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师说

2024-04-08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师说(精选7篇)

篇1: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师说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师说

《师说》

一、知识点梳理

1、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 也可以记事, 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就属这一文体。

2、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3、课文解读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本文利用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富有特色。 而且涉及很多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例如“师”、“学者”、“惑”等,我们应该掌握这些词含义,夯实古文功底。

二、综合练习题

(一)给下列词注音:

受业( ) 解惑( ) 愚笨( ) 乐师( ) 阿谀( ) 郯子( ) 苌弘( ) 师襄( ) 老聃( ) 李潘( ) 经传( ) 或不焉( ) 嘉( ) 贻( ) 句读( ) 读书( ) 嗟乎( ) 长幼( )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③吾师道也:( )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⑤吾从而师之:( )

⑥则耻师:( )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⑧十年春,齐师伐我:( )

⑵【之】

①择师而教之:( )

②郯子之徒:( )

③古之学者:( )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⑤句读之不知:( )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⑶【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⑦其可怪也欤:( )

⑷【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⑸【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 )

⑹【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 )

②生乎吾前:( )

③固先乎吾:( )

⑺【于】

①耻学于师:( )

②其皆出于此乎?( )

③于其身也:( )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

⑤不拘于时:( )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师者,所以传 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 ,翻译: )

⑵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 ,翻译: )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吾从而师之:(活用: 翻译: )

②吾师道也(活用: 翻译: )

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活用: 翻译: )

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活用: 翻译: )

(活用: 翻译: )

⑤则耻师焉:(活用: 翻译: )

⑥小学而大遗:(活用: 翻译: )

⑦孔子师郯子:(活用: 翻译: )

(五)分别写出下列词的古今含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义: 今义: )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古义: 今义: )

③吾从而师之

从而(古义: 今义: )

④无贵无贱

无(古义: 今义: )

⑤句读之不知

读(古义: 今义: )

⑥小学而大遗

小学(古义: 今义: )

⑦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必(古义: 今义: )

⑧年十七,好古文

古文(古义: 今义: )

⑨今之众人

众人(古义: 今义: )

(六)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①句读之不知(句式类型: )

②惑之不解(句式类型: )

③不拘于时(句式类型: )

④学于余(句式类型: )

⑤耻学于师(句式类型: )

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类型: )

⑦不必贤于弟子(句式类型: )

⑧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式类型: )

《师说》

(一)给下列词注音:

Shu hu ú uè ú tán cháng xiā ng dān pán zhuàn fǒu  iā í du dú iē zhǎng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师】 ①(名词,老师) ②(名词,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③(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④(动词,从师) ⑤(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动词 拜师) ⑦(名词 老师) ⑧(名词 军队)

⑵【之】 ①(代词,指代人) ②(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③(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结构助词,不译)  ⑤(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 ⑥(代词,代六艺经传)

⑶【其】  ①(人称代词,他)  ②(指示代词,那些 ) ③(人称代词,他们 )④(人称代词,他的)  ⑤(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 ⑥(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⑷【惑】 ①(名词,疑难问题) ②(形容词,糊涂)

⑸【道】 ①(名词,道理) ②(名词,风尚) ③(名词,道路、途径)

⑹【乎】 ①(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介词,相 当于“于”) ③(介词,相当于“于”)

⑺【于】 ①(介词,向) ②(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受:通“授”,教授 )

⑵(不:通“否”,表否定)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 用现象,并解释:

①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③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 ④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⑤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⑥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⑦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五)分别写出下列词的古今含义:

①-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②所以---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③从而----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④无---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

⑤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⑥小学----古:学习小的方面 今:泛指低等教育场所

⑦不必---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⑧古文---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⑨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

(六)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①宾语前置 ②宾语前置 ③被动 ④状语后置 ⑤状语后置 ⑥判断句 ⑦状语后置⑧状语后置

5   O

篇2: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师说

,扣舷而歌之。 :“桂棹兮兰桨, 。渺渺兮予怀, 。”客有吹洞箫者, 。其声呜呜然, ,如泣如诉, ,不绝如缕。 ,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月明星稀,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东望武昌, ,郁乎苍苍, ?方其破荆州, ,顺流而东也, ,旌旗蔽空, ,横槊赋诗, ,而今安在哉? ,侣鱼虾而友麋鹿。 ,举匏樽以相属。 ,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 ,托遗响于悲风。”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且夫天地之间, 。苟非吾之所有, 。惟江上之清风, ,耳得之而为声, ,取之无禁,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篇3:高中语文知识的积累和梳理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知识,积累方法,梳理方法

