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与衡阳地方经济发展分析研究

2024-05-18

关于高职院校与衡阳地方经济发展分析研究(共5篇)

篇1:关于高职院校与衡阳地方经济发展分析研究

高职院校与衡阳地方经济发展分析研究

夏由清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421002)

内容摘要:高职教育目前仍然是衡阳教育体系中比较薄弱的环节,特别是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偏离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使高职院校缺乏了自己的地方特色,而且也丧失了强有力的竞争力。因此,立足区域经济的特点,全面发展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是积极有效地为衡阳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关键。

关键词:衡阳市;地方高职院校;区域经济发展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特别是由于非公有制和民营工业的迅速崛起,农业从业人员有较大幅度下降,从1978年的89.03%降至58.9%,而二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状况趋好,就业人数逐年增加。2006年衡阳工业企业劳动力需求指数达106.82点,比上年上升4.53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达1928万人,农民工在人数上已经超过有城镇户籍的公有制二三产业的职工,而在有些行业、有些地区的二三产业农民工已经成为职工的主体,如建筑、建材、采掘、纺织、服装、玩具等行业第一线职工80%以上是农民工。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仅为14.8万人,仅占从业人员的3.9%。显然,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是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地方经济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推手

1.发展高职教育需要面向地方,主动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衡阳5所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升格的,办学层次的提高只是第一步,办学的定位和办学观念的转变将成为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既不同于学术型人才,又不同于一般技能型人才,因此在培养方式上不能完全照搬本科教育的办学思路,必须针对社会应用人才需求趋势,坚持服务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因而,衡阳高职教育应根据地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文化结构以及企业经济结构的特点,加强与生产实践、新技术推广、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报务业,因地制宜地设置专业,制定相关的专业教学计划。并不断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调整专业结构和方向,建立具有衡阳特色的办学模式。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按经济规律去操作。目前一些规模大,似乎很成功的高职院校的风险期并未度过,当大批学生毕业需要就业的时候,可能有些高职院校会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倒闭的原因可能正是由于违背经济规律而不是由于教育上的问题。当然在调适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的一系列问题上,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要优先于其经济发展。

2.发展高职教育需要面向社会,主动为社会优化资源配置。要加快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步伐,就是要通过社会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教育体制空间的拓宽、改革,大大提高公有教育资源质量。解决公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与国民日益旺盛的教育需求的矛盾,以给老百姓更多的更合理的教育机会和利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到2010年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有条件的高等职业学校都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这样可以解决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培训工作“证”的问题,拓展高职院校办学空间,从而为学校面向社会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政策。

3.发展高职教育需要面向企业,主动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从最近三年来衡阳市

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来看,企业用人一直占据绝对比重,三年都在95%以上。由于就业机会提供最多的是企业单位,高职毕业生80%被分配到厂矿企业,因此,积极推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改变以往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将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首先,在专业设置方面,要求高职院校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市场需求,开设既能突出合作院校专业特色,又能满足市场 缺口的专业。为了很好地适应现代技术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基本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分类发展的原则,要鼓励各类学校根据自身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给高等院校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促使各类学校逐步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高职院校要从宏观层面上明确本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学校类型与人才规格类型的对应关系;从中观层面上需要明确各类院校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从微观层面上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主干课程的结构与内容,鼓励各学校的专业建设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同时保证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4.发展高职教育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需要,积极调整专业布局,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相关专业,研究和开发新的课程和教材,推进高职教育从学科专业本位向职业岗位本位转变,从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转向实践应用教学为主,要积极建设具有校内外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及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以保证办学质量。专业的师资和实训条件必须保证“双证书”教育,即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共同实施。调整后的专业能够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特色中,体现专业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二、目前衡阳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

1.办学经费不足,规模偏小,发展缓慢。目前全市设置的5所职业技术学院,其前身大多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等专业学校,教学设施相对薄弱,发展规模有限。在校生人数、专任教师人数较少。而规模的扩大,办学条件的改善,高职院校特色教材的编写,双师型师资的引进、新专业教学的组织都需要进一步的资金投入,但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绝大多数都是地方政府办学,因而所获得的教育经费和得到的政府重视的程度不太令人满意,使高职教育又成为了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弱势群体。

2.专业分布分散,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国家在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但衡阳的地方高职教育却呈萎缩状态,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培养模式上。高职教育一定要坚持“准确定位,办出特色”的办学方针,只要有一两个专业打响了,学校也就办活了,只有首先做活,才能做大做强。有的地市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护理专业在校生人数较多,而农牧类的畜牧畜医、园林花卉、环境艺术等专业在校生人数较少。可见专业发展不平衡。同时在同一城市的高职院校中开设有多个相同专业。专业结构也不合理。师资队伍建设更是力不从心。双师型教师不到在职教师的一半,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总数偏低,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屈指可数。

3.产学研形式单一而封闭,高职学生就业较为被动。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技能性、实践性与应用性等鲜明特征。然而,目前衡阳的5所的高职院校还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些特征,主要原因一是高职院校并没有通过拓展产学研结合的途径去求得高职院校就业渠道的畅通,真正赢得市场,影响了就业率的提高。据统计,2008年衡阳5所高职院校在校生总数为6.6万人,占衡阳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53.4%。高职大学生数量如此众多,如果其就业导向不明,就会导致严重的就业问题。二是专业设置严重脱离地区经济发展实际。首先,高职院校

所开设的某些热门专业并没有经过市场论证,便开始盲目投入,结果,所培养的人才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倾向,造成了巨大浪费。其次,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向上严重地脱离实践,脱离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4.高职院校与企业、社会与在认识上还存在很大差距,产学研合作难以落实。目前衡阳高职院校至今没有产学研合作教育管理的专门部门,办学模式基本上是按照普通高校的机制在运行,尤其是在近年由中专升格为高职院校后很多专业都在脱离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轨道,学校和企业、行业间还不能达成“默契”。尽管衡阳的高职院校都对产学研合作都是学校比较主动,而企业则是很少真正参与,更无需谈积极性。

