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黄山松教案

2024-05-06

第4课黄山松教案(精选11篇)

篇1:第4课黄山松教案

第4课《蚂蚁》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并学习文中对蚂蚁传神生动的描写。

2.掌握文中由蚂蚁引发思考的感悟式写法。

3.借助,加深对生存、生命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中的第一、二点为重点,第三点为难点。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预习:

1.认真朗读三遍以上,并标画出描写蚂蚁的生动词语。

2.思考:本文通过蚂蚁想告诉我们什么?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理解、分析文中对蚂蚁的生动描写;感受对生存、生命的深刻思考;理解感悟式的写法。

教学步骤:

一、学生朗读全文,积累词语。

畏畏缩缩

左顾右盼

义无反顾

怜悯

主宰

蹒跚

戳破

(建议:要有侧重点地掌握词语的音、形、义)

二、整体把握(划分层次,明确主要内容)。

本文层次十分清晰,可分为两部分,如何划分?

明确:1-5为第一层次

6-9为第二层次

请概括层意。

明确:第一层(对一只发现饼干屑蚂蚁的生动描写);第二层(由蚂蚁而引发的个人感悟)。

三、分析,理解感悟式写法。

1.第一层次理解与分析

1-5自然段有四个自然段是描写蚂蚁的。请同学们专注朗读1、2、3、5四个自然段,想想这是只怎样的蚂蚁?

(朗读后,学生交流)明确:胆小而又自足的蚂蚁。

请同学们标画出表现蚂蚁“胆小”和“自足”的相关语句,再读读。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蚂蚁写得如此传神呢?

(学生交流)明确:因为作者采用拟人化手法,生动刻画了蚂蚁的动作、神态、心理。

请选择你认为最传神生动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词句品味)。

(可结合课后“词句品味与积累”,交流展示)。

(结合练习题一):文中运用了一系列拟人化的词语来写蚂蚁是为了赞扬蚂蚁吗?目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不是为了赞扬蚂蚁。在文中作者只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目的是为了传神生动地描写蚂蚁,同时有一定的幽默感(如:义无反顾、重大判断等)

总结:像作者一样,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你笔下的动物就可能写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但这必须建立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

板书:细心观察--对象人格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

2.第二层次理解与分析

第二层是写作者的内心感悟。请同学们细读6-9自然段,分析作者是如何感悟的,感悟的切入点是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蚂蚁)凭借运气获得了饼干屑,就快乐得要晕过去,不知道上方就有一副怜悯的眼光在居高临下地观察它,更不知道某一根手指顷刻之间就能将它捻成碎末--(联想)--(我)另一高度上面同样有一副眼光正在注视着“我”,主宰“我”的命运。

由上述可知,虽然蚂蚁在人类的眼中是个十分渺小的事物,然而我发现此时我们与蚂蚁却有着惊人的相似,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交流)明确:往往自足于眼前的幸福,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从整个生物界来说,我们与蚂蚁一样只是生物链中的一个因素,我们何尝不也是一只渺小的蚂蚁!

板书:

末尾说“蚂蚁是令人感慨的动物”而不是说是令人感动的动物,为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从全文上看作者对蚂蚁毫无感动之情,而是一种怜悯和同情,不忍心伸手戳破它的快乐,而由蚂蚁联想到人类自己。请同学们想想,作者内心有怎样的感慨?

(自由发言)明确:对生命的悲悯、同情,对自足于眼前幸福的反思,对无法主宰自我生命的无奈,对生命意义的冷静思考等等。

四、作业:

根据平时的观察,选择你熟悉的一种动物,写一则生动的片段(200字左右)。

要点:细心观察,对象人格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

针对感悟式的写法和对动物的生动描写,通过写作深化认识,学会运用。

教学步骤:

一.展示学生所写的动物片断。

1.以四人为一小组,互阅习作

2.小组代表上台朗读习作,学生互相点评。

3.教师总结,并让学生在原作上加以修正。

二.感悟式写法的训练。

从《蚂蚁》一文可知,感悟式写法必须借助联想,同时联想还得有恰当的契合点。《蚂蚁》一文就以“自足于眼前幸福,无法主宰命运”为契合点。请同学们在原作的基础上,找个契合点,由物及人进行联想,续写一段自己的感悟。

学生(现场写作,在原文基础上续写一段感悟),学生代表交流展示,教师点评。

三.明确感悟的特殊性。

感悟还要有特殊性,不要落入俗套。作者南帆就是这样。一般人可能由蚂蚁感悟到勤劳或生命力顽强等等,但作者却与众不同,由蚂蚁感悟“幸福”“命运”等问题,这是十分可贵的。同学们能否对自己的感悟再作思考,也力求与众不同,有一定高度。

学生(现场交流,修正)

四.课后将抄正、上交。

篇2:第4课黄山松教案

教学内容

一、歌曲《盼红军》

二、综合训练

三、欣赏《二泉映月》——华严钧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找出歌曲节奏的特点。

二、通过为歌词选择旋律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启发学生用学过的音乐表现手法,分析作品的感情变化和发展。教材分析

