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夜小学生阅读笔记

2024-04-19

一千零一夜小学生阅读笔记(通用14篇)

篇1:一千零一夜小学生阅读笔记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一千零一夜》,这本书又叫《天方夜谭》,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中的有些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行。有些故事则塑造了一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形象,赞扬了他们的聪明机智、勇敢正直的品质。其中《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是这部书里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阿里巴巴是个很正直的青年,有一天它发现了一伙强盗宝藏的秘密,原来只要说出“芝麻开门、芝麻开门吧”,宝藏的大门就打开了。后来,阿里巴巴凭着自己的勇气和女仆的聪明才智消灭了这四十个大盗,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与他相反的是,当阿里巴巴的哥哥知道了宝藏的秘密后,因为太贪心,拿了好多宝贝,出来时竟然忘了暗语,结果,被强盗杀了。

总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能太贪心,否则回给你带来灾难;如果遇到了危险,要机智、沉着、勇敢,既和敌人斗争又要保护自己。同学们记住了吗?

读《一千零一夜读》笔记 张铭阳

在我的书本里,我最喜欢的书就是《一千零一夜》,这本书里面的故事,最后都会总结一个道理,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松鸡和乌龟的故事》

在一个小岛上,有四只乌龟。有一天,飞过一只松鸡,乌龟非常喜欢它,并向松鸡说出了自己对松鸡的喜爱。送机被深深的感动了,就流了下来,可是松鸡每到白天,就要飞走觅食,到了晚上才回来。乌龟想让松鸡一整天都陪着它们,一只聪明的乌龟想出了办法,就是把松鸡全身的羽毛都拔了,这样他就飞不起来了。这些乌龟并不知道后面即将面临着危机。松鸡照办了,忍着痛把全身的羽毛都拔了。过了几天来了一只捕食的鼬鼠,因为松鸡不能飞,所以成了鼬鼠的口中之食。乌龟这才意识到做错了。从这个故事,里我明白了:当你舍弃你的长处,轻信了目光短浅的朋友,你就把自己逼上了绝路。我以后绝对不能像故事里的松鸡一样舍弃了自己的长处,最后的结果就是走上绝路。我要做一个聪明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要记住这句话:当你舍弃你的长处,轻信了目光短浅的朋友,你就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一千零一夜》读书笔记 范乾乾

这一学期,我们读了《一千零一夜》这本书,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这个故事。

《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老人想找一个地方借宿一晚,他来到了一个有钱的女人的家门口,那个女人不让那个老人借宿,反而还侮辱他,老人很伤心。他又来到了一个贫穷家里,那里的人很热情的就让那个老人住下了,过了一晚,老人走了,老人对妇女说要给孩子们添置新衣裳吧,然后,妇女就开始量布了。然后,她越量越多,最后,就够她们家人一辈子的用的了。然后,那个贫穷的妇女把这件事告诉了那个凶恶的女人,那个凶恶的女人知道了,马上就去找那个老人,老人知道他很贪婪,然后说你今天干什么会一直干到晚上的,然后,那个妇女就开始量布,突然,她打了一个喷嚏,然后就从早打到晚上,一刻也没有停过。

在这篇故事里,我知道了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文中的那个凶恶的女人明明都已经这么富有了,还这么贪图小利,而且她接老人回来,就是为了从老人那里得到好处。文中的妇女却心地善良,待人真诚友好。我以前在家里也有一些贪图小利的事情,可是,自从我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就从来没有做过这种贪图小利的事情。我要向文中的妇女一样,待人真诚友好,不欺骗别人,学会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贪图小利,要待人真诚友好,不要欺骗别人。

《一千零一夜》读书笔记 蒋晨光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一个触手可及的童话世界,一座缤纷绚丽的童话宫殿。小人鱼公主舞姿纯美而优伤,手持水晶鞋的王子满世界寻找灰姑娘,这就是《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生动感人,情节曲折浪漫,充满幻想色彩。一座巍峨的宫殿一夜之间就能拔地而起,魔瓶、神鸟、飞木马更让我目不暇接,使我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这些离奇有趣的故事对我成长大有帮助,它激发了我丰富的想象力,教会了我辨别美与丑、善与恶,鼓励了我做一个诚实和勇敢的人。

在这本书中,我特别喜欢这么一句话“芝麻开门”就能将巨大的石门打开,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故事。故事说的是:“很久很久以前,阿里巴巴还是个穷人时他跟踪着大盗来到山洞,进去拿了三袋金币后就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大盗们知道后就来找阿里巴巴的麻烦,女仆马尔基娜用她的智慧和勇气杀气死了大盗,而后阿里巴巴给了她自由的故事。”马尔基娜为什么没有自由呢?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奴隶制社会。在那时候奴隶主拥有奴隶,奴隶必须要为奴隶主干活。他们没有薪水,更加无人身自由。故事中,阿里巴巴能够还给马尔基娜自由,这可是非常丰厚的赏赐哦。所以我很感叹!身为一个现代人能有自由是多么好呀!

篇2:一千零一夜小学生阅读笔记

这个故事是阿里巴巴和盗贼匪首的最后结局。

这一天,阿里巴巴的侄子把匪首盖哈瓦吉领到叔父家里吃饭,阿里巴巴盛情款待,但家里的马尔基娜识破了这个贼头目的阴谋 。吃完饭时,马尔基娜端上水果,斟上酒;之后便退下去。这时,匪首也在找杀死仇人阿里巴巴的机会,马尔基娜沉住气,暗中监视匪首的一举一动,她想:我不仅要挫败他的阴谋诡计,还要找机会结果他的性命。

马尔基娜换上一身舞衣,脸上照一面纱,腰上挂着匕首。打扮完后,他吩咐随从阿卜杜拉带上手鼓为客人表演。她们俩兴致勃勃的表演,正当他们看得入神的时候,马尔基娜抽出匕首,对准匪首盖哈瓦吉猛刺过去,结束了他的性命。

阿里巴巴大吃一惊,问这是干什么,马尔基娜解开他的外衣,对阿里巴巴说:“你看,他就是以前的强盗头子,腰上还藏着一把匕首!”阿里巴巴非常感谢马尔基娜,并把她许配给自己的侄子。

匪首终于死了,真是让人高兴。这个故事说明了世界上的恶人都是没有好下场的,所以,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善良的孩子。

一千零一夜读书笔记 徐熙盛

假期中,我读了《一千零一夜》本书又叫天方夜谭,它的作者是汲庆海。

《一千零一夜》中有些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了比如《阿拉丁与神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等每个主人公都有冒险经历也很机智勇敢。

我最喜欢的是《阿拉丁与神灯》这个故事。故事中的阿拉丁是个调皮的青年,靠纺线卖钱。有一次,一位恶毒魔法师骗阿拉丁去拿灯神,阿拉丁发现了骗局,魔法师一气之下把阿拉丁关在了石洞里,阿拉丁无意间碰到灯神,他让灯神放他出去,一瞬间阿拉丁回到了家中,之后,阿拉丁娶了公主当老婆。那位恶毒的魔法师得知阿拉丁还活着就想去破坏他的幸福。可阿拉丁没让他得逞,反而被阿拉丁降伏。这个故事一定告诉我们遇到危险一定要机智面对。

《一千零一夜》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等你去看。

《一千零一夜》后感 温孜一

我读了《一千零一夜》这本书,我很喜欢看我读完感到这本书带给我极大的感受,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篇文章。

讲了一个老人就想找一个地方借宿一晚上,之后老人看见了前面不远处就有一座漂亮的大房子,就去了之后老人很有礼貌的敲了敲门,并说了自己的愿望。之后去却被坏女人说了一顿,之后老人伤心极了,就继续往前走看到了一所有低矮破旧的小房子,老人说了自己的想法,那位妇女很热情,就让老人就进去了,之后天亮了老人走了,那个妇女就想了想老人的话,就给孩子们做衣服,后来妇女就去贵女人家借了把尺子。本来不大的一块不布却越量越长,之后她明白了老人的意思,去还尺子的时候对那个贵女人说了,那个贵女人就赶紧叫人去找那个老人,之后大鱼大肉的招待着老人,之后老人便离去了,后来贵女人量布的时候去一直打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是个人只要你对别人好的话,多去帮助帮助那些有需要帮助的人,你不求别人的回报,别人自然也会给给很多好处的,要是你做的是不好的事的话,你自然就会得到你应得的报应,你知道了做好事得到的好处,你再想假情假意的招待,也是为了得到好处的话,然后你还会得到不好之处。

通过看这本是我明白了很多的道理,我很喜欢这本书。

一千零一夜读书笔记 武佳硕

我读过很多本书,我最喜欢读的就是《一千零一夜》,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理发师和洗染匠》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吉尔通过自己有一家染坊来骗取别人的钱财,后来有的人忍无可忍了就把吉尔告上了法庭,于是吉尔想和别人溜之大吉,因为他自己是不会干活的,后来他通过用一些花言巧语骗了理发师舒尔和他一起去外地工作,理发师在船上靠帮助客人理发来换取食物,而吉尔却在自己的房间里等着舒尔带回来食物,后来舒尔生病了,于是吉尔就拿走了舒尔的钱走了,然后吉尔在这所城市里开了一家染坊,他将染出的布料给了国王后得到了国王的重赏,舒尔到了吉尔以后没想到吉尔会让他的仆人打他,后来舒尔想去澡堂里洗澡,可是这里没有澡堂,于是舒尔在国王的帮助下开了一个澡堂,吉尔的之后很不服气所以就蒙骗了舒尔,然后又恶人先告状让国王杀了舒尔,可是幸运的舒尔不仅没有死还帮了国王,于是国王给了他一次解释的机会,最后国王上了吉尔,然后舒尔又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

