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低年级学生创新能力例谈

2024-05-09

培养低年级学生创新能力例谈(精选8篇)

篇1:培养低年级学生创新能力例谈

培养低年级学生创新能力例谈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与其参与的`积极态度,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生动、鲜明的情境之中,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作 者:许桂英 作者单位:奉新县冯川一小刊 名:江西教育英文刊名:JIANGXI EDUCATION年,卷(期):2001“”(5)分类号:关键词:

篇2:培养低年级学生创新能力例谈

一、强化创新观念,激发创造热情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高中语文新大纲强调“语文 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创新精神。”这些都提示了学校开展创新教育的重大、深远意义。

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是工程的主导,学生是工程的主体。其中,教师的创新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就象日本心理学家恩田彰所说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所起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教师本身如果是有创造能力的人,就能发现学生的创造性,然后开发它。”因此,教师必须深谙创新教育的重大意义,牢牢树立创新观念,自觉激发创造热情。在此前提下,教师还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国家教委等的有关文件或精神,结合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等当代形势来深入认识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以此来调动广大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师生双方的创新观念都牢牢树立了,创造热情都被鼓动起来了,就能为以后持久的创新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动力基础。

二、营造创新氛围,培训创造技法

1、更新观念与教法、学法,全力营造创新氛围

想要让课堂创新活动能顺畅有效地进行,师生——尤其是教师——必须摈弃过去一些陈旧的观念,学习和接受一些先进的现代人文、教育、教学、学习观念,并不断改进与更新教法、学法。为此,从高中的第一节课起,我就给自己的课堂

定下了八条原则:课堂主体化原则、民主宽容原则、博览广思深虑原则、答案多样化原则、激励创新原则、互动创新原则、教师先行深研原则、非一次性结束原则。这些原则的坚持实施,就能很有效地营造了民主、宽松、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新幼苗的破土而出提供了一块块肥沃的土壤。

2、学习创造学知识,培训创造技法

我本身对创造学感兴趣已经有很多年,从众多的创造技法中筛选了一些适合语文创新的技法。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创造才是课堂创新的关键。因此,我从正常的语文课中抽出一些课时,专门组织学生学习一些必要的创造学知识,了解一些必要的创造技法,并进行相关训练,此称“创造学知识及创造技法培训系列课”,主要有发散求异思维课、逆向思维课、创造性联想课、创造性想象课等。这就为日后在课堂上进行创新实践奠定了思维及技能基础。

三、抓稳寻常课堂,开展创造劳动

寻常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自然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应当说,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创造潜能硬盘”,其存储量是很大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志,便是他(她)在“课堂”这个“视窗”上能否成功“点击”并打开学生那些“创造潜能硬盘”,从而生产出丰富、新颖、优质的思维产品。

下面,谈谈我“寻常课堂,点击创新”的五种常用技法: 1.发散求异法

这是发散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在语文教与学创新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一个问题有很多种答案,思维不局限于一个方面,而是向多方面发散,找出的答案越多越好的思维方法。求异性思维,则是不满足于原有或他人的答案,主动寻求与众不同的答案或途径的思维方法。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使用下列方法开发师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性思维:①、穷尽列举法。即把某一事物的特点与功用、或文中某个词句的隐藏含义等,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来。如“世界上都有哪些灯?灯有哪些特点和作用?”(为教巴金《灯》时的阅读和课后的写作做准备),“一群狗在深更半夜遇上人却不叫,可能因为什么?”(学鲁迅《药》时),等等。这种做法往往能帮助师生围绕某一事物建立起与之相关的众多的表象或属性联系,在阅读上能给读者提供众多的理解可能性,在写作上则给写者提供丰富的形象素材或本质联系素材。②、对同一内容用不同形式表达。如学巴尔扎克《守财奴》前,我问学生:“表现某人非常贪婪吝啬,你有哪些表现手段?”学生发现除了用文字从正面描写外,还可以从侧面进行描写;此外还可以用绘画、雕塑、音乐等去表现。③、抽象词语的多种形象化表达。不少学生的作文,语言不够形象、生动、传神,除了词汇量欠丰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法给那些抽象词语建立起丰富的表象联系。为了让学生能在表达上有所创新,我平常很注意进行此项训练。如要求学生用众多的表象来表达“顽强”这个词,经过努力,学生找出的形象多姿多彩:悬崖上横空而出的树木,绷紧的弓弦与弓身,牛儿耕犁时的脚步,磐石下曲折而出的小草,冬天里落尽叶子的老树,逆流而上的小鱼,等等。④、对前人、别人的答案与思路不予苟同。包括对教科书、参考书、老师、同学等的说法或思路,都不要轻易地点头称是,而要尽力另辟蹊径,另发新说并力求自圆其说。

