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教师业务学习资料---笔记

2024-05-11

新课改教师业务学习资料---笔记(通用6篇)

篇1:新课改教师业务学习资料---笔记

①摘选自张熊飞《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应用研究》报告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铸造教育之魂,保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我们认为:教育事业应该坚持“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之义就是“以人为本”,是指发展的目的。胡锦涛同志对于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的地位有一个科学的规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

2、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发展”是指发展的内容。毛泽东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邓小平则提出了“三个面向”“四有新人”;江泽民及时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等;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3、在科学发展观中,“和谐发展”是发展的原则。

4、在教育事业中,发展亦是硬道理。这个“发展”是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观构成了发展的主题,明确的回答了四个问题:(1)为谁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培育学生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开拓型创新型人才而发展;(2)怎样发展?要依靠科学发展观获得发展,并把其具体化为一系列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3)靠谁发展?在教师诱导下,靠学生自己学习获得自身发展;(4)发展目标?就其阶段性目标而言,是培育一代代振兴中华的炎黄儿女,保证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就其终极目标,则是解放全人类,完成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

5、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就是开启发展这个主题的钥匙,这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灵魂的意义。

(二)把《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上

1、正确认识三维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我们又依据学生学习心理的认知过程中三个层次要素(观察、思维、迁移)的因果层次性,提出了学习过程要抓“四基”,即基本事实,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实质就是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2、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和谐关系

3、构建崭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使教学过程的运行机制建立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

历史的遗产提醒我们:学生的学习过程,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的接受式,也不是以学生为太阳、学生纯粹的发现式,而应该是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主动的探究式正如教学职能观所明确指出的:要把教师的“教”真正转变为学生在教师诱导下的“学”因此,构建崭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就是要构建学生学习运行机制的崭新方式。

(三)使《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更准确的反映客观教学规律

构建新的理论体系,为保证在正式出版、《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时,我们对理论体系有四处重大修正:

其一,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改为“引导作用”。

其二,把“训练为主线”改为“体验为红线”。

其三,要遵循“生物”的成长、发育规律,去精心培育学生。

其四,理论体系在结构上也有一处变动。

对于教与学的职能归纳为两句话:

师者,所以引路、开窍、促进也;

学者,所以体验、探究、创新也。

引导作用是教师的职能,也有四大特征:情感性、启发性、促进性及反馈性核心特征是启发性,归结为一句话:循循善诱;

归纳出四条教学规律:

引而不发,因人善喻,不言之教,和易以思,这就是为师之道的根本

食贵自化,学贵自得,深思熟虑,积水成渊,这就是为学之道的灵魂

善诱则通,善思则得,诱思交触,众志成城,这就是教学辩证法的真谛。

教贵善诱,学贵菩思,以诱达思,启智悟道,这就是启发教学的精髓。

二、探索指导实践的规律认识

(一)培养撰写典型教学设计的能力

撰写教学设计,必须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正确分析学生的原有基础、思维特征和学习心态,精心创设适应于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以适宜的学习速度,艺术地采用诱思、探究的学习方式,着力于激发、引导、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真正把教师的“教”变成学生在教师诱导下的“学”,这正是撰写教学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亦是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的唯一标准。只有当设计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和谐时,学生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进行教学设计,首先应确定要解决的具体内容,比如是对一个单元的设计、还是对一节课的设计、或者是对一个主题活动的设计,然后按照以下要求,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

1、撰写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2)完整性①设计的整个学习过程要全面落实四个子过程的教学功能,也就是全面实现:自觉创情境,始终含情意: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探索得材料,研究获本质:三维促发展,反馈终达标。(3)和谐性;(4)实践性

2、撰写教学设计的一般规格

撰写教学设计一般应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课程分析:(2)学情分析:(3)设计理念:(4)学习目标:包含四个方面:其一,行为主体是学生;其二,行为目标必须是可测评的、具体而明确的;其三,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范围,为测评提供依据(5)教学流程:撰写教学流程还要注重以下几点:①设计要完整②教学设计要详略得当③必要的“课前准备”或“预习”可以有④精讲⑤教师要具有应变能力⑥课后反思:

3.提倡以下内容的教学设计:

(1)单元教学设计(2)教学设计可撰写成“优秀案例”的形式

4、要使教学流程表达形式规范化。

(二)采用“一课两上讨论”的基本形式,切实搞好“研究课”

1、开展研究课的基本形式:一课两上三讨论,意即:一堂课上两次讨论三次。

2、开展“一课两上三讨论”的关键在于认真落实讨论研究

要上好研究课,关键在于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认真落实讨论研究因此,有的基地将此基本形式简化称为“一课三讨论”、“一课三研摩”等

(1)讨论要营造民主平等;(2)讨论要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三维教学目标为宗旨(3)讨论研究中,“双向谈话式”的“满堂教”还比较盛行(错误的)(4)要提倡百花齐放,3、用“一课两上三反思”为自己积累智慧。

4、实现教学组织的合作化

②《教研工作主旋律须有新基调》

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工作创新主旋律的基调应当是:调整、整合、合作、作为。

调整:理顺关系才能协调运行一是理顺工作思路。二是调整教研工作。

整合:优化组合才能形成合力一是人力资源整合。二是物力资源整合。

合作:团结协作才能面貌一新一是系统合作。二是上下合作。三是多边合作。

作为:有所作为才能找到位置

③《县级教研室应有三个新视角》

立足“三个服务”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学校教育改革服务。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

增强“三种意识”整体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

做好“三篇文章”加强自身修炼。创新教研方式。推进课程改革。

④《每节课教师讲几分钟岂能硬性规定》

既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又坚持科学、实事求是

既抓知识、能力学习,又抓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既要坚持课程改革,又要整体推进

既要用好教材,又要走出教材

既要学生紧张学习,又要教师科学引导学生紧张地自学,还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首先,课前,教师们备好课,精心设计好学生学习的方案(准备锦囊妙计)。其次,课堂上,教师们要像电视主持人那样,讲好激动人心的过渡语,一步一步地激发、引导学生看书、练习、更正、讨论、当堂完成作业。第三,该讲的要讲好。通过“兵教兵”(学生更正、讨论自学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会了的,就不讲;学生错了的、不会的,都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一定要讲,一定要讲得有序,讲得好,不是就题讲题,一题一题地讲,而是要一类题一类题地讲,由个别(这道题)到一般(归纳理论知识),再指导学生如何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⑥《改革评价制度是教研组团队形成的前提》要形成一个真正的团队,首先必须要有共同的需求。其次,教研组内需要形成共同的目标。

