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建议

2023-02-12

1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特点

C语言是高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之一, 针对C语言的教学实施非常困难, 探讨也从未停止过。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将来学习专业课打下程序分析、设计和调试的基础, 培养学生程序设计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注重的是解题思路。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很多学生都抱怨课程内容抽象难懂, 更不用谈程序设计了。C语言[1]有丰富的运算符、语法限制不严, 程序设计自由度大、数据类型丰富且可由用户自定义, 这些程序设计的优点实际上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2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建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认为, 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而教师应作为“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应明确学生主动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形成过程与目标相统一的教育教学观, 确立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发展的信念, 形成平等合作、交往为特征的师生关系理念。综上所述, 我们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对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创建以学生为中心, 民主、合作、对话的教学文化

教学中[3]应以学生为中心,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首先应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组织教学, 教学应能够挑战学生原有的经验, 并致力于让学生发生认识失衡或信念的冲突,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积极性。为创建这种文化, 首先, 教师应该转变角色, 成为促进者、合作者、交流者和学习者。在课程进行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机会, 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 提倡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建设性的对话。第二, 加强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促进合作学习。根据我们的了解, 当前我国的教育中, 尽管一直提倡互相帮助, 相互学习, 互帮互学, 但学生们的学习多数是在一种“孤独”的状态下进行的, 这种状况对C语言这门抽象难懂的课程是非常不利的。当然建立学习共同体, 我们有我们传统优势, 比如说许多学校仍然是以班级为单位管理和授课, 这种相对固定的制度结构, 利于学习者形成长期固定的合作学习关系。这种长期共同的学习经验的分享, 对于形成基于共同任务基础上的合作伙伴意识, 促进他们之间的沟通对话, 对于他们各自以及他人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都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2.2 以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为基础改进教学手段

建构主义的发展与新的教学技术手段的革新密切相关。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得长期以来所追求的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 因而教师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学, 向学生进行以网络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的学习, 同时对于教师获得教学经验, 以及学生交流学习的体验都是必要的。为此我们的教师应加大教育技术改革力度, 让教师学会和了解如何通过现代技术和信息平台来实现建构主义教学改革理念, 提高教师创造网上合作性学习环境的能力, 给他们提供机会和条件, 以提高他们进行网络学习的能力和教学指导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网络学习, 鼓励他们利用网上的资源, 在网上交流、解决问题。需要注意的是, 以新的教育技术为手段的教学应强调以技术为中介的师生之间互动的合作学习, 而不应该强调以计算机来代替教师, 这样会使每个学生与他的计算机形成一个独立的、封闭的人机对话系统, 使学生成为一个缺乏交流的孤独的学习者。

由于C语言有很多部分的教学内容都很抽象晦涩,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发挥直观的、动态的、图示化的优势, 讲解C语言中有关抽象内容时, 以图示的方式形象直观的向同学展示理论原理和方法, 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此难点的理解。比如在C语言的地址分配章节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采用动画方式把C语言中各种数据类型在内存中的分配方式用彩色加以区分, 并且动态地演示出来, 让学生直接建立有关内存分配知识的直观印象。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 能够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联想, 培养学生对C语言程序设计的兴趣, 而且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在上机实验课程中, 我们提供教师与学生一对多以及一对一的局域网络教学。

2.3 应把“反思”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和目标

把反思[4]既作为目标, 也作为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首先, 为促进学生反思能力的发展, 应重视有组织和目的地促进学生的反思。为实现这一设想, 不但应对反思的意义进行深入的认识, 还应该在课程和教学的设计等方面贯彻这一思想, 进而落实到教育的整个过程中, 做到制度化、系统化、持久化。为提高学生反思的有效性, 应为学生提供一些反思的模式, 有目的地进行训练, 并结合内容的学习进行持续性的培养。另外可以通过让学生写日记等途径和方式, 促进学生的反思习惯的形成与能力的培养, 使之成为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从不断地实践反思中, 逐渐实现对新知识从一般理解上升能够主动运用。第二, 把反思作为一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方面应该把反思作为促进学生与原有知识和经验相联系的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并贯彻教学始终, 既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思, 也重视促进他们学习后的反思;另一方面, 把反思作为一种“粘合剂”, 用它来连接教育方案中各组成部分或任务, 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在进行C语言程序算法设计的讲解过程中, 可以以一个小程序为基础, 对这个小程序的语句进行不同程度的修改, 分别进行结果演示, 并解释其中原因, 然后提出想要得到的结果并让学生们思考如何修改程序。在上机实验时, 应该仔细研究编程题目, 有目的的让学生对已学知识全面的循序渐进的掌握。在程序调适过程中, 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编译错误或逻辑错误, 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如何解除程序BUG, 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并相应作好笔记。如在编写语句的过程中, 嵌套语句用的次数过多时, 容易忘掉一个或两个“{”或“}”, 遇到这类错误往往会使程序陷入死循环, 学生应作好这类小错误的笔记, 程序出错时候按照自己以往容易出错的思路先进行检查, 往往可以减少走弯路。同时鼓励学生利用简化语句优化自己的程序, 提高运行时间, 加快运行速率。编写程序实际上就是一个经验积累和反思的过程。

3 结语

C语言功能丰富, 表达能力强, 使用灵活方便, 应用面广, 目标程序效率高, 可移植性好, 既具有高级语言的优点, 又具有低级语言的许多特点, 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注重以学生为本, 以新技术作为教育的辅助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把反思既作为目标, 也作为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把建构主义思想应用到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兴趣, 增强师生沟通互动, 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编程的能力。

摘要:C语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为了提高C语言课程教学质量, 增强教学效果, 本文以实例为基础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出发, 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机实验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对如何培养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编程的能力等方面做了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C语言,建构主义学习

参考文献

[1] 谭浩强.C程序设计 (第三版) [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 [美]LyndaFielstein, patrieiaphelps, 王建平等译.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M].

[3] [美]莱斯利.P嘶特弗.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浅议后进生蜕变之技巧下一篇:科技时代背景下化工工艺的优化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