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行业发展综述

2022-08-31

第一篇:新能源行业发展综述

能源革命、电力体制改革、能源互联网综述

一、 能源革命

2014年6月13日,习大大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研究我国能源安全战略。

习大大在讲话中指出,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形成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给体系,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生产生活用能条件显著改善。尽管我国能源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面临着能源需求压力巨大、能源供给制约较多、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生态环境损害严重、能源技术水平总体落后等挑战。我们必须从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借势而为,找到顺应能源大势之道。

习大大就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提出5点要求:

第一,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有效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定调整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城镇化节能,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

第二,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立足国内多元供应保安全,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着力发展非煤能源,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同步加强能源输配网络和储备设施建设。

第三,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立足我国国情,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并同其他领域高新技术紧密结合,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第四,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转变政府对能源的监管方式,建立健全能源法治体系。

第五,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在主要立足国内的前提条件下,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利用国际资源。

习大大强调,要抓紧制定2030年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研究“十三五”能源规划。抓紧修订一批能效标准,只要是落后的都要加快修订,定期更新并真正执行。继续建设以电力外送为主的千万千瓦级大型煤电基地,提高煤电机组准入标准,对达不到节能减排标准的现役机组限期实施改造升级,继续发展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在采取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抓紧启动东部沿海地区新的核电项目建设。务实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加大中亚、中东、美洲、非洲等油气的合作力度。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加强油气管线、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完善能源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能源统计制度。积极推进能源体制改革,抓紧制定电力体制改革和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启动能源领域法律法规立改废工作。

二、 电力体制改革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国家能源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解决制约电力行业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促进电力行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

2015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标志着国内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正式开始。

随后,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在3月20日发布《关于改善电力运行调节促进清洁能源多发满发的指导意见》(发改运行[2015]518号);国家发改委在4月13日发布《关于贯彻中发[2015]9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输配电价改革的通知》(发改价格[2015]742号);国家发改委在5月5日发布《关于完善跨省跨区电能交易价格形成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5]962号)等3个配套文件,推进改革落地。

2015年11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发改经体[2015]2752号),通知包括《关于推进输配电价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电力交易机构组建和规范运行的实施意见》、《关于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售电侧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规范燃煤自备电厂监督管理的指导意见》6个重要配套文件,进一步细化、明确了电力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及实施路径。

三、 能源互联网

2008年美国著名学者、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能源互联网”的概念。里夫金认为,由于化石燃料的逐渐枯竭及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奠定的基于化石燃料大规模利用的工业模式正在走向终结。里夫金预言,以新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深入结合为特征的一种新的能源利用体系,即“能源互联网”(EnergyInternet)即将出现。而以能源互联网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给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生活方式带来深远影响。

里夫金认为,能源互联网应当包含以下五大主要内容。 1)支持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变。 2)支持大规模分布式楼宇式发电电源的接入。 3)利用大规模氢储能及其他储能设备的接入。 4)利用互联网技术升级电力系统。

5)支持向插电式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转型。

2015年2月3日,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振亚在《全球能源互联网》一书中首次提出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理论构想。他提出:全球能源互联网将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通道),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导,全球互联泛在的坚强智能电网。将由跨国跨洲骨干网架和涵盖各国各电压等级电网的国家泛在智能电网构成,连接 “一极一道”和各洲大型能源基地,适应各种分布式电源接入需要,能够将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输送到各类用户,是服务范围广、配置能力强、安全可靠性高、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配置平台,也是实施能源开发上的清洁替代和能源消费上的电能替代(两个替代)的关键。国家电网认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将使人人享有充足、清洁、廉价、高效、便捷的能源供应。

2015年9月26日,总书记在联大发展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 2016年2月29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16]392号)。正式提出了“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的明确定义和发展意义:“互联网+”智慧能源(以下简称能源互联网)是一种互联网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能源市场深度融合的能源产业发展新形态,具有设备智能、多能协同、信息对称、供需分散、系统扁平、交易开放等主要特征。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理念、先进信息技术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正在推动能源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兴起。

能源互联网是推动我国能源革命的重要战略支撑,对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促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升能源综合效率,推动能源市场开放和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能源国际合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四、 能源互联网与能源革命

