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学生质疑能力

2024-05-14

如何发展学生质疑能力(共9篇)

篇1:如何发展学生质疑能力

曹庄小学祁建华

一、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善问”

让学生质疑,目的是让学生的内因发挥作用,产生思维的兴奋点和认知矛盾冲突,培养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习惯。

引导学生质疑,应在“问什么”和“如何问”上下功夫,具体来说,可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形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提问的三种形式,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掌握这几种形式,我在教《小猫种鱼》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程序:先让学生掌握“种”的音和义,然后在“种”后板书“鱼”,再在“种鱼”前板书“小猫”。让学生读后问:“你读了这个课题,有些什么疑问?”学生纷纷发言:“鱼怎么能种呢?”“小猫为什么要种鱼?”“它是怎么种鱼的?”我把几个主要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理清每个问句的疑问词,然后告诉学生:“读书就是要像今天这样多动脑筋,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指板书)请看第8课。”这个新课导入,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在实际中掌握了提问的形式。

第二步,加强学生质疑过程的引导和训练教材中常有“画出不理解的句子、词语”,“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这一类要求。对每一个学生来说,“不理解”的地方是千差万别的。如何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疑惑点呢?我在引导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时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读读生字新词,想想有无不明白的。如果认为明白了,就自己试着说说词语的意思,想想是否正确,有不明白的就画出来。再读读课后要求掌握的词语,找出不理解的,再听听同学提出什么不理解的,想想自己是否明白,从而准确地找到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寻找句子和课文内容方面的疑点,可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后习题,看看自己哪些答不出,以问题的形式向老师提出来。再让学生细读课文,提出与书上不同的问题。

第三步,让学生掌握质疑的途径质疑的途径很多,文题、文章内容、关键词句及设问、反复、过渡、照应甚至插图、关键标点等,都可以用来质疑。如果文章的题目提供了课文内容的指向和要点,我们就可以从审题入手,引导质疑。如《我爱故乡的杨柳》、《诚实的孩子》等,如果文章的脉络清晰,段落结构相同,我们就可抓住例段引路,揭示学法,让学生抓住要害,自读质疑。如《黄鹂和山雀》一文,写黄鹂和写山雀的两个段落,设计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卷叶虫真狡猾?(2)黄鹂捉卷叶虫的本领怎样?从哪看出来?再引导学生讨论,理清卷叶虫、黄鹂、梨树三者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回忆老师在教这一部分的过程中,提了几个问题,先提什么,再提什么。然后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自学第二部分(写山雀段),思考应先清楚两个什么样问题,并用幻灯片提示:(1)为什么说____________?(2)________捉________的本领怎么样?从哪看出?结果表明,这样引导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提问迁移,效果很好。

由于受认识能力的限制,小学生提问往往出现多而杂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众多的问题中归纳出主要问题,要求提问围绕中心,抓住要点,有思考价值。

到中高年级,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各种不同类型文章的特点,找出它们各自的质疑途径,以便学生在课外阅读思考时有章可循,从而提高阅读效益。几种常见的文体,其阅读步骤和质疑途径大致如下:记叙文,初读时了解大意,理清六要素,细读时理清层次和记叙顺序;精读时赏析好词好句,体会中心。写景的文章,要明确写的是什么景,此景有什么特点。说明文,要理清说明的是什么事物,有什么特点,文章按什么顺序,运用了什么样方法进行说明。借物喻人的文章,要明确借何物喻何人,再抓重点,找特点,理清写作的目的,最后理清思路,了解方法。

二、抓住质疑时机,让学生“好问”

方法的传授固然很重要,但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扎实有效的训练。因为任何本领都是“练”出来的,而不是训出来的,质疑能力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使质疑训练落到实处。

学生质疑,可安排在课内,也可安排在课外。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

一般地,课前的引发型质疑,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求知欲望;疏导型质疑,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大意;课中的深究型质疑,便于学生对课文重点进行深究探索,进一步挖掘文章的中心;而课后质疑,可以是总结型的,也可以是辨别鉴赏型的;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也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中心,领悟写作方法。

