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游玩的作文

2024-04-10

桂林山水游玩的作文(通用18篇)

篇1:桂林山水游玩的作文

别人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所以我和妈妈就去了桂林游玩。

这次我们去了桂林许多有名的景点,如:世外桃源、象鼻山、漓江、印象刘三姐······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游览漓江了。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地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像一块无暇的翡翠;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两岸的奇风异景也不容错过哟。你看那独秀峰,怪石嶙峋的,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似的;九马画山的景色更为奇特了,你看峰顶那匹马儿,前脚抬起来,头朝上,好像就要跳出去似的;冠帽山的样子更为独特,整座山的样子就像是一顶冠帽似的,我想它的名字也是因此而得来的;五指山就像五个手指一样,一点儿也不亚于西游记里的五指山哟!如果这时你在看漓江的水的话,就能看见底下有一头大水牛,但又会错过了岸边的朝板山。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再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像是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当中。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啊!

这次我去桂林游玩了,感觉别人说的真对,桂林山水甲天下!

篇2:桂林山水游玩的作文

广东省潮州市城南小学301黄洛? 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天,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山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道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像,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艳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篇3:《桂林山水》的审美教育

第一步, 听听看看感知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 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 我认为很重要的一项任务, 就是教会孩子能发现美和感受美。”感知美是儿童初步的审美能力的体现, 它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感性地、直观地去把握对象的形象美。黑格尔说:“美的生命在于显形。”怎样把美的形象显示出来?多媒体可以再现情境, 运用线条、形状、色彩、声音等外在形式, 具体、直观地再现课文中丰富多彩的形象, 使形象由语言文字的间接显现化为一定的物质材料来直接显现, 增加感知强度。教学中, 我利用多媒体把一幅优美的桂林山水图展现在学生眼前, 同时播放课文配音朗读, 让学生边听边看, 并提出问题: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进入到桂林山水的美景中, 对课文描绘的景物有了一个完整的感知, 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美丽。

第二步, 读读想想欣赏美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 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 通过这一桥梁, 读者才与作者会面, 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 和作者的心情契合。”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只有让学生用情去品味, 才能与作者共鸣, 受到震撼。本文语言洗炼、令人叫绝, 通过对课文美词佳句的赏析, 可以拉近学生与美景的距离, 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学时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 思考课文怎样用绝妙的语言描写山的“奇、秀、险”与水的“静、清、绿”。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领悟到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 再对课文开头和结尾略加分析, 一幅“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的山青水秀图再现眼前, 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 更加激起了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强烈感情。

第三步, 画画写写创造美

创造美是美育的最终目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 天天是创造之时, 处处是创造之地。”可见,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美的能力。教学本文时, 通过对美景的观察, 课文的朗读, 语言的剖析, 学生对课文所包含的美有了感知和欣赏, 但是还没有达到最终目标。课文第三自然段写到桂林的山形态万千。教学时, 我先问:“形态万千”是什么意思?这里写到哪几种形态?接着问:“这里的山峰还有些什么形状?你能用画笔画一画吗?学生兴趣高涨。画完后, 举行了一个简单的画展, 学生可真是画得奇形怪状。最后我作了补充介绍:是啊, 桂林的山千姿百态, 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斗架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希望同学们将来成为一名画家, 用你们心中的色彩去画出这里的奇山秀水!

篇4:悠悠的桂林山水

说起象鼻山,顾名思义那是一座酷似巨象伸长鼻子吸水的山,清澈的漓江水涓涓的流淌着,悠悠的竹排船在水中轻轻荡过,看象鼻山青山葱翠、秀竹翩翩,望江面小船荡荡,岸边烟雾缭绕,心旷神怡。

听那里的山民说,象鼻山有一个神话传说:天宫有一头玉象看到人间桂林美景被它迷住,于是来到这里,帮助人们搬运重物。百姓们十分喜欢它。常带它到漓江洗澡。有一天,玉皇大帝游玩时发现少了一头玉象,于是勃然大怒,派李天王寻找玉象并要处死它。李天王找到玉象的时候,它正在漓江饮水,李天王用照妖镜一照,玉象就变成了石象,也就是现在的象鼻山。

唐代大诗人韩愈曾赋诗一首:“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说的就是桂林山水之美。

漓江的水清悠悠、蓝靛靛、凉爽爽,“哗啦啦”的流水声像是一曲悠扬的曲子让人百听不厌。坐在船中欣赏漓江两岸的无限风光,如诗如画、如绢如丝,连绵不断的山峰或开阔或狭小,平地拔起,千姿百态。两岸高大潇洒的凤尾竹像是夹道欢迎我们的好客主人。据说当年周总理来到这里看到山美、水美的漓江岸边光秃秃的,似有遗憾地说:“要是有些竹子就好了。”桂林人听后就在漓江两岸种植了大量的凤尾竹,迎接着八方游客。一个又一个山景映入眼帘:父子岩、磨盘山、望夫山、九马画山向我们走来。我和爸爸、妈妈接应不暇,仿佛贺敬之的那首诗就响在耳边:“心是醉呀,还是醒?水迎山接入画屏!画中画—漓江离我身千影,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这种意境在心中的回应就是这样的美。依在爸爸的怀里,我仿佛也成了这画中的景色,幸福融入其中。

篇5:桂林山水游玩记

暑假,我与妈妈去桂林游玩了一趟。

我们在漓江坐上竹排,顺江而下。我把脚伸进水中,水浪抚摸着我的小脚丫,拍打着,舒服极了。水清澈见底,能看见水里游动的小鱼,有的时候,在两岸绿山的映衬下,又觉得水碧绿至极,好象一块光滑的玉石。水流十分缓慢,能照见晃动的人影。船缓缓前进着,偶尔会激起了一道道波浪,形成一道 道透明的.水幕,有时会有几颗晶莹透亮的水珠溅到我的身上。

游完了漓江,又去了世界著名的银子岩溶洞。一进洞,凉爽马上扑面而来,在潮湿的洞中,我们小心翼翼地行走着,脚下的小道,时宽时窄,石笋乳滴下的水滴,不时掉在我身上,一丝丝地增加着凉意;我们用手轻轻地敲打石壁,石壁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奏着好听的自然之歌;岩洞里景物繁多,颇为壮观,有大佛念经,有两柱撑天,有瑶池仙境,有猴子迎客,等等……,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了这么雄伟的地下殿堂。

我爱桂林,我忘不了桂林的美景!