我感受到了吉尔的卑鄙和舒尔的宽容大量,只有诚实的人才能过上好日子,而那些卑鄙和不讲诚信的人就会受到应用的报应,就像着篇故事里的吉尔一样会得到死亡的命运,而舒尔却因为自己的宽容大量和诚实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只有诚实守信才会有好下场。

《一千里一夜》读书笔记[400字] 宋笑硕

读完了《一千里一夜》这本有趣的故事,我就感悟到了这每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这三十四篇故事里,我最喜欢的股故事就是聪明的小姑娘。

再聪明的小姑娘里面,讲了从前,有一个兄弟两;哥哥富有却十分奸滑,弟弟家贫穷却忠厚老实。有一天,哥弟俩各自牵上骟马和马驹结伴而行。当天夜里,穷弟弟的母马生了头小马驹;马驹子跟到骟马旁边。第二天早上,富哥哥硬说是自己的骟马生了马驹。可是骟马怎么回升马驹呢?两人争执不下,于是就去见国王,之后,国王给他们两人出了四道题,世界上什么东西最肥 ?什么东西最软?什么最快最猛?什么最可爱?要他们在三天之内说出这答案。富哥哥的答案是我们家的猪最肥;鸭绒被最软;棕色公马最猛;我的孙子最可爱。穷弟弟的答案是土地最肥;最软的东西是手;最猛的是风;最可爱的是美梦。最后穷弟弟赢了,国王就给他的努尔出了一个题,后来,她完成了,就把小马驹就给了富弟弟,之后哪个服个个因为这件事情,一直被人取消没有一个人接近他。

在这个事情我感悟到,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到你这来了,就要捡起来还给人家,因为这个东西不是我们的,我们就不要硬说是自己的,如果他硬说是自己的,我们就叫别人评理。

《一千零一夜》读书笔记[400字] 郝兵雨

今天,我把《一千零一夜》这本书读完了,我对最后一篇文章深有感悟。

最后一篇文章的名字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天傍晚,一个老人匆匆的赶路,天渐渐的黑了下来,老人想找个地方借宿一晚老人见不远处有一座漂亮的大房子,就去碰碰运气,没想到出来一个凶巴巴的女人冲老人叫道:“哪里来的臭乞丐,瞧你那副酸样,还想在我家借宿,简直连门儿都没有。还不快滚,不然我就放出猎狗来咬你!”这个女人怒气冲冲的关上了门。老人继续找借宿的地方,他来到了一个低矮破旧的小房子面前,他敲了敲门,说:“善良的主人啊,请允许我借宿以晚上吧,我将对你表示真心的感谢。”门开了,出来了一个农家妇女,连忙把老人请了进去,老人进屋一看,里面很寒碜,里面有一大群孩子,衣衫褴褛,挤在很小的房间里,老人一问才知道,孩子的父亲因病去世了,留下她和一大群孩子,他们连饭都吃不饱,哪里有钱去添置新衣服呀!女主人把饭端上桌,老人却说自己吃过饭了,所以把粮食都给了她,只求借宿一晚,老人走时说:“你从早上到晚上一直干你想要干的事。”女妇人想用剩下的布料给孩子们做衣服,就从那位凶狠的女人那里借来一把尺子,结果不料越量越长,直到晚上才量完,她非常高兴可以做一辈子的衣服了,那个凶恶的女人知道后就派人去把老人追回来,然后大鱼大肉的招待他,早上走的时候,凶恶的女人问:“你给我提点建议,我今天做什么好呢。”老人早就知道她贪婪至极,就说:“你今天早上干什么都会干到晚上的。”说完走了,凶恶的女人一听拿起尺子量起布来,还没量就打了一个响亮的喷嚏,从早到晚一直打喷嚏。

从这个故事我懂了,只要善良的款待别人,你就会得到回报,如果凶恶的对待别人,不只会得到恶报,而且就没有人愿意和你打交道了。

《一千零一夜》读书笔记 霍圣奇

在这本书中,有很多令我佩服的人物,比如拯救了千千万万个女子的桑鲁卓、勇敢机智的马尔基娜、酷爱旅行的辛巴达、聪明的小姑娘、热心肠的小姑娘和善良的冬爷爷等众多人物。但最令我佩服的还是拯救了千千万万个女子的——桑鲁卓

相传古时候,在古阿拉伯的海岛上,有一个萨桑王国,国王名叫山努亚。有一天,国王山努亚和弟弟萨曼回到萨桑王国后,发现王后行为不端,他们便杀死王后。从此,山努亚深深地厌恶妇女便又杀死宫女,他存心报复,又开始每天娶一个女子来过一夜,次日便杀掉再娶,完全变成了一个暴君。这样年复一年,持续了三个年头,杀掉了一千多个女子。宰相的大女儿叫桑鲁卓,对父亲说她要嫁给国王,她要试图拯救千千万万的女子。桑鲁卓进宫后每天晚上都给国王讲一个故事,但是,她却每天晚上讲,而且只讲开头和中间,不讲结尾。国王为了听故事的结尾,就把杀桑鲁卓的日期延迟了一天又一天。就这样,桑鲁卓每天讲一个故事,她的故事无穷无尽,一个比一个精彩,一直讲到第一千零一夜,终于感动了国王。山努亚说:”凭安拉的名义起誓,我决心不杀你了,你的故事让我感动。我将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永远保存。“于是,便有了《一千零一夜》这本书。

这就是宰相的大女儿,他告诉了我们做人要拥有智慧,要学会:”将计就计。“不可以见到事情就害怕了,我想对桑鲁桌:”我真佩服你的机智和勇敢。“

一千零一夜的读书笔记 王怡雪

读了《一千零一夜》后,有很多故事都很有趣,其中令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冬爷爷”这篇小故事了。

冬爷爷这篇课文讲了,一个老头儿,她和女儿相依为命。女儿的妈妈不在了,于是老头又娶了一个妻子。那个妻子很凶恶,总是让老头的女儿干活儿,还总是令她不满意。有一次,老太婆让老头儿把她的女儿带走,如果女儿不走的话,那她就离家出走。老头没办法,只好把女儿放在一从树林里,抹着眼泪走开了。女孩坐在那里很冷,一会儿,冬爷爷过来了,他问小女孩冷不冷,怪不怪我,女孩却温柔地对他说:“冬爷爷,我不冷我不怪您。”女孩浑身发抖的说。冬爷爷又吹了一口凉风说:“孩子还冷吗?小女孩却说:”不冷。冬爷爷为他过上了一个大衣,小姑娘甜蜜蜜的睡着了。有一次,那个老太婆让他把他的女儿用土埋起来,老头到树林里一看,看见了自己的女儿穿着豹皮大衣,手上戴着金戒指老头很开心,和女儿一起回家去。老太婆看见了这一切后,也让自己的女儿去那里,碰碰运气,挣点嫁装回来。可是接回来的却是冻僵的她。

其实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老太婆和她的女儿就应该得到这样的报复,他们那样欺负那个小女孩,而小女孩就应该得到报酬。联系生活实际,我可不要像老太婆和她的女儿一样,最后后悔的还是自己,我要向小女孩学习,做一位善良的人。

《一千零一夜》读书笔记

《一千零一夜》是一部世界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文学故事,被称为《天方夜谭》。

这部书中共有一百三十四个大故事,大故事中共套有二百六十四个小故事。本书内容丰富,被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一千零一夜》精选的《渔翁的故事》描绘了一个为人善良,又守本分的渔翁。他有一个老婆和三个女儿,勤勤恳恳地靠打渔为生,困苦的生活负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打渔的时候却又碰上了凶恶的魔鬼,使渔翁的生命危在旦夕……渔翁应用计谋,终于降服了魔鬼,使自己获得了一生的财富;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描绘了年轻的女仆“马尔基娜”的机智勇敢。当她的主人阿里巴巴遭到四十大盗疯狂报复的时候,她挺身而出,巧施计谋,与凶恶的强盗进行了一系列的斗智斗勇,终于取的了胜利。

……

通过这些故事,主要表现了压迫者的善良、机敏,以及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赞颂,同时也说明了正义终究要战胜邪恶。

篇3:一千零一夜小学生阅读笔记

新课标中提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而在新时期下怎样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就成为了我一积极思考的问题。通过自身的学习经验、教学实践的发现以及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需要研究认为, 自发性的阅读在语文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孙双金老师在《语文教学艺术》一书中提到:他发觉语文课上多了三“气”, 少了三“气”。一多“死气”, 课堂上死气沉沉, 气氛沉闷, 教师教得紧张急躁, 学生学得沉闷枯燥;二多“呆气”, 学生原本闪闪发亮的眼睛黯然失色, 脸上充满迷惑不解的神色;三多“暮气”, 十岁左右的少年儿童, 本该生气勃勃, 充满活力, 可课堂上的学生一个个像小老头似的, 无精打采, 昏昏欲睡。少了哪三种气呢?一少“生气”, 课堂上很少见学生生气勃勃, 神采飞扬, 生动活泼的场景;二少“灵气”, 很少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眼睛闪闪发亮, 充满灵气;三少“朝气”, 儿童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 本该朝气蓬勃, 生龙活虎但课堂上很少见到这样的情景了。

身为一名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小学语文老师, 我深有同感。刚开学接手新班时, 学生的课堂表现还是很积极的。可一个月不到, 就会发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迅速减退, 坐姿千奇百怪, 靠着的、斜坐着的、趴在桌上的、甚至还有跪在座位上的, 真是让我难以想象。这哪是三年级学生的表现。回想自己以前的小学生涯, 班级里的每个学生都是双手抱臂、精力充沛的。可仅惊讶不行, 我不可能只看着小树长歪, 任其发展啊!我开始思考, 并寻求解决方法。

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对于学习, 了解怎么学习的人, 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 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 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 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这充分阐释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道理。

