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认识线段

2024-05-10

二年级数学认识线段(共9篇)

篇1:二年级数学认识线段

二年级数学《认识线段》评课稿

起初,因课务安排未能聆听黄老师执教《认识线段》,颇感遗憾。然而幸运的是,一周后的小学数学青年教师教学研讨活动中,有了向黄老师学习的机会。随后,蔡主任的精辟解析又让我收获满满。

蔡主任认为一堂好课有三个标准:第一,解读教材——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第二,教学设计——进退有度,左右有局;第三,课堂调控——自然、及时、深入、激励。而黄老师的`这节课如果用以上三个标准来衡量的话,着实是一节好课。

在解读教材方面,教者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被拉直的毛线来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表示,建立线段的模型。再通过观察直尺、黑板、课本的边线,欣赏生活中的线段,正方形纸对折后观察折痕,以及沿直尺边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教者认真领会了教材编排意图,并运用好教材,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在教学设计方面,教者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了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通过拉出线段、画出线段、折出线段一系列操作活动,将理解概念与数学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探索能力。在课堂调控方面,教者也展现了自身内在的魅力。

但教者在教育教学机智方面还略显不足。如师:“假如你是线段,你会怎样介绍自己?”有一生站起来说了两次“我叫端点”,教者又请另一生示范介绍后,再次请该生介绍。该生还是介绍:“我叫端点!”教者急忙打断她的介绍,明确告知她:“你是线段!”蔡主任的建议是:这时可以因势利导,就让这位学生介绍端点。举例:“我是端点,在线段的两头,我是线段的一部分!”……教者在教学时,不要只想着将学生的发言向设定的答案上导。应该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挖掘可利用的生成资源。机智虽闪光于一时,但它的产生却是平时大量经验积累的结果,可谓厚积薄发。因此,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只有平时多读书、多实践、多思考,定能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篇2:二年级数学认识线段

一、教材分析

《量长度》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部分:认识线段,认识厘米,认识米,以及实践活动“量一量”。

“认识线段”这部分内容是教学量长度的基础,因为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教材先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学好这部分内容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度量单位。

二、目标制定:

以《新课标》为依据,结合本节课内容特点,我预设了本节课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线段,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线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过程和方法:让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情境中,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线段和线段的特征。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根毛线,一把尺子,一张长方形纸和长短不一的游戏棒若干。

三、学情分析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一课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可以说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零,有的是朦胧的生活经验,是幼时父母说过的什么是直的,曾经在生活的玩耍中接触过的什么是弯的。在他们不完全的概念中,有弯与直之分,却没有线段、射线、直线之别。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注意力不够集中。但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强烈的表现欲,这些都是课堂上需要利用和捕捉的闪光点。

四、教法,学法预设

认识线段属概念教学,根据学生对概念认识得到一般规律: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为此我预设了如下教法学法:

预设教法有:直观演示法,谈话启发式,尝试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预设学法有:观察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索法等。

五、教学流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发展生活”的理念,必须通过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得到体现和实施。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预设了七大版块:一、曲直对比,情境导入新课;二、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三、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四、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五、活动体验,深化线段认识;六、全课总结,抽象线段特征;七、当堂检测,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版块一、曲直对比,情境导入新课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有别于语文等其他学科情境。这种情境是一个一步步地纵向深入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主动认识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本节课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1、出示两根小棍一根是直的,一根是弯曲的。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两根小棒有什么不同之处?

3、让学生根据这些线的特点分为两类。(曲线和直线)这一环节的设计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探究欲,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识打下了良好基础。

版块二、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点,你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学生把线分为曲线和直线后

1、首先追问:你能想办法把这些弯线变直吗?让学生用事先准备的毛线动手试一试,再汇报演示:你是怎么做的?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捏住毛线的两头,拉紧毛线;另一种是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此时可让学生展开讨论:哪一种做法使毛线更直?