一、歌曲

《盼红军》表现了四川人民期待红军早日到来解放家乡的殷切心情。此次各原名为采话,是流传于四川南平的小调.歌词采用传统的民歌手法,按一年的乐序和应时的花卉咏唱,使人们得到不少生产的知识.语言朴素简练,每段仅两段歌词。

二、综合训练

通过过去几个学期的节奏,旋律写作练习,学生一处步掌握节奏.和选路的连接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学期要求将这些知识运用誉为歌词田旋律的练习中。写作时除注意旋律前后的通顺流畅,还要做到旋律音调,节奏和歌词的语调。

三、欣赏

<<二泉映月>>种的二泉位于无锡会沙的著名风景地,天下第二泉,作者以二泉映月为主题,表现夜深人静,泉清乐冷的意境借景抒怀,用未完而深沉的音乐来表现人们在旧中国的痛苦和不平。重点难点

一、歌词的分析着眼在盼字上启发学生的情感,教育他们继承根据地人们盼亲人,用红军的好传统。

二、识谱视唱歌曲时应注意乐句的完整性,尤其是第三小结的若排气尝试要注意分句唱准确。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学习歌曲<<盼红军>>

二、处理歌曲 <<盼红军>>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用热情活泼的语言来表达各种人们对子弟兵的深情厚意。

二、通过综合训练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并培养学生初步写作的能力。重点难点

一、乐曲每隔一小节都出现切分节奏,使流畅的旋律略带轻盈跳荡的感觉。

二、歌曲中每段的句末都采用一字多音的技巧拖腔,显得灵巧轻灵,在演唱时要注意。

教学用具:教材,录音机,钢琴.教学过程

一、学生听音乐进教室.二、师生问好

三、发声练习

1、第一课的发声练习从B调——D调。

2、跳音训练。

3、气息训练。

四、学习新歌

1、简介歌曲<<盼红军>>。

2、说说人民为什么盼望红军的到来,为什么如此的拥护红军?

3、听范唱。说说歌曲的风格是什么,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4、全班齐读歌词,让学生说说歌曲的大体意思。

五、识谱学歌曲

1、教师弹钢琴学生轻生的唱谱子。

2、学生自学曲调,老师加以指导。

3、重点解决切分音的演唱。学生完整的演唱曲调。

4、学生轻唱歌词,老师伴奏。完整的演唱全曲。

5、歌曲情感、气息处理。并让学生加入表演,一部分上台表演,一部分用歌伴唱,生动完整的表现歌曲。

六、课后小结

歌曲<<盼红军>>表现了四川人民期待红军早日到来解放家乡的殷切心情。是流传于四川南坪的传统小调,旋律优美动听,简短精辟深受师生喜爱,这样的经典名谣应多点展现在课本上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综合训练,按歌词谱写旋律

二、欣赏 <<二泉映月>>---二胡独奏 教学目的

一、启发学生运用所学过的音乐表现手法,结合对作者—华彦钧的身世了解,简单分析作品<<二泉映月>>的情感变化。

二、按歌词谱写旋律,发展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重点难点

一、识谱视唱时,注意切分节奏及乐句的完整性,尤其是第三乐句的弱拍起唱时分句要准确.二、歌词的分析着眼于在盼字上启发学生的情感.教育他们继承根据地人民盼亲人,拥红军的好传统。教学用具:教材,录音机 钢琴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听音乐进教室.二、师生问好歌.三、综合训练

1、识唱旋律

2、创作旋律

四、<<欣赏>>

1、复习民族拉弦乐器二胡的形状、构造及音色特点。

2、在黑板上出事第一乐段的主题音乐。边欣赏主题的每个乐句,边讲解分析并结合作者创作这首乐曲的时代背景,使学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情绪,体会阿炳——旧社会民间艺人的内心思想感情。

3、分段欣赏,尤其是重点欣赏乐曲的第五部分,让学生感受作者运用旋律变化和重复及力度对比等表现手法,形成乐曲的高潮,造成了使郁积心中的满腔悲愤之情强烈地爆发出来的艺术效果。

4、介绍作者,突出阿炳的刚强性格与坎坷的一生,以及他对民间音乐作出的贡献。

5、完整的欣赏全曲,提高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及对民间音乐的热爱。

五、课后小结

篇3:第4课黄山松教案

任务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交流目的。因此, 筛选出适合任务型教学的的主题内容是任务型教学的首要关键。在Estaire和Zanon (1994) 的著作《关于设计任务型课程单元的大纲》中就指出“选择主题或兴趣领域”是任务型教学的起点。选择何种任务主题内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任务型课程的教学目标——综合语言能力或是特定语言的运用能力。如果以综合语言能力为目标, 选择任务主题的原则是话题熟悉和内在兴趣, 此外还要与学习者今后所处的环境有话题相关性。此外, 任务主题的领域学习者的实际生活的关联程度不一。贴近学习者实际生活的任务主题有“生日”、“饮食习惯”、“身体工作原理”。同时针对某个特定群体的学习者设计的任务主题, 不仅受到学习者的能力水平所限, 也受到当地文化价值和文化利益的影响。贴近生活内容的任务主体更适合初学者, 而相对较为抽象的内容则更适合高阶水平的学习者。