积累和梳理是语文学习中必须养成的习惯和能力。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积累、梳理的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 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 “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的融汇整合, 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如果学生不重视积累, 就会导致语文“营养不良”;学生不注重梳理, 就会被收集来的东西压得喘不过气, 甚至被活活压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积累和梳理, 指导学生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一、提供必要时间

现在的学生课程较多, 作业较多, 一天累到晚, 也难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语文老师应考虑有利于学生积累梳理的因素, 拿出一些教学时间, 帮助学生去积累和梳理语文知识。

二、加强方法指导

1. 积累方法

(1) 诵读。

朗朗书生是语文的特质,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读是有效的积累方法, 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佳句, 学生能提高语文素养。现在的语文课堂读书声少了, 甚至连读都让学生快速默读, 这实在是语文的悲哀。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诵读易引起学生强烈的有意注意, 精神饱满, 容易识记;默读则易让学生情绪低落, 处于无意注意状态。

(2) 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几千年的经典之谈。老师应帮助学生分类归纳, 指导学生运用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等方法进行积累。比如学习人教版新课程必修2《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时可把姓氏源流、年节风俗、民族探源分别整理成卡片, 帮助积累识记。再比如现在报刊上经常出现的“美轮美奂”“差强人意”“不以为然”等成语, 错误频率很高, 可整理相关资料。

(3) 积累思想、积累生活经验。

俗语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知识在生活中随处都可以发现。这要求我们关注生活, 处处留心, 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所需营养。在语文积累中, 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思想文化等隐性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要注重加强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比如指导学生看电视、上网学习语文, 并定期让他们在课堂上交流心得。

(4) 积累要注意层次性。

老师应注意根据年级阶段特点, 将高中阶段必须积累的知识分解到各学期, 循序渐进地积累语文基础知识, 化整为零, 不断提高, 庇千山之材, 成一家之言。在这方面, 教师最好是编辑校本教材, 将各知识点整理成册, 利用早读、晚自习督促学生积累。

2. 梳理方法

(1) 梳理要分门别类。

积累多了, 头脑中的知识自然就多而杂, 要让杂乱无章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形成一个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梳理是必不可少的。如, 表达技巧知识梳理, 古诗词常用意象指向, 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归类等, 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学中经常出现你问表现手法, 学生答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这些令人尴尬的事情, 显然是学生不善积累梳理的结果。再比如学生对成语掌握困难, 可指导学生分门别类进行简单的梳理, 一个类建一个档案, 考试或者做练习时, 遇到一个填入一个, 三年下来, 各个类别的成语就很熟悉了。

(2) 梳理要讨论探究。

梳理比积累更难, 教师要善于组织专题, 让学生讨论、归纳, 帮助学生建立条分缕析的知识网络。如我在上古典诗歌鉴赏课时, 要求学生讨论:“古典诗歌中诗人主要表达哪些情感?”学生举例、探讨, 内容涉及相关诗人及处境, 诗词及感情, 表达及技巧等。通过学生的探讨, 最后古典诗歌的情感分类不言自明。

(3) 梳理要比较交流。

语文学习中有许多知识需要比较, 在比较交流中明确知识体系。如文言文中学到的“以”字, 有时相当于“而”字, 这两字有何异同?为解决此问题, 我要求学生把凡是已学过的文言文中出现的“以”字和“而”字相关的句子记录下来, 排成一队, 用法相同的归成一类, 看可以归成几类。整理完毕, 每组抽学生进行交流。“以”、“而”的用法就一目了然了。再比如教学《琵琶行》一诗, 我特从比较艺术方面设置了三组比较:一是琵琶女与王熙凤、贾宝玉的出场比较;二是白居易音乐描写与李贺《李凭箜篌引》音乐描写之比较;三是作者与琵琶女身世比较。论题研讨完成, 教学的深度和学生知识的广度充分彰显, 学生素养有效提升。

三、督促措施得力

许多语文老师都要求学生积累, 比如做读书笔记、做卡片、剪报等, 但往往是任务布置了, 没有下文, 不检查、不指导、不帮助, 听之任之, 有名无实。因此, 教师要定期检查, 时时处处指导帮助学生。对于必背的经典诗文, 必须要求学生篇篇落实, 人人过关。也可专题考试, 以考促记。