2、然后告诉学生: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让学生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互相指一指手中的线段。

3、教师演示并说明:同学们捏住的毛线的两头,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追问: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

4、让学生回忆刚才的操作,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线段有哪些特征。

5、在数学上,线段也可以用的图形表示让学生指一指这条线段从哪开始到哪结束,两个端点是如何表示的。

这一版块的设计意图是: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所以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我引导学生想办法将曲线变直,突出线段“直”的特点,再进一步观察线的两端,明确手捏住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让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获得对“线段”这一抽象概念直接而真实的体验。

版块三、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1首先让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再让他们分别去摸一摸,指一指。(摸一摸是让学生感受线段的直;指一指是感受线段有两个端点。)

2再让学生想象一下生活中的线段,并举例说明。进一步感悟线段的特征。

3、折线段比较长短

让学生拿出圆形纸先对折,再展开,然后观察折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折痕就是一条线段)再让学生折出一个比它长或比它短的线段,对比你折出的的条线段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观察得出线段是有长短之分的。)

4、比较身边线段长短,揭示线段有长有短。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这个环节中,有上一个寻找身边的线段到想象生活中的线段,由摸一摸,指一指,到抽象地说出生活中的线段,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经验及事物建立联系。

版块四,根据线段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此时学生已经经历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并会描述线段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作了如下设计:

1小组讨论:你准备用什么工具画线段,怎样画?

2学生用不同的工具,不同方法尝试画线段?

3汇报交流展示学生所画的线段。

4教师示范画法,并说明: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来画线段比较方便,美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通过探索,操作,尝试等方法主动建构,而不取决于学习者机械的模仿和记忆。这一部分教学要求学生从已形成线段的表象中,抽象出线段。在前面摸一摸,指一指的,找一找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用身边的工具尝试画一画线段,先自己建构线段的模型,再通过讨论交流完善这一建构过程。

版块五,活动体验,深化线段认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内化本节课的知识,我设计了基本性练习,拓展性练习和开放性练习。

基本性练习

书后“想想做做”的第1题,让学生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学生通过判断并作出解释,加深对线段的认识。

数线段“想想做做”第2题,先让学生数出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然后让学生指一指线段的端点,初步感受公共点。最后再提问: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发现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是几边形。

拓展性练习

连线段

想想做做第3题,先出示两个点,问:你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吗,你能画出几条线段?

想想做做第4题,出示三点,理解“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先猜一猜画出来会是什么图形?再独立练习,事物展示,让学生体会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想想做做第5题,出示四点。先猜一猜你最多能画出几条线段?再让学生画一画。让学生在画一画,议一议的过程中体会两点之间可以画一条线段的规律。

版块六,全课总结,抽象线段特征

通过总结,让学生回答我们认识了什么,线段有什么特点这两个问题,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线段上升到理性认识线段,从直观认识线段上升到抽象认识线段。更加明确线段的三个特点: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长有短。

版块七,当堂检测,反馈学习效果

这样做的目的,教师能很好的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以便进行因材施教,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增效”。

六、板书设计:

把线段的特征总结为三点板书出来便于学生记忆掌握,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认识线段

1、直的

2、有两个端点

3、有长有短

在本节课整体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从朦胧到清晰,从感知到抽象。以上设计源于,以下认识:

(1)教育心理学表明:当学习与已有经验相联系时,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时数学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所以首先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感受生活中有数学,接着去摸,指,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从而抽象出线段。

篇3:二年级数学认识线段

一、参透知识本质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参透知识本质就是要求教者在预设教学活动之前,首先要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研读教材,理清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和关系,把握知识的本质内涵、实质联系和系统性架构,并设想如何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连点成线、连线结网,生成富有结构性、通融性和迁移性的知识包。这样的知识包才是富有生长性和智慧性的,才能在运用中活化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智慧。否则,散如沙、乱如麻、多如毛的知识灌输,只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和厌学的诱因。孟子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所以,参透知识本质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现行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时分秒》这一单元究竟有哪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如何,又该怎样将它们连成一个整体呢?我们从“计量单位”“计量工具”和实际运用三个维度将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以下的梳理:

1. 计量单位:本单元介绍的时间单位有时、分、秒,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60。而进率60与钟表的构造有关,因为一圈有60小格。

2. 计量工具:工具分类有闹钟、手表、秒表、电子表等。构造元素有数、针、格子。

数:钟面上有数1到12,这12个数有序地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由此可强化顺时针方向,同时可强调数12的特殊性,它是三种针共同的运动起点与终点。

格子:有两种,大格和小格,用12、5和60这3个数可描述格子的特点———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大格有5个小格、12个5小格一共就是60小格。数一共有多少小格,可以5个5个地数数,可以念5的口诀到45,之后依次加5,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数,15个15个地数数 (12到3,3到6,6到9,9到12),或数两个半圈后用30加30得60小格。

