伊呢?

“灵魂不死”……

小结:古埃及人民深信“灵魂不死”,热衷于制作木乃伊,因此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埃及的医学也在不断地进步。

二、法老的统治

1、背景:统一的国家、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大规模的水利工程,都要求强化国家统治机构和国王权力。

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多方面的挑战。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

三、金字塔

设问1: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等

出示:想象如何搬运、建造金字塔的?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根据传闻写道:“他(胡夫)强迫所有的人为他做工,……他们分成10万人的大群来工作,每一个大群都要工作3个月, ……金字塔本身的建造用了20年。

据研究,胡夫金字塔,四边底线误差不出20厘米,与230米的总长度比较,误差在l/1000之内;基底四个直角误差最大不过3分2秒,四边方位同准确的东西南北方位误差也只在1分15秒和5分30秒之间。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反映了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发展较高的水平,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设问2:金字塔主要是由谁来建造的?你从中能够悟出什么道理? 教学预设: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小结:金字塔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它的建造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历史是由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

(三)、课堂小结

古代埃及:建国:公元前3500年,统一:公元前3100年左右,灭亡:公元前525年,科学文化成就:天文学(太阳历)、数学、医学、象形文字、金字塔。这些是古代埃及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所谓文明,指的是埃及在世界范围内最早进入奴隶社会。

(四)、板书设计

(五)、课堂练习:

1.下列文明成果中,属于古埃及人民创造的是(

)

A.楔形文字

B.汉谟拉比法典

C.种姓制度

D.金字塔

2、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有了古代埃及文明,就有了尼罗河 B. 尼罗河孕育了古代埃及文明 C. 古代埃及人十分爱护尼罗河

D. 尼罗河是古代埃及的象征

3、成为古代埃及文明标志是(

)

①金字塔

②空中花园

③狮身人面像

④汉谟拉比法典。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4、给我们留下了宏伟的金字塔、神秘的狮身人面像的先民是(

) A. 古印度人

B. 古罗马人

C. 古代埃及人 D. 古希腊人

(六)、教学反思:

第二篇:示范教案(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http:// 或http://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设计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在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经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与向往。古代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本单元探讨的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人们为发展社会经济所作出的努力。本单元由四课组成,即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的经济政策。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有利于弄清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古代手工业的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古代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范畴的表现。

本单元的重点是掌握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特点,难点是分析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本课内容分三目,对我国古代农业的成长历程和基本特征进行了充分的诠释。第一目“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主要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水平在不断提高。第二目“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则从耕作方法、耕作制度等方面,详细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农业的辉煌成就,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第三目“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则重点描述我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基本特征。除此之外,本课还配有大量的插图和辅导资料,对以上三目内容进行了补充和解释,它有助于学生对农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在教学时,要利用这些图片和资料,向学生解释一些农业生产现象,阐释一些农业生产名词,剖析一些农业生产问题。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教学难点

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启发—发现”式教学法为主,通过谈话式教学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办法,让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和表格进行归纳总结。为使教学过程更有形象性,避免枯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演示经济发展的过程,以图示法演示相关图片。有条件时,可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预先查找能说明中国农业发展的生产工具,并了解其用途。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农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石,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是和农业的发展分不开的。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课件展示十二生肖图片

提问: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十二生肖,那么你们知道十二生肖中哪些动物与农业有关吗? 回答:牛、马、羊、鸡、狗、猪。

过渡:由此可见,十二生肖的产生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有着一定的联系。那么,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中国古代历史中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在清代,人口数量激增,其中中国古代农业又起着什么作用?此外,我们在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中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又是建立在哪一经济基础之上的?这些问题都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一一解决。

情境导入

播放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片断(音乐、视频均可)

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这段戏曲吗? 回答:(齐声)喜欢。 过渡:在听歌时,我留意到其中一句歌词“你耕田来我织布”,这是对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从这句歌词中,我们可以形象地感受到我国古代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生产形态。当然,一句歌词不能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全貌。要想仔细了解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的详情,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发达的古代农业》这节课。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推进新课

合作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本课的导言及历史纵横

问题情境1:请说出与中国古代农业有关的神话传说。

师生互动:神农氏的传说等(学生充分发挥)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多媒体展示资料及神农氏插图:

《庄子·盗跖篇》曰:“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有巢氏之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易·系辞下》曰:“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过程评价:中国古史中“神农氏”,正是原始种植业发生时的人物。中国农业从其产生之始,就是以种植业为中心的。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对各种野生植物的利用价值和栽培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试验,逐渐选育出适合人类需要的栽培植物来。从“尝百草”到“播五谷”和“种粟”,就是这一过程的生动反映;而所谓“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则反映了这个过程的艰难和充满风险。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为了使农业经济得以确立,要有相应的工具的创造,反映在传说中就是神农氏创制斤斧耒耜,“以垦草莽”。所谓“神农氏”的传说,正是这一时代中国农业的反映。原始农业最先是简单模仿自然界植物生长过程,进行播种和收获。

(板书)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过渡: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原始农业产生后,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是什么时候定型的?

师生互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5。 (板书)1刀耕火种

问题情境2:有谁知道成语“刀耕火种”的意思吗?

师生互动:刀耕火种指的是古代山地的耕种方法,亦泛指原始农业的耕种方法。

过渡:那么,古代山地的耕种方法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考察一番。请大家看大屏幕的图片。

云南独龙族人在砍伐森林,准备火耕

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情境 回答:这两幅图片再现了古代刀耕火种的情境。即:古代人先用石斧之类的工具砍伐树木,清除山地上的杂草,然后把砍下来的树木、杂草进行焚烧。最后,人们就在清理出来的山地上播种。

总结:不错,是这样。人们在进行刀耕火种的时候,首先所要面临的就是土地的选择。刀耕火种一般不施肥,也不中耕,所以种植二三年之后就要另觅新地重新砍烧种植,农史学家称之为“游耕”。

这种情况在中国古史传说中得到印证。相传“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烈山”就是放火烧山,“柱”实际上是挖洞点种的尖头木棒——后来发展为木耒。这正是原始农业中两个相互连接的主要作业,不过被传说人格化了。

但从新石器时代所出土的一些实物来看,中国一些地区的原始农业似乎在六七千年以前,就脱离了早期的刀耕火种阶段,随着耕作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我国农业进入了所谓的“石器锄耕”或“耜耕”阶段。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板书)2石器锄耕 多媒体展示图片:

解析:耒、耜就是我们祖先在“耜耕”阶段用于松土的农具。耒就是削尖的木棒,后来发展为双尖的木叉,再后来单尖的耒又发展为一种形状类似于铁铲的木耜,接着又有了骨耜和石耜。

问题情境3:“耜耕”相对于“刀耕火种”有什么优点呢?

学生回答后总结:“耜耕”相对于“刀耕火种”的明显优点是土地挖得深一些,土翻得松一些,栽种的粮食收成好一些,山地耕种利用时间长一些。尽管如此,“耜耕”也没有解决人们不断迁徙、寻找新土地耕种的问题。

问题情境4:什么时候人们不必四处迁徙寻找新的土地耕种呢?为什么?

回答:到商周时期,出现了比木石农具坚硬的青铜农具,农业生产水平开始得到提高。虽然青铜农具在农业上应用还很少,但由于懂得了施肥技术,因此肥沃的土地可以连续耕作,贫瘠的土地也可以在休耕一两年后轮耕。

同时人们还掌握了灌溉、除草和灭虫等技术,农作物种类也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走向定居。

但是,石器锄耕存在的时间并不很长,很快就被铁犁牛耕所取代,那么铁犁牛耕技术在我国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板书)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板书)1铁犁牛耕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牛耕技术也是在春秋末期出现的,战国时期开始推广,也就是说铁犁牛耕技术在我国已有两千五六百年的历史了。 问题情境5: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5,完成下表。(教师逐步展示表格内容)

时期 战国 西汉 隋唐 工具名称 铁犁 耦犁 耧车 曲辕犁

特点

没有犁壁,只能松土破土,不能翻土作垄,构造比较简单 二牛三人、一牛二人

播种工具,将开沟和播种结合在一起 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即简便又轻巧

自主学习: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时期的生产工具。

图1 铁犁

图2 耦犁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图3 耧车

图4 曲辕犁

问题情境6:铁犁牛耕耕作方式的出现,对我国古代农业有什么重大意义吗? 师生互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重要标志,它使古代人们有能力耕种更多的土地,能提高土地的产量。

