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我们的学校》教学设计

2024-04-16

《介绍我们的学校》教学设计(通用14篇)

篇1:《介绍我们的学校》教学设计

《介绍我们的学校》教学设计

徐家铺小学 赵文学

教学目标:

(1)认识学校的环境,了解学校设施的作用。(2)、知道学校里要注意安全,能区分错误的行为。(3)、能感受到学校环境的美丽并喜爱新学校。

活动准备:

(1)教学课件:制作形象生动而有趣味的动画课件和图片,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落实人员:在参观学校各室的过程中,有几个室我安排了那里的人员专门向学生作介绍,目的是让学生在专业人员的介绍下,能更全面地认识我们的校园;

(3)情境表演:师生合作模拟情境表演,目的是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安全的重要性;(4)儿歌:朗朗上口的儿歌更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接受得会更快。

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我就用电脑动画出示小兔贝贝也和我们一样上学的画面,并且用录音播放小兔贝贝和我们打招呼。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小兔是小学生普遍喜欢的一种动物,作为动物的它也能背着书包上学,会令学生感到新奇而又有趣味。这样的开头使学生的眼前一亮,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参观校园

老师作为导游带领学生参观介绍我们的学校,在参观之前老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目的是明确学生参观的目的。在参观的途中除了老师随机介绍外,还安排了医务室的老师、电脑室的老师、实验室的老师和食堂阿姨作简单地介绍。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有了专门负责的人员作介绍,学生对学校的认识就更全面了。参观完了后,通过学生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把自己看到的最美的一角画下来)、展一展,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的各个感官动起来,又可以把介绍我们的学校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

3、了解校园

这个环节主要是结合课本第四、五页的内容,通过观看校园里丰富多彩的活动场景,让学生了解学校里除了环境迷人,你还可以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获得很多的奖励,从而使学生对校园里的生活充满的期待,更加喜爱我们的校园。

4、情境说演 小故事加图片引入,丁丁很喜欢蝙蝠侠,你看他又学着蝙蝠侠的样子在到处玩。从丁丁的玩耍过程出现的不安全现象让学生进行行为辨析。再结合课本第六页的内容,说说如果在你的身边出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怎么说?说完后再来师生演一演。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遵循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单纯书面讲解理解不多,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中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就容易接受。再让学生亲身体验,体现了品德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5、识记儿歌

儿歌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把安全守则藏在儿歌中,既易学又易记。

6、实践导行

这是活动的延伸,品德学科提出了“品德生活化”理念,就是要把品德课所学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相通、相连。所以教师建议课后我们组织一支“啄木鸟”小队,专门对不安全的行为提出批评帮助和爱护校园环境。

教师小结:介绍我们的学校是我们共同的家,在这里我们学习很多的本领,校园为我们快乐地成长提供了许多服务,我们要感谢她,热爱她!让我们深情地说一声:我爱你,介绍我们的学校!

篇2:《介绍我们的学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仔细听别人介绍学校情况,并能说出别人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的,哪些地方介绍得好。

2、能从几个方面有条理地介绍自己的学校。

二、教学过程:

1、考考你。

学校的校名:

校址:南苑商贸城或南大街,人民广场北侧)

班级数:

特别指出:(校园环境、特色)

2、揭题,自读课文,明确说的要求。

○自由读课文,思考:要求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学校?

○讨论,明确说的要求。

○学生按要求尝试介绍一下,说说介绍中遇到的困难。

3、听录音,讨论学习。

○带着课文中的两个讨论题仔细听录音。

○第一遍听,用“先介绍„„再介绍„„最后介绍„„”说说这位同学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自己的学校的。

○第二遍听,说说这个同学哪些地方介绍得好,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小结:

这位同学先介绍学校的概况,再介绍学校校舍,最后介绍校园的花草树木,条理清楚,突出了校园景物优美的特点。在介绍花草树木时,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名称,而是用方位词说清各种树木的位置,抓住树木不同的特点具体介绍。尤其是自然地介绍了同学装扮校园的行为,表达了大家对学校的喜爱之情。

4、指导介绍自己的学校。

○讨论:我们的学校有哪些优点?举例说说。

○按照三个要求,各自准备介绍。

○指名介绍。(评价标准:条理是否清楚;内容是否抓住特点介绍具体;声音是否清楚响亮。)

○根据评价标准评议。

5、四人小组介绍,推荐优秀讲解员和合格讲解员。

6、抽代表介绍,集体评议。

7、总结。

篇3:《介绍我们的学校》教学设计

1 新形势下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办学61年来, 学校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先后被授予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机械行业骨干职业院校、重庆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重庆市十佳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一系列荣誉。培养出了以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的高文清、2011年五一奖章获得者罗安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与此同时, 随着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和问题:

1.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待继续深入

学校虽然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下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改革工作还不够深入。在促进校企资源共享、文化融合, 实现教、学、做统一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努力;还需要继续做好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按照企业用人标准继续构建学校、行业企业与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1.2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继续加强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学校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 学校还需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改善队伍结构, 不断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训指导能力, 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1.3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有待继续健全

随着重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的不断深化, 学校还需进一步改革和健全, 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实现校企之间的“合作双赢”。

1.4 社会服务能力需要继续加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学校还需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和引领示范作用, 增强学校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综合能力。

2 改革之路——国家示范校建设全面启动

2011年, 重庆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以全市第一名的佳绩成功申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计划建设项目”。2012年6月, 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三部委批准学校《建设方案》和《任务书》, 示范校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2.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人才培养基础

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符合社会需要, 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为此, 学校积极适应产业变革的需要, 坚持以不断深化的校企合作为基础, 构建“教产一体化”、“阶段式工学结合”、“校企融合,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和企业、教室和车间、校长和厂长、教师和师傅、学生和学徒、理论与实践、作品与产品、招生与招工、育人与增效的有机融合。

围绕人才培养改革这一中心, 学校对实训场地进行了调整和改建;广泛开展市场调研, 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根据企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 重构课程体系……在示范校建设战鼓敲响的同时, 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也有条不紊的进行, 为学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教学改革提供坚强保障

师资队伍是培训一流人才的重要保障。在示范校建设这一载体下, 学校不断加强教师培训力度, 构建校内培训与赴企业实践结合, 市级培训与国家级培训结合, 国内培训与出国培训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式教师培训体系;完善机制引导、鼓励全校教师进修学历。努力建成一支既能教书又能育人, 既能上讲台又能下车间, 既有高技能人才又有能工巧匠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赴德国研修, 赴澳大利亚研修, 到苏州, 到上海, 到企业车间, 到高等院校……带着提升素质、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一位位机械高级技校的教师走出校门, 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去学习先进职教理念, 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仅在2012年, 学校先后有37人赴国外研修, 32人参加国家级、市级各类培训;64人参加“教师技能提升计划”。师资素质稳步提升, 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

2.3 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为教学改革创造条件

学校在原有的与ABB (中国) 有限公司、上汽集团菲亚特红岩动力总成有限公司、重庆格力电器有限公司、重庆探矿机械厂、重庆大江工业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开展校企合作的基础上, 不断深化合作内涵, 积极引入企业的生产文化、管理文化、经营文化、发展文化。2012年共组织在校生1557人到市内外企业开展了社会实践。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为学校的教学改革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3 教学质量与服务能力实现“双提升”

