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课题研究的体会

2024-04-29

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课题研究的体会(共9篇)

篇1: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课题研究的体会

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课题研究的体会

2007年暑期,我们以“闸坝对河道水污染的影响”为研究课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模 拟试验并顺利结束。这是一次将本科学习与科研创新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回首走过的路,我 们思虑万千,感慨良多。

首先,本次实践是对我们综合素质的考验。从申请立项,到设计研究技术路线和实验方 案,以及提出经费预算,再到进行现场答辩,整个过程中,我们遇到过重重困难。在大大小 小的问题面前,我们积极讨论交流,大胆提出新思路新方案,尝试又尝试,终于将问号化为 句号。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如果没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没有坚持必胜 的信念,我们将寸步难行,一事无成。

其次,本次实践是对我们学习与科研能力的极大提高。通过这次创新科研实践,我们不 仅掌握了科研方法,提高了科学素养,在今后从事的工程设计工作中也必定受益匪浅。这次 科研试验与本科学习中的实验或实习截然不同,我们事先不知道明确的原理,也没有现成的 方法,需要我们一步一步摸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要我们运用智慧将课本知识活学活 川,将照本宣科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开拓创新的主动式学习。

本次实践让我们感触颇深的还有指导过我们的老师。张翔老师、许建明老卿于百忙之中 带领我们做实验,共同克服困难,不遗余力;还有博士生张永勇、硕士生罗蔚和邱艳霞,给 我们出谋划策,进行取样和数据分析;实验室的詹才华老师、李琼老师热情地给我们提供各 种需要,忙前忙后,不辞劳苦;还有我们专业课老师亲切询问我们的进度,耐心答疑解惑,不厌其烦„„开放的水力学实验室充满了美好的回忆,在那里我们再次感受到学院对学生开 展实践项目、探索创新的支持和关怀。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本次试验带给我们的收获远不止这些,它不仅是学习方式的转折点,也不仅是综合素质的锻炼,更是我们今后走向T作岗位的起跑线,是我们走向成功的明路航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只要我们带着勇气和信念上路,只要我们勇于开拓创新,大堑也将变通途,理想终会成现实。

2004级水文(2)班

“闸坝对河道水污染的影响”课题组:

魏丹丹 阮燕云 张洪斌 许冰清

2007年10月20日

篇2: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课题研究的体会

立责于心

创新履职

在促进矿井又好又快发展中贡献力量

进入今年以来,集团公司为进一步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提升财务管理的价值创造力,在公司上下开展了“创新实践,提升企业价值”活动。作为基层一名普通财务会计,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技术水平、高超的业务能力、骄人的综合素质,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做好财务工作,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贡献光和热,奉献青春和力量。

一要重新审视财会工作。“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这两句话道出了财务与会计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位置所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随着企业经理们管理理念的更新,财务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财务人员也逐渐成为企业非常重要的管理者。由于财务工作的性质所决定,使得财务工作有别于其他行业。一是单调枯燥、周而复始、毫无情调可言的工作形式容易让人产生倦怠和厌烦的心理,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在工作中极易出现随欲而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糊弄心态;二是高度集中、规范精细、来不得丝毫马虎的行业要求令人工作必须凝心聚力,钻心致致,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全体员工辛苦工作的劳动成果就会在财务人员编制的财务报表中流失殆尽,提供的财务数据会误导高层决策,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三是受专业限制,财务人员的流动性很小,个人价值提升的空间受到了限制,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有限,许多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发挥,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很可能就此产生逆反心理,不但放弃自己当年的宏伟大志,不思进取,而且很容易产生负面效应,导致个人专业不能精益求精,也影响其他人员的价值取向。所以说,财务人员一旦缺失责任心,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二要正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财务部门在企业所有的经营管理部门中是责任非常重大的部门,也是最容易引起误解和不满的部门。一方面,专业性极强的行业规章制度,让非财务人员很难理解,也就不愿意接受这些条条框框,而财务人员由于责任心的驱使,对不符合财经纪律的业务予以拒绝时,往往会得到对方的误解,认为财务人员有意刁难他们,强烈不满的情绪溢于言表;另一方面,财务部门的许多工作需要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财务报表需要的许多数据来自于其他非财务部门,需要适时地与对方沟通协商,或安排对方提供相关材料,其他部门正常的工作秩序可能会被财务部门干扰,引起他们的抱怨和不满。鉴于此,如果财务部门的整体战斗力不强,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很难顶住这些来自于财务团队之外的压力,很快就会随波逐流,为了不得罪人而去违反财经纪律,或装老好人,为了与其他部门保持关系而对其提供数据的真实性和提供材料的质量睁一只眼闭一

只眼。财务部门这样做的后果就会导致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混乱,漏洞百出,数据不真实,分析不深刻,无法洞悉经营管理工作的弊端。

