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分教学设计(第2课时)

2024-04-23

通分教学设计(第2课时)(精选8篇)

篇1:通分教学设计(第2课时)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第一课时 通分

(一)一 教学内容 通分

(一)教材第93 页的内容及第95 页练习十八的第1 题。二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掌握,并学会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三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2 .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算理。四 教具准备

每人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世界地图一幅。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 . 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2 . 与,哪个大,为什么?

(二)教学实施 .出示例3。(出示世界地图)你知道地球上是陆地多还是海洋多吗?(学生观察图进行判断)

再出示条件:陆地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2 .放手让学生自己根据条件比较。学生互相交流方法、结果及理由。3.小结:要比较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谁大,就是要比较 和 的大小。因为 表示把地球总面积看作单位“l ",把单位“l ”平均分成10份,陆地面积是这样的3 份,海洋面积是这样的7 份,所以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也可以这样想: 是3 个,是7 个,7 个 大于3 个,所以 大于。.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 ○ ○ 学生独立完成,口答结果。

提问:以上各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同分母分数如何比较大小?(学生归纳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小结: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5.再出示: ○ ○ ○ 学生尝试比较上面各组分数的大小。6 .请学生汇报自己比较的结果及理由。

以 和 为例,学生可以用分数单位的大小推出:因为 < 所以3个 小于3个。也可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进行比较或画图来比较。.提问:以上各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分子相同的分数如何比较大小?(学生试着归纳)

小结: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比较大。8 .完成教材第95 页练习十八的第1 题。

学生独立填在教材上,口头叙述结果及依据,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这几组分数的大小,巩固分母相同和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三)思维训练

l.在 < <,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整数? .小明、小刚、小亮和小红四人分别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两天后,他们各看了这本书的、、和。他们谁看得多?按照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起来。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在三年级学习比较分子是1 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的基础上,研究了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问题,并且得出了结论: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比较小。

后记:

第二课时 通分

(二)一 教学内容 通分

(二)教材第94 页的内容及第95、96 页练习十八的第2 一10 题。二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三 重点难点

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四 教具准备 投影。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口答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和8 7 和8 9 和18 和24 8 和12 4 和9 2 .填空。

= = = = .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 ○ ○ ○ 提问:分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分子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4。

提问: 和 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 像这样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2 .学生思考并回答。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思路:(1)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2)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老师指出:这两种思路,都能把新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问题,都是可以的。今天,我们重点研究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我们把几个分数的相同分母叫做公分母。提问:(1)用什么数做公分母?

(2)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4 .请学生汇报解答过程。

(1)先求出 和 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是20,用20做公分母。(2)= = = =

提问:根据是什么?(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要把 的分母变成20,就要乘4 ;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2也要乘4;要把 的分母变成20,就要乘5,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1 也要乘5。)

指出: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板书课题:通分)

提问:你能说一说怎样通分吗?(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

5.小结;通分时,先求出原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再看原来分数的分母变成公分母要乘上几,分子也要乘上相同的数。

提问:为什么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用其他较大的公倍数作公分母可以吗? 6 .在通分的基础上,比较 与 的大小,让学生完整写出例4的比较过程。提问:还能用什么方法比较 与 大小?学生还可以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或与“1 ”进行比较。(1)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

= = 因为 >,所以 >。(2)与“1 ”比较:

1-= 1-= 因为 <,所以 >。7 .完成教材第94 页的“做一做”。

(l)让学生先观察,怎样求每组两个分数的公分母,然后分别口答出公分母是多少?(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完成教材第95 页练习十八的第2 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方法。.完成教材第95 页练习十八的第3 题。

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将这些分数与 比较,看谁选择的方法丁算得又对又快。10 .完成教材第95、96 页练习十八的第4 一8 题。学生独立完成,应用分数大小比较解决实际问题。.学有余力的学生试着完成教材第96 页练习十八的第9、10 题。

(三)思维训练

你能写出几个比 大而比 小的分数吗? 你能写出几个比 小而比 大的分数吗? 3 .请你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分数。(l)大于 并且小于 ;(2)分母是两位数质数;(3).分子是一位数质数。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叫通分和通分的方法。注意通分时,要先观察原分数的分母,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还要掌握如何通过通分,比较分母、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并能运用比较大小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篇2:通分教学设计(第2课时)

学校:******

授课教师:***

一、教学内容

用通分来比较分数的大小的方法(教材第73~74页例4、例5、及75页练习十八的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并能熟练地,快速地比较。

2.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概念,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把两个分数进行通分。

3.能运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4.经历探索活动,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三、重点难点

1.掌握通分的方法。

2.能很快地看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熟练灵活地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提问:1.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与,哪个大,为什么?

教师: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今天,我们来探究一种新的方法,可以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1.出示教材第73页例4。(出示世界地图)你知道地球上的陆地多还是海洋多吗?(学生观察图进行判断)

再出示条件:陆地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海洋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

(1)放手让学生根据条件自己比较,学生相互交流方法、结果及理由。

(2)小结:要比较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谁大,就是要比较和的大小。是3个,是7个,所以大于。

(3)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口答结果。

提问:以上各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同分母分数如何比较大小?