质疑训练,还可采用以下方法:1.“每日一问”

要求学生在课外学习时,坚持每天提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写在自己的“每日一问”笔记本上,教师要及时检查讲评。

2.及时解疑,分类作答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步。教会学生提问,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帮助学生质疑解疑,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职责。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伺机诱导,授之以法,使学生自解其难,变“有疑”为“无疑”,从而提高质疑兴趣和质疑技巧。

一般来说,简单的问题,应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等资料自己解答;有争议的问题,大家讨论回答;难度大的问题,教师讲解说明。在指导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要注意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允许前后左右互相交流,大声争辩,允许师生互相提问,大家各抒己见。鼓励互相倾听,提倡求异思维。

3.开展质疑比赛给同一文章,让学生读后质疑。在相同的时间里,比比谁提的问题多,谁的问题切中了要害,并要求学生自问自答,说出思考过程。教师要及时进行评议,并对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养成好问好多思的习惯。

总之,让学生“善问”、“好问”,是我们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方法和追求的目标。学生动脑、爱思考的习惯一旦养成,将终生受益。

曹庄小学祁建华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2:如何发展学生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朱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一、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课堂上,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师生平等、师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

二、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愿问。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不指责,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从文中找答案,一起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同学们开辩论会。如讲《可爱的草塘》一课时,一个学生发问:小丽说北大荒好得哪儿都比不上,咱们国家有那么多名胜古迹,她这样说不对。他的话音刚落,立刻遭到好多同学的反对。我趁机把同学们分成两方,让他们各抒己见,进行辩论。意见统一后,我说:“他提的问题很重要,他能提出这个问题真了不起!”再看那位同学,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小学生都喜欢表现自我,他们为了发现问题必定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找疑问,这样就激起他们质疑的兴趣,愿意去问。

三、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问。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流弊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去提出问题。“要改革教学方法,把质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1)在预习中提出“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问题”等要求。引导学生认真预习课文,从中发现问题。如我教《苦柚》一课,通过预习,学生一个个举起小手,迫不及待地提出数十个问题:“郑重其事”是什么意思?伯父说:“我们都得了思柚病。”可表妹从未见过柚子,更没吃过,怎会得思柚病呢?对卖柚子的小姑娘的外貌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柚子那么苦,伯父为什么把一筐柚子全买下了?小姑娘为什么不要伯父给她的100元钱?……学生思维多么活跃!(2)在讲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③)在讲读分析课文后,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问问他们还有什么问题。

四、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但有的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那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疑不到点子上。这里存在着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问题。从何疑起?怎样疑?教师要教给学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狼牙山五壮士》,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问:五壮士指的都有谁?为什么称他们是壮士?题目改为“狼牙山五战士”行吗?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2.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

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颐和园》一课有一句:“游船、画肪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学生质疑:我们常说船在水面上“划过”,这里为什么用“滑过”?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解答了这一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跳水》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一顶小小的帽子,孩子回家后买一顶不就行了,何必冒着生命危险去追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

4.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读书前后联系起来,找出矛盾的地方,从此处质疑,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给颜黎民的信》一课。信的开头称呼是“颜黎民君”,可见这封信是写给黎民的,在结尾鲁迅先生却写道:“祝你们好”,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正揭示了课文中心,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真诚关怀。

5.从标点符号上质疑

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跳水》一课,可引导学生质疑:“四十秒钟一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6.从写作手法上质疑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质疑,找出课文的写法和自己作文的写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初读后学生发现,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定题呢?通过读、思、议,学生明白了作者正是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表达自己对叶老的无限怀念之情,课题点明了文章中心,这样就学到了一种含蓄的、新颖的定题方法。

总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各抒己见,听、说、读、思的能力提高了,就觉得学习语文更有趣了。

