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语文教学反思

2024-04-18

《枣核》语文教学反思(通用13篇)

篇1:《枣核》语文教学反思

《枣核》教学反思

浚县实验初级中学

刘知江

《枣核》是苏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以枣核贯穿全文,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主题,层层设置悬念,如抽丝剥茧般层层解疑。学习本文的关键在于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文章看似比较简单,上完这一节课后,我却觉得仍有一些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推敲的地方,现就从课前课前准备与教学实施过程方面做一反思。

首先,在本课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我采用了我县推广的由王海峰主任创建的生命课堂“四字六步”教学法,围绕“趣、实、活、新”四字进行设计和策划。课堂教学遵循了六个基本程序:“督预示标——自学梳理——小组答疑——展示评价——联系拓展——总结导预”。既落实了三维目标,又体现了生命课堂的理念。在学习每个单元之前我都喜欢看看课本前的单元主题,我也习惯提醒学生看一看,因为我觉得这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了解了单元主题不论是自己还是学生在教与学的时候心中都有了明确的目标。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爱国主义又包含许多方面,游子思乡也是爱国的一种表现。然而平时一谈到思乡,一谈到爱国,一要写这方面的文章时,学生尽管也有着这种感情却无话可说,更不知道从何下笔去写。《枣核》一文虽短小,如能巧妙讲解却可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更浓厚的情感,更是为学生写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指导方法。所以整个教学设计以及实施过程我都努力在围绕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和以小见大、以物传情以及设置悬念的构思等写作手法上下功

夫。

其次,在目标和导语的设计上。首先,我设计了如下目标:

1、体会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从而感受深沉、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感。

2、学习以小见大和巧妙设置悬念的写作方法。

3、体味朴实、深情的语言。这三个目标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感情的抒发如果脱离了具体的事物是永远不会感染人的,所以“枣核”为感情的抒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同时真情的抒发并不需要太多的修饰,往往是真话,朴实的语言更让人感受到内心深处最质朴的情感。所以设计过这个目标后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除了每个课时之间要有机联系起来,每堂课目标的设计更应融为一体。有了正确的目标,按照其走下去一切也便容易起来。然而如何将每堂课的目标都有机融为一体,这让我深深地思索也将不断探究下去。其次,在导入语的设计上,我都在力求吸引学生,更追求它的时效性。首先我选择了费翔的《故乡的云》视频导入新课,烘托课堂气氛。

第三,对文章结构的整理上。本文故事情节简单,无须花过多的时间讲解,但对于文章的结构整理,我与一些教辅用书和一些老师们的看法仍有不同。有的书上是这样写的,本文的结构是: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我认为有时候不要刻意去围绕某一死的公式硬套,想一想本文最后一段是什么,是作者以抒情的方式来议论,由此点明主题,这不再是单纯的围绕“枣核”来做文章。再仔细来研究“话枣核”和“议枣核”有多大区别?“话枣核”是围绕“枣核”展开话题,展开话题也就在明晰它的意义,与“议枣核”几乎没有区别。

也有的书上是这样写的,本文的结构是:带枣核、送枣核、话枣核、点主题。对这样的写法我也不十分认同,我们在这些短语前面填上主语看看是谁?是“我”。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是“我”的“旧时同窗”。文章的主题是要借“枣核”来表达海外游子的思乡爱国之情。所以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们得出本文的结构是: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点主题。同时学生很明白文章其实是有两条线穿起来的,明线是“枣核”,暗线是思乡爱国情。

教书的过程更是学习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更是成长的过程。本节课的亮点:一是学生的创新:在“展示评价”上,大部分学生能有理有据,有条有理,口齿清晰地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二是学生讨论问题热烈,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第四,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授完课后,自我感觉思路还较清晰,学习任务也完成了,但总觉得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首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而本课的教学,我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问题全是我设计的,虽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学生是被动学习,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意识未得到增强。现在我明白了:只有解开束缚的绳索,放手让学生自由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才能创设出我所期待的课堂。以后要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努力在小组内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上课很投入,学习效果很好。其次,因为本课主题不难理解,我所设计的问题也都较浅显,难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授课内容多停留在教参层