借助示范校建设这一载体, 学校积极抓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这三项工作, 实现了教学质量和服务能力的两个提升。

3.1 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近年来, 学校先后承办了全市第一至五届中职学校职业技能大赛。近三年, 共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各类竞赛奖项293个。毕业生“双证”获证率和当年就业率双双达到98%, 就业稳定率达95%以上。

3.2 服务能力有效提升

学校秉承“立足巴南, 服务重庆, 辐射全国”的思路, 近三年来, 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合格毕业生近6000人, 开展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近10000人。其中为巴南区内及区属企业输送毕业生1124人, 开展巴南区失业人员培训9期、巴南区在岗农民工提升培训3期, 共计培训、鉴定1050人。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以质量树立品牌, 以改革创造明天。如今, 重庆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正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向着“重庆一流, 西部领先, 全国闻名”的发展目标, 昂首前行。

摘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是富民兴渝的重要战略, 也是全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化的需求。笔者结合所在单位工作实际, 就如何加快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介绍一些经验和做法。

篇4:我们学校的写字教学

几年来,在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五华区科研中心的引领下,我们多角度、多方位开展写字教学的研究。

一、 让学生热爱汉字

汉字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表意文字,又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体现了民族高超的智慧,中华民族创造的汉字,是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为之骄傲和自豪的。汉字的产生,取自于人自身、取自于人的生产劳动、取自于动植物、取自于自然风光、也取自人对事物的认识。那些形象生动、有趣的古汉字,不仅具有形象性、符号性,还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书画同根,又同源”,汉字的形象笥,不仅使我们对学习汉字产生兴趣,而且使我们深深懂得了人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触摸到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如我校一位教师在上《特殊的葬礼》一课时,由图景引入课题,板书课题之后,引导学生重点观察“葬”字,并对这个字的意义作深层的挖掘、引申,意即人死了,将被埋到草丛里,埋到青草覆盖之下的泥土里,终将也作为泥土,融入大自然。“葬”字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我们人活着的时候,是大自然哺育了我们,人死了以后,将被埋葬到泥土里,归于大自然,从人的生到死这个过程,可以看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不可分离的关系。一个小小的汉字,竟然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学生发出由衷赞叹:“汉字真伟大!”

汉字是讲究笔画之间的穿插、避让、呼应的,在汉字的书写教学中,我们既教学生写字,也教学生明理做人。如教学“车”字旁的字,我们指导学生观察,作为偏旁时,“车”字的长横已变为提,为的是不妨碍右边的部件,这样,整个字写出来才好看,也让学生明白做人要学会互相谦让的道理。再比如教学“人”字时,告诉学生撇和捺要互相支撑、相互配合,才能立得稳,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也要互相依存、互相支持的道理。透过汉字的表面,引导学生触及汉字的灵魂。

在教学中,我们始终坚持“识写不分离”的原则,既让学生了解到汉字的丰富内涵,也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艺术美,激发学生热爱汉字、用汉字表达内心情感的愿望。

二、 让学生爱写汉字

汉字注重视觉形象,它是由线条组成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方块文字。写字实际上是以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运笔的疾缓来抒发情感和描绘意境的。在汉字的书写过程中,让学生按正确笔顺去写,注意笔画间呼应的规律,力求先将字写正确、规范、整洁,再要求写美观。在指导书写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美的,怎样才能更美。最后,用美去感染学生,激发他们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练习书写的积极性,我们在班级内设立“发表园地”,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学校不定期书法竞赛,使学生的书法特长得以充分彰显,既为学生营造了写字的氛围,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艺术之窗”的建立,让同学们从这里了解到汉字写的技巧和历代书法家的故事以及中华汉字的源远流长。此外,我们还举办知识讲座,如“汉字的创造与发展”,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神奇。

三、 让认真成为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因而对写字教学给予了高度重视,每一堂识字课,都认真落实书写环节,教师范写,学生仿写,及时反馈,及进评价,识写结合,识写并重。我校还专门设立每星期一节的写字课,从细微之处入手,循序渐进,包括写字姿势、握笔姿势、运笔方法等,一一加以指导。低年级学生重点练习写好铅笔字,中年级学生练习写好钢笔字,高年级学生练习好毛笔字。对于课后生字的抄写,都要求首先看准笔画然后记住字形,最后才动笔书写。对于苏教版配套的《习字册》,我们是这样使用的:每个生字的书写训练,分三步进行,首先仿影三个,然后凭感觉写一个,再与例字对照,找到差距写两个。如此反复,养成了学生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我们关注学生书写的过程,“提笔就是练字时”,在长期的训练中,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 让写字塑造品格

“字如其人”是古训。其实,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写字可以塑造人。写字是一项十分精细的活动,写好汉字需要认真地观察,一笔一画地书写,这需要极大的耐心,更需要日复一日地坚持,因此,写字锻炼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做事总是毛毛燥燥,丢三落四,没有条理,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帮助他们静心练字,学会全神贯注,凝神静气,观察字的结构,揣摩字的笔画,眼、脑、手协调并用,准确控制动笔的轻重缓急。“练字就是练心”,久而久之,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养成专注、坚定、沉着的品格。

五、 让师生共同成长

将语文细化,分点进行突破,是我校语文教研活动的目标,朗读教学、识字教学都是我们的研究切入点。为使写字教学受到高度的重视,我校开展了写字教学的主题研讨活动,将课堂教学中的写字环节颉取并加以放大,探究写字教学的实效性。通过专家引领、课例的打造,教师们从理论上、方法上都受益匪浅,并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1 以评促写。写字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评价自己或他人的字,看看书写是否正确,结构是否合理,主笔是否突出,运笔是否到位。评字深化了学生对写字规律的认识,是写字指导的延续和提升。在评字的过程中,学生对从整体到部件笔画,有一个再加深认识的过程,提高了识记字形的准确性,提高了观察分析的能力,开发了智力,陶冶了审美情趣,同时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进取探索的热情,提高了写好字的自觉性。

2 以写促识。教师在指导学生写生字的过程中,先要把字作为一个整体图形感知字的特点,再把字分成若干部件,运用字形分析的方法感知字的特点,最后进行书空训练,回到整体上来。如教学“燕子”的“燕”字,先出现一只可爱的小燕子,使学生感知燕子的外形,如头部、身体、翅膀、尾巴;然后出示“燕”字的篆体,引导学生对照,明白篆体“燕”字的演变由来,特别指出“燕”字上部的“廿”是由口字演变而来,与草字头无关;中间部分的“口”是燕子的身体;被分开在两边的“北”是燕子的翅膀;下部的四点底是燕子的尾巴。通过这样的理解记忆,可以让学生在想到燕子外形时,就很自然地联想起“燕”的写法,强化了记忆效果。识与字有机结合,也有效地杜绝了学生把“燕”上部写成草字头。

我校也曾多次开展教师板书竞赛,提高教师书写的指导性、示范性。每年一度的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总少不了钢笔字、手笔字、粉笔字的项目。“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要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已成为我校全体教职工的共识。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书法指导教师,他们书写美观,指导得法,深受学生喜爱,其中杨科老师还出版了自己的书法字帖,以供学生练习使用。我校副校长鲁蕾带领语文组教师根据高年级对毛笔字的书写要求,编撰了毛笔字训练材料——《同步描红》。

六、 让评价丰富有趣

在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中,最不受重视的也许就是写字的能力了,只要字迹清楚,一般都不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难怪乎学生不太在意书写状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终将沦为一种口号,只有全方位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才能让学生的各项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拓展。

为彻底扭转目前“书写意识淡漠”的局面,秉承苏教版的精神,我们既关注过程性的评价,也注重形成性的评价。我们五华区每一次的单元检测中,都有“仿照例字,进行书写,争取把字写漂亮”这样的题目,考察学生的书写能力,以引起学生对自我写字能力的关注!期末,班级会举行书法竞赛等活动,优胜者将由学校颁发奖状。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书写意识,让写字能力成为学生语文能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功。

篇5:介绍我们的学校英语作文

As soon as I came into this college on sep.18th.A feeling or disappointed came towards me .

