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课题实践报告汇总

2022-10-23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通过报告的方式,用于记录工作内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质的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创新课题实践报告汇总》,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创新课题实践报告汇总

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课题计划书

一、研究题目

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二、目的和意义

在此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紧密结合本校教学实际 ,经过调查、统计、分析、实践 ,研究出各门课程的教学标准,技能考核标准、考试考核模式等能指导教学实际的方法 ,对本校的教学工作能起到一种指导、推动作用,而要达到教研目的。开展本课题研究,可以提出一些先进的教学管理思想和考试考核模式、基本措施、基本方法,丰富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为全面推行职业学校学生毕业标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探索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和具体模式;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培训、不同类型教育之间、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沟通和衔接,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职业学校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科研能力;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职业教育教学评价和考试制度的变革。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具体研究内容:

1、通过公共文化课程新旧大纲对比研究、职业学校大纲与普通高中大纲的对比研究,编制农村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文化课程的指导性教学计划,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

2、以项目驱动教学作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专业课程教学计划编制、目标任务(项目)的一般性方法和原则,构建适合农村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课程的项目驱动教学的内容,实现对学生的分层次教学,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建立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在计划编制时注意各课程之间的整体协调,注意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项目确定时注意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对所学内容的综合运用、对所学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内容力求切合学生实际。依据学生个性特点,合理区分学生层次,针对各层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确定不同小项目、小目标,并逐步缩小目标差异,最终全部实现整体目标。

为配合项目驱动教育的实践,正确引导师生的“教”和“学”,使学生成绩更能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我们将对传统的考试方法和内容进行改革,构建一个新的多元评价体系。具体分为平时考核(含学习态度考核,小项目完成情况)、期末测试(理论测试在试卷库中抽取,组织集中考试;实践测试采用工厂生产模式测试,要求完成成型的综合产品)。

3、针对学校目前实习工场出现的一系列安全事故隐患,进一步明确实习指导教师岗位责任,规范管理制度,强化学生安全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同时根据新大纲要求,调整学生专业课与文化比重,优化实践课与理论课比例,加大硬件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扩大校外社会实践基地范围,创造学生实践良好环境,进一步突出实习实践。

(二)研究目标

1、制订专业指导计划。根据新大纲的要求,重新编制机电类的教学指导计划,优化各专业课程开设秩序,确定各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完成的教学任务,确定项目教学中的各项目任务。

2、创新校本教学内容。从农村市场对职业学校的需求出发,根据学校自身特色,精心编写一到二本具有特色并被同行认可、学生满意的适合农村职业教育项目驱动教学的校本教材。

3、优化教学模式、技术与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模块式”教学方法,形成一个具有推广价值的项目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使技术、手段、方法优化。在方法上改灌输式为启发式,改单一接受式为重视发现式、导学式、分块式教学,使学生真正有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的机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4、强化学生专业实践。

5、建立测评体系。通过对教师教学计划的审定、教学过程的监控管理、教学成果的检测考评,建立教师教学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评价、各个项目学习评价、学期的成绩测评等环节,建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同时建立学生政治思想评价体系,完成对农村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的综合测评体系的优化工作。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校本教材的开发。

2、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

3、专业指导计划的修订。

4、学生评价机制的建立。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法:通过上网和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实习实训操作流程;学习和借鉴有关项目驱动教学的实录案例的方式方法;补充质量测评体系的漏洞;完善指导性计划的内容等。

2、问卷调查法:设计制定面向全校师生的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当前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和学生的综合评价机制有哪些方面需要改善等等。通过调查和分析,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

3、行动研究法: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 ,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4、教育实验法:立足于自己的所在的教学班级,通过实验前、后学生学习的变化,找到适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

5、个案研究法: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制定学习计划,针对个性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指导。

五、研究进度

1、前期准备与开题阶段:

时间为2011年6月至2011年11月。内容为实施方案的制订、相关文件的出台、专家讲座、教师培训。预期成果:各种方案、文件的制订。

2、专题研究阶段:

时间为2011年9月至2013年8月。阶段工作为:(1)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调研、讨论优化教学内容。形成项目驱动教学新体系并完成项目驱动教学教材初稿,同时在09级各专业中的《机械加工》、《C语言》、《作文教学》、《静物色彩》、《职业生涯》课程中试用。推行“项目教学法”教学方法,举办学生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总结该方法在教学中的优点及不足,不断进行完善,并推行到其它的课程中去。(2)2013年3月至2013年8月:完成各项目内容电子课件制作工作,归纳、总结使用该方法在教学中的优缺点。预期成果:过程监控体系方案、评价体系方案出台,完成若干篇论文。

3、综合研究阶段:时间为 2013年8月至2014年11月。阶段工作为:(1)2013年8月-2014年3月:在2013级学生中试用教材并推行“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完善各专业项目教学法而形成完整的教材。(2)2014年3月-2014年8月:在2014级学生中继续试用新编教材。预期成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科研论文4篇,教学论文2篇,教材出版。

4、课题结题阶段:2014年12月

六、课题组人员分工

1、项目驱动教学法校本教材开发

负责人:

组成人员:

2、项目驱动教学法与分层次教学法有机结合的探讨,学生心理教育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完整的项目教学法过程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体系

负责人:

组成人员:

3、项目驱动教学法实践与成果推广

负责人:

组成人员:

七、预期研究成果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完善,机电专业教学指导计划的完善,课程项目的确立及开课规划的形成,校本教材的开发,采用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分层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形成较为完善的项目教学过程评估体系、效果评价体系。

成果形式主要有:⑴完成《机械加工》等适合项目驱动教学的相关校本教材;⑵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⑶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及教育教学论文10篇以上。编纂论文集《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3) 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各一份。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预期先在校内机电专业进行实践,然后进一步向校内和校外相关专业进行推广,取得预期效果后进一步申请成果并争取在湖南省范围内的广泛推广。本课题的应用范围主要是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此项目受益面比较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对于社会而言,为国家终生教育体系框架的建立奠定一定的基础和积累丰富的经验,并且能以此进行扩展,优化了社会教育资源,职业教育不再是断头教育,职业教育类学生也有了技能终生发展的道路,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能更快更好地培养各层次技能人才;(2)其次对于职业学校而言,由于确定了专业指导计划,明确了各项目培养目标,合理的课程开发方法、课程设置方法,对于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提升作用,促进各个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3)再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更多有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在就业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同时根据情况,能随时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不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4)最后企业也是本课题研究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因为更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将促进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八、经费概算

1、图书资料、材料费:0.8万元

2、教材出版费:0.4万元

3、学习考察活动费:0.8万元

第二篇:县级课题:初中生作文教学创新方法的实践与对策研究

浅议初中作文教学的创新 广西钦州市钦北区板城镇中 罗叶秀

摘要

初中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而创新初中作文教学则是突破这一难题的唯一途径。教师应创新作文指导,在写作思路、表现视角、作文内容和表达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与此同时,还要创新作文训练方法,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感悟社会人生;要坚持读写结合原则,激发学生灵性;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关键词〕作文,指导,训练,创新

初中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而在当前初中作文教学中,相当多的教师仍沿用老掉牙的教学方法,而且多灌输少感染,多说教少陶冶。在这样的作文教学和学法演练下,学生的棱角磨平,灵感尽失,创造力和想象力严重受到压抑。加上学生的时间所限,读书少,对生活体验不够,涉事不深,领悟不透,缺乏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理论上的升华,结果学生写作思维狭窄,写出的作文语言无味,千人一腔,缺乏个性与真情,少了灵气和活力。 因此,作文教学要走出传统写作教学的教条囹圄,使学生作文写出真实的生活,写出由衷的心声,写出充满斑斓的个性。为着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在作文指导和作文训练中大胆创新。