既然如此, 也就是说我当前需要做的首要事情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前面说到在语文学习中, 阅读所起的作用应该是最大的。那么, 换言之, 我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可是三年级的孩子普遍存在一个不爱读书的毛病, 即使读书也只是读一些短小的故事或者漫画。怎样才能转变这种现象呢?我们都知道人是有惰性的, 三年级的孩子更是如此。因此, 我决定采取一些强制措施———每周让他们给我写两篇读书笔记。内容不限, 但是有一定的模式:简要故事内容→明白的道理→结合实际说说。明白的道理不要求多深刻, 但一定要是你自己积极思考的。这样, 一方面逼迫了孩子去读书, 另一方面也让其去思考了。这样读书的初步要求就达到了。

仅光是一味地强迫孩子去做这件事, 他们自然是不愿意的。于是我充分地利用起了我们学校的校园网。一发现有好的文章, 立即在最短的时间内, 以最快的速度帮其上传上去, 这样, 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鼓舞, 同时也刺激了其他学生的写作比赛热情。

同时, 每周一次的班会课, 也成为了我和同学们共同欣赏佳作的欢乐时光。我会把优秀的文章拿出来, 在班级里大声读诵, 并给学生讲解这篇文章之中的精彩之处, 让同学们知道, 这文章为什么是篇好文章, 又到底好在哪里。

双管齐下, 一段时间内, 我们班的读书写作热情都很高涨。短期之内这样做是有效的, 但是, 慢慢的学生又开始丧失积极性了。原因在于他们并不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去做。这时, 我及时给他们说了些具体事例对他们进行了引导。

荀子说过:“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当代著名学者邓拓也说:“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 有成就的人, 总是十分重视积累的。”“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词源笔下三千牍, 武库胸中十万兵。”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 读熟了, 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 也就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 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

刚开始读书, 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的确可能有些枯燥, 可是慢慢的, 他就会发现读书的乐趣和书中的真谛了。

而读书笔记的第三部分———“结合实际说说”则是督促孩子发现生活、观察生活的又一手段。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现实中丰富多彩的生活, 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无字书。在生活中, 有很多富有民族特色的语言材料, 如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很多成语, 短短几个字, 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故事, 或发人深省或启迪智能, 奥妙无比;谚语是人们口头流传的语言的精华, 它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却又深入浅出, 朗朗上口, 十分好记;歇后语则是妙趣横生, 无所不说, 别有意味, 饶有趣味。

我会推荐孩子们多去读读咱们老祖先遗留下来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谚语等;也会引导孩子们去生活中多多看看、找找, 去发现生活中蕴涵的丰富道理。因为生活就是一本读不完的“无字书”。

随着时间的推移, 每个星期两篇读书笔记的习惯已经形成了。我们班孩子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这一习惯, 很多孩子已经不像刚开始那样惧怕它了。而通过这一周一次的阅读, 我发现咱们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越来越强, 知识了解范畴也越来越广泛, 这一切都正朝着我所期望的方向走着。许多孩子已经早就把写读书笔记当做是一件生活中的事去做了。

自身的学习经验和生活阅历让我明白, 读书在一个人生活与人生中的重要性。自发性的阅读可以说使我获益菲浅。

“聪明”一词也形象地告诉我们, 一个人要想变得聪明, 就必须耳听、眼看、口说、心想, 并且要日日如此、月月如此才能逐渐变得聪明起来。阅读的目的正是为了对学生的语感进行培养, 只有坚持遵循“日积月累, 持之以恒”的认知规律, 厚积才能薄发。

摘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与性质,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其目的之一。而通过自身的学习经验、教学实践的分析发现, 自发性的阅读在语文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课程标准,学习兴趣,语文阅读,读书笔记

参考文献

篇4:怎样指导小学生写阅读笔记

关键词:兴趣;习惯;能力

课外阅读是小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指导小学生写好课外阅读笔记,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老师们平常说的“一支笔,一本薄”,那么他们将在阅读中得到更多的益处。

学生写课外阅读笔记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主要靠教师来培养。如,为学生上好一堂课外阅读指导课,为学生设计一本阅读笔记本,为学生批阅、讲评读书笔记等。教师要把指导小学生写好课外阅读笔记列入语文课的教学计划。

怎样指导小学生写好阅读笔记呢?

一、给学生一定的模式,懂得写好阅读笔记最基本的方法

学生的阅读笔记水平,是随着认识和分析能力的发展,以及写作技能的提高而逐步提高的,学生学写课外阅读笔记,有一个从扶到半扶到放的过程。

开始,可以从课外阅读的最基本要求做起,一项一项地指导,从单项笔记开始,逐步发展成多项笔记,最后形成一定的模式。例如,我在学生刚开始学写课外阅读笔记时,只要求学生摘录在课外阅读中学会的生字和词语,名曰“采蜜薄”。然后逐项增加:摘录好句,概括主要内容,学学读后感,最后,形成一种比较适合小学生随读随记的表式课外阅读笔记:

这种读书笔記模式是根据识字、阅读、写作的要求来设计的,三至五年级的小学生都可以使用,只要持之以恒,会使小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指导学生对课外书进行逻辑分析

在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懂得最基本的方法之后,可对程度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要求二年级学生着重整理词语和好句,写出简单的心得体会。四、五、六年级的学生,独立地从书本中获得知识的能力显著地提高了,教师可以指定某些方面的内容,让学生独立地去研究,如要求学生归纳各节主要内容,以及自己的感想。文章体裁不同,内容也可以各有侧重。如故事、小说、传记等要求学生分节写出人物、内容、感想。古诗能懂后,要求译成白话文,寓言要求他们能弄清寓意,写心得体会。例如,有一位老师指导学生读《邱少云》一书,要求学生就主要人物的思想发展列出阅读提纲,把英雄的主要事迹写下来,说说应该向他学习些什么。学生在准备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举行故事讨论会,每人都谈自己的感受,然后选代表在全班发言。

三、认真检查,定期批阅、讲评

为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笔记的质量,教师还要经常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记,一学期做几次批阅、讲评。

为了督促学生经常阅读课外书并认真写好阅读笔记,我设计了一种课外阅读登记卡:

这种课外阅读登记卡一人一张,一学期检查几次,学期结束总检查,这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和学写阅读笔记的积极性。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记,要定期全面批阅或不定期地抽阅,发现写得认真的,要结合讲评给予表扬,有问题的提出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篇5:小学生一千零一夜的读书笔记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千零一夜》这本书,这本书故事精彩丰富,让我读完后回味无穷。

其中,我最喜欢《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这个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位名叫阿里巴巴的年轻人在砍完柴后,准备下山,忽然,他看到一队人马来到这里,原来他们都是强盗,强盗首领走到一个山洞前,说:“芝麻,开门吧!”.......就这样,阿里巴巴发现了强盗们的秘密宝藏,他并且记住了强盗们藏宝藏石门的开门、关门的暗号。等强盗们走后,阿里巴巴带回家了一些金币。他的哥哥知道这件事后,在强盗不在时去偷金币,但却忘记了暗号,被困在山洞里,最后死在强盗手下,而且暴露了阿里巴巴的秘密。但在阿巴巴聪明的女仆马尔基娜的帮助下,杀死了强盗和强盗首领。后来,阿里巴巴又把藏宝洞里的金币拿出来分给穷人。阿里巴巴的善良爱心让人敬佩。而且他的女仆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因为她的机智与勇敢救了阿里巴巴的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习马尔基那遇到困难临危不乱、机智、勇敢地去面对,还要向阿里巴巴学习他聪明、善良、不贪财、能够积极帮助穷人的品质。钱是能够为我们带来许多好处,但不能贪财,特别不能贪不义之财,否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篇6:一千零一夜中小学生读书笔记

在这本书中,有很多令我佩服的人物,比如拯救了千千万万个女子的桑鲁卓、勇敢机智的马尔基娜、酷爱旅行的辛巴达、聪明的小姑娘、热心肠的小姑娘和善良的冬爷爷等众多人物。

但最令我佩服的还是马尔基娜:从前,波斯王国有兄弟俩,哥哥叫卡西姆,弟弟叫阿里巴巴,有一天,阿里巴巴出去砍柴,他看见一群人念着咒语进了石洞,又念着咒语出来,于是,他跟着念了咒语芝麻开门进去装了一些财宝出来,并送给了嫂子一些,嫂子很嫉妒,于是卡西姆来到阿里巴巴家,向弟弟说明一切,阿里巴巴把咒语告诉了他,当他明白后,也去拿财宝,结果忘了怎样出来,于是他被强盗杀死了。

之后,强盗要去抓其他明白咒语的人,一个强盗明白是谁了,于是便在他家的门上用小刀做了标记,女仆马尔基娜发现了,将每个人的房子上都走了标记,之后,一个强盗什么标记都没做,只是记住了那房子长什么样貌,于是,他带这其他人伪装成贩油的,进入到了他的家中,聪明的马尔基那用热油烫死了那些强盗。

这告诉了我们,只要机智勇敢,就必须能成功。

篇7:《一千零一夜》读书笔记

最近,我阅读了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书中的故事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故事中的国王残暴不仁,但最终还是被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给感动了,可见以暴制暴从来就是解决问题的下下策,而解决办法的力量就藏在智慧当中。读完一千零一夜,让我感触深刻,让我学会了做事之前多加思考,而不是鲁莽行事。

一千零一夜读书笔记摘抄好词:

火冒三丈、精心照料、身材魁梧、英俊潇洒、亭亭玉立、美丽无比、困难重重、彬彬有礼、毛骨悚然、惊慌失措、安然无恙、心如刀绞、苦苦哀求、悦耳动听、无限忠诚、必不可少、新奇无比、又聪明又强壮、形影不离、无可奈何、知书达礼、扬长而去、小心翼翼、见利忘义、全盘托出、事不宜迟、自告奋勇、大吃一惊、怒不可遏、原封不动、逃之夭夭、为非作歹、守口如瓶、安然无恙、不省人事、翩翩起舞、欣然应允

