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法律法规培训教案

2024-05-15

安全法律法规培训教案(通用6篇)

篇1:安全法律法规培训教案

第一节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一、安全生产方针

1.全生产方针的内涵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

“安全第一”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当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速度相冲突时,必须首先保证安全,人、财、物优先保证安全生产需要。

“预防为主”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时刻注意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在生产各环节,要严格遵守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认真履行岗位安全职责,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发现事故隐患要立即处理,自己不能处理的要及时上报,要积极主动地预防事故的发生。

“综合治理”就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人管、法治、技防多管齐下,并充分发挥社会、职工、舆论的监督作用,实现安全生产的齐抓共管。

“综合治理”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近年来安全监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体现了安全生产方针的新发展。2.彻落实安全生产方针的途径与方法

煤矿贯彻落实煤矿安全生产方针应当做到以下三点:(1)坚持管理、装备、培训并重的原则。

先进科学的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严格和科学的安全管理,可弥补装备上的不足,能减少事故,保障安全生产。装备是实施安全作业、创造安全环境的工具。先进的技术装备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创造良好 的安全作业环境,避免事故的发生或减少事故损失。培训是提高职工安全技术素质的主要手段,许多事故的发生主要是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淡薄或缺乏专业技术知识造成的。只有强化安全培训,才能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才能应用先进的技术与装备,才能进行科学管理。只有坚持管理、装备、培训并重的原则,才能真正落实好煤矿安全生产方针。

(2)落实煤矿安全生产方针标准。

1985 年,全国煤矿安全工作会议提出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方针的10 条标准,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企业管理的全部内容和生产的全过程都要把安全放在首位,任何决定、办法、措施都必须有利于安全生产;把坚持“安全第一”方针作为选拔、任用、考评干部的重要内容;把安全工作纳入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承包内容;把安全技措工程、安全培训列入和月份生产和工作计划,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落实;人、财、物优先保证安全生产需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执行《煤矿安全规程》、安全指令和文件;思想政治工作要贯彻到安全生产全过程;业务保安搞得好,安全教育广泛深人等等。在当今安全生产等各项法规逐渐完善、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形势下,这些标准还应不断充实完善

(3)坚持各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深入贯彻安全生产方针,必须坚持以下各项措施:

①要强化安全法制观念。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深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建立,必须树立依法行事、依法治理安全的观念。出了事故,不仅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党纪责任,而且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②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如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职能机构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岗位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生产责任细化到每一今岗位、分解到每一个人。

③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法》规定:矿山应当泛盆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煤矿企业作为矿山企业中灾害最为严互、作业环境恶劣、危险因素多的高危企业,若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或专门的人员去管理、检查监督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和责任的落实,要想实现安全生产只能是一句空话。

④认真组织安全生产检查。煤矿企业要进行经常的、定期的、监督性的安全生产检查和日常安全巡回检查,这是搞好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措施。

⑤加大煤矿安全监察力度。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是执法机构,要做到从严执法,公证执法。

⑥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抓好矿长、总工、区队长、班组长、特殊工种人员的上岗资格培训,使全体职工学好安全生产方针、安全法律法规,了解本矿安全现状、本矿安全措施,熟知安全技术知识、掌握操作技能、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以减少和杜绝事故发生,确保安全生产。

⑦做好事故预防工作。预防为主是搞好安全的必然要求。把预防放在主要位置。预防在先、处处谨慎、措施得力、项项落实,以达到防止灾变、控制事故发生的目的。

⑧做好事故调查和处理工作。发生事故后,要按规定及时向上级报告,并立即采取应急措施,组织抢险救灾和调查处理。要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即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广大职工没 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⑨加大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罚力度。依法落实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罚,以起到惩罚本人、警示他人的作用。营造一种对安全工作不力、失职即被追究责任的氛围,使人人都重视安全,人人都从本职做好安全工作。

⑩要切实保障矿工的安全生产权利。矿工是煤矿事故和职业病的主要受害者,处于弱势群休地位,同时,他们也是最关心安全生产的群体。要切实落实法律赋予他们的安全生产权.。使他们敢于维护自己的安全,拒绝在危险状态下生产作业,从而使安全生产获得最有力的保证。

二、煤矿安全生产主要法律

涉及煤矿安全生产法律主要有:《安全生产法》、《煤炭法》、《矿山安全 法》、《劳动法》、《矿产资源法》等。

(一)《安全生产法》

该法于2002 年6 月29 日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8 次会议通过,中华气民共和国第70 号主席令发布,自 2002 年11月1 日起施行。

1、立法目的

《安全生产法》的立法目的是:加强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

2、二主要内容

《安全生产法》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l)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主体,企业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2)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3)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和义务。(4)政府是安全生产监管主体。(5)安全生产的社会监督。(6)中介机构的安全生产服务。

(7)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

3、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职责

(1)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

(2)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应当立即处理。

(3)对发现的安全问题,由于问题重大或者自身权限等原因不能处理的,应当及时报告本单位有关负责人,由有关负责人及时处理。(4)将检查及处理情况记录在案。

4、生产安全事故贵任追究的有关规定

(l)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经调查确定为责任事故的,除了应当查明事故单位的责任并依法予以追究外,还应当查明对安全生产的有关事故负有审查批准和监督职责的行政部门的责任,对于失职、渎职行为的,依照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2)根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对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有行政处分、个人经济罚款、限期不得担任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降职、撤职、处 15 日以下拘留等处罚;造成严重后果的,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二)《煤炭法》

《煤炭法》于1996 年8 月29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1 次全体会议通过,1996 年12 月1 日起施行。这部法律为煤炭的生产、经营活动确立了基本规范。立法目的

《煤炭法》的立法的目的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煤炭资源,规范煤炭生产、经营活动、促进和保障煤炭行业的发展。

2.主要内容

《煤炭法》确立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提出了保障国有煤矿的健康发展;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应当遵守环保法规、法律,做到使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人使用;严格实行煤炭生产许可证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及上岗作业培训制度;加强矿区保护,加强煤矿企业监督检查,要求煤矿企业依法办事;维护煤矿企业合法权益,禁止违法开采、违章指挥、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冒险作业以及依法追究煤矿企业管理人员的违法责任等。

(三)《矿山安全法》

《矿山安全法》于1992 年11月7 日由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8 次会议通过,自1993 年5 月工日起施行。

l、立法目的

《矿山安全法》 的立法的目的是:保障矿山生产安全,防止矿山事故,保护矿山职工的人身安全,促进采矿工业健康发展。

2、主要内容 《矿山安全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矿山建设工程安全设施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进行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人生产和使用(简称“三同时”),矿井的通风系统,供电系统,提升、运输系统,防水、排水系统和防火、灭火系统,防瓦斯和防尘系统必须符合矿山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矿山企业职工有权对危害安全的行为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矿山企业必须对获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未经安全教育、培训的,不得上岗作业;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专门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矿长必须经过考核,具备安全专立息识,具有领导安全生产和处理矿山事故能力;矿山企业必须对瓦斯爆炸、煤尘爆炸、冲云定压、瓦斯突出、火灾、水害、冒顶等危害安全的事故隐患采取预防措施;已投人生产的矿山企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而强行开采要责令限期改进,逾期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责令停六产整顿或吊销其采矿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矿山企业主管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工人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依照《刑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对因矿山事故隐患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依照《刑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四)《职业病防治法》

2001年10 月27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职业病防治法》2001年10 月27 日中华人民共和主席令第60 号公布,自2002 年5月1日起施行。《职业病防治法》共分总则、前期预防、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监督检查、法律责任、附则等七个部分。

在《职业病防治法》中,对职业病病人保障做出了如下规定:(1)职业病诊断应当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

(2)劳动者可以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本人居住地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逻进行职业病诊断。

(3)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发现职业病病人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确诊为职业病的,用人单位还应当向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依法作出处理。

(4)当事人对职业病诊断有异议的,可以向作出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鉴定。职业病诊断争议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当事人的申请,组织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当事人对设区的市级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省、自治区、直直辖落百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再鉴定。(5)职业病诊断、鉴定需要用人单位提供有关职业卫生和健康监护等资料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提供,劳动者和有关机构也应当提供与职业病诊断、鉴定有 关的资料。

(6)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疑似职业病病人时,应当告知劳动者本人并及时通知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安排对疑似职业病病人进行诊断;在疑似职业病病人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不得解除或者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7)职业病病人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排职业病病人进行治疗、康复和 定期检查。用人单位对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病人,应当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用人单位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应当给予适当岗位津贴。

(8)职业病病人的诊疗、康复费用,伤残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职业病病人的社会保障,按照国家有关工伤社会保险的规定执行。

(9)职业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10)劳动者被诊断患有职业病,但用人单位没有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的,其医疗和生活保障由最后的用人单位承担;最后的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该职业病是先前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造成的,由先前的用人单位承担。(11)职业病病人变动工作单位,其依法享有的待遇不变。用人单位发生分立、合并、解散、破产等情形的,应当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安置职业病病人。