能源互联网对能源革命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能源互联网是能源革命的标志性技术。这主要包括广域电力网络互联技术、多能源融合与储能技术、能源路由器技术、用户侧自动响应技术、电动交通及其与电网的交互技术。

第二,能源互联网将推动能源生产革命。能源互联网将会催生新型商业模式、降低能源市场的准入门槛、能源消费者可以同时成为能源生产者。

第三,能源互联网将推动能源消费革命。用户的用能智能化水平提高,用能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具有多元化用能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第四,能源互联网将推动能源体制革命。售电侧市场放开背景下,能源互联网有助于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形成有序竞争的市场体系。

综上所述,能源互联网之于能源革命,就如同蒸汽机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电机之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信息技术之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带来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极大改变。

能源互联网作为能源革命的标志性技术,将推动分布式发电、储能、电能替代、需求响应、大数据等一系列能源革命相关关键技术的发展,带来能源技术革命,在这之后将进一步引发能源生产革命、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体制革命,从而实现我国能源革命总体目标,引领能源的生产与利用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

五、 能源互联网与电力体制改革

当前,能源互联网是以电力系统为核心和纽带,构建的多类型能源互联网络,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改造能源行业,能够实现横向多源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的、能源与信息高度融合的新型能源利用体系。

因此,能源互联网建设和电力体制改革是一种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能源互联网作为一种能源技术革命,将推动能源行业的链式变革,通过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改造包括电力系统在内的整个能源系统,推动我国电力工业转型发展。

第二,能源互联网的发展需要打破目前能源行业相对封闭的行业格局,需要开放的发展空间,电力体制改革能够为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提供这种政策环境。此次电改中关于放开售电市场、鼓励电力双边交易、发展分布式和清洁能源以及加强需求侧管理的相关政策与能源互联网的主要特征和作用高度契合。因此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将促进我国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和发展。

第三,能源互联网将是实现电力体制改革最终目标的关键手段。电力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在安全、经济地满足全社会用电需求的前提下,提高整个电力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在能源互联网框架下,传统电力系统的垂直刚性结构被扁平化互联的新型能源供需结构所取代,从而改变现有的能源供需体系格局,促进分布式和集中式清洁能源资源模块的相互融合,提升清洁能源并网、消纳效率,因此能源互联网将是实现电改最终目标的关键手段。

综上所述,能源互联网与电力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高度相合,发展建设能源互联网能够促进能源革命在电力工业领域的深化发展,电力体制改革也需要能源互联网作为技术依托,两者之间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第二篇:新能源发展形势分析

在低碳时代背景下,面对新一轮国际竞争,新能源被赋予了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的重任。随着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负面效应不断凸显,核能、水能、风能、光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不断成熟,国际、国内的能源结构正在悄然改变。在新能源的发展上,竞争的不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政策,是机制。我国作为能源需求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最有必要使用更多的新能源。因此,认清我国新能源发展形势,完善我国新能源发展政策,推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

1、传统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中仍占绝对主导地位 传统能源主要是煤、石油、天燃气、水能等。近年来我国的能源消费情况所示,三大化石燃料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煤炭占有68.8%,石油占19%,天然气占4.6%。可见,我国是依然是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依然以煤为主。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造成能源消费高、能源利用率低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2、新能源开发总量不断增加 根据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2011年底全国电力总装机达到10.5亿千瓦。其中,火电7.6亿千瓦,占装机总量72.4%;水电装机2.3亿千瓦,核电装机1191万千瓦,风电装机4700万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为27.5%。

2011底,火电装机容量占全国装机总容量的72.38%,而2006年底这一数据为77.81%。5年下降了5.43个百分点,降幅明显。风电和核电在总的装机容量中占比由2006年的1.4%提高到2011年的5.61%,5年上升了4.2个百分点。

从绝对数上来看,风电的发展速度较快,装机容量由2006年的187万千瓦增长到2011年底的4700万千瓦。

3、新能源电力在终端能源供给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011年,全国全口径发电量4721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68%。分类型看,水电发电量6626亿千瓦时,比上年降低3.52%,占全部发电量的14.03%,比上年降低2.21个百分点;火电发电量3897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07%,占全国发电量的82.54%,比上年提高1.73个百分点;核电、并网风电发电量分别为874亿千瓦时和732亿千瓦时,分别比上年增长16.95%和48.16%,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0.08和0.38个百分点。

