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的乘法口诀 教学反思

2024-05-03

8的乘法口诀 教学反思(共14篇)

篇1:8的乘法口诀 教学反思

《8的乘法口诀》选自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该课是同学们在学习了2到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该课的学习也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2到7的乘法口诀,所以教材并没有呈现完整的8的乘法口诀,意在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归纳出8的乘法口诀,体现了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

一、教学设计:

经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让学生经历独立探究,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8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熟记8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3、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为: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本课的难点为:理解并掌握8的乘法口诀,并会灵活运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学生在有了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学生已有基础,学生学习并不抽象,比较容易理解。我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思维特点和启发性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品学、展示交流、巩固练习等环节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新知,帮助学生逐步悟出8的乘法口诀的由来。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让学生愉快地进入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小朋友们非常喜欢的故事人物引入新课学习;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要到科普公园去参观,每张门票8元。一共需要多少钱?谁来帮帮它?帮忙是小孩子最愿意做的事情,这样比较能激起孩子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考虑到8的乘法口诀句数多,学生不易记,对口诀的记忆如果单纯的依靠读、背,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学得也比较累。所以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在学生总结记口诀的方法之后,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对口令,拍手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口诀。努力做到数学课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三、不足之处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课堂中评价单一,激励性评价欠缺,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后课堂教学中要在多元激励性评价上下功夫。

2、在让学生自主探究编写8的乘法口诀时没有引导学生发现8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在解读品味,感悟口诀中,没有让学生根据自己编的口诀发现口诀存在的规律,以便学生更容易识记,对教材的解读挖掘还不到位,以后在分析教材、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的运用教材上还需要进一步下功夫。

3、练习的设计过于普通化,没有层次性,思考性较差,不能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深度思维。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为简单,因此在巩固训练中可以设计一些发散性思维的题目让学生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平,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的问题,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把数学与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在练习题的设计上要注重层次性、思考性,努力做到精益求精。

4、课堂中设计理念过于保守,对学生不敢放手,没有做到以学定教。对学生缺乏信心,不敢放开。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探究合作的氛围,使学生的能力、情感都得到培养。通过这堂课我也反思到,我的教学过于死板,总是怕学生不会,其实有些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合作是完全能够独立解决的,而且让孩子自己探究他们的热情也特别高。

通过这节课给我带来了更深的启示: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理念,充分地了解学情、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让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探究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不断地发展。

篇2:8的乘法口诀 教学反思

1、我利用低年级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学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探究来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2、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并运用多种形式,达到熟记8的乘法口诀的目的。

3、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8的乘法口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

不足的地方:

1、自己教学语言过于平淡,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时间把握不准。

3、习题设计不合理,没有层次性。

4、没有重视口诀来源的讲解。

应改进的地方:

篇3:“8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与评析

一、情境导入

1. (出示画面:小朋友搭积木的情境) 看, 小朋友搭的各种形状的积木, 多漂亮!这个小朋友搭了个长方体, 每层搭7块, 2层一共几块?4层呢?6层呢?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谁能把7的乘法口诀背给大家听? (指名回答)

2.如果老师每层都加1块, 那么一层就有8块, 两层是多少块?今天, 咱们一起来学习、探讨8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

评析:由小朋友们搭积木的情境导入, 既复习了7的乘法口诀, 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探索8的乘法口诀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1.操作感知。请小朋友们也来摆一摆:用学具盒中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大正方体, 至少需要几块呢? (学生操作后汇报)

2.思考计算。如果摆1个大正方体需要8个小正方体, 摆2个这样的大正方体要用几个小正方体?摆3个呢?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可以用连加法计算)

3.填表找规律。

(1) 观察表格,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说说, 再全班交流。)

(2) 能把表中求小正方体的个数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板书:1×8=8 2×8=16……8×8=64

4.尝试编口诀。

你能看着这些算式, 编出8的乘法口诀吗? (同桌试着说说, 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说, 教师在乘法算式后板书:一八得八, 二八十六……八八六十四。学生齐读乘法口诀。

5.寻找记忆乘法口诀的规律。

(1) 师生对答8的乘法口诀, 提问:怎样很快地记住8的乘法口诀?它们有规律吗?你有什么窍门? (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 同桌再互相背一背。)

(2) 你感觉哪句口诀难记?谁有办法帮助他? (让学生提问, 师生共同寻找方法。如:怎样记住7个8是几?可以想:6个8是48, 用48+8=56, 或者用8个8是64, 再减8得56等。)

(3) 结合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口答:7个8比6个8多 () , 比8个8少 () 。

评析:让学生动手操作, 自主探索8的乘法口诀, 在独立思考、交流汇报中, 寻找口诀规律, 深化思维,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6.对口令。 (1) 师生对口令。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对口令的游戏。老师说口诀的前半句, 你们说后半句。 (边说边揭去板贴) (2) 同桌对口令。接下来, 请同桌也来做这个游戏。 (同桌对口令)

师:你们真了不起!

7.下面我们来比比谁的反应快!老师准备了一些卡片, 知道答案的小朋友请轻轻地站起来把口诀说完整再轻轻地坐下! (学生抢答)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 不但自己编出了8的乘法口诀, 还根据规律记住了它们, 把掌声送给自己!

评析:游戏教学法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在游戏中, 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 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在这节课中, 我采取了玩对口令的游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口诀。学生不但不会觉得枯燥, 反而对他们更有挑战性。在练习中, 我插入“摘苹果的游戏”,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他们很乐意参与其中。

三、练习巩固

1.想一想, 算一算:

自己先计算。想一想, 同一组题目有什么特点?

师:为什么同一组题目的答案一样? (引导学生说出:3个8再加1个8就是4个8;6个8再加1个8就是7个8。)

2.根据一句口诀说两道乘法算式。

先指名回答三八二十四、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

师:刚才你们发现了吗, 在8的乘法口诀里有几句能写2道乘法算式, 哪句只能写一道乘法算式?你知道8的乘法口诀一共能写几道乘法算式吗?

3.摘苹果游戏。 (先出示“苹果”算式)

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苹果, 先说算式再说口诀。其他小朋友跟着他一起说说口诀。

师:我们一共完成了多少道口算?你怎么那么快地告诉我, 你有什么秘诀?

4.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天喝8杯水, 一个星期要喝多少杯水? (请口答)

师:7表示什么?8呢?56呢?

5.普通公共汽车每人每次刷卡8角钱, 有6人坐车, 卡里有5元钱, 够刷吗?

四、总结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说感受, 并一起回忆8的乘法口诀) 在实际生活中, 有哪些地方用到8的乘法口诀?

2.师:你们知道一只螃蟹几条腿, 2只螃蟹呢?你能编一首儿歌吗?如:一只螃蟹8条腿, 2只螃蟹16条腿, 3只螃蟹24条腿……8只螃蟹64条腿。 (学生做拍手游戏)

评析:在儿歌中结束全课, 使课堂更有情趣, 把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 应用到生活中, 是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评:本课根据乘法口诀的生成规律,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思考, 进一步体会乘法含义。通过让学生找表中的规律、找记忆口诀的规律, 让学生交流想法、师生对口令、师生游戏、生生游戏等多种活动, 从多层面上记忆、应用8的乘法口诀, 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活动空间, 激发了学生主体学习的热情,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意识。整节课, 情境设计注重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习活动注重丰富有趣, 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良好学习情感和应用意识。

篇4:8的乘法口诀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因为要解决问题才有了计算,计算是伴随解决问题而产生的。

2.在学生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引入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和运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

1.奥运福娃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获取新知,感受迁移学习的魅力。

3.练习反馈,巩固学生所学,熟练进行计算。

4.奥运常识与数学知识相结合,拓展延伸,开启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小朋友们,2008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最值得骄傲、自豪的一年,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奥运会。

师:请看大屏幕,这是谁呀?

生:福娃。

师:今天,福娃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想和我们共同上一节数学课,你们高兴吗?

师:福娃们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几组问题,你们有信心解决这些问题吗?

