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个人观后感300字作文

2024-04-19

恰同学少年个人观后感300字作文(通用12篇)

篇1:恰同学少年个人观后感300字作文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300字

《恰同学少年》是由谷智鑫、钱枫、徐亮、练束梅、钱芳、赵冉主演的人物历史剧,本剧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恰同学少年观后感300字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300字一:

《恰同学少年》以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用青春偶像剧的手法,展现了二十实际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学子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友情、爱情故事,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么读书,教师应该怎么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

每当《恰同学少年》播出的时候,周边有电视机的餐馆都有不少学生在观看,每天放学从教学楼回宿舍的路上,都能听到周围的同学在谈论这部电视剧。该剧清新脱俗,真实感人,体现社会各界对老一辈革命家和领袖人物的怀念,对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希望。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300字二:

翻开《恰同学少年》,走进毛泽东,走进那段难忘的岁月,感受那个时代的青春激情。

内容向我讲述了毛泽东等青年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求学生活为主线,充分展现了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寻求理想而奋发向上的斗志,敢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与情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斗志。

怀着对革命领袖的好奇心,翻开这本震撼心灵,给予我无限斗志的《恰同学少年》。

徒步游湖南,组建学生军,开办工人夜校。一颗颗积极向上,为国为民的心,仿佛催促着东方雄狮从噩梦中奋起,也为我们谱写心中最美的诗篇。

穿越时空,那个时期国内外发生了“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大事让人浩气长舒,激起我内心深处潜能的正义感。明耻篇使我看穿有的人邪恶的嘴脸,而有的人却让我领会昂首向前;一句“感国家之多难,誓九死不移”掀起我内心的波澜,瞬间万分感概就像汹涌澎湃的巨浪涌上心头;书生练兵则告诉我:没有一个野蛮强健的身体,光有满脑子书虫,那国家的强没有了武力的振兴何提成就啊;

合上这本书,回忆她一桩桩,一件件震撼人心的事件。它教我向领袖革命看齐,引我迈出困境将历史和未来的接力棒焊接。

新中国,新未来是中国无数个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暗暗许下誓言:在中国未来的道路上一定有我铺下的牢固的砖。

我在静谧中感叹道:“书中看到的竟不是一堆“国家,民族,理想,志向”的大道理,而是一个个年青人为新世界而奋斗,打拼的历史。我想:岁月是永远夺不走那昂首挺胸的神情,张翅飞翔的雄鹰,就算再过一个世纪来翻开它,也依然会让人的激情像洪水般泛滥得到处都是。”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300字三:

看了《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不仅因为剧情的跌宕曲折,更因为一代革命家少年时代的豪情壮志。他们忧国忧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使人钦佩,他们敢作敢为的胆量让人赞叹,他们勇于破旧立新的的精神令人折服。

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少年时的志趣思想,往往预示着一个人一生的前进方向。而电视剧中所描述的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给了我们大学生无限启示,告诉我们应该心怀祖国、志向远大,先完善自身继而立足世间。

伟人的少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

他在作文中多次谈论天下大事,提出自己的看法,虽然因“过于张扬”而被老师批评,但他心怀祖国和改变旧中国现状的伟大理想得到了教师们的肯定,也得到了同学的钦佩。伟人的少年时代乐观而不畏寒苦,假期无处可去住在山上的亭中,也不能改变他的达观,携友一同读书游山,淋山雨而叫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他曾经所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这种乐观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毛泽东的魅力不仅如此,因为他光明磊落的为人、沉着缜密的思维和独特的领导才能,团结了一群有志于改造贫腐的旧中国的青年。在少年时代,他们游走于工厂乡村,成为当地先进思想的宣传兵;成年以后,他们更是各显所长,在华夏大地上掀起了革命的滔天巨浪。他们的理想与抱负,他们的气魄与胆量,他们的志趣与胸怀,无一不令人深深为之折服。