一千零一夜读书笔记摘抄好句及感悟赏析:

1、生命有裂缝,才会有阳光照进来,没有永恒的黑夜,只有未到的黎明。

赏析:生命过于平庸和平淡,就难以感受到阳光的灿烂和温暖,而要得到这些,就需要在生命中开启一条新的道路,敢于拼搏,迎接阳光和光明。

2、恋爱是朵带刺的红玫瑰,美得惊心动魄,却又伤的刻骨铭心。

赏析:恋爱是带刺的玫瑰,是非常恰当的比喻,恋爱中的双方坠入爱河时,都是极度关心对方的一举一动的,但若是受了伤,也会伤的体无完肤,这种伤害也是极度深刻的,这就是爱的奇特之处。

3、有时候,干净利落的拒绝比若即若离的温柔更加仁慈。

赏析:对于爱情来说,如果一个人够仁慈,一般会对不爱的人直接拒绝,因为这样看似残忍,实际上是防止让对方泥足深陷,那样会伤害的更深,因此若即若离的温柔也许才是真正的残忍。

4、一个人要走多少年,才能被另一个人遇见。

赏析:在生命中能够认识和遇见他人,都是缘分,因为有幸相识是极其难得的,人生中的每一次相逢,都是离别依旧的重逢。

5、嫉妒是一种变态的欣赏。

感悟: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产生嫉妒心理,那就是因为自己无法得到别人的长处或者收获,虽然嫉妒者心里十分抵触,但实际上是因为极度的欣赏产生的副作用,因此嫉妒者对被嫉妒着一定是欣赏有加的。

6、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缺德的缘分,叫做冤家路窄。

感悟:两个人能够相识就算是缘分,但如果两个人是冤家、甚至是仇家,那么相遇就不是好事了,因此作者用了一个“缺德的缘分”作为修饰,读后感・我觉得非常恰当。

7、谎言,不可能因为生得漂亮就成为真相。

感悟:谎言就是谎言,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美与丑而改变,因为谎言表达的是客观存在的错误言论,漂亮的外貌掩饰不了结果。

8、每一枝花开放时固然灿烂多姿,但谁又知道,这灿烂的背后浸透着哀伤,因为绽放亦是它们走入死亡的讯号,它们只不过是用尽了浑身力气向一切美好谢幕。

读后感:美丽的花枝固然令人赏心悦目、连心情都会变好,但也代表着败落的期限不远了,绽放之后便是谢落和飘零,而美丽的花朵是努力成长之后费尽了一切力量之后的谢幕。

9、比起受骗的人,骗子更要痛苦百倍。因为,他要坠入地狱。

读后感:这句话是对欺骗的思考,充满了哲理性的思索,被骗的人自然是可怜的,但骗子也并不轻松,反而会因为自己的罪恶坠入地狱,这种说法带着一定的因果观。

10、希望是深处地狱,却可攀天堂,即使世界充满了仇恨,依然要满怀信念,即使世界充满绝望,也要永存梦想。

篇8:一千零一夜小学生阅读笔记

2011年, 我校开始了“城乡结合部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研究”的课题工作, 作为主研人员之一的我, 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究竟有没有一种快捷而又实用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 注重情感体验, 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而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 学生层次参差不齐, 家长素质不高, 开展阅读, 特别是课外阅读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点石成金的那根手指头在哪里呢?

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说过,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不过我认为读书的“手到”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这个电子和互联网的时代, 我们仍然不能忘记这句俗语, 更应该践行这句俗语。读书笔记, 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 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 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写好读书笔记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拥有一根金手指

写读书笔记, 在于知识的积累, 在于知识的提炼, 在于知识的延伸, 在于对文章的感悟, 更深层次的是对文章的批判吸收, 对文章的再次加工及拓展, 而这一切的一切, 都要从基础做起。写好读书笔记, 应从以下四大方面入手:

【基础知识篇】

读一本书基本的应该记录下书名、作者。积累名家名著, 就像是与高尚的人对话, 从名家的言行中感染自己, 熏陶品行。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了解作者的简介及家庭、文化、成长、社会背景, 以便更好地了解著作的历史、文化内涵。如, 了解了施耐庵参加过元末明初的抗元义军起义, 以及对张士诚的失望和隐居深山躲避朱元璋出山的邀请, 就能在《水浒传》中看到作者为什么要描写108位好汉揭竿而起?为什么好汉们会被招安?一本名著就是一个作者一生的写照, 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当然自己的书还可以在上面批注、作上记号、写简短的批语, 这样既能不打断阅读的流畅性, 又能培养思考的能力。

【主要内容篇】

读一本书还应该学会概括书中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学生来说, 概括主要内容难度较大。对于短一点的文章, 可采用抓中心句或者是段意连接法来概括;稍长一点的叙事类文章可采用事情六要素法概括;长一点的文章可采用提纲笔记来概括。概括主要内容可以培养孩子概括、复述、抓重点的能力, 真正做到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浩瀚的书海, 当在其中遨游后, 你能留下多少风景在脑海中, 不必等到朝花夕拾, 把看到的记下来, 就像是在风景名胜之处拍下了精美的照片, 当故地重游时, 会有多么美好的留恋。

【好词佳句篇】

在读书笔记中好词佳句的积累是很必要的, 能使学生的口头表达及书面作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作文中平铺直叙, 记流水账的现象或提笔无从写起仍然存在, 这些都是因为阅读的积累太少而造成的。积累好词佳句, 可以从简单的四字词、简单的修辞手法的句子入手, 从规定性的几个词语、一两个句子的积累到感兴趣的不定量的积累, 最后到看到描写精彩的好词佳句就爱不释手的程度。《菜根谭》中说:“文章做到极处, 无有他奇, 只是恰好;做人做到极处, 无有他异, 只是本然。”厚积而薄发, 词句在积累的基础上恰如其分地表达, 定能起到锦上添花之妙用。

【读后感悟篇】

写读后感悟可以谈读完文章后的体会, 也可以对书中的某个人物进行评价, 也可以抓住文中的“动情点”再次煽情, 更应该大胆批评书本、质疑权威、提出个人独特的见解。读后的感悟能使学生进一步消化所学的知识, 学思结合, 领悟到读书的乐趣, 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金手指点石成金

拥有了金手指, 一定要让学生能用它去点石成金。读书笔记贵在坚持, 古语云: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可见任何事只要坚持就能有收获, 否则, 拥有利器而不用, 等于废铁。通过与学生的沟通, 善用读书笔记提高阅读能力的各种方法, 卓有成效地开展起来。

一、小组内交流读书笔记

小组合作学习, 每一个成员相互帮助, 相互取长补短, 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从而培养了小组成员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健康个性的养成。在小组中每周交流读书笔记, 让学生在交流中间接地又读了三本书, 而每一次的交流都会使学生更加认真地阅读书籍, 认真写好读书笔记。学生都有渴望别人赞许认可的心理效应, 在小组交流中有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妙笔生花的好词佳句, 工工整整的书写, 都能获得同伴赞许的目光, 热烈的掌声, 学生自然乐此不疲。

二、开设读书笔记交流课

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 开设阅读交流课, 让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力量。在每次阅读交流课都创设一个主题, 学生选择性的阅读, 写好读书笔记。小组内还可以共读一本书, 共写一篇读书笔记, 发挥集体的力量, 由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集体交流。最后由全体学生共享从其他小组内获得的信息。在阅读交流课上, 同学之间互相评价, 说说收获与感悟, 并对其他小组提出读书笔记的改进意见, 交流互长。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 以及整堂读书笔记交流课的效果, 让学生在交流课中收获成功, 找到自信。

三、和家长共写读书笔记

“至要莫如教子, 至乐莫如读书。”亲子共读对孩子读书兴趣的培养、读书习惯的养成大有益处。在亲子共读的基础上, 让亲子共写读书笔记, 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促进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感情, 更能使读书笔记落到实处。

四、打破常规出新招

读书笔记在有了一定量的积累之后, 就应该让学生突破规矩, 成就特色, 彰显个性。擅长美术的学生把文章变成概念图、情节树, 甚至用一幅画来表达自己读后的感悟, 《淘气包马小跳》成了班级人物对号入座图, 《丁丁历险记》的漫画续集封面堪称佳作, 《草房子》河畔桑桑的眼神充满了对童年的怀念;擅长写作的学生专攻读后感, 千言万语直泻而下, 似清晨鸟儿的啁啾, 又似清泉潺潺的缓流, “沈石溪伯伯的《骆驼王子》让我明白了溺爱是多么可怕, 我不愿做一个娇贵的王子, 我要做一个自由的沙漠之舟, 我要用我健壮的身躯和力大无比的铁蹄捍卫家族的尊严和安全。”“我要做《夏洛的网》的夏洛鼓励生活中的威尔伯, 创造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奇迹;我更愿做善良的朱克曼先生, 照顾好身边的威尔伯, 和他一起愉快和谐的生活。”擅长想象的学生不再有书面的读书笔记, 在一个个创造性的故事改编、续集、思维大爆炸中, 带领全班同学上天入地、谈古论今。

阅读教学的春天就这样来了, 读书笔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点石成金不如教给孩子点金术, 写好读书笔记, 用这根金手指让学生在阅读的大花园里点石成金, 享受阅读的快乐, 获得知识的财富!