针:有三类,时针、分针、秒针。区别时可描述为———短时针、长分针、细秒针;时针走得最慢,秒针走得最快,分针走得比时针快、比秒针慢。

3.实际运用:主要是让学生会认读几时整、几时几分。认读几时几分的思路是:时针走过了几,分针从12起走了几小格,是几时几分。认读的关键是:明确时针走过了几,或刚过了几,或快接近几,也就是在几和几之间,是几时多;分针从12走到了几,走了几小格,是几分;合起来是几时几分。

布鲁纳的认知理论告诉我们:“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的、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所以,当这一单元教完后,教者要引领学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所学的知识整理成知识树,以促进学生在头脑中生成相应的知识图式,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建构。 (如下图)

1小格:分针走1小格是1分1时>1分>1秒秒针走1小格是1秒

1大格: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秒针走1大格是5秒

时针走过了几,分针从12起走了几小格,是几时几分。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是几时整。)

二、链接已有旧知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得好:“影响学习的唯一的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所以,教学中我们先通过链接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来激活学生的认知储备、引发认识冲突,进而实现以旧引新和新中求同,并在新旧对比与融合中实现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重组与改造,使新知真正内化为学生认知图式中的一部分。

识读几时几分是本单元的重点与难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们通过以下4小步成功实现了链旧引新与新旧融合,具体过程如下:

1. 链接旧知:孩子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时、分,你能借助这个钟面,回答时间老人提出的几个问题吗?(电脑出示题目:钟面上有 () 大格, () 小格。短时针走1大格是 ( ) 时,长分针走1小格是( ) 分。分针从12走到 ( ) 表示 ( ) 分钟。)小明是个非常爱惜时间的好孩子,借助钟表的帮助,他将早上的时间安排得很合理。请看第一幅图 (出示书上第11页的4幅图),小明在几时就起床了?你是怎么看的? (短时针指着7,长分针指着12)

2. 以旧引新:再看其余的三幅图,图中的时间还正好是7时吗?小明分别在什么时刻干了哪些事呢?先在4人小组里每人选一幅图说一说,再将每幅图的时间填写在书上。

3. 新知求同:第二幅图是7:15,你是怎么看出来的?7:30呢?7:45呢?所以要看钟面上的时间,我们要先看什么,再看什么? (板书:短时针走过了几 (是几时多),长分针从12起走了几小格,是几时几分。)

4. 新旧对比:请看这3个钟面 (钟面的时刻分别是7:55、8:00、8:05),都正好是8时吗?哪个正好是8时,哪个是8时不到,哪个是8时刚过?怎么看就能一眼看出来?在4人小组里讨论讨论,然后再写出相应的时间。(看分针的位置,分针指着12而时针指着8的是8时;分针不到12的时针就不到8,是8时不到;分针刚过12的时针就刚过8,是8时刚过) 追问:为什么第一个钟面时间是7:55而不是8:55?(7:55的时针在7和8之间,不到8;8时55分的时针在8和9之间,不到9) 不满10分钟的时间通常说成是几时零几分,“8时零5分或8:05”你写对了吗?

通过以上的学习流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和经验来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并通过对比使学生对时针的位置变化生成了清晰的表象和认识;从几时整出发,最后又回到几时整,使学生在新旧知的及时沟通中,对认识几时整和几时几分的方法有了整体而全面的认识,使所学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达到了“见树木更见森林”的最佳学习境界。

三、开展数学活动是有效教学的载体

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数学思维的教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也曾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生动活泼的、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是落实四基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的重要保证。

在《认识时分秒》这一单元,要着重开展以下几项数学活动:

1. 观察与表述活动。

为了让学生对时间与大小格关系的把握达到自动化程度,可以组织学生边观察钟面边进行了三个层面的对口令游戏: 12到 (1), (1) 大格 (5) 小格;时针,12到 (1), (1) 大格 (1) 小时;分针,12到(1), (5) 小格 (5) 分。对口令的方式可以是同座间互相对、师生间互相对、男女生间互相对、两大组间互相对,等等。对口令时可以有序地从小对到大,也可以跳跃着往后对,或打乱顺序对。对口令时还可以让学生配上有节奏的击掌,增强学习的动感和游戏性,提高多感官协同合作的整合效应。为了让学生能理解1时=60分、1分=60秒,一定要借助多媒体的多次动态演示,让学生从“谁走得快,各走多少?”等两个层面静心地观察并正确表述———分针比时针走得快,分针走了一圈也就是60小格时,时针才走了1大格;秒针比分针走得快,秒针走了一圈也就是60小格时,分针才走了1小格。为了巩固认识几时几分的思路,学生在完成观察钟面写时刻之后,要求他们跟同座完整表述思路:短时针走过了几,长分针从12起走了几小格,是几时几分。为了让学生对几时几分的时针位置有明晰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先拨出5:05、5:20、5:55、6:55等,再重点观察每根时针的位置并表述出来,要求用上“刚过、走过、快到、在几和几之间”等词语进行描述。