面,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不多,挖掘深度不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采用了朗读感悟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研读文章语言,充分调动了学生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真正地感悟了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与人物形成共鸣,让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身在异国,心系故土,“都如意”,“都有了”,也无法替代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这样解读人物,复活了她活生生的思想情感。学生超越了时空,与游子同行,与游子对话,使学生看到了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经过这次课堂教学的反思,我将在组织学生“自学梳理”和“展示评价”两个方面,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展示的机会与时间。灵活运用“四字六步”教学法,让课堂围绕“趣、实、活、新”四字展开,真正体现生命课堂的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的生命质量负责。

篇2:《枣核》语文教学反思

《枣核》一文的写作特点是以小见大、以物传情。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爱国。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学习重点。为完成这一目标,我围绕枣核设计了这样三个环节:

一、初读枣核。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谈谈初读的感受,并积累重点词语。

二、读懂枣核。利用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三、品味枣核。抓住主旨句:“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拓展部分我让学生自己回忆积累关于思乡爱国的诗篇,以及余光中的《乡愁》诗歌朗诵,让学生再次受到了爱国情感的熏陶。

授完课后,自我感觉思路还较清晰,学习任务也完成了,但总觉得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首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而本课的教学,我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问题全是我设计的,虽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学生是被动学习,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意识未得到增强。如何学生自主意识得到最大程度发挥,是我今后要注意的问题。我应该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努力在小组内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虽然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上课很投入,每每有惊人的表达。但是这种情景只集中在少数成绩好的学生上,而我所期待的,是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每一个孩子都过每一节课的学习有所收获。可怎样才能在我的课堂上出现呢?现在我明白了:只有解开束缚的绳索,放手让学生自由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才能创设出我所期待的课堂。

其次,因为本课主题不难理解,我所设计的问题也都较浅显,难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授课内容多停留在教参层面,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不多,挖掘深度不够。比如让学生明白语言质朴无华但饱含感情的文章绝不逊色于辞藻华丽的文章。如没有对文章深入地思考,哪会有这样的发现呢?我应该多深入思考文章,力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老师会发现了,也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

教学本课的另一个亮点是由《我的中国心》导入,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感。

篇3:《枣核》语文教学反思

一、巧妙切入文本

1.恰当的情境设置

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把溢满感性人文色彩的作品《枣核》理解透彻,我以一曲打动无数人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导入本课。当感人的音乐随着老师动情的话语响起的时候,整个课堂顿时进入了一个感性世界——浓浓的思乡情缓缓流淌出来,学生的情感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师生共同学习的情境由此生成。

2.创新的整体感知

在朗读全文的同时,提出一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试着给文章另拟一个标题并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说明理由。”这个问题既引起了学生阅读思考的浓厚兴趣,又巧妙地指向对文本内容和情感的感知。事实证明,学生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列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标题,如“不变的中国心”、“故乡情”等。通过叙说理由,自然解决了文章“写了什么”的问题。这一切入文本的方法比起通常问“文章写了一个什么人,他做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情感”要巧妙得多。在此问题后,再抛出“文章以枣核为题有什么用意”,将对文章的感知引入更深层次,学生以揣摩问题为抓手,领悟了枣核的意义及其结构全文、以小见大的特点。巧妙的阅读切入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二、充分引导生成

本课预设的主问题有三个:一是揣摩文题,感知文意;二是品读语言,体悟情怀;三是质疑结尾,尝试改写。问题思考空间大,大量的时间“留白”给学生进行阅读体悟和思维碰撞。这样的课堂不再充斥教师多而杂的提问,而是巧妙预设下的充分生成,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比如,在“品读语言,体悟情怀”的教学环节中,有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入手,更有学生从人物的行为入手;有学生对极具情味的语句赏析,更有学生对耐人寻味的语句赏析;有学生试着分析修饰词的作用,更有学生试着分析关键词的意义。学生搜寻赏析文章中表现对故土强烈思念之情的词句,课堂成了学生驰骋思维、挖掘发现的“磁场”。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在对文本语言的阅读中,在深度多元的思考中,构建起真实、自我的文本意义。

三、强化情感体验

文章的结尾部分,通常被教者以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升华情感的佳句来处理。我将结尾作如下打破常规式的处理:“结尾虽感情强烈,但略显直白,我们能不能试着给文章写个更含蓄些的结尾?”问题抛出后,投石兴波,再次引发了课堂的热烈讨论,学生就此写出了许多语言精练、意蕴深远的写景式结尾和点题式结尾。其中一位学生写道:“听着她的话语,我仿佛看到一棵枣树正在微风中轻舞枝叶,一片绿叶悠然飘落,轻轻投向大地的怀抱。”这样一个生动含蓄、引人遐想的结尾,令我不得不佩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实际上,去除浮华,回归本真,深研教材,以生为本,这才是阅读课的真正要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竹泓初级中学(225716)