摘自《小学语文教改》/10

篇3:如何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一.教师的问题

1、教师是否具有问题意识。

极端的“满堂灌”, 早就被我们视为落后于时代的教法而抛弃。但现在的课堂看似有问有答, 热闹非常, 也好像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却又出现了另一种情况:由老师唱“独角戏”, 变成了教师与少数学生一起唱“精英戏”。久而久之, 精英学生的思维是活跃了, 但大多数学生的问题意识却越来越淡薄, 上课变成了真正的“听课”, 只用耳朵听, 而不用头脑思考, 因而提不出问题。

2、语文教师的权威性是否制约 了学生质疑。

教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讲求师道尊严, 不自觉中把自己提升在学生之上, 学生顺从教师成为天经地义的事, 学生对老师的怀疑, 挑战必然受到压制, 学生的质疑能力必然难以培养。

二.语文教材的问题

经典的作家、作品往往让人产生无可挑剔的错觉, 加上教材的提示、教师的引导往往让学生接受并模仿其优点, 很少会有教师鼓励学生探讨教材的不当之处。久而久之, 学生就只会被动接受, 盲目模仿, 敢于质疑的思维就给消磨掉了。

如何让学生善于思考, 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疑入境, 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 从点面两个方面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书。如《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一文, 重点刻画诸葛亮出山前神秘莫测的隐士形象, 但作者先写司马徽, 又写崔州平, 其次写石广元、孟公威, 又有诸葛瑾和黄承彦, 最后才写到诸葛亮, 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读书, 再结合文章中刘备的求贤若渴, 最后顺理成章得出诸葛亮是一个神秘智慧的隐士。

2、意味深长的导语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课前, 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生特色编写一段话, 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如教学《荷塘月色》 教师不妨设计这样一则导语:作者将他那陶醉于月色荷香中的淡淡喜悦和那抹不去赶不走的淡淡哀愁融于对景色细腻而传神的描绘之中, 创造出一种朦胧柔美的意境, 这篇文章一直被人们推崇为美文, 它美在哪里?

3、巧妙板书,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授鲁迅的《药》教师可以板 书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药?人血馒头是药吗?鲁迅先生为我们开了一副什么样的药?

4、以读促疑, 让学生泛起思维 的涟漪。预习课文, 设下悬念让学生 带着问题进行欣赏性阅读, 这是以疑促读, 同时, 大声诵读才能读出文章的诗意, 才能读出自己的问题。这是以读促疑。书读百遍, 既能读出文章的韵味, 也能读出自己的问题, 形成自己的感悟, 因为许多文章本身就包含了多种解读的可能性。例如郑愁予的《错误》 一诗, 课本上说该诗继承了“闺怨诗”的传统, 不少同学初读时普遍认为是写给等待中的恋人的。通过不断的诵读, 有同学提出疑问, 这首诗是不是也可以看作是写给等待中的母亲的?因为他在读的过程中想到了孟郊的“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所以有此一问。后来我查阅资料, 果然, 诗人自称:这首诗其实并不是写给深闺少妇或情人的, 而是写给等待中的母亲的。我给了这个同学的提问极高的评价, 这一来, 更激发了他阅读的兴趣, 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4: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一、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必须从反复阅读课文入手

学生要想、要疑、要问必须首先占有一定的材料,必须熟悉文章的内容。如: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段落结构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情感、中心意思等等。一定要有所认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去想、去疑、去问。那么,学生对材料的占有从何而来呢?那就是反复阅读课文,只有这样才能对文章的字、词的含义,句和段的意思以及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只有通过阅读才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中心;只有阅读才能把文章学得透,才能去品味、赏析并与作者发生共鸣,才能把文章变为自己的东西,同时也就掌握了文章的第一手材料,为进一步思考、质疑打下了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学与疑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相互促进的。一个人对文章学得越深、理解得越透,越能够有疑,只有有疑,才能质疑、解疑,从而把自己的学习与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二、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才能实现

