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A Unit4备课

2024-04-11

2A Unit4备课(共4篇)

篇1:2A Unit4备课

什么是备课 为什么要备课 怎样备课

如何过好备课关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所谓“有备而来,有备无患”,“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实现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连续性,事前必须作充分的准备,否则就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下面就有关备课,我想讲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什么是备课

2、为什么要备课

3、怎样备课

。首先来说说什么是备课?也就是备课的含义。备课,不等于“背课”,备课的含义远比背课要广泛得多,深刻得多。所谓备课,实际上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作教学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学活动。一般地,备课有狭义的备课与广义的备课之分。狭义的备课,是指针对当次课程的备课。一位有准备并且胸有成竹的教师,必能信心十足地在课堂上点拨和指导学生。他应当在上次课程结束后,就着手准备这次的课程,收集与课程相关的资料,考察有关资料,并且预备适当教具(实物教材)。广义的备课,是指教师的自我装备、自我成长和持续发展。这是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书育人的前提和重要保证。这些持续的成长和发展能使教师更胜任自己的工作,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所谓教学,其实是两件事:教师从“教”的过程中,从学生身上学习功课;同样,教师从“学”的过程中,成为更优秀的教师。有些教师对备课的认识是这样的:

一、备课就是写教案;

二、备课是不得已要完成的任务。在某种程度上,备课已沦落为教师工作中的一种形式、一种任务、一种负担,成了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不得不应付的差事。会产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教师不是很了解备课的多种含义。

1、备课是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包含着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水平,也含着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2、备课是知识的内化、具体化与课堂物化的预案。

3、备课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

4、备课是对学生的研究与关注。

5、备课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第二块是我们为什么要备课?也就说备课有什么作用?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 你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你要想上好课,就必须要备好课。备课,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教师的职责和应遵守的规则。因而,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不知道如何备课,不能不研究备课艺术。

一、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好比导演,如果对剧本不了如指掌,对演员不彻底了解,也就不会导演出内容生动、剧情感人的好戏来,教学也是这样。“备好课才能上好课”,这是不争的事实。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是否收到应有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更注重能力的培养,而且新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教材进行全面、深度、系统的解读。我们不能被它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所束缚,而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调整教材,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同时,我们还要解读学生,要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就能防止因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而信息量过小,知识点过少,则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样,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深浅也要适中。内容太深,学生难以接受;内容过浅而使学生索然无味。我们只有真正做到深入浅出,才能让学生乐学。上课好比作战,备课就好比战略部署、写作战方案。“不打无准备的仗”,准备得越充分,越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上课的效果就会越好。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就同一教师来说,进行观摩教学时,教学效果一般都比平时好,原因并非观摩教学时,教学能力提高了,而在于教师备课比平时充分得多,进行了认真的筹划和精心的设计。另外,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如果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如果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中的得心应手。

二、备课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无水无以成江河,无知无以成教师。新教材的实施给教师提供了更广泛探索空间,而且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往往和教师拥有同样的信息资源,有时学生的视角甚至更加独特,更加广泛。他们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机遇与希望并存,挑战和竞争同在,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现代教师应该拥有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要有灵活的教育机智和精湛的教学艺术,这是学生的渴望,也是时代的要求。为了获得源源不断的江河,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博览群书,吸取与教学相关的精华内容,有积蓄才能沉着应对。所以,充分全面多方位的备课就彰显出其重要性了。备课作为教师课前准备的过程,不但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教师经历课前备课(预设)——课中备课(调整)——课后备课(修改),通过一次次的收集资料,一遍遍的处理教材、确定教法,专业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就必然会得到提高。如果要问一堂课你准备了多长的时间?也许这堂课可能只用了十五分钟时间,但是为了上好这堂课可能要用一生的时间。正是由于教师长期的积累,才会有后来课堂上的旁征博引,游刃有余。备课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把可能的教学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的过程。作为教师,都具备一定的专业文化水平和教学能力,但这只是教师教好课的可能条件,如果不去备课,就不能形成某一内容的实际教学能力,也就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必须备课。教无止境,备课也无止境。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我们在备课中学习,在学习中备课,在备课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让自己变得“博大”起来,变得“丰厚”起来。所以,备课不仅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师不断丰富自己教学经验和提高文化水平、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发挥自己的特长,体现自我价值,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第三个是怎样备课?关于怎样备课,我想讲两个内容:

1、备课的基本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实际上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而展开的教学设计。这种设计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总之,它是在于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是为学习服务的。具体要求如下:

一、教学目标制定要准确

二、内容选择要合理

三、作好教学内容分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四、要全面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五、学法制定要恰当,符合学生的实际

六、教学方法要精选,体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课堂环境的改善

七、问题的设计要精当

八、教学细节要周密安排

九、教具和课件准备要充分

十、练习设计要精当

2、备课要备些什么,也就是备课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教案是教师备课成果的书面体现,是教师综合主客观情况进行教学艺术处理的结晶,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一份好的教案,必须符合教学实际,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必须做到前后衔接,逻辑严密,必须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必须做到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备课的基本内容提要包括: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例题、习题,设计好检测与巩固强化的内容、研究教学的教育素材、研究教法和学法、写好教案、授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艺术创造和再创造的备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经武装的战士上战场,只能束手就擒;没有充分准备的课堂,教师的语言干瘪苍白,教师的思维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充其量也不过是“信口开河”,谈不上驾驭课堂的能力。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误人子弟”其害深痛。所以,为了有精彩课堂的呈现,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了学生及自己的专业成长,我们不妨多花点时间认真备好课,而且坚持不懈。

篇2:备课技能——中职教师备课之我见

1.常年备课。

常年备课, 就是说教师备课不能局限课前的几个小时, 它应包括教师平时的对现实生活素材的留心观察, 包括教师对各种教学资料的积累, 要天天备课, 月月备课, 这就是所说的常年备课。

2.学期备课。

学期备课, 是指教师在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指导下对整册书的钻研, 学期备课可粗一些, 学期备课后可编制出《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表》。

3.单元备课。

单元备课是在一个单元 (模块) 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之前进行备课, 单元备课拟出单元 (模块) 的教学计划, 提倡同年级同学科集体备课。

4.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是根据单元明确的教学目的、任务、要求、重点、难点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 进一步从每节课的实际出发, 认真研究和解决单元备课各项计划的具体落实。

5.课前复案。

这是在上课前教师对教案内容再揣摩构思, 默记熟练的过程。

6.课后备课。

这是教者课后回顾, 反思总结的过程。

二、备课的内容

1.备教材——做到五个弄清

(1) 弄清课程标准。

教师备课只有熟悉教学课标, 才能胸怀全局, 居高临下地钻研教材, 真正做到纲举目张。

(2) 弄清教材体系。

教师要通过研读教材, 明确本学科教学任务, 真正弄懂教材的基本思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编写意图, 透彻理解教材的精神实质、内在联系、纵向关系及广度、深度, 最终明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3) 弄清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重点是知识的关节点, 在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教学重点容易被确定, 而教学难点不易被发现。教师在教学中不应把重点与难点混淆起来。教学难点具有有限性、差异性、局限性的特点。

(4) 弄清教材特点。

教材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法的选择。教师在研读教材中找到教材的特点则有助于有的放矢地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5) 弄清教材疑点。

所谓疑点, 就是课堂上学生混淆不清, 容易误解且产生疑惑的地方。教师在备课中, 要去分析教材, 充分考虑学生可能在哪些问题上的质疑, 以便给以释疑解惑。

2.备学生——做到六个了解

(1) 了解班级基本情况。教师应该对班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了解班级的学生构成、特点、风气、智能结构、学习兴趣等。

(2) 了解学生个体自然情况。教师要对全班学生做到了解, 还应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体自然情况。

(3) 了解学生学习基础。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包括班级的整体的学习基础, 学生个人的学习基础。优、中、差生的比例等。

(4) 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要了解学生对哪些方法适应, 哪些方法不适应, 喜欢什么样的方法, 不喜欢什么样的方法等。

(5) 了解学生个性品质差异。

(6) 了解学生的变化与进步, 要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

3.备教学资料——掌握四项原则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根本, 教师必须吃透。怎样才能把课上“活”呢?给教材“添油”“加醋”, 让教学内容丰富起来, 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1) 博览精选, 厚积薄发。作为教师他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 同时还要懂得相关学科的基本常识, 更要掌握和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

