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艺术读后感

2024-05-05

数学课堂艺术读后感(通用10篇)

篇1:数学课堂艺术读后感

经调查得知,数学与语文比较之下,绝大部分学生更喜欢语文。原因在于语文课比较生动!那么,数学教师们就应该责无旁贷去思考:如何让枯燥无味的数学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数学?笔者认为数学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将数学语言转化为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语言,吸引学生注意,拨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兴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如何将数学语言转化为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语言呢?笔者在课堂上运用语言艺术,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实例谈一谈数学课堂如何运用语言艺术。

一、运用形象性语言,提高学生理解的效果。教学语言的形象性就是向学生施以较之一般数学信息更新异、更强烈的刺激,从而引起学生大脑皮质的优势兴奋中心,促使信息有效地存储于学生的长时记忆之中,所以教学语言的形象性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记忆,而且有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笔者长期从事于农村小学低年级数学教育,发现学生的知识积累比较匮乏。比如,一年级小朋友难以清楚认识并辨别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在困惑中探索教学方法,笔者把立体图形比喻为妈妈,平面图形比喻为宝宝。“长方体妈妈”可以生出“长方形宝宝”,“正方体妈妈”可以生出“正方形宝宝”,“圆柱体妈妈”可以生出“圆形宝宝”,“三角形体妈妈”可以生出“三角形宝宝”。之后,让每位学生分别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角形体描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学生在亲手创造“立体图形妈妈”生出“平面图形宝宝”的整个过程中,非常愉悦。教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准确、鲜明、生动的重现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形象,学生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理解既形象又逼真,课堂气氛也活跃了,教学效果也提高了。

二、运用朗读艺术,突出重要的数学信息。有效的数学朗读,能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笔者运用抑扬顿挫地朗读,主要用重音朗读突出关键性因素,让学生较快抓住一些重要的数学信息,在较短时间内理解数学知识。比如,笔者执教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时,从生活中平行的例子引入,之后,在黑板作画,接着让学生自己读一读互相平行的概念。要求学生用声音表示出重点。一一请学生朗读“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后,笔者点评之后,示范朗读,再请学生说说老师读的重点是什么,学生清楚听出了同一个不相交两个词语读得比较重。让学生用同样的声调朗读这句话。因为重点突出,互相平行的概念立即在学生脑中建立起来。在课堂练习及作业中,相关概念的填空正确率非常高。又比如课堂练习题:“过A点画直线的垂线”,请学生读一读,让其余同学听出这道题目的重点词是什么。学生抓住了重点词“过”,并朗读出来,在完成题目时,学生懂得把垂线穿过A点了。

三、运用儿歌、顺口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抓住儿童心理特征,采用一些简短,内容浅显的,朗朗上口的儿歌、顺口溜帮助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而且能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笔者教学一年级第二册两位数加一位数,个位想加满十,一部分学生总是忘记个位想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个十。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编了顺口溜:“个位相加满十,十位一面红旗”。请学生朗读这句儿歌,他们竟不由自主地打起节奏来,连后进生也高兴地用铅笔敲打文具盒,跟着读,由于儿歌琅琅上口,学生已经深深地牢记它了。之后,在相应的课堂练习中,引导学生若发现个位相加满十,请立即在加数两位数的右下角画一竖,代表红旗,提醒自己别忘了十位得加上个位进上来的一个十。教学一年级第二册两位数减一位数,个位不够减时,一部分学生总是忘记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个十,十位要减去一个十。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编了顺口溜:“个位不够减,十位带帽子”,并叙述:“冬天里,看到有的老爷爷戴一顶帽子,他们摘掉帽子后,我们有时会发现有的老爷爷少了头发,而我们在被减数的上面“带帽子”,相减之后,十位少了一个十。”听后,学生笑嘻嘻。笔者请学生边打节奏边读,再同桌读,之后,在相应的课堂练习中,引导学生若发现个位不够减,马上在被减数的十位的点上一点,提醒自己别忘了十位得减去个位借走的一个十。笔者在批改作业时,发现与以往教学班相比,正确率提高了很多。趣味儿歌,让学生轻松理解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成功地解决了计算中的难题。又比如,笔者执教四年级上册《画角》时,由于本单元的角只朝向左边或右边各有一条0刻度线,画角之后,让学生总结一下:如何正确使用量角器画角。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后,教师总结出“左外右内”。学生喜出望外,四个字让他们在用量角器时毫不迟疑地快速地准确地画出角的大小。又比如,笔者执教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除法时,试商时,四舍五入两种情况之后,让学生总结一下:试商怎样快速写出正确的商呢?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笔者引导他们作出总结:除数四舍后,试的商一般偏大了,应把试出的商调小;除数五入后,试的商一般偏小了,应把试出的商调大了,最后总结出八个字“四舍调小,五入调大”八个字形象总结出试商的情况,有利于学生笔算除法速度的提高,及作为学生检查正确性的依据。

