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之路”汇报材料

2024-05-15

“名师之路”汇报材料(通用8篇)

篇1:“名师之路”汇报材料

“名师之路”第13届

全国小学教学研讨会培训情况汇报

2016年10月25日至10月27日,我荣幸参加了“名师之路”第13届全国小学教学研讨会的培训,本次讨论会的主题是“聚焦核心素养,关注课改内涵”。非常感谢学校领导为我搭建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使我有如此珍贵的机会从各方面提升自己。在两天半的时间里,我们观摩并聆听了十几位知名教育专家的精品课及部分专家的讲座。他们以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幽默的语言、独到的教育观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感染者我们。他们给了我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信仰,做一名勤于读书、善于思考的教师。在与名师专家近距离的接触中,我感受到他们灵魂的高尚,掌握了许多做人成事的道理,也实实在在感到自己的浅薄。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与心得:

一、要学会欣赏与鼓励。

在名师的课堂中,处处体现了孩子是学习的主人,每一位孩子都得到了尊重,名师们鼓励学生犯错误。在张红叶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课程中当学生的认知引发冲突时,老师用了这样的语句说道:“XX同学的想法,使我们对这道题有了新的认识,谢谢这位同学”之后全班想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使我想到了自己,在教学中我是怎样对待学生的错误,又是用了怎样的语气,尊重了多少孩子,又有多少被忽视了。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在课堂上我经常会听到:“好孩子不光会做题,还一定能发现规律”“谢谢你孩子”等激励、亲切的话语,有时我们冷静的思考你会发现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番景象。

二、保持并放大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做真正的主人。

一堂好课就是要真正的与学生成为朋友,课堂上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没有任何约束,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说。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做大主,少当操作的主人。有时细想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教学效果自然良好。

柏继明校长给我们上了一节很好的《计量单位》,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并讨论问题,留给学生多角度的思考空间。简简单单的“没有不行,不统一不行,不理解不行,不创造不行”这几句板书,学生知道了为什么要学习计量单位,它的价值观在哪,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柏老师语言亲切,平易近人,课堂练习方法活泼,整个课堂犹如一股股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报告风趣幽默,充满智慧,用生活中一件件的趣事为例,娓娓道来,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因为爱而变得更加美好。

三、要做创新型、研究型的教师 柏继明老师在报告中说过;“教师要有自主创新的意识,欣赏每一位学生每一点的自主创新”。刘德武老师也在《倾听·思考·建议》的报告中多次强调着我们要做一名创造型教师,在报告中列举这样的案例:他曾听过一位老师上一年级《探索规律》一课时,这样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草莓,香蕉,香蕉,草莓,香蕉,香蕉)刘老师听后给的建议是(草莓,香蕉,南瓜,西瓜,菠萝,茄子)一看好像没有规律,相比起来,前者只是元素个体的简单重复,后者不光加强巩固了学生的分类意识,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诸如此类的建议在报告中不胜枚举。我领会到了在成长的路上离不开知识更离不开思考和创造。

走进名师,感受名师,使我明白了教育就是我们一生的事业,培训让我的理念得以升华,眼界得以开阔,目标更加明确,信心更加坚定,我会摒弃浮躁,冷静思考,品味课堂之美;体验教学之美;享受艺术之美。通过这次活动,更应该引起自己足够的认识,要把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带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来,努力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水平,将自己的教学理念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篇2:“名师之路”汇报材料

唐彩斌老师上的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课》在这之前我们听专家的都是新授课,而这次唐老师讲的却是一节练习课,使人耳目一新。他从包装礼盒入手,由浅入深,难度逐渐加深,把包装纸剪开,只给不同的三个面(即长方形)是否可以求出表面积,两个面呢?如果是相同的两个面,就如手风琴一样,可大可小,一个面呢?结果更不容易判断了,充分渗透了面与体的关系。一步一步把学生带入探索的海洋,整节课充满探究,交流,但又不显得呆板。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舒畅。而唐老师的报告《发展空间观念的学习材料和数学教学设计》,理论联系课堂,使人易于理解。唐老师有这样两句

话我觉得值得思考,他说:“教师像大人带小孩爬楼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总会到达终点。”“让孩子慢慢的想,不要给的太快。”

曹培英老师主要讲的是新课标的解读,双基到四基的改变,六个核心词到十个核心词的变化,教学大纲到新课标的转变。讲了数感如何来建立,数感是最朴实的数学素养,数感是通过数,读,算,估,用等五个方面培养出来的。讲了运算符号,孩子如何来记,来用,让学生感悟符号表达的优势和作用。如讲统计图时说,上海的海拔是4米,武汉30米,成都540米,而水往低处流,低处人的个子就长得高,怕水啊!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好理解中国西高东低的地理环境,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次学习感触最深的一节课是徐长青老师执教的《烙饼问题》,徐老师的课题是《锅来了》。整节课充满了笑声,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完成了新知。徐老师上课之前是杨翊老师上的《烙饼问题》,杨老师整节课也不错,基本上就是我们平常上的方法,每人发三张小圆片,ABC,写上正面,反面。徐老师只说了一句话:“生活中的饼还分一,二,三号,正面和背面吗?”直接点出了问题所在,语言犀利直接。徐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直接把胳膊当锅来用,让学生的小手当肉饼,“咝啦”一次,烙一面三分钟,形象,直观,生动的展示出了整节课的精髓。