Our college ,Guangxi teacher education college ,was so different from what I had dreamed of.

I had dreamed of that my college should be very big and beautiful.There were a lot of trees and a large pieces of grass.At least there was a lake or a river in the college .And I had ever considered whether I should buy a bicycle when I went to college.But at that time ,I realized that all of my dreams,opinions and conderations were neither really nor necessary in this college.

There were so many buildings that made it smaller and crowded In our college.Although the college had a lot of trees felt,it didn’t look nice.And the most terrible thing I thought is there was no lake or river.

But now , I have been here for almost two months.I’m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leased with our college .I like its small.I like its atmosphere.I like its people in it,too.Every morning,there are many many people reading in the campus.it’s so beautiful!As time went by,the disadvantages of our college which I thought before turn to advantages.Thanks to the college’s small,I needn’t to be very tired every day.

篇6:介绍我们的学校的英语作文

Our school life is very colorful.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activities from 4:00 to 5:00 every afternoon. We can play baskethall,football and other sports games on Monday and Wednesday. On Tuesday some go to see English movies and some listen to the broadcast programs. On Thursday, we also have interesting groups, like drawing, singing, dancing and making things. We have an English corner on Friday. And we are interested in all the activities. What pleasant weekdays we have!

篇7:五年级介绍我们的学校作文

走进校门,首行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橱窗。橱窗里是各年级同学们优秀的书法作品和丰富的才艺展示。抬头一看,眼前矗立着一幢大楼,正是儒学楼,楼面正中央处有一个巨大的匾额,上面撰刻着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安庆市示范点小学”。

踏入儒学楼的大门,你便能看到走廊两侧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概况图片展。再向前走几步,就可能看到东边有假山和宝塔般的松柏。假山旁边有石凳。来校接送小朋友的爷爷、奶奶们经常坐在这里休息、聊天。松柏郁郁葱葱,像一个个整齐列队的士兵,直入云霄。西边是阅览室、科教楼和名为“共享经典”的白色雕像。我最喜欢这座雕像,国为它有着特殊的意义。这座雕像由男、女同学组成:前面是一个女生,只见她左手指向蓝天,右手拿着一体书。后面的男生呢!左手则托起一箭模型,右手拿着一个足球。他们二人组成一个完美雕像,像征着托起希望的明天。每当我学习上稍有松懈的时候,望望这座雕像,想想父母们对我的深切期望,不由羞愧万分。感谢它时刻鞭策着我、提醒着我,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再往西走去,便看到了一片竹林,竹林下边有一块石刻,上面刻着“清竹园”三个大字。微风一吹,翠绿的竹子便发出“沙沙”的响声,那声音真好听。

穿过逸夫楼走廊,就可以看到学校的最后一幛楼——求知楼。往左走是雄伟的升旗台和热闹的操场。每当下课铃声一响,操场便是我们孩子们的乐园,我们在操场上尽情地玩耍:有的在踢足球,有的在扔沙包,还有的在跳远。

这就是我们的学校,一所美丽的校园,欢迎您带朋友们常来玩一玩。

篇8:我们学校的图书馆

Libra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chool.Some schools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building of the library,because library always represents the quality of a school.We can find many books in the library.

Our school library has plenty of books.I like reading and doing research in it.

We can check the information we need.This can offer help to our study.And we can go to the library every day.It is open from 8 o’clock to 22 o’clock.We can go there whenever we want.Sometimes I even stay there for half a day.What’s more,the books we need are easy to find.We can check on the computer and find the number quickly.

However,the library still needs to improve itself.Many of the books in the library are very old.It is not good for students to do research.Besides,there’re not enough computers in the library.I always find some students wait for the computer because other students need to use the computer for a long time.So it will be better if the number of the computers increases.

Despite these drawbacks,I am pleased with the library and hope that it will continue to make improvement in the future.

【词汇箱】

【读懂了吗】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true?

A.Jerry plays computer game in the library.

B.David studies in the library at 22:30.

C.Teddy searches for book information on the computer of the library.

D.Bill buys a book from the library.

“Our School Library”参考答案:C

篇9:文学,我们的学校

我是一个作家,很自然的,我会考虑如何面对这个问题:文学的作用是什么?在这里我想告诉你们我的观点,文学—它是一所学校,它教给我们的是一些最最基本的东西。因为很简单,我们要讲的、要说的涉及到自由思考的能力。

现代世界里,很多人认为文学毫无用处,或者认为它不过是一种消遣。现代世界有很多特点,其中一点就是:它充满噪音和消遣,它是一个巨大游乐场。除去文学,现下其他种类的消遣越来越多,更新换代得也越来越快。文学当然也富有消遣性甚至快速消耗性,这点甚至是最被全世界所公认的,但认真来讲,文学不是消遣。它首先是艺术,但它比别的艺术门类能更直接地膨胀人类精神的空间,使精神得以自由驰骋(法语中存在这样一个偶然的巧合: “书” livre 和“自由” libre 差不多长得一样,尽管它们的词义完全不同)。

文学是门艺术,是关于词语和语言的艺术。(我这里讲的“文学”是为人们所接受的最广义的那个文学,尽管在后面我要讲的更多的是小说文学。)它是叙事艺术,但是在此之前,它首先是词语的艺术。福楼拜认为一个作家追求的真正目标是语言的美,他甚至梦想写一本“几乎没有主题的书,一本什么内容都没有的书”,这本书唯一的力量是语言。然而,语言,我们所有的语言,都在经受一个缓慢的贫血过程,这种贫血在削减我们的表达力:我自己的语言在经历这样的过程,我想你们的语言大概也是这样。我不懂你们的语言,但是我的国家有一个诗人叫阿尔芒·罗班(Armand Robin), 他懂中文并且能翻译中文,他拿中文和希腊文相对比,说这两种语言“完美无比如一对兄弟”。我说的语言贫血不仅仅是一种正常的劳损,比如一些词汇和语句形式日渐消失并且被新的口语所代替,我这里想说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语言的缩减和庸俗化(我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我们当下有一种被叫作“实时性”的东西在施行专制,使时间失去深度,并且导致古典和传统遭遇否定),特别是语言变成商品,被现代媒体强势灌入到我们这个时代所有时间与空间的角落。电视是其中之一,它将上述我说的那些东西填塞进人的精神。有一个经济法则叫“格雷欣法则”, 也叫“劣币驱逐良币法则”。这个法则也不幸地在语言领域被实现了。媒体的喋喋不休使得千篇一律的词语成倍扩散、增长,那些陈词滥调极力排斥生动和富有想象的语言,就像猫和老鼠不能同在一个屋檐下一样。让我们继续用动物来比较吧,有时候我跟自己说,我好像亲眼见证了一个非常短暂的动物和语言的演化史,那些美丽无比、令人起敬的物种—老虎、犀牛、鲸鱼,今天都濒临灭绝了,就像我的母语—法语,它的未完成虚拟式动词变位也已经消亡了。