总之,发散求异法能大大拓宽师生思路,造福师生的智慧世界和听说读写。

2.逆思法

这是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反方向思考、从而得出新结果的逆向思维的运用。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主要通过下列方法来“点击”师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促动语文创新:①、对一些常见事物的品质进行反向思考。如问学生“苍蝇有什么优点?”一开始,他们觉得简直不可思议,可经过深入思考、认真讨论后,都不得不承认它有飞得快、飞得准确、视野广、嗅觉灵敏、适应性强、免疫力强等优点。在学巴金《灯》后,我让学生思考:“很多文章中的灯,都是令人感激、赞美的,那么,有没有令人恐怖、令人厌恶、令人愤怒的灯呢?”大家在一番思索之后,列出了深夜伴着搓麻将声的灯、小偷入室盗窃时的灯、战场上敌人的探照灯等具有反面品质的灯,为其说话、写作等搜索到了新素材、新思路。②、对文艺作品的形象的品质进行反向思考。如在学龚自珍《病梅馆记》临结束时,我就向学生提出:“你是否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有的学生用逆向思维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文中所说的“病梅”,在某种意义上也不见得是“病梅”,现在很多把玩盆景的人就喜欢这种梅,难道这些人都有毛病?他的看法不无道理,我们师生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和提醒。③、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进行反向分析。有时,从正面去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不容易奏效,这时,不如来个反向分析更好。具体做法是:去掉文中的某些内容,然后比较改动前后文章内容的差异,这时,我们对其深刻性反而容易领会。例如,在学茅盾《风景谈》时,学生对文中那些议论、抒情句子的表达作用比较难于理解,我便提议让同学们试着将那些议论、抒情句子去掉,看看有何变化。这么一来,不用费多少口舌,那些句子的重要表达作用便明白地凸现出来了。在学陶铸《崇高的理想》时,有学生认为文章的第四自然段用了十个人物的事迹作为论据,来从正面证明作者的观

点,这在人们看来是增强了说服力,但换个角度看,却让人有堆砌累赘之嫌。我们当即以热烈掌声鼓励这位同学。

用“逆思法”来促动语文的教与学的创新,能使师生考虑问题时跳出俗套,突破思维定势,产生一些独特、新颖的见解。当然,运用逆思法,一定要注意符合真善美原则。

3.改换法

所谓改换法,是指改换原有文章的内容或形式,从而使阅读或写作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东西的创新技法。

在高中语文的寻常课堂中,我们通过下列途径来实施改换法:⑴.改换原文中的事例。⑵.改换原文的词句乃至段落。⑶.改换原文的思路。⑷.改换原文中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心理描写等。⑸.改换原文的环境描写。⑹.改换原文的立意。⑺.改换原文的结构。⑻.改换原文的一些标点符号。⑼.改换原文的语言风格。⑽.改换原文的标题。

改换法,并非专门为了标新立异而实施,也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改才好。我们都知道,包括课文在内的好文章,一定是浑然一体、疏而不漏的,有时容不得滴水渗进。因此,我们不会轻率否认原文的价值,一般是在领会、肯定了原文的精华之后,为了避免读死书、亦步亦趋而进行改换,更为了举一反

