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阅读报告组织文化

2024-05-17

文献阅读报告组织文化(精选5篇)

篇1:文献阅读报告组织文化

进一步阅读文献

一、古典文献

经部:《周易》、《论语》、《中庸》、《春秋》及其传疏等。

史部:《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隋书》、《旧唐书》、《宋史》、《明史》、《清史稿》、《大唐六典》、《大唐开元礼》、《东林列传》、《东林书院志》等。

子部:《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日知录》,以及程朱理学作品如《皇极经世书》、《近思录》、《朱子语类》等。

集部:《世说新语》、《六祖坛经》、《亭林诗文集》、《船山遗书》、《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曾国藩全集》、《饮冰室合集》等。

二、近现代文献

阿·克·穆尔:《一五五〇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郝镇华译,中华书局1984年版。

安德明:《天人之际的非常对话:甘肃天水地区的农事禳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安田朴、谢和耐(法)等:《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和中西文化交流》,耿升译,巴蜀书社1993年版。

彼得·伯克(英):《什么是文化史》,杨豫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陈宝良:《悄悄散去的幕纱——明代文化历程新说》,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陈大康:《明代商贾与世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陈高华等:《中国民俗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程千帆:《唐代的进士行卷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崔瑞德(英)等:《剑桥中国史》之秦汉史、隋唐史、辽西夏金元史、明史、晚清史,杨品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丁伟志等:《中西体用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多桑(瑞典):《蒙古史》,冯承钧译,中华书局1962年版。

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冯尔康等:《中国宗族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弗雷泽(英):《金枝》,徐育新等译,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葛兆光:《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科学出版社1960年版。

郭绍林:《唐代士大夫与佛教》,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韩养民:《秦汉文化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胡适:《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姜义华等:《港台及海外学者论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金观涛等:《兴盛与危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卡·恩伯(美)等:《文化的变异》,杜杉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克利福德·格尔茨(美):《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孔繁:《魏晋玄谈》,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孔飞力(美):《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陈兼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林金水:《利玛窦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三联书店1987年版。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1988年版。

露丝·本尼迪克特(美):《文化模式》,王炜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吕一飞:《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马可·波罗(意):《马可·波罗游记》,陈俊开译,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彭琦:《宋元时期的三教调和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95年点校本。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华书局1986年版。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卿希泰:《中国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瞿同祖:《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容闳:《西学东渐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山西省文管会:《云冈石窟》,文物出版社1977年版。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孙尚扬:《基督教与明末儒学》,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版。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宋新潮:《殷商区域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83年版。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年版。

汤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万绳楠:《魏晋南北朝文化史》,黄山书社1992年版。

王俊义等:《清代学术与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王廷洽:《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王晓毅:《中国文化的清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魏道儒:《宋代禅宗文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年版。

谢弗(美):《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科学出版社1962年版; 许倬云:《西周史》,三联书店1994年版。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三联书店2000年版。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张光直:《商代文明》,毛小雨译,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赵文润:《隋唐文化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郑师渠:《中国文化通史》之先秦—晚清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志费尼(伊朗):《世界征服者史》,何高济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钟敬文:《中国民俗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周一良:《中华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祝瑞开:《秦汉文化与华夏传统》,学林出版社1993年版。

篇2:文献阅读报告组织文化

一.该领域的研究意义:

船舶的维修是停留在船舶使用阶段保障船舶能够正常运行所实施的一种手段。针对船舶的维修,除了在保证其设备完好,工作可靠的前提下,获取最大营运效益,花费最短时间,是船舶维修的主要方针。这同时也是影响各大船舶维修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拥有一套理想的船舶维修管理体制,能在其及基础上建立出最为理想,最为合理的维修作业模型,是使船舶维修企业和船东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1.现代船舶维修[16]

维修是对船舶机械和设备维护与修理的统称。维护或称技术保养,是为了保持船舶机械和设备的技术性能证常发挥所采取的技术措施;船船修理或称修船,是当船舶机械和设备的性能下降、状态不良或发生故障而失效时,为了保持或恢复其原有的投术性能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所以,船舶维修是船舶正常航行重要的技术保障工作。

长期以来,维修从属于制造,是一个落后的行业。维修停留在机械设备的使用阶段,对使用中发生的损坏进行修修补补,采取使用——维修——再使用——再继修,直至淘汰的对策。船上的维修也只是对船舶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定期检修和排除故障的自修,进厂修理那些危及安全航行的机械设备或船舶检验机构要求的项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船舶机械设待日趋先进、复杂,船舶电气化、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对维修技术和维修质虽要求也相继提高。落后的维修思想和修修补补的维修方式已不适应现代船舶的维修要求。新的、科学的现代维修理论以其先进的维修思想相维修方式来满足现代的船舶维修。

2.船舶维修保养体系(CWBT)[4] 船舶维修保养体系简称CWBT,是以我困传统的船舶维修管理方式为基础,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形成的一种适合我国船舶情况的现代化船舶维修管理模式。

近年来,我国海运事业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增长也在迅速地发展,现已拥有一文可观的海洋运输船队,至1996年底总吨位己跃居世界第4位,其中有规模较大的干散货船队和集装箱船队。新船数量不断增多和加速对老龄船舶的改造和更新。

目前我国各类船队无论从船舶数虽上还是船舶结构上均己列入世界航运大国的行列,然而我国船舶维修技术管理仍停留在20世纪50年代落后的管理模式。表现在“重修轻养”,"重用轻管”,信息不畅,管理脱节,随意性大等,造成船舶技术管理上因人而异的不稳定状态。新船很快变成新破船,船舶寿命大大缩短和营运效益降低,严重地影响船舶的安全航行和海洋环境的保护。

为了适应我国航运事业的发展,提高管理质量与营运经济性,必须改变落后的维修管理模式,实行现阶段的船舶维修保养体系 ——CWBT的船舶现代化管理模式。

CWBT的理论基础:

(l)以现代维修理论为指导思想开展现代预防维修,根据船机设备的故障情况采用不同的维修方式。

(2)把维修预测、计划、组织、括导、监督与控制等诸环节洛实到设备管理中,形成完整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实行船舶现代化管理。

(3)开发人力资源,使船员的资格、经验和培训符合要求,胜任工作,适应现代化船舶管理的要求,CWBT维修方针:

船舶设备的维修不仅是为了保证设备完好,工作可靠,而且是为了获取最大的营运效益。

(1)依船舶设备类别不同,采用不同的维修方式。船舶设备分为4类:安全设备、船级设备、重要设备和非重要设备。主要动力设备采用定时维修,逐步向视情维修发展;耐用设备、低值设备、非生产性设备和维护价格高昂而不危及安全的设备采用事后维修方式;船级检验项目和长期工作的设备刚采用定时维修方式。

(2)按设备的维修内容和实施的重要性进行优选和优化,使影响运行安全的维修及时和无遗漏。

(3)根据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运用可靠性与可维修性理论来确定维修内容、维修范围和维修周期。

三.国内外目前的研究水平

1.国外研究水平

(一)、后勤工程学及预防维修体制和生产维修体制[17]