《全明星英语》的任务主题多数是围绕学校课程和教育机构的相关内容展开而来, 例如字母表、日历、地图、学校时间表等等。此外, 该套书还包罗了大量的社会实践交往涉及到的主题, 例如家庭成员和结构、公共交通系统, 图书馆、纳税、工作招聘等等。这些任务主题都是在校学习者今后进入社会要面对和处理的实际问题。此次教学, 我们以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课The party is on Sunday.学习内容有序数词、日常生活计划表以及对话, 是学生在日常交际中最常用的交流题材, 内容贴切学生生活实际, 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体验经历。

二、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流程

任务预备阶段的目的是让学习者通过促进认知能力发展的方式来完成任务, 学习者通过预备阶段得知他们被要求做得任务以及他们要实现的目标。教师通过预备阶段向学习者解释任务要实现的意图和目的, 唤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激活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内容。

1 . 预备阶段:单词学习。词汇学习是任务开始的第一关。教师通过向学习者提供相关背景知识, 并激活学习者的知识和个人经验, 让学习者明确知道该任务的话题内容。《全明星英语》采用的是大图读图模式, 学生在学习新单词的时候不是去死记硬背枯燥的单词以及汉语翻译, 而是根据图示案例与单词进行联系记忆。学生在看图识记单词的同时, 不断激发出相关的完整的生活情境, 通过一个情景记住了一系列的单词,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本课的学习中, 学习者先预览图示提供的Alice的五月份事件安排表。Alice在五月要完成的事件有篮球运动会、生日聚会、看牙医等等。学生根据图表找到序号相对应词组, 如birthday party, basketball game, dentist’s appointment。书本图表鲜明清晰, 易于帮助学生识记单词词组。第二阶段是教师带领学生复习英语基数词的表达, 在回到课本, 学习英语序数词。学生根据录音做听读练习。有了单词学习的铺垫, 学习者在接下来展开对话任务练习时有了更为充分的准备, 提高了实施任务的效率。

2.任务开始前的活动。Pabhu (1987) 解释“预热活动”通过“问—答”形式进行。全班师生一起共同参与到实施与主要任务相似的内容当中, 为个人实施任务做好准备。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语句模板, 听视频音频录音, 观察书本大图会绘画了得知如何实施操作该项任务。正如Willis (1996) 所说:“学习者只需要观察其他人实施任务的方式方法, 就可以帮助他们减少认知负担。”在本次环节, 学习者根据图表内容进行问答练习, 练习内容包括日期、事件等细节内容, 学习者在模仿模板的过程中逐渐熟悉相关世间日期的表达方式。

3.任务阶段。在任务实施阶段, 学习者将根据图示进一步地将演练阶段运用到的时间、日期和事件描述相关单词词组参与到新的对话结构的构建当中。学习者进一步重复使用之前两个阶段学习到的单词, 并且通过对话逐渐建立对英语口语交际的正确使用语感和方法。

摘要:任务型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的热门话题。除了掌握任务型教学的理念、抽象方法, 我们还必须借助一套适合开展任务型教学的教材。本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筛选出最合适任务教学的教材《全明星英语》。本人将从任务主体合理性、教材体例内容编写与任务型教学程序的有效契合, 讨论《全明星英语》开展任务型教学的科学合理性和简便易操作性。

关键词:《全明星英语》任务型教学

参考文献

[1]Estaire, S and J.Zanon.l994.Planning classwork:A Task Based Approach.Oxford:Heinemann.

[2]Prabhu, N.S.1987.Second Language Pedagog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篇4:第4课黄山松教案

奇松,以石为母,以云为乳,如一枝枝神奇的画笔,给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奇松之奇有三:名、形、神。

奇松之奇在其名。名是指“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其名初听起来就形象生动,韵味深长,细品一番便能感受到黄山松的热情好客。 “迎”“陪”“送”三个动词,不禁让人联想到黄山松仿佛就是一位热情好客的主人,数百年来无私地领着世人游览着黄山这一人间胜境,感受着世外桃源的生活。除了文中所说的三大名松,黄山松还有许多奇特的名字,如蒲团松、凤凰松、棋盘松、接引松、麒麟松、黑虎松、探海松、团结松等,每一个奇特名字的背后都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奇松之奇在其形。迎客松一侧枝桠伸出,如人伸出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姿态苍劲,翠叶如盖,刚毅挺拔,彬彬有礼,形象可爱。有诗赞曰:“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陪客松,犹如仙人,玉树临风,姿态秀美,常年累月在此陪伴游人观景,又陪游人小憩。有诗赞曰:“玉屏楼上客如梭,美主年年忙张罗。不语奇松能职守,无间风雨笑颜多。”送客松,虬干苍翠,侧伸一枝,似作揖送客。有诗赞曰:“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面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

奇松之奇在其神。在黄山的万峰之巅,有一棵苍劲的老松,孤独地傲立在峭壁上,老松的脚上竟无寸土,它是从石缝中生长出来的。千年以来,没有人为它培土,没有人为它浇水、施肥,它缺乏营养,缺乏呵护,却一身浓绿,显出极强的生命力,铸造出独特的品格,形成了奇丽的风景,令人叹服叫绝。奇松的精神品格令人敬仰。陈毅元帅就曾写过一首赞颂松树品格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奇松之神在于其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和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

