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励志语

2022-07-12

第一篇:恰同学少年励志语

恰同学少年

——之蔡和森、刘俊卿人物剖析与对比

班级:高2013级12班

姓名:郭欢

指导老师:于飞

研究背景: 相信在看过‘恰同学少年’后,很多人都概叹一代伟人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人的传奇少年生活,称赞一代人对知识的渴望、对生活的热情,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刘俊卿这一反面人物的内心世界,更没有人注意到刘俊卿与蔡和森同样是社会底层、同样贫苦人家出身,同样又有一身令人羡慕的才华,同样的上进,同样的起跑线,为何两人的结局却大不相同,甚至是截然相反··· 目的意义:

通过对两人的心理、性格展开深入剖析,探究导致二人结局不同的主要原因,从而了解人性弱点,为以后能更好的完善人格,提供一个借鉴的平台。同时也能借此警惕各位正确的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内容摘要:

一个是与母亲出来沦落为社会底层的富家少爷,一个是靠父亲摆臭豆腐摊为生的地层少年。没背景、有才华、有上进心有···两个最初如此相像的人,结局却相差如此悬殊,是因为性格的不同,还是环境的差异,亦或是社会··· 成果展示: 刘俊卿,一个靠父亲卖臭豆腐,妹妹当佣人供养的读书人,在开学那天,因觉得父亲低下有损面子,不在乎老父是否伤心,将为其挑行李的老父亲说成是挑夫,偷试同学的皮鞋被发现后怕丢面子,不管老父辛苦,假装说自己也有双在家未带来。后来居然厚着脸皮找父亲要钱去长沙最贵的鞋店买了双一模一样的皮鞋,为隐藏家世,不认自己的妹妹,讥讽与自己同样家世,捡起他浪费掉的粮食来充饥的蔡和森为一己之私而去汤乡铭处告密揭发自己的校长的爱国演讲····

蔡和森,一个与母亲出来沦落为社会底层的富家少爷,为补贴家用,瞒着母亲摆擦鞋摊子,为了不让妹妹饿肚子,将饭留给妹妹自己捡别人的剩饭吃,为不让妹妹伤心强忍眼泪,笑着安慰妹妹,热爱祖国、有远大的理想,有崇高的精神···

反面人物刘俊卿之所以变得虚荣、自私,不单单是是因为个人问题,更是因为他父亲将他当做少爷般供养,刘父很单纯的觉得是他的贫困和无能耽误了聪明儿子的前途,他从来不跟儿子交流,只是像佣人一样为儿子服务。在他心中,儿子是聪明至上的。他以儿子为傲,但是自己却特别自卑,使刘俊卿成为了一个穷少爷,刘俊卿自私虚荣的另一个方面是他自卑,这个自卑,不可小觑,他是刘俊卿许多卑劣行为的根源。他觉得贫贱的出生是可耻的,为了不被便人瞧不起,他打肿脸充胖子,为了他的面子,他可以不顾老父的辛苦、艰难。他不择手段往上爬,比如他偷考卷,就是原于嫉妒心。嫉妒实际上就是自卑引发的。一个自信饱满的人,是不知道什么叫嫉妒的。嫉妒心又导致了他做出卑鄙的行为,使他丧失道德标准。所以,我们可以说,刘俊卿性格的最大特点,就是由自卑而导致的极端利己主义。,一方面是他自卑,另一方面是他没有自己的政治观、没有爱国之情,是典型的‘俩耳不闻窗外书,一心只读圣贤书’···

再说他的父亲一个人当爹又当妈的,对聪明儿子极尽宠爱之能事,什么事情都不让干,就让守着书本,任刘俊卿的“别扭穷少爷”的性格肆无忌惮的发展;缺乏教育的他只是知道儿子聪明,要读书出人头地,所以他日以继夜的劳动,把女儿卖给人家做丫鬟,却在无形之中摧残了一的年轻人该有的独立自主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因为他的堕落以及他性格的形成,负主要责任的,不是别人,而是社会在一个笑贫不笑娼,道德体系衰弱的金钱社会中,他从小经受的是外人的冷眼、嘲笑,他的自尊得不到满足。社会所给他的,只是冷遇,他所拥有的,只有自卑。自卑的同时,他又必然渴望成为那些有权有势的“强者”,他瞧不起自己,瞧不起穷人···

蔡和森之所以没有变成那样,是因为他自信,他有着自己的主见,有自己崇高的理想他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然而最主要的是因为他有个好母亲,一个自己难以维持家却不允许儿子做低三下四的擦鞋工,一个虽然在糊火柴盒却能够背诵拜伦诗歌的母亲。这样的母亲,给与儿子的,绝不仅仅是文采,而且还有自尊和正确的思想。

一个人不能看不起自已,一个人做人首先立志,立言,立德。不能因为自已是个穷人就自卑,更不能连自已的亲人都不认,这还算什么人,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意思,作为青少年我们要有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同时父母不能过分溺爱孩子,要注重孩子的心理教育,不要让悲剧重演!