如:我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时,学生在熟读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思考、提问。学生提出“韧”字的读音及意思是什么?课文中最明显的一组排比句是什么?通讯是一种什么体裁?在这些简单的问题上,我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又提出一些较深刻的问题。如:文中共记叙了几个典型事例?三个事例是怎样巧妙地过渡的?文中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为什么在赢余中还加以议论?议论的作用是什么?通过质疑、析疑、解疑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就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了,更透彻了。

三、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时,一定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

要让学生大胆地提出疑问,不能限制他们的思维,不能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意图去设置某些固定的模式,要让学生确实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消除顾虑,大胆地提问、大胆地讨论,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如:我在讲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有的学生提出疑问: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为什么工人就不是最可爱的人呢?志愿军的可爱为什么是“最”可爱的?这时教师就启发学生思考:工人和志愿军战士是有差别的,虽然他们都是在为祖国而战,但是他们的岗位不同:前者是祖国的建设者,后者是祖国的保卫者,志愿军战士比工人阶级更具牺牲精神,他们付出的不仅仅是汗水而且是鲜血和生命。让学生讨论二者的差异,并进行对照,更能体现志愿军的高尚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从而辨明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通过质疑、解疑,学生从中学到了知识,根据学生的提问去组织教学,确实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理想的效果。另外,对一部分学生提出的一些幼稚、偏怪的疑问,教师不能置之不理,这样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当耐心地去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互相交换意见,去真诚地帮助学生思考、理解,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即使在课堂上不好解答的疑问,课后也要学生充分交换意见,使学生问而有答,有疑必解才行。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民主教学作风。

篇5: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商州区板桥镇岔口铺小学

雷建鹏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下面我来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培养质疑兴趣。

要 使学生在课堂上乐于提问题,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例如《捞铁牛》一课教学时,教师在揭示课题时先出示“捞”字,让学生演示 何谓“捞”,教师在发问:“捞”字怎样理解?学生回答:从水中取出物体叫“捞”。随之,教师再让学生用“捞”字组词,学生组词:捞鱼、捞船、打捞„„。最 后教师在“捞”字后面显出“铁牛”二字,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来,学生发现了问题:铁牛怎么会在水里?为什么要捞铁牛?谁有那么大的本事能捞铁牛?并自然 地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索阅读课文,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之所以能发现这些问题,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打开了学生的思路。

二、培养质疑能力。

“学贵有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有“疑”可质,如何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我认为:

1、在预习中指导质疑

二年级下半学期开始,我为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习惯,在课文预习上有了新的要求。以往我的预习本上只要求学生预习课后生字(包括字音、音序、部首、除部首外有几笔、组词),本学期我要求学生在预习生字新词之后,针对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来。

拿 第6课«春天来了»为例,学生的问题可比我想象中的丰富多了。有针对字、词的意思提出质疑的。如:“微风”是怎样的风呢?什么样子才算“舒展”?又如: “柔软”是怎样的感觉?有针对课文结构提出问题的。如:课文写关于春天的哪些特点?除了书上说的外,你还知道春天有的特点吗?又如:你们知道夏天的特点 吗?等等。这是我未曾意料的结果,让我对孩子们的思维来不得半点轻视,更引起我对学生探究欲望的浓厚兴趣。

2、从题眼入手培养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课题质疑,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所以,很好地对课题质疑,可以训练学生审题以及概括能力。

如 教学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出示课题后,学生从课题质疑,学生提出的疑问有:珍珠鸟给我怎样的感觉?我如何与珍珠鸟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而这些问题正是 课文的重点,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再去读书、自学自悟,相信不用费老师太多的口舌学生就能理出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又如 《再见了,亲人》,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亲人”来质疑:文中“亲人”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然后导读课文,学生可从总体上领悟“亲人”的共同特 点:她们都曾为了救助志愿军而不惜作出重大牺牲。课文讲读结束后,可以再次引导学生审题质疑,如“朝鲜人民为什么对待中国人民志愿军胜过亲人呢?从而启发 他们从另一角度注意文中写到的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内容,使课文“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 成伟大的友谊”的中心得以彻底显现。

