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农业产业化调研

2024-04-29

汝城农业产业化调研(精选5篇)

篇1:汝城农业产业化调研

汝城农业产业化调研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生产加工销信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对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县域经济具有重大意义。汝城县是农业大县,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是实现汝城富民强县的重要战略举措。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紧紧依托农业优势产业资源,以工业反哺农业发展,通过培育一批农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壮大农业产业规模,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为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据统计,今年元至7月全县实现农产品加工总产值2.86亿元,增加值601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0%、18.5%。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8家,其中产值上千万的6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建设了超级稻、杂交稻制种、水果、林业、蔬菜、养殖等六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建设基地面积60多万亩,带动农户6万多户。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62个,参会农户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55%。具体情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规划、完善机制,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支持。一是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制定县农业“十一五”发展规 划,重点发展超级稻、杂交稻制种、水果、林业、蔬菜、养殖等六大特色产业的产业化经营,通过发展精深加工,着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之路,用工业化的办法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推动农业快速发展。依据我县的资源特点,重点突出六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即以文明、附城、土桥、永丰等乡镇为中心的14万亩水果优势产业带,以热水两系制种及大坪、益将、三星等乡镇为中心的1.5万亩杂交水稻制种优势产业带,以马桥的花豆,盈洞、岭秀的西瓜、辣椒,附城、三星的订单蔬菜为中心的8万亩商品蔬菜优势产业带,以龙丰生态为龙头的无公害生猪、清远胴鹅、中华竹狸养殖产业带,以热水、南洞、濠头、益将、集龙、三江口等乡镇为重点的高效林业产业带,以裕湘食品、上祝板鸭、金泉米粉为品牌的食品加工优势产业带。二是加强了组织协调。重新调整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成立了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具体负责农业产业项目的协调论证、规划建设等工作。制定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运行监测管理办法》,加强了对县级以上龙头企业的监测管理。三是加大了农业产业化的资金和信贷扶持力度。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把农业产业化资金、扶贫资金、农业开发资金、信贷资金等集中起来,对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信贷部门对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去年县财政专门安排300万元重点扶持龙头企业改造升级和打造品牌,农发行、农村信用联社等信用部门为企业解决贷款1200多万元。

2、龙头企业日益壮大。龙头企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龙头企业内连千家万户,外接国际市场,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增值、综合服务等功能。按照“扶持大的、改造老的、培植新的”的发展思路,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扶持了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一是集中力量扶持一批。筛选了5家有特色、有规模、有市场的骨干企业,作为市“十一五”期间的重点扶持对象。在县委、县政府全力扶持下,龙丰生态公司升格为省级龙头企业,其产品“龙峰”米粉挤入省“131”示范工程项目笼子。二是扩能改造壮大一批。龙丰生态投资500万元,新建成两条出口农产品加工生产线,每年可保鲜加工农产品2万吨,产品远销美国,年可创产值5000万元以上,出口创汇300万美元,成为我市第一家直接出口农产品的企业。对发展势头好的深汝、双友等几家果蔬公司,政府安排10万元扶持其基础设施改造扩建,拓展了企业的经营范围和能力。三是围绕资源新兴一批。利用我县的林业资源,建设了一批林木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主要有纯正、荣盛、湘苏木业公司等。四是招商引资见效一批。龙丰公司通过招商,与台湾一家公司投资3000万元合资组建集产、加、销于一体化的万头无公害生猪养殖场。

3、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我县坚持“举产业旗、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工作思路,各乡镇结合实际,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并且坚持把龙头企业建在支柱产业上,促进特色产业形成规模效益。一是竹木加工业特色明显。近五年来,全县生产木材45万立方米、竹材130万根,销售木材32万立方米、竹材110万根、松香300吨、竹胶合板0.5万立方米、细木工板2.5万立方米、锯材10万立方米。全县竹木加工企业已发

展到6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家,涌现了一批如斌志木业、竹胶板厂、纯正、湘苏等竹木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全县竹木加工实现增加值1835万元,配套基地建设210万亩。二是蔬菜产业方兴未艾。全县蔬菜种植面积7.8万亩,产量9万吨。建立了深汝、双友、海运通等龙头企业。深汝建立基地面积达2万亩,带动农户1.6万户。双友建立生产基地1.8万亩。三是水果产业日益壮大。全县小水果面积达到13万亩,水果总产量达3.6万吨。充分利用我县小水果的优势积极引进水果加工企业,实现水果在深加工上的突破。据调查,我县小果的商品率在85%以上,蔬菜的商品率在60%以上,优质稻的商品率在30%以上,杂交水稻制种的商品率接近100%。

4、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一是以小城镇建设为平台,催生了一批综合市场、专业市场、集贸市场。如文明的水果市场、附城蔬菜交易市场、热水竹材加工市场等都已初具规模,并影响和辐射到了等邻近市县。目前,全县“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格局逐步完善,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能有效衔接,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积极搭建招商平台。精心包装一批项目,实行对外招商。组织龙头企业积极参加港洽会、湘粤经贸洽谈会和各级农博会等招商活动,推介我县的特色产品。筛选了一批龙头企业、重点项目通过县政府网站和各级农业产业化信息网站招商。目前已有广州、深圳等地商家通过网上或电话与企业联系合作,农业订单如期而至。三是不断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出台《汝城县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实施意见》,坚持“民办、民有、民受益”原则,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搭建农民与市场的桥梁。我县现已创建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包括专业协会)162个,参会农户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55%,建立经济技术服务组织22个,各类农民经纪人组织16个2000余人。农村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形成和壮大,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汝城农业产业化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有差距,政府职能发挥不够。少数领导和部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行政管理多,市场运作少,仅重视龙头企业的税源作用,忽视了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缺乏统一、有力的组织领导,优惠政策少,投入资金不足,束缚了广大群众的自主创新意识。