美国于60年代在经典的后勤学的基础上,吸收了寿命周期费用、可靠性、工程等现代理论雨形成和发展起来后勤工程学(Logistics)。后勤工程学是体现设备一生综合管理和保障的比较完整的科学,是研究资源的需求、设计、供应和维修,并以后勤保障、计划作为对象的管理艺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活动。翻预防维修体制(PM:Preventive Maintenance)是后勤工程学中的一个具体环节,是从五十年代初开始普遍推行的。由于现代化设备的发展带来了维修费用和设备故障损失的增加,为预防故障的发生和减少故障停机损失,PM起到重要的作用。蹦的基本活动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定期检查各种设备,以早期发现设备的劣化和预测故障的发生:其二是组织设备的维护保养,避免发生设备故障,对早期发现的故障应随时进行调整和维修。‰”

生产维修体制(PM;Productive Maintenance)是在预防维修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

提出来的,其宗旨是“以生产为中心,为生产服务”。具体由四种维修方式构成:维修预防(Maintenance Prevention)、事后维修(Breakdown Maintenance)、改善维修(Corrective Maintenance)和预防维修(Preventive Maintenance)。这一维修体制突出了维修策略的灵活性,吸收了后勤工程学的内容,提出了维修预防、提高设备可靠性设计水平以及无维修设计思想。“

(二)、前苏联计划预防修理制度[17]

1923年前苏联就提出了设备定期维修的方法,直至1967年才形成了前苏联统一的计划预防修理制。计划预防修理制的理论依据是设备组成单元的磨损规律。

1.计划预防修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①确定修理工作的类别。各类设备的计划修理有:大修理、中修理、小修理、预防性检查。

②编制设备修理计划,进行有计划的修理,并监督其实现。

③确定各类设备的修理周期结构。修理周期结构是指在一个大修理周期内,把设备的维修类别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依据一定顺序进行的排列。它是根据机器零件的磨损规律和修理工作量确定的,不同类型的设备其修理周期结构不同。如在计划预防修理制度中规定金切设备中普通机床的修理周期为26000小时,相当于两班制运行车间,约6年左右大修一次。

④确定各类设备的修理复杂系数。修理复杂系数是设备修理难易程度的一个假定单位,计划预修制度中的计算、测定和考核都是以设备修理系数为基础的。该系数主要用于制定各种修理定额,如修理工作的劳动量定额、停歇时间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和修理费用定额等。

⑤组织修理业务,包括组织机修车间、各车间机修站、修理组,准备必要的设备及配备管理人员和劳动力。2.计划预防修理制度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划预防修理制度正在逐步发生改变,但其基本理论基础相同。

(1)改进维修方式和维修制度

在设备维修活动中肯定了操作工人参加的重要性;使修理周期结构更加符合设备的实际运动规律;根据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延长了修理间隔期;提高修理工作的机械化水平,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取消中修。

(2)重视设备的更新改造

逐步改变以扩大设备拥有量为主的做法,合理调整加工设备的结构,增加特种加工设备及热加工和毛坯加工设备比重;大幅度增加高效和自动化设备的数量和比重;结合大修理进行旧设备的改造。

(3)加强设备的技术维护,推行技术维护及修理规程化

前苏联国标规定:技术维护是当产品(指设备)按规定用途使用、待用、存放和运输时,为保持产品的工作能力或良好状态而进行的一套作业或某项作业。所谓规程化技术维护与维修是指按技术文件中所规定的时间间隔和工作量进行技术维护与计划修理,图1-1是技术维护和修理制度的结构示意图。许多企业推行规程化维修后,大大提高了维修作业效率和质量,减少了设备因突发故障造成停机损失。

(4)设备修理工作集中化与专业化

设备修理由跨部门的专业化修理企业、行业(或地区)专业化企业、大型企业修理厂共同进行。

此外,前苏联还注意采用状态检查、监测技术、故障理论、计算机等新技术。值得注意的是,计划预防修理制的实施支柱―修理周期结构和修理复杂系数仍未改变。

2.国内研究水平

船舶维修保养管理包括船舶维护保养和船舶维修,国内针对船舶维修保养问题的研究大多是关于船舶维护保养管理和针对性维修体制。

1.大连海事大学的王晓峰在其硕士学位论文《船舶维修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7]中,对针对性维修管理体制做了简单的介绍。文章中指出,针对性维修策略坚持贯彻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对整个维修管理设备根据其自身及

环境等不同特点,分别实施不同的维修方式。针对性维修体制是按照设备综合管理原理和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从机械设备管理实际出发,在推行设备点检制的基础上,根据设备的型式、性能、使用条件等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维修方式,即状态维修、定期计划预防维修和事后维修等方式,并且对实行状态维修的设备推行以针对性项修为主的项修、大修两修制,同时改革相应的组织管理、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一个新的维修管理体制,以实现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综合效益最高的目的。

可靠性理论表明,定期维修只适用于确有耗损性故障的零部件,而对于偶然故障是无效的。对于复杂产品,如设备或设备系统,除了有少数是耗损性失效占绝对优势的情况外,失效率变化的浴盆曲线是不适用的,针对性维修策略正是以此为理论依据提出的,它的主要内容为:通过对设备进行分析,分类实行不同的维修方式,以日常维护、定期维护为基础,建立一套包括事后维修、定期计划维修、状态监测维修在内的现代维修管理体制一针对性维修体制,加强故障诊断和状态监测技术的应用,实现计算机辅助动态管理。

2.大连海事大学的付捷在其硕士学位论文《船舶维修保养管理问题研究》[10]中,针对针对船舶维修保养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思想,要求将船舶的维修保养问题纳入船舶的设计阶段,在设计船舶的同时,同步考虑船舶的营运时期所需的维修保养需求,进行维修保养体系的同步设计,在交付船舶的同时同步交付船舶维修保养所需的资源,建立维修保养体系,使船舶营运期间保持较好的营运状态。

目前国内针对船舶维修保养问题方面的研究,大多是关于维修体制和维护保养管理方面问题的研究。很少有基于船舶大修过程中管理系统的建立及船舶维修作业模型优化方面的研究。近20-30年来,维修业进入了现代维修阶段,既多种维修体制并行阶段。我国船舶维修业也研制了符合现代维修管理理念的管理体系——《船舶维修保养体系》[8](CWBT)。《船舶维修保养体系》(CWBT)是由交通部支持,上海海洋运输公司和上海海运局合作开发、研制的,该项目于1991年7月通过交通部鉴定,并列为国家重点新技术推广项目。该项目试图对船舶技术管理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建立一套以机务监督为中心的机务管理体制,重点解决维修计划插板式管理和计算机管理相结合问题,为以状态为依据的维修方式的推行打下了基础。虽然,目前我国个大中小型船舶修造企业在针对船舶维修作业模型的建立中,均已运用CWBT。但具体维修作业模型的建立中,在保证设备完好,工作可靠的前提下,仍可以不断进行优化。

四.论文主要内容:

1.船舶维修保养体系(CWBT)的内容与分析;