⑦《创设“走出校本”的校本教研新形式》“以强扶弱均衡式”;“强强联合辐射式”; “三衢课改论坛”; “周五相约新课堂”;“借助外力发展式”;“学校发展共同体式”;“就近区域联盟式”;“龙同球三乡联盟”《导学达标教学模式在新课程中的应用》

一、背景简介

这种模式有五个基本教学环节组成:出示目标、阅读教材、解决问题、相互讨论、感悟总结、练习反馈,简言之就是读、思、议、悟、练。

二、新课程标准与诱思探究理论的一致性

1、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2、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三、导学达标教学模式的实施与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情意—呈现教学生活基础。

2、展示学习目标—为学生指引学习方向

3、自主学习—发挥教科书的引领功能

4、合作探究—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5、释疑解惑——倾听来自学生心灵呼声

6、知识梳理——构建学科知识支撑体系

7、学以致用——反馈矫正,促进同化

一、新课程改革评价的基本理念

⑴ 在评价功能上,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⑵ 从评价对象上,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转向关注以过程的评价。

⑶ 在评价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源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

⑷ 在评价结果上,不只是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而是更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以原有状态的改进。

⑸ 在评价内容上,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察。

⑹ 在评价方法上,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整合量化评价。

⑺ 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二、一堂好课的标准

1、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宗旨。基础目标;提高目标;体验目标

2.教学内容,科学合理

⑴教师正确理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确定重点和难点,精选具有基础性、范例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知识。

⑵内容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⑶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

⑷关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

3.教学策略与方法:学生主动地学习

4.教学能力:良好的教学基本功

⑴课堂驾驭能力⑵实践操作能力

⑶语言表达能力

3.新教材的本质

4.新教材具有哪些特点

A教材管理由“国编制”转变“国审制”,教材呈现方式多样性。B适当降低了知识难度,大量引进现代信息.

C密切联系生活,关注学生个体经验。

D重视活动设计,鼓励学生探究创造

E尊重师生个性,给师生广阔的发展空间。

5.怎样认识新教材所体现的教学目标

每门具体学科的目标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 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6.怎样用新观念教新教材

⑴重视单元教学目标。⑵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⑶强化教学的反馈意识。7.面对新教材,教师首先要作什么

第一,研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

第二,研究教材.研究教材主要有:

一是研究教材对《课程标准》反映的真实性;二是教材内容选择的容量与难度是否符合地方教育的实际情况。

8.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一是方向性的专业知识要求。

二是具体性的专业知识的要求。9.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哪些新的教学思想和策略

⑴主动参与教学策略

⑵“探究——发现”教学策略:

⑶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⑷联系生活教学策略

10.教学方式应该实现的转变

⑴ 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

⑵ 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

⑶ 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

⑷ 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

⑸ 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

11.新课程的教学原则

⑴ 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

⑵ 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

⑶ 设计真实的任务。真实的活动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的特征。就是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重的内容或技能。

⑷ 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

⑸ 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教师应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⑹ 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

⑺ 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⑻ 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12.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

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是:首先进行“学习需要的分析”,主要包括“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两个方面的内容;然后进行“学习目标的阐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接着依次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设计)成果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论对教学设计的前期工作进行修改完善。

教学设计的五大基本要素。

⑴ 从学习的需求分析开始,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这样以解决“为什么”及“学什么”和“教什么”的问题。

⑵ 教师需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进行学生特征分析,考虑课程、单元及课时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考察学生在进行学习之前,关于学习内容具有什么知识和技能,即对学生初始能力的评定,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态度。

⑶ 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即学生通过学习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

⑷ 确定教学策略,考虑如何实现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的途径,解决“怎么学”和“怎么教”的问题,其中应考虑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或教学资源。

⑸ 对学和教的行为做出评价,在行为评价时,一方面要以目标为标准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评价提供了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对模式中所有步骤作重新审查,特别应检验目标和策略方面的决定。对于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理解,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将整体性的教学设计过程分解为诸多要素,主要是为了便于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并掌握和发展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的技术。因此在实际设计工作中,要从教学系统和整体功能出发,保证“目标、学生、策略、评价”四要素的一致性,使各要素相辅相成,产生整体效应。

二是应该认识到我们所设计的教学系统是开放的,教学过程是动态过程,涉及到的如环境、学生、老师、信息、媒体等各个因素也都是处于变化之中,因此教学设计工作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在利用模式设计教学时,应根据不同情况的要求,针对不同的实际问题,决定设计步骤,确定从何入手,重点解决哪些环节的问题,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工作。

13.以主动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操作策略

新课程强调教学四个基本环节:情境创设、自主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⑴ 情境创设:这是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⑵ 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不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学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确定搜集知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搜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⑶ 协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等,通过社会协商的方式使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个体所共享,内化为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

⑷ 效果评价:这是主动学习的延伸性环节。包括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每个成员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协作学习中对群体活动的个体贡献等。建构主义的评价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反对过分细化的标准参照评价;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尤其关注和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发现知识、认知策略、自我监控、反省与批判性思维、探究与创新能力的评价;反对“答案唯一性”的评价,提倡一种开放的、多解的、多元的评价,以充分反映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不同水平差异。

“主动学习”要求的体现,说到底是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篇2:新课改教师业务学习资料---笔记

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我本着“莫被传统禁锢思想,不为时尚放弃永恒”的理念,提出十条标准,就教于大家。

一、目标明确。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确定立体的目标。师生认同,指向明晰。

二、重点突出。这堂课重点是什么,师生都应胸中有数,明明白白。难点要突破,疑点要解决,特点要抓准,重点才能突出。立足于教材,延伸要适度。

三、以生为本。从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宗旨出发,课堂上真学、真思、真练、真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师生互动,交往自然、和谐、融洽。