【快乐思维】

篇5:第4课黄山松教案

本课在教材中第19--21页。本课通过对一颗晚熟的草莓的联想,托物言志,抒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生活的感受。

者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

3.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时间是宝贵的,生命的演进是大自然的规律,它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青春岁月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教导学生要珍惜现在的

宝贵时光,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

基础。

◆过程与方法

1.教师可以先拿一些草莓让学生品尝,然后问学生草莓的味道,指出现在的草莓

和其他季节草莓在味道上的区别。然后引出草莓味道不同的原因是季节上的差异,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引向课文。

2.引导学生的联想能力,通过观察事物,把思绪展开,由物及事及人及感,抒发自

己的感情。

3.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劝戒人们珍惜时光的诗歌进行朗读,让学生仔细体会和

揣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的态度,培养珍惜生命的情感,养成不浪费

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难点

1.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进行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3.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和青春,怎样才能生活得更有意义。

◆教学突破

1.通过对一些物品的观察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这些东西的认识。

2.让学生谈谈他们认识、得到或失去这些东西的经历。’

3.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的感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2.课前先买一些草莓,准备上课时带到教室。

3.课前找一些描写由夏季到秋季转变时情景的文章。

◆学生准备

1.课前认真通读全文,找出自己的疑问。

2.找出本文的写作手法,并和前面几篇作比较。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导1.品尝草莓后回答感受。

入课文题目。

的句子,并进行对比。别。

3.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3.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一.通过实物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问

学生感觉怎样,然后让学生想象一

下:如果人们在不盛产草莓的季节吃

1.品尝后说出自己的感觉,或香甜、或酸

甜,回答:在中秋或冬天不盛产草莓时

吃到它会感觉更好,就像冬天吃到西瓜

到草莓,同现在的感受是不是一样

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

2.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指出:最主

要的是那时不是盛产草莓的时候,是

季节不同或时间不同导致的。人们

在不同的季节吃到同一样东西感受

是不一样的。时间的变化会引起人

们感情的变化。

带到了夏季的六月?

瓜一样,感觉就不一样,因为物以稀为

’贵。

2.听教师讲解,体会到时间的不同会导致

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明白一个

道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会因时间的

变化而变化的。

六月的景象。领会到,实际上是因为

就是时间实际上一刻也没有停息过,只不过是自己原来没有察觉而已。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九月各是什么样子的。

2.提问:整个第三段都是说二者的不

同,这些不同最后可以归结到什么原

因上?让学生从课文第三段上找出 一句可以印证的句子。

3.提问:第四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

青春阶段?

1.阅读课文第三段和第一段,在文中找到

答案。

2.回答:是时间的不同,第三段最后一句

可以印证。读出最后一句话:“还有一

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了青春期,但还很年轻,从第四段第一

句话和第五段第六句话可以看出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第五段与第四段的关系是什么?

从哪句话可以表现出来?“朝霞变幻”

1.回答:对比关系或第五段是对第四段的

否定,“朝霞变幻”和“似水流年”就代表

时间。(学生谈他们自己的看法时可以

对我们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我们

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2.提问:青春岁月的特征是什么?成年

春期到成年期的改变时,是积极乐观

还是消极悲观?

3.让学生概括指出第五段的中心思想,提问:最后一段“六月的气息”是指什

中所表达的情感:表达了光阴易逝、时不待我的感慨。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2.可以用书本上的话回答,也可以自己概

篇6:美术课教案 第4课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能发现美术中的比例知识。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描绘五想的能力,时绘画作品更真实。

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

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真实。教学难点

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学准备

投影片、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察书中的范画,你有什么体会?

师: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2、讨论

(1)在纸上表现的事物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近大远小)

二、新授

宋代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描写了我国陕西一带的风光。山处在画的中央,顶天立地,雄伟壮观。《维鲁维斯的人》时达?芬奇在和罗马建筑师维鲁维斯研究人体比例所绘,用以说明人伸张四肢和立正时,应当是圆形和正方形的比例关系。

小资料:把一条线条分成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的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的比,使用1:0.618的比值分割称为黄金分割,因这种比例在造型上比较美观而得名。

三、讲评上节课作业

1、透视现象是否正确?

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宽远窄的规律是否正确的运用在图画中。

2、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3、这些透视现象你能在绘画中表现出来吗?

4、选择简单、典型的场景通过写生让学生描绘。

5、在绘画上色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近处的色彩颜色亮一点、鲜艳一点,远处的 颜色灰暗一些。

四、学生做画老师辅导

篇7:第4课经济大危机教案

第4课经济大危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基本史实;认识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知道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实,理解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通过罗斯福新政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困难的勇气和勇于创新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的实施。【难点】

经济大危机的原因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教师复习提问: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哪些会议?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归纳总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暂时缓和,使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经济高度繁荣。然而,繁荣背后却蕴藏着极大的危机。

一、“繁荣”及其崩溃

1、相对稳定期:1924~1929 2、1924——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的表现如何?自主阅读20页第一段小字

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形象生动的展示出资本主义经济繁荣一时,同时给学生指出,繁荣后面潜伏的危机。

二、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危机爆发

教师讲解导致经济大危机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关于危机爆发的标志,始于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抛售。为什么股票抛售会导致经济危机?向学生简略解释,股票市价的价格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繁荣,股票就升值,人们就会抢购;反之,经济凋敝,股票就贬,人们就抛售。

视频展示经济大危机,以便更形象直观。2.危机的特点

启发诱导学生总结概括。特点一,范围广。特点二,时间长。特点三,破坏性大。

3.危机的影响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什么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并提问:为什么“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另一方面却是资本家人为故意大量销毁产品?”这暴露了资本家什么本性?