(学生归纳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小结: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4)再出示:

学生尝试比较上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5)请学生汇报自己比较的结果及理由。

以和为例,学生可以用分数单位的大小推出;因为<,所以3个小于3个。

提问:以上各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分子相同的分数如何比较大小?

小结: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比较大,分母大的比较小。

【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74页例5。

(1)提问:和这两个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像这样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学生思考并回答,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思路:

一种是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一种是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

教师指出:这两种思路,都能把新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问题。都是可以的,今天我们重点研究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我们把几个分数的相同分母叫做公分母。

(2)教师提问:用什么数做公分母?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请学生汇报解答过程。

先求出和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是20,用20作公分母。

板书:

(4)教师提问:根据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师指出: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板书: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

(5)教师提问:你能说一说怎样通分吗?(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

小结:通分时,先求出原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再看原来分数的分母变成公分母要乘上几,分子也要乘上相同的数,提问:为什么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用其他较大的公倍数作公分母可以吗?

(6)在通分的基础上,比较和的大小,让学生完整写出例4的比较过程。

3.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3页的“做一做”。

判断时要求学生说出根据。

(2)完成教材第74页“做一做”。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75页练习十八的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五、板书设计

通分

例3:

例4:

篇3:通分教学设计(第2课时)

关键词:教学,设计,实施,改进

2013 年5 月, 笔者有幸被人教社邀请参与教师教学用书示范课的录制, 课题是变量与函数 (第2 课时) ———函数的概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通过设计、实施、反思、改进的几次反复循环, 在人教社专家的指导下, 不断优化教学设计。这一过程虽然过去两年, 仍历历在目, 感悟良多, 受益匪浅。

一、初步设计, 教学尝试

(一)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引言:万物皆变, 但变化往往是有规律的, 在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中, 往往蕴含着量的变化。利用变量描述变化规律, 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 是把握规律的需要。那么实际问题中, 一个变量数值的变化, 是怎样影响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呢?这就是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通过引言教学提出本课需要研究的问题, 激发学习兴趣, 引起合理的选择性注意, 起先行组织者作用。

(二) 合作探究, 形成概念

1. 分析变化, 初步概括

问题1:下列问题中, 其中一个变量的变化怎样影响另一个变量的变化?

(1) 汽车以60 千米/ 时的速度匀速行驶, 行驶的时间为t小时, 行驶的里程为s千米。

(2) 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 元, 设某场电影售出x张票, 票房收入为y元。

(3) 圆形水波慢慢地扩大, 在这一过程中, 圆的半径为r, 面积为S。

(4) 用10 m长的绳子围一个矩形, 当矩形的一边长为x, 它的邻边长为y。

追问1:先来分析问题1 中的 (1) 问, 当汽车行驶时间t分别取1, 2, 3, 4, 5 时, 行驶里程s的数值分别是多少?

师生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列表计算。

追问2:能说说变化过程中时间t的变化怎样影响路程s吗?能列式表示这种关系吗?

师生活动2:共同分析, 有两个变量s, t;当t的数值取定后, s的值有且只有一个;s与t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s = 60t。

追问3:对于问题1 中的 (2) (3) (4) 问中的两个变量关系, 能进行类似的分析吗?

师生活动3:分小组活动, 每组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参照问题 (1) 的方法分析问题 (2) (3) (4) 中的变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教师深入小组进行指导, 然后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问题1 中的 (2) (3) (4) 问中的变量关系如下: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共同讨论, 分析问题1 中的 (1) 问中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 学生独立进行问题1 问中的 (2) (3) (4) 问中变量之间对应关系的分析, 为发现这些对应关系的共同特征, 实现函数概念的第一次概括提供归纳的样例。

2. 归纳共性, 详细概括

问题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些问题中变量之间关系的共同特点吗?试一试!

师生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有两个变量, 当一个变量的取定一个值时, 另一个变量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比如由s = 60t, 当t = 1, 2, 3 时能分别求出s的值。

【设计意图】 对能用解析式表示的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共同特征进行初步概括。

3. 观察思考, 再次概括

问题3:下面是我国大陆地区人口若干年份的人口统计表, 年份和人口数可以分别记作两个变量x和y, 对于表中的每一个确定的年份x, 都对应着一个确定的人口数y吗?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写出年份与人口数的对应关系, 体会用表格也可以由一个变量的值确定出另一个相关变量的值。

【设计意图】 让学生感受到由一个变量的值确定出另一个变量的唯一值不一定要通过公式来计算, 可以查表确定, 突出函数的本质属性, 剥离无关属性。

问题4:图4 是北京某天的气温变化图, 你能分别说出9:00, 10:00, 13:00 的气温吗?

师生活动:教师在网上打开天气预报页面, 引导学生阅读气温变化图, 体会根据时温图可以根据时间确定气温数值, 这也是变量之间的单值对应关系。

追问:一天中, 当时间确定时, 气温的数值是否也是唯一确定的?这个问题中, 能用公式求出某时刻的气温吗?