篇2:数学课堂艺术读后感

一.爱意”充满课堂

没有“爱意”的课堂不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你瞧,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地学习和发展。

二.“创意”引领课堂

篇3:数学课堂小结的艺术

课堂小结形式不拘一格, 教师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及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小结方式.怎样演好课堂教学的“收场戏”, 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呢?在教学实践中, 我探讨了课堂小结的几种方法, 效果颇佳.

一、归纳总结式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方法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教师往往在课堂小结时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和图示将一堂课或一阶段所学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如在讲授“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 可小结为:

(1) 填表:

(2) 如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上述小结中, 既有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总结, 又有方法上的总结.像这样以表格的形式进行高度概括, 进行归纳、总结, 能进一步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便于学生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知识要点, 培养他们的综合概括能力.

二、交流评价式

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思考, 同时让学生有机会畅谈自己的体会、感受和收获, 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学习困惑和喜悦, 提出建议和见解.如学习“二次函数”后,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学会了什么?在学习过程中, 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这个小结具有开放性, 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结果, 而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感受,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问题练习式

新授课结束后, 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传授的内容, 精心设计一些问题, 通过组织学生练习的形式结束本节课.这样, 既能使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知识得到强化, 又可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如“不等式的性质”的教学, 可提以下问题:

(1) 已知将不等式mx>m的两边都除以mx<1, 则m应满足什么条件?

(2) 下面的不等式变形错在哪里?将不等式2x>4x的两边都除以x, 得2>4.

(3) 你能把不等式-1>x变形为1<-x吗?

学生在思考上述问题过程中, 对不等式的性质进行再回顾、再思考、再比较、再应用.不仅系统总结了不等式的性质, 而且对性质的理解与应用更深入, 远比学生归纳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等叙述性的小结更有效.

四、设疑启发式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思起于疑, 疑促进思, 思激发学.如学习“中位线”, 可以进行这样的设疑小结: (1) 你能将梯形纸片剪一刀使得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2) 梯形的中位线性质与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有什么联系?

在学生学习三角形的中位线后有意设问, 引导他们探索梯形中位线的性质, 将这个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中位线进行研究.

五、对比比较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较是认知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可以帮助我们从事物之间的联系掌握记忆对象.这种课堂小结是将教学中那些意义相近或相异的内容进行比较, 同中求异, 培养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如在学习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后, 学生易将菱形和矩形的性质与判定混淆.因此, 在课堂小结时, 可将两者的概念、性质与判定进行对比, 使学生加深对两者知识的理解, 从而避免知识的负迁移现象.

六、预设悬念式

好的课堂小结, 有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继续探究下面将要学习的内容, 如章回体小说, 当情节发展到关键时刻就戛然而止, 给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 课堂小结若运用此法, 效果颇佳.譬如讲了“反比例函数”一课后, 可以小结为:

(1) 怎样判断函数是反比例函数?

(2) 比较反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 既然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有这些联系和不同, 那么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性质与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性质又有哪些异同呢?

设置这样的悬念不仅复习了正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 而且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起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篇4: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关键词:数学课堂;提问;效率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这都说明“问”是何等重要。教学中的“问”,包括学生问与教师问两个方面。但是在数学课堂上问什么?如何问?这里又颇有一些学问。

下面,就如何对课堂进行提问,谈几点浅见:

一、激趣型提问

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带有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造生动活泼的情境。从而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寻求新的知识。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这堂课,我以故事引入:在印度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国王打算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国王问他想要什么,他对国王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1个小格里,赏给我1粒麦子,在第2个小格里给2粒,第3小格给4粒,以后每一小格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请您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的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国王觉得这要求太容易满足了,就命令给他这些麦粒。当人们把一袋一袋的麦子搬来开始计数时,国王才发现:就是把全印度甚至全世界的麦粒全拿来,也满足不了那位宰相的要求。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惊讶不已,迫不急待地想知道国王到底给了宰相多少麦子,通过这个故事,就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

