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报告的重要内容是

2024-05-05

实习报告的重要内容是(精选8篇)

篇1:实习报告的重要内容是

几何内容是初中数学教科书的重要内容,是普及数学学科实用性的重要载体,也是数学向其他学科扩展的基本核心工具。“图中有语言、语言中有图、图言语有逻辑”,是三种各自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几何内容呈现方式,充分表现了几何内容的抽象思维关系特征。这种特征对学生学习几何,特别是对逻辑思维及推理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和老挝两个不同语言国家的几何教学内容表现形式进行比较,是比较教育学的一个较小研究领域,也是数学教育比较研究中的一个小分支,但是,这对于提高老挝初中几何教学水平,促进老挝初中数学教材编写中对中国成功经验的借鉴有重要意义。中国建国以来,经过60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在初中几何内容的编写、呈现、教学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成果和喜人的成绩。这一点,对于老挝初中几何内容改革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把他国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解决本国相关问题提供借鉴,是比较教育的核心目的。

依据上述的指导思想,本研究主要从内容、呈现、编写和教学等方面对两套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几何内容进行较为详细地、系统地比较。选择的教科书是中国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的初中数学科书(电子版)与老挝教育部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为了使本文到一定的科学研究水平,本研究主要使用了比较教育学中普遍使用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流程图解法(概念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从教科书内容的编写理念、逻辑编排结构、习题类型设计形式、内容对教师教的影响、内容对学生学的影响等五个维度对两个版本的初中数学教科书加以比较分析。

论文共分成五章。第一章:引论;第二章:文献综述;第三章:两国初中数学教科书几何内容的比较;第四章:两国初中数学教科书几何内容比较结果;第五章:研究结论。其中,第三章是本研究的重点。

通过较为系统地比较分析,本研究得到如下的主要结果:(1)中、老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几何内容编写的理念基本相同,均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方面达到课程目标要求;(2)教科书的内容领域基本相同,两套教科书的几何内容均以“几何图形基本概念、多边形、几何变换、圆、三角函数”作为五大基本领域;(3)内容编排上基本相同,两套教科书几何内容均采用混合编排的形式;(4)习题的类型与编排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在习题的类型、习题数量、习题内容等方面表现明显;(5)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存在明显差异;(6)实践与综合应用和信息技术的运用上的差异特别显著;(7)几何内容学习目标基本相同,但培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中国重视对学生多方面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多样化教学方法的选择,而老挝则一直固定在“先做后讲”的教学模式。中国老挝两国初中数学教科书的几何内容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老挝两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与要求不同,传统文化背景不同,数学学科发展水平不同。本文还提出了初中数学教科书建设中关于几何内容的几点启示。

本研究是对中国老挝两国初中数学教科书几何内容的首例比较研究,对于加强中老数学教育的交流、提高老挝本国数学教育水平等有着较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是一项颇具新意性的工作。由于多种原因,本项研究尚欠深入,还有待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篇2:实习报告的重要内容是

1.全体英语教师备课态度认真,本面整洁、清楚,都能做到提前备课,而且课课都是祥案。其中胡爱华、任嫣然、王顺亚老师的备课时数最多,都超过应备课时5-6课时。

2.在备课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做到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能充分利用好手头上的参考书,特别是部分教师针对新接手的课程能积极查找、搜集多种资料,尽力上好自己还是比较陌生的课程。这一点顾银花老师做得非常不错。对于自己比较熟悉的课程,大部分教师能认真比较筛选,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努力尝试着确立最佳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备切合实际的课。如谢成、汤小维老师,在熟知六年级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重组,使之上升为精华。

3.在检查中发现绝大多数老师能从目标的确立,到教学的重点、难点,课文的导入,问题的设计,过程的安排,作业的布置这几个方面花工夫、动脑筋,认真设计,整个过程的安排清楚、完整、得当、严密。如王顺亚老师。课后作认真的“教学反思”如唐雪芬老师的反思详细且有深度,胡爱华老师除了有认真详细的反思之外还在每个教学过程的旁边写了备注。这是很多老师都做不到的,我们一定要向她学习。

二、几点建议

1.提倡继续备详案(这一点年轻教师更应该重视);提倡合理自然地导入新课;提倡水到渠成地进行德育渗透;复习课,也应认真备好课,每单元复习课最起码要备三课时。

2.备课时教师敢于开发教材,创新使用教材。备课不一定要照书中的顺序,也不一定照书中格式,教师可以有自己的思路,3.上课后,如发现有更多好的上课思路、方法,应及时写在备课本上,补上去,或修改好,使下次上课更完美。

4.另外教师的书写要优美,为自己的备课锦上添花。、一学期匆匆而过,短暂、忙碌却充实,我们兴福英语备课组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认真学习镇教委和学校的有关教学计划,严格执行教学制度和要求,在工作上扎扎实实、不断创新,团结合作,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同时,我们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围绕镇教委和学校提出的各项计划,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科研活动,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的水平。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团结奋进,资源共享