三要增强做好财会工作的责任意识。首先,对所从事的财务工作要保持一种盎然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枯燥单调,提不起兴趣,但是既然选择了,就应该充分调动自身所有的能量,逼迫自己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培养兴趣,将自己的专业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赋予枯燥的会计工作以诗性美。如果对自己的工作一点兴趣都没有,哪来的责任心?每个人都有责任心,整个集体的责任感就显现出来了。第二,责任心与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不论对工作还是对生活,爱张罗事的人一般都有很强的责任心。人的性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许多特质都是后天练就的,心态阳光、热情向上、大方开朗、朝气蓬勃,这些都是对生活、对事业有责任心的前提。反之,若是性格偏激、阴冷自私、玩世不恭,是毫无事业心和责任心可言的。所以,财务人员面对循环往复的工作和眼花缭乱的数字,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豁达、不拘一格、相互帮助、取长补短,以非常感染人、吸引人、鼓舞人的性情出现在工作岗位上。第三,良好的团队精神对于提高个人的责任意识很重要。茫茫人海,几个人、十几个人、几十个人能够走到同一个部门,真可谓“百年修得同船渡”,大家应该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感到荣幸和自豪,应该自觉地维护整个团体的利益,创造温馨、和谐的工作氛围,你以强烈的责任心时刻维护着

整个集体,自然会感染周围的人,时间长了,整个团队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就会大大增强。第四,时刻常怀感恩之心,常念感恩之情,对待企业和工作的责任意识会无限地增大。身处的企业给我们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本,给了我们体现个人才华的舞台,给了我们优良的生活工作的环境和质量,不为它付出劳动和汗水,不拿它当做父母,还有良心吗?意识到了这一点,就会以极大的热情努力工作,创造价值,处处发挥自己的主人翁责任感,为企业发展铺就辉煌的未来。第五,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以诚实为本,操守为重。如果练就了这样的品质,会为已有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增色不少。综合素质高的人,一般都对工作和事业倾注了满腔热情,而责任心越强,就越能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及各种能力,会变得越来越睿智,越来越成熟。有的人从孩童时代就显露出极强烈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虽然不能称为责任心,但其实已经为日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的人从小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喜欢与他人交往,没有大局意识,这些人性中的弱点会严重阻碍一个人的成长,使人没有责任感、没有使命感。但缺失的责任心并非不能在后天培养起来,社会发展主流的影响、周围先进榜样群的影响、团队中同事之间潜移默化的影响,都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其从幼稚鲁莽、不谙时事走向成熟豁达、聪慧持重,成为企业的精英,团队的骨干,领导的智囊团,群众的主心骨。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又都

篇3: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课题研究的体会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学生公共选修课的安排上一直采取较大力度, 由各系教师按专业类别引导教师开展全院范围内的公共选修课程的甄选和讲授。由经济管理系教师开设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课程在全院的公共选修课程实施情况良好, 学生选课人数为六十人, 达到公共选修课程人数上限。通过一轮的讲授之后, 在学生中影响较为强烈。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是一门实用性强, 能够真正指导自身学习、生活和实践工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 也存在一些问题, 任课老师及时对课程导入和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整, 才获得最后较好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选课学生都来自非经管系的学生, 大多数学生都没有任何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学科背景, 这就导致了学生大多不具备任何《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课程的相关学科背景, 从而要求任课教师及时进行调整, 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避免学生无法接受教学方式, 不能对所学内容引起共鸣。

一、课程目的与教学目标

本学院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是有本院经济管理系教师根据经济学相关课程设置的一门供广大非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学生的课程。本课程主要运用了经济学专业中《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中《管理学》、《运筹学》和《公司治理》等课程的相关知识。通过对个门课程知识体系的解构, 在新的课程框架下进行重构后形成的一门针对广大没有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的学生而展开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课程。本课程的目标就是拓展学生思路, 开阔学生视野, 在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 对经济生活、企业发展、社会进步和制度创新等问题有一个较为广泛和深入的认识。本院非经管类学生主要涉及工会学、劳动关系学、社会工作、文化艺术、安全工程和劳动法学等学科。学生们具有一定社会学基础和较为扎实的学科能力。因此, 学生在认知和学习能力方面能力较为突出。只是缺乏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 导致在教学中存在, 知识盲点、理论框架缺乏, 以及不同理论相关和衔接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课程实施中运用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合理的教学手段, 对教学目标把握需要更为准确, 即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的对课程所要达成的目标得以实现。

课程安排所涉及的知识架构主要为:第一章为导论部分, 要求了解《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掌握制度的概念、制度作用及制度的基本职能。明确研究《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对象、方法和意义。第二章为制度的构成与起源, 要求掌握制度的构成, 包括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 制度的实施机制极其重要性;制度的三种起源学说:合作起源说、交易费用起源说、诺思的起源说;制度的功能。第三章为交易费用理论与契约理论, 要求掌握交易费用的定义、交易费用的种类及其产生的原因、交易费用理论产生的意义, 契约的定义、契约的种类及其作用。第四章为产权理论, 要求掌握产权的涵义, 产权的多元性、产权的排他性、产权的可分割性及产权的可转让性等主要特征, 具体的产权安排以及产权的功能。第五章为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要求掌握制度变迁的主体、制度变迁的源泉、制度变迁的轨迹、诺思的两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制度变迁的基本概念、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模型、制度变迁和创新中时滞问题。第六章为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 要求掌握制度需求的定义、影响制度需求的因素、制度供给及其影响制度供给的因素、制度的均衡与非均衡。第七章为国家理论, 要求掌握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国家理论的基本观点、国家的涵义、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暴力潜能分配论、国家的目标与冲突、诺思悖论。第八章为制度与经济发展, 本章要求掌握制度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制度创新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二、课程设施与教学方法

