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理论课的教学教案

2024-05-09

排球理论课的教学教案(精选8篇)

篇1:排球理论课的教学教案

排球理论课教学教案

安阳二十一 刘振

教学内容



1、排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2、排球在中国的发展及我国对排球界的贡献。



3、排球运动简介。



4、排球的基本技术。



5、排球竞赛规则。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有关排球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具



黑板、粉笔、1个排球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排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1、起源:一八九五年,美国麻省好利若城(Holyke)青年会干事威廉·摩根Willian ·Morgan首创了排球运动。



2、传播:排球运动在美国问世以后,由美国的传教士和参加战争的美国军官和士兵带到了世界各地。



二、排球在中国的发展及我国对排球运动的贡献:



1、排球在中国的发展:排球运动于二十世纪初(1905年左右)传入我国。先后经历了十六人制、十二人制、九人制,到五十年代初,才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六人制;中国女排五连冠:81年第三届世界杯、82年第九届世锦赛、84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85年第四届世界杯、86年第十届世锦赛。



2、中国对世界排球运动发展的贡献:首创快攻、发明“插上”战术、创造“平拉开”、“单脚背飞”、“盖帽”拦网。



三、排球运动简介:



1、比赛方法与特性:排球比赛是两队各六名队员在长18米、宽 9米的场地上进行集体的攻防对抗。比赛场地由一条中线分为两个均等的场区,中线上空架有一定高度的球网。比赛的目的,是队员根据规则的规定,将球击过球网,落在对方场区的地上。



(1)比赛场地:长18米,宽9米的长方形。



(2)? 网高:男子2.43米,女子2.24米。



(3)? 球:一色的浅色或彩色,圆周65—67厘米,重量260—280克,气压0.30—0.325公斤/平方厘米。



(4)标志杆、标志带



(5)比赛队组成:十二名队员,一名教练员,一名助理教练员,一名训练员和一名医生。



2、比赛由后排右边的队员在发球区内发球开始,使球从过网区直接越过球网,每方最多击球三次。比赛不间断地进行直至球落地、出界或某一队员犯规。



3、正式比赛采用五局三胜制,每局均采用每球得分制;1---4局要打满25分,无最高分限;第5局打满15分,无最高分限。



四、排球的基本技术:



1、排球基本技术是指在排球基本规则允许的前提下,符合人体运动科学原理,能充分发挥身体潜在能力,合理而有效的各种特定的基本击球动作。







2、排球基本技术主要由步法和手法两部分组成。步法指脚步移动和起跳;手法是指各种击球和控制球的动作。

五、排球的竞赛规则:



1、发球:发球8秒? 发球掩护?



2、轮转与轮转错误:接发球队获得发球权后,该队队员必须按顺时针方向轮转一个位置。若没有按照轮转次序进行发球则判为轮转错误。



3、位置错误:发球击球瞬间,双方任何一名队员(发球队员除外)不在规则规定的位置上,则构成位置错误犯规



4、替换:每局每队最多可替换六人次,自由防守人无此限制,但只能替换后排队员。



5、界内球、界外球、连击、持球、四次击球、过中线、触网、过网击球、后排进攻违例



6、暂停和技术暂停



(1)第1~ 4局,每局有两次技术暂停,各为1分钟,每领先队达到8分或16分时自动执行。另外每队还有两次30秒的普通暂停。



(2)决胜局(第五局),无技术暂停,每队可请求两次30秒的普通暂停。



7、局间休息和交换场区



(1)所有局间休息均为3分钟。



(2)每局结束后交换场区,决胜局某队获得8分时交换场区。



1、老师手上拿一个排球,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回答



2、问题:请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排球的知识?



3、向同学们讲解排球起源



4、趣味性提问排球是怎样传入中国的,同学们猜猜排球比赛有几人参加?



5、同学们知道那些战术是我国发明的?



6、讲解排球在中国的发展及我国发明的排球战术



7、问题:同学们有谁知道排球器材的规格?



8、把同学们的答案写在黑板进一步讨论



9、在黑板上画出排球场的示意图进行讲解



10、先讲解排球基本技术的定义然后导入问题



11、问题:同学们看过的排球比赛中运动员采用了那些动作击球?不知道名称的可以用语言描述



12、结合同学的回答进行详细讲解



13、问题:同学们知道哪些排球竟赛的规则?



