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国际金融学

2024-05-15

上海大学国际金融学(共6篇)

篇1:上海大学国际金融学

研究对象:工具方式单据以银行为中心的支付体系贸易结算融资特点: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使用可兑换货币进行结算.实行“推定交货”演变过程:现金到票据.凭实物到凭单据.买卖双方直接到通过银行进行,真正实现了非现金结算 支付清算系:美元(联邦资金转账.清算所同业支付系统)英镑(交换银行自动收付系统)欧元(欧洲间实时全额自动清算系统)日本银行金融网络系统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 银行处理国际业务机构设置的主要类型:代表处(商银在海外设立的非营业性结构)代理处(商银设立的能转移资金和发放贷款,但不能从东道国吸收当地存款的金融机构)海外分、支行(境外联行在海外设立的营业性机构)代理银行(本国银行在开展国际业务的过程中主动寻找外国银行,并与之建立起在业务上彼此合作与支持的相互委托关系)附属银行(商银采用收购外国银行的全部或大部分股份法,设各种国外附属机构)联营银行(类子银行,但在联营银行中,任何一家外国投资者拥有的股权都在50%下)银团银行(由两个以上不同国籍的跨国银行共同投资注册而组成的公司性质的合营银行)建代理行关系步骤:考了对方银的资信.签代理协议并互换控制文件.双方银行确认控制文件 办国结时对外海银行选用次序:联行最优.代理行中的账户行是次优.非账户行是次次优 票据(由出票人签发的,具一定格式,约定债务人按期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并经过背书可转让的书面支付凭证)设权.无因.要式.流通.可追索性|汇兑.支付.信用.融资功能 调整对象:出票人付款人收款人背书人被背书人持票人承兑人保证人 汇:既是一种结算工具,远期汇票还是一种信贷工具.是出票人发出的书面命令.付款命令是无条件的.(出票人,受票人,收款人)持票人:普通.付对价.正当(善意)持票人本:出票人签发,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无条件的支付承诺.在名称和性质上与汇票不同,出票人或付款人的付款承诺.不必办理承兑.一;商业本票.银行本票.国际汇票.旅行支票支:以银为付的即期汇票.特点:出票人须具一定条件.即付.付仅限银行除保付支票,支票出票人是主债务人.票上一般不附带利息条款.对于超过法定或合理的流通期限,晚提示付款的支票,付款人可不付款.一种类:记名与不记名.划线与不划线.保付.银行.支票卡 票据行为:狭:基于当事人意志表示而发生的相应法律效力的行为.广:统指一切能引起票据法律关系发、变、消的各种行为(出票背书承兑保证保付提示付款拒付追索)顺汇结算工具与货款的流向是同方向,是作为债务方的买方主动将进口货款通过汇款方式汇付给作为债权人的卖方的方法.逆汇是结算工具与货款的流向成相反方向,如托收和信用证汇款:付汇,是银行(汇出行)应会出人的要求,以一定的方式将款项通过国外联行或代理行(汇入行)交付收款人的结算方式当事人:汇款人.汇出行.汇入行或解付行.收款人或受益人 头寸调拨方法:主动贷记、授权借记、共同账户行转账、各自账户行转账 托收(银行根据委托人的指示处理金融单据或商业单据,目的是取得承兑或付款,并在承兑或付款后交付单据的行为。通俗地讲,托收是由债权人(一般为出口商)开出汇票,委托当地银行通过其在国外的分行或代理行向债务人(一般为进口商)收取款项的结算方式,是仅次于信用证结算方式的一种较为常见的国际结算方式)当事人:委托人托收行代收行付款人提示行需要时的代理 付款交单包含着出口方对托收方和代收行的指示(即期.远期)承兑交单当代收行向进口方提示跟单汇票时,只要进口方对汇票承兑确认到期付款的责任,即能拿到代表物权的货运单据 跟单托收的防线防范:事先调查进口方付款人的资信状况和经营作风.了解出口商品在进口国的市场行情.熟悉进口国的贸易管制和外汇管理法规.要了解进口国银行的习惯性做法.使用适当的价格术语,争取出口方收款人办理保险办理出口信用保险 信用证(银行作出的有条件的付款承诺。它是开征银行根据申请人(进口商)的要求和指示作出的在满足信用证要求和提交信用证规定的单据的条件下,向第三者(受益人、出口商)开立的承诺在一定期限内支付一定金额的书面文件)把握三点:开证行承担第一性付款责任;开证行可以自己付款,也可以委托其他银行付款;银行的付款是有条件的。特点:银行信用,开证行承贷第一性付款责任.自足文件,它不依附于贸易合同而存在.纯粹的单据业务,它处理的对象是单据形式:信开本(以信函形式开立的信用证,其记载的内容比较全面)电开本(银行将信用证内容以加注密押的电报或电传的形式开立的信用证)与银行关系密切的环节:进口商申请开证.开证行开征、出口行通知信用证、出口行议付单据与索汇、进口商付款赎单当事人及其权利义务:开证申请人开证行受益人通知行议付行保兑行付款行偿付行主要种类:光票和跟单.不可撤销和可撤销.保兑和不保兑.即期、延期付款、承兑.可转让、不可转让、背对背.对开.循环和预支 银行保函:商银据申请人要求向受益人开出的担申请人正常履合同义务的书证。是银有条件承担一定经济责任的契约文件 当事人:申请人受益人担保行通知行转开行反担保行保兑行 提单:把出口商作为托运人,把出口货物交给作为承运人的轮船公司,由后者运抵目的港,再由承运人把货物交给作为收货人的进口方这样一种运输过程所开出的单当事人及关系人托运人承运人收货人受让人作用货物收据、运输契约、货物所有权凭证 航空运单:作为承运人的航空公司接受托运人之委托以飞机装载货物开立的凭证,但是航空运单不是货物所有权的凭证,也不能凭此证提取货物,不能转让;收货人是凭航空公司的提货通知单提货铁路运单使用铁路运输的情况下,承运人向托运人签发的货运单据。铁路运单也只是货物收据和运输合同,是铁路与货主间核收运杂费、索赔和理赔的依据,但不能作为物权凭证,一律作记名抬头,不得转让。单据类保险单(大,是保险人即承保人发给被保险人的保险契约。是保险人承保指定航程内对某一批货物的风险,若该批货物遭到灭失,保险人即保险公司按规定予以赔偿.保险凭证(小,是保险人出具的一种简化的保险契约).预约保险单.保险声明.联合凭证.暂保单 国际保理保理商从客户(出口商)手中,购进通常以发票表示的对债务人的应收账款,并负责信用销售控制、销售分户账户管理和债券回收业务福(一种无追索权形式为出口商贴现远期票据的金融服务,也称包买票据或票据买断,指包买商从出口商那里无追索权地购买已经承兑的并通常由进口商所在地银行担保的远期汇票或本票)特点:一般是以国际正常贸易为背景,不涉及军事产品。通常限于成套设备、船舶、基建物资等资本货物及大型项目交易.出口商必须放弃对所出售债权凭证的一切权益,贴现银行也必须放弃对出口商的追索权.期限一般在1-5年,属于中期融资业务.属于批发融资业务,适用于100万美元以上的中大型合同.出口商必须对资本货物的数量、质量、装运、交货期承担全部责任.多使美元、欧元及瑞士法郎为结算和融资货币。比较均是由出口商以无追索权方式将应收账款出售给包买商或保理公司,从而即获得出口销售贷款区别:包买票据主要为大型资本货物交易提供资金融通,而保理的服务对象多为普通商品交易;包买商习惯于为客户的一项交易提供一项融资服务;而保理商提供的是综合保理服务,而且在一定期间内保理商要多次为同一客户办理贸易结算和融资;包买商可为付款期限是6个月至10年的资本货物交易提供中长期信贷融资;而保理商多为普通商品交易提供服务,一般只提供期限为180天之内的短期贸易融资;福费廷业务需出口商提供经由担保人担保的票据,而保理业务无此要求。