二、联想型提问

善于联想,是一种极为可贵的思维品质,从不同的角度多方向、多层次地思考同一问题,把要学的知识尽量和已学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例如:给出平行四边形的条件,运用联想,可以回忆起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可以连锁回忆起“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等。通过这些提问,使学生把新知与前面的内容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归纳思想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悬念型提问

教师提出问题后,先不作答复,而是给学生设置一个悬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外接圆”时,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我先利用一些硬纸板做成一个残缺圆,在课前几分钟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补圆比赛,看谁能够最快想出办法把它补成一个完整的圆。应该怎样补呢?学生在动手前就会对补圆的方法进行思考,当他们还没有能够想出解决的办法时已经上课了,学生带着还没有解开的疑问走进课堂,头脑中自然就形成一种悬念。这时,老师就指出: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来找找补圆的方法,相信在下课时你们一定会找到最合理的补圆方法,把现在没有能够完成的任务完成。要合理地补圆,这就要用到一个数学知识,也就是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金井平,沈鸿博,史天勤.教师教学技能教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矍葆奎,布鲁巴克.西方教学方法的历史发展[G].教育学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421.

[3]王北生.教学艺术论.河南出版社,2001-12.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州市野徐初级中学)

篇5:数学课堂教学结尾的艺术

数学课堂教学结尾的艺术

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入固然重要,设计得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那么,良好的课未设计,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如美妙的音乐一般耐人寻味。设计得好,能产生画龙点睛,余味无穷,启迪智慧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这样不仅能巩固知识,检查效果,强化兴趣,还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把一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达到了“课结束,趣犹存”的良好效果。

一、总结式结尾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尾方式,一节课教学给了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炼的语言,对教学内容和重点作提纲挚领的总结和归纳,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在学习的结束阶段再次强化教学要点,从中找出规律,上升到新的认识,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如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练习课”后,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练习,我们知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时,要先观察每组中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准确判断,再采用合理、简便的方法来求。”这样的结尾,抓住教学重点和知识的主要特色进行高度概括,钧立提要,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

二、悬念式结尾

有些知识块往往要分几个课时来教,而上、下节课教学内容联系又非常紧密,教师就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学生的好奇性,在上一节课的结束时针对下一节课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知识后,在进行课的总结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进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时,一般按‘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计算比较简便,也就是除数的个位上的数是1、2、3的,通常用‘四会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除数个位上的数是7、8.9的一般用‘五人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如果除数个位上的数是4、5、6的,用什么方法来试商比较简便见?”这个问题是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前一节课的结束时间提出问题,币但预示了下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预习有一定的定向作用,而且使前后两节课过渡自然,衔接巧妙,做到了讲授内容前后呼应,效果较好。

三、延伸式结尾

所教内容学完后,不是马上结束教学,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使之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又能使学生所阅读的课外读物与本课内容密切相联,拓宽知识,扩大视野。例如,教学“年、月、日”知识后,老师作了如下延伸:你知道吗,为什么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这个闰年是怎样走出来的呢?我们所经过的一日时间,是怎样定出来的?请同学们课后多多课外读物,了解更多知识,相信大家一定会很快地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束语,从课内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阅读,使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得本知,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四、探求式结尾

探求式结尾就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步骤,安排教学内容时,把学生感到模糊的或容易引起意见分歧的问题有意识的留到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分析,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最终得出结论,统一认识。这样结尾,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吸收为主动探索,以达到促进学生思维的锻炼、学会明辨是非能力的目的。

五、对比式结尾

有比较才有鉴别,对比式结尾,就是在一节课教学的结束阶段从内容结构、形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侧重地把本节课内容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概括出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把握住特点,总结出规律,加深了解所学知识。如:学完用算术方法解和用方程方法解应用题的知识,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后,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分析、讨论:用两种方法解应用题时,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学生在四人小组讨论中,根据自己的解题经验,各抒己见,对问题进行梳理和概括,最后取得统一的结论: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于用算术方法解和用方程方法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更清楚,选用解题方法更灵活,牢固地掌握知识。