2、龙头企业规模小、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带动农户能力不强。目前全县农业龙头企业38家,省级龙头企业只有1家,市级龙头企业只有4家。年产值4000万以上的企业只有2家,1亿元以上的1家,65%的企业年产值只是在1000万元以下。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偏少,并且仍然处于初级加工阶段,深加工、精加工相对薄弱,缺乏市场占有率高、影响力大的名牌产品,难以拉长销售时间、拓宽销售空间和提高附加值,带动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合作,没有形成“风险和利益均占”的紧密型经济共同体,还没有真正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现代农业的生产手段、经营理念的推广和实施还需要一定的过程。

3、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不快。我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还是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组织的经营规模小、带动农户的数量小、结构松散,缺乏资金和必要的资产,部分组织事实上有名无实,不能有效地把千家万户与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机地联系起来。协会组织的组织形式、经营机制和服务水平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会员之间没有产权的结合,内部关系松散,不具备经济组织独立决策和市场动作的功能,对农户缺乏吸引力。另外,农业流通服务组织与农户缺乏有效的联系通道,不能很好地调动广大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农村土地流转不畅,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4、经营体制及观念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集体经济形式,对于解决温饱问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时今,农民依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营体制的获得的收入已无法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经营体制成了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束缚。一户农户就是一个生产单元,全县共有9万余个生产单元。分散的生产单元不适宜进行较高程度的机械化、生物化、规模化经营,不利于资金、土地及水利等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统筹安排与调度及生产流水线的组织,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突破发展,反过来又制约了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的提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老、幼、妇成为农业生产的留守大军,对于农业发展新思路、新技术难以接受,排斥按自然规律实行的轮种、套种、混养等经营理念,同时对公共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存在“小农”意识。打破经营体制、经营理念等束缚农业生产力水平

进一步提高的“枷锁”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举措

农业产业化并非是个简单的概念问题,而是有很强操作性的实践问题,它是由传统粗放农业向现代集约农业,从计划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变的一项社会实践和系统工程。我县农业产业化刚刚起步,正处于初级阶段,要实现农业产业化,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这一质的飞跃,就得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建立起强有力的产业化组织体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打造产品品牌,主动培育农产品产地市场,完善市场体系,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汝城农村经济大发展和农民收入大提高。

1、抓观念转变,提高农业产业化的思想认识。统一全县上下的思想认识,把发展农业产业化提升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推进全县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来抓。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比重大,农业人口多,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参与,如果没有广大农村和农业的工业化,全县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工业化。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协会+农民”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把分散经营用经济手段转化成集约经营、规模生产,把土地、林地用商业运作手段和工业管理方式逐步整合起来,把工业和农业紧密结合起来,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是实现农业和农村工业化,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正确认识,科学对待,为发展农业产业化扫清思想认识障碍,才能抓好我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2、抓基地建设,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为了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规模经营效益,要继续认真实施《汝城县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立足资源优势,不断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的生产基地,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力争特色农产品无论发展规模还是档次上都要再上一个新台阶,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南洞、益将、马桥、濠头等乡镇山区重点发展林果业、山野菜、食用菌等特色农业;大坪、附城、土桥、延寿等乡镇重点发展优质米、鲜细菜、经济作物等高效农业;三星、城郊、城关、外沙、文明等乡镇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到2015年,全县发展农作物播种面积75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9.17万亩,推广种植超级稻9万亩、优质稻22.6万亩,全县粮食优质率达78.1%。引入亚华、德农、神农大丰等名牌制种公司到我县发展制种产业,打破过去由隆平高科独家垄断的局面,形成集团公司公平竞争的生产格局,全县发展杂交水稻制种要突破2万亩,其中两系6000亩、三系14000亩,种子产量400万公斤。水果规模要不断扩大,新扩种小水果2.48万亩,在土桥建成1000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全县小水果面积达14.48万亩,总产量达9.43万吨,产值1.3亿元。发展以花豆为主的蔬菜面积8.62万亩,总产量达到9万吨,其中花豆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5000亩。出栏生猪要突破50万头(其中无公害生猪10万头)、牛1.10万头、羊1.05万只,出笼家禽110万羽,发展清远胴鹅7.1万羽,中华竹狸5.1万只,放养水面9650亩,水产品产量1250吨,发展养殖专业户2000户。