2. 想象、表述、画图活动。

为了强化从几时整到几时多的时针位置变化情况,可让学生边想象钟面边用左手食指比划时针的位置并用语言表述出来。如让学生想象3:00、3:05、3:55,同时表述时针的位置情况,学生可能会说:指着3、刚过3,快到4,走过3,在3和4之间,在4和3之间,等等。之后可让学生专门进行画时针的对比练习,使数学思维精致化。

3. 阅读、想象、书写活动。

除了看直观的钟面写时刻、说思路外,让学生阅读抽象的文字表述并想象出直观的钟面图也很重要,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实现由抽象到直观的演绎与转换,培养逆向性思维与开放性思维,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如可让学生进行以下练习:时针指着6,分针指着12,是 ( ) 时, ( ): ( )。时针刚过6,分针指着1,是 ( ) 时 ( ) 分, ( ):( )。时针走过6,分针走了25小格,是 ( ) 时( ) 分, ( ): ( )。时针在7和6之间,分针指着10,是 ( ) 时 ( ) 分, ( ): ( )。时针快到7,分针指着11,是 ( ) 时 ( ) 分,( ): ( )。

获得国际数学教育研究最高成就奖的拉弗德教授认为:思维是一个“想象———物质”的混合体,不仅仅出现在大脑中,也通过并呈现为言语、身体、姿势、符号和工具的协调。通过以上动眼观察、动耳倾听、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动脑思考等多种探究活动的协同参与,以及独立思考、同座合作、小组交流、集体碰撞等合作活动,学生就能全身心地愉悦活跃地参与到数学学习内化与外化的全过程,实现课堂学习的深度建构目标。

四、组织变式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古人云:变则通,通则久。为了提高数学学习的实效性、灵活性与创造性,数学学习的方式是变化的,可以是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也可以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数学学习的通道和媒介是变化的,要调用眼、耳、口、手等多感官协同参与脑的思考活动,要借助实物、手势、图形、符号、言语等多种媒介表征数学思维不断提升和灵活转换的过程;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有趣、有序、多变的———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认知阶段,数学学习的内容要由已知引出新知再回到新旧融合的系统状态,让学生充分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部分到整体的数学内化过程,深度把握数学的本质性内涵、实质性联系和系统性架构;而在应用数学模型的实践阶段,则要组织变梯度、变形式、变方向、变本质等多维度的变式练习,让学生经历抽象与具体交融、认知与能力并举、思想与智慧齐飞的数学外化过程,实现对知识的灵活性运用,发展多样性思维,感悟智慧性思想,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比如教学《认识几时几分》的巩固练习环节,我们大胆地重组教材,创设了以下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由单一到综合、由整体到局部的变式练习:

1. 读一读,连一连。

先让学生完成书上12页想想做做的第2题,并将时刻及相应的钟面改为6:05,6:30,6:55,7:55。连线后引导学生对比,3个6时多的时针位置有什么区别?6:55与7:55的钟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练习与对比,学生会对6时多时针位置的几种情况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能使认识接近“整时”的学习难点得以突破。

2. 拨一拨,说一说。

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题,不过,要依次拨出3:00、3:05、3:20、3:55、4:55,拨好后要说一说时针与分针的位置情况。通过由“几时整”到“几时多”的连续而有规律的变化,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和动口表述中再次感悟时针与分针位置的变化规律与联系,巩固时针位置的5种表述方式,即:指着几、刚过几、走过几、快到几、在几和几之间,以及分针位置的2种表述方式———指着几或从12起走了几小格,使学生的感知更加清晰与精细,思维更加深刻与灵活。

3. 看一看,写一写。

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不过,钟面与相应时刻改为:9:05、10:05、9:55、10:55。重在巩固几时零几分的2种写法,对比9:55与10:55时针与分针位置的异同点,从而化解学生的易错点。

篇4:二年级数学认识线段

1.角是由( )个顶点和( )条边组成的。

2.三角板上共有( )个角,只有一个( )角,其余的两个角都比它( )。

3.长方形有( )个角,它们都是( )角。

4.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 )条线,就画成一个角。每个角都有( )个顶点,( )条边。