师:首先看看贝贝给我们带来了哪几个问题。

(1)把乘法口诀补充完整,看谁的声音洪亮。

( )八 五十六三( )二十七 二( )十八

六( ) 五十四七( )六十三( )七二十八

(2)我们进行一组乘法口算练习,看谁是口算小能手。

4×55×87×99×47×3

6×89×58×83×67×8

(3)同学们利用乘法口诀又准又快地完成了这组乘法口算,下面我们再来进行一组除法口算练习,看谁表现得最出色。

24÷630÷518÷314÷2

28÷416÷415÷512÷3

师:同学们这组除法口算练习完成的特别出色,贝贝想知道你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求商的。

生: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

生:想乘法口诀。

师:看来同学们基本掌握了用“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这些方法来求商。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独立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你们有信心学会吗?

(板书课题: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生读。)

二、解决问题,总结方法

1.出示晶晶的问题。

师:晶晶准备很多彩旗、五角星和气球,在准备过程中遇到几个问题,今天晶晶就把这几个问题带给每个小组,希望你们帮助解决。

师:(出示题签)这是第一小组的问题:做了56面彩旗,平均每行挂7面,能挂多少行?第一组的同学谁来给大家读读?

师:第二组是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多少面?

师:第三组是:做了49颗五角星,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多少颗五角星?

师:最后一组的问题是:准备了27个气球,平均9个摆一行,能摆多少行?

(生读题。)

2.解决晶晶的问题。

师:你们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课件提示:先在本上列式计算,然后在学习小组内交流求商的方法。)

师:请大家在书写时要工整,看谁的数字和文字写的漂亮,一会老师将在每组找一名写得好的同学在白纸上写,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每个小组做自己相对应的题。做完的同学先思考你是用什么方法求商的,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你们都是用什么方法求商的。

师:(实物投影)这是第一组小瑞写的,你来把答案说给小朋友听。其他小组的同学一定要认真倾听,因为认真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你们当小裁判看看他们做的对不对。

生:56÷7=8(行)答:能挂8行。想七八五十六,所以56除以7等于8。

师:其他小组都同意吗?如果你来解决这个问题,你怎么算?(在其他3组各找一名同学汇报。)

…………

师:请第一组做对的举手。

生:都做对了。

师:这是第二组小昊写的,写得非常工整。

生:56÷8=7(面)答:平均每行能挂7面。想乘法口诀,七八五十六,所以56除以8等于7。

师: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请第二组做错的举手。

生:小龙做错了。

(在抄题时,把数字抄错了,师生共同将他的错误改正过来。)

师:请你以后要认真啊!我们大家在做题时都要认真。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组,小林写的,请你汇报。

生:49÷7=7(颗)答:每人7颗五角星。想7的乘法口诀,七七四十九,所以49除以7等于7。

师:其他小组都同意吗?

…………

师:这是小童写的。

生:27÷9=3(行)答:能摆3行。想三九二十七口诀中缺3,所以商是3。

师:她说的很完整,你们都同意吗?请第四组做对的同学起立。

…………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2个算式(前2个),你发现了什么呢?

生:除数和被除数的位置调换了。

生: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2个除法算式。

生:一句乘法口诀还可以计算2个乘法算式。

3.总结求商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都是用什么方法求商的呢?

生:用乘法口诀。

生: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

师:我们把求商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儿歌。(课件:乘法口诀求商歌: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一起读读。大家不但帮助晶晶解决了问题,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总结了求商的方法,完成得都很好。

三、应用方法,巧妙练习

师:用7、8、9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你们学会了吗?

生:学会了!

师:太好了,到这节课为止用乘法口诀求商这部分知识我们就全部学习完了。

师:接下来老师想检测你们学习的效果,谁表现得出色将获得参加欢欢、迎迎和妮妮为我们准备的奥运游戏活动,好不好?

师:请大家完成书上49页做一做的习题。

(生汇报。)

师:通过这一组习题,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呢?

生:我发现,乘法算式里的积,在除法里做被除数。

生:乘法算式里的因数在除法里做除数和商。

生:这3个算式可以用一句乘法口诀来计算。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发现真了不起,由于你们的出色表现,我们共同参加欢欢、迎迎和妮妮为我们准备的奥运游戏活动。

师:欢欢想和大家一起做个“奥运火炬你传我”的游戏,我们一起来看看游戏规则。

⑴发给每一排第一桌一把火炬。

⑵按火炬上题的顺序每人做一道。

⑶每人算完后向后一桌传递。

⑷最后一名算完后持火炬站到第一桌前。

18÷9=29-9=054-54=056÷7=8

64÷8=872÷9=8

(生传递火炬。)

师:名次不是最重要的,老师要看看大家完成得如何,请第一名小火炬手汇报计算的结果,其他小火炬手进行检查,同学们看屏幕。(课件出示答案。)都做对了吗?观察这些算式的结果,你还能发现什么吗?自己读读。

生:奥运会开幕的时间。

师:(课件演示奥运会开幕的时间及情景。)对了,这是奥运会开幕式的时间,2008年8月8日。

师:(课件出示:奥运竞技大比拼。)接下来,迎迎想邀请大家到奥运竞技场去PK一下,你们有信心获胜吗?(发题卡。)

①判断题:9×2>9+9 () 49÷7=7÷1()

②选择题:用“七九六十三”这句口诀求商的算式是:()

A.7+9B.7×9

C.36÷9D.63÷7

③解决实际问题:56个同学参加的滚球比赛,每8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生汇报,并请学生分别说明理由)。

师:我们在做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现在老师想把变一下,你听听该选择哪个答案?

师:用“七九六十三”这句口诀计算的算式是:()谁想好了?

生:选B 、D。

师:都做对的同学请举手,祝贺你们PK成功!

师:同学们运用学过的知识在奥运竞技场上表现得像奥运健儿一样勤于思考、勇于拼搏,这种精神值得发扬。下面我们和妮妮进入“奥运五环心连心”。(课件:五环里带题、五环动画。)

小结:老师发现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有乘法、除法、加法的混合运算都计算得又准又快。你们可以称上是口算小能手了!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和奥运福娃们共同上了一节数学课,用2~6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熟练的掌握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你们高兴吗?

…………

反思:

以人为本,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课改的核心。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要求教师能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就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节课的设计就体现了这些思想。

首先,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它产生于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在教学中,我将奥运会作为认知背景,把学生喜欢的福娃呈现给学生。整节课从始至终都以奥运会贯穿,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观察、讨论、交流,进而根据信息自己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用迁移的方法探索出“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这样巧妙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自由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大胆尝试、探索,感受数学的趣味、品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其次,创设了合作平台,展示了学生个性的价值。让学生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自身价值。在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中,学生在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既可以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又可以养成与人沟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因此,教师给学生提供合作的平台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学习小组内交流求商的方法,学生在这多元性、丰富性和主动性的学习交流中,明白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形成了比较牢固地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这样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展示了个性的价值,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最后,巧妙设计习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新课后大脑容易出现疲劳状态,学生的注意力也不集中了,所以习题的配备一定要融入具体的情境中,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为此我设计了“奥运火炬你传我”“奥运竞技大比拼”“奥运五环心连心”几组习题,由浅入深,既体现了习题的梯度性,又体现了习题的密度性。学生兴趣浓厚,达到了复习、巩固的目的性,整组习题学生正确率非常高。

综观全课,因为有精心的预设,学生的主体参与、合作学习,使得整个课堂教学生动、鲜活,充满生机,富有活力。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市龙沙小学)

篇5:8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首先通过主题图的展示,让学生完成表格,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分析表格上,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交流时我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能灵活地在总结、评价中给学生以学习方法的指导,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且评价语言丰富,富有启发性,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使课堂鲜活起来。在学生分析完表格之后,我将口诀编写的部分交给学生完成,学生能很快的将口诀编写出来,并尝试着背诵。

本节课,我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通过交流得到结论,并能很好地阐述出来,同桌相互讨论的过程中,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意义,整堂课,教学的气氛很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的调动。

篇6:8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1、让学生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在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的基础上,初步熟记8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而目标1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在突破重难点上,我首先结合我县地貌特点以学生熟悉的 “林”子接题,不但改掉开场白的枯燥增加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地域自豪感。而且以说“林”、数“林”,引出8的乘法口诀,在学生完成用加法计算求几个“林”各自的笔画数的基础上,运用前面学习的2到7的乘法口诀的经验,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编制8的乘法口诀,组内选代表汇报。注重让学生自己领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让学生死记口诀,搬、套口诀。体现“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着结果的方法教人”这一教学理念。