三、扩大启迪、“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而大胆改换。改换之后,我们惊喜地发现:“这世界从来就没有神仙皇帝”这句话说得挺有道理,被公认为经典、权威的东西不一定无懈可击,此法的实施使我们增添了许多自信,也让同学们学会了许多批改作文的技巧。

4.联想法

联想,是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或由于某概念而想起其他相关概念的心理活动现象。联想能力在人的创造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日本心理学家恩田彰在他的《创造心理学》一书中写道:“联想力,就是产生有价值的观点和概念的能力。它是创造的思考力,体现了创造性思考的特性。”联想有相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类比联想等。

在语文阅读及写作课堂上,我们通过以下途径来训练、发展师生的联想力:⑴.故事联想。即由文章中的故事,去联想发生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的相似或相反、相关联的故事。⑵.人物联想。由文章中或别人口中的人物,去联想相似或相反的人物。⑶.文段联想。由所读到或所听到的文段,去联想有某种关联的其他文段。⑷.知识联想。由正在接触的知识,联想到相关的或相反的知识。⑸.道理联想。由目前所接触的道理,去联想相同、相似、相反或能相类比的道理。⑹.语言联想。由目前正接触的语言去联想在别的语境中与此有关联的有声或无声语言(如态势语言、绘画语言、雕塑语言等)。⑺.环境联想。由手头文章的环境描写联想到其他文章中的环境描写。⑻.主题联想。由某一篇文章的主题联想到其他一篇或若干篇有某种关联的文章的主题。⑼.思路联想。由一篇文章的一条思路联想到其他的若干条思路。⑽.结构联想。由一篇文章的一种结构方式联想到另外的若干种结构方式(本文的或另文的)。⑾.感受联想。由一种感受联想到相同或相反、相关联的感受。⑿.优缺点联想。由一篇文章的优缺点联想到其他相似文章的优缺点,由一位作者某文的优缺点联想到他的其他文章的优缺点,等等。

联想法的实施,使得师生几十人将自己在不同的学习、生活、交往、思想、感情等领域中所经历过或接触过的东西,不断地展现出来,大大地丰富了大家的

精神积累,也有力地活化了大家的思路,点击出很多灵感与创意,对大家创造性地阅读和写作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当然,我们在课堂上运用联想法的时候,注意遵循有效和适度原则,以保证课堂效率。)

5.想象法

想象,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我们在课堂上实施想象法的主要途径是:①.人物形象特点想象。即根据文中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正面或侧面或细节描写,去想象人物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等。②.故事情节想象。我们一般用两种方法去练习:一是在原文结尾的基础上去想象,一是给故事开头或结尾或中部,让师生去想象。想象的题目师生都可以出。③.环境气氛想象。即根据文章的文字所提供的信息,去想象文中的细致画面及其给人的感受,并要求想象者用语言及态势表达出来。④.艺术效果想象。即想象一部文学作品或一件艺术作品将在何种读者中产生何种艺术影响。⑤.社会效果想象。即想象作品对不同社会条件下的读者将在思想、道德、伦理、行为等方面产生何种实质性的影响。⑥.变换条件想象。即将原文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条件改变,想象一下将出现何种新的结果。

想象训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智活动课程。通过想象,在阅读上,能使人们拉近自己与作者的距离,从而能更深、更透、更容易地理解文章与作者;在写作上,则能活络思路、创造丰富的材料、产生特别的感受、激发灵感等;在听说能力的提高上,也功劳卓著。

四、巩固深化成果,力求再上新阶

篇3:例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问题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听课兴趣