四、流程科学。课堂流程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教学流程符合学科逻辑,顺理成章。严谨流畅,疏密有致。

五、注重内化。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课堂充满文化气息;内化、积淀、裂变、生成,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

六、体现沟通。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知行间相互沟通,有机整合。七,启迪创造。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发表独立见解,倡导创新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合作精神。

八、媒体得当。根据需要与可能,恰当运用媒体手段,常规手段与现代媒体各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处理好手段与目标、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九、讲求实效。无论方式方法,无论什么理论模式,最终的检验尺度是学生

质量。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因材施教,效果显著。

篇3:浅析教师学习观对新课改之影响

一、教师信念与学习观

1. 教师学习观

教师的信念一直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众多研究领域中的热点, 对此领域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WALBERG对教师的心理生活的研究。其后众多学者纷纷介入对教师信念的探讨[1,2]。对于教师信念的本质, 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教师信念是教师在教学情境和教学过程中所持有的关于学习和教学、教师和学生等的理论、观点, 甚至是假设, 它对教学行为产生持久而深入的影响, 渗透至教学活动中各个方面。

教师信念本身可以被看作一个系统, 包括若干具体的信念成分, 如教师对于知识和学习的信念, 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信念, 教师对于职业的信念, 包括对于教学环境、教学设计的信念等等。在整个教师信念系统中, 一些信念处于核心地位, 可以影响甚至支配其他信念;而另一些信念则相对处于边缘地位, 受核心信念的制约[3]。相比较边缘信念, 核心信念的形成需要更多的时间。而一旦形成, 试图对核心信念作出改变将是比较困难的。这些核心信念的改变将导致整个信念系统的完全更新。

尽管核心信念和边缘信念的界定和具体数量尚存在争议, 但毫无疑问, 教师对于知识和学习的信念在整个教师信念系统中一定处于核心地位。教师关于知识和学习的信念被统称为学习观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一般认为, 教师的学习观包含着教师对于知识本质的信念 (如知识是相对孤立的还是互相联系的, 知识是确定不变的还是不断更新的) 和对于学习本质的信念 (如学生从哪里获得知识以及如何判断所获知识正误) [4]。自从perry提出关于学习观的概念之后, 学习观已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领域, 在国际顶尖教育心理类杂志Educational Psychology,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上都曾经占据大量的篇幅。近年来, 继针对学习者的学习观进行研究后, 教师 (包括师范生) 的学习观及其对教学模式的影响已成为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领域。

2. 教师学习观与教学

教师的信念, 尤其是学习观, 映射了教师对知识和学习的信念。正如大多数教育心理学家都是基于学习理论而提出相应的教学主张, 教师的学习观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 持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师会认为知识在实质上是互相联系的, 其存储方式呈网络化存在;知识是灵活的, 是不断更新的;学生应该主动建构和生成知识, 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对于所获知识的正误判断应该以实践作为唯一标准, 而非盲从于权威。而信奉传统课堂的教师则会认为其所传授的知识是孤立的, 互相之间不存在联系;知识是确定无疑的, 无须考虑对知识的更新;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应是教师和书本, 教师需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 对于学生所获知识正误的判断标准应是能否与教师保持一致。学习观作为教师信念的核心成分, 影响着教师信念系统中众多与教学有关的元素, 对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意义重大。具体而言, 教师的学习观能够影响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 指导教师在课堂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行为, 形成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5]。

二、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学习观的传承

1. 教师学习观的传承

正如大多数朴素的教师信念属于前概念的范畴, 其来源并非书本知识而是长期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 学习观也不例外。个人生活经验以及学校教育被认为是塑造教师学习观的重要来源。当新教师走进课堂情境时, 一方面他被视为“新手”, 刚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需要在这一崭新的专业领域中获得知识、信念和技能。另一方面, 这个课堂又是熟悉的, 他并不需要重新知觉课堂情境或者以完全陌生的视角看待教师。在他 (她) 并不确定该怎么开展教学活动时, 他 (她) 可以回到过去的位置、过去的记忆、曾经的课堂中去, 在那里以学生的角度向过去的老师寻找答案。而过去的课堂教育的经验给予他 (她) 的不仅是教学方法和程序, 同时还有隐藏在教学方法背后的学习观, 甚至是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教师信念系统。同时, 即使新任教师知道有关该如何进行教学的知识, 也通过实习掌握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 他 (她) 的学习观乃至整个教师信念系统也不可能不受到过去自己亲身所经历的教学和学习过程的影响。

简而言之, 也许不同的教师的教学方法或技巧并不一致, 但在很大程度上, 学习观, 即教师对于知识和学习的信念, 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 能够在教师之间代际传承。而教师的学习观, 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教师关于教学的信念系统, 并反映于教学活动和进程之中。而这一学习观的代际传承, 根据条件的变化, 选择性的产生积极作用或者消极作用。

