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劳技课的作用与发展——陶艺教学心得

2022-11-16

学校的教学、教育, 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平台。无论从知识还是意识转化为智慧, 整个过程中都围绕教与学提高知识面, 激发创造性思维为最终。

21世纪的教育已不再是传授知识为主要矛盾, 而以文化的多元化、多方位、多层次的发展, 此三方面无非有一个大的方面就是社会需要, 家庭需要, 教育工作者的需要——创造性, 其占据了主要的目标。

发展是硬道理, 教育的发展更具有深思, 回顾过去风风雨雨, 日日夜夜的路途, 为社会大家庭培养了多少人才, 多少庸才, 人才的作用如何呢?庸才又为何出现?难道在这个信息社会中教育工作者想过吗?国家教育部大力呼吁素质教育去那里了?劳技中的“劳”字去那里了?

想到这些, 我有话要对大家说, 感觉也有想写点什么的必要了。

我从事中学陶艺教育工作近三年, 在此过程中深感受到现在学生作业负担越来越重, 在寻求减负而提高素质教育的今天, 让学生学习陶艺是不是“火上加油”呢?我看不是。劳动是智慧的发源地。陶艺教学不仅仅只是做陶技能的发展, 而是语言, 创造力, 动手, 想象、观察等一切能力的全面培养和发展综合能力的冶炼。

提到中学陶艺教育大家会吃一惊, 怎么也不敢相信, 如此专业知识会在中学设立呢?普遍认为陶艺是高等学府里莘莘学子才能接触到的, 在此提醒大家没有什么惊奇的?仔细想想答案就会找到。

我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 中国的陶瓷艺术源远流长, 在世界上素有“瓷国”之称, 与中国同有一个名字“C H I N A”, 即一种解释是中国, 另一种是陶瓷, 由此可见中国陶瓷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 然而现在在中国陶艺教育已远远落后于国外, 通过国外的陶艺教育发展现象来看, 发展的空间是广阔的, 它是一种立体的造型, 三维空间的塑造, 陶艺教育的开展不仅在于实现动手能力, 创造能力和艺术修养的形成和发展, 而且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学校素质教育的需要。

因此从中小学开始进行陶艺教育是顺应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需要, 其目的提高学生素质, 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目的相一致。

1 陶艺能陶冶学生情操, 提高生活品质

陶艺作为创造文明的一种文化艺术科学, 它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意识、思想和观念。谈到陶艺总有一种神秘而远古的气息震撼着我们, 象秦始皇的兵马俑。从开始就显示了陶艺的乐趣与人类心灵情操培养的自然关系。陶艺作为一种文化艺术门类, 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潜在功能, “修身养性”早已为古人珍重, “陶冶情操”正是陶艺精神的体现, 而它独有的魅力不正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式吗?

2 陶艺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抽象具象在泥塑作品的直观性, 形象性对他们特别适合。当他们看到陶盆上鱼形图案, 被一个个纯朴生动的形象感染, 体会到了什么是装饰美, 红黑分明色差。让学生体会了色彩搭配得巧妙, 得到一种特色的感受。其次, 在泥塑过程中, 学生努力尝试发现生活中美的造型, 去予以实践。作品虽然非常稚嫩, 但也包含他们对一样事物的比例、重心、对比等美的运用, 这不正是一种审美意识深化吗?如, 具体制作人像作品, 他们往会把自然的东西表现出来, 或突出人物某一特征。还有本身陶泥的可塑性, 魔术般的变化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3 陶艺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载体

大家想想制作一件作品, 过程中, 会产生不同的想法, 让学生自己发表介绍作品制作过程中的感想, 同时把语文课上短诗、词语运用到泥塑评价上, 也是很好的随笔。过程当中同时培养学生交往能力。

更重要的头脑和手的结合工具的运用, 形象的思考、细微的观察、实践表现。

陶艺更能活跃学生思维, 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 具有逻辑严密的特点, 又兼具变通性。灵活的特点, 极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性和变通性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同时放大自然的歌曲。把自然韵律和泥土结合起来, 同时培养耐心和细心, 让学生在享受过程制作, 激发灵感。

以上实践说明了陶艺在素质教育中是可行的, 同时给教育带来了生气, 学生不仅从中学到了陶艺的知识和技能, 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 规范行为习惯, 培养良好的品行意志, 起到积极的作用, 是一种生动的美育。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异曲同工的作用。

摘要:劳动是智慧的发源地。陶艺教学不仅仅只是做陶技能的发展, 而是语言, 创造力, 动手, 想象、观察等一切能力的全面培养和发展综合能力的冶炼。学生不仅从中学到了陶艺的知识和技能, 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 规范行为习惯, 培养良好的品行意志, 起到积极的作用, 是一种生动的美育。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异曲同工的作用。

关键词:陶艺,陶艺教育,美育

参考文献

[1] 陈雨前编著.中国陶瓷文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10.

[2] 高英姿主编.陶艺教程.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1, 9.

[3] http://cn.cl2000.com/.

上一篇:“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浅析下一篇:应收账款转让与质押的法律意义与实践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