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写作 写一篇游记

2024-05-14

八年级语文上册 写作 写一篇游记(精选5篇)

篇1:八年级语文上册 写作 写一篇游记

写作指导:游记

【写作导航】

一、写景:抓住特点,一线串珠

游记与一般的景物描写存在着不同之处,做好“选”“画”“串”三方面的工作尤为重要。第一步“选”。游览一个风景点,往往要经过许多地方,会看到许多景物,如果通通写进游记,文章肯定会冗长且使人不知所云。所以同学们要选择那些与中心联系得最紧密、最能突出景点风格的景物。第二步是要将景“画”活。不同的风景区,其风景具有不同的特征,如华山险峻、黄山奇秀等。在描写时,同学们一定要抓住景物的鲜明特征,写出特色,写出神韵。第三步,同学们还必须突出时间或空间线索。或由高到低,或由远到近,或由物到人,或由动到静,或移步换景,逐步将精美景物巧妙“串”连起来。这样,结构才会浑然一体,内容也会锦上添花。

二、抒情:情景交融,神形兼备

游记类作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自然风光、风景名胜的描绘,让人了解祖国山河的美丽多姿,进而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神往和赞叹之情。所以写作时,同学们不要刻意在“游”上下工夫,而要用心于“记”上,要突出个人对景观的独特感受,融情于景,使外在的自然风光与内心的特殊感受交融在一起。

三、语言:善引辞章,巧注文蕴

游记不能只以景取胜,还应讲究语言的优美,展示出扎实的写作功底。同学们可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景物描写得美不胜收,可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景物描写得多情动人,也可以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景色描写得如在眼前。【例文引路】

矮寨大桥游记

一根铁索,承载起了一座桥的重量,也承载起了千万人的心愿;一座大桥,连接起了峡谷的两岸,更创造了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奇迹。这,就是矮寨大桥。

早就听闻矮寨大桥的盛名了,今年国庆节,我终于来到了这个令我心驰神往的地方。仰望矮寨大桥,第一感觉就是险。要接近矮寨大桥,车子就必须沿盘山公路蜿蜒而上。我们一行人到达山脚时,雨已经淅淅沥沥地落了下来,原本崎岖的山路也就更加难走了。车子缓慢地向前行驶,随着路面向上倾斜的角度越来越大,车子拐的弯也就越来越多。从车窗向外望,公路的旁边就是万丈深渊,仿佛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似的,让我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但一抬头,就见矮寨大桥高高地耸立在云端上,下面没有任何的桥墩支撑它。为了矮寨大桥而辛勤工作过的人们,你们倾注了多少心血,才铸就了这样一座举世罕见的大桥啊!

接近矮寨大桥,最深的感触就是摄人心魄。由于国庆期间参观者太多,矮寨大桥已经禁止行人通行了,所以我们只能站在桥边观看,但矮寨大桥带给我心灵的震撼仍旧是我所始料不及的。因为天气的原因,大桥已深深地被浓雾所笼罩,就算是站在桥边,也只能看到大桥周围白茫茫的一片。我们恍若置身仙境,而大桥仿佛就是一座仙桥,漂浮在云雾之中,想想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鹊桥,虽与矮寨大桥一样凌空耸立,却总是少了一份壮美,而这壮美的矮寨大桥,却让“天堑”变成了通途。

观看矮寨大桥,我的心中多了一份感慨。离开观景台,我们驾车上了途经矮寨大桥的高速公路。车子行驶在矮寨大桥上,高速公路跟以往的没有两样,唯一不同的是,以往的高速公路下是坚实的土地,而矮寨大桥下却是幽深的峡谷。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想必要穿过这样的峡谷就只能步行了,不知道要历经多少艰险啊。是人类的智慧征服了自然,才有了今天的矮寨大桥。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不断探索,不断征服,才造就了一个个永恒的 传奇!