二、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来吸引学生

记忆口诀:采用读,背,对口令,游戏等方式。编制了8的乘法口诀后,接下来的任务让学生熟记口诀,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记忆上首先让学生找着口诀的规律,然后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他们记忆。首先我让他们齐读,又因为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接着自由背。老师示范,同桌之间对口令,组内接龙背,紧接以游戏“摘苹果”,让学生在算积的同时再次进行口诀练习。提高记忆的效率。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知情交融,教师和学生始终处于和谐,欢快的课堂氛围之中。

三、多种情境的创设,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实现第2个教学目标上,我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设计学生喜欢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练习的时效性。以同学们熟悉的孙悟空来引入,以猴孙们想看外面精彩的世界,猴爷爷不同意,以算题决定猴孙出、留为借口百般刁难,一下子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和计算热情,学生纷纷举手,都愿帮助小猴子,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乘法口诀的计算练习也水到渠成。4道大练习(口算、看口诀写乘法算式、想一想算一算、判断对错)学生都能迎刃而解。练习设计有梯度,体现了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设计理念。

四、把口诀变为具体化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口诀,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数学理念。在解决问题上以生活中的饮用水、植树问题,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让学生了解了一些生活知识并进行护林防火的思想教育,又与课题相呼应。

不足之处:

一、语言表达能力不到位,严谨度不够

语言表达能力,这是极为重要的基本功,教师讲课时的语言一定要口齿清晰、简练流畅、生动形象,处处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住学生。尤其在数学教学上,更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自己做好示范,更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的语言,时时处处做到“严谨治学”。由于自己上公开课次数少,再加上平时上课随意性太强,所以在语言表达上不够严谨。

二、游戏设置不科学,使课堂失色

10月17日赴西安“小学高效课堂”培训,使我受益匪浅,徐长青老师的《烙饼的问题》一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备课时我灵机一动,何不模仿一下徐老师。于是“摘苹果(口算)”游戏中我设计一生问“筐子在哪里?”,一生演绎摘苹果,其他同学应“筐来啦”,然后接着说“一八得八,砰”以此完成口算,并巩固乘法口诀。我预设此环节一定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让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极致。结果事与愿违。主要原因是在游戏前,由于我没有向学生说清游戏规则,导致生生、师生配合不默契而失败,当时给我的感觉是有点像“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之效果。课下就这一环节重新演绎却有别样的感觉。它给我的体会是该讲的我们一定要向学生交代清楚。

篇7:8的乘法口诀 教学反思

在《8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中,我紧密联系课本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从一只螃蟹8条腿,让学生算2只呢?3只呢?……等等.并试着说出“一只螃蟹8条腿,2只螃蟹16条腿,三只螃蟹24条腿······”然后引入鼓号队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怎么数,并试着说出算式,当学生能说出一部分后,我让全班学生一起动笔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怎么记住这些乘法算式,有的孩子说出:“一个8是8,两个8是16······”因为一部分孩子之前已经背出乘法口诀表,能直接说出乘法口诀,我就结合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说出口诀的意义,这样大家的观点相互结合,学生顺利完成了口诀,很快理解了口诀的意义。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有什么规律,怎样记得快,经过讨论,学生很快发现了规律。课堂上大多数学生能熟练背出口诀,会用口诀,学习效果非常好。

回顾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让学生亲历知识行成的过程,在写算式时,自己编出口诀,在讨论中,形成简洁、便于记忆的口诀。并在记忆口诀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出口诀的规律,学生理解了,学的速度也就快了。而且,为以后的学习做好了方法的准备。自始自终,都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我只是结合具体的情境提出引领性的问题,课堂内学生学得轻松而愉快。实践证明,放手让学生经过尝试解决问题,学习效果比想象的更加理想。因为,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尝试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一旦获得成功,将会更加有信心,他们也才更有动力。

篇8:8的乘法口诀 教学反思

第一次试教片段实录

1. 创设情境导入

师: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自己的节日。瞧, 二 (2) 班的小朋友正在为班上的中队活动布置教室呢。我们一块去看看, 好吗? (出示课本第48页的主题图)

2.探索新知

(1) 出示课本第48页的主题图, 收集数学信息。问:告诉老师你在图中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生1:我们做了56面红旗, 要挂成8行。

生2:我们做了49颗五角星, 分给7个小组。生3:我们带来27个气球, 每9个摆一行。

(根据学生的回答次序, 黑板依次出示三组信息。) (2) 提出数学问题

师: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1) 第一组做了56面彩旗, 要挂成8行, 每行挂多少面?

(2) 第二组做了49颗五角星, 分给7个小组, 每个小组得到多少颗五角星?

(3) 第三组带来27个爱心球, 每9个摆一行, 可以摆多少行?

(根据学生的回答次序, 板书有针对性的三个数学问题。)

(3) 解决问题

(1) 解决“第一组做了56面彩旗, 要挂成8行, 每行挂多少面?”

(2) 解决“第二组做了49颗五角星, 分给7个小组, 每个小组得到多少颗五角星?”

(3) 解决“第三组带来27个爱心球, 每9个摆一行, 可以摆多少行?”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 你有什么发现?第二次试教片段实录

1.播放全景的主题画面

师:同学们, 你们知道“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吗? (对, “六一国际儿童节”)

这是咱们自己的节日, 大家都会把班上布置得漂漂亮亮的。瞧, 这是二 (2) 班的小朋友, 他们在干什么呀?

生:在布置教室。

问:你们看看, 他们都准备了一些什么来布置教室呢?生:小旗、五角星和小汽球。

2. 讲解第一组画面 (课件出示第一组的画面, 有一行行的小旗)

师:好, 那咱们就先来看看第一组的小朋友, 他们在做什么? (他们在做小旗) 那如果老师告诉你, 他们有56面小旗, 要你来支配你会怎样利用它来布置教室? (指名说)

(1) 教学56÷8=7。

生:我会像他这样一行一行的挂起来。

问:那你会挂成几行呢? (1行、2行、3行、4行、5行、6行、7行、8行……) 都可以。

师:你是怎么挂的?

生:有平均挂的, 也有不平均挂的。……

师:我很喜欢其中一个同学的支配方法:板书出示:有56面小旗, 挂成8行。

问:根据它的条件, 谁能提一个数学问题? (平均每行挂几面?)

问:怎样解答? (生:56÷8=7) 谁来说说看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

生:因为是把56平均分成8份, 求每份是多少, 所以用除法计算。

问:那你在计算的时候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想口诀 (七) 八五十六, 所以56÷8=7。 (下转第43页) (上接第41页) 小结:刚才咱们中把56面小旗挂成8行, 平均每行挂7面小旗。那如果老师把它挂成7行呢? (出示:要是挂成7行呢?)

(2) 教学56÷7=8。

问:你们会解答吗? (会) 请同桌的互相讨论讨论, 看看怎样列式解答。 (让学生自由地讨论)

师:哪一组小朋友来汇报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指名回答)

问:你是怎样列式?答案是几?你是怎么想的?生:用56÷7=8, 想七 (八) 五十六, 所以56÷7=8。

师: (再请一对同桌说说看) 你们是怎样列式解答的? (3) 对比。

师:那请同学们观察这两道算式在计算中有什么发现?生:这两道算式在计算中用的都是同一句乘法口诀。小结:真不错, 也就是说这一句乘法口诀解决了2道不同的除法算式。所以, 我们在计算除法的时候就要想到乘法, 看看除数和几相乘会得到被除数, 然后再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

3. 课件又返回到总画面, 再出示一一出现第二、三组的条件 (分别进行解答)

篇9:“5的乘法口诀“教学纪实与反思

“5的乘法口诀”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三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里的内容。乘法口诀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基础知识,是学生必须练好的基本技能之一,是以后学习多位数乘、除法必备的知识。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根据学生会“一五、一十、十五、二十、二十五”5个5个数数的基础,教材首先编排5的乘法口诀。先教学5的乘法口诀,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促使师生把精力放在了解每句口诀的来源和认识每句口诀的含义上来。这样,有利于为进一步学习2、3、4和6的乘法口诀打好基础。教材让学生参加编口诀的活动,体会编口诀的方法,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在编写口诀的过程中知道一些探索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和积极性。在出现两个相应乘法算式的基础上,归纳该句口诀。例如,对照1×5=5、5×1=5,出现口诀:一五得五。低年级儿童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在基础知识教学中直观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熟练口算表内乘法,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数的运算规定的具体目标,本单元教学,要求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根据一般规律,学生应做到能正确口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8题。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借助直观手段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外,还必须有计划地组织练习,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乘法意义和乘法口诀的来源,编制5的乘法口诀,并知道编制口诀的方法。

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熟记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编口诀、用口诀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 ,享受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

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感悟口诀编制方法,掌握5的乘法口诀并熟记。

教学难点:

熟记5的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西游记》吗?