5.一个长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上有( )个直角,一个长方体共有( )个直角。

二、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角?是角的在( )里画“√”,不是的在( )里画“×”0分)

( ) ( ) ( ) ( ) ( )

三、下面图形中哪些是直角?在直角下面的括号里画“√”。(10分)

( ) ( ) ( ) ( ) ( )

四、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住薄#?0分)

1.边越长,角越大;边越短,角越小。 ( )

2.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 )

3.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了角。 ( )

4.直角可以借助三角尺上的角来判断。 ( )

5.角的大小与开口的大小有关。 ( )

五、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角?(16分)

六、仔细找一找,有多少个直角?(9分)

七、画一画,把下图分成4个相等的三角形。(5分)

八、画一画。(16分)

1.画一个角,并且标明各部分名称。

2.画一个比直角小的角。

3.借助三角板上的角,画出比直角大的角。

4.观察下图,在方格图中画出相同大小的角。

九、分一分,把相应的序号填在适当的( )里。(10分)

(1)( )是直角;

(2)( )是比直角大的角;

(3)( )是比直角小的角。

篇5:二年级数学认识线段

厘米和米

教学内容

认识线段(教科书第59~60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线段,会数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能更深层次地理解线段有长有短,知道每两点就能画出一条线段。

教学重点: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建立线段的表象。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根毛线、直尺和正方形纸。教学过程

一、预习目标:请问下列线哪些是线段?(课件展示)

二、出示目标:课件出示目标,并解释

三、学习目标

(一)观察情境,比较曲直

出示运动场上的直线跑道、曲线跑道,跳绳、拔河的图片。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里的跑道和绳子,比一比两幅跑道线的形状和两根绳子的形状,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一条是直的,一条是弯曲的)

(二)观察操作,认识线段 1.操作、观察

(1)让学生把一根毛线随意放在课桌上,观察是什么形状。

那你能把这条线拉紧看一看,原来弯曲的线变得怎样了吗?(学生拉紧毛线)(2)提问:现在同学们手里的线是什么形状的?(出示固定在小黑板上的一根线:拉直、两端用磁铁固定)

说明:现在两手拉紧的这条线是直的,(板书:直的)这两端的点(指磁铁)叫作端点。(板书:端点)

提问:这条拉直的线有几个端点?(补充板书成:两个端点)

请小朋友互相指一指,你手里拉直的线两个端点在哪里,指着说一说端点。大家看这条拉紧的线,能说出它有什么特点吗?(回答后齐说:直的、两个端点)

(3)指出:把线拉紧,两手之间的一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

追问: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什么?(回答后齐读两遍:线段)(4)变式。

教师两手把线拉紧,连续变换方向、长短,每次要求学生思考:现在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直的、两个端点)

指出:我们把线拉紧,不管它的方向、位置、长短怎样变化,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可以看成是线段。

2、认识线段。

说明: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它是直的(教师画直的线),有两个端点(教师在两端点上点)。这样的图形就是线段。

追问:你知道线段有什么特点吗?端点应该怎样表示?(强调两端要点上点表示端点)

引导:你认识线段了吗?你能闭上眼睛,在头脑里画一条线段,记住它是什么样的吗?试试看。(教师描述,让学生想象:我们在脑子里想,一条直的线,有两个端点,这就是线段)

引导:现在小朋友明白了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在生活里,像直尺的边、课本的边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用实物指边和端点)所以都可以看成线段。你还能找到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小朋友找一找,找到后我们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并指出: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都可以看成线段。那么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3、比长短,画线段(1).认识线段长短。

a、师生都用一张正方形纸对折(见教材),找出折痕。

提问:对折时的折痕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

b、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线段短的呢?(学生折纸,交流折法)

引导:折出的线段哪条长一些,哪条短一些?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小结:折出的这些折痕都可以看成线段。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有的线段长一些,有的线段短一些,也就是说,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线段有长有短)(2)画线段。

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那你能自己画一条线段吗?(学生自己画线段)交流:你用的什么工具,怎样画的?

评价学生画法,并示范画线段:我们可以用沿着直尺的边画线段,两端要画点表示端点。

做“想想做做”第3题。

请小朋友用直尺再画一条比刚才长一些或者短一些的线段,再和同桌说说

你画的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

四、目标检测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第1题图形(可以补充增加直线、射线的图形)。学生判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说说理由。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填写(),再交流。

引导:我们来看这里的图形,多边形的每一条边就是一条——(线段)。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四边形由——(4条线段)围成,五边形由——(5条线段)围成。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连点画出三条线段。

提问:画了几条线段?三条线段围成了什么图形? 说明:三角形就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五、目标补充: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线段有什么特点?