课程实施和教学方法是课程目的和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在《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课程是课程实施中, 将不同专业的学生重新编组, 形成新的课程学习小组, 打乱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学科背景, 防止学生受到自身已有知识架构的影响, 拓展学生相互学习和相互影响的能力。使具备不同知识特点和思维方式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和讨论, 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也加大了学生对课程以及同学的新鲜感。

除了对学生重新分组以外, 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的阅读和预习, 同时加大学生实行思考问题的力度。课程实施中首先要把整个课程体系, 以及每次课程所以讲授的内容事先告诉同学们, 让大家能够对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认识, 同时对每一次课程, 以及每次课程内容在知识体系中是位置进行了整体认识。而且课程每部分都安排了需要阅读的书目和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样就会使学生不至于在课堂上出现知识盲点。加大案例教学的力度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案例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 在本课程的实施中, 我们就特别强调该项方法的运用。我们在学期之初就将各章节涉及的案例以书面形式传递给学生, 需要学生课前阅读并思考, 同时在课堂上, 需要学生按照新的编组展开讨论, 并形成大致观点, 进而进行组间讨论。从而促进学生运用案例对知识体系的认知。加大学生学习兴趣。课堂讨论也是一项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 通过组内讨论, 学生能够结合各自不同学科背景展开讨论, 加大学生视野, 也有利于学生参与, 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使课堂参与度大幅提高。同时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 进行组间讨论。每组通过讨论后得出的观点, 在不同小组之间展开讨论, 由各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课堂活跃度大幅提升, 往往出现一个问题有几个不同的观点, 最后观点越辩论越明确, 学生能够很好的融入课堂, 最终对课堂涉及的知识全面形成较为公正客观的认识。

三、教学效果评价和教学促进

通过引入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和分组教学, 以及强调课前准备等措施的实施, 《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课程整体开展效果不错。但考虑到学生实际体验和进一步对下面教学, 以及新一轮教学的效果有所保持和提升, 我们进行了教学效果的评价, 通过对学生单独询问、学生通过教务系统评价以及课题集中反馈等方式, 及时发现各个教学知识点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及时进行调整。并对下面的教学进行及时跟进, 防止学生存在似懂非懂的现象。在学期期中和期末环节, 我们引入了综合案例分析, 让同学们面对真实的市场环境和问题。从而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最终的考评中, 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运用课堂知识来解决案例所涉及的实际问题。并从中找到较为妥当的方法加以实施。并且在实施中能够结合本身学科背景和其他背景知识, 有创新的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查和评价, 我们对下一轮教学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和提高, 加大了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的力度。重新修订了案例, 加入了一些更新的案例素材, 并结合学生反馈的意见, 充分考虑学生的时代特点和思维方式。更好的促进今后公共选修课《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对本院非经济学和非管理学学生进行了一轮公共选修课《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的教学之后, 是我们更加明确了今后进行此门课程, 以及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 拓展了一条新型教学之路, 我们除了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课程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之外, 我们还将对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其他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解构和重塑, 争取创建更多更好的公共选修课程为本院非经管类学生学习经济管理知识拓展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M].商务印书馆.1992.

[2]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3]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础—一个面向宽带网时代的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M].2002.

[4]姚洋.制度与效率:与诺思对话[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5]周其仁.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科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中国香港) [J].1997. (18-19) .

篇4: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课题研究的体会

[摘 要]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可以以综合化学实验选修课为平台,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本科生大学二、三年级开始,组成科研小组,从事初步的科研活动,由指导教师给出课题方向,或由学生自行拟定与化学科学和工程技术密切相关的研究课题,通过多种形式的研讨,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可能的实验研究。学生在科研小组拟定的研究课题,经导师同意可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综合化学实验 研究性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029-03

化学实验教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基础学科,是高校化学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1世纪以来,我国教学教育思想发生了重大变革,推行素质教育,树立了人才质量意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提升实验教学水平。

化学实验教学有两个作用:1.验证化学基本理论,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技能;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高的专业素养。从未来的需求看,培养高校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是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高校化学实验教改的主要方向。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在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众所周知,理论和知识的源泉是科学实验。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全面锻炼学生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实验教学改革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校的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是将无机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在1个不同的学期分别开课。学生在化学实验室中没有机会将上述各门实验知识和技能综合起来进行化学实验的应用,而这对学生来说是一大缺憾。综合化学实验课(选修)的目标是:通过实验验证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并能加以应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良好的专业素质,重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他们将来继续学习和从事相关研究打下坚实基础。为达到这一目标,改革的基本思路如下。

1.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即职业技能与实践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基础性,又要重视理论知识与社会经济生活领域的联系,加大实验教学内容的实践性、生产性和生活性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内容层面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2.转变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中心以及强知识、弱技能的教学模式,把“知识”传授和运用知识的“技能”培养结合起来。在实验课教学的组织、实验内容的筛选上要尽可能的体现轻工院校特色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3.正确处理经典与现代的关系。经典实验在实验课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它在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正确掌握基本操作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在教学中若忽略了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不利于学生了解和跟上时代的发展,也难以让学生树立超前意识。因此,在选择重要的、有代表性的经典实验的同时,还必须注意适当引入一些近代实验方法和新技术,如旋转蒸发、微波合成等。