反观自身,恐怕许多人有愧于心。生活在改革开放、物资丰富的新社会,我们物质上充裕,却难免精神上的贫乏。衣食不缺的我们无须为明天的生活发愁,却反而常常失去理想,更缺乏社会责任感。在大学甚至是中学,虚荣攀比的现象屡见不鲜;因为失去奋斗的目标与动力而沉溺于网络的人也比比皆是;怠于努力而寄未来的希望于歪门邪道者也大有所在。虽然生活中少有如剧中刘俊卿之辈,但刘俊卿却是当代大学生精神弊病的集中和写照。在剧中,他的所作所为让人厌恶,生活中,他所代表的思想问题却不得不让人警示。

篇2:恰同学少年个人观后感300字作文

《恰同学少年》称得上是艺术创新与革命传统相结合的典范,它唱响了大时代背景下的青春之歌。从书中我读到了在纷乱年代下一帮洋溢青春稚气的少年用自己的言行谱写着一曲青春之歌。在那个时代里他们就像走上伸展台的舞者,用他们的思想与言语去引领着很多被侮辱被损害的人走出困顿,走向光明,“创造奇迹”在他们身上的到了证明,他们用自己青春年少谱写了一首洋溢着希望的歌曲。

时光流转至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安定的社会,然而,我们面对的社会也充满了诱惑。太多的青少年荒芜了自己的青春,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不思进取,肆意挥霍金钱等。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每个青少年都应该志存高远、修身储能,让我们的青春绽放耀眼的光芒!

读《恰同学少年》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豪情壮志;什么是真正的胸怀天下;什么是真正的虚怀若谷!它向我们诠释了青春的定义。希望每一位青少年都能找到真正属与自己的道路,让自己的青春在深远广阔的天空之中飞扬!

篇3:恰同学少年观后感作文1000字

这部片子虽然是描写伟人青年时代的求学经历,但却不落窠臼,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看惯了太多电视屏幕上的灯红酒绿、恩怨情愁与无病呻吟,突然有这样一部让人神清气爽的片子,怎能不令人激动?贯穿全剧的是两个字DD责任!

里面的青年学生朝气蓬勃,胸怀大志,那一群群白衣少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令人神往。如果去掉里面的人物背景和身份,这完全是一部教育题材的电视剧,不同个性的校长和老师,不同性格的学生,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教育画卷。编剧和导演真是太高明了!

看到这个片子,不禁就让人想起了今天的教育。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我们似乎都缺少了点什么。好多中学生在忙着考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一心只读圣贤书;好多大学生无所事事、虚度光阴,要么就是在忙着学英语、考托福,找工作,没有了激情、丧失了抱负,少了沉稳,多了浮躁,幻想个人的奋斗与所谓的成功,缺少了一份该有的责任。也许这也是现实所“逼”,但不管怎样,青年学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他们担负的责任是推卸不掉的,而这种责任更应该是主动挑起的。

在剧中,那一群青年学生齐声诵读《少年中国说》是多么令人神往的一幅画面DD“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年轻人的斗志、年轻人的激情、年轻人对生活的努力向上、积极的心态在这里完全展现了出来。他们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他们畅谈人生理想与抱负,他们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将一个青年人巨大的生存能力、拥有的激情与拼搏尽情地释放了出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希望自己和学生们都能充满激情地生活与学习着,不管现实如何,一颗向上的心还是需要的。