我们镇英语组是一个年轻化的团体,拥有年轻人的朝气蓬勃和生命力,在工作中拥有一份热情,一股冲劲和韧劲。回顾一年来我组几位教师的工作、学习,很有感触。虽然教学任务重,但大家都有奉献精神,教学资源能够共享,分配任务及时完成,这样一支团结的队伍,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特别是年龄较大的高树盛老师,每次的教研活动都很积极,把所有的工作都做在前面,每次交流发言也毫不吝啬的说出自己的经验心得,是我们年轻教师学习的榜样。

二、拓展教研内容,优化课堂教学

重视教研组集体备课的指导,落实时间、地点、内容。集体备课要讲求实效,突出重点;集体备课要专题化、系列化;教案改革提倡校本化,鼓励教师备个性化教案、实用教案。通过对教师集体备课、教案撰写、教后反思等情况的综合检查来评价教师备课情况。加强集体备课、教后记撰写、案例分析等与教师成长最密切的教研形式,使教师自觉养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引导教师自觉进行教学反思,相互借鉴学习。继续完善课头间的相互交流,坚持讨论、反思、相互沟过后进行备课,享受资源共享,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本学期我们在每次认真集体备课、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分别观摩了高树胜老师、郝秀峰老师、王国娟老师、穆红艳老师执教的交流课。还请博奥的张颖老师送了一节课,博奥的尹晓娟老师给我们做了一次精彩的报告,都令我们受益匪浅。

三、紧抓学科质量,重视课外活动,提高全面素质。

我组教师始终把学科质量摆在首要位置,除了狠抓课堂教学外,还互相交流对差生的辅导措施,交流中更加明确了要做到定时、定量、定效、定对象,使补差工作不流于形式,真正使差生多学一点,多掌握一点,缩小与其他学生的差距,提高整体水平。同时,还能因势利导注重开展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在班组中开展“学习优胜小组”的评比活动,从学生的上课、作业、英语能力等方面加以评分,并及时在黑板上公布,及时给予表扬。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还能开展一些小型比赛,如“单词默写比赛”、“词汇过关比赛”等,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四、存在的不足

1、在别人提倡手工备课的环境下,我们仍然坚持集体备课,坚持资源共享,如何做出特色,如何避免教案照抄照搬,不修改等现象,我们需认真思考,因此使集体备课更规范,更体现个性,仍是我们为之而奋斗的一个重要内容。

2、创新意识不够,工作效率不高。

3、由于工作经验不够丰富,对有些工作预见性不够,今后做工作时应多思考、多斟酌、多请教。

五、下一步的打算:

1、力求踏实,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2、发挥备课组的功能,围绕“三点”搞教研

一方面加大对各个备课组的检查和管理力度,另一方面,强化了备课组的科研职能。以备课组为单位,由点入手,带动全面,加强了以“教学过程中的热点、难点、和疑点”为主题或课题的研讨与交流。教研活动逐步引向深入。

3、想方设法,改进英语教学,提高孩子们的英语学习水平,是我们备课组努力的方向。任务艰巨,但我们会用心去做好每一份工作。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来 加入我们的队伍,为我们备课组的建设添砖加瓦!

在以后的工作道路上,英语教研组将本着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在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中再接再厉,跨步前进,力求英语教研组建设日臻完善。

4月27日小学英语组在小教处的指导下,进行了教案、作业的检查。现总结如下: 英语教案优点:

1.整体情况良好。项目全,内容完整。所有老师都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了备课量。教案撰写环节清楚,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反思仔细、认真。2.作业形式丰富,有实效,作业量适中。

3.课前准备充分。注重运用课件、图片、单词卡等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存在的问题:

1.个别老师的教案略显简单,对于重点知识的呈现、如何帮助学生感知、体验、理解语言并运用、内化语言缺乏具体活动安排。

2.板书设计相对简单。可以更合理地设计板书,明确各节课的重点、难点,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对各节课重点知识的整体把握,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系统。3.个别教师没有附上复习教案和试卷。英语作业优点: 1.作业次数充足,全批全改。

2.大部分学生书写认真,教师批阅规范,且细致、及时。

3.中、低段学生以单词、句子书写为主,作业上有教师对学生书写的示范和指导。教师批改规范,学生书写习惯较好。4.高段学生以习题练习为主,学生有纠错、有教师讲解的批注,大部分高段学生的作业干净,书写美观。

英语作业存在问题:

1.中、低段部分学生作业不够平整和整洁。

2.部分学生的书写习惯有待提高,需要教师更加严格的要求。

教案书写工整:徐静、晏瑜、熊佳、林敏 作业批改仔细、认真的:徐静、陈爱玲、林敏 副课教案检查

篇3:实习报告的重要内容是

关键词:中小企业,银行业务创新,风险和收益

1 金融市场发展考验银行创新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连年高速增长, 我国金融市场在金融改革的大潮下, 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一贯单调的融资模式、以通过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模式, 正向着多渠道直接融资方向发展。加之股票、基金、保险纷纷进入投融资领域,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业务的开展, 我国大型企业不再完全依赖商业银行, 而是择优选择融资渠道, 一个生动活泼的金融局面正在展开。

不容讳言, 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正面临着, 客户资源逐渐流失的形势。一方面, 中国金融市场正逐渐走向繁荣, 另一方面作为我国金融业主体的银行, 却面临着市场发展动力不足的挑战。它们急需业务创新来添加市场原动力, 以便继续保持我国银行业稳步持续增长的势头。