一、创新作文指导

(一)创新写作思路

中学生作文贵在“独创”性。所谓“独创”,那就是不要别人的帮助,依靠自己的思维能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写作思路,凭借自己的创作思维能力完成写作。面对刚刚进入初中大门的新生,我们应要求他们摒弃小学阶段习作训练的思想,逐步树立独立写作的意识,培养他们独立写作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他们一切与写作有关的事情都要自己操办。材料要靠自己观察收集,题目要靠自己用心拟定,主旨要靠自己归纳确定,结构要靠自己定夺等。此外,还要求他们随身准备一本写作材料记录本,一发现有写作素材,就立即记录下来,有了新的感触就马上写出来。每天都要坚持不懈地写作文、写日记。通过一段时间的的强化训练,学生便会初步树立起独立写作意识。在实践中如还发现学生仍存在独立写作能力尚未进入正轨、规范时无从下笔时,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和新大纲要求,给学生制定以下几个方面写作训练目标,启发学生写作创新视角,使学生在写作上有材料可写,同时明确训练目标。

(一)基本掌握各种表达方式,逐步达到写什么样的文体就用相应表达方式的要求。

(二)基本掌握语法修辞常识,并能在写作实践中灵活运用。

(三)基本具备能自己会修改作文的能力,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一篇好的文章都是靠经过多次修改中来的,只有学会修改作文,才能算真正具有独立作文的的能力。

(四)注重让学生逐渐学会整体把握写作过程,要求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学会自我反思、自我领悟和自我调整,对学生树立独立创作意识提出具体要求。

(二)创新表现视角

1﹒主体心灵独白。即通过主人公的心灵独白来写作。如“写生活告诉我”的内容时,可让学生以给朋友写信的形式,诉说自己被分数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种种感受,考试的成绩高底,分别在家庭、在学校的不同遭遇以及受到种种不同的待遇等。以这样的形式较能使学生容易且客观地反映生活中的体会。康德曾经说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天上的星星和人内心深处的真实”。在作文中,使学生直接讴歌的写作形式,通过学生的心灵独白,可使他们的感情宣泄到最高点,这也符合中学生作文“感情真实”的的要求。

2﹒观念人格化。即将某种观念赋予其人格力量,用拟人手法来写作话题作文。如要求学生写以“把握”为主题的作文时,可让学生以《我叫把握》为题目,运用拟人的写作手法,选取唐太宗李世民、两弹元勋邓稼先或者自己身边的真实人或事作材料,说明只有把握好自己,才能走向成功彼岸的道理。以观念自身来表现主题,实现观念转化,同时通过采用拟人手法,能使文章兴趣盎然,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方便了作者的描述和表达,从而使学生能在下笔的区域。提高写作水平。 3 ﹒学会多主体、多角度地表现写作话题的不同侧面。如学生写以“人生”为话题的作文时,可采用多主体视角:“母亲告诉我:孩子,人生是一个逗号;父亲告诉我:孩子,人生是一个冒号;爷爷告诉我:孩子,人生是一个引号;奶奶告诉我:孩子,人生是一个长长的省略号。”以这四句话作为每节的总领,通过母亲、父亲、爷爷、奶奶之口,使抽象的的人生变得具体、明朗。在写作中运用多主体视角“横看成岭侧成峰”,有利于从不同侧面来展开话题,从不同视角中得出不同结论,使文章更加客观、全面。

(三)创新作文内容

针对学生下笔时不知从何处开始表达或者如何表达的问题。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真切体验。我们都知道“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所以教师要反复强调,学生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和做人一样,做人要真诚,老老实实做人,不哗众取宠;作文也贵在真实,写实实在在的事,表达自己真真切切的感受和体验。这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才会有生命力。

其次,要表达独特的感受。在平时作文批改中,要特别强调抒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坚决反对人云亦云、步人后尘,更不能抄袭别人的文章。因为,只有那些写出独特感受的作文才有价值,才值得充分肯定。不管这种感受是对的还是错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你喜欢的还是你不喜欢的,只要是写出独特感受的,就应该受到肯定和鼓励。

再次,要让学生张扬个性。好的文章是心灵之泉的自然流淌,而每一颗心灵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世界,所以心灵是文章的灵魂,文章是心灵的放飞。“新概念”作文就是要让学生真情表达,张扬个性,作自己的主人。传统作文训练环境压抑、沉闷,极大地妨碍了学生的写作情绪,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张扬个性,作心灵的飞翔。中学生敏感天真、活泼又富于幽默感,平时叽叽喳喳、嘻嘻哈哈话很多,可是一写作文,就象变一个人,究其原因是我们用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了他们的心灵,忽视了学生个体生命对生活的刻骨铭心的体验和感悟,使他们不能让独特的言语才情诉诸笔端,不能自由自在地外化心灵运行的轨迹。所以我们应该鼓励个体生命以自己的思维触角对外界予以深切关注与体验,使学生流泻出的文字包含心灵深处奔涌而来的生命情思,真实体现个体生命之间形形色色的独特的气息与韵味。

(四)创新作文形式

创新是文章的生命。怎样才会使学生在作文时做到富有创意的表达呢?这就是必须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会进行多角度的细致观察,从平常的生活中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用心捕捉他人没有发现的事物特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来。 近几年的中考、高考优秀作文证明:绝大多数满分佳作都通过对作文外部形态的包装加工,实现了作文内容和形式的全面创新,在文体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独特的创造。那么在作文的写作上有哪些创新的形式呢?例如:

1﹒微型小说手法。微型小说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以描写、叙事为主,可以在文章中加入虚构的成分,有利于构思。微型小说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出人意料的结局、表现主题的含蓄性、主旨的深刻性、内容的可读性等等优势,让人一见便生好感

2﹒童话手法。科幻童话是把科学幻想和童话故事、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以科学为依据,用幻想来描述科学事实的童话故事。科幻童话既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又有很强的幻想性、虚构性。这种文学体裁要借助形象思维写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环境气氛,来展示科学的未来面貌。

3﹒日记手法。日记是广大初中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写作体裁。日记体作文既可以是单篇日记,也可以由几则日记组成来表达一个主题。结构形式比较灵活,每篇日记之间不要求有严格的逻辑衔接;表达也比较自由,叙述、描写、议论可以随意穿插,便于作者表情达意或者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

此外,还有戏剧手法、寓言手法、神话手法、书信体手法、说明书手法、故事新编手法、辩论稿手法等等很多作文创新形式的手法,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

二、创新作文训练方法

义务教育阶段初中作文教学的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而作文训练方法也必须创新。

(一)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感悟社会人生 生活的绚丽多彩,来自于它的复杂组合与瞬息万变,抓住这些,是学会感悟的基础,而抓住的前提是认真细致的观察。观察是“审视,也需要投入,诚心的积极认真的投入,这种投入不仅是形式上参与,更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尽量地引导学生去领会、思考,无论对人、事、物,哪怕是枯燥平凡的,也尽可能感受出一种品格、一种情趣、一种哲理、一种时代精神。比如,有感于韩日世界杯上届冠军法国队的表现,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前锋•中场•后卫》的作文,论证了合作精神的重要性。缺失了合作精神,拥有欧洲三大联赛最佳射手的法国队在世界杯上颗粒无收,让行家大跌眼镜。。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立足点去观察,去思考,就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认识,就可能发现他人尚未发现的新特征、新性质等。比如《树》;从“环境”引发其挺拔、不怕困难,从“吸收”与“奉献”引发其巨大贡献,从“根深叶茂”引发基础与成材的的关系。