二、我国新能源发展存在问题

1、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挤占新能源发展空间 短期来看以煤为主的电源结构不会改变,新能源无法实现大规模替代。虽然核电已经具备经济竞争力,但是受技术、安全等制约,近期开发规模不大;而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成本高、出力不稳定,短期内无法有效替代化石能源。未来随着

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有所下降,但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不会发生改变。新能源发展短期内仍难以挑起大梁。

2、新能源利用机制不完善 以风电为例,国家《可再生能源法》规定“电网要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但国家一直没有明确标准,对风电保障性收购执行弹性过大,项目核准总量无标准可依。我国风电并网规模不断扩大,但国家至今没有指定风电调度和监管办法,风电调度缺乏制度约束和监督机制,导致风电上网普遍受到人为限制,与“优先收购”的法律规定相差甚远。

我国电网的技术管理规范主要是基于火电制定的,需要进行相应的革新和调整。例如尽快出台电力多边交易方案,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新能源的利用;出台新能源配额制,促进大范围均衡消纳风电;明确调峰责任主体和补偿机制,有效发挥风电潜力等。

3、技术研发规律限制新能源发展 任何技术的应用都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技术攻关,通过前沿性研发,储备技术;二是技术示范,通过实施重大示范工程,以点带面推动发展;三是大力推广效果显著的成熟技术,获得整体效益。而从目前看,中国新能源技术多数处于技术研发和技术示范阶段,还没有达到大力推广的商业应用阶段。除水电、太阳能热水器外,大多数新再生能源产业还处于成长阶段,开发利用的成本仍然较高,加上资源分布不均、市场规模小、不能连续生产等特点,新能源在现有市场条件下还缺乏竞争力,必须依靠政策支持才能支撑其进一步发展。

三、我国新能源未来的发展趋势

1、新能源发展空间广阔 日本福岛核事故后,不少国家能源战略选择“弃核”或延缓核电建设,但新能源依然是许多国家能源发展的重要领域。风电在欧盟新增发电装机中,已连续多年保持第一。欧盟提出了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达到欧盟全部能源消费量20%的发展目标,其中德国、法国、英国的目标分别是18%、23%和15%。日本提出2020年前可再生能源发电要满足20%电力需求的目标。丹麦还提出了到2050年完全摆脱对化石能源依赖的宏伟战略。

我国计划到2015年,新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提高到4.5%,减少二氧化碳年排放量4亿吨以上。其中常规水电新增发电装机6100万千瓦,风电新增发电装机7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新增发电装机20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新增发电装机750万千瓦。

2、能源转换设备的生产和工业将成为未来新能源政策的重点 现阶段对新能源利用主要集中在电能的转换上,而对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的利用除了将其转换为电能外,还应用于向热能和燃气的转换上。

新能源的发展关键在于能源转换设备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各类能源因特点不同需要不同的能源转换设备,因此促进相关的设备制造业发展将

2 是未来新能源政策的一个重要取向。

3、风能在未来新能源供给中潜力巨大 全球风能理事会2012年度报告显示,在能源结构中,欧盟2020年风电将达到14%,2050年预计为32—49%;美国2030年风电将达到20%,其中加利福尼亚州以风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将达到33%;德国新出台的可再生能源法案规定风电2020年达35%,2050年达80%,主要通过陆上和海上风电实现。显然,基于风电波动性设置的认为限制必然由技术进步和发展大势突破。受此影响,我国风能利用也将有所突破。

四、政策建议

1、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 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完善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反映资源稀缺及环境外部成本的能源产品价格和税收形成机制,充分体现新能源的环境价值等社会效益,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加快研究完善和落实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

2、积极探索促进新能源发展的新机制 继续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和电价改革,建立适应新能源大规模融入电力系统的新型电力运行机制、电价机制以及促进区域微电网应用的协调机制。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探索动态可调节负荷管理新模式,与风电等随机性电源相协调。在新能源比重高的局部电力系统区域,建立围绕新能源发电的智能化区域电力运行管理系统,保障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和电网安全运行。完善新能源发电补贴机制,建立适应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的电网运行管理体系。

3、完善技术创新和人才政策 对面向应用、具有明确市场前景的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建立由企业牵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系统集成和成果中试转化,支持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发展一批企业主导、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联盟成员构建专利池、制定技术标准等。

