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汇报金融

2024-05-16

工作汇报金融(精选8篇)

篇1:工作汇报金融

金融工作会议汇报材料

回顾2010

截至2010年12月31日,我行各项存款余额达63253.46万元,贷款余额达45076.8万元,“三农”贷款余额占贷款总数的99%,为桐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开创了开业一年各项指标全面飘红的良好局面,现将2010年业务经营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0业务经营情况

截至2010年12月31日,我行总资产73754.49万元,总负债66730.35万元。各项存款余额63253.46万元,各项贷款余额45076.8 万元,存贷款比例为71.26%,低于监管部门75%的要求。各项存款中企业存款余额达61739.77万元,占比97.61%;储蓄存款余额达1513.7万元,占比2.4%。各项贷款中,按贷款对象划分,农户贷款余额12683万元(占28.14%),农经组织贷款余额200.00万元(占0.44%),农村工商业贷款31396.00万元(占69.65%),其他贷款797.8万元(占1.77%)。按贷款期限划分短期贷款44579.00万元,占比98.90%,中长期贷款497.80万元,占比1.10%;

截至12月末我行实现营业收入846.97万元,其中利息收入763.28万元,占营业收入的90.12%。金融机构往来收入78.37万元,实现利润536万元。

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650万元;最大十家集团客户贷款集中度6500万元。盈利能力当年累计净利润424.39万元,成本收入比26.73,净利息收入比86.14,中间业务收入比0.16,净息差1.43。资本充足率46.11%。

二、我行2010年基本概况

截至2010年12月31日我行员工人数18人,实收注册资本6666.00万元,其中股权结构自自然人股东41人,股金额1666万元;法人股东7人,股金额5000.00万元。下属办公室、业务经营部、财务会计部、营业部、新渡支行。自成立以来累计办理存款笔数6438笔,贷款累计发生金额74526.8万元,累计贷款户数330户。

盘点一年来的工作总体情况有九件大事:

1、政、工、团、妇联等组织架构建设齐全,从制度上保 证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2、完成了新员工试用期考核和岗位竞聘。

3、确定了“员工岗位职责”和“绩效工资实施办法(暂行)”。

4、筹建开业新渡支行于2010年12月29日结束。

5、成功应对2010年国家宏观调控支持桐城实体经济发展。

6、桐城媒体于2010年12月报道“把脉资金需求、服务三 农发展、桐城江淮村镇银行捷报迎新年、开业一周年各项指标全面飘红”主题报道。7、2010年12月29日开业一周年之际,安徽桐城江淮村镇 银行网站正式开通。8、2011年1月18日桐城市银企对接会,桐城市委书记王 强赞扬安徽桐城江淮村镇银行开业一年为桐城实体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当年贷款增量达全辖金融机构第三名。9、2010中共桐城市委、桐城市人民政府授予安徽桐城 江淮村镇银行促进科学发展考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展望2011

2010年已经翻开,新的一年同业竞争还会不断加剧,面对各种严峻的形势和压力,在新的一年里,我银行将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研究新的和采取以往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全方位地推动支行各项业务发展,使2011年各项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开局,更好地发挥我行在市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和谐大冶建设步伐,特制定以下经营方针,将本行建设成为资本充足、治理健全、内控严密、运营安全、发展健康、效益良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一、业务经营目标

业务发展规模,存、贷款目标:

(一)存款目标

2011年末余额达到70000万元,日均存款达到47000万元。

(二)贷款目标

2011年年末余额达到50000万元,日均贷款达到35000万元。

(三)农业贷款比例在每年新增贷款中保持在70%以上。

(四)力争在今年年底前设立两家支行。

二、增强我行支持市域经济发展的责任感

2011年我行将继续以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紧跟“十二五”规划步伐,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发展目标,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机制,调整信贷结构,用活信贷增量,提升信贷支持效果,增强支持市域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推动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确保信贷支持落到实处

坚持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增加存款总量与用足信贷增量相结合,坚持信贷创新与防范金融风险相结合,把信贷支持效果纳入工作目标责任制和绩效考核范畴,保持信贷投放的均衡增长,确保我行全年支持经济发展目标的全面实现。

四、确保总量供给,突出支持重点

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满足农副产品收购资金需求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农、林、牧、副、渔业的支持力度。要面向“三农”,以服务县域经济为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宽信贷资金支农渠道,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农户”型企业和特色农业企业的发展。要继续发挥支持“三农”主力军作用,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授信面和授信额。要进一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参与教育、文化、医疗、环保等公共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土地项目开发,探索对道路建设、电网改造、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新方向。同时,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不断更新信贷品种,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增强,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充分发挥我行支持市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创新支付结算方式,稳步推广商业汇票、定期借贷记业务等非现金支付结算方式。积极开拓新业务,创新贷款品种,发挥决策流程短,机制较为灵活的优势,开发出更多更新的产品,针对不同企业、不同阶段、不同农户应用不同的贷款模式;积极探索开办股权、应收账款、品牌、专利权、人寿保单为质押品的质押贷款方式;努力突破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范围,推出一系列包括贷款、承兑、贴现、信用证、理财、咨询等综合服务产品。