小学生喜欢“有意思、比较新奇、好玩”的事物,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比如,在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时,教师应先用多媒体依次出示:大江、高山、树林、禾苗、小竹排、男孩……同时播放“小竹排在画中游”的课件,反复演示三遍后,请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演示的画面,同时欣赏有关江南水乡的音乐,然后提问:如果你就是竹排上的男孩,当小竹排顺水流时,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这样,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触发他们思维的兴奋点,使他们的思维动起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重在参与:自主探究,激励学生勇于实践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勇于实践。如,在教学《日月明》时,课前让学生准备生字卡片:日、月、鱼、羊、小、土、大、一、火、田、力、人、木……上课时,教师出示:明、鲜、尘、尖、灭、休、男等本课生字,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生字的特点,并说出自己的发现。学生很快发现,这些字都是由生字卡片上的字组合而成。然后让学生自己摆一摆生字卡片,分别组成本课生字。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体会会意字的组合:出示一轮红日和“日”字,让学生观察想象,体会太阳很明亮;出示一轮明月和“月”字,让学生观察想象,体会月亮也很明亮,接着电脑组合“日”+“月”=“明”。如此,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学生字,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小组合作:讨论互学,促使学生积极互动

如,在讲《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时,教师采用多媒体出示画面后,让学生四人一组,分组讨论:这幅图上你看见了什么?这种让学生参与讨论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鼓励学生多发言、多想、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口,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看见了大江、竹排、鱼儿、小鸟、树木、禾苗……教师再提问:小竹排在哪儿,鱼儿、鸟儿在干什么,树木多不多?让学生小组讨论后,选代表发言,根据他们的回答,教师播放课件,同时配乐朗读课文,之后播放课件:小竹排游到了祖国的其他风景名胜区,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情境说话练习,看哪个小组说得好。

四、课外延伸:学会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课外延伸,使学生学会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学《哪座房子最漂亮》一课后,让学生观察校园、村庄、家乡等地方,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些地方的变化;或者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到过的地方的特点。根据他们的感受和想象,画一幅自己想象中的“漂亮的小学堂”,在小组内展示、交流,并向同伴介绍自己的设计。这样,启发学生大胆地说,大胆地想,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想象。

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续编故事。教师出示语文园地六“小兔运南瓜”的第一幅图和最后一幅图,并告诉学生故事的开头和结尾,让他们编写故事的中间部分,且配上图。允许学生有不同的主张,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培养学生多方位思考问题的习惯。

篇4:培养低年级学生创新能力例谈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

新的语文教材,其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人才迫在眉睫。下面就以人教版七年级教材第二单元《再塑生命的人》这篇课文为例子,谈谈我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巧设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知识入门的向导,没有兴趣就没有思维,更谈不上创新思维。我在上《再塑生命的人》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做一个简单的猜字游戏:一个学生把老师提供的汉字写到另一个被蒙上眼睛的同学的手心,让他猜所写的汉字。结果猜对的极少,引得同学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随后我抓住文章中的一句话:“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又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们能够想象一艘轮船在大海上遇到浓雾,在一片迷茫中不知将要遭遇什么命运的那种焦虑心情吗?”这样运用游戏与讲故事相结合的方法,叩开了学生情感的闸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二、词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以往的字词教学,比较注重词语的音、形、义,好像学生掌握了这些,就已经全部学会了,这就造成了学生死记硬背,不会应用的弊端。我在处理这一课的字词时,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音、形、义,着重检查他们的运用能力,用这些词来说话,可以说一句话,也可以说一段话,可以用其中一个词,也可以使用多个词,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

三、速读课文,培养学生整体认知能力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曾说过:“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对一篇课文首先要全方位阅读,把握全局,整体感知,然后才能去理解分析局部,否则就容易犯断章取义的错误。我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速读课文,不出声,不回视,尽快接受课文的信息,然后综合起来,概括课文的中心,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四、研读细节,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对一篇课文有了整体的认识之后,对于局部细节的研读,会反过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理解。首先,《再塑生命的人》的结构很有特点,三个部分用空行的形式分开,我让学生整体阅读后,用小标题概括每部分的内容。其次,海伦之所以能走出黑暗,获得那么高的学术成就,除了自己顽强的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师莎莉文的循循教导是分不开的。莎莉文是怎样教海伦认识具体事物,认识大自然,认识“爱”的呢?课文中分别写了几个事例?我把這些问题都抛给学生,让他们用简洁的语言文字归纳出来。这样,培养了学生从课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为学生能在课外阅读中准确获取知识,把握重点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鼓励提问,培养学生大胆质疑能力