3、抓龙头扶植,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要把本土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与引进外商投资同等对待,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对认定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本地政府权限内给予一定年限的企业所得税减免,并尽可能给予其他税费方面的必要减免,在财税政策上给予扶持。为破决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缺乏资金的难题,设立由县财政贴息,企业分期偿还的农业产业化项目专项贷款,扶持农产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和壮大,在贷款政策上给予扶持。利用农业、林业、水利开发资金和商品粮基地、农业综合开发、“星火计划”等专项资金,在投资政策上支持农产品龙头企业。加大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将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列入招商引资的项目范围,扩大利用外资,发展龙头“三资”企业,在经外贸政策上扶持龙头企业。对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农产品加工制品的生产技术,给予科研攻关支持和技术推广服务,在科技政策上给予扶持。二是做大做强一批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认真总结龙丰生态、深汝果菜、湘苏木业、荣盛木业、纯正木业、裕湘食品等龙头企业经验,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选择一批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市场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大的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着力倾斜,予以重点培植。三是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动态管理和监测。把省级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纳入到经常性监测管理范围内,搞好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和经常性指导,帮助企业搞好生产经营,及时规避市场风险,确保企业健康发展。四是常年开通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对农业龙

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运输本组织主管的农产品常年开通绿色通道,免收过路费。对我县生产的西瓜、水晶梨、蔬菜等不耐贮藏的大宗鲜活农产品,按照上市季节开通“绿色通道”,除防疫检疫禁止对农产品运销设卡检查收费外,确保农产品流通环节畅通。五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农业对外开放。在全市招商引资工作中,加大农业尤其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招商、跨区域跨行业兴厂立业,扩大规模、发展技术和增加效益。

4、抓精品打造,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层次。发展精品农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一是要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种子种苗也是一个“龙头”。一个好的品种能创专利出品牌、增效益。要把种子种苗产业作为效益农业的一大新兴产业来抓,充分发挥这种对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关系作用,着力从省内外、国内外引进一批优质、高效,市场前景看好的种子、种苗、种畜,着力优化农产品的品种品质,着力形成一批具有规模效应的名特优新品生产,着力打出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汝城农产品知名品牌。二是要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农业,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农艺规范或技术规程,建立无公害和标准化生产档案记录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综合整治,推广使用高效、安全肥药,从源头上减少和杜绝污染,确保无公害和标准化生产顺利进行。三要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开展新品种的试验和新技术及标准化无公害生产的示范,变行政指挥为技术品种展示和市场信息引导,通过园区的示范和辐射,引导和带动农民发展高科技农业产业,把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与农产品加工工业、农产品加工装备紧密结合,加强技术改进、科技攻关,致力于多角度、深层次开发生产,提高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目前要抓好马桥农业生态园和三江口开发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园的巩固发展,两个园区实现总产值要达4亿元以上。四是大力实施品牌工程,有了“品牌”,农业商品才有具体的目标,质量农业、精品农业才能落到实处。因此,十分有必要选择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或有地方特色的,或有新技术含量的农产品,通过注册商标,通过改装包装,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户外广告等宣传媒介,借助农博会、营销会等各种宣传平台,创造有声誉的品牌,在市场上树立起亮丽的形象,给消费者以特别的品味吸引与享受。五是培训好农民加快科技入户。只有培训农民才能转变农民,只有转变农民才能提高农民。充分发挥农干校、农民之家等培训基地作用,同时建立市、镇乡(街道)二级农民培训教育网络体系,方便农民参加培训,在内容上力求现代化的农业专业培训与农业产业化相适应,注重实效,切实提高他们的素质。

5、抓市场培育,拓宽农业产业化经营空间。市场是市场经济的载体,是市场农业的基础。培育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既要加快有形市场的开发建设,又要重视无形市场的建设,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一是尽快规划建设一个设施先进、功能齐备、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大型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目前,我县现有的农产品市场在规模、服务手段、辐射带动能力等方面都很有限,而且季节性较强,没有一个全天候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大量农产品走不出去,优质不优价,制约着全市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因此,要改造建设一个标准相对较高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健全县农产品批发市场。二要扶持市场进一步发挥服务功能。重点扶持市场的冷冻、冷藏、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系统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要推行电子统一结算管理系统等现代交易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市场价格,供求信息采集,整理和发布系统,为农民、经营户、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服务。三要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促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发展。重点以果菜等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为窗口,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从加强管理着手,配置检测设备,规范检测手段,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进场交易。四要积极发展中介组织和农民合作社,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大农产品贩销大户,经纪人队伍的培育,以市场为依托,通过组建农产品贩销户行业协会的途径,提高农产品经营户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引导、示范等形式,推广合同制、股份制、契约制等利益联结经验,将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联结为一个共同的“利益均占、风险共担”的市场经济实体。争取全县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个以上,涉及农户2.6万户,带动农户10万多户。其中深汝果菜协会发展会员要突破3000人,在县内外建立购销网点56个以上,辐射汝城、桂东30多个乡镇,发展蔬菜种植面积5万亩,带动农户8万户。五是发展现代物流,积极开拓了国际国内市场。积极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品牌参加国内、国际展销订货会,推广网上交易、连锁经营等物流形式,支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品牌开创国际市场。

篇2:汝城农业产业化调研

作者:汝城统计局----李兵良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12-3-15

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对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县域经济具有重大意义。汝城是山区农业大县,在县域经济中农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更为广阔。因此,以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为抓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是加快汝城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战略。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挖掘农业优势产业资源,重点培育发展优势农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壮大农业产业规模,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2011年底全县实现农产品加工总产值5.96亿元,分别比2009、2010年增长24.6%、19.7%,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形势凸显以下特点。