(五)《矿产资源法》

《矿产资源法》于1986 年3 月19 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1996 年8 月29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修正。《矿产资源法》是保障国家资源合理利用、保障矿山安全、促进采矿业发展的安全生产的相关法律。它共有七章53 条,包括总则、矿产资源勘查的登记和开采的审批、矿产资源的勘查、矿产资源的开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法律责任、附则。其中,与矿山相关的主要规定有:

(1)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务院行使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地表或者地下的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必须依法分别申请,经批准取得探矿权、采矿权,并办登记。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和开采的,必须符合规定的资质条件。

(2)国家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的制度。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禁止将探矿权、采矿权倒卖牟利。(3)设立矿山企业,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并依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由审批机关对其矿区范围、矿山设计或者开采方案、生产技术条件、安全措施和环境保护措施等进行审查;审查合格的,方予批准。矿山企业变更矿区范围,必须报请原审批机关批准,并报请原颁发采矿许可证的机关重新核发采矿许可证。

(4)区域地质调查按照国家统一规划进行。区域地质调查的报告和图件按照国家规定验收,提供有关部门使用。矿产资源勘查的原始地质编录和图件,岩矿心、测试样品和其他实物标本资料,各种勘查标志,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护和保存。矿床勘探报告及其他有价值的勘查资料,按照国务院规定实行有偿使用。

(5)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采取合理的开采顺序、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矿山企业的回采率、采矿贫化率和选矿回收率应当达到设计要求。国务院规定由指定的单位统一收购的矿产品,任何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收购;开采者不得向非指定单位销售。

(6)国家对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实行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鼓励集体矿山企业开采国家指定范围内的矿产资源,允许个人采挖零星分散资源和只能用作普通建筑材料的砂、石、勃土以及为生活自用采挖少量矿产。矿产储量规模适宜由矿山企业开采的矿产资源、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和国家规定禁止个人开采的其他矿产资源,个人不得开采。国家指导、帮助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地质工作单位和国有矿山企业应当按照积极支持.有偿互惠的原则向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提供地质资料和技术服务。

(7)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开办矿山企业矿区范围内已有的集体矿山企业,应当关闭或者到指定的其他地点开采,由矿山建设单位给予合理的补偿,并妥善安置群众生后:也可以按照该矿山企业的统筹安排,实行联合经营。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应当提高技术水平,提高矿产资源回收率。禁止乱挖滥采.破坏矿产资源。集体矿山企业必须测绘并上、井下工程对照图。

(8)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指导,帮助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进行技术改造、改善经营管理,加强安全生产。

(9)违反本法规定.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的,擅自进人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范围采矿的,擅自开采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的,责令停止开采、赔偿损失,没收采出的矿产产品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拒不停止开采,造或矿产资源破坏的,依照《刑法》的相关规定对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单位和个人进人他人依法设立的国有矿山企业和其他矿山企业矿区范围内采矿的,依照有款规定处罚。(10)超越批准的矿山范围采矿的,责令退回本矿区范围内开采、赔偿 损失,没收越界开杀的矿产品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拒不退回本矿区范围内开采,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吊销采矿许可证,依照《刑法》的相关规定对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11)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矿产资源的,没收违法所得,予以罚款。违反本法第六条的规定将探矿权、采矿权倒卖牟利的,吊销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没收违法所得,处以罚款。

(l2)违反本法规定收购和销售国家统一收购的矿产品的,没收矿产品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的相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13)违反本法规定,采取破坏性的开采方法开采矿产资源的,处以罚款,可以吊销采矿许可证;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的,依照《刑法》的相关规定对直接责任人追究刑事责任。

(六)《刑法》中有关安全生产的内容

2006年6 月29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完成了对《刑法》的新一轮修订。新修订的《刑法》加大了对安全生产犯罪行为处理的力度。新

修订的《刑法》将关于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情节特别恶劣的,“处3 年以上7 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规定,修改为“处5 年以上有期徒刑”。这样的修改也就是说,最高刑可以判处15 年有期徒刑。

新修订的《刑法》将原第134 条修改为: “、作在生产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 他严重后畏的,处3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3 年以上7 年以下有期徒刑。” “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5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5 年以上有期徒刑。”

将原第135 条修改为:“安全生产设施或者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3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3 年以上7 年以下有期徒刑。”

此外,还在原第139 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139 条之一:“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处3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3 年以上7 年以下有期徒刑。”

(七)其他相关法律

与煤矿安全生产相关的其他法律还比较多,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行政处罚法》、《消防法》、《防洪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这 些法律中与安全生产相关的规定,也是煤矿企业必须遵守的。

三、煤矿安全生产主要法规、规章

(一)《煤矿安全监察条例》

《煤矿安全监察条例》于2000 年11 月7 日以国务院第296 号令颁布,自2000年12 月1 日起施行。

1.立法目的

制定《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的目的:为了保障煤矿安全,规范煤矿安全监察工作,保护煤矿职工人身安全和健康,促进煤矿健康发展。

2.煤矿安全监察工作方针

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方针是:“以预防为主,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有效纠正影响煤矿安全的违法行为,实行安全监察与促进安全管理相结合、教育与惩处相结合。”

3.煤矿安全监察的主要内容

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煤矿执行《煤炭法》、《矿山安全法》和其他有关煤矿安全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安全标准、行业安全标准、《煤矿安全规程》 和行业技术规范的情况实施监察。

4.确立煤矿安全监察法律制度

《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确立的法律制度主要有七项:

(l)煤矿安全监察员管理制度。规定了煤矿安全监察员的条件、任免程序、职责、权利、义务及其执法要求,并特别规定了对监察员进行监督、约束和对其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等。(2)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计审查和验收制度。

规定了任何煤矿其安全设施设计在施工前必须经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进行审核,未经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生产。

(3)煤矿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度。

明确了监督检查的内容、程序以及监察主体与监察对象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理与处罚的办法与措施等。

(4)煤矿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制度。

明确了事故报告的要求,调查处理的主体、程序,以及对隐瞒事故、干扰事故调查处理的处罚等。

(5)煤矿安全监察信息与档案管理制度。

规定了监察机构应当对煤矿安全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定期发布,必 须建立安全监察档案。

(6)煤矿安全监察监督约束制度。

明确将监察执法机构置于广大职工群众和社会的监督之下,约束其行为,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监察主体与对象在法律上平等的规则。

(7)煤矿安全监察行政处罚制度。

明确规定了对各种违法行为如何处理与处罚,以及适用范围、处罚的种类与幅度。

(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于2004 年1 月13 日以国务院第397 号令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制定的目的和适用范围

制定《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目的是为了严格规范安全生产条件,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确保安全生产。该条例适用于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 破器材生产企业。

2、主要内容

条例规定了相关企业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明确了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生产许可证的颁发和管理,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应当具有的安全生产条件,许可证的有效期为3 年,以及违反该条例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条件

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应当具备的安全生产基本条件包括:(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安全投人符合安全生产要求;

(3)设置安全生产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4)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考核合格;

(5)特种作业人员经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6)从业人员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7)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

(8)厂房、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工艺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的要求;

(9)有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并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

(10)依法进行安全评价;

(11)有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12)有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组织或者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1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4、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申请和办颁发

安全生产许可是一种依申请的许可,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申领和颁发要经过申请、审查和颁发三个环节。企业进行生产前,应当根据《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规定向安全生产许证颁发管理机关申领安全生产许可证,并提 供相关文件和资料。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45 日内审查完毕。符合规定的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不予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但必须以书面形式通知企业并说明理由.特别应予说明的是:对于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规定:煤矿企业应当以矿(井)为单位,在申请领取煤炭生产许可证前,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统一的式样。

5、法律责任

(1)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擅自进行生产的,责令停止生产,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0 万元以上50 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重大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构 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办理延期手续,继续进行生产的,责令停止生产,限期补办延期手续,并处5 万元以上10 万元以下罚款。(3)转让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没收违法所得,处10 万元以上50 万元以下罚款,并吊销其安全生产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接受转让的依照上述第(1)款的规定处罚。

(4)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向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发现企业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擅自从事生产活动,不依法处理的;发现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再具备本条例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依法处理的;接到对违反本条例规定行为的举报后,不及时处理的;在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中,索取和接受企业的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监察机关依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对安全生产许可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本条例规定的职责情况实施监察。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均有权向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或者检察机关等有关部门举报。

(三)《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于2007 年3 月28 日国务院第172 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7 年6 月l 日起施行。

1、制定目的

条例的立法目的:规范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

2、条例体现的基本原则

(1)贯彻落实“四不放过”原则。“四不放过”原则是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的 根本要求,《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的主要制度和措施都体现了这一原则。

(2)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级人民政府都负有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领导的职责,特别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于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负总责。因此,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必须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