2.船舶生产运作管理以及优化理论和方法的内容; 3.船舶维修计划编制的方法和优化方法;

4.基于office软件排序实现,建立船舶维修管理计划模型。5.运用优化理论的方法对所建立模型进行优化处理,以到达所需维修时间最短。

6.根据优化结果探索现有船舶维修保养体系需要改进之处,提出自己的建议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先容,现代企业设备管理 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5 [2]沈永刚,现代设备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

[3]张映红,莫翔明,设备管理与预防维修(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8 [4] 王安锡,张武生,CWBT标准与PMS检验导则的说明(交通标准化)1998.4 [5]阮继华,CWBT在船舶维修管理中的应用(船舶修造)2003.3 [6]李铁军,参照《船舶维修保养体系》实现船队设备维修的全信息管理(中国修船)2001.5 [7] 李正国,汤春祥,船舶机械计划保养系统(PMS)与船级检验(,天津航海)1997.4 [8]张琳,船舶机械针对性维修体制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 [9] 陈联沐,郑士君,李学强等,船舶维护保养体系(CWBT)计算机管理系统(机电设备)2003.1 [10]付捷,船舶维修保养管理问题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 [11]史大,船舶维修策略研究及系统开发(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 [12]刘爱华,基于CWBT的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3 [13]范世东, 陈强胜,基于PMS的机务管理系统架构分析(航海工程)2010.8 [14吕冬梅.加快建立船舶的“管用修养”长效管理机制.(中国水运),2009.4 [15刘永辉.简述船舶维修保养体系在船舶机务管理中的应用,(丹东海工)2003,7. [16] 许军男,浅谈船舶维修管理.(工业技术)2010,36.

[17]王晓峰,船舶维修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大连海事大学硕士论文

[18]A.Gharbi和J一P.Kenne《MaintenancesehedulingandProduetioneontrolofmuhiple一 ~hinemanufac加 Lringsystems)》

篇3:组织文化研究方法文献评述

组织文化是一个包含多种研究视角和范式的富有生命力的特殊领域, 组织认知的简单化, 混沌甚至偏差, 已经成为制约组织文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因此国内外学者对组织文化的研究各有侧重。

(一) 国外组织文化研究综述

潘一禾、张丽东 (2000) 认为西方人认为在“政治人”、“社会人”、“经济人”的观念递进和发展中, 西方社会的组织文化越来越朝人们的切身利益方向挺近, 经济人成为人们建立一切组织的最基本的行为假定, 经济活动规律成为一切公共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定律。这是从组织文化的落脚点方面考虑的, 其实对于这种说法是我们研究经济学的基本假定。

王庆燕、石金涛 (2005) 认为关于组织文化的概念早在霍桑实验中就被间接提到过, 那时被称作工作小组文化。但是这一概念没有被引起重视, 也与当前的组织文化的概念不同。因此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变化, 关于组织文化概念方面的说法是有多种的。

但是通过阅读文献, 发现该领域的国外研究文献大多是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的。我将从这两个角度具体解释组织文化的发展历程。

1. 定性研究角度

关于组织文化的定性化研究影响较大的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沙因教授。沙因教授是这样论述组织文化的:组织文化是由一些基本假设所构成的模式。这些假设是由某个团体在探索解决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内部统合问题这一过程中所发现、创造和形成的。如果这个模式运行良好, 可以认为是行之有效的, 新成员在认识, 思考和感受问题时必须掌握的正确方向。

曾昊、陈春花、乐国林 (2009) 认为, 沙因的这种说法旨在提醒人们不要思想简单化, 因为这是理解文化的最大危险, 如把文化说成“我们这儿做事的方式”、“我们公司的仪式和礼节”、“公司的气氛”、“薪酬体系”、基本价值观等等, 确实十分诱人, 它们虽然也都是文化的表现方式, 但在文化起作用的层次上却没有一个真正的文化。

李成彦 (2006) 提到国外的学者大多把组织文化看成是组织内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传统、风俗、习惯和与此相联系的生产观念。组织正在依赖于这些文化来组织内部的各种力量, 将其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

国外的定性研究角度主要是针对组织文化的内涵来进行综述的, 但是到了80年代后期以概念、要素、类型以及组织文化与组织管理各方面的关系为基础的定量化研究开始了。

2. 定量化研究

王庆燕、石金涛 (2005) 认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组织文化的定量化研究以密西根大学的奎因为代表。他们的主要观点是组织文化可以通过一定的特征和不同的维度进行研究。以奎因的竞争价值理论模型为基础, 奎因和金伯利拓展此模型并将其应用到对组织文化的测量上。该理论模型有两个主要维度, 分别反映竞争需要和产生冲突, 它们是变化与稳定性、组织内部管理与外部环境。两个维度的交互作用会出现四种类型的组织文化:群体性文化、发展型文化、理性化文化和官僚式文化。并且以此验证了组织文化的深层结构、组织的价值、领导、决策、组织发展策略有关的基本假设。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Quinn和Cameron认为组织文化通过组织所信奉的价值观、主导性的领导方式、语言和符号、过程和惯例以及成功的定义方式来得到反映。他们在竞争价值观框架 (competing values framework, 简称CVF) 的基础上构建了OCAI量表。CVF有两个主要的成对维度, 灵活性和稳定性、关注内部和关注外部。图中的四个象限代表不同类型的组织文化, 分别被命名为宗族型 (clan) 、活力型 (adhocracy) 、层级型 (hierarchy) 和市场型 (market) , 如下图1所示:

Denison认为, 组织文化是一套价值观、信念及行为模式, 并构成组织的核心体。他们构建了一个能够描述有效组织的文化特质模型。该模型认为有四种文化特质—即适应性、使命、一致性和投入—与组织有效性显著相关, 其中每种文化特质对应着三个子维度。见图2所示。

虽然国外学者在组织文化量化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可是他们量化的标准是越来越完善的, 关注的维度也是越来越多的, 因此无论是从哪个方面看组织文化的内涵都是在进一步得到统一的。当然, 对于组织文化的量化研究还有很多方法, 但是由于参考文献有限, 就只关注了上面两种量化研究方法。

(二) 我国组织文化研究现状

李成彦 (2006) 提到, 对于组织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在1986年前后, 权威的《管理世界》杂志就发表过组织文化的文章。1990年代以后, 在理论研究方面, 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组织文化概念的界定、组织文化的创建、组织文化的作用、功能、组织文化的运行以及如何从儒家文化建构出中国企业文化的合理框架等。在实践方面很多企业重视组织文化的创建, 把塑造组织文化看成是主要的管理手段之一。

刘晓航 (2006) 在其文中指出, 我国台湾大学心理学教授郑伯!认为, 组织文化是一种内化性规范信念, 可以用来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此外, 也有众多研究人员认为, 组织文化是全体成员接受的价值体系, 包括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心理预期和基本信念。另外, 从定量角度, 郑伯!结合沙因教授的组织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了国内的文化背景和企业特点, 构建了VOCS量表, 该量表共分为九个维度:科学求真、顾客取向、卓越创新、甘苦与共、团队精神、正直诚信、表现绩效、社会责任和敦亲睦邻。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国内外对组织文化的研究不论从定性和定量方面都有着一些差异的。国外在定性方面似乎更加关注的是企业员工共有的价值观念, 极其注重企业中的软环境。而国内相当部分的学者却通常将组织的硬文化也包括在企业当中, 这里所提到的硬文化主要是指组织内部的物质状况, 比如机器设备和原材料、技术水平和组织效益等有形的东西。对于定量方面的研究, 国内目前还远远不如国外, 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为数不多。