1、农产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发展时鲜水(干)果面积是12.5万亩,年产水果

7.5万吨,总产值1.5亿元,主要品种为李、梨、柑桔、板栗、锥栗等,主要是分布在文明、土桥、濠头、岭秀、永丰等乡镇;发展时鲜蔬菜面积12万亩,其中田庄早季蔬菜1.5万亩,附城、三星、大坪、马桥、井坡等乡镇春菜、冬菜5.2万亩,马桥、延寿、外沙等乡镇发展朝天椒、生姜等蔬菜面积4.3万亩,商品蔬菜年产值达3.2亿元;在三星旱塘发展硒山茶叶种植面积3000多亩,在盈洞发展金银花种植面积6000多亩,在附城斗山、三星白泉、农科所等乡村推广省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面积1.5万亩,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热水、大坪、发展杂交制种面积2000多亩;在井坡建成了以龙丰、德峰为龙头的牲猪养殖基地,年可出栏生猪3.5万头。

2、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稳步发展。我县现有规模农业龙头企业1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或享受市级龙头企业待遇企业7家)。按发展类别分,规模养殖企业有龙丰生态公司、德峰养殖公司;规模粮食加工类企业有龙丰生态公司、旺发米业公司,其中旺发米业年加工优质大米15000吨;规模木材加工类企业有荣盛木业公司,其中绿叶木业公司的“波林”细木工板、纯正木业公司的“汝垣”指节板获省级名牌产品称号;水果加工企业有祥丰果业公司,年可加工水果500吨;蔬菜加工企业繁华食品公司,年可加朝天椒10000吨,联结朝天椒基地3万多亩,年销售额达8000多万元;茶叶种植、加工企业有旱塘茶场,联结硒山茶种植基地3000多亩;金银花种植、加工企业有利源金银花公司,在盈洞联结金银花种植基地6000多亩。随着我县龙头企业数量增加和规模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对农产品基地利益联结和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日趋增强、日益明显。

3、农产品品牌建设初见成效。近年来,我县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迅速,繁华食品公司的“湘汝”牌小米辣、龙丰公司的“龙峰”米粉、祥丰果业公司的“果之润”水果糕、旱塘茶场的“硒山茶”已获得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绿叶木业公司的“波林”细木工板、纯正木业公司的“汝垣”牌木地板通过ISO9000认证,其中“波林”细木工板、“汝垣”指节板被评为省级名牌产品。在产品认证方面,全县完成农产品认证13个,其中无公害食品11个,绿色食品2个;在基地认定方面,以朝天椒、水晶梨和蔬菜为重点,建立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3个,完成朝天椒、水稻、茶叶、奈李、水晶梨和蔬菜等产地认定17.4万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化程度偏低。我县特色农产品种类众多,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农业产业发展是有面积无规模、有数量无效益、有特色无品牌。如水果、蔬菜种植虽种植面积达10余万亩,但由于缺乏机械化生产、规模化作业,集中连片种植300亩的都很少,很难形成产业规模、保持品质优势,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高。

二是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性不强。我县产值上200万元以上规模农业企业只有12家,产值上1000万元的农业企业只有3家,产值上5000万元的农业企业仅2家,没有一家产值上亿元的标志性农业企业。由于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机械化作业程度低、实力弱,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形成强大的产业链。

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少,科技附加值低。除竹木加工企业外,我县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仅有繁华食品、龙丰米粉、祥丰果糕、旺发米业等四家,且大多是对农产品原材料初级加工,产业链条不长,科技附加值较低,赢利能力差,导致企业积累成长慢,难以迅速带动地方农业产业发展。

四是农产品品牌建设滞后,优势难形成。除“波林”牌细木工板“汝垣”指节板属省级名牌产品外,到目前为止,我县能走出郴州的农产品仅有“湘汝”牌小米辣、“龙峰”米粉、“波林”木地板等极少数农产品品牌,难以形成品牌优势带动汝城农业产业发展。

五是创新开拓意识不强,制约产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大部分是种养植大户、加工大户出身,又是典型土生土长的农民企业家,他们掌握的知识和应用新技术不多,对人才引进,品牌意识认识不足,创新抗风险意识不强,企业扩大再生产不舍得大投入,抑制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同时农民群众对机械化作业认可程度不够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举措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处于初级阶段,要加快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实现科学跨越发展,就得突破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改进农业生产手段,实施机械化作业,扩大作业规模,培育发展优势农业产业,拓宽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领域。抓好该项工作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相关工作部门的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引领群众参与。农机部门要注重发挥部门职能优势,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施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作业,全力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1、突破传统耕作模式,探索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破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把发展农业生产提升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上来谋划,加强对各类新型、适用、耗能低、先进农机具的推广引进,通过举办农机作业现场演示会、产品交流会、农机化新技术培训会等有效形式,激发农民群众购机用机热情。积极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借鉴发展地区“农机合作组织+基地+农业机械”的生产方式,力改过去传统人畜役耕作模式,进一步整合乡村现有土地资源,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积极鼓励引导农机合作组织实施开展农机集约化、规模化作业,加快推动我县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促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

2、发展农机合作组织,发挥机械化作业优势。按照《汝城县“十二五”农机化发展规划》思路,立足县域农业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大户,提高农机综合服务能力。2012年,农机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发展蔬菜、茶叶两大产业。初步确定田庄、暖水、马桥、外沙等乡镇重点发展大棚蔬菜;附城、三星、土桥、三江口等乡镇重点发展茶叶产业。重点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