生:喜欢。

师:上课之前我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我们都知道孙悟空很了不起,本领可大了,会七十二变。今天啊,孙悟空又遇到很多妖怪了,一个人实在是对付不过来,怎么办呢?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

生:可以找如来佛。

生:可以找八戒和沙僧帮忙。

生:可以拔猴毛变出小猴子。

师:同学们和孙悟空一样聪明,他先拔了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变了5个猴子,又拔了一根,又变出5个。他连续拔了4根,每根都变出5个猴子,结果把妖怪打得落花流水。我的故事讲完了,你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故事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孙悟空连续拔了4根毫毛,每根都变出5个猴子,一共变出几只猴子?

师:怎么解决呢?

生:用连加,5+5+5+5。

师:怎样计算呢?王老师想和你们比一比,看谁更快地计算出答案,你们敢受挑战吗?

生:敢。

师:请一名同学当裁判,看谁回答得快又准。

生:比赛开始。

…………

生:王老师回答得最快也最准。

师: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那是因为我有一个神秘武器——乘法口诀。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学习5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5的乘法口诀。)

二、自主探索,创编口诀

1.数一数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盒神秘的礼物,看这是什么?

(出示课件,呈现一盒福娃。)

师:一盒有多少个福娃呢?请你数一数。

学生数完汇报:5个。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数的?

生:点数法。

生:一个一个地数。

师:2盒有多少个福娃呢?请你数一数。

生:10个。

师:3盒呢?4盒呢?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快速地数出一共多少个?可以几个几个地数?

生:5个5个地数。

学生汇报,课件演示:5,10,15,20,25,一共有25个福娃。

2.同数连加,乘法表示

师:一盒有5个福娃,是1个5。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

生1:1×5=5。

生2:也可以写成5×l=5。

师:两盒有多少个福娃?3盒、4盒、5盒呢?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数数的过程,把两个5、3个5、4个5、5个5相加的得数分别写在空格里。

(出示表格,每个学习小组一份,合作探究。)

教师在学生之间观察、指导并检查他们的探究学习活动。

汇报交流报告单的填写情况,并引导学生观察一下这些乘法算式。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1:我发现这些算式一个比一个多5。

生2:我看这就是5个5个地数数。

师:你真的很会观察。的确如此,l个5是5,2个5就是5+5=10……

生齐:3个5就是5+5+5=15。4个5就是……

师:有什么方法能够计算乘法算式的积呢?

生1:点数法。一个一个数。

生2:5个5个数。

生3:用同数连加的方法也可以。

生4:还可以用点子图来代替福娃。endprint

师:这些方法还是太慢了,不够简单。实际上你们已经发现了乘法计算的秘密,现在你尝试着将每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提出来放在一起,小数在前,“一五”。

生:二五、三五、四五、五五。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将积放在后。连起来说就是:一五得五、二五一十。

师:第三句口诀是什么?

生:三五十五。

师:表示什么?

生:这句口诀表示3个5是15。

师:谁能说说乘法算式?

生:3×5或5×3。

师:第四句呢?

生:四五二十。这句口诀表示4个5是20。

生:乘法算式4×5或5×4。

师:第五句呢?

生:五五二十五。这句口诀表示5个5是25,乘法算式5×5或5×5。

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把5的乘法口诀补充完整。

(学生书写,师提醒学生注意要用汉字写口诀,数字写算式。)

师:同学们,我们想编口诀时要注意什么?

生1:编口诀时要写汉字。

生2:小数写在大数的前面。

生3:怎么读就怎么写。

师:5的乘法口诀有几句?一起读一读。乘法口诀是我国的国粹,二千多年前我们中国就有了乘法口诀,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洗礼,如今乘法口诀更加朗朗上口。

三、理解记忆,感悟口诀

1.找规律

师:请你认真地观察一下,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和特点?看看我们的小朋友,谁跟孙悟空一样,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

生:第一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多1。

生:第二个因数都是5。

生:积也一个比一个多5。

师:对。这是从上往下看。如果从下往上看,得数依次怎么样?

生:少5。

2.记口诀

师:我们一起来背一背,有没有信心?

(师生齐背口诀。)

师:在背的时候,感觉“5的乘法口诀”哪几句容易记?哪几句难记一些?

生:“一五得五”好记。

生:“五五二十五”也好记。

生:我觉得哪句都好记!

师:你一定有什么窍门吧?愿意告诉给大家吗?

生:我是按单双数来记的。单数的得数后面都是5,双数得数后面都是0。

按照这个学生说的方法将乘法算式分成单双两列,果然如此。和学生一起读“一五得五、三五十五、五五二十五。”再读双数的。

师:现在提高要求,我们进行对口令比赛。(师生、生生之间。)

师:如果突然忘记四五是多少,怎么办?

生:从5开始,连续一直加四次,就知道了。

生:这样太麻烦,只要想三五十五,再加上l个5。就得到了四五二十。

生:也可以记住“五五二十五”,再减去5就行了。

师:太棒了!大家想了这么多的办法来记忆5的乘法口诀。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能记熟口诀。

四、巩固应用,深化口诀

师:我们这么辛苦地记这些口诀,太麻烦了,不记行吗?

生:不行的。

师:那口诀有什么用呢?

生:能帮我们更快地算乘法口算。

生:在我们买东西的时候,数人数的时候都要用到的。

师:好,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口诀记得怎么样了。(教师出示一道算式,学生说得数,并说应用的口诀。)

5×2 1×5 5×1 4×5

5×5 2×5 5×4 5×3

(师出示了0×5,学生迟疑了一下。)

生:零5得零。

师:5的口诀里有吗?

生:没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谁来证明一下?

生:0×5表示5个0相加,那就是“0”嘛。

生:还表示0个5,就是一个5也没有。也就是“0”。

师:回答得精彩极了,老师真是佩服你们,又创造了一句新的口诀。

1.用数学解决问题

师:今天你们的表现真不错!老师要奖励你们一首歌,《白龙马》,跟老师一起唱。听完歌曲,再想想我们的故事,讲了什么?谁来回答我们故事中的问题?

生:一根猴毛变5只猴子。

生:二根猴毛变10只猴子。

生:三根猴毛变15只猴子……

2.活学活用

师:老师为你们今天的表现感到骄傲,为了测验你们的学习效果,下面我们将进入闯关活动。

(出示课件:闯关活动,快乐大转盘。)

五、课堂小结,拓展练习

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生:这节课我知道了乘法可以用乘法口决来解决。

生:我学会了5的乘法口决……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并给予肯定。)

师:5,是个奇特的数字,古代许多事物都与5结下了难解之缘。

(屏幕上出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你能用哪一句口诀,马上就能算出这首诗共有多少字?

生:这首诗每行有5个字,二行就有10个字,“二五一十”;三行就有15个字,“三五十五”;四行就有20个字,“四五二十”。

师:从古至今,人们生活在数的世界中。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现象与5的乘法口诀有关?你还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哪些问题?

生:一面国旗上有5颗星星,两面国旗就有10颗星星。endprint

生:一星期我们要上5天的课,三个星期上15天。

师:同学们不但发现了那么多藏在我们生活中5的乘法口诀,而且掌握了准确计算乘法的秘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真的很高兴,因为你们都很了不起,会观察,乐思考,能发现,更会应用。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们会发现更多、更有用的数学知识,下课!