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造成各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各国政府纷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竞选舞台

假如你想竞选美国总统,针对危机中的具体问题,请你设计解决对策,发表竞选演讲。教师展示几个问题情境,请学生思考回答。

问题情境1 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恢复银行的信誉,促进金融业的正常运行? 问题情境2你将怎样解决企业倒闭、开工不足,失业问题? 问题情境3你将如何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问题情境4为了缓解社会矛盾,你将如何进行救济和解决就业问题?

四、罗斯福新政

1、新政的背景、时间、目的

教师启发提问,学生回答

2、新政的内容

教师学生进行概括总结。主要内容有:调整工业、整顿金融、调整农业、公共工程

3、新政的影响

分析其国内及国际影响

五、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教师巡视,学生总结

六、小试牛刀,当堂检测 分选择题和材料题两种

材料: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说中说:“„„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材料反映当时的美国遇到了什么情况

(2)罗斯福上台后,针对“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采取了什么措施?(3)你认为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

七、板书设计

篇8:第4章实数

【名师箴言】

学习的乐趣在于我们在已有知识的经验基础上, 不断地探索、总结、发现新的知识.

无理数的发现产生了第一次数学危机, 数学家们不畏权威, 坚持不懈地为无理数验明“真身”, 从而给出了实数的公理化定义.数学家们为理想而奋斗终生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我们在学习过程中, 也要发扬不怕吃苦的精神, 刻苦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篇9:第4课 角度自选与正反思考

“符合题意”,就是在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作文。限制在“材料的含意和范围”好像写作只能是被动就范,实际上作文题目里往往给的有一句话,就是“角度自选”。这就告诉考生,作文可以在一定的幅度内自由选择。诚然,高考作文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对一件事情的认识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考生应当会利用这个自由,找到角度,选好角度。

【样题分析】

(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請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本题材料的主体部分分两段,上段类似于一篇小说的开头,设置了悬念:切割成功增值,切割失败损失就大。很多切割师又不愿动手。第二段是老切割师设计周密的方案并指导徒弟下手,让人欣慰佩服的是切割钻石的成功。老切割师说的话更让人深信不疑,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至此,考生的审题被一种成功的心态与成功的经验引导,势必会正面解读老切割师语重心长的至理名言,强调勇气的重要作用。这就是正面解读材料。正面解读材料一般就是顺着材料的思路跑,凡事都有一个正确的道理,只要把这个道理挖掘并概括出来就行。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这则材料的话题限制在切割钻石这件事上,范围限制在“经验、技术和勇气”上面。如果反面解读材料,把“经验”“技术”放在第一位,都比“勇气”重要,有了经验技术,勇气才有用武之地,没有经验技术,勇气等于蛮干。这就是反面解读材料。

【高分捷径】

1. 要意识到“角度”的存在,学会站在不同的角色上思考。

角度就是一个人认识事物的出发点并以此预测事情的发展。因为每个人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教育程度以及社会地位不同,这就形成了每个人看待事物时不一样的角度。鲁迅《〈绛洞花主〉小引》中评价《红楼梦》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西谚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高考作文的审题中,也需要学会多角度去思考问题。高考作文题目,常常告诉考生的一句话就是“角度自选”,这就从侧面证明了材料里面“角度”的存在。所以,要做好审题这一步,看到材料中的多个角度,是至关重要的。

例:(2013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本题材料由两位作家的小故事组合而成,铁凝对别人挑错是“真诚感谢”,莫言对挑错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两位作家的故事说明的是同一个道理,构成了一个单一话题。可是单一话题并不只是单一的角度,前边是从两位作家的角度看问题:名人也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名人也应该有虚心的态度等。

同样是挑错,我们作为普通人会怎么想,与被挑错的作家们肯定是不一样的:名人也有犯错的时候、在有些方面我们不一定要迷信权威等。

2. 正解材料与反解材料。

事物都有既对立又统一的特点,人的思维也具有多向性,有时候我们看待事物注重其统一的一面,有时候注重其对立的一面,说明人们认识事物,同一个角度还存在立场的变化,有人认为正确,有人认为错误;有人会赞成、有人会反对,这是角度进一步的分化。

(2014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

本题的话题词语就是“老规矩”。材料中列举了北京很多老规矩,这些“老规矩”代代相传,积淀成我们古老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和美德。进入所谓的现代文明以后,有些代表传统的 “老规矩”正在被破坏,但在现实生活中,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使人们呼唤老规矩的回归。传承老规矩就是传承民族文化,所以正面解读“老规矩”应该是这则材料的主要取向。相信大部分考生也会这么理解。

但是仔细分析一下材料中列举的内容,就会有另一种看法。同是“老规矩”,材料中列举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今天还有着积极意义的是一类:“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当然要传承。至于“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在今天存在的意义就不大了。抓住“老规矩”当中一些过时的内容,再联系到今天的北京要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目标,我们就要从反面解读“老规矩”。进入新时代,凡事向前看,北京已经有了自己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城市精神,还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道这些先进的思想代替不了封建时代积累下来的那些“老规矩”?

