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2024-05-13

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精选6篇)

篇1: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甘肃省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一、“十五’’期间主要工作回顾

甘肃省环境信息化工作在国家环保总局和甘肃省环保局的领导、支持下,在总局信息中心的指导下,经过多年的努力,环境信息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组织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九五’’期间国家环保总局提出了国家环境信息化建设组织机构建设框架——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四级三层“组织机构体系。根据要求,我省成立了甘肃省环境信息中心和兰州、天水、嘉峪关、白银四个市级环境信息中心,人员基本到位,初步建立了一支具有一定业务能力的人才队伍。

甘肃省环境信息中心成立于1 9 9 5年,现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人员编制1 0人,现有8人;兰州市环境信息中心成立于1 9 9 6年,为全额预算事业单位,编制1 2人,现有11人;天水市环境信息中心成立于1 9 9 9年,事业单位,编制4人,现有2人;嘉峪关市环境信息中心成立于2000年,事业单位,编制5人,现有3人;白银市环境信息中心成立于2 OO 2年,现有2人。

(二)环境信息化的基础能力建设初具规模

“十五’’期间,国家加大了环境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的步伐,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环境信息系

统建设项目。我省环境信息化能力建设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1.初步建立了省局机关的局域网和兰州、天水、嘉峪关、白银四个城市环保局机关的局域网,保证了各网络的正常运行;省局完成了卫星通讯专用网建设,取得了省无线电管理委会核发的卫星地球站运营执照,按照总局电子公文传输要求,指定了专职维护人员和工作人员,保证了省局与总局间的电子公文远程传输的正常使用,做到了政令的上传下达。

2.积极筹措资金,分批进行了信息中心设备的升级改造,省局机关增置了计算机设备,使局机关各处室计算机拥有量达到了5 O余台,保证了各部门的办公应用。

(三)规章制度逐步完善和建立

制定了《甘肃省环境保护站点建设方案》、《甘肃省环保系统网上报送政务信息的规定》和《加快全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加强了卫星地面站的规范化管理,电子公文传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及密码工作的规定,以“确保绝对安全,确保绝对畅通’’为根本,制定了《甘肃省环保局关于实施环保系统电子公文远程传输管理的暂行规定》、《计算机机房管理制度》等安全保密管理制度,加强了信息安全工作,保障了信息内容的安全。(四)环境信息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

近年来,加大了人员培训和学术交流力度,进行了一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应用人员的技能培训及管理人员的基础知识培训工作,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派送专业人员参加了中日合作项目研修班举办的“数据仓库及XML技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培训班、甘肃省计算机技能竞赛考试。与环境监测部门共同开展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合作项目。(五)逐步开展了环境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1.建立了省局环境保护内部网站和甘肃省环境保护政府网站,实现了政务公开、信息网上发布。兰州、天水、嘉峪关、白银等市也相继建立了环保政府网站,实现了环境信息的网上发布。

2.加强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多媒体方面,为了向社会各界直观反映全省环境质量状况、“环保专项行动”工作的进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与服务,制作完成了《甘肃省环境状况公报》、《甘肃省生态环境现状》、《环保专项行动》、《生态功能区划分》等多媒体演示报告。3.完成了基于GIS和数据库技术的甘肃省水功能区划工作,建立了兰州市大气信息资料库等工作,并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和甘肃省科委的正式验收。4.今年又开通了全国环境信息广域网及视频会议系统,顺利召开各种会议、开展业务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的会议效果。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虽然环境保护信息化工作经过多年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家环境保护管理的要求和国家环境信息化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各地对环境信息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同,使环境信息工作发展极不平衡,除省环境信息中心和兰州、天水、嘉峪关、白银四个市级环境信息中心外,其他地区机构成立困难,设备、经费不足,专职信息人员难以保证,工作难以从面上展开。

(二)经费短缺,资金不足,投入欠账太多。除省环境信息中心和兰州、天水、嘉峪关、白银四个市级环境信息中心外,其他地区基本无投入,无力购置信息技术设备和开展相关工作。省环境信息中心基本是由国家环保总局以B—l项目设备、软件等形式投人建设的。由于配套资金不足和计算机机房面积的限制,省环境信息中心机房未能按规范建设,省环保局办公楼综合布线不规范,局域网建设不标准,信息节点不足。另外,由于缺乏经费,省局的外网受带宽限制运行困难,省局机关各部门计算机设备老化严重,设备老化已成为实现办公自动化的主要制约因素。

(三)甘肃省环保政府网站维护困难。由于经费缺乏,目前甘肃省环保政府网站以租赁虚拟空间的方式托管在甘肃万维公司服务器上,以FTP形式进行简单的网站维护,无法支持影像图片、后台数据库技术,日常更新和维护非常不便。而政府网站是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务公开的对外门户网站,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一项重要