(二)完善信贷管理方式。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开发适合

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创新中小企业信贷模式,根据企业的产品周期,对企业运作过程中不同环节进行差别融资,严格控制资金的用途和期限,防止资金流入证劵、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市场。

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一)继续完善经济金融协调机制。加强与政府、企业之间的经济金融信息沟通,构建政、银、企、个人良性互动格局。积极关注政府动态,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要及时与政府沟通,保持信息畅通;二是积极参加人民银行开展项目融资推介活动,银企联谊会等,为投融资双方的合作和发展创造机会;三是保持同业之间互相学习的良好局面,努力学习国有银行及农村合作银行的先进经验,共同研究经济金融运行形势,不断完善经济与金融的协调机制,切实解决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二)推进信用系统发展。制定农户及企业征信建设计划,加强征信宣传,提高广大客户认知程度,促使各部门积极配合信用数据的收集整理,积极为征信系统的发展做出努力。

七、保证经营性质不变并全力关注资产质量

坚持村镇银行经营性质不变,积极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组织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我行先后与桐城市民生、银桥担保公司进行了有效的合作,尤其和我省首家专业化的支农担保公司惠农担保进行了积极的合作,探讨支农贷款中的瓶颈问题,着力解决一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头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对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组织融资的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要高度重视,信息要及时掌握,出现风险及时回避,全力保证资产安全。

八、铭记内控为先的理念 强化精细管理。

细节决定成败。把细节管理融入到内控工作中,实现内控管理和业务发展的无缝对接,保障并推动业务稳健快速发展。要从

内控管理精细化抓起,狠抓规章制度落实,完善制度教育、制度检查、制度处罚,建立良好的内控文化氛围,保障各项业务健康发展。细化员工内控责任,积极建立人人参与的“大内控”工作机制。明确部门和每名员工在内控管理中的工作责任。要求员工在工作中严格遵守业务操作规程,认真履行监督职责,确保各项业务规章制度落到是实处。细化每项业务考评内容及奖惩分值标准,制定考评表,把内控检查发现问题作为部门和员工考评内容,按季通报考核结果,进行综合考评。

九、规范文明服务管理 努力提升服务水平。

把规范服务管理,提升服务水平,作为立行、兴行、强行之本,常抓不懈。要求全行员工统一着装,统一挂工号牌上岗,物品摆放规范,井然有序,营造出一种方便、祥和、安全的氛围,树立崭新的品牌形象,推动全行优质文明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

十、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员工业务技能。

根据我行实际情况,加强员工业务培训、提高员工业务技能是当务之急。采取分层次多形式多方法组织实施,正确处理好工与学关系,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同时我行采取集中学习培训、网点分片学习培训和员工自学等方式,以此,进一步提高员工的流程意识、合规意识和执行意识,保障业务经营健康运行,有效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全面提升各项业务内部控制整体水平。

十一、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确保各项业务健康运行。当前,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全行员工,必须从思想上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熟练掌握防范预案,坚决有效遏制案件的发生,为安全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〇一一年三月一日

篇2:工作汇报金融

金融办

今年以来,县金融扶贫攻坚指挥部紧紧围绕“学习借鉴金融扶贫‘卢氏模式’,组织发放扶贫贷款”的目标任务,加强信贷规范管理,扩大资金使用效益,扎实做好金融扶贫各项工作。2019年,共新增扶贫小额贷款户贷户用28户100万元,累计投放591户2810.5万元。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完善卢氏模式,提升“四大体系”建设水平

1.金融服务体系。规范县、乡、村三级金融扶贫服务机构管理,确保人员到位、职责到位、工作到位,目前,全县各乡镇、街道全部建有金融服务站,所有行政村均有金融服务部,全面开展扶贫小额信贷相关的政策宣传、贷后管理等工作,金融扶贫三级服务体系作用发挥良好。

2.信用评价体系。建立了信息采集系统,印制下发了信息采集标准,截止目前,共采集并进行农户等级评定14.3万户,同时,将评定结果全部反馈到乡镇金融服务站及贫困户家中,激励贫困户建立良好信誉。

3.产业支撑体系。协同督导县发改委依托主导产业,组织搞好带贫企业、带贫合作社及扶贫产业项目建设,持续提升产业带贫能力。

4.风险防控体系。扶贫小额信贷严格按照“5万以下、3年以内、两免一补”执行基准利率进行。县财政注入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700万元,用于扶贫小额信贷的风险补偿。对每月按时付息、且满一年户贷户用贷款的用户进行贴息,每半年为一个周期,8月份,已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贴息20.45万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10户。

二是规范小额信贷发放。

2.做好企业带贫。坚持“体现差异化,着重带动未脱贫贫困户增收”的工作原则,主要对无劳动能力、无技能、无项目的贫困户进行覆盖。为全县除享受户贷户用贷款外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金融扶贫帮扶资金,分别对已脱贫享受政策的贫困户2681户,每户发放456元金融扶贫帮扶资金;对未脱贫2259户贫困户,发放1000元的金融扶贫帮扶资金。此次共计发放347.8万元,于6月28日发放到位。