学生自读课文时,对难点地方提出疑问,可以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大胆怀疑更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学生认为文中莎莉文小姐教“我”洋娃娃这个字是“很耐心”,可“我”为什么会发了脾气,随手把一个洋娃娃摔得粉碎呢?这个地方没有交代明白。我想学生既然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就说明他们是真的用心去思考了,对提出问题的同学大力表扬、鼓励,使学生能够排除疑虑,放开思维,这就更有利于他们解放思想,大胆质疑。

六、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联想能力

《再塑生命的人》中有这么一句话:“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的手上流过。”我向同学们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感觉吗?这时同学们就会七嘴八舌,畅所欲言。还有“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坏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为什么“我”会特别痛快?为什么会既不惭愧也不后悔?通过这样的说话练习,既让学生懂得了海伦在感受到美好事物时的奇妙情感,又能深刻地理解莎莉文老师对于海伦的重要性。

七、比较阅读,培养学生评价能力

传统的阅读教学常常忽视让学生对学完的课文进行评价的环节,致使教学过程不够尽善尽美,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与延伸。这里所说的评价意识,就是在对文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及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便提高学生的分析认识能力。运用比较法阅读、品味作品,不仅能训练学生的求同存异思维,而且还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深刻性,直接实现情感价值体验。

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开发创新智力、潜能对社会进步的意义,并为学生创造力的形成提供知识上、思维上、情绪上和环境上的条件,那么培养创新人才就不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陈建伟.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6).

篇5:培养低年级学生创新能力例谈

一、创设情境,诱发小学生的创新欲望

(一)创设兴趣情境,为学生奠定创新基础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是产生兴趣的先导。教师如果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环境,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自然地发展,循序渐进,进而形成强烈的求知欲。创设使学生对新知识感兴趣的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适到最佳状态,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达到激活思维的目的,就会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 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刚刚接触数学知识,受年龄、身心发育等条件的制约,教师单纯的讲解可能会使学生难以理解,如果把数学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融于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之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开心愉悦地合作交流,那么效果会好很多。因此,对小学生来说,在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教学与学生喜爱的`游戏、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在游戏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开发智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可以说是一石三鸟。例如在学完乘法口诀后,为帮助学生牢记口诀,我在复习课上采用了一个小游戏:“口诀接龙”,即教师先随便报两个1位数,如“2”和“8”,指名学生口答其相乘的积“16”(口诀:二八一十六);再让他提问下一位学生:用所得的“1”和“6”相乘得多少,第二位学生口答“6”(口诀:一六得六);接下去,第二位学生又提问第三位学生:两个“6”相乘得多少,如此循环,学生兴趣很浓。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授课开始时,首先教师要围绕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做好课前设计,认真创设出有标向且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后,会带着问题,跟随教师的思路,在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下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围绕重点设计一些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教师在设计这一环节时,需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有所深入,循序渐进。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利用教具、学具,动用心、眼、手等各种感官参与、探究,使学生自行发现和掌握知识的规律,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次,教师要围绕难点,从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系统性和规律性等方面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着力解决重点问题,突破难点,由此及彼,拓宽知识层面,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和内容的印象。

二、给学生搭建时空平台,放手让学生探索、实践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起学生创新、探究的灵感和兴趣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新活动,往往来自于他们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关注,而兴趣和关注又来自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的趣味。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积极带着问题思考,针对问题进行探究创新。只要教师认真地研读教材,精心分析教材,做好“顶层设计”,很多知识和问题是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合作学习就可以掌握和解决的。教师要切实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提供创新的时间,让学生勇于表现,乐于表现