思考就是感悟,感悟包含了体验、咀嚼、顿悟。深入思考,才能不断问为什么,从而让小事情表现大主题,小人物表现得丰满,小角度可以展现全局,小细节可以尽显本质,也就是说洞察生活中潜在或显现的思想意义,从平凡的生活中看出不平凡的意义,悟出事物的内在价值。比如:从“台上对手,台下朋友”悟出“友情生活中的一盏明灯。”又如,以“平常的一天”为话题写作,有一位学生正有感于初三生活的枯燥,母亲的絮叨,却因母亲买回的一盆水仙花在书桌上吐香而发现:生活本身是多么朴素,又是多么的的绚丽多彩。

应鼓励并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觅食”于丰富的社会生活。通过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材料,为日后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同时可以获得写作灵感,触发写作动机,提高感悟社会生活能力。比如:开展调查本地爱国主义故事传说,使学生受到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提高了对社会的认识了解。超出课堂,最要紧的是培养学生捕捉生活中材料的自觉性和善于捕捉的能力,当然需要教师多引导学生锻炼认识生活的能力,认识它的意义,理解它的实质,感受它的价值,掌握它的特点,因为只有真诚拥抱生活,才能抒发心灵深处的真情,诚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论诗:“诗者:根情,言苗,华声,实义。”写作亦是如此。

(二)坚持读写结合原则,激发学生灵性。

阅读所得是写作资源的另一重要来源。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曾玉芹说:“阅读是因文得义的心理过程,是以文会友的交往过程,是书面文化的消化过程,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所以阅读也是一种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方法。读理化书,不仅利于增进科学知识,而且利于培养科学思想;读史地书既扩展了人文知识,也丰富了文思想;读音乐、美术书可以提高欣赏水平;报刊、名著更可以陶冶性灵,增厚文化底蕴。而我们的中学生最大的缺陷可能就是题做得太多,书读得少。正如语文特级教师、教育专家于漪所说:“汉语言文学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浓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

(三)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训练可以让学生摆脱思维的僵化、刻板和呆滞,突破思维定势的羁绊。为了激活创新思维,可以启发学生对已成定论的观点、成语、说法等生疑质疑,构思时站在对立面去思考,鼓励提出与传统迥然不同的看法,比如,“滥竽充数”有的学生批评齐宣王的“在其位不谋其政”,“主张吃大锅饭”。又如“班门弄斧”要逆向思维“弄斧到班门,下棋找高手”,不怕出丑,向行家学习,少走弯路,这是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要注意的是,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搜出“心灵上的实际体会到的一个或几个强烈的印象”。

总之,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加强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坚持读写结合的原则,大胆质疑、创新,我们的学生定会面对生活,面对各种作文题型,写出个性,写出精彩,写出神奇! 参考文献

[1] 田兆丰.浅谈初中作文教学[J].北大荒文学.2009,(7):222 [2] 李君萍. 创新让聋校作文教学“全线提速” [J].考试·中考教师版. 2009,(12):84 [3] 周剑锋. 创新作文思维训练方法例谈[N]. 作文周刊(高中版) 2004,(25)

[4] 刘秀芬.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灵性[J].中等职业教育.2006,(02X):15-16

论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王丽梅

摘 要:中学生语文作文的能力的水平是其日后写作与表达能力的基础,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一直以来中学语文作文的教学却没能很好地发挥这一功能,中学生作文长期存在着死套路、思想贫乏、语言贫瘠等问题。创新教学方式,通过美感教育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以文学知识的内化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语言能力、以丰富的生活和阅读信息来丰富学生写作的选材,是改变这一现状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语文作文;教学方式;创新

作文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是,中学生作文长期存在着死套路、思想贫乏、语言贫瘠等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认为创新教学方式,通过美感教育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以文学知识的内化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语言能力、以丰富的生活和阅读信息来丰富学生写作的选材,是改变这一现状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一、以美感教育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长期以来,中学生的写作教育徘徊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一方面教师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而在语文教学中殚精竭虑;另一方面为了应对中考,教师又不得不陷于写作技巧和套路的讲授。学生在考试的压力下,往往对写作素养的提高漠不关心,而醉心于写作技巧的研究,直接造成当前中学生缺乏写作热情,文章内容和形式僵硬,三段式、死套路成为常见的写作格式等问题。那么,究竟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

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是学者和教师达成的共识。不过,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和学生疲于应付考试与分数,如何培养他们热爱创作的情感,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就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事实上,写作能力的培养就是一种以审美为核心教育过程,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文字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语言中的丰富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语言审美和表达能力。因此,解决学生对写作的厌倦态度,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就可以通过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来实现。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教师在语文写作的教育过程中实现由阅读到审美的转化。

首先,通过有效的阅读来促进学生对语言美感的体会。应该说中学语文阅读中的每篇文章都是作者一定思想和情感的表达。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关注于其中辞藻的使用和段落的划分,这是粗线条的表面阅读层次。事实上,作者细腻的情感和语言之美更多地处于一种无法言说的蕴含之中,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细微之处加以体会的。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显微与细化不同语词间作者情感和表达的差别及文字的彰显作用。

其次,通过改进阅读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字的体悟能力。应该说,任何一篇文章的语言文字都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的,中间的桥梁就是文字的加工与处理。在语文作文的写作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深切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达的情感力量就必须通过教师的点拨,透过文字,回归生活,让学生能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种真实的感受。如,大家很熟悉的句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应仅仅停留在提醒学生注意语言的修辞方法上,而应侧重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面对滔滔的江水,内心愁苦却无法诉说的感受。

第三,通过对流行语言的分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语言美感的鉴别能力。孙绍振教授说:“流行的话语具有一种迫使人放弃思考的遮蔽作用。”①在当前网络和信息发达的时代,学生往往受到流行语言的影响,写作语言上,要么执着于汪国真式的哲学语言,无病呻吟,故弄玄虚;要么模仿流行文化中的痞子式文学,语言和情感消极。这些都妨碍了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的感受能力,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审美鉴别能力的教育。

二、以文学知识的内化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语言能力

学生写作语言的丰富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所具有的文化底蕴,这一点是不容质疑的。在实践中,很多师生都关注到应在课内外,通过语文知识的构建和积累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如在实践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走进文学作品,在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里自由遨游;鼓励学生多方阅读,扩大信息量;引导学生阅读国学名著等。毫无疑问,这些想法和措施都是积极的。但是,在实践中,这些做法却没能很好地发挥出应有的对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作用。原因何在?关键是未能很好地实现文学知识的内化。笔者认为,要实现文学知识的内化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是改变学生学习文学知识的方式。文学的上乘之作大多存在于经典中,而这些经典仅靠一次阅读是不够的。因此,教师除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选择性地阅读经典著作外,还应有选择地引导学生有重点地背诵一些文章和段落,这样通过反复的诵读不仅使学生对文字感悟的能力得到提升,作品中文化内涵在潜移默化自然成为学生永久性的知识底蕴,而且避免了学生在阅读中经常出现的看过则丢,看过则忘的现象。

其次,依托于家庭和社会,共同实现学生文化知识的内化。帮助学生实现文化知识的内化也需要学校与家庭共同建立可知可感的人性化的人文氛围,形成学生阅读和热爱文学经典的良好的环境和气氛。在这一点上,教师应与家长积极沟通,家长热情配合,将家庭开辟为实施文化教育内化的新的阵地。这是因为一个学生是否真正侵润和领悟了文学的经典内涵,是可以从学生日常的行为举止中观察出来的。在学生不经意的一举手一投足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他们对文学经典的感悟程度,是学生气质的体现,这是学生背诵的速度和数量所不能衡量的。

三、以丰富的生活和阅读信息来丰富学生写作的选材

中学生的作文选材面狭窄,内容不充实,语言干瘪枯燥,是中学生写作教育中长期存在一个问题,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就是学生对生活观察少,体验少,感悟少。文章与现实是密切相关,骨肉相连的,可以说生活是写作之源。古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世事”、“人情”就是现实生活,这“洞明”、“练达”就是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思考。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使学生在一个节奏快、强度高的狭窄校园空间中生活“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呢?