3、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机化发展水平。一是加大政策扶持。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抓手,围绕农业生产和农民需求,注重发展地方特色农机,继续加大农机补贴范围和力度,加强部门协调,强化技术服务指导,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重点发展水稻、蔬菜、茶叶、水果、畜牧养殖等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机械。二是注重示范引导。以省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县为契机,加大示范项目建设力度,注重农机农艺融合,强化技术指导,以附城斗山、三星农科所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基地建设为突破,提高农民群众对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认可,推进该项技术发展后劲,促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深度推广普及应用,有效提高水稻生产械化水平。三是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农机科技推广强大的信息资源优势,建立县乡农机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异地信息交流,及时掌握农机行业供需服务信息,为广大农机手、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提供及时、准确的服务信息,指导帮助他们实施跨区作业,加强异地技术交流,促进广大农机手增收致富,提升农机社会化作业服务水平。四是开辟“绿色通道”。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对所有参与跨区作业的农业机械,统一免费办理跨区作业许可证,帮助他们安全开展跨区作

业服务,免收过路过桥费,优先保证通行,为农机社会化服务提供安全保障。

篇3:汝城农业产业化调研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世界农业已经进入产业化时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之后的又一伟大创造。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以及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事业的发展,正在并将继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作用将远远超出农业经济的范畴。

2 问题提出

农业产业化是新形势下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要实现农业农村的快速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走农业产业化之路,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基于上述重要意义,近期,就如何加快新乐市农业产业化步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采取入户座谈、查阅资料、发放调查表、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了认真调研和思考。

3 新乐市基本情况

新乐位于石家庄市北部,南距石家庄37公里,北距北京238公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有“羲皇圣里”之称。相传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曾寓居于此,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明。市区北2公里现存新石器时代古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台”。自公元前155年,西汉设置新市县开始,新乐建县已有2000多年历史。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2009年被列为省财政直管县(市)。

新乐辖8镇3乡1个街道,160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总面积5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万亩。户籍总人口49.1万。农业户数8万。城市建成区面积13平方公里。

经过多年发展,新乐农业培育形成了西瓜、花生、蔬菜、生猪、奶牛“三种两养”五大特色农业,是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县”、“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县”,河北西瓜之乡、花生之乡。截至2011年,瓜菜播种面积达18.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4.3%。其中,西甜瓜播种面积5.9万亩,总产量24.98万吨,年产值1.4亿元以上;蔬菜播种面积12.4万亩,总产量80.05万吨,年产值15亿元以上。西甜瓜、蔬菜成为新乐农民自主投入最多、经济效益最好、增长速度最快的优势产业。

4 新乐市农业产业化现状

新乐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始终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引进了全国500强企业———雨润集团。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32元,同比增长8%。共有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9个,奶牛养殖小区28个,规模养殖场2129个,其中21个为标准化小区。拥有瓜菜种植专业户500多户,建立了瓜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0多个,形成了以邯邰、东王、马头铺等乡镇为中心的大中棚西瓜和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实现了瓜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四季供应”,培育出了“新沙蜜”“新益沙”西瓜、“红硕”辣椒、“珍绿”瓜菜、“双健”蔬菜等一批省市知名品牌和著名商标。

4.1 出台了一些政策

该市通过聘请专家实地研究、勘测,确定了符合该市实际情况的特色农业产业,并制定出台了《新乐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关于扶持奶农的八条政策措施》、《扶持养殖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方向明确、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4.2 发展了一些特色种养殖

通过每年评选“种养状元”,对带动效果明显的专业村、专业户进行奖励,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该市逐渐形成了以西瓜、花生、蔬菜种植和生猪、奶牛养殖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为实现西瓜产业化发展,该市邯邰镇小流村率先建设了“好收成”现代化育苗基地,成立了西瓜种植合作社,实行了从育苗种植到生产管理到市场销售的全程管理,做到了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式服务,实现了西瓜生产管理科学化、规模化,“新沙蜜”西瓜被评为河北驰名商标。目前,该基地己发展成为集西瓜、甜瓜、蔬菜等多品种育苗为一体,辐射带动全市20多个村、1500户的科技示范育苗基地。

4.3 形成了一些龙头企业

该市选择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生猪养殖场、无公害蔬菜大棚等作为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在政策、资金、技术方面,重点扶持,优先发展,做大做强,培育引进了一批有品牌、有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龙头企业,有力地带动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对生猪养殖业,从政策、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惠美牧业、天鹏生猪养殖、新乐飞腾肉类有限公司、清真肉类有限公司等一批有规模、有市场、有实力的涉农型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行业“领头军”。目前,天鹏牧业等生猪养殖企业己由原来不足千头的养殖规模发展到固定资产达千万元,生猪存栏上万头,辐射整个石家庄地区的大型配种、养殖基地,极大的带动了产业的整体发展。

基于丰富的生猪养殖资源,该市又积极引进金百汇食品、雨润集团等国内知名深加工企业投资置业,延长产业链条。2009年,全国500强企业江苏雨润集团,投资2亿元新建了120万头生猪屠宰项目,围绕这一项目,该市长远规划,配套发展,鼓励农民发展生猪养殖,促使周边6000户农民从事生猪养殖、加工,每户增收近3000元,一个以肉猪屠宰深加工为中心的覆盖400多平方公里的并列加工产业区正在逐渐形成。

虽然该市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有了一定的基础,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但在实地调研中,发现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和问题,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5 制约新乐市农业产业化原因