游矮寨大桥,和文明对话;观神奇之景,与心灵交流。这是多么难忘的一次旅行啊!【名师点评】

作者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了游览矮寨大桥的过程。文中先写矮寨大桥的险,然后围绕“险”这一特征介绍了矮寨大桥所处背景和地势。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通过古今对比,抒发对现代科技和现代文明的自豪感,升华了主题,其立意高出一般游记。

篇2:八年级语文上册 写作 写一篇游记

一、训练目标:

1、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只有把握住景物各自不同的特点,笔下的景才会有个性,才会活起来,文章才能写得深写得透,才会感染人。

2、记叙清楚,重点突出。可按时间先后顺序,或者按移步换景顺序,或者时空两才融合在一起,以游踪为线索,走一程,写一物,脉络清楚。再者,在所记的景物中,要分清主次详略,抓住重点,写具体,写生动。

3、要寓情于景,融理于景。游记中的写景,一般是为了抒情言志。写作中须把情、理渗透到景物的描绘刻画之中,做到景与情、景与理的统一和融合。

4、要有点艺术色彩。可以把游地的历史、名胜、人情、习俗、文物、特产以及民间传说、文人诗句等,加以融会贯通,穿插引用,多层次、多侧面地描绘景物,烘托景物,使画面显得充实饱满,富有情趣和艺术魅力。

二、写作指导:

(一)导入:

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理路。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同学们外出旅游的机会多了,城市的繁华、乡村的秀美、名胜古迹魅力,无不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能把这些印象变成文字,写成游记,那是很有意义的事。游记是描写游览中所见所闻,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记叙文。

游记的题材非常广泛,凡是浏览中见到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名胜古迹以及听到的神话传说等,都可能作为游记的材料。但怎样才能把游记写好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作些努力。

(二)指导:

1、写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感受来

游记散文不能写成流水帐,关键是写出自己独到的感受,要写出游时的“味”来。比如同一座泰山,在不同时代,在不同季节,在不同人的笔下所具有的情韵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也到泰山去,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么我们的笔下一定会是另一番景象。就算是两个人在同一季节、同一天去同一个地方,两个人所获得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因为两个人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个人爱好都不一样的,我们的游记散文就是要把这不一样的体验写出来。

2、选自己感受最深的、心灵受触动最大的方面去写

我们在游记散文的写作中,一定要试着去捕捉那些撼动我们心灵的东西,捕捉那些刹那间产生的思想的火花,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特色的文章。

3、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要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散文讲究借物寓意、托物言志、从而把人们的思想引向一个丰富而深邃的境界。游记散文也应如此。有些游记散文主要描写祖国的壮丽山河,以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的热情;有些文章则通过一定的事物或游历传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或某种人生哲理。我们在写游记时应该做到能表达一定的情感,寄寓一定的思想。

4、游记类散文要有一个合理的顺序

任何文章都要有一个合理的顺序,游记文章的顺序可以是时间的推移,可以是地点的转移,也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的变化,还可以是多者合一,这样才能使行文自然、条理清晰。

5、游记散文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去写景状物

在游记散文中,有时为了逼真地表现事物,也为了丰富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去写景。

6、游记散文可以插入一些有文化底蕴的东西

如神话传说、前人诗文、名人轶事等。写游记散文时总要涉及某一个地方,而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一定的历史。游记散文不能纯粹是写这个地方有哪些事物,还可能牵涉到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神话传说、英雄人物、天文地理等方面的东西。这就需要了解这个地方的一些人文知识、风俗习惯等,然后巧妙地根据文章中心表达的需要选择插入的内容。

总之,游记散文写法多种多样,但关键是要写出自己的特色,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真切感受。

三、训练题目:

把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写下来,一方面留给自己可时时回忆起那有趣的、特殊的经历;一方面介绍给别人,让大家都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玩、奇妙的地方。如果不写下来,时间长了,在自己的记忆里就只会留下一个大概的印象,很多细节就会遗忘了那多可惜。让我们把自己浏览过的地方写一写,一方面把生活中绚丽多彩的画面有声有色地记录下来,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这多有意思!现在,请大家写一篇游记,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篇3:八年级语文上册 写作 写一篇游记

1. 封面“江苏教育出版社”中“苏”字是繁体字。

尽管“江苏教育出版社”七个字是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中可以保留繁体字或者不规范的汉字, 但用于教材就不太好了。况且书法作品中“社”字是错别字, “社”字的右边是“土”而不是“士”。

2.《致同学》第二段有这样的文字:

课本固然是你语文学习的一块园地, 而如果你仅仅守住一册或一套课本是远远不够的, 语文学习更广阔的园地在课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报刊视屏信息、家事国事天下事, 以及生活中的其他种种话题, 无不是语文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可以说无处不有、无时不在。

这段话有几处不妥。 (1) “而”应改为“但”; (2) “如果”冗余, 应去掉; (3) “资源”前有必要加上“重要”一词。 (4) “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如改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则更为顺畅, 其实, 愚以为最后一句删去更好。

3. 王愿坚的小说《草》表现了周总理的高尚人格和伟大情操。

其中有周总理尝草的情节, 非常感人。

杨光担心地看着周副主席, 他弄不明白:首长为什么对这棵野菜这么关心。他刚想劝首长休息, 周副主席又问了:“这野菜, 多半是长在什么地方呢?”