内容。随着环境管理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急需建设一个满足整个环境管理业务多层次需求的环境信息宽带传输网络体系,以提高信息发布的准确性、及时性、权威性,逐步实现网上受理审批事项,公布审批结果,宣传环保方针政策,普及环保知识,为社会、企业和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环境信息服务。依目前的网络体系结构,很难满足环境管理对环境信息工作的要求。

三、环境信息化形势和变化趋势分析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的五年,同时是我国环境保护实现减轻环境污染和遏制生态恶化趋势任务的重要时期。环境信息化是为环境保护提供信息服务和辅助决策支持作用的基础,是实现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走向综合化、科学化、现代化的主要手段之一。为了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今后一个 时期环境信息化工作做了总体部署,“十一五’’期间要完善国家环境信息卫星通信系统,实现卫星通信联网,加强国家和省级环境信息中心建设,完成地级城市的环境信息中心建设,并增强其辐射功能,实现全国环境信息的统一收集、加工与发布。初步建立“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系统”及相应的地面接收、预处理和应用系统,建设国家环境遥感中心,形成对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大范围,动态监测能力。开展环境保护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全国环境信息广域网及视频会议系统,逐步实现向信息经济时代的政府转型。

根据《甘肃省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在全省重点应用系统建设中,结合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在环境保护领域建设涵盖国家、省、市(州)、县四级的环境信息资源网络平台(即“金环“工程),全面整合、改造和集成各类网络、应用、数据资源和服务,形成集国家环境管理应用、信息资源共享与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环境保护综合信息平台,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全方位的支持政府办公、政府监管、管理决策、资源共享、信息服务等工作,“金环”工程是开展电子政务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根本上提高环保系统电子政务建设水平和应用能力。以上工作将是今后五年环境信息工作的首要任务,因此今后我省环境信息化工作的重点要放在网络建设与整合、应用整合、数据资源整合和开展信息服务等方面,要充分挖掘和发挥环境信息

化的整体效能和优势,在网络管理、业务应用、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服务等方面通过整合的方式取得长足的进展,并大力建设健全环境信息标准体系和环境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和完善环境信息化培训体系,基本实现环境政务/业务信息化、环境管理信息资源化、环境管理决策科学化和环境信息服务规范化。

四、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甘肃省环境保护局关于“十一五“环保规划编制工作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环境信息化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必须遵循以下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方针

国家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为: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有序发展的原则,分层建设、网络互联、资源共享。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我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统筹规划。在国家环境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下,站在全省的高度,全系统一盘棋,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筹考虑全省环境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

——分层、分区域建设。我省环境信息化建设分为三个层次,即省级、地市级、县级。由于我省地处边远,经济欠发达,各地区间差异较大,在统筹规划指导下,发挥各地区域优势和积极性,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组织建设。

——网络互联。各局域网之间远程通讯利用现有公用网提供的服务,由点到面,从局域到广域,形式完整的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并实现与我省其他部门的网络系统、政府政务外网以及因特网的互联。

——资源共享。在统一标准和网络互联的基础上,实现环境信息资源上网,充分有效地为各级环境管理和决策服务,为全社会服务.(二)基本原则 ——导向性原则。规划编制自觉的以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体现我国的基本环境政策,体现“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突出重点、局部改善,机制创新、强化监管,典型示范、带动全面”的原则;体现“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环境信息化指导方针。

——合法性原则。规划编制自觉遵循国家和地方各项适用法律规章,确保做到依法编制;符合国家和地方总体规划的基本要求,自觉与总体规划和各有关专项规划合理衔接,有序展开。

——可行性原则。规划编制遵循可行性原则,充分考虑我省与全国其他地区之间存在的差距以及省内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在透彻分析现状和未来需求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规划目标,并分解到各项指标,目标和指标是在可获得的主客观条件下通过一定努力最终能够达成的;任务安排和工作要求应当切合实际,既要高标准、严要求,也要具有现实性,保障措施应当及时有力。

——有效性原则。规划编制必须讲求实效,成本和效益要进行评估。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原则,围绕为环境管理和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的中心工作,发挥信息化优势,提高环境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能;避免走人“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的误区,盲目追求高新技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

——前瞻性原则。规划编制应当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通过对未来发生的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和部署,以达成扬长避短、增优去劣的目的,确保实现既定的目标。

五、甘肃省环境信息化规划编制重点及工作目标(一)规划编制重点

“十一五”期间,甘肃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以环境管理需要为导向,以环境管理应用促发展,努力消除信息孤岛,基本实现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

规划的重点要放在网络整合、应用整合、数据资源整合和信息服务整合等方面,要充分挖掘和发挥环境信息化的整体效能和优势,在网络管理、业务应用、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服务等方面通过整合的方式取得长足的进展,并大力建设健全环境信息标准体系和环境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和完善环境信息化培训体系,为实现“十一五’’环境信息化建设目标提供坚实的保障,基本实现环境政务/业务信息化、环境管理信息资源化、环境管理决策科学化和环境信息服务规范化。(二)环境信息化工作目标