牛献礼老师的《数字与信息》把抽象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便于学生探讨和接受。牛老师的报告《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指出教学要精确到与学生的要求相联系,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投入质量

和教学的思考性。要关注学生的差异,他说:“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后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一定要等待花开,这是需要时间的。多一份包容,更多一些帮助,更多一些空间,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爱心。”再如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的过程中把平行四边形放入方格图中,问题迎刃而解,都不用老师引导画高再平移,学生已经独立解决了。

贲友林老师执教的《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是苏教版教材中一节新编入的内容,主要研究钉子板上图形的面积和围成图形所用钉子个数之间的关系。使我不仅感受到了贲老师崭新的授课模式和理念,更是学到了新的知识。

孙企平老师在《研究数学教学 促进教师发展》的报告中讲到新数学模式应从以下四方面做到:

1、学习为本,课堂翻转。

2、交流互动,总结点评。

3、评价跟进,促进发展。

4、关注个性,个别辅导。教学的过程应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教师的身教大于言谈,所以隐形课堂至关重要。例如教师写错了,用手擦黑板,学生在做作业时,也会乱涂乱画。

潘小明老师做的是《好问题从哪里来》为题的报告。潘老师讲到:将知识传递的课堂向问题解决的课堂转型。要向问题转型的课堂转变,必须要有问题,而一个好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好问题哪里来?是从以下四方面来做的。

一、好问题从学生先问中来。

二、好问题从学生先做中来。

三、好问题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度挖掘,所制定的教学目标。

四、好问题来自于教师对于班级不同学生认知特点的充分

了解。所以我们老师要对学生的想法认真的倾听,敏感,捕捉,这样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反思所形成的教学智慧。

总之,数学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教学可采用“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数学教研组

篇3:名师工作室之路怎么走?

究其原因, 一是名师工作室的人选问题。大部分地区的名师入围程序侧重于职称资历的高低、荣誉称号和获奖证书的多少, 而对入围老师“理念的新旧”、“对待教改的态度”、“研发能力、专业引领、培训指导和组织协调的能力”等软件因素考量较少。一部分名师头顶光环, 志得意满, 坐等退休, 鲜有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的精力和热情。

二是名师工作室的工作机制问题。为了共享优质师资, 推进教育公平,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各地纷纷组建了名师工作室, 但由于经验不足, 在人员组织、条件保障、工作规划、活动协调和评价激励等机制上存在诸多短板。这是因为名师工作室的运行主要靠政府推动, 而名师工作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得依靠工作室成员的内驱力。同时, 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牵涉到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关系问题, 跨校、跨区协作的协调问题, 使得完善其组织方式和工作方式更加困难。另外, 要评价名师工作室的绩效, 也得建立一套定量、科学和易于操作的评价系统。可大部分名师工作室仅挂一个牌子了事, 并未在建立健全名师工作室的制度和机制上下工夫。那么, 名师工作室之路该怎么走呢?

首先, 建立三级名师评选制度。要本着“追求长效, 宁缺毋滥”的原则遴选人员。教师先提出申请, 学校遴选上报给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由其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推荐对象按相关条件进行初评。然后, 对初评入选人员进行听课、答辩, 并结合听课、答辩、复评等考察, 提出候选人名单, 向社会公示和征求意见。把真正热爱教育事业, 师德高尚, 堪称育人的模范、教学的能手、科研的专家;具有较强的专业引领、培训指导和组织协调能力, 能够承担工作室的职责、任务的教师推选出来。

篇4:通往名师之路:阻碍与方向

问题何在

经验成就教师,但经验积累阻碍成为名师。教学就和游泳一样,不能只是在岸上讲理论,非得你亲自到游泳池里游几圈或者游几年,亲自到课堂中去上几节课或者上几年课,否则你对教学实践没有感觉,对教学理论更没有感觉。不管是怎么上好课,还是上课讲什么东西,都是需要教学经验来支撑的,在这个层面上,经验是成就教师的,没有经验就很难说是一个好教师。但是,经验不容易更新,极其容易老化,一旦课程变化了,考纲变化了,学生变化了,经验就迅速被淘汰,与经验浑然一体的教师也就面临着老化或者淘汰的危险,经验的反作用就会阻碍教师转变为名师。