篇2:上海大学国际金融学

〔思考题〕上海需要一部怎样的国际金融中心条例?

〔报道〕首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地方条例(草案)出炉

2009-03-26 作者: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陆家嘴、外滩定为上海金融核心区

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梦想,即将拥有来自法律制度上的保障。

2月23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草案)》(下称《条例(草案)》)。

据了解,从2008年2月上海市成立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立法领导小组开始,该项立法调研工作已经历时一年,此间多次征求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在沪派出机构、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单位以及专家学者、人大代表的意见。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上海市人大、上海市金融办等相关部门了解到,该《条例(草案)》的“面世”可谓颇具波折,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不但经过十数易其稿,还曾出现过起草专家因向外透露文件内容而被“开除”等等插曲,这也使得《条例(草案)》内容备受中外媒体的关注。

如今,《条例(草案)》的内容终于“真相大白”,其究竟有哪些亮点,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之梦、金融“先行先试”制度创新又将如何在这份文件中体现?

“时不我待”催生地方立法

2月23日上午,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蒋卓庆在针对《条例(草案)》向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作说明时表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在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基本已由发达国家主导的格局中争取新的突破,是一种追赶型的推进模式,必须在市场运作的基础上结合政府推动来实现快速发展。”

之所以如此“时不我待”,在蒋卓庆看来,在目前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制定该《条例(草案)》是上海自觉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一部地方促进法。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新飞跃”至今已历时17年。2006年,国家发改委更是批复上海可以“以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为载体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先试”。

不过,在国内多个城市争做金融中心的背景下,如何既保持金融创新能力,又能在不踩红线,不越雷区的情况下做好“先行先试”创新,一直困扰着上海的执政者,因此在法治环境下的“先行先试”成为了十分必要的制度保障。

2月21日,主管金融工作的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在一个论坛上坦言:“《条例(草案)》通过了之后,对于上海市政府按照法规的要求,更好地加快政府自身的改革,尤其是

在配合国家金融体制改革,配合国家金融中心建设的大的战略方面,一定能够形成更为有利的环境。”

而在上海市人大财经委副主任朱匡宇看来,目前上海提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还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内涵还需深化、共同推进的合力尚待加强、推进建设的机制还需完善。这是他在代表上海市人大财经委做关于《条例(草案)》审议意见报告时的看法。

如何将“先行先试”的口号目标落实到金融创新的制度上,成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而其中金融市场建设的制度创新尤为难能可贵。

明确上海金融市场建设的事权

2008年7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听取上海市委、市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国家的战略任务,国家要加强协调和指导,但主要还是靠地方。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市委九届四次会议提出“以金融市场建设为核心、以金融改革发展先行先试和营造金融发展环境为重点”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基本思路。因此,如何进一步协调中央与上海的金融事权划分成为《条例(草案)》制定过程中的一大看点。

目前,记者拿到的《条例(草案)》共包括八章四十条,按照中央和地方关于金融事权的划分,着重就金融市场体系、区域布局和基础设施、金融人才环境、金融创新环境、信用环境、金融风险防范和法治环境建设等做了规定。

上海市金融工委相关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所谓金融事权主要是指涉及金融方面事务的权力,例如政策制定决策职能、监管掌控权职能、具体操作职能。中央政府掌控着金融决策、监管等职能,而上海对本地的金融市场具有操作职能方面的部分金融事权。”

例如,一些在沪中央金融机构的设置充分体现了这种金融事权的划分。2005年,央行在上海成立了央行上海总部。通过这样的机构设立,央行已经把一部分操作性业务职能以及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等机构放在了上海。

记者了解到,《条例(草案)》第二章主要涉及了上海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方面的“操作性”职能,包括了金融要素市场建设(货币、外汇、债券、股票、商品期货、金融衍生品、保险、黄金、产权)、金融机构建设(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期货、融资租赁、货币经纪、财务公司)、金融工具和产品(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国债收益利率)、资金结算清算体系建设、金融后台服务、金融中介服务等方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海市人大常委和财经委员会对于如何在《条例(草案)》中进一步明晰金融事权和提高监管效率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上海市人大财经委副主任朱匡宇提出,由于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仅要求在上海市范围内进行统筹协调,更需要得到中央监管部门的支持,所以建议上海应依靠和发挥央行上海总部作用,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推进协调机制,同时配合和支持“一行三会”(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建立健全针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监管协调机制。

据有关人士透露,国务院等相关部委正在就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建设酝酿政策性文件。在谈及该份政策性文件与《条例(草案)》时,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国家政策与上海地方条例将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央政策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会努力做到,但具体的工作需要地方条例来贯彻落实。”