加快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人员职务发明创造的激励机制。加快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第三篇: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工信部针对《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整理出了25项主要任务,每一项任务都规定了具体牵头部门,并提出拟出台的政策措施及时间进度。下一步,将推动各项政策按时出台形成政策合力,及时发现和解决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体系。

苗圩解释说,“比如,试点城市不是固定的,将有进有出,实施动态管理。”工信部将对试点示范城市进行监督检查,鼓励非本地生产的电动车进入本地的市场,打破地方保护。建立各城市推广情况公示制度,任务完成不好的、有地方保护行为的要退出,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

此外,工信部还将按照更严、更细、更全的标准,加快新能源汽车标准器体系建设,提高新能源汽车产品性能指标要求。“比如,电池安全标准方面,国外只要求电池系统安全,我们还将规范电池单体和模块安全。”苗圩说。

自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至今,发改委电动汽车用电价格、财政部免征车购税政策、工信部免征车购税目录等陆续发布。频繁的政策对市场产有何影响?

苗圩说,随着政策措施一项一项落地,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7月、8月新能源乘用车产量为8805辆,同比增长15倍,其中,新能源商用车产量2185辆,同比增长4倍,私人消费比重正快速扩大。

除了汽车生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步完善。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充/换电站600座、充电桩2.7万个。“能源局牵头正制定充电设施发展规划,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充电设施建设,政府机关等公共机构也在加快内部停车场充电设施建设,国家电网已开始布局高速公路快充网络,充电设施布局将进一步完善。”苗圩说。

第四篇:新能源行业研究报告

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要点:

● 核电:政策非常明确,投资金额巨大。核电行业即将进入高速成长期,未来十年核电的投资规模接近1 万亿,而核电投资中核电设备约占60%,核电设备制造商将受益巨大。近期由于日本地震引发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引发全世界重审核电发展思路,进而导致与核电相关的板块两大权重股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大幅下跌;同时由于3 月以来行业公司的年报密集发布,其中多数公司业绩低于市场预期。展望后市,短期来看估值压力犹存,仍给予“中性”评价,但中长期行业前景仍向好,长期来看仍“优秀”评价。由于对安全性极高要求,我国的核电设备制造行业高度集中,高技术和投资门槛决定了行业的高毛利率,占据核电主设备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发电设备龙头及行业中游的配套关键零部件厂商将明显受益,推荐东方电气(600875)、江苏神通(002438)。

● 光伏:西方削弱,东方加强。作为世界光伏需求最大的欧洲已经出台相应政策逐步减少光伏补贴,从而导致光伏组件价格的下降。但是受益于美国、加拿大、印度等新兴太阳能市场崛起以及我国国内太阳能产业扩充的影响,长期光伏产业依然向好。建议光伏投资主线:1)受益于产业规模扩张阶段对中游辅料及光伏设备的需求,看好中游的辅料制造商和光伏设备商,推荐奥克股份(300082)、科士达(002518)、新大新材(300080)、精工科技(002006);2)具备垂直一体化成本优势的行业龙头,推荐海通集团(600537);3)新产品新技术可能带来的行业变革,光热、聚光、高效薄膜太阳能等技术值得关注,推荐哈高科(600095)。

● 风电:行业增长放缓,关注行业中游的风电接入端配套设备和下游的风力发电运营两大环节。从风电设备商的投资方向和陆上风机的地域受限来说,我们认为海上 风机项目将是未来风电行业新的蓝海。风电行业中,风机制造的投资高峰已过,目前瓶颈在风电接入,未来产业链重点可关注行业中游的风电接入端配套设备和下游的风力发电运营两大环节,推荐金风科技(002202)、湘电股份(600416)、海德控制(002184)。

● 风险提示:行业增长低于预期,技术更替导致现有厂商迅速被淘汰。

目 录

一、政策面:以十二五规划为纲,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光伏:产能扩张加剧,成本压力下看好辅料供应商和垂直一体化厂商

三、核电:设备商及配套零部件供应商可享行业高增长

四、风电:行业增速放缓,关注配套设备国产化带来的结构性机会

五、投资建议

一、政策面:以十二五规划为纲,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年10 月18 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到2015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将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的战略突破口。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到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明确指示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新能源产业应重点发展新一代核能、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光热发电、风电技术装备、智能电网、生物质能。