学科成就教师,但学科归宿阻碍成为名师。要当数学教师,就意味着你得在数学系学上几年,可如果你真的在数学系学了几年之后,你就会忘记你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当教师,你不再把自己归宿于教学专业人员,而是把自己归属于数学专业人员。当数学教师上课搞不定学生的时候,就会用学科来搞定学生,比如说你怎么上课不听课,难道你都听懂了,这道题你会做吗,不会做还不听,真不像话。其实不是学生自己不想学,关键是他想不想向你学,还有就是你讲的方式是不是他愿意听的,这些和数学没有关系,和学科没有关系,和教育教学有关系。数学让我们成为了数学教师,但如果我们把数学置于学生之上,数学就阻碍数学教师成为数学名师。

教学语言和教育思维的缺失阻碍成为名师。在中小学中,教了多年书后,大家还是不缺想法的,你真的和教师们聊起学科教学和教育教学来,会觉得他们就是一个名师,他们的想法充满了智慧。可当我说,你能不能把这些想法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呀,他们就说讲讲还是可以的,但真要写成论文,那就太艰难了。为什么教师写论文会那么艰难呢?因为教师们的工作语言要么来自学科术语,要么来自口头语言,他们并没有对课堂教学和教育教学进行学术表达的教学语言。比如,教师们会说我是教化学的,但不会说我是化学课程的实施者;教师们会说我很受学生喜欢,但不会说我把师生关系搞得很好;教师们会说我这次考得特别好,而不会说我在教学评价中得到一个优。当教师们没有这些教学语言时,就很难把教化学和化学考得好联系起来,其实这是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关系;就很难把学生喜欢他和学生考得好联系起来,其实这是师生关系和课程落实之间的关系。没有教学语言,就很难形成教育思维,这就成了阻碍名师形成的重要原因。

原因何在

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重视学科学习而轻视教育训练。在教师培养过程中,都知道应该让教师同时习得学科和教学的知识,这表现在很多师范院校中既有数学教育专业,还有数学应用专业,目的就在于突出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性。但是,在大学生活中,要师范生同时兼顾两个专业的学习是不现实的,他们能够学好一个专业就不容易了。当数学和教育两个专业摆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会选择哪一个呢?数学容易上手,在不需要经验积累的情况下,也可以学习数学;数学能够解决眼前的问题,把数学学好了,就有了当数学教师的资本。教育学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在没有教学经验的情况下,学生无法领悟教学的道理,更无法把教育教学理念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思考,这就注定了没有教学经验的师范生肯定学不好教育学,即使学好了教育学也只是在理论上的纸上谈兵而已。

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结果而轻视教学过程。当教师参加工作后,最直接的评价并不是看这位教师有多高的教育教学水平,而是看他在学科教学中是不是能够获得理想的成绩。有人会说,能够获得理想的成绩,难道他的教育教学水平还会低吗?理想的成绩和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时间非常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教育教学水平的发挥来获得成绩就会受到限制,于是通过一些并不科学的教育教学手段,比如尽可能多的操练而非有机的讲解,更有可能获得理想的成绩。而且,即使教师们通过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来获得理想的考试成绩,他也不需要把这些教育教学做法提炼出来,只要达到了教育教学目的,谁还认为有必要把这些做法和方法总结出来呢?于是,教师们获得理想成绩的做法和方法,要么是不科学的教育教学手段,要么是经验化的教育教学做法,很难达到教育教学理论或者思想的境界。

专业发展过程中重视努力工作而轻视能力提升。在道德层面上,当说教师是否对得起学生时,主要是看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是否努力;当说教师是否对得起自己时,主要是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否得到提升。于是,在普遍的 “情愿天下人负我,不愿我负天下人”的道德氛围内,教师们努力工作是会得到他人表扬的,自己在道义上也会觉得安心。正因为这样,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为了工作而牺牲自己的教师,而且我们往往把这些教师称为好教师;但却很少看到执着于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师。对于后者来说,不但在道义上觉得有愧于学生。而且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本身还是一件艰辛的事,一件需要智慧与方法的事,一件异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事。

出路何在

系统掌握教育教学概念与术语。假设物理教师想告诉化学教师如何把学生教好,我想这肯定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而且化学教师听到的东西,肯定也是一些说教式的东西,比如教师要如何如何地爱学生,要如何如何地把课备好,要如何如何地研究考纲。虽然物理教师是教师,化学教师也是教师,但他们之间除了生活化的日常用语之外,由于学科专业术语的不统一,导致教育教学经验无法分享。

因此,不管是想与别人分享教育教学经验,还是要把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提炼出来,都需要教师用一套属于教育教学自己的概念体系或者术语体系,而且这套概念体系或者术语体系并不是原来的学科体系,而是教育学科体系。在法律中,如果有人说,我要到法院告你,那就证明这个人并不是专业的法律工作者;但如果有人说,我要到法院起诉你,那你就得当心了,表明这人是法律专业人员。这儿并不是要求教师用专业术语来唬人,而是有了这些通用的、专业的概念与术语,才可能避免教师因为教学情境的不同而误解大家的日常说法和做法。