参考文献

篇9:一千零一夜小学生阅读笔记

一、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它有助于学生增强记忆力,培养他们思维品质,提高其学习成绩

笔记不仅可帮助记忆,而且还可引导学生仔细去想,刺激他的思考。做读书笔记这一过程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分析综合能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在平日的学习中和考试时快速、准确的解答试题,从而提高其学习成绩。

二、从教学的角度看,它有助于加深对阅读书目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读书笔记就是读和想的阅读产物。即便是对原文内容进行摘抄,也应该去深入思考应该抄什么,不应该抄什么,也要开动脑筋。同时要发挥自身的主观意识与思维,增强对阅读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实现透彻而全方面的阅读。老师可利用学生熟悉名著的有利条件和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设计合理的教案和高效的教学方法,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使学生更全面、更彻底地了解课外阅读书籍,全面地掌握应该学习的文化知识。

三、从阅读本身的角度看,写读书笔记有助于阅读注意力的集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众所周知,我们去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过程,是发挥他们多种感官,即眼、脑、手同时并用的过程。这过程有助于集中阅读的注意力,培养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据相关调查可知,在小学时期,学生是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其语文成绩影响不大。但是从学生升至中学,甚至进入到社会上之后,这两种人在学习等方面就有了明显的差异,因为一个人见识面广了,各方面的知识是会融会贯通的。

四、从写作的角度看,写读书笔记有助于积累资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中的许多素材都是由资料积累而成的,而能够积累资料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记录读书笔记。除了做摘录外,还要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将阅读后的感触写在书上,亦或是在阅读一部分内容之后,就把阅读重点与意见写在本子上,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拿出来查看。在这些记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认知问题的能力。以后,在写作文时不至于使学生搜索枯肠,无从落笔。

那么,如何作读书笔记呢?根据中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他们自身的阅读特点,我归纳了以下几点。

1.符号笔记

对一些重点内容可以要画着重号,而自己十分欣赏的内容画“√”或五星,不懂或不同意的地方用“?”,几个并列的重要论点可以写上“1、2、3”等数字,划文章层次用“|”隔开等。这种笔记,一般在学生初次阅读时使用,目的是引起注意。但要强调的是书必须是自己的,才能这样做。

2.批注笔记

批注笔记就是在书眉上写上订误、提示、感悟、评语等眉批,在行与行之间加上行批,在空白处写上旁批,在最精妙处加上旁圈。如果书不是自己的可写在读书卡片上。

3.摘录笔记

学生把自己需要的材料记录于本子上,然后对其评论,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可以说这样的能力远比仅仅去阅读重要得多。

摘录式笔记简单宜行,但也要注意下面几点:

(1)摘录后要经过核对,必须和原文一模一样,连标点符号也不能有误,否则有可能把原意弄错,以致于影响自己的语言表达,影响自己的考试。

(2)摘录的内容是为了保存之后使用,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因此在每次摘录之后一定要注明资料的来源、书名或刊名、著者、出版日期等等,以便以后的查询。

(3)如果摘录后及时地写一些感想、体会,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4)注意省略号的运用,就是要把你在摘录时使用的省略号和作者文章中使用的省略号区别开来。

4.提纲笔记

在读完全书或全文后,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归纳,把文章的主要内容简单归纳总结出来,这样的笔记内容有助于学生掌握文章要点,并且理清作者思路与主题情感。

总之,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学生尽量要选择统一格式的笔记本,并为其取名,在上面记录好是阅读书目的第几卷或第几辑,时间是从哪年哪月到哪年哪月。等着日积月累,学生们胸中点墨自然会起来,就可以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了。

篇10:《一千零一夜》读书笔记

这个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名叫《一千零一夜》,上面有许多我闻所未闻的故事,就让我带你们一起来到书的世界吧!

其中《学者和黄鼠狼》的故事是讲,一个学者结婚生下了一个儿子,他家同时还养着一只黄鼠狼,一天,她妻子有事出去,让他看好儿子,可是没过多久,国王召见学者,学者无奈只好让黄鼠狼看好孩子,学者去了不到一会儿,一条蛇钻了出来,靠近了孩子,孩子有危险,黄鼠狼见状急忙窜了过来,与蛇搏斗,把蛇咬了几节,蛇死了,黄鼠狼的嘴角沾满了血,学者回来后,看见黄鼠狼嘴角的血,以为黄鼠狼吃了自己的孩子,一怒之下,打死了黄鼠狼,当他来到床边时,孩子正在熟睡,旁边的地上有几段蛇的尸体,有血迹和搏斗的痕迹,他这时才恍然大悟,后悔不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论发生任何事,都要在弄清楚事情的经过后,在下结论。我们在生活中,也遇到过这样事情,往往做出错怪别人的事而后悔,希望我们从故事当中领悟道理,吸取教训。

篇11:《一千零一夜》读书笔记

这个故事记叙了,辛伯达勇敢去航海探险,每一次回来都能化险为夷,还会拥有很多的财富。虽然有一次,他沉迷于女色,无心航海。但是,他最后一次航海回来,已经是二十七年以后的事了。但不管怎样,他最后还是回家了,并与家人团聚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这个故事中,最让人敬佩的是他的勇气,拿我与他比,他就是大海,而我就只是一颗颗小小的贝壳。面对他,我十分十分的惭愧。他面对巨人,毫无害怕之意,沉着冷静、团结别人,想办法一起打败了巨人。如果是我,我一定吓破了胆,不仅害怕的要命,而且毫无反搏之力。

篇12:《一千零一夜》读书笔记

一千零一夜是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的结晶,里面的故事全是天方夜谭,丰富多趣,优美动人。这本书出自这本书的首篇故事,一位国王因王后与下人私通,杀死了她,并发誓要报仇:每天娶一位少女,凌晨时把她杀死。美丽聪慧的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姐妹,嫁给了国王,讲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下面我讲一些故事吧。

在这些故事中,就属辛巴德航海历险记最好看了。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航海家七次不同寻常的历险记,多么惊险,多么神奇,每一次都有惊险之处,不时地调动人们的胃口,让人们替辛巴德担心,但他总是平安无事。不够无论情节有多么惊险,辛巴德总是能绝处逢生,他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战胜了困难,最后的结局就是他满载而归地回了家。

可想而知,本书的作者多么富有想象力呀!只要用心学习,我们就能写出比这更好的文章!

篇13:《暗恋者》阅读笔记

一、学而优则仕的幽灵

“学而优则仕”, 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读书人的梦想。“为仕”, 就是为官。官, 在旧时的中国, 既是权力的象征, 也是治理天下的必备要素。特别是旧时的读书人, “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这也不全是坏事, 因为他们要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梦想, 只有借助仕途, 否则是无法施展抱负的, 这种本可以理解的知识精英一类的官本位思想, 到了近现代却成了“官位———资源———享乐”的代名词。

尤其是当今社会, 权力代表着一切, 本应在象牙塔中潜心学问的教授们, 也加入到权力争夺的大军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中国的学校的官员一直以“相当于某级”而存在, 比如部级大学校长, 相当于副部级;学校内部也设置了处级主任, 科级处长等职位。这些职位的设置与当下某级官员下台后仍享受某级职务待遇是极其一致的。特权思想的存在, 直接影响到本应该潜心学问, 治理好学校的学校领导, 它“必然带来知识分子目标的偏移、人格的扭曲和价值的失范” (汪政《暗恋者序》) 。

《唱歌比赛》中看似有意思、荒诞的行为, 却正诠释着当今大学知识分子对权力的追求。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为了唱歌, 可放弃自己的正常业务, 其真实的目的是为了博导, 为了当副院长;年轻的宋小吟, 不顾自己孩子的疾病, 甚至将生病的孩子托给别人, 其真正目的是为了当工会副主席。众人的积极, 不是为了学院争光, 而是为了区区价值千元的演出服。相对而言, 做得最为冠冕堂皇, 最为隐蔽的是吕步云。先是利用职权邀请人才为学院指导老师, 然后, 又大言不惭的要求大家必须夺得第一名。对于不太合格的人, 也毫不含糊地将其踢出。看似为了“艺术”的背后, 实则是各自在规划着自己的仕途。当大家各自为仕途在奔波, 在追逐的时候, 吕步云则不动声色, 十分平静。直到小说结束, 大家才恍然大悟:其实这场比赛最大赢家是吕步云, 其他的不过是他实现目标的一个棋子罢了。“他现在已经是副校长了, 升成副厅级”了。

追逐权力的欲望, 让平静校园里的人们的目光游移不定, 他们无法静下来读书, 静下来思考, 静下来探讨, 只是试图借助各种手段来寻求谋取权力的机会;一旦成功, 名利双收。自然他会把这种浮躁的心态传递给同事, 且成为人人效仿的对象, 于是浮躁如同瘟疫一般在知识分子中弥漫开来。那些手中无权的人就拼命地向权力靠拢, 力争使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打捞记》中相公身为大学教师, 却没怎么读过几本书, 也没写过什么像样的文章, 但凭着自己的玩得转, 名利双收, 不仅不到四十就评了教授, 而且还当了博导, 享受国家的专家津贴。大和则靠着进京寻找权力的依靠, 不仅拿下了重点项目, 还有可能被评为博导, 甚至连他送礼的钱也被权力者从项目经费中返还。更可笑的是《主席台》中的朱自明, 为了让儿子看到自己能坐在主席台上, 为了稍稍显示一下自己向权力的靠拢, 拉人凑数也要搞一次所谓的学术报告会, 甚至拉上了食堂的工人师傅。其目的就是要坐一回主席台。第二天晚上, 当他看到“学校电视新闻”中自己坐在主席台上的时候, 他便有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满足和自豪。“他无比高兴, 简直有点心花怒放了。”且不说这次报告会的含金量有多少, 单就朱自明为了向权力靠拢所付出的代价, 就可以看出他内心中该有多么的浮躁, ———为了这次报告会, 他甚至把儿子存钱罐中的用来买玩具的钱都搭上了。对于朱自明来说, 能上主席台已经成了他能在学院生存下去的前提。“这种感受越深, 动力就越大, 行为就越荒唐, 喜剧性也就更为强烈, 对权力崇拜的讽刺当然也更有力。” (汪政《序言》)