因此,审题的时候,能发现角度的存在,再加以立场的区别,能轻松巧妙地进入作文的下一个环节——立意。

【写作误区】

1. 总认为一则材料就说明一个道理,无视角度的存在。

题目上只要说“角度自选”,那里面一定存在很多角度,否则,“角度自选”就是一句废话。一般的情况下,考生看见一则材料,總想一下子概括出来一个道理,况且认为它只有一个道理,实际并非如此。如: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最近公布了21世纪全球十大新闻,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排在第一位,是新世纪的最大新闻。该所跟踪全球75万家主要纸媒体、电子媒体和互联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关中国崛起的新闻已经播发了3亿次。

对于中国的巨大变化,其中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又是什么呢?据《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对中国公众的调查,得票率依次是“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本题的话题关键词是“中国崛起”,下面“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都是一些具体的思考角度,考生可以确定自己熟悉的领域,也就是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角度。当然有些内容过于笼统,如“经济成就”“国际影响”等,角度太大,那就需要再把这些角度具体化,如“民生改善”的衣、食、住、行几个方面,角度越小道理越见明白。

再往下分析材料,还有角度的存在,就是“所见”“所闻”“所感”。如果考生没有“所见”,那就可以写“所闻”,再加上自己的“所感”,写记叙文、议论文,各随其便。如果看不到这些角度,一味局限于“中国崛起”这个抽象话题,思考内容势必很空洞。

2. 不敢反解材料。

有关社会热点新闻,有考生认为只有从正面认识材料,否则就是思想不健康。其实反面思考不等于思想错误,一味盲从只会使文章缺少反思精神。

上例中,有关“中国崛起”的话题都是外国媒体的新闻。考生可以从反面思考:我们盼望中国的崛起,我们欢呼中国的崛起,但中国真正崛起了吗?不要被外媒的赞誉冲昏了头脑,是否崛起,我们自己心知肚明,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下岗工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存在都是当下中国所要面对的实际情况。位卑不敢忘忧国,冷静的思考比一味的阿谀奉承更有资格说爱国。

【模拟练习】

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位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装扮成街头艺人在一个地铁站里演奏了6首世界名曲,共演奏了45分钟。在这45分钟里,大约有2000人从这个地铁站经过,只有6个人停下来听了一会儿,有20人给了钱就匆匆离开。这位演奏家总共收到了32美元。而几天前,他在剧院演出的门票被抢购一空,要坐在剧院里聆听他演奏同样的乐曲,平均需200美元。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几年前,国内某大学从牛顿儿时故居伍尔斯索普庄园引进了“牛顿苹果树”的枝条,经过长期栽培,目前,这株“牛顿苹果树”已经是该大学校园内的标志性风物之一,校方希望牛顿追求真理的精神能激励一代代该校学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

读了这则新闻,你有了什么认识和联想,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自拟标题,文体明确。

篇10:教案设计 将相和第4课

1.复习字词。

2.简评人物,指导完成作业本第8题。3.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简评人物,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1.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新词及本课的成浯。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指导简评人物。

(1)同学问互说蔺相如、廉颇是个怎样的人。

(2)教师细说人物简评与人物的品质特点两者的区别。

(3)学生试写人物简评(蔺相如、廉颇中任选一个),集体评议并修改。

(4)完成作业本第8题。

3.总结全文,理解三个故事间的关系。

教师边指板书边总结:“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写赵秦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斗争中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抓住秦王弱点,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为赵国立了功,因而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比老将廉颇高,引起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后来蔺相如以高尚品德感染厂廉颇,廉颇知过就改,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投影片

篇11:第4课黄山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并且能够简单叙述战争中的主要几次战役。通过对甲午海战的学习,了解邓世昌等人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通过与《南京条约》的比较知道它大大的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讨论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和失败原因。通过对台湾历史问题的回顾,让同学们深刻的感受到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过程与方法

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中和国造成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比较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清政府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讲述法和对史料的阅读,引导使学生大概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日本、朝鲜以及远东地区的影响,并能够正确的评价邓世昌等人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甲午海战的学习,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以及进程的讲解,使学生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并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提高综合国力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通过对《马关条约》的掌握引出台湾问题,回顾台湾问题,让同学们知道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大大的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原因 甲午战争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大大的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 甲午战争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述法、比较法、演示法、谈话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好,上课之前首先给大家看一则新闻,大家注意看新闻中中日两国是围绕着什么问题而有所争执的?