14、学生讨论并回答,将学生知道的规则的关键字写在黑板上



15、向学生介绍排球的竞赛规则,并把学生没回答的规则则写在黑板上






课堂小结? 与课后安排












篇2:排球理论课的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 1.排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2.排球在中国的发展及我国对排球界的贡献。3.球运动简介。4.排球竞赛规则。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有关排球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良好习惯。2.观看女排比赛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排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1.起源:一八九五年,美国麻省好利若城青年会干事威廉·摩根首创了排球运动。2.排球在中国的发展及我国对排球运动的贡献: 先后经历了十六人制.十二人制.九人制,到五十年代初,才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六人制;中国女排五连冠:81年第三届世界杯.82年第九届世锦赛.84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85年第四届世界杯.86年第十届世锦赛。2.中国对世界排球运动发展的贡献:首创快攻.发明“插上”战术.创造“平拉开”.“单脚背飞”.“盖帽”拦网。

三、排球名人

1.中国女排、郎平、陈忠和 2.外国排球名人

四、排球运动场地及人员配备:

1.比赛方法与特性:排球比赛是两队各六名队员在长18米.宽 9米的场地上进行集体的攻防对抗。比赛场地由一条中线分为两个均等的场将球击过球网,落在对方场区的地上。(1)比赛场地:长18米,宽9米的长方形。(2)网高:男子2.43米,女子2.24米。(3)气压0.30—0.325公斤/平方厘米。(4)标志杆、标志带

(5)比赛队组成:十二名队员,一名教练员,一名助理教练员,一名训练员和一名医生。2.比赛规则:由后排右边的队员在发球区内发球开始,使球从过网区直接越过球网,每方最多击球三次。比赛不间断地进行直至球落地.出界或某一队员犯规。

3.正式比赛采用五局三胜制,每局均采用每球得分制;1---4局要打满25分,无最高分限;第5局打满15分,无最高分限。

五、排球竞赛基本规则: 1.发球:发球8秒 发球掩护

2.轮转与轮转错误:接发球队获得发球权后,该队队员必须按顺时针方向轮转一个位置。若没有按照轮转次序进行发球则判为轮转错误。

3.位置错误:发球击球瞬间,双方任何一名队员(发球队员除外)不在规则规定的位置上,则构成位置错误犯规

4.替换:每局每队最多可替换六人次,自由防守人无此限制,但只能替换后排队员。5.界内球.界外球.连击.持球.四次击球.过中线.触网.过网击球.后排进攻违例

6.暂停和技术暂停(1)第1~ 4局,每局有两次技术暂停,各为1分钟,每领先队达到8分或16分时自动执行。另外每队还有两次30秒的普通暂停。(2)决胜局(第五局),无技术暂停,每队可请求两次30秒的普通暂停。

7.局间休息和交换场区(1)所有局间休息均为3分钟。(2)每局结束后交换场区,决胜局某队获得8分时交换场区。

篇3:排球理论课的教学教案

1 现代信息技术在排球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1.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可以感慨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的刺激直接给予的, 而是由外界刺激和认识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的。根据认知主义的观点, 学习过程被解释为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态度、动机、兴趣, 并利用过去知识积累, 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 (如教学环境、教学内容) 做出主动的信息加工的过程。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排球教学所创造的环境, 正适合认知学习过程的需要。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又是良好学习环境的设计者。现代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图、文、声、形并茂的功能, 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好奇心和求知欲, 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的效果。

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在一定的环境下, 借助他人 (如教师等) 的帮助, 利用学习资料 (如文字、图像、多媒体课件、视频、网络等媒体) , 通过意义构建方式, 主动构建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间存在的相互内在的关系。“情景”、“协作”、“会话”、“意义”是支撑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根柱子”。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领航员、监督员。教师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兴趣, 最终实现有效意义的建构。

现代信息技术从不同的侧面, 多视角、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多规格、多信息、多观点的展示体育知识的特点, 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其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助于学生探索和整合知识, 形成自己的意义建构。因而, 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表征模式来适应自己的需求。

1.3 多元智能学习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 而是由多种智能组成的。每一个人都拥有语言文字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加德纳教授认为“一个人的智能必定会带来一套解决难题的技巧, 它使个体能解决自己所遇到的真正难题或困难, 如果必要的话, 还使个体能创造出一种有效的成品”[1]。

为了促进排球课教学的顺利开展, 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智能特点, 转变教学观念,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 找到学生的优势智能,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技术的完美结合, 正好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受到了教师的青睐。现代信息技术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多感观、虚拟空间、适应性和诱导性良好的学习环境。为诱导、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平台。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体育教学具有直观性、自主性、科学性、交互性的独特优势, 与多元智能理论的整体性、差异性、实践性、开发性的特征一一对应。