二、独立精神的滑坡

对于大学知识分子而言, 人们更看重的是他们的自由独立的精神。知识社会学创始人曼海姆把知识分子比做是“自由漂浮物”。这是一个完全没有根基的社会阶层, 具有同质性和异质性两重性。同质性是指他们有大致相近的文化背景, 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异质性指其主张可能迥异, 可以像未附着在“皮”上的“毛”, 在天空自由飘浮。蔡元培治理北大的时代, 强调“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 其根本点, 也是强调知识分子应有的自由独立的精神。但当今知识分子在大都成为体制内的“有机成分”的时候, 其独立精神正在逐步的消弱, 以致于成为商业化、政治化、功利化、世俗化的工具。

尤其在今天, 当手中的知识一旦能与物质利益挂钩的时候, 做为大学教授最为为人称道、最为显著的独立精神往往会荡然无存。学术研究、课题实践, 乃至论文发表, 一切都取决于经济价值的大小, 而不在于学问本身。《两个研究生》中的“我”, 论文没有一篇是独创的, 大都是东拼西凑。出版过一部专著, 但把直接引用, 间接引用, 乃至书前书后的序跋, 参考文献拿走, 十八万字的专著, 仅有二万多字是自己独立的写作。自然, 这两万多字中所包含的“独立精神”, 也就要大打折扣;而“我当博导的条件, 竟然是屈从于权力, 交换条件是招收院长的儿子, 完全丧失了自身的立场、原则。更可怕的还在于“象我这样水货博导多得是, 实事求是讲在我们学校一百多位博导中, 名副其实的只有十几个, 其余的跟我一样, 都是水货。”

大学者, 大学问也。梅贻琦说过:“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当大学精英们的独立精神完全丧失时, 人们所期待的大学可以产生传承文明、创造新文明的大师愿望, 便化为了泡影。而一旦独立精神的缺失, 剩下的当然就是屈从。屈从政治、屈从世俗、屈从功利。对于政治的屈从, 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 《暗恋者》中并没有涉及, 可以理解为也是一种屈从。而实质上, 当今大学中缺乏像鲁迅、胡适、蔡元培等等一代精英身上所具有的独立精神, 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人们又向社会、世俗低头, 去寻找能为自己带来利益, 享乐的东西。《打捞记》中, 几个人沉迷于麻将, 甚至在外包房玩麻将, 舍不得散场, 而不是坐在书房中做学问、孜孜以求。《天边的情人》中, 钟求实在学术研究方面并不出众, 而关于情人的理论却是一套一套的, 被广大情种们奉为经典。《我的丈夫陈克己》中的董学礼, 在谈到专著时说:“你可以东拼西凑一本专著嘛, 好多教授的专著不都是用剪子加糨糊弄出来的吗?……现在的所谓专著, 十本中间有八本是东拼西凑的。”这里就不仅仅是独立精神滑坡的问题了, 而是更可怕的人格缺失。试想一个教授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独立精神, 充斥在内心的东西就是屈从、屈从、再屈从, 那么他们身上所担负的文明的传承、民族的复兴的责任还剩多少呢?

陈克己 (《我的丈夫陈克己》) 是一个让人五味杂陈的人物。他忠于妻子, 即使糟糠之妻, 也一直相守相望;坚守学术底线, 绝不做东拼西凑的专著。但就是这个令人同情, 让人唏嘘的好人, 其实是最缺乏独立精神的人。因为自己的文章与导师的观点相悖, 既使书稿受到好评, 且有可能在学术界引起轰动, 他也绝不拿出来出版, 一定要等到导师百年以后再出版。这里, 他把对导师的培育之恩, 与学术的独立精神相混淆, 毫无坚持真理的勇气。其实他的独立精神的缺失绝不是源自于外部。洪教授也好, 周围同事也罢, 没有人对他施加任何影响, 他完全是自愿放弃学者应有的独立精神。也许有人认为可以说他没有独立精神, 但不能说他有浮躁的心理。其实在他表面看起来平静的背后, 其浮躁的心理是十分明显的。外面的会议不敢参加, 原因是害怕通讯录上填“副教授”三个字。回家走小路、钻树林, 不是因为自己的妻子检废纸而感到丢人, 而是怕别人问起自己职称。当听说洪教授病危时, 他翻出自己的书稿, 只等洪教授归天……可以说在他平静的背后, 一直有着一颗躁动不安的心, 一直在为自己的教授职称而操劳。但上天捉弄人, 意外的车祸, 既结束了一个好人的生命, 也完结了一颗浮躁的心。

三、学术人格的异化

大学教师是学术人格的载体和主体。知识分子虽然不具备道德的优先性, 但作为人类精神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大学教师的学术人格是其对社会发言、成为社会的独特个体的基础。但由于受到社会浮躁的影响, 当今大学中部分知识分子出现了学术人格的异化却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一部分人的身上, 看不到知识分子应有的理性反思, 看不到他们对社会秩序和权力关系应有的批判与匡正;反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标新立异”, 其结果自然是脱离现实, 远离了为社会服务的宗旨, 自然也就毫无价值可言。《粉丝》中的老韦, 表面上清高威严, 最初对所谓的侄子冷眼相看, 对侄子的吹捧还能严正对待, “快打住吧, 太肉麻了。”但随着侄子周人杰把住了老韦的要害, 老韦就变得服服帖帖。老韦写了一本《变态心理探微》, 自然反响者了了, 为了标新立异, 不顾客观现实, 不顾科学。“眼下但是倡导标新立异, 谁头脑发热了, 谁心血来潮了, 谁神经出了毛病了, 都可以创建一门学科”, 由此而杜撰出来的书的价值可想而知, 自然也就没有了反响。而周人杰正是抓住这一点, 又说是他的“粉丝”, 又是请他签名。总而言之, 老韦所需要的一切虚荣, 周人杰都如数送上, 自然也就敲开了老韦的大门。尽管后来老韦知道周人杰不是自己的妻侄, 但因为自身虚荣的需要, 他不仅为周人杰销售产品, 而且还让这个压根看不懂书但却会奉承人的“侄子”成了他的座上宾。《捞尸》中的何日休同样如此。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不去做理性的分析, 却专心研究“死亡哲学”, 并且家中堆满了有关死亡的书籍, 就连墙上的大照片, 也是“一片辽阔的坟地, 墓碑如林, 花圈如海”。这也难怪他在原学校郁郁不得志, 只好另投他门。

在功利化至上的今天, 学问成了个人沽名钓誉的工具, “学术不再以其严谨性和神圣性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牵绊, 学问不再是作为一个人知识修养的标志, 学问几乎成了人们谋取名誉利益乃至人生快乐的一种工具和途径”。如此的“学术研究”, 使部分知识分子的学术人格异化也就在所难免。《暗恋记》中很多篇目都涉及到了这方面的问题。《两个研究生》中的“我”, 出版的专著弄虚作假, 十八万字的书中, 自己仅有二万多字, 课题是靠自己托关系, 送经费弄来的。但还是因为这种学术人格的异化, 使我得了好处, 成了博导, 并且还招了领导的儿子, 与领导搭上关系, 可谓前途无量。《打捞记》中, 相公的博士生涉嫌论文抄袭, 且署了相公的名字, 被记者调查, 被弄得焦头烂额。其实相公看似冤屈的背后, 正是学术人格异化的表现。博士的论文, 哪个敢不署导师的名字, 当今社会中因署名打官司的案例屡见不鲜。由此可见, 大学中导师强迫学生的成果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并不是个例。《保卫老师》中的林柏吹, 真是人如其名。虽出版了好几本专著, 但课讲得“东拉西扯, 浮光掠影, 花拳绣腿”。因此他的那几本所谓的专著就该打上问号。而小说的后面, 就给予了回答, 博士写了大部分内容, 林柏吹却偏要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前面, 贪天之功, 并且还有脸找博士算帐, 大暴粗口, 骂自己的学生“不要脸”。究竟谁“不要脸”, 读者自己会有公论。

其实知识分子学术人格的异化远不只这些, 特别是近些年, 为了一己之利, 将真正学术世俗化、商业化、虚假化 (不是指署名虚假, 是指学术研究的数据、结论造假, 贻害社会) 层出不穷, 学术化的大学变成了利益化的学校。这些方面小说集中有所涉猎, 但不算突出, 我们期待作者拿起手中的手术刀, 将学术人格的异化全方位的剖析出人, 给当事者以警醒, 给疗救者以靶标, 给社会以希望。

四、学术评价体制的缺陷

当前学术评价制度的设计, 往往是以老师的科研成果来量化教师的一切, 包括工作津贴、职务晋升、课题分配等等。它的出发点无疑是正确的, 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就出现了偏差。大学在对教师成果的考核中, 尤其以量的要求最为突出, 这自然就带来了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的产生。虽然说行为个人负责, 但导向的力量却是强大的, 让当事人无法逃避的。

试想, 在大学中哪种人最容易上位?哪些人最容易晋升?列出几类来, 请大家评判。一类是教书深受学生欢迎, 但发表论文较少的人;一类是教书一般, 但发表论文较多的人;一类是教书敷衍, 但却出版了专著的人, 一类是善于钻营, 出版的所谓专著论文一大堆的人;一类是甘于寂寞, 厚积薄发, 发表论文少而精的人。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这也就无怪乎大学教师无论如何要发论文、出专著, 因为有了这些, 就有了晋级的机会, 有了晋级, 自然也就名利双收。西安外国语大学王天宝教授, 针对当下的体制造成的弊端指出:“大家在一起谈论的不是房子孩子, 就是如何找关系发论文, 学问连提都不提。”

由于体制的原因, 受到最大伤害的要属陈克己了。当年评教授不需要专著时, 他把指标让给了别人, 再下来评教授则“一定要有一本专著才行”。可自己虽有专著又不敢出版, 怕伤害到自己的老师。因而一天到晚在焦躁不安中度过。他怕开会, 因为通讯录上填“副教授”是一件脸上无光的事, 他怕见人, 因为怕别人问起自己的职称。用他妻子的话说就是“最让陈克己感到没面子的还不是我捡废纸这件事。他最在乎的是他的职称。”尽管陈克己的学生提出可以帮老师弄出一本专著来, 但还能够坚守学术道德底线的陈先生还是拒绝了学生的好意。陈克己最后的丧生, 不只是个人生命的结束, 也是他在现行学术评价体制下的学术生命的彻底完结。试想假若洪教授不死, 再残喘几年, 那么陈克己的专著仍然不能出版, 他的教授评选仍然是遥遥无期, 这和他职称生命的完结又有什么两样呢?

