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

2024-05-14

滕王阁序(精选8篇)

篇1:滕王阁序

为《滕王阁序》的“序”正名

《滕王阁序》的“序”属于什么文体,专家和学者们大多说得比较含糊,有的干脆避而不谈。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二册(以下简称“新教材”),在《滕王阁序》的注释①中这样注出:“……王勃南下探亲,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古文鉴赏辞典》中将其定位为“临别赠言”;与新教材配套发行的高中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关于《滕王阁序》的“课文说明”中,可以说是以上两种意思兼而有之;作为长期以来普遍使用的大学中文系教材——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干脆回避了这个问题。因此,笔者觉得很有必要澄清一下“序”这种文体的分类问题,从而来为《滕王阁序》的“序”正名。

新教材《滕王阁序》注释①的说法,对“序”的文体虽然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但是,“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这似乎就是将《滕王阁序》看作《滕王阁诗》的“序言”了。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古文鉴赏辞典》中的“临别赠言”,虽然好象并不是文体的定位,但该《辞典》在《滕王阁序》的鉴赏中这样写道: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蹊径。”不难看出,这里好象就是在说《滕王阁序》就是一篇“赠序”。尽管这两家之说都说得较为含糊,或者根本就不想分明道破,但是对文体界定的倾向性还是较为明显的。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虽然在介绍、评点的文字里回避了“序”的文体界定问题,但是从其选用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的标题来看,我们同样也可以看出其文体界定的倾向性。那么,专家、学者们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序”,作为一种文体,直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的说法只有两种:一是“序言”,二是“赠序”,所以专家、学者们或许已经觉察到《滕王阁序》这篇绝世名品既不像“序言”,也不像“赠序”,但基于对“序”这种文体分类传统界定的尊重,所以才不得不含糊其辞,或者不得不采取回避的态度。但是,笔者认为,在一部中国文学大系中,对于一种传统文体的分类,必须持严肃的态度,否则将会影响中国文学大系的严整性和科学性,将会有损于中国文学大系的总体形象。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不得不冒天下之大不韪,对“序”这种文体的分类,斗胆提出第三种说法,那就是“记序”。而《滕王阁序》应该就是这种“记序”。

新教材《滕王阁序》注释①的`说法,其出处可能很多,但最初可能是源于《王子安集》中《滕王阁诗序》的题名,抑或是源于《滕王阁序》最后一节中的几句:“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如果真的如此,那么笔者认为:首先,《王子安集》中的题名,一方面有可能也像当今的专家、学者们一样,是拘于“序”的传统分类而那样题名的;另一方面对于《滕王阁诗序》的题名,我们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除了可以理解为《滕王阁序》是《滕王阁诗》的“序言”外,因为《王子安集》是将《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一并选入的,作为一个作品,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将《滕王阁诗序》理解为《滕王阁诗》和《滕王阁序》的总题名呢?如此看来,我们就不能一味地把《滕王阁诗序》看作是《滕王阁诗》的 “序言”。假如这样的分析能够成立的话,那么,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由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冯其庸等六位先生选注的《历代文选》,将《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的总题名标为《滕王阁诗序并诗》的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第二,根据《滕王阁序》最后一节中的几句话就把《滕王阁序》说成是《滕王阁诗》的“序言”无疑是欠斟酌的。因为对“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句中的“引”字,我们决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序言”,其理由有三:其一、此四句之前有“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而此四句之后有“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因此,根据具体语境来分析,“引”字固然可以理解为名词,但应是借指作者即席作文赋诗之事,而有“开下”、“开导”之意(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字注条),亦即今之“抛砖引玉”之谓,实为谦恭之辞;其二、从作品的主题来看,《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应该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是先后赋得但却是一气呵成的,完全类似于一唱一和的一文一诗,岂能因为《滕王阁序》是文就将其说成是《滕王阁诗》的“序言”呢?另外,假如硬是要说《滕王阁序》是《滕王阁诗》的“序言”,那么,这样的“序言”,恐怕古今中外也难得一见。因为《滕王阁序》虽则在主题上与《滕王阁诗》基本一致,而在手法的运用上,则是大量运用了“赋”的铺陈开张等手法,写得比“诗”更加纵横捭阖、规模宏丽、文思飞扬、才情荡漾——也正是因为如此,就连许多读书之人,也是只知有其“序”而不知有其“诗”,我们有谁又曾见过有如此喧宾夺主的“序言”呢?其三、从王勃当时的心理来看,因年轻气盛、狂放不羁的性格而“擅杀官司奴,遇赦除名”,虽然在《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中难以看出他对此有多大的怨气,但是,此时的他深感自己空有“潘江”“陆海”之才而“无路请缨”,苦闷而又无奈,因而当他面对着“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和洪州的一帮官僚名士的时候,即时、即景、即事、即人,情志难抑,于是便挥毫泼墨,翻“江”倒“海”,纵情扬志,腾龙舞凤,一发难收,一气赋成一文一诗,从而藉此一展其“不坠青云之志”,“高山流水”之情,以求能再度“下陈蕃之榻”。所以,追根求本,斟情酌理,《滕王阁序》也很难认为是《滕王阁诗》的“序言”。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古文鉴赏辞典》将《滕王阁序》定位为“临别赠言”,其出处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滕王阁序》的最后一节中有“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坵墟,临别赠言,幸承恩於伟饯。”的句子。但是,笔者认为,如果孤立地根据这几个句子就将《滕王阁序》定为“临别赠言”——“赠序”,这无疑是一种望文生义的做法。其一,中华书局1982年6月出版的吴调侯、吴楚材先生选编的《古文观止》中对《滕王阁序》的有关背景是这样注述的:

……咸亨二年,阎伯嶼为洪州牧,重修(滕王阁 笔者注)。(上元二年 笔者注)九月九日,宴宾僚于阁。欲誇其婿吴子章才,令宿构序。时王勃省父,次马当,去南昌七百里。梦水神告曰,助风一帆。达旦,遂抵南昌与宴,阎请众宾序,王勃不辞,阎恚甚,密令吏,得句即报。至落霞二句,叹曰,此天才也。想其当日对客挥毫,珍词繡句,层见叠出,洵是奇才。

根据对众多有关史料的综合考证,这里的注述是基本可信的。而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吴子章“宿构”之“序”,还是王勃即席赋得之“序”,都不应是“赠序”。因为当时的滕王阁宴是阎公为其婿吴子章刻意而设,势当为阎公于宴上指阁为题,虚邀众人即席赋文,以决品第;而王勃当时省父路过,邂逅巧遇,出于古代文人素有的雅趣 ——以诗文会友,于是他这个不速之客便在不知阎公设宴初衷的情况下,遣兴挥毫而触怒了阎公,这样哪里还有什么“临别赠言”之意?更何况王勃很可能原来根本就不认识宴聚的一帮洪州官僚和达士,抑或是只闻其名却素无交游而已,所以这位远客才会被安排在“末座”,完全是出于“以诗文会友的习惯”和阎公的“虚邀” 而即席邀才扬志,又何以要“以正言相勖勉”(见商务印书馆1993年8月版《汉语词典》释“赠言”条)?其二,从《滕王阁序》最后一节中关于“临别赠言” 的那几句话的具体语境来看,其上句中的“今晨捧袂,喜托龙门……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显然为“自叙以省父遇此,得与宴会,不敢辞作序之意”。(见中华书局1982年6月版《古文观止•滕王阁序》夹注)如此心境下所作之“序”又如何会是“赠序”呢?且后文中的“登高作赋,是所望於群公。”意即“登高阁作赋,勃诚不能,是有望于在会之群公也。○勃居末座,而僭作序,故以逊词作结。得体。”(见中华书局1982年6月版《古文观止•滕王阁序》夹注)这样看来,《滕王阁序》就更不可能是“赠序”了。而文中所说的“临别赠言”的“言”字,当是运用了古人最常用的借代格,用以代指整个《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这一文一诗。

所以,笔者认为,《滕王阁序》实际上就是《滕王阁记》,(如同《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而这里的“序”,作为一种文体,理当就是“记序”。

其实,“序”字在古代经常与“叙”字相通:四川辞书出版社1月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释“序”的第⑨个义项为“记叙、叙述”;商务印书馆 1993年8月版《汉语词典》(1937年3月初版)释“序”的第⑤个义项为“文体之一种,与‘叙’通,陈述作者之意趣者。”由此可见,“记序”作为一种文体理当是古来有之,李太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足以佐证。录全文如下: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芳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园酒数。

从此文的内容来看,我们断然无法将其定为“序言”或“赠序”,而只能将其定为“记序”。

综上所述,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序”这种文体的分类是不完备的,“序”应该有三种,即“序言”、“赠序”和“记序”。而《滕王阁序》的“序”既非“序言”,亦非“赠序”,而是“记序”。

篇2: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豫章故郡 一作:南昌故郡)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层峦 一作:层台;即冈 一作:列冈;天人 一作:仙人)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轴 通:舳;迷津 一作:弥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一作:虹销雨霁,彩彻云衢)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遥襟甫畅 一作:遥吟俯畅)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见机 一作:安贫)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题解

篇3:滕王阁序

此序文融景、情、理为一体。景物描写“落霞与孤鹜齐飞”飘逸灵动;哲理名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催人奋发;情感走向是喜而悲,悲复喜,可谓一波三折。但对贤主嘉宾的溢美之辞则贯穿全文始终,至此我们不禁要问,这仅仅是出于宴饮的特定场合和宴序行文的需要吗?这溢美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失意的王勃怎样的一种心态?《滕王阁序》的主旨真的如《教师教学用书》所言仅仅“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吗?本文试以“四美”之形解读其由景、情、理表现出的多重内涵之神。