5.高职院校办学模式没有真正体现衡阳的地方特色,对农村经济的产学研合作研究不重视。衡阳是一个农业大市,工业化水平还不及全省平均水平,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也很落后,人们的就业观念还未得到转变,对职业教育培养三农人才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轻视对农村经济的产学研合作研究,二是在专业设置和产学研方面忽略了农业的主题旋律。我们在对高职大学生所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78.8%,并且比例在逐年上升,有的院校比例则更大,因此,如何将这些劳动力培养成为新一代的城市建设者和现代化新农民是高职产学研合作所面临的新课题和就业导向。

三、发展高职教育对策

1.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衡阳生态农业发展。服务三农主战场。发展品牌农业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是优化农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2007年,衡阳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650元,这一数据相对全国平均收入而言,明显偏低,如果按,衡阳未来五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计算,提高农林业科技人员素质,增加农林产品附加值必将需要在政府的指导下,实行院校主导,企业参与的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模式,将我市人口优势转变为人才优势。发展衡阳高职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为农民提供智力支持,为农林业的科技开发提供成果,并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目前,衡阳有农产品加工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已达91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初步形成粮食加工、食用油加工、竹木加工、畜禽饲养加工、饲料加工、粮食深加工等6大产业化体系。2007年,衡阳市共建设各类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234个,其中连片5000亩以上的基地51个,年出栏生猪万头以上的基地69个,年出笼家禽10万羽以上的基地47个,发展专业乡镇69个,专业村993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这些企业的出现,改变了衡阳农产品粗放的原材料销售状况。根据衡阳2008年工作报告精神,到2012年,全市新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300个,其中连片5000亩以上的基地100个,年出栏生猪万头以上的基地100个,年出笼家禽10万羽以上的基地100个。选择一批新农村示范村和示范片,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原则,推进产业新村建设。在衡阳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在政府主导下,加强院校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建设农林职业教育集团,为服务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建设“生态衡阳”,培养更多的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是我们在发展中的必然选择。

2.发展高职教育需要面向社会,主动为社会优化资源配置。要加快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步伐,就是要通过社会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教育体制空间的拓宽、改革,以大

大提高公有教育资源增量,去解决公有教育资源严重虚空不足与国民日益旺盛的教育需求的矛盾,以给老百姓更多的更合理的教育机会和利益。从最近几年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来看,企业用人一直占据绝对比重,三年都在95%以上。由于就业机会提供最多的是企业单位,高职毕业生80%被分配到厂矿企业。因此,改变以往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将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特别是在专业设置方面,要求高职院校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市场需求,开设既能突出合作院校专业特色,又能满足市场缺口的专业。衡阳财经工业职院、湖南环境生物职院、湖南交通工程职院、湖南科技经贸职院和湖南理工专修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财经职院的会计和数控专业、科技经贸职院的汽车修理等,在省内外都有些名气。2006年财经职院开设的材料成形与控制技术、SMT电子表面贴装技术两个专业,就是根据市场需求新设立的。同样,湖南科技经贸职院物流管理专业,也是市场导向的结果。一方面,学校是围绕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开课程。另一方面,为支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衡阳市在7个省级重点专业之外,还设立了10个市级重点专业,予以重点扶持建设。

3.积极推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主动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湖南环境生物职院2008年3月28日,与衡阳巨东勤业农牧有限公司、耒阳温氏集团、新五丰养殖公司、金拓天集团四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约,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我们对接产业、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与咨询、科技研发与推广、学生实习实训与就业、技术培训及技能鉴定等方面达成共识,并努力探索技术服务型、项目带动型、基地示范型、科技进户型、培训就业型等工学结合新途径。金拓天集团从2007级学生中开办了“金拓天班”,从教学计划制订、教学过程、实习实训、共建实验室、科研项目、学生奖学金、就业安置等方面与我院进行全方位的深层合作,具体事宜正在洽谈之中。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最为突出的特色就是注重与企业、行业协会共建实训室,通过与企业、行业的联合来达到使工业训练中心更为接近真实的生产环境,利于学生进行“真刀真枪”的实训。为此,如衡阳财经工业职院甚至将工厂搬进了学校,建在校内的3家工厂,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一天可挣80元!今年4月9日,学校又与辉进电子(东莞)有限公司达成了《校企合作意向书》,由学院提供厂方所需100个工位的生产场地和办公、仓库用房,投产后的普通操作工原则上由该校学生担任,厂方按学生实际工作量计算生产津贴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们既有了生产实习基地,熟练后又能实际上岗拿工资,一举两得。2004年合并创建的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至今已建成机械加工、数控加工、模具制造与维修、电子电工、铆焊技术及综合实训6个车间,有34个面积为12907平方米的试验、实训场所,该院的实践开出率现已达到95%以上。如今,衡阳的5所高职院校与100多家单位签订了稳定的用人合同,与150家企业单位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仅去年一年,就“订单式”培养学生1万余名。

4.建立灵活多样的开放型的办学模式,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本地区的高职教育应当为发展区域经济服务;同时,高职学校也必然提出要求:地方应当为本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持。因此,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必然结果,是高职教育地方化,即本地区高职教育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全面的服务,地方为本地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持。高职教育的地方化至少包含以下内容:第一,地方高职教育要主动适应开发本地区优势资源、发展本地区优势产业的需要。为此,地方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科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必须与开发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紧密结合起来。第二,地方高职教育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趋势,促进地区经济向区外发展。为此,地方高职教育要加强与本地区企业的全面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并且重点建设与之有关的学科专业,逐渐把学校建设成为在本地区有较大影响的一所大学。第三,地方高职教育要主动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促进地区经济向国外发展。地方高职教育必须主动适应这个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促进地区经济早日走向世界,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