3.落实好精准扶贫企业贷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开展“精准扶贫企业贷款”实施方案>的通知》,将以上精神和要求转发至金融扶贫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认真学习。要求各乡镇、各相关单位认真按照文件要求组织筛选企业,重点选择带动能力强、产业基础好、带贫效果明显的涉农企业等作为贷款主体,目前,带贫企业材料正在市扶贫办审核。

三、完善预警监测,提升风险防控水平。

1.加强统计监测。加强与金融机构对接核实,紧盯贷款动态,定期分析研判,抓早抓小,形成上下贯通的风险防范监测。

2.提前做好还款准备。对到期还款企业提前两个月进行跟踪,督促相关单位做好还款准备,防止出现到期未还款或逾期问题。目前,我县无逾期贷款。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对符合申请扶贫贷款的贫困户实现应贷尽贷。根据我县户贷率低,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无发展生产项目,结合我县实际,我办印发《郏县金融扶贫指挥部进一步加强小额信贷工作的意见》,鼓励贫困户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发展我县特色产业,为贫困户建立连接机制,实现应贷尽贷。

二是做好行业扶贫政策落实。定期召开金融扶贫工作座谈会,及时传达省、市、县工作精神,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对申请贷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督促责任银行加快办理流程,提升办理效率。

篇3:金融支持三农工作新思路

关键词:金融支持,三农,建议

人民银行在国家层面上开展“关于我国粮食安全与粮农增收的金融支持研究”的课题, 并取得了好的成果, 这对三农工作是一个贡献。笔者认为该课题立项具有时代感, 一是粮食安全是国内外的热门话题, 它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农民增收是个老大难问题,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 大而不富, 增产不增收, 这是长久以来需要破解的难题;三是保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长久以来都是相互矛盾的问题, 保粮食安全多种粮食, 但增产不增收, 农民增收就要少种粮食, 多种经济作物, 但国家又不允许。该课题在矛盾焦点上运用辩证思维来破解, 这是一个创新。总之, 该课题捕捉了当前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 这三点意义深远, 具有时代感, 对金融界支持三农工作找到了新的切入点、新的着力点、新的操作点。

一、粮食安全问题是天下最紧要的一号工程

胡总书记讲:“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中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依靠进口受制于人, 是最大的民生工程。问题是用什么视角看待粮食安全, 用什么思路保粮食安全。

我国粮食安全思路是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动, 也就是保亩数18亿, 保产量1万亿斤, 确保粮食安全。这个问题有它战略性 (操作性) 的意义, 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比如说, 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正在加快, 农业产业化步伐也在加快, 这些都要以牺牲土地为代价。因而, 本人认为, 在保亩数、保总量、保粮食安全 (“三保”) 的总体思路基础上, 研究开辟新的思路, 提出科技兴农, 提倡科学种田, 机械化耕作, 以提高亩产量实现保粮食总量和粮食安全。袁隆平研发了杂交水稻的新品种, 其亩产可达900斤, 一亩可顶过去四亩的产量, 解决全国1.1亿人的吃饭问题, 如果能多研制一些新品种, 提高每亩单产, 那么, 中国粮食总量一定会有大幅度的增长, 保粮食安全没有问题。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 宪魁省长提出“十二五”期间粮食要达到1500亿斤, 每年增加150亿斤, 三年间提高总量的50%。像河南、黑龙江、江苏这样粮食产量增长幅度大的省份, 不仅需要财政给予政策补贴, 而且还需要央行及金融界给予支持。这次省科顾委配合省发改委到中央要政策, 建议中央给予政策一是要与粮食产量挂钩, 提高1亿斤粮食补贴给多少钱, 用投入保产量保安全;二是黑龙江过去计划增长靠的是广种薄收, 荒地开垦量很大, 农村有些地方开垦一些新耕地, 而且村屯建设并村建乡后, 原来的村址、宅基地复垦变为耕地, 这是对18亿亩红线的新贡献, 增加耕地面积, 也是新的增长点, 建议在原有耕地的基础上对新开垦的或是复垦的耕地应给予政策支持, 鼓励农民挖掘土地资源的潜力。

二、农民增收是老大难问题, 必须重点予以突破

农民增收是一个历史性的沉重话题, 是多年来一直未解决好的问题。农业增产农民不增收, 国富民不富。当前激活市场的重点是农村, 如果农村市场不激活, 农民消费不旺, 那么不可能实现扩大内需。要扩大农民消费, 激活农村市场, 关键问题是农民要增收。

一是提高产量实现增收, 产量大了老百姓就可多赚钱, 如农垦种粮大户每年收入可达10-20万元, 但是产量也是有极限的, 不可能无限增长。

二是提高粮价实现增收, 这样做政府有难度, 因为政府一手托两家, 一边是市民, 要控制物价保证市场稳定, 另一边是农民, 粮价不涨农民不能增收。

三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现增收, 这就出现了矛盾, 农民单一种植粮食实现增收很困难, 为增收多种植水果、蔬菜、亚麻、甜菜和烤烟等经济作物, 这部分面积大了国家又不允许。黑龙江应从省情出发, 在不违背国家政策的情况下, 尽量让农民改变单一的种植结构, 鼓励多种植一些经济作物, 实现农民增收。