二、国内目前有关组织文化的实证研究

今天的组织文化已经被作为管理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变量来研究, 主要体现在组织文化与其他管理理论的关系中。主要包括组织文化与其他管理要素的关系, 组织文化与管理过程的关系, 组织文化与管理结果的关系。其中其他管理要素主要包括组织目标、组织环境、组织制度等;管理过程分为职能管理和管理事件, 职能管理又分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职业生涯规划等, 而管理事件分为企业并购、输出管理、劳资冲突和突发事件等;管理结果主要从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探讨, 个体层面主要有员工满意度、认同度、忠诚度、凝集力和效率, 组织层面主要指组织绩效。根据以上基本内容, 我搜集了一些与此相关的文献,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综述。

(一) 知识与组织文化的关系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知识就是力量, 对于个人而言, 知识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 对于组织而言也是如此, 知识也能改变组织的命运。因此知识也必然与组织的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富立友 (2004) 认为, 如果组织记忆能够变成组织本能, 那么, 组织对于环境的适应和驾驭能力就大大增强, 组织文化就能更加适应环境的变化, 以知识为基础的组织文化就很能较容易形成, 组织文化就能够促进组织的发展。如图3所示:

胡玮玮 (2009) 在其实证论文中指出组织文化能对知识管理绩效起到促进或者阻碍作用, 其中宗族型文化和市场型文化与知识管理绩效正相关, 创新型文化与知识管理绩效负相关, 层级型文化对知识管理绩效没有明显影响。因此面对不同类型的文化, 我们采取的策略也是不同的。

胡玮玮还指出, 组织文化是影响知识管理的最常见因素, 它不仅是影响知识管理战略选择的重要因素, 同时也决定了知识管理取得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 组织文化在知识管理的舞台上扮演者极为重要的角色。

曹科岩、龙君伟 (2009) 认为, 通过实证研究组织文化通过影响知识分享进而影响组织创新, 组织文化对组织绩效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 但通过知识分享和组织创新间接影响组织绩效。由此可见知识在组织各要素见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易凌峰、欧阳硕、梁明辉 (2015) 认为, 通过实证研究知识管理对核心竞争力既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也有间接地影响作用;隐性知识创造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而组织文化恰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由此可见知识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 组织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管理过程中的职能管理, 与组织文化的关系直接关系到组织生存能力。如果一个组织不能拥有一个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那么这个组织的生命力也会大大减弱。

刘善仕、彭娟、邝颂文 (2010) 认为并不存在一种特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任何情境下都能提升组织绩效, 企业必须根据其组织文化特点, 选择与组织文化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所以, 企业在设计HRMS时, 将人力资源实践与组织文化匹配起来非常重要。开发HRMS需要培育组织文化。

曹科岩、龙君伟 (2009) 认为组织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又共同的价值取向, 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就是以人为中心, 将人作为管理的对象, 蕴含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组织文化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 人力资源管理是完善组织文化的手段。

根据以上研究者的文献我们可以看出,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 它总要存在于组织管理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中。组织文化与HRMS的匹配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 虽然刘善仕、彭娟、邝颂文等人对这一匹配过程做了详细的解释, 可是仍然有一些局限, 尤其是在样本的选择上, 我认为对于实证性的研究样本一定要具有一般性。

(三) 组织文化与组织绩效的关系

组织文化与组织绩效的相关性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已有的研究表明, 组织文化是重要的资源, 企业利用这个资源可以增加竞争优势。近年来, 人们越来越关注组织文化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人们试图知道企业在组织文化上所作出的努力, 能给企业带来怎样的变化。在我所选文献中也有学者做了这些方面的研究。

张晓娟 (2011) 认为组织文化对绩效的影响, 可以从组织内的主要价值观与信念被深刻且广泛地接受程度而定, 其影响力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指文化的方向性;第二是文化的渗透性;第三是文化的强度。另外, 张晓娟还提出组织文化影响组织绩效模型, 如图4: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组织文化如果足够重视员工, 能为员工营造出一种积极的工作氛围、共享的价值观念和管理机制, 从而产生一个合适的、鼓励积极创造的工作环境, 能够激励员工树立与组织一致的目标, 并在个人奋斗的过程中与企业目标保持步调一致, 就可以极大地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劳动效率, 有效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从顾客方面, 组织文化的改变使顾客的态度和行为也得到了改变, 从而促进组织绩效的提高。

另外, 卢美月 (2006) 在《企业文化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中也提到了企业文化类型, 主要是从弹性、控制、外向、内向四个方面来研究, 而在组织绩效方面也选择了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来反映组织绩效。最后研究结果分析发现:弹性、控制、外向、内向与组织绩效各变量均显著相关, 且与非财务指标多为中度正相关, 与财务指标则多为低度正相关。显示其弹性、控制、外向及内向程度越高者, 其非财务指标及财务指标则越高。同时发现, 不同的企业文化类型, 在组织绩效表现上并没有显著差异。

白光林、杨韬 (2013) 在《国内组织文化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述评》中对国内主要文献进行了归纳, 并总结出组织文化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各种主要问题, 并为系统评价现有研究提供一种工具。

三、组织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 分别从定量角度和定性角度看, 我总结出以下几点不足:

首先, 从定性的角度看, 对组织文化的塑造缺乏整体性。一些组织在组织文化创建方面所做的努力对组织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 多数组织凭着自己的经验创建组织文化, 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更缺乏理论指导, 一般只是从规范员工的行为和确立组织的信念方面做努力, 没有把握组织文化的整体。所以要求我们需要深入到组织内部对组织文化进行精心解释和整体认识, 提供更为丰富、更深刻的文化观点的定性研究。

其次, 对于组织文化的定性研究还要关注与其他学科的相结合, 比如社会学、心理学等, 这样才能使研究得到更为广泛地应用。

再次, 研究组织文化一定不要忘了研究我们得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我们的根本, 民族文化更是组织文化的基础, 因此我们在借鉴国外文化研究成果的同时一定忘记忘记结合本国的民族文化, 找到适合本国民族文化的组织文化路径。

最后, 截止到面前, 我国学者关于组织文化的实证分析也有一些, 尤其在组织文化与绩效关系研究更为多见。尽管都是以组织文化作为自变量, 可是关于组织文化的分类十分多, 研究者的关注点自然不同。研究者们对引起组织文化改变因变量也是各有观点。究其原因, 可能在与实证分析中对所选的调查对象的不同, 得到的结果也就自然不同。因此, 对于组织文化的实证研究我们很难形成统一的结论, 因此要求研究者对调查对象的选择更为精准和细致。