5.发展高职教育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需要,积极调整专业布局,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相关专业,研究和开发新的课程和教材,推进高职教育从学科专业本位向职业岗位本位转变,从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转向实践应用教学为主,要积极建设具有校内外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及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以保证办学质量。专业的师资和实训条件必须保证“双证书”教育,即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共同实施。调整后的专业能够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特色中,体现专业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6.加大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力度。(1)在课堂教学上,突出“必需”和“够用”的原则。根据高职教学计划,在理论课程体系设计中,要把理论课限制在“够用”的范围内,加大实训课的比例,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精讲多练,把知识传授型的内容也限制在“够用”的范围内;而对学生学习中所必需的知识加以巩固,对没有联系或联系不多的内容进行删除及必要的“削枝强干”,去除或精简公式的指导过程,只要求学生会应用。(2)在教学方式上,要求教师区分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面、块、点”教学方式。即总体抓面,保证学生学习所有教学计划安排的内容,使其水平起于一致。在此基础上,为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选修课,并制定有关政策,开放所有的实验室、机房等,使这些学生“吃饱”,使“块”有所突出。对特别拔尖的学生以“点”的方式,学校创造条件,实行“导师制”,实施突出培养。如在电子课改革试点中,对那些能力突出的学生,将一学期所用的电子元器件一次性发给他们,教师只讲设计、分析数据、排队故障的方法等,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这些做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受学生欢迎。(3)增加实验、实习、设计的比例,突出动手能力。要求学生独立理解实验、实习任务,自选仪器材料,自行设计方案,独立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4)根据高职特点选用教材。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是基本工具。采用自编与选用相结合的原则确定教材,选用教材以内容精炼,着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技术成熟、管理规范的教材为主;自编教材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要从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既考虑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又考虑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要。

7.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践基地除了由学校和政府财政的支持外,还有些是由企业参加与支持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要求教学面向企业培养人才,设置课程,做到“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2005年衡阳整合湖南交通工程职院、衡阳财经工业职院、湖南科技经贸职院等多所高职院校的优质资源,覆盖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建筑技术4大专业,成功申报中央财政支持的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2006年年已得到中央和省财政各500万元的实习实训设备扶持;今后5-10年,每年都将获得中央财政500万元以上资金支持。2006年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再次成功申报中央财政支持的核工业护理专业实训基地。通过这两项中央实训基地建设,整个衡阳职

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都被带动起来,目前这一块的投入已达到1.53个亿。

参考文献

[1]张仁全.区域经济发展与湖南高职教育.职业时空,2008.9

[2]陈剑旄关于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筹建工作报告[2008-7-9] http://hnebp.edu.cn/zjjt/shownr.asp?id=14&am

作者简介

夏由清(1957-),男,湖南祁阳县人,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狮山路20号: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管理教学与科研。邮编:421002。

篇2:关于高职院校与衡阳地方经济发展分析研究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 吴一鸣 哈满林

摘 要:本文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要求、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高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三个方面展开,着重探讨了高职院校如何从找准办学方向、创新办学思路、提高办学水平、凸现办学特色入手,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关键词: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路径

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要求

以服务为宗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高职院校存在的基础,是高职院校自身价值的体现,也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已基本形成了每个地级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1]。本土性与职业性、技术性一起,成为高职院校的三个最重要特征。高职院校也因此成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机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提供人才支撑。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新兴行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数控技术、材料技术的生产由劳动密集型逐渐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由对熟练劳动者和初级人才的需求,转化为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要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是提供技术支持。高职院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契合最为紧密,既要推动自身科技创新,在发明创造、先进工艺、先进技术等方面为本地行业和企业提供支持,又要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成为本地行业、企业或其他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田”和“孵化器”。三是参与新农村建设。高职院校担负着直接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重要职能,不仅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大量专业对口的高技能人才,而且要主动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现技能单一的传统农民向技能型劳动者的转变。

四是促进地方教育协调健康发展。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但地区间、行业间发展并不均衡。做强做优地方高职院校,是在更高水平上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地方教育协调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高职院校办学因其本土性、职业性、技术性,必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上满足现实需求。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实际办学中,有诸多方面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一是办学定位不够明。职业教育发展不能背离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办学必须考虑能够为地方和行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贴近地方和行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在如何对接行业、企业发展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上的目标定位并不是很清晰。体现在具体培养方向上,是趋向于高等教育,培养通用型、基础型的人才,而不是趋向于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二是办学思路不够清。高职院校办学以就业为导向,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满足市场需求。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上重视不够,缺乏经费投入导致流于形式。而且,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未认真考虑市场需求,普遍设置社会热门程度高和办学成本低、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人才短缺”和“人才过剩”两种现象并存。三是办学水平不够高。师资力量是决定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基础。高职院校必须要有一支结构优化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但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由中职学校升格而成的,其原有的教师在质量和结构上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新进的教师绝大多数是从

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产实践和技术应用能力相对缺乏,课堂讲授很难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虽然,许多高职院校聘请和引进了一批善于实践的企业中高级技能人才,但仍是杯水车薪。

四是办学特色不够显。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地方性”、“职业性”两个方面,“地方性”就是紧密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性”就是培养人才的职业素质高、实践技能强。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趋向于小而全、小而散,人才培养趋向于理论知识的教授,与地方行业、企业互动不够,道德教育和技能培养不够。

三、高职院校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途径

(一)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指针,找准办学方向

一要正确理解高职教育的根本属性。高职院校在发展认识及具体办学定位上,要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既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类型。其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既有层次上的差异,更有类型上的不同,不能以建设研究型大学为目标,而是要与本科院校错位发展。否则,必然带来学术型人才大量过剩而技术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造成社会人才结构的失衡[3]。