第二篇:恰同学少年

观恰同学少年有感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部少年毛泽东的求学奋斗史不仅让我们这群正值书生意气的少年观后赞叹不已,更引导我们树立了服务社会的远大理想。特别是对于像我这样的师范生来说,片中所提及的多位教育家之治学育人的思想更是值得我们学习思索和反省。伟人的足迹还没有远去,在一师范这样一所堪称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学堂内他们曾播撒过辛勤的汗水,直至今日他们思想的光辉仍旧照耀着我们,并将永远照耀着我们。犹记得少年毛泽东于闹市中念书的情景,于闹中取静,他练就的是一颗宠辱不惊的心,犹记得徐特立老师带他们去小学实地考察后,他们为如何改进小学教育争得面红耳赤的表情,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教育叫板,疾呼教育革新,他们所铸就的是今天一师范开明办学,锐意改革的新面容。犹记得一群气风发的青年举起反日旗帜的情景,不畏强暴,敢于担当,于民族绝望中唤醒国人对祖国的满腔热忱,他们所成就的是今天日益崛起的中华民族。能够成为一名一师范的学子我是无比荣幸的,牛顿说他之所以站得高,看得远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身为一名一师人,我们又何尝不是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呢,所以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大可以在汲取伟人们留给我们精神财富的同时大胆探索新的关于教育发展的道路。剧中少年毛泽东也曾一度对教育救国表示过怀疑,教育是不是真的能够拯救危亡的民族呢,最后事实证明教育对于唤醒国民热情是比任何形式的暴力和强有力的压制政策更加强有力的武器,我想这也许正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动力。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数码时代,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综合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而教育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过程中扮演的则是最基础的角色。一个经济飞腾的民族,必然是一个文化不断发展的民族,而文化的发展依赖于教育。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试问一个文盲如何适应社会生存。剧中毛泽东问导师杨昌济先生教育是否能改造社会,先生回答教育不兴,则莫论其它。是的,如今作为一名师范生我越发深刻地感受到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为以后深造打下基础的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 毛泽东谓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教师一职任重而道远,作为培养中的师范学子,我们理当秉承伟人遗风,虚心治学,朴素生活。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年轻的我们一定也会同先辈般勇敢担当社会责任,甘于奉献,迎接崭新的挑战。

第三篇:恰同学少年

我想<<恰同学少年>>中,"同学少年"有一种年少轻狂的感觉,应该算是一种贬义词."恰同学少年"又用"恰"字,让这个"同学少年"的意思转换成了:恰恰就是这种年少轻狂,恰恰就是这种天真......

无意中和爸爸一起发现<<恰同学少年>>的时候,我们便深深的喜欢上了他,开始我一点也不懂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以为就是一个姓恰的同学的少年,可是不是这样的。而是讲当年的毛主席毛泽东和许多革命先烈们在长沙的第一师范接受新的教育有抱负有理想,年少轻狂的时代发生的故事。故事里,毛泽东的勇敢倔强表露无遗.毛泽东是以文章第二名進入第一师范的,他的写作方法,即狂妄又充满激情.当时校长还有他的语文老师都十分欣赏,可是语文课的作文,第一次考试的时候,毛泽东得了80多分,后面的分数越来越降低,他十分不愤,就顶撞了老师。原来是因为毛泽东的手法太过夸大,一直充满激情的讲着满腔道理,所以语文老师袁吉六先生觉得他缺乏古人的一些写作手法,希望他吸取古人的优美诗段,笔锋收敛一点。开始毛泽东并不认同,可是在自己恩师杨昌济的一次对话中,深深感悟,便到老师家等候求原谅。开始老师并没有马上让毛泽东进屋,一是不知道他到底是否真心悔改,二是因为心头火气未消所以才如此。袁老师是个惜才爱才的人,若不是因为恨铁不成钢,不会如此.后来,老师让毛泽东进来后,将自己珍藏的书籍都借给毛泽东看。说只要毛泽东愿意,他家的大门永远是向他敞开的。正是因为毛泽东知错能改、好学刻苦的精神,所以深受第一师范的老师喜爱,不只是他的恩师杨昌济,还有校长孔昭绶,各科的老师都对他很好,所以才成就了毛泽东将来的才干。