四、结语

组织文化从产生到现在, 不论是从定义、内涵、计量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的争议, 国内外的研究者在这些方面尽管思路上是大致类似的, 可是研究的结论也难以达成完全的一致。我国相比之下, 还是略显得落后。因此, 我认为我们要在今后更多关注组织文化的定量研究, 更多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找到影响组织文化的要素, 从而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使组织的发展更快速。。

摘要:组织文化一直是组织领域研究的主流问题。组织文化的内涵在近年间逐渐丰富和完善起来并且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同时, 组织文化的研究方法也呈现出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虽然我国对组织文化的研究已经逐渐从理论研究转为研究方法论的探讨, 但是定量的研究还是较少, 今后需要更加关注组织文化研究方法的实证研究。

篇4:文献阅读报告(最终版)

毕业设计文献阅读报告

题目_______________

专业: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教师签字)

指导教师职称:

日期:

****年**月**日

超声波治疗文献阅读报告 课题背景及意义

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物理学上发现了压电效应与反压电效应之后,人们解决了利用电子学技术产生超声波的办法,从此迅速揭开了发展与推广超声技术的历史篇章。1922年,德国出现了首例超声波治疗的发明专利。1939年发表了有关超声波治疗取得临床效果的文献报道。40年代末期超声治疗在欧美兴起,直到1949年召开的第一次国际医学超声波学术会议上,才有了超声治疗方面的论文交流,为超声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第二届国际超声医学学术会议上已有许多论文发表,超声治疗进入了实用成熟阶段。

八十年代俄罗斯开发出磁致伸缩原理的超声外科手术仪。日本住友公司为避免刀具容易断裂问题采用无齿刀具,相比有齿刀具,无齿刀具寿命大大得到延长。国内主要是清华大学对超声骨科手术进行研究。美国Valleylab公司采用磁致伸缩换能器进行外科吸引,法国、英国、德国等相继推出压电陶器换能器的超声吸引器,意大利推出了超声脂肪吸引等产品。美国强生公司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致力于超声止血手术并推出“Uitraci—sion”超声止血刀主要用于切割软组织和血管,近年,强生GEN300数码超声切割止血刀被广泛用于医院各手术科室。

国内在超声治疗领域起步稍晚,于20世纪50年代初才只有少数医院开展超声治疗工作,从1950年首先在北京开始用800KHz频率的超声治疗机治疗多种疾病,至50年代开始逐步推广,并有了国产仪器。公开的文献报道始见于1957年。到了70年代有了各型国产超声治疗仪,超声疗法普及到全国各大型医院。40多年来,全国各大医院已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资料和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超声体外机械波碎石术和超声外科,是结石症治疗史上的重大突破。如今已在国际范围内推广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无创外科,已使超声治疗在当代医疗技术中占据重要位置。而在21世纪(HIFU)超声聚焦外科已被誉为是21世纪治疗肿瘤的最新技术。

超声技术在医疗方面的独特疗效已得到医学界的普遍认可,并越来越被临床重视和采用。国内外医学专家利用超声技术在治疗肢体软组织损伤、肢体慢性疼痛康复、肢体运动康复方面积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并把超声治疗拓展到中医科、骨科、外科、内科、儿科、肿瘤科、男科、妇产科等,在临床得以广泛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超声治疗技术步入新的发展时期,并在若干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临床研究表明。一定剂量的超声波辐照可以导致生物体系不同结构层次上各种各样的生物效应,对一些病症有明确的治疗作用。基于这种效应,临床上发展了多种超声波疗法。如:一般超声理疗法、超声药物透入疗法、超声——电疗法及超声外科等,这些疗法的出现与发展,使超声治疗在当代医疗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超声波治疗介绍

2.1 简介

高于2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将超声波作用于人体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称为超声波疗法。超声波是一种声波,超过人耳的听觉界限的声波。声源的机械振动能引起周围弹性介质的振动,振动沿着介质由近及远地传播,形成机械波—声波。

超声波治疗文献阅读报告

频率500~2500千赫的超声波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理疗中常用的频率一般为800~1000千赫。超声波疗法的使用范围日益广泛,已远远超过理疗科原来的一般疗法,如超声治癌、泌尿系碎石及口腔医学的应用等,因此超声波疗法的概念应有广义的(包括各种特殊超声疗法)及狭义的(指理疗科常用的无损伤剂量疗法)两种。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超声波不仅用于治疗,还已广泛用于诊断、基础及实验医学、因此已有“超声医学”之称。

2.2物理特性

超声波与声波的本质相同,都是物体的机械振动在弹性介质中传播所形成的机械振动波。

超声波的传播

1.因声波是物质传播能的一种形式,所以其传播必须依赖介质,而在真空中则不能传播,此与光波、电磁波不同。

2.超声波向周围介质传播时,产生一种疏密的波形。这种连续的压缩层和稀疏层交替形成的弹性波和声源振荡的方向一致,是一种弹性纵波)。由于超声波具有非常短的波长,可以聚集成狭小的发射线束而呈束状直线播散,故传播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3.传播速度 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特性有关,而与声波的频率无关。声波的传播速度都随介质温度的上升而加快。

4.超声的吸收与穿透:超声在介质中传播时,强度随其传播距离而减弱,这说明超声能量被吸收,超声的吸收与介质的密度、粘滞性、导热性及超声的频率等有关。超声在气体中被吸收最大,液体中被吸收较小,固体中吸收最小,在空气中的吸收系数比在水中约大一千倍。且介质的吸收系数又与超声波频率的平方成正比,因而高频超声在空气中衰减异常剧烈,所以在治疗中声头下虽是极小的空气光泡,也应避免。

在实际工作中常用半价层或半吸收层来表明一种介质对超声波的吸收能力。半吸收层是指超声波在某种介质中衰减至原来能量的一半时的厚度。半吸收层厚度大,表示吸收能力弱,不同组织对同一频率的超声波其半吸收层值不同,如频率300千赫的超声波,肌肉半吸收层值为3.6厘米,脂肪为6.8厘米,肌肉加脂肪为4.9厘米。同一组织对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吸收也不同,超声频率愈高吸收愈多,穿透愈浅,如90千周的超声能穿透软组织10厘米,1兆周的超声将穿透5厘米,而4兆周的超声只穿透1厘米深度。因此,常用于理疗的超声波选用8000千周/秒,穿透深度为5厘米左右。

5.折射、反射与聚焦:超声波由一种介质传播至另一种介质时,将在界面处一部分反射回第一种介质(反射),其余透过界面进入第二种介质,但会发生传播方向的偏转(折射)。声波在界面被反射的程度决定于两种介质的声阻差及入射角的角度。入射角越小,反射角就越小,超声能量反射越少,作用效率越高。声阻差越大,反射程度也越大,(介质的密度和声速的乘积叫介质的声阻)。

声头与空气间反射近于100%,所以超声治疗时需用石腊油等作接触剂,以减少反射。实验证明,由声头进入组织的超声能量只有35~40%,而60~65%被反射。由于空气与组织间的反射,使大量超声能丧失,所以超声波不能通过肺和充气的胃肠。