(3)重在“完善程序,明确责任”的原则。规范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首先需要完善有关程序,为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提供明确的“操作规程”。同时,还必须明确政育及其有关部门、事故发生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中所负的责任。

3、事故等级划分 条例将事故划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 4 个等级。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 人以上死亡,或者100 人以上重伤,或者1 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 人以上30 人以下死亡,或者50 人以上100 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 万元以上1 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 人以上10 人以下死亡,或者10 人以上50 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 000 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 人以下死亡,或者10 人以下重伤,或者1 000 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报失的事故。其中,事故造成的急性工业中毒的人数,也属于重伤的范围。

4、事故报告

条例规定,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谧报或者瞒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涉对事故的报告和依法调查处理。

(1)进一步落实事故报告责任。事故现场有关人员、事故发生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以及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都有扭告事故的责任。

(2)明确事故报告的程序和时限。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应当于1 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按照事故的级别逐级上报事故情况,并且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2 小时。(3)规范事故报告的内容。事故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事故发生单位概况、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简要经过和事故现场情况,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已经采取的措施等。事故报告后 出现新情况的,还应当及时补报。

(4)建立值班制度。为了方便人民群众报告和举报事故,强化社会监督,条例规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应当建立的值班制度,受理事故报告和举报。

5、法律责任

(1)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上一年年收入40 %至80 %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①不立即组织事故抢救的; ②迟报或者漏报事故的;

③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的。

(2)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事故发生单位处100 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上一年年收人60 %至100 %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①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 ②伪造或者故意破坏事故现场的;

③转移、隐匿资金、财产,或者销毁有关证据、资料的; ④拒绝接受调查或者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 ⑤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 ⑥事故发生后逃匿的。

(3)事故发生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①发生一般事故的,处10 万元以上20 万元以下的罚款; ②发生较大事故的,处20 万元以上50 万元以下的罚款; ③发生重大事故的,处50 万元以上200 万元以下的罚款; ④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200 万元以上500 万元以下的罚款。(4)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未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导致事故发生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① 发生一般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人30 %的罚款; ②发生较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人40 %的罚款; ③发生重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人60 %的罚款; ④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人80 %的罚款。

(5)事故发生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由有关部门依法暂扣或者吊销其有关证照;对事故发生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有关人员,依法暂停或者撤销其与安全生产有关的执业资格、岗位证书;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受到刑事处罚或者撤职处分的,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受处分之日起,5 年内不得担任任何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6)参与事故调查的人员在事故调查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①对事故调查工作不负责任,致使事故调查工作有重大疏漏的;

②包庇、袒护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或者借机打击报复。

(四)《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

《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于2005 年9 月3 日国务院令第446号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共28 条。

1、制定目的

及时发现并排除煤矿安全生产隐患,落实煤矿安全生产责任,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和煤矿安全生产。

2、核心内容

一是构建了预防煤矿生产安全的责任体系;二是明确煤矿预防工作的程序和步骤;三是提出了预防煤矿事故的一系列制度保障。

3明确规定的摸矿十五项重大隐患

(1)超能力、超强度或者超定员组织生产的。(2)瓦斯超限作业的。

(3)煤与瓦斯突出矿并,未依照规定实施防突出措施的。

(4)高瓦斯矿井未建立瓦斯抽采系统和监控系统,或者瓦斯监控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的。

(5)通风系统不完善、不可靠的。

(6)有严重水患,未采取有效措施的。(7)超层越界开采的。

(8)有冲击地压危险,未采取有效措施的。

(9)自然发火严重,未采取有效措施的。(10)使用明令禁止使用或者淘汰的设备、工艺的。

(11)年产6 万t 以上的煤矿没有双回路供电系统的。

(12)新建煤矿边建设边生产,煤矿改扩建期间,在改扩建的区域生产,或者在其他区域仑生产超出安全设计规定的范围和规模的。

(13)煤矿实行整体承包生产经营后,未重新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从事生产的,或者承包方再次转包的,以及煤矿将井下采掘工作面和井巷维修作业进行劳务承包的。

(14)煤矿改制期间,未明确安全生产责任人和安全管理机构的,或者在完成改制后,未重新取得或者变更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

(15)有其他重大安全生产隐患的。煤矿有以上所列情形之一,仍然进行生产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责令停产整顿,提出整顿的内容、时间等具体要求,50 万元以上200 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煤矿企业负责人处3 万元以上15 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煤矿安全规程》

《煤矿安全规程》是煤矿安全法规体系中一部最重要的安全技术规章,具有强制性、科学性、规范性、稳定性、可操作性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多次对《煤矿安全规程》注行了修订。

(六)《煤矿安全培训监督检查办法》

《煤矿安全培训监督检查办法(试行)》,试行办法对煤矿安全培训作了如下规定:(1)煤矿企业是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责任主体。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包括董事长、总经理、矿长)对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工作负主要责任。

(2)煤矿矿长必须依法参加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取得矿长资格证。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参加具备相应资质的煤矿安全培训机构组织的安全培训,经授权机构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取得安全资格证。煤矿矿长依法取得矿长安全资格证、矿长资格证后方可任职,未取得上述两证的不得任职。

(3)煤矿瓦斯检查工、井下爆破工、安全检查工、提升机操作工、井下电气作业、采煤机司机等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参加具备相应资质的煤矿安全培训机构组织的安全作业培训,经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4)煤矿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制度,制定并落实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建立培训档案,详细、准确记录培训考核情况。对煤矿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由煤矿企业自行组织。不具备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条件的煤矿企业,应当与临近具备资质的煤矿安全培训机构或者大中型煤矿签订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协议,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5)煤矿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检查制度,每半年进行一次自查自纠活动,研究制定整改措施,责任落实到人。年终进行总结,表彰先进,改进提高。

(七)《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 于2009年4 月30 日国家安全生产监 督管理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自2009 年8月1 日起施行。《防治煤与与瓦斯突出规定》要求:防突工作坚持区域防突措施先行、局部防突措施补充的原则。突出矿井采掘工作做到不掘突出头、不采突出面。未按要求采取区域综合防突措施的,严禁进行采掘活动。区域防突工作应当做到多措并举、可保必保、应抽尽抽、效果达标。

(八)《煤矿防治水规定》

《煤矿防治水规定》于2009 年8 月17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自2009 年12月1日起施行。《煤矿防治水规定》

要求:防治水工作应当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采取防、堵、疏、排、截的综合治理措施。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和极复杂的矿井,在地面无法查明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和充水因素时,必须坚持有掘必探。《煤矿防治水规定》有以下特点:一是对防范重特大水害事故规定更加严格。二是对防治老空水害规定更加严密。三是对强化防治水基础工作作出规定.四是减少了有关防治水的行政审批。

(九)《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

《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以下简称《防治规定》)自 2010年9 月1 日起施行。该《防治规定》确定了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要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实行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制度。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依法负责煤矿职业危害防治的监察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煤矿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负责煤矿职业危害防治的日常监管工作,煤矿企业是煤矿职业危害防治的责任主体,负责 职业危害防治规章制度的落实。同时,这个规定建立了煤矿作业场所呼吸性粉尘浓度超标按职业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制度,这主要是针对我国煤矿尘肺病高发这一现状而采取的一项强制性措施。通过强化职业危害事故调查分析,严肃追究责任,进一步促进煤矿企业重视粉尘危害防治工作,采取综合措施治理粉尘危害,减少尘肺病的发生。

(十)《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于2010年4月26 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自2010年7 月1日起施行。该《管理规定》本着成熟一个确定一个的原则,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有关特种类别、工种进行了重大补充和调整,主要明确工矿商贸生产经营单位特种作业类别、工种,规范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职责范围内的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及发证工作。调整后特种作业范围共11个作业类别、51 个工种。这些特种作业具备以下特点:一是独立性。必须有独立的岗位,由专人操作的作业,操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二是危害性。必须是危险性较大的作业,如果操作不当,容易对操作者本人、他人或物造成伤害,甚至呈全重大伤亡事故。三是特殊性。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不能很多,总体上讲,每个类别的特种作业人员一般不超过该行业或领域全体从业人员的30%。

(十一)《煤矿领导带班下井及安全监督检查规定》

《矿领导带班下井及安全监督检查规定》(以下简称《检查规定》)已由2010 年8 月30日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自2010年10 月7 日起施行。《检查砚定》共5 章26 条,包括 总则、带班下井、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等内容。其中明确煤矿矿领导带班下井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以及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其实施监督检查。煤矿、施工单位是落实领导带班下井制度责任的主体,每班必须有矿领导带班下井,并与工人同时下井、同时升井。《检查砚定》要求,煤矿应当建立健全领导带班下井制度,并严格考核。带班下井制度应当明确带班下井人员、每月带班下井的个数、在井下工作时间、带班下井的任务、职责权限、群众监督和考核奖惩等等内容。煤矿的主要负责人每月带班下井不得少于5个。煤矿领导带班下井制度应当按照煤矿的隶属关系报所在地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备案,同时抄送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驻地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煤矿应当建立领导带班下井档案管理制度。煤矿没有领导带班下井的,煤矿从业人员有权拒绝下井作业。煤矿不得因此降低从业人员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检查砚定》要求,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煤矿领导带班下井的日常管理和督促检查。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将煤矿建立并执行领导带班下井制度作为日常监督检查的重要,每每季度至少对所辖区域煤矿领导带班下井执行情况进行一次监督检查。煤矿领导带班下井执行情况应当在当地主要媒体向社