杨光想了想:“在背阴靠水的地方。”

“味道呢?还记得吗?”

杨光摇了摇头。因为是煮熟了吃的, 没有尝过。

周副主席又举起那棵野菜看了看, 慢慢地把它放进嘴里。医生惊呼着扑过来, 野菜已经被咬下了一点。

阅读这段文字, 我们明白:周总理是在了解有毒野菜生长的地方及有毒生野菜的味道, 以便通报部队, 避免更多的红军战士误食中毒。“味道呢?还记得吗?”这句话是总理向杨光询问有毒生野菜的味道。杨光显然听明白了, 所以他“摇了摇头”, “因为是煮熟了吃的, 没有尝过”。问题就出在“因为是煮熟了吃的, 没有尝过”这句话上。明明是“煮熟了吃的”, 又怎会“没有尝过”?岂不自相矛盾?所以, 应在“没有尝过”后面加上“生野菜的味道”。

4. 课本第85页节录了吴伯箫的《我还没有见过长城》, 文中的“段落”与“联络”用得令人费解。

原文如下:

读中国古代史, 知道战国时候, 魏惠王、燕昭王、胡服变俗的赵武灵王, 都曾段落地筑过长城, 来卫国御胡;秦始皇遣蒙恬斥逐匈奴之后, 又因地形, 制险塞, 从临洮至辽东将长城来了个联络的修筑, 延袤万余里。

“段落”的含义为: (文章、事情) 根据内容划分成的部分。从这个意思来看, “段落”用在文中似乎不太妥当, 可改为“陆续”。另外, “段落”的语法功能为名词, 不可修饰动词“筑”。

“联络”的含义是:彼此交接;接上关系。用在文中语境不太贴切, 可改为“联结”或“联接”。

另外, “我还没有到过长城!但是, 长城我是终于要见见的!”这句话中的“终于”用得不太妥帖, 可改为“终究”或“终归”。

5. 第139页, 课文《美丽的西

双版纳》课后“探究·练习”部分第二大题有这样一句话:“课文介绍西双版纳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主要描写了树、竹、谷、水、庙等景物, 并列出五个标题。”这个概括不准确, 应该是“主要描写了树、楼、谷、水、庙等景物”, 这从第二个小标题“竹楼映蓝天”就能很清楚地看出来。

6. 第141页倒数第六行:

“入夜, 灯光映着碧水, 明月照亮大海, 泛舟在亚得里亚海滨像进了水晶宫一般, 真是人间奇景。”“泛舟”:坐船游玩。“海滨”:海边;沿海地带。严格说来, 在“海滨”是无法“泛舟”的。可将“泛舟”改为“漫步”。

7.

第161页12行, “托卡列夫非常生气地从听筒里对他喊”这句话有语病, 可改为“托卡列夫非常生气地对着听筒喊”。

8. 第26课《从小就要爱科学》里, 苏步青先生这样写道: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要牢记邓小平爷爷的教导,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小就要做一个爱科学的好孩子。

研究这一段, 可以得出一个信息, 即“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爷爷的教导”。但邓小平同志是这样说的吗?

请看下面一段资料:

1978年3月18日, 在全国科学大会上, 邓小平所做的开幕词指出, 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要大力发展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他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1985年3月7日, 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 又进一步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1988年9月, 他说:“马克思说过,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对。依我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春, 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又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 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出发, 从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状况出发, 得出的科学结论。

(人民网)

可见, 课文中“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应改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课文中把一位伟人的著名论断搞错, 实在不该。

9. 第217页倒数第9行:

“我见过其他宇航员在睡觉时到处漂浮———他们在晚上绕着飞船漂浮。”“他们在晚上绕着飞船漂浮”有歧义, 易给人以“宇航员睡觉时是在飞船外面”“绕着飞船漂浮”的误解, 属表达不当,

篇4:八年级语文上册 写作 写一篇游记

课前预习:

自主阅读,整理生鲜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流利地朗读课文。相关课程标准:

“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文中字词,理解文意。

2.品读课文,透过作者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异同。评价任务: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及停顿。

2.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翻译文章。3.背诵文中重点段落。4.讨论两篇文章的异同。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

我们伟大的祖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涌现出了一大批的才子,像“唐宋八大家”、“三苏”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袁中道的文章。

二、自主学习

1.组内分享预习成果,有感情地朗读袁宏道、袁中道的《游高梁桥记》,然后开展分组朗读比赛。2.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羸马 微泮

飚风

缙绅 鳞鬣 窈窕 趺坐 微岚 喧嚣 邸

砾砾 噫

貂帽

怒诟 烟霾 着重裘

3.借助注释、工具书翻译文章,把翻译中遇到的困难,做好标记,组内解决,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①解释下面句子中划横线的字。. 委积道上 谭锋甫畅 侑 鳞鬣 窈窕 着重裘以敌之 而犹不能堪苟非大不得已 而仆仆于是

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

②翻译下列句子

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

明确:当时柳梢刚发芽,山中有淡淡的雾气,河水与河堤一样高,两岸音乐不断。

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颠倒而无计算也。

明确:写下我着迷于仕途钻营却不知羞耻,本末倒置却不去算计。

杨柳尚未抽条,冰微泮。

明确:杨柳还没有发芽,冰稍融化,冻枝落,古木号,乱石击。

明确:枯树枝被刮落到地上,枯树呼啸,乱石纷飞。

屡求而不获,其效亦可睹矣。

明确:多次求官却没有得到,结果也显而易见。

予以问予,予不能解矣。

明确:我问我自己这个问题,我不能回答了。

4.整体感知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①袁宏道的《游高梁桥记》描绘了高梁桥怎样的景色?请结合具体语句回答。

明确:袁宏道写的《游高梁桥记》,赞美高梁桥三月初的景色,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丝管夹岸,景色宜人。

②袁中道的《游高梁桥记》描绘了高梁桥怎样的景色?请结合具体语句回答。

明确: 袁中道的文章,所写是三月中旬的景色,他的文章,竭力强调北京春日风沙大、寒气凛冽、飙风袭人的凄凉之景。

三、合作探究

1.袁宏道和袁中道的《游高梁桥记》都写了高梁桥,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侧重写景,后者侧重议论。前者以美景抒发愉悦之情,后者以“沙尘暴”引发人生感悟。2.袁宏道和袁中道所游季节同为艳春三月,可是所写景致和感受却大相径庭,原因是什么? . 明确:袁宏道仕途顺畅,心情愉快,游京师胜景很开心,最后怀着留恋之情游罢“极乐寺”而返。袁中道屡次求官未果,心情苦闷,对生活在“烟霾沙尘之乡”的京师表示悔恨和无奈。

四、反馈总结

袁氏兄弟的两篇游记,写的都是同一个地方景致,同一种季节月份,却有不同的观感和取舍,这就印证了“境由心生”的古语,也告诉我们了“言为心声”的道理。

五、教学反思

篇5:八年级语文上册 写作 写一篇游记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游记散文写作的具体要求和方法 2 让学生在游记散文写作中融进自己的真情实感。3 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以游踪的变化和景物的转换为序,从不同的立足点描写景物的写法。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如何确立中心、精心剪裁、细心勾勒。教学方法: 1 引导法 2 师生互动学习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导语: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那么在你到过的一些地方,无论是名胜古迹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总有一些风景让你有不同的感受,喜欢不喜欢等,那么你有用文字记录你所见所闻所感的习惯吗?