基于超声传播的反射、折射原理,采用透镜及弧面反射而将声束聚焦于焦点上以产生强大的能量,而治疗某些疾病,如用集束超声波破坏脑部肿瘤等。超声波的声场

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空间范围 即介质受到超声振动能作用的区域叫超声声场。超声因其频率高,具有类似光线的束射特性,在接近声头的一段为几乎平行的射束,称之为近场区。其后射束开始扩散,称之为远场区。由于超声场的这种特性,为克服能量分布的不均,超声波治疗文献阅读报告

在治疗时声头应在治疗部位缓慢地移动。

超声声场

描写超声声场的主要物理量有声压和声强。

1.声压: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在其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复运动,使介质内部发生有节律的疏密变化,这种疏密变化形成了压力变化,即声压。代表超声波的强度。声压与超声波的频率和振幅成正比,与声阻成反比。

2.声强:为单位时间内声能的强度,即在每秒内垂直通过每平方厘米面积的声能。常用测量单位是瓦特/厘米2(W/cm2)。临床常用治疗剂量为3W/cm2以下。

超声波的发生

产生超声波有各种方法,主要用压电式超声发生器,它是根据压电效应的原理制成的。具有压电效应性质的晶体受到压缩或伸拉时在其受力面上就会产生数量相等而符号相反的电荷,这种物理现象称为压电效应。

2.3超声波的生物物理特征

机械作用

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在其平衡位置附近作往复运动,使介质内部发生有节律的疏密变化,这种疏密变化形成了压力变化,能对人体组织细胞产生微细按摩作用。微细按摩作用是超声波治疗疾病的最基本的机制。这种对细胞的微细按摩作用可以改变组织细胞的体积,减轻肿胀,改变膜的通透性,促进代谢物质的交换,改变细胞的功能,提高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所以治疗某些局部循环障碍性疾病,如营养不良性溃疡效果良好。有人观察在超声波的机械作用下,脊髓反射幅度降低,反射的传递受抑制,神经组织的生物电活性降低,因而超声波有明显镇痛作用。超声的机械作用还能使坚硬的结缔组织延长、变软,用于治疗疤痕、粘连及硬皮症等。

可见,超声波的机械作用可软化组织、增强渗透、提高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刺激神经系统及细胞功能,因此有重要的治疗意义,在超声治疗机理上占重要地位。

温热作用

超声波作用于机体时可产生热,超声波在机体内热的形成,主要是组织吸收声能的结果。其产热有以下特点:

1.由于人体各组织对声能的吸收量各有差异,因而产热也不同。一般超声波的热作用以骨和结缔组织为量显著,脂肪与血液为最少。如在超声波5W/cm2,1.5分钟作用时,温度上升在肌肉为1.1℃,在骨质则为5.9℃。2.超声波热作用的独特之处是除普便吸收之外,还可选择性加热,主要是在两种不同介质的交界面上生热较多,特别是在骨膜上可产生局部高热。这在关节、韧带等运动创伤的治疗上有很大意义。所以超声波的热作用(不均匀加热)与高频是及其他物理因子所具有的弥漫性热作用(均匀性加热)是不同的。

3.超声波产生的热将有79-82%由血液循环带走,18-21%由邻近组织的热传导散布,因此当超声波作用于缺少血循环的组织时,如眼的角膜、晶体、玻璃体、睾丸等则应十分注意产生过热,以免发生损害[3]。

空化作用

超声波在液体介质中传播时产生声压。当产生的负声压超过液体的内聚力时,液体中出现细小的空腔,即空化现象。空腔分为两种,即稳定空腔和暂时空腔。稳定空腔在声压的作用下来回振动,空腔周围产生局部的单向的液体流动。这种非常小的液体流动叫做微流,在超声波治疗中起重要作用。微流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膜

超声波治疗文献阅读报告

两侧的钾、钙等离子的分布,因而加速组织修复的过程,改变神经的电活动,缓解疼痛。暂时的空腔在声压变化时破灭,产生高热、高压、发光、放电等现象,对机体有破坏作用。

2.4治疗作用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小剂量超声波能使神经兴奋性增高,传导速度加快,减轻神经的炎性反应,促进神经的损伤愈合,提高痛阈,减轻疼痛。因而对周围神经疾病,如神经炎、神经痛,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大剂量超声波作用于末梢神经可引起血管麻痹、组织细胞缺氧、继而坏死。

中枢神经对超波显示较高的敏感性,一定剂量之内,超声波对中枢神经的作用如下:作用于大脑可刺激细胞能量代谢,脑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加速侧枝循环的建立,加速脑细胞功能的恢复;作用于间脑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作用于脊髓可以改变感觉、运动神经传导。

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房室束对超声波的作用很敏感。超声波主要影响心脏活动能力及其节律。大剂量超声波可使心律减慢,诱发心绞痛,严重时发生心律紊乱,最后导致心跳停止;小剂量超声波使心脏毛细血管充血,对冠心病患者有扩张动脉管腔及解除血管痉挛的作用,对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有一定疗效。

治疗剂量超声对血管无损害作用,通常可见血管扩张,血循环加速。低强度超声作用下,血管器扩张;在较大剂量作用下,可引起血管收缩。更大剂量的超声可使血管运动神经麻痹,从而造成血液流动停止。用大剂量超声时可直接引起血管内皮肿胀,血循环障碍。对眼睛的影响

由于眼的解剖结构特点是球体形态,层次多,液体成份和血循环特点等因素容易热积聚致损伤。大剂量超声可引起结膜充血、角膜水肿甚至眼底改变,对晶体可致热性白内障。还可以引起交感性眼炎。但用小剂量可以促进吸收,改善循环,对玻璃体浑浊、眼内出血、视网膜炎、外伤性白内障等有较好疗效。

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生殖器官对超声波较敏感,适量的超声波可使精子数目增加,精子活动性增强,受孕率提高。大剂量超声波可使精子萎缩。适量超声波可促进卵泡滤泡形成,大剂量超声波使卵泡变性。超声波可使胚胎畸形、流产。

对骨骼的影响

小剂量超声波多次投射可以促进骨骼生长,骨痂形成;大剂量超声波作用于未骨化的骨骼,可致骨发育不全,因此对幼儿骨骺处禁用超声。对结缔组织的作用

结缔组织对超声波的敏感性较差,对有组织损伤的伤口,有刺激结缔组织增长的作用;当结缔组织过度增长时,超声波又有软化消散的作用,特别对于浓缩的纤维组织作用更显著。因此超声波对疤痕化结缔组织有“分离纤维”作用,有使“凝胶变为溶胶”的作用。在临床上亦可见超声波对疤痕有较明显的软化散作用。

对皮肤的作用

超声波作用于皮肤可提高皮肤血管的通透性,使皮肤轻微充血,但无红斑。超声波可增强皮肤汗腺分泌,促进皮肤排泄功能,增强真皮再生能力。大剂量超声波可引起皮肤伤害性炎症反应。