4.正确处理精简教学内容与拓宽知识面的关系。解决实验学时减少与拓宽知识面这一矛盾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这要求教师精选教学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反应类型和基本操作。

5.强化综合性系列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将我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固化成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提高理论与应用结合的能力。

6.培养学生将学习过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等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于化学实验中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

二、综合化学实验(选修)课程体系设置方案

综合化学实验(选修)课程体系设置方案的核心是根据专业特点,实行多层次课程内容,强化综合性系列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完成从查阅文献、设计合成、制备路线到撰写小论文的全过程。其基本框架如下:

第一层次:根据给定的实验题目,查阅与实验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写一篇综述。要求反映该实验题目所涉及的领域的最新进展,并根据实验题目按照毕业论文要求写一篇开题报告。

第二层次:根据开题报告或者实验计划制备目标化合物,并对化合物进行分离提纯处理。针对不同的化合物,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予以表征。多数实验需要进一步进行应用方面的探索。教学内容:综合操作训练约占30%;制备实验约占15%;综合性、设计性系列实验约占55%。

第三层次:对于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可以利用开放实验室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学习、探索相关领域的课题。

三、实践小结

我们在综合化学实验(选修)中,选择了五个系列实验进行教学实践。经2010级、2011级两届纺织、印包专业教改班,2012级、2013级生院、纺材和轻化学院部分学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主张“能力教育”,推行“在行动的学习”,对传统的以传授文化知识和培养智力为主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挑战。[1]“能力教育”倡导让学生独立承担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责任,开展自主性、探索式学习,培养适应环境和从事实际工作的综合能力。[2]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在重点讲授实验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鼓励学生“从做中学”、“边做边学”,即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习,通过“做”达到“学”的目的。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说,指导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是“导”师而不是“教”师,其主要扮演引导者与管理者的角色。[3]实验前指导教师的讲解以重点、难点和注意事项为主,几乎不涉及实验细节。学生需要认真准备,查阅资料,先写一篇与该实验内容有关的综述,再写该实验的实验方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主要是启发、引导学生,以辅导为主;学生是实验的主体,面对实验中的问题,学生们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通过观察、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再与指导教师进行探讨,直至解决问题。实验结束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去思考实验中的问题。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真正投入到实验学习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在实验过程中得到培养、提高。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仅要求教师要有较广的知识面,而且还要教师具有很强的科学实践能力。综合化学实验(选修)帮助我们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实验模式,这是一种突出能力培养,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体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它保持一种求实、宽松的学习氛围,这样的气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生以往做实验“照葫芦画瓢”的模式,形成了一种勤于思考,努力探索未知的积极向上的新局面。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做实验的认真态度有了一个极大的转变,从查阅资料,提交和本实验题目相关的综述材料及实验的设计方案到每一具体的操作都非常仔细、认真。

2.过去在实验时,学生不愿动脑筋,即使教师在指导实验时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学生也是无动于衷。然而,在综合化学实验阶段,学生却能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积极面对、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许多学生反映说:“综合化学实验的开设,对我们确实有一定的压力,生怕一步没做好而前功尽弃;但同时也是一个动力,能够促使我们认真预习,规范实验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一步一步地达到胜利的彼岸”;“一个大型实验,没有一个优秀的团队是无法完成的,只有合理分工且每个人都能认真完成自己的部分,最后将实验数据进行汇总,才能够得到理想的实验结果。通过进行本次实验,使得我们在本科阶段便接触到了研究性试验,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学习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综合化学实验的顺利完成,坚定了我们做好后面综合化学实验的信心。”

以综合化学实验(选修)为契机,探索实践从本科生大学二、三年级开始从事初步的科研工作。我们方案是将本科生分成若干科研小组(3~4人为一组),进入教师的课题组。科研小组将由指导教师给出课题方向,或由学生自行拟定与化学科学和工程技术密切相关的研究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经小组讨论,文献查阅和与课题组研究生的研讨等环节,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可能的实验研究。学生的研究课题,经导师同意也可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按此方案,每一科研小组从题目的拟定,到文献查阅,讨论确定研究方案,直至实施完成,可持续四个学期左右,基本能够保证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2012级、2013级同学正在按此方案在执行。

许多选修本门课程的同学主动找到教研室教师,要求教师指导他们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环境工程2010级学生卢阳,在课程结束后,在于长顺教师的指导下,参加大连工业大学首届“绿意杯”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参赛项目“离子液体改性无机材料制备橡胶导热助剂”荣获一等奖;其后又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省级项目“纳米金催化蓖麻油环氧化反应的研究”。自大学二年级开始,该生一直在实验室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2014年秋,该生以较强的综合能力被保送至上海同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12级的李承鹏、康瑶,2013级的赵婷婷、吴海祥、何叶、何琳琳等同学也都分别在张锋、于长顺、肖作毅等教师的指导下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轻化专业2013级的郭仲同学与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的研究生魏中秋同学共同创作的作品《封存》在中国·大连国际艺术·时尚与科技论坛中入围。

我们认为,综合化学实验选修课和实验室的开放平台,仅仅是一个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场所,它的科技含量也不是很高。它所关注的,是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实验技能的能力。[4]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宝臣,赵艳林,黄英娣.高校实验室发挥综合功效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7(6):133-134.

[2] 魏伟,魏岚婕.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8):69-71.

[3] 黄括.改革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7(2):73-74.