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建立举报制度,公开举报电话、信箱或者电子邮件地址,受理有关举报;对于受理的举报,应当认真调查核实;经查证属实的,依法从重处罚。

(十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2010年7月19 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 作的通知》(国发「2010」号,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共9 部分、32

条,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和一系列指示精神,体现了“安全发展,预防为主”的原则要求和安全生产工作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的总体思路。《通知》涵盖企业安全管理、技术保障、产业升级、应急救援、安全监管、安全准人、指导协调、考核监督和责任追究等多个方面,既有政策措施,又有制度保障,既总结了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实践,也借鉴了国外先进经验、《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现阶段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指导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十三)其他相关行政规章、标准

1、其他相关行政规章

近年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等相关部委,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行政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如:《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认定办法(试行)》、《关于加强国有重点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举报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违法行为奖励办法(试行)》、《关于煤矿负责人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下井带班的指导意见》、《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安全生产行业标准管理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安全生产领域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 的解释》、《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等,都是煤矿企业必须遵守的。以安监总煤调〔2007 〕95号发布施行。

2、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煤矿安全生产必须遵守相关国家标准如:《安全标志使用导则》(GB 2894 一1996)、《矿山安全标志》(GB 14161 一1993)、《矿用一般型电气设备》(GB 12173一1990)、《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一本质安全型电路和电气设备“i”》(GB 3836.4一2000)、《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 5817 一1986)、《爆破安全规程》(GB 6722 一1986)、《矿用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GB 8159 一1987)、《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煤矿井下采掘地点气象条件卫生标准》(GB 10438一1989)、《便携式热催化甲烷检测报警仪》(GB 13486一2000)等。此外,近年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制定,修订了一系列行业标准并以AQ标准的形式予以发布,这些行业标准,也是煤矿企业应执行的。

四、煤矿职工安全生产的权利和义务

1、煤矿职工安全生产权利(1)、知情权和建议权

煤矿职工有了解其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洪措施、事故应急措施;有权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煤矿企业要重视和尊重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作出答复。

(2)批评、检举和控告权及合法拒绝权

煤矿职工有权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有权对煤矿企业及有关人员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向主管部门和司 法机关进行检举和控告。检举可以署名,也可以不署名;可以用书面形式,也可以用口头形式。但是,职工在行使这一权利时,应注意检举和控告的情况必须真实,要实事求是。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

(3)遇险停、撤权

煤矿职工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撤出作业场所,并采取紧急避险措施。煤矿企业不得因职工紧急情况下停止作业或者采取紧急撤离措施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4)参加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权利

煤矿职工享有煤矿企业依法提供岗前安全教育培训的权利,煤矿企业未能按规定对职工提供安全教育培训时,有权拒绝上岗作业。

(5)工伤保险和索赔权

煤矿企业必须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煤矿职工因为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伤,除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外,有权向企业提出民事赔偿要求。工伤保险和民事赔偿不能互相取代。

2、煤矿职工安全生产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的义务

(2)煤矿职工在作业过程中,要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要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管理,不得违章作业。

(3)爱护生产设备、设施和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品的义务

(4)煤矿职工在作业过程中,须爱护有关设备、设施,须按规定佩带和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品。(5)接受安全生产培训教育的义务

(6)煤矿职工应依法接受安全生产的教育和培训,掌握从事岗位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煤矿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培训考核合格后,依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或合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7)安全生产隐患、事故报告和参加抢险救灾的义务

(8)煤矿职工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管理人员或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也要及时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并有组织地参加抢险救灾。

篇2:安全法律法规培训教案

2010 年两河口项目部安全法律法规培训总结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培训工作是贯彻企业经营方针和目标、实 现安全生产、提高员工安全素质、减少人为失误的重要途径。两 河口项目部围绕“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 方针,认真开展员工安全法律法规培训工作,现将 2010 年安全 法律法规培训工作总结总结如下:

一、安全法律法规培训基本情况 2010 年两河口项目部充分利用宣传栏、集中学习、专家讲座、视频培训和班组安全法律法规培训等各类载体开展安全法律法 规培训,全年共组织安全法律法规培训16 人次,安全考核4 次, 达标率100%,并建立安全法律法规培训一人一卡台帐建设,使全 处所有员工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逐步实现安全意识从 “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二、2010 年安全法律法规培训开展情况 为切实做好我处的安全法律法规培训工作,规范安全生产培 训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确定专人,明确职责,加强了 对处全体人员和外协单位人员安全培训的管理工作,主要做好以 下几方面工作。

(1)高度重视,专人负责。两河口项目部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培训法律法规培训工 作,把培训法律法规培训工作作为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源头工作 2 来认真组织实施。为了更加完善安全培训考试体系,年初制定了 全年培训计划,做到统一教材、统一考试标准和统一证书管理; 专人负责做好了每期培训和档案的管理工作和具体事务。

(2)理论结合实际,做好内部讲师讲课。2010 年两河口项目部安全法律法规培训工作坚持结合实际,聘请既有政策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授课,同时又在单位 内部挖掘业务技术骨干担任内部讲师,促进好的员工从“台下” 向“台上”转变,受到全体参训人员的好评。今年安全法律法规培训的内容主要从安全态度法律法规培 训、安全知识法律法规培训和安全技能培训三个方面来开展。安 全态度法律法规培训包括思想政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培训和具体 的安全态度法律法规培训两个方面内容。通过劳动保护方针政策 的法律法规培训,使员工提高对安全生产意义的认识,深刻理解 生产与安全的辩证关系,纠正各种错误认识和错误观点,从而提 高员工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和自觉性;通过法纪法律法规培训,使 员工认识到自觉遵章守法,是确保安全生产的保障条件。安全知 识法律法规培训包括安全管理知识法律法规培训和安全技术知 识法律法规培训。主要包括劳动保护方针政策法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基本安全管理方法等知识,促使处领导和安全管理人 员更好地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使所有一线员工都具各岗位工种操 作时所需要的专门安全技术知识。安全技能培训包括正常作业的 安全技能培训和异常情况的处理技能培训。进行安全技能培训应 3 预先制定作业标准或异常情况时的处理标准(作业程序、作业方 法、作业姿势等),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训。要掌握安全操作 的技能,就是要多次重复同样的符合安全要求的动作,使员工形 成条件反射。

(3)做到因人施教,增强针对性。员工队伍的文化程度不同、工种岗位不同、技术技能不同,他们对安全法律法规培训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两河口项目部注重 研究法律法规培训对象,在安全法律法规培训前,对法律法规培 训对象进行深入地调查摸底,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排队,在设 计法律法规培训的内容和方法时,充分考虑到员工队伍的差异和 受法律法规培训者的实际情况,做到因人施教,增强针对性。按 照法律法规培训的对象把安全法律法规培训可分为五大类型。

一 是领导人员的法律法规培训,主要是进行劳动保护方针、政策、法规、体制、安全规章制度、基本的安全技术知识和基本的安全 管理知识的法律法规培训。

二是中层管理人员的法律法规培训,中层管理人员一般不直接参与到安全生产现场,受到生产中伤害 的可能性较小,他们所承担的安全生产责任相对要小的多,因此 往往缺乏接受安全法律法规培训的迫切要求。但事实证明中层管 理人员与安全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参加安全法律法规培训是十 分必要的。三是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的法律法规培训,他们从事 具体的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方面的工作,应该具有系 统全面的安全知识。为此,参加了更加系统的专门法律法规培训。

四是新员工的法律法规培训,新员工要接受管理处、科所区、班 组三级的安全法律法规培训。管理处、科所区的法律法规培训内 容主要是劳动保护方针、政策、法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劳动 纪律、基本安全技术知识、安全防护知识以及管理处、科所区的 安全生产状况、危险场所、设备等情况和事故报告制度等。班组 法律法规培训则侧重于安全技能培训,即结合本岗位的具体情况 和特点,学习安全操作规程,训练安全操作技能,掌握安全防护 方法等。

五是特种作业员工的法律法规培训,对特种作业的员工 必须进行专门培训,并经过有关部门的严格考试,取得特种作业 安全操作证后,才准其上岗操作。我处的特种作业员工主要为电 工,培训一般采用短训班的形式进行,而且持证后须按规定的年 限进行年审。

三、下一步培训打算

(1)、安全法律法规培训要坚持经常化,要重视经常性的安 全法律法规培训,做到警钟长鸣,防患未然。要有计划地把集中 法律法规培训和经常法律法规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