“有的时候我感觉一场瘟疫正在打击人类最独特的功能—使用语言。”三十多年前意大利人卡尔维诺如是说。自那个时期以来,这一“语言鼠疫”极大地扩展了它的吞噬领域并且在继续着它的吞噬。卡尔维诺接着说:“这种语言瘟疫表现为认知努力的减少和即刻性(immédiateté)的削弱,它用扫平一切的自动性使所有的表达向最为通用、最无名无姓和最抽象的术语看齐,它消解意义,磨钝表达的棱角,熄灭词语在前所未有的境遇下相遇所迸发的每一簇火花。”然而,我们的思考只能通过和借助于语言。拥有复杂语言的人才拥有手段去进行复杂的思考;反之,只拥有贫乏语言的人,他的语言就只能带给他一个贫乏的思想。(请注意,当我说“贫乏语言”的时候,我不是指“民众语言”,当民众的语言没有被偷奸的时候,它其实是具有表达力且颇为具体的。我所指的是僵死粗俗的语言、大众媒体的语言。)

文学是可以让语言的宽阔、细微和光泽得以保护与再生的土地;它的表达力量不是体现在用普遍性的词语来描绘世界,而是呈现出微妙现实的丰茂杂色:“田野在词语中的苍翠比它自己的绿色更加浓郁。”葡萄牙伟大的诗人费尔南多·佩索亚曾这样说过。这句话是作家的理想—它是无法实现的,像所有的理想一样,但是我们要去孜孜不倦地追寻它,像追寻所有的理想一样。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则用另外一種方式描写词语的表达,说它是“用锤子一点点敲击真实,一直到把图像刻进去,就像刻在铜版上”。接触文学,就是学习爱和尊重,就是实践一种语言,它让我们思索,使我们了解世界的复杂。阅读小说、诗歌,不是给自己安排一种消遣的方式,也不是远离世界与附庸风雅,因为文学不是逃离世界的手段,相反,它炼就探索世界的精神。或者说:它既是了解现实的手段也是和世界保持距离的手段。福楼拜说过:“当我读莎士比亚,我感觉自己变得更高大、更纯洁、更有力量。”这不就是成长的过程吗?这不就是我们致力探讨的话题吗?这就是文学所具有的打造精神自由的方法。

当然这个方法不是唯一的。它还有另外的方法:语言,它以自己的本质去溶解语言的普遍性。世界上各种强势力量为实现它们的统治,不管是政治,宗教还是经济上的统治,都需要制造普遍性(généralités)。为了对每个人实施强势的统治,它们的权力要使用在被剥夺了特殊性和被聚集到一起的抽象群体之上:这些群体我们可以管他们叫信众,或者人种,或者民族,或者消费者。文学则相反,它并不给我们呈现类型或者类别,或是一个群组的代表。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追忆似水年华》中的叙事者马塞尔(普鲁斯特),他们不代表任何种族、社会、政治、民族、或者宗教群体(哪怕他们属于其中的某些群体)。他们为了自己而存在于一种复杂的特性里。(说实话,有一种文学号称自己所创造的人物代表着某个抽象的群体,这其实是一种宣传的形式,我们对它不必抱有兴趣。)那些伟大的小说所代表的人物,如果我们用瓦尔特·本雅明的话来讲,是“生活着的人所具有的深刻的不确定性”。我们要记住“不确定性”这个词,待会儿我们要回到这上面来。同样是本雅明,在他的另外一篇文章里,他这样提到:“人以幽默(ironie)的态度过着与共同体生活不同的日子,不管他被抛进了怎样的共同体里。”这样的“幽默”在本雅明眼里,是欧洲所有财富中最有欧洲特点的。

瓦西里·格罗斯曼 (Vassili Grossman) 在他的伟大著作《生命与命运》中呈现了两个人的对话,他让这两个人谈他们的国家所经历的历史。他们的历史里什么都不缺了,除了民主。他们当中的一人将两条道路拿作对比:列宁的道路,还有契诃夫的道路。民主的道路,是苏联在历史上没有经历过的,那人把它称为契诃夫的道路。那个人说:“我们对于人和自由的概念永远是战斗的,激情的。但是这个概念永远把具体的人牺牲于一个抽象的人的概念之上。”而契诃夫在他的戏剧和小说里中呈现了无数具体的男人女人,他们具备着深刻的和令人难忘的个性,他们或好或坏,但他们都不是什么抽象群组的典型代表。这个对话说明的是,文学,特别是小说,在它跟个人之间,有一个契约;在它跟社会民主的概念之间,也有一个契约。小说所关心的是人,是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的每一个人,而不是作为群众生活着的人。格罗斯曼这么说。埃德加·爱伦·坡有一本书叫《人群中的人》(The Man of the Crowd),里面有一个故事可以用来形容小说中的人物。在小说里,叙事者在伦敦某条街上观察着人群,在每张面孔上他都能认出一种类型:小职员、赌徒、妓女、醉汉……突然,有一个面孔把他打动:“我以前从未见过这样的表情。”这张面孔让他无法读懂,无法被归类到任何一个阶层或者一个行业,于是叙事者跟在这张面孔后面走了一夜又一天。这就是小说人物,无法驾驭地奇特,永远反叛普遍性。我们为此追在后面,努力去探索小说里的人物。

在西方现代小说史上,唐吉诃德开创了描绘人物之先河。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他是文学中所有人物中最美好的”。但是,“他的美好也因为他同时十分可笑”。他以为真实的世界—那是十六世纪末的西班牙—跟他为之痴狂的骑士小说里的世界是一样的。他对着自己想象的敌人勇悍非凡,把风车当作巨人,他拒绝接受世界本身所呈现的样子。这样做看上去很美,但是把世界当成它并非真实存在的那个样子,确实有点可笑。这种模糊性,或者说这种不可确定性,在小说历史中的那些重大人物身上都可以看到。对于小说空间的创造,它具有根本的意义,因为“在小说的领地没有人拥有真理”,这是米兰·昆德拉的话。因而,小说给我们呈现的人物都对抽象具有过敏症,都复杂多样、无法预料,绝非可以鲜明判断。艾玛·包法利,因为她就如此,所以令人感动。《白痴》里的梅什金公爵也是如此。约瑟夫·康拉德(《吉姆爷》的主人公)作为船上的长官,眼看自己的船要沉没,把船上的乘客撇在了即将到来的死亡面前,自己却在慌乱中逃生。他是怯懦者吗?后来,在所有当事人中只有他挺身而出,面对遇难事件的诉讼和罪责。他是勇者吗?《生命与命运》中的人物斯特罗姆,反抗和屈从都住在他的灵魂里,并且一直在搏斗,他是个物理学家,他决然否定斯大林伪科学强加给他的荒谬理论,因此把自己的事业前途、研究成果还有自己的家人都置于危险境地;但是在另外一个场合,他竟然同意在一个指控书上签字!他的勇气令人钦佩,但他不是超人,他同时也怯懦,这种怯懦比他曾经表现过的反抗还要绝情。