四是农产品深加工实现增收, 通过延长产业链, 增加产品附加值, 推进农产品加工多元化、产业化, 实现农民增收。

五是农民进城打工实现增收, 农民种植粮食提高产量是有极限的, 开辟进城打工是农民实现增收的新渠道, 劳务经济将逐步成为农村的新经济业态。

六是盘活农村流通实现增收。目前农村流通主要是依靠粮食贩子, 流通环节的农民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合作组织尚未建立, 发展较慢, 解决不了千家万户小农经济与大市场对接问题。

七是发挥地方优势大力发展有机食品实现增收。当前食品安全是人们最焦虑的问题, 据市场调查, 有机大米每市斤可卖到95元, 而黑龙江省本地大米粗包装每斤仅卖4元左右, 相差20倍。当前市场状况是富人吃有机食品, 中产阶级吃绿色食品, 老百姓吃无公害食品。因而, 黑龙江应充分发挥寒地黑土地优势, 具有较强超前意识, 占领高端市场, 大力发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 打造新的品牌, 让全国的富人都来食用我们黑龙江的有机食品, 让全世界的富人都争购食用黑龙江省的非转基因食品。农民种粮卖上大价钱就不愁增收了。这样, 才能使产品价值成倍增长, 拓展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新空间。

三、金融加大农业支持的几点建议

第一, 向土地复垦和新垦方向倾斜, 黑龙江这方面发展空间比较大, 增加土地耕作面积, 增加18亿红线应当给予金融支持。

第二, 向科技兴农方向倾斜, 扶持新产品的研发, 新品种的培育。提高亩产确保总产保安全, 金融要给予支持。

第三, 向大水利、大农机方向倾斜,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配置农村生产要素, 提高农地生产力。

第四, 向绿色有机农业方向倾斜, 黑龙江省具有寒地黑土资源优势, 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最具有资格和条件。通过金融支持加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开发力度, 建设全国绿色有机食品大基地。

第五, 担保机制改革的问题。目前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规模太小, 可担保要素不多, 农村信贷风险较大。如何破解农村贷款难问题, 我认为在现有农村生产要素配置下, 在农村土地承包50年不变框架下, 应研究担保机制如何进一步改革问题, 比如说, 能否提倡农民联户合作担保, 风险共担;探讨根据我国国情, 拓宽担保视野, 是否可将承包地权、农产品产量等纳入担保要素之中, 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支持。

篇4:工作汇报金融

【摘要】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国内货币信贷政策频繁调整。要正确认识活力金融的含义、特点、重要性,指导当前银行业更新观念、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把企业需求作为金融服务中的重点问题来解决,形成银企互动、共渡难关、良性循环的新局面。

【关键词】 金融危机;活力;创新

一、充分认识活力金融是当前经济形势的需要

1.活力金融是金融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创新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活力金融也正是把科学发展观引用到金融创新活动的实践。金融和经济是相伴而生、相促而长的,动态的经济并不是排列在报表上的一些数字,更是“活”的行为,是金融业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要素并使之不断增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受益于金融服务,并反过来促进金融业发展。活力金融正是把金融业“这条鱼”放在了动态经济“这缸水”里,突出强调彼此相依为命的关系。活力金融最主要是,处理好金融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要求金融业服务创新、产品创新、环境创新,以此促进经济和金融在良性互动中健康、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2.活力金融是与时俱进金融发展的需要

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平安金融是金融发展的前提,是防范金融风险基础,离开了平安金融,稳定难以建立,而活力金融是平安金融发展的延伸,是与时俱进发展的需要,二者互为依存,一脉相承。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有些金融工作者固步自封,缺乏活力,缺乏生机,延袭传统的金融运作模式经营金融,失去市场化占有份额,失去金融发展的大好良机。活力金融就是要创新“灵活先进”的金融产品工具,打破原有的信贷方式,要创新紧贴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力求把新的金融产品宣传到位推介给中小企业,让企业享受金融产品带来的实效。

3.活力金融是能否取得政府话语权,赢得社会尊重的能力

长期以来,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按各自上级行规定的标准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信贷准入标准过于苛刻,企业贷款品种只有土地、房产抵押,对新增贷款企业贷款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手续繁,门槛过高。特别是中小企业、微小企业,它们的发展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贷款难”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发展,影响了地方政府财税指标,致使地方政府颇有微词,企业抱怨意见很大,社会各界对银行的看法众说不一。

当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行业与企业市场萎缩,利润普遍下降,特别是有些中小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亏损急剧面加大,偿债能力下降,中小企业大都“嗷嗷待哺”。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非常关注银行能否及时送来“甘甜乳汁”,难关当头能否取得政府话语权,成了赢得社会尊重的能力表现。在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内经济下行的困境下,政、银、企三方更要携手共进,共度难关。要针对企业主动提出困难和需要支持的地方,金融机构解释问题更具体、更具针对性,尽最大可能的给予充分答复,建立坦诚、无障碍的交流机制。

4.活力金融是建立银企平台、加强沟通、和谐共处的信任表现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因寻求贷款而得不到满足而抱怨,而银行缺乏真实了解,把企业拒之门外。这种沟通机制不畅,阻碍了银企交流,双方难以营造和谐共处的信任氛围。开拓活力金融,需要银企双方坦诚沟通,要充分认识到企业需求银行的服务、银行需要企业的支持,两方共赢共进的重要性。在贷款额度得不到满足度的情况下,要以高效率的服务水平、高质量的服务态度赢得企业的理解。