二要紧密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个地区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等的不同,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方向、规划目标也都有着较大的差别。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方向的相适应不仅要体现在静态上,同时还要体现在动态上。高职院校要了解当地经济的特色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密切关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及中长期发展目标,把握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做到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培养能够受到当地市场、企业所欢迎的高技能专业人才。

三要准确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和重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突出地方特色,依据地方经济的发展阶段和行业的发展程度、不同行业岗位职业群的具体要求来定位,通过关注本地市、县经济发展的主打方向与重点产业,把握本地今后一段时间内所需专业性技术人才的产业定位和行业方向,进一步明确自身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

(二)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支撑点,创新办学思路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遵从职业教育规律、凝炼发展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增强育人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全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共同取向。高职院校唯有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不断创新办学思路,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实现创新,形成自己的活力和竞争力。

一要从战略层面做好规划。规划“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办学思路,应上升到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考虑。要坚持从学校的自身实际出发,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发,从培养职业人才的需要出发,尤其应重视研究依托行业产业求发展问题。要加强学校资源配置,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倍增、放大的作用。

二要从实施层面加快推进。企业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缺少积极性,这是高职院校工作中最头疼的问题。这一问题,与缺少有效的政策支持有关,更与学校自身实力不强、缺乏吸引力有关。高职院校应更多地研究增强自身吸引力的问题。学校设置专业和课程不能单纯地考虑自身教学的需要,要多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角度考虑专业和课程设置,与企业及行业共同开发为产业、行业、企业所需要的专业和课程,增强专业和课程的吸引力。学校校内实训基地不仅要满足学校教学的要求,也要满足企业特别是行业培训人才的需要,增强软硬件设施的吸引力。学校教学组织及实习安排要既能保障教学需要,又能适应企业生产用工需要,使学生真正成为企业所需的顶岗职工,使学生持续不断的实习成为企业用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学生实习的吸引力。学校要帮助企业培训职工,开发推广技术,主动地为企业提供教育和技术服务,增强学校服务的吸引力。

(三)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动力,提高办学水平

一要建立适合高职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搞好“三个对接”[4],即育人理念与企业用人理念的对接、实践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的对接、评价标准与企业质量标准的对接。要做到三个紧贴,即紧贴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紧贴岗位设置课程,紧贴用人单位需求培养人才。要坚持四个面向,即坚持面向社会开放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同时为社会提供服务,面向教学过程开放着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面向世界开放学习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知识,面向未来开放抓好企业、行业发展的提前量[4]。二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观,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并重与统一,注重技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的结合与融通。为弥补教师动手能力差、实践课教师不足的问题,高职院校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要力争实现与企业的人才资源共享,减少教师引进、培养等重复劳动和相应成本。要力争实现与企业的人才资源共享,减少教师引进、培养等重复劳动和相应成本。与企业人才在师资上共享程度越高,说明学校和社会、企业融合度越高,学校的美誉度越高[5]。

三要建立高质量高效益的实训基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绝大多数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资金少、技术薄弱、师资匮乏、办学条件较差,大多都未能建立起完整高效的实训基地体系,造成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瓶颈。高职院校要在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国外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表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要大力提倡走校企、校所(研究所)、校场(农场)共建联办的道路,实现共建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共建实训,基地,既是校内实训基地的有益补充,又有利于引导学生与社会接触,也有助于各个高职院校随时掌握人才市场变化规律,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是地方性高职院校直接为当地经济服务的有效形式。

(四)以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凸现办学特色

一要明确高职质量观就是就业质量观。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要让人民满意就必须提高就业质量,没有就业质量就谈不上是职业教育,因此,高职教育质量观就是就业质量观,就业质量应该也必须成为衡量高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尺[6]。高职院校必须要在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与指导工作,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力,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二要重点打造地方特色专业。高职院校要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实行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发、设置与调整专业的机制,紧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不断开发新专业,改造老专业,优化专业结构。专业建设要突出地方性,建设一批定位明确、社会适应性较强、就业前景良好的品牌特色专业,逐步形成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链和专业群。专业建设要突出职业性,遵循技术应用人才培养规律,构建满足职业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的完整性课程体系,增强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要努力实现毕业生的“德技双馨”。一个员工在企业是否成功,技术能力固然是基本要求,但其工作态度和品德却是成功的关键,没有端正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员工的技术能力就不能充分发挥,而且会给企业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从事某一职业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且更应注重思想品德和人文艺术素质教育,使毕业生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还具有较好的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成为德技双馨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篇3:关于高职院校与衡阳地方经济发展分析研究

一、衡阳经济发展特征

1.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衡阳经济发展十分迅速, 经济总量从2003年的432.34亿元, 增加到2007年的823.51亿元, 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99%。

2.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二产业迅速崛起, 2006年完全改变了第一产业长期占主导地位格局, 实现了从“一、三、二”向“三、二、一”的跨越。

3. 工业经济增势强劲。

2007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307.7亿元, 增长22.2%, 比上年加快3.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4.33亿元, 增长28.82%, 比上年加快6.67个百分点。园区工业贡献突出。市级及以上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7.15亿元, 增长44.95%, 占全市规上工业的29.93%。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加快,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05.54亿元, 增长69.87%, 比上年加快63.63个百分点。

4. 人力资源优势尚未形成, 高职教育亟待发展。

比如, 衡阳市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就明显偏少, 满足不了新型工业化的需要。据统计, 衡阳市现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只有6621人, 仅占人才总量的5%, 远远低于长沙的8.4%、株洲的7.6%。按照“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发展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匡算, 总缺口达1800人, 尤其是缺乏既有专业职称, 又熟悉经营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全市高层经营管理人才为1337人, 仅占企业人才总量的1%, 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仅占20%。显然, 加快衡阳高职教育的发展, 是衡阳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衡阳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市场开拓不相适应

