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是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小说

2024-04-30

铸剑是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小说(共1篇)

篇1:铸剑是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小说

读鲁迅小说《铸剑》后感

读完鲁迅的小说《铸剑》以后,第一个感觉是,鲁迅的文章是一如既往的深奥,难读。但在经过多次地去研读,以及对这篇小说的写作背景加以了解后,便又被他的精心构思,以及浓烈的情感所折服了。

在这篇小说里,一开始描写的场景是主人公眉间尺在面对老鼠时的软弱。对着夜夜扰他清梦的老鼠,他却未能痛快地去回击。随后,眉间尺的母亲出场了,道出了她对于儿子能不能报复仇的担忧。虽然眉间尺说他会改过,但这还是让我们读者在心里捏了一把汗,到底眉间尺能不能完成复仇呢?故事的结局又会怎么样呢?眉间尺挖出了那把雄剑,背着它便要到宫里面报仇去了。在路上,他怕剑过于锋利,会伤及无辜,便一路小心,但他还是不小心摔倒了,还压到了“干瘪脸少年”。在他担心伤到人的时候,反而被“干瘪脸少年”勒索。面对这样的状况,眉间尺根本不懂得怎样去解决。这时,我们的心里也许会想,没等眉间尺接近王,他便会因为一些小人以及小事给折磨死了。也是在这个时候,事情有了转机,一个“黑色的人”过来了,而且很利索的为他解决了这件事情。而这也便成了整个复仇计划的转机。“黑色的人”即宴之敖者提出要帮他报仇。但是条件却是要用眉间尺的剑以及头颅。这很不可思议,但眉间尺却毫不犹豫地割下了自己的脑袋。这是怎样的一种信任与勇气!眉间尺作为一名复仇者,由原来的软弱变为了坚强与果敢。为了报仇,他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

事情发展得很顺利,宴之敖者顺利地进入了王宫,接近了王。最后在鼎里面,眼看眉间尺的头颅未能把王杀死,宴之敖者便把自己的 1

脑袋割下,到鼎里和眉间尺的头颅一同对付王,终于战胜了王。大仇在此时得报了。可是眉间尺和宴之敖者都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如果说眉间尺愿意付出生命来复仇是在情理之中的,可是宴之敖者的付出却是最让人费解的。但如果我们联系到“宴之敖者”是作者写这篇小说之前曾经用过的笔名,我们就可以理解了。而且,在古代本来就存在于这样的一种侠士,只为打抱不平,只为打击让人看不惯的行为恶人,至于生命,在他们眼里已经是不足为重了。所以,宴之敖者的这种行为是理可以理解的,因为每一种人,都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念。

剑伴随着复仇,一直贯穿于这篇小说,但我们似乎并没有看到它发挥重大战斗作用,它只是用于割下几个人的头颅然后让头颅互相撕咬而已。这是别的剑也可以为完成的任务,但是在一开始的时候,鲁迅先生对于这把剑是有颇多描写的,让人觉得只有这样的神器才可以战胜王。但最后好像并没有展现出那把剑的威力,还是它已经展现了呢?这是鲁迅先生的刻意安排还是不小心忽略的呢?这还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

鲁迅先生写作这篇小说目的也许是单一地为了表达他对当局政治的愤怒之情,恨不得把统治者的血肉都吃光的强烈复仇的情感,但他在无意中还表达了更丰富的情感。这一点,他是通过对一些看起来无关重要的人的不经意表露出来的行为以及动作来表达的。比如大臣、妃子们,他们在看到宴之敖者把王的脑袋割下后没有丝毫的慌张,反而是一副等着看戏的样。还有在举行葬礼的时候,民众的麻木反应,都会让人觉得无语。最后让人感到讽刺的是,眉间尺和宴之敖者的头

颅和王的已经分不开了,和王享受一样的祭礼,接受万民的膜拜。小说最后的描写是颇为耐人寻味的,在王下葬经过城里的道时,后面是王后和许多妃子的车,百姓看她们,她们也在看着百姓,但哭着。此后是大臣,太监,侏儒等辈,都装着哀戚的颜色。只是百姓已经不看他们,连行列也挤得乱七八糟,不成样子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大臣与妃子们的虚伪,也看到了百姓的看客心态。王死的这件事情与他们并无多大相关,他们要做的只是走一下过场而已。民众的麻木呢?这也不就从侧面反映出王的平日所作所为并不得人心么?“几个义民很忠愤,咽着泪,怕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然而也无法可施。”这句话显示的恐怕不是对王的忠诚,而是对于眉间尺和宴之敖者可以享受王一样的葬礼的深深嫉妒,对于跟自己一样平凡的人却有不同的待遇的愤怒,是一种见不得别人好的心理,这是一种扭曲的变态心理。

小说的最后没有提到眉间尺的母亲对于报仇了的反应,而是写了一些“无关人士”的各种表态,其中的深意,还需要我们读者去细细体会。

上一篇:预科班大学有哪些学校三本下一篇:产品质保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