篇4:恰同学少年个人观后感300字作文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毛泽东了解到湖南第一师范,并下定决心要在那里有所作为,他说:“我毛泽东没别的本事,就一条,认准了的事,我一条路走到黑,就在这里,就在这所第一师范,我死活要读出个名堂来!”在言语中,就透露着他的霸气和雄心,他不肯服输的心,也许也正是他取得各种成功的保障,因为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一个偶然的事件,让本该是去谢绝一师校长孔昭绶的聘请的杨昌济当机立断地说愿意来一师任教。因为他被毛泽东的入学考试作文字里行间那一股压不住的勃勃生气给深深地震撼了,他知道,这个人将会是不可埋没的人才。以他的话,就是“此文之中,越看越有一股压不住的勃勃生气,以小学教育之优劣,见战争之成败,国家之兴衰,纵横驰骋间豪气冲天,立意高远而胆识惊人。文采华章,固属难得,而气势与胆识,才是天纵奇才的征兆!此子笔下虽粗糙,胸中有丘壑,如璞中美玉,似待磨精钢,假以时日,当成非凡大器,非凡大器!”由此可见,毛泽东给他的第一印象之深。而他对毛泽东的欣赏,溢于言表。

在第一堂课上,杨昌济也同样地给毛泽东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那两行苍劲有力的大字: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引起了毛x东的深思。而杨却在毛那双平静却隐含着让人必须面对的刚毅的眼睛读出了鸿鹄大志。他们不仅是师生,更是朋友。知道毛热爱看书,于是他把自己的书借给毛看,还叫他周末到他家去做课外辅导;知道毛帮钱都订了报纸,连布鞋破了也不舍得换时,他不但给钱他去买,还亲自去帮他买回来。也正是杨对毛性格的了解和信任,毛泽东可以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可以在一师里大展拳脚。

当毛泽东在一次次作文课上被袁吉六说作文锋芒太甚,要含蓄,不要有三分主意就喊得十七八分响时,他超级不服气,和老师大吵,且气壮山河地冲出教室时,校长和其他老师都无法让他认识到错误时,是杨昌济一番话让他连夜就去跟老师道歉。如果没有杨,毛是否还会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而和袁老师格格不入?

当毛用“二十八年画生”为名把征求有志之士的启事贴到周南女中,而遭到女中教务长的强烈抗议时,是杨昌济把事情原委说清,并解释其用心,才获得她的理解和支持。杨的睿智和支持为毛之后的各种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杨昌济是毛泽东的良师益友,是他的伯乐,是他的坚强后盾。如果没有了杨昌济,也许历史也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吧…

篇5:恰同学少年个人观后感300字作文

《就认这个理——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这部节目吸引了我,观看之后,受益匪浅。

我感觉《恰同学少年》虽然说的民国时期那帮风华正茂的少年的点点滴滴,但其故事中蕴含的某种精神,对现在的教育,现在的孩子,现在父母,仍有着很多积极的教益。细细品味“杨昌济的晨浴晨诵”,“毛泽东的偏科争执”,“毛泽东的证友活动”,“哲学读书会”,“毛泽东的忘我读书精神”,“蔡和森于清贫中的奋斗”,“向警予的女性不服输”等等……你都会品出些味道。

记得以前看过一部《新四军》,那种正义、激情和军人的浪漫,深深吸引了我。这部片子似乎和《新四军》一样,也同样洋溢着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教人正义,给人积极,迫人上进,让人思考,那种感觉,我真喜欢!

篇6:恰同学少年观后感600字

这算是大致了解了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我无法相信电视上的内容,因为那太神奇了,简直就是作家自己编的,但是,我知道,事实却也大致如此。

我长时间不能忘怀,胸中的火焰、闪电怎么也停止不了。我始终无法相信,世界上真的会有毛泽东这样的人,简直不可思议。毛泽东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当时的社会制度就像一座古老的监狱一样,囚禁着所有的新的思想。他要破坏旧的世界,并且要建立一个新的世界。