由于甘肃省经济落后,环境保护投人不足,全省环境信息系统建设无论从资金和能力方面都非常薄弱,远不能满足环境管理与决策对环境信息工作的要求。“九五“初期,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了甘肃省环境信息中心。“十五”初期,借助日本政府无偿援助中1 Oo城市环境信息中心建设项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支持更新部分省级环境信息中心设备项目,建成了兰州市、天水市、嘉峪关市环境信息中心,完成了甘肃省省级、兰州市、天水市、嘉峪关市环保卫星地球站建设,用二期扩项目完成了甘肃省环境信息中心设备及软件更新,初步构建了甘肃省环境信息系统的框架结构,并形成了相应的工作能力。今后以完善我省环境信息网络、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创新环境管理政务和环境管理业务,实现环境政务和业务信息化、组织建设地方视频会议、各级环境保护政府信息网站,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环境信息服务为工作重点。在力求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的前提下,将全省环境信息网络建设、电子政务和业务管理信息化作为整体考虑到2 0 1 O年,甘肃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为:按照国家环境信息工作总体要求,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继续建设和不断完善覆盖省、市(州)、县统一的环境保护政务内网、环境保护政务外网和因特网并用的环境信息网络平台、环境管理业务应用平台和环境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建立服务于社会和大众的环境保护政府门户网站。不断整合和完善省、市(州)两级环境数据库及相应的数据查询、统计分析和共享发布系统。加强环境信息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环境信息标准规范和安全保障两个体系。实现省、市(州)两级环境监测站、各类专业环境监测网站及重要污染源监测信息对接传输和共享。

甘肃省环境信息网络系统由环境保护政务外网和政务内网构成。

1.环境保护政务外网是各级环境保护局的业务专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业务。省环境保护政务外网向上连接国家环境保护政务外网和省政府政务外网,向下连接市(州)、县环境保护局和具有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支持数据、语音和视频业务,具备密码管理、安全认证、网络管理、信息管理和交换等各项功能,逐步完善备份、应急和灾难恢复体系。

甘肃省环境保护政务外网建设的具体指标为:

省环保局、80%的市(州)级环保局和有条件的区县级环保局建成并完善环境保护政务外网;省环保局、80%的市(州)级环保局和有条件的区县级环保局通过甘肃省环境保护政务外网接人国家环境保护政务外网系统和省、地方政府政务外网,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交流。

规范环境信息服务工作,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环境信息服务:组织建设省、市(州)级环境保护政府信息网站;在统一规范的基础上,省环保局和8 O%以上的市(州)级环保局开通因特网网站,同时通过其他多种渠道向社会公众提供环境信息服务。

2.甘肃省环境保护政务内网建设结合各地区、各单位局域网建设统筹安排,省局政务内网连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及省、地方政府政务内网,具备密码管理、信任体系、网络管理、备份、电子公文传输、信息管理和交换等各项功能,实现跨地区跨部门业务的互连互通。政务内网建设必须施行与政务外网和因特网之间的物理隔离。

甘肃省环境保护政务内网建设的具体指标为:

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创新环境管理政务和环境管理业务,实现环境政务和业务信息化:省环保局、6 0%地市级环保局和有条件的区县级环保局实现办公自动化,通过计算机网络开展日常管理工作。

进一步提高环境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计算机应用技能,形成自觉运用计算机辅助工作的文化氛围:70%以上的各级环保局领导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辅助办公;省级环保局及其直属单位80%、市(州)级环保局6 0%以上的环境管理工作人员经过培训能够使用计算机辅助办公,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有条件的区县级环保局也要开展计算机技术培训工作;省环保局及其直属单位、7 O%以上的市(州)级环保局和有条件的区县环保局建立起环境信息工作机构和队伍,形成稳定可靠的环境信息管理体系和工作能力。3.初步完成全省环境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工作,为管理决策提供充实的信息资源:省局及其直属单位80%以上的政务和业务工作通过资源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市(州)级环保局6 0%以上的环境信息通过资源平台实现信息统一管理和共享;有条件的区县级环保局也要开展环境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工作。

4.加强我省放射性废物监管、电磁辐射环境监测与信息传输能力建设,结合国家在我省实施的放射性监管能力建设项目,完成辐射环境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核与辐射环境监管能力与水平,消除对环境安全形成的潜在威胁。5.结合环境信息广域网和国家卫星项目,建设省、市(州)两级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网络系统,以建设自动监测信息实时传输网络系统为重点,不断改进和完善数据传输、储存和分析系统,做好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和重点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系统联网工作,实现国家、省、市(州)三级环境监测站、各类专业环境监测网站及重要污染源监测信息对接传输和共享,实时掌握各要素自动监测信息,实现环境监测信息的科学、安全管理。