正是由于这种评价机制的弊端, 才诱导了为数不少的知识分子, 只问收获, 不问耕耘。他们难以坐上十年的冷板凳, 难以在浮躁的社会中把持自己, 有的是抄袭剽窃、钱学交易, 项目分赃等学术腐败。具体表现为学生作文, 导上挂名;凭空捏造, 无中生有;东拼西凑, 争当文抄公……这种现象固然源自于他们内心的浮躁, 但学术评价机制设计的不合理, 导致的负面影响, 也不可小觑。

《两个研究生》中的“我”靠东拼西凑, 成了博导, 由一个文抄公, 一下子成为了“国家的栋梁”。《打捞记》中的相公, 因博士生剽窃论文, 且将导师的名子写在前面而接受调查。其实这个没有正儿八经写过什么文章, 一天到晚出没于各种娱乐场所谓的博导及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专家, 难道真的不知道博士生的剽窃及论文上的署名吗?《保卫老师》的陈柏吹为了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自己本无多少功劳的论文的第一位, 不惜与学生大暴粗口。更可笑的是《主席台》中的朱自明, 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 五十五岁的他只是一个副教授, 为了能坐一次主席台, 在校电视台露脸, 提高一下人气, 可谓殚精竭虑, 最后连儿子的零花钱也被他挪用。终于露了一次脸, 却被儿子骂为“神经病”。

其实由于评价体制的缺陷带来的还不只这些。近年来见诸媒体的国家重点项目芯片制作造假、大学校长虚报成果、师生对簿公堂的案件时有耳闻。就大学日常管理而言, 不少深受学生欢迎, 潜心教学的教师往往是副教授职称却难以提升;而专著颇丰, 名气稍大的博导, 又往往不受学生欢迎。这不能不说由于制度的缺陷, 已经影响到了对下一代的培养, 甚至有些不良习气也开始了承传。《两个研究生》中的两位学生, 连环设计, 谋取利益。《帽儿为什么这样绿》中的“我”的学生陈晓, 为了让“我”评上教授, 甘心给我再戴一顶绿帽子。如果, 沿着这个思路考虑下去, 那结果该是多么的可怕啊!

五、教师自身道德的缺失

社会的发展, 必然带来大学与社会更加紧密的联系, 当生活在象牙塔中的知识分子走向社会时, 他们猛然发现社会现实是如此的美好, 光怪陆离的现象是如此的诱人, 于是以前潜藏在内心中的私欲便如火山爆发式的迸将出来, 而且爆发得更为猛烈, 更为露骨。随着整个社会的开放, 人们对大学教师也给予了更多的理解和宽容, 当然也可以说是失望, 他们不再是社会道德的楷模, 也不再是清高特立的化身。“为天地立命,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业已成为一个过去时, 甚至他们比社会走得更远。因为他们有更多的办法, 更机巧的谋略, 更多的资源, 让自己的道德滑落得更彻底。有关这方面的内容, 《暗恋记》中表现的是十分充分的。具体地说, 主要表现在物欲和情 (性) 欲上。

应该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原先出现的“脑体倒挂”的现象基本上得到了纠正, 大学中的教师群体的收入, 应属于小康水平, 在物质方面国家给予了优厚的政策。但由于私利的无限膨胀, 人们在物质方面永远无法得到满足, 于是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身份优势和知识优势来尽可能的为自身谋取利益。当然正当的谋利无可厚非, 而在浮躁情绪支配下的谋利很难说是正当的。大和进京为自己申请课题, 先是送礼以争取课题;课题有了, 自然经费也有了, 并且得到好处的人还在拨款中将大和的送礼钱也一同拨回。大和可以说是名利双收, 而且是一种空手套白狼式的收获 (《打捞记》) 。小说集中, 许多人为争取教授职称或博导资格, 投机钻营, 除了为名所累之外, 恐怕就是物质利益的驱动, 因为教授比副教授要多大几百块甚至上千块钱。还可以在住房、课题、加工资等等方面占优势 (《帽儿为什么这么绿》) 。这也就无怪乎一些大学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 去评教授, 去争博导。

道德缺乏的另一方面, 也是人们一直诟病的对象, 那就是部分大学教师在情欲方面的不加节制。《电话亭》中, 匡乃吉和朱小尔, 利用白夜教授的好色, 投其所好, 谋取利益;而白夜教授看到朱小尔“眼珠子都会掉出来”。为了得到色欲的满足, 白夜教授与二人展开了可笑的斗智斗勇。《卖豆腐的女人》中的教授, 一直为自己妻子的胸太小而不满, 当看到卖豆腐的女人乳房特别大时, “两颗眼珠子一下子就飞了出去”。并因此而想方设法地勾引, 想入非非地意淫。

《红杏是怎样出墙的》中的梅亢美, 因为看到了教师进修班的美女, 本没有他的课程, 硬是让教学秘书加开了这门课。更可怕的是这位梅教授公开让女学生做他的情人, 当被拒绝后, 又上演了一出跳楼的闹剧。试想当一位知名教授爬到楼顶, 大呼学生名字要她当自己的情人时, 他的道德已经从人人敬仰的高山之上滑落到了道德的圈外。

此外像《吃回头草的老马》中的老马, 《南下记》中的老薛, 《暗恋者》中的傅立石, 《天边的情人》中的锄禾, 《保卫老师》中的陈伯吹等等, 他们虽然表现各一, 情形不同, 但都不约而同的表现出自身道德的缺失, 充满着对情欲的渴望。开放的社会中不断上演的情色故事, 又在他们身上不断上演着。这恐怕不能单纯地归咎于外部的影响, 自身甘愿坠落, 彻底抛弃了自身的职责, 自身欲望基因的存在, 才使他们呈现出各种令人不齿的嘴脸的真正因素。

六、浮躁的延续

如果说中老年知识分子的浮躁, 除了其它所有因素, 可怕的大跃进、荒唐的文革时代及开放之初的脑体倒挂给他们物质生活带来的巨大的伤痛和记忆的话, 那么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浮躁又该如何去理解呢?物质贫乏的年代, 给知识分子带来的伤痛, 让人记忆犹新;改革开放之初, 大学里授卖饼子的声音犹在耳边回响, 所以一旦有了机遇, 他们内心长期被压抑的浮躁便喷薄而出, 为己谋利, 相互倾轧, 追求名利等等背后, 无外乎是自身的欲望实现最大化而已。可新一代的知识分子, 他们的浮躁, 他们的拼命“钻研”, 他们的计谋迭出, 又是从何而来呢?除了自身的因素外, 他们在大学中的耳濡目染, 对上一代欲望的代代相因, 应该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当下的一些年轻人, 在急速发展变革的面前, 往往束手无策, 他们嫌自己的成功太慢, 怕自己的层次不高, 又无力解决自身前进中遇到的各种阻力, 于是纷纷效仿, 积极钻营, 而且脑袋之灵光, 智力之非凡, 手段之巧妙, 令人昨舌。

《电话亭》中匡乃吉和朱小尔这一对情人, 为了从教授那里套出试题, 投其所好, 巧设美人计。同时又不想让教授得手, 借助公用电话, 威胁教授, 以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既要得到试题, 又不能让教授占了便宜。当其伎俩被教授识破后, 又故伎重演, 其结果, 读者可以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帽儿为什么这样绿》中的陈晚, 做为学生, 先是与老师同居, 虽说孤男寡女, 又不违犯法律, 但总让人感到别扭, 尔后更进一层。当她知道手握评职大权的人对自己的美色垂涎之时, 便毫不犹豫的让自己心爱的老师再戴一次绿帽子, 当然, 也为自己的老师挣来了“教授”的头衔。当她游走于心爱的教授与色鬼组长之时, 当他拉关系, 请吃饭, 甚至有些大义献身之时, 你不能不佩服她的胸有成竹与游刃有余。

更令人惧怕的是两个研究生。男的运筹帷幄, 老谋深算, 女的则巧施美色, 投其所好。从表面看两个毫不相干, 甚至还是竞争对象;但暗地里二人狼狈为奸, 相互配合, 唱出了一出绝无仅有的双簧。水向东在幕后策划, 蓝天在前台表演, 步步为营, 稳扎稳打, 最后逼得老师只能用学生自己命的题考学生;还要在蓝天的威胁之下破格录取了她。可以说一位大学教授在与晚辈的较量中, 彻底败下阵来。这也就无怪乎教授发出由衷的感慨:“从某些方面说, 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已经远远地超过了我, 简直可以反过来对我进行指导, 我应该拜他们为师才是。”