3、从课文的内容上质疑。

为了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应训练学生找出 句、段中的重点字词。如教学《李时珍》第四自然段时,可启发学生抓住“完善”质疑:“完善”是什么意思?怎样的药物书才算是完善的?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完 善的药物书?把“完善”换成“完整”行不行?为什么?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认识和思维特点,通过想一想、议一议,进而读懂这个自然段。笔者还常 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动物形象进行分析,或按自己的愿望重编故事后埋怨地问:“为什么八路军不早冲下来,害锝王二小被杀害了?”说得挺有道理,于 是笔者就设了几个放缓坡度的小问题。通过激烈的讨论、合理的想象后,学生明白了:王二小的牺牲是诱敌必然的代价。如果八路军很早冲下来,不但无法保证王二 小的生命安全,还会造成更多的伤亡。王二小深深地了解工作的危险性,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做了。质疑的结果,王二小的形象丰满了,学生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 国主义教育。

4、指导养成质疑的习惯。

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敢问,这是前提。学生爱问,养成良好习惯,这是关键。学生敢问、爱问还不够,还要使学生会问、善问,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这是培养质疑能力的核心。由于学生知识有差异,发展又不平衡,一些老师 在谈到“质疑”时,担心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只能使优生更优,差生更差。的确,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的大都是优生,后进生只是在一旁观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不能把敢问、爱问、会问、善问绝对分开,而要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认识。通过经常教育使学生树立以下观念:不懂就问,敢于发问才是好学生;学问的积累就要 靠好学和善问。对于怕问的学生侧重于从培养敢问入手,对于有胆量问的学生则进行会问、善问的培养,以最终形成质疑、释疑的学习氛围,这样让全体学生在掌握 质疑方法,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这才是进行质疑的着眼点和归宿点。

三、要把握好质疑的度。

篇6: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摘要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其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质疑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现行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教学质疑能力兴趣方法

基础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强调探究学习,鼓励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材料以及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浪潮中的物理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成为学习的主体。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源,质疑是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究新知识的动力。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质疑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现行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一、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与“心理的自由”是创造的两个条件【1】。因此,作为教师要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民主的氛围,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宽厚的胸怀容纳学生哪怕是“幼稚无理”的提问。笔者曾经碰到这样一个学生,他的物理基础不是很好,进入高中物理学习之后,由于课程难度的增加,学得更加吃劲,但他还是尽努力的学习,一有问题就拿过来问,但有一次,他拿了一个问题来问我,说:“网球运动员击打出去的网球是一个较小的球体,为什么不可以看成质点?”我告诉他,网球之所以不能看成质点,是因击打球的不同部分,产生的效果不同,故不能忽略其形状,也就不能看成质点,但他就是不能理解,而且坚持认为网球是一个很小的球体,就象扔出去的铅球一样可以视为质点,我无可奈何的对他说:“你要是实在理解不过来就记住这个结论吧。”我本是无心之语,结果却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后来该同学就放弃了物理的学习,最后分班时选择了文科,这件事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撼。

二、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愿问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各种兴趣的价值莫过于用疑问引起的兴趣,因为这样的兴趣是从学科内部

【2】各种元素的关系中诞生出来的,又可以吸引学生寻根究底,从而成为一种不断催化智能的刺激。

因此,作为教者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培养质疑能力的情境和途径。从教师的角度来讲,要认清培养质疑能力的重要性,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改变落后的填鸭式教学,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学生有错,也不能直接批评,而是通过其他办法使之明白自己的错。