1. 规模偏小, 发展缓慢。

衡阳市是全省职业技术高校四大布点城市之一, 为拓宽职业技术教育的渠道, 到2004年该市已经设置了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交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科技涉外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南专修学院5所高职院校, 但其前身大多为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中等专科学校, 教学设施相对薄弱, 发展规模有限。5所学校占地面积仅4473亩, 建筑面积近56.6万m2, 在校生人数不到2.5万人, 占衡阳市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年的30%, 专任教师2100人, 占普通高等教育教师的36%。目前, 衡阳市经济正在向加快城市工业化的方向迈进, 而走城市工业化道路, 离不开高职教育的发展, 应该构建职教城, 为“工业强市”提供人才支撑。

2. 专业发展不平衡, 师资力量薄弱。

衡阳市高职院校专业分布为37个, 其中护理专业在校生人数占30%, 是目前招收人数最多的专业, 而农牧类的畜牧畜医、园林花卉、环境艺术三个专业, 在校生总数不到1000人。在这37个专业中, 计算机应用、商务英语等专业是5所院校同时开设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力不从心。双师型教师不到在职教师的一成, 高级职称的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30%, 而且学历偏低, 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不到总数的2%。

3. 衡阳专业人才市场发育不充分, 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中, 本科以上学历的有1085人, 占16.4%, 而中专以下文化程度的有2957人, 占44.7%。如湖南运输机械公司一车间调度一级的管理人才中仅一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4. 专业设置不尽合理, 办学特色不够鲜明。

虽然各高等职业院校都在为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设置专业, 但是由于办学条件等各种原因的局限, 其专业设置仍不能很好地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衡阳市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工程技术类、金融、经管类、农林畜牧类等专业相对较少, 这是衡阳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薄弱环节。

三、衡阳快速发展高职教育的对策

1. 各高等职业院校要面向当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优化专业结构, 提高办学效益。

各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衡阳市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 积极创造条件, 增设经济建设急需的专业, 增强专业适应性, 尤其是要面对加入WTO后的新形势和区域经济结构转型而进行专业和学科的调整, 基本形成适应高新技术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把重点放在增加专业种类上, 注意避免新增专业不合理重复;对已经不适应需要的传统专业和基础专业进行改造, 促使其向应用方向转变;对文理学科和专业要拓宽服务范围, 厚基础、宽方向, 增加适应性;对过时的、需求相对饱和, 以及非传统优势专业, 要进行压缩调整;重点加强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环境工程技术、建筑设计及财经类复合型高层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2. 进一步深化教学体制改革, 办出高职特色。

各高等职业院校要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特点, 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努力办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 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注重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行弹性学制、学分制, 放宽升学年龄限制, 拓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渠道。完善教育教学评估体系, 把就业率作为衡量高职学校办学水平和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3.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 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

衡阳市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 在南华大学、衡阳师范学院和湖南工学院三所普通本科院校中举办二级职业技术学院, 形成多形式、全方位、多层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格局。同时, 对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 要本着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进行整合和提升。努力扩大各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规模, 改善办学条件, 加强科学文化的辐射作用, 使之成为地方高水平的研发中心, 并逐步有重点、有步骤地建设一批在办学方向和办学水平上都具有示范作用的高等职业院校。在重点建设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同时, 加大对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支持力度, 尽快使其升格为高职本科院校。

4. 加速“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这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办出高职特色、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湖南科技经贸职院与三一重工、湘邮等企业实行厂校联合, 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培训基地。学院每年都选派一批符合高职教学要求、各方面条件较好的教师到上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工程实习, 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 对评上双师型教师的, 在工资待遇、职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工程实践, 加速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形成。

5.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坚持走校企结合的道路, 一方面, 高职院校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高职院校做兼职教师, 加强了学生的技能培训,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 企业也可以委托高职院校帮助培训职工, 节省培训时间、场地、师资和费用, 因此, 衡阳各高等职业院校要面向衡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共建与合作, 共同建立产学合作的运行机制, 利用其设施、设备等条件进行实践教学, 共建实习基地。

摘要: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衡阳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衡阳专业人才方面趣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 衡阳市高等职业教育在遵循“坚持高职方向, 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宗旨, 坚持人才培养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适销对路的原则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从分析衡阳市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 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衡阳,高职教育,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衡阳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2007-8-18]http://hydjnet.gov.cn/News-View.asp-NewsID=1490

篇4:关于高职院校与衡阳地方经济发展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 地方经济 互动发展 互相促进

科技创新型城市是指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出现的一批以科技集成和科技创新为主要特点的,并以其作为城市战略发展主要内容和目标的新兴城市,主要代表城市有美国硅谷、加拿大渥太华、印度班加罗尔等。这些科技创新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借力于具有丰富科研创新资源和能力的地方大学及其相应的研究机构,在为地方院校及其研究机构提供相应服务的同时,促使各种创新科技成果的形成和转化,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各自的地方科技产业优势。2013年1月30日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人才办、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在宁高校与南京互动发展评估指标体系(试行)》,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对相关主管部门进行数据采集,对南京17所高等职业院校的知识产权发展工作开展了一次调研,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调查和研究,对在宁高职院校与南京地方产业互动发展的能力进行系统评估。其目的一方面是激励和引导在宁高职院校加强与南京产学研各环节协调发展的意识,改变传统观念,激发在宁高职院校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营造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其专业人才、实用技术、实训场所的优势,提升在宁高职院校对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另一方面,有助于省市有关部门及时了解和掌握高职院校与南京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整体情况,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促进高职教育和相关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同时从评估结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及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有助于地方政府形成新的工作思路,明确未来提供服务的方向,进一步推动地方政府、高职院校之间建立更加直接、高效的联系,实现地方产业经济和高职院校互利共赢。

一、指标体系和权重设置

根据科技创新型城市高职院校和地方发展关系与政策实施的相关环节,评估设计了人才服务、科技服务、载体建设以及综合评价4项一级指标,17项二级指标,反映科技创新型城市高职院校与地方互动发展带来的影响以及未来提供服务的方向。