篇6:去桂林游玩的作文300字

来到了漓江,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到处都是花草树木。最多的,当然是水了。漓江的水清得能看见水里的细沙和石子,绿得像一块巨大的碧玉。水流慢得你几乎感受不到它在流动,只有从船只驶过的水面上的波纹才能发现它的流动。漓江边种满了树木,树木就像一个个卫士,一年四季都挺拔地保卫着漓江。漓江边的花儿就像一个个可爱的小姑娘站在江边,对着人们微笑,它们还招引来许多蜜蜂采蜜。

来到了阳朔,那里的街市灯火辉煌,到处洋溢着幸福、快乐的气氛。每当夜幕光降临,阳朔就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马路上一串串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银河,掉落人间。高楼大厦的彩灯,像五颜六色的焰火。阳朔的商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而且物美价廉。美食一应俱全,川菜、粤菜、俄罗斯菜、美国、法国等国的佳肴全部都可以在阳朔的饭店里找到,让游客们大饱口福。

篇7:去桂林游玩的作文300字

桂林是个旅游的好地方,美丽而又清澈见底的漓江,上面有不计其数的游船,吸引了许多游客。桂林漓江上最著名的就是象鼻山了,这座山矗立在漓江的最中心,它庞大的身子拱在那里,头上有两个洞,里面能放下两个9岁的儿童呢!最惊险刺激的就是头部下方的一个拱形大洞,洞的墙壁上淋过水的时候很滑,人爬上去时不时会掉下来。

漓江里有许多海鲜,有像一把宝剑似的中华鲟,有和扇子差不多的扁鱼,有一颗颗又大又鲜美的螺丝,还有美味的漓江小鱼等等 。因此,每位游客去那边都会大饱口福。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桂林就成了灯的海洋,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在夜宵店门前闪耀,古街上,有很多小吃摊,比如凉粉,凉皮这些美味的小吃等等。

篇8:桂林山水画的品质提升

一、桂林山水画的历史文化探究

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两千多年的历史,使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漫长的岁月里,桂林山水凭借迤逦的自然风光与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吸引着众多的艺术家为此挥毫泼墨,创作出大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桂林山水画作品,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章,刻下了两千余件石刻和壁书,为这里留下了许多古迹遗址。桂林的山水养育了桂林人民,桂林山水之灵气更是培育了一大批桂林山水画家。桂林是山水相映、相互辉映、有奇峰、清流、古榕、翠竹、渔火的互相衬托,孤峰不高,流水不浊,树木常绿等特点。漓江上下游弋,俊俏、巍峨的山峰,清澈透明的江中倒影,片片孤舟渔船,群峰林立,千山竞秀是山水画家们永恒追求的主题。

桂林山水画是指以桂林秀美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传统中国画为主体,以表现桂林山水自然本性的律动与意韵为目的。中国历史上就有很多画家通过桂林山水或以桂林山水成名,如15世纪的石涛,以及20世纪的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李可染等。广西老一辈画家帅础坚、阳太阳、黄独峰、涂克等也曾经创作出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漓江山水作品,为漓江画派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黄格胜、郑军里、阳山等为代表的广西画家,把创作重心放在描绘漓江山水和广西南方的风景上,形成了有着鲜明地域特色和独特艺术追求的画家群体,这些画家以共同的艺术表现对象和相近的绘画风格,在国内画坛独树一帜,引人瞩目,逐渐形成了“漓江画派”。

二、影响桂林山水画发展的因素

在商品市场的引领下很多作品随波逐流,媚俗,走捷径,搏出位。优秀的美术作品应是画家心灵的写照,绘画不只限于状物、悦目,而且要传情,要有创作的旨趣,要表达主题精神,同时也是画家的人生观、艺术观,以及理想气质、人格、兴致、趣味等多元素的综合体现。很多作品一方面受到传统思维方式的惯性影响;另一方面为了应对时代要求和市场需求而致使作品庸俗化,缺乏理论的支持,自身又匮乏文化的滋养,缺乏对文化的深度把握,功利性是影响桂林山水发展的主要因素。

内涵表现的浅显,对传统艺术精神的理解不够。也是影响桂林山水发展的一个方面。过于追求制作手段的新颖,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艺术语言的锤炼。山水创作应将形与神完美结合,追求一种形之外的神情,同时也是将自然之性和人心之悟的完美结合,追求一种心灵的释放与宁静。

三、提升桂林山水画品质的建议

(一)要从传统出发,继承传统领悟桂林山水的气场和精神

桂林的山水画写生与创作,要抓住其特有的地方特色,各地的名山大川都有其特色,如黄山奇、峨眉秀、华山险、青城幽,这都是它们的特色和总得感受。桂林漓江的清秀旖旎与西北的黄土高原,在气质和形象感受上都有很大区别,所以我们在画桂林山水画时要细心的分析、研究和体会,选择最能体现桂林地方特色的景色,加以表现,主要区分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区分阴晴雨雾的自然变化,分清对象是石山还是土山,是火成岩还是水成岩,给予充分而真实的表现。