2. 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影响

当教学只是对传统的沿袭和复制、其理念和模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时, 学习观的传承便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新教师可以凭借对已有教学模式的回忆, 与继承过去的教师学习观, 互相印证, 相互配合, 迅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直接教学法, 其教学理念更接近于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被视为“接受器”或者“复印机”;教师完全主导课堂, 学生则要尽量适应教师的节奏;将复杂的学习分解为最小的步骤, 从简单到复杂, 从初级到高级, 逐渐提高;在每一次教授新的知识和技能后, 以练习、反馈 (奖惩) 的方式使学生巩固所学;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标准由教师制定, 依据为是否与教师知识一致。这一教学理念完全反映了教师所持有的相对传统的、客观主义倾向的学习观:知识是零散的和固定不变的;知识来源于权威 (教师和书本) ;评价学生的依据由教师所制定。由于传统教师的学习观与这一教学模式相一致, 互相促进, 学习观的沿袭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3. 对课堂教学的消极影响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变迁, 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已无法完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所培养的学生在思维的广度、深度、创造力和研究能力上都有所不足。首先,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的更新速度远远超过以往, 若想不被社会所淘汰, 学生就必须拥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技能。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提倡的“在现代社会中最有用的学习是了解学习过程, 对经验始终持开放态度, 并把它们结合进自己的变化过程中去”[6]。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 促进其全面、自主、个性化发展, 比简单的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进行有效率的自我调节学习, 使其在需要时可以单独去寻找知识来源、制定学习计划、监控调节学习过程、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 而不必依赖他人才能开展学习活动。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学习观都必须进行一定的转变, 不再将自己或者书本视为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 理解学生可以从多个途径接受知识, 去伪存真;知识也不再是固定不变的, 人们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其次, 现代社会也处于剧烈转型时期, 多种价值观并存, 民族、种族、阶层之间经常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因此, 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同一问题, 学会思考问题多种答案的可能性, 学会试着站在他人立场上思考问题, 是学生能够以宽容的态度, 求同存异的方式解决冲突和纷争的前提条件。而在传统教育中几乎所有问题都有统一而唯一的标准答案, 易导致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和狭隘性, 无法去寻找问题解决的其他可能。因此, 现代社会的教育也要求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观转向建构主义一端, 都能够以批判性思维方式看待所谓的“权威”, 能够认同不同来源的信息都有其存在的理由, 学会以实践的标准在不同来源的信息之间进行权衡、取舍。第三, 传统教育课堂中的问题之间是割裂的, 只用单一的、相对固定的方法就可以解决问题。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遇到的问题往往是复杂而多变的, 需要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多种能力去寻找答案。因此, 教会学生以研究型的方式去看待问题、寻求解答, 也是现代教育的目的之一。因此, 教师必须改变自身拥有的传统学习观, 将知识看作是情境化的动态存在而去不断更新;知识之间以网络化的方式互相联结。

三、教师学习观对新课改的影响

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为适应现代社会教育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自从上世纪末便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目的是在本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我国, 师范生必须要经历四年的师范类专业教育, 新教师还必须接受岗前培训, 上岗后教师还需要定期进行在职培训。这些教育和培训的部分初衷便在于向教师传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知识, 意图使教师抛弃传统教学理念中某些不合时宜的成分, 与时俱进, 更顺利地接受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理念, 领会新的教育思想, 为在中小学中全面推行新课改减少阻力。

2. 传统学习观对新课改的消极影响

新课程改革之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虽然新课改已进行了若干年, 但并没有取得预想之中的进展。在很多地区和学校, 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主流。这其中固然有学校和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忽视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的原因, 但不可忽视的是, 教师原本所持有的学习观作为教师信念系统的核心部分, 在教师接受新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的过程中, 起了一定的消极阻碍作用。

一些研究指出, 教师的学习观直接影响其关于教与学的基本概念 (conceptions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7], 并继而对课堂教学实践产生影响。如Ching Sing CHAI对新加坡师范生所做的研究表明较单纯的学习观 (如能力是天生的, 无需努力学习) 与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之间呈正相关, 而较成熟的学习观 (努力学习等) 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之间存在正相关。而亚洲其他地区的学者也得出较为相似的结论。

虽然教师在培训中大量接触了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理论, 但这些理论是以知识的形式向教师传授的。学界普遍认为知识和信念性质类似, 但两者在程度上存在差异:知识是需要证明的, 信念则不言自明;知识是易于改变的, 信念则相对稳定。当这些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知识与教师原有的信念系统, 尤其是学习观相抵触时, 部分教师选择罔顾新接触的教育教学知识, 而保持自己固有的信念, 依旧采用原来的教学模式;将新的教学模式作为炫耀教学技巧的工具, 仅在公开展示中使用。或者, 部分教师选择形式上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但自身学习观仍然保持不变, 两者之间不匹配, 导致教师在课堂上无所适从, 教学效果堪忧。所以, 转变教师以学习观为核心的信念系统, 使之更倾向于建构主义, 是推进新课程改革, 转变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之一。

3. 反思与建议

学习观作为教师信念系统的核心成分, 其转变将是缓慢、潜移默化的过程, 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可以采取的一些相关措施, 包括从师范教育开始, 在大学中多开设一些研究性学习的课程, 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使师范生摆脱过去传统的路径标准、答案唯一式的学习方式, 在对世界的探索和研究中解放思想, 逐渐转变自身的学习观;同时, 在在职教师中可以多开展一些关于教师信念, 尤其是关于学习观的讨论和征文活动, 在自由的氛围中鼓励在职教师对学习观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同样有助于教师对此有更清晰和全面的认识;此外, 教师个体的学习观是和整个社会教育的大环境相关联的, 继续推进新课程改革, 改变盲目追求高升学率的办学目标, 从学校和社会层面给予教师更宽容的职业环境, 也将促使在职教师逐渐认识到原有学习观的不足, 并予以转变。

参考文献

[1]王慧霞.国外关于教师信念问题的研究综述.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5) .

[2]谢翌.马云鹏教师信念的形成与变革.比较教育研究, 2007 (6) .

[3]林一刚.教师信念研究述评.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3) .

[4]Hofer, B.K.&Pintrich, P.R.The development of epistemologicaltheories:Beliefs about knowledge and knowing and their relation to learning.Review of Educational Reasearch, 1997.

[5]Hofer, B.K.Personal epistemology research:implications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001.