(2)、法律法规培训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结合事故案例进 行法律法规培训,使人触目惊心、印象深刻,给人以启示警戒,久久难忘;模拟性的安全训练能使人迅速牢固地掌握安全操作的 技能;竞赛性质的法律法规培训方法能激励人进取,而且生动有 趣。总之,要根据各个单位的实际情况,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才能取得好的法律法规培训效果。

(3)、要研究人的心理、个性特点,对个别容易出事的人要从 心理上、个性上分析他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 行个别的法律法规培训和引导。

篇3:企业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

随着安全生产立法的逐步完善,安全法规数量逐年增多[1,2],安全法规宣贯培训已成为安全法制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一方面,现有安全法规数量巨大,如何有效识别适用于本企业、符合本企业生产作业特点的安全法规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我国正处于加强安全法制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安全法规的大量出台及更新也给企业安全法规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传统以几部法规为重点的宣贯式教学方式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趣味性。有必要提出一种创新的培训方式,让学员主动参与到法规类课程的学习中,系统提升学习效果。

有关安全法规培训的方式方法,国内外学者开展了相应研究。Daniel Stokols等人提出企业安全法规符合性培训课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3]。Woon-Kap cho论述了特殊放射源设计、使用的安全法规[4]。Sulastre-social等初步研究了建筑行业员工行为的安全法规符合性影响因素[5]。张丹[6]在煤矿安全培训教学中,引入了将该课程分为知识系统学习、课程设计、应用系统开发等模块的概念,建议建立可视化教学模型。袁狄平[7] 、William LeRoy Heinrichs[8]分别从处置化学灾害事故训练需求和医疗急救在线培训系统出发,设计并实现了3D数字模拟在线培训系统。就整体而言,目前开展的安全法规培训大多针对某一特定的行业,缺乏开放性,且培训方式缺乏系统性,学员难以形成系统的安全法规思维。为此,笔者提出企业安全法规在线培训方法,融合了法规适用性、符合性和符合性保持三方面的理念[9],并可利用该系统的开放性,在教学过程中以课程设计的形式,将学员分组、分专业进行安全法规适用性识别、符合性评估体系创建及符合性评估,可帮助学员形成如何落实安全法规要求的系统思维,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真正做到主动学习,实现学以致用。

1 安全法规培训方法

安全法规培训的重点在于能促进学员形成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系统思维。为此,安全法规培训应做好安全法规的“辨识”“转化”“落实”“保持”四个步骤,即从安全法规体系中准确辨识企业应满足的法规要求,将法规要求转化为企业内部规章制度,落实到生产经营过程中,并做好符合性保持[10]。推荐的企业安全法规符合性评估体系构建方法为:通过对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职业危害因素的辨识,有针对性地确定应满足的安全法规清单并形成数据库;将法规要求归纳汇总形成符合性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考虑生产经营各环节的风险程度、安全法规违法后果严重程度等因素提出各指标权重和评分细则;提出安全法规符合性保持的基本要求和有效方法[9]。需在安全培训中,将安全法规适用性、符合性及符合性保持的思维贯穿于培训过程始终,有助于学员构建系统的安全法规工作思维,更好地应用于安全生产实践。

2 企业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设计

企业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的设计要求能对安全法规课程设计的内容作计算机辅助实现,要求系统具备开放性,在教学过程中以课程设计的形式,将学员分组、分专业进行安全法规适用性识别、符合性评估体系创建及符合性评估,帮助学员形成如何落实安全法规要求的系统思维,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真正做到主动学习,实现学以致用。

2.1 企业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设计目标

培训系统的核心功能包括安全法规适用性在线辨识和符合性评估体系在线构建两部分。法律法规数据库是实现安全法规在线辨识的重要模块,它包含与企业安全生产相关的各类法律法规。系统允许不同专业背景学员开展安全法规类课程设计,通过自定义 “安全法规课程设计子系统”,并将总数据库中法律法规导入课程设计子系统中,完成“安全法规适用性辨识”的学习。

安全法规符合性评估体系学习应能够使学员形成如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系统思维,直观体现企业的法规符合性水平。定量评估是指通过分值量化符合性评估体系中各要素所占有的权重比例,通过评估得分把握企业执行安全法规的水平。学员通过分组课程设计,从原理上完成安全法规分类、汇总、明确法规总体要求,完成符合性评估体系创建,并将符合性评估体系通过课程设计子系统中预先提供的开放式自定义功能做信息化体现,构建符合性评估界面。完成“完全法规符合性评估体系”的学习后,学员还可使用所构建的“安全法规符合性评估系统”,对本企业进行模拟或真实的法规符合性评估。评估完成后,系统应能自动计算、记录企业安全法规符合性的得分及不满足安全法规符合性导致扣分的原因,并自动生成带有评估得分和扣分原因的评估报告。得分可比较不同单位同一时期的法规符合性水平或者同一单位不同时期的法规符合性水平,并且能够根据扣分项提供整改建议,为企业安全法规符合性评估工作提供直接参考。

2.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为实现以上设计目标,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的模块应包含两个层次,其一是系统管理,包括安全法规数据总库管理、系统信息管理和用户信息管理等;其二是安全法规课程设计子系统。

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下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定义安全法规课程设计子系统,在各子系统中实现开放式安全法规课程设计。通过对数据总库的法律法规进行辨识勾选,将符合本企业的法律法规条款导入安全法规课程设计子系统,形成法律法规数据子库,再进行法规符合性量化评估体系构建。安全法规课程设计子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如图1所示。

2.3 移动泛在学习设计

根据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的使用特点,要求能支持多位学员同时进行在线培训和移动泛在学习,本系统选用B/S构架。考虑移动泛在学习的特点,可通过具备Internet访问功能的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学习,既可解决某些培训现场缺乏电脑终端问题,结合移动设备的课程设计亦可提高培训趣味性。

3 企业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开发

3.1 系统管理模块

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的主页面左侧显示系统的功能模块,分为五部分:系统动态信息、法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个人账户。

“系统动态信息”模块具有查看本系统最新动态的功能,包括最近收录到本系统的法律法规信息和最近所开展的安全法规课程设计子系统信息。

“法规信息管理”模块可查看系统法律法规数据总库中所包含的法规信息,可实现检索、添加、修改、删除。

“系统信息管理”具有创建、查看、修改及检索安全法规课程设计子系统的功能。学员根据培训需要建立本专业相关的安全法规课程设计子系统,分专业、小组开展课程设计,实现自主学习。

“个人账户”模块包括注册信息和密码修改两个部分。学员登录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学习需要自主注册账号,系统对学员提供管理员、教师和学生三种登录权限。

3.2 开放式自定义课程设计模块

企业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平台提供开放式自定义功能,可以使学员以分组课程设计的方式,亲自参与建立属于自己企业/专业的安全法规符合性评估体系,实现主动学习。

安全法规在线培训子系统是针对某一特定行业、专业进行培训的系统。分专业课程设计则是在每个子系统中完成的。子系统由管理员或教师创建,预留项目动态信息、项目指标管理和项目信息管理三个开放模块。此处以“测井专业安全法规课程设计”为例,介绍在线培训系统的使用方法。

“项目动态信息”模块可查看本课程设计中最新辨识的安全法规及新开展的安全法规符合性评估项目内容。

“项目指标管理”模块是在线培训系统的关键模块,通过具体操作可完成法规适用性、符合性及符合性保持的学习。 具体包括 “法律法规总库”、“法律法规维护”、“一、二级指标维护”、“具体要求维护”、“考核要点维护”与“评估细则维护”功能。

“法律法规维护”中包含课程设计子系统中所有的法律法规,可通过在法规总库中辨识适用法规,并加入到子系统的过程,实现法规适用性的学习。亦可不通过法律法规总库独立添加本专业的最新法律法规,删除、修改已废止条款,并可通过自动判断是否重复而进一步补充进法律法规总库中,实现符合性保持的学习。安全法规符合性评估体系学习的原理为:对辨识的典型企业安全法规条款分要素归类,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主线,通过若干要素贯穿归纳汇总法律法规的总体要求,确定各要素考核评分细则,同时按照要素的重要性分配权重。然后对各要素确定具体要求、考核要点及评估细则。学员需根据本专业特点建立符合性评估体系,再通过在线系统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界面,实现符合性评估体系信息化。可通过预留的“一级指标维护”、“二级指标维护”等界面实现指标体系的添加、修改和删除。

完成符合性评估指标构建后,学员可在培训现场将各考核点与所给企业案例进行实际对比,也可结合自身所在企业的情况,开展模拟或真实的企业安全法规符合性评估。采取自动评分或手动输入方式扣分,并将评分结果储在数据库中。