表1 在宁高职院校与南京互动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及权重

二、职业院校分类分析

根据综合评估结果将抽样的科技创新型城市高职院校划分为三类:人才服务优势型、科技服务优势型和载体建设优势型。

(一)人才服务优势型。人才服务指标是从本地就业、人才引进、学生创业、教育培训等方面评估高校为科技创新型城市培育基础人才及高端人才的贡献度。南京评估结果领先的学校分别是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走职业教育道路,以服务学生、服务信息产业、服务地方经济为根本宗旨,围绕市场办学校、依托行业设专业、根据目标定课程、强化素质育人才,毕业生以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连续10年毕业生一次性对口就业率超过98%,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表扬。近年来先后获得“热压式精密柱面菲涅尔透镜模具及产品的研制”“耳语音情感特征分析与识别方法研究”等3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等省级以上科研项目,承接企业横向项目200余项,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4000余篇。学院建有市级大学科技园,引进企业21家,将企业资源引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科技服务优势型。科技服务指标从专利、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大学科技园建设、学科型企业等方面,评估高校面向科技创新型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技术转化、科技创新、成果转移等科技类服务的贡献度。南京评估结果领先的学校分别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打造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了一校三区:中山校区目前已入驻企业59家,科技型企业48家,进驻率70%;天堂园区占地61938平方米,拟保留5万平方米建筑用于建设孵化器及人才培训基地,同时配建人才公寓,用于学校人才的引进以及入园企业人才的引进;仙林园区规划建设研发用房,成为政产学研的合作平台。截至2014年3月该院获有效发明专利31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20余项,并在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的有效利用方面有很强的优势。

(三)载体建设优势型。载体建设指标从研发机构建设、研究生工作站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资源共享等方面,评估科技创新型高职院校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南京评估结果领先的学校分别是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和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该类院校一般在科技园区有其自身发展特点,如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建宁路老校区资源,推进“两园”建设,与江苏省教育厅、南京市原下关区人民政府共建了全省第一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园,与江苏吴中集团共建“南铁院金川科技园”,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孵化提供了良好平台。学院与南车浦镇车辆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轨道交通电气工程研发中心”“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实训中心”正式投入启用,省级轨道交通控制工程研发中心基本建成。学院与南京国铁电气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协议,共建“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实训中心”。随着不断发展,学院的国际声誉日益提高,现在已经成为欧亚(太)交通高校国际联合会副主席单位,并与著名的韩国交通大学达成学生交流合作协议。

三、科技创新型城市高职院校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一)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目录和招生计划、专业对应岗位等,重视中高职衔接的制度建设。

开展各行业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和需求预测,结合科技创新型城市偏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较大幅度地调整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目录和招生计划、专业对应岗位等,实现中等职校与高等职校的无缝对接。如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分别采用细分专业直接衔接和大类专业宽口径衔接两种形式来实现。2012年南京开始试点中高等职业教育“3+3”项目,有金陵中等专业学校、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南京浦口中等专业学校、江宁中等专业学校、溧水中等专业学校、高淳中等专业学校6所学校的9个专业试点,对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职校。

(二)确立高职院校贯通性的办学理念,切实关注职业教育与上下游其他教育部门和地方产业部门的衔接与交流。

高职教育需要与其他教育环节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型城市高职教育可以在办学条件、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设置、师资力量建设等方面强化与其他教育环节的衔接,力求建立一整套兼具开放性、灵活性与相对稳定性,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创新型教育结构体系,以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科学素质、实用技能水平的稳步提升。江苏省教育厅于2013年组织开展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项目,主要尝试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与市属本科院校之间的对接,即中职与普通本科“3+4”项目。当年就有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金陵中等专业学校、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南京浦口中等专业学校4所职业学校和晓庄学院、金陵科技学院2所市属本科院校参与试点,试点专业包括汽车修理、电气自动化、计算机软件制作等。

(三)兼顾科技创业创新的导向理念,优化科技人才定制化培养模式。

传统高职院校采用的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基于市场导向理念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它鼓励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签署人才定制化培养协议,由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享教育资源,共同促进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定制培养模式可以有效解决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还能够敦促高职院校按用人单位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但同时容易思想僵化,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削弱了毕业生从职业生涯全程规划的层面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能力,进而削弱了用人单位的远期可持续发展能力。科技创新型城市经济发展的重点立足于高新技术产业,这对高职院校在科技人员的培养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受教育者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创业创新的意识。科技创新型城市高职院校应当以传统学术导向理念为基础、以市场导向理念为动力,提供人才创业创新的有利条件,促使教育管理者和课程设置走向前瞻性和专业化,深入特色学科的拓展,更好地迎接未来机遇的挑战。

(四)鼓励科技创新型城市高等职业院校搭建平台,助力地方产业结构升级。

科技创新型城市应构建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实施科技创业创新平台共建计划,鼓励协同创新,鼓励地方高新技术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共建大学科技园、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和实训基地,努力促进高职校资源优势向特色产业创新优势转化。以南京为例,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均与所在区县(园区)共建了各类型科技创新平台和实训基地,促进当地产学研协作良性化发展。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铁路局实施战略合作,共建全国一流的高铁综合实训基地,拥有与铁路正线对接的1200米线路和2个车站的国内首家真实设备、仿真运行的高铁教学站场,极大地提升了学校教学、培训、鉴定、研发和服务的水平。另外,该学院与南京地铁总公司联合成立的全国首家“地铁学院”,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的设备制造和人才培训提供了宝贵经验。