【设计意图】 让学生体会图象也可以反映变量之间的单值对应关系, 由一个变量的值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值, 不一定要通过公式计算。

问题5:在实际问题中的两个变量之间关系, 当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 既有通过公式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唯一的值, 又有通过对应表格确定另一变量唯一的值, 还可以通过图象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唯一的值。综合这些现象, 你能归纳出上面所有实例中的变量之间关系的共同特点吗?请大家讨论。

师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 归纳出如下结论:有两个变量, 当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 另一个变量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

教师与学生一起概括出函数概念:一般地,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 如果有两个变量x和y, 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 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 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 y是x的函数。

追问:请结合问题1 中的 (2) 问说说函数定义中“变化”“对应”“唯一确定”的含义。

师生活动: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 并顺势带出“函数值”的概念, 即如果当x = a时, 对应的y = b, 那么b叫作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

【设计意图】 在前面分步概括的基础上, 概括出三类不同表现形式的变量对应关系的共同特征, 形成函数概念。

(三) 初步辨析, 了解概念

下列问题中哪些是自变量?哪些是自变量的函数?试写出用自变量表示函数的式子。

(1) 每分钟向一水池注水0.1 m3, 注水量y (m3) 随注水时间x (分) 的变化而变化。

(2) 改变正方形的边长x, 正方形的面积S随之变化。

(3) 某汽车加满油后在高速公路上行驶, 耗油量为每0.07L/km, 汽车行驶的公里数为x km, 油箱中剩下的汽油量为y L。

【设计意图】 形成函数概念后, 及时进行概念辨析。

(四) 综合应用, 深化理解

图5 是一只蚂蚁在墙上爬行的路线图, 请问: (1) 蚂蚁离地的高度h是离起点的水平距离的函数吗?为什么?

(2) 请举出一个函数的实例。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个别指导, 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设计意图】 巩固函数的概念。

(五) 回顾总结, 反思提升

通过本课学习, 你对函数有什么认识?

(1) 请举例说明什么是函数。

(2) 请结合实例说说你对函数定义中“当变量x每一个确定的值, 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的认识。

【设计意图】 问题 (1) 引导学生回顾函数概念, 问题 (2) 引导学生再次理解函数概念中的单值对应关系及确定对应关系方法 (式子、表格、图象) 。

二、实践反思, 改进设计

通过试教, 发现一些教学片断中存在问题, 并在课后进行设计改进, 再进行改进后的设计的教学方案的实施, 直到满意为止。

教学片断1

按原先引入, 与上一节引入有点重复, 显得拖沓冗长, 冲淡本节的研究主题, 学生缺乏兴趣, 不能较好达到事先的设计意图。

改为:通过上一节的学习, 我们体会到万物皆变, 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往往蕴含着量的变化, 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 是把握变化规律的关键。

如此改变, 简洁明了, 学生很快进入本节主题。

教学片断2

教师提出追问1 时, 学生缺乏计算表格中数值的目的性, 是教师让计算而计算, 没有传达为什么要去计算, 因此学生就不够主动, 又觉得太过简单, 教学意图不够明确。

改为: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变化过程 (1) 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变化过程 (1) 的分析中, 首先引导学生得出, 有两个变量t, s并且s随着t的变化而变化。

师:s与t存在怎样的关系?

生1:s=60t。

生2:s随着t的变化而变化。

师追问:s是怎样随着t的具体变化而变化呢?

学生深思无语……

师:具体的变化而变化, 不妨计算具体的数值而进行观察思考。

学生点头表示赞同。

师生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列表计算。

师生活动2:共同分析, 有两个变量s, t;当t的数值取定后, s的值有一个且只有一个。

师生活动3:引导学生对变化过程 (2) (3) (4) 进行类似于变化过程 (1) 的变量关系分析, 并得到如下结论。

以上改变, 学生自然而然进行本节重点内容的研究, 教学显得流畅, 学生投入程度高, 能初步体会函数的“对应”关系。

教学片断3

问题3 的给出, 学生参与度较低, 难以引起对材料的兴趣与共鸣。

改为:下面是我国体育代表团在第23 ~ 30 届夏季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统计表。把届数和金牌数分别记作两个变量x和y, 对于表中的每一个确定的届数, 都对应着一个确定的金牌数y吗?

引导学生说出届数与金牌数的对应关系, 体会用表格也可以由一个变量的值确定出另一个相关变量的值。

追问:根据表格可以由一个变量的值确定出另一个相关变量的唯一的值, 这里有没有确定另一相关变量值的计算公式?

把原问题3 的材料改为概念辨析练习题。这样的改变, 学生对材料有熟悉感和亲切感, 学生参与度较高, 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与研究, 同时丰富辨析的形式, 可谓一举两得。

教学片断4

综合应用, 深化理解的练习1, 增加追问:反过来, t是h的函数吗?为什么?