1.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在体育排球教学中的理论宗旨是:要树立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的原则, 突出“人文关怀”, 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 选择合适的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调适情感, 促进交往等特点, 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2 现代信息技术在排球理论教学中应用的教学设计

通过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的设计, 来影响学生学习的过程,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现代信息技术所构成的交互式、多样性、数字化的学习环境, 为排球理论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合理设计学习目标、内容和环境, 为排球教学服务。

2.1 现代信息技术在排球教学中运用学习目标的设计

学习目标是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通过学习, 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 培养什么样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制定、设计好学习目标,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提高学习效率。

依据排球课程教学大纲和排球运动发展动态,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排球运动特点, 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例如:排球运动对学习者的身高、灵敏性、柔韧度等有一定的要求, 据此, 可设计多层次的学习目标, 避免学习目标一体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因此, 在排球课的学习中, 根据不同的学生 (包括身体素质, 已有的学习状态、知识准备、学习兴趣及相关的经验等) 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尽可能的使学生都经历学习、思考, 形成认识、感知熟练掌握的过程,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达到预期的学习任务和目标, 使其有一个愉悦的学习过程和良好的学习动机, 通过自己的认真学习, 知识增长、技能习得、情感满足、观念形成, 真正意义上感受到排球的魅力。

2.2 现代信息技术在排球教学中运用的学习内容的设计

学习内容是完成学习目标的保证, 是学生系统学习科学知识、技术、技能、行为规范的综合, 学习内容设计的是否合理, 直接影响到学习目标, 进一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 学习内容的设计至关重要, 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描述。

2.2.1 处理好学习内容深度与广度之间的关系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内容, 排球学习内容设计必须要考虑到筛选和取舍的问题。如果学习内容没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限制, 我们的认识负荷将会加重, 无法进行有效知识的加工, 从而在知识的海洋里迷失方向。所以在设计排球学习内容时, 必须有一定范围的限制, 有利于学习的提取和应用。

2.2.2 处理好学习内容兴趣性与获得维持性的关系

兴趣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的特征, 在人们的认识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习行为才能高效持久的持续下去, 它是学生通向成功的阶梯。在进行学习内容设计时, 内容新颖有趣, 学生将会产生定向反应, 反之将失去兴趣。学生对新颖的学习内容的注意也是有限的, 如何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 自主进行学习, 这就涉及到了注意的维持性问题。所以在设计排球教学的学习内容时,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将文字 (可以改变文字的大小、颜色、字体等) 、图像、视频 (优秀排球运动员的运动视频或者运用二维和三维动画等) 、声音等多种组合, 呈现不同的教学内容。

2.2.3 处理好学习内容的实效性与盲目性的关系

尽管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的识别、分析、理解和掌握等方面有着其它教学手段无法逾越的优越性, 但它仅仅是一种排球教学的辅助手段, 它不能代替教师或传统教学。在设计排球学习内容时, 一定要讲求实效, 不能盲目的使用。在设计排球学习内容时, 应将传统学习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整合, 根据具体的情况或学生的需要, 合理应用。

2.3 现代信息技术在排球教学中运用的学习环境的设计

学习环境是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2]。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 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环境的优劣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好的学习环境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2.3.1 学习资源的设计

2.3.1. 1 学习资源的来源

学习资源的来源:一是可以直接从Inter网和校园网上下载一些丰富的、完全满足学生所需的资源, 直接使用。如从网上下载的一些排球教学的精品课件或者一场精彩排球比赛的视频等;二是对于网上一些相似的学习资源, 可以经过二次加工后使用;三是对于一些完全不能满足需要的资源, 结合排球教材、教学大纲进行全新的开发或加工, 然后再使用。

2.3.1. 2 学习资源的设计实施

教师在网上建立信息库 (信息库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数字化音像教材、各种电子出版物、多媒体排球教育教学课件以及各类排球教学网站) 。学校教职工是“校园网”的使用者, 因教学和工作的需要, 制作或存贮了一些有用的信息, 特别是多媒体素材、课件、案例和视频等, 让这些信息成为“校园网”信息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实现资源共享, 学生就能有效利用这些资源, 做到互通有无、分工协作与调剂余缺, 更加充分地发挥网络资源的效用[3]。另外, 结合教学开发多媒体课件, 并且建立留言板, 便于师生的交流。

教师在网上建立工具箱, 用于帮助学生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特定信息。学生通过教学课件, 根据自身需要, 点击不同按钮, 展示相关内容。

2.3.2 学习情景的设计

设计情景的核心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真实的问题背景, 启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越性, 将排球课的实践和理论集聚于同一个空间, 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越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3.3 学习共同体的设计