在古时候很多人喜欢游历,并且把他在游历中的所见所闻的都记录下来。中国佛教史上有一位名僧东晋时的法显,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他是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他写出历时15年远赴天竺的旅行经过,两年后增补为流传至今的《法显传》,也叫《佛国记》。还有一本书《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 该书记述唐玄奘亲自到过的一百三十个国家和听到过的二十八个国家的地理情况、风俗习惯和地区的都城、疆域、地理、历史、语言、文化、生产生活、物产风俗、宗教信仰。本书是继晋代法显之后又一取经游记巨著。还有收录在我们中学课本里的很多文章也是古代文人游历名川大山时写下的文字。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以及姚鼐的《登泰山记》等。这些文章状物写景,因事说理。对客观事物、自然景物的作了真实描述与形象刻画,这就是游记散文。游记散文不论是对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的特写,还是对旅途见闻的叙述,都在表达作者对事物的认识以及抒发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感受。再看看现代,台湾女作家三毛,年轻时在欧洲游学,将所见所闻写成一篇篇的游记散文寄回台北的一家报社,发表之后吸引了众多的读者。报社为她开辟专栏,使她一举成名。她将那些散文结集出版,名为《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等。后来她又独自去中南美洲旅行,走一路,写一路,“她把对异国他乡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自然景观的描写穿插在作品中,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浓郁的异国情调”这就是她后期的代表作,散文集《万水千山走遍》。学者、作家余秋雨,早年利用外出开学术会、讲学等机会游历,凭借着渊博的文史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将眼中的自然山水化为心中的“人文山水”,叙写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结构,成就了影响较大的旅游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朱自清的系列游记散文《温州的踪迹》、《欧游杂记》,巴金的《海上日出》,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日出》,徐迟的《黄山记》,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等。现在又很多驴友也用散文的形式来写出自己在途中的所见所闻,那么我们怎样用文字记录下我们的感受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怎样写游记散文。

二 提问: 什么是游记?游是什么?记又是什么?

所谓游记,顾名思义,即是由“游”而“记”、以“记”记“游”之作。构成游记文体的核心要素应该包含所至、所见、所感三个方面。所至,即作者的游程;所见,包括作者耳闻目睹的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等;所感,即作者的观感,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三者恰好构成一个由下而上、依次递升的金字塔结构。所以游程是骨骼,游观是血肉,游感是灵魂;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板书:游程(骨骼)、游观(血肉)、游感(灵魂)现在哪个同学归纳一下什么是游记呢? 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桃花源记》中的记是什么? 记事一种文体。

记:作为一种文体,又可以有游记和碑记(或铭记)的分别。

二 游记散文的发展

古代文学最重要的题材就是诗、文两种。古人的文章都可以用“诗,词,歌,赋,经,传,史,记”来区分。

古代游记发端于魏晋,从那以后,游记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就一直盛行于各朝各代,历久不衰,形成了别具一格、自成体系的游记文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的作家作品,其中首推郦道元(南北朝北魏),可以说,他的《水经注》开创了游记文学的先河。之后唐代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对山水游记文学作了最为完美的诠释,从而成为我国山水游记体的奠基作品。到了宋代,游记散文层出不穷,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如今已入选中学课本,被广大师生广为传诵。

三 如何写好游记散文

1.写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感受来。

游记散文不能写成流水帐,关键是写出自己独到的感受,要写出游时的“味”来。比如同样是泰山,不同的人去登感受是不一样的。清朝桐城派散文家的姚鼐的《登泰山记》,写的是雪天登山之感,全文行文时带上了许多关于“雪”的描写,无论是上山道路,还是到山上以后的所见,都与“雪”有关,他个人的体验也与“雪”有关。而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则是写雨中登泰山的情景。全文紧扣“雨”字,描写雨中别具情趣的“水淋淋”的景物和“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两人的文章各有千秋。同一座泰山,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季节,在不同的人笔下,所具有的情韵是不一样。如果我们也到泰山去,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想必我们的笔下一定会是另一番景象。就算是两个人在同一个季节,同一天去同一个地方,两人所获得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因为两个人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个人爱好都不一样,我们的游记散文就是要把这不一样的体验写出来。

2.选自己感受最深的、心灵受触动最大的点去写。

奥地利作家斯·茨威格,1928年在俄国旅行,拜谒世界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墓,看到的竟然只是野地里一个长方形的小土堆,而且听说这是按托翁生前遗愿安葬的。他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联想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等人的有着奢华装饰的墓地,就写下了散文名篇《世界最美的坟墓》。他认为保护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除了围在四周的稀疏的不关闭的木栅栏外,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这篇文章之所以成为名篇,之所以震撼人的心灵,主要是因为作者是用“心”在写,真正写出了自己真切感受。我们在游记散文的写作中,一定要试着去捕捉那些撼动我们心灵的东西,捕捉那些刹那间产生的思想的火花,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特色的文章。