叶澜教授说“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这就告知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名向导,要避免“一言堂”唱独角戏,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地配合。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时间,去研讨、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对于自主探索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也就有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要以“权威人物”身份来下结论,不要急于否定学生,而是要珍视学生不同的思想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学生在没有压力和拘束的氛围中快乐地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辩论,模糊的东西变得清晰,似是而非的知识辩清了,这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升、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三)留出创新空间,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中的许多知识,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创新方面的潜力,我们要挖掘,不要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一定要放手给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思维理解后,联系生活动手操作,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会从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奇妙,产生探索数学奥妙的浓厚欲望,自然而然就会形成创新的思想。比如在讲授“认识钟表”一课时,要先让学生充分观察钟面,探究它的秘密,然后自制钟面,做得好的学生用橙子做钟面,还连接了电路,形象地展示了钟表的工作原理。通过动手制作,学生在学习时遇到有关钟表的知识就迎刃而解了。

篇6:培养低年级学生创新能力例谈

例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李正辉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35期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点,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好途径。因此,要培养提高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思维品质,通过培养思维品质来达到提高思维能力之目的。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往往表现为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逆向性、横向性、跳跃性等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又是一个整体性功能的层次结构,各个方面的发展会带动整体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在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这几个方面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具体的做法。

一、设置疑问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是思维的催化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进入活跃状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给学生设置疑问,进而创设引出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在教学平面的基本性质时,我事先用木板做了两个平面模型,在讲到“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相交于过这点的一条直线”时,边说边做演示,有意识地仅将一个平面模型的一个“边界”上一点和另一个平面模型接触,并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看,这两个平面不是只有一个公共点吗?”,乍看起来,似觉真实,课堂上顿时议论开了。但是当学生议论到“平面是无限延伸”的时候,我随既向下一压,木板插入了事先做好的缝隙中,形象地说明了两个平面不可能只有一个公共点。这样的教学,同学们既印象深刻,又不感到抽象难懂,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学生学习兴趣高。

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篇7:培养低年级学生创新能力例谈

关键词:创造思维创新精神

摘要:本文主要以自己的语文教学经历和实践来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营造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氛围,同时使学生自己感受到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所具备的一项素质。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开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领域。重视和加强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学校实施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

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意识

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创造力培养的心理和前提,只有具备了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意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才能从自发走向自觉,从盲目走向科学,从而充分发挥创造的主观能动性,为此,语文教师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为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铺垫。

1.采用多种形式,树立创造思维观和创新精神理念。在传统的教育过程某种,学生在已有的知识面前常常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学习目标实际主要是记住尽可能多的知识,缺乏敢于思考怀疑和主动探索的精神,针对前面的弊端和不足,教师可在课堂上举办有关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小型专题讲座,设立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专栏,利用班级墙报等方法,使学生了结影响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及掌握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本方法。知道历史上每一项发明创造,每一项技术突破,每一种创新理念的出现,每一次经济的迅速增长,以及每种精神文明的进步,都是人们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和创新精神的浓缩体现。

观念的更新是一切改革的先导,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树立创造教育观念。也就是说,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的传授者,更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创新人才的意识鼓励学生发展不同意见,诱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允许别人失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想象,才能用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开阔思路,有所创造,这样在心理上消除了学生对创造思维创新能力的神秘感和畏惧感,从而使他们乐界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意义特征及创造思维创新能力的基本过程,自觉树立培养创造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概念。

2.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思维的流畅性,从不同的角度寻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寻求金科呢个找出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逻辑性,推理的严密性。