一、绘美景,展盛世

夏雨消逝,潭潭秋水清澈见底,山间的暮霭在煦暖的秋阳中泛着紫晕;层林尽碧,鹤鸟徜徉,高阁临江,画栋雕梁,更有那落霞孤鹜和渔舟雁阵的旷寥和微凉,——这是才子王勃给我们描绘的清秋九月的洪州丽景。然而绘美景似乎不是作者本意,他款步登阁,凭窗远眺,一派物阜民丰的世态胜景在王勃简洁的笔下被渲染得那么雍容气派。在这山清水美的灵秀之地,人民安居乐业,尽享“钟鸣鼎食”的富贵人生。以景美写民乐,不亚于后世柳永《望海潮》的“归去凤池夸”,作者对阎公治下的洪州极尽赞美之情。

二、赞美宴,生悲慨

“宴”是中国庆功祝祷的重要形式,而此次竣工庆典的“大宴”之所滕王阁乃是群英会的“主会场”。作者笔下的“宴之美”可绝不是饱口腹之欲的饕餮大餐,而是另一种美。“宴之美”美在有悠扬的丝竹,如清秋的微风袅袅如缕;美在群聚着俊逸的宾主,既似五柳先生般超凡拔俗,又如陈王子建那样才气卓绝。行文至此,本该“忧思皆忘”,“会须一饮三百杯”,不料作者笔锋陡然一转,弃乐言悲,给喜庆的盛宴带来一阵凄风,这是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有二:其一,这是作者对人世间“悲”和“兴”规律的哲理性揭示:“识盈虚之有数。”“数”解为定数,在王勃看来,纵览人世长河,物换星移,当年的睢园已经荒芜,绿池的“朱华”也都凋零,而滕王亦去,高阁蒙尘,这使后人不由得起“兴尽则悲来”的历史兴衰之叹。可幸的是,如今旧馆换新颜,“尽东南之美”的宾主和复建高阁的阎公胜饯于此,真是应天时、得地利、主人和,这又是人世轮回的“悲尽则兴来”。对人事的认知,王勃也没有否定盛极而衰,兴亡交替的宿命观念。但是,这里的“盈虚有数”还隐含着作者对兴衰规律的哲理性概括,这规律就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欧阳修《伶官传序》),正因为阎公的盛举,成就了今天滕王阁的复兴。同上文的绘美景一样,言理的同时又含蓄表露出对阎公的倾慕之情。

其二,这也是作者对“群公”和自我不同境遇的深沉感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他观得志之“宾”,自然叹“失路”之“己”。“时非我与,雄略顿於穷途;道不吾行,高材屈於卑势。”(《上绛州上官司马书》)

高朋满座,却“尽是他乡之客”;雅士云集,独“我”为异乡之人。“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面对宴会上达士们的“对酒当歌”“鼓瑟吹笙”,同样满腹经纶的他是多么地落寞,能不咨嗟!

这一部分可以说是由事生情,因情说理,理中蕴意。从内容上看,作者此时似乎就是想倾吐自己仕途受挫后内心的抑郁苦闷,进而希望得到在座“嘉宾”“明主”的同情和提携。从结构上看,开始写因宴之美而乐,既而写因己之“穷”而悲,这就使文章由对宴会场面的渲染转向对自我情怀的抒写。而顺理成章的是,这种抒写重心的变化自然为后文的高歌穷途之志作了欲扬先抑的铺垫。

三、歌美志,叹古人

王勃在早年写的《上刘右相书》中自陈:“死生有数,审穷达者系于天;材运相符,决行藏者定于己。”可谓一语命中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这一哲学要义。《滕王阁序》同样贯穿着作者这一人生至理。

先说“叹古人”。如果说对“悲和兴”的思考是着眼于世事,那么接下来对“顺逆”“穷达”“进退”等的思考就是针对个体的人。作者列举了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孟尝、阮籍等志不得伸的“穷人”,但是他没有像一般人那样将其遭际归咎于“世溷浊而嫉贤兮”或统治者的亲佞远贤。那么如何看待人生的幸与不幸?作者认为“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乃人生常态也。这既是对人生通透达观的认知,也彰显着青年王勃博大的胸襟和开阔的视野。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对人生的这种体认下,他主张君子应该有所作为而不是随遇而安,就是课文所说的“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这句话按照课文注解的译法很难懂,其实,“赖”是依靠,“见机”是抓住时机,“知命”是把握命运,再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作者认为,上述的几个人未能驰骋于当世,关键就在于他们未能“见机”“知命”,而要想改变这种多舛的命运,就需要人能预见事物发展的动向,也就是要抓住时机、把握命运。可以说,这种“材运相符,决行藏者定於己”的思想观念正鲜明地体现了作者个人乃至群体积极用世的风范,着实具有强烈的感召力。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思考,作者接下来才尽情地倾吐了他的“美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短短几句,掷地有声:穷达进退,人生固然。不必怨天尤人,自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遇挫不馁,矢志不渝,坎坷必然化为通途。多么使人鼓舞,令人振奋!在修葺一新的滕王阁内,在胜友如云的赣江之畔,一个壮志万里不畏浮云的青年才俊就这样让频举酒杯的嘉宾们刮目相看了。