用教育教学概念来提炼和思考。学生不想学习或者学生不愿意学习,这是教师们经常碰到的问题。可是教师面对不想学习的学生又怎么办呢?在现实生活中,教师们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问题在于,那些找到方法的教师,自然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但那些没有找到方法的教师,估计这个问题就难以解决了。在教育学中,学生不想学习,是指学生缺乏学习动机,而学生的学习动机又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内在动机来讲,就可以造就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效能感着手;从外在动机来讲,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赢得大家的表扬,能够让学生看到学习可能为自己或远或近带来的一些收益。虽然这些抽象的概念与术语并不能为我们带来具体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变得想学习起来的方法,但却为我们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明了方向。

形成学科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不管教师教出了多么有名的学生,如果讲不清楚这名学生是怎么教出来的,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出来的,我们都很难承认这位名学生是这位不出名的名教师培养出来的。教师把学生培养好了,有可能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成就学生的,但这样的教师并没有可持续性,最后会落到牺牲自己并强压学生的状态之中;教师把学生培养好了,有可能通过把学生培养好的这个过程,也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形成了所教学科相关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当下教师之所以这么忙,而且忙得没有成就感,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没有计划性,处于一事一议,一课一备的境状;但如果要求教师有自己的教学计划,这就不只是写一个纸面计划那么简单了,还真需要教师先得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然后结合学科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才可能做出一个科学的教学计划出来。当教师自己没有学科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时,那又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可以学习和借鉴别人用教育教学术语和概念形成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在这儿需要提醒的是,他人的教学经验和教育做法虽然更鲜活,但却难以直接借鉴和沿用。

篇5:“名师之路”汇报材料

2013年4月13日、14日我与田红,乔丽清两位老师赴呼市参加了“名师之路”全国“新理念新课标”小学数学生态教学研讨会活动.首先,我要感谢学校给了我们这次培训学习的机会。参加这次教学展示的都是国内各地的著名特级教师,他们对教材独具匠心的深刻理解、耐人寻味的教学设计,浅显易懂的教育理论,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深深的让我折服,他们的每一节课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现将我所观摩的内容向大家作以简单的汇报,一起和老师们共同分享。一.活动内容简介

4月12日下午报到。13日上午观摩了钱守旺执教的六年级《数的认识整理和复习》和呼市一位女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两节示范课,聆听了钱守旺教授的《落实标准课程》报告,下午观摩了牛献礼执教的《认识面积》一节示范课,聆听了他的《新课标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启示》报告。14日上午,观摩了刘松执教的《面积单位》和呼市一位男教师执教的《找次品》示范课,聆听了刘松对这位男教师示范课的点评及他做的《以学定教 以学活教》的报告。下午观摩了刘延革的示范课《解决问题》,聆听了她《新课程背景下解决问题教学的思考与研究》的报告。二.学术报告简介

综观几位专家的报告,主要内容和思想汇总如下:(一)《落实标准课程》:

1、《标准》(2011版)修订了什么?

①最大的改变:“双基”到“四基”新课程将教学的“双基”改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基本思想。“四基”既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目标,也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构筑了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例如:钱守旺教授在教学六年级《数的认识整理和复习》他不只是简单的整理和复习小学阶段所学过的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如: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为了说清小数点是为了满足生活中日益精确度,他在教学时播放比赛打分视频,歌手大赛视频,刘翔比赛,菲尔普斯0.01秒赢了半个指甲视频,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小数点存在的必要性,都是鲜活的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比如: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他将中国的教材和日本的,韩国的,新加坡的,美国的教材相比较,说明了数学不需要翻译就可以看懂,数据会说话:央视广告,新闻视频房价高涨、汽车超载、校车安全的数据都将数学应用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他说了一句话让我品味良久:“不识字可以生活,不识数不能生活”说明了数学在生活中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②两能变为四能: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钱教授在上课时就要求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辩。带着问题来上课。例如 百分数的认识(第二学段)。上课开始,教师与学生共同展示自己收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数”例子,比如,在饮料的包装盒上、在衣服的标签上、在报纸上、在玩具的说明书上,学生们发现了很多的百分数。教师要引发学生对这些新认识的数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对百分数提出问题。③“六个核心概念”到“十个核心概念” 2.关注什么?