6.在甘肃省生态环境状况遥感及地面调查的基础上,加强环境遥感工作力度,形成定期对我省生态环境状况的大范围动态监测能力,并建立甘肃省生态环境遥感信息系统,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

六、“十一五’’甘肃省环境信息化实施的重点项目

“十一五’’甘肃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以环境管理需要为导向,以环境管理应用促发展,建立全省环境信息网络系统、环境信息管理业务应用平台。

(一)甘肃省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项目

建立健全甘肃省环境信息网络体系,借助电信平台,搭建环境信息网络,形成以省环境信息中心为网络中枢、各市(州)级环保局为骨干的网络系统。在“十一五“期间,为了基本实现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基本实现环境政务/业务信息化、环境管理信息资源化、环境管理决策科学化和环境信息服务规范化。

1.各市(州)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目前,除兰州、天水、嘉峪关、白银市环保局形成了环境信息网络平台外,其他市(州)还未完全形成环境信息网络平台。“十一五”期间,为了争取实现国家、省、地三级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按照环境信息资源网络平台建设的技术要求,分别规划建设环保政务内网、环保政务外网和环保政府网站。

2.各市(州)环境信息广域网及环保视频会议系统建设

借助电信平台,搭建全省环境信息广域网,以甘肃省环保局为组网核心,连接各市(州)环保局,组建全省IP专用广域网络系统。主要承载我省环保局与各市(州)环保局的多种环境业务信息的传送与应用,包括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数据传输和环境管理业务应用互为一体的全省环境信息广域网络系统。甘肃省环保局视频会议系统将基于全省环境信息广域网络系统,连接各’地环保局的会议视频终端,实现语音、视频及数据的实时交互传输。3.甘肃省省级环境信息网络系统改造项目

在现有省环保局局域网的基础上,按照标准和规范进一步完善机房建设,加强与国家环保总局、省、市(州)环保局与地方政府互联的政务内、外网和环保政府网站的建设工作。

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创新环境管理政务和环境管理业务,省、市(州)环保局实现办公自动化,实现环境政务和业务信息化,初步完成全省环境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工作。

(二)环境管理业务应用平台建设

1.1 2 3 6 9环保举报信息自动管理系统

“1 2 3 6 9“是环境违法行为举报热线,用于环境违法行为举报信息的统一受理和管理,快速响应、及时查处,热线建成后由各级环境监察部门负责维护管理,实现互联互通,热线建设的技术方案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统一要求,省、市级环境监察机构作为指挥中心,具备转接、三方通话和应急指挥功能。

2。甘肃省环境监测信息实时传输系统建设项目

结合国家环境卫星项目和全省环境信息广域网,建设省、市(州)两级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网络系统,以建设自动监测信息实时传输网络系统为重点,不断改进和完善数据传输、储存和分析系统,做好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和重点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系统联网工作,实现国家、省、市(州)三级环境监测站、各类专业环境监测网站及重要污染源监测信息对接传输和共享,实时掌握各要素自动监测信息,实现环境监测信息的科学、安全管理。

(三)甘肃省环境信息综合平台系统建设项目

随着环保工作的不断深化,国家环保总局相继建成了一系列环境保护业务系统和相关数据库,分发到各省(直辖市)使用,在环境信息化工作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总体上看,应用起步晚,起点低,环境信息资源缺乏统一的整合,共享水平低,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支持服务的能力弱。系统建设缺乏统一的集成,应用效率低,没有形成整体的信息服务能力,目前还都处于单机运行状态,无法实现环境信息的全面资源化。

为了尽快满足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根据国家环境管理信息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我省电子政务建设和环境信息化发展实际情况,“十一五”期间,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初步实现甘肃省环保局电子政务综合平台,逐步完成综合平台网络整合、应用整合、数据整合、资源整合和信息服务基本功能。主要包括:集成重点环境管理应用系统、基于数据整合实现数据共享、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建立用户身份认证权限管理和规范信息服务,初步建立相关的信息标准规范和安全保障体系。

篇2: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局为了更好地提供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编制了《北川羌族自治县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局政府信息公开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需要获得本单位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建议阅读《指南》。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局政府信息公开如发生变化,《指南》将及时作出更新、说明。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在北川羌族自治县电子政务外网门户网站(以下简称“北川门户网站”)查阅《指南》,也可以到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局行政办公室(办公地址: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龙南街)查阅。

一、主动公开

1、公开范围

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局主动向社会免费公开的信息范围参见《北川羌族自治县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在北川门户网站上查阅《目录》,也可以到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局行政办公室(办公地址: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龙南街)查阅。

2、公开方式

对于主动公开信息,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局主要采取网上公开和在当面受理点公开两种公开形式。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

1局政府信息公开的具体网址:http://beichuan.my.gov.cn。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局当面受理点: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局办公室(办公地址: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龙南街);办公时间:工作日;联系电话:0816-4821481。