[6]施良方.学习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篇4:新课改中教师教学业务的几点思考

一 教育理念的提升

教人是手段,与人才是目的。在教育中药充分的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树立全新的素质教育的理念。药认识到现代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把教育的中心本质应还原给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主导自己的学习,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学生。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新型教师已不再是“蜡烛”“春蚕”或“工程师”,而是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思考的教师,为学生的长足发展打下基础,因此教师要抛弃传统的教育观念,要树立教育应该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这一思想,要充当“服务员”的角色,这在本质上来说着是教育理念的转变。

二 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引导学生独自去创造学习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己自觉地投身于学习活动之中,在轻松快乐的场景中愉快的學习,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已不再是传统的“传道者”而是一个“引导者”。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回变成小孩,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说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孩子的心理,应该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去引导他们,让他们自我发掘课本知识,掌握课本知识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不要高高在上,而是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设身处地地学生着想,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自己在教学中能够融入学生之中,和他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构建一种“学友”式的新型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使课堂从传统的“制造型课堂”变为“创造型课堂”,让学生主导自己的学习,真真的占有课堂,“拥有”课堂,在快乐轻松中理解占有知识。

三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素质教育的今天,特别是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教材容量大,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又和社会生活实践联系紧密,这和传统课程紧扣知识,知识面比较狭小,教材内容较为死板,和社会生活联系不太紧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要求教师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自己首先要做一名创新型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社会生活联系要紧密。

做一个爱读书的人,畜养自己的学术功底,培植自己的思想之根,用博学的素养教书,用知识和精神集于一体的人格修养来教书,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所授课程,知识要回归到社会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最终使得学生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四 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

我们知道教师职业的灵魂是爱,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要尊重学生,也要把自己的爱无私奉献给学生为学生明天的成长铺就成功的道路,教育家丁有宽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给学生的爱不仅仅局限在平时的生活中,更主要的是要立足于课堂。在课堂上有一些学困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这些学生自我动手,自我思考的的能力较为薄弱,教师要时刻关注这些学生,给他们十足的鼓励和信任,要时时尊重学生尊严,以心灵呼唤心灵,以人格赢得人格,以自己的师德感染学生,让学生相信自己的潜能,自己主动地融入讨论之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在课堂上有些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不合实际,和课文知识完全没有关系的情况下,教师要用完全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理解和认识,要相信学生,合理的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师德感化学生,发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篇5:教师业务学习笔记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手段。既包括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的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活动的特点,教学方法可分为讲解演示法、复现法、问题性讲述法、局部探索法和研究法等。根据学生思维形式的特点,教学方法可分为归纳法和演绎法。根据某教学阶段所要实现的基本教学任务,教学方法可分为获取知识的方法、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运用知识的方法、创造性活动的方法、巩固的方法和检查知识技能的方法等。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教学策略有许多不同的类型。瑞奇鲁斯将教学策略分为组织策略、传递策略、管理策略三类,这是针对传授型教学系统的。袁振国将教学策略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以及综合型。

教学方法是最为具体的、最具有操作性的,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但这并不能充分地说明教学方法就受制于教学策略。一种教学方法的成形和使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教师的教学策略的影响,但更多地受制于教学原则的指导、教学实践的检验。可以这么说,一种教学方法是在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下该使用何种教学方法,该如何来组合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目标,就涉及了教学策略的层面。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如果你不能够站在这一趋势的前沿,至少跟上这一发展趋势,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成为一个落伍者。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理论和方法,就会影响到你的教学效率,就会落后于学生,落后于时代,认真学习并掌握信息技术是新时代教师的使命之一。多年来地理教学中,一直坚持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效果远比不整合强。利用信息技术能极大地扩大教学容量,还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增强地理教学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学生自己动手展示个性才华等等。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

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华南师大的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指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的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型方式”。北京师大的何克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识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种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他们的说法虽然不同,但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把计算机及网络作为学习的工具,把它作为教学的媒体,实现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从而培养具有创新型和实践型的能适应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建设者。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培养协作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1)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文化,其内涵包括:

(2)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日常生活实践,要将学习视为享受,而不是负担;要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能够自我组织、制订并执行学习计划,并能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学习过程受本人支配,对自己的学习全部负责。教师只是学习的指导者、建议者,而不是学习过程的主宰者。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的大量泛滥,对于人类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作用,学习者将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将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习者必须学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4)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时代,知识量增多,知识成为社会生产力、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知识的更新率加快,陈旧率加大,有效期缩短。另外,知识的高度综合性和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出现更多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由此带给人们难以想象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人类一切领域内深刻而广泛的冲击波和影响力。在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大背景下,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变得至关重要。

转变教育观念是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成功的先决条件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任何成功都是在一种观念的指导下获得的。”教育改革的成功也不例外。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和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因此,地理教师只有彻底的转变教育观念,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才有可能性,才有真正的价值,才有生命力。教师才能培养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总之,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要求我们每一位地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一个“导演”、“设计者”、“协助者”、“引导者”,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使地理教学如虎添翼,绝不能错误的再认为:信息技术的运用,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麻烦,增加负担。

把信息技术引入地理教学中

篇6:教师业务学习笔记

2017.9.23

(一)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强我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业务素质和课堂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推动现代学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经科尔沁区教育局研究决定,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开展课堂教学和专业知识双过关活动。

(一)课堂教学达标过关

依据科尔沁区教学常规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课堂教学达标围绕着以下六个方面进行:

1.要优化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可操作,并以灵活的形式自然呈现。

2.要优化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主题明确,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要优化课堂教学语言,课堂教学要能恰如其分的运用教学语言进行导入、提问、讲授、起伏、释疑、转折和总结,既能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又能紧扣主题,把握分寸,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

4.要优化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要能够进行科学的组织、管理和不失时机的调控,以有效的组织形式开展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活而不乱,管而不死,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5.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注意体现课型特点,合理安排教学结构和环节,熟练、有效地运用教学媒体,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利用,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6.要优化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要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简明扼要的归纳总结,并恰当的运用多种评价方法针对三维目标进行检测。

(二)专业知识达标

1.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熟悉本学科的课程标准,清楚课程性质与价值、基本理念及设计思路,掌握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了解课程改革的有关内容。

2.学科教材。要求教师要熟悉本学科教材内容,能居高临下的驾驭教材。

3.学科相关知识。要求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本学科专业知识,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4.教学常规知识,要求教师教学工作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包括“备课与设计”、课堂教学、“反思与总结”、“批改作业与辅导”、“评价与考核”等五项内容。

(二)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细则

2017.9.29 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是保证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机制,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学这一中心,认真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和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我区教学工作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特制定教学常规管理细则。要求如下:

一、课程管理

落实课程计划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

(一)严格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意见》开齐课程,上足课时,坚决纠正随意停课、调课、增减课时等违规行为,进一步规范课程的实施。