“项目信息管理”模块具有查看评估项目详细信息的功能,包括对项目的评估得分、评估状态等内容的查看。具体评估项目完成后,可生成并下载评估报告。

4 结束语

笔者开发出基于Web的企业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通过自定义课程设计的方式实现了安全法规适用性、符合性及符合性保持的学习。该系统已发布于安全生产标准化网http://wss.upc.edu.cn,对各培训组织单位、培训单位和企业开放使用,并已有多家培训机构将该系统成功应用于数十期安全培训班。计算机辅助的开发式主动学习方式有助于学员形成系统的企业安全法规工作思维、掌握如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系统应用有望提高企业安全法规类课程的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绍民,杨旸.企业履行安全法律责任及安全法规实施探讨[J].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2009,25(3):8-10WANG Shao-min,YANG Yang.Practices and under-standing of fulfilling legal liabilities of enterprise secrity[J].Petrochemical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echnology,2009,25(3):8-10

[2]詹瑜璞,刘凤亭.安全生产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的研究———关于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实施与完善的研究(二)[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11):25-31ZHAN Yu-pu,LIU Feng-ting-.Study on reform and im-provement of legal system of work safety(Ⅱ)[J].ChinaSafety Science Journal,2009,19(11):25-31

[3]Stokols D,McMahan S,Clitheroe H C,et al.Enhancingcorporate compliance with worksite safety and health leg-islation[J].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2001,32(4):441-463

[4]Cho W.Safety regulation for the design approval of spe-cial form radioactive sources[J].Applied Radiation andIsotopes,2009,67(7):1304-1306

[5]Zin S M,Ismail F.Employers’behavioural safety com-pliance factors toward occupational,safety and health im-prov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36):742-751

[6]张丹,杨月江.计算机图形学的教学实践及在煤矿安全中的应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8(6):206-209ZHANG Dan,YANG Yue-jiang.Study on teaching prac-tice and coal safety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graphics[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8(6):206-209

[7]袁狄平,王尽飞,靳学胜.基于X3D技术的化学灾害事故处置在线培训系统[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8(8):137-142YUAN Di-ping,WANG Jin-fei,JIN Xue-sheng.Onlinetraining system of chemical accident emergency responsebased on X3D[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8(8):137-142

[8]Heinrichs W L R,Youngblood P,Harter P M,et al.Simulation for team training and assessment:case studiesof online training with virtual worlds[J].World Journalof Surgery,2008,32(2):161-170

[9]章博,尹伊敏,李山生,等.基于Web的安全法规符合性评估系统[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8(10):173-178ZHANG Bo,YIN Yi-min,LI Shan-sheng,et al.Study onan assessment system of safety regulation conformity basedon Web technology[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Technology,2012,8(10):173-178

篇4:煤矿职工法律法规培训探析

关键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培训

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是劳动者健康安全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我国安全生产状况不容乐观,由于煤矿行业从业人员安全法律法规教育滞后、自我防护意识较差、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自觉性不强,煤矿安全问题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

一、我国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颁布的关于安全生产的法律,有《安全生产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劳动法》《矿产资源法》等。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安全生产的行政法规,有《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煤炭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等。

省(自治区、直辖市)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颁布的关于安全生产的地方性法规,如《山东省矿山安全法实施办法》《山东省煤炭法实施办法》等。

国务院有关部委、省级人民政府颁布的关于安全生产的规章和地方规章,有《煤矿安全规程》《爆破安全规程》《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办法》等。

二、违法违规带来惨痛教训

2012年7月4日,湖南省耒阳市三都镇茄莉冲新井发生一起水害事故,造成16人被困,经全力抢救,8人成功获救,8人死亡。事故发生后,该矿未及时向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贻误抢救时机。

《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第十条规定,煤矿发生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煤矿负责人;煤矿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报告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驻地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2010年3月28日,华晋公司王家岭矿发生透水事故。事故发生造成153人被困,经全力抢险,115人获救,井下38人遇難。事发矿施工过程中存在违规违章行为,事故发生前,井下工作面曾出现透水征兆,施工方并没有按照规定及时撤人和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事故还暴露出的问题是未对职工进行全员安全法律法规教育培训,部分新到矿职工未经培训就安排上岗作业,部分特殊工种人员无证上岗,培训学习之类从未有过。

三、职工法律法规培训的必要性

1.搞好职工法律法规培训,使职工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只有职工的安全意识从一种本能的反应上升到在主观上去认识生产的客观规律、去阻止和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抓好煤矿生产安全。因此,法律法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搞好法律法规培训是保护职工生存权的重要措施

生存权是首要的人权。煤矿生产安全管理,要有效地调动劳动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实现安全生产,杜绝事故和减少事故,减少和减轻对职工的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因此,抓好法律法规教育是保护职工生存权的重要措施。

3.搞好法律法规培训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煤矿发生事故,不仅正常的生产秩序被打乱,严重的还要停产,而且会造成人心不稳定,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生产效率下降,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搞好法律法规教育培训是企业经济效益的保证,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四、对培训的方式、方法的探究

1.职工岗前培训

我国大多数煤矿技术水平不高,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工程技术人员缺口大,难以适应高危环境的要求,因此对新进职工进行岗前培训是非常必要的。新入职职工必须经过系统化的培训,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合格后方能正式上岗,考核结果不合格的一律不得上岗。

2.工作中定期培训

各煤矿应该把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警钟长鸣,常抓不懈。要克服厌战、麻痹、侥幸心理,根据职工文化水平、技术需求、技术等级和年龄差异等相关因素,在工作中定期开展培训。可以采用现场授课、全员培训、小范围集中培训等多种方式,全面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

3.强化培训工作,丰富培训内容

要强化对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真正提高煤矿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要丰富安全法律法规培训的内容,使其贴近工作实际,对职工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多层次、多形式的学习,增强职工工作能力,提高职工工作效率,实现工作目标。

职工的安全意识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我们要让法律为煤矿安全生产护航,努力实现职工法律法规培训的流程化、规范化、常态化管理。只要每一位从业人员都能依法进行煤矿生产建设,就能够保障煤矿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董丽娇.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的多维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09).

篇5:法律法规安全培训考试试题

姓名:

成绩:

一、不定项选择题 1、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决定》,将于2014年()月()日施行。(B)A 12月1日

B 12月1日

C 12月31日

D 12月31日

2、新《安全生产法》在原有基础上新增()条,修改()条。(B)A 16,60 B 17,59 C 16,59 D 17,60

3、生产经营单位的(B)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A 分管安全工作负责人 B 主要负责人 C 安全部门负责人 D 所有出资人

4、(D)依法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督。

A 工商部门 B 国有资产监管部门 C 纪检监察部门 D 工会

4、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新《安全生产法》,对全国安全生产实施();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实施(B)。A 综合监督管理,属地监督管理 B 综合监督管理,综合监督管理 C 统筹监督管理,属地监督管理 D 统筹监督管理,综合监督管理

5、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专门用于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安全生产费用在(C)中据实列支。A 利润 B 预算 C 成本 D 收入

6、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履行的职责不包括下列哪种情况。(A)A 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B注册安全工程师

C 安全评价师

7、.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道路运输单位的(A),应当由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A 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B 安全管理人员

C 分管安全工作的负责人

D 主要负责人

8、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在检查中发现重大事故隐患,依规定向本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有关负责人不及时处理的,可(C)。A 不予处理

B 自行处理

C 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

D 向纪律监察部门报告

9、国家鼓励生产经营单位投保(D)A 失业保险 B 意外保险 C 工伤保险 D 安全生产责任险

10、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未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B)的罚款,责令生产经营单位停产停业整顿。

A 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 B 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 C 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 D 五万元以上八万元以下

11、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未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导致发生一般事故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处以(A)的罚款。

A 上一年年收入百分之三十

B 上一年年收入百分之六十

C 上一年年收入百分之四十

D 上一年年收入百分之八十

12、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应当设有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的出口。禁止(D)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员工宿舍的出口。A 封闭、堵塞 B 锁闭、堵塞 C 封闭、封堵 D 锁闭、封堵

13、《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规定,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金属冶炼等生产经营单位新上岗的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D)学时。A.12 B.32

C.48

D.72

14、《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规定,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金属冶炼等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每年再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B)学时。A.12

B.20

.24

D.48

15、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接受安全培训,必须具备(D)A.本科学历 B.大专学历 C.中专学历 D.与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16、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健全(bc),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确保安全生产。A 作业人员岗前培训制度 B 安全生产责任制 C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D 安全检查机制 E 应急预案

17、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培训的内容不包括(D)A.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技术、职业卫生等知识; B.应急管理、应急预案编制以及应急处置的内容和要求; C.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 D.重大危险源管理、重大事故防范、应急管理和救援组织以及事故调查处理的有关规定;

18、加工、制造业等生产单位的其他从业人员,在上岗前必须经过(A)三级安全培训教育。A.厂(矿)、车间(工段、区、队)、班组

B.厂长、车间主任、班组长

C.厂长、主要负责人、安管员

D.厂(矿)、车间(工段、区、队)、工会

19、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接受专门的安全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B)后,方可上岗作业。