是学生与其他同学相互帮助、探究、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的伙伴, 教师也可以建构合理的学习共同体, 通过合作学习, 共同提高。

2.4 排球理论课件制作和教学结构的流程设计

2.4.1 排球理论课件制作结构流程设计

2.4.1. 1 课件设计

根据高校排球教学大纲, 从实际的教学目标出发,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制作多媒体课件。

2.4.1. 2 素材准备

制作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 素材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素材准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图像的获取:一是通过扫描仪把排球教材中裁判的手势的图片进行扫描, 然后用光影魔术手对扫描的图片进行处理;二是通过互联网下载相关的图片;三是用数码相机拍摄;四是通过Snaglt软件获取拍摄的录像 (自己拍摄的录像和网上下载的录像) 。 (2) 音频的获取:通过录音机获取和通过软件Premiere Pro CS3从录像中获取。 (3) 视频的获取:摄像机拍摄和网上下载。 (4) 动画的获取:收集范围包括教学动画、游戏动画和比赛动画等。采用3D MAX和Flash等软件制作素材。

2.4.1. 3 课件制作

通过软件F l a s h“追帧”制作二维或三维动画;用Premieret和Adobe Audition对收集的录相进行压缩、截剪、声像处理;用Photoshop对收集的图片进行编辑, 最后通过Dream weaver10.0对所有资料进行整合, 组成一个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排球教学的课件。

2.4.1. 4 课件测试

多媒体课件制作完成后, 要对课件进行测试。对模块制作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和修改完善。测试课件是否达到预期的视觉、听觉效果。最后进行优化和打包。

2.4.2 排球理论课教学结构流程设计

理论课示教模式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排球理论课教学。教师控制多媒体, 将丰富多彩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 学生之间相互讨论, 学生与教师交流, 向教师及时反馈信息, 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价, 学生可采用自评和互评。

总之,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排球理论教学的立足点是“辅助”, 而不是替代, 更不是赶时髦, 图新鲜。信息技术并非万能, 要注意教学手段多样化, 处理好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通过传统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整合, 从而真正地进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时代。

参考文献

[1]霍德·加德纳[著], 兰金仁[译].智能的结构[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

[2]祝智庭, 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60.

篇4:软式排球技术教学理论的研究

摘 要 本文借鉴现代教学理论与方法,依据软式排球技术的特点及教学的基本规律,对软式排球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顺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思考。

关键词 软式排球 技术 教学 理论

分析研究软式排球技术的教学问题,不仅对丰富与发展软式排球教学理论具有实践价值,而且亦对进一步推广软式排球运动具有实践意义。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拟从软式排球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顺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五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教学指导思想

依据《体育与健康教学新大纲》关于“……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的教学的综合功能,……健康第一,……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软式排球的教学的指导思想应科学地表述为:通过软式排球技术的教学,基本掌握软式排球发、垫、传、扣、拦五项技术,建立技术运用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竞争与合作意识,养成终身参与身体锻炼的习惯。

二、教学顺序

依据软式排球技术动作教学的基本规律,技术教学的顺序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具体地说,在启蒙阶段,首先进行地滚球、环绕球的单个动作教学,逐步过渡到多人的滚球、环绕球组合动作教学,即熟悉球性,又发展相应的身体素质;其次进行原地—移动—变方向—来球性能(高度、弧度、速度)发生变化的双手接抛球动作教学。在诱导阶段,首先进行简单条件下的各种接抛球技术教学,其次大量地进行难度逐步加大的各种接抛球动作教学,如移动中变方向的接抛球,以强化软式排球的各种击球手法。在入门阶段,首先在垫球技术教学的两次课以后,进行下手发球技术教学,以便进行发—垫技术组合教学和进行最简单的教学比赛。其次,在传球教学的三次课以后,进行发—垫—传技术组合教学,并进行较简单的教学比赛。再则开始扣球技术教学,并进行发—垫—传—扣技术组合教学和较复杂的教学比赛。最后进行拦网技术教学,组织发—垫—传—扣—拦技术串连教学和复杂条件下的教学比赛。

三、技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依据动作技术教学的重点(对某一动作环节的掌握将直接影响整个技术的完成和质量)与难点(在动作技术学习与掌握中最困难的环节)的概念,根据软式排球动作技术环节的内在联系和软式排球技术教学的实践证明,击球动作是软式排球技术中最复杂,亦是最关键的动作,它包括击球手型、击球点、击球部位和击球用力四个环节。