篇4:如何梳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一、积累与梳理的内容

一是语言材料。我们的学生至少要掌握能满足生活、学习和工作需要的足够的词语,如果要求再高一点,则希望能掌握尽可能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包含现代汉语的普通词语和一些必要的专门词语和“熟语”,还有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要通过诵读积累一些精彩的篇章。另外,许多学生还喜欢积累一些名言警句,这样做是有道理的,不少名言警句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也常常有助于增强表达的力量。这些语言材料是供随时“提取”和组配运用的。要积累的语言材料应该是文化含金量高,具有语言典范性和强大的精神渗透力。对于日常学习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平时在阅读、背诵和与人交流中,可以随机获得许多语言材料,而这些积累起来的材料往往是散乱的。通过适当途径的梳理,这些材料有可能形成某种联系和条理,从而增强在“储存器”中的“活性”。

二是语文知识。这里的“语文知识”是指语文学科的知识,涉及到语音和文字、词语意义、词句篇章结构规律和根据情境组织语言恰当地表达的规律,言语作品的体裁格式,等等。

三是学习方法。平日的学习中,逐步掌握了一个个具体的学习方法,例如,批注的方法,做笔记的方法,制作卡片的方法,等等,天长日久积累了一批学习方法。经过分析归类的梳理,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可以有所提升,学习方法的运用水平可以有所提高,这样才可以实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四是相关知识和素材。这里所谓的“相关知识”,是和语文的学习与运用密切相关的背景知识、附带的知识。这一些不属于本学科专门的知识,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相关知识,即便十分精通语文本学科的专门知识,可还是不能顺利完成听说读写的任务。

二、积累与梳理的方法

语文积累可以积累在头脑里,也可以积累在其他可供自己随时取用的地方。“记忆”(表示“记住、保持在脑子里”)是一种积累。然而,我们不可能把一切语言材料和相关的东西都保持在脑子里,事实上也没有必要不计成本地把所有这一切都用“记忆”的方式逐渐聚集起来。语文积累,有一些是必须保持在脑子里的,有一些可以暂时甚或长久地用别的方式加工存放,例如,用笔记本、卡片、电脑、剪报之类的方式存放。

读书是语文积累的重要环节。词语篇章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丰富起来的,良好的语感也是靠“读”书读出来的。無声的阅读会给我们带来语文的积累,出声的朗读、背诵(“抄写、默写”作为对朗读、背诵的补充和强化)更是语文积累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读”的过程中,不但积累了词句篇章,而且也积累了语文知识,增加了语言感受力、文学鉴赏力的蓄积。从前,人们写文章时往往要斟酌:有没有这样的说法?这样写通不通?写完了文章要从头至尾喃喃地念,念到不顺口的地方,就提笔修改,改了一遍再念,如果还有不顺口的,再改。从前的人写文章就这样边念边改,反复念反复改,直到完全“顺口”通畅为止。这样改出来的文章才可能读起来上口。而这里所谓“通不通”“顺口不顺口”,其实就是运用他们的语文知识来判别文章符合不符合语法规范的标准。

运用语言表达交流的实践也是语文积累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不仅有词语、表达方式的积累,还会有动态的、具有现场特征的语文知识的积累。这比起静态的单向接受的语文知识更有活力。

高中学生的语文积累工作,应该有不同于小学、初中阶段积累的特点。多数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还没有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他们的语文积累有课程和教材所规定的,也有自己学习过程中随机获得的。学生进入高中,一般都会产生大致明确的学习需求,因此一些相关知识和素材的积累就要围绕自己选择的方向来展开。

根据某个目标,制作卡片、整理笔记、做一些题目,这些既是积累,也是一种梳理。围绕一个特定的内容,选择比较典型的素材和相应的方式,有时或许还要创设一些情境,开展以语文的积累梳理为基本目标的实践活动。这是许多学校在语文教育中取得成功的经验。

篇5:高中语文师说的文言知识点

高中语文师说的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三、一词多义师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③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①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③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5.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6.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7.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9.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10.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三)倒装句

1.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

2.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

5.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高中语文师说的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长和幼的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高中语文师说的创作背景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公元801—公元802年),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作者到国子监上任后,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作者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篇6: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3、共其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8、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9、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

10、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今义:指山东省。

11、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12、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以北地区。今义: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13、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地区。今义: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14、庄则入为寿

古义:敬酒。今义:长寿。

15、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地讲述。

16、约为婚姻

篇7: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一.通假字(解释加点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__ __,________)

2.共其乏困(通__ __,________)..3.秦伯说(通__ __,________)4.失其所与,不知(通__ __,________)..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__ __,_______ _)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_ ___,________)..7.秦王还柱而走(通_ ___,_____ ___)8.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通__ __,________)..9.距关,毋内诸侯(通_ ___,_______ _)

10.要项伯(通_ ___,________)

..

