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案:米洛斯的维纳斯

2024-04-30

高一语文教案:米洛斯的维纳斯(精选9篇)

篇1:高一语文教案:米洛斯的维纳斯

全校公开课教案授课班级:高一8班 授课教师:陈科芝 2008年5月26日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能力训练点:培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美育渗透点: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规律。教学方法:以学生讨论、释疑为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埃菲尔铁塔罗浮宫外景)法国,不仅是著名的时尚之都,浪漫之都,更是世界闻名的文化之都。大家从画面上看到的是法国巴黎罗浮宫的外景,罗浮宫共收藏世界各地的艺术品近40万件,其中艺术珍品3万件,更有被尊为罗浮三宝的三件艺术品,它们是——胜利女神,蒙娜丽莎,维纳斯。

二、艺海拾贝(解题)——介绍维纳斯 维纳斯——爱与美的女神

你认为维纳斯雕像有双臂和没双臂,哪个更好?为什么?(此问题意在表达个人的认识,为读文做铺垫。)

三、求知之路(朗读、分析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分两个角度阐述:

维纳斯的双臂必须失去;维纳斯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2.分析“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双臂必须失去。”

因为维纳斯的断臂能引起人们无数的想像„„“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双臂失去——“无”有丰富的想象空间——无数双玉臂(普遍)——丢失了双臂却得到了无数双臂

“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难以打动人心,艺术高度下降,难以超越原先的美感。”使欣赏者失去了想象的空间。

篇2:高一语文教案:米洛斯的维纳斯

一、导语设计:

我们曾经学过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散文《花未眠》,文中借写自己看一枝盛开的海棠花产生的联想,发表自己对艺术美的看法。他认为艺术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所得;艺术家必须通过细心观察去弥补有限,创造出更多美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又一位日本作家青冈卓行的文艺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

二、新授:

(一)欣赏图片《米洛斯的维纳斯》 多媒体播放旋转画面《米洛斯的维纳斯》。

1、学生观赏雕像,按自上而下的顺序描述这尊雕像。

2、教师介绍鉴赏家的评价:雕像的脸型呈现出典型的希腊特征,椭圆形的面庞,朴素的波浪式的发髻,平额,笔直的希腊鼻子,丰满的下巴,安详的目光和微微鼓起的嘴角,表现出沉静、端庄、凝重的神情。雕像裸露的上身和覆盖着线条舒卷下垂的衣褶的下半身,结合得十分自然,并构成巧妙的对比,不仅更显示女神的健壮丰满,而且使整座雕像稳定而富有变化。雕像动作幅度不大,但异常含蓄微妙,直立而又略微倾斜,静止而又稍有转动,加上人体各部分之间的高低起伏、强弱交替的节奏感,形成整座雕像转折有致、婀娜向上的优美体态。雕像的整个形象落落大方,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充满质朴典雅之美,给人以纯洁、高尚的感觉。

3、学生谈自己对“断臂”的看法。学生边阅读边勾画,然后回答。

(2)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维纳斯失去的双臂引起了欣赏者无穷无尽的想象,从而获得了整体美。

篇3:《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审美想象

反复研读之后发现, 文章始终围绕着“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这句话, 论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 必须失去双臂;二, 不能复原双臂;三, 只能失去双臂。文章的结构是一种逻辑上的螺旋式的层进关系。从语义的阐释和论述的领属关系看, “如此”是个指代词, 不是陈述或判断的实指概念;所谓“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 是对断臂后的维纳斯的“秀丽迷人”的限定和强调, 由此我们认为, “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 必须失去双臂”一句, 在文中是不能充当中心论点的。“必须失去双臂”, “不能复原双臂”, “只能失去双臂”, 这三个分句在文中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的条件, 充其量也只能是文章的分论点。那么, 文章的中心论点又何在呢?

这里, 我们需要对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一部分:米洛斯的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

文章开篇提出:“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 必须失去双臂。”而且在此句前面还加了一个主体限定———“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 这就把文章的内含做了严格的限制, 即文章所谈的看法是存在于欣赏过程中的审美活动。第二句话用“也就是说”做前提, 表明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解说。“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这里, 确切地解释“某些东西”几个字的含义, 成为理解和解读文本的关键。“某些东西”前用“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来修饰, 我们不仅就会发问:什么东西既能关系到“美术作品命运”, 而又“同创作者毫无关系”呢?那就是在欣赏过程中只存在于欣赏者的审美想象中的美感体验。是的, 美术作品能否在欣赏者进行审美想象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审美体验, 当然既影响着“美术作品命运”, 同时也是“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

这里我们姑且不论维纳斯断臂的原因, 我们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维纳斯确实“丧失”了双臂。这是我们欣赏维纳斯和理解本文的根本出发点。第一段中的“如此美丽”在下一段中是有照应的:“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 “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超越了国度和时代, 即创造了艺术的大美和永恒美。怎样实现这种大美和永恒美呢?作者认为:“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 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美的偶然追求。”这句话就是对实现大美和永恒美的原因的解答。“特殊”是指维纳斯断臂, “普遍”是指断臂之后的广泛意义上的审美认同, 即成为一个特定的美学代称;“舍弃部分”即“丧失了玉臂”, “获取完整”则是指人们在欣赏过程中生成于欣赏者审美过程中的那个完美的形象。“偶然”表明这是美学史上的个例, 不能一概而论之。而且, 实现这种“飞跃”和“偶然追求”的根本转变的桥梁, 就是存在于审美过程中的审美想象。

从审美感受上讲, 审美是追求完整的。清冈卓行把这种追求谓之为“我的实际的感受”, 表明作者亦将议题规定在审美感受的范畴。第三自然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断臂的维纳斯“显示”出了“惊人的”匀称和谐之美。这一层的前后句是解说关系。第二层写断臂的维纳斯“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也就是维纳斯断臂之后却能给人无尽的审美空间, 给人“无比神妙的整体美”。当然产生这种审美效果的根本原因, 就是存在于审美过程中的审美想象。前后两层之间则是递进关系, 有“而且”一词为证。断臂后的维纳斯本身是美的, 无论是“她的秀颜”, “或是她的脊背”, 还是“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 都是美的, 是和谐的、匀称的。这是人们欣赏维纳斯的“整体美”的前提, 也是能够引发人们无尽的审美想象的基点。由此可见, 欣赏维纳斯的现存肢体之残缺美, 不是本文探讨的根本所在, 而丧失玉臂后的维纳斯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审美愉悦则是作者论述之重点。“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 或者可以说, 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其中“神秘气氛”和“多种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正是欣赏者在审美过程中生成的“艺术效果”。我们可以想见, 一旦欣赏者产生并拥有了这种审美体验, 就必然会反对并“畏惧”无论“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的出现。这, 就是审美想象带给作者的美感体验和审美愉悦。

