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思考

2022-10-22

电子商务专业是复合型专业。目前, 部分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过于强调全面, 想把学生培养成既懂“电子”又懂“商务”的复合型人才, 问题是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 同时兼顾两个方面可能会造成学生没有“专长”。因此, 在电子商务办学过程中, 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电子商务专业应该以商务为主还是以电子为主?对于高职类专科院校而言, 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专业特点、资源优势、办学层次等实际情况, 结合行业和区域经济所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 积极实践, 探索适合自己院校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自2001年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以来, 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实训等环节进行了探索, 本人在此就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发表自己的看法:

1 恰当定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

1.1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层次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层次, 如图1所示, 从实务层、实施层、到策划、决策层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可以看出来, 人才数量越往上越少。

实务层是指一个电子商务项目运营中的实务操作层次。实施层是指电子商务项目的实施过程, 在这个层次中, 具备项目实施能力是主要要求。策划、决策层, 是指能够根据环境和企业的具体条件策划其电子商务规划, 并能在辅助论证、决策重大项目问题。比如采用何种支付方式、何种配送方式。

在以上层次中, 第三个层次要求素质较高, 要求具有丰富的经验、良好的协调能力和深厚的技术背景。因此, 作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学生应着眼于前二个层次, 即电子商务营销与应用, 电子商务维护及实施。

1.2 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

国家有关部门对电子商务师的职业定义为:电子商务师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商务活动或相关工作的人员, 即融I T与商务于一身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电子商务师必须具备综合的能力, 也就是说既要具备一定的IT技术, 又要掌握良好的商务运作能力, 其中包括电子商务操作能力、网站建设 (非技术性建设) 与维护能力、商务信息分析处理能力、网络营销能力、丰富的商务知识和系统规划等方面的能力。

所以对高职院校而言, 应该以应用型电子商务经营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 着力培养具有坚实的经济管理与现代商务管理理论基础, 掌握先进的信息科学理论与技术方法, 具有使用网络开展商务活动的职业岗位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使学生一毕业就能适应职业技术岗位的需要, 做到“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

2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通过调研了解到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结构如下:首先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要涵盖一定的人文知识、文化基本知识、电子商务专业基础知识和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其次, 素质结构上强调高职学生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较高的职业道德、强烈的创业精神和良好的身心素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应具备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应有的能力, 这种能力由一般能力和核心能力组成, 一般能力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英语汇阅读能力和新技术学习能力, 核心能力包括市场营销技能、商务策划技能、电子商务网络运用技能和电子商务网络维护技能。

3 基于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核心技能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核心技能的具体要求及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 打破学科体系, 构建知识模块。使教学进程合理化, 使部分课程实现综合化。

知识模块由基础知识模块、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专业知识模块、技能训练模块和选修课模块组成, 反映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规格的需要。基础知识模块由思想政治法律、体育与健康、应用数学、美术欣赏及实用英语构成;专业基础知识模块由经济法、会计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电子商务基础、网络营销及网页设计构成;专业知识模块由企业经营管理、项目管理、C R M、E R P、S C M与电子商务网络维护构成;技能训练模块由会计电算化实习、网络营销模拟实习、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电子商务网络实习与数据库实训构成;选修课模块由应用文写作和演讲与口才构成。

4 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4.1 改革现有的建立在以知识系统性为特征的学科体系基础上的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转变为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的内容, 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的理论知识, 并发展职业能力

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模块化, 课程内容根据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拼装搭建, 突出职业性。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项目课程, 以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获得了专业的技能, 同时也得到了在完成工作任务时所应具备的沟通能力、团队精神、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等软性职业能力的培养。

4.2 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区域经济内的企业的实际需求, 为电子商务学科设计专业方向, 可以结合传统行业细分, 比如, 医药电子商务、媒体电子商务、汽车电子商务、地产电子商务等

专业方向要围绕特定行业的企业对电子商务的需求专门设计。高校学生可以在学习期间努力将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专业知识积累、电子商务应用技能向该行业看齐。毕业生最起码在行业知识、行业电子商务应用方面具有丰富的积累及极强的感性认识, 初次就业当然没有太大难度。当然, 行业的选择应遵循宽窄适当、前景看好的原则。

4.3 重视校内实训教学, 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加强毕业实习

4.3.1 加强校内实训环节建设

现有很多高校都意识到学生普通缺乏技能训练这个问题, 推出了电子商务实验室系统, 供学生模拟练习, 将信息技术类与商务管理类课程有机融合。在牢固把握知识的前提下, 要求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 自己拟定实验方案, 参与企业实际工作并独立完成整个电子商务专业体系的理解、掌握与运用。

增加实验课的比重, 目前,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实验课和理论课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1, 部分课程已经实现了完全实验室教学。在教学手段上完全实现了多媒体教学, 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增强了课程的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同时, 专业教师积极开发建设课件资源, 充分利用网上资源, 开发网上课堂, 引导学生自学, 在授课中能够结合商务活动中的典型案例讲授相关课程。这样将两方面课程融合起来, 使学生真正掌握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运作技能。

4.3.2 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走工学结合道路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经过积极争取, 电子商务专业与阿里巴巴 (中国) 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的龙头企业, 建立了长期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生通过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 可获得参与实际锻炼的机会,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此外,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拟与金蝶软件 (中国) 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合作建设“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系统实训教学中心暨金蝶软件 (中国) 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杭州客户培训中心”。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暨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项目建设为契机, 依托企业的技术背景与实力, 开展实践实训环节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等项目的合作。共同开展面向学生的认证培训、技能大赛、奖学金、优秀学生就业推荐、培训联盟等实践实训项目, 并提供和教学相关的课件、教材、课程大纲、考试系统等支持。同时双方将联合组织社会培训, 共同创造经济效益。

4.3.3 把毕业设计作为重要的实训环节

对于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 应把“毕业设计”作为重要的实训环节毕业实习来完成, 并计算学分。为了保障毕业实习的顺利进行, 指导老师应在前期检查设计思路的正确性, 中期检查工作进度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后期检查完成情况。论文选题忌假、大、空, 应与实习企业、实习企业所在行业或所属地域的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问题结合起来, 如:零售行业网站的“网上书店设计方案”、商家对商家的“建材企业网上采购管理方案”;亦可针对某方面的具体应用, 如:网上商务谈判桌设计、网络仓库管理等, 确保毕业设计是对三年所学内容的一次综合性实践。

4.4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强调双师型队伍的“双构成”, 即“校院教师+业界人士”的专兼结合模式;对于院内教师则要求需具有“双能力”, 即“授课能力+实践能力”。

由于教师本身很少参与商业企业的实际运作管理, 案例来源、案例讨论、创业指导、实习指导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为此, 首先应激发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 引导教师向商务与技术结合的方向开展课题研究、组织教学内容及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其次, 鼓励专业教师去电子商务企业兼职、挂职, 甚至鼓励教师自己去创办电子商务公司, 以期获得实际的经验材料;再次, 在教学中引进企业人员, 通过一线实战经验的传授, 缩短高校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尤其建议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加入企业家或个人商人口述的案例分析。

总之, 高职教育应该根据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特点,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强化“零适应期”的教学理念, 根据课程理论体系延伸出的若干专业方向构建相对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才能培养出职业特征鲜明的、受市场欢迎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摘要:在明确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 就该专业建设如何使人才培养更符合社会的要求提出了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段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机会[J].电子商务世界, 2006 (04) .

[2] 张国健, 刘秀荣.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09) .

[3] 杨松茂.关于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468.

上一篇:宫颈癌高危因素及检测的研究进展下一篇:大数据时代的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