篇4:《枣核》教学反思

完成情况:

本节课我以读《月之故乡》这首诗引起学生思乡的共鸣,然后让学生解读文本,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为学生敞开心灵进行师生对话创设了有利的情境,进而师生共同游历那一段生命情感历程后来还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关于思乡爱国的名句、歌曲等,加深了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完成了从文本精神到学生人格精神的飞跃,课堂效果很好不足之处是学生的知识面较窄,语言表达力较差

改进措施:

1、加大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加强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

篇5: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反思

通过找寻围绕枣核所写事情“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很容易发现“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篇6: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反思

《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在教学中以朗读为基础,辅以圈画、品味词句等方式,同时捕捉一些关键词句共同品味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民族感情。我把教学的难点落实在作者如何用友人平常生活的细节之处表现文章的主题。这是一篇看似很普通的随笔,但是随笔并不随便,作者用枣核为线索巧设悬疑,对旧时同窗家后花园的铺陈描写都是为了曲折地表达出海外游子们对故土的依恋,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通过这一节公开课,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上需要改进之处有以下几点:

其一,本节课我以歌词(《我的中国心》)导入引起学生思乡的共鸣,然后让学生解读文本,期望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为学生敞开心灵进行师生对话创设有利的情境,进而师生共同游历海外游子那一段思乡怀人的情感历程。但效果并不太突出,我应该给学生播放所选歌曲片段,从而能让学生能感触更深,更快的融入情境。

其二,应该加强师生互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思想情感。

其三,课堂教学不应该贪多、图全,讲授要做到详略结合,巧妙过渡。其四,要注意板书艺术,能抓住文章大意,整体美观大方。

其五,还应该搜集了关于思乡爱国的名句、名篇(比如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等,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这一主题的体会理解,完成了从文本解读到学生人格精神的飞跃,以求在合理控制讲授进度的基础上达到课堂效果更好。

篇7:修正“枣核”要练臀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采用自抗力或静力有氧练习锻炼臀部(臀大肌、臀小肌),能对“枣核形体”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并能增强臀部弹性,消减多余脂肪,使臀部上翘,臀围适度。

下边介绍几种简单实用的臀部练习方法:

1.静力臀部练习(图1):双手扶物,左脚站立,右腿后抬至45度,直膝静止控制30秒-90秒,做2组,换另一腿。

2。自抗力臀部练习(图2):双手扶物,左脚站立,右腿后抬至45度,做“后小弹腿”,即直膝、绷脚,用右后脚前端快速弹击地面后,继续快速弹起至后45度,稍停,8次—12次。做3组。换另一腿。

3.后抬腿练习(图3):左手扶物,左脚站立,右腿后抬,右膝弯,右小腿尽量上抬。右大腿不动,右小腿伸直,直至臀部有抻拉、酸胀感。8次-12次。做3组。右手扶物,做左腿。

4.垫上提臀练习(图4):仰卧,双膝并拢,双脚与肩同宽,双手罩于体侧,双掌心发力,意念于腹部,快抬慢放。8次-12次。做3组。每组做完控制15秒。

篇8:语文课文《枣核》教案

1、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2、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3、理解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活动内容及过程

自学指南:采用三步读书法:

一读课文,圈点勾画,利用页下注和手头资料(包括词典)解决疑难字词。

二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层次。

三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以“枣核”为题好在什么地方?

(一)检查预习

1、请你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2、给下列文字注音。

枣核()蹊跷()掐()指一算

嫣红()倘()山坳()

掀()嵌()乾()喏()

故弄玄虚()草坪()卵()石

3、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用途却很蹊跷。

(2)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3)她一面故弄玄虚地说。

(4)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朗读录音,注意语句停顿及感情。

2、学生自由阅读并思考:

① 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

②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1)枣核

第二部分:(2-4)枣核

第三部分:(6-10)枣核

第四部分:(11)主题

③ 课文是怎样设置悬念,推动内容发展的?