这些文字也自然开启了下文。

第二部分:反对复原维纳斯的双臂

第四自然段包含着三个美学见解。其一, 人的审美感受有先入为主的特点。作者认为, 人们对断臂维纳斯“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 就不会被丧失双臂前的完整的维纳斯所“所打动了”。其二, 断臂的维纳斯升华为一种审美范畴的代名词, 就实现了艺术欣赏的由“量”到“质”的飞跃。所谓“艺术效果上的数量上的变化”, 指的是视觉上有无双臂, “质量的变化”则是一种升华到审美想象的美感认同。其三, “无”大于“有”。即如作者所言:“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带给人们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将远远大于“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在这些文字中, 作者所表达的根本用意, 即在探讨“有”和“无”的关系。这里关于“无”的理解, 是建立在上文所论述过的断臂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基础上的, 不是没有任何依托的虚无。而复原双臂, 只能成为一个永远的个体, 就会严重影响甚至束缚人们的艺术思维, 限定人们的想象空间。

第五自然段作者列举了诸多可能存在的双臂形式:可以托着苹果, 还可以擎着玉笏;既可以是单个形象, 也可以是一个群像中的部分;甚而至于还可以伴随各种情态。实际上作者于假想中在回答这样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一个伟大的美术作品一旦问世, 就会在欣赏过程中, 产生所谓“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艺术效果, 即米洛斯的维纳斯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想象是丰富的、多元的, 是与个人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和审美个性有着直接的关系的。也就是人们在欣赏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进行超越作品本身的审美再创造, 而且这个创造是以审美想象为前提的。基于此, 作者才斩钉截铁地断言:谁要是复原维纳斯, 他将以“艺术的名义”彻底“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

第三部分:丧失的只能是两条胳臂

作者之所以如此断言, 原因有二:一, 复原了胳臂, 就失去了其他部位, “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二, 必须失去胳臂, 否则就出现了新的无法避免的审美干扰———手。手, 较之于其他肢体更具有象征意义, 而无论是手, 还是胳臂, 都包含着丰富的左右人审美想象的因素。尤其是手, 作为肢体之一, 其具体造型的多样化, 表现形式的可变性, 都能够作用于视觉感官, 直接影响人的审美想象。可以说, 胳臂与手既是一种活动的介质, 也是一种能触动人的情感和影响人的审美情趣的“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 丧失的只能是两条胳臂, 因为双臂与手的丧失更能够引发人最深层最本质的想象。换言之, 如果失去的是其它肢体, 不仅无法使之“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 而且会使人在残缺中丧失对于维纳斯无尽的联想和想象, 也就根本无法感受到审美的愉悦了。

在历经艰难的思索和细致的分析之后, 我们终于惊喜地发现, 我们的判断越来越清晰地指向一个点, 那就是存在于审美过程中的审美想象。正是审美想象, 不动声色地在“缺失”和“完整”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从而使得米洛斯的维纳斯如此的“秀丽动人”。

这样想着, 重新回归文本, 我们读懂了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 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篇4:《米洛斯的维纳斯》课堂实录

生:胜利女神,蒙娜丽莎,维纳斯。

师:(投影:罗浮三宝图片)很好!我们有没有注意到,胜利女神雕塑的头部和维纳斯的双臂都已经缺失了,但是,这好象并不影响它们成为世界级的艺术珍品。好,下面让我们把目光移向维纳斯。(投影:大幅满屏维纳斯图片)请大家阅读文中注解(1):维纳斯在罗马神话中掌管人类爱情、婚姻、生育以及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在希腊神话中有称“阿佛洛狄忒”,是爱与美的女神。我们是否可以由此推测维纳斯雕像的创作者的本意是为我们创造一个美的典型(生点头表示认同),但是我们又看到,维纳斯雕像由于某种原因缺失了双臂,这不能不说是莫大的一个遗憾。而且,在本文中,作者还认为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请问,大家对作者的观点认同吗?

生:(讨论3分钟)

生1:我不认同。因为作者的表述太绝对了,我觉得没有失去双臂的维纳斯也是美的。

生2:我不认同这个观点。如果这样的话,那是不是我们都要把手臂砍掉。

生3:我觉得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与其安上一双并不完美的手,不如留下一段空白,任由人们去想象。

……

师:很好。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谈了对作者观点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作者观点的表述,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这个判断中,关键词是什么?

生:(广泛发表看法,并归纳)“如此”,”必须”。

师:好,我们首先来看“如此”这个词。在这句话中,“如此”所起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生1:表程度。

生2:表修饰。

师:“如此”在句中一般也就是这两种用法。如果说表程度的话,那我们很好理解,它是为了强调维纳斯的“秀丽迷人”程度之深。有同学说表修饰,能不能说说理由?

生:我觉得这句话中的“如此”似乎是想告诉我们,作者所说的是“像这样的”“秀丽迷人”。

师:很好,这位同学很善于思考。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再往下想,作者在文中是否对“秀丽迷人”做了具体的阐释?如果有,请大家把它找出来。

生:“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可以说,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前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

生:“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生:“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生:“这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呀!”

师:很好。同学们从课文第三段中找到了有关“秀丽迷人”的具体的解释性的句子。我们可不可以把上面这些句子分一下类?比如具体的、抽象的,外在的、内在的?

生:前面一句说的是外在的美、具体的美,后面几句说的是内在的美、抽象的美。

师:我们能不能在比较一下这两种美在这一段话中的主次关系?

生(思考)

师(提示):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段中的一个关联词“而且”?它起的作用是什么?

生:连词,表递进。

师:很好,那就说明是以后者为主。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作者所说的“秀丽迷人”,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有所特指的。这样我们再来看刚才那位同学说的表修饰,是不是能成立?

生:(点头表示赞同)

师:(投影,展示板书:)

师:(小结:)

师:下面我们来探讨本文的第二个问题:维纳斯为什么“必须”失去双臂?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如此精美的一件艺术品,在创作之初是双臂齐全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她失去双臂的呢?原文中是如何表述的?