为此学生展开争论分析,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进一步进行函数概念辨析, 深化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针对上述教学尝试中出现的问题, 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后, 基本形成了贯穿函数概念的背景、概念概括、概念形成、概念辨析与应用等核心认知过程的自然合理的思考线索:提出问题—样例研究—初步概括—样例泛化—再次概括, 形成概念—概念辨别和应用。

三、体会和思考

(一) 利用适当的情境和问题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数学是抽象的, 创设适当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抽象的数学, 激发学习兴趣。但是, 情境是为学习服务的, 要用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数学本质问题, 这更重要。在函数概念引入上, 教材列举的例子素材是丰富的, 又贴近学生的生活, 这样易于学生对问题情境产生亲切感, 能较快地进入研究问题的学习状态。而进入研究状态后, 仅仅停留在对问题情境的亲切感是远远不够的,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首先要对内容形成过程有本质的理解, 才能设计好教学过程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列举的问题既有整体性又有知识形成过程的层次性, 从表象上看它包含着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从本质上看它蕴含着函数概念的两次抽象与概括过程, 同时这两次抽象过程比较符合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学生熟悉的关系式到表格和图象, 最后剥离概念的非本质属性, 概括出函数概念最本质的属性:单值对应关系。

问题的合理性影响着学生的数学思考。例如, 问题中若只是让学生跟着教师列表填表, 则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填表, 填表说明什么, 也无法让学生充分感悟“单值对应”, 而引导学生观察变化过程, 用式子表示变量关系, 提出问题“变量t变化是怎样影响变量s的变化的”, 引导学生关注变量之间的联动性。在此基础上, 确定变量t的值, 求s的值, 发现能求出s的值, 并且只能求出一个s的值。这样, 学生知道了填表的目的是从具体取值中看变量之间是怎样影响的, 从而从定性到定量地认识变量之间的单值对应关系。

(二) 尊重认知规律, 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活动

函数概念的本质是体现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学生的认知是从具体到抽象, 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过程。因为小学的基础知识, 进入初中后又进行了大量的代数学习, 所以学生对数量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学生对函数的了解往往从式子开始, 在开始渗透对应关系时, 先从关系式开始, 比如s = 60t, 而不是先列表格, 然而学生还是不会明确其中的含义, 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要从列表格去感受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进而通过图象进一步感悟函数的本质属性, 这样课堂设计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能较好地把握函数的含义。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因此需要不断从实践中去改进与完善, 在反思中提高, 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内容本身的含义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而去有效实施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实践—反思—改进”的教学实践反思改进的行动研究, 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事实上, 经历了这一过程, 使笔者本人对函数本质的认识更深入, 更深刻地体会到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师是设计有价值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画风》(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3.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到事情要善于思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文中小朋友“画风”的情景,让学生从中感悟,学会“画风”。

2.让学生通过读、画,发挥自己的想象去“画风”,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2.在教学中生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到事情要善于思考。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出个谜语让你们猜一猜。

(看不见,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水儿见它皱眉,云儿见它让路。)

(学生猜谜语。)

你知道哪些有关风的词语或句子呢,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

(春风拂面、和风细雨、暴风骤雨、寒风刺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你们知道的真多!风姑娘都迫不及待地跑来和我们打招呼呢!大家听一听!(播放风的声音)是呀,风可以听到,感受到,可以唱出来,说出来,可是,风可以画出来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画风》

【设计意图:以谜语导入新课,并针对课题进行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继续进行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复习生字,巩固旧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生字的时候,认识了三位新朋友,你们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把他们请出来吧!(出示图片:宋涛、陈丹、赵小艺)今天这三位小朋友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词语朋友呢,看看有哪位同学可以来读一读?

(指名读词语)出示:乌云、旗杆、雨丝、斜斜的、忽然、眨眼、转动、呼呼的

学生开火车练读词语。(注意易读错的字)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以文中的小朋友带来的生字词语朋友的形式,进行开火车练读,使枯燥无味的读生字变得更加有趣,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巩固生字词。】

(三)学习课文,理解感悟

1.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把风给画出来的呢?

2.小组讨论,用波浪线标出三个人画风的句子。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3.学习赵小艺画风的句子。

有谁来告诉大家,你找到了谁画风的句子?(点名回答)

板书:赵小艺——旗子飘动(画)

你找的真准确,大家看,(开窗)流动红旗随风轻轻地飘着,好像也在夸奖我们呢!赵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她的心情怎么样呢?(高兴、自豪)那谁愿意来当聪明的小艺,用高兴自豪的语气来读读这段呢?(点名读)刚才小艺读得多自信呐!

我们从宋涛的话中可以知道,赵小艺画出了风,是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我们再来说说,还有谁把风给画出来了?