多媒体课件展示: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阶段 石器锄耕阶段

特点

①从简单模仿到人为放火烧荒后播种 ②由于地力下降不得不经常迁徙

①耒耜发明,但缺乏施肥、中耕和灌溉,仍需迁徙

②商周时期农耕中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已懂得灌溉、除草、沤肥、治虫等技术 ③出现连续耕种和休耕

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 ②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推广

③铁犁牛耕技术成为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阶段

(板书)2耕作技术进步

问题情境7: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完成下表。(教师逐步展示表格内容)

时期

春秋战国 西汉 魏晋南北朝

耕作方法 垄作法 代田法 耕钯耱技术

特点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时期的耕作方法。

图1 代田法

图2 区田法 (板书)3灌溉水平提高

问题情境8: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完成下表。(教师逐步展示表格内容)

时期

战国 汉朝 曹魏 唐朝 宋朝 明清

工程或工具 都江堰

漕运、白渠、龙首渠

翻车 筒车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播放介绍《都江堰》的视频资料。

自主学习: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时期的灌溉工具。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图1 翻车

图2 筒车

图3 高转筒车

图4 风力水车 (板书)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问题情境9: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7。

师生互动:

第一组问题:什么是小农经济?它有哪些特点? “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是否意味着“小农经济”等同于“自然经济”?

第二组问题:小农经济是怎样形成的?小农经济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第三组问题:小农经济为什么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小农经济为什么发展又极为艰难?(详见活动设计栏目)

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也使我国传统农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板书设计

活动设计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下面请同学们以前后左右四人为一组,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和回答。 师生互动:

第一组问题:什么是小农经济?它有哪些特点?

合作学习:①小农经济是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②小农经济具有如下的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过程评价:小农经济是指以个体家庭为主要单位,农业经营规模不大的一种经济形态。其最本质特征是家庭经营,生产规模小。中国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即在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普及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之后。

合作探究:教材指出“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是否意味着“小农经济”等同于“自然经济”?

合作学习: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的一种经济形式。即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为生存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自然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由于它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因而可以同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相联系,曾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存在。自然经济具有如下的特征:①它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人们的经济联系和经济活动基本局限在经济单位内部,生产规模十分狭小。②它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是这种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③自然经济中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的。而小农经济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三种社会属性,即封建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小农经济。

由上述对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概念与特征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是两个不相同的概念,但两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狭小,随着社会属性的变化,和商品经济联系逐渐加深。

过程评价:由此,我们能够得出以下结论:①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经济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经济。因为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生产工具原始落后,农耕通过集体劳动,不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所以不是小农经济。但由于他们的生产主要是自给自足,属于自然经济。②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两者出现了交集。③法国大革命后的小农经济,十月革命后的苏俄小农经济,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小农经济,它们并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富农经济。它们生产的产品主要不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是和市场相联系。但由于它经营规模小,相对于资本主义大农场而言,故叫小农经济。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小农经济被集体农庄所取代。在中国,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小农经济被农业合作社所代替。④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所以,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中国的农民仍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活,本质上仍然属于小农经济。但其性质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以前的土地是私有的,而改革开放后所形成的小农经济土地仍是公有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小农经济。它和传统意义上处于封闭状态的小农经济相比,已是大相径庭、面目全非。当今的农民已被卷入或融入到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化体系中,其社会化程度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正是基于此,在实践中,我国正在探索社会组织与农户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国家提出了加强对农村的社会化服务的政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小农经济是封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师生互动:

第二组问题:小农经济是怎样形成的?小农经济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合作学习:

1.(秦汉以后)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及不仅促进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也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以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2.发展的条件: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②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④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师生互动:

第三组问题:小农经济为什么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小农经济为什么发展又极为艰难? 合作学习:①小农经济适应古代中国的国情,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模式。因为这种生产经营模式,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能够能动地去改造自然,而且个体农民自身的经济力量薄弱,扩大生产规模不太可能,一般也只能在小块土地上,用多投入劳动力和改进生产技术的方法,尽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解决一家的生计问题。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又因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和扶植,小农经济得以生存和发展。②但是,封建统治集团的腐朽、剥削加重,致使农民纷纷破产流亡,又使小农经济举步维艰。

过程评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这也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和小农经济得以长期延续的重要因素。

拓展探究:小农经济在中国存在了数千年,成为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变的重要原因。时至今日,小农经济是否对现在的中国仍然存在着影响?这种影响对于我们当今的经济发展来讲是有利还是有弊?