④请找出文中最能概括文章中心的句子。

(三)研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跳读课文,找出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句子?(跳读是专门寻找所需材料的阅读方法。跳读不要求对文章必须从头至尾的通读,只要抓住文章的细节,选读某些章节、语句就可以了。跳读时要眼脑并用,精神高度集中,迅速扫描,寻找所需材料。)

3、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她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四)师生合作,讨论写作手法:以小见大

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

(五)作业:

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则是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课后请同学们摘抄品味三篇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三、课外阅读

(一)思乡的诗歌

月之故乡 乡愁

台湾:彭邦桢 台湾:余光中

天上一个月亮 小时侯

水里一个月亮 乡愁是一枚枚小小的邮票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我在这头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母亲在那头

低头看水里 长大后

抬头看天上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看月亮,思故乡 我在这头

一个在水里 新娘在那头

一个在天上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二)积累游子思乡的千古名句: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曹操《却东西门行》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欧阳修《送惠勒归余杭》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崔涤《望韩公堆》

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恨以伤怀。--班彪《北征赋》

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杜甫

《枣核》教案答案

(一)检查预习略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句停顿及感情。

2、学生自由阅读并思考:

① 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

明确:枣核

②索、见、话、点

③ 课文是怎样设置悬念,推动内容发展的?

第1段:设置悬念:再三托付,带几颗枣核,不占分量,用途蹊跷。

2-4段:加深悬念:车站等候,殷切询问,托在掌心,故弄玄虚。

5-10段:解开悬念:踏访后花园,手栽垂杨柳,总缺点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11段:点明主题。

小结: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并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④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三)研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1、这位友人想在自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跳读寻找。思乡的心理活动:

①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②体会出游子的心境

③想厂甸,想隆福寺

④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⑤近来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思乡的行动:

①栽杨柳树,种睡莲。

②亲手建造“北海”。

③追忆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④试种家乡的枣树。(暂未做)

3、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四)1、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3、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篇9:《枣核》教学设计

《枣核》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认识爹、勤等7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衙”字。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试着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读了课题,你能想到什么?

(枣核就是枣的核。)

2、启发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的故事。

大家想知道这个孩子为什么叫枣核,这个孩子身上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28课《枣核》。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爹娘 勤快 扶犁 衙役 牲口 官府

(1)指名读,齐读。

(2)重点指导“衙”的读音,读yá,旧时官署的称呼。

3、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枣核是一个像()一般大小的孩子。他既()又(),比正常的孩子还()。但有一次,他帮乡亲们将县官()夺了回来,可闯下()了,被官府()。最后,枣核凭着自己的()和()成功地离开官府。

【设计意图: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不够强,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汇报交流:

(1)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从哪里能看出来?

出示相关句子:

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

(2)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从哪些事情中能看出来?

(从帮乡亲们夺回牲口和机智脱险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来。)

(3)枣核是怎样帮乡亲们夺回牲口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b、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

c、折腾了大半夜,衙役们困得很,有一个衙役头子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咱们睡咱们的觉吧。”这时候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出来,把门开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4)枣核是怎样机智脱险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b、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

c、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满堂的人都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去,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四、深入体验,深入理解

1.你喜欢枣核吗?为什么?

2.读了这一篇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梳理内容,复述故事

1、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你能根据板书提示,加上自己的想象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2、学生复述故事。

六、回顾课文,续编故事

1、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你能接着往下讲吗?

2、学生练习,续编故事。

《枣核》教学设计篇2

【教学设想】

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合作交流讨论关于枣核斗智斗勇的故事。把握故事内容,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枣核图片。提问:谁能介绍一下什么是枣核?我们今天所说的可不是这个枣核,而是一个像枣核一样大小的人——枣核。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枣核)。

3、质疑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答案:

(1)本文介绍了枣核的什么事情?