3、实际教学中注意以“疑”激趣。

例如:我在讲“惯性”这一知识时,提出了一个免费环球旅行的设想:大气球下吊一篮子,人坐在篮中,升到空中某处,由于地球日行(自转)八万里,悬在空中的人岂不是可以领略世界各地风光吗?这个设想可以吗?这样学生争论激烈,思维活跃,在讨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又提出了若干疑问,并逐步应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质疑兴趣又提高了,能力获得了加强。总之,学生只有对质疑有了兴趣,他们才愿意不断产生疑问,并且在不断探索解决疑问的过程中,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加强。

三、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如果教师构建了良好的质疑氛围,学生也有了质疑的愿望,但是却无从问起,不知哪里有疑问,或者有了疑问不知道如何质疑,那同样不能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学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教给学生进行质疑的基本方法,才能尽快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笔者认为,就物理课程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利用演示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巧妙质疑

利用演示实验的直观教学手段,巧设疑问,诱发学生进入质疑的思维状态,从而解决问题。例如,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时,可以先通过这样一个演示实验设置疑问:教者拿两张完全相同的纸片,让他们从同一高度落下,学生观察到了纸片同时落地的现象,然后,再把其中一张纸折叠成团,再让它们从同一高度落下,结果却发现没有同时落地,而是纸团先落地。由此,学生就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同样的纸在两种情况下下落时间不一样呢?下落时间受什么因素影响呢?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就闪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火花。

2、运用“悖论“,揭示矛盾,利用理论的自恰性进行质疑

运用悖论教学能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提出新观点,否定原有知识,建立新知识。关于悖论的运用,历史上著名的是伽利略驳斥亚里斯多德关于重的物体下落快的推理。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循着伽利略的思路思考,取一块重的石头和一块较轻的石头,按亚里斯多德的观点,应该是重的石头 2 【3】

下落快,然后用一根细绳连接两者,这时重的石头要被拖慢,轻的石头要被拖快,所以速度应该在两者之间,但是,用细绳连接后的物体重力却增加了,故应该下落最快,导致悖论。产生上述悖论后,学生迫切想知道矛盾原因,从而激发了探索动机,促进学生的质疑能力的提高。

3、利用日常经验和科学概念之间的差异提出疑问

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由于日常生活的积累,学生对一些现象有了自己的观念和认识,这就是日常经验,当日常经验和科学概念不一致时,将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矛盾的困惑之中,从而引发学

【4】生的质疑。比如在进行单摆的周期方式教学时,教者根据经验,往往认为单摆的角度越大,则其运动的周期越长。事实上在摆长相同的条件下,改变摆角去测量周期会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其周期都是相等的,从而在学生大脑中形成疑问。学生的这种质疑,可以让我们了解他们“解决”问题的“依据”,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又使我们的教学有针对性。

4、利用因果关系进行质疑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教育学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脑海里要经常出现“为什么”三个字,要注意追问前因后果,才能有所发现。例如: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观察到阴极射线管附近的荧屏上出现几点荧光,由于伦琴喜欢追根求源,所以经过研究后发现,这原来是阳极射线打到固体上产生的一种新的射线引起的,他把它起名叫X射线。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射线叫伦琴射线。而在此之前美国物理学家古德斯比德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都曾发现类似的现象,但他们没有寻根问底,导致一项重大的发现从手上溜走。

总之,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明代学者陈献章对质疑的功用阐述更具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作为教师,更应该从以上几方面着手,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而不是主人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杰斯 ,论人的成长,美国霍顿米夫林公司1961年

【2】、彭亮精心设疑 激发兴趣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3】、上官维忠,谈高中物理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长兴教研网2006年2月

篇7:如何发展学生质疑能力

1、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变无疑为有疑。刚开始,学生常常读后无疑,教师可在指导学生读

书过程中有选择地让学生的思维在某句上定格,发现问题。

2、授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并针对预习提出要求:边读边想,尝试读懂课文,记下没弄懂的问题,提出有困惑、有异议的和自己感兴趣想知道的问题。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爱问。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服