金融机构服务于地方经济:一方面需要准确掌握宏观经济、信贷结构运行规律和走势,为企业提供信贷政策咨询,使其更好地理解信贷政策意图,减少企业信贷需求可能遇到的阻力,真正使信贷资源配置在推动地方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开拓活力金融要熟悉地方经济、企业的状况和产品特点,并从银行视角剖析地方经济和企业经营中的突出问题,分析企业产品结构和比较优势,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出谋划策。

二、开拓活力金融是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霍山县地处山区,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虽然近几年发展速度有很大程度的改变,但与沿海及大中城市依然不能相比拟。在当前情况下,其经济发展对沿海和大中城市依赖性很强,但往往受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等方面限制,使其不大可能和沿海及大中城市实现经济上的汇合,在发展道路上难以实现飞跃式突破。

这些情况决定了山区经济发展的特点。(1)是金融发展规模受经济总量制约,可作为空间不大;(2)相对于巨大的资金需求量来说,本地存款明显太少,导致银行存贷差拉大;(3)产业结构和发展的非协调性,使银行信贷资金很难按照“三性”原则进行科学配比。其中主要是工业贷款和基本建设项目比重过大,第三产业相对薄弱,银行贷款总体趋于骨干企业长期化和“固定化”,以及大量农业生产贷款小额分散化,从而影响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以上特点对金融业利弊兼具。但在今后金融改革开放,加速发展的形势下,随着山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速度的加快,这里依然会是一块前途较好的金融领地。

基层人民银行对社会的影响,既缺乏可供操作的行政手段,又缺乏金融宏观调控的号召力。贯彻执行货币信贷政策处于一种“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工作目标是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长期效益大于短期效益。为此,开拓活力金融工作注重改变行政管理方式,灵活运用市场手段,通过改善金融服务工作,发挥央行窗口指导作用,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活动,推动地方政府努力改善投资软环境,辅之以适当的监管安排,扩大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人民银行工作的认同。从而使商业银行产生改善活力金融的原动力;使地方政府产生改善投融资环境的驱动力;使企业、个人产生保持良好信用记录的吸引力。

三、推动活力金融建设几点建议

1.强化政府推动作用,优化金融支持的外部环境

打造活力金融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作用。政府要有前瞻性,高度重视改善活力金融建设环境对增加县域信贷投入、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意义,把争取金融支持的重点放在主动地、超前性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上。

(1)加快县域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这两个体系的建立健全,不仅为金融机构信贷解除后顾之忧,也是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关键所在。政府要设法筹措一定的资金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并按市场化模式规范运作,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用。既解决企业初创阶段资金紧张,又缺乏有效资产作抵押贷款的难题,也有利各金融机构向上争取授权、授信额度。

(2)由县政府每年组织有关部门,对企业的资产状况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将评估结果登记造册。企业需办理资产抵押贷款时只需到有关部门登记即可,从而简化企业资产评估、登记手续,降低评估、登记费用,减少企业的融资成本,为企业得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提供便利。

(3)政府要树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也是企业的观念,进一步强化对金融机构维权的支持力度,对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实行法律、行政“双管”齐下的手段,遏止债务人的恶意行为,特别是要提高案件执结率,增强法律的威慑力。

2.开拓活力金融银行要转变方式,找准职责,主动工作

金融机构要牢固树立“工业活、经济活”,“经济活、金融活”的观念,充分认识中小企业发展的潜力及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新路子。

(1)基层央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重点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业务品种,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

(2)金融机构要将企业发展视作调整银行资产结构、提高自身经营效益。改善银企关系的良好机遇,进一步完善授权、授信制度,简化贷款审批发放程序。

(3)帮助企业完善财务制度,搞好企业授信评级和市场准入工作,制定符合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特点和要求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提升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改善企业信用状况,共谋银企发展。

3.进一步开拓活力金融业务品种,增强对县中小企业的渗透和支持能力

(1)金融机构要大力拓展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业务品种和信贷模式,不断提升支持服务中小企业开放型经济的水平。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中小企业积极探索信用途径、零售途径、利率途径等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贷款管理新模式。

(2)尝试出口退税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联保协议贷款等新型信贷方式,增加信贷投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积极引导效益好、信誉高、有还款保证的集群企业在购销活动中使用商业汇票结算,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票据融资效率。

(3)对成长性强,发展潜力大但风险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中小企业,要立足长远,敢于在可控制的较高风险下,选择适当的贷款投放时机,及时扶持。各金融机构除了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外,还要提供理财、信息、技术、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支持。

4.中小企业要练好“内功”,形成资金“洼地”效应,以吸引金融机构投入和支持

(1)中小企业要立足本地自然禀赋,走特色化、专业化之路。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效应,逐步形式成自己的产业链,促进产品从粗放型扩张向打造精细化转变,增强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2)要着力引进和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创汇企业和高附加值产品,提高品牌产业层次、档次。

篇5:金融工作情况汇报

蒙城县人民政府

(2011年2月24日)