我国的金融创新不足, 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一方面实体经济有大量的资金需求难以满足, 特别是农村经济体和中小企业。另一方面却有大量的资金低效运转或找不着“合适”的出路。我国目前大的商业银行就面临此种情况, 它们手握着巨额资金, 却对投放方向犹豫不绝。面对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 银行业传统信贷业务面临严峻考验, 银行业务必须积极创新, 进行战略性转型:既从眼中只有大企业、大客户, 转向关注并侧重中小企业客户, 农村客户。

2 我国中小企业成市场经济主体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比较迅速的。目前在中国正式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 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 提供的出口占60%, 上缴的税收占43%, 并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可以说, 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 特别是在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技兴国、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小企业如此重要, 而它们生存和发展空间和环境却不容乐观。过去长时间以来, 它们时不时被划为另类。最初是因为它们姓“私”或姓“集体”而倍受歧视, 后来则主要因其信用缺失, 而被大型国有银行丢弃一旁, 它们很少得到贷款, 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当然, 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也是导致大银行对其惜贷的重要原因。现就中小企业自身问题分述如下。

2.1 信用体系不完善

从银行角度来看: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是银行贷款的基本要求, 而中小企业存在着过高的经营风险, 这是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的天然屏障。中国中小企业的寿命非常短, 据调查, 1993年以前我国私营企业平均存继周期只有4年, 2000年提高到7.02年。有70%中小企业会在创业后的5年内被淘汰, 而运行期超过10年的中小企业不足10%。在这种情况下, 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就慎之又慎便无可厚非了。

从企业角度来看:不少企业缺乏信用观念, 在交易和融资关系中不讲信用, 往往有意拖欠贷款, 再加上地方保护、政府干预和惩治失信行为的法律法规缺位, 使不受信用的违规成本过低, 于是, 逃避银行债务现象日趋严重。企业违约后, 银行很难回收贷款本息, 形成坏账, 因此不得不加强信贷管理, 提高放贷条件, 致使对中小企业惜贷行为比较普遍。

2.2 有效担保抵押不足成为融资的首要障碍

我国90%以上的中小企业厂房用地多是集体用地、宅基地。房地产抵押是当前银行发放贷款通用的一种担保方式, 也是担保公司防范贷款风险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上的模糊, 造成在实际工作中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很难确定, 加之常常以行政权代替土地资产经营权, 带来集体土地流转过程中各主体的土地产权“边界纠纷”, 导致的后果就是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难抵押问题。

《担保法》明确规定:“抵押人所有的房屋和其他地上定着物可以抵押”, “乡镇、村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单独抵押。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 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房屋所有权与宅基地使用权在抵押上的错位, 已成为当前中小企业难融资、金融机构难变现、担保机构难担保的死结。

2.3 信用管理和经营环境风险

中小企业信息缺乏披露和财务数据失真, 造成银行贷前调查的困难和不实。我国对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全社会信用体系和征信管理尚未形成, 特别是中小企业往往与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旦政府公信力缺失, 中小企业信用更无从谈起, 则贷款就会成为坏账。

2.4 银行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 挫伤了银行的积极性

对于一些创新型的中小企业, 虽有较高的失败率, 但成功的创业却将带来高额的创业收益。但另一方面, 银行信贷融资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收益, 也就是说银行承担了融资风险, 而不能分享企业成功带来的高收益, 导致银行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 降低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动力。

3 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对于商业银行的重要战略意义

我国金融改革标志性的进展应该说是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当今, 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已经初现端倪。既然, 国家大型商业银行的大客户贡献率在逐渐下降, 银行盈利空间日渐缩小, 那么中小企业这个客户群就自然成为了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新目标。

银行对于中小客户贷款议价能力强, 中间业务收益水平高, 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据某国有银行调查数据显示, 该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已占公司客户贷款余额70%, 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平均在基准利率上浮20%, 远高于其他贷款收益, 公司类贷款利息收入的85%来自中小企业, 中间业务、国际业务、信用卡业务等方面中小企业也是创收主力军。

过去银行大客户都是大型国企, 集中度高则风险高, 而由于中小企业客户的信贷需求大部分为短期信贷产品, 中小企业借贷规模又小, 拓展和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短期信贷产品, 对于调整资产结构, 降低资产负债错配风险有重要意义。

目前, 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数量众多, 而各家银行中小企业客户在总客户数中占比例极低。因此, 丰富的中小企业资源和业务拓展的巨大空间, 自然应该是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广阔天地。

4 对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主要问题

4.1 收益和风险相匹配, 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

调整银行价值取向和市场定位是银行的首要任务。在大企业贷款需求增长不足的形势下, 商业银行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市场定位。应以“价值最大化”为中心, 运用适合小企业的风险识别技术、违约率统计、客户信用风险评价技术等来规避小企业风险的同时, 提高风险定价能力, 通过提升价格来覆盖风险和成本, 既高风险配以高定价, 最终体现效益目标。

4.2 创造面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 开展适合小企业的金融业务

以现有大企业金融业务的“一刀切”的经营管理机制来开展小企业金融业务, 很难对市场做出正确、快速反映, 也难以有效防范小企业金融业务风险。根据小企业风险定价能力不强, 风险相对较大、个性化差异较大、成本相对较高的业务特点。制定出一套新的经营管理模式, 应对新的业务。

