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分析

2022-09-27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地加快, 就业结构调整不断地加深, 我国农业劳动力已从改革最初的70%的比例下降至现在的不足30%, 所以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 培养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的最直接有效措施, 而建立适当的农民培育模式是实现措施顺利进行的可靠保障。我国现行的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有很多种, 笔者按照培育主体为对象进行划分, 从政府推动模式、院校推动模式、社会机构推动模式3方面来进行简单分析。

1 政府推动模式

政府推动模式概括起来就是政府投入, 部门联动, 以项目、工程为依托来促进职业农民的培育, 这是我国职业农民培育最主要的模式, 近些来,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1990年开展的“绿色工程项目”既是我国最早的农民培育项目之一, 也是一个标准化的先行范例;2003年开展的“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育工程”, 鼓励青年农民自主创新, 鼓励部分农民现行致富, 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贡献颇多;2006年开展的“新型农民科技工程培训”, 第一次在农民培育中加入了农业产业化的培训, 进一步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010年以后, 国家更加重视农民的职业素质建设了, 连续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加强职业农民培育, “新阳光工程”等项目就是在这种大的时代环境下应运而生, 积极发挥作用的[1]。

政府推动职业农民培育发展模式的优势包括:第一, 拥有充足的资金保障, 该模式的资金投入主要靠政府的财政拨款, 而我国的各级政府都有设立一定比例促进“三农”发展的资金, 这为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第二, 拥有最广的影响力, 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撑和资金支持, 该模式在培育人数的规模上和培育范围的覆盖上都有着其他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2]。同时, 该模式存在的不足包括:第一, 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 培育工作落实力度不够, 造成了培育过程效率低、培育完成效果差等问题;第二, 缺乏创新的培育形式, 该模式的培育方法基本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 而全国性的项目很容易造成培育内容千篇一律, 不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2 学院推动模式

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最基本的途径, 在职业农民培育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农业高校和职业院校是目前我国提供农业教育的主要载体。农业高等院校培育职业农民方式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是通过对在校学生进行规范化培养, 并在相应的考试、考查合格后颁发毕业证书, 鼓励其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的培育模式;非学历教育主要是对正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相关人员进行的农业培训, 包含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和参观实践培训[3]。近些年兴起的“送教下乡”“田间课堂”“农业创业培训班”等项目都是该模式的典范。职业院校, 尤其是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目前已成为为“三农”发展提供实用性、技术性人才的重要渠道, 在职业农民培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了。

学院推动职业农民培育发展模式的优势包括:第一, 提供的培育方式是比较专业的, 有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培养和专业化的实践培养;第二, 提供的培育内容是最先进的、最科学的, 学校是最新知识、技能的汇聚地, 所以在学校接受培育水平自然是最高的, 培育出的职业农民也是“高端性的”。同时, 该模式存在的不足:第一, 区域性农业职业院校发展滞后, 虽然近些年国家采取了如减免学费等优惠政策, 但农业职业院校仍然面临着“招生难、生源差”的问题;第二, 培育内容特色不足, 没有与当地的园区、涉农企业实现有效的对接, 没有提供更有利于区域性农业经济发展的知识技能;第三, 培育的持续性不足, 尤其是对在生产农民的职业培训, 大多数的培训仅仅停留在一次性的课堂或者田间的培训上, 后续的回访、指导力度不够。

3 社会机构推动模式

社会机构推动模式是对政府、学院推动模式的有效补充, 虽然发展时间较短, 但是发展潜力是比较大的。它对职业农民的培育方法主要体现在: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协会中的专业大户向普通社员传授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来提高整个合作组织农户的职业素质;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的农技队、农技员深入基层将先进的知识、技术、技能传递到生产第一线来提高农民生产专业技能水平;涉农企业、园区、示范基地为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益而提供的相关技能培训。

社会机构推动职业农民培育发展模式的优势是, 不论是专业合作社还是涉农企业都了解当前农民对农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真实需求, 可以提供最实际的培训, 培育效率最高, 效果最明显。但是同样该模式也有自身的不足, 主要体现在:第一, 培育资金短缺, 由于农民培育的效果不能为农业生产带来即时的效益, 所以很多机构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该方面;第二, 培育内容的专业化、系统化不足, 这主要是由于参与农民培训的授课教师并未都接受过专业的农业教育, 他们自身的能力素质有限, 加之在传授相关知识技能时没有使用最恰当的方式方法。

4 结论

以上是笔者对我国现行的三大职业农民培育模式进行的简单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每种模式都有自身的优势, 但也存在发展的不足。从总体来看, 各模式之间连接不够紧密, 政府推动模式基本处于“一头独大的”状态。在今后的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我国应该做到, 第一, 完善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 形成“政府+学院+社会机构+农民”的标准化、高效化培育模式, 各部门充分发挥其职责, 从组织培育到监管效果再到回访指导落实每一环节, 全方位提高职业农民培育的效率;第二, 加大对职业农民培育的资金投入, 主要做法是政府设立专项基金直接用于培育体系建设, 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等社会机构将投资转向职业农民培育环节;第三, 调整农业院校的培育方式, 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个学院培育环节中的比例, 即学即用, 培育出更多的实用性、技术性人才, 改变大众“学农无用”的思想, 解决农业中职院校招生难的困境;第四, 加强培育内容特色化建设, 不同区域培育内容的设定要结合地方发展的实际情况, 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需求, 农民自身的接受能力, 从统一标准中分化出自己的特色, 从特色中完善整个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建设。

摘要:通过分析政府推动型、学院推动型和社会机构推动型3种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优劣势, 得出促进我国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的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培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蓉.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探讨[J].云南农业, 2013 (8) :14-15.

[2] 孙科, 郭明顺.四化同步视域中职业农民培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 2013 (10) :112-115.

[3] 李长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及其经验——以东海、内乡、千阳三县为例[J].中国国情国力, 2011 (8) :32-34.

上一篇:我国电子政务PPP模式发展研究述评下一篇:全胃切除术治疗胃癌180例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