我县金融工作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力度,充分发挥金融促推器作用,有效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2010年,全县金融运行平稳,支持力度再创历史新高。现将我县金融各项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金融运行情况

(一)金融运行相对平稳,信贷规模持续扩大。2010年,根据市政府下达我县的信贷增量计划,及时将任务分解到各金融机构,按月考核,按季调度,全县金融运行保持良好态势。2010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009769万元,比年初增加188470万元,增幅22.9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23009万元,比年初增加122870元,人均储蓄存款超过5000元。各项贷款余额403018万元,比年初增加83708万元,增幅为26.22%。存贷比例39.9%,新增贷款占新增存款比例44.4%。2010年各金融机构贷款累计发放52.62亿元,比去年增加8.3亿元。其中,县信用联社贷款余额21.79亿元,较年初增加2.36亿元,增幅12.13%,支农信贷投放力度持续增强。

(二)银企对接工作扎实推进,信贷投放扩大。各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千方百计争项目,紧跟项目不放松,不断加大支持规模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落实市政府银企对接项目,提高履约率。2009年至今,共参与银企对接会5次,与8家企业签订合作意向,签约金1.5亿元,并且全部履约。各金融机构在完善原有信贷产品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经济特色,积极拓宽

工作思路,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不断丰富信贷产品,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如在扶植特色农业方面,支持了马集镇马铃薯种植、篱笆镇花生收购加工、范集反季节蔬菜大棚建设、小涧镇双孢菇种植等,带动农户积极创业;为加大对汽车改装支持力度,建设银行开展了网络承兑汇票业务,减少了创业资本运作成本。

2010年,县城投公司与农发行合作,争取贷款规模4.2亿元,支持了城南新区基础设施、三个安臵小区、涡河三桥等项目建设,现已累计发放3.8亿元。县农发行累计发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贷款1.6亿元,较年初增加12530万元;发放县域城镇建设中长期贷款1.6亿元,较年初增加13450万元;向占元面粉公司发放产业化龙头及加工企业短期贷款2000万元;发放棉花准政策贷款3500万元。县信用联社累计对企业投放贷款40.77亿元。为解决单笔贷款不能超过资本金一定比例的限制,5月份,县信用联社与涡阳、太和等9家联社合作,帮助东升公司成功申请银团贷款6000万元;12月份,县信用联社与涡阳、利辛2家联社合作,帮助兆鑫汽车集团成功申请银团贷款3000万元。通过组织银团贷款,解决了企业因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购原材料及流动资金不足等造成的资金缺口,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人民银行利用与县发改委建立项目推介联席会制度,定期向各金融机构推介项目,以便银行提前介入。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利用营业网点多的优势,大力支持农村合作社、种养殖示范户发展,促进了“三农”经济增长。

(三)银政合作良好,金融经济共同发展。定期召开各金融机构联席会议,加强督查调度,及时协调解决金融机构发展遇到的问题。加大对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力度,县政府对支持力度较大、服务效率高的金融机构进行奖励,提高金融部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热情。加强与上级银行、联社的沟通联系,跑市进省,争取上级管理部门的支持。积极推进县信用联社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工作,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建立工作调度机制,逐步解决联社存款不足、土地确权、不良贷款清收等问题,确保尽快组建成功。淮

南通商银行来蒙筹建村镇银行,目前正在商洽、选址过程中。徽商银行的选址问题基本解决,我们将积极为徽商银行蒙城支行的设立搞好服务。

(四)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取得新进展。2010年,完成夏季作物大豆、玉米、棉花、水稻4种作物投保172.74万亩,完成冬季小麦投保176.1万亩,完成能繁母猪投保59981头。累计赔付2503.05万元,所有赔款均借助财政“一卡通”平台打卡发放到户。其中,完成能繁母猪查勘1982头,已决赔款233万元。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农村发展的“保护伞”、农业增效的“安全网”、农民增收的“护身符”,对于促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户防灾抗灾能力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几点做法

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协调服务,指导协调各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拓展金融产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信贷投放的力度,为支持我县地方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保障。

(一)完善支持金融机构发展相关政策。结合我县的实际,先后制定了《蒙城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奖励办法》、《蒙城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蒙城县规模工业经济发展及全民创业服务平台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为开展好金融工作奠定了的基础。

(二)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皖发〔2008〕21号)文件精神,我县着力改善金融服务,及时做好农村信用社地营业税减免工作。

(三)加快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步伐。目前,我县拥有2家小额贷款公司,分别是恒泰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汇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近期我县将再成立2家小额贷款公司。

(四)支持发展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在推动和服务中小企业、三农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县振兴

担保公司积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铺路搭桥。目前,振兴担保公司已与农行、农发行、中行和信用联社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贷款担保业务,有力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和流动资金不足的困难,促进了企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2010年上半年,为我县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信用联社等6家银行,向上级申报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奖励项目资金562万元。并积极申报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基础设施融资项目,为我县城乡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六)缩短房产证和土地证抵押贷款的时限。自今年9月起,房产、土地部门办理房产证抵押贷款和土地证抵押贷款办证时间由原来的7个工作日缩短为随到随办。