让我们重新回忆本雅明说过的话:“小说给我们看到的,是那个生活着的人所具有的深刻的不确定性。”小说不下指示,不做口号。罗兰·巴特说:“小说不做判断,它不是恐怖主义。从这个意义上,小说所教给我们的是与世界的政治概念相对立的东西。”政治概念认为现实总是分为好与坏,对与错,真理与谬误—这里是指不论什么政治,不管它们对这种成对的两极局限使用着什么名称。政治是去判别,小说则让我们自己判断。除去小说,有谁来让我们自己進行判断呢?《哈德茨基进行曲》是奥地利卓越的小说家约瑟夫·罗什(Joseph Roth)描写奥匈帝国衰落的伟大小说。它的主要内容是一位年轻的下士最后向罢工的工人群众开枪了:进步主义者们会说他是刽子手,反动派们会说他为制度尽职。而小说是这么看的:“在那一秒钟的时间里,几百种不相干的想法和图画闪过特罗达的脑际,有些甚至是同时出现在他的心里,混乱不清的种种声音告诉他谁值得可怜、谁凶残无比,他好像感觉有另外一个人举起他的手,一个陌生的声音从他的身体里发出来,第二次指挥他:开火!”他是一个犹豫不决、慌乱无措和完全被吓坏的人,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突如其来的暴力时刻面前都有可能这样。

如果你们跟着我一起思考,就会明白:文学,它也是学习宽容的学校。文学,让我们发现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光明与黑暗不断交替出现、变幻组合,它是包含无限微妙差异的领地,它是多种颜色的。小说乐于告诉我们的是它对我们境遇的讽刺,是我们梦想遇到的失败,不是说不应该梦想,而是因为我们的梦想过于天真,我们对于现实的看法过于简单。因为我们不理解世界是从不驯服的,它对我们的狂想是决然反抗的。于是,深信世界是一部骑士小说的唐吉诃德,最后只能向羊群发起进攻。法布里斯(《巴马修道院》的主人公 )梦想在拿破仑身边奋勇作战,他在滑铁卢战场上糊里糊涂地奔跑,最后可怜地被人偷去了战马。文学导演着我们梦想的失败,不是说让我们不再梦想,不是教我们失望泄气;相反,小说通过告诉我们失败的可能,它让我们变得更清醒,更有准备去面对幻灭。它教我们用幽默的方法看到我们的“愚公移山” 并不总是能够成功,这个典故里的人物我相信你们都熟悉。但是,幽默不是玩笑者的品德,它是面对世界的智慧和武器。

在这里,我要讲一个故事。我每年有相当一段时间是住在法国布列塔尼海岸边的一个小村庄里的,我在那里工作。今天夏天,一个邻居告诉我,他偶然在广播里听到一句我说过的话,并一直记着它。这个人只读过一点书,但是他非常懂大海里的鱼和天上的飞鸟。我说的那句让他铭记不忘的话大意是:没有书,我不会成为我自己,那我的生命也就不值得去过了。其实,这句话的灵感有点得于一个法国作家,他要比我有名得多,他叫保罗·瓦莱里。他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一个人不经历过很多不同于自己的别的生命,他就不可能真正地活过自己的生命。”小说可以让我们经历很多和我们不同的其他生命,它以这样的方式来帮我们活在自己的生命里。活在自己的生命里,不是去承受它,而是创造它、思索它、尽可能地引领它。我能够活在我的生命里,是因为我是包法利,我也是梅什金公爵(《白痴》);我是吉姆爷(《吉姆爷》),我也是《长夜漫漫》里的逃兵巴尔达慕;我是卡缪《鼠疫》里的医生贝尔纳·里厄,也是在奥斯特里茨的苍茫天空下等待死亡的安德烈王子(《战争与和平》);是滑铁卢战场上的法布里斯(《巴马修道院》),还是变成了甲虫的格里高尔·萨姆沙(《变形记》)和被人在胸口捅了一刀的K(《城堡》);是川端康成的《湖》里那个长着猿猴脚的教师银平,他追踪一个女学生一直到了被战争夷为平地的东京;也是马尔罗《人类的命运》中的上海共产主义革命者邱;是《水浒传》里一百零八条好汉中的无论哪一个;也是扑向铁轨那一刻的安娜·卡列尼娜。我能活在我的生命里,是因为我比我自己要更高大更多样,我是男人、女人、法国人、俄国人、中国人……我死而复活,千次万次。(我最不希望在一本坏小说里当一个人物,但是我可能已身不由己地成为了那个人。)

博尔赫斯在《证人》(El Testigo)里写道:每个生命垂危的时刻都有一个东西或无穷的东西在消亡。除非世间存在着一个宇宙的记忆,就像神智学者们建议的那样。没有这个宇宙的记忆,人类每一代人都会堕入童年状态。然而,能使每一代人之间相接近的就是文学。文学贡献着我们以往经验的宝藏。这个宝藏不是史实,不是法律,而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类的千种万种的存在方式,就是说它们当中经常也有非人性的种种。文学之所以具有解放的作用,不是因为它在传达一个清晰的“口信”,而是因为它把我们的经验无限扩展和增加,它在暗中邀请我们用毫不傲慢的哲学棱镜观察生活,去怀疑,去探究细微的差别 。

请我们现在来看看文学让我们成长的另外一个方面(或者是我们用另外的方法来解释),几乎所有的人类精神的活动—最为典型的是科学—都让我们越来越专化,就是说各個领域日益缩小,同时向纵深发展。文学则正相反,它让我们去把我们的潜在领地向无限开阔。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局限它所打开的视野,什么都不能限制它所带来的和引发的种种发现,除非阅读者死去。因为任何一本书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尤其是那些杰作,每一本都让我们呼唤另外一本,而且不仅仅是呼唤另外的一本,而是许多本,直到把精神世界的天空布满星辰。杰作不能承受孤独,因为我们几乎可以根据一本书所激起的好奇和欲望,用围绕在它周围的其他作品,来衡量一本书的伟大之处。比如说一个人读了《水浒传》,我想这个人也许会产生欲望去读大仲马的《三剑客》,也可能还想去读拉伯雷的《巨人传》(水浒里的那个花和尚鲁智深,具有拉伯雷作品中的典型人物—那个爱喝酒的让·德·昂朵姆尔德的影子);或者想去读法语文学中最古老的小说《狐狸的故事》,这部小说通过一群动物做了社会讽刺,说明狡猾胜过勇力(我想说,其实你们已经明白一部好的作品不会把自己缩减在一种解释之上)。《水浒传》中官军和梁山好汉们的较量让我想起了秘鲁作家略萨(Vargas Liosa)的小说《世界末日之战》,这本小说讲述了巴西十九世纪的时候反抗军和政府军的殊死斗争,还让我想起与它非常相近的西班牙的《小癞子 》。我在这里举出的例子都限于我自己的文化和记忆在当下提示给我的东西。每一本书都是这样,它在每一位读者心里延展出无数的枝叶。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是一个无限容量的图书馆,像一座巨大的发动机组,它使人的精神无限地扩大,让它成为我们说的—宇宙。