也可以说,“见机知命”和“不坠青云之志”就是王勃着意向宴会的宾主阐发的生命哲学,君子和达人乃是作者自比。“向使太公失于周伯,则旗亭之屠父;韩信屈于萧何,则辕门之饿隶。又焉得鹰扬豹变,吐纳风云者哉?故曰知与不知,用与不用,观夫得失之际,亦穷达之有数乎!”(《上绛州上官司马书》)他欲以此传达的正是,命数让我有幸躬逢盛宴,“我”要把握这次宴会的良机,通过贤主和这些嘉宾实现自己的青云之志。

总之,王勃在这里给我们展示了他真实的内心世界和强烈的建功意识。也许正因为有了上文失意苦闷的心灵倾诉,才愈发使作者这种笑对人生的执着坚守散射出迷人的生命光辉。

四、接美邻,抒胸臆

文章最后,作者依然在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怀,但重心已开始转向满座的高朋和盛宴的主角阎公。首先,他把同宴的宾友比作“芳邻”十分恰切,却也隐含着别样的意味。既然是邻居,免不得以后互相往来,彼此看顾,“此真可以处子也”,依然隐约透露出了希望得到他们提携的愿望。其次,他把阎公比作杨得意和钟子期,那意思是说我以前空有一身本领无从施展,今天在这里遇到您了,终于可以大展宏图了。

综上所述,全文脉络很清晰。文前的重心在宾主,文中的重心在自我,文末的重心再次回到宾主。全文以美景起,以美宴承,以悲情转,又以至理再转,最后以“美情”(赞美之情)合。我们认为,文中王勃之种种举动行为,固然有逢场溢美对方的客套之意,但联系作者当时仕途受挫的处境和文中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抒写,他希望得到引荐的意图是很明显的。

“邀时誉,忘廉耻,徇苟得……举三寸之舌,屈辱豪门;奉咫尺之书,逡巡下席……岂知夫四海君子,攘袂而耻之乎?五尺微童,所以固穷而不为也。”(《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王勃素以狷介和蔑视权贵而著称,但现实告诉他这样做仕途是走不通的。此文正所谓“曲笔扬宾主,微言抒胸臆”,如若以这个角度,反观全文,王勃溢美背后的求仕心态更加清楚。下面再举文中几个句子为例: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在王勃看来,贾谊和梁鸿“时运不齐”不是因为政治的黑暗,而是没有人举荐他们。我和他们处境一样,需要有人提携,这些人就是在座的以阎公为首的嘉宾啊。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扶摇”借比宴会嘉宾。作者认为,理想虽然渺茫,但只要有“群公”的帮助,就可以实现到达“北海”的宏志。“桑榆非晚”是说我虽然失去了很多机会,但今天遇到了诸位这些有才能的人也不算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课文注解注为“借孟尝以自比,带有怨意”,这个解说不确。作者是想对在座的嘉宾说,孟尝的不被重用、我的无路请缨,还不是因为无人举荐吗?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这句话历来有争议。上文说积极进取,这句怎么又说舍弃功名?明显矛盾嘛!其实不然,作者的意思是,因为要去照顾老父亲,不得不舍弃功名,我不是不想做官,实在是忠孝不能两全,以后有机会我还会“高谈帝王之纲纪,然后鹰扬豹变,出蓬户而拜青墀;附景抟风,舍苔衣而见绛阙”(《上刘右相书》)的。

王勃仕途多次受挫后,隐逸情怀滋生。“奉琴卮于北牖,咏诗礼于南陔,坐商洛而折云英,临江湖而采烟液,生愿毕矣。”(《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由上文所言,笔者认为,关于《滕王阁序》的主旨,似可补充一个内容,那就是,溢美之辞不是本文的一个幌子。作者正是欲以之博得宾主爱悦,作者正是要以“曲折之笔”褒扬宾主,以“微妙之言”传达胸臆;他骨子里还是要求取功名的,只不过说得委婉些罢了。事实就是如此,尚在盛年的王勃一直没有停止求仕的步伐,穷且益坚:“天衢可望,指鹏程而三休;巨壑难游,伏龙门而一息。”(《上绛州上官司马书》)这是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北海虽赊,扶摇可接”的最好诠释。