习题解答

学思之窗

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解题关键:自然经济背景下的家庭生活。 思路引领:从自然经济的表现形式来考虑。 答案提示:自给自足。男耕女织。 本课测评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解题关键:小农经济。

思路引领: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答案提示: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学习延伸 略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第三篇:李老师教案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编写:李祖铨 审核:王怀彬 终审:徐成志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能力培养: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情感与价值观: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重点:1. 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难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链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

【自主学习】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 出现: (1)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 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3. 主要耕作工具:石刀、石斧、石犁。

4. 发展: (1)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使农业生产力提高。 (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人们已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绿肥和治虫灭害等技术。 注:商周时期,虽然出现了青铜农具,但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仍然很少使用,当时主要的耕作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人们也由经常迁徙走向定居生活。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 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春秋战国时期。 (2)改进和进一步推广:两汉时期。赵过推广耦犁(两牛三人),后来又出现犁壁。 注:西汉时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 (3)完善: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

2. 耕作技术的进步: (1)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代田法(赵过推行)。 注:西汉赵过既推广耦犁,又推行代田法。 (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宋朝以后,江南:稻麦轮作、一年两熟或三熟。 注:宋朝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逐渐转移到了江浙地区即南方。

3. 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战国: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 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和集体劳动。

2. 小农经济: (1)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2)原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基本特点: ①以一家一户(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分散性)。 ②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 (4)地位: 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5)评价: ①积极作用: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和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②局限性(脆弱性):因经营规模很小、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和负担沉重的徭役,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家庭就会陷入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知识拓展与探究】

1.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重大的历史现象,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重心。但随着南方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全国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最终稳居南方。

⑴基本进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②隋唐时期,江南的经济继续发展。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③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南北方经济上的互相依赖和联系的加强,为政治上由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④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南宋以后,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⑤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⑵主要原因: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等]。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④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⑥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

⑶显著特征:①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②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④南移是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是由内地向东南沿海逐渐转移。

⑷历史启示:①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②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③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④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经济重心南移是自然环境 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我国西部开发的过程中,应注意经济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的辩证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牛郎织女是一个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其中,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百鸟到银河搭鹊桥,牛郎织女相会的这一天(七夕)又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回想牛郎织女曾经在人间恩恩爱爱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你能从中得出有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哪些信息?

【学习小结】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也使我国传统农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 中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哪两种粮食作物?( ) ①玉米 ②水稻 ③粟 ④小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①养殖业为主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 ②借用牛力耕田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色之一 ③牛耕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 ④已出现了曲辕犁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 宋代江苏吴郡“地沃而物伙,稼则刈(收割)麦种禾,一岁两熟。”这表明了( ) A. 垄作法得以推广 B. 代田法的普及 C. 一年两熟制出现 D. 一年三熟制产生 4..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是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下列农业生产工具开始运用于农业生产在同一朝代的是( ) ①翻车灌溉 ②筒车灌溉 ③耧车播种 ④曲辕犁犁田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5. 商周时期和战国时期,我国的主要土地制度分别是( )

A.奴隶制国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 B.封建土地私有制、奴隶制国有制 C.奴隶制土地私有制、封建国有制 D.氏族公社公有、封建土地私有制 6. 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

A.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 B. 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

C. 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 D. 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shān,古时旌旗的正幅),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寒暑,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 ——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2)以上两则材料哪个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高考链接】

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1)结合材料

一、二,上面反映的古代农业生产模式是什么? (2)这一生产模式有什么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学习反思】 现在,新课程有一特点就是容量大,内容深,很难处理。现在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可以通过图表来归纳知识,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技术工具、概况及小农经济的传统模式应重点阐述,然后解决几个问题: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评价小农经济,经济重心南移。最后通过做练习题来巩固知识。

附:参考答案

CBCCAC

2. 信息: (1)铁犁牛耕。 (2)以一家一户(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3)男耕(牛郎)女织(织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4)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5)精耕细作。 (如从中发现其它信息,言之有理皆可。)