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局还将采用简报、媒体、便民资料等辅助性的公开方式主动公开本单位的政府信息。

3、公开时限

本单位各类政府信息产生后,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公开,最迟自信息产生后的20日内公开。

二、依申请公开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需要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局主动公开以外的政府信息,可以向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局申请获取。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局依申请提供信息时,根据掌握该信息的实际状态进行提供,不对信息进行加工、统计、研究、分析或者其他处理。

(一)受理机构

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局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受理部门: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局办公室(办公地址: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龙南街);办公时间:工作日;联系电话:0816-4821481;传真号码:0816-4821481;电子邮件:dygl-bcghhbj@my.gov.cn;邮政编码:622750。

(二)受理程序

1、提出申请

申请人向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局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应填写《北川羌族自治县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局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见本《指南》附件,以下简称《申请表》)。《申请表》可以在受理机构处领取,也可以直接使用本《指南》附件中的《申请表》。申请人可通过联系电话咨询相关申请手续。

为提高处理效率,申请人对所需信息的描述应尽量详细、明确,若有可能,请提供信息的标题、发布时间、发文字号或者其他有助于明确该信息的提示。

2、申请方式

(1)现场申请。申请人可以到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局受理机构申请获取政府信息,并填写《申请表》。书写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

(2)书面申请。申请人填写《申请表》后,可以通过传真、信函方式提出申请,通过信函方式申请的,应在信封左下角注明“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字样。申请人如申请获取与自身相关的政府信息的,应当持有效身份证件,当面提交书面申请。

(3)网上申请。申请人可在北川门户网站填写并提交本单位的电子版《申请表》。

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局不直接受理通过电话方式提出的申请,但申请人可以通过电话咨询相应的服务业务。

3、申请处理

(1)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局收到申请后,将从形式上对申请的要件是否完备进行审查,对于要件不完备的申请予以退回,要求申请人补正。

(2)对不属于本单位掌握的政府信息,本单位受理机构将及时告知申请人。如果能够确定该信息掌握机关的,告知申请人联系方式。

(3)申请获取的信息如果属于本单位已经主动公开的信息,本单位中止受理申请程序,告知申请人获得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4)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局根据收到申请的先后次序来处理申请,单件申请中同时提出几项独立请求的,本单位将全部处理完毕后统一答复。鉴于针对不同请求的答复可能不同,为提高处理效率。建议申请人就不同请求分别申请。

(5)属于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告知申请人不予公开的理由。

三、监督方式及程序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本单位未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县政府信息公开专项工作组办公室、监察机关和上级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主管部门举报。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本单位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附件:

篇3: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1.1 城市环境信息化为国家环境信息系统的发展提供重要基础

国家信息化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城市环境信息化的辅助, 城市环境信息化的发展在城市环境的改善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各个城市也非常注重城市环境的改善问题, 而此时环保部门在对城市环境的保护和城市环境的治理上展现了巨大作用, 也承担了极大的责任, 但是要更有效地对环境进行管理就必须要有畅通准确的环境信息源, , 所以要积极的采取措施促进城市环境信息化的发展。要知道, 城市环境信息系统对国家和各省级环境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同时也承担了各级环境系统的主要信息来源。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它不只是表面上的一个简单的技术过程, 而是一个随社会发展并不断变化的过程, 在环境运行系统中需要每一个因素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在城市化建设中, 每个城市都将投入百分百的努力进行城市环境的保护工作, 但是如果要更有效的促进城市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就一定要得到信息化的帮助。而这些信息化的帮助包括:环境质量监测、环境污染检测。排污收费检测等, 在这些信息的应用中, 城市环境信息化就显示了极大的作用, 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件。

1.2 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支持并加强了我国信息化建设

城市环境信息化作为我国信息化的一部分, 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影响。在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时代, 信息化俨然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信息时代的到来, 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能够将各个工厂、产业联系起来的企业信息化, 城市环境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相互作用、相互补充, 共同推动我国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例如, 在众多的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项目中, 一个关于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项目经过建立完善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体系, 政府提出相应的策略支持体系, 及建立整个过程的控制体系等来提高建设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通过这样的做法,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同时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在城市环境保护项目中, 要格外注重对污染的防控和治理, 因此城市各级环保机构要积极采取措施, , 严格管理污染问题, 如果将信息化应用到城市污染的防控治理中, , 那将有利于提高各个系统的工作水平和效率。但在发展的过程中, , 我们必须注意到, 要将环境信息化建设提高到新的发展层次就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将最新的信息技术运用到环境管理控制的过程中, 结合信息化的作用促进我国城市社会及环境的往更高的方向和谐发展。总而言之, 城市环境信息化管理作为国家信息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对国家及各级环境系统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 而且作为信息源头对环境管理系统进行监控和优化以便加强我国综合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2 我国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攻略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 国家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地更新发展, 在科技与信息的结合发展中, 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将会发挥更有利作用。但是在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面临许多的困难, 因此, 需要各城市的环保部门齐心协力, 共同推进我国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发展。