(2) 消化吸收, 贵在创新。对学习积累的各种教学资料不能照搬照抄, 更不能喧宾夺主, 重在消化吸收, 贵在创新运用。

(3) 凡引入教学内容的资料中的观点和事例必须科学可靠, 要避免错误。

(4) 引入教学的资料应尽可能是新鲜的, 要避免陈芝麻烂谷子。

4.备教学方法——掌握教改动态

(1) 单一性教学方法。

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或用口述、或用提问、或用演示、或让学生自学、讨论、练习等单一活动的方法所进行的教学。

(2) 综合型教学方法。

它是把教学原则、教学形式、课堂结构、教学手段, 单一的教学方法等都包括在内, 又能完整地反映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

教师备教学方法, 一方面, 要掌握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 如讲授法、谈活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单一的教法;另一方面, 教师在备课中应重点学习掌握教改中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这多半是综合性教学方法。

5.备学法——掌握学法指导的内容与方法

(1) 学法指导的内容:

①制订学习计划的方法。确定学习目标, 分配学习时间, 选择学习方法。②五环节常规学习方法: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方法、作业方法、小结方法。③学科学习方法。以各科教学特点为内容的学习方法, 如学习语文的方法、学习英语的方法、

(2) 方法指导的原则:

体现自主性、针对性、操作性、差异性、巩固性。

(3) 学法指导的形式:

①渗透指导;②讲授指导;③交流指导;④点拔指导;⑤示范指导。

三、优化课堂设计要领

优化课堂设计, 是当前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学习、借鉴优秀教师课堂教学的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课堂设计方案。

四、编写教案

当前教案编写要注意克服以下几个问题: (1) 搬家式教案。这种教案是教师照抄参考书; (2) 应付检查式教案。这种教案不是为教学所用, 而是为了应付检查, 表面看工整规范, 但只是摆花架子; (3) 缺少创新的教案。这种教案沿袭传统教学方法的“五大教学环节”, 没有跳出传统教学的旧框框。

1.教案编写的原则

(1) 符合科学性。依纲扣本, 避免出现知识上错误; (2) 加强创新性, 避免千遍一律; (3) 注意差异性。各尽所能, 避免千人一面; (4) 强调操作性。以简驾繁, 避免臃肿繁琐; (5) 考虑变化性。灵活运用, 避免死教条。

2.教案编写的内容

(1) 课题 (说明本课名称) ; (2) 课型 (说明属于新授课, 还是复习课、还是练习题、实验课等) ; (3) 课时 (说明属第几课时) ; (4) 教学目标 (或称教学要求、教学目的, 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 (5) 教学重点 (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6) 教学难点 (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的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 (7) 教学程序 (或称课堂结构, 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措施) ; (8) 作业处理 (说明如何布置处理书面或口头作业) ; (9) 板书设计 (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 (10) 教具 (或称教具准备, 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

3.编写教案详略得当

篇3:细化备课内容,提高备课质量

【关键词】侧重面;行文线;知识点

“备课”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教学环节的第一项,由此可见备课的重要性。“备好课才能上好课”,这已经是大家的共识。在通常情况下,备课要做到“六备”,即,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作业、备教具。其中,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备好教材。

对语文学科来说,在备教材的时候至少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备好当课的侧重面

1.什么是当课的侧重面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会始终贯穿着一条线,那就是教学的“三维目标”。然而,大家需要明确的是,教参上所给出的“教学目标”只是学习整篇课文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是需要我们在2~3个课时,甚至更长的课时内完成的总目标。很多时候,我们不可能在一个课时内做到面面俱全,所以,我们必须有所侧重。也就是说,在我们备课的时候,需要把这些总目标进行分解。每一个课时我们需要完成哪些目标?怎样将这些目标落实?都是我们在备课时应该考虑好的内容,这也就是我所说的当课的侧重面。

2.为什么要备好当课的侧重面

我们在听公开课时经常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一节成功的课,往往会是教学内容与三维目标的高度统一。而有些语文课却上成了“快乐大本营”,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但是左看,右看,怎么也不像语文课。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原因就在于教学目标的定位没有抓准,教学的侧重面没有抓好。其实,在每节课上课前,我们只要明确了教学目标,清楚自己这一节课到底要干什么,即学生要完成怎样的学习任务,就能合理、有效地选择、整合教学资源,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二、备好当课的行文线