(二)全新的创作理念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他的语言形式和形式表达的终极目的都是对一种文化的阐释。当代很多以桂林山水为题材的作品,仔细揣摩这些作品,似乎都被一种绘画的形态模式所局限,并且被用以充当一种所谓回归传统的出路时,就已经远离了真正的传统本质,这种表象与本质的脱离,体现了绘画本体精神的空泛与绘画意识的不明确。面对一幅优秀作品,我们更多的是偏重对笔墨技巧的研究,忽略了个性化的典型形象塑造。试想没有个性化的造型,怎样表现个性化的意象。因此,如何提升桂林山水的品质应放在充实提炼和深化内涵这两个方面,充实提炼使表达更大胆也更有力度,深化内涵则是为了更好的体现当代山水画家的社会责任。

有些人所画的桂林山水总是不大像桂林山水,如何抓住桂林四季常绿的南方特色,把漓江烟雨迷离的景色,以及青山、绿水、石洞、丛竹表现的生气勃勃、烟云满纸、耐人寻味,就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技法方面对于构图、笔墨、皴法、色彩加以不断地创新。赋予桂林山水雄伟的气势、深远的意境。

在新的视觉形式冲击下, 各种技法似乎已经远离了传统的形式。有些参展作品又大又满又琐碎, 为了夺得评委的眼球, 而且这种作品几乎成了一种模式, 我们正在远离中国画本体,已至许多作品展后就被遗弃,没有什么用场。国画家成长的周期最为漫长,因其功力学养的积累是决定画家成功的关键,作为中国画家,一生却在修炼传统文化的要义,中庸之道,宁静淡泊。为了获取一时的成功是与真正促进品质的提升相背离的和不协调的。当代山水画的发展应因循艺术发展形态,倡导当代中国主流价值和绘画评判标准,树立注重内在精神和社会文化共识的审美情态。我们要坚定民族艺术的自信,着力研究中国画的规律,形成与建立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法与形式秩序。

(三)将桂林山水打造成桂林文化事业的品牌

当代桂林山水画的发展应因循艺术发展的形态,我们要切实打造有国家性乃至世界性影响力的桂林山水画品牌。倡导当代中国主流价值和绘画品评标准,树立注重内在精神和社会文化共识的审美情态,提升桂林独特的本土文化品质感。我们应正确处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关系,提高画家自身的学识修养,以益于启迪心志、陶冶性情。赋予桂林山水画高度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内涵,打造山水文化这一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得益彰的文化艺术品牌,逐渐形成中国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地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精品力作,从而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四、结论

篇9:桂林山水是怎样形成的

“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啊。”人们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那么,桂林的奇山秀水是如何形成的呢?

原来,桂林山水这罕见奇景的创造是大自然的杰作。在许多万年以前,广西一带被汪洋大海所淹没,在海底沉积了大量的石灰质,形成了很厚的石灰岩,并且分布也非常广阔。以后由于地壳的运动,这里的海底逐渐变成了陆地,流水将石灰岩溶解带走。从物质结构上来說,石灰岩的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能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解。温度越高,石灰岩溶解得越快,因此溶解是石灰岩被破坏的主要方式。这种破坏方式使岩石在破坏后不会形成大量的泥沙使江水浑浊,而是溶于水中,所以漓江的水是清澈透明的。同时,这种破坏过程不像一般岩石那样由表及里,层层剥落,而是水流到哪里,哪里就受到破坏。只要石灰岩有裂缝,那么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就会见缝就钻,时间长了,水就能将裂缝渐渐溶成空洞,并且不断冲刷,使缝隙不断地扩大。如果这时石灰岩的缝隙是直立的,那么空洞就会变成漏斗状的洼地。当它们继续扩大且彼此相通时,那么石灰岩就会剩下孤立的残柱。这就是课文中所說的“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奇峰怪石了。

篇10:桂林山水游玩的作文

我想去欣赏桂林的山。桂林的山好像一个绿色的屏障,山上绿树丛生。桂林的山更加奇特,可谓奇峰罗列,怪石嶙峋,有的如金蛇狂舞,有的如烈马腾空;有的像挺着胸的巨人,有的像扭着腰的仙女;有的像饮水的大象,有的像前行的骆驼……一座座都是大自然天才的杰作。我想去好好欣赏它的骆驼石、象鼻石和老人石。桂林的山很险峻。站在山上,好像一不小心就会从上面掉下去,打破漓江水的平静。每当夜晚降临,桂林的山就仿佛穿上了七彩的花衣,美丽无比,让你仿佛置若仙境。

我想去感受桂林的漓江。漓江的水非常非常的清,清的能看见江底的沙石、小螃蟹和小游鱼。漓江的水很静,静的像一面镜子,静的像漓江的水就不流动。漓江的水很绿,绿的像一块翡翠。想着想着我就恨不得驾上上一叶小舟,行驶在这碧波荡漾的漓江之上,感受一下“人在画中游”的幸福。

我想去吃桂林的名吃。来到桂林,不吃桂林的米粉就算白来了。桂林的米粉色泽鲜艳、味道可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色、香、味俱全了。这地方的米粉极多,你想吃什么味道,就有什么味道。桂林还有一句俗话“狗肉滚一滚,神仙站不稳;闻到狗肉香,和尚也跳墙。”到了这不尝尝狗肉也算白来了,那个香气十里以外都能闻到。