首先,利用当代社会信息发达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时代,把握生活主题,增加选材范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获得信息的手段也随着多样化。小到电视、报纸,大到手机报、互联网,应该说中国人在信息获取的方式上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中学生群体特征也同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是过去那种只知道书本的青少年,他们每天接受的信息量与以往的学生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对社会热点知识的关注,引导学生深入认识事件的本质,更深入地体会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生活,从而丰富对生活的认识,使这些知识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

其次,语文教师应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通过丰富作家和作品内容的形象增加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体会。语文课本是学生和教师获得信息源最重要的渠道,但是,一直以来,学生对课本内的文章毫无兴趣,知名作家的名字仅仅是他们为应付考试的一个记忆单位。在这种情况下,中学语文课本很难发挥它对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作用,更不会成为学生选择写作素材的源泉。这一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作家和课文理解的狭窄、僵硬和单一化。因此,教师在讲授语文课本时应注意丰富作家的生活背景,更多讲述这些作家的生平、经历等轶事,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充实了学生对不同生活状况的体会,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可选择的写作素材。

中学生语文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可以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必须通过系统的、有步骤的长期努力来实现。美感教育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以文学知识的内化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语言能力、以丰富的生活和阅读信息来丰富学生写作的选材或许可以成为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新课标下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对策探讨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水平和素质的重要尺度和综合表现,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农村的教育受到了重视,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农村中学的教学质量与城市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体现在作文水平的差异上。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来说,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每次习作,老师讲完要求之后,学生总觉得没有可写的素材。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总结了长期以来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许多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作文教学理念,是我们当前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新的标准降低了各年级的难度,把作文教学的总目标定位在“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上。在各个阶段的具体目标上,十分注重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乐写”、“乐于交流”、“乐于分享”的情感的培养,强调写作中的自由与真情实感,“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对学生写作的评价上,突出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新课标的出台,预示着语文教学的春天已经来到了。尤其是高考和中考话题作文的不断推出,为作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作为农村初中的语文老师,我们应审时度势,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努力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新路子。

一、.教师应努力更新作文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激发写作热情

农村是中国受“应试教育”毒害最深的地方。因此,要真正改变目前农村这种教育现状就必须先解决思想认识的问题。学校、教师不但要高度重视作文教学,同时还要多渠道、多方面的扩大宣传教育,力争让农民家长与农村学生以及整个乡村社会都从思想上正视这一现状,从而为在广大农村学校实施“作文素质教育”提供大背景的支持。

就中学作文教学来说,我们的目标定位不是培养作家,而是培养学生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学会与他人交流 ,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能表达自己的思想,一个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思想水平、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及文字技巧等诸多因素。我们抓作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做人与作文的关系,要让他们有思想,对事物,对社会有正确的、辩证的认识;引导他们不断充实头脑,武装自己,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要引导他们由肤浅逐步走向深刻,由贫乏逐渐走向丰富。

确立“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指导思想 。作文教学一定要考虑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把中学生的年龄、思维、知识、语言和表达能力当作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参照系。我们总说“文如其人”,“要作文先做人”。可见人是本,是根。从文章的生成过程来看,任何一篇文章的诞生都要经过“双重转化”,中学生作文也不例外。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写作者)的转化。然后是作者的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转化,将头脑中的意识、情感转化为书面语言,这是由认识到表现的第二转化。无论是第一转化,还是第二转化,

其“中心”毫无疑问是写作主体,因此写作就应该把“主体”置于中心地位,这就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符合文章写作的客观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写作能力。因此,作文的根本出发点是人,应该从人本出发,而不是从文本出发。所谓作文教学从人本出发,就是在作文教学中既重视作文写作主体的作用,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又注意培养他们的写作素质和能力,包括观察、记忆、认识、思维、想象、意志、情感等各个方面。这每一个方面,都涵盖有丰富的内容。作文教学从人本出发,还有另一个含义,这就是中学作文教学的目标、要求、方法、写作实践都要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生活、思维、心理、能力的实际,使他们面对作文写作感到有话可说,有文可写。因此,从学生实际出发,我们应该设法让学生去写想写的事、去说乐意说的话,注意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与创造欲望。

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积累素材,学会思考

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新课标也明确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因此,作文教学光从文本上指导学生是不够的,更重要是引领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并在生活中学会思考,“捕捉事物的特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中学生受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其对生活的关注较少,认识容易片面肤浅,对生活中的“美”缺少体验,更缺少“发现”,作文时往往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思想,老师要指导学生善于积累素材,提炼主题,养成表情达意的习惯。这样,作文时就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思想感情可表达。

三、培养学生作文兴趣

兴趣是促进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巨大动力。心理学家认为: 只有当某种知识领域中实际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产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兴趣又是一种行为的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丘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宋朝学者朱熹也认为: “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这首先得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学会观察。观察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认识世界,增长知识,改造世界的第一步。只有对客观世界形形色色的事物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才能把把握住事物的特征。大至宇宙山川,小至鸟兽虫鱼,做到“明以察秋毫之末”,明白“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由“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特别要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做到“静观默察,烂熟于心”,要“观察,观察,再观察”。

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觉察周围事物和现象所独有的特征。”(赞可夫语)做到有顺序,有层次,有比较,有鉴别,有想象,有推断;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认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发现大自然的奥秘。让学生怀着求知的渴望,带着强烈的兴趣,掌握科学的方法,开阔自己的视野,探究无穷的奥秘,积累一定的素材。只有在生活积累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产生对作文写作的兴趣。

四、作文教学求实求活,切戒急功近利,操之过急。

“求实”——开设作文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如果华而不实,没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就很难达到作文的目的。要“求实”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确定训练内容,每期作文训练必须有序列有针对性,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缺点了如指掌。在上课中,必须强调本堂训练的重点,讲述训练要求,使学生心中有底;课后必须对作文认真批阅,要对照目标检查学生

是否已经达到,如果未能达到要求,则需重新训练。

“求活”——作文课切忌死板,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如可能,在作文课中可促使学生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如进行描写训练,教师可先朗读一段与本堂课有关的优秀片断,让学生评说;再找到课本中相关的内容让学生齐读,然后布置作文让学生写)作文课教师不应只是命题者,而应是一个参与写作者,要把握好学生的情趣。如果学生在本堂课中明显精神不济,我就要学生讲笑话,搞讨论,宁肯暂时放弃写作目标,也要使学生和我产生“共同语言”,产生激情。要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还有一个时间性的问题,切忌急功近利,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这句话确应深思。

五、教法力求创新

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比城市学生低,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在短时间内或是单靠个体力量无法改变的。但是,经常在教法上探求新路,力求创新,却是每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都可以做到的,也是我们的共同职责。