11.不敢倍德(通__ __,_____ ___)12.不可不蚤来(通_ ___,________)

..13.令将军与臣有郤(通__ __,________)

二.古今异义(解释加点字)

1.行李之往来(古义: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________)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__________)5.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________________)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__________)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________________)8.诸郎中执兵(古义:________________)9.....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________________)10.断其左股(古义:________________)

..1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________________)12.约为婚姻(古义:________________)

....

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

14.将军战河北(古义:________________)....三.词类活用(解释加点字)

1晋军函陵()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邻之厚,君之薄也()

4越国以鄙远()

...

5朝济而夕设版焉()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7函封之()8 又前而为歌曰()..9 乃朝服,设九宾()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11使使以闻大王()12 箕踞以骂曰()...13 其人居远()14 皆白衣冠以送之()...15 进兵北略地()16群臣怪之().. 17籍吏民()18范增数目项王()

..19刑人如恐不胜()20道芷阳间行()

..21沛公欲王关中()

于是项伯复夜去()

..23 吾得兄事之()24 日夜望将军至()...25 常以身翼蔽沛公()

头发上指()..27 项伯杀人,臣活之()28从百余骑()

..29 素善留侯张良().四.一词多义

1、鄙 :① 越国以鄙远()② 蜀之鄙有二僧()③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④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⑤孔子鄙其小器()⑥敢竭鄙诚,恭疏短引()⑦北蛮夷之鄙人()

2、敝:①因人之力以敝之()②敝人()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敝帚自珍()

3、兵:①不得持尺兵()②不及召下兵()③秦兵旦暮渡易水()④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⑤弃甲曳兵而走()⑥故上兵伐谋()

4、辞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③王粲长于辞赋()④辞楼下殿,辇来于秦()⑤单于使卫律召苏武受辞()⑥一言半辞()

5、顾 :①顾计不知所出耳()②荆轲顾笑武阳()③三顾臣与草庐之中()④大行不顾细谨()⑤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⑥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⑦终已不顾()

6、见 :①秦王必喜而见臣()②而燕见陵之耻除矣()③私见张良,具告以事()④图穷而匕首见()⑤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⑦汝真女子之见()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⑨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7、举 :①愿举国为内臣()②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③杀人如不能举()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⑤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促()⑥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⑦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⑧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⑨ 举首蹙頞而相告曰()

8、穷:①图穷而匕首见()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③穷则独善其身()④复前行,欲穷其林()⑤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9、若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③仿佛若有光()④若入前为寿()⑤若属皆且为所虏()⑥彼与彼年相若也()⑦桑之未落,其叶沃若()⑧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援木而求鱼也()

10、胜:①沛公不胜杯杓()②刑人如恐不胜()③何可胜道也哉()④此时无声胜有声()⑤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11、说 :①说尽心中无限事()②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③范增说项羽曰()④秦王必说见臣()⑤《师说》()⑥诣太守,说如此()

12、微: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④味苦而微辛()⑤其文约,其词微()⑥微服私访()⑦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13.许 :①许之()②先生不知何许人也()③时人莫之许也()④潭中与可百许头()⑤问渠那得清如许()五.重点实词、虚词(解释加点字)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2.郑既知亡矣()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4.朝济而夕设版焉()5.唯()君图之 6.进兵北略地()...7.愿足下更虑之()8.以试人,血濡缕()9.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10.比....诸侯之列()11.愿大王少()假借之12.乃引()其匕首提()秦王13.旦...日飨()士卒14.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15.君安()与项伯有....故16.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17.披()帷西向立18.卮酒安足()辞19.窃....()为大王不取也20.会()其怒,不敢献 ..六.特殊句式(请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乱易整,不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此亡秦之续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倒装句

1、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及宾客知其事者。(“者”,定语后置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省略句

1、晋军函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敢以烦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不敢与忤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荆轲有所待,欲与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嘉为先言于秦王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为击破沛公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9、加彘肩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燕见陵之耻除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属皆且为所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参考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一.通假字 1.(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通“供”)3.(说,通“悦”)4.(知,通“智”)5.(“反”通“返”,返回)6.(“振”通“震”)7.(“还”通“环”,绕)8.(“卒”通“猝”,突然)