4.学习宋丹画风的句子。

原来是宋丹不甘示弱,有谁找到了宋丹画风的句子吗?(指名朗读)

板书:宋丹——小树弯腰 (画)

瞧!小树正在风中点头弯腰呢!多可爱啊!老师都忍不住想要读一读了呢!现在请大家站起来,想象自己是一棵小树,听老师读,你们来做动作。

(师范读,合作表演)

5.学习宋涛画风的句子。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小男生宋涛是怎么画风的呢?(指名朗读)

我找一位同学来当宋涛,到黑板上来画一画!(请生上台)我们轻轻地读,他来画。

(生齐读,指名画)

你画的真不错!同学们你们看,太阳公公悄悄地躲起来了,天边飘来了几朵乌云,不一会儿,小雨点们就一个接一个地跳了下来,形成了细细的雨丝,可是为什么雨丝会是斜的呢?(有风)

板书:宋涛——雨丝斜下

斜斜的雨丝好像一幅帘子挂在空中,多美啊!请漂亮的小女生们一起来读读这段吧!(女生读)

读的真好听,现在三位小朋友都把风给画出来了,画完了吗?有谁又画出了风吗?

6.学习赵小艺第二次画风的句子。

赵小艺真爱动脑筋,她又画出了风,有哪位同学来读读赵小艺第二次画风的句子?

(指名读)原来啊,赵小艺又画了个风车,我们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有风呢?(转字)

板书:赵小艺——风车转动

风一吹,风车立刻就转起来了,多神奇啊!课文中风车转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大家能模仿一下吗?(呼呼!)

听!转得多快啊!那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也要注意“呼呼”要读的重一点,用力一点!在座的小男子汉们,我知道你们最会表现这种神奇有力的样子了,请你们读一读吧!(男生读),读的真给力!

7.读完了课文,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位小朋友呢?为什么?

8.这三位小朋友都非常聪明可爱,现在我们来分角色朗读。(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读旁白),注意,“我能”“我也会画风了”“我还能画”这几个地方要读得一次比一次更自信,更自豪!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以读带讲,在读中感悟,明白了三个小朋友通过不同的方式“画风”,更懂得了事物之间的联系,遇到事情要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宋涛、陈丹、赵小艺会画风,我们班的小朋友会画吗?假如你是一位小画家,你要怎么来画风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播放音乐,师朗读启发灵感)

一阵阵的风向我们吹来了,它在小朋友的身上,它在家中的阳台上,它在我们的教室里,它在高高的天空中,它在清澈的小河里,在碧绿的田野里……

【设计意图:借助文本,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让学生发挥想象,动笔画一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五)课堂总结

学习了《画风》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呢?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学生谈收获。)

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三位小朋友通过平时的观察和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终于把画风的问题解决了,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也要向这三位小朋友一样,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畅谈收获,既巩固了新知,完成了知识的构建,让学生在总结中提升。】

(六)作业超市

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项去完成吧!

小画家:用你的画笔,画风或声音、气味。

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演员:和好朋友一起表演课本剧。

小诗人:编一首关于风的儿歌。

小巧手:做架纸飞机或风车,到风中去放飞你的欢乐。

【设计意图:设计作业超市,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业去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习在课后得到延伸。】

篇5:通分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望”等lO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会认“蔼”等5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

1.初步感知“暗喻”这一修辞手法。

2.通过诗中重点句子体会诗中描绘的巨人形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习惯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2.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教学重点】

1.学会1O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诵读过程中,让学生的情感融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教学难点】

1.感受“大地”和“巨人”之间的联系,体会大地巨人的宽厚、和蔼,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2.初步感知“暗喻”这一修辞手法。【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课文2—4自然段。

2.回归整体,总结全文,感知“暗喻”这一修辞手法。3.课后仿写,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言激趣

1.播放CAI课件,在优美的画面和柔和的音乐声中,全班一起背诵第一和第五小节。

过渡:上节课大家学完诗歌的开头和结尾以后,提出了几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去寻找答案吧!2.齐读课题。

二、自主阅读2—4小节

1·提出学习要求:

(1)播放课件:你从诗中哪些语句体会到大地像一位巨人?自由朗读课文的2、3、4节,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自由练读,把找到的诗句大声地读一读。(3)同座交流各自的体会。

2.按要求自主阅读,教师相机指导。

三、讨论交流,读中感悟

1.交流反馈。(1)第2、3小节。

句①:“他起伏的胸肌,是丘陵和盆地。”

出示句子“他起伏的胸肌呈丘陵和盆地。”描放丘陵、盆地等自然风貌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到:作者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到的自然景物打的比方,大地这位巨人体魄多么健壮呀!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出巨人的健壮。

句②:“他全身盖满小草织成的绒衣,高兴时就摘一片云彩做手巾。” 指导朗读。

抓住“盖满”、“绒衣”、“高兴”、“手巾”等词语,体会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地像一位爱美又可爱的巨人。

指导朗读。

句③:他的头发和胡须,是那茂密的森林。他每一次的呼吸,是风在山谷里来去的声音。

听,这是什么声音?点击课件,播放风吹过山谷的声音。那是大地在呼吸呢!课件出示茂密的森林图片,让学生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点多名同学赛读。

评价语:“你读出了大地的美丽!”“大地多么宽广!„”“大地真是一位巨人呀„„”

④配乐朗读第2、3节。(2)第4小节

①过渡语:丘陵、盆地、草地、云彩、森林、风儿„„都是这位巨人身体的一部分,难怪作者说——“我总是把我们的大地,想象成一位和蔼的巨人。”还从哪里感受到大地像一位巨人呢?