(二)加强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生本化建设,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建立学科间横向整合、学科内纵向联系、校内外有效沟通的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

二、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包括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导工作计划、教研工作计划、教师个人教学计划。所有计划均按学期制定,应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新要求,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富有可操作性,学校教学计划于开学 之前完成,教师个人计划于开学后一周内完成,计划制定后,必须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工作。教导处要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经常性督促检查,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解决。

(一)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研工作计划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提出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目标和教学质量要求,具体规定教学工作的内容、进程、措施与方法等。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拟定,经学校行政会议和各教研组讨论通过后再组织实施。要在开学一周前印发至所有教研组及任课教师。

(二)教研组工作计划由教研组长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和教导工作计划的要求制定。要在认真分析上学期取得的成绩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本学期的工作目标,确定校本教研的基本内容,按周安排集体备课、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经题,可以采取师徒结对、捆绑式评价等方式促进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不断提升,以团队建设促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教师制定个人学期教学计划之前,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教材内容、编排体系、单元训练重点以及各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基本要求是:

⒈班级情况分析。了解上学期期末考试各档成绩人数、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尤其是优秀生和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了解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水平、兴趣爱好和需要、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共性特点以及个性差异,做到心中有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打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各有所得的要求,精心设计教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⒉教材分析。对本学期教材的知识体系、教学目标、重难点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列出教学进度计划表,写明单元(或章节)课题所需课时、起讫时间,安排好课外辅导、学科竞赛、考试考查、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等活动。

三、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要坚持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电子备课与文本备课相结合,避免把写教案视为应付检查的形式性工作,避免简单的重复,切实保证备课的质量。

(一)撰写教案要有不同的要求。教龄在15年以下的教师原则上必须撰写详案,尤其是新教师和年轻教师,必须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教龄在15年以上的教师可有适当的简案,但必须有一半以上的教案是 详案,特别是第一次任教本册教材的应有80%以上详案。学科骨干教师每周应有三分之一以上详细教案,教学经验特别丰富的教师经学校同意后可以写简案。兼课两门以上的教师,所教学科都必须认真备课,但撰写教案可有所侧重。

(二)教案可以电子教案和文本教案相结合的形式呈现。电子教案不能完全复制他人的成果,可在借鉴的同时加入自己的思考与修改,修改部分用红色等其他颜色予以标注。文本教案采用备课本的形式。教案必须注明上课日期(年、月、日)

(三)提倡超前一周备课,至少提前一天备课,不能临教临备,更不能教后补备。备课时要及时吸收新的教学信息,优化教学过程,鼓励原创。允许借鉴参考优秀教案。

(四)每篇教案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教学内容;(2)教学目标(必须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3)课型、教学时数;(4)教学重点、难点;(5)教学准备(如课前活动安排,教具、学具,媒体的选用等);(6)教学过程(要详细、具体);(7)作业及板书设计;(8)教学反思或后记,总结本课时或本单元教学的得失。

(五)课时备课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

⒈熟悉教材

备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和新课标,明确学科教学指导思想、学科性质和地位,详细查阅有关教学参考书和资料;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选取适当的教学媒体;编写教案。

⒉制定目标

制定教学目标,要坚持面向全体,因人而宜,分层设计,合理定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满足不同状态学生的学习需求。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目标体系,使教学目标既有高度又不虚化,形成一定的延续性和关联性。

⒊开发资源

要根据课程管理和课程设置要求,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教师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认识、实践和反思,把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按照学生实际需求加以组织、整合,实现教材内容的再创造。

⒋设计过程

①导入环节:教案中应明显体现创设的情境、导入的语言及提出 的问题,以适当内容或简短语言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②问题设计:设计的问题要明确反映在教案上,以防止提问的随意性。问题的设计要明确、具体、适宜,要有启发性、层次性、条理性、探究性,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思维广度,切忌“满堂问”或“以问代讲”。

③教法学法:突出师生活动的内容、形式、时间、空间的安排以及对重难点的处理,呈现给学生知识的结构、前后的联系以及重难点的提示,对学生在获取知识、方法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充分的估计和对策,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知识结构与学习过程的关系,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④练习设计:练习内容要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有针对性和适当的梯度。围绕教学重难点,使练习真正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

⑤板书设计:课时板书设计包括分板书和整体板书,要突出学科特点,充分体现教学重点和活动主线。板书设计要做到巧妙、精炼、准确、条理清楚,布局要合理、美观,力求多样化。

⒌上课准备

根据现有条件恰当选用教具,并依据教学活动需要布置(检查)学生准备相应的学具,应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必要的演示、操作、实验,教师要提前试做,保证教学效果。

(六)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主持,要做到“四定、五议、六统一”。“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五议”:议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议本册教材的编排体系;议本册教材在整个学段的地位和作用及与相关学科的联系;议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各单元、各章节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议教学中应运用的授课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以及教后体会等。“六统一”: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重点,统一难点,统一作业,统一测试。集体备课要达到每周一次,每次不少于一节课。备课组长要做好记录,内容为:时间、地点、研究课题、参加人员、中心发言人、研究内容、独特见解(记录每位组员发言内容)等。具体流程如下:

⒈课前准备。每次集体备课,备课组长要提前一周将活动时间、地点、内容、要求通知相关教师,确定中心发言人(主讲教师)。中 心发言人提前做好准备,写好说课稿,要既说教材,又说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的安排及依据。所有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都要独立备课,找出自己的困惑(问题),写成简要条目。组长要归类整理,筛选出主要问题,作为讨论时的中心议题。

⒉中心发言人说课。中心发言人说课应讲述,不要念讲稿(或教案),可灵活补充讲稿上没有的内容。如果说课内容是单元中某一节(或课时),需要首先讲述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学习目标,这一课与完成单元目标的关系及前后内容的联系。

⒊讨论议课。中心发言人说完课后,备课组长组织讨论议课。参与备课的教师要有“备”而来,踊跃提出问题,组长则注意筛选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引导大家讨论。在研讨、交流中集思广益,解决独立备课时遇到的问题。