5.1 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够

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基本条件。但是,由于生产经营规模小,导致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大型机器难以派上用场,难以采用新技术,难以实现机械化。

5.2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组织规模小,带动力不够

龙头企业的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目前,该市龙头企业的弱小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因此,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当务之急。

5.3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农产品质量不高且安全性差

目前,该市农民生产什么产品完全按照自己消费的意愿和前一年市场上什么价格高决定,常常出现跟风问题,导致产品过剩,产品低水平无序竞争,常常是增产滞销,尤其是农民为了追求生产数量、追求商品率,不注意土壤改良,而是不断地增加农药、化肥、添加剂的使用量,农产品的质量不能适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 对策措施

6.1 以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为契机,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

土地分散经营所带来的弊端,已逐步为农民所认识,并正在为打破这个束缚而进行积极探索。实践证明,土地向产业化集中,实现规模经营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前提和基础,土地向产业化集中,并不是要改变现行的土地承包政策,而是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基础上,允许并促进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要在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下,使土地承包经营权逐步集中到一部分种田能手和龙头企业手中,从而提高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

6.2 以产业化经营为方向,实现龙头企业大增长

龙头企业的成败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且已经成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点。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重点扶植和培育多层次、多形式发展于一体的一批骨干龙头企业。要建设两个“龙头”。

一是加强销售龙头建设,实现产品与市场的对接。政府要把市场建设作为加快农产品流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切实加大实施力度。要坚持形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紧围绕养牛、养猪、西瓜、蔬菜、花生五大特色产业,培强龙、建大龙,努力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畜牧产业,要以彭家庄清真肉食品市场为突破口,扶持培育穆兰德清真肉食品有限公司、新冷肉联厂等龙头企业,大幅度提高肉类加工企业加工能力。蔬菜生产,完善集加工、预冷贮藏为一体的东长寿蔬菜批发市场,为蔬菜加工增值奠定基础。西瓜和花生产业,扩大邯邰西瓜市场和承安花生米市场规模,提升档次,不断扩大市场销售范围,真正形成“农户+基地+市场+龙头”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二是加强服务龙头建设,为产品销售提供有力保障。强化服务科技,积极引进适合的种养名优新品种和先进技术,经试验示范后迅速推广。针对生猪养殖产肉量低、抗病能力弱的缺陷,引进优质瘦肉型猪,以养殖专业村为重点进行推广,并完善配种改良网络。强化信息服务,建立市、乡、村三级农业信息网,形成上接全国农产品产销动态信息网,下连乡村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采集发布体系。配齐市、乡、村三级农业信息员,对农业人才、产品、市场信息进行控制汇总处理,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手段,及时为农民发布和传递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信息。

6.3 以设施建设为载体,实现经营环境集约化

要重点抓好设施精品农业建设,围绕猪、牛、西瓜、蔬菜、花生五大特色主导产业,通过资金上重点倾斜扶持,加快以“小区(场)、棚室、地膜”为主的设施农业迅速发展,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适应市场的能力。畜牧业:要以“建小区、扩规模”为载体,引进先进饲养设备,建立高效、优质饲养环境,从而达到精品设施农业的目标。种植业:要突出培育“绿色、优质、无公害”特色。充分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科学安排荐口和利用生物互生关系的原则,引进新品种,实施立体种植,即“上瓜下菜”模式。要大力推广大、中棚西瓜种植,突出发展错季西瓜、早熟西瓜。同时利用西瓜大棚发展反季、无公害蔬菜。为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安全、无公害的基本要求,制定出台地方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操作规程,引进全套监测设备,同时开展农产品生产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督检查活动,为开发绿色产品,打好特色品牌,提高商品率奠定了基础。地膜花生:针对花生种植的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环境适宜,且花生经济收益高的特点,本着“稳面积、上科技、深加工”的思路,大力推广地膜花生,促使其多果增产,提高出油率,提早上市。

实现农业产业化是目前农业生产发展的方向,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推动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任重道远,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只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实践,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就可以把农业产业化不断推向前进,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产业化遇到的问题以及新乐市的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结合新乐市具体情况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及措施,希望可以加快新乐市农业产业化步伐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新乐市,龙头企业

参考文献

[1]蔡志强.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制度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

[2]李德立.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品牌战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

篇4:汝城农业产业化调研

【摘要】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建设的精神,笔者一行围绕汝城县委、县政府“三城四化”发展战略,结合当前该县创建国家级文明、卫生、园林城市的工作目标,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环保调研活动,基本了解掌握该县生态文明环保建设的现状,查找了制约城乡生态文明环保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推进生态汝城、文明环保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保调研

一、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汝城县确立“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战略发展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该县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聘请湖南大学设计院高标准编制了《湖南省汝城县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在全县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高潮。2009年以来,投入资金20多亿元,完成珠江、赣江、湘江水系生态林5万余亩,完成林业生态建设47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3.7%。同时,该县在科学规划小城镇建设的基础上,将环境整治与生态能源利用相结合,境内建有4个水源水系断面监控点,建成各类沼气池2.65万口,实现“以电代燃户”3.94万户,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喜人。目前,全县5个乡镇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19个乡镇被评为省级生态乡镇。该县生态文明环保建设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亮点纷呈。该县山地绿化、规划建设、国土保护、污水处理、垃圾清运、生态治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文明卫生创建等工作成效显著,已成功完成省级文明、卫生、园林城市创建,106国道沿线绿化基本完成,“三纵六横”路道绿化全面启动,樱花公园等示范林、生态林建设有了新业绩;乡村全面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高效农业,大力推广改厕、改厨工程。