毛泽东在学校里有不少志同道合的同学,而这些人都是将来跟毛泽东一起打江山的先驱人物,蔡和森、萧

三、何叔衡、向警予等,他们开始是一起组织读书会,讨论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再慢慢的转变成后来的革命组织。虽然最后有不少人牺牲了,但换来了新时代的中国,我为此感到自豪。

看完了这部片,令我很想看看毛泽东写的作品,他的文采和对中国的一腔热血,都令人敬佩和感动

第四篇:恰同学少年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12年,辛亥革命!

1913年的中国,正是清王朝覆灭民国刚刚建立的第二个年头。旧的一切尚未打破,新的思想、新的文化也在蓬勃发展。历经重重劫难的中华民族在新旧交替的满目疮痍中,苦苦探寻着未来的出路,也悄然孕育着灾难中那微薄却终将照亮前程的阳光。

湖南第一师范校歌

衡山西,岳露东,第一师范峙其中。

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

多材自昔夸熊封。

学子努力,蔚为万夫雄。

陶斯咏——毛陶恋情

杨开慧

杨昌济

孔昭绶

方维夏

黎锦熙

徐特立

纪墨鸿

毛泽东,字润之

毛贻昌,文七妹

向警予

萧植蕃

萧瑜

蔡和森

蔡畅

何叔衡

葛兰英

向仲熙

杨开智 杨开慧

张干

张昆弟

张自忠

《王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板仓先生——强避桃园作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

百泉轩,兰花与牡丹

论小学教育

旧书常读出新意,俗见尽弃做雅人

诚实

结果与手段

君子坦荡荡

君子立身以诚信为本,耽于小义而乱大节——本末倒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立志

求学即求索

艰苦朴素

百善孝为先

才子佳人

用知识武装自己

修学储能,先博后渊

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个人奋斗宗旨——坚忍

坚者如磐石,虽岁月交替而不移;忍者如柔练,虽困苦艰辛而不摧;坚忍者刚柔相济百折不回,持之以恒也。

光阴易逝,汝当惜之;先圣至理,汝当常忆。

少年中国说

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如僦屋者然,彼明日将迁居他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处。将迁居者,不爱护其窗栊,不洁治其庭庑,俗人恒情,亦何足怪!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顾茫茫。中国而为牛为马为奴为隶,则烹脔鞭棰之惨酷,惟我少年当之。中国如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则指挥顾盼之尊荣,惟我少年享之。于彼气息奄奄与鬼为邻者何与焉?彼而漠然臵之,犹可言也。我而漠然臵之,不可言也。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理想与信念

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精神上的富有与快乐——不计较个人得失,尽其所能让更多人得到幸福

俭朴,乃修身之本

程门立雪

韩昌黎

学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王船山

衣锦还乡——

“你难道就真的忍心拿着一份几科不及格的成绩单回家。然后告诉你母亲:不是我学不好,是因为学校的规矩不对,所以我就及不了格 。那时候,你母亲会怎么想。就算她不怪你,可她的心里对你的学业、对你的前途会产生多大的担忧。难道你真的忍心看着她为你着急吗?”

从有字之书中得学问,不如从无字之书中搬真理——征友

李隆郅—李立三

二十八画生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岳麓书院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朱熹——实事求是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只有自己去做才能算是真道理

爱晚亭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竟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读书求真理

明耻篇

-我也相信过,社会一定会进步;我也相信过,人一定会越变越好。可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切,却令我动摇了。有的人,有的事,真的能靠教育,能靠空洞的理想就改变过来吗?真的能吗?