1、教人游泳者先下水

虽然学生们在课内或课外都能接触到古今中外的许多名家妙文,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欣赏模仿。可是对农村中学生来说,那终究有点儿遥不可及,有时,它的作用甚至比不上周围人的一篇好文章,特别是老师的文章,学生是很乐意学习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还要“以身作则”写作文。给学生最感性的东西是自己的“下水作文”,通过“下水”谈体会,谈生活,谈技法,谈学生作文时会出现的问题。实践中,教师的“下水作文”确实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起学生的写作热情。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是提高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中学语文课文大多是经过专家精选的名篇佳作,有其广泛的代表性,内容极其丰富,所蕴含的作家的想象力也是极为丰富的,因此,教师也应充分利用文中生动的语言、精彩的情节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3、注意思维训练,提高思维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训练,而农村作文训练依旧是重语言轻思维的训练,从语言到语言,致使学生思路闭塞,习惯依猫画虎,移花接木,习作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千篇一律。为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形式活泼的作文训练,想象作文和续写作文就是能使学生思维充分展开的习作训练方式。如《孔已己》这一课,在课文后,可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已己最后一次出了咸亨酒店后,他的命运到底如何?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后续写。如在写《愚公移山》读后感时,要鼓励学生突破历史局限,打破常规思维,大胆求新、求异。可以从多种角度展开讨论,结果在学生作文中,很多学生摒弃传统的思想观念,大胆求新求异。比如从经济角度立意,从保护生态环境角度立意,从人口学角度立意的等等。有学生作文认为愚公移山不明智,还不如搬家,这样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通过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学生写出很多有新意的文章。通过以上做法,采取一些激励手段极力点燃学生写作的兴趣之火。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的作文就不会出现千人一面、百人一腔的现象了。这样,我们就成功的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也从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独创性,为提高学生的习作质量拓宽了道路。

4、提倡模仿,培养文风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

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六、写实事,抒真情,写出农村特色。

亲身经历的事情,直接接触的人,亲自去过的地方,稍加回忆就历历在目,容易写得具体生动。道听途说的材料写进文章,容易露出破绽。例如有的同学为了使所记的事情意义“深刻”,所写的人形象“高大”,就凭空编造或任意拔高,结果情节上弄虚作假,让读者一眼就看穿。相反,农村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农村的世界虽是朴素的,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样能发现农村区别于城市的独具魅力的闪光点。因此,农村中学生应多留心自己所处的环境,应多观察自己身边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物,随时随地积累写作素材。

七、积极倡导自主作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农村中学生的作文训练,大多数做法是一个学期训练七至八次大作文,训练量是很有限的,更何况学生都是处于奉命作文的状态。我们可以以课外自主自由练笔为主,把课外练笔视为写作训练的主阵地,学期初提出目标和写作总量,如训练的主要文体、篇数与总字数等;中间每两周收看和及时交流一次;期终进行总结和评价奖励。 学生可以记身边的所见所闻,可以描写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可以评论国家大事、社会热点,也可以抒写内心的喜怒哀乐。总之,学生写的是他们想写的,乐于写的,展现的是他们真实的心灵,老师在这里可以和他们展开更多的、更自由的对话和情感沟通,学生写作上的乐趣便能在这里获得。课堂作文教学的时间,我更多地是用来讲评与交流,这种展示交流和检验反过来推动了学生练笔的积极性,使他们更愿意去观察生活、关心社会、汲取书本上的营养,去追求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当然,课外自主作文要达到一定的境界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语文老师付出更多的心血。

八、加强课内外阅读,认真做好摘记,多积累,增强学生语言感知能力

知识积累是人们进行创造的必要前提,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要写出较高水平的作文是不可想象的。农村中学生在读书与积累方面是非常欠缺的,而读书是知识积累、增强语感能力的最重要的途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古代作家学习写作的经验之谈。 多读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扩大阅读面,多阅读一些名著、古诗以及报刊时文等。这里涉及到一个时间问题,阅读的时间安排可以这样来解决,①从教学课时中抽出一定量的课时,如一周五课时中抽出一至二课时专门进行阅读。②利用课外活动、周末给学生安排一定时间的阅读作业,让学生自由阅读,并要求写好读书随笔。二是对教材中的篇目以及语文读本,指导学生进行反复阅读,加深学生对教材基本篇目的理解,增强学生对不同文体的分析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多为典范作品,文质兼美,思想性、艺术性都强,因而在教学时,应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去欣赏品味文章的优美语段,读出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傲岸,领悟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患,品味朱自清父亲背影后的舐子情深,感受白杨树下那傲然挺立的民族魂……从思想上、语言上、艺术上去阅读文章,并与学生作文中的思想性结合起来,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取材立意。养成摘录的良好习惯,将课内课外的好词好句、名言警句等摘抄下来,空余时间熟读成诵。只有胸中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才能在作文时信手拈来,得心应手,并能传神地展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课内课外的阅读中,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得以提高,作文的兴趣也会慢慢地提高。

九、 改革传统的评改方法

其实,作文批改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或全班批,或轮流批,或学生交换批,或学习小组讨论批……讲评也有多种方式,可全班集体讲,可指导小组分批讲,可单独面批等等……讲评虽多以鼓励为主,但存在的缺陷也应及时地加以指出。笔者根据多年的经验认为,作文的修改也不要仅仅是老师的事,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具体如何改,应该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比如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以小组批改的形式来进行。要使学生明白,作文是很难一次成功的,好文章是靠改出来的。老师应教会学生如何修改作文,并不是仅仅找找错别字、改改病句就行了,还应从谋篇布局、构思立意上加以考虑,应让学生认识到,只有真正会修改文章的人才是真正会写文章的人。

十、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成果的平台。

班内习作交流、点评,校内优秀习作推荐,教师要积极鼓励有一定写作实力的学生参加各种作文竞赛活动,并力争获奖,利用主办单位的权威性、社会影响力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对于一些已经达到相应水平的文章,教师应及时加以指导修改,在确认质量达到可以发表的水准时,不失时机地推荐给有关的报刊、杂志。

另外,还要重视学生作文的书写问题。从中、高考作文阅卷中可以看出,对学生书面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汉字书写错误、书面差、字迹不清等将严重影响到学生的作文得分,甚至个别地区已经明确地把作文卷面分单独提出来,只要书面好便可以轻易的获得书面分。作文是综合能力的考察,汉字书写能力也包括在其中,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农村中学绝大多数学生的书写能力及差,应当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加强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

总之只要我们所有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都能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村中学学生作文实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就一定能走出目前农村作文教学的泥潭,迎来独具风景的农村作文教学的春天。浅谈作文教学的几项创新措施

创新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扬弃旧事物、旧思想、旧方法,把新设想、新技术、新成果成功付诸实施并获得更高效益的运作过程。换句话说,创新就是人们能动地进行创造并最终获得更高效益的一个综合过程。创新是当今社会一个显得十分紧迫的话题。科技要创新,思想要创新,方法要创新。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也同样需要创新。清初著名史学家赵翼的《论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意思是说,时代在进步,诗文要创新。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一要创新作文的教学方法,二要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三要创新作文的评价方式。我们在初中创新作文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创新作文的教学方法,快速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

提高学生作文素养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点,一是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巴金说过:“养活作家是读者,培养作家的是生活”。《红楼梦》第五回里有这样一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二是增大学生的阅读量。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见,好的文章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鲁迅在《致赖少麒》中曾说过:“文章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为快速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我们采取了两项主要措施。

1.1打破学生“家门——校门”这“两门”式生活陋习,让学生直面生活。有一句老话,叫做“不要做温室里的苗”。我们用这句话教育学生和家长,充分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等时间,第一是抓住我们学生家住农村这一优势,让学生干干家务,做做农活;了解了解瓜果蔬菜的生长规律;观察观察鸡鸭猫狗的生活习性;体会体会“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的场景;爬一爬山,趟一趟河。第二是让学生在家长带领下进进城,感受感受现代化的气息。第三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赛事活动。第四是让学生多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等等。并让学生写好日记、周记。

1.2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极大地开阔学生的眼界。多媒体教学能突破时空限制,容量大,有声有色,图文并茂。把它应用于作文教学,能完全改变以往教师上课费时费力,效果又不理想的状况,更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加快对作文方法的掌握。