更加关注数学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的教学,注重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更加关注“过程”中的教育,注重过程性经验的积累。

更加关注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的形成,注重思考力的培养。

过去我们看教师讲的如何,现在我们关注学生学的如何。保障每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权。我们教学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在于:改变学生学习状态,效益最大化。什么是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做的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定义了新时期好老师的概念:是会引导学生想明白的人才是好老师。他说: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老师讲清楚的,而是学生想清楚的。例如:牛献礼教授在教学《认识面积》这课时,学生很难建立面积的概念总是与周长相混,是想不明白,为了让学生想明白牛教授引出面积的概念后用了很多时间将面积与周长进行对比,用了猜一猜,想一想,周长和面积是怎样变化的等一系列对比让学生明白面积是一个面,周长是一条线。让孩子彻底明白什么是面积,建立面积的表象不仅仅是文,而是新旧知识的碰撞与冲突中发现新知。更加关注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了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了学生思考力的培养。

3、《标准》(2011版)坚持了什么?

坚持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方向,基本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一以贯之,与时俱进。“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实验稿)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2011版)落脚点由原来的“数学”改为了“数学教育”,就把单纯对于数学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升到“数学育人”上所作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教学内容上没有太多增减,调整修订的幅度不大,是“小改”而不是“大改”。

4、对数学教师的启示是什么?

真正决定数学课程的不是写在书上的各种观念与规定,而是天天和学生接触的教师。尽管,专家们花了大量的精力,认真准备了课程标准和教材,但是一到学校,数学教师一个人便决定了一切。不唯书,不唯上,多一点哲学思考,多一点文化判断力,就能经得起这个风那个风的劲吹。牢牢抓住“数学育人”不放松,把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放在中心位置来考虑教学,一部一个脚印往前迈。

5、数学教师该做什么?

①好的教学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学会思考的重要性不亚于学会知识。教育是在不知道答案的时候教别人如何找到答案。

②教学要从“以讲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启发思考为中心”,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启发学生思考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思考,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来思考问题。教师要能暴露自己的思考途径:遇到情境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出问题?遇到这些问题后应该从哪些角度来分析?提出了这些问题又该从哪些方面去解决。例如在牛献礼教授做的报告中,他讲了一个案例《用字母表示数》他用数青蛙的方法引入,到最后提出一个问题:你能用一句话把数青蛙的儿歌编完吗?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与老师多了一些讨价还价式的交流。真正的做到了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中心的课堂。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充满思考的学习过程。

③要教学生从头到尾的思考。例如刘松教授在教学《面积单位》这课时,他从3D电影引入,是什么电影?(三维)一维是什么(是线)二维?(是面)然后从线引出面,长度单位进行教学的。从始至终都是在让学生不断的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面积的单位是什么。

6、数学教师怎么教?实施“三讲三不讲”

“三讲”是指: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第一个“讲”,其中的重点指的是对今后学习乃至终生发展有基础性作用的内容;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与以前联系不大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在新授课中体现得较多,但我们不要理解成,只要是新授课,就一讲到底。在练习巩固时,也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形成认知结构,或者在讲课过程中,设计有关问题,给予学生时间,积极探索,认真研究。第二个“讲”,对于大部分同学不会的问题,就是难点。在习题课和复习课上较常见,由于不会的同学很多,教师不可能一一给予解答,这就应该在课堂上集体讲解,通过知识传授形成技能,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第三个“讲”。易错、易混、易漏点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内容,往往三令五申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问题,往往在测试检测时,容易暴露出来,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第一个“不讲”,好理解,学生已经会了,再讲也引不起学生的注意,再说也是浪费时间。第二个“不讲”,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内容经过教师的加工,转化为“导学案”,学生按照“导学案”这样的“线索”自己阅读、思考、探究、讨论,基本上能够掌握知识的大部分,这样通过 “先学”已经掌握了的内容,再讲只能是“费力不讨好”。第三个“不讲”,有一些内容,虽然没有超纲,但是由于太偏,或者由于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今后发展没有太大的作用,讲了没有用,甚至易产生误导,还不如干脆删除不讲。做到了“三讲三不讲”,讲得时间少了,给学生的支配的时间多了,就给了学生主动性,再加上教师适当地引导,加强双边活动,也容易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中教师要做必要的讲,才能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课堂教学要以学论教、以学定教,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主动地建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允许学生用自己用原生态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想法,数学概念,让学生的原生态语言与数学语言相互对接,等待每一位学生觉醒。在刘松执教的《面积单位》这课时,引出了面积,接着让学生自学书上的内容,书上有的,学生能学会的不讲。刘松老师很幽默,他说:“书上写的清清楚楚,你别告诉我你的眼睛模模糊糊。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画下来。看你能看懂什么,不动笔墨不读书呀”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也教给了他们自学的方法。这期间,刘老师多次重复的一句话“因为你是专业人士”,让我们感到作为小学教师的责任和神圣使命,更让我们认识到小学教师不只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专业。

7、如何构思课(刘松报告《以学定教,以学活教》)

在构思课时要明白学生的起点在哪?学生学习的终点在哪?起点到终点合理架构目标,支点。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好,要想达到这个目标要多研究学生。课前检测了解学生的学情很重要。让学生完全懂,彻底清楚,想通,想透,想明,想白。他形象的将教师比作是汽车路边的路标和加油站。成功的课堂是掌握起点,架构支点,明白终点,灵活调控课堂。例如他做报告时引入一个《9加几》的案例:课件设计时,9个小桃子,4个小桃子中,一个大3个小。9喜欢4里面的谁呢?再小的细节也需要经过设计才能是一节好课。