9.(“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10.(“要”通“邀”,邀请)12.(“倍”通“背”,背叛的意思)13.(“蚤”通“早”)

14.(“郤”通“隙”,隔阂、嫌怨)二.古今异义

1.(古义:出行的人)2.(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3.(古义:那人)4.(古义)眼泪5.(古义)礼品6.(古义)走投无路7.(古义)袒露一只臂膀8.(古义)宫廷的侍卫9.投击10.(古义)大腿11.古义:崤山以东 12.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13.古义:不同一般的事14.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同下文“秦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3(“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4(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5(“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6(“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7(函:名词当状语,用匣子)8(前:名词当动词,上前)9(朝服:名词当动词,穿起上朝的衣服)10(迟:意动用法,认为„„迟缓)11(闻:使动用法,使„„听到)12(箕踞:名词当状语,像簸箕一样)13(远:形容词当名词,远方)14(衣冠:名词当动词,穿衣戴帽)15(北:名词当状语,向北)16(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17(造户籍册或登记)18(使眼色)19(用刀割刺)20(取道)21(称王)(连夜)23(象对待兄长那样)24(每日每夜)25(像翅膀那样)26(向上)27(使„„活)28(使„„跟从)29(交好)四、一词多义

1、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②边远的村邑 ③鄙陋 鄙俗 ④轻贱 ⑤鄙薄 轻视 ⑥自谦之词 ⑦鄙陋 鄙俗

2、敝 :①损害,衰败

②谦词

③疲惫④坏,破旧

3、兵 :①(兵器)②(士兵)③(军队)④兵器 武器 ⑤兵器 武器⑥用兵的策略

4、辞 :①推辞②告辞③古代的一种文体④辞别告别 离开⑤审讯审问 ⑥言词、话

5、顾 :①但,只是,不过②回头③探望,拜访 ④考虑 ⑤反而,却⑥顾念⑦回头

6、见 :①召见②表被动③会见④现,露⑤引见,使„„见⑥看见的东西⑦见识,见解⑧表被动 ⑨偏指动作一方,我

7、举 :①全②举起③尽④举行 发动⑤推荐 推举⑥ 攻下,占领⑦ 拿⑧举起 抬起⑨全 都

8、穷:①(尽,完)②(穷尽,完结)③(困窘,处境困难)④(穷尽)⑤(尽头)

9、若 : ①(如果)②(及、比得上)③(好像)④(你)⑤(你们)⑥(相似)⑦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⑧这、这样

10、胜:①(禁得起,受得住)②(尽、完)③(尽、完)④(胜过、超过)⑤(优美、美好)

11、说 :①(讲述,谈说)②(言论,说法,主张)③(劝说,说服)④(喜欢,高兴)⑤(古代一种文体)⑥(陈述)

12、微:①(如果没有)②(身份低微)③(暗暗地)④(略微)⑤(微妙,深奥)⑥(隐蔽,不显露)⑦(偷偷地,暗暗地)

13.许 :①(答应)②(处所、地方)③(赞成、同意)④(表示约数)⑤(这样、这么)

五、重点实词、虚词

1.还2.已经3.况且4.(渡河)5.希望6.(夺取)7.(改变)8.(沾湿)9.(赠送)10.(并排)11.(稍微)12.(举起)13.(犒劳)14.(估计)(抵挡)15.(怎么)16.(料想)17.(分开)18.(值得)19.(私下)也20.(正赶上,恰巧)六.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这是我的过错。

2、用散乱来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3、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小子!

4、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5、如今人家有大功反却要攻打人家,是不合道义的。

6、(他)是沛公的护卫樊哙。

7、这是走秦朝灭亡的老路啊。

8、如今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

9、之所以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是为的防备其他盗贼窜入和意外的变故。

(二)倒装句——

1、那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呢?

2、因为郑伯(曾经)对待晋侯没有礼貌

3、倘使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4、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

5、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

6、把沛公的话一一报告了项王。

7、能够在这里又见到您。

8、我怎么会这样!

9、大王来的时候带什么?

10、沛公在哪里?

(三)省略句——

1、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

2、我怎么敢用(这件事)来烦劳您。

3、如果放弃进攻郑国而把它作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4、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来购取他的头颅。

5、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

6、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

同他一起去。

7、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

8、为我打败沛公的部队!

9、把猪肘放在(盾的)上面。

(四)被动句——

1、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2、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去了。

上一篇:严抓工程质量安全,争创一流监理企业下一篇:一、二年级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