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5      1×5=5       一五得五       5×1=5

10     2×5=10     二五一十       5×2=10

15     3×5=15     三五十五       5×3=15

20     4×5=20     四五二十       5×4=20

25      5×5=25    五五二十五    5×5=25

反思:

现今的教学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为本。《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我们的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开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周围熟悉的环境、生活事例设计组织教学,适时把它们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中学习数学,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二年级的学生对于生动、直观的语言和形象较容易接受,喜欢有趣的视觉画面,同时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合作、综合的能力。

在5的乘法口诀教学中,让学生经历“遇困惑提问题——列算式编口诀——找规律记口诀——用口诀解决问题”的过程。我先是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然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们将累加所得的数编写成乘法口诀,让学生轻松地经历口诀编制的过程,把解决问题和编制乘法口诀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生编制口诀的过程中,我退居学生的后面加以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

最后,我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给学生开阔的思维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培养他们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

篇10:《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的内容由于有了原来的教学做铺垫所以在知识目标上难度不算太高,本课设计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生自己去寻找信息,提出问题,列出除法算式并说出求出商所用的口诀。利用生活资源,对其中有效信息的选择和提取,以解决生活中问题来继续探索新的知识,避免了知识的重复枯燥,让孩子们学得有兴趣,同时发展了自己学习的能力。本课利用生活情境教学,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支的教学理念。

教学情境的创设符合童心,给不同的孩子创造了不同层次的学习,有独立思考,有同桌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很快算出除法的方法:商想乘算除,锻炼了能力,学会了学习。

整节课的教学都围绕着欢乐节日来展开教学活动的,在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情境中更容易开展我们的教学.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出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经历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出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篇11:8的乘法口诀 教学反思

1.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口诀的编写过程,学会有序的整理口诀。(重点)

2.能用有效的、优化的方式记住8的乘法口诀,并会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有关口诀解决问题。(难点)

3.鼓励学生积极把自己的学习结果同他人进行交流。

因为有了前面知识和学习方法的积累,这节课学生并不会感到很困难,所以我把学会探究、学会总结、学会解决问题作为本节课的设计重点。

本节课我的课堂特色如下。

一、紧密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

学案设计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书上的情景图,通过观察小青蛙一次接一次的跳远,学生说出了小青蛙从0点开始,每次都是跳8格,利用这个数学信息,我提出了

一次跳8格,也就是一个8,用算式该怎么表示呢?学生自己列出了关于8的乘法算式,接着我又提出了要把这些算式计算得又对又快,要用到什么呢?学生根据经验自然而然就想到了要用8的乘法口诀,从而引出课题8的乘法口诀,这一环节中,出现小青蛙,符合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能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两个问题的提出,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学习8的乘法口诀,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数学。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交流中品味成功。。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就是相信学生能学会,所以课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自己充当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讲解者。

在总结8的乘法口诀时,先引导学生回忆前面的口诀的总结方法,为8的总结做个铺垫,然后自己试着来总结出8的乘法口诀,先自己来探究,最后在小组内交流,给学生创设了自己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独立地总结出口诀,只有少部分学生出现了困难,通过小组交流也较好地解决了。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展示。

整个一节课,我都是让学生展示,中间3、4、5组展示时既讲得清楚,有组织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时间把握的很好。

一节课下来,我也发现了设计中的纰漏。

1、学案对于识记口诀设计得不够好,识记口诀有困难,有待改进。

在记忆口诀的环节,我采取的是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记,然后找一两名记得快的学生说一说是怎么记的,最后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哪句记起来有困难,全班一起想办法来记。通过这几个环节有多半学生能够较好的记忆,但还是有少数学生应用的时候出现了口诀记忆错误。我当时觉得很着急,再说时间也不够了,所以叮嘱学生课后加强练习。但事后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课后了解到,记得快的孩子大部分在课前进行了预习,对口诀的结构、编排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堂探究,交流、总结,他们很快就能记住口诀,看来,课前预习也应该是教学设计的一个环节,在下一阶段的口诀学习中我得加强这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2、对学生缺乏信心,不敢放开。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探究合作的氛围,使学生的能力、情感都得到培养。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我看到所有的孩子都特别的积极,都想到前边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看到他们那么强烈的表现欲望,我感受到了他们那份成功的喜悦,我也为自己感到高兴,让所有的孩子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吗?通过这个环节我也反思到,以前的教学有时我把得太死了,总是怕学生不会,其实有些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合作是完全能够独立解决的,而且让孩子自己探究他们的热情也特别高。

3、学生展示缺乏激情,课堂有些寂寞。

学生展示中教师中一片寂静,可细看,有很多同学在心不在焉的听,好像学生对类似的口诀课已经麻木了。再加上刚开始展示时学生的紧张,我又没有随机点燃气氛,以至于课堂沉闷,最后时间把握的不是多好,当堂检测也没完成。

4、课堂生成的太少,质疑补充的声音太小。

5、学生倾听习惯还有待加强。

6、学案还需进一步修订。

篇12:8的乘法口诀 教学反思

二年级学生,上学期已经能够熟背乘法口诀表,本学期在此基础上,用乘法口诀解决除法问题。第二单元《用2、4、6的口诀求商》,重点在于如何运用口诀求商,以及解决比较简单的二步数学问题,第四单元,侧重于解决二步计算的数学问题。

通过这二单元的除法学习,我发现学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在此之前,学生所遇到的应用题都是一步完成的,一开始还不习惯二步计算的数学问题,或漏写一步,或出现一些题目中没有的数字。经过二个单元的教授和练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能及时改正,但后进生仍然偶尔会冒用未出现的数字。

(解决办法:多强调几遍,时间允许的话,一一教导。)

二、单位和答。

应该用题中的单位和答,从上学期就已经开始教学生运用了,但到本学期,仍有极个别学生会犯错误,包括成绩好的学生。我想:他们是因为粗心所致。现在学了二步计算,每一步的单位都会不同,这点学生特别容易混淆,他们只看问题中的单位,经常导致二步单元相同。

(解决办法:我已经开始向学生说明,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知道自己每算一步所代表的意思,这样单位就不会弄错,而且自己条理也会更加清晰。

目前就效果来看,一般。原因暂不知,可能是因为我说得不够清楚,没有让学生弄明白;也可能是因为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要求太高了。因此,我有时会提醒学生,如果实在弄不清单位的话,就使用“综合式”,这样只要写一个单位就够了,而这个单位,就在我们的问题当中,可另外一个问题又出来了:学生对于综合式又不能熟练运用。目前,解决办法正在进一步摸索当中。)

以上是二个最大的问题,当然,还有一些小问题,比如计算错误,或者抄错数字。但这二个问题暂时还不严重,从这几个单元的测试看来,对于口算题的填写,学生能够顺利过关。

篇13:8的乘法口诀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师:我们学习了1~6的口诀, 能够很熟练地背出的, 请举手。

【课堂观察】所有孩子都举手, 同桌互背也很熟练。

师:我们今天要研究7的口诀, 你们认为可能有几句?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生:从一七得七开始, 到七七四十九结束。

师:为什么?

生:因为6的口诀有6句, 从一六得六开始, 到六六三十六结束。其他的口诀都是这样……

师:你们准备怎样编写7的口诀?

停顿几秒后, 教师出示:

(1) 自己动脑筋编;

(2) 有图让我看着, 自己编写口诀;

(3) 在老师帮助下编写。

【课堂观察】全班35人, 31个学生选择了自己动脑筋编写, 2个学生需要看图编写, 2个学生选择了在老师帮助下编写。

(二) 自主尝试

师: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式编写7的乘法口诀。

笔者给了选 (2) 的两个学生每人一张“锦囊妙计”:翻开书本到第62页, 它为你准备了图。也给了选 (3) 的两位学生“锦囊妙计”:书中第62页上有小船图, 根据图填表格, 看表格自己试一试在书上编写口诀。然后, 笔者悄悄告诉他们:如果还有问题的话就找老师。

【课堂观察】有1人 (得锦囊妙计的同学之一) 编写了:1×7=7, 2×7=14, 3×7……;有1位举手, 笔者与他一起看书编写:“拼1条小船用了7块板, 就是1个7, 如果拼2条小船需要几块板?”学生小声地算“7+7=14, 14块”。“3条船呢?”“自己试着填写这张表格……”27个学生自己尝试编写的口诀全对, 有6人在口诀编写过程中出错, 如从三七开始错, 如三七二十二, 依次每一句口诀的结果都多了1或者少了1;有2位得锦囊妙计的同学表格填写完成, 但口诀没能编写好。

(三) 交流验证

师 (出示3组口诀, 2组正确的, 1组错误的) :对照口诀, 看是不是都对?