②“天空的太阳,是他手上的红气球,早晨,让它缓缓地升起,黄昏,又让它缓缓地下沉。”

让学生做动作,表演巨人手拿红气球,让它升起下沉,诵读。看教师手势,全班一齐表演诵读第4节。

2.这不仅是一位健壮的巨人,还是一位调皮、可爱的巨人呢!喜欢他吗?把第2、3、4节连起来读,读出对大地巨人的喜爱之情。

3.观察2、3、4小节前两行,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本课的比喻句都用的“„„是„„”,相机引导学生感知“暗喻”这一修辞手法。

【设计意图说明: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通过各种丘陵、盆地、森林的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同时渗透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大地巨人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疑问。】

四、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背诵

l.自主选择认为最生动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2.互相交流背诵,同桌互背互评,然后班上比赛背诵。

指导朗读,每一节最后一个字均押韵,前4节第3行以相同的韵脚结尾。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满含赞叹地背诵,教师相机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给予鼓励,对学生动情的朗读给予表扬。

五、读全文,回归整体

学完这首诗,大家一定了解了为什么说大地像巨人了。你还想说些什么? 教师小结:大自然是如此神奇。大地这位和蔼的巨人博大、宽广。他宽厚地对待我们,让我们在他身上自由自在地跳跃翻滚。让我们用最大的热情去赞颂他吧!配乐朗读全文。

六、仿写诗句,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大地其它的风光图片。

2·你也来做一做小诗人,将大地巨人的风姿展现在大家面前。他流动的热血,是。他打的每一个喷嚏,是。他,是。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仿写练习,让学生对暗喻这种修辞手法加以理解和运用,读写结合。】

3·这位巨人为我们服务了整整几千万年,现在,他已经老了,而且已经千疮百孔了。

出示大地部分受毁的图片。说说你的感受。

共同讨论,得出结论:我们要爱护地球妈妈,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七、作业设计

1·听写第七课的词语。2·仿写诗歌。

【板书设计】

7、大地巨人 大地——巨人

丘陵和盆地——起伏的胸肌 草地——绒衣 云彩——手巾

篇6:《背篼》第2课时教学设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按课文的内容进行说话。

4、能体会山里孩子童年的勤劳。

教学重难点:学会抓住课文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读书方法学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一单元的学习提示和《背篼》这篇课文的生词,我们知道,背篼光从外表看,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它对山里的小朋友来说,是好伙伴,好朋友,给山里的孩子带来许多童年的生活乐趣,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还是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听朗读(第一自然段),想象画面。

边听边想象画面,说说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2、学生谈想到的画面。

3、朗读、背诵。

三、明确学习方法

1、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老师想和大家商量商量,接下来该怎样学呢?谁来出出主意?

2、这一单元的学习提示教给我们什么读书方法?

四、学习重点词句

1、什么叫重点词句?

2、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是哪一句?

3、自由朗读这句话,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4、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背篼里怎么盛得下童年?)

5、用赞扬的语气读这句话。

五、学习2-7小节

1、我们已经找出了重点词句,该怎样做才能深入理解课文呢?

出示:

(1)想想课文中哪些具体事例是表达重点词句的意思的。

(2)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3)围绕重点词句想想,课文主要给我们什么启发。

2、学习5、6小节。

(1)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将体现山里孩子勤劳的具体事例划下来,待会儿请这样回答:勤劳体现在_________上。

(2)学生自学,回答。

(3)按句式回答:勤劳不仅体现在()上,还体现在()和()上,更体现在()的想法上。

(4)说说理由,为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山里孩子的勤劳。

(5)体会采药的辛苦。

(6)指名朗读背诵。

3、学习第7小节。

学得真不错,就这样学,我们继续研究课文。

(1)指名读第7小节,找找()是勤劳的象征

(2)谁来做做撩起围裙一角,揩去脸上汗水和泥渍的动作。

(3)妈妈给孩子擦汗,孩子的表情怎样?

(4)你能说说他仿佛在说什么?

(5)老师这儿有三种答案,想想,哪一种是山里孩子的回答。

a、妈妈,瞧我多能干!b、妈妈,我的柴够您烧一阵子了,明天可以不上山了吧?c、妈、我不累,您放心!

(6)朗读。

4、学习第三小节。

(1)还有哪一段写到了妈妈,指名读。

(2)想想妈妈怎么呼唤?

(3)真是妈妈的手臂吗?是什么?用什么比作什么?