六、达标检测:

要求学生在每两点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就画成几条。读题,了解题意,并提问:“每两点之间”是什么意思? 交流:你画了几条?条数最多的小朋友画了几条? 学生独立完成

七、能力提升:若给你五点,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线段? 作业布置:练习册34页一、二

预习布置:

篇6:二年级数学认识线段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实际,学生难以理解,对此刘清华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线段的感受。鼓励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

课堂上,刘老师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这样容易被学生接受,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刘老师在导入新课的设计中,没有局限于课本,从“毛线”——入手,通过“拉一拉、比一比“揭示课题,区别曲线和线段,建立学生对线段概念的认识。这样导入既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又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中如果只单纯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教学的话,学生认识线段的程度显得单薄和枯燥。其实,我们的生活实际中处处都有线段。设计“比比谁的眼睛最明亮”找周围的线段、找端点等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践,不仅使孩子们认识了什么是线段,尤其有助于理解什么是线段的“端点”,端点并不是人为加上去的,而是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的。这样,学生对线段的认识更为形象和深刻。

篇7:二年级数学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会数图形里的线段条数,并会画线段。

2、培养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

提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教师演示后让学生猜)

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

提问: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

谈话: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板书:线段)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谈话: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

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端。

教师把线松开,提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两端,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

请同桌每人捏住一条线段,以后我们还要学习量线段的长度。

3、认识线段的图形。

谈话:线段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教师先画一条直的线)线段的两端我们该如何表示出来呢?

我们可以在它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或各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板书:)

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

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征。

谈话:同桌看着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巩固线段的特征

1、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

谈话: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

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你能根据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中的图形,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2、找身边的线段。

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比如说吧,这本数学书上就有线段。

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

学生上来指一指。

提问:为什么这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还有哪一条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

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找一找吗?

3、折线段

谈话: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像老师这样对折、打开,这样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你能折出一条和它一样长的线段吗?

同桌合作,一位学生折比这条折痕短的线段,另一位折比这条折痕长的线段。

请同桌学生每人随意折一条线段,比比两条线段的长短。

4、数线段。

谈话:其实有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也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图形。

谈话:这几个图形就在书上第49页,数好后,把每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填在括号里。

集体核对。

问:你能来指一指围成正方形的四条线段吗?

(教师指着其中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教师指着与这条线段相交的一条线段)那么这一条呢?

讲:当两条线段相接时,它们相接的那一点就是它们的端点。

问: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那么由六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

5、学生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想自己动手画一条线段吗?请小朋友拿出纸,试着画一条线段。

教师巡视,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

谈话:你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线段的?能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吗?

为什么这些工具都能画出线段呢?(突出线段是直的,这些工具都有直的边)

请你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线段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请小朋友欣赏你的同桌画的线段,如果他画得很好,就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如果有画得不太对的地方,也请你给他指出来。

6、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画了线段,数了线段,还动手折出了线段,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结这两点画一条线段吗?请把书翻到第49页,做“想想做做”第3题。

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点上两个点,指名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连结这两点能画出不同的另一条线段吗?

这就说明连结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出示书上“想想做做”第4题,请学生读题。

问:什么是“连结每两点”?你能给大家指指吗?

想象一下,连出来会是什么图形?请你准备好直尺,在书上完成。

集体订正。

问:你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谈话:如果给你四个点,请你连结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就是“想想做做”第5题,在书上试着画一画。

集体订正,注意提示中间的两条。

三、小结学习收获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你有哪些收获?

四、综合练习,激发兴趣

“估一估:哪条线段长”。怎样来证实呢?引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线段”的概念在二上年级学是很抽象的。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练习“任意点三点,选两点画一条线段,变成三角形”这个环节上增加了点深度:安排了,三角形有三条线段围成,有没有看到过别的图形中的线段,请举例。从学生大量的举例中了解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又进了一层。然后从

篇8:“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 通过课前的预习, 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 (线段) 对,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线段

(1) 提问:同学们, 你能说一说线段是什么样子的吗?