2.5治疗方法

直接接触法

超声波治疗文献阅读报告

将超声波头直接和治疗部位的皮肤接触进行治疗。此时在皮肤和声头之间应加接触剂。(1)移动法:该法最常用。治疗时声头轻压皮肤,在治疗部位作缓慢移动,移动速度以每秒1-2厘米为宜。

(2)固定法:较少采用。将超声波声头以适当压力固定在治疗部位。此法易产生过热而发生“骨膜疼痛反应”。故治疗剂量宜小。间接接触法

(1)水下法:治疗时将超声波声头和治疗肢体一起浸入36-38℃温开水中,声头与皮肤距离1-5厘米,剂量要比直接接触法稍大。

此法常用于不规则的体表,局部痛觉敏感的部位或声头不便直接接触的部位如手指、足趾、踝、肘、溃疡等。

(2)辅助器治疗法:常用有水漏斗法,水枕或水袋法。后者是用薄橡皮膜制成袋,灌满煮沸过的温水,然后再涂接触剂进行治疗,用于面部、颈部、关节、前列腺、牙齿、眼等不平之处。

(3)聚集照射法:利用凹面镜和声透镜将超声波高度集中在某一部位而获得大能量超声波的作用,以做特殊治疗。如治疗肿瘤时用。

治疗剂量

1.治疗强度:以0.4-1.5W/cm2为宜,水下法、水枕法时强度可稍大临床多采用低、中等强度。

2.治疗时间:总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多选择5-10分钟。固定法要比移动法治疗时间要短。

3.疗程:一般治疗次数5-10次,慢性病15-20次或更多。每日或隔日一次。疗程间隔1-2周。适应症

1.外科疾病:软组织扭挫伤、乳腺炎、颈椎病、运动支撑器官创伤性疾病腰痛、肌痛、肩关节周围炎、增生性脊柱炎、颞颌关节炎、腱鞘炎、退行性骨关节病等。

2.皮肤科疾病:荨麻疹、瘙痒症、硬皮病、神经性皮炎、牛皮癣、带状疱疹、湿疹等 3.神经科疾病:脑血栓形成、脑梗死、脑出血、脑外伤、神经炎、神经痛、幻肢痛、坐骨神经痛等

4.其他 脑血管病偏瘫、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眼视网膜炎、玻璃体混浊、营养不良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胃肠功能紊乱。禁忌证

凡恶性肿瘤、急性全身性感染、高热、活动性肺结核、严重心脏病的心区和星状神经节、出血倾向、感觉神经异常的局部、孕妇腹部等。技术应用

3.1技术应用的领域

超声波是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它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杀菌消毒等。在医学、军事、工业、农业上有很多的应用。超声波因其频率下限大约等于人的听觉上限而得名。在医学上,由于超声波对人体的无害性,超声波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组织形貌检测,器官病变的诊断,判断血管的通畅程度,[3]胎儿成长情况鉴定等等。让医生可以提前看到人体内部组织的病变情况,提早诊断,尽早治疗,让广大患者得到了福音。现在,随着超声波技术的进

超声波治疗文献阅读报告

一步发展,超声波碎石技术,超声波手术刀已经得到应用,患者已经可以在无需开刀(或者创口几下送)的前提下完成手术,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手术的风险。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相关技术的发展,超声检测也向着全息影像技术方向发展。这样一声可以得到更直观,更全面,更详细的人体内部组织图像,为疾病的治疗和确定手术方案带来极大的帮助。

3.2 技术应用特点及原理

医学超声波检查的工作原理与声纳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将超声波发射到人体内,当它在体内遇到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及折射,并且在人体组织中可能被吸收而衰减。因为人体各种组织的形态与结构是不相同的,因此其反射与折射以及吸收超声波的程度也就不同,医生们正是通过仪器所反映出的波型、曲线,或影象的特征来辨别它们。此外再结合解剖学知识、正常与病理的改变,便可诊断所检查的器官是否有病。

目前,医生们应用的超声诊断方法有不同的形式,可分为A型、B型、M型及D型四大类。

A型:是以波形来显示组织特征的方法,主要用于测量器官的径线,以判定其大小。可用来鉴别病变组织的一些物理特性,如实质性、液体或是气体是否存在等。B型:用平面图形的形式来显示被探查组织的具体情况。检查时,首先将人体界面的反射信号转变为强弱不同的光点,这些光点可通过荧光屏显现出来,这种方法直观性好,重复性强,可供前后对比,所以广泛用于妇产科、泌尿、消化及心血管等系统疾病的诊断。

M型:是用于观察活动界面时间变化的一种方法。最适用于检查心脏的活动情况,其曲线的动态改变称为超声心动图,可以用来观察心脏各层结构的位置、活动状态、结构的状况等,多用于辅助心脏及大血管疫病的诊断。[4] D型:是专门用来检测血液流动和器官活动的一种超声诊断方法,又称为多普勒超声诊断法。可确定血管是否通畅、管腔是否狭窄、闭塞以及病变部位。新一代的D型超声波还能定量地测定管腔内血液的流量。近几年来科学家又发展了彩色编码多普勒系统,可在超声心动图解剖标志的指示下,以不同颜色显示血流的方向,色泽的深浅代表血流的流速。现在还有立体超声显象、超声CT、超声内窥镜等超声技术不断涌现出来,并且还可以与其他检查仪器结合使用,使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大大提高。超声波技术正在医学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科学的进步,它将更加完善,将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全息技术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记录和再现的技术。[1]全息技术第一步是利用干涉原理记录物体光波信息,此即拍摄过程:被摄物体在激光辐照下形成漫射式的物光束;另一部分激光作为参考光束射到全息底片上,和物光束叠加产生干涉,把物体光波上各点的位相和振幅转换成在空间上变化的强度,从而利用干涉条纹间的反差和间隔将物体光波的全部信息记录下来。记录着干涉条纹的底片经过显影、定影等处理程序后,便成为一张全息图,或称全息照片;其第二步是利用衍射原理再现物体光波信息,这是成象过程:全息图犹如一个复杂的光栅,在相干激光照射下,一张线性记录的正弦型全息图的衍射光波一般可给出两个象,即原始象(又称初始象)和共轭象。再现的图像立体感强,具有真实的视觉效应。全息图的每一部分都记录了物体上各点的光信息,故原则上它的每一部分都能再现原物的整个图像,通过多次曝光还可以在同一张底片上记录多个不同的图像,而且能互不干扰地分别显示出来。

全息学的原理适用于各种形式的波动,如X射线、微波、声波、电子波等。[2]只要这些波动在形成干涉花样时具有足够的相干性即可。全息以它独特的优点解决了许多其他技术难以解决的问题,为疾病的诊治做出了贡献。激光全息技术首先在眼科疾病诊治的应用中获得了成功,一张全息照片所提供的信息相当于480张普通眼底照片所提供的信息。在眼科疾

超声波治疗文献阅读报告

病的诊断过程中,利用激光全息成像技术可以提供整个眼睛的三维立体图像,并可以用显微镜对整个眼睛

图像的不同位置(如角膜、前房、晶状体、玻璃体以及视网膜等)进行逐层观察和研究。也可以利用激光全息成像技术提供眼睛各个部分单独的三维立体图像以做深入的检查。在临床检查中,利用全息