[4] 卫艳新.在化学教学中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6):87-89.

篇5: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活动形式:集体活动(5个朋友)

活动内容:为社区清理白色垃圾,清除小广告

这次假期实践我以“善用知识,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丰富假期生活”为宗旨,利用假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这次的社会实践收获不少。我认为以下四点是在实践中缺少的。社会实践报告

一.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让我认识更多的人。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工作的机会不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与同事的沟通也同等重要。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二.在社会中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在多次的接触顾客中,我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你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别人差。社会工作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没有第一次又何来第二、第三次呢?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三.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开始放假的时候,知道要打假期工时,自己就害怕了。自己觉得困难挺多的,自己的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使自己觉得很渺小,自己懦弱就这样表露出来。几次的尝试就是为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如哥哥所说的“在社会中你要学会厚脸皮,不怕别人的态度如何的恶劣,也要轻松应付,大胆与人对话,工作时间长了你自然就不怕了。”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小时候天不怕地不怕,尝试过吃了亏就害怕,当你克服心理的障碍,那一切都变得容易解决了。战胜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有勇气面对是关键,如某个名人所说:“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四.工作中不断地丰富知识。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篇6: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课题研究的体会

江大教„2014‟9号

关于组织开展2014年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及省级项目推荐工作的通知

各学院及有关部门: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实施江苏省“十二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意见》文件精神,为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将组织开展2014年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大创项目”)的申报及省级项目推荐的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立项类型和数量

2014年校级“大创项目”拟立项200项。学校对立项项目给与经费资助,资助额度根据项目实际情况一般为

1000-3000元不等。校级项目立项后,学校将根据省教育厅当年分配的省级项目推荐指标,在校级项目中择优进行推

荐。省级“大创项目”分为三类: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指导项目。省级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由省教育厅根据情况给予不同的经费资助,省级项目由我校落实资助经费。省级项目资助经费总量为3000-6000元不等。省级重点项目由教育厅遴选推荐国家级“大创项目”,国家级项目资助经费总量为6000-20000元不等。

二、申报条件

1、项目申请人应品学兼优,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研究探索精神,善于独立思考,具备基本的科研素质与能力。

2、项目申请人为在校非毕业班本科生个人或创新团队,项目主持人不超过2人。跨院系、跨专业、跨年级组建创新团队申报的项目优先考虑。每名学生在校期间只能主持一项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且不得一次同时参与两项“大创项目”。

3、每个项目至多2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应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行业、企业一线专家加入指导教师团队的项目优先考虑。每名指导教师同时指导的“大创项目”不得超过2项。项目第一指导教师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省级重点项目指导教师必须具有),35周岁(含35周岁)以内的指导教师职称要求可放宽到中级职称(比例应控制在50%以内)。

4、申报项目所需实验实训场地和仪器设备条件完备。

三、选题范围

训练项目不限学科专业,根据学生兴趣在一定范围内选题。范围包括:

1.有关教师科研与技术开发(服务)课题中的子项目;

2.开放实验室、实训或实习基地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与训练项目;

3.发明、创作、设计等制作项目;

4.专业性研究及创新项目,创业计划与职业规划创新项目;

5.社会调查项目;

6.其他有研究与实践价值的项目。

四、立项原则

1.注重过程参与。“大创项目”的实施更加注重实践创新研究过程。学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组建实验实训设备、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

2.注重实践创新。鼓励学生结合学科专业,从自身所长与兴趣出发,积极参与实验实践活动,在探索、研究、创新的实践训练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3.注重切实可行。“大创项目”重点资助思路新颖、目标明确、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实施条件可靠的项目。

五、工作要求

1.申请人须认真填写《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申报表》(附件1),交所在学院。学院汇总审核后择优向学校推荐,填写《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2014年学院推荐项目一览表》(附件2)。

请各学院将附件1申报表(电子档、纸质档1份)、附件2学院推荐一览表(电子档、纸质档1份)于3月28日前交教务处实践教学科。

2.学校组织专家遴选优秀项目予以立项并择优推荐省级项目,经公示后组织申报人填写相应的国家级、省级项目申报书上报教育厅。

附件1:《江苏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申报表》

附件2:《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2014年学院推荐项目一览表》

附件3:《专业门类目录》教 务 处

2014年2月27日

篇7: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课题研究的体会

深入开展研究生创新教育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目前学校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校全日制研究生3000余人。近年来河南师范大学以中原经济区建设和社会需求为己任,积极进行研究生教育创新,不断完善管理办法,优化管理方式,针对研究生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使学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健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1、工作机制建设。我校于2004年成立了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下设思想政治教育科和就业管理科。校党委全面负责此项工作,并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主抓,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把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全过程,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切实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作为职能部门,由部长负责,会同校团委、各学院有关部门,具体协调全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

各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学院党委(总支)副书记负责,分管副院长积极配合。学校将研究生计入学院学生总数,各学院在配备的辅导员中明确专人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报研工部备案。为把研究生教育及管理落实到实处,各学院还设置了研究生工作秘书。研究生辅导员和工作秘书分别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二者分工明确,但又相互沟通合作。目前我校有研究生专兼职辅导员24名,16个学院都有专职的研究生工作秘书。