金融核心区明确为“一城一带”

《条例(草案)》第十四条规定,上海市政府应该根据陆家嘴金融城、外滩金融集聚带、张江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洋山保税港区以及其他区域各自的发展优势,完善本市金融业空间布局。而其他区域布局和基础设施部分也集中在第三章规范。

记者看到,按照该规定,“陆家嘴金融城”和“外滩金融集聚带”将构成“一城一带”布局,并成为上海建设金融中心最终确认的金融核心区,这与长久以来上海建设“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提法已经有了较大的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2008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里的一些看法颇具参考性。该蓝皮书指出,从上海和国家确定的发展目标看,陆家嘴国际金融城的开发面积太小。尽管大陆家嘴地区有面积28平方公里,但小陆家嘴地区仅1.7平方公里。根据目前容积率所建成或即将建成的商务楼及其辅助设施,将无法容纳不断增加的金融机构、公司总部以及给服务类机构进入的需要。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蒋卓庆也就此进行了解释,他认为,从目前纽约、伦敦的情况看,传统的金融集聚区已经不能满足新增金融机构的需求,纽约、伦敦正在规划新的金融集聚区。自浦东新区开发开放以来,陆家嘴金融城逐步形成,已具规模;外滩金融集聚带在历史上即为金融机构集聚区域,目前正在原有集聚区域上向两侧延伸。

外滩作为上海金融业的发源地,曾盛极一时,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曾被称为“远东的华尔街”。在解放前,就金融市场规模而论,外滩仅次于伦敦和纽约,居世界第三。随着如今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外滩金融街被重新纳入规划,将延伸扩展为占地面积2.6平方公里的“外滩金融集聚带”。

上海市金融办主任方星海在说起“一城一带”的规划时解读说:“陆家嘴金融城、外滩金融聚集带,这两处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物理上主要的聚集点,黄埔江到那边正好是拐了一个弯,有弯的地方,有水的地方,财富才能留得住。”

2008年9月,上海市黄浦区政府就曾召开“外滩金融开发推介会”。该区相关部门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上海外滩正积极重塑其金融功能——由现在的金融一条街扩展为金融集聚带。未来,黄浦江西岸的“外滩金融集聚带”将和对岸的陆家嘴金融城遥相呼应,“一城一带”隔江相望,错位互补,协同发展。

黄浦区区长周伟透露,“外滩金融集聚带”总体功能定位是以金融为主体,集聚与金融业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产业,为陆家嘴发展金融要素市场、集聚重要金融机构提供服务,而目标是发展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资产管理、资本运作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

今年2月21日,方星海也在一个论坛上表示,黄埔区政府正把外滩沿岸的老式楼房腾挪出来,专门用来吸引财富与资产管理类机构,这能够让这类服务于高端人群的机构更有历史氛围延续的感觉。

着力打造金融中心软环境

虽然《条例(草案)》第三章论述金融中心建设的硬环境,但与之相较,有关软环境的内容占去文件的大部分,第四、五、六、七章都是围绕着金融中心软环境的建设进行规范,包括了人才、创新、信用、法治环境等方面。

在谈及金融创新环境建设方面,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蒋卓庆认为,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能为了防止意外而停止创新,而是要依靠创新来减少国际金融动荡带来的冲击。

而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李迅雷对人才环境建设发表了看法,他认为,上海近年来金融企业的人才总体是净流出。很多本地金融企业成为外资金融机构和外地金融机构的“培训中心”,人才流失严重。

高端人才引入乏力、原有人才流失严重、金融人才人口占比过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上海成为“合格”的国际金融中心。2月21日,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在一个论坛上表示:“上海如何吸引高层次的金融人才到上海来,这点我们市领导是非常重视的,并把它视为整个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最关键的一环。”《条例(草案)》第四章规定,除了通过户籍、住房、医疗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吸引金融人才来沪之外,金融人才奖励机制将由上海市政府进一步制定。

记者了解到,上海市未来对于金融人才环境建设将会采取“一手引进”、“一手培养”并举的方式进行,而培养工作已经在这两年有所进展。

2007年,由中欧工商学院和上海陆家嘴集团共同发起的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成立,成为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高层研究机构。同年,上海市政府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创建了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其宗旨是打造国际一流商学院的模式办学的金融学院。

除此之外,近年来,上海为了在金融法治环境建设方面与国际接轨,同样不遗余力。2007年,上海成立了金融仲裁院,2008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法院、黄浦区法院分别成立了金融审判庭,专门审理金融案件,开全国之先。

篇3:上海大学国际金融学

(一) 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的概念

1. 金融创新的概念

根据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创新理论的奠基人熊彼特 (Joseph Alois Schumpeter, 1883~1950) 于1912年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 (Theory of Econoforc Develo Pment) 中对创新所下的定义, 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以下内容: (1) 引进新产品; (2) 引进新技术; (3) 开辟新市场; (4) 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 (5) 实现产业的新组织。

2. 金融监管的概念

金融监管, 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为了防范金融风险、维持金融秩序、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传统意义上的金融监管内容大致包括金融市场准入、金融市场运行与金融市场退出三方面的监管。从金融监管的定义中可以看出, 金融监管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监管部门行使监管职能, 控制和化解金融风险, 保护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利益, 保障金融市场安全、稳定运行。

(二) 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的相互作用

1. 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的作用

(1) 金融创新加大金融监管难度

金融创新带给市场的是陌生的领域, 陌生的领域则往往给市场带来巨大风险, 这体现的是金融创新的风险性。金融创新是将诸多风险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再包装, 这种组合后的风险相对于传统金融业务显得更加复杂, 使金融监管机构难以控制货币及信贷量。从而使货币政策的执行复杂化, 一旦风险触发, 可能会导致金融体系的危机。金融创新极大地增加了金融风险从而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2) 金融创新促使金融监管进行调整

金融创新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制度的创新, 任何一种创新都可能导致新的金融领域的出现, 从而使得原有的金融监管发生重叠或真空。金融监管主体为了行使自己的监管职能, 保障金融市场的安全与稳定, 必须对金融监管的范围、方式、手段进行相应调整, 以适应金融的发展。必要时, 金融监管的方式、范围还要具有前瞻性, 以适应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2. 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作用