观看《钓鱼的问题》新闻

【教师提问】:大家看出来了,中日两国是围绕着什么问题而争执的吗? 【学生回答】:钓鱼岛的领土归属问题。

对,在新闻中中日两国均说钓鱼岛是本国的固有领土,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一争执呢?这一切都源于发生于120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日军在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继而挑起战争,中国社会以及人民饱受战争的摧残,而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却无力抵抗日益强大起来的日本帝国,仅仅经历9个月的战争就以清政府的惨败而宣告结束,继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内容之一就是“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而当时的钓鱼岛就附属于台湾。正是由此,钓鱼岛问题才会在今天以这种局面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到底是一场怎样的战争,战败后签署的《马关条约》又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走进甲午战争中去,去体味当时的血泪和教训。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开始今天的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二)讲授新课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板书)

首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阅读书上第16页第一段.【教师提问】:找一下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以及这个战争为什么叫做甲午中日战争?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起因(板书)找到了答案了吗?好,请你回答一下。

【学生回答】: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出兵占领朝鲜国都汉城。接着又发动侵华战争,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这场战争叫做“甲午中日战争”.好,请坐。同学们在书上标记一下,甲午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要想详细的了解一个事件,我们就要知道他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它的起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日本方面 1.日本

(板书)

日本从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且把积极对外扩张作为基本国策,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大陆政策”。

【教师提问】:那你们知道什么是“大陆政策”吗?

【学生回答】: 知道,那么谁能大致的给我们讲一下呢?

不知道,好,接下来然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大陆政策” ?

大屏幕出示“大陆政策“的内容。

第一步,侵占中国的台湾,进而征服朝鲜,接着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地区,征服中国并且以此为跳板,侵占亚洲,最后称霸世界。有此可以看出“大陆政策”是一个旨在于征服中国和世界的侵略政策。

那么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呢?我们首先看一下中日两国版图的对比,刚才前面已经提到了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发展资本主义就需要大量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从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出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很明显不能满足它的这些要求。所以它要向距离它最近的,疆域比他辽阔,物产比它丰富的大清扩张。

那么它为什么敢于向大清扩张?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中日两国的综合战备对比图。红色的是日本,蓝色的是中国。从图上可以明显的看出来,1871年-1886年日本的战备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中国,更是在1888年赶超中国一大部分。反观中国呢?从1871-1888年战备增长速度则不是特别明显。综上所述: 我们得出日本方面的原因是

1.日本:蓄谋已久,积极扩张

(板书)

日本是如此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的,那么清政府又是如何做的呢? 2,清政府:(板书)【教师提问】: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朝的晚期,正向半殖民地本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大家看这副图片,知道这个女人是谁吗? 【学生回答】: 慈禧

对,这个女人就是慈禧,也是大清国末期的实际掌权人。1891年,慈禧挪用北洋海军购买弹药的钱来重修颐和园,1893年更是为了筹办万寿盛典大举挪用北洋水师的军费,60段景点,建造不同的龙棚,经坛等,织造衙门还特意为此造10万匹彩绸以供庆典之需。曾有人建议将这些钱用作军费。慈禧太后非常生气说“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身不欢”。北洋水师没有钱来购买弹药和战舰,导致军备废弛,军事实力外强中干。而作为晚清重臣之一的李鸿章则主张“避战求和”。他多次向英、俄等大国寻求保护,甚至想借助外力来达到重压日本进而避免战争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清政府方面的原因是

2.清政府:腐朽没落,避战求和

(板书)那么英、俄等列强国家是否真的如李鸿章所愿,对我们有所帮助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三方面的原因。

3.列强(板书)

出示大屏幕。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扩张欲望也很强烈,在扩张中它们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而在中国这个问题上,各国对日本都采取了默许或纵容态度。所以我们得出列强方面的原因是

3.列强:放任默许,观望纵容(板书)

综上所述,日本已经做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可以说是“只欠东风”了,他们还需要一个发动战争的借口,“借口”在哪呢?恰在这时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这就成为日本挑起战争的导火线。

4.朝鲜:东学党起义,提供契机(板书)

了解了战争的起因,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战争的爆发的经过。

二.战争经过

(板书)

请大家先看一下书上16页的战争示意图,找出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几次战役,注意看时间和地点。我要请以为同学来回答。

【教师提问】:甲午战争主要有几次战役,他们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 1丰岛战役 1894年7月

2平壤战役 1894年9月

3黄海海战 1894年9月

4辽东战役 1894年

5威海卫战役 1895年1——2月 学生回答完出示大屏幕。

(一).甲午战争的主要战役

(板书)1丰岛战役 ——战争开始(板书)

2平壤战役——战火烧到中国境内

(板书)3黄海海战——邓世昌(板书)4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板书)

5威海卫战役____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板书)

同学们注意这里的3、4是我们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段和小字部分。【教师提问】:甲午海战的时间是什么?在这场海战中清军的主要将领是谁,他又有什么事迹,他的举动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精神,甲午海战的结果又怎么样呢? 【学生回答】:时间:1894年9月

将领:邓世昌

事迹:与“致远”号共存亡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不怕牺牲,不为强权,沉着冷静

海战结果:邓世昌与200余名战士壮烈牺牲,日本舰队也遭到重创 出示大屏幕。

黄海海战的战况如此的惨烈,那么辽东战役呢?接下来看我们看一下辽东战役。请同学阅读17页的第2大段,及小字部分。看一下日军在占领旅顺之后是怎样对待无辜的当地居民的?出示大屏幕。【教师提问】:看着被残忍的杀害的中国人,你们有什么感受?小组讨论一下这种局面为什么会发生,我们在今天应该怎样避免这种局面呢?