(七)强化对招商引资企业的服务理念,简化贷款手续。对开发区内未取得房产证、土地证的企业,根据企业设备评估以及购地、建筑安装的实际成本,由担保公司进行担保后到金融机构办理贷款。

(八)创新自身特色的助推“小、个、农”发展之路。我县对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急需办理贷款的,可以通过亲戚、朋友等关系用财政统发的工资卡进行担保,每人可担保办理贷款5万元,今年我县已经办理个人工资卡抵押小额担保贷款3069万元。另外,我县的邮储银行创新发展理念,努力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搞好金融服务,小额贷款“不需抵押,最快三天”,解决了客户短期、小额资金需求时急要钱、怕麻烦的心理特点;个人商务贷款“一次授信,循环使用,手续简便,放款快捷”,满足了个人体工商户、小企业主生产经营或临时资金周转的需要。

(九)开展重点中小企业助保金贷款试点。为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鼓励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我县在建设银行试点运行“中小企业助保金”业务。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县金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三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与市政府的要求和兄弟县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信贷投放不足,信贷投放不平衡。各金融机构虽然推出了新的信贷品种,但从总量上仍然较少,不能满足不同经济类型企业或创业人群的需要,仍需进一步拓宽信贷空间。二是中小企业信贷投放较低。由于申贷企业由于有效资产抵押不足、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评级较低的因素,导致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较低。

四、下步打算

(一)多措并举,改革创新。充分发挥金融联席会和项目推介联席会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推行应收账抵押、仓储抵押、土地经营权抵押等贷款品种,加大信贷投放。进一步加强银企、银政合作,搭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金融机构沟通平台,定期召开银企座谈会或信贷项目推介会,对于成长性好的项目积极推介给金融部门,争取金融机构授信。

(二)完善机制,注重实效。以新增财政存款为条件,对开办银行给予政策鼓励,并建立有效的贷款损失补偿机制,解除金融机构后顾之忧。创新小额贷款发放机制,建立有效的贷款损失补偿机制,制定鼓励政策,调动银行主动参与小额贷款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小额贷款工作更进一步发展。积极探索新机制,保证小额贷款工作持久开展,并将小额贷款工作与科技发展、创业贷款结合起来,使小额贷款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三)优化环境,服务发展。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打造信用蒙城,为金融部门融资搭建平台。开展信用社区、信用小企业评选,搭建金融信息共享平台;整合金融信息资源,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形成信息交流机制;加强网站建设,推进电子政务,实现信息共享,为金融业发展服务,使金融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进一步提高全县中小企业自身素质,规范经营,诚实守信,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为银行提供必要的基础材料。主动了解银行授信政策,尽力完善贷款手续,争取银行的贷款支持。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努力成为金融机构的优质客户。

篇6:金融扶贫工作汇报

下沉渠道建设,实行全面覆盖。

近年来,该联社以“服务三农、改善民生”为根本宗旨,业务重心向县域、乡镇和村组倾斜,服务重点向广大农村和农户聚集,大力实施普惠金融,不断加强对乡镇及村组的渠道建设,加强了服务的全覆盖。

截至目前,该联社共布放atm机等自助设备37台,pos终端500多台,助农取款网点41个,真正成为广大老百姓特别是偏远的乡村居民“最贴心的银行”和“家门口的银行”。

优化服务,大力筹措资金。

年初以来,该联社就立足“存款立社、存款兴社”的经营理念,强化措施,深挖储源,紧紧抓住“双节”期间资金回流快、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过年的有利时机,开展形式多样的优惠活动,并策划了“情人节存款送电影票”“三八女人节送健康”以及“看桃花洗照片”等系列存款营销活动。

同时,大力开展规范化服务建设工作,加大规范化服务考核力度,开展“优秀服务明星”“优秀服务网点”等评比活动,不断提升全县农信社的服务水平。

截至目前,该联社各项存款余额达到673526万元,较年初增加65063万元,为支农支小和金融扶贫的资金需求提供了强有力地保障。

认真调研考察,实施精准扶贫。

为深入了解扶贫乡镇、村组和农户的详细情况,该联社早安排、早部署、早调研,成立了内乡县农信社金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年初就积极和县扶贫办进行对接,掌握详细的扶贫对象资料。

该联社还成立“三农”事业部,按乡划片,结合各乡镇信用社员工,进行大范围的摸底排查、主动推荐、详细考察、仔细审查、上会研究,最终确定扶贫对象。

篇7:圈里乡金融创新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圈里乡党委、政府用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方法来解决好农村金融问题,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监管机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全力做好农村金融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激活财政资金、信用社资金和农村合作社资金,推动我乡金融工作顺利开展。

一、金融服务创新工作打算

圈里乡以政府推动、财政促动、金融拉动和社会资本互动为抓手,努力破解农村金融问题,创新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体系。培育和发展村乡银行、农户资金互助组织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加大金融代款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金融将新增存款用于当地经济发展,金融机构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力度明显加大。农村信用社通过推广小额贷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劳务经济等措施信贷力度,扩大新增存款用于地方贷款的比例。