3.学习创新的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初中学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模仿能力强,上进心进取心强,是接受情感熏陶,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时期。因此,要有好的榜样,好的`楷模,这对学生影响很大,语文教材中就歌颂了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如爱因斯坦,李四光,茅以升,詹天佑等等,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并非都是天才,而是凭着勤奋工作刻苦的努力,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而取得的成就。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习他们的创造性品质,创新精神必将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产生强烈的震撼,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情感和创新激情,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一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优化创造思维的氛围强化创新能力的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创新性教育的要求,必须加以改革。针对传统教学的不足,要改变其不足,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1. 优化创造思维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序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让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的基本保证。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以充分的发挥,使其思维最大限度的活跃起来,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性教学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启发式教学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强调师生互动,让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得到尊重,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才华,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机会。要让学生能与教师坦诚交流,自由畅想,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激发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

2.分析创造性的“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强化创造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核心,因此,强化创造是为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思维定势创造思维

篇8: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谈

为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 教师应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低耗,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认为, 主要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巧设情境, 引发兴趣, 激发学生探索、求知欲望

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巧妙使用数学中的优美语言, 利用精美的图形和渊博的知识去引导学生, 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去认识世界,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 在讲解比较难以理解又比较枯燥的定理定义时, 教师可以适当地穿插一些科学家的事例, 告诉学生科学家是如何利用思维的武器揭开大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奥秘的。此时, 学生潜在的成功欲望能够被有效激发出来, 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也被激活。另外, 教师还需要根据知识形成的“曲线”原理, 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有目的、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一些人为障碍。依据“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 设置的这些障碍既要让他们觉得困难, 又要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到解决;既能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 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 又能让他们尝到胜利的喜悦, 激发他们保持探索的兴趣, 为提高教学效率打下基础。

二、独立思考, 探索学法, 在自主学习中寻找规律

学生学习能力之一是思维要有独立性, 其主要表现就是面对问题能够独立思考, 因此,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目前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 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 自我个性表现突出, 于是教师都重视“合作探究法”的运用,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殊不知, 合作能力固然需要培养, 但我们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否则, 就会形成其无论问题难易, 学生都想依赖“集体”的惰性思想。学生只有在独立思考中通过自学悟出道理, 知识才能掌握得更牢固、更持久。当然, 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时, 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 多做一些具体的诱导工作。如经常讲解一些典型例题, 给学生提供一些感性材料, 然后通过适当的点拨、提示, 使学生隐约地发现规律性的东西,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连惯性。例如, 已知a+4b=14, 2a-b=1, 求a+b-3的值。学生一般习惯用把已知条件组成方程的方法来解, 然后分别求出a与b的值, 再求得结果。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已知条件, 根据等式性质, 把已知的两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 这样可得3a+3b=15, 于是得到a+b=5。这样接下来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以后学生再遇到类似的问题, 就可以运用这种规律来解题了。学生掌握规律以后, 遇到问题就会首先独立思考, 当遇到用旧规律不能解决的问题, 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去创新, 开拓新的思路。

三、开拓思路, 诱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求异思维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 主要是指能够以与常理相异的思维去审视遇到的问题, 从而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法。发散思维与之相关联, 即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 可以采取多个不同方法, 运用多种思维方式。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具有多种解法的题目, 要求学生多方面思考, 找到多种求解方法, 并且坚持训练, 形成学生利用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习惯。例如, 已知2m2-3m-7=0, 7n2+3n-2=0, 其中m、n为实数, 且m·n≠1, n≠0。求m+1/n的值。本题的常规解法是:利用求根公式分别求出方程的根, 然后得到1/n的值, 进而求出m+1/n=3/2。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变换一个角度去思考, 因为n≠0, 我们可以把方程7n2+3n-2=0变为2/n2-3/n-7=0, 把它与方程2m2-3m-7=0联系起来研究。我们会发现, m、1/n可以看成方程2x2-3x-7=0的两个解。又因为m·n≠1, 所以m+1/n=3/2。通过这一解题过程可以让学生懂得, 对于同一个数学问题, 若能从不同角度多思、多想, 往往能获得多种不同的解决途径。当然, 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猜想等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敏捷性。

上一篇:蜗牛和黄鹂鸟的小学作文下一篇:六年级非连续性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