(二)、“解决问题”教什么?(刘延革)

①.加强信息处理教学,一是题中的信息比较分散时,应指导学生将题目中的各部分信息都看到;二是题中的信息比较隐蔽时,容易忽视,要引导学生观察细节;三是题中的数量较多时,引导学生收集整理信息。

②.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重视指导分析数量关系。寻找中间问题,认识复合问题的结构,对形成思维路径起着重要作用。

③.重视解决策略的指导,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常用的策略:画图、列表、尝试、模拟操作、逆推、简化、推理、假设、转化策略。归结起来两大策略:推理、转化。小学里最妙的是:画图。她在教学《解决问题》时,用的是五年级的学生,一节课教学了三个例题。她从曹冲称象引入新课,渗透了转化的思想方法,整节课都在让学生找困难,怎么来找困难,然后带领学生分析题,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新知从旧知中转化,不等量从相等量中转化,两种量从一种量中转化。整节课一直都是在给学生渗透运用转化的数学策略解决生活中用到问题。不是在给学生教这类问题用什么方法,而是在给学生教怎么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从哪里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找到突破口后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④.注重回顾反思的过程,逐步形成数学的素养。

有效地回顾与反思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基本数量关系和问题结构,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及是否符合现实意义,深化对策略的认识。

(三)亮点展示:

钱守旺教授:在课前播放了搞笑的动画视频放松了学生的紧张感,愉悦了学生的身心。还有他大量收集的视频将生活和数学紧密的联系起来。他在报告中讲了一个事例:乘法分配律,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他采用举例的办法,深化理解;(a+b)×c=ac+bc,他形象的说(爸爸+妈妈)×我=爸爸×我+妈妈×我。这样既好理解又好记,值得我们学习。刘松在执教《面积单位》时让学生上台展示1平方米大小运用了肢体语言。

四、培训点滴感悟:

1、远离做作,回归生态

本次研讨,强调生态课堂教学,也就是自然生长式的课堂。它区别于优质课、精品课、示范课、观摩课的一种日常教学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这种不刻意修饰,不包装作秀的“生态”课堂看似平凡,但却承载了99 % 的教学任务。然而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理念的多元化,有些教师迷失了方向,一味地追求新奇与华美,却远离了教学自身规律的“生态”,这就成了课堂“炒作”,与教学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出于一种“教育回归教育”的理性呼唤和课堂“返璞归真”的迫切期待,专家观摩课及专题报告中体现的“生态”理念深深扎进了我的心灵。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我这次学习的感受,那就是:感受颇深,不虚此行!这些专家、名师的课,或设计精美,或朴实自然,我时常被他们的独到设计所折服,被课堂的情绪所感染,同时也为学生思维的火花所欣喜,这次学习让我对新课改的理念又有了一次升华。

2、收获和反思:名家大师们用他们深厚的文学底蕴、优秀的人格素养、清晰的教学思路,阐释和演绎了《新课程标准》。让我们一线老师对《新课程标准》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课堂上他们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本真与个性,以学定教,细处引导,巧妙设疑,适时点拨,环环相扣,层层提高,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的指导引领的自主学习理念。走进名师课堂,聆听名师讲座,执教教师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向我们所有听课教师展示了数学教学的崇高境界,使大家在听课活动中如沐春风,如饮甘露,充分领略了数学课堂教学无穷的艺术魅力,让我们真正走进了改革前沿的数学课堂。在一次又一次的赞叹中,在一次又一次的感动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回味中,使我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成长之旅。

3、先学后教,少教多学。

这次学习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先学后教与我校申报的《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不谋而合,我校的领导高瞻远瞩,站在教学的最前沿提出了和名师一样有价值的课题,值得我们这些教师为之拼搏为之奋斗。

4、直面小学数学教学的专家,使我深感我在教学中和名师之间的差距。通过这次观摩活动,反思自己历年来的课堂教学方法,感悟颇多,这次观摩活动,他将为我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起到很大的作用。面对我的课堂,我更需要在学习中提高,在反思中实践,在坚持中前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我曾经在一篇书上看到:“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从中我领悟到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的深刻内涵。

5、在和同事一起学习中体验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坦诚相待,如何做人。如何与人交往,欣赏小乔的心细,田宏的热情,孙老师的沉着稳重,贺老师的精明能干。

6、听名师的报告,能引起我们很多的思考,能在我们以后的成长中留下浓浓的一笔,希望我们曙光学校在未来也能出现特级教师,出现更多的特级教师!