2.1 对环境管理机构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建设

城市环境信息化的发展需要有相关的制度进行约束, 促进其进行有条不紊的发展, 这就要求加强环境管理机构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建设。以下做法将提供一个借鉴:第一, 要发挥环保部门的作用, 对地方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的安排和领导,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级环境信息化管理机构, 一步一步向规范化的管理进发, 充分发挥各个管理部门的作用;第二, 要进一步提高环境信息化管理部门的业务和管理能力, 积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 避免不规范的建设拖延发展速度, 降低发展质量, 促进环境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发展。

2.2 在加强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的同时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在这方面, 我们要实行积极地政策。第一, 促进环境信息数据库的完善和发展。作为环境信息系统的重要基础, 环境信息数据库对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具有重大作用, 通常情况下, 环境信息数据库包括五个部分, 分别为环境背景数据库、环境法律、法规、标准数据库、污染源数据库、环境质量信息数据库及环境信息代码库。第二, 进一步完善网络平台。网络平台的建设有利于信息的相互交流和共用, 在城市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需要将“环保内网”、“环保外网”及“互联网”结合起来, 在环保内网的建设中, 要做好各项信息的保密工作, 做到信息的准确、安全、可靠;在环保外网的建设中, 要努力形成高速环保外部网络系统, 使其实现相互之间的高速运转。第三, 规范和完善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在实现资源共享时, 相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 促进各省级城市的统一管理和资源的公平共享, 在环境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的建设中, 要合理的整合各种环境数据, 通过科学的资源数据促进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

2.3 扩大环境信息化的人才队伍

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需要技术的支持, 所以在建设城市信息化的时候需要科研技术人员的贡献,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息息相关, 城市环境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批高素质人才作指导并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 人才的培养在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中极其关键, 不管是通过内部培训还是外聘专家, 都应积极行动起来, 通过人才的作用来宣传信息化技术的优势, 在提高环保内部人员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将更好地提高环保工作的效率, 从而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步伐。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在我国信息化领域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信息化是一个整体, 那么我国城市信息化就是一个局部, 局部与整体的发展相辅相成, 环境信息化的建设促进了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 同时也对我国的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使其更好地推进我国环境的保护, 生态的建设和城市化的发展。

3 结论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 在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中, 我国的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做的越来越好, 虽然环境保护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得更难, 但是在大家的积极努力下, 我国的城市环境将会得到更好的改善。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城市建设也受到很大的关注, 特别是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在当今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进行城市的建设的同时应注意环境的保护, 主要讲述了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为我国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探究思考

参考文献

[1]郭怀成, 陆根法.环境科学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9.

篇4: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关键词:环境信息中心: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X3;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08-02

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形势也随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信息化建设则是加强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手段,而且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要想提高其效益,标准规范体系则是提高环境信息化水平的一个基本保障。当下现有的体系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环境信息化实际发展的需要,基于此,需要继续对标准规范体系加以完善,结合急用先行和全面推进的方针,把环境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切实纳入到环保科技的标准体系当中,以此来不断地完善其工作,促使环境信息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首先要加大硬件投入,完善软件功能

办公自动化是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保障,在环境信息公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需要基层环保部门做好硬件、软件两方面的准备工作,要积极探究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要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多元化资金的投入机制,要把环境信息化工作纳入到政府的规划、计划以及财政预算当中,而且还需要随着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实现同步增长。只有将硬件、软件两者齐抓、协调推进,才能保障环境信息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不要让在线监测成为摆设,要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在线监测”实际上也就是现场采集排污数据,然后再传输给环保部门。既需要相关的环境监察部门到现场进行执法,也需要在线监测仪器的远程监测有效配合,要双管齐下。但是实际上则不是这样的,在现场监察过程中,环保局也能够发现,有些排烟管根本没有和分析监测仪器连接在一起,但是分析显示屏却在不停地显示相关的数据;有些分析仪信号线和数据采集仪没有相连在一起,但是仪器还在不断给环保部门发送所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因此,不要让在线监测成为摆设,要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正因为如此,更需要在技术培训方面对其加以改善,更加规范环境信息的中心建设,提高其效率,促使其符合严格的标准规格。

环境监控中心在投运之前,环境监察部门可以说是专门的治污“警察”,这也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出现。基于此,环保部门需要尽快建立具体组织协调的环境信息公开工作体系,而且还要以此作为基础,逐步完善环保信息公开工作的责任制。此外,也要把环境信息公开工作看作是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要和其他环保工作一起布置、落实、检查和考核等。这样也能够有效提高环境信息的公开化,提高环境监控的工作水平和效率,促使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同步。