7.(1)①方式:小农经济(自然经济)。②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③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①材料二。②主要观点:农民常年劳累,生活贫困;赋役和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等。

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 ③精耕细作 ④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落后性)

条件: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 断进步、水利的兴修。 ②政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 ③优越的自然环境。④稳定的社会环

第四篇: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案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阶段

我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业发展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从生产力发展角度来考察,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农业时期。这一时期耕作技术的特点是刀耕火种,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并广泛使用木器、骨器。人类现今种植的主要作物,基本是在原始农业时期栽培成功的。在各种栽培作物中,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稻为主。

第二阶段,沟洫农业时期(从夏朝开始,经商、西周直至春秋)。当时,华北地区沼泽较多,要在低平的区域发展农业必须首先开沟排水,由此而产生了沟洫农业。这一时期,木石工具仍在广泛使用,但青铜工具已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在后期还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在农时的掌握、耕地的管理、育种、施肥、除草、治虫等方面,都获得

了初步的成就。

第三阶段,精耕细作农业的成型期(从战国开始,中经秦、汉、魏、晋以迄南北朝)。这一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在农业技术方面,北方旱地农业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形成并日臻成熟。耕耙耱技术形成,人工施肥受到普遍的重视,选种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病虫害防治和其他自然灾害的防治技术有了可观的成就,出现了《齐民要术》这样代表当时世界农学最高水平的著作。

第四阶段,精耕细作农业的扩展时期(自隋唐至元代)。这是我国封建经济制度逐渐成熟期,也是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时期。此一时期,全国经济重心逐步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以南地区,南北方农业同时获得大发展。在农业工具方面,出现了使用轻便的曲辕犁、用于深耕的铁搭、适应水田作业的耖和秧马等,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农业达到

了一个新的水平。

第五阶段,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时期(包括明代和清代前期)。随着人多地少情况的出现,多种经营和多熟种植成了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美洲的许多作物被引进中国,改善了中国农作物的结构;在北方,二年三熟制获得了发展;在江南地区,双季稻开始推广,华南和台湾部分地区还出现了一年三熟的种植模式。

封建政府对小农经济的扶植

原因:小农的大量存在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根本保证;稳定小农,社会秩序才能稳定。因此,稳定小农经济关系着封建政权的安危。

措施:调整生产关系;限制工商业发展;兴修水利;奖励垦荒;推广先进生产技术

及优质农作物的种植等。

影响:有利于人民生活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封建国家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政权巩固的基础。这些政策一般只出现在封建王朝的早期,其中对工商业的限制和过度

的垦荒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后果。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我国先民发明的最早松土农具是()

A.铁犁牛耕B.钱和镈C.耧锄D.耒耜

2.在种植业方面,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主要农作物分别是()

A.小麦水稻B.粟黍C.粟水稻D.黍稷

3.下列对曲辕犁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最早出现于隋唐时期的江东地区

B.标志着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C.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

D.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

(二)能力提高

1.人们使用铁农具并将其逐渐推广是在()

A.夏商时期B.西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

2.战国时期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漕渠C.白渠D.龙首渠

3.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是在()

A.晋朝以后B.唐朝以后C.宋朝以后D.明清时期

(三)延伸拓展

1.西汉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的是()

A.垄作法B.代田法C.耕耙耱技术D.耧车

2.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灌溉工具的是()

A.筒车B.翻车C.耧车D.水车

3.在封建社会,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

①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求②进行交换,获取商业利润③交纳赋税④贱买贵卖,以

有易无

A. ①②B. ①③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四)模拟练习

1.西汉发明的耧车是一种()

A.松土工具B.播种工具C.灌溉工具D.碎土工具

2.下列关于我国传统社会农业生产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②农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获取利润③农业生产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④基本上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3.下列关于我国自然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②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③具有男耕女织的特点④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⑤农产品贸易发达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⑤D. ①②③④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初年,人口只有9 000多万,经过一百多年,乾隆末年增为3亿。耕地面积在1685年(康熙中叶)为6亿亩,1724年(雍正初年)增加到7.2亿亩,1766

年(乾隆中叶)达到7.8亿亩。

材料二(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只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这时,南

北各地湖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

请回答:

(1)材料

一、材料二反映了清代经济发展中的什么矛盾?