(1) 金融监管保障金融创新安全

金融监管可以减少交易的风险, 在金融市场, 交易商品的质量不能经常为所有交易当事人立即了解, 确立监管框架, 规定共同标准保持最低可信度, 可能会减少交易的风险。创新之后的金融业只有能在金融监管框架内稳定运行才能实现其营利目的, 体现金融创新价值。因此, 金融监管的安全保障是金融创新实现价值的基础。

(2) 金融监管抑制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自由主义在金融领域的体现, 是金融发展的必然;而金融监管是国家干预主义在金融领域的逻辑延伸, 是金融发展的必需。因此, 在某种程度上,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自由主义和干预主义、市场和政府动态搏弈的过程。在自由主义思想的统治和利益的趋动下, 金融机构很容易冒险从事超越法律法规的金融创新行为。这种金融创新行为以整个金融业的无序与混乱为其外部效应。因此, 政府往往通过法律手段对金融创新进行抑制, 以保障金融安全。

二、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对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的要求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 (下称《意见》) ,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 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1.基本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 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2.基本形成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3.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流动自由的金融人力资源体系;4.基本形成符合发展需要和国际惯例的税收、信用和监管等法律法规体系, 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

由《意见》可知, 关于目标1的实现, 我们应该不断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不断丰富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 开展项目收益债券试点, 研究发展外币债券等其他债券品种, 推进上市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试点, 在条件成熟后推出以股指、汇率、利率、股票、债券、银行贷款等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 有序推出新的能源和金属类大宗产品期货, 支持境内期货交易所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内探索开展期货保税交割业务, 研究建立不同市场和层次间上市公司转板机制, 研究探索推进上海服务长三角地区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转让的有效途径, 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 在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框架下, 积极探索上海与香港的证券产品合作。以上无不体现的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金融创新的关键性要求。

关于目标2的实现, 我们应该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金融企业开展综合经营试点, 在试点过程中探索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这又体现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金融监管的关键性要求。

这又更进一步表明,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是以国际金融中心的高标准、严要求来大力发展金融创新, 努力提高上海金融业效率, 提升上海金融水平, 通过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等多方面的改革创新, 使上海真正全面地与国际接轨, 全力打造先进的现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同时, 不断完善金融监管, 在提高效率地同时保障金融安全, 在稳定中求发展, 在发展中创和谐。

三、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 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的完善

(一) 完善监管法律体系、更新金融监管理念

为了使信用制度切合我国实际又符合国际惯例, 上海市场应该尽快出台《上海市征信管理条例》, 以满足国际金融中心基本的信用体系构建要求。为了使上海金融与国际接轨, 还要制定《外汇交易法》、《离岸金融法》、《外资金融机构法》。必须强调的是, 因为金融市场发展变化得太快, 金融监管法律法规相对滞后, 所以这些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的立法必须具有前瞻性。这种前瞻性法规是指对市场创新具有总体指导性意义的法规, 如金融法规中应增加对创新的监管, 监管部门应规定对具体的创新品种、方式等的监管。否则, 肆意的金融创新会导致金融市场混乱无序。

(二) 在金融监管范围内大力发展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的产生、传播、扩散、再创新是随时空变化的一系列过程, 通过金融创新, 加强了金融中心系统各要素间的联系, 使国际金融中心的各个组成要素联合成为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因此, 金融创新可以大大提高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在《意见》中, 反复提到“金融创新”一词, 更表明“金融创新”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的重要性。值得称赞的是,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国平透露, 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试点甚至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债券, 都在研究酝酿中。

(三) 完善金融监管合作与协调机制

在国内, 应适应金融创新日新月异、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发展趋势, 尽快建立健全“一行三会”的监管协调机制, 完善联席会议机制, 实现信息交流与共享, 加强监管合作和跨业监管, 形成监管合力, 加强中央银行、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的合作增强监管当局的政策协调性, 防范行业间的风险渗透, 维护金融稳定。

在国外, 英国和美国已达成协议, 双方将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进行合作, 并建立一个联合工作组, 就如何监管银行系统提出建议。欧盟财政部长及央行官员在2008年4月的欧洲财长会议上达成谅解备忘录, 同意加强各成员国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 通过继续加强各成员国监管机构间的协作, 逐步实现各国监管规则趋同。因此, 我们要在汲取国外经验的基础上, 不断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以保护金融创新的国际安全, 保障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顺利进行。

摘要:目前, 我国正在加紧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为了符合国务院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出的各项要求, 我们必须认清形势, 厘清思路, 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要把握得当。文章针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特点, 分析目前上海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方面的不足, 继而加以完善, 保障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创新,金融监管

参考文献

[1].国世平.金融创新:香港经验[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2].王良玉.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J].天津经济.2005, (135) .

[3].雍瑞祥.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J].社科纵横.2007 (22) 卷第2期.

[4].熊铭奇, 傅波.论金融创新之监管[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 (1) .

篇4:上海大学国际金融学

摘要:在过去的20多年里,金融资本在全世界范围内上实现了空间整合,导致金融产业在某些城市的高度集聚现象。鉴于金融中心是金融产业集聚的结果,本文分析并阐述金融产业集聚的形成因素和若干效应,通过对上海金融产业集聚现状的描述,提出推动进金融产业集聚、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产业集聚;效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一、金融产业集聚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内涵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市场化及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金融机构的空间集聚现象日益显著,金融产业集聚成为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这种新现象不仅发生在发达国家,而且也出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所谓金融产业集聚,就是指一国的金融监管部门、金融中介机构、跨国金融企业、国内金融企业等具有总部功能的机构在地域上向特定区域集中,并与其他国际性(跨国)机构、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总部之间存在密切往来联系的特殊产业空间结构。

金融中心是一个综合性的有机体,以国家银行或中央银行为总枢纽,以商业银行、储蓄、投资、信托等银行或公司为躯体,证券交易所、货币市场、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为辅翼,拥有收集、交换、重组和解译信息的能力,其实质就是金融产业集聚的结果。一般认为金融中心的金融机构集聚能够提高跨地区支付效率和金融资源跨地区配置效率,节约周转资金余额、提供融资和投资便利,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各金融机构及各行业的信息交流,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现有网络系统和其他基础设施,实现规模经济。