(2) 全班交流:学生说把线拉直了就是线段。

这时如下进行教学:

师在展台上放一根线, 师:这是一根线, 是什么样子的?是线段吗?怎样就变成线段了? (生1演示)

师:说得真好!捏住线的两端, 拉紧, 变直了就可以看成线段了。所以线段是什么样子的? (板书:直) 改变线的方向, 问:这样还可以看成线段吗?这样呢?说明:方向虽然改变了, 这根线还是直的, 还可以看成线段。

(3) 认识端点。教师拿一根较长的线, 捏住线的两点, 拉紧, 变直了。提问:现在这根线上有线段吗?谁来指一指? (请一生到前面帮助教师拉着线, 师和另一生到前面指)

追问:两端剩下的部分是线段吗?那这根线段从哪里到哪里? (从这个手的这一点开始, 到这个手的这一点结束, 两手之间的这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开始的这一点和线束的这一点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 (板书:两个端点)

(4) 线段的表示。师:老师把线段线请到黑板上好吗? (磁铁固定线的一段在黑板上) 我们可以把它画下来, 怎么画呢? (教师在线的下面对应画一条线段) 边画边讲解:先沿直尺的边画一段直直的线, 有时为了表示出端点, 可以用两个短短的竖线来表示两个端点。

小结: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

2. 说线段

(1) 提问:现在你知道线段是什么样的吗?谁再来说说你心目中的线段是什么样的? (直的、两个端点)

(2) 练习:老师这儿也有一些图形, 你们能找出线段吗? (完成“想想做做1”)

3. 找线段

(1) 师:同学们, 我们刚才认识了线段, 其实我们的身边到处可以看到线段。手摸着课本的一条边:课本的这条边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同学们一起摸一摸, 这条边怎么样? (直的) 它的端点在哪儿呢? (生来指) 课本的这条边从这一点开始, 到这一点结束, 这两点就是它的两个端点。 (手指着黑板上的图) 线段图上这两个短短的竖线是端点的一种表示的方法。

(2) 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 在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请同桌同学找一找, 摸一摸。

(3) 全班交流:谁来向大家说一说你找的线段?

(4) 练习:小朋友们真聪明!从身边找到很多条线段, 我们一起到图形中再找一找, 好吗?完成“想想做做2”。 (说明:图形中的端点可是藏起来的, 有时在图形中也不一定要画出端点)

问:请你仔细观察线段的条数和上面的图形 (手指图形) ,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几边形就有几条线段围成。

4. 折线段

(1) 师演示并讲述:我们还可以用白纸来折变出线段。同学们, 你们能把你折的线段展示给大家看一看吗? (学生到展台上介绍所折的线段:折痕为什么也可以看做一条线段呢?它的两个端点在哪?如果有折几条的, 引导比长短, 指出:线段是有长有短的)

(为了同学们看清楚点, 课件上可同时演示不同的折法)

(2) 你还能再折一折吗?

(3) 学生操作:折一折, 同桌的比一比。 (学生操作, 教师巡视)

过渡:你们真是心灵手巧的孩子, 能折出长短不一的线段, 那会画线段吗?

5. 画线段

(1) 师:同学们课前也画了线段, 谁愿意带上你的工具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画法?

(2) 全班交流:展示学生作业, 学生介绍画法。 (展示不同工具画线段。你还能用其他工具画线段吗) (虽然画法不同, 但都要沿着直直的边来画)

(3) 再画线段:小朋友现在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再画几条线段吗?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想想做做3” (课件出示)

师:小兔回家遇到了难题, 谁来帮帮它。

课件动态演示过程, 师提问:为什么选这条路呢? (因为直)

师:小兔从这走到这 (课件动态演示过程) , 实际上就是一条线段。 (把课件上的线路隐去) 现在你能把小兔走的这条线段画出来吗? (学生完成后展示:把这两点用直尺连起来就成了一条线段) 还能画出其他的线段吗?

(只能画一条线段, 这两点正好是线段的端点)

2. 完成“想想做做4” (课件出示)

师:小兔又来了两位朋友想跟小兔一起玩, 现在有几个点? (手指) 现在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猜猜能画出几条线段?动手试一试。

(课件动态演示)

学生画好后师提问:画成的是什么图形? (正好画成的是三角形)

3. 完成“想想做做5” (课件出示)

师:看谁又来了?现在有几个点了?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 你能画几条?

(课件动态演示)

结合学生的画图, 问:你是从哪开始画的? (相机让学生感悟不重复, 不遗漏的画法) 师特别指出不要忘记画两条对角的线段。

四、总结延伸

1. 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2. 课后实践

篇9:《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48—4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用具

直尺,毛线,课件, 每个学生一张白纸、一张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位特殊的客人(蓝猫)。这位蓝猫十分好客,她还还给小朋友带来一份礼物,想看看蓝猫带给我们的是什么礼物吗?