毛泽东是理想主义者,他坚信未来中国之命运当有他们这样一群热血青年来决定。他们组建读书会,通过读书会来传播各种先进的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他时刻记在心中,并且为之不断地抗争着。他的好朋友——萧子升,总是笑话他,说他太过理想化,说他说话不着边际,整天谈大道理,劝他应该积跬步方可至千里。萧子升是一个典型的大才子,一身书生气,遇事沉着冷静,人品及其高尚。他们两个经常在他们的读书会上进行争锋相对的辩论,丝毫不给对方留半点儿面子。正是这种有意义的辩论才使得读书会一步步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公开征友到建立读书会,从组织学生军训到办成夜校教工人读书认字,从领导学生反抗袁世凯的复辟到最后的凭两百条木头枪及其惊人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迫使三千多的全副武装的溃军缴械投降,我始终无法相信这都是一个学生做成的。在毛泽东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萧子升总是说他太理想化了,太异想天开了。萧子升没错,真的。但是毛泽东真的不是一般人,他的思想常人真的无法跟上。

面对准备杀进长沙城的三千溃军,长沙城里的老百姓、各类商贾都纷纷逃离,甚至连学校都组织学生们转移,因为城里除了警察,没有一兵一卒。但是,毛泽东却提出要主动攻击城外的溃军的想法。一时,师生议论纷纷,当然,他们都觉得这个想法非常可笑,毕竟,他们只是学生,手上没有一杆真枪,全是木头枪,而城外的都是全副武装的军队。但是,当毛泽东说城外溃军不知长沙城里的虚实、军心溃乱无心再战,并且可以有效地利用地形取得胜利后,校长孔昭绶,还有他的恩师——杨昌济先生都被说动了,之后,毛泽东又说到学生应该保家卫国那才是教育的目的,最后,学校同意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出城进攻溃军。毛泽东就是凭着两百条木头枪,加上自己的智慧、身体及心理素质,以及过人的胆识迫使三千全副武装的军队缴械投降。要知道,那是,他还只是一个没有毕业的师范生,而现在的我们在做什么?

篇7:恰同学少年观后感600字

毛泽东的成就是个传奇,也是个特别现实的神话.我印象最深的是毛泽东面对溃军首领的手枪指着头颅的那种神态,神情自若.难道毛泽东不怕死?不,我想,他不可能不怕死,但到这个份上,不拼搏一次,全长沙城老百姓难逃一劫,可能他也在想,为全长沙城老百姓我拼搏了,我付出了,我坦然,死又何犋?伟人的胆略就在于此,这也是毛泽东成就伟业的非常之处,我敬佩,我仰慕,衷心的没有丝毫的参假.

面对伟人我汗颜,反思自己之所以一事无成那真是活该.只能做一个极其普通的普通人,好在现实也需要和我一样的普普通通的人,做个普通的真人,善人,只愿身后能留下一些“这人还不错,是一个好老师”的口碑.

篇8:《恰同学少年》观后感1000字

首先是毛泽东,他是一个很爱读书的人,为了读书他不惜离开家乡,来到湖南长沙,在这里他结实了他这辈子最重要的朋友:萧子升、蔡和森、陶斯咏、向警予、杨开慧……他们是新时代的象征,他们心中有着不凡的梦想。毛泽东遇到困难从不退缩,创办读书会、组建学生兵,组织工人夜学等等,这些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在毛泽东看来,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他重情义,对待朋友掏心掏肺,虽然做事鲁莽,可是他敢于直视自己的错误;他胆识过人,面对汤芗铭,面对溃军,他没有慌,没有乱,反而是一次次提出那些看似荒谬,却又成功的方法;面对爱情,他毅然选择以国家大事当先,不谈儿女私情……如果没有毛泽东那超前的想法,没有那敢于推翻旧社会的勇气,没有及时关注国家大事,那么今天的中国是什么样呢?

蔡和森是毛泽东的朋友,他为人谦和,不争不抢,又满腹诗书,有着和毛泽东一样的救国思想。他家境贫困,为了读书,他瞒着母亲去给别人擦皮鞋来挣钱。我总觉得蔡和森一定程度上是受了他母亲的影响,他的母亲是敢于和旧社会抗争的女人,在那个时候这是多么艰难的决定啊,承受着家庭的压力,还有整个旧社会的压力。他和向警予的爱情也是令人羡慕,两个人有着同样的志向,这是多么难得啊。在他的影响下,妹妹舒畅也加入了读书会,还与毛泽东等人在家里成立了新民学会,这是他们救国的第一步!如果没有他们,那么今天的中国会是怎样的呢?