三、加强环境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重视并不代表实施,尽管国家已经颁布了很多环境卫生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也为环境卫生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依据。但是如何才能让这些法律法规在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却成为环境卫生工作面临的一个难题。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才能使得已经颁布的法律法规有效实施开展,才能让法律法规发挥出应有的效应。另外,加强环境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还能够把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激发出来。环境卫生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要切实贯彻“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目标,要让全民认识到环境保护卫生工作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全民参与进来,才能更好地实施、促进环境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大力培养环境监控专业人才队伍

在线监控系统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是整个环境信息中心工作中的一个部分,为了确保整个监控系统的可靠运行,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作为基础。如果工作人员不熟悉服务器以及相关的网络技术,即便面对小小的系统故障也会束手无策,这也就导致了只能花冤枉钱请集成商上门解决此故障,无形中也加大了监控中心的运行成本。因此,为了确保环境监控系统能够安全正常运转,为了降低运行成本,需要培养计算机网络的专业人才,而且还要有针对地对不同应用层面的管理以及使用人员开展相关的技能培训,为环境监控的正常运行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来。

五、加大社会组织的参与度

我国环保组织在不断发展壮大,但由于受体制等问题的约束,其监督作用也往往受限。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近年来的多起环境污染案件曝光的背后均有环保社会组织的身影,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加大社会组织的参与度,必将提高其监督力度,为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推演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六、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为了促使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且完善环境信息中心的規章制度是很有必要的。计算机与外部设备可以说是环境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加强对设备的管理,切实提高其利用率,既能促使系统更稳定高效地工作,又能节约成本,为创造经济效益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总之,现代化的建设、发展,离不开环境保护信息化工作的大力支持。由于前期重发展轻治理,当前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都遭到大范围的破坏,形势也是不容乐观的。正因为如此,加强环境保护的建设工作,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环保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需要加强全体群众的环保意识,积极鼓动全民参与到环保工作当中。此外,环保工作中的信息化建设则是环保工作的重心所在,现阶段也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环保事业也不能脱离信息化而独立存在,因此,加大环保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切实抓好各级环保部门的信息基础建设,是环保工作的一个要务。

参考文献:

[1]王合生.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分析—走中国式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道路[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6.18(5):1-3.

[2]申永辉,赵志辰.网络化机房动力及环境监控系统工程实践[J].信息通信. 2012(05) .

[3]牛雪莹.浅析环境信息化建设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第2期.

[4]高峻峰.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发布技术规范制定.广州市环境科学[J],2010 ,(1): 44-48.

[5]谢茗、曾军龙.国外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2(11):29.

[6]甄欣,曾铮.对省级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建设的探讨[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0(4):14-15.

[7]李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会计职业判断的应用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1).

[8]陈德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在2006年8月19日全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可再生能源,2006,(05).

[9]朱怀松,白雪.我国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战略[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8(1):65-68.

篇5: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化建设论文

摘要: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知识和信息已成为时代的主要特征,在这种大背景下,档案信息化已成为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档案工作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而且取得了初步成效。文中分析了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对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途径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网络环境;档案信息化;作用;途径

档案是对人类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档案工作最终都服务于档案的开发利用,将档案的潜在价值挖掘出来转换为现实价值,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在当前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档案信息服务于社会的最佳手段,因此当前需要加快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使档案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篇6:档案信息化软环境建设初探论文

具体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档案检索数据库的建设、档案全文的数字化、档案资源的二次开发、档案局域网和网站的建设、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等。但是许多相关领域信息化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搞好硬环境的建设,如计算机等设备、软件、网络、技术支持等,更要重视信息化的软环境建设。所谓信息化的软环境所指内容较多,本文所指软环境,主要是指信息化的观念、管理规范和标准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现在信息化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技术越来越简单化、“傻瓜”化,管理越来越规范化、标准化,信息系统使用效率的高低、好坏,越来越依赖于软环境的优化,依赖于信息系统的使用者的素质。

一、对档案信息化的认识。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由国家档案局于20xx年xx月xx日颁布并印发,纲要确定了档案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到20xx年,实现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档案管理现代化,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持续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全国xx%的县建成数字档案馆或启动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档案信息化已经成为档案管理研究中的热门话题,各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方案、建议不断涌现,研究不断深入,形成了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热潮,推动着档案管理中的信息化不断前进。

目前,全国各地主要档案馆和各高校档案馆都已经装备了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等基本的硬件,同时计算机大都安装了办公自动化软件,基本可以实现文本、数字、图形、图像输入、输出的信息化;并且随着国家和城市网络化的建设,各地主要档案馆和各高校档案馆也都实现了宽带网络互通。目前信息化的硬件基本具备,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硬环境建设将不断完善。但目前档案管理、利用的信息化工作仍处于较低水平,仅限于档案馆内部文本、数字、图形、图像的输入与输出,可以说,只是实现了档案管理技术手段上的变化,档案管理的主要思路、方法并没有改变,这是制约我们进一步推动档案信息化的重要障碍。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在档案信息化过程中,重硬环境建设,包括硬件、软件和网络建设,而忽视了档案信息化的软环境建设,包括档案信息化中的观念更新,管理规范、数据标准、技术规范、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