老师拿出一根毛线,放在实物投影上,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根毛线,发现了什么?(生:弯的)

教师拿起毛线,两手把它拉紧,提问,现在怎么样了?(生:变直了)老师把毛线贴在黑板上。

师:现在,老师告诉大家,这时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叫线段。(揭示课题:线段。)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蓝猫给小朋友带来礼物的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始学习。)

二、观察探究,学习新知

1.认一认

人有高有矮,线段也有长有短,这条线段从这儿(一个端点)开始,到这里(另一个端点)结束,这两点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端点。(板书:端点)那么,线段有几个端点?(生:两个。)

学生指一指。

那你能说出线段有哪些特点吗?(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那么,线段在图上怎么表示呢?

现在黑板上这条线段躺累了,它想下来走走了(取下线段),现在它站了起来,它是线段吗?这样是线段吗(分别呈I、/、\、U型)?为什么?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位置可以不同,可以横着可以竖着,可长可短,但是弯弯曲曲的都不能说成是线段。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线段的图形,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直观形象的帮助学生形成线段的表象。)

2.找一找

小朋友们真聪明,蓝猫还带来了一群小朋友,想让大家从这些小朋友中找一找线段。(课件出示“想想做做1”。)

指名说说哪些是线段。

其实,在我们身边到处都可以看到线段。看看直尺、黑板、课本的每条边,它们都可以看成线段。

请小朋友们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并不局限于课堂,它应由书本走向生活。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数一数

小朋友们真厉害,找到这么多线段。其实,我们前面学的一些图形里也有线段,你能找出来吗?(课件出示“想想做做2”)

指名找一找,并到课件前指指线段,然后说说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强调有顺序的数,并与四边形、五边形等知识联系起来。)

其余小朋友把数得的线段条数填在书上,指名反馈。

4.画一画

线段我们会也找了,也数了,但是蓝猫还有一个小小的请求。

你能画一条线段吗?

哪位小朋友愿意当一回勇敢的小画家? 用手边的工具画一条线段。

学生自己画。

画完后请小朋友说给你同组的同学听一听,你是用什么画的?怎样画的? (学生交流画线段的方法和步骤。)

(设计意图:学生积累了对线段的认识后,鼓励学生寻找、利用手边的工具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自己得出画线段的方法。再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折一折

小朋友们表现得非常出色,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其实,我们还可以折出线段来,让我们听听蓝猫是怎么说的。

(我们不仅可以画出线段,还可以折出线段来,不信的话你可以拿出一张纸来和老师一起折折看!)

拿出长方形纸片,教师示范折,要说明折痕才是线段(师:直吗?那么端点在哪?)。

(小组内折一折,说一说,比一比。)

(1)折一折,然后指给你的组长看一看你折的线段在哪里,指一指它的两端。

(2)折出的线段在小组里比一比,看谁的最长谁的最短。

(3)折出最长的线段。

怎么样,相信了吧,还可以折出线段来呢。那么我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用直尺把这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

(1)在黑板上任意点两点,指名板演。

其余同学在自己课本上完成。

(2)如果有三个点呢?(课件出示“想想做做4”。)

想像一下,连出来的会是什么形状?到底是不是呢?试试看。

独立完成第5题,课件演示。

表扬画得好的小朋友。

(3)那么,如果有四个点呢?(课件出示“想想做做5”。)

学生独立完成。

你画出了几条?还有不一样的吗?(课件演示)

三、课堂总结,知识拓展

今天,蓝猫和我们一起去线段王国游玩,结果我们发现线段王国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你觉得有趣吗?好玩吗?哪位小朋友愿意说一说,你在线段王国里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完善了知识结构,体验到探索成功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老师相信蓝猫听了大家的回答一定和老师一样为大家高兴,那么蓝猫想带大家去它家作客,想去吗?真的很想去?下面我们就和蓝猫一起出发吧!(课件演示)

(1)去蓝猫的家有两条路,一条直的,一条弯的。你想走哪条?为什么?

(2)其实蓝猫的家就是由很多线段组成的,小朋友们,你们能用线段帮蓝猫设计更美丽的家吗?

学生画,画得好的贴在黑板上。

上一篇:餐饮领班求职简历下一篇:创新创业基地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