(4)朗读。

5、学习第5小节。

(1)引读。

(2)学生表演,教师朗读。

(3)抓住描写动作的词背诵。

6、学习第2小节。

(1)听音乐。(流水声、鸟鸣声)

(2)谁能把听到的音乐说出来。

(3)比较句子,朗读指导。

小溪在哗哗地流着。

小溪在说着悄悄话。

小鸟在树上叫着。

小鸟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4)观看动画,进一步体会情感。

(5)再次朗读,边读边想象描写的画面。

六、谈启发

1、回忆刚才学习的过程,看是否按单元学习提示的要求来学习。

2、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拿自己跟山里的孩子比一比,想对山里的孩子说些什么?

3、朗读诗:《山娃子》

归来了,山娃子,带着一身的汗水、泥渍,带着一路的雨露、晚霞,归来了。

大山是您童年的天地,山风、小溪、鸟儿,是您亲密的伙伴。

蜿蜒的山道,是您梦的小径。

沉甸甸的背篼,是您理想的翅膀。

篇7:《日本》教学设计(第2课时)

科目 地理 设 计 者 杨爱红 学校 薛店一初中

授课班级 七年级 学生人数 428人 课题__ _日本

(二)__________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日期 2016年

教材分析:通过学习使学生使学生能比较充分地了解日本这一东亚岛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 文地理特点,让学生通过对日本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使学生使学生能比较充分地了解日本这一东亚岛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让学生通过对日本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目标:

1、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2、让学生说出日本的人口和民族构成,以及文化特点,了解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

3、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一个国家的国情,并分析其经济发展特征。教学难点:

学生自己读图分析日本的自然和经济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利用空白日本板画,考查对日本各地理事物的掌握情况

/ 3(位置范围、国土组成、地势地形、气候特征)

(转折)日本经济实力居世界前三甲。可是,大家都知道,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日本国内经济已经陷入严重崩溃的局面。那日本是如何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从废墟中崛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日本的经济。

二、学习新课:

(板书)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活动1]分析日本发达经济的有利条件

1、观察P17图7.13“日本主要工业原料的来源”,有何特点? 工业原料靠进口→资源缺乏(日本的国情最突出特点)

2、缺乏资源是日本的国情一。在生产中缺乏原料,怎么办呢?

3、日本本国内缺乏自然资源,靠进口原料进行生产。在运输过程中,日本会采用哪些交通方式呢?为什么?

采用海运。因为日本是岛国、多良港,海上交通便利。

4、思考:日本发达工业的有利条件还有哪些?(参见18页)

进口原料和燃料

科技力量雄厚

劳动力资源充足 [活动2]分析日本经济特征

识图7.14《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日本有哪些主要的工业区?

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

2、这些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哪儿? 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狭长地带

3、学生完成P18活动题第2题,思考:为什么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狭长地带?为什么不在日本海沿岸?

4、日本经济虽然发达,但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会对日本经济带来哪些影响? 受国际市场影响大,世界经济危机时会沉重打击日本经济

5、日本工业高度集中在沿海地区,会产生什么问题? 地价、供水、供电、环境污染„„

6、它的对策是什么?

/ 3 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与销售基地

7、这样做会给日本带来什么好处?对其它国家有何影响? „„

说明:教师通过这7个主要问题引导学生去认识日本经济的发展及其对策和影响,可以使学生掌握分析一国经济发展特征的基本方法。(板书)

三、东西兼容的文化 学生主要了解以下内容:

1、民族(大和族)

2、文化东西兼容的证据(学生通过图片了解)小结作业 板书设计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1、日本发达经济的有利条件

进口原料和燃料、科技力量雄厚、劳动力资源充足

2、工业区分布

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狭长地带

三、东西兼容的文化

篇8:第2课时记诵默写

综观近三年的语文中考卷, 记诵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直接默写型、理解默写型、迁移默写型、运用默写型等。笔者收集了多地2011年中考语文试卷, 诗词默写的考查率几乎为100%, 且多以直接默写型为主, 兼顾能力考查。

试一试:我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一、直接默写型

1. (2011·江苏省徐州市) 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 (2011·江苏省苏州市) 生, 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鱼我所欲也》)

3. (2011·江苏省南京市) 海内存知己, 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 (2011·北京市) 孤山寺北贾亭西, 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二、理解默写型

5. (2011·江苏省南通市)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6. (2011·江苏省泰州市) 《钱塘湖春行》中通过植物的变化描写早春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三、迁移默写型

7. (2011·湖北省孝感市) 古代文人墨客出行渡水, 自然少不了舟, 请写出含有“舟”字的一联诗句:____________。

8. (2011·山东省莱芜市) 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抒发思乡情怀的诗句, 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请再写出一个抒发思乡情怀的诗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四、运用默写型

9. (2011·江苏省常州市) 面对艰辛与压力, 不少古诗词告诉我们要学会做一个坚强的人。请写出其中的两句:__________, ___________。

10. (2011·云南省玉溪市) 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 人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请用相连的两句古诗描绘出你向往的生态环境 (课内外均可) :_________, ___________。

听一听:我一定会深受启发!