六、渗透式结尾

小学数学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一定要注意与知识、技能的教学有机结合,把数学知识的掌握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识恰当地联系起来。将有意识的教育寓以无意识的受教育之中,做到在知识教学中自然、适时、适量地渗透。如教学“年、月、日”知识后,结尾这样设计:时间就像日历一样撕掉一页就不会再回来,说明时间是十分珍贵的,那么同学们要怎样对待时间见?又如教学“元、角、分”知识后,设计的结束语是: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它们之间是十进关系,还学会了兑换人民币。今后,大家比一比,春班级同学准是储蓄小能手!结合学生实际,自然得体,力求渗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常言道:编筐编篓,重在收回;描龙画风,贵在点睛。数学课堂教学结尾远不止这几种方式,而且往往是综合运用几种方式,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数学课堂教学结尾的任务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概括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强化难点,总结规律,使学生对全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要点获得明确清晰的印象;二是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对有关内容的联想和思考,使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把课堂总结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给学生留下一个能激发兴趣的悬念,使课的开始引人入胜,结尾扣人心弦,整个教学过程协调完美。

(厦门厦师一附小 郑毓青)

篇6: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作者/凡玉春

摘 要: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启发性;逻辑顺序;有度;新颖

教师的提问是教学中的一门艺术,如何才能做到教学过程流畅、自然呢?相信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提问效果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设计的提问必须要目的明确

课堂提问有检查性提问、巩固性提问、总结性提问、提示性提问等几个方面,教师应根据不同目标设计相应问题,安排好提问顺序。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通过提问、解疑的思维过程,达到诱导思维的旷日持久,要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不应满足学生根据初步印象得出的判断,而要强调学生说明分析理解的道理。

三、问题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设计

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循序而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

四、问题要有度

对难点问题,要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

五、提问要新颖

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相反,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使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交流的过程,有时会出于预设之外的事,一旦问题出现,就要适时灵活地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整改,当场设计问题,改善教与学的活动。

总之,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刘伟。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新课程,(7)。

篇7:浅谈数学课堂教师语言艺术论文

摘要:语言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第一凭借。课堂教学中,教师好的语言表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展现教师教学智慧的同时,使教学更准确、鲜明、生动和富有吸引力,让学生易于理解所学知识,获得发展。

关键词:课堂语言;学习兴趣;问题;思考;价值

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自己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效果的优化,而且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和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教学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数学课堂教师的语言艺术。

一、善导,激发学习兴趣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语言不是蜜,但能黏住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好的导语,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所学知识。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课始,师创设情境引入:“国庆节,老师和小朋友到福建土楼玩,巧遇两位大爷。王大爷住在‘和贵楼’,是一座长方形土楼,地面长40米,宽25米;简大爷住在‘怀远楼’,是一座圆形土楼,地面是半径20米的圆形,他俩在争论谁家的土楼大。这节课,我们来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有信心吗?”……又如,教学“数字编码”一课时,课始,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参加《爸爸去哪儿》的节目?全国各地的小朋友也都想参加,纷纷写信给栏目组。那么多的信件,邮政人员是根据什么来分拣的?你们想知道吗?”……再如,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课始,师提问:“同学们会跑步吗?咱们班谁最会跑?你能围着操场跑几圈?”在学生回答后,师再问:“今天我们可不是来比赛跑步的,而是来当裁判的。请看比赛规则,仔细观察谁犯规了,谁做得对。”生:“第一个参赛者犯规了,他从中间穿过去……”巧妙的导语设计,不只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而是用简洁的语言,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之中。

二、善评,引导想说、会说

说是数学学习中很重要的活动方式。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数学情境进行描述,对数学的概念、定理等作出解释,向老师和同学准确地提出问题,与老师和同学开展讨论……这些活动都涉及说的技能。只有在真诚、安全、自由的氛围中,学生才会展示自我,教师才能获得来自学生的真实信息,展开有效教学。如“:仔细想,不着急!“”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老师这儿有一种解法,你们看看行不行。“”有谁听明白了,请复述一遍,好吗?”“孩子,说吧,怎么想就怎么说。”……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这样的语言表达,会一点一点地激励学生大胆发言,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三、善问,启发有价值的思考

篇8:论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一、课堂提问的语言要亲切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教师的面部表情、语言语调、举手投足以及师生间的人际距离, 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开展都有一定的影响.提问时把话语说得亲切些, 和蔼些, 富有感染力, 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给学生有一种亲近感.教师提问的语言往往会左右学生听课的情绪, 如果教师语言简单粗暴、情绪烦躁, 会使学生紧张, 导致他们思维停滞.如有学生回答只答对了一部分而没有全部解答完成, 这时如能亲切和蔼地说:“你的思考方向是对的, 但你就如上山走到了半山腰, 你还有办法继续前进吗?”或稍加以点拨, 这样其他与他类似的学生都会踊跃思考, 而这名学生往往会是补充问题的第一人.