四、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基本要求是:

1、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准备好教学用具(课件、挂图、实验仪器、电教设备、体育器材等),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2、严格按课表上课,未经教导处同意,不得随意调课,更不准随便缺课。上课不得迟到、早退,不得中途离开教室,不得拖堂,上课期间不得接待学生家长或客人,不得接、打电话,3、课前1分钟到教室候课,目视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同时清点学生人数,弄清学生缺席情况,对非正常缺席学生应及时报告班主任。上课开始和结束,师生应相互问候致礼。

4、坚持探究式、合作式和讨论式教学,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实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及时反馈、及时补偿,尽力使绝大多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都能实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并获得成功感,尽可能减少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的缺漏。

5、课堂练习设计要典型精当,有利增强学生对主干知识的运用掌握,既要防止题海战术,盲目地多练,又要防止老师包办,缺少学生的自主练习与实际体验,真正做到精讲精练。

6、教师上课要讲普通话,语言要精炼、准确、生动、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声音要响亮;板书要干净、整洁,布局结构合理,能体 现出讲课重点,字迹工整,大小适当,用字规范;教师要举止文明,教态亲切、自然、大方,衣着得体,不准穿短裤、背心、拖鞋进入教室,不化浓妆,不准在教室内抽烟,不坐着讲课(因身体原因不能站立上课的必须先向学校领导说明情况),不带小孩进教室上课。体育教师穿运动服、运动鞋上课。严禁酒后上课。

7、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羞辱学生。上课时教师不得把学生赶出教室。同时应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规则,课堂内发生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的,应由任课教师负责在课后处理。

五、作业布置与批改

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批改作业是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业原则上应该“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讲,有错必纠”。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针对性,做到精心布置,细心批改,反馈及时,方法有效。

(一)作业要求

作业包括口头、书面、动手制作、上网搜寻资料、阅读文章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相关的作业形式。书面作业要在课堂小结、巩固练习的基础上设计,侧重于知识运用的能力题和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问题。布置作业应注意以下几点:

⒈注意作业的实用性。作业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巩固程度,应以实用和高效为原则,避免机械训练,更不是为了应付检查。

⒉注意作业的层次性。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分层布置作业,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

⒊注意合理的作业量和适宜的难度。精心设计作业,数量要适当,尽量在课内完成;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中高年级所有学科家庭作业总量不超过1小时。作业次数要求:作文每学期不少于8篇,语文、数学每周不少于4次(含单元检测),英语及其他学科每周不少于一次。批语具体,注明日期,并有作业批改记录(作业批改记录见附表二)。

(二)批改要求

1、批改作业要及时,不积压;批改要认真细致,写好批改标记和适宜的批改评语,批语要有启发性、针对性和激励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以作业压学生,罚学生,不撕毁学生作业;要 注明批改日期以及作业订正的要求,重在找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学习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和学的要求;布置的课内、课外书面作业要全批全改,无漏批、批错现象,杜绝只批不改;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之间互批互改,但不允许用学生批改来代替教师批改,不允许以集体评讲代替教师批改,不允许以张贴答案代替教师批改,不允许以家长签字代替教师批改,提倡当天的作业当天批改(除作文外)。

2、批改作业要统一使用批改符号,使学生清楚地知道教师的批改意图,有利于学生改正错误。一律用红笔批阅,字迹要工整。

统一批改符号:正确“√”;错误“X”;错别字“○”;删除号“○~”;漏字、词、句“Ⅴ(∧)”记在漏字、词、句处的上方或下方。语病“”等。

3、鼓励在作业布置和批改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可适当布置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作业。但不得以教改为名不布置或不批改作业。

4、实行百分制或等级制加评语的评价方法。低年级可用带有激励性的标志(如小红花、五角星、笑脸图、大拇指等)进行评价。等级、评语和批改日期要书写规范。评语要实事求是,多用鼓励性的评语,肯定学生的成绩,遇到问题,要委婉地指出存在的不足,帮助学生找到解决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教师的作业评价语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5、教研组每月检查一次作业批改情况,学校不定期抽查与检查相结合,并将结果公布。学校每学年要组织不少于一次的各年级各学科优秀作业展评。

六、辅导

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基本要求是:

(一)坚持“面向全体,承认差异,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要将课内辅导与课外辅导、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辅导内容,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

(二)注意辅导的及时性、针对性和启发性。一定阶段教学结束后,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辅导。辅导内容应是教材的重点内容和学生不容易理解与掌握的内容,积极调动学生思维,指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不得因辅导而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也不得以“培优辅差”为名加重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更不能 变个别辅导为集体上课。

(三)关心、辅导和转化学困生。要建“档”设“卡”,即分学科建立学困生档案和学困生学习成绩跟踪卡。人数不少于30%。帮助找出学困原因,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其自信心。除了授课、提问、设计练习、布置和批改作业等环节关注、照顾学困生之外,还要充分利用自习课等时间加强个别辅导。鼓励为主,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其点滴优点和进步要充分肯定,对其缺点和存在的问题也要实事求是地以适当的方式给予教育、纠正和辅导。

(四)正确对待成绩优良的学生。不能过于溺爱和迁就,滋长其骄傲情绪,教育其虚心学习,在班级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热情帮助学困生共同进步。可采取适当布置提高性作业,向其推介课外补充读物,让其参加兴趣小组等办法,帮助优秀生扩大知识面,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扬长避短,争取新的进步。

(五)要注意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上的问题,更要关心其心理感受,多一份关爱,多提供读书、思考、答问、演练的机会,教会其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师要善于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七、听、评课

听评课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他人教学经验,对比查找教学差异,是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听课要求:一般教师听课评课10节以上;学校校长和中层以上干部,每学期听课评课20节以上。听课时,必须有听课笔记和评议记录。基本要求是:

(一)听评课要有一定的主题,不能漫无目的,流于形式,不能为了追求数量而弄虚作假。

(二)听评课要与教研活动有机结合,以评促改,以评促教。

八、质量检测与评价

质量检测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便于研究改进教学。考核科目分考试科目和考查科目。小学的考试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考查科目有思品、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科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