务生”的身体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出了问题的学生,教师都有应给予表扬。

4、多示范,多比较,使学生善问。培养学生多思的品质,善问的能力,教师要多示范,教

规律于学生。

教给学生质疑的途径,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找出途径。1.对题目提出疑问。

2.对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

3.对词语的选择运用提出疑问。

4.对重复语句提出疑问。

5.对打比方提出疑问。

篇8: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 是培养质疑能力的先决条件

回顾我们的语文教育, 我们是在什么时候把充满好奇与问题的学生变得没有问题的?其实当学生没有问题, 恰恰才是最大的问题。我们的社会需要创新, 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 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先决条件。“六模块”式语文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自学质疑, 交流展示, 互动探究, 精讲点拨, 矫正反馈, 迁移应用”这“六模块”进行,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认真细致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 让更多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参与讨论质疑问题。不仅如此, 老师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 共享不同学生思考的成果, 不断追求新知, 质疑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使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新的过程。

二.创设适宜情境, 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最好的钥匙。教师要遵循民主教学的原则, 放下师长的架子,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积极创造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消除学生的紧张感, 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质疑情境的方法, 如朗读法、演示法、激发法、比较法等等, 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 从而产生解答问题的欲望。

三.指导质疑方法, 提高学生质疑的水平

1、指导课前预习, 提高知识储备

学生能否发现问题, 跟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联系, 同一个问题能否被发现, 这是因人而异的, 有人善于发现, 善于提问题, 有人则对问题熟视无睹。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课前充分预习, 提高知识储备, 如导学案中的读懂课文、识记字词、了解背景知识等等。

2、小组内根据学习目标、重难点质疑发现问题

刚一开始, 不少学生不知如何提问题, 出现问题太大, 或者只浮于字、词表面等情况。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文体结构、学习的重点、难点, 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不要纠缠在一些无价值的问题上。在学案中可以列出学习目标重难点, 让学生明白, 引导学生深入到篇章之中产生疑问, 并且创设学生生疑的种种条件, 启发他们积极思维。

3、抓住关键词语、句子质疑

关键词语, 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 核心作用的词语, 关键与否, 并不取决于是否属于生字新词, 而是看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地位。抓关键词语有“扣词法”、“推敲法”、“删减法”等。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的第8小节, 教学时就可以抓住“那时的说法是, 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中的“那时”发问。“那时指什么时候?”引导学生明确“那时”指的就是十年浩劫, 那时紫藤萝“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 进而就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紫藤萝的命运, 从花儿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 是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可见抓住“那时”一词发问, 便抓住了文章的扣子, 打通了全文的脉络。

四.妥善进行评价, 体验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互动的, 学习效果好, 主体在学习中付出的努力与所获得的收获成正比, 主体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 从而巩固了新的学习需要, 使学习更有成效,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应该正确对待、恰当处理学生的疑问, 妥善进行评价, 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 并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想方设法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使学生乐于提问题。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使学生养成爱思考善于提问题的良好习惯, 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 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得到学习知识的方法。

篇9: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一、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质疑兴趣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必须创设有创造性的气氛,课堂上引导学生多思,让学生多问,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语文教学中,提问是教学中传授知识,反馈信息,启迪思维的重要方法,我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依据学情,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挖掘出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语言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解答,并启发从中模仿至逐步学会如何提问。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我问学生,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学生纷纷举手,提出以下问题:“谁要钓鱼?”“鱼有没有钓上?”“钓鱼时遇到什么情况?”“结果怎样?”等问题。教师充分肯定提出的问题后,通过引读,启迪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1)那些句子写钓鱼时遇到的情况?(2)哪些句子写出了鱼的可爱诱人?(3)父亲为什么坚持要把钓上来的鱼放回湖里?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排疑解难。又如《落花生》一文,当学重点段第十自然段时,教师引导点拨:“请同学们根据这段试着提几个问题。”学生循着老师的引导点拨,提出了:“父亲为什么要拿石榴、苹果跟花生作比较?”“花生有好处,难道石榴、苹果没有好处吗?”“花生的可贵之处是什么?”等问题。这些较有质量的问题,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结合教学,教给方法,培养质疑能力

