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感教育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2-10-13

情感是人性的集中体现, 是做人的基本要素, 是素质中的素质。语文教学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那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创设情境, 以境育情

创设情境, 能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 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因此,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中心思想, 创设某种情境, 做到“以境育情”。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怎样来创设情境呢?

1.1 巧设导语, 创设情境

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 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教师一登上讲台, 学生就会很快调节心理状态, 把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面, 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快完成这一心理转变, 这时, 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 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 学生则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 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 一种情感意境, 为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情感基础。

1.2 借助音乐, 创设情境

音乐是以音响为“原料”通过乐音的运动给人造成听觉刺激, 这种刺激形成了心理反映, 再通过模拟、暗示、类比、联想, 使人们产生感受, 间接地反映出现实生活和作曲家的意图。所以音乐的特殊功能是通过旋律, 表现人类最为细致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波动。如果使学生能感受这种感情变化, 也就能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 使他们感受到美的形象, 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

在语文教学中, 可有意识的将音乐运用到这两个方面:一是音乐为媒, 书声琅琅。音乐用节奏、旋律、速度等各种手段来表现人的情感。而文学的音韵、节奏就吸取了音乐的技巧, 时而柔和, 时而铿锵, 我们可以尝试着将音乐引进课堂, 让学生伴着美妙的音乐诵读, 让音乐诠释课文。音乐也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 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 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充分表现出来, 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 激活了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 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运用电影、电视、电脑等多媒体手段, 创设情境

要让课文中的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让意境在他们心中产生, 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 有时候, 可以借助电影、电视、电脑等科技手段。例如“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这些诗句对于学生也许难以理解, 因为文字唤起的表象和想象是直接与读者的阅历、环境等诸方面的因素相联系和受其制约的。然而, 《牧马人》等大量影视作品中要找到上述的镜头是轻而易举的, 借助影视形象再去阅读诗句, 对于诗句本身的音韵美和形式美也就能具体感受了。

1.4 通过朗读, 渲染情感, 创设情景

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 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诗歌、散文的精彩片断和神韵会通过朗读这个媒体, 变成一种时空艺术, 使学生忘却自我, 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当然, 有表情地朗读, 要求语文教师有较高的艺术功底, 有真情的投入, 只有如此, 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满, 形成“物我同一情融融”的意境, 产生求知的渴望。

2 活用教材, 披文入情

语文教材中, 情景交融的诗歌, 富有诗意的散文, 引人入胜的小说, 占相当比例, 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 形成崇高的人格。在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 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要做到以下两点:

2.1 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 就应该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 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 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 而是栩栩如生, 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要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 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 身临其境, 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享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 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 教师就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情感”上。

2.2 在教学过程中要寓情于理

在教学中, 我们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 认识到情寓于“理”, 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像喜亦喜, 像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 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 使性情得到陶冶, 灵魂得到净化, 从而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 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 获得哲理美的享受。

3 言传身教, 以情引情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感染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才能成为心灵间的信使, 打动听者, 只有发自心灵的语言才能听到心灵的回声。

3.1 从教学语言的内容来看, 要健康、符合时代风尚

只有具有时代感, 洋溢着生活气息的语言才能感染学生。其次词汇要丰富, 丰富多彩的语言, 也为教师创造风格不同的教学语言准备了有利条件。教师的讲课, 力求在准确的基础上追求语言的变化和丰富, 是调动学生积极情感, 使其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把课堂教学搞得生机勃勃的重要手段。

3.2 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感染力

许多研究表明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活跃的因素, 对于学生来说, 教师的情感感染力不仅是一种间接的无形的情感情境, 而且也是一种培养学生情感的心理力量。教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感染力呢?一方面教师应该学会正确控制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 教师应该学会从正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总之,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 (积极的、健康的) 去感染学生, 诱发和激励学生的良好的情感体验, 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 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摘要:语文教学过程, 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 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 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语文教学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此我简单地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方法

上一篇:《品牌研究》征稿函下一篇:多党合作参与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新路径研究——以毕节试验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