(一)严格控制测验次数。考试科目每学期进行期中、期末两次检测,考查科目随机监测。各科可进行单元检测,但不得占用课外时 间,各学科平时考核,可由教研组长负责。

(二)加强考试方法的改革和探索,注重口试和笔试、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相结合,重视实验操作评价、综合性学习考查等多种考评方式,提倡学生、家长、同行、学校、社会共同开展“评教评学”活动。努力构建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形式多样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与考试成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对不及格的学生进行补偿教学后,要给予再次测评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登记成绩。要让学生看到进一步努力学习的价值,鼓起继续学习的勇气。加强对学生考风考纪的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道德品质,严肃考试纪律。

(四)认真组织阅卷工作,正确掌握评分标准,客观、科学地进行评分。试卷原则上密封装订,严格按评分标准阅卷,提倡流水批阅试卷(作文批阅至少两人以上),以确保学生成绩的客观公正。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等级制、批语制。严禁按考试成绩将学生排队。

(五)认真做好质量分析。期中、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要做好试卷分析、学生成绩分析以及教学分析,制定整改措施,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试卷分析包括:试题的题型、主体知识覆盖面、试题分值合理程度、试题难度、试题的主要优缺点等。学校教导处应对各学科命题情况进行分析。学生成绩分析应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二率”(即优秀率、合格率),这是反映学生成绩的基本数据。教师在进行必要的数据统计后,应结合对所教班级的情况做出定性方面的描述,期末在教学质量分析的基础上写出全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并按时上交。教学分析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查找教学工作的得与失,制定整改措施。

(三)2017.10.14

1、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提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学艺术性强给人的感染力就深,反之就苍白无力。教学艺术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包括老师基本功,诸如普通话、粉笔字等,就语言表达来说,普通话干练流畅,节奏感强,抑扬顿挫,生动形象,感染力就深,印象就好。还有导入、过 渡、提问、板书设计、教具使用等。总之教学艺术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教师素质的综合效应。一节好课会使人感到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它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乐学好学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2、或自主学习本学科的课程标准。

(四)适当的激励机制

2017.10.27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培优补差工作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有事实表明,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尤其值得我们重视。补差,首先是“治懒”,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练习速度慢,作业完成不及时,家庭作业拖拉等。针对以上情况,分别要施之有效的措施,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请差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二是给他们板演的机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三是课堂作业堂堂清,教师要严格监督,不给他们抄袭的机会;四是不能让他们有拖拉家庭作业的机会,一经发现及时进行批评,并严格处理。

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作准备。

(五)成功并非一定要吃苦

2017.11.9 并不是非要吃得苦中苦才能成为一代名师的,有些宣传我们不必太当真,有一件真实的故事可以作为佐证。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专业。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 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后来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

(六)教师应学会享受生活

2017.11.23 教师应享受生活。有十分充足的证据证明,我们的许多先辈活得比我们幸福。原因是他们更接近自然,更直接地接受造化的赐予;能更深的体会到亲情,更近地触摸自己的灵魂,更清晰的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从而比我们更容易靠近真理。——这些,也正是我们现代人被“现代化”了之后遗失的最本真的东西。人要解放自己、拯救自己,这是每个时代、每个个体都必须努力去尝试的。尽管我们所处的世界已经沦为角斗场。作为教师,只能凭自己的一己之力去捍卫学校这一块自由而悠闲的天地。我们甚至根本就没有权利去阻碍质朴而天真的孩子们的生活。他们不应过早的参与角斗,他们太过弱小,他们正处于做梦的年龄,请勿打扰。

(七)教师角色新思考

2017.12.7 提到教师的角色,从古自今有过很多的经典的描述,既有“蜡烛、春蚕、园丁、人梯”等传统美誉,也有“导师、母亲、朋友、合作者”等崭新形象。最近,因为一些意外的事件,让我对教师的角色又有了新的思考。

一、教师要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前不久,就因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不好,使得家长对教师的工作产生了误会,生发出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平时课堂上,就因为有一些教师语言表述的不清楚、不贴切、不到位,使得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不尽人意,带来了一些不应该有的缺憾;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因为部分教师说话不把握尺度、不注意分寸,使得学生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造成了很多无法挽回的悲剧等等一些事例,都表明了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力是何等的重要。教师要完成职业使命,必须成为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二、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有用之人,就必须正视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因为心理问题不解决,根本就无法实施正常的教育。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许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相当地复杂,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就要通过学习多掌握一些心理知识,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进行必要的开解和辅导,使之走出不健康的心理阴影,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所以说,新时期的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三、教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

前日,一名学生在课堂上突然抽搐倒地,老师吓得惊慌失措,找来的学校领导比较有经验,掐了孩子的人中,孩子慢慢恢复,原来孩子有癫痫的家史。由此联想随时可能发生的其他的一些意外,比如一个淘小子在课间不小心把脚崴了、一位同学突然出了鼻血等等,作为临场教师应该做哪些工作?随着季节的改变、天气的突变、传染病的来临等,教师又要给学生提醒些什么?这些都是每个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都要经常面对的一些问题,为了不让意外变成遗憾,做教师的还真要补上医疗保健这一课,要了解一些易发生的常见性的“意外”事故的防范知识和处理办法,要掌握一些突发疾病或伤害的应急常识。因此,新时期的教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

为了完成教育使命,我们的教师角色越来越多,为了把教育做好,教师到底要扮好哪些角色,还真不好一下子说清楚,也许教师应该成为一名魔法师——能解决很多问题的魔法师!

(八)教师的阅读

2017.12.22

1、优秀教师必须对学生有思想的引领。教师的专业水准有赖于读书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全面提高自身修养。

2、反思经验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学习过程中,要反思自我,促进成长。

3、精神的荒漠化导致的是教育的贫瘠,日趋依靠规则,惩戒或者理由来维持教学。我的教育、教学是否有这一问题呢?缺失深厚底蕴的教育教学往往过于苍白,教师的愤怒很多时候是无能的表现。

4、培养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和谐的人。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下一篇:我在屋里练射箭作文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