4.3 针对小企业的制度和政策必须重新安排

首先, 小企业在融资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财务报表失真、信用缺失的问题普遍存在, 因此, 沿用大客户统一模式的客户评价体系不能反映客户的真实风险, 难以准确识别客户风险。其次, 与大企业采用一样的信贷操作流程不适合小企业特点。小企业融资需求的特点就是额度小、要求急、周转快, 相对于大企业的“批发”业务, 小企业量大面广, 这些“零售”业务特点决定了银行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的经营中心必须下移, 只有贴近市场、贴近客户, 才能了解真实的信息, 才能做出快速的反应, 才能有效防范风险。第三, 缺乏有针对性的产品。用同大企业一样的产品很难满足小企业“短、平、快”式的融资需求。

5 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 拓展融资渠道, 努力满足中小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 这必须是大型商业银行的宗旨。选择资信良好、产供销状况稳定的企业, 签发、使用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等融资工具, 办理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业务, 支持企业扩大票据融资。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动产质押贷款、品牌质押贷款服务。适当、积极地引进西方商业银行成熟的融资方式, 以适应国内外统一市场的发展和企业多层次融资要求。要充分利用银行信息优势、网络优势和便利条件, 为中小企业提供多种信息咨询服务。

6 结语

篇4:尊严也是慈善的重要内容

在一张市级大报上,刊登着一张非常大的照片:七个孩子,手举着很大的“支票”,排列在一起。他们的表情看不出是悲还是喜。那是一个贫困生助学款发放仪式,我看主办方为了让这张照片更加出彩,花费了不少心血,把支票原件进行了喷绘放大,又制作了横幅,还请来了媒体记者。媒体也非常配合,把这张照片登了出来。

一切似乎都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再看这些孩子的脸,竟没有一个是笑着的,哪怕是微笑,反而是阴沉的。有没有想过,这些贫困生心里会怎么想?如果再进一步去拷问,弱者到底有没有尊严,是不是必须要以这种“曝光”的形式来衬托慈善的伟大?这本来不应该成为问题,但现在,弱者的尊严成了问题,它非常脆弱,时不时地被人有意无意地羞辱,弱者有尊严的生活空间不断被挤压。

我有一个亲戚,他的女儿今年考取了大本,但家境贫苦,学费无着落。后来,村里的一位干部看到了一张报纸,说省城一家媒体正在开展助学行动,每人可以得到5000元助学款。但前提条件是,她家境贫穷的材料必须登报。村干部非常热心,写了简单材料寄去。谁知亲戚的女儿不同意把自己家里贫困的事情在报上登出来。村干部对她说:“这可是5000元钱哪,难道你不要了吗?”亲戚的女儿说:“我宁肯不上大学,也不想登报。”村干部后来生气了,骂道:“谁叫你家里那么穷,你是不是想装成富家小姐,你们这些孩子,就知道要面子,面子能当饭吃吗?”

这大概是目前普遍认为穷人应该接受的价值观。穷人要获得帮助,必须要附加一定的条件,在这个条件里,你就不要奢望有什么面子。这几乎成了一种“普世价值”。而且,这种“普世价值”逼迫你就范,否则,就要遭到它的惩罚。

后来,亲戚的女儿没有得到助学款。我是媒体人,按照我的经验,她的经历很有故事性,想得到这5000元钱,没有什么悬念。但是,这种慈善助学的游戏规则就是这样的,你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你就得失去帮助。是不是可以从这件事总结出一个可怕的逻辑:穷人不要指望保留尊严。

以慈善的名义,践踏了弱者的尊严,我向来认为不是一种简单的市井文化,它往往与嫌贫爱富、社会歧视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另一种“社会不公正”,而且它还与公权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看到一则新闻,某市对低保户制订了一个“标准”:不准装空调,不准有电脑,子女不准读寄宿学校,不准养宠物狗,不准装修房子,不能出入娱乐场所。这个标准几乎全国所有的城市都制订了,但这个市为了让市民监督这些低保户,竟然决定制作低保户门牌,钉到低保户的大门上去,后来因为遭到反对而不了了之。对低保户进行扶持,這本是社会应有之义,而现在却沦落为对穷人的歧视,而且竟然发展到动用政府公权力,让全体市民来监督低保户,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在这里,公权力对待穷人尊严的冷漠态度,让人一声叹息。

慈善似乎成了当下的一个流行语,但慈善的内涵,我们还需要补补课。慈善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不是投资行为需要利润,不是千叮万嘱的要人家报恩。慈善不仅仅只是对弱者的一种物质救助,更应该是对弱者的人格尊严的一种维护和尊重。