为全面、深入把握研究生的思想动态,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学院还为每个院系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助管和助教。2011年我校根据各学院的实际情况,增加“三助”岗位数量,使研究生助管、助教人数达到了一、二年级学生总人数的8%。

2、规章制度建设。根据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我校不断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制度,先后制定了《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办法》、《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素质发展综合测评暂行办法》、《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励管理办法》、《河南师范大学关于建立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制度的意见(试行)》、《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纪律处分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明确了校院两级管理的各自责任和权力,而且涉及到研究生的学习、科研、生活等各个方面,为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制度保障。

3、党团学组织建设。以学院为单位建立研究生党支部,研究生数量多的单位按年级或专业建立研究生党支部,组建工作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进行,并隶属学院党委领导。

研究生党支部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有计划的组织全体党员开展工作,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发展工作以及本学院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定期向本学院党委、研工部汇报本学院研究生的思想和学习情况,同时加强与其他学院党组织的联系。团支部以学院为单位建立,并隶属于学院分团委和校团委领导。这些党团组织的成立,为研究生的交流提供了民主、平等的氛围,提高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近3年,80多位研究生党员由于学习、科研成绩突出获得河南省“三好学生”、市级、校级“文明学生”等称号,6个党、团支部因在党员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异表现,获得校级以上先进基层党支部、团支部称号。

研究生会在校团委领导和研工部指导下开展工作。研究生会现有6部一室,分别设有学术部、宣传部、生活部、文艺部、体育部、女生部和办公室。近年来,研究生会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举办文体活动,并组织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使同学们在学习、交流和实践中增长才干,充分发挥了桥梁作用。

二、开展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工程

做好研究生教育及管理工作,除了健全机制、完善制度以外,我们还紧密结

合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趋势,根据学校发展实际,积极进行研究生的管理创新。近年来,我们以创新教育为抓手,以管理模式改革为途径,开展了一系列旨在提高研究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确保了研究生培养质量。

1、改革培养机制。我校2009年就开始着手研究制订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主要的目的是引入竞争机制,打破过去的“一次考试,三年不变”的管理模式。培养机制改革的最终体现是建立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导师资助制,在加大导师在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奖学金评定过程中话语权的同时,加大导师的义务,调动导师的积极性。改革后的培养机制实行奖学金制,设立特等、一等、二等奖学金。奖学金一年一评,而且奖学金评定与综合测评挂钩。在素质发展和综合测评中,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与研究活动的表现占65%,政治活动和社会集体活动的表现占20%,科研成就和参加全国、全省单项大赛的表现占15%。实行新的培养机制,我们不仅激励研究生刻苦学习、潜心治学,而且要求他们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关心集体,激发他们的爱党、爱国、爱校热情,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2、引入激励机制。为了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热情,鼓励他们早出成果、出好成果,我校制定了《研究生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管理办法》、《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办法》,并且设立了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专项,对研究生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优秀学位论文等进行奖励。根据《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成果奖励管理办法》,研究生在读期间以河南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在SCI、SSCI、EI源期刊、CSSCI、中文核心期刊以上以第一作者或除导师以外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均可获得科研奖励。根据统计,近3年来,我校自然科学研究生在读期间60%以上在全国一级学术期刊和SCI、EI源期刊上发表有学术论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40%以上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有学术论文。仅2011年我校研究生在SCI、EI、CSSCI、中文核心期刊等发表学术论文282篇,发放研究生科研成果奖励超10万元。

根据《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管理办法》,对于通过校内外专家评审、具有较大理论价值或实用价值、有可能出原创性成果的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学校给予4万元经费资助,博士研究生本人每年还获得2.5万元的奖学金。由于措施得力,我校博士研究生近3年在SCI一区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篇。理论物理2010届博士毕业生常钦的博士学位论文今年荣获河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并被省学位办推荐参加全国优博论文评选。

根据《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办法》,我们每年在应届毕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中,遴选15%的遵守学术规范、选题新颖、学术观点或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的论文作为校级优秀学位论文。对优秀学位论文获得者,学校不仅颁发奖金,而且颁发获奖证书,这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或考博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根据此《办法》评选的校级优秀学位论文,推荐参加省级优秀学位论文评审大都获得好成绩。近3年,我校推荐的学位论文入选率都名列前茅。2011年,我校推荐的10篇学位论文全部被评为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肖文超同学的学位论文评分全省第一。

三、实施研究生创新能力锻造工程

为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我校2010年就启动了研究生创新能力锻造工程,主要包括:

1、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增强研究生的学术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我校为研究生搭建了3个学术交流平台。一是 “研究生周末学术文化沙龙”,迄今已举办了93期,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社会、教育等各个学科。文化沙龙的举办,为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创造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学术平台,有利于促进研究生形成多维视角看问题的思维方式。目前,文化沙龙已成为我校研究生的活动品牌,深受导师和广大研究生的好评。

另一个学术交流平台是一年一度的“学术活动月”。“学术活动月”采取学术报告、硕士论坛、博士论坛相结合的方式。学术报告主要是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旨在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了解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硕士论坛、博士论坛则是以学生学术讲座为主。“学术活动月”的举行,活跃了学术气氛,激发了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

第三个学术平台是创办《研究生学报》。2010年6月我校创办了《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至今已成功发行四期。《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从组稿、审