(1)采用课件分析文章。如分析《中国石拱桥》,可展示我国古代各种各样的石拱桥,展示石拱桥弧形的桥洞和彩虹,并进行类比;展示赵州桥的桥面、桥拱、卢沟桥的桥拱、桥上的石狮;展示中外各种现代化的桥梁。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把文章分析落到实处,为学生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2)采用课件“组合”文章。如展示一幅牵牛花爬满古老城墙的图片。用鼠标引导学生分别观察。

墙:古老的城墙破损的

叶:毛绒绒的充满生机的

藤:长长的藤蔓向上攀援的

花:紫色的喇叭花开在绿叶的底子上

草:几丛小草在墙缝里生长

然后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把这些景物“组合”成一篇文章。

(3)采用课件进行“扩写”和“改写”教学。如“扩写”,可以把一般水平的扩写、较好的扩写、生动精彩的扩写一步一步展示出来。

(4)采用课件讲评学生作文。先展示习作,然后对写得好的地方进行圈点,对不好的地方进行修改。

(5)采用课件大量展示优秀作文,甚至中外名著。把题材相近、写法相似或不同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 2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快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一要作文内容紧跟时代。科学家搞科研,需要有前瞻性。其前提是跟上当今的科技发展。一句话,只有立足现实,才能超越现实。同样,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让他们的作文内容紧跟时代,才有利于创新。二要凸显“个性”。教育学家认为,自我表象极为重要。所谓自我表象,又称心理表象,意指一个人采取关于他自己的信念及所产生的对等的思维形象。换句话说,自然表象就是关于一个人是什么人或他认为自己是什么人的问题。自我表象是人类个性和人类行为的关键。不仅如此,自我表象还通过定义“你可以成为什么人”或“不可以成为什么人”来设定个人成就的界限。因此,扩展你的自我表象,也就扩展了你可能成功的范围。而要扩展自我表象,首要一条就是凸显个性。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样需要凸显他们的个性。

2.1紧跟时代。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跟过去有着天壤之别。我们再也不能让学生的作文“老气横秋”了。

(1)选材要紧跟时代。比如以“爱”为话题的作文,可以写人类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爱”、保护“母亲河”的“爱”、保护大气层的“爱”以及抗击甲型H1N1流感、“非典”的“爱”,支援汶川等灾区的“爱”、“希望工程”的“爱”,等等。让作文处处洋溢“当代的气息”。

(2)语言运用要紧跟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涌现出了大量的新词。如:克隆、纳米、网络、合资、下海、海归、粉丝、驴友、红米饭等等,还有各种新的句式等等,这些都是当代“白话文”运动的产物。作文中也应有所体现。

(3)命题、立意要紧跟时代。学生作文应该反映当代的生活,反映当代人的正确的价值观、审美情趣、道德标准。

(4)注重创新。

2.2凸显“个性”。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作文篇篇有“我”。有“我”的观察、联想和想象;有“我”的经历、体验和感受;有“我”的议论和抒情;有“我”的选材、命题、谋篇布局;有“我”的语言和语气。还要超越自我。这就要求教师做到:

(1)布置作文不搞“一刀切”。a教师平时多了解学生的作文水平,按照学生的作文水平尽量多分几个层次,然后相应地布置难易有别的作文。b尽量布置“话题”作文,方便学生自由选材。

(2)评价作文充分考虑学生的“起点”,即原来的作文能力。多注意他们作文中的“亮点”,即进步之处,创新之处。

(3)鼓励学生“自能作文”。让学生自行写作,自行评价,自行修改,并养成爱好作文的习惯。

3创新作文的评价方式,极大地激发学生作文的热情

写作是一项“艰辛”的劳动。越是大作家越能体会其中的“艰辛”。鲁迅说过,他的文章,哪怕是极短的杂文,都是“绞了许多脑汁”,用“血”和“生命”所换来的。托尔斯泰也说过这样意思的话:作家并不是用笔“蘸着墨水”,而是“蘸着”自己的“血肉”在写作的。正因为如此,作文历来就令学生望而生畏。为此,鼓励学生作文,不能单靠“思想工作”,还要为他们树榜样,更要“引进激励机制”,让他们体会到成就感。

我们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学校广播站、学校文学社以及各级正式刊物为“阵地”,借鉴游戏软件的“加分制”和“授头衔制”等,制订了一套激励措施。

3.1加分: (1)平时作文:优秀10分/篇(2)获奖作文(每篇加分)校级县(市) 市(区) 省 国家一30 150 500 1000 10000二20100 300 800 5000三10 50 200 600 2000 (3)作文发表(每篇加分)级别校级县(市)市(区)省国家分值50 200 600 1200 120003.2授荣誉称号。标准:

(1)一级小作者:得分50分及以上者。

(2)二级小作者:得分100分及以上者。

(3)三级小作者:得分150分及以上者。

(4)一级小作家:得分500分及以上者。

(5)二级小作家:得分1000分及以上者。

(6)三级小作家:得分10000分及以上者。

给每位同学准备一本作文加分卡,随时进行登记。对获得各级小作者和小作家的同学,及时发给他们荣誉证书。参考文献

[1]朱芒芒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 [2]刘锡庆著.基础写作学. [3]余伟著.创新能力培养与运用.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中职生进行大量的有效的阅读,以提高其语文素养。本文拟对中职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和普遍心态加以初步解析,对课外阅读活动的内容、形式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进而明确阅读目标,为有效阅读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从而达到不断提升中职生的语文素养,切实提高他们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有效;阅读;语文;素养

知识的获取,是多渠道多方面的,在所有的渠道中,阅读是最主要的。只有切实地加强阅读,才能有效地扩大知识面,汲取信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 纵览现有的各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尽管它们自身的体系很严密,阅读量也在逐渐增加,新的中职语文教材也增加了许多新的篇目,各种文体的文章基本都涉及到。但即使这样,还是不能适应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中职生语文素养的要求,当今社会尤其需要大量的有效的阅读。

阅读能力被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学习技能的五把刀子之一,它不仅是语文学习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也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还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一直就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提高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必须加强有效阅读。

一、摸清阅读底细,了解阅读现状

要想抓好有效阅读这一关,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和普遍心态,这是十分必要的。毋庸讳言,当前中职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阅读量偏少,在我所了解的学生中,不少学生一学期的课外阅读量仅为1-2本,有的甚至一学期中连一本课外书都没读过,这些学生对书根本没有兴趣。二是阅读内容片面,这部分学生的阅读量不小,他们阅读的重点大多是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和警匪小说,有的甚至是黄色书刊,无效阅读较多。造成这种阅读状况和原因,除了一些社会的客观的原因外,主要还是主观方面的原因,这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少中职生缺乏应有的文学素养和起码的文学鉴赏能力,甚至于连识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都没有(这也是有效阅读量少造成的) ;二是青少年独特的阅读心态所致。阅读心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众性。青少年从众心理极为强烈,如社会上曾一度兴起的这热那热,从早年的 “古龙热” “琼瑶热” 到后来掀起的 “金庸热” ,直至现在的所谓新生代 80 后作家热,都能很快在中职生中掀起了连锁反应。在读书兴趣爱好方面,中职生的从众心理产生了强烈的随俗流,使得他们总要努力保持自己的动向、话题与朋友圈一致,以适应交友的需要并显示自己的“博学多才” 。

2.好奇性。其具体表现为:猎奇猎艳,求新求变,推崇时尚,节奏快速。这类学生阅读的内容是根据流行、时尚的作品在社会上的效应来选择的,他们的阅读往往带有趋时性和迁移性,经常更换 “主题” ,阅读的知识具有粗糙、不明晰和非理性的缺点,不具备永久性特点。

3.冲动性。处于青春发育阶段的中职生,都有一种力量迸发的欲望和冒险向上的勇气。于是乎,那些武打侦探小说里的风云人物,自然成了他们心目中崇拜的偶像,这类作品在他们中间广为流传。而处于生理发育期的女生,产生了对异性的暗倾慕。因此,缠绵悱恻,细腻温柔的言情小说就成了她们书包里的常客,还常常希望像书中的女主人公一样遇到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