孔校长、杨昌济、方维夏……这些都是在那个年代少有的、思想前卫的教育家,他们分析国势,认为教育是重中之重,建立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在以后五年里,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困难,一路艰难,终于培育出了祖国复兴的希望。他们经历被捕、被杀等危险,始终坚持自己当初的梦想。决定很简单,难的是他们的敌人是整个旧社会,是汤芗铭这类妄图复辟的强大敌人,可是他们从来都没有怕过,他们与学生们一起并肩作战,传授知识,传授先进思想,并且信任他们,相信毛泽东等人会在将来做出一番伟大成就,如果没有这些老师,那么今天的中国会是怎样的呢?

值得一提还有刘俊卿,本来只是想读好书,让父亲和妹妹过上幸福的日子,可奈何嫉妒心作祟,他总是会不自觉的和别人进行比较,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他觉得家里穷,觉得自己没有别人有才华,于是那种心理越来越强,他拿几块大洋去买皮鞋,只是为了不让别人低看自己,可这个时候,毛泽东穿着自己已经破口的草鞋,拿着卖鞋的钱在买书;他的父亲生着病在路边卖臭豆腐;他的妹妹在别人家里当丫鬟。宋濂曾说: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如果不是刘俊卿的这种想法,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先进的知识分子。

陶斯咏和王子鹏,他们原是富家子弟,根本从来没想过救国这件事,受毛泽东的影响,他们也敢于反抗,反抗那些封建的旧社会陋习。王子鹏参加学生兵,练得自己胳膊都出血了,却丝毫不喊苦,在面对敌人时,他不再懦弱,尽管对方人多、手里有刀,尽管自己手里只有一根烧火棍,他也是毫不犹豫直接冲上去。

篇9:《恰同学少年》观后感1000字

张干校长是代替孔昭绶校长的位置,是由国民党军阀汤芗铭提拔上来的,所以一开始就不能服众,他制定了很多繁琐又刻板的校规,解散读书会,禁止毛泽东锻炼身体,强行补课,都遭到学生与老师的不满,终于引起了反抗,学生们组织反抗校长,最终张干校长辞去了职务。但是真相也随之浮出水面,张干校长制定校规,像看押犯人一样管理学生,都是为了不让手无寸铁的学生跟官府对着干,不会往枪口上撞,不会因此丢掉性命,而学校伙食变差,也是因为国民党教育部不批准经费,为此,张干校长多次去往教育司,还求见汤芗铭,无法,又把自己唯一值钱的怀表当了出去,充当经费。面对学生的不满,老师的不理解,汤芗铭的为难,张干校长一句话都不说,独自默默承受这一切。同学们这才发觉,原来这都是校长的一番苦心,但是想要挽回,却来不及了,毛泽东飞奔到校门口,却连张干校长的背影也没见到。

这个情节让我记忆犹新,他教会了我看事物要看两面,不能只看到对自己有利或有害的那一面,做人做事不能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还记得初二时候,班内小组要有变动,我不想让自己的组员调走,就几次三番找老师,希望不调动,但是我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调组是为了让每个组内平衡,让小组更好的发展,我只顾自己的感受,结果是全班由小的调整变成大的变动,更多老组员不得不离开原来的组,这都是因为我的自私,我的只看眼前而造成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相信老师让我们观看这部影片,不仅是希望我们能感悟和学习毛泽东的少年志气,青春豪气,同时也希望我们能明白更多的人生道理。