生:巧妙地遗忘、无意识地隐藏。

师:很好。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维纳斯失去双臂的真实过程:1820年在米洛斯岛上,一个叫尤尔赫斯的农民在翻挖菜地时发现一个神龛,里面有个半裸美女的雕像。尤尔赫斯非常惊奇,但并不知道是维纳斯的雕像,便把它搬到家里。这时有两个法国海员刚巧来到该岛考察水文,他们看到这个雕像。

几天后,他们的船到了伊斯坦布尔,在应邀到法国大使馆赴宴期间,讲起了尤尔赫斯的发现。法国驻土耳其大使立刻派大使馆秘书马采留斯前去收买。然而这期间,尤尔赫斯已把雕像廉价卖给了当地的一位神甫。神甫又打算把它献给君士坦丁总督的翻译员。正当神甫准备把雕像装船启运时,马采留斯刚巧赶到。马采留斯向神甫交涉出让,被神甫断然拒绝。于是双方展开激烈的争夺。在混战中,维纳斯雕像被抛在泥泞里,双臂被摔断了。官司打到米洛斯当局,米洛斯当局以8000银币的索价将雕像卖给了法国人。

看来,维纳斯原本确实是有一双手臂的,各位同学能否充分发挥想象,为维纳斯量身定制一双你认为最恰当的手臂呢?

生:(思考)

师:(进一步引导提示)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维纳斯在神话中的身份,这应该是我们还原双臂的重要依据。

生(1):因为维纳斯是掌管生育的女神,所以我认为她应该手抱一个婴儿。

生(2):从维纳斯雕像半裸的形象来推测,我认为应该是刚洗完澡,一手扶着浴室的门框,一手提着滑落的衣裙。

生(3):我觉得维纳斯应该一手托着净水瓶,一手播撒着世间万物的种子,就像观世音菩萨。

(生笑,课堂气氛进一步活跃,学生积极发表看法。)

师:大家是不是记得希腊历史上著名的特洛依战争是怎么引起的?(学生开始互相交流)有同学说了,是因为争夺一只苹果,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维纳斯的手上托着那只她赢得的苹果,是吗?

生:(点头)

师:好,刚才我们的同学大胆想象,为维纳斯双臂的复原提供了很多的方案,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做一个选择,你认为哪一个方案是最合理的?

生:(议论纷纷)

师:其实这是一个不太可能有公认结果的选择,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理由,每个人对“美”的认识也不一样。同样这个问题,在艺术界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投影历史上曾有过的复原方案)

让我们再回到课本,文中作者假设了复原双臂后将出现的情况,同学们能不能概括一下?

生:(概括)“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师:很好,我们再概括一下就是:难以打动人心,艺术高度下降,难以超越原先的美感。

师:(投影以上句子)那么,谁能告诉大家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是因为使欣赏者失去了想象的空间。

师:回答得非常正确。让我们来回顾总结一下(投影):因为双臂的偶然丢失,维纳斯雕像给后世的欣赏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让世界各地的人都为之倾倒;而我们一旦为维纳斯补上手臂,无数种奇妙的想象便消失了,感到满意的也仅仅是少数人而已。

所以,作者在文章的一二部分中,通过“无”“有”带来的艺术效果的正反对比,从逻辑层面论证了本文观点中的“必须失去”。

师:接下来我们来探讨本文观点表述中的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让我们来研读本文中理解最困难的段落——最后一段。请大家看屏幕(投影),我们一起来理一下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我们使用提取主要信息的方法,把表意的关键词语找出来。(学生开始寻找,教师同时加以肯定。)

“为什么必须是两条胳膊呢?”“我只是想强调手的象征意义。”“手意味着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媒介物”。“是千变万化交涉的原则性方式。”

师:好。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人要和外界进行感情交流,可以通过那些方式?

生(七嘴巴舌):语言、手势、眼神、笑容、身体姿势……

师:那如果要进行物质交换呢?

生:手。

师:还有吗?

生:(不好意思)脚(学生笑)。

师:用脚和嘴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换动作。那么,既能和外界进行感情交流又能进行物质交换的首推身体的哪个部分?

生:手。

师:很好。这样我们再来思考一下文中的“是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媒介物”、“是千变万化交涉的原则性方式”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是不是指手势的变化丰富、无穷?

师:很对,从“千变万化”可以读出这个意思。还有吗?

生:指手是最重要的交流方式。

师(追问):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生:是原则性方式,“原则”往往是指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东西。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的思维很灵敏,抓住了关键词进行分析。其实,作者在这几句话中反复想要强调的是:手是人和外界发生交涉的最重要的方式,也是最丰富的方式。手的这种作用是身体的任何其他部位都不能替代的。所以,我们再来看下文“正因为如此”后的这句话,“正因为如此”用形象的语言进一步强调了手在物质传递和感情交流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生:既然如此,那最后两句话又如何理解?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其实,作者的最终用意也就在最后一句话。前面不是反复在强调手的重要性和丰富性吗,而维纳斯恰恰失去了人们认为最重要的东西,那对于所有的热情赞美手的人来说,不是极大的讽刺吗?但是,如果我们从欣赏者的角度来看,因为手的重要性,维纳斯没有了双臂,我们心中要为她补上的愿望是更强烈的,因为手的变化的丰富性,给每一个欣赏者留下的想象空间也是最大的,这不正是维纳斯成为艺术瑰宝的原因吗?所以作者说:“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生:(点头)

生:我还是不能完全接受作者的观点,如果要说留下想象的空间的话,身体其他部分的缺失也可以留给我们想象。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那么作者有没有否认身体其他部分的缺失能留下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再来研读课文的第六段,作者使用了“恐怕也就不会产生”、“兴许就不可以”的意思是什么?

(生思考)

事实上,作者并没有否认,所以才使用这些不确定的词语来修饰,只是经过比较和推理,作者认为手的缺失给欣赏者留下的想象空间最大。

师:这也是有别于传统美学以完整为美的新的美学理论,即接受美学。(投影)在艺术活动中,欣赏者占据了一个相当主动的位置,艺术品的价值取决于欣赏者的参与,欣赏者的艺术再创造赋予作品无穷的意义。

师:最后我们再来做一个总结。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去熟悉一种美学的理论,事实上,在“美”这个问题上,每一个人的看法和理解是不同的,甚至可以完全相反。所以,法国人常常把美叫做“我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我们今天学习这篇文章,主要的目的是来感受一下作者严密的思维逻辑。一个看起来那么绝对的观点,作者却能条理清晰、滴水不漏地把它阐述出来,进而能逻辑严密地加以论证,不仅如此,在行文的过程中,作者还不时地使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和合理的想象比喻,来增强说理的效果。作者未必是一位美学大师,但他肯定是一位语言大师。

课后还有作业留给对美学有兴趣的同学。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曾经创作了一个被称为最短的科幻小说的作品,只有一句话:“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请大家课后将维纳斯的美和这个科幻作品进行比较,看看它们有哪些共性的东西。

(该课堂教学曾获得浙江省衢州市教学比武第一名。)

篇5:《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讨论,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残缺美”这一美学理念。

2、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清结构层次,形成整体认识。

3、领悟文中阐述的美学主张,以期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教学方法:

欣赏教学法、提问法,采用追加问的方法,层层激疑,在师生的问答中,掌握各部分内容,理清文章思路,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所学内容。教学重点:

结合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文中含意深刻的语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罗浮宫外景)大家从画面上看到的是法国巴黎罗浮宫的外景,以及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和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这三个博物馆并称世界三大博物馆。

罗浮宫共收藏有世界各地的艺术品近40万件,其中艺术珍品3万件,更有被尊为罗浮三宝的三件艺术品,它们是什么呢?

