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侵犯人格权损害赔偿调研——以西宁市城西区法院为例

2022-09-12

一、商家侵犯人格权损害赔偿的现状

(一) 商家侵犯人格权损害赔偿产生的背景及存在的合理性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出现了“形象经济”这个新兴词汇, 它意味着人格标识成为了一种新兴的经济资源, 使其具有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商家开始利用名人的人格标识等现象屡见不鲜。随着肖像、姓名等人格标识被广泛用作于商业广告, 以此出现的纠纷也日益增多。1989年的河南何克明肖像案, 鲁迅肖像、姓名案, 姚明诉可口可乐公司案、崔永元被滥用肖像案。在现实社会中, 自然人将自己的肖像、姓名等用作商业用途也极其常见, 比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将自己的姓名作为企业名称、著名体操运动员李宁将自己的姓名作为注册商标、篮球运动员姚明作为中国联通有限公司形象代言人。

就目前来说, 我国对于人格标识财产利益的保护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从传统的民法理论体系来说, 人格标识主要涉及的是精神和伦理上的利益, 而法律如果要保护则涉及到的保护方式只能通过一种打“擦边球”的方式, 来针对日益涌现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比如通过商标法、人格权法和侵权法等等。因此, 如何通过法律来保护侵犯自然人的人格损害赔偿问题, 并为国家立法提供指导, 这就无疑成为了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二) 商家侵犯人格权损害赔偿现状的调研

笔者在对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法院进行调研后发现, 从2008年至2014年, 这6年中商家侵犯自然人人格权的案件正逐年增加, 并且赔偿方式也有所改变。在2008年至2011年间, 商家侵犯自然人人格权的损害赔偿除了特别严重的情况外, 主要以赔礼道歉、更正声明为主, 很少涉及财产方面的损害赔偿。而从2012年至今, 在对商家侵害自然人赔偿的方式中, 不仅有传统的赔礼道歉、恢复名誉, 也开始出现经济利益的赔偿。但从整体上来说, 赔偿的方式还是没有一个系统的、较为成熟的理论对其进行支撑。笔者向法律事务工作者发放了200份问卷调查中发现, 针对侵犯自然人人格权损害赔偿问题, 有65%的人认为在实践中应该要有涉及经济利益方面的赔偿, 这样才会显得更合理, 并且就目前的经济赔偿来说相对较低。笔者也实地走访了被侵害其人格权的申请人, 其中85%的申请人对法院最终判其的经济损失并不满意。

二、商家侵犯人格权损害赔偿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人格权损害赔偿中的“人格权”定义过窄

笔者在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 对于损害赔偿问题的人格权定义过窄。比如肖像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传统观点认为肖像是指五官在内的形象, 不包括人体形象。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 但若是自然人的某一身体部位具有高度的辨识性, 即使不出现其面部肖像也能准确辨识出一个人。而很多商家就是利用这一特定部位做了商业广告, 自然人的权益受到了侵害, 而根据我国法律对肖像的定义却得不到保护。第二, 模仿。因为我国法律规定肖像权赋予自然人适用自己肖像的权利, 对于他人用相似的肖像适用自己无权去干涉。这就使得“模仿”成了法律的真空地带。《重庆经济报》就报道过飘扬文化有限公司将与刘德华长得极为相像的杜雨华的肖像权拍卖的例子, 这就是非常典型的“模仿”从而侵害了刘德华的民事权益。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 模仿行为实质上市利用了名人的商业价值对其的一种侵犯, 但在我国这种保护却是无能为力的。