(2)材料三反映了当时的什么情况?它和材料

一、材料二有何关系?从中你得出

什么启示?

5.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毛泽东说:“(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和贵族对于从农民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地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于交换。”

请回答:什么是自然经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

三、能力拓展

(一)学法指导

历史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土地制度的演变、社会形态的更替,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封建制度的确立及封建王朝对生产关系的调整,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例题:战国时期,战乱不休,但社会经济却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各诸侯国注重发展经济B.民族融合的结果

C.封建制度的确立 D.铁犁牛耕的出现

(二)例题解析

例题:我国犁耕技术基本完善的标志是()

A.耦犁的推广B.耧车的使用

C.曲辕犁的出现D.耕耙耱技术的形成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住题干中的“犁耕”一词。B项中的耧车是播种工具,不属于犁耕技术;D项耕耙耱技术属于耕作技术,也不属于犁耕技术,可以排除。AC两项属于犁耕技术,但曲辕犁比耦犁更为先进,它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能适用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一直为后世沿用。正确答案为C。

(三)学习拓展

我国不仅是世界农业发生最早的国家之一,而且农业生产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结合本课所学,说说我国传统农业的领先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相关信息

(一)历史资料

在清代以前,我国的传统农业技术有过两次发展:一是在两汉时期,由于开发黄河流域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形成了以抗旱保墒为主要内容的北方旱地农业技术;二是在唐宋时期,由于开发长江流域低洼沼泽地区,形成了以防旱、排涝为内容的南方水田农业技术。至清代,由于农区的耕地已开垦殆尽,人们便开始关注于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集约经营、多熟种植的精耕细作农业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这是我国农业生产从以扩大耕地面积来提高产量为主,转入到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主来发展生产的重要历史时期,标志着我国传统农业技术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乾隆时,全国人口已达3亿,中国农业养活了当时世界人口(约9亿)的三分之一。这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国外学者也都认为,18世纪的中国农业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的农业。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到达中国。据当时随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巴罗估计,中国的粮食收获率高出英国。“(中国)麦子的收获率为15∶1,而在欧

洲居首位的英国为10∶1。”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经济系赵冈教授在《重新评价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一文中说:“与欧洲比较,直到明清为止,中国的农业生产是最先进的,产量遥遥领先于欧洲„„

比起欧洲的庄园制度,效率高出许多。”

法国著名的汉学家谢和奈在《中国社会史》中也说:“中国农业于18世纪达到其发展的最高水平。由于该国的农业技术、作物品种的多样化和单位面积的产量,其农业看来是近代农业科学出现以前历史上最科学和最发达者„„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时代的许多欧洲地区的农业可能显得特别落后。”

(二)学术前沿

小农经济和家庭联产责任制

学者认为:小农经济与社会大生产不相容,对社会生产发展有局限性,如不加以改造,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传统农业小农经济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还有容纳生产力发展的余地。在今天我们的农村中,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经营的家庭联产责任制,实际上是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的延续,是小农经济仍有潜力的反映,对这种潜力应予利用,否则不利于生产。目前家庭联产责任制应该稳定,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这是发展方向。

(三)历史回响

中国农民彻底告别农业税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草案,延续数千年的农业税终于走进了历史博物馆。

作为一种在农村征收、来源于农业并由农民直接承担的税赋,农业税在中国古代社

会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和变化。

据史料记载,农业税始于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到汉初形成制度。

唐初继承了北魏至隋朝的均田制和与均田制配套的租庸调制。安史之乱后,宰相杨炎提出了两税法,将唐中期以来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为户税和地税两种。这一制度基本

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

明初的赋役制度是赋和役分别征收的,赋以土地为对象征收,按田亩计算。到了中后期,张居正提出了“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介于“两税法”与摊丁入亩之间的赋役

制度,它把赋税、徭役合并,折银征收。

清朝雍正年间,实行“摊丁入亩”,将人丁税并入土地税,实行地丁合一。田多丁

税多,田少丁税少,无田无丁税。

如果从公元前594年鲁宣公颁布“初税亩”算起,农业税在我国已走过2 600年的历史。农业税的废止,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皇粮国税”的时代。它对于减轻农民负担、提高我国的农业竞争力、加快农村发展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五篇: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第2课 《湘夫人》(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湘夫人

教学目标:

1、注意几个意思为“水边”的字,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2、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理解本文的主旨。

3、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教学重点: 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把握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洞庭湖有着独特的美景以及瑰丽的神话传说以及一些古代文人的赞美和歌颂,因而闻名天下。洞庭湖中有君山,又叫洞庭山。山上有二妃墓和湘妃寺,在二妃墓和湘妃寺周围生长着高低起伏、郁郁葱葱、苍翠茂盛的斑竹,在这些竹子上长满泪痕似的斑点,有人说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大家知道这种斑竹是怎么来的吗?