二是文明环保体系逐步形成。环保宣传、绿色倡导,环境监测、环境治理、能源利用等文明行为时处涌现,营造了浓厚的文明新风;开展以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污染综合防治、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污染流域综合整治为热点的文明环保活动,逐步形成文明环保体系。

三是生态环保意识日趋增强。为确保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该县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生态环保政策法规,使其宣传家喻户晓、人人

1皆知。目前,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污水、机动车辆尾气等有害污染物的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全民生态环保意识日益增强。

四是生态资源依法受到保护。该县依法加大对原始生态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贯彻《野生珍稀动植物保护条例》,林业部门启动了“封山育林”工程;环保部门制定出台了企业准入制度和污染源排放标准;九龙江国家级森林公园成功申报为国家原始生态旅游景点;热水、暖水已建成两大地热温泉休闲旅游景点,强力打造“中国养生之都”旅游精品。

二、存在的问题

城乡规划建设滞后,硬件设施不配套,制约了生态发展;城区机动车辆日益增多,尾气排放不达标,影响居民身心健康;公厕标准化建设管理滞后,难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城乡部分区域污水排放杂乱无章,环卫硬件设施有待完善;乡村耕地和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严重;部分乡村砍伐林木严重,农民生态环保意识薄弱;部分民营企业污染物排放超标,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文明程度有待提高。

三、建议及对策

1.严格环境准入,建立生态文明的产业支撑体系。一是要科学制定城乡建设规划。着眼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科学制定城乡建设规划,强化硬件设施配套,重点推进公厕标准化建设和管理,规划建设污水等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处理工程,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清运和无害化处理。二是要严格行业准入机制。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法规,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在确行业准入条件时要充分考虑环保要求,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准入条件、清洁生产标准和排放标准。三是要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按照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原则,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实行统筹规划、同步实施,促进自然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建立各类废弃物收集、转运、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的构架体系,大力推进生产、生活中各类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四是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乡村要科学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大力建设小型水电站,安装省柴节煤炉灶、太阳能热水器、沼气池,实施改厕、改厨工程,减少室内气体排放。

2.加强生态环保,构建生态文明的环境安全体系。一是要实施分

区类管理。确定生态生态环保不同地区的主导生态功能和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格局,强化管护能力建设,推进规范化管理,提高环保质量;二是要强化污染防治与节能减排。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加强工业废水治理,推进重点行业二氧化硫综合治理;加大城市环境的治理力度,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强化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监管;加强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治理,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清运和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置,控制固体废物污染,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强放射源的安全监管,确保辐射环境安全。三是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完善农村环境管理体制,建立农村环保目标责任制,实行“以奖促治”政策;大力推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水质改善;积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治理,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积极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规范有机食品开发,组织开展有机食品生产示范点建设,预防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四是要严控资源开发和环境监管。按照“环保优先、有序开发”的原则,做好资源、能源开发规划和项目的风险评估,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加大生态环保监管力度,防止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建立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促进新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统筹用水调配,有效保护水资源;严控建设用地增长,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化水平;加强对生态敏感区域旅游开发区的环境监管,推广生态旅游景点示范。

3.加大宣传教育,建立生态文明的道德文化体系。一是要倡导文明道德规范。崇尚生态文明理念,从不同层面入手,建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规范,逐步壮大环保志愿者队伍;大力倡导“保护环境、尊重自然、节约资源”的社会风尚;恪守“优质服务、文明办公、清正廉洁”的职业道德;积极弘扬以健康生活、和美家庭、邻里和睦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二是要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实行环境标志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提高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倡导购买绿色、有机产品,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以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提倡绿色出行,开展“无车日”活动;以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引导公众改变不良的消费方式,要简化商品包装,减少塑料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三是要强化生态文明宣教。采取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科普展览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事物、新典型,积极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效,丰富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建立生态文

明教育的长效机制,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通过家庭教育,形成生态文明的家风;通过学校教育,普及生态文明知识;通过社会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

4.健全长效机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体系。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协调联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二是要健全机制体制。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决策机制,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考评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各部门绩效考核范畴;环保部门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创新发展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推动企业成为节能环保的实施主体和投入主体,逐步形成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的格局。三是要完善法律体系。建立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坚持依法行政,杜绝环境执法中的保护主义,遏制行政干预执法的现象,打击权法交易、权钱交易的不良行为。四是要制定政策标准。科学制订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技术规范、环境标准体系、资源有偿使用和污染者付费政策,合理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限制原材料、粗加工、高耗能、高污染、高风险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公开限制生产、出口的产品和工艺目录,建立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县环保部门应配合相关部门,科学制定环保经济和生态补偿政策。五是要推进试点示范。以建设“生态环保示范县”为载体,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着力整合社会资源,调整工作思路,开展以“生态汝城、文明环保”等为主题的生态建设活动,及时总结经验,丰富内涵,突出特色;将工作重点放在生态县建设监管过程中,突出成效评估,对在建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全面推进环境优美乡镇、生态街道、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生态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自下而上、由点到面,不断扩大建设成果,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篇5:汝城农业产业化调研