学生能自己提问题是老师引导的。平时教学中,教师经常用提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生也正是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去读书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注意引导就会和学生一起归纳出提问题的方法。

1.从课题来提问题。课题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文眼,抓住课题来分析思考,就能提出好的问题。如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我的“长生果”》一文,我问:“看到这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通过老师引导点拨,学生提出:“长生果为什么加引号?”“我的“长生果”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把书籍比作长生果?”等等较好的问题。又如小学语文第九册《窃读记》一文中的“窃读”是文眼,可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要窃读?”“窃读有哪些滋味?”“我是怎样窃读的?”等问题帮助理解课文。

2.从课文的关键词来提问题。文章的中心词是全文的核心,它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全文都是围绕它来展开的。如第十二册《一夜的工作》中:“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中的“劳苦、简朴”是全文的中心词,可引导学生抓住它提问:“生活简朴表现在哪里?”“工作劳苦在哪些地方?”又如《赵州桥》一文中的“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中的“坚固、美观”是中心词,引导学生提问:“从哪些地方看出赵州桥十分坚固?”“赵州桥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赵州桥会十分坚固?怎样设计的?”等问题促进思维。

3.从课文的重点句段来提问。重点句段对表现中心、突出中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第九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文中“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一句是全文的重点句,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生活也是这样?”“该走怎样的路?”“句中的目的地是指什么?”等问题。又如第九册《桂花雨》一文中的“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引导学生针对这句提出:“难道山上这么多桂花,真的比不上院子里一棵桂花的想吗?”“这句话什么意思,怎么理解?”“母亲为什么要这么说?”等问题。再如《画杨桃》一文的最后两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提出:“老师的话和爸爸的话相似在哪里?”“为什么他们的话使我一生受用?”“发生在四年级的这件事,为什么给我留下这么深的印象?”等有价值的问题。

4.启发创造想象来提问。根据课文内容联想,发挥想象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如第五册《新型玻璃》一文,根据课文内容引导提出:“新型玻璃对人类有这么多的作用,你能发明一种新型玻璃吗?”“你发明的玻璃有什么特点,什么作用?”“准备如何实现这一理想?”等问题。又如第六册《荷花》,以图为依据,启发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提问:“当我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时,是一翻怎样的情景呢?”“蜻蜓告诉了我什么快乐?小鱼告诉了我什么?”“我心中是怎样想的?”通过拓展空间,培养多角度的思维方式。

质疑的方法很多,不仅可以从以上角度来提问,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质疑,理解中心思想时质疑,从写作方法质疑,甚至连标点符号也可以质疑。

三、处理落实,讲求提问实效。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了提问题的方法,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认真阅读,质疑问难了。何时质疑,何处质疑,因文而异,不拘形式,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中随时提出问题的习惯。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的差异,提出的问题深浅不一、五花八门,教师如何处理呢?我认为首先将问题梳理分类。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明确训练重点,综合调控学生提出的问题,筛选出优质的共性的问题,供全班探讨,尽可能让学生有所争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引导学生从会提问题到提好问题,树立不懂就问的实事求是的好学风。其次,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来看,质疑问难应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即学生提的问题涉及到哪段话,应引导学生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读书、认知、求解,为学生铺设一个自悟自得的过程。最后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解决了,解决的途径是什么,解决的程度怎么样,要抓落实。凡有价值的重点的问题不但要落实到个人,还要落实到全体学生。力求牵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诱发求知欲望。只有讲求实效抓落实,学生质疑问难、自悟自得的积极性和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上一篇: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下一篇:材料工程前言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