■编辑 张金余

E-mail:beiyuan98@126.com

篇5:实习报告的重要内容是

技巧源自课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十分重要的内容。语文教师的大量工作耗在作文批改上,送走了一批又来一摞,春去秋来周而复始。教师终年累月为作文批改费尽了心。据我观察,学生从小学到中学虽写了五六年的作文,可成效不大,一直存在着或无话可说,或空洞无物,或语不达意,或套搬范文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一是学生方面,初中生,特别是初一的学生,社会阅历浅,认识事物不全面不深刻,词汇量积累过少,手中无材料,这是主要的。其二是教师方面,教师主要精力放在作文批改和讲评上,忽视了作文课堂教学的指导,作文命题存在随意性,教师在作文课上把写作指导课变成了写作理论课,纸上谈兵,缺乏针对性;或者是作文题目脱离学生实际,脱离学生生活,学生作文成了无米之炊,久而久之,学生就对作文畏惧、厌烦,进而消极应付。找出学生作文水平不高的结症所在,对症下药才能克服学生作文中的问题,提高写作水平。近几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写前,首先花大气力指导学生观察事物,认识生活,到生活中找素材,帮助学生找“米”,解决写作内容,使学生有东西可写。其次才是帮助学生从课文中学习技巧,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在作文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了点尝试。第一、提前计划,先周命题。就是仔细研究教材,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实际,拟定题目,提前一周告诉学生。这样做能增强教师教学的计划性和责任心,克服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先周命题从学生方面的效果看,能引起学生对作文的重视,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去根据题目搜集材料(不仅仅是书面的准备),构思文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在上课前才准备作文题目,才去考虑如何指导,没有充分的准备,写前指导就很难指导的好。再则,学生上课之前还不知道作文题目,教师课堂上冷不丁抛出作文题目,学生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定会手忙脚乱,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东拼西凑,胡编乱造的现象。先周命题不但可以避免这种现象,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精神和主体意识

第二、走出教室,观察生活。“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是谁都明白的道理,离开生活学生写作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然素质的呼声很高,但关门读书的现象还没有较好的改观。我认为作文教学搞关门写作是不行的,必须走出教室,融入生活观察生活。观察不仅是作文课的主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好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培养主动性。

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向福楼拜求教写作秘诀时,福楼拜交给他的只有两个字:观察。并要求他描写马棚里一百匹马中的一匹马,要求别人看了他的文章,到马棚一眼就能看出是哪一匹马,这样就要求有两种能力:一是观察能力,二是语言表达能力。大文学家对观察如此重视,何况我们呢?因此,写前指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获取写作素材,是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我每接到初一新生,首先教学生观察方法。课堂上我会把有关观察方法的文章移到前面讲,让学生在理论上掌握方法。其次,在春天时节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放飞心情,使他们倾心融入暖洋洋的春天,去感受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湛蓝干净的天空、树木的新芽、掘土的小草、松软的土地……并适时给予点拨,这样学生在写作中,既有细腻的景物描写,又有真实独特的感受,那一篇篇不同感官下的春天,更有一份一气呵成的惬意。所以教师在写前应根据文章内容,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对所写内容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在观察中教观察方法,在观察中学会表达。处处留心,获得第一手材料。另外还有时间安排问题,对所写内容进行观察,最好安排在写作前的一二天内,使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有沉淀的过程,有个再认识的过程,以便更好的整理自己的思路。

第三、模仿课文,读写结合。语文教材,不仅是读的范例更是写的范例。教学课文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把学习课文的立意、选材、结构、语言应用到写作上。如果不在写上下功夫,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就成了教师教的范例,学生写的范例就落不到实处,读和写脱节,读也会浅尝辄止。我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每次写作练习都有意识的让学生模仿某篇课文的写法,套用某篇课文的模式,在运用中形成技能。

模仿开头和结尾: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的开头和结尾很有特色,开头运用对比突出一件小事;结尾照应开头,点明一件小事的意义。在作文教学中,我让学生模仿《一件小事》写《值得回忆的一件事》,特别强调文章的开头运用对比,结尾照应开头的写法,点明其意义。

模仿选材:当作文题目要求写几件事时,学生作文往往是选材类型单一,雷同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通过模仿典范课文来重点指导。如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的喜爱,写景色优美,写故事神奇,写捕鸟的喜悦,选材多样。我让学生模仿百草园部分写《在这里我感到„》,从不同角度选材反映主题;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另辟蹊径,通过一蹒跚的艰难的背影,将这份无言的父爱表述得深入人心,学习了这篇文章,我班学生在表述母爱时,不再是简单的雨中送衣,生病时的无微照顾,其中一女生的题目为《我家的女儿节》思路新颖,选材独特,使文章增色不少。

模仿顺序和思路:介绍处所和建筑的说明文,往往采用空间顺序,如《故宫博物院》,出示题目为《我们的学校》,要求就按空间顺序来写。

模仿描写:朱自清的《春》在描写景物方面是不可多得的范例,学习课文之后,我们进行了一次写景的写作训练《校园小景》。

总之,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最终还得落实到写作上来。一次写作训练,着重模仿课文的一两点,使学生写有榜样。这就像书法学习中的临帖阶段。书法学习一般要经过描红和临帖两个阶段,临帖阶段能达到形神俱佳的程度,离开字帖也能写出好字。学生作文也一样,只要学生在写作训练中能掌握多种写作的技巧,练得多了,不愁形不成技能。中学课文有许多可以让学生作文模仿的典范。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套用一些模式,模仿一些写法,有益无害。