四、教学方法

(一)“学导式”。“学导式”是一种从被动的学转移到主动学,从讲授转移到引导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以学为主体——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自学,导为主线——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引导、诱导和辅导。其操作的基本框架为:教师启发(讲解要点、重点示范、提供练习步骤与要求)——学生自练(体会动作、个别提问与答疑)——指导练习(讲解重点、指出共性问题、提供纠正错误的练习方法、指导练习)——配对练习(将基本较好的学生与较差的学生结伴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巡视答疑与纠正错误)——评价(每结束一个课目都要对学生的练习质量进行评价)

(二)问题、创新意识培养法。问题、创新意识培养法的基本思想是:在教学训练的不同阶段,依据“生疑一思疑—解疑”的探究规律运用问题情境、挖掘学生潜能,以培养与发展学生问题与创新意识的方法。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对一些涉及技、战术原理的问题,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暂时性的知识“盲点”,启发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的方法和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推理形式,利用增长同、求异、共变思维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问题与创新意识,以及创造性思维。与此同时,安排基础较好的学生担任“小教师”,将他们的优势技能传授给其他同学,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比赛法。比赛法是一种以竞赛的形式为核心进行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学习的竞争与合作意识的方法。其操作的基本框架是:1.将教学训练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融入比赛中去。不论在启蒙阶段、诱导阶段,还是入门阶段,都应该采用以比赛带训练的方法。例如,一般在学习了抛接球和耍球以后,就可以采用启蒙型教学比赛。在初步学习了发、垫、传等某一个动作技术以后,就可以作用诱导型比赛。2.在比赛中发现问题。当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出现运用非规格化技术击球或战术组成不合理的现象或某一个队失分太快时,教师应在死球时中止比赛。3.针对临场出现的典型错误或问题进行讲解,并提出解决的若干种可能性,供学生选择或要求输球的整个分析其失分太快的原因。将对解决典型错误方案选择得最完满的学生替换上场或对失分原因剖析得最合理的队替换上场。4.对被替下场的学生或整个队安排专门性的练习或业务讨论,或改进其基本技术和技术运用的合理性或解决诸如默契配合、相互保护等问题。5.继续比赛。采用“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教学训练方式,不仅有助于实现对个人技术在实践中运用的控制、调整、再控制,而且还有助于了学生的学习的竞争与合作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肖德生.软式排球教学与改革[M].潍坊市新闻出版局.2001.

篇5:排球理论教案(未交)

社体

刘利鹏

授课对象: 大学生

教学内容:排球运动简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排球运动知识。

2、让学生了解排球运动项目。

3、培养学生对排球学习的热情和兴趣,4、促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学习,教学重点: 了解排球运动的比赛方法与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排球运动的起源、传播与繁衍 教学时数: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讲授,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课堂提问、学生分组讨论等进行教学,教学具体内容与过程:

第一章 排球运动简介 第一节

一、比赛方法;

由一名队员在发球区内用一只手将球直接击球过网开始;每方最多击球3次使球过网,不得持球;一名队员不得连续击球2次,比赛不间断地进行,直至球落地、出界或某队犯规。

发球队胜一球后,得1分,并且该队同一名队员继续发球;接发球队胜一球后,得发球权同时得1分,并按预先登记的发球顺序,换由下一名队员发球。

二、排球运动的特点;

1、形式的多样性和广泛的群众性

2、技术的全面性和高度的技巧性

3、激烈的对抗性和严密的集体性

4、轻松的娱乐性和高雅的休闲性

三、排球运动世界大赛简介;

排球运动的比赛方法与特点

(一)锦标赛

1、世界锦标赛

首届世界男子锦标赛于1949年在布拉格举行;1952年在莫斯科举行了第一届世界女子锦标赛和第二届世界男子锦标赛。此后每隔4年举行一次。它是世界排球比赛中参赛队数最多的比赛。

2、世界青年锦标赛

首届世界青年锦标赛于1977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参赛队员年龄不得超过20岁。