第一件《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第二件《蒙娜丽莎》画像,第三件是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相传是古希腊艺人雕刻的。在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是爱与美的女神。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掌管人类爱情、婚姻、生育以至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生于海中,以美丽著称。米洛斯的维纳斯于1820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像,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双臂残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显得端庄而妩媚。

这三件现今就存放在法国罗浮宫博物馆内,成为“镇馆之宝”。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罗浮宫的“镇馆之宝”之一,——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是一件怎样的宝物。

二、出示课题,介绍作者。

清冈卓行,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生于中国大连。毕业于东京大学1959-1969年间发表过许多诗作和评论。1969年起开始创作小说,小说大都取材于自身的体验,富于抒情性和音乐感。1969年获得芥川奖。

三、掌握词语,朗读课文。

攫(jué)住

矫(jiǎo)揉(róu)

毋(wú)庸赘(zhuì)言

丰腴(yú)

脊(jǐ)背 匀(yún)称(chèn)

销(xiāo)魂

气氛(fēn)

迥(jiǒng)然

回溯(sù)

玉笏(hù)

驰骋(chěng)

魅(meì)

髋(kuān)部

四、检查预习情况,提问。

师:作者在欣赏了维纳斯的雕像后,产生了一个什么奇怪的念头? 生:(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师: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为什么必须失去双臂?

五、思考问题,分析课文。

展开想象的翅膀,为维纳斯添上双臂。

1、维纳斯的雕像有两尊,一尊是断臂的维纳斯,另外一尊是复原后的维纳斯,想一想有了双臂的维纳斯将会是什么样?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明确:有——双臂不缺损:具体的、单一的、实在的、凝固的,限制人们想象的雕像。

2、我们再将两尊雕像做一下对比,思考没有双臂的维纳斯又会是怎样的? 明确:无——失去双臂:不具体的、包孕着无数可能的、引发人们不尽梦幻和想象的雕像。

3、就让我们再大胆地假设一下:要是找到了维纳斯雕像“原装”的断臂,恢复了这件艺术珍品的原貌,情况是否会好一些呢?

“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抱 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型,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明确:不会,因为无论是人们后来选择出来的形象,还是原初的形象,它们都无法与“丧失”时人们“着迷”般地创造出来的形象相抗衡,这是个心理或感情问题。

4、既然这种缺陷美无论是人们后来选择出来的形象,还是原初的形象都无法比拟的,那么为什么说“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而不是其它任何部位?

明确:手„„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再让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来看,为什么说“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而不是其它任何部位?

明确:因为胳膊,确切地说是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象征意义,是人同世界、同他人、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所以维纳斯丧失了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无数种交涉方式的梦幻曲,才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

5、如果维纳斯是完好无缺的,它便是单一的、具体的、特定的那一尊雕像。手臂残缺,则能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那是不定形的,具有普遍性,因而是完整的。维纳斯丧失双臂,在艺术效果上,倒是质的飞跃。

余秋雨在《废墟》中说,“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一种事物过于完美,就给人不真实,就脱离了大众的实际,与人们意念中的感觉不切合。而残缺美是一种幻想美,一种弥补美,一种在心灵里重塑的艺术。

由此可见——  艺术创作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给欣赏者,让他们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想象,按照自己的审美观点去完善它,充实它,使它成为符合审美者自己意愿的作品。

 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艺术品的缺失使艺术品本身的艺术效果更加完整(完美)。

 ——这就是“缺失”与“完美”的关系,它反映了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一个较为普遍的规律。

总的来说,也就是——虚实相生。

六、深入理解,提取信息。

1、阅读文章2、3段,判断下列表述的正误,并说明理由(要依据原文)。表述(1):

第2段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说明维纳斯雕像的双臂是在运转过程中被人有意隐藏了的,目的就是超越时空,从特殊转向普遍,借舍弃部分来获取某种艺术上的完整。

表述错误:被人有意隐藏了的。

表述(2):

第3段作者从雕像的艺术效果方面肯定了维纳斯雕像失去双臂以后反而获得了更高的艺术价值,或者说是“想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表述正确

2、默读文章4、5段,指出下面表述与原文不符之处:

表述:第4段中,作者通过复原双臂前后艺术效果的对比,批判那些复原方案都是毫无根据、缺乏考证的。第5段中作者又运用假设,从自我情感角度指出复原方案的不可行,反面映衬了雕像显存形态的无可取代的艺术魅力。

3、理清结构:

(1)提出想法 :必须失去双臂。

(2-3)从正面阐述维纳斯雕像“必须失去双臂”。(4-5)从反面批判各种复原方案的不可行。

(6-7)从侧面补充阐述维纳斯必须失去的是双臂而不能是别的身体部位。

4、你读懂了吗?(难句解析)

①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②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七、知识拓展,思考问题。(1)缺陷美和坎坷人生

据说一位著名的美国棒球明星曾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骄傲地表示自己从未流过眼泪,记者忍不住回敬他:“我认为你不如象别的人一样有时也会哭好一点。”

棒球明星为什么表示自己从未流过泪? 记者为什么建议他有时哭一哭?(2)欣赏画“深山藏古寺”

宋徽宗赵佶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有一次考试,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要画好并不容易。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庙,有的把古庙画在丛林深处。庙,有的画得完整,有的只画出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残墙断壁„„。主考官一连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有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再仔细端详了一番,便连连点头称赞,说:“好,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呀!”魁选,即第一名。

这幅画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构思巧妙,那位高明的画家,根本就没有画庙。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极了。和尚挑水,当然是用来烧茶煮饭,洗衣浆衫,这就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来挑水,可以想象到那庙是座破败的古庙了。庙一定是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这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这幅画比起那些画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残墙断壁的,更切合“深山藏古寺”的题意。(3)欣赏《江雪》