第四、写前指导,形成技巧。深入生活获得了材料,并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来。还应对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根据文章中心取舍。我认为学生经过自己的深入生活,并把它写出来即使不够条理,也比抄袭别人的文章要好得多。当然,有时一次写作练习不可能获得成功,批阅之后,根据学生作文中的问题进行指导,二次作文,使学生每次写作都有所收获。

正所谓“功夫在戏外”,我认为只注重作文批改和评讲,不注重获取材料的指导,不注重观察生活的指导,是本末倒置事倍功半的做法。教师应把精力放到写前如何指导学生获取作文材料上来,努力提高学生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能力,也是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张戈庄镇张戈庄中学

联系电话:*** 邮编:266738

篇6:实习报告的重要内容是

——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策略

汪冬祥

新课改以来,教师们努力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进入教材,发现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逐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现在的语文课堂,很少有教师拿着设计得很精细的教案对教材进行像外科手术般细致的剖析了,很少有教师还以语文学科的知识为体系,进行孤立的线性的科学化的讲解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教学中,课文还是一篇一篇地学习,作文还是孤立地训练,口语交际还是独立于其他各项学习内容且侧重于技巧的训练,综合性学习还仅仅被认为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教师并没有充分理解教材编写者以主题为单元的编写意图,并没有能够真正由“人的发展”这一大的目标出发,所以这样的课改还是零散的浅层的,并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比如阅读教学,我们经常看到的模式是“初步感知,发现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体会感悟,拓展延伸”,第一个环节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粗粗读过一遍后就让学生提出问题,此时学生对文本只有大略的感知,当然很难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问题本来就没有深度,那么第二个环节互动对话式的“合作解决问题”就会流于形式,最后导致“体会感悟,拓展延伸”形同虚设。在每一篇课文的学习中,基本模式都是如此。对教材中相互有关联的文章仍然孤立地学习,缺少整体的把握。学生虽然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拓展了,但仔细分析,课堂中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假如仅仅是一种形式,那学生最终将难以学会学习,也无法促进自我发展。如何使这种理念变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呢?

一些学科的知识体系是线性的,教学时需分层递进,逐步上升,而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具有交叉、相隔的整体块状结构。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材编写建议,教材编写者建立了网络式的立体体系,按主题单元编写,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三个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反映在主题和内容的编排之中。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是否可以合理利用这种编排体系,既解决当前语文课改中存在的目标体系相对割裂、知识能力不能协调发展的现状,又能真正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们尝试不再以一篇课文来组织教学,不再把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割裂开来,而是以单元为一个教学整体,把各项学习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让学生由整体着眼,自主感知学习材料,在主动学习中发现问题,再结合单元学习的目标和已有知识背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四个方面决定自己的学习方向。这样,学生将真正成为学习主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才能真正得到实现。教师在组织单元教学时,也由学习内容的传播者变成学生的学习导师、合作伙伴和学习顾问,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如何选择学习方向、筛选信息、判断信息,引导学生主动进入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从而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开发出新的课程资源。

那么,如何整合?整合就是将系统中的相关要素经过整理、组合、协调,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重组效应,从而发挥出系统更有效的功能。它的核心内涵是打破原有各要素之间的封闭状态,促进各要素之间的优势互补,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比如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每单元的课文内容基本围绕一个主题,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内容也与主题基本相符。但现在的教学没有合理利用这种组合,仍然一篇一篇地学习课文,仍然单独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仍然依据写作的要求单纯地进行写作,使这种优势被消解。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已经进行整合的学科内容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再进行横向的整合,达到优势互补,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那么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整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把单元内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结合性学习各项内容进行整合。比如人教版中语教材七(下)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物风采”,所选课文都是表现古今中外著名人物的;写作是对人物刻画的训练;口语交际“学做小记者”也是采访自己设定的对象„„我们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领会编者的意图,进行单元整合学习。比如阅读教学,可以不再单一地一篇一篇地教,应该根据单元阅读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要,形成阅读探究的主题,把一篇篇课文作为研究探讨问题的范例。

2、把课内和课外打通,对课内外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比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课外阅读内容与数量的要求,许多老师觉得很难在课堂上实现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和评价。进行阅读教学整合后,摒弃了繁琐的分析,节约的课时就可以进行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课外读物的阅读指导与阅读评价,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可以把本单元所学到的一些阅读策略用到课外阅读中,这样的整合就沟通了课内外学习。

篇7:实习报告的重要内容是

中国是世界文明之一,中国的民族文化多彩纷呈,历史悠久;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形式与亦独具风彩。在众多的文化种类中,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代表的戏曲艺术更绚丽多姿。据统计,中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种种观念的影响,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忽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知识的传播、戏曲音乐、戏曲脸谱、舞台美术等方面的渗透。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陶冶学生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具体来看戏曲进入学校艺术教育,成为综合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

一、戏曲艺术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我国戏剧是世界上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格的戏剧艺术之一,我国戏剧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民族独特的完整体系,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这种中国土生土长的戏剧艺术,有一个专门的名词——戏曲,是一种溶歌、舞、说、表、音、美于一体的名副其实的综合艺术。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具有颇为丰富的各种表演手段。