稿、到编辑、印刷,全由研究生会完成。作为内部交流刊物,自创刊始就得到了兄弟院校的密切关注,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部属院校及省内外兄弟院校对该刊的规格、质量、内容等多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在2011年的全省高校研究生媒体联席会暨研究生会联谊会上,《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荣获“优秀研究生校园媒体”奖。

2、开展研究生国内访学,拓宽学术视野。为促进我校研究生与重点高校研究生的交流,开拓研究生学术视野,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学校设立了研究生访学资助专项基金,资助优秀研究生进行国内访学或参加教育部设立的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项目。我校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长期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每年都有一些研究生被选送到合作单位选修前沿知识课程和做课题研究,学校为此制定了《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外出学习管理办法》,对参与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学分认定及经费支持进行规范化管理。对参加“研究生暑期学校”和“博士生学术论坛”的研究生学校解决差旅费。

3、产学研用结合,提高研究生服务社会的能力。为促进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每年暑期都组织硕士服务团、三下乡服务团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技术服务等活动。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专业研究生给原阳县小麦基地讲解小麦种植技术;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与新乡市化工厂合作开发了沥青粘合剂并投入生产;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硕士家教服务团被团省委确定为重点团队,奔赴贫困山区支教。我校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队也多次荣获省市级社会实践先进,并受到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加深了研究生们对国情的认识,提高了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也进一步增强了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校还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与所学专业联系紧密的国家举办的各种研究生竞赛活动。如数学学科的研究生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研究生参加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音乐学学科的研究生参加金钟奖、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等。

我校研究生在全国大赛中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增强了研究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竞争力。

篇8: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课题研究的体会

1 实施方法

1.1 思想重视,做好宣传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没有强制性,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自由参加。为此,有些学生在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只要课程学好了,考试得高分就行;有些学生存在畏难情绪,除了学习还要从事科学研究,进行科技创新,时间紧,很辛苦,不愿意参加;还有些学生存在畏惧心理,对何谓创新、如何创新心中没底,感到困难重重,无从下手[2]。针对这种现象,我们积极配合学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如课堂、课外活动、网络教学平台等)做好引导和宣传工作,解读学校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制定的支持和保障政策,介绍科技创新活动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培养、自我完善中承担的功能和所起的作用[3],让广大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活动,在行动上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宣传和引导,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1.2 指导选题,明确方向

选题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首要问题和出发点。提出一个恰当而富有创意的课题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合适的课题可以形成合适的问题空间,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探索[4]。对于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大学生而言,独立选题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在指导学生选题时,坚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在大专业范围内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确定题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产生了好奇心,感兴趣了,才会启动思维,苦思冥想;只有对一个问题感兴趣了,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第二,在人员组织上,尽可能让每一个课题组内既有高年级学生,又有低年级学生。通过这种形式的组合,学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最终形成良性循环。第三,向学生介绍可提供的实验条件,包括实验场所,仪器设备,以及可能的额外经费帮助。第四,指导学生填写项目申请书,力争获得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金的资助。

1.3 建设创新性实验训练基地

根据学校总体部署,由学校、药学院两级部门出资,在药学院建立了一个集科研、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技示范和教学于一体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训练基地,对全校本科生开放。创新性实验训练基地既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平台,也是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场所,还是院校服务社会的窗口。通过创新性实验训练基地的运行,可以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提供实验空间和技术平台,促进以学员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1.4 求真务实,注重实效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和求真务实道德观的养成。鼓励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要畏惧,要迎难而上,敢于挑战和批判权威,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自己解决团队分工中的各种矛盾,实验研究和理论学习之间的矛盾等。不要强迫学生接受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只与学生开展讨论,不包办代替。对于实验数据、实验成果的发表严格把关,决不允许造数据、拼结果。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不是凭空想象,需要通过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扎实的实验操作去发现、去探索、去检验新的创新线索。为此,在课题研究的各个具体环节上都对学生提出了严格要求。要求他们仔细推敲实验方案,认真操作实验步骤和观察实验现象,不放过任何异常现象,正确做好实验记录,对取得的数据多分析、勤思考,遇到困难不是依赖教师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抓住问题本质所在,独立自主去解决问题。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必要时可以撰写研究论文或申请专利。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低碳观念和环保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控制试剂的用量,尽量减少废气的产生,及时回收或处理废水和废渣。让学生认识到环保既是一种优良品质,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使环保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2 实施效果

近3年来,带领学生共获得了5项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金”资助。通过课题研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此期间,学生共发表论文15篇,申请专利11项(其中已授权4项),获得2009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药学组工作研讨会暨首届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金奖1项、银奖1项,获得“2010首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三等奖和优胜奖各1人次。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在与课外环境的互动中获取直接经验而彰显出特有的育人功能。在这种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受益者。

科技创新活动促进了指导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活动的新形式,与现有的学科教学相比,在活动空间、时间安排、研究内容及科学评价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真正成为学习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和促进者[5]。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际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首先是培养教师创新能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将在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共同成长。

科技创新活动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活动的开展弥补了单一学科课程的许多不足,使学生在与课外环境的互动中避免了理论脱离实践的局限性,有利于增进学生对课外环境的了解,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于此同时,学生将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带进课堂,促进了理论课的学习,激发了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学生反映,参与这种面向课题或问题的项目研究,不仅学到了课本以外的知识,了解该学术领域的最新动态,而且激发了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了创新性思维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3 实施体会