这是一首咏雪寄情诗。大雪中望遍千山看不到一只飞鸟;找遍万条路,不见一个行人。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位披蓑衣、戴斗笠的渔翁,独自冒着大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处境的严酷,心情的孤寂。

八、课堂小结:

正是维纳斯雕塑双臂的残缺才使她具有了无穷的魅力。这就是残缺美的巨大魅力之所在,这也就是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篇6: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知识目标

1.把握全文,研究探讨文章主旨。

2.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抓关键词语来把握文意,分析思路,领会文章主旨的能力。

2.领悟文中阐述的美学观点,提高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执著地热爱生活、热爱美。

●教学重点

1.结合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深刻探讨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掌握文章三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2.理解关键语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

1.提问法(采用追加问的方法,层层激疑,在师生的问答中,掌握各部分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讨论法(给学生留出讨论时间,在自由讨论中,各抒己见后达成共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维纳斯塑像”挂图一张;多媒体投影;课文朗诵带及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出示“维纳斯塑像”挂图

美,一个古老的话题,它伴随着人类文明,像一本生动的教科书。那到底什么是美呢?怎样才算美呢?“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女人,我们说她美;“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女人,我们亦说是一种美;建筑史上的奇迹,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我们说它美。更有甚者,米洛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在人们的眼里而是一种美的展示,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日本当代作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揭开谜底吧!

二、解题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是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的女神。相传是古希腊艺人雕刻的。雕像于18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引人注意的是她双臂的残缺,虽给世人带来无限惋惜,但同时又成了历代艺术家、哲学家、文学家永谈不衰的话题。本文的日本作家清冈卓行,以其独到新颖的艺术感受力,从美神肩下本应伸展或弯曲的两条玉臂的空荡处放飞想象,挥洒笔墨,纵情讴歌维纳斯极至的美丽,讴歌人类精湛的艺术创造力。

三、研习课文,探讨文章主旨

1.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找出作者的基本观点。

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2.具体研习第一部分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提问:维纳斯双臂的失去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他是怎样具体阐释这种感受的?

板书: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本部分的内容。

明确:维纳斯双臂的偶然丧失却产生了整体美的艺术效果,给了人们一种整体美的艺术感受。

3.具体研习第二部分。

(1)教师范读第二部分

(2)提问:作者对复原维纳斯双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

明确: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由此看出,作者对恢复双臂方案的极端厌恶。

(3)提问:用文中原话谈谈作者产生如上感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可见,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板书:复原双臂 受到限制 失去“丧失”美感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部分内容。

明确:作者从反面论述复原双臂后的维纳斯在艺术效果上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其美感远不及“丧失”的美感。

4.具体研习第三部分

(1)学生集体朗读第三部分。

(2)提问:假如说维纳斯失掉的不是胳膊而是身体的其他部分,那么她的艺术效果又将会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学生思考后,明确:“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3)提问:为什么只有失去“双臂”,才会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呢?

明确:因为“双臂”,确切些说是“手”,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或者是这些千变万化交涉的原则性方式。”“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通俗地讲,失去双手恰好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使人们想象出她以各种多样形式出现的双手所带来的魅力。

板书:必失双臂 生命光彩 才能有梦幻曲

5.学生讨论:文章三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

明确:文章第一部分从正面论述失去双臂却能带来整体美的艺术效果。第二部分,从反面论述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反而不会超越“丧失”的美感。第三部分则用雕塑美学理论来侧面探讨米洛斯的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才可能存在梦幻曲。除此之外,失去肉体的任何一部分都不可能产生此效果,也就是说并不是随意的缺失都会形成“美”。这样更增强了作者观点提出的坚定性。

6.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题

明确:文章通过多方面(正面、反面、侧面)的论述阐明了“米洛斯的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这意在说明双臂的失去虽然是一种遗憾,但更能给人带来一种真正的艺术魅力――“缺憾”美或“丧失”美。同时,作者的新颖观点也触动开阔了人们对美认识的新视野。

四、结合语境,探讨和欣赏文中意义深刻的语句。

学生质疑,教师激疑,师生共同探讨下列句子含义。(用多媒体投影句子)

明确:结合下文来看,“美术作品命运”是指观赏者留下回味余地和想象空间的艺术表现手法。“某些东西”应指欣赏者对残臂造型的美丽想象,即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如后文所说的“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这句话的含义主要是,由于双臂残缺,反而给人驰骋想象的空间,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残缺造成了神秘的气氛,种种虚像绝妙地烘托着这尊雕像。这种“丧失”的美感与创作者是毫无关系的。艺术效果决定美术作品命运,维纳斯神奇的艺术效果提升了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使她超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成为不朽的杰作。

2.如何理解“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这句话。

明确:这是一句哲理性的阐释,如果手臂完好无损,无论多么美妙,也只是一种特定的形态,是受到它自身造型限制的“特殊”。手臂残缺,则能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那是不定型的“普遍”和“完整”。维纳斯丧失双臂,在艺术效果上,是一种质的飞跃。

3.如何理解“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种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一句话。

明确:这句话的含义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具有“丧失”的美感。迷人的神迷气氛,如果一旦复原,就没有这种美感和气氛了,欣赏价值差远了。

4.解读“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持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一句。

明确:作者认为,真正的原形,有手臂的维纳斯,远没有双臂残缺的维纳斯那样富有无比神妙的整体美。从艺术性上说,应该肯定的应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

5.解读“而背负着美术作品命运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那失去了的双臂,对这些比喻、赞颂来说,却是一种令人难以相信的讽刺。”一句。

明确:从前文看,人们很着重“手”的作用。而维纳斯却是因双臂的残缺才有了非凡的艺术效果。这样看来似乎可以说是对上述观念的嘲讽。

五、拓展

1.老子认为“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物之象”“大象无形”。这些哲学性的语言指一个“有”“无”相生的道理。试从本文来说说这个道理。

学生讨论后,明确:维纳斯双臂的残缺可以说是“无”,但“无”又相当于“有”,因为她“有”无数双秀美的玉臂。作家清冈卓行深深懂得这个道理,以他独有的艺术敏感眼光越过艺术的“实有”外在形式,窥见到艺术最深奥的特殊规律;“从虚无中见出丰盈,见出无限生机,无限神秘和无限的美。”

2.中国的艺术家很早就懂得虚实相生的美学原理,并以此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请同学们想一想,试举几例。