作者:汝城县课题调研小组 何好生李彬时间:2013年4月30日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是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为有效了解掌握汝城县近几来城乡发展情况,笔者一行深入该县多个乡镇开展社会经济发展调研,基本找准了制约城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推进该县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

一、汝城县城乡一体化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汝城县全面落实省委“四化两型”和县委“三城四化”战略,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攻坚,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在加快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探索统筹城乡规划,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促进了该县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乡村生态建设力度加大。乡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发展高山无公害、绿色有机高效农业,推广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村庄环卫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新农村建设项目中的危房、厕改工作基本完成。

二是城乡交通网络初步形成。近年来,该县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向农村延伸,县、乡、村三级公路交通网基本形成,全县实现村村通水泥路;乡镇新建了乡村客运候车厅,公交班车通乡率达到85%以上,城乡公交一体化初步形成。

三是城乡供水供电网络共享。全县农村实现了城镇供水网络向乡 1

村聚集,延伸到中心村。目前,除部分边远山区外,基本实现了行政村通自来水,全面落实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实现农村用电与城镇用电全部同网同价,农村居民用电质量明显提高。

四是农村消费市场日益扩大。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持续增加,移动电话、互联网已经进入农户家庭,农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五是农村民主法制逐步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实行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增收后劲不足;村镇规划建设滞后,卫生环境较差;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缺乏龙头带动;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难度较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精神生活缺乏;基层组织建设薄弱,创新意识不强。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路与举措

1.理清城乡发展思路,把握发展方向。一是要形成发展共识。要充分认识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核心和目标,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能片面理解为发展就是修大路、建大桥、盖大楼、搞大广场等政绩工程,而是要依据城乡特点设置长远、整体的规划,走内涵型发展道路,坚决遏制粗放型扩大城市规模的“城乡一体化”、乡村城市化发展思路。二是要把握基本原则。以保护耕地、保护生态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原则,相关部门要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制定并出台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专门性文件,来指导、规范各地城乡统筹发展。三是要注重统筹兼顾。要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因地制宜、切勿盲目开发,要严格

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发展速度,确保城乡统筹发展有目标、有思路、有方法,有章可循。四是要拓宽筹融资渠道。不断加大争资立项力度,鼓励民间商业投资,采取市场化入股方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破解城乡建设资金难题。

2.加速推进城区建设,提升城市品位。一是建设“三纵六横”城市路网。加快推进“三纵六横”项目建设,“三纵”指汝城大道、卢阳大道、九龙大道,“六横”指三江大道、神农大道、义昌大道、郴义路、吉祥路、云头路。二是落实新城区开工项目。全面完成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法院审判大楼、检察大楼、司法大楼、监管中心、中医院整体搬迁等工程,着力抓好三栋为民服务中心、国税、地税、工商、烟草、档案财政等综合业务用房建设,完成城市防洪一期、城镇污水处理二期管网工程,启动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卢阳镇三完小建设和人民医院创二甲医院建设,抓好广场丽都、九龙国际、三江花苑、政法小区等项目建设。三是推进老城区改造。启动西街、中大街、上黄门街、半边街、津江街等立面改造和修缮工作。四是严格规划执法。大力开展城市建设“打非治违”联合执法行动,绝不允许不批自建、少批多建、违规乱建,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巩固提升“三创”成果,推广市场化机制,实行网格化管理,发挥数字城管作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3.加快乡村建设步伐,搭建互通平台。一是实现乡镇规划100%覆盖。高标准完成热水镇、田庄乡、暖水镇、文明乡等小城镇示范乡镇建设,重点加大乡村医疗卫生、义务教育、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综合治理等工作力度,构筑强大的社会事业综合服务平台,破解乡村“上学难、看病难、救助难”等农民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全力支持将三江口瑶族镇打造成全省绿色小城镇试点示范镇,推进大坪镇跻身省级中心镇行列。二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切实抓好罗霄山区国道

106线扶贫攻坚百里示范带建设,统筹推进产业扶贫、城乡统筹、生态文明、和美创建、基层党建、社会管理六大工程。三是完善乡村硬件设施。实现公共设施向农村全覆盖,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道路、水利和环保条件,切实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努力构建电网、排污、环卫等体系,特别是确保生产、生活污水100%集中处理,严禁不按国家规定随意排放“三废”的现象发生,保证污染不因城市规模扩大而由城市向农村漫延,保持农村的绿色生态环境。

4.强化社会保障管理,优化城乡发展。一是要制定惠民政策,提供社会保障。做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鼓励、支持农民集中居住,有计划地开展旧村改造,量力而行,补偿到位,以最大利益惠顾农民,切不可采取欺骗和强行的方法拆迁,造成社会矛盾和不良后果。不能以降低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为代价推进城乡一体化。二是要搭建就业平台,缓解生活压力。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失地农民中青壮年的就业扶持力度,保证有劳动能力、愿意就业的人都能够有稳定的工作;对于已经超过一定年龄的失地农民,应当采取有效办法,通过以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有效途径,解决其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险等问题。三是完善保障体系,提高幸福指数。各级党委、政府要着力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确保失地农民壮有所劳、老有所养,让他们过上舒适、稳定的生活,幸福指数得到有效的提高。

【作者简介】何好生,男,汉族,中共党员,本科文化,1995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汝城县农业机械管理局副主任科员兼办公室主任。

上一篇:耳熟的电视广告词下一篇:化工业员工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