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加强并网配套工程建设,有效发展风电。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新能源。促进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推广应用。统筹规划全国能源开发布局和建设重点,建设山西、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东部地区、西南地区和新疆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重点在东部沿海和中部部分地区发展核电。提高能源就地加工转化水平,减少一次能源大规模长距离输送压力。

适应大规模跨区输电和新能源发电并网的要求,加快现代电网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完善区域主干电网,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远距离先进输电技术,依托信息、控制和储能等先进技术,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切实加强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增强电网优化配置电力能力和供电可靠性。

跟随政策倾向的重点,无疑将是资金投向和新兴行业崛起的方向。我们的报告将仅针对可再生能源的光伏、风电、核电行业。

表 1 原《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装机规模及投资额

表 2 预计新能源相关的装机规模及投资额

光伏:产能扩张加剧,成本压力下看好辅料供应商和垂直一体化厂商

从宏观经济环境来说,光伏行业整体受到汇率和光伏政策的影响很大,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政策行业”。图1为提取光伏各价值链环节的海外光伏上市公司相对股价表现对应欧元汇率以及海外光伏补贴政策的变化,可以看到市场表现为很高的关联性和同步性。

意大利自6 月1 日起给予度电0.25 欧元的上网电价,但不设装机上限。德国将于7 月1 日调整光伏上网电价,新电价将参考3 月至5 月间光伏安装量来制定,最高下调15%。法国自3月10 日起补贴削减约20%,并设置500MW 安装上限。而印度则下调了光伏产品的关税,美国、加拿大等新兴太阳能市场也不断出台的支持政策。以目前意大利、德国等国家的最新政策判断,其光伏行业能够实现平稳的市场化过渡。

2011年1 月,全国能源工作会议首次将光伏产业定位为中国先进的装备制造产业和新兴能源支柱产业。2010 年国内光伏装机量超过380MW,同比增长约180%。我们研判,2011-2012 年在太阳能电站特许权招标,金太阳能示范工程,光电建筑应用一体化示范,以及各地方政府示范项目的驱动下,国内光伏装机容量未来两年将保持翻番增长。而2011 年1 月出台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有助于国产多晶硅降低成本和能耗,引导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因为日本核危机而引发世界各国的缓核、停核政策。据了解,到2020 年全球核能总装机规划为8.7 亿千瓦(870GW),截至2010 年底全球已有约3.7 亿千瓦核电装机投入运行。如果此次日本核泄漏危机使全球未来核能新增装机容量下降约20%,则会出现约1 亿千瓦(100GW)的电力缺口。如果光伏分得其中的10%-20%,其容量也很可观。

光伏三种技术各有优势市场:晶硅技术已实现规模应用,技术比较成熟,市场认可度高,在未来可见的五年内将仍占主导地位,享有75%以上市场份额。薄膜电池因透光性较好,在建筑一体化应用方面,还可以运用于制作各类小型太阳能应用产品。聚光技术拥有较高的理论转换效率,为光伏发电提供了长期发展的想象空间,是未来大型光伏电站的重要发展方向。

光伏行业作为朝阳行业,其前期发展主要依赖国家的政策扶持,引导装机需求。而成本下降则是唤起行业自发式生命力,带动行业中长期发展的内动力。此外,在能源紧缺、节能减排的格局下,太阳能的安全、无污染和资源无限等优良属性注定了太阳能必将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光伏行业在政策扶持、成本下降、能源优势三大因素的引导下将长期高速发展。

考虑到对年下半年国内、外多晶硅厂商的产能逐渐达产释放,仅国内多晶硅料实际供给可能达到6 万吨以上,可以满足接近10GW的装机需求量,预计对年下半年多晶硅料的价格压力可以得到缓解,回归到60-70 美金/公斤的散货价格水平。相对而言,我们看好下游产业链一体化的厂商,目前国内A 股有业绩支撑的公司为海通集团(600537)。由于成本控制能力强,在行业整体利润水平受到压缩的情况下,垂直一体化的厂商我们认为仍然可以保持较高利润水平。第二,受益于行业产能大扩张,国内光伏设备商订单饱满,业绩 增长和利润水平均处于行业高点,我们建议关注精工科技(002006)。第三,在全产业链利润收缩的压力下,我们建议关注光伏辅料的国产化带来的相关公司可享超越行业增速的机会。鉴于目前大部分涉及辅料的公司,如光伏封装胶、背板膜材料、导电银浆相关的上市公司产品均处于从无到有的阶段,我们建议关注南洋科技(002389)、鑫富药业(002019)、苏州固锝(002179)在光伏领域的进展。