诊断方法可以查出直径在1 mm以上的乳腺癌,有利于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超声全息可用于医疗上的透视等。

理论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条件下,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与振动频率成正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的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有些疾病如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很难利用血流使药物到达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把药液雾化,让病人吸入,能够提高疗效。利用超声波巨大的能量还可以使人体内的结石做剧烈的受迫振动而破碎,从而减缓病痛,达到治愈的目的。初次之外,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还能破坏细菌结构,对物品进行杀菌消毒。[5] 超声手术刀是采用超声能对软组织进行止血切开和凝固。适用于对需要控制出血和最小程度热损伤的软组织进行切开,被广泛的应用于外科手术。超声手术刀可以用来配合或取代高频手术刀、激光手术刀和钢制手术刀,大大拓宽了超声治疗的应用领域。超声白内障乳化是超声外科手术在眼科的应用。主要利用超声波的空化效应。3mm 从 到 5mm 切口将白内障乳化后吸除,再将人工晶体经切口植入。利用超声乳化技术后,手 术时间短,无出血,切口长度比常规手术大大缩小,为自封闭形的。能保持正常眼压,故此,术后散光和炎症反应明显减少,视力可早期恢复。此类仪器的技术已经很成熟。超声骨科手术主要利用超声波机械效应,它既可以用于骨骼的切割,如心胸外科切胸骨、脑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切开椎板、骨肿瘤摘除、在骨干上切开“窗口”,又可以用于各 种骨组织整形修复,如关节手术对关节腔中的半月板进行修复、骨科的的矫形、面额骨 整形美容等等。超声骨科手术的独特优点在于:骨科手术中超声刀省力、切缘整齐;激 化了凝血酶的活性,使手术中出血少,手术视野清晰;可用于安全性要求高的场合。

利用强度较低的超声波的热效应和机械效应,用聚焦或非聚焦声束对疾病部位进行“加热”和机械刺激来治疗某些疾病,这称为超声理疗。超声理疗主要包括超声按摩、超声针灸及超声热疗等。超声按摩和针灸对于治疗某些皮肤病、坐骨神经痛和某些神经疾病、脑血栓及促进伤口愈合和囊肿的吸收等都有较好的效果。经过数10年实验尝试,表明用聚焦超声可有效地抑制某些癌细胞的生长,甚至杀死癌细胞。而正常组织则不受影响。这表明超声治癌很有前景。

超声波治疗文献阅读报告

参考文献

[1]乔志恒,华桂茹.高等医学院康复治疗学教材《理疗学》第157页-第172页

[2]肖展宏.超声波治疗机化血肿239例临床观察.华夏医学第6期第25卷.第851页-第853页 [3]陈 栎,刘红.波针刺加 TDP 结合超声波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 42 例.基层医学论坛.2013 年 3 月第 17 卷第 7 期第910页-第911页

篇5:文献阅读书面报告格式和要求范文

小论文格式

课程名称:课程编号:

论文题目:

研究生姓名:学 号:

论文评语:

成 绩:任课教师:

评阅日期:

题目三号粗体居中,段前空1行,段后空0.5行

学号,姓名(小四粗体居中,段前后各0.5行)

日期(五号居中,段前0.5行,段后1行)

摘要:这是文献报告写作要求。排版格式要求包括用纸,页面设置、字体、行距等。基本要求中强调独立撰写,不可简单剪贴现成资料。对文献的数量和质量作出规定,提供文献清单实例,指出一些通病,并给出评分依据。

English Title Uses the Same Format as the Chinese Title Abstract: An English abstract must be included, which should be 400~500 words in length.This will be a part of the basis for the assessment of your technical English proficiency.You must write it in your own words, rather than just copy from a reference.Mind you that anyone who simply copies from materials written by others will not pass the examination.1.引言

文献报告格式要求:用A4纸,通栏排版。页边距:上2.2厘米,下2厘米,左2.7厘米,右2.3厘米。必须插入居中页码。除摘要和文献清单用单倍行距外,其余(包括正文、标题、姓名、日期)一律用1.2倍行距。中文一律用宋体,英文和数字一律用Times New Roman。摘要和文献用小五号字,正文用五号,段前段后不留空行。中文摘要段前段后各空0.5行。英文摘要段前空0.5行,段后空1行。左右适当缩进。每段文字首行缩进约2个字符。

一级标题用小四粗体,段前空0.5行,段后不留空行。二级标题用五号粗体,左端不缩进,段前后均不留多余空格。

报告篇幅:4000~6000字,包括图表、参考文献在内7~8页,不得超过。要学会组织材料,精简文字。要求结构合理,文字通顺,格式规范,图文并茂。以消化文献内容后自己绘制的图表为优。直接拷贝的图表要严格控制数量和大小,拒绝质量太差的图。图表应与正文文字相协调。

2.基本要求

主要以口头报告内容为题,也允许适当改变。要充分阅读文献,应包括近期文献和高层次文献,要有代表性,要有足够的国际文献。要列出20篇以上,注意信息完整,格式规范统一。要在正文中标明对文献的引用。

必须独立完成,在消化文献内容、进行分析和综合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不应详细展开某一篇文献的细节,要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归纳。引用必要的公式,但要控制公式数量。要有自己的见解,不得进行简单拷贝。注意:以拷贝为主的报告将被认为不合格。引用的图表和主要公式应标明文献出处。

3.注意事项

围绕一个主题写文献阅读报告。可根据精读文献和泛读资料,重点讲述一个研究方向。要介绍该领域的研究意义,指出相关研究热点。可扼要介绍一种代表性方法的要点,但不能通篇只涉及一

两篇文献。提出一些可研究的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

3.1 文献清单

列出所阅读文献的清单。给出完整信息:作者,题目,期刊,卷期,页码,年份,会议名称,会议地点,网址,学位论文出处,技术报告来源,专利号等。在报告正文中标明文献引用情况。

3.2一些通病

文献档次低、资料陈旧、数量不足、简单应付、正文中不标注文献。以转抄拼凑网上现成资料为主,囫囵吞枣,不加取舍,缺乏见解。写成介绍某一问题或方法的介绍性文章,与文献关系甚少。仅根据一两篇资料详细讲述技术细节,照本宣科,冗长乏味。Word格式粗糙马虎,形式不规范。

3.3评分依据

阅读文献是否充分,有无近期文献,所选文献有无代表性。是否在理解文献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了清晰的归纳和叙述。结构是否合理,文字是否通顺,格式是否规范。有无独到见解。口头发言水平:表达是否清楚,有条理,PPT质量,讨论情况。

4.报告写作提纲

文献阅读书面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 中文题目和摘要 英文题目和摘要 引言:讨论什么问题,有何意义,应用领域或前景,有待解决的问题等。正文: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分节。结论:归纳报告的主要内容,可提出自己的见解。文献清单: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网址、学位论文、书籍、专利格式如下(注意观察)。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上一篇:ipad班主任管理下一篇:论语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