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当地把这个美丽的传说编成歌舞,而湘君和湘夫人就成为传说中湘江的一对恋人神,屈原则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作家简介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2、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3、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美政”就是屈原理想中的完美政治,它包括诗人的一切政治主张,如振兴楚国、统一天下,以民为本、施行德政,斥逐奸佞、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依法治国等等,它是屈原毕生的追求,也是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

4、屈原诗歌名句: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 (1) 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2) 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3) 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4) 屈原精神发展成为安顿历代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

6、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三、背景介绍

正因为这个故事太感人了,再加上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以男性作家为创作主体的社会,所以后代以这个神话传说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在以男性作家为主的文坛上,这样的题材多少寄予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对婚姻爱情的一种期待、理解和渴望,所以这个题材历久不衰。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是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屈原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悲剧故事传说,而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进行了再创造,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北京大学的林庚教授曾经讲过,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完全可以把它故事化,但在屈原的笔下完全被诗化了。在《湘君》《湘夫人》中,只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屈原正式截取这个悲剧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

四、课文诵读

1、示范朗读

2、诵读指导 (1)《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其基调是幽怨、哀婉的。

(2)诗中“兮”字是衬字,无实义。在句中,将五言句分为前三后二两个节拍,或将四言分为前二后二两个节拍。

3、学生齐读

五、字词梳理

1、读准下列加红字的字音。

渚_________ 眇_________ 罾__________ 潺__________ 袂_________ 汀_________ 遗__________ 搴__________ (答案提示:zhǔ、miǎo、zēng、chán、mèi、tīng、wèi、qiān)

2、理解下列句中加红词语的含义。

①帝子降兮北渚__________(水边的浅滩) ②与佳期兮夕张__________(张设罗帐) ③罾何为兮木上__________(鱼网) ④蛟何为兮水裔__________(边) ⑤朝驰余马兮江皋__________(边) ⑥葺之兮荷盖__________(编草盖房子) ⑦时不可兮骤得__________(轻易)

3、说说下列诗句的含义。

①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 ②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用荪草装饰墙壁啊用紫贝壳铺砌庭坛,四壁撒满香椒啊满屋都有芳香。 ③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 ④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机会啊不可多得,我姑且逍遥,舒闲自在。

六、整体感知

1、第一段 (1)齐读: (2)译文:

湘夫人快降落啊在北洲之上,望眼欲穿啊使我忧伤。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枯叶纷扬。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我在傍晚张设了罗帐。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渔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 (3)分析:

第一段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意中人似乎已经飘然降临到小洲上,但又倏忽不见,只看到秋风萧瑟,洞庭波起,秋叶飘飘,于是感到无限惆怅。已经做好了佳人到来准备,却见到世事颠倒,真担心约会要失期。

2、第二段 (1)齐读: (2)译文:

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3)分析:

第二段写湘君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急切地等待恋人而不见来到,神思恍惚地向远方张望,迷惘地看着缓缓不断的流水出神。

3、第三段 (1)齐读: (2)译文:

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西岸。我好像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用荪草装饰墙壁啊用紫贝壳铺砌庭坛,四壁撒满香椒啊满屋都有芳香。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屋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象云一样。 (3)分析

第三段写湘君又看到事物错位,担心心愿不可能实现。早上驰马于江边高地,傍晚渡过西面水涯,湘君到各处寻找湘夫人。在幻想中,似乎听到佳人召唤,要他吩咐车驾,与她一同前往。于是湘君在水中建造高贵的宫室,打算同湘夫人一起过美满、幸福的生活。从室内到室外,从摆设到器具,新房子都布置得高雅、华贵、精巧,表现出对湘夫人的一片深情。这时,九嶷山的神仙纷纷出动,与湘君一起迎接湘夫人,但湘夫人并没有来。湘君的一切等待和祈助,一切准备和幻想,全都化成了泡影。