生:三七不是二十二, 是二十一。

生:因为7+7+7=21。

生:我也是二十一。

生:我知道孙悟空不管“三七二十一”抡起金箍棒就打妖怪。

生:四七不是二十九, 是二十八。

生:因为三七二十一了, 再加上1个7, 是二十八。

生:五七也不是三十六, 是三十五。

……

师:谁能发现他错误的原因?

生:我知道了, 他因为“三七二十二”一个错了, 后面就跟着错了。

生:口诀 (和口诀之间) 有关系, 他错了一句后面就连着错, 所以不能错。

师:编错的同学很快改一改, 没编完的同学继续编写, 编写完成的同学读一读自己编写的口诀。

【课堂观察】出错的学生有一个很快就将后面几句口诀中的一个数字改过来。如将“二十二”改为“二十一”, “二十九”改为“二十八”, ……另外两个学生还在用连加的方式先计算后修改。

(四) 第一次背诵口诀

1.将7的乘法口诀一起读一读。

2.自己试着自由背诵。

3.师生对口诀。

【课堂观察】有序地背诵基本还可以, 到师生对口诀时学生就不是很快了。

(五) 理解意义

师:这些口诀在什么时候可以用到呢?请你选择其中的1句或者2句, 以4人小组合作式 (全班分成8组, 4组4人合作、4组5人合作) 画图表示, 并写出关键词或者数字, 列出算式 (这几个任务由不同的学生承担) 。

【课堂观察】第一组:一个学生游离于小组之外。“你在想什么?没有参与小组活动, 老师会批评你的。”“老师, 我想表示出教室里的情况。”“可以, 你想表示教室里的什么?”他们的谈话引起了其他同学的注意。“教室里的人, 以前我们都是分5组, 每组7人。可以用口诀的, 但现在我们分8组, 每组人数不一样, 我不知道可不可以表示?”“那你能不能不选择人, 选其他可以用7的口诀解决的问题?”“我在想桌子。”“你怎么看桌子?”“2张摆一起, 第一、二组共有这样的7组, 还多1张史文羽单独坐的, 是否可以用二七十四表示?”“你在担心什么?”“2组不止14张, 是15张。”“可以多写1个条件吗?”“当然可以。”“可以这样……”第一组的学生开始忙起来了。

第二组:对苹果比较感兴趣。画出了7个盘子, 每个盘子里画了7个苹果, 边上写出口诀七七四十九。

生:不对, 一个盘子放不下7个苹果。

师:我们是否可以考虑把这个数字改变一下? (这一组的学生受到了启发)

第三组:画出了2个筒, 每个筒中放了7个球。边上写出了二七十四。

“你们认为这个图可以用‘二七十四’这句口诀吗?”“可以。”其他同学都认可。“那么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我们不知道关键词是什么。”“1个筒里面球的个数关键吗?”“关键。”“怎么表示?”“每筒7个。”“很好, 就这样表示……你们再想想还有什么时候也会用到7的口诀。”

第四组:我们画的是校园里的树, 算式3×7=21, 但我们就是不知道怎么写关键词?“老师不看, 你能告诉老师你们怎么用口诀的?”“3排树, 1排7棵, 一共三七二十一棵。”“几排?”“3排。”“这个关键吗?”“关键……哦, 我知道了, 1排7棵很关键。”

第五组:笔者到这一组时, 学生已经画好了5辆小汽车, 每辆车上写着“7”。口诀是五七三十五。并指出“7”很关键, 算式5×7=35。

师:车上的“7”具体表示什么意思?除了“7”很关键, 还有什么关键的也能表达出数学意思?

生:7表示1辆车上有7个人。

生:这个5辆车不是也很重要吗? (学生在小组里展开了讨论)

第六组:孙悟空在炼丹炉里待了七七四十九天, 算式7×7=49, 边上还画了一个炼丹炉。

师:这两个“7”具体表示什么, 你们能说出来吗?

生:我们不知道。

生:是不是说孙悟空在炼丹炉里待了7个星期。 (另一个学生补充)

生:不对, 一个星期5天。

生:一个星期7天, 上课5天再加星期六和星期天。

师:一个星期是7天, 几个星期?也就是说几个7天? (第六组的同学开始自己讨论表达了)

第七组:我们家以前养金鱼, 有2个鱼缸, 一个缸里有7条, 一共14条, 7+7=14, 也可以用二七十四。

第八组:对花园比较有兴趣。在一个花坛里面有7朵花。1×7=7, 一七得七。这个组的学生圈出了“7朵花”作为关键词。

师:除了花坛里的花, 还有什么情况也可以用到7的口诀?你们组可以再表示一个。

笔者回到第六组:“你们把‘炼丹炉’圈了出来, 是想说明什么?”

……

全班交流时, 各组学生都呈现了自己组的作业情况。

【课堂观察】第一组给大家呈现了教室里一、二两组的座位情况 (见图1) 。画图的学生介绍:我们教室里第一组的第一张桌子单独放, 史文羽坐的, 从第二排开始就是2人同桌, 到第二组共有7桌;写关键词的学生说图上的2人一桌很重要, 就是关键词, 7桌还多1张也重要;列算式的同学指着图说7×2=14, 就表示图上的7个2得14张, 还要多1张, 就是14+1=15, 这个算式中要用到二七十四。

其他各组和第一组一样, 如第四组呈现的 (见图2) 。第六组呈现的 (见图3) , 这组的同学介绍说, 关键数字是7和7, 表示“7个星期, 每个星期7天, 孙悟空一共在炼丹炉里待了七七四十九天, 口诀七七四十九”。画图形的学生说孙悟空是待在“炼丹炉”里的, 所以画了炼丹炉。“从炼丹炉这幅图上是否可以看出7个星期?可以怎样表达出7个7天?”学生通过讨论认为, 这幅图不能表达数学意思, 如果要表达出7个7, 可以在图上表示出“1个星期、2个星期、3个星期、4个星期、5个星期、6个星期、7个星期”。

(六) 再次背口诀, 从有序到无序

(七) 练习 (略)

【教学反思】

一、调研入手, 读懂经验和需求

很多教师在口诀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认识:学口诀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口算能力;口诀是一种技能, 只要多背就会熟能生巧。因此每次的教学目标就是按部就班地让学生按照教材要求完成任务。于是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 有教师常常根据课本上的小船图或者类似的情景, 让学生先填写表格后再指导学生编写所有7的口诀。这样, 7的乘法口诀出来很顺, 一般也不会出错。但如果教师分析一下教材就会发现, 这样做忽视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 从而忽视了为学生提供合适而又重要的感性支撑!会让学生学而无味。

教材在学生学习完1~6的口诀之后安排了一次口诀复习, 见下图。

从这道复习题可以看出, 学生对“口诀的结构”和“口诀与口诀之间的关系”有过系统的认识, 这对学生学习“7的乘法口诀”提供了重要的感性支撑。案例中, 教师从调研入手, 直面问题, 全面了解学生:对1~6的口诀掌握情况、对7的乘法口诀结构的了解和7的乘法口诀学习方式的选择。结果显示:学生对于1~6的乘法口诀能又对又快地背出来, 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有不熟练现象。对于将要学习的7的口诀编写, 94%的学生选择自己动脑筋编, 3%的学生需要教师教, 3%的学生希望自己看着图编。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速度进行7的乘法口诀编写。可以说, 学习对于学生来讲是自由的行为, 他们的心情也是积极主动的, 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生成智慧。从实践结果看:学生自己尝试编写口诀, 有27个学生全对, 占74.8%;6人 (占16.7%) 尽管口诀编写过程中出现错误, 但他们已经掌握了口诀的结构以及上下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需要帮助的学生虽然没能编写出口诀, 但在校对口诀时都积极参与, 并根据算式说出具体的口诀。从这些数据看, 学生对于7的口诀编写没有问题, 教师完全可以放手。