A.特种作业操作合格证书 B.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C.专业技术等级证书 D.职能证书 20、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应当由(C)组织实施。A.地方政府 B.安全监察管理局

C.生产经营单位

D.安全管理员

21、生产经营单位安排从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期间,关于必要的费用承担规定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A.生产经营单位负责 B.个人负责

C.各承担一半 D.单位80%,个人20%

22、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开展安全培训工作的部门是(A)A.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 B.地方政府

C.社会团体 D.单位工会组织

23、生产经营单位采用(D)时,不用对有关从业人员进行专门性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A.新工艺

B.新技术

C.新材料或者使用新设备

D.新产品

24、具备安全培训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以()为主。A.委托培训 B.自主培训 C.集中培训 D.专业培训

25、生产经营单位未如实记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情况的,由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不公对生产经营单位处罚,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B)的罚款

A.5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

B.1万以上2万元以下

C.2万以上3万元以下

D.3万以上4万元以下

二、填空题

1、《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已于2017年1月18日经山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

2、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源头防范,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3、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属地监管)为主,并遵循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4、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法对从业人员、被派遣劳动者、实习学生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不得上岗作业。

5、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其安全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6、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执行保障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承担(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7、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依法履行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对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其他负责人对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

8、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和(培训)计划。

9、承担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的机构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并对其作出的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结果(负责)。

10、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金属冶炼等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对新上岗进行(强制性)安全培训,保证其具备本岗位安全操作、自救互救以及应急处置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后,方能安排上岗作业。

三、判断题

1.生产经营单位委托合法的相关机构提供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的,保证安全生产的责任由(委托单位)负责。(×)

2.生产经营单位作出涉及安全生产的经营决策,只需听取单位主要负责人的意见。(×)3.有关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专门用于安全教育和培训。(×)

4.国务院有关部门应依法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有关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实施监督管理。(√)

5.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6.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其主管的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道路运输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可以 收费。(×)

7.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对国家规定以外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进行公布淘汰。(√)

8.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商店、仓库可以与员工宿舍在统一建筑物内,但要保持安全距离。(×)9.生产经营单位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问题的,应及时督促整改。(√)

10.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在从业人员自愿的情况下与其订立协议,免除或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的责任。(×)

11.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12.生产经营单位使用被派遣劳动者的,被派遣劳动者享有新《安全生产法》规定的从业人员的权利,并应当履行从业人员的义务。(√)

篇6:网络安全员培训-法律法规知识

法律法规知识 第一节 概述

一、法律基本概念

如表 3-1 所示:(1)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具有规范性;(2)法律出自于国家,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具有国家意志性;(3)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与义务,具有权利义务统一性;(4)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国家强制性。3.渊源 当代中国的法律渊源主要是以宪法为核心的各种制定法,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经济特区的规范性文件、特别行政区的法律、规章、国际条约、国际惯例等。2.特征 通过认识法律的特征,有助于理解法律的性质、作用,有助于认识法律的自身规律。1.定义 法律指立法机关或国家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二、主要行业相关法律法规 1. 电信法 2. 反不正当竞争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指经过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形成的不正当竞争关 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993 年 9 月 2 日我国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其立法宗旨是: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 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3.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除具务民法的一些特点外,还包含了现代经济法的内容。4. 劳动法 劳动法做为维护人权、体现人本关怀的一项基本法律。1 / 1 6. 5. 4. 式。1. 第二节 电信法规

一、电信法的渊源 电信法的渊源,指电信法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电信法 2. 狭义的电信法 狭义的电信法指将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

1. 电信业务经营的许可制度 电信业务经营许可指电信行政管理机关根据相对人依法提出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 其从事电信业务经营活动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2. 电信网间互联管理制度 电信网间互联是指所有提供电信业务的经营者的网络连接起来,使不同电信企业的用户 以相互通信、共享各种电信业务。3. 电信资费管理制度 根据电信业务的不同情况,电信资费实行企业定价、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 3 种定价方

电信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无线电频率、卫星轨道位置、电信网码等用于实现电信功能、数量有限的资源,须由国 家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合理分配,实行有偿使用制度。

电信服务质量监督制度 电信服务质量监督制度规定了电信业务经营者有责任为电信用户提供迅速、准确、安全、方便和价格合理的电信服务。

电信建设保障管理制度 电信建设保障管理是指为了实现国家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合理利用,防止不必要的重复建 设,公用电信网、专用电信网、广播电视传播网的建设应当接受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 统筹规划和行业管理。2 / 18. 7.

电信设备进网制度 电信设备进网制度规定了对电信设备、无线电电信设备和涉及网间互联的设备,国家实 行进网许可制度。

电信安全保障制度 电信安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电信网络的安全,二是信息安全。

三、电信服务规范 附:概念链接 1. 市场准入 市场准入指经营电信业务必须依照电信条例的规定取得国务院信息产业管部门或省、自 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颁发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否则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从事 电信业务经营活动。2. 电信开放 按照 WTO 规则,我国电信开放的特点是:业务分层次、地哉分东西、时间分先后、外 资有限制。3. 网间互联 网间互联是指为了建立电信网络之间的有效通信连接以使某一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用户 与另一电信经营者的用户进行通信或使用另一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的业务,而将所有提供电 信业务经营者的网络连接起来。4. 网间结算 网间结算是指业务经营者之间存在的网间通话费的结算和互连费用的分摊问题。5. 电信资源 电信资源的指无线电频率、卫星轨道位置、电信网码号等用于实现电信功且有限的资源。国家对电信资源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合理分配,实行有偿使用制度。6. 监督、管理电信服务的相关机构 电信用户申诉中心:受工业和信息化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委托,处理电 信用户申诉的机构。消费者协会: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3 / 1

4电信用户委员会:由社会各界电信用户代表、相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新闻单位等部

门代表组成的团体。社会舆论监督:主要包括社会公众、新闻媒介和相关社团组织对电信服务的监督。7. 用户满意度指数 用户满意度指数用户向企业购买产品或服务,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期望与实际感受的差距 所形成的态度。用户满意度指数是衡量服务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8. 电信设备 电信设备是指利用有线、无线的电磁或光,发送、接收或传送语音、文字、数据、图像 或他任何性质信息的硬件和软件系统的总称。9. 电信终端设备 电信终端设备的指连接在公用电信网的末端、为用户提供发送和接收信息功能的电信设 备。如电话机、移动电话机、传真机、调制解调器等。

10. 电信设备入网许可 电信设备入网许可是指接入公用电信网的电信终端设备、无线电通信设备和涉及网间互 联的设备,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并取得入网许可证。

11. 电信网络安全 电信网络安全指电信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和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遭受偶然或者 恶意的破坏、更改和泄漏、系统连接、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12. 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指网络中存储及流通的一切文字、符号、声音、图像等内容的组合不被非法篡改、增删、复制、解密、泄漏和使用。保障信息安全是保障网络安全的根本目的。

13. 互联网应急响应 互联网应急响应指安全技术人员在互联网遇到突发事件后及时采取的措施和行动。我国 互联网应急响应的方针为:积极预防、及时发现、快速反应、确保恢复。第三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渊源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调整生活消费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4 / 1

4广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广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与消费者权益相 关的一系列配套规定构成。一些主要的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如表 3-3 所示: 1. 狭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狭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指 1993 年 10 月 31 日我国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 过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1. 消费者的权利 消费者享有 9 项权利: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获得赔偿权、结社权、受教育权、受尊重权、监督权。2. 经营者的义务 经营者有遵守法律、接受监督、保障安全、提供信息、标明名称和标志、出具凭证、保 证质量、承担责任、实现公平、合理交易、尊重人格、保障人身自由的义务。3. 国家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包括:(1)国家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2)消费者组织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3)广大消费者进行社会和舆论监督。

(1)协商和解; 5.争议解决 消费争议解决的途径有: 4.消费者组织 消费者组织指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消费者组织是依法成立的,对商品和服务 进行社会监督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

(2)消费者协会调解;

(3)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4)按仲裁协议提起仲裁; / 1

4(5)向法院起诉.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4. 维权渠道 消费者和经营者发和消费权益争议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3.“三包” “三包”是指销售者、修理者、生产者承担的部分商品的修理、更换、退货的责任和义务,即“包修、包换、包退”的简称。2.格式条款 格式条款是指一方当事人将对所有相对人采用的交易预先拟定,由相对人决定承诺与 否的合同条款。6.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具体阐述了损害者权益的经营者应负的法律责 任。附:概念链接 1. 消费者 消费者是指为满足生活需要而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人。