二、金融服务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老百姓的经济水平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信用社和资金互助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支农服务功能优势早已显现。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1、不良资产盘活难。盘活不良资产,对于信用社和资金互助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增强资金实力,改善经营状况,更好地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一些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村组集体及其他贷户拖欠信用社和资金互助合作社等金融机构贷款,逃债现象严重,一部分农民依法借贷,依约还贷的信用意识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极个别单位贷款,“本届不理上届事”,依约还贷就成了空话,信用社和资金互助合作社等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盘活困难重重。

2、涉农贷款风险补偿难。农业目前仍然是弱质产业,涉农贷款风险大,营销成本高,没有担保,也没有政策性和商业性风险补偿渠道,由此产生的风险由信用社和资金互助合作社等金融机构承担,使信用社和资金互助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在涉农贷款的风险和收益上很不对称。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信用社和资金互助合作社等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的后劲。

3、涉农贷款发放难。农村信用社贷款投入量不能满足“三农”的资金需求。据调查,我县传统的“家庭式”农业生产资金,基本上能够自给,除购买小型农机具外,很少有农户因买农药化肥种子等农用物资到信用社贷款,而发展规模化种、养殖、特色产业等农户对信贷资金的需求远远不能得到满足。贷款户表示向农村信用社贷款偏难和办理借款手续不够方便。

4、农村信用环境不良,再加上贷款实行包收责任制,使信贷人员产生“慎贷”、“惧贷”心理,影响了信贷投放积极性。在贷款实际工作中,有的农户信用观念淡薄,失信还贷承诺,从而使信贷人员心存顾虑,不敢轻易发放贷款,从而增加农民

贷款难度,使信贷支农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无法切实将服务“三农”落到实处。

三、金融服务创新工作主要做法

1、强化领导,明确任务。乡创新农村资金投入体制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将各项目标任务分别落实到各个相关责任单位。一是由乡财税所奉头,具体负责整合支农资金,按时足额发放惠民补贴资金,创新转移支付资金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二是由农村信用社牵头,具体负责新增存款用于当地贷款的比例不能低70%的目标任务;三是由乡试验办牵头,再组建2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各相关责任单位都能认真研究,采取对策,确保按期完成工作任务。

2、加强调研,采取对策。开展广泛调研,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措施。各金融单位围绕创新金融产品、创新信用担保体系、创新服务方式等内容,开展了广泛调研,针对圈里乡特色产业和新型经济组织、新型个体大户的需求,开发了实用快捷的金融产品,拓展了林权、企业经营权等有效担保物,降低了信贷成本,提高了新增存贷比。乡财税所不等不靠,主动深入新农村建设一线,访企业、到农家,搜集农村改革发展最新需求,对接上级农业发展政策。

3、加大督导,整体推进。乡创新农村资金投入体制机制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对农村金融创新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强化督导,明确责任,完善机制,推进工作。对早丰蜜桃资金互助合作社、绿色养猪资金互助合作社和北岱庄村资金互助社的运营情况进行全面督导检查,总结经验做法,归纳梳理问题,确保了资金互助社的全面建立和规范运行。

4、严格奖惩,力争一流。在农村资金投入的奖惩机制中,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单位,乡党委政府给政治荣誉和政策倾斜;对经考核未达到要求的单位,取消各类评先评优资格,并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责任,从而激发了各单位创新农村金融改革的豪情和动力,增强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压力与干劲。

圈里乡在农村资金投入工作上拓展思路、敢闯敢干、勇于探索、大胆改革,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同时,由于受自然条件、财政状况等因素影响,农村资金投入工作也存在一些不平衡现象,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需要探索和破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举措,加大力度,加快步伐,筹集资金,破解难题,为农村综合试验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圈里乡人民政府

篇8:工作汇报金融

大会听取了广东省金融科技学会2014年工作报告, 审议通过《广东省金融科技学会章程》修订稿;通报了学会主管单位、法人、办公地址等变更事宜, 其中学会主管部门变更为广州银行电子结算中心, 学会办公地址变更为广州市天河区建中路55, 57号6楼04, 05房;选举产生了广东省金融科技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李宝权任理事长, 中国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陈景明、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徐沪广、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吴集荣、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王兵、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吴增忠任副理事长。广州银行电子结算中心总经理麻文奇任秘书长, 《金融科技时代》杂志社总编辑曹颖任常务副秘书长。新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李宝权、秘书长麻文奇分别发表讲话, 对今后学会的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

广东省金融科技学会与《金融科技时代》, 都是为金融信息化建设服务的单位。广东省金融科技学会是广东省金融系统从事金融电子化、信息化管理和应用工作的学术性群众组织, 是沟通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的桥梁, 是连接金融业与IT业界的纽带, 是全省金融系统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交流园地。《金融科技时代》是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主管, 面向全国银行等金融机构信息科技主管部门, 反映金融科技与业务融合发展成果的全国金融信息化主导刊物之一。目前, 两者在日常事务性工作中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运作模式, 一方面做好广东省金融科技学会的日常服务工作, 不断发挥广东省金融科技学会的平台作用;另一方面做好《金融科技时代》的办刊、办会、研讨交流等工作, 进一步扩大《金融科技时代》在全国的影响力, 努力推进金融业信息化的创新和发展。

上一篇:幼儿园文具帮手活动方案下一篇:趣味语文成语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