直接默写型试题涉及古诗词、古文中的名句和重点句, 以及对短小的诗词进行全文默写, 比较容易。但有些同学会出现一些错别字。所以, 同学们平时就要按照要求认真背诵, 认真默写, 对写错的字结合句意加以理解记忆, 或把易错的句子加以整理, 以免再犯。

理解默写型试题要比直接默写型难度稍大些, 灵活性也强一些。同学们不仅要准确、熟练地掌握原文, 还要对诗词中的每句话加以正确理解, 尤其要把名句放到全文中去理解, 联系全文主旨来理解记忆, 同时将所学的诗词紧密联系生活, 学会拓展运用。

迁移、运用默写型试题的要求比较高, 它将课内外的诗文积累联系起来, 注重考查综合掌握能力、同类归纳能力, 同学们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时, 才能从容不迫。对待这类题目, 我们可以按照种类进行一定的梳理归纳, 如按照“风”“花”“雪”“月”等自然类, 按照“酒”“舟”等物件类, 按照“送别”“思乡”等情感类, 加以分类整理、积累, 只有这样, 才能厚积薄发。

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____________, 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_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3.醉翁之意不在酒, ___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

(1~3选自2011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卷)

4.蒹葭苍苍, __________。 (《诗经·蒹葭》)

5.__________,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6._________, 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

(4~6选自2011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卷)

7. (2011·江苏省连云港市) 生活中总会遭遇困境, 只要你不气馁, 不懈地走下去, 就会峰回路转, 绝处逢生, 达到一个美好的境界, 这正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说:“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8. (2011·广东省深圳市) 乐器常常在古诗词中或传情达意, 或渲染气氛, 如《诗经·关雎》中的“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__________”传达了青年男女纯洁的爱情;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的“____________”引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___________”烘托了边地送别友人的氛围。

9. (2011·广东省梅州市) 生活中有收获的喜悦, 也有失去的痛苦, 只要我们拥有“_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良好心态, 就能正确面对人生。

10. (2011·安徽省芜湖市) 古代送别诗中, 有许多写友情的名句, 请你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 ___________.

11. (2011·山东省济宁市) 请写出古代诗人以“月”来寄托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的句子 (连续两句) :_______, 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1课时

【专题强化】1.C (“畔”应读pàn) 2.D 3.C 4.C 5.C

第2课时

【典题诊断】1.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2.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3.天涯若比邻。4.水面初平云脚低。5.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6.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7.示例: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8.示例: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9.示例: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10.示例: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专题强化】1.了却君王天下事。2.濯清涟而不妖。3.在乎山水之间也。4.白露为霜。5.学而不思则罔。6.晨兴理荒秽。7.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8.琴瑟友之;谁家玉笛暗飞声;胡琴琵琶与羌笛。9.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10.示例: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11.示例: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第3课时

【典题诊断】1.B 2.阿廖沙3.A 4. (1) 示例:卷帘大将因打破玻璃盏 (玉盏或琉璃盏等) 被贬, 在流沙河为妖, 后经菩萨劝化, 成为唐僧的三徒弟。 (2) 示例:他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配角, 他调解师徒 (师兄) 之间的矛盾, 陪伴、保护师父, 为取经成功同样立下汗马功劳。

【专题强化】1.C 2. (1) 《骆驼祥子》祥子 (2) 《水浒传》李逵 (3) 《鲁滨孙漂流记》鲁滨孙3. (1) 祥子;拥有一辆自己的车。虎妞难产而死;卖车为虎妞办丧事;小福子上吊而死 (说出一个即可) 。 (2) 《童年》;阿廖沙;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斗殴。4.示例:宋江为人仗义, 善于用人, 但一心总想归顺朝廷;杨志精明能干, 但却粗暴蛮横;武松崇尚忠义, 勇而有谋, 但滥杀无辜。

第4课时

【专题强化】1.C 2. (1) 删去“目前”一词。 (2) “小有名气”改为“很有影响” (或“卓有成就”“享有盛誉”等) 。 (3) “只要”改为“只有”。

第5课时

【专题强化】1.在“养成”前添加“能否”。2.“原因”和“是因为”重复, 去掉其一。3.否定不当, 应该删去“不”, 或将“避免”改成“使”。4.主客体颠倒了, 应改为“尚属幼稚的小朋友对克隆技术、非典和禽流感这类概念是陌生的”。5.应该将“好几个”放在“王老师的”后面。6.该句中, “达”和“以上”矛盾, 可以将“达”改为“在”, 或将“以上”去掉。7.搭配不当, 应该改成“他的籍贯是江苏常州”或“他是江苏常州人”。8.可以改成缩小32%。9.“打动”后面添加“山城人民或观众”。10.关联词有误, 应为“不是……而是……”。

第6课时

【专题强化】1. (5) (2) (3) (1) (4) 2.高二学生刘若曦5月30日宣布满十八岁后将参加深圳市福田区人大代表选举。3.示例:农民说:“麦浪滚滚、硕果累累的秋天就是美, 一种丰裕富饶的美。”

第7课时

上一篇:安全剖析下一篇:以评促教、评价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