国际金融中心是指来自全球的金融机构可以运用全球性的金融工具开展业务的金融市场。其主要活动是借贷、证券发行和交易、资金管理,可能还有保险,主要的金融机构包括三类:功能性金融机构,新型金融机构和各类金融中介组织;大型金融机构的数据处理中心,灾难备份中心和呼叫中心等后台服务机构;大型外资金融机构。拥有收集、交换、重组和解译信息的能力是国际金融中心最根本的特征。

二、金融产业集聚形成的因素分析

1金融产业集聚的动因分析

从宏观视角来说,国际大都市的产业结构转型是金融集群形成的首要前提,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金融产业集聚的内在动力,国家政府扶持性的产业政策是金融机构大规模空间聚合的重要支撑;专业化的人才聚集以及不断增长的面向全球的金融市场,是国际大都市最终成为金融企业进驻地的主要优势。从微观视角来说,各类金融机构是金融产业集聚的主体,因而金融跨国公司的选址决策所带来的总部经济最终决定了产业集聚的区域。

2金融产业集聚形成的基本要素

由于金融产业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和金融业务对信息处理的特殊性,使得其对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基础、市场开放度及高级专业人才的集聚都有相当高的要求。概括地来说,金融产业集聚形成的基本要素包括五方面:

(1)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优越便捷的地理区位不仅指最便利的自然交通位置,还包括了最优越的时区位置。最优越的时区位置可以保证金融市场在其他时区金融市场关闭前继续交易,而最便利的自然交通位置使金融信息的收集和传送更及时方便有效。

(2)繁荣稳定的经济基础。具有一定基础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是巨大资金需求和供给的前提。

(3)开放自由的金融制度。经济市场化和宽松灵活的金融政策,既可以吸引国外金融机构进入市场,同时也成为了金融产业集聚形成和发展的制度保障。

(4)大量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储备。高级专业人才的汇聚,不仅是吸引金融机构进驻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区域金融市场繁荣、金融产品不断创新的根本支撑。

(5)公开适度的法制监管和灵活优惠的财税政策。

三、金融产业集聚的效应分析

1集聚效应

集中交易使得交易效率大大提高,金融产业聚集效益主要体现在跨地区支付效率的提高和金融资源跨地区配置效率的提高。此外,也提高了近距离交流与沟通的便利性。城市吸引着具有巨大不确定性、需要面对接触的产业和服务业,吸引着那些以较快的互动速度为必要条件的行业。城市吸引来了批发商,批发商带来的金融机构又引来了全国性大公司。公司或金融机构集中在一起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而建立客户关系,具有相关业务的金融机构需要加强联系。

2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金融产业集聚大大简化了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途径,增强了其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金融业内部可发展众多合作项目和业务关系。银行与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保险公司与证券公司之间等等都可以开拓出众多的业务合作关系。各金融部门的空间聚集可以共同建设和使用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降低成本,节约周转资金余额,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和投资风险。

3产业结构调整效应

在高效金融体系的大环境中,资金向着收益率高的部门流动,高附加值、高利润率的产业赢得了资金资源,从而产业结构得以进一步调整。其次,金融发展为企业进行技术改革与研发创新提供必要的资金和风险防范方法,为产业成长奠定基础。最后,金融发展能推动企业集团化、国际化的发展,为企业并购重组提供金融资源,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

4信息外溢效应

因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具有不同竞争实力的金融机构在同一地理位置上的密集设置,会带来知识、技术等要素的外溢,使金融产业集聚具有典型的信息外溢和知识学习效应。地理位置的接近有利于掌握更加丰富的金融信息,金融中介的参与,使得银行与借贷经营的企业家之间信息交流充分,使整个价值链的利润提高。而金融机构可根据集群内企业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同时也拓展了金融机构的盈利空间。

5知识学习效应

在信息外溢的同时,处于同一金融产业集聚中的金融机构会相互学习对方的优势,从而使集聚具有突出的知识学习效应。知识技术的外溢效应随空间距离的扩大而下降,集聚所带来的知识溢出,有利于集群内经验共享、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率。新技术和新知识具有非正式、未编码化的特点,在本地流动就比在远距离内流动容易,再加上许多知识是隐性的,面对面的接触与交流才能利于这种知识的传播,这类信息的聚集与外溢也节省了金融企业的学习成本。

6网络效应

金融产业集聚的网络结构带来的额外收益称为网络效应。首先,通过地理集中,金融服务商和客户都比较熟悉,网络成为信息流动的渠道,减少了信息交流和搜寻的成本。其次,网络促进金融产业集聚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增进了解,容易建立信誉机制,这样既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倾向,降低合约的执行和监督成本,降低交易成本,也能使金融产业集聚区在创新性金融知识的传播、消化、吸收都更加迅速、快捷,集聚主体之间经过知识的综合、外化、内化,实现了知识的区域化过程,

十分有利于金融知识的共享,创造“知识乘数效应”,加快了集聚区域的金融知识孵化和金融创新,从而获得了金融创新的区域比较优势。

四、上海金融产业集聚的现状

上海地理区位优越,经济实力雄厚,使得其具备了汇聚国内商贸并辐射全国乃至海外的作用,从金融产业集聚的情况来看,上海在金融设施、交易规模、机构数量、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瞩目的发展成就。到2008年底,上海共有金融机构899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395家;商业银行资金营运机构6家,其中,资金营运中心4家,票据营业部2家。

2008年,上海金融市场(不含外汇市场)交易总额167.7万亿元,同比增长30.9%;证券交易所总成交额27.18万亿元。其中,股票成交额18.04万亿元,位列全球第七;全国银行间货币和债券市场成交额110.3万亿元,同比增长54.7%;期货交易所成交额28.9万亿,同比增长24.8%;黄金交易所成交额8983亿元,同比增长184.3%,其中,现货黄金成交8696亿元,现货黄金场内交易额位列全球第一。

到2008年底,上海共有已开业的外资法人银行17家,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总数的53.1%,并表外资法人银行总资产8450.5亿元,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总资产的84.8%;外资法人财产险公司7家,占全国外资法人财产险公司总数的63.6%;上海中外合资寿险公司共有12家,占全国总数的46.2%;上海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共有19家,占全国总数的57.6%,管理的资产规模约5000亿元,占全国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资产规模的58.2%。总的来说,上海对外开放和外资金融机构数量继续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