最后,谢谢大家的倾听。

参加第13届“名师之路”全国“新理念新课标”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研讨会汇报材料

篇6:名师汇报材料

公云

光阴似箭,一晃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回首这一学期,虽然很艰辛,但更多的是欣喜、是快乐、是成熟。在本学期里,我勤勤恳恳,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小学教师的本职工作,认真完成了学校领导交给我的任务,并注意不断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书籍,充实自我。作为一名名师,这是领导对我工作的肯定与鼓励,我深知这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压力与责任。

在工作中我刻苦钻研、勤勤垦垦,兢兢业业。爱每一个学生,时刻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和熏陶他们,用自己的真诚、善良感化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钻研、勤学来引领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建立起了民主、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积极探索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在走进课堂之前,总是要细心研究教参和教材,向其他老师虚心请教,并针对班级学生的学情和自己的教学特点,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化。在本学期的赛课活动中,我的公开课《雪地里的小画家》获得了领导和全镇老师的一致好评。在日常教学中,我积极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我深深意识到“教育的艺术在于鼓舞和唤醒”,教育的过程是创造性很强,又极富挑战性的过程,只懂教书不会育人,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我谨记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所以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待学生坦诚而不鲁莽、关心而不骄纵、信任而不包庇,因而在学生当中树立了良好的师长形象。“勤奋努力,奉献爱心”是我当班主任的信条。担任班主任期间,我一直坚持正面教育,大胆从心理素质方面探索德育教育的出发点,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不歧视差生,对一些自律性较差的学生,进行了细致的了解,从各方面关心他们,使学生觉得教师既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师长,又是一个可以与他们谈心的朋友。然后再介绍一些有针对性的书籍给他们看,教会他们如何交友和处理好人际关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教学水平无疑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最想做的.青年教师思想先进,对新事物的接受快,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实验对其更是一块用武之地。然而青年教师的缺点也是明显的,教学经验较少,无法把学习到的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指导。

首先,利用课余时间与她共同学习教学理论和经验材料,探讨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其次,坚持每周听一节课,做到课前辅导交流,课

后详实反思,认真分析总结,以弥补在教学中的不足,总结经验提高效率。通过听课,我积极引导刘老师找准自己的特色、特长,在教学中鼓励她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并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成就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风格。

最后,引导青年教师用眼用心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我的指导对于刘老师的成长是外因,而真正的成长是需要内因的。为此,我引导她用心灵去感悟教育,用热忱去打动童心。我积极引导她要学会做工作中的有心人,发现教育细节,拿捏教育分寸与火候。不能因一时的阳刚之气,一时的心头之火,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对孩子,对自己。

教师是一个研究者,一个思想者,一个探索者,所以本人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教科研活动,主动学习各种先进的科研成果,力求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日渐成熟。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小学教师,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干好本职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篇7:名师工作室汇报材料

首先欢迎来到我们工作室检查指导,为我们把关定向,其次感谢各位领导给予我们的关怀和帮助,让我们在工作室里快速成长。电子机械专业名师工作室成立于2013年9月,现有成员14人,他们是:省骨干教师,县学科带头人,学术技术带头人万付林老师,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魏永钦老师、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孙增胜老师、市优质课获奖者赵树站老师、县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黄华铭老师。

工作室成立以来,在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支持下,我们扎实有效的开展各项工作,通过帮带活动、研培结合和定向指导三大途径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密切关注中职专业课堂教学的创新、引领、帮扶、带动作用,促进广大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充分发挥辐射作用,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一、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工作室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我们制定了工作室三年规划,工作室学习制度,工作室活动制度,工作室教育科研制度,工作室成员职责,工作室成员三年规划,工作室活动计划,工作室读书计划,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工作室有专职档案管理员朱丽娟老师,负责对各项活动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就、装订、保存等。教学反思,读书笔记,成长感悟等都有专项分类整理,并能按时完成任务。

二、组织与实施

1、电子机械专业工作室的成立,为一线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提高、探讨交流、开放务实和全面发展的综合平台,自2013.9成立以来,通过派遣专业教师出国学习、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教师到企业实践、请行企业专家来校进行校本培训指导,累计达40人次,使名师工作室教师队伍的素质得到大幅提高,为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探讨交流、课程改革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工作室成员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特点实施“一帮一”的帮带活动,第一批帮带成员万付林带魏路燕,魏永钦带韩善海,赵树站带朱丽娟,孙增胜带逯香素,黄华铭带王东艳,帮带活动主要从教学理念、课堂设计、教法实施、课堂质量、动手实践等方面体现,从不同侧面记录帮带成员的成长过程。朱丽娟老师在赵树站老师的带动下参加校名师杯讲课赛获三等奖,陈彦霞、王东燕、魏路艳、韩善海也都参加了活动,并获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些图片就是成员在帮带过程中的剪影。

3、工作室成员利用业务会和其他业余时间,集中研讨,各抒己见,交流在帮带过程中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从中提炼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和升华,作为自己的经验和成果,为其他老师共享,从而促使整个教学团队的素质得以提升。引领教学团队发展。