(2)枣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标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2、听范读课文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3、试着读课文。

展示阅读要求和提示: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借助汉语拼音品读,并反复多读几遍,课文中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正确朗读课文。

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

枣核 夫妻 爹娘 扶犁 折腾 涨红

困得很 牲口 官府 善罢甘休

注意读准:翘舌音“折”,前鼻音“困 勤”,后鼻音“牲”。

另外,一个多音字“折”,在这里读“zh”,还有两个读音,一个读“zhé”组词为“打折”,另一个读音是“shé”,组词为“折本”;多音字“涨”在这里读“zhàng”,还有一个读音“zhng”,组词为“涨潮”。

5、识记生字

A、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

(1)熟字加偏旁:“父+多=爹”“利+牛=犁”“口+木=困”“牛+生=牲”“广+付=府”“四+去=罢”。

(2)形近字组词:核一该 折一拆。

(3)组词扩展:妻子 夫妻。

6、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认识。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轻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用生字卡片检查)

衙役:衙门里的差役。

善罢甘休:好好地了结纠纷,不再使事态持续下去。

钱搭:古代装钱物的口袋。

惊堂木:惊堂木也叫醒木,也有叫界方和抚尺的。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角儿有棱儿,使用者用中间的手指夹住,轻轻举起,然后在空中稍停,再急落直下也是古时县官用,举起拍于桌上,起到震慑犯人的作用,有时也用来发泄,让堂下人等,安静下来。

四、深入探究,感悟文法。

1、自由读文,分角色读文。

读了课文后,你觉得枣核是个怎样的孩子?

(枣核是一个既勤劳又聪明的孩子。)

2、你最喜欢文中的那些片段,说来给大家听听。

(1)“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有趣了?

(枣核很小,人可以钻进驴耳朵里,衙役们不会发现他。)

(2)“衙役们拿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你觉得以上句子,有哪些想象合理的地方?(枣核小,是完全可能从铁链缝里钻出来的。)

(3)“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那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

这个片段,你想到了哪个故事?(**济公的故事。)

(2)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小组内表演课文内容,再选代表在全班表演故事。

五、拓展延伸,说写训练

1、默读课文,复述故事。

2、续编故事。

想象一下,枣核还有哪些聪明能干的故事?

《枣核》教学反思

《枣核》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语言通俗易懂,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备课的时候我在想,学生们都早已知道这个故事了,在教学中,我应该怎么教才能更有效果?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了解故事、指导朗读的环节上了。所以我想应该引导他们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故事记述了山脚下一户农民生了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一年又一年,他不会长大,但是他人小,身事情都能做,邻居们都夸他是个好孩子。枣核既勤快又聪明,他为了农民斗衙役戏县官。

在本课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较好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努力地方向。课堂上用一组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课堂气氛。其次,通过阅读让学生理解想象的用法和写法,整堂课的环节较为流畅,学生也易把握。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有关造人的故事表述出来。这样做,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枣核》这则民间故事如能巧妙讲解,在品读相关语句的过程中理解人物形象,在理清了故事情节,我设计了人物评论这个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这个问题的提出对课文的理解更有效果,我放手让学生来讲,从文本中理解,把品味、感悟还给学生。学生的发言能够结合课文里的内容谈自己的理解,他们认为枣核勤快聪明有正义之心,枣核的父母淳朴善良,县官奴役百姓,衙役助纣为虐,危害乡民。我让同学们分角色朗读,体会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熟读之后,让学生尝试表演故事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完成能力。

本节课的亮点:一是学生的创新:在“展示评价”上,大部分学生能有理有据,有条有理,口齿清晰地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二是学生讨论问题热烈,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这节课由于准备仓促,但也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这节课上积累了词语,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学会了概括课文的方法并认识了一种新的写作方法。个人觉得学生收获还是颇丰的。这也就是语文教学上要求的一课要有一得吧。总觉得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

首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而本课的教学,我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问题全是我设计的,虽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学生是被动学习,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意识未得到增强。其次,因为本课主题不难理解,我所设计的问题也都较浅显,难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授课内容多停留在教参层面,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不多,挖掘不够深刻。

【《枣核》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枣核》

2.《枣核》的续写

3.枣核故事

4.枣核续写

5.《枣核》的教学反思

6.《枣核》教学反思

7.枣核的故事

8.关于枣核教案

篇10:《枣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理解一些词语对表现人物的深沉感情的作用。

2、学习围绕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理解海外华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课文作者怎样设置悬念的方法。

2、学习课文作者的选擦,小中见大的写法。教学步骤

一、《我的中国心》导入

这首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学生回答后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理清课文线索、结构。

1.教师: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学生再默读课文后回答]

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板书:带枣核、托在掌心、种枣树] 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索枣核——见枣核——说枣核(板书)

三、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

1.教师: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明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教师: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明确: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这种思乡之情。[板书: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

3.教师:除了这些词、句外,课文前几段中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词语?