3.1 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保障

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贯穿到整个大学学习过程,特别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和养成,并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能力训练。为此,学校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制定了相关政策,设立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金,建立了相关制度,出台了相关的激励机制(如计算创新学分,与评奖挂钩),定期举办大学生论文报告会等。科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放实验室,搭建科技创新活动平台。免费提供现有大型仪器的使用,召开课题动员会、开题报告会、实验研究总结会,关心实验研究进展,配备相应技术人员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正是由于领导重视和支持,为学生解决了许多后顾之忧,使大学生能够在课余静心地投入研究,从而保证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

3.2 知难而进勇于创新是关键

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尚存在如下一些问题。①现行的创新活动政策、形式和实施方式客观上造成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比例不高,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获得基金资助并参加创新实验活动。学生参与面不够导致难以形成校园课外科技创新氛围,不利于大范围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②学生课堂学习任务重,加上还要参加其他类型的活动,能够用于科技创新实验的时间较少,而且时间不能固定和集中。③虽然各级部门对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非常重视,但用于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经费是有限的,使得对某些课题研究难以深入。面对这些困难,我们不能退却。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排除不利因素,知难而进,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

实践表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着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它为学生提供了除课堂之外的实践机会,使其既能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创新性思维,还能提高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把握机会改变环境的能力。随着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大学生将会取得更大的收获。

摘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在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收获。

关键词:科技创新活动,创新能力,思考,实践

参考文献

[1]李红艳.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0(3):18-19.

[2]张玉平,吴益峰.开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新局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9):108-110.

[3]胡庆武.大学生创新活动目标导向的探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5):33-36.

[4]王锦化.实验创新活动中高师本科生选题刍议[J].化学教育,2006(5):34-36.

篇9: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课题研究的体会

关键词:农村小学 科技创新 实践活动 探索

在知识体系、经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是否拥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要想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就要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来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同发展。青少年作为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的历史重任。现如今,国际竞争压力较大,这个时代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挑战,同时也赋予了我们更多的机遇。作为小学教师,我们要勇于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结合社会环境实际,努力培养小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创造性的教育工作。农村小学的学生要搞好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激发兴趣,营造创新教育环境

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趣”被激发的程度。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兴趣,才能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关键的。创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技创新的新奇之处,可大大增加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看科技录像,去亲子制作图片并进行展览;组织学生去参观各种有关科技的课外活动;听科普知识讲座和广播讲述科学家的发明故事;读科普文章和生活小妙招、小窍门。讲最喜欢的科学家的故事和对科技活动看后的感受。这些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有效引导了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做科学的主人。总之,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巧妙、有效的引导。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要加强额外的辅导,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和发明创造的激情。要利用好各种科技活动。学校每学期搞一到两次科普宣传和竞赛活动。辅导教师要十分注意保护学生的设想,不轻率下断语,要和学生一道认真探讨,充分论证设想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对于实在难以成功的也想方设法向学生解释说明。遇到困难时辅导教师要善于用古今中外科学家的业绩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

二、感受乐趣,让学生乐于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选题,最好是从学生身边感兴趣事物或现象着手,这样的选题符合少年儿童认知需要,容易激发少年儿童的兴趣,易于活动的开展。可引导学生参与一些简单、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感受乐趣。在生活中,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小动物的生活规律、兴趣爱好;观察每种植物,运用写作文的形式,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亲自动手拼装一种玩具或制作一些手工作品,可以将自己的创新作品参加一些科技创新知识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这些简单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制作的乐趣,使学生爱上创造,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激发创造潜能。

三、创意活动,展现科技创新特色

如何提高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开展小发明特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提倡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发现新的事物和方法,或者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实现创造目标。

(一)开展创意发明特色活动

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在学生创造活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一是临摹仿效,学习阅读科技作品的创意。把过去的东西用自己的头脑再造出来,把前人的东西加以创新,创作出新的作品。二是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但不是空想,让学生把自己的幻想和现实结合。如读了一篇童话和绘本故事,可展开想象创编故事和绘制绘本。三是引导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发明一种构想的作品。在创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地行动起来。在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一种方法然后联想到另一种改进方法,能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在发明的过程中既能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创造性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开展实践活动,对作品进行晒展

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去开展实践活动,多多进行展示交流,并针对某一主题开展一定范围内的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彼此交流的平台,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实践的成功体验。如开展科技创新知识竞赛活动、听专家做“实践活动知识讲座”或科普知识讲座活动、实地考察或参观调查活动、小论文交流活动、科技发明作品征集比赛活动、展示学生科技发明成果活动、为学生的小发明申请专利等活动。每学期排出了活动安排表,由相关教师进行辅导,学生定期进行各种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多方面的实践、多层面的交流以及不同作品的展示,产生了科技创新的成功感,激发了创造潜能。

总之,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灵魂,是我们国家强盛壮大的根本动力,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源泉,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基因。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激发小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从而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科技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窦秀芹.开展小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初探[J].天津科技,2014(5).

[2]汪志平.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中国农村教育,2009(Z2).

[3]荣昌县教育委员会“区域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组,陈云,申群友.区域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4).

[4]赵家骥.提倡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教育[J].中国农村教育,2014(10).

上一篇:情洒童心 --教育学生心得下一篇:冬雪六年级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