3.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要巧妙表达自己的思想。

散文讲究借物寓意、托物言志,从而把人们的思想引向一个丰富而深邃的境界。游记散文也应如此。有些游记散文主要描写祖国的壮丽山河,以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的豪情,有些文章则通过一定的事物或游历传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或某种人生哲理。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主要描绘了轮船穿过三峡时所见的瑰丽奇特的景象,作者把五彩缤纷的自然景物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激情融合在一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唤起人们的爱国情感。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则通过游山的经历来表达“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朴素的生活哲理;苏轼《石钟山记》在字里行间告诉我们不能轻信旧说、有疑必察的重要性。这些文章中作者都能在游山玩水之际,通过一定的物或事来表达一定的情感,寄寓一定的思想,这正是我们在游记散文应该做到的一点。

4.游记类散文要有一个合理的序。

任何文章都要有一个合理的序,游记文章的序可以是时间的推移,可以是地点的转移,也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如《雨中登泰山》就是以地点的转移为序,从岱宗坊出发,一路写到南天门,各种景物依次展示,有自然景物,有人文景观,井然有序,这样写就使全文条理清晰。而刘白羽的《长江三峡》虽然也以航船行进为序,但更有一句“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统摄全文,全文始终洋溢着作者在母亲河上航行的兴奋、激动的情致。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写的同样是船过长江三峡的情景,但作者却紧紧扣住“第一个”去漫想,思路由第一个过三峡的人展开,想到人类历史上各个领域中的无数“第一个”,从而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行文非常自然,条理非常清晰。

5.游记类散文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去写景状物。

在游记散文中,有时为了逼真地表现事物,也为了丰富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去写景。如朱自清的《绿》中,把“平铺着的、厚积着的绿”比作“少妇拖着的裙幅”,比作“鸡蛋清”,比作“温润的碧玉”,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丰富“绿”这一形象,这些生动的比喻,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增添了散文的诗意。散文中的这个“联想”还可指调动大脑中已有的信息,跟眼前的事物形成对照,通过比较来加深对当前事物的认识。

四 游记散文的写作顺序分析《桃花源》并导入

提问:《桃花源记》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以虚构的游记形式表现了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记中,课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时间先后为顺序,从渔人发现桃源,小住桃源,再到离开桃源,最后再寻桃源,一线贯穿。

2游记散文常用的写作顺序。

游记散文,最常用的写作顺序是“移步换景”,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化,不断展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A 运用 “移步换景”,铺设架构

“移步换景”,顾名思义即随着游览步伐的移动,眼前的景色也跟着变化,而不局限于一处。这里面包含着两个动作:“移步”、“换景”。抓住“移步”,就是要清楚地交代先到了什么地方,后到了什么地方,准确地把游踪写清楚;抓住“换景”,就要写出每到一地所看到的景色。整个游览过程就是在不停地移步和换景,因此,移步要写清楚,换景要写明白。B细摹重点景物,突出特色(1).换景要有取舍。通常,风景区的景点、景物是很多的,一路走来,所要描写的景物必定也很多,但作者在“换景”时要有所侧重,不可面面俱到,抓住重点景物施以浓墨,突出景区特色,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那如何描写好自然景物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写景。

1.要注意景物变化的全过程。自然界的景物通常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水的快慢急缓,月的升没,云的卷舒,雨的大小等,把这一变化过程写出来,那肯定是生动的。

2.从“五官”感受方面来写景。笔者认为,景物是可看、可听、可嗅、可闻、可感的,作文时,如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角度来写会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写出景物的色彩和姿态。自然界的颜色是七彩的,万物是各具形态的,我们要善于捕捉到景物的颜色和姿态。如:写云海、日出之景时,就主要从云的姿态和太阳的色彩着手来写的,很形象绚丽。

C 穿插“人文知识”,增添趣味

游记散文写的内容往往是山水名胜。山无外乎高险,水无外乎清绿,翻阅古往今来的游记散文,大致如此,如柳宗元《小石潭记》重在写潭水清澈,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不但写了江水的清澈、湍急,还写了山的高险。因此,平时作文时,写到游记往往只会在山水上着墨,但几行字下来便觉得艰涩而无内容好写。游记散文如果仅是描写自然山水,便没有了趣味与深度,也难铺展开来,在描写景物时,合理、巧妙地穿插一些与景物相关的历史、传说、趣闻或地方故事,则会给山水点染一些灵气,增添一些人文性、趣味性。在写景之后叙写了许多生动的传说故事,故事与景物的结合,相得益彰,在欣赏景物的同时,又能得到文化的熏陶,让人产生愉悦的精神享受。