殷切(第三段)

劈头(第七段)

(引导学生体会)

4.教师小结:通过老人这番朴实的话语,通过作者这些朴实的描写,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人在想家了。真是:朴实的话语,浓浓的乡情。[板书:抒发殷殷思乡之情]

四、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

1.教师: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

(调动学生去体验老人的感情)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2.教师: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他还急切地想做什么?

(学生齐读8——10段后讨论)

3.教师:(学生回答后归纳)这位老人亲手栽了垂杨柳、种了睡莲、堆叠了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板书:栽杨柳、种睡莲、堆假山、种枣树]

4.教师:我不知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老人把垂柳栽在什么地方?睡莲池修在什么位置?北海是怎样堆叠起来的?

明确:垂柳——花园的台阶两旁

睡莲池——草坪中央

北海——挑选、买下、拉回、堆砌

5.教师小结: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明确: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板书:寄托深深的思乡之情

五、.总结

1.教师: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

明确:(学生齐读末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

2.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六、质疑:

1、分析课题:

教师: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明确: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会用重大事件去表现。作者却另辟蹊径,通过几颗小枣核去表现,对几颗枣核的盼望与爱惜,表现了海外游子的拳拳爱国之情。依依的杨柳,清香的睡莲,玲珑的“北海”,这些具有中华风味的花木和景致,也寄托者花园主人的浓郁乡思;一系列心理活动更是表现了海外游子对故土的深切依恋;而生活环境的舒适如意,不但没有使朋友乐不思蜀,反而“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这就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揣摩下列语句,口答括号中的问题。

1.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如改为“他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如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如“劈头”换成“突然”,句意有什么变化?)

4.“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如删去加点部分,句意有什么变化?)

七、拓展创新: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展示出来。欣赏《月之故乡》,结束课文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八、巩固测评: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蹊跷()

嫣红()

倘若()

山坳()

掀启()

镶嵌()

2、、判断词语的意思,将正确解释填写在括号里:

①蹊跷 A.奇怪

B.不明白

C.高高在上

②玄虚 A.假的 B.虚假的 C.让人害怕

③嫣红 A.红色

B.色彩鲜艳

C.鲜艳的红色

④殷切 A.深厚

B.希望盼望

C.深厚而急切

3、、本文点明中心的句子是:

D.糊里糊涂

()

D.迷惑人的花招()

D.各种颜色

()

D.迫切

篇11:枣核教学设计

1、能理解一些词语对表现人物的深沉感情的作用。

2、学习围绕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理解海外华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教学设计

第二步,研读课文,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乡的民族情感。

第三步,品读课文,通过重点的词句,联系语境品味语言的深意。教具准备

1、收录机、投影仪、光碟、。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课件。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语入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每个炎黄子孙历来都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故乡的一切。《枣核》一文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案的风烛残年的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一下《枣核》这篇文章,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情感。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师板书课题。

1)、自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解的词语。2)、找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

3、听配乐朗读课文,思考:

a、注意听读课文,纠正自己的误读。b、了解课文的结构。

c、找出课文的线索(说出哪一个词贯穿课文的始终的)?

d、课文枣核设置了哪些悬念(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e、悬念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4、自由读课文后思考并讨论以上问题。

5、阅读反馈:

篇12:枣核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二)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三)理解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巧设悬念的构思

三、教学难点:

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月之故乡》(2分)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1,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本文为什么要以“枣核”为题。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诵读全文。(明确:枣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5分)

2,那请围绕这条主线找出文章中关于枣核的句子(5分)。3,如果我们抛开文章的其他内容,有谁可以将这些句子分段归纳一下吗?(明确:索枣核

见枣核

说枣核

议枣核(点主题))(3分)

三,课文研读

1,课文是怎样揭示枣核的用途的?也就是如何将这一个个的内容贯穿的?(点拨:我们有没有发现,我们从读文章的一开始就会出现疑问,同窗为什么索要几颗没有分量的枣核?(悬念一)之后呢,同窗却又故弄玄虚(悬念二),并且刚把我安排下就领向了后花园(悬念三))(6分)

悬念一:“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是“蹊跷”,背井离乡几十年,故土牵魂夺魄之物多矣,为何单要几颗生枣核?文章看似起笔平平,但一下子抓住了读者,不由你不读下去。