篇4:诗意《滕王阁序》

作者让我们看到了滕王阁所在地南昌城的悠久历史(“豫章故郡”)、重要位置(“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台隍枕夷夏之交”),让我们感受到了物产丰富(“物华天宝”)、人才辈出(“人杰地灵,俊采星驰”)、人烟繁盛(“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的南昌城。作者还由衷地赞美了聚会宾主的尊贵和风雅,以主人都督阎公比作“杨得意”“钟子期”,嘉宾更是“东南之美”,是“胜友”“高朋”,他们文武兼备(“腾蛟起凤”“紫电清霜”),超过了陶渊明和谢灵运(“气凌彭泽之樽”“光照临川之笔”),是“孟氏之芳邻”。另外,宴会中演奏的音乐也特别美,是“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这次盛会也特别难得,是“盛宴难再,兰亭已矣”……诗意盎然,诗情涌动,让我们沉浸在诗意的滕王阁中。

《滕王阁序》的诗意,还在于文章所描绘的景色之美。作者倾尽全力,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我们带入一种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让我们也随作者“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让我们感受到了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之美: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现紫色。上句淡雅,下句浓重,在色彩浓淡对比之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写尽九月之景”。接着,作者笔下诸般景物纷至沓来,依次展现,又让我们感受到了景物的远近错落之美。“鹤汀凫渚”四句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的广阔和川流、湖泽的迂回,是中景;“云销雨霁”以下则是水天浩淼的远景:笔墨由近及远,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突出了危楼高耸的壮观:上有层台碧瓦高耸入云,下有飞架的阁道丹彩欲滴,视角俯仰变化,上下相映成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的千古名句,碧水蓝天,天水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浑然天成的秋色图。“渔舟唱晚”四句,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写手法传达远在“彭蠡之滨”“衡阳之浦”的渔歌和雁声,既实写目见之景,又发挥想像,构想出目力难及之景,给读者创造了一个诗意盎然的空间。

篇5:滕王阁序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明确目标

在前一节课疏通文意、初步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这节课,我们来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写作特色

二、重点研读、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一个词语(兴尽悲来)2、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写“兴”事写了哪些方面?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示例: 州城形胜 宾主之美

山川之美 登楼之喜

主要手法:记叙(铺陈)、描写

又带着读者趋名楼、登高阁,览观楼台的壮丽,山川的矿远,市井的繁华,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图画,这一切处处扣住一个“兴”字,洋溢着作者愉悦的心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正是在兴致高昂,情绪激动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由喜悦渐生悲慨,作者用了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生之“悲”?用了什么手法?

学生集体讨论交流。教师总结。示例: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体悟天地之大,宇宙无穷,感叹人生无常,盛衰有时)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玄想宇宙广袤,衬托人生渺小,引发感慨)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直抒胸臆,坦言心怀,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主要手法:抒情、议论

小结:作者纵笔驰骋,抒写个人怀才不遇、仕途失意之悲。

4、就文章来看,作者的情感就此悲伤消沉,一蹶不振了吗?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句,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老当益壮四句,勉励自己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表现了崇高的人生观 贪泉、涸辙句,表明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情怀 北海、东隅、桑榆句,表现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孟尝、阮籍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

班超、宗悫句,表示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教师小结:文章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答非所问,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这里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化用典故)

小结:作者以古比今,借古写怀,以真挚的情感和浓郁的诗意,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用典于一炉,表现了自己仕途失意的困顿与悲伤,却又不失远大的抱负,崇高的志向,乐观的情怀,具有人生的使命感

三、整体归纳、把握特色 示例:

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小结:全文以四六句为主,交错运用多种字句的句式,起伏跌宕,节奏分明,自然流畅同时运用色彩浓艳、华丽典雅的词语,整齐对偶的句子,富于乐感,富于诗意,辞采华美,赏心悦目作者更把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用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滕王阁序教案的课后阅读同是为集会诗所作的序文《兰亭集序》,思考《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抒发的感慨有什么异同?

【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州城形胜 人生无常,宾主之美 盛衰有时,兴 记叙(铺陈)、描写

篇6: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典故类型:

一、出自神话传说的典故

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文章借此形容孟学士文章之美。

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文章借此说明水边断断续续地传来一阵阵惊寒的雁声。3、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文章借此表达作者不甘沉沦的思想。

4、今兹捧袂,喜托龙门:作者借此表示,由于谒见了名人而抬高了自己的身价。5、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文章借此夸赞王将军。

二、出自历史故事的典故

1、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文章借此来夸赞洪州地方很灵异。

2、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文章借此夸赞洪州人物俊美。

3、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文章借此表现作者期望自己被召见的心志。4、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作者借此表达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5、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文章借此表达年时易往,功业难就。

6、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文章借此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7、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文章借此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8、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作者借此来反衬自己不甘沉沦的思想。

9、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作者借此来反衬自己不甘沉沦的思想。

10、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

11、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

12、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作者借此表达有幸在宴会上结识了各位名士。13、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这两句是说,未遇推荐之人,只能赋凌云之赋而自惜。14、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这句的意思是说既遇知音,就在宴会上赋诗作文,不以为惭。