(五)深入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

科技创新型城市大多遵循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积极鼓励原创,另一方面则进一步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或“微创新”,重视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随着南京市于2012年颁布“科技九条”及其实施细则,高职院校科技人员创业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从而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业热情。经过两年的实践,就南京高职院校而言,已基本解决了研究与市场开发脱节问题,绝大部分科研成果可以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知识产权,但就地转化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同时我们也发现,本地企业吸纳高校科研成果积极性还不够高,企业运用科技成果能力不够强,需要把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作用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综上所述,南京高职院校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南京在“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高职院校师生的人力资本,高职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也是南京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促进科技创新型城市高职院校与地方产业互动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兼顾科技创业创新的导向理念,优化科技人才定制化培养模式。

传统高职院校采用的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基于市场导向理念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它鼓励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签署人才定制化培养协议,由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享教育资源,共同促进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定制培养模式可以有效解决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还能够敦促高职院校按用人单位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但同时容易思想僵化,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削弱了毕业生从职业生涯全程规划的层面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能力,进而削弱了用人单位的远期可持续发展能力。科技创新型城市经济发展的重点立足于高新技术产业,这对高职院校在科技人员的培养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受教育者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创业创新的意识。科技创新型城市高职院校应当以传统学术导向理念为基础、以市场导向理念为动力,提供人才创业创新的有利条件,促使教育管理者和课程设置走向前瞻性和专业化,深入特色学科的拓展,更好地迎接未来机遇的挑战。

(四)鼓励科技创新型城市高等职业院校搭建平台,助力地方产业结构升级。

科技创新型城市应构建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实施科技创业创新平台共建计划,鼓励协同创新,鼓励地方高新技术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共建大学科技园、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和实训基地,努力促进高职校资源优势向特色产业创新优势转化。以南京为例,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均与所在区县(园区)共建了各类型科技创新平台和实训基地,促进当地产学研协作良性化发展。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铁路局实施战略合作,共建全国一流的高铁综合实训基地,拥有与铁路正线对接的1200米线路和2个车站的国内首家真实设备、仿真运行的高铁教学站场,极大地提升了学校教学、培训、鉴定、研发和服务的水平。另外,该学院与南京地铁总公司联合成立的全国首家“地铁学院”,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的设备制造和人才培训提供了宝贵经验。

(五)深入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

科技创新型城市大多遵循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积极鼓励原创,另一方面则进一步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或“微创新”,重视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随着南京市于2012年颁布“科技九条”及其实施细则,高职院校科技人员创业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从而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业热情。经过两年的实践,就南京高职院校而言,已基本解决了研究与市场开发脱节问题,绝大部分科研成果可以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知识产权,但就地转化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同时我们也发现,本地企业吸纳高校科研成果积极性还不够高,企业运用科技成果能力不够强,需要把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作用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综上所述,南京高职院校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南京在“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高职院校师生的人力资本,高职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也是南京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促进科技创新型城市高职院校与地方产业互动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兼顾科技创业创新的导向理念,优化科技人才定制化培养模式。

传统高职院校采用的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基于市场导向理念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它鼓励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签署人才定制化培养协议,由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享教育资源,共同促进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定制培养模式可以有效解决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还能够敦促高职院校按用人单位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但同时容易思想僵化,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削弱了毕业生从职业生涯全程规划的层面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能力,进而削弱了用人单位的远期可持续发展能力。科技创新型城市经济发展的重点立足于高新技术产业,这对高职院校在科技人员的培养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受教育者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创业创新的意识。科技创新型城市高职院校应当以传统学术导向理念为基础、以市场导向理念为动力,提供人才创业创新的有利条件,促使教育管理者和课程设置走向前瞻性和专业化,深入特色学科的拓展,更好地迎接未来机遇的挑战。

(四)鼓励科技创新型城市高等职业院校搭建平台,助力地方产业结构升级。

科技创新型城市应构建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实施科技创业创新平台共建计划,鼓励协同创新,鼓励地方高新技术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共建大学科技园、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和实训基地,努力促进高职校资源优势向特色产业创新优势转化。以南京为例,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均与所在区县(园区)共建了各类型科技创新平台和实训基地,促进当地产学研协作良性化发展。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铁路局实施战略合作,共建全国一流的高铁综合实训基地,拥有与铁路正线对接的1200米线路和2个车站的国内首家真实设备、仿真运行的高铁教学站场,极大地提升了学校教学、培训、鉴定、研发和服务的水平。另外,该学院与南京地铁总公司联合成立的全国首家“地铁学院”,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的设备制造和人才培训提供了宝贵经验。

(五)深入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

科技创新型城市大多遵循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积极鼓励原创,另一方面则进一步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或“微创新”,重视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随着南京市于2012年颁布“科技九条”及其实施细则,高职院校科技人员创业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从而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业热情。经过两年的实践,就南京高职院校而言,已基本解决了研究与市场开发脱节问题,绝大部分科研成果可以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知识产权,但就地转化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同时我们也发现,本地企业吸纳高校科研成果积极性还不够高,企业运用科技成果能力不够强,需要把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作用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篇5:高职院校发展与地方新农村建设

一、地方新农村建设需要高职院校“有所作为”

1.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批职业技术型各类人才

目前,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仍然落后, 人口的文化科学素质仍然不高。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提供的数字表明: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 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农村劳动力中, 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9.1%, 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只占5%。留在农村和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大多数文化技术素质偏低, 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相适应。农村对教育的需求仍然是大量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型农民和基层职业技术人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是一个伴随着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需要大量学有所长、专业技能过硬、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人才和新农村的建设者。而高职院校具备培养这些人才和建设者的能力。同时, 面对城市巨大的就业竞争和压力, 新农村的广阔发展空间无疑给高职院校的兴盛带来了福音。