悬念二:二人见面“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

„等会儿你就明白啦。‟”这“故弄玄虚”,的确很吊人胃口,枣核的用途一问便知,可他偏不正面作答,非让你“等会儿”,那么,读者只好带着疑问去读下文了。

悬念三:“他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他的后花园”。两个“分手快有半个世纪”的同学不去倾心长谈,为何踏访花园?悬念之上又设悬念,真可谓是“紧锣密鼓”。

当层层设置悬念之后,“他”才道出了枣核的用途:“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的那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籽,试种一下。”

2,这种层层设疑,最后拨云见日的手法就是设置悬念。那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同学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说一下。(4分)

(明确:紧紧吸引读者,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添文章的魅力。确实,正如本文,简简单单几句话,却也深刻的感觉出了同窗他“年纪越大,思乡越切”的感情,至此,我们也被他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以后,在大家的写作中也要多多留意这样的方法)

四,品味语言

1,到这里,同学们会发现咱们讨论到现在却好像把本文第5到第10小节的大部分内容都落下了,而且这些内容好像也与咱们讨论到现在的枣核毫无关系,那是不是说,这部分根本不重要,是作者凑字数用的,根本就可以舍去?

(明确:首先要明确这其中的两个内容,即海外高度的物质文明与同窗自己构筑自己家乡的北海,假山与胡同。这两个内容却形成鲜明的对比,海外高度的物质文明冲淡不了同窗强烈的思想之情。游子

缺的是故乡母亲的温暖,而同窗时时刻刻的沉浸在“我们家的北海”之中,更突出思乡爱国之情的深切感人)(8分)五,小结

1,同学自结(3分)

篇13:《枣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文本的方法;理解枣核在文章中的线索作用。

2、通过圈划品读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文章中浓烈 的爱国之情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圈划品读关键词句,理解这些词句蕴含的爱国思乡之情。

难点:理解题目枣核的作用。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枣核,询问枣核的用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读课文:

要求:

(1)圈点出读不准的字词

(2)找 出与“枣核”相关的句子。

(3)概括文章内容

2、介绍生词:蹊 跷、嫣红、倘若、山坳、掀启、镶嵌

3、用一两句话概括文本内容:

朋友托我带枣核,我问同学枣核的用处,同学带领我参观她家的布局,并表示想中枣核,我为同学的思乡之情所感动。

4、交流“枣核”相关语句,总结文章结构。

(1)索枣核――设置悬念

(2)见枣核――加深悬念

(3)话枣核――解开悬念

(4)点主题――深化主旨

5、介绍“线索”

总结:枣核载文中反复出现,贯穿全文,是全文线索。作者用枣核来设置悬念,用枣核来推进悬念,用枣核来揭示悬念,枣核虽小,在文中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6、思考:小小枣核对作者的旧时同窗 意味着什么?

交流:枣核代表故乡。

三、作业:

1、积累生词

2、完成课后思考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文本的方法;理解枣核在文章中的线索作用。

2、通过圈划品读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文章中浓烈的爱国之情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圈划品读关键词句,理解这些词句蕴含的爱国思乡之情。

难点:理解题目枣核的作用。

教学课时:

2课时(第2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字词

2、 本文线索

二、品读课文,深化主旨

(一)思考: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

一件小小 的事,但作者通过自 己所见所闻、同窗所语渲染了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情,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跳读课文,除了想试种枣树,你还从文中哪些语句里读出了那位老 人的思乡情呢?

提示:分析人物,找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这篇文章主要侧重于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

例子:“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点评 :动作描写,抓动作的修饰词“再三”。“再三”的意思是一次又一次。可见朋友的急切,体现了对枣核强烈的渴望之情,增强了 悬念,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强烈情思

(二)学生圈画交流其他语句。

预设:

(1)“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分析托、比喻德修辞手法)

(2)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分析殷切)

(3)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找出文中有关家乡景物的描写)

(4)“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 么 ……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分析“游子的心境”和“一……就)

(三)质疑:第五、六段介绍了的内容与文章主题有关吗?为什么?

(四)文章中有没有直接点明题旨的语句呢?能否大 声地朗读出来,并点评一下这句话呢?

(五)总结概括文章主旨

总结:本文以枣核为线索,写一对老同窗的交谈,虽然相互交谈的是家庭、生 活的琐事,可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以及故乡情思。

三、作业布置

1、完成片段写作。

上一篇:勇与畏 范文下一篇:2009年民政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