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学科应用型课程教学困境及应对措施

2022-09-10

深化供给侧改革,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迫切需要大量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高校是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主战场, 截至2018年3月, 全国已有76所高校报教育部设立法学“知识产权”本科专业, 有35所高校建立了知识产权学院 (系) 。从社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来看, 商标代理人、专利代理人、知识产权律师、企业知识产权法务以及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人才十分缺乏。然而我国目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脱节, 这表现在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 另一方面部分知识产权毕业生甚至知识产权硕士难以胜任专业的知识产权工作, 无法满足企业等主体的应用型人才需求。这凸显了高校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如何突破这一困境, 关键在于科学设置知识产权应用型课程, 并确保其教学质量, 为企业等社会主体培养合格的知识产权人才。

一、知识产权学科应用型课程的设计标准

知识产权具有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工科等多学科交叉背景, 知识产权人才应当是具有多种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知识产权学科应用型课程的设计标准应当有两个:一是应用型课程应当具有复合型特征, 应用型课程的设置应当涵盖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及理工科等多学科知识背景。譬如知识产权管理课程就涉及到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知识背景;专利申请及文书撰写课程涉及到法学、理工科背景。二是应用型课程应当具有实践性特征, 在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产权法学理论的同时,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熟悉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保护的程序, 学会撰写相关的知识产权申请文书、法律文书, 熟悉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流程以及贯标流程。

二、知识产权学科应用型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 课程设置不够全面, 应用型课程偏少

目前部分高校在知识产权课程设置上以法学理论课程为主, 而包括商标申请与审查、专利申请与审查、知识产权代理、知识产权诉讼、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等课程在内的应用型课程却较少设置或者设置不全面。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 该校是安徽省较早设置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 在其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中虽然也设置了如识产权代理、知识产权管理等应用型课程, 但是课程设置仍然不够全面, 如对毕业生就业比较重要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课程就没有开设。

(二) 应用型课程师资普遍缺乏

很多高校的知识产权专业教师多是法学背景。知识产权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当具有一定的复合型, 应当具备法学、管理学甚至是理工科的基础知识。同时, 法学课程与知识产权课程在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具有较大差异。传统的法学教学注重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以及对法条规范的注释分析, 而知识产权专业课程虽然也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法学素养, 但是其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 譬如在知识产权代理这门课程中, 就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商标和专利的申请流程, 同时学会撰写商标申请文书以及专利权利要求书、说明书等申请文书。因此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很难满足知识产权应用型课程的教学需要。很遗憾的是, 目前知识产权专业应用型师资普遍缺乏, 具有知识产权代理、管理及诉讼经验的师资更是凤毛麟角。

(三) 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

部分高校知识产权专业的应用型课程设置偏少, 而且在已经开设的知识产权应用型课程当中, 在具体的教授内容上仍然延续了传统法学的教学内容, 偏重基本的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的讲解, 知识产权代理流程及相关文书撰写、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许可及转让等实务性内容较少涉及。不少授课教师照本宣科, 注重理论讲解, 对应用型课程中的实践环节 (包括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 均是一笔带过。当然这也不能完全责怪授课教师, 因为部分应用型课程甚至缺乏成熟的教材和参考资料, 任课老师也普遍缺乏实务经验, 对有些实践环节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四) 教学方法陈旧, 考试方式单一

知识产权应用型课程操作性和实践性极强, 传统的法学范式教学只能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理论知识, 而无法使学生掌握商标申请文书写作、专利申请文书撰写这样的实务技能。在教学技术上, 一些教师仍然采用“黑帮+粉笔+老师的一张嘴”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 对PPT等多媒体教学运用不到位。知识产权应用型课程跟技术以及商业标识非常紧密, 运用多媒体技术, 综合运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元素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展示相关的专利问题以及商标问题。在课程的考试方面, 传统的法学课程考试主要题型是名词解释、选择、简答、论述等, 这种考试方法偏重于对基本概念、原则的记忆, 考察的学生对课本考点的熟悉程度和记忆能力, 而无法考察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因而无法满足知识产权应用型课程的考试要求。