明确: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涉及内容很广,学生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即可。如画家在画“深山藏古寺”时,画面上不出现古寺而只见和尚担水沿山道而进的情景;画家在画“踏花归来马蹄香”时,画面上不出现一朵花,而只画马蹄的周围跟了许多蜜蜂;齐白石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攀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却能让人感到环绕这只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的神境。

六、课文总结

清冈卓行以其敏锐的眼光重新审视了历来为人称颂但又难以从正面述尽其美的维纳斯,阐述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可以说这篇文章真正从艺术的角度诠释了米洛斯的维纳斯何以有“断臂美神”“美的缺憾”“残缺美”等神秘的雅称。同时,文章也启发和激励我们对艺术的热爱,不断提高我们的审美素养。

七、布置作业

假如你去买维纳斯石膏像,商店有两种: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双臂完好的。你准备买哪一种,为什么?试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残缺”与“完美”的认识。

篇7:高一语文教案: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学目标:

1、探讨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2、树立正确的美学观念,认识生活中的美与丑。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的重要观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解疑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从欣赏维纳斯雕像进入新课)

她叫维纳斯,传说诞生于大海的泡沫中。在希腊神话中维纳斯原为丰收女神,因为她代表了每年的春天和每天的黎明,掌管着一切动植物的繁衍和生长,是美与爱完美的结合,所以又成为了爱神和美神。她脸部朝向左方,身体保持正面,但下肢又转向右方。整个身躯充满了起伏转折、强弱交替、形影错落的节奏感。尤其外轮廓的曲线变化,更加强调了女神婀娜妩媚的体态的优美感。整座雕像既稳定而又略显倾斜,并且具备了多维的欣赏效果,无论观者站在哪一个方位都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日本作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德维纳斯》。

二、把握观点,理解课文

(一)学生阅读课文,对本文的关键句作出标志,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指出来

(二)破译“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1、 处理“她为了如此秀丽美丽”所蕴涵的信息

(1) 阅读课文,找出与“秀丽美丽”照应的语句

“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可以说,她是一个美丽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

(2) 代词要么前有所代,要么后有所代,“如此”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维纳斯的“丽姿……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更远更远的国度”是指维纳斯的秀丽迷人跨越国家、民族、种族而成为人性之美,成为人类共同的审美享受;“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是指维纳斯的秀颜超越时间,古人今人后人都会为之倾倒,叹为观止,她的魅力永远是现在进行时。

“如此”还体现为“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无比神妙的整体美”。

小结:理解了“她为了如此秀丽美丽”,就把握了文章主旨的一半,就把握了“断臂的维纳斯美丽迷人到何种程度,以及‘如此秀丽迷人’的原因。

2、 处理“必须失掉双臂”所蕴涵的信息

为何“必须失掉双臂”?这句话包含的信息至少有三个问题:

(1)维纳斯不“失掉双臂”与“失掉双臂”哪个艺术效果更好?(这个信息在前文已经得到解决)【板书:失去双臂  美得无与伦比】

(2)欣赏过断臂的维纳斯之后,是否希望“两条一览无余的胳膊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哪怕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的玉臂”?“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那种可以称为对欣赏品的爱的感动,怎能再回溯而上,转移到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板书:复原双臂  丧失美感】

(3)“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而不是其他部位?“是手--在人的存在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它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或者是这些千变万化交涉的原则性方式”,必须失掉的是双手,否则,“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板书:必失双臂  富有生命光彩】

小结: “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她必须失掉双臂”,好象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管到文章的第一部分;“她必须失掉双臂”只管到文章的第二、三部分。其实不然,重点是“她必须失掉双臂”,这个分句统领全文。

考虑:能不能理解为“她只有失掉双臂,才如此秀丽迷人”或“她因为失掉双臂,所以才如此秀丽迷人”?

三、思维拓展

1、艺术的美往往在于存在想象空间,作者清冈卓行认为是这样,有没有其他同学不这样认为?假如大家去买维纳斯石膏像,商店有两种,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双臂复原的,你要选择哪一种呢?

2、难道维纳斯只有是失去双臂才秀丽迷人,身体其他部位行吗?有异议的同学不妨说说看。

四、教师总结

篇8:《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审美想象

反复研读之后发现,文章始终围绕着“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这句话,论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必须失去双臂;二,不能复原双臂;三,只能失去双臂。文章的结构是一种逻辑上的螺旋式的层进关系。从语义的阐释和论述的领属关系看,“如此”是个指代词,不是陈述或判断的实指概念;所谓“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是对断臂后的维纳斯的“秀丽迷人”的限定和强调,由此我们认为,“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一句,在文中是不能充当中心论点的。“必须失去双臂”,“不能复原双臂”,“只能失去双臂”,这三个分句在文中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的条件,充其量也只能是文章的分论点。那么,文章的中心论点又何在呢?

这里,我们需要对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一部分:米洛斯的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

文章开篇提出:“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而且在此句前面还加了一个主体限定——“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这就把文章的内含做了严格的限制,即文章所谈的看法是存在于欣赏过程中的审美活动。第二句话用“也就是说”做前提,表明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解说。“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这里,确切地解释“某些东西”几个字的含义,成为理解和解读文本的关键。“某些东西”前用“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来修饰,我们不仅就会发问:什么东西既能关系到“美术作品命运”,而又“同创作者毫无关系”呢?那就是在欣赏过程中只存在于欣赏者的审美想象中的美感体验。是的,美术作品能否在欣赏者进行审美想象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审美体验,当然既影响着“美术作品命运”,同时也是“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

这里我们姑且不论维纳斯断臂的原因,我们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维纳斯确实“丧失”了双臂。这是我们欣赏维纳斯和理解本文的根本出发点。第一段中的“如此美丽”在下一段中是有照应的:“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超越了国度和时代,即创造了艺术的大美和永恒美。怎样实现这种大美和永恒美呢?作者认为:“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美的偶然追求。”这句话就是对实现大美和永恒美的原因的解答。“特殊”是指维纳斯断臂,“普遍”是指断臂之后的广泛意义上的审美认同,即成为一个特定的美学代称;“舍弃部分”即“丧失了玉臂”,“获取完整”则是指人们在欣赏过程中生成于欣赏者审美过程中的那个完美的形象。“偶然”表明这是美学史上的个例,不能一概而论之。而且,实现这种“飞跃”和“偶然追求”的根本转变的桥梁,就是存在于审美过程中的审美想象。