3、世界少年锦标赛

世界少年锦标赛始于1989年,首届比赛男子队在阿联酋,女子队在巴西举行,每2年举行一次。

(二)世界杯赛

世界杯赛的前身是“三大洲”男子排球赛,由欧、亚、美三大洲的球队参加。1964年,国际排联将其扩大为世界大赛,称为“世界杯赛”。

1965年在华沙举行了首届男子世界杯赛;女子世界杯比赛始于1973年的蒙得维的亚。世界杯赛每4年举办一次。

(三)奥运会排球赛

从1964年起,排球比赛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四)世界沙滩排球锦标赛

原为世界沙滩排球系列大奖赛,始于1989年,分别在巴西、意大利、日本和美国分4站。1997年改名为沙滩排球锦标赛。

(五)残疾人奥运会排球赛 主要介绍:下肢残疾群体的坐式排球 补充材料:世界排球大奖赛

第二节

一、排球运动起源

排球运动的起源、传播与繁衍 排球运动始于1895年,创始人是美国人马萨诸塞州的霍利沃克城基督教青年会干事威廉•莫根。

二、排球运动的传播

排球运动在美国问世后,由美国的传教士和驻外国的军官、士兵带到世界各地。由于排球运动传入的时间及采用的规则不同,世界各地的排球运动形式也不同。

1、美国是排球的故乡,因此,6人制排球传入美洲的时间比较早。1990年首先传入加拿大,1905年传入古巴。2、1900年左右传入亚洲,先后传入印度、中国、菲律宾。排球传入亚洲后采用的规则与美国有很大不同,经历了16人制——12人制——9人制——6人制的演变过程。

3、欧洲的排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由美国士兵带去的。1917年最早出现在法国,以后才传到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家。排球传入欧洲的形式就是“6人制”排球,其竞技水平已渐成熟,发展也非常迅速。

三、排球运动的繁衍

(一)沙滩排球

(二)九人制排球

(三)小排球

(四)软式排球

(五)残疾人排球

课堂讨论:谈谈中国的排球运动现在发展的状况?

分析与思考:排球运动大约是在1905年前后传入中国的。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排球在中国的发展基本成型,在各种赛事中曾获诸多奖项和成就。如:1979年,组建三年的中国男女排,双双获得了亚洲冠军,结束了日本女排蝉联20年冠军的的历史,并获得了参加1980年奥运会的资格,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愿望。但由于当时抵制这届奥运会而没有参加。1981年中国女排在东京的第3届世界杯女排比赛中,首次夺得世界冠军。同年3月,在香港举行了世界杯预选赛,在中国男排获得世界杯出线权,随后在同年举行的世界杯比赛中再获第5名,中国男排的世界排名从第9升至第5,亚洲从第3升至第1。此时男排所具备的实力已能与世界强队抗衡,达到了我国男排的鼎盛时期。虽然我国排球取得不少的荣誉,但是还是要继续发展,取得更高荣耀。

篇6:排球理论课的教学教案

随着我国高校对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使排球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教学教育思想;如何将排球运动的教育功能和排球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机地融合到教学实践中.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生理、心理、社会相结合的综合素质,实现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是我国高校排球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对高校排球教学进行研究,期望通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使高校排球教学摆脱传统不利的因素,实现高校排球教学的改革,提高排球教学效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过程。是人们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是他们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而不是灌输的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习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传统的教学活动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由于学生的知识获取是以学生的主动建构一为主.教学再不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过程,而是根据自身原有知识的结构,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它突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因素或四大属性。这一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原则:强调学生是整个活动过程的中心;强调“情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媒体资源支持学生的“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体育新课程的三大支撑理论之一.它的提出对于我国体育教学的改革具有较大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校教学中的优势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过程的双边活动.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不再是教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强调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学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化了情景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意义。建构主义师生观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教学观有助于教学方法的改革。而高校大学生已趋于成熟,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世界观也已形成。在此基础上,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进行学习,更容易使其进入学习状态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高校排球教学存在不利因素

长期以来,高校排球教学还没有完全从早期苏联教学模式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在排球运动普及与提高、健身性与竞技性两种对立统一的、并存的基本形态中.忽视了学校排球“普及”与“健身性”的教学特征:忽视了教学主体心理与生理同步发展的基本需求:忽视了排球教学的育人功能及其排球文化的丰富内涵。排球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而且.传统的排球教学方法又不利于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长期以来.排球教学中一直沿用“技能教学法”。把排球教学的重点紧紧盯在排球技术的传授上,以致于每一堂课学生们都在简单模仿,盲目生硬地完成教学运动。例如在教给学生传、垫球的技术时。常常是讲授完动作技术要领与示范后把学生分成几组对练或自由练习,让学生们存一遍又一遍简单枯燥的模仿练习中消耗掉宝贵的时问。这种用技术教技术、为技术教技术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损害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排球运动是一项集体活动,它需要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结合,需要个人熟练的技巧、灵活的思维.也需要整个集体积极的配合。因此.排球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应该是激发、引导学生去思考,使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心.用自己的智慧去探求排球运动的规律和技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校排球课教学中的应用