这样的扩展阅读当然是无视任何疆界的。我们为了方便,总是说法国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俄罗斯文学……当然这些形容词指明了书是用哪种语言写成的,也在某种程度上点出了作品所诞生的历史环境、社会环境等。但从根本上来说,文学的事实是嵌在世界文学的板块上的。你们大概注意到,我在这篇文章中回顾了一些法国作家和作品,同时也回顾了意大利、葡萄牙、德国、俄罗斯、西班牙、阿根廷、英国、中国、奥地利等国家的作品。培育了我的那些作家,那些在我提笔写作的时刻我能感觉他们存在的作家们,他们都在我的身后,或者在我头顶很高的地方。总的来说,他们不一定要用我的语言,甚至从未知晓过我的语言。但文学是个大世界,跨越边界、跨越时间,它是一个巴比伦塔,是世界主义的学校。它所意味的现实就是,要做世界的公民,而这,恰恰是所有专制最为痛恨的。

归根结底,文学作为知识,不是概念的、教条的,它被奉献给我们,让我们共同分享。为了形容文学所具有的特性,我引用两个重要的希腊思想的史学家所做的研究,这两个史学家的名字分别是让-皮埃尔·韦尔南(Jean-Pierre Vernant)和马赛尔·德迪安尼(Marcel Detienne)。他们指出:古希腊文化尽管那么具有理性和逻辑性,它仍旧接受了一种另外类型的知识,叫做梅蒂斯(Mètis)。这是一个专有名词,也是一个通同(混血)的词。梅蒂斯是希腊万神庙主神宙斯众多妻子中的一个,她和宙斯的另外一个女人忒弥斯(Thémis)形成了一组对立,忒弥斯说话是理所应当的或者叫斩钉截铁的。她宣告一个有既定秩序的、已经确立的未来,她下命令,或者下禁令,而梅蒂斯则是在假设或称在提出问题的,她提出一个建议以便改变偶然性和无把握的未来的方向。忒弥斯生在大地上,她代表稳定的一切。而梅蒂斯,她生在大海,所以她活在动荡和汹涌中。作为通用的词汇,梅蒂斯代表精细、机智、和穿越的智慧,它无法被形容,它绝非反对科学或者说科学知识,但是跟科学知识并非完全不同。“梅蒂斯,让-皮埃尔·韦尔南和马赛尔·德迪安尼写道,它是一种智慧和一种思想,一种认识的方法。它带来的是复杂的整体,它把精神的态度、知性的行为一致地结合起来,把嗅觉、睿智、预见、足智多谋、机敏的关注、八面灵巧、长期积累的经验全部结合到一起;它运用着在转瞬即逝的运动中零乱和不清晰的现实,既不能精细地衡量也不能做确切的计算,更不能做严格的思维。”文学是在梅蒂斯这边,不是在科学那边。“科学是粗鲁的。”罗兰·巴特写道,“而生活是微妙的,为了矫正这两者之间的距离,文学对于我们才十分重要。”在文学学校中培养出来的人是非常“梅蒂斯式”的, 像那个奥德修斯一样充满了狡猾的知识,奥德修斯是《奥德赛》的主人公。他很难变得狂热,他是一个漫游者、一个发现者。他很难像希腊故事里的那两个人,阿基里斯(Achilles)和阿伽门农( Agamemnon)一样成为死亡和权利的爱慕者。接受过文学特别是小说文学熏陶的人,都擅长体味细微之中蕴藏的千差万别。我们此刻可以做一个乌托邦式的设想:一个社会如果它的成员都读文学,那么那个社会只能是民主的社会。

篇10:为你介绍我们的学校教案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简单的平面图,知道学校的发展变化,在了解学校的物理空间、体察学校内在精神和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激发对学校的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小主人意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建设。

重点:了解学校,树立小主人意识。难点:激发学生对学校的亲切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小主人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个学期,我们又来了好几名新同学,下面请他们来进行一下自我介绍。

1、插班生自我介绍;

师:有哪位同学愿意给这几位新同学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

一至两位学生介绍学校。

(1)学校全称(2)学校地址(3)学校建筑物(4)学校环境(5)学校班级(6)学校师生(7)学校历史等。

二、整理学校的相关资料

学生根据刚才学生的介绍和老师的补充,将学校的有关情况整理,并汇集在一张卡片上。

学生相互交流,互相评价整理结果。

三、夸夸我们的学校

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我们对学校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那么你觉得我们学校有哪些可爱之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哪些呢?

学生讨论交流。

四、小结本课

课后小结:

通过介绍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爱学校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简单的平面图,知道学校的发展变化,在了解学校的物理空间、体察学校内在精神和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激发对学校的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小主人意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建设。重点:了解学校,树立小主人意识。难点:激发学生对学校的亲切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小主人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通过讨论更进一步了解了我们的学校,同学生也都夸了夸我们的学校,今天我们就来把我们对学校的赞美通过画画或写诗来表达出来,你们愿意吗?

二、赞美学校

(1)学生通过画画或写诗来赞美学校

(2)作品交流、;评价。

三、创意大赛

师:你知道我们学校的校徽是怎样的吗?你能画出来吗?

学生画一画并说说含义。

师:小朋友们,你也能来为我们学校或者班级设计一个徽章吗?

学生设计并说说意图。

作品展示

四、了解过去的学校,展望未来的学校。

1、师介绍过去的学校“私塾”

2、学生畅想未来的学校。

五、小结(略)

课后小结:

学生很乐意为学校做一些事情,在设计校徽的过程中都表现了较高的积极性。

课后小结:

篇11:《我们的学校》教学设计

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的平面图,知道学校的发展变化,在了解学校的物理空间、体察学校内在精神和传统历史的基础上,激发对学校的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小主人意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建设。

课前准备:

1、了解学校有关情况

2、学做小向导

3、彩笔

4、以前写的有关校园一景的文章

教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欢迎新同学

1、谈话:我们已经在学校度过了两年多的美好时光了,算是老同学了。老师想问问你,这么多的时间里,你对我们学校有所了解了吗?

2、那,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活动1“我是小向导,带你来参观”

3、请你为一年级的新同学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想一想,该怎样介绍?

4、各自发表看法。

5、谁来试一试。

二:争做问不倒

1、作为小向导,你可要注意了,千万别被新同学问倒,我们要争做问不倒

2、那,我们可以有哪些做法呢?

3、想办法,看书上的办法

4、老师现来考考你:

出示小卡片:学校创始人是 。

我们学校今年 岁,创办于 年。

我们学校有 个班, 老师, 学生数。

我们学校位于 。

5、你还想把哪些东西写在资料卡上。

6、交流

三:夸夸我们的学校

1、看来,大家平时都很关心学校,老师翘大拇指表扬大家。

2、不过,大家知道吗,我们学校之所以这么有名,除了刚才大家提到的一些以外,还有很多的可爱之处,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方面?

3、学生自由说

4、大家平时写了不少作文夸我们学校的,可大声宣读。

5、过渡:有一个小诗人写了一首小诗赞美校园,我们来欣赏一下。

6、有感情朗读小诗

四:情感升华

说了不少,同学们,我知道大家心中还有很多话要说,这样,我们选择一个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可画画,可写诗,还可以用其他方式,大家快行动吧

1、学生准备

2、展示交流

五:总结

学校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在学校里快乐的成长,更要了解我们的学校,为它争光。

第二教时

一:复习导入

1、谈话

我们在上节课一起愉快地当想到介绍学校,回顾学校的成绩,再次领略学校的魅力,大家都觉得非常自豪吧。

2、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学校不仅要有名字,还要有标志,如校徽等

二:创意大赛

1、出示23页校徽,理解

请同学以设计者的口气分别对两个校徽作出设计解释

2、师问:这样的设计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大家肯定会认同。这样,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创意大赛,请你个人或小组来设计一下我们学校的校徽

3、自行组合 小 学教学

4、展示并解释

5、评选最佳设计,发奖

三:小资料

1、介绍私塾,老师讲书塾与学堂的资料

2、看书上介绍 3、出示统计图

4、提问:从刚才我们讲的,看的,你发现什么没有

5、小结:对,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校也在进步,这也是我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6、你还知道其他哪些学校?