篇11:描写桂林山水的作文

清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照耀着大地。漓江上,阳光没收了江水的绿,把它染成了耀眼的金色。零零星星几点渔船点着几盏灯火,仿佛是天空中的几颗启明星。两岸的山,也呈墨绿色,奇峰罗列,各不相连。远远望去,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中午,我们乘着船,荡漾在漓江上。水碧绿碧绿的,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水面静极了,好像一块未打磨的镜子,没有一丝波澜。两岸的青山,揭开了雪白的面纱,将她美丽的容颜展现在我们面前。她们形态万千,像吸水的巨像,像奔腾的骏马,像站岗的士兵……从船上往两边看,青山好像侍者一般,一边欢迎我,一边为我们打开重重大门,为我们展现出一帧帧美丽的画面。船继续向前行。两边的田野一块黄,一块红,一块橙,在田里耕地的老者,就像是地毯里镶嵌着的宝石。

傍晚日落之时,漓江就像一面镜子,倒映着墨绿的青山,倒映着深黑的渔船,还倒映着五彩的梯田,好像要把所有的风景都收归已有。天空中,云彩颜色各异,红似火,黄赛金,粉如霞,有的像凶猛的大狗,有的像威武的狮子,还有的像吃草的绵羊……真是千姿百态。

篇12:描写桂林山水的作文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天,我慕名前来,观赏山清水秀、青山碧水的美丽城市DD桂林。

在桂林,你不仅仅能够欣赏到美丽的漓江,而且还能够看到别具一格的象鼻山。

桂林的水DD漓江。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令人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能够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的犹如一块巨大的翡翠上镶上了闪亮的金子。风提着裙子姗姗走来,安恬的江面上顿时泛起密匝匝的弧纹,难道不像是老奶奶皱巴巴的脸吗?漓江,你真美!

桂林除了有美丽的漓江以外,就是别具一格的象鼻山了。象鼻山高高耸立在美丽的漓江上,好似一只小象在饮水。妈妈告诉我:“关于这只大象,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呢!据说,这只大象曾是天帝的坐骑,见过世间的所有美丽、迷人的景色。当它看到桂林时,被这个美丽的地方深深地吸引住了。天帝无论怎样,它就是不回去,天帝一气之下,拔出宝剑刺死了他。而大象则化成了一座大山,坐落在此,守护着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听完这个故事,我想:那里不愧是广西的旅游胜地,连见过世间美景的大象都被它深深地吸引了,更何况我这个无名小卒呢?在爱神岛的岸边,有数十头石象,有的饮水,有的嬉戏,还有的正目不转睛地欣赏着象鼻山的咧!走在山路,象鼻山的山路陡峭,可狭小的山路旁则有着嫩绿的青草,翠绿的树木,鲜艳的花朵,这些美景使我忘记了脚上的疼痛。象山,真是别具一格!

篇13:桂林山水游玩的作文

桂林山清水秀、青翠峭拔、洞奇石美, 甲天下的山水孕育了独特的人文环境。桂林山水与雁山云影交汇共唱水墨风流., 形成风格独特, 韵致新颖的梦幻山水自然生态。桂林山水甲天下, 梦幻桂林入画来。江南秀美的湖光山色, 锦绣多姿的田园风光, 云锁山头水系天, 渔翁垂钓在江边, 组成了一个个诗画交融的梦幻意境。

付黎明教授以执著的追求和开拓精神, 创造了自己在桂林山水画表现上的新形式和法则。特别是人们交口称赞他笔下提炼出漓江行舟的飞扬神采, 与嵯峨山峰的跌宕韵律, 其艺术形象体现了他对桂林山水形态美、色彩美和意境美的追求, 以及所倾注的人文精神。他从理论上探究桂林山水画的美学规律, 构建了他自成体系的艺术观点和绘画风格。本文展示的24幅作品, 呈现出付黎明教授笔下的梦幻桂林山水风韵, 群峰倒映山浮水, 无山无水不入神。

篇14:桂林:山水间的纠结

自秦凿灵渠,汉伐交趾,桂林就是中原文化输入岭南的重要通道。到了唐宋时期,它更成为了沟通中原腹地与南方乃至整个东南亚的“西南会府”。2000多年来,这片绚丽奇绝的山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见证着一个又一个时代的风云变迁。

然而,时至今日,当城市化浪潮在华夏大地上汹涌涤荡,当整个中国都热情地置身于国际化都市的造城漩涡中的时候,桂林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变与不变的纠结之中。

隐形的翅膀

桂林的未来仍将是一座旅游城市。对这个定位,恐怕没有人会有异议。1973年,国务院就确定桂林市为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1982年,它又成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8年,桂林荣获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新中国的历任领导人,以及尼克松、卡特等许多国家元首、政要,都曾到此一饱秀丽风光。“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韩愈所勾勒出的这幅桂林美景,一直是中国的骄傲。

据官方公布的数字,自1973年发展旅游以来,到2011年5月,桂林已接待1亿多人次的国内游客、1500万人次的入境旅游者,以及150多位外国国家元首及政要。2010年,“印象·刘三姐”等一系列重点旅游文化品牌项目的推出,更使桂林闻名遐迩,当年接待旅游总人数为2246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者148万人次,6成以上为欧美游客。2013年,入境桂林的游客突破了3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29亿元。在刚刚过去的马年春节黄金周,桂林入境游客达到了43.44万人,同比增长16.06%,旅游收入高达4.6亿元。

然而,实事求是地说,游客们的热情绝大多数是冲着山水而来的,无论是“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四绝”,还是“烟雨、光影、珍禽、异木、名苑、古迹、田园、村镇”的“八胜”,人们或许都耳熟能详。而对这座山水文化名城的文化魅力,许多人可能知之甚少。可以说,山水的名头盖过了文化的珍馐。