五 “移步换景”方法指导

“移步换景”是游记散文最常用的写作方法。也就是以游踪的变化和景物的转换为序,从不同的立足点描写景物的写法。在游记散文中,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可以使文章脉络清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在写作的具体过程中,要注意中心明确、精心剪裁、细心勾勒这三个方面,简作“三心”。

1、中心明确。

行文之初,应明确文章的中心。或抒发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或赞叹大自然的奇伟瑰丽,或由山间流水感叹光阴易逝,或由潮起潮落透悟人生起伏。有了中心,写景就有了主心骨。以至在写作过程中每移一步,每换一景都不会迷失写作的方向。中心确定以后,就要对观察到的景物进行精心剪裁,进而对能表现或衬托中心的进行细心勾勒,与中心无关的,则可略去不写。

2、精心剪裁。

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的画面。但游记又不是所有景物面面俱到的实录,必须有所取舍。写人文之景要突出景物蕴涵的史、理、情,写自然之景要突出景物的美、异、趣。游记中的景物描写最好能够配合文章的中心主题。所以在描写景物时,尽管这些画面绚丽多彩,但并不能都一一著于作者笔端。这就要根据文章的中心对眼前的景物进行精心剪裁。使文章在围绕一个中心的情况下,移步换景,展示不同的画面。这样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避免了那种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

3、细心勾勒。

经过精心剪裁之后,进而要把移步中所选取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进行细心勾勒,给读者展现一幅或几幅绚丽生动的画面。进行精心勾勒不仅要要仔细观察,还要有生动的描写。这就要求我们不但抓住景物的外形,颜色的特点,而且注意用变换角度,时间的方法,通过多种修辞手法表现出来,景物的描写才会生动,形象,细致入微。

六 游记散文写作应该注意的事项 1 游记与日记

游记类散文,是诗赋的余脉,因而她在骨子里,应该是诗,应该是赋。诗的精灵是“言情”“言志”,赋的风韵在铺张与灵动。

要想使游记类散文达到或贴近这种境界,明了几点基础的常识与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要正名——“游记”不等同于“记游”。

日记是散漫的,文章则需要提炼。“记游”是闲庭信步,而“游记”则是百米赛跑,应将旅途中的精华集中,萃取,变成高度集中,各自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若干画面。否则,无异于以记游为目的的流水帐。要明目——“游记”宜细不宜粗。

尽管大开大阖是游记类散文中的大手笔,但处理不当,反弄巧成拙,因此,写游记,当从细微处着眼,落笔,如若驾驭能力许可,不妨再往大处放,因此,欲写游记之人,当有以双洞察秋毫的眼睛,否则,“情景一失永难摹”的遗憾与欠缺,将再落笔后的文字里表现得一览无余。要醒脑——“游记”离不开“情”与“理”。

“寓情山水”,早已是古人玩味山水的初衷,因而“寓情山水”也就成了游记类散文的灵魂所在。将自己欲抒写的情感融在其中,或含蓄,或直白,只在自己的性情而已;将自己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通过“游记”彰现出来,或一语中的,或娓娓道来,全赖自己体味的程度与驾驭语言的娴熟。没有“情”与“理”的游记,永远只能是一堆文字化了的山水,可能很美,但不可能有神,宛如死目美女,虽拈花而立,终与木偶无异。要靓装——“游记”最能看一个人的语言功底。

在众多的散文类别中,词汇量大当以游记为先。没有相当的语言功底,描摹美景,提笔乏语;比肩感悟,徒叹奈何;转述传说,索然乏味;交待游踪,拖泥带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游记类散文写得如何,不取决于你游览名胜的多少,不依赖于你掌握材料的多寡,要看你读书的多少——即“墨水”的深浅。准确,简洁,生动,是文字表述最基本的要求,更是为文的基本功,如果没有相当数量词汇的库存,准确何来?简洁何来?生动何来?