1.什么是当课的“行文线”

在写文章时,作者常常会对所选取的材料进行周密、精心、细致的思考,有条有理的组织成篇,就会形成一条明晰、顺畅、连贯的线索。而这条线索主要是指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络,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这就是文章的“行文线”。它就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使文章思路更加清晰、结构更加严谨。

2.为什么要备好当课的行文线

2001年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而要想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就必须紧紧地抓住作者的写作思路,也就是作者的“行文线”来进行研究。可以说,读课文,抓住了线索,就容易掌握段落结构,领会中心思想;写作文时,抓住了线索,就容易做到围绕中心,组织材料,使文章中心明确,脉络清晰。

可是,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讲,因为他们的年岁还小,在感悟作者的行文线时会有很大的难度,所以,就更需要我们的指导。只有我们在备课时备好这条行文线,上课时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分析、引导,孩子们才能更快地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才能更有效地把这些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三、备好当课的知识点

1.什么是当课的知识点

知识点就是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语文的知识点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当课出现的近义词、反义词、多音字、形近字是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当课出现的表达方法、说明方法、修辞方法是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作家的写作背景、常用典故、文化习俗、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也是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

2.为什么要备好当课的知识点

首先,从知识点本身的特点来看,它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我们当然要把这些知识点备好。

其次,从语文的学科特性来看,更需要我们在当课知识点的捕捉上多下功夫。因为相对来说,数、理、化等学科的知识点比较清楚,如珍珠在案,一目了然。而语文学科因其“文道相融,”知识点往往散落在文章的各个角落。很多隐蔽的知识点就需要教师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才能发现。因此,在备课时,备好语文教学的“知识点”就显得十分必要。

3.怎样用好当课的知识点

在语文的学习中,当课出现的近义词、反义词、多音字、形近字等知识点,我一般会采用直接呈现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方便学生的学习;而对隐含在文章中的、有着深刻含义的知识点,则需要我们精心预设,随文感悟。

例如,在教学《妈妈的账单》一课时,我就紧紧抓住彼得给妈妈索要的“60芬尼”这个知识点进行讨论,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账单的含义,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懂得主动帮父母做事。

在完成了本课教参所规定的教學任务之后,我又做了这样的延伸:

我先问学生:“60芬尼折合人民币是多少钱?”通过计算,孩子们知道,1芬尼大约等于人民币5分钱,60芬尼就相当于3元钱。

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虽然彼得帮妈妈干活,还向妈妈索要报酬这件事做得不好,但是,从彼得的账单中,我们至少可以发现,彼得其实还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因为他帮妈妈取回了生活用品,他把挂号件送到了邮局,他在花园里帮助大人干了活,而且他还一直很听话。最起码,在彼得帮妈妈干了这么多活儿之后,他给妈妈要3块零花钱并不是很过分。”

“反过来再想想我们自己。在我们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很少帮爸爸妈妈干过活。而且还有孩子整天缠着爸爸妈妈要零花钱,爸爸妈妈不给他们就使性子、耍脾气。和彼得相比,我们是不是做得更不好?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懂事的孩子?”

就这样,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很自然地产生了主动帮父母做事的想法。

其实,在教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知识点。只要每一节课我们都备好这些知识点,就能让学生学得更扎实,更有效。

总之,在备课时,如果我们都能以教学目标的要求为纲,以教材所“载”的知识点为重点,把握好教学的“分寸”和重心,处理好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相信我们在教学中就能够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我们的课堂也一定会精彩纷呈,实现高效。

【参考文献】

[1]《规范备课再细化,高效教学稳步行》 吴兴

[2]《细化管理,提高集体备课实效》 赵德永

篇4:改进备课模式,提升备课质量

本人从事教育管理和语文教研教学工作20多年。通过实践调研,深感语文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大、心累,较多教师备课时花大量时间用于从现成的甚至唯一的教案集中抄写教案,以应付课堂教学或工作检查,更甚者以此作为完成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标致,教学课文缺少了对教学研究和教材熟悉的重要程序,思考课堂过程的时间没有保障,难以保证日常的语文课堂质量和教学质量。但在具备充足时间如一周备好一课,有丰富资源支撑的条件下,可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此,探索一种新型的备课模式,既可克服前述备课工作中和课堂效益存在的问题,又可优化备课工作,更可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并能朝着备课的终极目前发展——提升课堂质量和教学质量,这就是改进备齐模式,提升备课质量的研究宗旨。