-靠读书,也许是不能救国;靠教育,也许也不能改变一切。但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悟出道理;只有读书,你今天的问题才有可能在明天找到答案。除此以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破解你心中的疑团呢。

天星阁——四面云山都入眼,万家忧乐总关心

五古〃挽易昌陶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悲叹有馀哀。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

采采馀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漾游,零落匪所思。

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

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

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金刚经》——忍与施

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识时务者为俊杰——站好队,跟好人

明白社会的大方向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青年犯下的错,太多的错

未来——做实事

斯巴达人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橘子洲头

念奴娇〃赤壁怀古

顾炎武——欲从世间万物而学之,正当汗漫九垓,历游四宇,读无字之大书,方得真谛

览山川之圣胜,养大道于胸

以游为学——游学,舍易求难,

舍与得

温良恭俭让

做出一个选择很难,可是要承受这个选择所带来的压力,才是你今后所要面对的现实。

孝道——百善孝为先

祭母文——伟大的母亲

有太多太多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真心求学,实意做事

青年才俊

毛泽东与陶斯咏的爱情故事——喜斯陶,陶斯咏

通身是胆

第五篇:恰同学少年

《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怀着对历经时代风雨和对穿越历史精神的怀念,我看完了《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连续剧,有很多想法„„纵观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在其发展与崛起的时候,它的年轻人都有一种特殊的精神风貌,这种风貌极富时代气息,正所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西班牙崛起时候的斗牛精神,美国的西部牛仔,前苏联的青年布什维克,中国的五四运动„„民族精神的复兴从来都是与时代青年的成长紧密结合的。那么,“和平崛起”时代的中国青年,该具有怎样的一种精神风貌呢?把个人奋斗融入到民族昌盛中,把个人命运注入到国家崛起中,这样的青年,必获得巨大的成长动力和与之相辅相成的成就感与幸福感。因为年轻,所以无畏;因为无畏,所以出发。无畏的他们在前进的路上,奏响青春赞歌,雄浑的歌声撒扬每一寸土地,使万物自惭形秽,使那个旧社会为之摧眉折腰,蔑视一切敌人,抛开儿女私情,他们无所谓畏惧的挑战那个时代的腐朽。他们那股劲儿使我们震撼。五七国耻时,一师校长孔绍绶率领全校师生写下《明耻篇》公然对抗国民政府下令的“中日亲善”征文。“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毛泽东写下这刚劲有力的十六个大字。宣告着他们对国家兴亡的责任。当国民政府得知内情,大肆派兵缉拿孔绍绶时,毛泽东,蔡和森等一师学子毫无畏缩的面对官兵,用他们的智慧使校长最终逃过此劫。当北洋军阀率溃兵败往长沙,围攻长沙城时,长沙城人心惶惶。这一首首青春无畏的赞歌,在时代的上空,余音缭绕,经久不绝。没有泪水的人,他的眼睛是干涸的;没有梦想的人,他的夜晚是黑暗的;没有激情的人,他的生命是残缺的。他们狂舞着,将年少激情挥洒的淋漓尽致,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无限的精彩。当他们在风雨交加的晚上狂欢于岳麓山渤湃的大喊“我就是这原野山川之气,我就是这天地万物之精灵”时,我无法不为之痴狂。当毛泽东敢于摒弃世俗,在女校张贴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并组建了读书会时,我无法不为之喝彩。当毛泽东他们通过疯狂的张贴工人夜学海报,甚至在民工聚集处唱起戏来招生,最终成功的创办工人夜学,以此来唤醒中国工人阶级的救国意识时,我无法不为之欢呼。当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向警予、杨开慧等这些热血沸腾的青年们站在橘子洲头,凌空而立,仰天长啸“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时,我无法不为这洋溢激情而折服。“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 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 多材自昔夸熊封。 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我无法不为之热血澎湃!生活没有旁观者,我常想着如何去演好这一独角戏,该持着怎样的姿态去仰望希望,但我从未放弃对“主角”的属权。最初的信仰,紧握在手上,旅程开始,梦想的彼岸,总会到达,不会太久。不会太久,因为我们正在路上,亦如少年的他们般义无返顾。最后,请让我用这部电视剧的片尾曲来表达我对他们那些伟大的年轻人的赞美崇敬之情吧!天穹高高鸿雁飞,书院深深松枝茂。晓雾重重盼日出,大地茫茫风雨聚。咏长夜,攀北斗。蝶恋花,梦难求。书翻千古史,谈尽古今愁,美哉潇湘伟少年。踏浪湘江竞风流。名与利,莫问候,书并剑,到心头,挥毫万山红,举臂托飞舟,美哉中化为少年,他日神州竞风流

上一篇:前台领班工作职责下一篇:浅谈会计集中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