5.1转移了教与学的“重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着重强调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认知、分析、比较、理解和解释学习内容的过程就是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教育的重心在于引导式、启发式的教,但更在于学习者自主性的学。我国长期以来的排球教学与之恰好持相反观点,教学模式拘泥于早期苏联教学学习方法。人们往往认为,看一个排球练习者的技术好与坏.主要看教师的水准。这样,就把人为的因素加了进来,而把教学模式和方法置于末端.导致排球课教学侧重点错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重视“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也就是说重视学习的环境,重视学习的交流与协作,所以如何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排球教学效果有重要的意义。

5.2明确了教师的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权威的象征,学生则没有主动选择项目、运动时间、教学方法的权利,教师教什么技能,学生跟着学什么技能,这种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束缚了学生自由活泼的精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主动构建的。既非直接来自主体,也非直接来自客体。学习是意义的生成过程,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学习者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不能由其他人来代替。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其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学习者主动对知识进行建构。教师应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和促进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肯定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无可替代作用的同时,认为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学习环境的缔造者与维护者、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学习活动中的高级合作者。我们在排球教学活动中,如何摆正教师自身位置,清醒地认识自身所扮演的角色,这一点非常重要。让排球教师或教练放下权威的架子,以合作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学习排球知识与技能,这首先需要向其明晰认知学习心理过程.让其了解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并非盲目、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导。只有当教师或教练明白了知识建构原理.才能真正从以往的至高无上的教学权威的高位上走下来,走进学生,切切实实地为习学习者营造适宜的学习空间,做协助建构学生排球知识技能体系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才能从根本上完成排球课教师和学生在角色上的转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3建构了新的知识体系

知识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就高校学生而言,不仅仅只是书本上那些一成不变的文字或教师生硬的讲解示范.更应是能解决实施过程中具体问题的工具。知识的建构需要其利用原有的经验和知识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布鲁纳曾强调指出.唯有凭借解决问题的努力才能学到真正的发现方法。这种实践越积累.就越能将自己学到的东西概括为解决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式.对他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是有效的。我们不能把排球学习者视作为对排球概念、规律的一无所知,没有一点想法的学生。实际上,由于学生年龄和经历的不同,在从前或现在的日常生活经历中.已经或多或少地积累了排球相关知识和经验.产生个人富有个性的排球认知。在此基础上.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性地去学习排球技法和知识,排球教师和教练不能无视这些经验和知识的存在,应该在清晰把握所教学生排球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加以利用。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与经验当作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去理解和认识新知识。这样会加深学生对排球的理解,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校排球教学模式中的实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校排球教学要求学生是一切学习活动的中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高校排球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按照这一要求努力促进排球教学的有效改革。

5.4.1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

创设情境,即在教师教授之前向学生出示即将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并给予学生对将要教授内容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达到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4.2在教师指导下对新知识的初步认识

在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学生将在对讲授的内容的原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讲解、示范指导其对所讲的知识内容进行重新建构,把老师讲解指导后对技术的新感受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技能经验进行交互活动,同化所讲授的内容,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

5.4.3教学过程中小组的合作式学习

继在创设情境之后学生对新学内容有了一定感受,就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实践中去,一般以“5人学习合作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示范指导性讲解后,由各小组长带领练习,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使其达到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再认识和巩固。

5.4.4教学过程中个人自主练习

在教师或各小组长的组织下,学生再以个体为单位,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自主地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消化、吸收、巩固、掌握,达到老师的教学要求。

5.4.5在变换练习条件中尝试实践创新

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之后,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创造性、项群性思考。而且有效的学习应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发生的,知识也是具体的环境下掌握的,学生能按一定要求完成某个练习之后,要增其难度,变换项目、场地背景条件,让学生在新情境之下进行练习,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尝试创新。结束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领域正在发生的一场革命,也是目前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源泉之一。

篇7:排球理论课的教学教案

随着我国高校对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使排球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教学教育思想;如何将排球运动的教育功能和排球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机地融合到教学实践中.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生理、心理、社会相结合的综合素质,实现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是我国高校排球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对高校排球教学进行研究,期望通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使高校排球教学摆脱传统不利的因素,实现高校排球教学的改革,提高排球教学效率。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篇8:排球理论课的教学教案

关键词:分层教学模式,排球意识,理论与应用

一、前言

排球运动发展到今天, 其技战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对运动员的智力、技术、意识等素质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本文结合分层教学模式, 对高校排球意识训练进行理论与应用的探讨。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广泛查阅分层教学模式与和排球意识教学的相关文献和书籍, 进行分析和看、利用, 作为重点参考。

2、专家访谈法

就当前排球意识训练的现状以及训练方法进行了专家的网络咨询, 同时对分层教学模式在排球意识教学训练中应用的前景和应用原则、注意问题也进行了广泛交流。

三、分层教学模式与排球意识

1、分层教学模式理念

在充分研究学生特点的基础上, 将学习情况相近的学生进行分层次划组, 然后依据教学大纲从学生各组实际情况出发, 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展现能力, 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 做到有区别、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检测和评价,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