15、兰亭已矣,梓泽丘墟:这句是说,名胜之地,终难免于荒芜。

三、出自文人词句的典故

1、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这两句意思是说,滕王阁的宴集,胜过隐士的独乐。”2、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里是借曹植来比拟与会的文士将对后代文坛产生影响。3、北海虽赊,扶摇可接:文章借此表达作者不甘沉沦的思想。

4、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作者借此说明自己将往海南接受父教。

篇7:滕王阁序

1这篇文章在句式上采用大量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大量用典,而且词藻华丽,节奏鲜明,和以前学过的一篇古文相:《阿房宫赋》

因为《滕王阁序》和《阿房宫赋》都属于骈文。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早给骈文特点作了总结说:“铺采离文,体物写志”,即写景抒情,借物言志。

2.根据这样的特点,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写景、抒情。

1—2段:描写滕王阁美景

3—4段:抒写人生感概

因为这是一篇作诗序言,因此在第5段,诗人就交代了写这篇序言的情况。课文就可以分成这样三段。

第一段

1.作者在这段文字中描述了哪些内容?并能找出相关文字。

(1)点出滕王阁的地理位置: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2)描述滕王阁雄伟的地势:星分翼轸„„控蛮荆而引瓯越。

(3)描述滕王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俊采星驰。

(4)描述滕王阁正在举行的盛会:台隍枕夷夏之交„„王将军之武库。

归纳:这段文字概写了滕王阁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最后一句是谦恭的话,表明自己年纪轻轻就有幸参加这次盛会。

第二段

2.作者在这段文字中描述了哪些内容?找出相关文字。

(1)点出时间: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2)多角度描写了滕王阁在秋天里的景致。

课文第1、2两节主要描写了滕王阁的地理风貌、与会人物,深秋时节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气象。

第三段

1.这里哪一句话是作者由描写转到抒情了?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觉:觉得,感觉。识:认识,了解到。

2.王勃抒发了哪些感慨?

(1)宇宙无穷,个人渺小之悲: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2)怀才不遇,功业无成之悲: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3)壮怀激烈,穷且益坚: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北海虽赊,扶摇可上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第四段

1.王勃在这段话中又发出了哪些感叹?

表达报国之志和远大的理想抱负:有怀投笔,爱宗慤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第五段

这段文字写自己应命作诗,有幸与会的心理,是谦逊的说法。

二.《滕王阁序》是一篇骈文,它1-2两段写景为主,3-4段抒情议论。

研读3、4两段,看看作者抒发了哪些人生感叹。请简要概括并用原句印证。

(1)宇宙无穷,个人渺小之悲: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对自然的感慨

(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一问一答,答非所问,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3)“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门,济世无路,言辞哀婉,情意绵绵。

(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抒发作者对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

(5)“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表现出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6)“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以微讥孟尝,非议阮籍,来反衬自己坚定意志。

——对人生的感慨

三.探究王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是什么触动了他的这些感慨?

作者有感于前面写到的滕王阁周围雄伟的气势、美丽的自然风景,还有宴会的兴盛。情景交融,触景生情。

归纳:正是因为宇宙的浩渺,人生的经历,触动了王勃的感触,也留下了这篇唱绝宇内的文章。

五.另外,这篇作品质所以称为千古美文,不仅仅因为王勃唱出了人类思想上的共性和个性,还因为它在写景时,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些精美的诗句。

找找你认为景物描写写得绝妙的句子,能做点简单的点评。

重点赏析以下几句: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2.“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3.“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对偶,白描的写法,从动态、色彩、空间等多角度描写,就像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彩色图画:背景是晚霞,时间在傍晚,有动态的落霞和孤鹜,有静态的秋水和天空。

2.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这句写出色彩变化之美。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

3.运用夸张突出楼之高,水之深。“翠”突出了层峦颜色鲜艳悦目。“飞”字化静为动描绘出阁道如鸟之欲飞。

4.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二.整体感知

本文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文运思谋篇,都紧扣这个题目。全文共分三段,第1、2段写景,概述滕王阁的地理风貌,引出参会人物,点明时间,展示了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第3、4段由对宴会的描写转而引出人生的感慨;最后一段自叙

遭际,表示当此临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文,以此留念。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层层扣题。

六.《滕王阁序》写景“四美”

1.色彩变化之美

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2..远近变化之美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浑成之美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4.虚实相衬之美

“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汉代的豫章旧郡,现在称洪都府。它处在翼、轸二星的分管区域,与庐山和衡山接壤。连带着三江,周围环绕着五湖,控制楚地,连接瓯越。(这里)物有光华,天有珍宝,宝剑的光气直射牛、斗二星之间;人有俊杰,地有灵秀,徐孺子(竟然)在太守陈蕃家下榻。雄伟的州城像雾一样涌起,俊美的人才像流星一样飞驰。城池倚据在荆楚和华夏交接的地方,(宴会上)客人和主人都是东南一带的俊杰。声望崇高的阎都督,打着仪仗远道而来;德行美好的宇文新州刺史,驾着车马也在此暂时驻扎。(正好赶上)十日一休的假日,才华出众的朋友多得如云;迎接千里而来的客人,尊贵的朋友坐满宴席。辞采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是文词宗主孟学士;紫电和清霜这样的宝剑,出自王将军的武库里。家父做(交趾)县令,我(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我)一个小孩子知道什么,(却有幸)亲自遇到了这样盛大的宴会。