青年知识分子的可怕之处在于, 他能从根基上伤害到民族的文明。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之中, 他们往往会以群体的方式展示出浮躁的一面, 从而彻底溃烂一个民族的肌体。因而, 拯救他们就显得迫切而重要, 汪政教授指出:“自梁启超首倡中国少年说之后, 少年、青年、孩子在文学中一直承担着革命与未来的喻义, 岂料百年之后, 天翻地覆, 这一形象可能要发生主题学和美学上的大改变了。他们或许要被赋予沉沦腐朽, 失望与未老先衰的新的定义。鲁迅曾经急切地呼告‘救救孩子’, 这一声音今天又将响起, 不过, 语义已经不复当年。”

七、结束语

大学知识分子, 在看似平静下的浮躁, 其实是一种暗流, 是一种比当今官场、商场中更加可怕的暗流。如果说官场、商场的浮躁还有政令、市场的巨大调节作用的话, 大学的浮躁, 则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机制下的管理模式要求知识分子必须快出成果, 多出成果, 出大成果;另一方面部分知识分子为了迎合需要, 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地浮躁起来, 因而, 单靠他们自律式地去净化自己的心灵, 远离浮躁是不可能的。

正因如此, 晓苏在小说中并没有给出治疗的良方, 在这看似悲观、失望、沉重的背后, 实则是作家的一种无奈。如果有人认为单凭作家的一己之力, 就可以拯救一代人的灵魂的话, 那几乎是痴人说梦。但作家的良知又促使他们不能不正视眼前可怕浮躁, 不能不表现浮躁背后的种种丑陋的现象, 以及浮躁可能带来的可怕的后果。所以, 小说更大的价值恐怕如鲁迅先生所说:“揭露其病痛, 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摘要:晓苏的短篇小说集《暗恋者》特别塑造了一批现代社会大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以冷峻的黑色幽默, 拷问当代大学知识分子的灵魂。小说中的各色人物在畸形地追求权力、金钱、美色的同时, 随之而来的是独立精神、学术素养、人格道德的滑坡和沦落, 谈笑间也直抵对当代学术评价体制的质疑和浮躁的物欲社会的反思。

篇14:《蒙地色彩》阅读笔记

“蒙地色彩”,这个名字我很喜欢。“蒙地”,温暖亲切,无限延伸,无穷辽远,直到历史的深处。其与“色彩”结合,则是一种别致对话,包含沉默的抒情。

所以说,“蒙古游牧文明”本是一个宏大课题,而在巴义尔的摄影作品里,她被凝聚成一条河流的表情,一片静默的草原,一个晚归牧人的剪影,一只驼羔温柔的眼神,可以说,在这本书里:“游牧文明”是具体的,可以感知,可以触摸,可以倾听,可以闻到芳香。

也因此,我们幸运地被带回到现场。回到那些游牧生活的四季场景,回到蒙古人的笑容里,回到故乡。“回到现场”,恐怕是摄影带给我们的最好礼物,穿越时空,直击某一刻的丰饶与苍凉。2004年的蒙古国东部草原,仍然那么寂静,那么诗意,像是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而2005年的大兴安岭腹地草原,已被开垦得满目疮痍,似乎世界末日正在临近。所以,“蒙地”的内涵是如此多样化,又是如此纯粹而单一,其直接关乎蒙古人生存的地理文化空间,关乎整个族群的命脉及未来。

过去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摄影家已然穿越了蒙古高原之内蒙古的所有蒙地,从额尔古纳河开始,直抵阿拉善,穿过甘肃之肃北,直至新疆之巴音布鲁克草原,北到蒙古国,及贝加尔湖岸边之俄罗斯布里亚特,同时,杜尔伯特、郭尔罗斯以及北京的蒙古人,都成为其镜头所关注的对象。这是一片如此广袤的土地,巴义尔在一次又一次的接近和抵达中,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影像的呈现。其镜头如草原上的鹰眼,在盘旋、静守及俯冲而下时,完成了生命的一次次独舞。

这样的实验与行动,对于其个体生命来说,无疑是重要的。摄影家在多年不断的行进中磨砺、探寻、祈祷并爱惜。巴义尔留给我的一贯印象是执著。2005年那本《蒙古摇篮——额尔古纳》出版时,我曾做责编。那是我们的一次难忘合作,关于祖先源头的探寻,成为那次行动的源动力。他的严谨、谦逊和幽默,及对额尔古纳河岸土地的牵挂,常常让我回到长生天的旨意中。也因此书,我们曾一起去过额尔古纳。记得在室韦的早晨,他于凌晨4点跑到额尔古纳河岸边拍摄晨阳。正值8月底,室韦一夜之间霜冻,那个早晨确实很冷。额尔古纳河水见证了一个勤奋摄影人的身影。也是那次途中,他在黑山头古城虔诚跪拜,他拍摄到了秋天的草场和奔跑的骆驼,有两幅作品收入于本书。如今再看我才惊讶地发现,那是多么难得的场景啊,恐怕再也无法复制了。忍不住感慨巴义尔作为摄影家的敏锐视角以及他对于生命源头的深厚理解。

同时,本书对于蒙古游牧文化而言,也是重要的。其承载了一段特定时间里,整个族群的寂寞、哀伤,幸福与静谧,她们依赖影像的细节而存在并产生意义。摄影作品中的一切都是生活的原样:真实,生动,那只小狗正在愉快的奔跑中。未命名的朴素里,是日常的模样,就连节日和盛装也显得自然,天成。这正是巴义尔的镜头所对准的方向,也是他的眼睛和心灵所抵达的地方,这一切都是最初的本意的。于是,可以这样说:他的摄影以强大的记录方式奖赏了游牧生活,让这样美好的生活样式在影像中存在,复活,并散发出迷人的召唤。同时,这些作品亦是游牧文明对于摄影家无声的奖赏。

2

巴义尔基于自己对草原文化的独特理解和阐释,将其作品进行富于创意的编排,并附之以简洁的文字注释,相得益彰。以摄影作品为线索,探寻蒙古游牧文明的枝叶与根系,以“蒙古草原”“蒙古五畜”“蒙古人”为支点,撑起了游牧文明的广阔天空。这样的梳理本身,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意。

以“蒙古草原”开篇。从一片草原开始的故乡,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蒙古故乡。镜头里的天空、草原、河流都充满个性,她们躲在云的变幻、草的颜色、河水的波纹里。而以“蒙古五畜”作为故事主角,则表达了摄影家另外的构思。骆驼、马、牛、绵羊、山羊——他们在镜头里张望、静默、迷惑甚至求助。它们的表情停顿在一刹那,似乎充满探究,又泰然自若。它们隐没在草丛中,与自然共成美景,时而又被自然驱逐。他们牵引着视线,提醒我们是否需要重新解读,“五畜”在游牧文明册页中的位置。而那些蒙古人的脸庞,是更加凸显的个性。面孔是如此唯一,又是如此饱满而丰盈。

其实,生存状态仍然是一个抽象词汇。具体到蒙地则表现为:草场是否安好,五畜是否健壮,蒙古人的脸上是否饱有笑容,这当然是巴义尔的思路,顺着他的路径,我们能够发现,“蒙古草原”“蒙古五畜”和“蒙古人”三者血脉相连,任何一条线索发生变化都将引起其他线索的不安及动荡,只有此三者和谐相伴才是一个良性状态。原本,这是一个结实的链条,曾在数千年的文明档案中卓尔不群,可如今,我们要低下头来,静心观察其脆弱的神经,易碎的表象。所以,摄影的记录意义是如此清醒:某个不经意的举手投足瞬间会成为一个时代的注解,一群清晨准备出发的羊,就是一个微型的历史断面。某些普通得几乎让人们忘记的刹那,会在摄影镜头中释放出特有的色泽,并期待重新阐释。

3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自己愿意把《蒙地色彩》看成是一部回忆录。可以说,是她开启了一扇回望的窗口。从一片草原开始,沿着一条河流的足迹,追溯源头,呈现此刻,而时间,却永远地定格在过去。“过去时”,是绝对的,只有过去时,是绝对意义上的存在,并试图凸显记录的永恒性。若从回忆录角度看,场景、人物、笑容、奔跑、套马杆、花朵、雨水中的牛群、雪夜里的狗叫,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这一切纷纷聚合,连缀出故事、情节,从现在、此刻,翻身成为过去、彼时,并终将沉淀成为历史,成为记忆。

2007年巴音布鲁克草原冬天雪夜,那位晚归的牧人、他的马、他的狗,一直让我停在迷途中。牧人的冬天有多寂寞,“蒙古包和马在风雪中显得很弱小”,那一片苍茫中,长生天在说话,人必须安静地倾听,蒙古人在内心笃信其力量。

信仰的生长源于自然的暗示与警醒,其内心的强大与柔弱也同样与自然的召唤相契合。所以,那组题为“信仰”的作品就显得格外厚重而有灵魂。让信仰还原到形式,摄影是多么适合的表述方式,于是,我们跟随着巴义尔回到成吉思汗陵,回到马奶节当日,感受护送“苏勒德”的庄严,穿过诵经声,一直走到祭山祭湖祭石祭泉祭树的现场,蒙古人的文化基因里,隐藏着神奇的密码,使得他们以如此神秘的方式,抒怀在天地之间,聆听着神灵的语言。如一尊尊古代岩画,穿越了时间隧道,尽管斑驳、偶有脱落,可那坚硬的轮廓,丰满的底蕴,柔美的线条,依然清晰地停在风雪中。

我们在阅读中回忆。回忆草原上的树,回忆蒙古包的“哈那”,回忆湖水,回忆满天繁星。回忆本身令人反思,反思才能产生力量。同时,伴有更多的怀想。这些作品似乎都在未完成的状态里,我们很想知道,在未来的时间中,那些场景那些人那些故事将向着哪个方向走去。我们愿意相信,《蒙地色彩》成为一扇遥望未来的天窗。

上一篇:论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下一篇:辛酸,人生的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