二、顺势利导, 把握内涵和本质

乘法口诀对于一个中国的成人来讲, 耳熟能详, 很简单也很方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但就是这样简单的口诀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却是相当抽象, 如“二七十四”可以计算成2×7、7×2、2+2+2+2+2+2+2、7+7等算式, 甚至是一些除法算式如“14÷2”也都可以用口诀“二七十四”来解决。那么, 学生是否能够深刻理解:口诀, 以它浓缩的形式可以表达大量的信息?怎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口诀?在这个过程中又如何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首先应从直接经验入手 (动作表征) , 然后是经验的映像性表象 (表象表征) , 再过渡到经验的符号性表象 (符号表征) 。可见, 小学数学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抽象理性的知识与贴切直观的形象之间不断循环往复, 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经验的创造、领悟与转化。

案例中, 教师提出:“这些口诀在什么时候可以用到呢?请你选择其中的1句或者2句以4人小组合作式 (全班分8组, 4组4人合作、4组5人合作) 画图表示, 并写出关键词、列出算式。”就是想让学生将这些抽象的乘法口诀还原为图形、符号或者简单的语言等恰当贴切的直观形象, 让学生在这过程中真正意义上“悟”出口诀的内涵。课堂上, 第一组将教室里的座位这一实际问题符号化——以图形呈现, 有算式, 并确定其中的关系, 清晰地表达了乘法口诀的深刻内涵, 准确形象, 有思维含量;第六组, 虽然对“用西游记中的事例来编写乘法口诀”理解得不是很清晰, 虽然图形表达得不准确, 但在教师的提醒和同学的互相讨论、分析中逐渐理解了乘法口诀的实际意义。

篇14:“7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断与反思

在不算太长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事情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温开水”事件,更让我难以忘怀,它常常引起我对教学的新的思索。

在参加市教坛新秀比赛前,学校组织了一次选拔赛,提前一天告知教学内容,幸运的我抽到了三年前获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我认真、细致地熟悉着当初的教案,准备着教具,第二天便自信、沉着地走进教室,开始了我的教学。

初次教学:

一、复习引入

出示题目: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

2×5 4×3 3×2 6×4 5×3 2×4 1×1 6×3

师:6×3,用到了哪一句口诀?

生:三六十八。

二、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学几的乘法口诀呢?

生:7的乘法口诀。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猜想

师:那你们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

生:7句。

师:有哪7句呢?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

[师板书:一七( ),二七( ),三七( ),四七( ),五七( ),六七( ),七七( )]

这个环节我最不希望学生说出答案,可谁知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将答案说了出来,如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尽管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背出口诀了,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将口诀写成填空题的形式,继续着我心中的预设。但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由原来的兴冲冲骤然降到了现在的懒洋洋,前后判若两个班级,我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

3.试编

师:大家都说一七得七,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一个7是7。

师:根据这句口诀,你能写出哪两个乘法算式呢?

生:1×7=7,7×1=7。

师:那二七呢?又是多少?

生:十四。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7就是14了。

师:对,7+7=14,那用乘法算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2×7=14,7×2=14。

师:小朋友们已经编出了两句口诀,那后面的五句口诀该怎么编呢?接下来,请小朋友选择一句你最想编的口诀,可以先画图再列出算式,然后编出口诀。(学生试编口诀)

师:编好口诀的同学可以看一看,同桌小朋友和你编的一样吗?要是不一样,你帮他看看,他编对了吗?

……

果然,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从汇报——排序——找规律——记忆——总结拓展,一切看似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但学生的情绪仿佛温水一般,任凭我怎么激情澎湃,也无法将他们“烧开”,即使是自认为设计得很好的几个环节,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我的心情与三年前优质课比赛上满足于学生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尽善尽美的心情截然不同,如今,我更多的是失落。

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才得知今天的内容他们早就会了,连九的乘法口诀也能很流利地背出来,感觉对已经会了的内容进行学习,没有挑战性。这下我终于醒悟过来了,原来我原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我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进行教学,这样怎么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三年前的教案或许三年前适用,但三年后就未必可行了。看来,这次失败,一方面是我不钻研教材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我不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导致的。

尽管比赛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是将教案进行修改,到另一个班级进行了再次教学。这次我还是满怀信心,因为这次的信心源于我将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再次教学:

铃声响起,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不料,话语未落,就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大声说:“老师,我会!”还没等他说完,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出现了众多声音:“老师,我也会!”“我也会!”……更有几个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起了7的乘法口诀。面对眼前的一幕,我暗暗惊喜,因为事情果然像我想的一样发展了。我故意装出很纳闷的样子,问:“老师还没教,你们都会了?”学生胸有成竹、异口同声地说:“会!”“真的会?”“真的会!”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会了,看来我要下岗了,这堂课不要上了。那行,谁先来背背7的乘法口诀?”学生的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都跃跃欲试,被叫起来的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着7的乘法口诀。“看来,大家都挺厉害的!那么,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思吗?”我轻声问道。这下,如林的小手“唰”地只剩下了五六只,教室里也开始安静下来。一个学生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出了他的意思,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我心里又开始暗自窃喜,要知道这是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于是我以理解口诀的意思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画或摆图形来交流、验证口诀,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中。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意思,还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编出了后几节课要学的乘法口诀。课堂上,学生如沸腾的开水,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时的我,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时间仅隔三年,同样的教案,到如今已不能再重复“往日的故事”,留给我的确是失败。或许我们不能过多的埋怨教案,因为一堂好课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当课堂一旦出现意外生成的时候,我不能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和学生,因为对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我的确是疏忽了。或许三年前的学生也知道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他们没有表露出来,而是跟着我亦步亦趋,配合默契。但是三年后的学生却敢于有自己的想法,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我一进课堂时,当知道学生已经会背口诀后,这着实打乱了我原先建立在学生“零认知”基础上设计的预设,于是我只能拼命地将他们生拉硬拽到预先设置的轨道中,但从中看的出来学生是多么的不情愿呀!既然有了这样的情绪,学生怎么还能愉快地进行下面的学习呢?

而之后的再次教学,我事先已经知道学生会背7的乘法口诀,没有让学生懂装不懂,而是将“试编口诀——熟记——运用”的教学流程调整为“猜测口诀含义——操作验证口诀含义——发现编写规律——尝试创编后续口诀”。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勇于将课堂“让位”给学生,并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空间,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和体验数学。在根据学生学情需要进行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看到了课堂上生成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看到了师生间平等愉快的对话,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数学课堂吗?

(责编 杜 华)endprint

在不算太长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事情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温开水”事件,更让我难以忘怀,它常常引起我对教学的新的思索。

在参加市教坛新秀比赛前,学校组织了一次选拔赛,提前一天告知教学内容,幸运的我抽到了三年前获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我认真、细致地熟悉着当初的教案,准备着教具,第二天便自信、沉着地走进教室,开始了我的教学。

初次教学:

一、复习引入

出示题目: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

2×5 4×3 3×2 6×4 5×3 2×4 1×1 6×3

师:6×3,用到了哪一句口诀?

生:三六十八。

二、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学几的乘法口诀呢?

生:7的乘法口诀。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猜想

师:那你们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

生:7句。

师:有哪7句呢?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

[师板书:一七( ),二七( ),三七( ),四七( ),五七( ),六七( ),七七( )]

这个环节我最不希望学生说出答案,可谁知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将答案说了出来,如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尽管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背出口诀了,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将口诀写成填空题的形式,继续着我心中的预设。但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由原来的兴冲冲骤然降到了现在的懒洋洋,前后判若两个班级,我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

3.试编

师:大家都说一七得七,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一个7是7。

师:根据这句口诀,你能写出哪两个乘法算式呢?

生:1×7=7,7×1=7。

师:那二七呢?又是多少?

生:十四。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7就是14了。

师:对,7+7=14,那用乘法算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2×7=14,7×2=14。

师:小朋友们已经编出了两句口诀,那后面的五句口诀该怎么编呢?接下来,请小朋友选择一句你最想编的口诀,可以先画图再列出算式,然后编出口诀。(学生试编口诀)

师:编好口诀的同学可以看一看,同桌小朋友和你编的一样吗?要是不一样,你帮他看看,他编对了吗?