(二) 实践中以精神损害赔偿为主

笔者在对城西法院中关于侵犯人格权案件进行统计中发现, 超过三分之二的案件法院最后都会让被执行人向申请人赔礼道歉、更正声明, 很少会涉及到有现金赔偿。笔者认为, 相对于物质损失而言, 精神损害极难恢复。支付受害人一定的金钱赔偿是极为有必要的。因为擅自使用权利人的肖像等人格标识并不是为了损害其精神利益, 而是为了从此种行为中获取一定的商业利益。因此, 单纯的精神损害赔偿并不能弥补权利人的损失。《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崔永元诉某公司滥用肖像案中, 其要求对方赔偿精神损失10万元, 经济损失170万元。原告认为, 对方侵害自己的肖像作为其商业代言至少剩下广告费用170万, 而这个金额如果是自己和对方签订合约的情况下对方应该支付的费用。但在审理案件时, 法院认为这170万的赔偿金额没有法律根据, 肖像权作为一种人格权只能用精神损害赔偿, 不可以有财产损害赔偿。因此, 法院在最后驳回了原告关于财产赔偿的要求, 判决被告向原告支付肖像侵权赔偿金6万元, 名誉侵权赔偿金4万元。在笔者认为, 该处理结果有欠妥当。本案从实质上属于经济纠纷, 并不是精神损害赔偿纠纷。被告使用原告肖像是作为一种商业用途的行为所侵犯的是原告的人格标识的经济利益, 至于其侵害的精神上的伤害, 对于原告来说是间接性的并不是直接的, 也并不是主要损害。精神损害赔偿的目的是为了抚慰其精神创伤, 所以在通常情况下, 其精神损失赔偿的金额是有限的。而在大部分侵害人格标识的案件中, 侵权人的行为多数是侵害了权利人的人格标识的经济利益而并非是精神损害。

三、完善商家侵犯人格权损害赔偿的建议

(一) 承认人格标识具有经济利益

传统的法学理论认为, 人格标识不具有经济利益。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像肖像、姓名等人格标识事实上不仅是标志人的一个符号, 其与人身并不是绝对不可分离的关系, 其可以被用作商业所利用。所以当商家侵犯自然人的人格标识的时候, 应该从法律上承认人格标识具有经济利益, 在赔偿的方式上不仅要有精神损害赔偿, 更重要的是要赔偿经济利益的损失。这对原告来说, 也是相对合理的。

(二) 明确规定损害赔偿责任

笔者对西宁市城西法院调研结果总结后认为, 在损害赔偿人格权时, 应该将经济赔偿作为主要的赔偿措施, 并且将精神损害赔偿与经济损害赔偿区别开来。笔者在对法院收集到的案例中, 在精神人格权受到侵害时, 法律规定一般都是赔礼道歉等, 损害赔偿都是辅助性的补救措施。这就使被害人的商业侵害得不到赔偿。既然已经承认某些人格标识具有经济利益, 那么当此种经济利益受到侵害时, 经济赔偿就应该作为第一位的赔偿方式。同时, 由于人格标识源自人格权, 对他们的侵害很可能也造成精神利益的损害,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只对其中一种利益赔偿也是不合理的。所以, 法官在实践中应该区分这两种赔偿方式, 使得其有理有据。

(三) 明确损害赔偿金额的计算方式

笔者认为, 损害赔偿的金额要以原告遭受的经济损害赔偿和被告所获得利益作为赔偿依据。擅自使用他人肖像用作商业用途, 对权利人来说是一种自己利用自身肖像进行商业活动的机会损失, 是对其人格标识的一种无偿利用, 那么赔偿的方式首先就是要将这种无偿使用转变为有偿。也就是说, 法院可以假设被告与原告之间存在一个获权使用原告人格权的一个许可合同, 那么赔偿金的数额就可以参照原告许可他人利用自身人格权所获取的经济利益来确定。但是这种方式仅限于有社会知名度的人, 对于一般自然人来说执行起来比较困难, 因为其没有所谓的市场价值。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用一种推定的方式来作为补充, 简单来说就是以被告侵权所得来确定赔偿数额。

摘要: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愈多的事物被用作商品经济。凡是不悖于社会善良风俗, 能和商品经济联系在一起并能产生增值的事物都应该被支持和保护。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推动了人格权商业化利用的出现。在实践中, 一些名人通过许可合同授权商家利用自己的肖像等人格标识做为商业商业利用。随着而来的, 一些商家会擅自利用名人的人格标识在不经过许可的同意下, 从而侵犯了名人的权益.本文通过对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法院的调研结果, 通过统计对比等方法总结出目前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商家,人格权,损害赔偿

参考文献

[1] 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 赵宾, 李林启, 张艳.人格权商品化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工程监理在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的作用下一篇:奇妙的沸腾:初中物理创新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