篇10:恰同学少年观后感800字

剧中展现的是民国初年,为了发展教育事业,让贫困学生求学,实行“全免学杂费、食、宿费,发放津贴”的优惠政策,招收优秀学生学习师范。如今,国家富裕了,经济也大发展了,然而优惠政策却全没了,学费反而上涨了数十倍。可喜的是,前不久的两会公布六所师范将实行免费入学。这个新举措对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好处,将使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上大学的孩子多一个光明和简单的选取,同时也会在社会上进一步构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剧中的招生考试。试题公开--“论小学教育”,既考了文化基础,又贴近专业,还全面的考查了学生的潜力。想到如今北大研究生复试改革更加挑剔,不再是“一卷定状元”的模式,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动机。未来北大研究生规模不像此刻这样动辄万余人,将根据“创新型领导人才”所需要的素质,挑选出具备这种潜质的学生予以培养。将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精雕细琢一批能够登上时代塔尖的杰出人物。

徐特立的教育方法。作为一师“教育学”的兼职教师徐特立的第一堂课是带一年级学生到乡下一所小学去现场参观,感受“什么是小学教育”另一堂课是据学生写出的文章,选取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进行课堂辩论,整个课堂热烈而活跃。这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却遭受到驻校“督学”的强烈反对。那怕是这天来看,也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改革,而不幸的是,当今各级各类学校普遍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灌输式教学为主,为什么因为这样教课最省事,无论教师的水平如何,也都能应付过去。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存在偏科问题,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在学校的发展,这就是归功于当时一师范先进的“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发挥其最大的优势,而没有压制其兴趣爱好,而没有把他们全部培养成“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就不会有伟人之后辉煌的成就。

而我们此刻的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这是值得一些人深思的。中国之教育将如何走,又该走向何方“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发掘特长”我想这是教育界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应遵循的规律。剧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之处。

篇11:恰同学少年观后感800字

少年时期的毛泽东性格倔强,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后,他遇到了许多跟他有共同志向的朋友,还有开明通达的孔昭绶校长,循循善诱的杨昌济老师……毛泽东和同学们做了许多了不起的大事,他们办工人夜学,进行军训,组织读书会……最让人惊心动魄的是他们仅凭两百多人的学生军,在当地少量警察的配合下,赤手空拳智斗三千北洋溃兵,缴获了大量枪支。第一师范的老师和学生一致公认:毛泽东浑身是胆!

看完这部电视剧,我不禁联想到了自己,与剧中那些让人敬佩的“恰同学少年”比起来,我很惭愧。他们面对困难毫不退缩,迎刃而上。他们是那么有志向,是那么爱思考,是那么坚强勇敢。而我呢?我害怕面对困难,不肯吃苦,独立生活能力也不强,我真的自己感到难为情。

篇12:恰同学少年观后感700字

九十四年前,生活在动荡年代的热血青年,心系国家的安危,带着理想,带着责任,走向了救国的革命道路。九十四年后,又是一群人,在荧屏上为我们再现了这样一段动人的历史。看了这对历史,带给了我们震撼,更带来了深深的思考。

其实,它讲的是青年时代毛泽东的经历。本应该跟以前的那些“红色经典”一样的,但是,它又确实不一样,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它将毛泽东这个伟人还原为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毛泽东也曾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是在求学过程中逐步探寻理想,成为一个有伟大理想的人的。

人曰: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说的都是关于少年志向与成就事业、实现理想的关系。志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想,二是实现理想所必备的意志和毅力,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因此,胸怀远大理想,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应当是中国青少年报效祖国,有所建树的首要任务,也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走向世界的最重要的力量之源。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青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在青春年少时期,正是风采、才华旺盛之时,他们书生意气,是何等的潇洒;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又是何等的执着和豪迈。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同学们,我们正处在青少年时期,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未来的世界是我们的,中国的明天是由我们主宰的。也许,毛泽东虽然已死,可他的灵魂还在,台的精神还在。他的一切在告诉我们,过去的一切都回不来了,要珍惜时光,要善于创新,打好基础,才能把未来的中国主宰得更好!

上一篇:面相看性格下一篇:周巷镇卫生院人员结构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