从审美感受上讲,审美是追求完整的。清冈卓行把这种追求谓之为“我的实际的感受”,表明作者亦将议题规定在审美感受的范畴。第三自然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断臂的维纳斯“显示”出了“惊人的”匀称和谐之美。这一层的前后句是解说关系。第二层写断臂的维纳斯“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也就是维纳斯断臂之后却能给人无尽的审美空间,给人“无比神妙的整体美”。当然产生这种审美效果的根本原因,就是存在于审美过程中的审美想象。前后两层之间则是递进关系,有“而且”一词为证。断臂后的维纳斯本身是美的,无论是“她的秀颜”,“或是她的脊背”,还是“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都是美的,是和谐的、匀称的。这是人们欣赏维纳斯的“整体美”的前提,也是能够引发人们无尽的审美想象的基点。由此可见,欣赏维纳斯的现存肢体之残缺美,不是本文探讨的根本所在,而丧失玉臂后的维纳斯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审美愉悦则是作者论述之重点。“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其中“神秘气氛”和“多种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正是欣赏者在审美过程中生成的“艺术效果”。我们可以想见,一旦欣赏者产生并拥有了这种审美体验,就必然会反对并“畏惧”无论“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的出现。这,就是审美想象带给作者的美感体验和审美愉悦。

这些文字也自然开启了下文。

第二部分:反对复原维纳斯的双臂

第四自然段包含着三个美学见解。其一,人的审美感受有先入为主的特点。作者认为,人们对断臂维纳斯“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就不会被丧失双臂前的完整的维纳斯所“所打动了”。其二,断臂的维纳斯升华为一种审美范畴的代名词,就实现了艺术欣赏的由“量”到“质”的飞跃。所谓“艺术效果上的数量上的变化”,指的是视觉上有无双臂,“质量的变化”则是一种升华到审美想象的美感认同。其三,“无”大于“有”。即如作者所言:“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带给人们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将远远大于“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在这些文字中,作者所表达的根本用意,即在探讨“有”和“无”的关系。这里关于“无”的理解,是建立在上文所论述过的断臂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基础上的,不是没有任何依托的虚无。而复原双臂,只能成为一个永远的个体,就会严重影响甚至束缚人们的艺术思维,限定人们的想象空间。

第五自然段作者列举了诸多可能存在的双臂形式:可以托着苹果,还可以擎着玉笏;既可以是单个形象,也可以是一个群像中的部分;甚而至于还可以伴随各种情态。实际上作者于假想中在回答这样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一个伟大的美术作品一旦问世,就会在欣赏过程中,产生所谓“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艺术效果,即米洛斯的维纳斯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想象是丰富的、多元的,是与个人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和审美个性有着直接的关系的。也就是人们在欣赏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进行超越作品本身的审美再创造,而且这个创造是以审美想象为前提的。基于此,作者才斩钉截铁地断言:谁要是复原维纳斯,他将以“艺术的名义”彻底“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

第三部分:丧失的只能是两条胳臂

作者之所以如此断言,原因有二:一,复原了胳臂,就失去了其他部位,“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二,必须失去胳臂,否则就出现了新的无法避免的审美干扰——手。手,较之于其他肢体更具有象征意义,而无论是手,还是胳臂,都包含着丰富的左右人审美想象的因素。尤其是手,作为肢体之一,其具体造型的多样化,表现形式的可变性,都能够作用于视觉感官,直接影响人的审美想象。可以说,胳臂与手既是一种活动的介质,也是一种能触动人的情感和影响人的审美情趣的“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丧失的只能是两条胳臂,因为双臂与手的丧失更能够引发人最深层最本质的想象。换言之,如果失去的是其它肢体,不仅无法使之“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而且会使人在残缺中丧失对于维纳斯无尽的联想和想象,也就根本无法感受到审美的愉悦了。

在历经艰难的思索和细致的分析之后,我们终于惊喜地发现,我们的判断越来越清晰地指向一个点,那就是存在于审美过程中的审美想象。正是审美想象,不动声色地在“缺失”和“完整”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使得米洛斯的维纳斯如此的“秀丽动人”。

这样想着,重新回归文本,我们读懂了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于是,我们认为,只有且必须失去双臂,才给欣赏者提供了更大的审美想象的可能和空间。这,就是全文论述的中心论点。

贾小林,喻祖权,语文教师,现居北京。责任编校:晓 苏

篇9: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学目标:

1、能力训练点:培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2、美育渗透点: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

教学方法:课堂以学生讨论、释疑为主。

教学设计:

1、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维纳斯的神话传说及“断臂维纳斯”雕像的特征,把握维纳斯雕塑的形体美!

2、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并在文中划出疑难语句,把握维纳斯雕塑的艺术的美!

3、拓展阅读,感受残缺的生活美。

课时安排:预习一课时,讲读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背景知识简介

1、雕塑艺术的特点

雕塑是运用了塑性、可雕性的物质材料,通过雕、刻、铸、焊等手段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具有实体的造型艺术。种类很多,按所用材料有石雕、木雕、泥塑等。按形态有圆雕、浮雕、透雕,按安放位置分为城市雕塑,园林雕塑,纪念雕塑等。

2、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发现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俗称《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像》等,大理石雕像, 高204厘米。

在希腊化时期,表现女性人体美的雕塑日渐增多,对爱与美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维纳斯的歌颂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雕像的就是这尊《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并已经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

182月,在爱琴海的米罗斯岛上,一个农夫在一座古墓旁整地时挖掘到一尊女性雕像。她分成上、下两截,并与刻着名字的台座、拿着苹果的手腕以及其它断片等等一道,散落在附近的田地下。已懂得这是值钱的东西的农夫,立刻将它们埋原,并报告了在岛上的法国领事。领事稍付定金,即通知当时设在君士坦丁堡的法国大使。几乎与此同时,在爱琴海搞测量的一位法国海军士官,名叫鸠尔・丢孟・都尔维尔对此表示了更大的关注。这是一位希腊艺术的爱好者,当他看过这些雕像的块片以后,认为它们是一个整体,并第一个断定这就是维纳斯的雕像。于是立刻告诉农夫,法国决定把她买下,要他不必再到处声张了。随即赶到君士坦丁堡,向大使命陈详情,促使大使下了决心并派专人前去交易。不料岛上的长老出于本岛的利益而中途插手,开会议决命农夫将雕像卖给在土耳其任职的一位希腊大官,当法国人赶到岛上时已经是雕像装船的关头了。见此情景,他们几乎要动武,命令法国船舰随时准备行动。顿时,爱琴海上战云密布。恰巧,一场暴风而解了围。它推迟了土耳其船只的.起航,为法国使者争得了斡旋的时机,他们软硬兼施,把雕像终于转到了法国船上。后来又给岛上赠送金钱,从而取得了岛上放弃雕像的誓约书。雕像顺利运抵巴黎,由于种种政治、人事方面的原因,一直推至 183月2日,国王路易十八才正式接受献礼。从这一天开始,她便成为法国国家财产。当时的登记名称是“在希腊群岛中的米罗所发现的维纳斯像”,并被陈列于罗浮宫特辟的专门展室中。