而事实上,山水和文化是桂林旅游资源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是这座城市的两只翅膀。仅靠山水之魅已经如此热络,如果能够两翼齐飞,桂林的旅游经济还会飞得更高。

桂林建制始自汉武帝时期,一直是广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历史悠久,加之山水绮丽,必然名人辈出,所谓地灵人杰。翻开桂林的历史画卷,你会看到名噪一时的唐代桂州三才子曹唐、曹邺、赵观文,晚清四大词人中的王鹏运、况周颐,更有石涛、李熙垣、李秉绶、罗辰等丹青大师们挥洒翰墨,林秀甫携桂剧四大名旦粉墨登场。

自隋唐开科取士至清末代皇帝宣统退位的1300余年中,广西一共出了9名状元,有6个出自桂林。唐昭宗亁宁二年(公元895年),临桂人赵观文成为广西第一位状元。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永福人王世则殿试“首魁第一”,宋太宗亲自赐宴“琼林苑”,即“进士赐宴”,此后成为历代皇帝廷试后隆重款待士子的重典。

另一个状元——临桂四塘人陈继昌可谓神童,诗书过目成诵,14岁考秀才取案首,22岁乡试考举人中解元,29岁进京会试得会元,殿试钦点状元,史称“三元及第”,加上秀才考第一,共谓之“四元”。所以,陈家祠堂曾挂有一块“四元匾”。在中国千年科举史上,共有13位三元及第者,陈继昌是最后一人。

同样少年英才的还有龙启瑞。他自幼家贫,父母以贩卖松柴为生,故发愤读书,12岁以案首入泮,20岁中举,27岁点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此人攻经史,通音韵,有《古韵通说》、《经德堂诗文集》等著作传世。

据《广西通志》记载,清代从顺治十四年至道光二十年(1657-1840年)的180余年间,广西11府共考中举人3250人,其中仅桂林府就有1639人,故有“广西科举考桂林”之说。

清人梁章钜任广西巡抚时,令人搜罗唐以来广西各地560多位诗家共3600余首诗,汇编成57卷的《三管英灵集》,其中收录清桂林诗家作品30多卷。清同治六年由巡抚张凯嵩序刻的《杉湖十子诗钞》,前4位作者汪运、高书浚、朱琦、龙启瑞都是桂林人。至于名震晚清和近代中国词坛、开创“临桂词派”的王鹏运和况周颐,更是一代词学宗师。

同为桂林人的大画家石涛,原名朱若极,为晚明末代靖江王朱亨嘉之子,因绘画有名而两次受到康熙皇帝的接见。其“师古人之心”的画论为近代绘画大师齐白石、黄宾虹所激赏,“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金农、高翔均尊他为宗师。

凡此种种。这些与山水同样奇绝的文化历史,桂林人也许知道,而传播得似乎还欠广远。拥有山水之秀的非桂林一隅,藏有文化之珍的也非桂林一城,但山水与文化相映相辉的,却不多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的巧思精华加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立体的美丽桂林。

膨胀的城市

1990年,北京的一位朋友第一次到桂林,对它的评价是:像是一个“盆景”,古灵清奇且袖珍。而今天,这种感觉应该不会有了。自从1998年桂林地市合并,这座城市已经拥有12县5城区的2万7千多平方公里土地及510余万人口,堪称大桂林。

与城市面积同样膨胀的,还有人的心态。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对城市设施落后的抱怨一直不绝于耳:80万市民挤在漓江沿岸33.4平方公里的城区里,道路狭窄,行人接踵,车辆乱放,几乎没有什么现代的过街天桥——街道如此狭窄,也确实没有必要架设天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凡是到过桂林的人都曾看到:城里随处可见烟囱冒黑烟,电线密如蛛网,街道脏乱破烂,基础设施陈旧。如何让80万城区百姓、500余万城乡人民,以及10万以上的流动人口与优美的环境和谐相处、快乐生活,一直是摆在桂林建设者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建设是硬道理。1999年的城市大改造,2002年竣工了“两江四湖”的环城水系一期工程,一个“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山水城市建设规划已经初显。endprint

然而,在这样的建设中也出现了不少杂音。一位从厦门前来旅游的年轻人,在看到这几年疏竣的“两江四湖”时,被湖山之间的10多座景观桥逗乐了。他说,这不就是把美国旧金山金门跨海大桥缩小了架在桂湖上了吗?不伦不类的,那些设计的人是不是脑子有毛病?再细看,竟然还有欧洲巴黎塞纳河上的拱桥,也按比例缩小了镶嵌在这里。

说实话,这样的问题不仅在桂林。在我国各个城市的近几轮改建扩建中,暴发户式的模仿照搬,几乎在哪里都有出现,甚至形成了千城一面的景象。对于一些新兴城市来说,这样的景象也许是可笑,而对桂林这样的具有深厚积淀和传统特色的城市来说,恐怕更多的是心痛。

1999年桂林城市大改造之后,市里就没有留下一条完整的老街老巷子了,旧时城里的“三川、六漏、九井”等古董几乎消亡殆尽。举世闻名的七星岩前,花桥边的芙蓉石上,原本镌刻着当年坚守七星岩抗击日军的国军八百壮士功迹,文革时给人抹掉了,改成“毛主席万岁”。到了前几年,又被刮掉了,所有的历史都化成了粉尘。平乐县二塘镇的晋唐古墓群,1981年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几年地方上滥采锰矿,120座古墓荡然无存,只留下纵横的黄土沟壑。兴安县灵渠边的古严关,是秦汉以来至民国初年沟通湘桂二省的“楚粤咽喉”,1963年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年前我还去过,并撰文作了记录。可去年秋天再去时,原来古老朴拙的街巷变成了参差的新式楼房,只留下那座默默无语的古严关。关口萧瑟的秋风阵阵吹来,令人心中感到一阵酸楚。

2007年9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了“走进桂林”节目,时任桂林市委书记的高雄拿出一个装着漓江水的玻璃瓶对观众说:这是漓江的水,清澈、甘甜,达到国家饮用二类水标准。要永远保持这个标准,这是桂林历届党委、政府都要守住的底线。守住漓江的水,就是守住我们的家园!