图 1 汇率和海外光伏政策对海外光伏上市公司股价表现的影响

图 2 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及增速

图 3 全球多晶硅产能及预测

图 4 对明年光伏产业链的判断

核电:设备商及配套零部件供应商可享行业高增长

政策最明确,投资额最大。从国内可再生能源的制造规模来说,由于风电的装机量和光伏的出货量已达世界第一;而核电建设的基数较小,随着国家控制的放开,在新兴产业规划中国家支持的态度最明确。从预期的规划来看(表2),到2020年核电累计装机可达8.6 万MW,11-20 年复合增长率21.77%,新增投资额可达9600 亿元,在风、光、核中投资最大。我们认为未来五年核电行业可迎来爆发式增长。

2011 年目前在建的核电站开始陆续投运,设备商的业绩也将爆发性释放,三大主要发电设备商(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哈动力)在2011 年都将获得核电业务100 亿左右的收入贡献。我们认为2011 年,市场可以更加明确核电业务对相关设备商的业绩贡献,会给核电相关上市公司更高的估值水平。 近期观点:

本次日本发生核泄漏的反应堆为沸水堆,于上世纪70年代初投入运行,设计技术安全性不能与中国现有核电技术相比,从技术本质上来看,日本最初核电厂设计抗震级别为 6.5 级,最新调整为7.0 级,而日本国内仅一座核电站达到最新标准。东京电力文件表示,7.9 级地震是他们在对福岛一号和二号机组进行安全测试时假设出现的最高地震级别。中国二代加抗震级别为 8 级,AP1000 堆型抗震级别达到 9 级,且设计中具有一定安全裕度。安全性远高于日本核电。中国核电选型之争让核电行业在蹒跚中前进,二代加与三代并存的局面,是决策层在“快”与“好”之间的权衡。现有国内核电项目迅速上马,为达迅速,现有的二代加堆型 CPR大量在建。而安全性更胜一筹的AP1000堆型因进展迟缓而减少了机会。这次事 故之后,从长期效应来看,将增强政府在核电规划中对于核安全的重视度,在现有核电二代加与三代的堆型选型中,三代的安全性将更现优势,这为 AP1000 上马争取了时间和更多的筹码。核电的投资将向AP1000 技术体系集中,直接利好AP1000路线设备制造商。总之,在非化石能源占比和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压力下,火电虽然仍将是主要的发电形式,但非化石能源的发展也是势在必行,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风电存在并网难和调峰限制问题,光伏电价贵、规模还太小,水电比较理想,但其开发规模也难以完全顶上非化石能源占比的目标,因此未来核电的发展仍是大势所趋。

表 5:各种发电方式的成本与电价比较

·电设备相关厂商情况

核电设备可以分为三大类:核岛设备、常规岛设备和辅助设备。核电设备购置费用约占核电站总建设成本的50%左右,在核电设备中核岛设备约占设备的 46%,常规岛设备占比为31%,另外辅助设备占约比为23%。从成本构成比例来看,相对占比较大的包括核岛设备中的蒸汽发生器、压力容器、反应堆冷却剂泵和阀门;常规岛设备的汽轮机和发电机。

随着我国核电投资高峰期的来临,核电设备也面临着很大的机遇。从上市公司角度来看,国内核电主要设备商东方电气、上海电气中目前核电设备占比尚小,而且产生效益的时间还需要等待。我们看好未来中国核电市场的发展,未来核电市场的空间将大幅度增长,相关设备商在核电领域的业绩也将更为明确,建议重点关注东方电气(600875)。相对来说,大行业小公司的核电配套零部件供应商可以享受超越行业增速的盈利空间,建议关注江苏神通(002438)。

图 6:核电设备各部分成本构成

表 6:国内主要核电设备供应商

风电:行业增速放缓,关注配套设备国产化带来的结构性机会

GWEC(全球风能协会)、CWEA(中国风能协会)公布2010年全球和国内装机数据:显示2010 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35.802GW,同比2009 年的38.610GW 略有下降,降幅7.3%。GWEC对未来五年的新增市场依然保持乐观态度,预计年均新增市场的增长率为11.1%。国内统计的新增装机容量为18.928GW,市场份额方面仍以华锐、金风、东汽三家为主,市场占有率与2009 年基本相同。