五、基于金融产业集聚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1正确发挥政府在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般来说,金融中心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经济和金融业发展的自然过程所决定,但是监管制度和政府政策也产生重要的影响,金融机构选定机构所在地后,通常都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惯性。因此,金融中心形成的早期阶段需要地方政府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政策和制度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做出迁移的决定,从而加快金融中心的自然聚集过程,使金融中心尽早跨出金融机构聚集和协同效应支撑的自维持发展阶段。

2突破上海各行业以及区域间的壁垒

根据规模经济原理和都市圈发展特点,上海作为一个城市本身不能满足上海金融中心对发展空间与市场容量的要求,长三角地区发达的经济基础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力支撑,因此,应充分考虑长三角区域城市群金融产业的协调性,突破行政区划对金融联动的体制约束,从业务联动、局部联动、单边联动逐步过渡到机制联动、市场联动和规划联动。

3营造金融企业集聚的良性互动机制

上海在依靠良好的基础设施、优惠税收政策和土地政策吸引外资银行的同时,需要通过为企业提供良好全面的市场信息服务、市场竞争标准,规范市场行为和推进经营手段的创新等手段促进产业集群急剧作用的良性互动。同时也应该改变过去重视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轻视小企业的作法,在吸引大型银行机构的同时,促进中小型银行发展与集聚,形成多种类型金融企业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4要提高金融市场的自由度和效率

篇5:上海大学国际金融学

1、国际投资:指各类投资主体,包括跨国公司、跨国金融机构、官方与半官方机构和居民个人等,将其拥有的货币资本或产业资本,经跨国界流动与配置形成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或金融资产,并通过跨国运营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P3)

2、国际直接投资(FDI):又称海外直接投资,指投资者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拥有实际的管理权、控制权的投资方式,其投资收益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决定,浮动性强。(P4)

3、国际间接投资(FPEI):又称海外证券投资,指投资者通过购买外国的公司股票、公司债券、政府债券、衍生证券等金融资产,依靠股息、利息及买卖差价来实现资本增值的投资方式,相对于直接投资而言,其收益较为固定。(P5)

4、国际投资是一把影响世界经济的“双刃剑”(P7)

1)国际投资一直是推动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重要力量,但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国际资本流动,而资本流动的根本动因在于寻求增值。

2)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为国际资本流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和多样化的路径,资本因此具更敏锐的“嗅觉”,资本流动对于监管当局就更难以“驾驭”。第二章

1、早期国际投资理论(P39)

纳克斯认为,资本的国际流动主要是由国家之间利息率(或利润率)差别所引起的,而资本的利息率的差别又主要是由各国资本的不同供求关系所决定的。资本总是由利息率低的国家流向利息率高的国家,从而打破各国原有的资本供求关系,导致利息率的逆向变动,引起资本的往复运动,最终达到资本供求的国际平衡。

2、简述厂商垄断优势理论(P40)

1)厂商垄断优势论以市场不完全作为其基本理论前提;

2)该理论认为跨国企业拥有厂商特有优势是形成对外直接投资的首要条件;

3)厂商垄断特有优势是做俄日垄断者或寡占者的跨国企业的垄断或寡占优势,因此,厂商垄断优势论是寡占竞争理论

4)厂商垄断优势论有优势不仅体现在物质资产上,而且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厂商所拥有的技术知识、管理技能等无形资产上。

3、内部化理论(P41)

内部化理论是指当管理上的协调比市场机制的协调能带领更大的生产力、较低的生产成本和较高的利润时,现代多单位的工商企业就会取代传统的小公司,即把以前几个经营单位进行的活动及其相互交易的内部化。这种内部化给扩大了的企业带来了许多好处,它所造成的节约,要比单纯降低信息和交易成本所造成的节约大得多。

4、折中理论(试述邓宁OIL理论的理论贡献及其局限性)(P47)课后案例分析 理论贡献:

从产业组织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各学说中选择了被认为是最关键的三个解释变量,即厂商热定资产所有权又是—O,内部化优势---I,国家区位优势---L,根据这三个变量之间的相互联系性来说明对外直接投资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活动,由此而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综合研究方面最有影响的理论。局限性:

1)忽视各因素之间的背离关系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 2)OIL理论并未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折中主义”,它在所选取的三个决定变量中仍有所侧重,主要偏重于内部化优势的核心作用,这使得该理论更适宜于解释大规模跨国企业的国际直接投资,而不适宜于解释中小投资厂商的投资行为,因而该理论不能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一般理论。

4、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模型)(P57)第三章

1、跨国公司国家化经营的度量(P75)

跨国公司具有国际化经营的本质特征,通常使用一下五个指标来进行度量: 1.跨国经营指数(TNI)2.网络分布指数

3.外向程度比率(OSR)

4.研究与开发支出的国内外比率(R&D)5.外销比例(FSR)

2、“价值链”的内涵(P86)案例分析 P103 价值链是企业组织和管理与其生产、销售的产品和劳务相关的各种价值增值行为的联接总和

3、职能一体化战略演变(P87)

职能一体化战略是跨国公司对其价值链上的各项价值增值活动所作的一体化战略安排。职能一体化演变主要经历的三个阶段: 1)独立子公司战略 2)简单一体化战略 3)复合一体化战略

4、股权安排下的直接投资行为(P94)股权安排下的国际直接投资行为包括:(1)独资经营;(2)合资经营。这两种主要形式其资产取得途径既可以是绿地投资,也可以是兼并收购。第四章

1、跨国银行的定义(P104)

跨国银行,指以国内银行为基础,同时在海外拥有或控制着分支机构,并通过这些分支机构从事多种多样的殴业务,实现其全球性经营战略目标的超级银行。1)跨国银行具有派生性

2)跨国银行的机构设置具有超国界性 3)跨国银行的国际业务经营具有非本土性 4)跨国银行的战略制定具有全球性

2、跨国银行在国际投资中的作用(P113)

1)跨国银行是国际直接投资者跨国融资的中介 2)跨国银行是投资者跨国界支付的中介

3)跨国银行是为跨国投资者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中介

3、共同基金(主要)

共同基金:通过公开发行基金证券将众多的、零散的社会闲置资金募集起来,形成一定规模的信托资产,由专业人员进行投资炒作,并按出资比例分担损益的投资机构。共同基金发展的动因: 1)内在需求的增长 2)发达的分销渠道