4.逆反性。表现在阅读上,对于某类书刊,越是禁止,他们阅读的欲望就越强烈。比如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甚至于黄色的、反动的作品 ( 这是明令禁止发行而从地下渠道发行的) ,这是课外阅读中最应重视的问题,必须严格把关,掌握好 “度”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在良性轨道上发展。

了解中职生的阅读状况和阅读心理,有利于我们对课外阅读活动的内容、形式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从而加强阅读的有效性。

二、注重阅读内容,侧重阅读形式

任何好的内容都离不开一定的形式,为了加强阅读内容的消化,必须借助于一定的阅读形式,语文有效阅读经常可采用以下形式:

1.读书会。根据中职生的从众心理和合群心理,成立读书会,读书小组,由教师推荐书目,书目可以是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古今中外名著,也可以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散文、小品文等,同时教师指导学生读书方法,使学生围绕专题讨论或自由阅读,逐步增加阅读量。

2.读书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 “一周一本书” 活动,掀起群众性的课外阅读热潮,也可配合思想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之类的主题读书活动,通过读书周活动,客观地刺激学生阅读一定量的作品。

3.交流会。为巩固扩大 “读书会” “读书周” 的阅读成果,定期召开阅读经验交流会,可以互相启迪,共同受益,推出好书,传阅好书,不断培养阅读积极分子,推动阅读活动的广泛开展。

4.读书竞赛。为促进广大同学读书活动的长期稳定的开展,可每月安排一次全校性的读书活动,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向大家竞相介绍本月自己所读书目、书的内容、感受。

5.出读书报。为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可每月出一期读书报,书报内容主要是写所读书的感受及心得体会。学生一看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上报了,就极大的调动了他们读书的积极性,至于其他同学也会暗下一股劲要多读书,读好书。

此外,还可利用学校的图书馆、班级的图书角,丰富同学们的阅读内容。

三、明确阅读目标,加强课外指导

要使有效阅读活动推广开来,坚持下去,取得预期的成效,就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1.明确目的。教育学生深切了解有效阅读的意义,扩大知识领域,拓宽视野,这对他们的品德和学业都有极大的帮助,以此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动机。

2.诱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青少年好奇冲动的心理特点,在阅读书籍的同时,组织他们参加丰富多彩且带有观摩性、解惑性、竞赛性的活动,比如作品欣赏、“小说讲座” 、“读书报告会” 、“名言警句辑录” 、“读书知识竞赛” 等活动,激起学生愉快、积极广泛的阅读兴趣。 3.端正态度。“态度决定一切” ,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读书态度,要做到: (1) 专注。俗话说:“一心无二用。” 阅读必须专心致志,否则一事无成。

(2) 多思。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同样光读书而不思考,只能是书袋子,不会成为真正的学者。 (3) 持之以恒。“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读书切忌一曝十寒。只有锲而不舍,才是读书的真谛。这些都是学有所成的前提条件,每一个读书人都应以它为指南。

(4) 推荐读物。指导学生学会识别书籍,善于鉴别思想性高下和艺术性优劣的书籍。比如推荐古今名家和新人新作。让那些能真实反映时代本质、催人向上、文质兼美的作品成为课外阅读的主流。 (5) 介绍方法。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所占的地位是重要的。

① 找书方法。教会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的设备,学会查图书目录、索引、图书提要及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② 读书方法。在同类书中,具有典范性或概括性的书应精读,对于一般的课外书,可用略读、速读的方式,或选读部分章节或片断、这样做既可以扩大阅读面,又防止“阅读浪费”。

③ 做笔记方法。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或札记,方法不拘一格,可分门别类的、综合性的、索引式的——学生掌握好的读书方法,将事半功倍受用终身。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这就提醒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注重课堂以外的世界,必须加强有效阅读,不断提升中职生的语文素养,切实提高他们语文的综合能力。(陈露 连云港市职教中心,江苏 连云港 )

第三篇:创新研究小课题_研究报告范例

圆柱在抽动纸张上运动规律的探究

李权

赵敏(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演示实验室 上海 200092)

摘要:本文介绍开展研究型学习的一个实例。通过定性实验现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通过开展现象的物理分析,培养学生理论分析能力;通过半定量实验测量,提升学生的实验研究能力。

关键词:抽动纸张,运动规律

水平桌面上有一张纸,放一个圆柱形物体在纸上。快速抽出纸张,观察并研究圆柱体在静止前的运动情况。显而易见,圆柱体的运动为两种方式的结合,一为平动,一为滚动。但是,在静止前,圆柱体会向抽纸的方向运动、还是向相反方向运动?是滚动还是平动?滚动的方向与平动的方向一致吗?要解答这些问题,关键在于了解运动的不同阶段中,圆柱体所受的摩擦力作用。下面,我们将从动力学角度,来深入探究圆柱体的运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并详细探讨其在静止前的运动情况。

一.理论分析

通过粗略实验,可以观察到,圆柱体离开纸面后,在桌面上移动时,有三种运动方式,分别为圆柱体平动先停(图1)、圆柱体滚动先停(图2)、圆柱体平动与滚动同时停止(图3)。为方便研究,我们将圆柱体平动与滚动分开探讨,并规定向右抽纸的方向为平动速度v正方向,圆柱体逆时针滚动的方向为滚动角速度正方向。

图1 圆柱体在桌面上平动先停

图2 圆柱体在桌面上滚动先停

图3 圆柱体在桌面上平动与滚动同时停止

假设圆柱体在运动过程中,只受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作用,如图4所示,忽略空气阻力、以及纸面与桌面交界处的能量损失。由于整个过程中,圆柱与纸面间的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圆柱与桌面间的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只与圆柱体质量m、圆柱体转动惯量I、纸面与圆柱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纸、纸面与圆柱之间的滚动摩擦系数K纸、桌面与圆柱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桌、桌面与圆柱之间的滚动摩擦系数K桌有关,且这些物理量均可近似为定值,所以圆柱体在每个运动阶段的受力均近似认为是恒力。故上图中不同阶段的v-t图像均为直线,只是斜率不同而已。

Nf

图4 圆柱体受力分析图

引入圆柱体在纸面上的平动加速度a1与角加速度

1、圆柱体在桌面上的平动加速度a2与角加速度2。设圆柱体在纸张上运动的时间为t1,t1时刻的平动速度为v1,角速度为1。设圆柱体脱离纸面后在桌面上运动的时间为t2(t2从圆柱脱离纸面时刻开始计时),t2时的平动速度为v2,角速度为2。令圆柱质心平动速度为0时,t2t平动停止。

当圆柱在纸面上运动时,根据运动学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有圆柱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满足:

[1]

f纸纸N纸mgma

1(1)

则圆柱在纸面上的平动速度

v1a1t1纸gt1

(2) 圆柱所受的滚动摩擦力矩满足

f纸rNK纸I1

(3)

圆柱在纸面上的滚动速度

11t1mg(纸rK纸)t1I

(4)

在桌面上运动时,有圆柱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满足:

f桌桌N桌mgma

2 (5)

圆柱在桌面上的平动速度

v2v1圆柱所受的滚动摩擦力矩满足

f桌mt2N(1t12t2)

(6) mf桌rNK桌I2

(7)

圆柱在桌面上的滚动速度

21N(桌rK桌)tImg[(纸rK纸)t1-(桌rK桌)t2]

(8) I当圆柱质心速度为0时,平动停止,此时对应时间t2t平动停止纸t1,相应的圆柱转动角速度为 桌平动停止Nt1mgt1[K桌纸K纸][K桌纸K纸桌]