……

果然,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从汇报——排序——找规律——记忆——总结拓展,一切看似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但学生的情绪仿佛温水一般,任凭我怎么激情澎湃,也无法将他们“烧开”,即使是自认为设计得很好的几个环节,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我的心情与三年前优质课比赛上满足于学生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尽善尽美的心情截然不同,如今,我更多的是失落。

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才得知今天的内容他们早就会了,连九的乘法口诀也能很流利地背出来,感觉对已经会了的内容进行学习,没有挑战性。这下我终于醒悟过来了,原来我原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我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进行教学,这样怎么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三年前的教案或许三年前适用,但三年后就未必可行了。看来,这次失败,一方面是我不钻研教材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我不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导致的。

尽管比赛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是将教案进行修改,到另一个班级进行了再次教学。这次我还是满怀信心,因为这次的信心源于我将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再次教学:

铃声响起,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不料,话语未落,就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大声说:“老师,我会!”还没等他说完,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出现了众多声音:“老师,我也会!”“我也会!”……更有几个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起了7的乘法口诀。面对眼前的一幕,我暗暗惊喜,因为事情果然像我想的一样发展了。我故意装出很纳闷的样子,问:“老师还没教,你们都会了?”学生胸有成竹、异口同声地说:“会!”“真的会?”“真的会!”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会了,看来我要下岗了,这堂课不要上了。那行,谁先来背背7的乘法口诀?”学生的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都跃跃欲试,被叫起来的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着7的乘法口诀。“看来,大家都挺厉害的!那么,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思吗?”我轻声问道。这下,如林的小手“唰”地只剩下了五六只,教室里也开始安静下来。一个学生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出了他的意思,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我心里又开始暗自窃喜,要知道这是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于是我以理解口诀的意思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画或摆图形来交流、验证口诀,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中。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意思,还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编出了后几节课要学的乘法口诀。课堂上,学生如沸腾的开水,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时的我,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时间仅隔三年,同样的教案,到如今已不能再重复“往日的故事”,留给我的确是失败。或许我们不能过多的埋怨教案,因为一堂好课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当课堂一旦出现意外生成的时候,我不能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和学生,因为对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我的确是疏忽了。或许三年前的学生也知道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他们没有表露出来,而是跟着我亦步亦趋,配合默契。但是三年后的学生却敢于有自己的想法,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我一进课堂时,当知道学生已经会背口诀后,这着实打乱了我原先建立在学生“零认知”基础上设计的预设,于是我只能拼命地将他们生拉硬拽到预先设置的轨道中,但从中看的出来学生是多么的不情愿呀!既然有了这样的情绪,学生怎么还能愉快地进行下面的学习呢?

而之后的再次教学,我事先已经知道学生会背7的乘法口诀,没有让学生懂装不懂,而是将“试编口诀——熟记——运用”的教学流程调整为“猜测口诀含义——操作验证口诀含义——发现编写规律——尝试创编后续口诀”。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勇于将课堂“让位”给学生,并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空间,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和体验数学。在根据学生学情需要进行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看到了课堂上生成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看到了师生间平等愉快的对话,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数学课堂吗?

(责编 杜 华)endprint

在不算太长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事情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温开水”事件,更让我难以忘怀,它常常引起我对教学的新的思索。

在参加市教坛新秀比赛前,学校组织了一次选拔赛,提前一天告知教学内容,幸运的我抽到了三年前获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我认真、细致地熟悉着当初的教案,准备着教具,第二天便自信、沉着地走进教室,开始了我的教学。

初次教学:

一、复习引入

出示题目: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

2×5 4×3 3×2 6×4 5×3 2×4 1×1 6×3

师:6×3,用到了哪一句口诀?

生:三六十八。

二、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学几的乘法口诀呢?

生:7的乘法口诀。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猜想

师:那你们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

生:7句。

师:有哪7句呢?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

[师板书:一七( ),二七( ),三七( ),四七( ),五七( ),六七( ),七七( )]

这个环节我最不希望学生说出答案,可谁知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将答案说了出来,如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尽管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背出口诀了,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将口诀写成填空题的形式,继续着我心中的预设。但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由原来的兴冲冲骤然降到了现在的懒洋洋,前后判若两个班级,我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

3.试编

师:大家都说一七得七,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一个7是7。

师:根据这句口诀,你能写出哪两个乘法算式呢?

生:1×7=7,7×1=7。

师:那二七呢?又是多少?

生:十四。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7就是14了。

师:对,7+7=14,那用乘法算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2×7=14,7×2=14。

师:小朋友们已经编出了两句口诀,那后面的五句口诀该怎么编呢?接下来,请小朋友选择一句你最想编的口诀,可以先画图再列出算式,然后编出口诀。(学生试编口诀)

师:编好口诀的同学可以看一看,同桌小朋友和你编的一样吗?要是不一样,你帮他看看,他编对了吗?

……

果然,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从汇报——排序——找规律——记忆——总结拓展,一切看似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但学生的情绪仿佛温水一般,任凭我怎么激情澎湃,也无法将他们“烧开”,即使是自认为设计得很好的几个环节,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我的心情与三年前优质课比赛上满足于学生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尽善尽美的心情截然不同,如今,我更多的是失落。

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才得知今天的内容他们早就会了,连九的乘法口诀也能很流利地背出来,感觉对已经会了的内容进行学习,没有挑战性。这下我终于醒悟过来了,原来我原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我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进行教学,这样怎么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三年前的教案或许三年前适用,但三年后就未必可行了。看来,这次失败,一方面是我不钻研教材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我不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导致的。

尽管比赛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是将教案进行修改,到另一个班级进行了再次教学。这次我还是满怀信心,因为这次的信心源于我将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再次教学:

铃声响起,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不料,话语未落,就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大声说:“老师,我会!”还没等他说完,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出现了众多声音:“老师,我也会!”“我也会!”……更有几个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起了7的乘法口诀。面对眼前的一幕,我暗暗惊喜,因为事情果然像我想的一样发展了。我故意装出很纳闷的样子,问:“老师还没教,你们都会了?”学生胸有成竹、异口同声地说:“会!”“真的会?”“真的会!”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会了,看来我要下岗了,这堂课不要上了。那行,谁先来背背7的乘法口诀?”学生的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都跃跃欲试,被叫起来的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着7的乘法口诀。“看来,大家都挺厉害的!那么,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思吗?”我轻声问道。这下,如林的小手“唰”地只剩下了五六只,教室里也开始安静下来。一个学生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出了他的意思,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我心里又开始暗自窃喜,要知道这是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于是我以理解口诀的意思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画或摆图形来交流、验证口诀,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中。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意思,还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编出了后几节课要学的乘法口诀。课堂上,学生如沸腾的开水,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时的我,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时间仅隔三年,同样的教案,到如今已不能再重复“往日的故事”,留给我的确是失败。或许我们不能过多的埋怨教案,因为一堂好课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当课堂一旦出现意外生成的时候,我不能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和学生,因为对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我的确是疏忽了。或许三年前的学生也知道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他们没有表露出来,而是跟着我亦步亦趋,配合默契。但是三年后的学生却敢于有自己的想法,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我一进课堂时,当知道学生已经会背口诀后,这着实打乱了我原先建立在学生“零认知”基础上设计的预设,于是我只能拼命地将他们生拉硬拽到预先设置的轨道中,但从中看的出来学生是多么的不情愿呀!既然有了这样的情绪,学生怎么还能愉快地进行下面的学习呢?

而之后的再次教学,我事先已经知道学生会背7的乘法口诀,没有让学生懂装不懂,而是将“试编口诀——熟记——运用”的教学流程调整为“猜测口诀含义——操作验证口诀含义——发现编写规律——尝试创编后续口诀”。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勇于将课堂“让位”给学生,并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空间,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和体验数学。在根据学生学情需要进行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看到了课堂上生成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看到了师生间平等愉快的对话,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数学课堂吗?

上一篇:庆六一作文竞赛方案及步骤下一篇:安全考试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