短期我们不看好风电行业。受制于传输能力的限制,风电行业的建设进程可能放缓。风电未来发展的国内外宏观政策环境比较清晰和稳定,影响风电市场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因素主要在于近中期产业政策的力度,包括电价水平、电网建设以及诸如海上风电发展的起步时间等,这些对远期风能可能达到的规模有着较大影响。我们对行业的判断是:2011 年之前是国内风电行业新装机容量年均增速在30%以上,风机市场需求大于供给;而2011 年后行业步入平稳增长阶段,增速显著放缓,竞争趋于激烈。另外由于行业竞争厂商的增多,行业整合势必进行,短期则会出现价格战导致厂商压力较大。同时,从风电设备商的投资方向和陆上风机的地域受限来说,我们认为海上风机项目将是未来风电行业新的蓝海。此外我们看好国产化率较低技术门槛较高的风机整流器的国产化机会,建议关注海德控制(002184)。公司选择方面,我们倾向于选择超越行业增速的公司湘电股份(600416)、金风科技(002202)。

投资建议

总体来说,我们对于新能源的观点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景气度不减,行业龙头依然看好;相对来说我们认为产业链的中游业绩支撑最为明确,看好中游板块。

表 7:重点上市公司盈利预测

第五篇:中国核电的发展历程及世界新能源的发展方向

核能这个名词,在经过半个世纪的传播后,大家对它早已不再陌生,不过,每当谈到这个问题时,大众的脸上都不由的露出惊恐的神色,特别是在几次大的核事件发生之后,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对核能的排斥呼声愈演愈烈。由此也引发了新一轮的发展新能源的风暴。经过我阅读少量书籍,简单的谈谈我个人的想法,只是片面之词。

首先先谈谈中国核能历史的发展。中国的核事业起源于五十年代,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后来又遭遇了朝鲜战争,当时,美国人曾扬言要对中国本土进行核打击。由此也激发了毛主席和大批科学家进行核武器研究的浪潮。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核科学人历经磨难,期间变化不断,和苏联的关系破裂,美国的威胁,以及国内的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他们遭遇的巨大的困难可想而知了。这里,我们要记住的一大批伟人,主要有总负责领导班子,周恩来总理为首,聂荣臻,张爱萍将军等领导者,科学家有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王淦昌等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是他们的辛劳,奋不顾身,才有了我们国家的原子弹,氢弹,使中国人在世界上有了一席之地,同时也给第三世界的国家以巨大的鼓舞,具体的影响不做详细叙述。

目前,对核能的大规模使用的方式是核电站。目前,世界的核电站包括即将建成的总发电量将达到387千兆瓦,约占发电总量的35%。其中法国达到75%,比利时,瑞典,日本,德国,英国,美国等比例都很大,而中国仅仅只有1%,在运行的四百多座核电站中,中国连5%都没有,这都说明中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核电站运行很安全,最早的1991年秦山核电站,以及1994的大亚湾核电站,至今运行良好。而美国,英国,俄罗斯等都发生过大大小小的事故。最近的一次,世界最大的核电站,日本的福岛核电站,在2011年3月12日发生特大事故,核能的安全问题称为人们议论的最多的话题啊。事故发生后,对欧洲的冲击最大,德国,比利时的民众都强烈要求关闭核电站,殊不知,能源短缺问题,比核辐射更令人头疼。我们都知道,核聚变所使用的原料是氘和氚,而水中富含氘和氚,一旦这种技术成熟后,我想,核电站,不会从这个世界消失。并且,一旦人们掌握了受控核聚变的技术,能源问题将不再是问题,并且,辐射问题也将被解决。对核电站的关闭的呼声高涨之时,也带动了人们对新能源的研究的巨大热情。其中,太阳能,水电站,生物质能等是人们研究的主要方向。

在九十年代开始,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开始新能源的开发,尤其是太阳能。如此可观的能源却不能充分利用,的确是人类的一大损失啊。

上一篇:学前班秋季工作计划下一篇:小区保洁员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