四:奇思妙想

看看我们的学校,我们每个同学都无比自豪,我们相信,学校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现在,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起来描绘学校的未来

1、学生各自发表意见

篇12:《画画我们的学校》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学校是儿童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关于学校生活的教学内容是渐渐深化和提升的。在《熟识的学校》这一课中“画画我们的学校”是在“说说我们的学校”根底上,引导学生用简洁的图形表现学校的设施布局,使学生初步了解平面图的学问,同时使学生对学校有更深的了解,培育学生对学校的喜爱之情。

2、学生分析:

经过两年的学校生活,学生根本了解学校环境和主要设施;具备初步的观看力量和绘画力量;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和空间想像力量相对薄弱。

二、教学目标 :

1、学问技能:

使学生初步了解平面图及其作用;能够利用简洁的图形表现学校设施布局,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表现力量和空间想象力量。

2、过程方法:

争论沟通、探究实践、小组合作。

3、情感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学校、喜爱学校;培育学生团结合作的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平面图表现学校设施布局。

2、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把握生活中实际方向与平面图上方向的对应关系。

四、整合点介绍

1、实现情感目标培育学生对学校的喜爱之情是贯穿本单元的一个重要情感目标。要培育学生喜爱学校的情感,激发学生绘制校园平面图的兴趣,常规教学单凭学生想象、争论很难打破时空限制,无法让学生多角度的看到校园不同时期的景象,信息技术的应用则能够起到直观生动的效果。

2、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受其思维特点影响,在识图和绘图时,很难将实际教学设施与平面的.图形相对应,常规教学无法进展直观的展现,结合信息技术学生通过观看和动手操作,在实践的同时建立正确的方向对应关系,降低直接作图的难度。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激情导入:

通过多媒体,在轻柔的音乐背景中,将校园不同季节的图片依次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配上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脑海中对漂亮校园的印象,立即变得更加生动,学生的心灵也会受到触动。这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觉,同时导入新课。

2、平面图上信息多

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一幅其他学校的平面图范例,多媒体展现视觉效果非常清楚。学生能清晰直观的了解什么是平面图:平面图就是人们从物体的正上方看下去的轮廓图形。然后学生沟通,从这幅图上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如:这所学校有两栋教学楼,有操场、风雨操场、篮球场等教学设施等等。初步引导学生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对应方式说一说图上设施的实际方向,如:教学楼在校园东南侧。学校大门在校园的东北角。之后引导学生了解平面图的作用,激发学生作图的愿望。

3、探究实践

⑴ 方法角:

多媒体出示课本“方法角”的学问,让学生学习并就如何绘制学校平面图陈述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学会确定方向、确立中心、设计图例等画图步骤。

⑵ 看看说说:

多媒体展现“俯拍校园”的图片,将图片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摆放,让学生结合实际说一说各教学设施的实际位置:教学楼在校园西北方向,综合楼在西南方向,操场在东北方向,这样既完善了学生脑海中俯瞰学校的印象,又能够帮忙学生将立体的教学设施与平面的图形建立起对应关系。

⑶ 摆摆放放:

通过多媒体让学生通过简洁的图例,摆放局部校园设施的位置。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在尝试中明的确际方向与图上方向的对应关系,降低学生直接作图的难度。

4、动手画一画

同桌两人在观看和动手摆放的根底上合作绘制校园平面图,鼓舞学生发挥想象,设计精致、适当的图例。

5、作品评析

通过实物投影展评局部学生作品,对于有创意、有共性的作品予以表扬鼓舞,对于消失的错误在课堂上直接解决,做到堂堂清,以保证课堂的高效率。

六、教学效果

篇13:《介绍我们的学校》教学设计

《学校社会学》是由法国的社会学家玛丽·杜里-柏拉和阿涅斯·昂里奥-冯·让丹所著。前者是法国布尔高涅大学的教授, 国家社会学研究所———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她出版的著作包括《女生的学校》、《什么教育为什么社会角色?》以及与Alain Mingat合著的《对教育体制动作的分析性研究》;后者在法国变革社会学观察所从事研究工作, 其主要著作包括《学校和地方空间》, 和Jean-Paul Payet与Laurence Roulleau-Berger合著的《城市里的学校》, 《围绕政治计划的一致和分裂》。

正如其导言所谈, 这本关于学校的著作最初是为法国大学里学习社会学的学生, 更广而言是为了所有希望了解法国这个国家学校教育体制运作 (情况) 和焦点问题的读者而写。本书介绍了法国在20世纪末以来, 有关教育体制、学校对地方空间的整合、学生的学业生涯、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国的读者, 作者希望这本书不仅让读者直观地了解法国学校, 而且也希望对提高中国学校教育体制分析能力的专家以借鉴意义。

在所有的国家, 虽然学校按照各种各样的形态运作, 但学校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一般功能仍是类似的, 就如法国学者、教育社会学之父涂尔干所鉴别而提出的两个方面:整合与分化。在法国, 早在19世纪末, 涂尔干就使“整合”———即如何维系一个社会, 成为社会学主要研究课题。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进行有关教育体制的经验性研究, 20世纪60-70年代进行的大量统计调查试图满足当时的社会政治要求, 这些调查暴露了入学机会和学业成功的不平等, 学校难辞其咎。20世纪70年代, 教育社会学理论提出了分析学校在社会中的真正功能是了解学校内部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学业成功的不平等的重要途径。自70年代以后, 教育社会学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学校这个“黑箱”里, 调查结果确认了社会的不平等对教育的不平等具有流动性。而后, 学者对教学大纲、课堂中的关系、学校内规则的制定、学校所处的地域等方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本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在第一部分, 作者描述和分析了当时教育现象的结构, 分析了教育政策、学业生涯展开的统计学上的规则性、教育与就业的关系, 然后探讨试图研究这些现象的整体理论。在第二部分, 作者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各种背景, 这些背景包括地方共同体、学校中的行动者 (教师、家庭、学生) 的行为, 由此了解第一部分所描述的结构性现实的产生过程。

二、学校:教育事实发生的场域

(一) 学校的整体作用:社会中的学校

作者在第一章中主要阐述了法国教育政策和机构变革。作者认为对于社会学家而言, 学校不仅是个体行动者相遇的场所, 也是一个政治空间, 中央政府是按照一些旨在改变学校运作的计划来投资的。法国教育体制的形成, 在历史上多是由中央发起的, 通过一系列法案推动了教育民主化的进程。作者指出, 教育民主化在制度方面至少包含两个意义:数量上的民主和质量上的民主, 前者对应于大众教育的普及, 后者则指教育之不平等的有效减少。在法国, 初等教育担任前者的角色, 而中等教育表现为一种阶级教育, 只有极少数儿童可以进入其中。然而, 教育的大众化伴随着内部分化的增加, 接受教育的机会的不平等逐渐被学程的不平等所替代, 学业失败作为社会问题出现了。