七 技法演练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一般是记述旅途见闻的。它取材广泛无所不包。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奇瑰,可以记录风土习俗的异诡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国家的重大事件,还有名胜古迹、森林果园、广场公园等等。

你喜欢哪一处景致?你去过哪些名山大川?你不喜欢自己的家乡吗?那就拿起你的笔,向同学们展示一下你的家乡吧。参考题目:

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游览庾亮楼,观音阁,西山,然后任选一题自拟写一篇600字的游记散文。

B 饱满的雨水

作者:寒溪幽兰节选《身边的风景》

“不上天台山,不算到红安”,天台山位于红安县城北三十三公里处,属大别山山脉的一支,大自然这位能工巧匠将其峰顶削山如台,势与天接,因此这山被称作天台山。天台山主峰高817米,由伯台,仲台,叔台,小台组成,这伯、仲、叔、小宛若长幼有序的四兄弟,排列在一起聆听上天的教诲。

当我们到达天台山脚时,雨下得密集起来,穿着雨衣撑着伞,沿着台脚我们拾级而上,潮湿的脚步踏在上面,坚实而悠长,如同一个个明丽的韵脚,起伏在某一首长诗的节奏里。放眼望去,雨水中满山的翠绿似乎浓得化不开,隔着雨帘欣赏着天台山的傲世雄姿,或许这是最美的角度。

上山的路越来越陡峭,不一会就到达石壁上凿有“文脉”两字的地方。相传孔子曾到过这里,我们无法考证,但天台山因其独特的风景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来此探访。明代理学家户部尚书耿定向,晚年辞官后在这里隐居七年,与弟耿定理,耿定力在此筑“天台书院”讲学授徒,并著有《耿定向先生全集》和《天台文集》等流传于世。明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与耿定向是好友,他一生中到过黄安三次,耿氏兄弟筑天窝书院以供李贽授徒讲学,读书著述。李贽在黄安四年,留下了许多赞美天台山绮丽风光的不朽诗篇,其中《宿天台顶》最为著名。李贽的一些好友也纷纷来此,他们朝夕相处,讲习不倦,如此众多而杰出的文化名人云集黄安,创办书院,讲学论道,黄安的读书求学之风盛极一时,天台山也因此蜚声国内。

经过了一个题有天台山的石门后,一块突兀的巨石被风化成台面,台前有一香炉,这石叫告天石。再往前走不多远,一面绝壁上刻有“复兴民族、挽救国家” 八个大字,这是爱国将领董其武特命人凿刻,以此警醒中华儿女肩上的重任。天台山因其险峻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历代兵家所关注,平时为屯兵秣马之所,战时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吴楚在此争雄,以图霸业;三国司马炎在此雄心大展,图效报国;唐朝薛刚在此屯兵秣马,兴唐灭周;宋末忽必烈在此鏖战挥兵,直取江南;明朝朱元璋斩关夺隘,奠王朝基业;大革命时期,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两支红军部队在此诞生走出大山,同时还走出了为革命事业奋斗的两百多位将军„„

随着山的攀高,雾气也越来越浓,这朦胧隐现的天台山断然勾勒出大自然的神秘,又仿佛铺开的宣纸,咫尺间点染若神若幻的世界,让你置身于一幅水墨画中。越过离垢门、息缘门,至达天门,雨渐渐小了,耿定向题名的这三重门在如丝如雾的雨中显得古朴苍凉,给予我们太多的联想。登上天台山顶,古老的寺院肃穆寂静,香火缭绕,木鱼声声,我们入寺礼佛,虔诚跪地,顶礼膜拜。早在1400多年前,天台山就有佛教踪迹,相传,隋朝创立佛教天台宗的智顗大师来这里讲经论法,誉满中原。出了禅寺,我们围着古寺环走一圈,依山而建的寺庙经过多年的风雨,如一年迈的智者,将他的一切写进沉默和孤独,还有对世事的禅悟,不是吗,那侧面的庙墙上写着偈语“身是我所有,不是我。衣是我所有,不是我。我是谁,谁是我”。我无法诠释其中的玄机,只知道当年老子在此参透天机,得道而去。

站在山顶,雨雾缭绕,看不清山下的景物,更看不见山的全貌,请别责怪这阴雨的天气,山里的水是山地的血脉,而雨水又是这血脉的源泉,这雨水是大自然赐予大山的甘露,滋润着如诗如仙的山脉丛林花草,洗涤着攀登者灵魂中过多的凡尘俗欲。下山时我们仔细观赏着上山时忽略的风景:盘旋迂回陡峭的小路边,或密或疏地附载一些或浓或淡的绒草,像一层层浮动的皱纹,峭壁的岩缝中也镶嵌着许多墨绿色的植物,葳蕤中尽显生命的绚丽和生机,饱满的雨水在这些植物上,有的像一些调皮的孩子滚动后滴落,有的倦卧在绿叶上,晶莹剔透惹人喜爱。

上一篇:拜师450字作文下一篇:中国电影商业化化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