(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3)向有关行政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质量监督部门)申诉;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7. 不正当价格行为 6. 虚假广告 虚假广告指广告内容是虚假的或者是容易引人误解的。一种是商品宣传的内容与商品 的客观事实不符,另一种是指可能使宣传对象或受宣传影响的人对商品的真实情况产生错误 的联想,从而影响其购买决策的商品宣传。其内容往往夸大失实、语意模糊、令人误解。5. 申诉时限 工商管理部门受理申诉有一定的时效:“消费者知道或者应该知道自己权益受到侵害 超过一年的,申诉不予受理或者终止受理”。/ 1

4不正当价格行为指经营者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的行

为。第四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渊源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渊源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认定了以下几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1. 采用欺骗性标志从事交易行为 采用欺骗性标志从事交易行为是指经营者采用仿冒的标志或采用其他虚假的标志 从事交易,引起公众的误解,诱使消费者误购,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2. 强制性交易行为 强制性交易行为是指公共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购买其 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排斥其他经营者的行为。3. 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 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是指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 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行动,或者限制经营者跨地区、跨部门的 交易,干扰、阻碍正常的交易活动。4. 商业贿赂行为 商业贿赂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回扣。《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 22 条规定: 经营者进行商业贿赂,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监督检查部门可 以根据情节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5. 虚假宣传行为 虚假宣传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的方法,对商品的质量、性能、用途、特 点、使用方法等作引经误解的虚假表示,诱发消费者产生误购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 24 条规定: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个引人误解的虚

假宣传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 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7 / 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 10 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侵犯商 6.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商业秘密是指不不公从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 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商业秘密同时具有商业性和秘密性。业秘密:(1)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的秘密;

(2)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3)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

使 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7. 压价排挤竞争对手行为 压价排挤竞争对手行为是指经营者一定的市场上和一定的时期内,采用低于成本的价 格销售商品的手段,达到排挤竞争对手的目的的行为。8. 搭售和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行为 搭售和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行为是指经经营者利用其经济优势,违背交易相对人的意 愿,在交易中搭配销售其他商品或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的行为。被侵害的经营者权益受到 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权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9. 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有奖销售是经营者的一种促销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并未对有奖 销售一并禁止,而是作了严格的规定,对可能产生不正当竞争后果的有奖销售行为予以禁 止。该法第 13 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从事下列有奖销售:

(一)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

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

(二)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

(三)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五千元”。10. 诋毁商誉行为 诋毁商誉行为是指经营者通过捏造、散布虚假事实等不正当手段,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 信誉和商品声誉,削弱结手竞争能力的行为。对于这种行为,被侵权人员中以向人民法院提 起诉讼,请求救济。11. 串通勾结投标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 15 条规定: 投标者不得串通投标,抬高标价或 “ 者压价标价。投标者和招标者不得相互勾结,以排挤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8 / 1

4通常,可以把调整合同关系的法律、法规统称为“合同法”。包括 1999 年 12 月 1 日 1. 广义的合同法 合同法是调整社会商品交换关系的最主要的法律手段,为保证社会经济秩序与交易的 安 全,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发布有关的法律,用以 调整人们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规范社会交易行为。第五节 合同法

一、合同法的渊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 2 条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 织之间设

六、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这是我国以合同立法的形式所确定 的合同的基本概念。合同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当事人之间因设

六、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而发生的各种 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最 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 1090 次会议通过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

问题的解释

(一)》等。2. 狭义的合同法 狭义的合同法是指 1999 年 3 月 15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 华 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这部法律由总则、分则与附则构成,共 23 章 428 条,于 1999 年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体现了平等、公平自愿、诚实信用、合法、法律保护 5 大原则。月 1 日起施行。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全法之中的指导思想,是合同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基本准 则。

从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变更和转让、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违 9 / 1

4约责任等方面进行规定,并定义了 15 种有名合同。

(1)首部,用来确认当事人的自然状况,主要包括当事人的名称、姓名、住所、国 2.合同书的结构 任何一项合同书在内容上大体由 3 部分组成。1.合同的订立 合同的订立是指当事人在相互之间形成合同关系所从事的一系列行为的过程,当事人 行 为的最终结果是在相互之间成立了一项合同。

籍、性质以及交易的位置等。(2)主体,也就是合同的正文部分,应当详细地确认当事人交易的具体条件、方式、状态、责任等,其核心是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范围的确定。(3)尾部,主要包括合同当事人签字、盖章,以及签字时间、地点等。

条规定:“ 束力,是因为法律赋予的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 依法成立的合同,3. 合同的效力 合同的效力是指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所具有的法律约束力。合同之所以具有法律 约 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 合同”。第 44 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

6. 合同的变更、转让与解除 合同的变更是指在合同生效后尚未履行完毕之前,双方当事人依据约定或法定的原因 对原有合同条款作出的修改、增删。合同的转让是指合同权利、义务的转让,是当事人依法将合同中的权利或者义务让给 第 10 / 145. 合同的保全 合同的保全是指法律为防止因债务人财产不当减少而给债权人的债权带来危害,允许 债权人对债务人或者第三人的行为行使撤销权或代位权以保护债权的法律制度。4. 合同的履行 合同的履行是指当事人依法签订后,债务人全面地、适当地完成合同义务,使债权人 的债权得以实现的行为。合同履行遵循全面履行、诚实信用、情事变更的原则。

三人的行为。

合同的解除是指在合同有效期间,因具备解除的条件,依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意愿表 达 使得合同关系消灭的行为。7.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又称合同的消灭,简称合同终止,是指当事人之间的合同关系 由 于法宝或约定的事由而归于消灭的行为。合同终止的原因包括:清偿、解除、抵消、提存、免除、混同,以及法律规定或者当 事 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8. 违约责任 违约责任是指当事人违反合同法义务时,依法或者依约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1)违约行为

违约行为是指合同当事人违反合同义务的行为。主要有预期违约和实际违约两种类 型。(2)违约责任的形式

违约行为发生时,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或者法律规定承担具体的违约责任形式。我国 合 同法规定了实际履行、损害赔偿、违约金、定金 4 种违约责任形式。

10.有名合同 合同法规定的 15 项有名合同分别是:买卖合同;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赠与 合 同;借款合同;租赁合同;融资租赁合同;承揽合同;建设工程合同;运输合同;技术合 同;保管合同;仓储合同;委托合同;行纪合同;居间合同。9. 合同争议的解决 合同争议发生时的解决途径一般有仲裁、诉讼、以及当事人自行协商或者第三人主持 的调解解决。11 / 1

4(1)劳动就业制度; 2.劳动用工制度 我国现行的劳动用工制度包括: 1. 广义的劳动法 第六节 劳动法

一、劳动法的渊源 劳动法是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而制定、颁布的法律。同样的,劳动法的渊源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1.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或个人在实现劳动过程中依据劳动法律规范而形 成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2)劳动合同制度;

(3)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和工资制度。

(1)劳动安全卫生制度; 4.劳动保护制度 劳动保护制度是指国家为了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而制 定的有关法律规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职业培训制度 职业培训是指对具有劳动能力的、未正式参加工作的青年和在职的职工进行技术业务知 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教育和训练。国家根据职业分类规定不同职业的技能标准,经政府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负责对劳动者 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发放职业资格证书,做为签订合同的重要依据。

(2)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制度;

(3)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制度; 12 / 1

4(4)国家劳动安全卫生监察制度。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于 1995 年 11 月 23 日 5.劳动争议的处理 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有:协商、调解、仲裁、诉讼。

第七节 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 商业秘密是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无形资产。这种无形资产带有一定的垄 断性,往往可以使企业在一定时间、一定领域内获得丰厚的回报。正是因为如此,商业 秘密对其他企业来说有着极大的诱惑力,保护商业秘密,就是保护企业利益。

一、商业秘密的含义 1. 商业秘密的定义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 10 条规定,商业秘密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 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根据这一 法律规定,商业秘密首先必须是企业的技术或经营信息,通常包括企业承 的技术图纸、技术资料、研发信息、报价单、客户名录等。

限。公 布了《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在通信行业内,各种统计数据、客户资料、业务资料均属于商业秘密,有关组织机 构、人员编制、通信设备、营业收入、客户资料等信息也被列入商业秘密的范畴。工作 中积累的客户关系和因工作需要而搜集的技术资料都是公司的无形资产,不能视为个人 所有。在实际工作中,还必须分清公司对外宣传资料和公司内部技术或业务资料之间的界

二、保护商业秘密的措施 1. 法律途径 目前我国对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侵权行为法对商业秘密的保 13 / 1

4护,主要是《民法通则》、《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刑法》;二是合同法、劳动法对商业 秘密的保护,主要是《技术合同法》和《劳动法》。(1)侵权行为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

(2)合同法、劳动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

《合同法》主要针对商业秘密中的技术秘密在流转过程中给予保护。无论是权利人 或与权利人为交易对象的相对人,都必须严格履行规定的保密义务,否则承担违约责任。2. 行政手段(1)完善企业保密制度(2)与职工签订保密合同

(3)加强保密宣传教育

上一篇:薪酬沟通的六大步骤下一篇:镇中学暑假教师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