“戏曲”这个词,最早来自元末陶宗仪所写的《南村辍耕录》,但当时他在书中所说的“戏曲”还只是指的中国成熟戏剧的雏形——宋杂剧。真正使“戏曲”成为中国古代戏剧代名词的是近代著名的大学者王国维。他在我国最早的一本戏剧史专著——《宋元戏曲史》中,把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宋元南戏和以后陆续发展起来的元杂剧、明清传奇以至明清以来兴起的各种地方戏(包括京剧)统称为“戏曲”。所以要把我国传统的戏剧称为“戏曲”,这是因为中国的戏剧与音乐(中国传统说法称为“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国戏剧所包含的文学、表演、美术等多方面的艺术成分,在进入戏剧以后,无一不与音乐发生关系,音乐是中国戏剧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戏剧乃是一种音乐化的戏剧,一种中国式的音乐戏剧。以至于在民间我们不说是看戏,而是说听戏。我国的戏曲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之一,另外二种是古希腊的悲喜剧和印度的梵剧。从剧本创作上看,我国戏剧的剧本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它不是西方悲喜剧的范畴可以概括的。象《西厢记》、《牡丹亭》这样的不朽名作,往往以悲喜交集的情节使观众如醉如痴,时而欢笑、时而悲泣,获得了非常美好的艺术享受。从表演体系上看,我国戏剧自成一家,与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的布莱希特鼎足而立。这种体系曾被西方人士称之为“梅(兰芳)氏体系”,它的特点就是形神兼备,以神似为主,用虚拟的方法来反映现实,用源于生活而加以舞蹈化的固定程式来表现生活。一根马鞭,可以表演出千姿百态的骑马动作。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可以变幻出门、窗、床、山、桥、船等各种道具,而这些又都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手段来实现的。就象中国画讲究写意一样,我国的戏剧讲究意会言传,让观众从想象中获得艺术的满足。从审美特点来看,中国戏曲按照中国人民自己的审美理想,以现实主义精神为核心,大胆地对生活进行提炼升华,把自己的表演全部溶化于诗美,声乐美,器乐美,舞蹈美、绘画美、工艺美(甚至包括想象和联想中的建筑美)之中,要求表演严格地按照所有这些艺术美的各自规律进行创造,并把它们和谐、完整地统一在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民族风格之中,浑然成为一个整体,全力以赴地去塑造活生生的人物性格,传播我们民族的美的理想。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到中国戏曲的发展与民族审美理想和民族文化有内在的联系,作为负有文化传承使命的学校来说有义务将戏曲艺术带入课堂,而且能够带入课堂。例如,陕西省电视台每周三的“秦之声”多年来,一直未断过,参加的人员,遍布陕西各地,从幼儿到八十岁的老人。是因为陕西地方文化的作用,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是不会灭亡的,而且会越来越盛。作为我们从事艺术教育的工作者,应该在这方面近自己的一份力量。

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因此,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我们的学生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徽班进京,什么是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知之甚微;对中国自己的戏剧创作大师象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田汉、夏衍等知之甚少;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剧作《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白蛇传》、《红灯记》、《白毛女》、《沙家浜》缺乏了解。综合艺术课程的出现将会打破这一僵局。过去我们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找到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切入点是非常困难的。而通过戏曲艺术教学,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中小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戏曲艺术教育是综合艺术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中小学校开设音乐戏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中小学生通过初学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如《花木兰》、《表花名》、《小放牛》、《小姑贤》、《小女婿》,以及“上的鸟儿成双对”、“穿林海跨雪原”等,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得以丰富和提高。戏曲艺术教育的初级阶段是了解和赏析的阶段。教师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试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由欣赏著名艺术家,如梅兰芳、马连良、尚长荣、叶少兰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

要把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看录相、听录音、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实际。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很快进入学唱阶段和学习表演阶段。只有进入这样阶段,学生的鉴赏力才能得以升华。这一阶段要努力开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才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象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评剧《花为媒》,表花名一折都可根据不同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一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为全方位音乐教学模式。

当然,传统戏也同样具有德育功能。如歌颂民族英雄主义、杰出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有:《岳母刺字》、《苏武牧羊》、《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红灯照》、《秋瑾》等;体现正义、惩恶扶善、舍已救人精神的剧目有京剧《赵氏孤儿》、《除三害》、《铡美案》、《赤桑镇》等;取材于历史名著和历史故事的剧目有《打渔杀家》、《将相和》、《霸王别姬》、《打龙袍》、《二进宫》等;其他剧种、曲艺等也是同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好戏,如评剧《井台会》、《打金枝》、《茶瓶计》、《三节烈》等戏曲教育都丰富充实了艺术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三、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几点可行性途径

在认清对中小学生艺术课和课外活动进行戏曲知识学习与演唱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更应抓紧实验操作。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欣赏与演唱要同步进行。学生在欣赏戏曲时教师要注重剧情人物介绍,并渗透思想内容,让学生先激起对剧中正面人物的热爱;然后,让京胡、手风琴、录音机交错进行伴奏,重点对有影响的生旦净优秀唱段进行教唱与练唱,以至排练20分钟左右的小折子戏等。