4、作为一名带有专业特色的工作室成员,具有高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吸引和带动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工作室成员在帮带过程中,注重实训能力的提高,还可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让老师去企业一线锻炼,寻求员工与学生、车间与实训室、理论与实践间的切入点;或将企业专家请进实训室当面指点,在实践中从每一个工位做起,从每一个环节做起,注重质量和成效,切实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三、质量与效果

1、工作室成员结合工学一体化课程研究,应用理实一体、工学一体实训室,改革教学模式,开展基于工作情境和任务驱动为学习载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完善以岗位技能为主的评价体系。将这些成果实施与课堂教学中,使课堂质量明显提高,工作室成员韩善海、魏永钦、朱丽娟等老师先后在校名师杯、省优质课、国家级说课比赛中获奖。

2、名师工作室成员充分发挥专业技能,积极与企业对接,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技能大赛等途径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使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刘贝贝、王学党、孟凡坤、牛腾达同学在2014年省中职学生技能竞赛中获二等奖和三等奖;万振浩、程振虎、郭壮涛、潘宏祥等同学在2015年省中职学生技能竞赛中获三等奖,工作室成员魏永钦、朱丽娟、陈彦霞分别获优秀辅导老师称号。

四、问题与思考

存在问题:

1、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对成员的激励。

2、工作任务繁重,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今后努力方向:

1、加强业务学习,提升名师品味。

篇8:名师之路就在脚下

1.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仰望星空,不是想着追名逐利,而是要具有胸怀大志的高瞻远瞩,要有勇于担负伟大使命的责任感。魏书生总结自己教书的经历,第一条就是教师自己要自强不息,不断超越自我。钱梦龙先生一直坚守“我的脚下永远是起点”的事业信条,不仅体现出一代名师的真诚和谦逊,也映照着教育家执著的求索身影。教师伟岸的胸怀应是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坚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黄耀红博士说:“站在门槛上,至多看到一个院子;站在屋顶上,最多看到一个村子;站在泰山上,才会看到东海的日出。”心有多远,我们的教育就能走得多远。站在经典语文教育的门槛上,才能听到精神的分蘖和生命的快乐宣言。

不仅要有奋斗的目标和理想,更要有脚踏实地的忍耐和坚守,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不是大方之家的做法。21位名师中有好几个的起点很低,甚至是初中毕业,如魏书生、钱梦龙;有的名师并非语文科班出身,像于漪老师大学学的是教育专业。但是他们却能在崎岖的山路上走出一条康庄大道,凭借的是他们锲而不舍地自学,凭借的是他们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脚踏实地的品质。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一丝不苟的品质和锐意进取的精神。魏书生把自己比作是广阔的教育园中的一棵小草,可他经过近二十年的砥砺却孕育出勃勃生机。任何急功近利、按部就班的思想行为都难以实现教学突破。

2. 博览群书与笔耕不辍

凡大家必广泛阅读,阅读对象不是仅局限于教育类,而是广泛摄取,博览群书。魏书生老师读哲学书,也读人物传记书:《马克思传》《列宁传》《毛泽东传》《周恩来传》《爱因斯坦传》《爱迪生传》《丘吉尔传》《林肯传》《释迦牟尼传》《戈尔巴乔夫传》等。

阅读是一个不断汲取营养的过程,也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不仅拓展思维的界面,而且强化思维的深度。在阅读体验中提升自己生命的质量,使自己知识渊博、视野开阔。走进课堂,就可信手拈来、应对自如,从而表现出语文课堂的本色,自然易于博得学生的喜爱。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书生智慧,写作促思考。写作是一个外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反思、总结升华的过程。不仅可提高自身写作能力,更主要的是锤炼自己的思想,厚积薄发。李镇西老师坚持每天读一万字书报和写一篇教育日记,出版著作近30部。余映潮老师发表各类教学文章1300余篇,出版专著7本。这些名师都是在不断阅读和写作中收获成长。

3. 精心教学与潜心教研

李镇西老师说:“教师的生命在课堂。”离开了课堂,教师的成长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教学,教师的理论思想就犹如空中楼阁。课堂是一个孕育着无限生机,蕴藏着丰富宝藏的教学阵地。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依旧坚守着“不离学术,不离实践”的理想。当下有些教师从教三十年犹如教书三年,因为他们在不断演绎着昨天的故事。而名师却不断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探寻新的教学方法,创造性构建个性化的教学观。

程翔说:“新时代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向着学者化教师的方向迈进。”不要做单纯的教书匠,而应做富有探索和研究精神的开路人。基于教学以及自身成长的需要,积极进行科研实践,提高自我效能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从教学中寻找语文的真谛,从科研中寻找成长的足迹。

上一篇:简析题图表题下一篇:公共关系-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