二、档案信息化的软环境要求。

1、更新观念,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档案资源社会共享的基础,档案信息化的建设,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档案服务质量,强化档案信息的社会需求,有助于实现档案的实体模式向信息管理模式的转变,社会发展到今天,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档案管理要针对新形式下产生的新问题积极探索,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化为档案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档案管理理念也正以传统的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转变,在不断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时代的有利条件,充分展现人的创新性和灵活性,促进管理和服务的发展。面对社会的发展被动服务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为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提供了条件。

2、管理和标准规范建设。

档案管理和开发应用的标准规范建设是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和核心,目前我们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实践中,由于没有相应的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在文件的命名、存储方式、数据格式、使用的软件平台等方面各行其是,不要说利用网络进行资料自动交换,即使是在大量的计算机文件中寻找特定的档案资料也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例如,在文字档案中插入一幅图像,经常只注意文字存储的格式,而忽略了插入图像的格式,这对于查找图像来源,确定图像的原始性,就十分不利,而原始性、真实性是档案的基本属性;又例如,由于个人使用计算机习惯的不同,基本按个人习惯给文件命名,随着时间推移和资料的大量积累,寻找文件变得越来越难,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因此,档案信息化管理和标准规范建设必须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标准是对一定范围内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

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获得最佳秩序、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对于档案信息化管理来说,所谓标准和规范主要包括管理规范和技术规范两大部分。管理规范主要包括档案资料建设和使用中的一些管理规定,如数字档案相关术语、定义,标准的制订原则、程序,档案信息的分类、代码,档案原始性保证、利用方式,档案使用定价、安全性保证等方面的规定和规范。档案信息化管理和标准规范有一定基础。我国的“档案法”,各级相关管理部门和档案馆制订的各类档案资料管理规定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在档案信息化管理和标准规范中引用,有一部分可能需要修订,还有一些新的规定和规范需要制订。技术规范与标准是关于保证管理规范能够具体落实的各种规范性的技术方法的规定和规范,如信息化档案馆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软件系统工作平台标准、文件存储格式、元数据标准、数字水印、加密算法等。

技术规范与标准引用国家计算机信息管理相关标准就足够使用,基本上不需要新制订,其中一部分标准和规范可能根据实际需要修改,以适应档案信息的特殊要求。档案技术规范与标准方面相对困难的是如何理解和落实的问题。由于档案管理工作者大多计算机水平有限,对于国家计算机信息管理相关标准中的一些术语和技术难点理解上有困难,如果产生畏难情绪,可能影响计算机信息管理相关标准的落实。因此,一方面,档案管理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另一方面,在相关标准引用过程中,加以适当的注解,以方便计算机水平相对较低的使用者使用。

3、档案信息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档案信息化的不同要求,档案信息人才队伍的建设也需要分层次、有序地进行。一般来讲,可以把档案信息化人才分为3个层次。

(1)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型人才。

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型人才。高层次的研究型人员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人才,这部分人才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完成架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研究新技术、新方法在档案领域的应用等工作。因次,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师资力量雄厚,在传统的档案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计算机课程的份量,同时,各专业档案馆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到档案馆工作。

(2)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可行的目标,良好的运行机制,有效的组织和协调,需要掌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因次档案信息化的实施将带来档案管理创新的巨大机遇,将打破原有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就显得由为重要。要建立系统的培训计划,分层次,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我们的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在深厚的档案学基础理论下,创新更科学更先进的管理方法,指导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

(3)档案信息化实用操作人才。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知识和能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本质也是逐步实现档案保管由实体型向信息开发型转变,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在朝着复合型和全方位的方向发展,因此,档案信息化人才不仅应具有技术性知识和能力,还具有全程化参与的能力。应当看到,当档案信息化建设到一定阶段后,对档案人员数量的要求将会相对减少,而对人员能力的要求将会不断提高。档案信息化实际操作人员要必须懂得现代化管理的基本知识、熟练操作计算机,了解网络知识,灵活使用档案管理软件,熟悉从计算机网络系统环境控制、电子文件形成到文档归档、编研、提供利用等一系列环节的工作。

总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与其他行业的信息化相比,档案管理信息化目前正处在起步阶段,我们应该借鉴其他行业信息化的经验教训,在大力推进硬环境建设的同时,重视软环境建设,既重视信息化观念、管理规范和标准,以及人才队伍建设,使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少走一些弯路,以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石保权.关于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思考[J].中国标准化,2000,(3).

上一篇:读书节动员讲话下一篇:2011宣传思想工作全年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