2、尝试举办中小学生戏曲知识竞赛和中小学生京、评剧票友比赛,在更多中小学生中逐渐营造热爱戏曲,爱唱戏曲的学习氛围。

3、随时进行调查。教师要在学生中对喜欢、比较喜欢、一般可以接受及不喜欢戏曲的情况进行随时调查摸底,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促进戏曲艺术的普及教学。

篇8:实习报告的重要内容是

语文素质是以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健全的审美意念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有机复合体。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开发智力、感受社会文化熏陶和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的和谐共振, 共同构成提高语文素质的基本内涵。其中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因为语文素质中占很重要地位的语文能力“要在习惯中才能行成”。 (叶圣陶语)

叶圣陶先生有很多文章谈到学生学语文要养成习惯的问题, 有的文章反复强调。他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 就理解方面说, 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 是养成一种习惯。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 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 知识是必要的, 但是这种知识必须养成习惯”。他甚至还指出:“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 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语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良好习惯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要转变观念。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坚持“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实现由知到能的转变。课堂上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最终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 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必须作到此两点, 乃为教学之成功”。自能读书, 自能作文是学得方法, 练成技能, 养成习惯的结果。教师不能把学生当成装知识的工具。教师的责任也不是把篇篇文章装进学生的脑子里去, 语文教学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参与语文实践。在实践中能动自主地领悟语言规律、感悟人生和社会, 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和积淀。那么, 语文素质的提高也将指日可待了。

其次, 持之以恒。“锻炼习惯要有恒心, 随时随地当作一件事做”。因为习惯不可能依书照本, 也不可能计日程功。更何况一旦有了不良习惯改起来就更难。因此, 要通过严格而又反复持久的训练。这一既是对教师而言, 又是对学生而言。

那么, 如何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可以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着手。

听话习惯:听话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叶圣陶先生强调要“养成专心听话的习惯”, “必须特地留意人家怎样用词, 怎样表达意思, 留意考察怎样把一篇篇长长的语言顺次地说下去”。

说话习惯:说话与听话同等重要。要养成有礼貌说话的习惯。要求学生大胆地说, 说真话, 训练学生根据说话的内容, 选择恰当的语气, 准确表达文章所写的意思。

听与说是密不可分的, 听是吸收, 说是输出。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一般人三百六十五天, 没有一天不听话、说话, 有时还要多听多说, 不仅说一些零碎的话, 还得说整段整篇的话……。可见, 听说能力是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必备能力, 是人之本能,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势在必行。因此,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我按照先易后难, 先单一后综合的客观规律, 来确定训练内容和要求。初一年级时, 利用早自习的时间, 让学生以学号为顺序, 把昨天“新闻联播”的主要内容说一遍, 其他同学听后, 再指定一位同学复述。以及听成语说典故, 成语接龙等。到初二就适当地加大难度, 让他们说得多一些, 记得多一些。我的办法是请同学讲成语故事, 一个同学说, 其他同学适当作笔记, 这人同学说完后, 再指定一位同学复述昨天讲的成语故事。以及进行语文知识擂台赛等。初三年级通过语文活动课开故事会、辩论会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阅读习惯: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养成精读的习惯”, “养成略读即速读的习惯”, “培养默读的习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即虽然从整体看语文教学效率不算高, 学生的语文水平不能尽如人意。”但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总会有少数语文尖子生, 问他们经验, 大多回答得益于课外阅读。一位连续三年在上海中学生作文竞赛中获得一等到奖, 后来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同学在介绍经验时说:“我的体会就是一句话:多读。从课内到课外, 从文学到科技, 多多益善。”青少年时期大量课外阅读是许多知名学者、作家通向成功之门的必由之路。有了数量, 才会有质量, 对中学生来说尤其如此。

阅读内容需要教师指导, 引导学生读那些文质兼美的时文。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给略读、精读的方法, 养成默读的习惯, 我向学生推荐订阅《中学生阅读》和《作文通讯》, 由于这些杂志切近学生生活, 学生很爱读。有的学生读了这些不解渴了, 还可以向他们介绍层次更高一些的读物, 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大, 语文能力也逐步提高。

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读书先看序文”的习惯, “养成学生先看目录的习惯” (叶圣陶语) 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等等,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 使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参与, 显示自己的阅读涉猎面, 激起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

写的习惯:养成卷面整洁, 注意行款格式,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 “动笔之前想定个简要的提纲, 写在纸上也好, 记在头脑里也好, 这是一种好的习惯。写完了, 从头至尾看一遍, 然后自己审核, 自己修订, 这是一种好习惯。写完了, 站在读者的角度把自己的文章念一遍, 看它是不是念起来上口, 听起来顺耳, 这样做从群众观点审核自己的文章;也是一种好习惯。” (叶圣陶语) 养成修改自己文章的习惯。要引导学生多写多练, 养成习惯, 最好能培养出兴趣。

写的习惯的培养, 要求学生观察生活, 观察周边的人和事。三言二语, 随时写下对自己有感动的东西。我主要采用“每周一练”的方式。时而命题、时而自拟题。写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 每星期一交, 好的文章, 面批后由作者再修改, 然后念给同学听, 由同学进行评析。期末汇集成册——班级优秀作文集锦。由此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养成了习惯。

上一篇:2024年台州社区工作者考试-面试中如何提升综合分析能力下一篇:创先争优领导干部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