3)市场细分策略丰富了投资品种 4)规模效应明显降低投资成本

4、对冲基金(次要)

对冲基金:基于最新的投资理论和及其复杂的金融市场操作技巧,充分利用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效应,承担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投资模式。对冲基金的特点:

1)对冲基金比其他机构投资者受到较少的管制

2)对冲基金的投资者多为高收入者,对风险具有较高的承受力

3)对冲基金往往大规模地使用财务杠杆,从而大大增强了其市场影响力 4)对冲基金的收益分配机制更具激励性,从而汇集了投资界许多尖端人才 第五章

1、政府贷款(P131)

政府贷款是一国政府使用财政金融资金向另一国政府提供的优惠性贷款,是有官方发展援助性质,因而又是一种软贷款,通常需大于25%的赠与成分。

政府贷款的特点:立法性、政治性、优惠性(P148)政府贷款的意义:

1)扩大贷款国的商品输出 2)带动带看过的资本输出

3)从受信国角度促进了其他经济开发,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的发展

4)政府贷款对于国际社会调节利益、协调关系以及促进各国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发展互助合作关系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2、国际储备运营(P137)

国际储备管理原则:安全醒、流动性、盈利性 国际储备的主要构成:(P148)

1)黄金储备,即一国官方所持有的黄金

2)外汇储备,即一国官方所持有的可兑换的外汇资产

3)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即一国在IMF中的储备头寸加上债权头寸 4)特别提款权(SDRs),即IMF创设的用于补充原储备资产的一种国际支付手段 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一国对外投资、贸易和其他金融性支付所使用的币种,进出口商品的支付习惯 2)一国外债的币种结构,包括引进外资的来源流向、输了和偿付要求 3)国际货币体系中主要货币的地位,以及资本市场的深度 4)一国的经济政策以及外交特点

5)储备货币的汇率、利率所导致的收益率变动及其对外汇资产保值和增值的影响 按照流动性大小外汇分成以下三个部分:

1)一级储备,是指现金和储备金,如活期存款、短期国库券、商业票据,这类储备流动性高但收益率最低。

2)二级储备,是指投资收益高于一级储备耳边先能力也较强的资产如中期债券。3)三级储备,是指长期投资工具,这类资产高风险高收益但流动性差。

3、世界银行集团(P143)第六章

1、国际投资中实物资产的取得方式(P153)跨国并购、绿地投资

购并方式与绿地投资方式的选择(P157)(论述题课后)

主要根据以下来答:

购并方式的优缺点:

1)资产获取迅速,市场进入方便灵活 2)廉价获得资产

3)便于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多角化经营 4)获得被收购企业的市场份额 绿地投资的突出优点是投资者能在较大程度上把握其风险性,并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掌握项目策划各个方面的主动性 判断标准:

1)技术等企业专有资源的状况(新技术、节省交易费用、反垄断等方面出发,偏绿地投资)2)跨国经济积累(偏向并购)3)经营战略和竞争战略(并购)4)企业成长性(并购)

横向并购:是指当并购与被并购公司处于同一行业,产品处于同一市场的并购。(P171)跨国购并的最新趋势:

1)跨国购并高度集中在发达国家

2)跨国购并的个案金额屡创新高,这些大型跨国购并多属业内兼并(横向兼并),并且主要发生在一些市场集中度本来就高的行业 3)金融创新推动了跨国购并的发展 4)横向购并仍是主要形式 5)大多数跨国购并是非敌意的

2、非股权参与下无形资产的运营方式(P169)

1)许可证安排(指跨国公司将其所拥有的的专利、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的使用权,以许可证的形式向国外其他企业出售转让)2)特许专营 3)国际合作开发

非股权参与方式和股权参与方式相比有何特点? 1)非股权性 2)非整合性 3)非长期性 4)灵活性 第七章

1、国际债券的分类(P175)a)理论上国际债券的分类

1)外国债券(武士债券、龙债券)2)欧洲债券 3)全球债券

b)实务上国际债券的分类

1)狭义的国际债券的分类:按利率结构分为固定利率债券、浮动利率债券、与股权相联系的债券 2)国际货币市场工具的分类:商业票据、其他工具

2、国际股票的概念(P187):指世界各国大企业公司按照有关规定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发行和参加市场交易的股票

3、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特点(P189)

4、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特点(P190)1)技术长的先进性 2)独特的做市商制度 3)上市标准的宽松性 4)全球化的发展战略

5、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P195)试述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

中国证券市场的开放实质上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证券中介机构的开放,其次是外资主体发行上市,最后是二级市场的开放。

1)作为行业的服务市场开放要在WTO相关协议和承诺的范围内逐步展开 2)作为投资场所的二级市场的开放在现行制度框架下宜推行QFII和QDII机制

QFII制度:即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是指在资本市场完全开放之前,允许经核准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一定的规定和限制下汇入一定额度外汇资金,并转换为当地货币,通过严格监管的专门账户投资当地证券市场,其资本利得、股息等经审核后可转为外汇汇出的一种证券市场开放模式。

QDII制度:即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是指在外汇管制下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权宜之计,即指在资本市场未完全开放的国家,允许本国投资者通过特许的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外资本市场的一种制度。

6、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P199)

1)金融衍生工具价格受基础资产价格变动的影响 2)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过程具有杠杆效应 3)金融衍生工具设计灵活,种类繁多。第八章

1、经济环境因素(P219)简述经济环境因素的构成

经济环境中包含的内容很多,主要可以分为国内经济因素和涉外经济因素两大类

1)国内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稳定性、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等 2)涉外经济因素包括国际收支状况、国际贸易状况、国际金融状况和引进外资状况等

2、罗氏等级评价法(P232)

罗氏等级评价法:将一国投资环境的一些主要因素,按对投资者重要性大小,确定不同的评分标准,再按各种因素对投资者的厉害程度,确定具体评分等级,然后将分数相加,作为对该国投资环境的总体评价,总分的高低反映其投资环境的优劣程度,便于在各国间进行投资环境的综合比较。

3、冷热比较法(P236)

投资环境冷热比较法:是以“冷”、“热”因素来标书环境优劣的一种评价方法,即把各个因素和资料加以分析,得出“冷”、“热”差别评价。

通过七种因素对各国投资环境进行综合、统一尺度的比较分析,从而产生了投资环境“冷热比较法” 1)政治稳定性 5)法令阻碍 2)市场机会 6)实质性阻碍 3)经济发展和成就 7)地理及文化差距 4)文化一体化 第九章