时间是九月,季节为深秋。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驾着豪华的马车行驶在高高的道路上,到崇山峻岭中观望风景。来到滕王营建的长洲上,看见他当年修建的楼阁。重叠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上达九霄;凌空架起的阁道上,朱红的油彩鲜艳欲滴,从高处往下看,地好像没有了似的。仙鹤野鸭栖止的水边平地和水中小洲,极尽岛屿曲折回环的景致;桂树与木兰建成的宫殿,随着冈峦高低起

伏的态势。打开精美的阁门,俯瞰雕饰的屋脊,(放眼远望)辽阔的山原充满视野。迂回的河流湖泊使人看了惊叹。房屋排满地面,都是鸣钟列鼎而食的人家;船只布满渡口,都装饰着青雀黄龙的头形。云消雨散,阳光普照,天空明朗。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渔船唱着歌傍晚回来,歌声响遍鄱阳湖畔;排成行列的大雁被寒气惊扰,叫声消失在衡阳的水边。

远望的胸怀顿时舒畅,飘逸的兴致油然而生。排箫发出清脆的声音,引来阵阵清风;纤细的歌声仿佛凝住不散,阻止了白云的飘动。(今日的宴会)很像是当年睢园竹林的聚会,(在座的诗人文士)狂饮的气概压过了陶渊明;又有邺水的曹植咏荷花那样的才气,文采可以直射南朝诗人谢灵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都有,贤主、嘉宾,难得却得。放眼远望半空中,在闲暇的日子里尽情欢乐。天高地远,感到宇宙的无边无际;兴致已尽,悲随之来,认识到事物的兴衰成败有定数。远望长安在夕阳下,遥看吴越在云海间。地势偏远,南海深不可测;天柱高耸,北极星远远悬挂。雄关高山难以越过,谁悲悯那迷路的人呢?(在座的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异乡的人。思念皇宫却看不见,等待在宣室召见又是何年?唉!命运不顺畅,路途多艰险。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把贾谊贬到长沙,并非没有圣明的君主;让梁鸿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能够依赖的是君子察觉事物细微的先兆,通达事理的人知道社会人事的规律。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喝了贪泉的水,仍然觉得心清气爽;处在干涸的车辙中。还能乐观开朗。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仍可以到达;少年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不算晚。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的热情;怎能效法阮籍狂放不羁,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

我,地位低下,一个书生。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虽然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像班超那样)有投笔从戎的胸怀,也仰慕宗悫“乘风破浪”的志愿。(宁愿)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之外去早晚侍奉父亲。不敢说是谢玄那样的人才,(却)结识了诸位名家。过些天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一定要像孔鲤那样趋庭有礼,对答如流;今天举袖作揖谒见阎公,很高兴登上了龙门。司马相如倘若没有遇上杨得意,只好拍着他的赋而叹息:我今天遇上了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奏一曲高山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唉!名胜的地方不能长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遇。兰亭的聚会已经没了,金谷园(也)成为废墟。离别时写几句话作纪念。有幸接受厚恩参加这次宴会;登高作赋,那就指望在座的诸公了。冒昧地用尽鄙陋的心怀,恭敬地写下这篇小序,(我的)一首四韵小诗也已写成。请各位像潘岳、陆机那样,展现如江如海的文才吧。

棨戟 qǐjǐ 懿范 yì襜帷 chānwéi 笺 jiān

骖騑 cānfēi 汀渚 Tīngzhǔ闼 tà甍 méng孤鹜 wù

鹤汀凫渚 tīng zhǔ孤鹜wù云销雨霁 jì樽 zūn

天高地迥 jiǒng东隅 yú胜筵 yàn

云销雨霁 通“消”青雀黄龙之轴 通“舳”

襟三江而带五湖以„„为襟 以„„为带 意动用法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像雾 像星 名次作动词

川泽纡其骇瞩 使„„惊骇 使动用法

屈贾宜于长沙 使„„委屈 使动用法

窜梁鸿于海曲 使„„流窜 使动用法

下:使„„下,使动用法。

枕:以„„为枕,意动用法。

上(下):向上(向下),作状语。

都督阎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懿范):定语后置

序:季节。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状语后置,于上路俨骖騑,于崇阿访风景。

篇8:《滕王阁序》的用典分析

其一, 来源广多, 内容厚实。本序共147句, 计605字, 据不完全统计, 典故达59个之多, 占三分一强。其典故来源途径多, 按多寡排列如次:第一, 史书24处, 上起《左传》, 下讫《宋书》, 涉及史书十余种, 最多的是《后汉书》;第二, 文学作品17处, 有小说, 有诗歌, 有散文, 还有辞赋, 诗集, 文选;第三, 四书五经《论语》《礼记》, 诸子百家 (《庄子》《列子》) , 天文地理《晋书·天文志上》、《越绝书》《禹贡》等, 其他 (如《中华古今注》《方言》《王篇》《尔雅》) 各4处;第四, 文学评论, 文坛掌故各1处。如此多的种类, 充分显示了其所用典故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令人拍案击节。