三、解决教学困境的思路

(一) 科学合理设置知识产权应用型课程

在开设法学通识课程的基础上, 增加知识产权实务性课程的开设。具体而言, 可以将实务性课程分成两类, 一类是必修的实务性课程, 譬如知识产权代理、知识产权管理、商标申请及文书撰写、专利申请及文书撰写、专利检索、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等课程。另一类是选修的实务性课程, 应当通过对知识产权专业就业市场及就业岗位的细致调查分析, 系统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并以此为基础来开设选修的实务性课程。譬如笔者所在的学院, 通过往届毕业生的回馈以及对用人单位的走访, 了解到知识产权毕业生就业后会经常用到CAD制图, 不少用人单位也希望知识产权毕业生能够掌握CAD制图技能, 为此学院向学校申请为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开设了CAD制图课程, 很受学生的欢迎。另外对有志于做专利实务的学生, 可以开设部分学生感兴趣的理工科课程供学生选修。

(二) 注重应用型师资的培养和引进

加大对本专业教师应用型课程的培训, 为其提供充分的培训机会, 并支持专业教师到知名企业知识产权部门、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知识产权管理机关等单位挂职锻炼。以“双师型”技能建设为契机, 鼓励教师考取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专利代理人资格证书等职业证书, 并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为教师在实务部门兼职提供条件。加强校企合作, 整合教学资源, 柔性引进企业知识产权部门、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等实务性专家到校授课。

(三) 优化、创新教学方法

注重大数据在知识产权教学中的应用, 整合教学课程资源, 建立知识产权网络教学平台, 鼓励学生利用大数据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结合网络教学平台, 进行知识产权核心课程标准化建设, 组织教研组教师进行知识产权典型案例收集、课件制作、教案撰写、实践课程设置, 并将此汇入网络教学平台, 资源共享, 提高知识产权课程的授课质量。在课时设置上, 适当增加课内实践课时, 针对应用型课程, 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四) 科学设置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选择适合知识产权毕业生就业的实习基地。针对知识产权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应当多选择知识产权中介机构、企业知识产权法务部门、政府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实习基地。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 学院积极走出去联系多家专业知识产权代理机构作为实习基地, 不少学生反映, 通过专业对口的毕业实习, 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商标、专利申请及文书撰写技能。值得一提的是, 部分毕业生因实习表现良好被实习单位顺利录取。另外,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将毕业实习统一安排在大四上学期, 但有些学生因为考研、考公务员或者找工作等原因, 参加实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甚至通过种种手段逃避专业实习。而另一方面, 知识产权实务课程一般都开设在大二和大三这两个学年, 由于前述种种原因, 实务课程一定程度上专注于理论讲解, 因缺少专业实习环节, 实务技能培养严重不足。因此笔者建议灵活运用毕业实习制度, 可以适当将毕业实习提前, 将学生的毕业实习与具体的课程教学相结合, 使毕业实习成为相关应用型课程课外实践教学的一部分, 做到课程教学融入实习实践, 实习实践学到真知, 不走过场, 从而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应用型课程的教学质量。

摘要:当前知识产权学科应用型课程教学无法满足知识产权复合型与实践性的人才培养标准, 知识产权应用型课程面临课程设置不全面、师资缺乏、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以及教学方法、考试方法陈旧等困境。因此高校应当科学设置知识产权应用型课程, 培养、引进应用型师资, 优化教学方法, 科学设置实践教学, 以此提高知识产权应用型课程教学水平。

关键词:知识产权,应用型课程,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 杨婉青.高校知识产权法教学的若干思考[J].改革与开放, 2011 (8) :158-159.

[2] 余燕, 黄胜开.美国高校知识产权教学对我国的启示[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2) :382-385.

上一篇:探索加快网络强国建设的有效路径下一篇:打开学生的心窗走进学生的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