1、资本形成效应(P241)

简述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资本形成的影响

1)直接效应:国际直接投资所引起的资本流动对东道国资本形成的直接效应是表现为正效应还是负效应,以及效应的大小,需要从资本流动方向、进入方式、资金来源和东道国市场结构等多角度予以考察

2)间接效应:主要体现为产业连锁效应和示范与牵动效应

2、国际贸易效应(P251)

简述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国际贸易效应 a)直接效应

1)当地原材料加工出口

2)进口替代型转变成为出口加工型产品出口 3)新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4)垂直一体化国际生产中的出口 b)间接效应

1)外资企业进入后,东道国市场竞争加剧,迫使当地企业努力扩大产品出口 2)通过跨国零售商和贸易公司的关系,东道国企业增强了与国外消费者的联系

3)制造业中外资企业的当地采购和零部件分包安排增强了东道国企业与国际市场的联系

4)跨国公司在可能推行贸易自由化的潜在出口市场设立分支机构,当地企业将会因贸易壁垒的削减而获益

5)跨国公司培训专门从事出口贸易的当地雇员,当这些员工跳槽后,这些员工的技能和与国外客户的联系会扩散到当地企业中

简述外国直接投资对投资国的国际贸易效应

外国直接投资对投资国的国际贸易效应一般表现为以下四种效应的综合效应:

1)出口引致效应,由于对外直接投资而导致的原材料、零部件或设备等出口的增加 2)进口转移效应,由于对外直接投资而导致的进口减少 3)出口替代效应,由于对外直接投资而导致的出口减少 4)反向进口效应,由于对外直接投资而导致进口增加

3、财政政策(P257)1)降低所得税率

2)免税期、关税减免和退税 3)加速折旧

东道国防止国际避税的措施主要有:

1)根据国际组织提出的国际收入与费用分配原则制定自己的税收政策 2)转让定价税制 3)避税地对策税制

4、财政支持政策(P265)1)税收抵免 3)延期纳税 2)税收饶让 4)免税 试述优惠政策在吸引外国投资中的作用及局限性

1)优惠政策对吸引投资有一定的作用,如财政优惠,金融支持等

2)优惠政策有很大的局限性,各国优惠政策的趋同性使优惠政策失去吸引力,而过度的优惠政策竞争只会使利益向外国投资者转移 第十章

1、国际直接投资的国内法规范(P272):各个国家以国家立法形式对其对外投资和吸引外资者对其的投资提供的各种保护、鼓励和限制措施等。

2、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方式(P287)a)非司法解决方式 1)谈判或磋商 2)调停 3)调解

b)准司法解决方式—仲裁 1)特设仲裁庭仲裁 2)常设仲裁庭仲裁 c)司法解决方式—诉讼 1)国际司法解决方式 2)提交各国法院解决方式 第十一章

1、政治风险概述(P294)

政治风险指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由于未能预期到的政治因素变化而给国际投资活动可能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

1)国有化风险 2)战争风险 3)政策变动风险 4)转移风险

政治风险的防范措施包括:办理海外投资保险;与东道国政府进行谈判;掌握生产和经营策略的主动权;从东道国市场筹得资金以分散政治风险。

2、汇率风险概述(P299)

汇率风险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由于未能预期到的汇率变动而给跨国企业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的风险。汇率风险主要分为三种:交易风险、折算风险、经济风险

影响汇率的变动因素:国际收支、相对通货膨胀率、相对利率、国际储备和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二章

1、中国利用外资的作用(P316)

1)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 3)有利于扩大出口,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 4)有利于提高财政收入,增加就业机会

5)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第十三章

1、中国对外投资发展的特点(P347)

1)投资主体多元化(金融型、贸易型、工业型、窗口型)2)投资行业多元化 3)投资区域分布广 4)投资规模的扩大化 5)投资方式的多样化

2、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产业选择(P360)a)发展中国家投资产业的选择 1)注重资源开采 2)提供适用技术 3)发展对外承包

b)发达国家投资产业的选择 1)扩大机械行业 2)输出民族轻工业 3)探索服务产业 4)加强高科技产业

3、中国现行的对外投资政策

篇6:上海大学国际金融学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2015《国际金融研究》论坛

——全球区域金融合作的新格局:货币、机构及机制

会议日程(11.12版本)

11月27日(星期五)8:00-8:30 会议报到

报到地点: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圆正启真酒店

(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大紫金港校区内)

8:30-8:40 开幕致辞

主持人:史晋川(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致辞人:罗卫东(浙江大学副校长)

陈卫东(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国际金融学 会秘书长)

8:40-9:40 主题演讲一:全球经济金融新格局及区域合作 主持人:史晋川(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

演讲人:中国银行董事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会长 田国立 演讲人:中国社科院前副院长 李扬

演讲人: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 张宇燕

提问与回答

9:40-9:50 茶歇 9:50-10:50 主题演讲二:全球区域金融合作机制探讨 主持人:钟红(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演讲人: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秘书长 陈卫东 演讲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 王宇 演讲人:对外经贸大学校长助理 丁志杰

演讲人: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金雪军 10:50-12:00专家对话: 国际金融新格局 主持人: 第一财经研究院副院长

嘉 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 管涛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 贺力平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 赵锡军

嘉宾

嘉宾

嘉宾

下午(分会场研讨)(14:00-17:00)

分会场一:人民币国际化与区域贸易合作 主持人: 刘力臻(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嘉宾: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 吴卫星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丁剑平

中行纽约分行资深研究员 陆晓明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教授 陈学彬

中银香港发展规划部副总经理 鄂志寰

丁一凡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彭红枫 分会场二:“一带一路”与金融支持战略 主持人: 杨德勇(北京工商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嘉宾: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贲圣林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钟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韩立岩

武汉大学银行管理研究所所长 黄宪

中国进出口银行首席国家风险分析师 赵昌会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陈鑫

分会场三:人民币汇率、资本项目开放与国际货币体系 主持人: 邢天才(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嘉宾: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 管涛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梁琪 武汉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江春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黄燕君

上一篇:收到假币怎么办下一篇:幼儿园重阳节广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