【学生回答】: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提高综合国力,才能立于事迹民族之林。出示大屏幕。【教师提问】:接着我们了解一下威海卫战役,结果如何呢? 【学生回答】: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学习了战争的经过,接下来我们来分析战争的性质。提示:分析一场战争的性质,我们应该从交战双方来考虑。【教师提问】:同学们认为这场战争具有怎样的性质呢?

(二).战争的性质(板书)

【学生回答】:性质:中国,反侵略的正义性战争 日本,侵略性战争

大家接着思考当时中国是大国,有4亿人口,95万军队。日本是小国,只有29万军队,后方遥远,供应不足,中国进行的又是一场正义性的战争 【教师提问】:可是为什么中国会在战争中失败呢?请同学们来思考这个问题。

(三).中国战败原因(板书)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我们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分析原因。主观方面有清政府的极端腐败和落后;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清军不少官兵临阵脱逃;清军装备落后。客观方面有日本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装备先进。西方列强的默许或纵容。出示大屏幕。

甲午战争中中国以失败而告终。那么,战后日本又向清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呢? 请页同学们阅读一下17第3大段 【教师提问】:找一下《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人物、主要内容和影响?

三、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影响(板书)1.《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内容(板书)

【学生回答】:时间是1895年4月,地点日本马关,人物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主要内容呢?

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4、增辟重庆、沙市、苏州、杭州等四处为通商口岸。影响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同学们来回想一下,在第一课鸦片战争的时候,我们也学过一个条约,你们还记得是什么吗?对,就是《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影响是什么着,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为什么到《马关条约》的时候就变成了大大加深了殖民化进程呢?为了方便同学的理解,我们把《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对比一下,让大家更直观的了解一下,出示大屏幕。【教师提问】:参考大屏幕,大家讨论一下这些条款给中国带来了那些危害?(讨论)【学生回答】: 破坏主权,刺激瓜分;加重负担,控制经济;侵略势力,深入内地;加深掠夺,阻碍民资。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得出结论,和同学一起把表格完成。

既然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带来了这么大的影响,那么对日本,对其他国家有没有什么影响呢?我们来看一下大屏幕。

2.甲午中日战争具体影响

(板书)

对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促进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对日本:促进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改变了日本在世界及远东的地位格局 对朝鲜:朝鲜日益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

对远东: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俄日矛盾加剧(日俄战争)接下来我们阅读书上小字部分的第一段,了解一下三国干涉还辽。

3.三国干涉还辽(板书)出示大屏幕。

在以俄国为首的列强的干涉下,无论如何,辽东半岛还是回到了中国的怀抱,接下来我们在看看台湾,它似乎就没有那么的幸运了,请同学们继续阅读下一段。

4.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板书)【教师提问】:看一下,台湾人民的斗争是谁领导的?台湾人民是如何抗击日本的,结果又是怎么样?

【学生回答】:刘永福和徐骧。台湾起义人民和刘永福的黑旗军相互配合,共同战斗,先后在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后日军收买奸细,夺取八卦山,彰化城陷落,不久台湾全部沦丧。但是,台湾各族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争取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出示大屏幕,这是武装起来抵抗日本的台湾普通的民众。他们没有先进的武器,但是他们依然武装起来用自己的力量同日本作斗争,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台湾民众的抗日口号,和徐骧的壮烈誓言。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时至今日,还有一些人在做着妄图要台湾分裂的美梦,接下来就让我们回顾一下台湾的历史问题,出示大屏幕。【教师提问】:大家讨论一下,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妄图分裂台湾的行为都是没有依据,是无理取闹的幼稚行为。得出结论,出示大屏幕。

还记得我们上课前的钓鱼岛问题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钓鱼岛问题。出示大屏幕。

早在明朝,钓鱼岛等岛屿就已经纳入中国海防管辖范围,是中国台湾的附属岛屿。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条约内容之一“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国收回日本侵占的台湾、澎湖列岛等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在国际法上业已回归中国。那么通过以上这些,你们得出了那些结论呢?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在国际法上已回归中国。历史不容翻案。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有史为凭、有法为据。钓鱼岛从来就不是什么“无主地”,中国是钓鱼岛等岛屿无可争辩的主人。

课堂练习: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一.战争起因

日本:蓄谋已久,积极扩张 清政府:腐败无能,寄望调停 列强:放任默许,观望纵容 朝鲜:东学党起义,提供契机

二.战争经过

(一)主要战役

1.丰岛战役 ——战争开始

2.平壤战役——战火烧到中国境内 3.黄海海战——邓世昌

4.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

5.威海卫战役____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二)战争性质

中国: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性战争 日本:是一场侵略性战争

(三)战败原因

1主观原因(内因):1.2.3.2客观原因(外因):1.2.3.4.三.战争的结果及影响

1.《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2甲午战争的具体影响 3三国干涉还辽

上一篇:浅谈NT的ACL,令牌,权限与安全性问题下一篇:销售部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