真想多听一听这样的话!守住漓江的水,也要守住桂林城的文化,它们都是我们的宝!

上世纪末桂林城市大改造中,在拆除市中心的体育场时,成百个淘宝者拎着口袋睁大了眼睛守在工地现场——只要挖土机一响,天天都会有宝贝疙瘩出土,或者是元明清的铜钱、青花瓷,或者是清代的残碑。淘宝者乐了,更多桂林人的心疼了。

在建设中坚守,在开发中维系,才能有我们永远美丽的家园。

散淡的人

一位北京的朋友在到桂林前给所有有业务往来的人打招呼:“本人去桂林休闲度假一周,没紧要的事就不要打电话骚扰了。我就想实实在在做几天桂林人!”

对他来讲,桂林人的悠闲散淡令人好生羡慕。随便在大街小巷中转悠转悠,你就会发现这里的人们大多踱着碎步,不紧不慢地,与每天按分钟计算时间的北京相比,简直是太放松了。

而对闲散的另外一种理解,可能就是不求上进。一个20多岁的桂林小伙在北京一家跨国公司做工程师,今年过年回家探亲,对家乡颇多微词:经济发展太滞后,影响了人的素质和见识。事实上,类似他这样的一些青年人,大多都不会留在这座城市。他说:桂林就像个大一点儿的县城,连三四线城市都不是,比国内一般的大城市落后了二三十年。且不说他的评价是否科学,但从物价来看,桂林就是一个低水准的地方。直到现在,市里的桂林米粉仍是3.5元一碗,而在北京,早已经是20元一碗了!在桂林生活的人们挣不到什么大钱,但是消费也不高,所以也就安于这种低水准的慢节奏生活了。

早在唐宋时,桂林就是西南大都会,明清以来都是广西的省会,所以世代居住在山城里的“老桂林”,很有点儿像北京皇城根下的“老北京”,自身有蛮高的优越感,过日子讲究自得其乐,闲散惯了,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肯做。老北京人爱提笼架鸟,老桂林人也是。从前在桂林王城门洞里,就曾非常时兴斗蛐蛐儿,在我小的时候,每天放学后都会去看。还有些人爱拎着三两支钓鱼竿,到漓江边垂钓。现时,遛狗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哪怕荷包里只剩下十几块钱,也不肯放下架子去做事,早晚吮一碗米粉或两碗芝麻糊、几个糯米粑粑,草草填肚子了事。

桂林人并不是不精明,其实也是很会做生意的。但他们喜欢单打独斗,向心力不足。外省的人总会有好多的同乡会,唯独遍布九州的桂林人没有。从山海关到嘉峪关,从海南岛到北京,遍布全国的山水字画店和珠宝首饰店,好多都是桂林人开的。上世纪80年代初,香港有一些赝品字画流入内地,一些“脑瓜子灵”的桂林人马上就学会了,以五六十元一幅的酬劳让广西师大美术系的学生们画桂林山水,自己开字画店,转手卖给日本游客,标价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元,还美其名曰“打鬼子”。不久,市里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成百上千的民间工艺作坊,批量生产“桂林山水”。这种精明可是实实在在地搞乱了桂林的“风水”。

那时候,有许多农家毅然从艺,一家老小齐上阵,流水作业,“机械化”生产,每天都会有一包包的商品画发往全国各地。1985年,我进广西师大读研究生,收入微薄,不足养家糊口,便在课余,凭借自修的几句日语给字画店老板打工售货。我们把那些白发苍苍带着赎罪心理来桂林旅游的日本老人称为“战犯团”,因为他们像军队一样极有纪律性、组织性,只要团队中有一个受人蛊惑买了字画,其他的成员好像得到命令一样,立即“哈伊哈伊”地点头笑,哗啦啦让你把整个店里四壁张挂着的数百上千幅画都取下来,然后由领队统一结账。一场大仗打下来,老板们挣的少则几千,多则数万。

这样的买卖今天依然存在,而且还不止在字画。去年中央电视台就曝光了桂林的一件丑闻:一家旅游购物店自称把军工厂的旧坦克拆了,钢材做成电动剃须刀、马刀、菜刀、水果刀等,高价出售,欺骗游客,最终被罚款关门。还有一家珠宝公司,董事长诓骗游人说,当天是他双胞胎儿子的百日,本公司首饰例外大打折扣,一万元一个的手镯减至一千元。这样入情入理的欺骗都能有,你说桂林人的脑子灵不灵光?