法国获得这尊雕像时,全国一片沸腾,人们视之为国宝,并被尊称为卢浮宫的镇馆之宝。她一直为世界上所有热爱艺术和美的人们所景仰,他们都以能亲眼目睹这尊古希腊最伟大的艺术奇迹为人生一大幸事。

3、关于维纳斯的文化背景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

4、米洛斯的维纳斯的艺术魅力

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多少年来,人们对她倾注了不计其数的赞美和歌颂。爱神的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腴,美丽的椭圆型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她那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型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充满了巨大的魅力。作品中女神的腿被富有表现力的衣褶所覆盖,仅露出脚趾,显得厚重稳定,更衬托出了上身的秀美。她的表情和身姿是那样的庄严崇高而端庄,象一座纪念碑;她又是那样优美,流露出最抒情的女性柔美和妩媚。人们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半点的娇艳和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她的双臂,虽然已经残断,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躯,仍然给人以浑然完美之感,以至于后世的雕刻家们在竞相制作复原双臂的复制品后,都为有一种画蛇添足感觉而叹息。正是这残缺的断臂似乎更能诱发出人们的美好想象,增强了人们的欣赏趣味。雕像没有追求纤小细腻,而是采用了简洁的艺术处理手法,体现了人体的青春、美和内心所蕴含的美德。整尊雕像无论从任何角度欣赏,都能发现某种统一而独特的美。这种美不再是希腊大部分女性雕像中所表现的“感官美”,而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理想美,充满了无限的诗意,在她面前,几乎一切人体艺术作品都显得黯然失色。

整个雕像的比例也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它接近于利西普斯所追求的那种人体美比例,而且,雕像的各部分比例几乎都蕴含着黄金分割的美学秘密。这正是古人对于人体美的赞颂和肯定,为后世的艺术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米罗的维纳斯》由若干块断片经过精心的接合加工后而公诸于世。那个带铭文的台座和持苹果的手臂很快就被专家鉴定与雕像无关而被剔除了,从而推测在罗马时即已失去手臂。因此,雕像又同时以“断臂维纳斯”著称于世。于是,修复原作的双臂成了艺术家、历史家最神秘也最感兴趣的课题。归纳起来,当时最典型的几种方案是:左手持苹果、搁在台座上,右手挽住下滑的腰布;双手拿着胜利花圈;右手捧鸽子,左手持苹果,并放在台座上让它啄食;右手抓住将要滑落的腰布,左手握着一束头发,正待入浴;与战神站在一起,右手握着他的右腕,左手搭在他的肩上……但是,只要有一种方案出现,就会有一种反驳的道理。最终得出的结论,几乎是保持断臂反而是最完美的形象!除了双臂复原的争论以外,还有许多其他问题也引起人们的兴趣。譬如,她真是维纳斯吗?也许是大海女神、胜利女神?其次,作者是谁?制作年代、地点?等等一大堆问题挑起了大家的论战。最后,除了她是维纳斯,并创作于公元前二世纪末这个看法比较统一以外,其余的只好作为一系列悬案留待后人去考究了。

作为审美观照,当人们站在这个精美的雕像面前的时候,一个裸体的女性,她丰满而圣洁,柔媚而单纯,优雅而高贵,这就足够人们为之倾倒的了。在这洁白的大理石里面,是少女的青春,是生命的跃动。人们从这里发现了自己,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创造潜能;感受到了人类生生不息的原动力……这是一种极大的满足,最深的启示,这也是人体的魅力之所在!人体,它本身就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变化,孕含着微妙多姿的美。希腊民族得天独厚,最深刻地理解和最完整地把握了人体这个小宇宙,并发掘出人类纯粹的知性结构,再通过自然的真实外貌,去表现一种更高的境界。他们把情与理、美与真探合在一起,在神的庇护下追求着自由生活的真谛与乐趣,在理性的指导下,赤裸裸地展现人自身。黑格尔就曾经高度赞扬希腊人能够完美地把神的普遍性和理想性与神的个性结合在一起。尤其赞赏阿佛洛耿忒的裸体表现,他说,“她是纯美的女神”,“把她雕成裸体是有正当理由的:因为她所要表现的主要是由精神加以节制和提高的感性美及其胜利,一般是秀雅,温柔和爱的魔力。”对于《米罗的维纳斯》,谁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从她赤裸袒裎的身上去归纳出一个具体的主题。她把自然、生命,她把真、善、美都集中于一身。她不愧为古代希腊雕刻的一个典型代表,不愧为女性美的最高体现。她超越了空间和时间,直至今日还表现出那种秀雅、温柔和爱的扭力。

“米罗的维纳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使之成为家喻户晓的爱与美的女神的雕像。但她并不是唯一的,她只是古代希腊众多的阿佛洛狄忒雕像中的一个罢了。从创作时间上说,她已经是希腊化时期的作品,在这以前就有不少佳作出现了,在这以后也仍有所见。现在,可以再回到古典希腊时代,从最早出现的阿佛洛狄忒雕像开始,并把她们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加以对比,从而了解她们与整个社会发展变化的关系.

5、

罗       浮      宫

――站在罗浮宫面前,华人一定倍感亲切,因为里面注入了一个中华之子的心血和智慧。

在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矗立着被称为“万宝之宫”的,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美术博物馆――罗浮宫。罗浮宫的前身是一座建于13世纪初的城堡。1546年,为了建立一座文艺复兴式的宫殿,法兰西斯一世下令拆除了原来的建筑,破土重建,完成了宫殿的两翼和滨河画廊。1564年,杜伊勒利宫开始兴建,一直进行到17世纪初。罗浮宫和杜伊勒利宫之间由塞纳河沿岸建成的大画廊连接起来,形成了皇家住宅群。1682年,路易十四决定把皇宫迁至凡尔赛宫后,罗浮宫一度为当时的艺术家们分占。1793年,改为博物馆。现在的罗浮宫包括博物馆和法国财政部。

罗浮宫占地面积为19.8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4.8公顷,全长680米。它收藏的艺术品达40万件,囊括了法国及欧洲各个时代各个美术流派的代表作和艺术珍品,其中米洛斯的维纳斯、胜利女神、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被称为罗浮宫三宝。

上一篇:立夏句子下一篇:开学第一课新冠病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