我们在参加英特尔信息技术培训时,学习了运用英特尔《单元计划》备课,并以此方式完成教案,比較传统的备课方式都显现优化和有效。

一、单元作者:备课教师个人信息的填写。

二、单元概览:

单元标题:教学课文题目。

框架问题:基本问题——基本问题在问题链中是最抽象的问题。可作为一组课程或者整个学年学习的大概念框架。基本问题聚焦课程核心和主题。单元问题——对一个单元的学习而言是具体的。单元问题的特征:[1]、与单元具体情境直接相关。单元问题将框定在某个具体的课程单元中,因此单元问题的提出是以单元为背景的。[2]、旨在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设计这些问题目的是为了超越内容问题,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并通过具体主题和学科的“透镜”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究。内容问题——它不同于基本问题与单元问题,[1]、在大多数情况下内容问题涉及的是事实,而不是对内容的解释。[2]、内容问题具有明确的答案或者具体的“正确”答案。属于封闭性问题。[3]、需要知识和理解技能去回答这类问题。(引用百度搜索,有改动)

三、学科领域:英特尔设计《单元计划》中,提供选择学科领域中相关的学科。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还要充分考虑和准备课文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其它学科知识,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必备的知识夸度。

四、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下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熟悉所教学年段的课程标准和要求。对某一课文备课时,一定要浏览课程标准并选择相关内容粘贴在框架中,以此作为指引确立教学目标、要求的依据。

五、学习目标和筛选教案:根据单元课文学习要求和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利用网络资源,探索相关课文的电子教案和教学资料,确定适合自己的、最可行的教案,并根据自己实际进行修补以形成自己的教案。

六、预计时间:学生课前预习内容和时间的预计,课堂教学过程的时间分配的预计,都纳入备课时应考虑和安排的。

七、课前准备:相关资料、辅助材料、网络资源等。

八、学生情况:备课过程中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哪些方面需要帮助他们,预见他们学习时会出现的难处,教师应怎样提供帮助。面对同一内容或课后知识的延伸,高材生还有哪些空间发展。

九、实践后的反思:教师的教学反思。

十、小学中高年段的语文教材,每单元的课文一般为4篇课文。本校各年级一般都是4—5个教学班,每班配一名语文教师,同年级的语文教师4—5人。由年科组长主持单元的备课分工,一人精备一课,所用时间一般在一周时间或多些。人人都完成了备课后,将自己所负的任务教案打印成人手一份,年科组长组织年级语文教师在每周校定的业务学习时间里进行集体备课和交流。自己精备的一课在课堂教学方面应是熟练和优质的,至少较自己而言是提升和保证的。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增强了学习效果,丰富了课堂气氛。小学生阅历有限,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生动直观的内容感兴趣,抽象思维只有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培养起来。如《迷人的张家界》一文,文中作者尽管非常生动地描写了张家界之奇特:“有着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变化、桂林之秀丽。”但大多数学生没有游览过张家界,没有深切地感受到张家界迷人的奇山秀水,无法和作者产生共鸣。教师可以通过制作课件的形式,情境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再通过配乐朗读课文,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张家界有个总体的印象,为自主学习课文铺好路。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自己观看教师制作的课件,自主学习课文,质疑问难,达到读通,读懂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特别适用于学生自主探索精神的培养。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如在教授《梅花魂》一课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在屏幕上展示几幅不畏严寒,独自开放的梅花,同时播放歌曲《红梅赞》。这时,一双双渴求的眼睛因声情并茂的画面而生趣盎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师抓住这一契机, 继而提问“:①外祖父为什么爱梅花?②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爱梅花?”我们如何能尽快地找到答案? 当时就有学生建议:能否组织我们上网收集资料?此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在教师课前设计好的《梅花魂》专题栏目网站中学习,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信息的筛选,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欲望完全被调动了起来。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

上一篇:抢红包小学作文下一篇:刺梅花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