还曾有这样的事:旅行社为游客一天安排了5个景点,其中有3个是购物的。看山水,要付出这样的代价,实在令桂林人脸红。如此下去,桂林山水可就会变颜色、变味道了。好在国家颁布了新的《旅游法》,市政府也已经开始大力整治野马导游和乱宰客现象,市场才渐入正轨。

闲散未必不是好事,生活安逸是人之幸福;精明未必就是好事,过了头就会害人害己,最终损害了这座城市的魅力。

如今的杭州,所有的景区免费对市民和游人开放,政府以此来吸引客源。这是聪明的做法。而在桂林,所有景点的门票都高得吓人:象山公园75元/张,七星公园60元/张,南溪山公园55元/张,伏波公园30元/张,叠彩公园35元/张,虞山公园46元/张,訾洲公园40元/张……有的公园还有园中园,对外承包的,须另外买票。游人游览一天,光门票就得花上个几百块,以至于市里面很难留住客人,顶多呆上一两天就走。这就不仅不精明,简直是不智慧了。

而临近的阳朔,这几年就搞得比较好,不光因为它有著名的“西街”,更因其大搞休闲度假游。当地人在“十里画廊”景区附近种了30余万亩的油菜花,非常吸引那些看惯了高楼大厦的广州人。去龙胜的龙脊和金坑梯田也是如此,所以现在已真正成了广州的后花园。

时代变了,桂林人也得与时俱进。否则,城市老了,街道小了,人闭塞了,智慧窒息了,终将会被时代所淘汰。

篇15:美丽的桂林山水作文

听爸爸说,阳朔最好的山水景点是漓江和小漓江。小漓江又叫遇龙河,据说是浓缩了的漓江风景,当然不能错过欣赏的机会。

我们租了两辆自行车,我和爸爸骑一辆,姐姐骑一辆。我们沿着公路大约骑了一个小时后,来到了被称为小漓江的遇龙河。在遇龙河上游的朝阳码头,我们租了一个竹排,就开始去体验遇龙河漂流了。

我们乘着竹排顺流而下。竹排是由10根又粗又长的毛竹编成的,一个40多岁的阿姨为我们撑竹排。我们一边欣赏着小漓江的山水风光,一边听着阿姨的介绍。不一会儿,竹排飘到了一个叫青蛙山的景点。这里有两座形象像青蛙一样的山,山头小、肚皮大,感觉像是两只青蛙在比谁的肚皮大小一样,青蛙山因此而得名。一路上,两岸的青山相对而立,我们依次欣赏着鸳鸯山、大拇指山……

遇龙河的水十分清澈,我坐在竹排上,看见水里的草一摆一摆的,好似在向我们招手似的。当我初看见水草时,还以为这里的水很浅,伸手一试,根本抓不住水草,其实这里的水有三四米深,可见水有多清亮了。

我们乘坐的小小竹排在江中游,还经过了好几个堤坝落差,每次落差都有江水溅到身上,凉凉的,很有趣。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我们也漂到了终点——大榕树。这次漂流体验,让我更加相信,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漓江山水甲桂林了。

篇16:美丽的桂林山水作文

来桂林不能不去那美不胜收的芦笛岩。

接着我们来到了芦笛岩,一进岩洞,我就被那美景深深地吸引了,芦笛岩里的岩石千奇百怪、形态各异,仿佛是石匠一刀刀精雕细琢的刻出来的,又好似艺术家画出的一幅幅画,栩栩如生,其实那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已,大自然还创造了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奇迹,那就是——千年大榕树。已经活了一千四百多年,繁衍了许许多多子孙,好像一个热闹非凡的大家庭一样。真是一棵长生不老的苍天古树呀!

桂林的山更是闻名中外,特别是象鼻山,它仿佛是人工造出来的,因为它的造型实在是太奇怪了,令人难以相信是自然形成的。桂林还有一个景色美到了能印上人民币的程度,那就是二十元人民币的背面——黄布倒影,黄布倒影的美才叫美,那座山格外的优美,,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的十分美丽,倒映在水里自然也很漂亮啦!

篇17:美丽的桂林山水作文

在桂林,最有名的山要数象鼻山了。大象的背上长满了高大的树木,可象鼻子和象腿却都是光秃秃的石壁。从远处看,像一只粗壮的大象驮着一块碧玉。一条长长的鼻子从嘴巴上面垂入水中,好像在吸水呢!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到了桂林,若不去阳朔等于没来过桂林。第二天,我们来到阳朔,游览漓江上的风光。上了游船,两岸的美景,慢慢地呈现在我眼前。漓江的水缓缓流淌着,像一条碧绿的玉带在丛山之间穿过。凤尾竹在水边随风飘摆,犹如一只只美丽的孔雀摇摆着自己五颜六色的羽毛。两岸的青山各不相同,随着船的移动,景色不停地变换着。看,那坐山上长满了高大的杉树,叶子绿的发亮,满眼郁郁葱葱;这边的山上却是怪石嶙峋,没有一点儿绿色。前面的山上有两块光秃秃的崖壁,从远处看,像一个巨人睁着两个圆鼓鼓的眼睛盯着我们呢。

在漓江中,最有名的景点就是九马画山了。在一块笔直的石壁上,“画”着九匹马,每匹马的形态姿势都不一样,活灵活现,浑然天成。有的马低头吃草;有的马昂首嘶鸣;还有的马撒开四蹄飞奔。在场的人无不称奇,连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也都赞美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篇18:《桂林山水》教学建议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2课。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第二自然段写漓江的水。作者并不先直接写漓江的水, 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 后用一个“却”字转折, 说明这些美景虽美, 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 显示出漓江之水更加迷人!接着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 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 清, 绿。用“感觉不到流动”凸显“静”;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清”;用“一块无瑕的翡翠”形容“绿”。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手法写桂林的山, 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 红叶似火的香山, 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随之写出桂林的山所具有的奇、秀、险的特点, 并运用十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形容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文章的末段以“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 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 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

教学建议:

一、自主预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桂林山水》一课文字优美, 想要使课堂教学灵动、艺术, 具有感染力, 课前预习必不可少。预习课文看似简单, 要做到高效预习是需要教师具体指导的。结合本课教学目标, 可以提出以下预习任务:

1.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自学生字新词。 (1) 认真拼读带拼音的生字, 进行扩词练习。 (2)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带拼音的生词, 多读几遍。 (3)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有积累价值的词语、短语, 认真练读。 (4) 碰到不会读的字词, 查询工具书并标注出字音, 简单记录字词的意思, 在旁边写出形近字加以辨别, 认真练读。

3.自读课文, 把课文读正确, 读通顺。

4.教师要对预习任务认真检查, 给予评价。 (1) 检查生字。拼读“澜、瑕、翡、峦、骆、驼、兀、绵”等生字并扩词, 提醒诸如“澜、峦、兀”等字的拼音, 讲解容易与其他字混淆的“瑕、翡、绵、兀”等生字。 (2) 检查生词。先让学生认读, 再请学生说说预习时自己弄懂意思的词语并交流理解词语的好方法。重点介绍是如何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语境弄懂“甲天下”、“怪石嶙峋”等词语的。 (3) 同桌学生互相抽读部分段落。要听清楚是否读正确, 互相评价朗读预习是否过关。

通过学生的认真预习, 教师通过检查并进行激励性评价, 《桂林山水》的新授课一定能最大限度扫清学生的字词障碍, 使课堂教学顺利推进, 提高课堂学习的效度。

二、自主初读, 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

学生经历过预习关后, 通过自读课文, 就能对课文内容进行感知, 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桂林山水》初读程序可以设计如下: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在预习的基础上, 让学生读课文时尽量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错字、不结巴。

2.练读“障碍句子”。一篇课文中总有那么几句话会让学生读得冒汗, 课文中含有“啊”音变的短语是学生的朗读障碍, 需要多练读几遍:漓江的水真静啊 (nɡa) ;漓江的水真清啊 (nɡa) ;漓江的水真绿啊 (呀) ;桂林的山真奇啊 (呀) ;桂林的山真秀啊 (哇) ;桂林的山真险啊 (哪) 。在练读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总结一些简单的音变规律。

3.说一说课文中让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让学生在表达与倾听中再次熟悉课文内容, 理清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头绪, 降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难度。

4.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像《桂林山水》这样文路清晰、结构明了、篇幅不长的课文, 学生有了“畅谈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这一环节的过渡, 概括课文内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自主悟读, 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

提高学生自主悟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悟读的习惯, 就要让学生在“自主”悟读的过程中夯实文字基础, 获得阅读方法, 体验阅读乐趣, 收获阅读成果。

1.让学生标注已读懂和读不懂的词句, 记录产生的疑问, 铭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古训, 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收获方法、收获智慧。

2.积累精彩句子, 让学生把最喜欢的句子尝试背下来, 养成“每日一诵, 每课一诵”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背诵能力, 丰富知识的积累。自主悟读完成后, 先让学生和同桌交流自己读懂的地方, 可以交流读懂的字、词、句, 也可以交流对某段话的理解和作者的写作方法给自己带来的启发;接着, 学习伙伴之间互相展示自己背下来的精彩句子。

3.交流互动, 质疑解难。学生同桌互相质疑、解疑, 简单的疑问同桌讨论, 更难的问题留待小组内提出讨论, 若小组内还解决不了的疑问, 就在全班交流环节中提出来, 综合大家的想法, 形成自己的理解。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可以贯穿在引导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例如: (1)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无瑕的翡翠”是说十分纯洁, 没有任何斑点的绿色宝石。把漓江水比作是“无瑕的翡翠”是因为漓江水深、水清, 水深使水面呈现绿色, 加上两岸青山的映衬, 更是一种深绿的颜色。由于水清、水绿, 映入作者眼帘的漓江水似乎是一块纯粹的碧玉。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美与珍爱之情。 (2)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 各不相连……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这句话写出了桂林一带的山别具一格, 山与山之间各不相连, 正如文中以新生的竹笋为喻, 好像是从地下突然冒出来的感觉。山的形状各异, 无法说尽, 因而用“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来概括, 恰到好处。 (3)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真是‘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诗句的意思是“我们坐上小船在碧波上游荡, 看到两岸美丽的景色, 我们就像在美丽的画中游览一样”。这两句诗的出处说法不一, 一说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周庄河》, 一说是本文作者境由心生的创作。理解课文, 诗句的出处不重要, 但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以这两句诗收尾毫无唐突之感, 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概括全文, 照应开头。

学生通过自主悟读, 对课文描述的情景产生了切身的体验, 也就对课文生出了喜爱之意, 对作者生出敬佩之心, 对桂林山水生出热爱之情, 从而激发了积累美文中精彩句段的热情, 迸发出创作美文的愿望。

四、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习惯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灵魂。如何设置阅读课的探究问题, 关系到小组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1.出示合作问题。《桂林山水》一课中需要探究的问题不多, 从难度系数来讲, 值得探究、适合探究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用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对比?为什么用峰峦雄伟的泰山和红叶似火的香山与桂林的山对比?

2.小组合作。 (1) 小组分工。 (组长负责组织和发言, 其他组员谈自己看法, 副组长负责评价倾听情况。) (2) 按分工展开讨论。

3.全班探究。 (1) 小组长发言。 (2) 教师引导其他同学补充。

4.教师评价各组合作成效并总结探究成果, 学生记录探究成果。从作者以大海、西湖对比漓江的水, 以泰山、香山对比桂林的山, 更加衬托出桂林山水的美丽迷人的写法,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写作主体, 表达自己的情感。

上一篇:中医管理科工作职责下一篇:冯巩说的经典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