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改革幼师乐理教学

2022-09-11

1 理论依据

在过去的20年中, 强调刺激——反应, 并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刺激做出被动反映, 即作为接受知识灌输的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已经让位给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 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 不是靠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本身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于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的, 学习者学习的过程是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 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2)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情境, 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 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 (开展讨论与交流) , 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2 教学实践

把现代教育理论运用于幼师乐理教学之中, 主要通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或参与演奏、演唱等感受过程, 引导学生探索有关的理论知识,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 加以分析、讨论和归纳、得出结论, 形成概念。然后作进一步同化和迁移。

例一、“大小调式”一节的教学。

2.1 音乐感受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概念和定义都不阐述, 先让学生欣赏两首都是复四拍子的歌曲:曲一德沃夏克的《致新大陆》 (大调式) , 曲二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九交响曲》 (小调式) 。可作节选, 同时出示词、曲谱例, 结合时代背景作欣赏简介。

2.2 引导探索 (提出问题, 引起学生思考, 组织协作学习)

提请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注意感知:

(1) 歌曲的情绪与色彩。 (即调式功用的探讨)

(2) 歌曲是由几个音所组成的, 其结束音 (即主音) 的首调唱名是什么? (作关于调式音阶结构的探讨)

设问要简单明了, 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 (开展讨论与交流) 。

2.3 感知结论 (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

1、曲一的情绪是欢快的, 色彩明亮、开朗;曲二则舒缓较柔和、暗淡。

2、曲一和曲二的结束音 (主音) 分别为do和la都是由七个音级所构成。 (首调概念)

2.4 讨论归纳 (把问题引向深入、加深理解所学内容)

让学生把两首曲子中的各音按高低顺序 (上行或下行) 从主音 (大多为结束音) 排到相距八度的主音 (此即调式音阶的概念) 。得出自然大小调式两种音阶。

2.5 分析比较 (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设问:

何以同样七个音构成的歌曲、情绪、色彩却大不相同?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

关键所在:

(1) 主音的选用不同 (大调式为do, 小调式为la、首调概念) 。

(2) 导致调式音阶结构有别:第一级与上方第Ⅲ、Ⅵ、Ⅶ级音程关系具有大小之别, 导致色彩的不同。 (其中Ⅰ级与Ⅲ级的关系最为关键, 都是稳定音级)

(3) 同样, 由Ⅰ、Ⅲ、Ⅴ级 (稳定音级) 构成的主和弦也具有大小之别, 色彩不一。

感知:

在琴上作大小音程, 大小三和弦的音响色彩的比较。

以上理由既是调式功用不同的主要因素, 其它因素另当别论。

2.6 概念形成 (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大小调式是西洋音乐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调式体系 (己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都由七个音所组成, 其稳定音合成主和弦。大调式为大三和弦, 小调式为小三和弦, 大调式色彩较明亮、开朗, 小调式色彩较柔和、暗淡。

2.7 同化迁移 (利用已有认识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新知识)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概念运用于新的教学过程中, 使之加以同化和迁移, 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概念。如在掌握大小调式概念之后让学生感知、学习小调式的三种形式, 以及民族调式的概念, 通过“同化”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例二, 小调式三种形式的学习 (简述)

通过对三首不同形式的小调式歌曲, 如《俄罗斯民歌》 (自然小调) 、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 (和声小调) , 波兰歌曲《华沙颂》 (旋律小调) 的感受。 (也可欣赏乐曲) 引导探索:

(1) 各曲主音的首调唱名是否一致?

(2) 七个音级出现了哪些变化?结论:

(1) 都是以首调唱la为主音的小调式歌曲。

(2) 谱例四出现了升sol (即第Ⅶ级导音的升高, 倾向性较强)

(3) 谱例五上行旋律出现了升fa、升sol (即第Ⅵ, 第Ⅶ音) , 下行时还原。

归纳:

把三种不同形式的音阶排列之 (旋律小调包括上下行) 。

分析:

横向与大调式之比, 纵向则三种小调形式之比, 焦点在于导音:

(1) 自然小调不符实的导音 (非小二度倾向于主音) , 而产生了和声小调 (升高了第Ⅶ级导音) 。

(2) 和声小调旋律进行增二度的出现而产生了旋律小调 (升高了第VI、第VII级音) 。

(3) 旋律小调下行时多把第VI、第VII级音还原 (下行的导音倾向较突出) 。由于旋律小调上行音阶有点类似大音阶, 因此较有明亮之感。

从音响上感知三种不同形式音阶之别。

概念:

(1) 和声小调:由升高自然小调的第VII级而构成。

(2) 旋律小调:由升高自然小调的第VI级而成, 下行时还原。

其它各章节均可根椐以上的教学环节来进行。如音高、节奏、音程、和弦等。

比如要认识乐音的性质, 可以通过器乐演奏的欣赏, 音乐作品的感受来进行;小提琴曲《G弦上的咏叹调》的欣赏, 聆听一根琴弦上奏出如此美的旋律, 探索乐音的性质;高低把位的变换、移动。使琴弦长短变化, 造成振动频率的不同而产生音的高低 (音高) ;音的延续时间不同, 形成音值的不同 (音值) ;琴弦拉奏力度的变化形成振幅的不同, 产生了音的强弱变化 (音量) ;乐器 (发音体) 的材料, 制作形状及泛音质的不同产生音色的不同 (音色) 就不讨论了。

3 教学体会

在以上所谈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不再是仅供教师传授知识的“教本”, 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读本”, 是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服务的;教学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完成知识传授任务的工具, 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 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识工具。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在上述的教学环境中的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各自的作用已完全不同。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完全不同, 从而构成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摘要:把现代教育理论运用于幼师乐理教学之中, 主要通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或参与演奏、演唱等感受过程, 引导学生探索有关的理论知识,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 加以分析、讨论和归纳、得出结论, 形成概念, 然后作进一步同化和迁移。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论,幼师,乐理教学

参考文献

[1] 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2] 彭淑芝, 季英.基础音乐理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5.

上一篇:略论生物教学中的人文素养下一篇:电子计量设备维修管理常见问题及应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