再来看第三段,我请一位同学阅读这一段。

我们通过《湘夫人》第三段中描写所涉及到的建筑学上的术语,可以说明他所建的房子也就是一般的房子,但又是建给最心爱的、盼望已久的人住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迎新用的房子,所以用料考究,装饰精美,用花草装饰了一层又一层。如果说第一段是通过情节来描写,第二段则是通过行动来描写。这里面的情绪是暗隐其间,仅仅是个背景。这一段中没有直接写自己是如何地失望和难过,而是用建筑速度之,料之精美,装饰之考究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和爱慕,用筑室这种行动来表达对湘夫人的迎接。

大家注意数数这一段一共选取了多少种植物?你认为诗人极力渲染其所住的场所有何用意? [提示:可以根据前面几句“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理解,一般来说景物常常会反映一个人的心境] 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白薠 白芷 兰草 辛夷 薜荔 杜衡 杜若 石兰„„)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香草,为什么要采香草送给姑娘?(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不错,这里流光异彩华丽眩目的外部环境主要用来烘托和反映人物内心的欢乐与幸福。大家写作文时要学会这种方法的运用,不要为写景而单纯写景!

4、第4段 (1)齐读: (2)译文:

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机会啊不可多得,我姑且逍遥,舒闲自在。 (3)分析:

第四段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但仍流露了藕断丝连、依依不舍的深情。

小结:

这首优美的诗歌,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著。这是一首爱情的绝唱。

七、问题探究

1、思考下面的问题,理解作品的主题。

(1)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参见“相关链接”中王、刘勰语)。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资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明确:同意。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这一切,都体现在《湘夫人》中。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

加工祭祀乐歌必须适应祭祀仪式的需要,但同时也是一个自我感情宣泄和精神补偿的过程。当时屈原正被楚王流放在荒蛮的沅、湘一带,处境艰难,心情忧伤,但仍然时时挂念国事,执着理想,期盼楚王能回心转意。

社会人生中,一切执着追求而始终虚幻难得的种种现实境况,一切由虽执着追求却始终虚幻难得所引发的忧愁、懊恼、惆怅、失望,似乎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同构感应和精神寄托。

(2)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诗中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这表现了湘君对湘夫的执著、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

(3)此诗开头所渲染的气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第

三、四句写沅湘秋景,清丽如画。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怅惆、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

2、比兴是《诗经》等民歌体作品常用的艺术手法,此诗中也用了一些即景起兴的问句,如“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些问句和主人公要表达的爱情是什么关系?

明确:这些问句都是用自然现象的错位、颠倒,比喻诗中主人公的爱情不顺利,愿望得不到实现。

3、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试举例加以说明。

全诗所描写的对象和运用的语言,都是楚化了的,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诸如沅水、湘水、澧水、洞庭湖、白芷、白薠、薜荔、杜蘅、辛夷、桂、蕙、荷、麋、鸟、白玉等自然界的山水、动物、植物和矿物,更有那楚地的民情风俗、神话传说、特有的浪漫色彩、宗教气氛等,无不具有楚地的鲜明特色。诗中所构想的房屋建筑、陈设布置,极富特色,都是立足于楚地的天然环境、社会风尚和文化心理结构这个土壤上的,否则是不可能作此构想的。

语言上也有楚化的特点。楚辞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湘夫人》也不例外,如“搴”(动词)、“袂”、“褋”(名词)等。最突出的是“兮”字的大量运 用——全诗每句都有一个“兮”字。这个语气词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啊”字。它的作用就在于调整音节,加大语意、语气的转折、跳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湘夫人》以方言为主,兼有五七言。句式变化灵活。这种“骚体”诗,是继《诗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了不起的创新。

归纳楚辞的特点:

作为一种诗体,楚辞的想象力丰富。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时往往以巫师扮演诸神,表演一些神话传说故事,以娱乐神人。这些都培育了楚人丰富的想象力,使作品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如《离骚》、《九歌》等均是如此。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些”等。并且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

即:①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 ②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③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些”等。 ④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

八、作业

背诵《湘夫人》。

上一篇:第二阶段个人总结下一篇:电话服务标准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