其内容有以“人杰地灵, 徐孺下陈蕃之榻”来追溯历史名流的, 有以“宾主尽东南之美”来表现群贤毕至的, 有以“腾蛟起凤”来形容文人文采之美的, 有以“紫电青霜, 王将军之武库”来称颂武将韬略的, 更有以“睢园缘竹, 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 光照临川之笔”来铺写欢饮娱乐场景, 以此暗示宴会之繁华, 人物之高雅的, 有以“怀帝阍而不见, 奉宣室以何年”来抒写自己报国无路, 济世无门的哀婉情绪的, 有以“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来慰藉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的;还有以“酌贪泉而觉爽, 处涸辙以犹欢”来表现作者高尚的人生观, 坦露乐观开朗情怀的, 有以“北海虽赊, 扶摇可接”以超越空间为喻, “东隅已逝, 桑榆非晚”以追赶时间为喻, 来抒发他不甘沉沦的壮志豪情的, 有以“无路请缨, 等终军之羽冠”, “有怀投笔, 慕宗悫之长风”来表明自己虽请缨无路但还是渴盼投笔从戎, 乘风破浪的志向, 以此来暗示自己不甘示为“三尺微命, 一介书生”的, 还有以“胜地不常, 盛筵难再, 兰亭已矣, 梓泽丘墟”来极写古今盛会曲终人散, 无迹可寻的凄凉的, 等等, 不一而足, 藉此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容。作者正是发挥其博览群书的优越, 自如地驱遣典故, 以如椽之笔描写山川形胜, 暗写嘉宾高朋, 特别是以跌岩之笔, 述志言情, 事典繁多但贴切达意, 之势充畅而语韵意丰, 展示抑扬深沉的情感发展轨迹, 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失望与希望、痛苦与追求、失意与奋进的复杂感情, 发自肺腑, 感人至深。

其二、方式灵活, 手法多样。本文几乎句句有来历, 字字是珠玑。所用典故方式灵活, 有的摄其梗概, 蕴含丰富, 如“徐孺下陈蕃之榻”、“阮籍猖狂, 岂效穷途之哭”、“无路请缨, 等终军之弱冠”等;有的截取一个词, 简洁明了, 如“宾主尽东南之美”中的“东南之美” (语出《世说新语·言语》:“会稽贺生, 体识清远, 言行以礼, 不徒东南之美, 实为海内之秀。”“怀帝阍而不见”中的“帝阍” (来源于《楚辞·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 倚闾阖而望予”;有的仅改一字, 境界顿高, 如“穷且益坚”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丈夫为志, 穷当益坚”) , 一字之改, 志向更坚;有的用别名, 趣味陡增, 如“梓泽丘墟”中“梓泽”乃晋石崇的金谷园之别名;有的仅点明人物, 撷取名言中的一词, 引人遐思, 如“慕宗悫之长风” (典出《宋书·宗悫传》:“乘长风破万里浪”) ;有的为了满足骈文字数的要求, 简称姓名, 如“杨意不逢”、“钟期既遇”二句中的“杨意”是与司马相如同时代的“杨得意”之省, “钟期”即《列子·汤问》中的“钟子期”之略;有的缩略主语, 镶嵌自然, 如结句的“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之尔”就是钟嵘《诗品》中“陆 (机) 才如练, 潘 (岳) 方如江”的缩略;更令人称道的是仿拟出新, 如“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就是模仿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 秋水共春旗一色”而写就的切情合景的千古绝唱!如此灵活多样的用典方式, 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引人联想, 让人信服, 使得语言文采斐然, 委婉含蓄, 大大增强了表现力与感染力。

那么多的典故, 有的是前人文句, 有的是历史故事, 而用的手法又力避雷同。有的是明列, 如“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 如“酌贪泉而觉爽, 处涸澈以犹欢”;有的是正用, 如“孟尝高洁, 空余报国之情”, 有的是反用, 如“阮籍猖狂, 岂效穷途之哭”;有的直抒胸臆, 如“怀帝阍而不见, 奉宣室以何年”;有的借古抒怀, 如“无路请缨, 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 慕宗悫之长风”。这些灵活多变的用典除了有使内容充实, 加强论证力度的作用, 富于感染力之外, 还使得此文辞藻华美, 语言简练, 风格典雅, 蕴藏隽永, 增强了表达效果。

上一篇:团队活动方案设计与实施下一篇:新闻写作范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