(9) I桌I桌由(9)式可知圆柱静止前的运动情况。若平动停止0,这说明转动方向尚未改变,也就是说圆柱的平动比转动先停;同理,若平动停止0,则圆柱的滚动先停止;若平动停止0,则圆柱的平动与滚动同时停止。也就是说,K桌纸K纸桌的大小直接影响了圆柱体静止前的运动状态。 二.实验验证

为了解以上理论分析的正确与否,我们分别实验测量了纸、桌、K纸、K桌四个物理量,并通过高速相机观察圆柱整个运动过程,进行实验验证。

首先来看塑料圆柱在抽动纸面上的运动。实验得到纸面与塑料圆柱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纸0.38,桌面与塑料圆柱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

桌0.25,纸面与塑料圆柱之间的滚动摩擦系数,桌面与塑料圆柱之间的滚动摩擦系数K桌0.03854m。计算可得,对于塑料圆柱,K纸0.08742m有纸K桌桌K纸0.007403m0。根据(9)式可知,平动停止0,即圆柱的滚动先停止,然后其质心平动才停止。这与图5中的塑料圆柱在抽动纸面上的运动现象完全相符。

然后来看木质圆柱在抽动纸面上的运动。实验得到纸面与木质圆柱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纸0.4286,桌面与木质圆柱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桌0.381,纸面与木质圆柱之间的滚动摩擦系数,桌面与木质圆柱之间的滚动摩擦系数K桌0.001m。计算可得,对于木质圆柱,有K纸0.0013m纸K桌桌K纸0.0000647m0。仍然是圆柱的滚动先停止,然后其质心平动才停止。这与图6中的木质圆柱在抽动纸面上的运动现象也十分相符。

三.

总结

通过以上的讨论可知,圆柱体在抽纸后的运动过程,与它和纸张、桌面的滑动摩擦系数和滚动摩擦系数有关。若K桌纸K纸桌0,则圆柱体的平动先停止,随后滚动才停止;若K桌纸K纸桌0,则圆柱体的滚动先停止,随后圆柱体质心停止平动;若K桌纸K纸桌0,则圆柱体的平动与滚动两种运动形式同时停止。

(感谢同济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室在本题目的探究过程中,在实验装置及理论分析方面给予的有力指导。)

参考文献 [1]漆安慎 等.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305

第四篇:寒假实践报告参考课题

附件1:

2010年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调研参考课题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和经验的调查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调查和分析

4.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的调查研究

5.封建迷信在一些地方泛滥的表现及其原因的调查和分析

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调查

7.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和发展完善的调查研究

8.城市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调查研究

9.农村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调查研究

10.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典型调查

11.家政服务业发展调查研究

12.小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典型调查

13.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路径的典型调查

14.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典型调查

15.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和经验的典型调查

16.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17.未成年人法律保护问题调查研究

18.建设和谐社区的典型调查

19.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20.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

21.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22.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

23. 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

24.就要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

25.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研究

26.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研究

27.我国志愿者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影响调查研究

28.城市中农民工状况的专项调查

第五篇:“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学生作业的设计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业贯穿学生学习活动的始终,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第一手书面材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最能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应忽视的形成性评价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是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作业这一环节如何体现,如何通过学生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个性化设计改革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

2.《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在新课改的指引下,我们语文教师应构建语文作业的新形式,讲究作业设计策略,优化作业设计方法,体现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3.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需要

学生家庭作业繁重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沉疴,极大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成为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呼声。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却整天埋头于“作业堆”中,作业形式简单枯燥,训练要求统一,浪费了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甚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厌学心理的产生,因而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的作业设计,虽然在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形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语文的能力,发展综合语文素质存在许多问题。致使部分学生的“等、靠”观念很强,每个班总有或多或少的学生完成不了作业。

(二)研究现状:

1.国内方面:近几年,国内教育者加大了对同类课题的研究力度,致力于此研究的老师也很多。特别是自从“减负”以后,很多学校对作业做了有益的改进尝试,诸如“开放性作业”、“主体性作业”、“发展性作业”等创新设计也层出不穷,在丰富作业形式、激发学生作业兴趣方面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

2.国外方面: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的课外作业形式改革,对我们很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如英国中小学生课外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实践作业,即指有教师指导的各种实验、独立观察、独立完成美术作品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二是书面作业,即指客观性测试,其形式有回答简答题、抢答题、写随笔、论文、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科研项目等;三是口头、听力作业;四是表演作业。再如美国教师经常设计一种贴近生活的课外作业,他们认为应当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当学生们意识到所学的知识很快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时,那么, 学生就会觉得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他们来说特别显得有意义。

二、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一)课题的界定

“小学语文作业”指小学

一、

二、三学段的课内、课外作业,既有口头的也有书面的;既有知识、能力,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有单项的也有综合的;既有教师设计的,也有学生自主创意的各种实践形式。“发展性”即把长期以来重记忆、重技能、重传承的传统作业训练转变到自主探究、注重养成、创新实践的轨道上来,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是灵魂, “发展”贯穿实验研究全过程,在实践中促进知识向能力的发展,促进学段之间的递进发展,促进“三维”一体的互动发展,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起点的发展,促进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的发展。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素养也将获得相应的发展。 “评价”,语文作业评价是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体验、语文素养养成的常规环节和重要手段之一。评价的诊断反馈功能、激励功能、发展功能和评价的导向功能,贯串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作业练习的全过程。研究的着力点是作业的轻负、高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语文素养的养成。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层次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小学语文作业。

2.通过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激发小学生对语文作业的兴趣,培养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树立多元评价标准,构建符合其智能发展的学习活动,使儿童从小就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体验生命的魅力。

三、研究内容

1.学生作业内容、形式的创新。本方面内容的研究是学生积极并乐于完成作业的基础。以情感认知为主线,通过自主、调查、讨论、实践体验等途径进行作业内容、形式的创新,使学生爱学、乐学、享受学习。

2.构筑语文学科的基础作业与开放作业相结合的新型作业设计与评价体系。本研究内容从作业的自主性、合作性、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等方面为研究导向,创设出新型的作业形式,并形成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作业设计与评价体系。

3.突出情感,探索作业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此内容的研究意义重大,成功的评价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充分体现出作业过程中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评价方式应多元化,不仅注重知识学习成果的评价,还应注重知识学习过程、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评价,从而形成有效的激励手段。

四、研究步骤

1.设计申报阶段( 2012.5---2012.8)成立课题组,拟定研究方案。完成对课题的内涵与目标研究。

2.实施阶段(2012.9-2012.12)开题论证,明确目标,进入实质性研究。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并实施。改变传统的作业观,作业评价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注,形成作业的多元评价体系,撰写相关论文和调查报告。

3.中期论证阶段(2013.1--2013.3)进行阶段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研究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领导专家中期评估验收。完成中期研究报告、研究论文、课堂教学展示,形成语文作业的多元评价体系。

4.结题鉴定阶段(2013.4-2013.6)撰写课题终端研究报告,形成新课程体系下的语文作业发展性评价体系。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有效作业设计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不断进行新的课外作业内容及样式的尝试,探索出既能激发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又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作业设计有效策略及反馈评价的有效策略。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活动中道德素质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六、预设研究结果

1.作业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语文从根本上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因此,布置作业应该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连接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

2.作业内容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布置作业时,设计一些语文个性化练习,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让作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园地。

具体如下:

1.理论学习材料集(包括理论学习文章、书籍、学习笔记、心得等)。

2.论文集(包括本课题研究的课题报告、总结、论文、师生发生变化的相关案例、反思等专辑)。

3.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4.学生课外作业优秀作品集

上一篇:藏香市场供需状况分析下一篇:城乡环境整治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