2、排球意识

排球意识是排球运动员对排球运动内在规律的认识, 即对比赛中的客观反映, 并支配其行动的心理活动过程。排球意识包含两种意识:技术意识和战术意识, 技术意识是在大脑神经活动的支配下, 运动员运用排球技术的能力, 战术意识则是运动员综合运用生理、心理和技术的一种自觉地、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

四、分层教学模式在排球意识训练中的理论与应用

1、理论基础

分层次教学的思想源泉最早起于孔子的“因材施教”, 教学思想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基础上, 根据教育教学理论和规律, 采用促进各类学生发展的一种措施。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兴趣爱好、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个性等差异, 立足实际, 循序渐进的因材施教以达到教学目的。

分层次教学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家卢姆认为, 主要提供给学生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时必要的、适当的帮助以及充分的时间, 几乎所有学生都可以完成学习目标。学生学习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没有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条件以及适当的帮助,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的一个过程, 因此, 教学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去获取知识。分层次教学设计就是在学生认知水平上建立的一种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

分层次教学符合现代教学理论, 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分层次教学是一种充分利用教学条件, 根据学生个体所指定的一种最优学习组合。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需要指定不同的、具体的、可直接接受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然后再依据教学规律指定可行的教学方案, 意在推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这种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学生的各种素质, 依据学生原有基础指定的一种差异化发展过程, 推动学生原有基础上的进步, 体现的是一种素质教育。

2、实践应用探索

(1) 课前准备

首先要进行分层次备课, 掌握目前排球意识存在不足的几个方面, 并提够形成改进不足问题的解决方法。其次, 按排球意识掌握的情况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计好不同的要求, 高层次的则要求技术的拓宽, 提升技术应用意识, 中层次的则依据课程内容要求, 适当设置目标和要求, 逐步引导提升技术的意识, 低层次的则需要采用帮助、引导的方法, 降低教学目标, 逐步增加难度, 形成成就刺激感, 帮助学生找到加速基础动作学习的意识。最后, 设计好针对不同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学生排球意识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分层内部同样存在个体差异, 求同存异, 相同的排球意识级别可以设计相同的教学方案, 对于个体差异性的则重点辅助。

(2) 教学实施

运用分层教学对排球意识进行实施练习是最重要的一环, 也是最难的一环。其核心就是要做到分层施教。目前排球意识的主要环节包含发球得分意识不足、战术意识不强、进攻配合意识不强、攻防保护意识不到位以及攻防转换意识慢的问题。本文针对以上五种进行案例分层设计。

针对排球发球意识不足, 应该根据学生进行发球理论知识和技术规格的统一学习, 然后按发球力量、速度、成功率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 依据备课内容中高中低安排的原则, 分别进行教学, 高层次的则强化发球难度、发球得分、发球战术的意识, 中层次的提高发球水平意识, 提高发球难度意识, 低层次的则保证发球过网的前提下逐步引导提升难度意识。三种层次的发球教学内容也要安排差异化的发球内容, 制定不同层次的不同发球方法, 提高依据对方场地情况改变发球位置的能力。

针对战术意识不强, 根据战术运用理论知识进行战术水平的模拟测验, 然后根据成绩分为三个层次, 高层次则强化针对不同对手、不同场上队员位置、不同落点以及发球效果进行战术运用的强化, 意在推动高层次学生综合运用技术和发挥技术水平的意识, 同时组织强化模拟比赛, 针对不同战术进行练习, 以提高战术水平。中层次则固定强化几种专门的战术打法, 通过战术打法提高技术应用意识和战术意识。低层次则通过一种或两种战术模拟练习, 从单个战术动作逐步过渡到多个战术动作的运用, 循序渐进的提高战术意义。

(3) 教学检验

教学检验是教学成果和问题的一次反馈, 通过设定分层次的检验可以反映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 然后再依据存在的问题以及各层次具有的优势重新设定分层教学法。

五、小结

分层次教学法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以及排球意识的需求情况进行分层的教学以及层次间的交流, 这种教法一方面能够灵活制定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目标提升不同水平运动员的排球意识, 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强化层次内部与外部的互帮互助, 通过彼此协作提升排球意识。

参考文献

[1]黄希庭:《运动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2]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

[3]黄钊林:《排球普修课中分层互助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山西体育科技》, 2009 (2) 。

上一篇:最新顶岗实习报告书下一篇:国庆商品促销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