第一, 新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给钱、给物, 不如给个好干部。农村需要知识、需要更新发展观念、需要赶上时代的步伐、需要大学生帮助他们改变落后的面貌。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更适合农村发展的需要, 在农村更有用武之地, 可得到充分发挥, 同时经济收益也不错。第二, 农村城镇化需要大量建设人才。新农村的建设过程, 同时也是农村的城镇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人才是推动其发展的原动力。高职院校每年都可以提供大批人才, 还可以持续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的人才, 面向新农村, 同时为高职学生的就业找到了新的渠道。第三, 农业产业化、现代化需要大量建设人才。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生产方式中, 生产基地建设是大规模、机械化、集约化生产, 要求人员素质水平高、机械化水平高、经营管理规范化, 而原先的农民肯定难以适应这种科技形势的要求。这一系列的生产建设需要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 高职院校可以把这种形势作为自己的发展机遇。第四,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需要培训。城镇化建设必定促使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不断促进农民学习新文化、新技能、新观念, 不断提高农民素质, 逐步培养出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让农民真正成为发展生产、建设新农村的主体, 才能建设新农村。这同样带给了高职院校发展的巨大空间。

2.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技术及合适的项目

新农村建设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适合当地发展的实用技术, 这对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需要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 需要适合当地发展的项目,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 要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为其发展出谋划策, 充当好助手。高职院校在搞好日常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 要花一定时间进行科研, 做到产学研相结合。

3.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力提高精神文明

大力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精神文明程度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许多地方只注重表面的东西, 注重统一规划村庄建设, 而忽视文化建设, 忽视精神文明建设。这就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高职院校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做出自己的贡献。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农民的民主管理意识淡薄, 也需要大力加强。

二、高职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作为”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上说, 当前, 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一个举国推进、大力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制造业, 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要靠职业教育;提高就业率, 消除贫困, 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也要靠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的人才主体还要靠职业教育培养;中国的城镇化, 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提高农民工就业水平, 职业教育更起到了关键作用。因而, 高职院校将“大有作为”, 尤其在地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能发挥自身优势。

1. 高职院校是新农村技术革命、技术产品开发的摇篮高职院校走的是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高职院校

有专门从事技术开发与运用的科研人员, 这些研究人员与时俱进, 针对市场需要进行技术革命, 开拓新的技术领域, 同时把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 把新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 学生对农村的生活状况及农村的需求了解最为深刻, 他们能够建议和参与开拓农村市场的技术产品;他们能够吃苦耐劳, 大部分愿意回到农村, 为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肯动脑筋, 改进和设计出适应农村需要的产品和技术。

2. 高职院校是民工和新型农民、社会和企业的培训基地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全面进行, 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参与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必要提升综合素质, 才能适应城镇发展的需要。通过技能和素质的培养, 他们才能融入城镇市民群, 从而从根本上加快城镇化与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推进农业产业化, 加强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各个环节的管理, 树立良好的信誉度, 这一系列工作的要求是老式农民难以胜任的, 我们要培养新型农民。有知识、有技能、有素养的新型农民才能成为新农村的建设者。社会和企业需要不断更新专业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高职院校可以整合自己的教学资源担当这一重任, 同时也可为自己的发展拓宽新的领域。

3. 高职学生是新型技术的驾驭者

与普通高校相比较而言, 高职院校学生虽然理论功底比不上普通高校的学生, 但是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比普通高校学生强。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造就新型的技术人员, 其专业设置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边上理论课边进行实训, 用理论指导实践, 再用实践提升理论。高职院校学生应更加贴近实际, 面向运用, 而这种特点对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建设所需是十分有利的。同时高职院校学生又是新型的有着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劳动大军、建设大军, 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支巨大力量,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三、练好内功, 加快发展, 充分发挥其“有所为”

高职院校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差距。高职教育要开拓新农村市场, 要着力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 把新农村建设的落实和高职院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实现双赢。为此, 高职院校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更新办学理念, 坚定服务宗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高职院校发展面向新农村, 应该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 从而找准自己的努力方向, 以此明确办学指导思想。高职院校应坚定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宗旨:一方面,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为其培养人才, 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 根据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为其提供技术指导和为其提供所需的发展项目, 积极参与当地的新农村建设, 在当地的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 积极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做好服务工作。

2. 创立和亮出服务新农村的特色品牌专业

高职院校的发展须有自己的特色学科与品牌专业, 才能保证其对生源的吸引力, 在招生和就业中处于有利地位。高职院校应按照市场和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职业能力突出, 发展潜力大, 创新能力强, 综合素质高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发挥人才、技术集聚优势, 以自己的品牌为说服力, 积极投身当地的新农村建设。

3. 重视“双师型”队伍建设,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

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千万技术应用型人才, 因此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要有一批既有知识又懂技术的高级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要经常让教师深入工厂车间和农村田间地头学习技术和了解社会和农民的需求;教师要经常充电, 勤于学习, 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只有这样, 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被社会接受, 才能受到社会的欢迎, 才能真正服务于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同时学校还可以聘请当地企业和农村的技术人才来学校任教, 将实用的技术和知识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学到的技术和知识更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服务。教师在教学之余, 还要积极投身于搞科研,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确定科研项目, 研究出来的项目能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校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 要积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

4. 配合政府部门对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宣传

高职院校要积极寻求新闻媒体的支持, 大力宣传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 牢固树立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 宣传每个技能劳动者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组成力量, 宣传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渴求, 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广阔发展前景, 宣传新农村的就业优势。高职院校要充分肯定和鼓励高技能人才的创造性劳动, 让青年学生和技能劳动者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认识到自己前途光明, 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摘要:本文从新农村建设需要高职院校“有所作为”、高职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作为”、高职院校要练好内功“有所为”等三个方面论述高职院校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农村建设,“有所为”

参考文献

[1]伍慧玲.面向新农村——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新视野[N].中国教育报, 2006-4-22.

[2]吴启迪.吴启迪强调:职业教育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N].中国教育报, 2006-9-23.

[3]大力发展农村职教服务新农村建设——访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黄尧[N].中国教育报, 2007-3-10.

上一篇: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下一篇:车间设备管理考核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