作者在第二章解答了学业成功或失败是如何产生的。其中提到了1962年至1972年期间, 国立人口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吉拉尔和巴斯蒂德对1962年小学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 调查揭露了从初等教育开始, 在小学里就出现了社会筛选, 而这些筛选以学生的社会出身为基础。在80年代的法国, 人们在中学阶段观察到的社会不平等约有1/3来自小学阶段的差异, 1/3来自初中学业成功的不平等, 1/3来自这一阶段的学业指导机制。“数量上”的民主化 (学业期限总体延长) 并不能说明社会不平等消失了, 社会的不平等似乎转移到学业的“质量上”。

作者紧接着在第三章对学业生涯的社会不平等提出了事实解释:对学生和其家庭而言, 获得一份文凭似乎是谋求一份最令人羡慕的职业所必需的;同时, 人们普遍认为学校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需要的能力, 人们愿意认为教育和职业之间的高度切合是经济有效发展的一种保证。在个体水平上, 虽然文凭是必不可少的, 但职业插入和社会职位远远不是完全在教育体制中发挥作用, 经济和社会背景仍然是一个关键。

基于以上三章的阐述, 作者在第四章介绍了关于学校的理论研究发展。主要分为三种取向:一为宏观社会学理论, 它以再生产原则 (再生产的是一种达成共识的东西) 为中心, 关注社会整合这一主题;二为从社会关系冲突角度阐述学校参与物质和符号控制现象的理论;三为最新发展的理论, 这些新理论将其目光聚焦在不平等的起源, 尤其聚焦在行动者身上, 学校研究的近期发展目的在于阐明学校是如何制造这些不平等的, 它注重一种“对具体教育情境的具体分析”。因此, 作者将视角延伸入学校、课堂, 将地方动力因素加以考虑, 对家庭的整合和学生采取的策略加以分析。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构成了本书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

(二) 学校的运作:背景、行动者与实践

在第五、六章中, 作者注重从整体结构的角度呈现环境对学校的影响。从背景上来看, 学校置身于一个地方空间中, 学校在地方空间和国家空间之间编织着某种联系。学校不仅要面对与农村社会的整合, 也要面对城市的多样性。而地方教育政策的出现强化了学校和地方之间的联系, 这些政策以地方为依托, 旨在提高学校的工具性效能和整合能力。同时, 随着教育年限的延长, 教育供给也呈现出多样性的趋势。

在文章的最后四章, 作者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使教育体制得以生存的行动者及其实践活动上, 这是一种从宏观向微观的转移。

在学校机构中, 教学大纲、教学实践和成就规范同样成为重要的问题。学业成功的差异远不只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或社会文化障碍在学业中的表现, 也不是宏观社会学所言社会结构决定学校中发生的事情的简单反映。它具有明确社会性质的机制, 狭义是学生经验对教学内容的熟悉与否, 广义则是与学校世界观是否相符, 即与学生所归属的社会阶层的价值体系相近或差距而可能成为一种优势或障碍。同时, 毫无疑问的是, 教师在学生们的学业成功差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经验性研究都表明即使学生的个人特征是学业成功最具有预言性的因素, “教师效应”仍然十分重要, “教师效应”是显著而持久的。

在行动者中, 家庭也是不能忽略的因素。家庭教育实践给学生学业生涯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后果。不同的家庭对其子女在价值观的传递、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教育方法和风格是不同的, 尤其在不同阶层的家庭更是体现出因为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结果。在书的最后一章, 作者将学生视为是“一种职业”, 认为当今学生们身份主要是在学校学习中构成的, 学生被视为教育过程中独立完整的行动者。

三、《学校社会学》的意义

时至今日, 没有一种理论敢宣称能够解释学校里发生的所有的事情, 这一任务仍由各种各样的理论共同承担, 其中包括从班级微观社会学到研究教育政策的宏观社会学。本书正是秉承这一趋势, 第一部分以宏观叙述, 第二部分以微观解析的方式对学校中发生的事情做出阐释。作者希望读者通过这本书学会“观察布景后的东西”, 学会将似乎没有关系的事情联系起来, 学会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去理解学校所发生的一切。具体而言, 我们可以从此书中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 实现教育的民主, 不仅是在“数量上”的, 还应该是“质量上”的。

大众教育的普及已基本完成了“数量上”教育的民主, 但“质量上”———教育之社会不平等仍然需要教育者进行有效减少。教育公平, 不仅仅是指起点公平, 也包括了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教育民主化的目标不能只是保障入学机会平等, 这并不能让平民出身的儿童克服起始缺陷, 民主化目标应该保障真正的就学条件的平等化。

(二) 地方动力因素的有效利用。

虽然中央对教育体制的各个基本构成部分严格控制, 但在中国不同的地区之间仍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化。每一个省份或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教育侧重点, 地方对学校的影响不可忽视。地方政策、地方资源、地方团体等因素对学校是否有促进作用取决于学校能否充分调动其动力。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的支持。

(三) 教师应慎用“标签”, 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学校教育中, 教师对学生而言是扮演着“重要他人”的角色, 教师角色职业化的一个主要后果就是教师能够宣布他是否掌握了问题的实质这一近乎排他性的判决, 教师的评价影响着学生以后的发展机会。学生的学业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对他贴上了某一标签, 他对标签的认可又促使其变成标签所标定的那种人。所以, 教师不应轻易地给学生贴上好或差的标签, 特别对于教师自己认定的“差生”更不能轻易地下结论。

(四) 鼓励学生对学校运作的参与。

作者认为学生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在某些条件下, 学生可以为改善班级和学校生活作出积极的贡献, 尤其体现为学生们竞选班级委员会中的学生代表从而正式参与学校的运作中。学生是学校生活中的主体, 通过学生对学校运作的参与, 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也从多方面提高了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自主决策的能力。

四、如何解读《学校社会学》

篇14:我们的学校

我们有一个美丽的校园,它的名字叫太师二附小,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地方。现在,我领你来参观一下吧!

一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宽阔的通道。通道左边有一个喷泉,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它喷出的水珠晶莹剔透,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一颗颗珍珠。沿着喷泉往后走,就是植物园了。每到春天,这里的鲜花就像赶集似的争相开放,美丽极了,而且远远地就能闻到阵阵清香。植物园里还有一座蘑菇亭呢!蘑菇亭里立着两个小铜人,一个手里捧着书本,另外一个专心致志地打着电脑,那神情好像告诉我们:只有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才能为祖国争光!

再看看通道右边,是学校的主席台。每到星期一的早晨,全校同学身着统一的校服,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里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那高高耸立的不锈钢旗杆就像一位解放军战士,日夜履行着国旗卫士的职责。那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我们心中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主席台前面是一个宽阔平整的运动场。运动场上安装着篮球架和健身器材。每到课间,这里总是挤满了人,连小鸟也跑过来凑热闹,阵阵风儿把我们的笑声吹出好远,我也觉得此刻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通道的尽头是我们的教学楼。这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地方,这里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每当上课时就会飘出我们朗朗的读书声和老师抑扬顿挫的讲解声。我们就像饥渴的小树苗,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露。

这就是我们美丽的校园,是我们收获着知识,体验着快乐的地方。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三(5)班

上一篇:立碑仪式上的致辞下一篇:红小豆的营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