提问用征求式或商量式的口吻, 会使教师显得更为亲切随和.比如, 我在讲授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时, 一位板演的同学小凌写出了这样一个式子: (3x+2) (y+5) =3x·y+3x·5+2·y+2·5.我问道:“同学们, 小凌乘得正确吗?”生:“正确.”我说:“嗯, 非常好!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观察, 她写出的式子有没有什么不恰当的地方?”此时学生七嘴八舌:“有.后面那两个数相乘, 像2.5!”“数与数相乘应该用叉乘而不应用点乘!”课堂气氛和谐融洽, 学生感觉老师是在与他们共同探讨问题, 回答问题就如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感受, 不会感到紧张.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掌握所学的知识, 也会更加喜爱该老师及该课程.

二、提问要面向全体, 切忌针对个别学生或部分学生

教师的课堂提问应当面向全体学生, 不应只抽优生回答问题, 不同难度的问题可由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 难度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 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 较容易的让学困生回答, 比较专门的问题则让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回答.如果某些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关注, 学习积极性会受到很大的打击, 这点我深有体会.曾经我班上的一名学生在写给我的信中说道:“班主任, 也许我太让英语老师失望了, 所以她不喜欢我了, 当她要求我们背诵课文的时候, 就算我背得滚瓜烂熟她也不会问到我, 我真是太失败了.”当我拿这封信给英语老师看的时候她也很震惊:“我没有不喜欢她啊, 她是那么乖的孩子.只是我怕她背不上来才没提问她的.唉, 以后我得多注意这个问题了.”她的这封信同样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此后课堂上我便想方设法设计合适不同层面学生的问题, 尽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课堂当中.实施后我发现此举真的收效很大, 原先上课不专心的学生认真听课了, 不爱学习的也喜欢钻课本了, 课堂气氛和以前相比更加活跃.当然, 学生的回答有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 尤其是学困生, 这时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做到尊重学生, 正确评价学生, 及时充分肯定其可取之处, 然后再给他一次成功回答的机会.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后, 要学会使用等待技巧, 一方面提问后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 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思考时间;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后, 也应等待足够的时间, 再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 从而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详细说明、补充或修改他的回答, 使他的回答更加完善, 以此来树立学习的决心和信心, 成就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

实践证明, 这样面向全体的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 尤其是消除中等生与学困生对回答问题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三、提问设置要有一定的指向性

好的课堂提问, 应能引导学生有指向性的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提问的用语应简单明确, 使学生能清楚地理解教师要求回答的是问题的哪一方面, 不应使学生摸不着头脑, 产生理解上的模糊性和随意性.

如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讲授“轴对称现象”的内容, 老师先拿出世界各地的具有轴对称特点的建筑物照片让学生观察, 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对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的答案多是“美呀”“壮观呀”等, 很难将观察点集中在“轴对称”上, 课堂导入不够成功.细究原因, 问题就出在老师的提问上, 因为老师让学生谈“感受”, 问题模糊, 学生不知如何回答如果这样问:“在这些图片中, 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从“颜色”“形状”“结构”等多方面来回答.如果再换一种问法:“在这些图片中, 从建筑物的结构方面, 你们发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会促使学生从一张张具体的图片中跳出来, 概括出共同的特点———轴对称现象, 从而较好地导入新课.

可见, 课堂提问如果问得不恰当, 学生会被教师的提问弄得一头雾水, 不知如何回答, 课堂有效的教学时间也被浪费了.

四、问题设置要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科学家研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特别是情绪对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能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亢奋状态, 能激发学生寻找正确答案的积极性.例如, 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 我拿了一张纸进入课堂说:“这张纸厚约0.1毫米, 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 如果要对折30次, 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厚度为多少?”学生纷纷作出估计, 有的说30毫米, 有的说60毫米, 胆子大一点的说10米.我说:“经过计算, 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叠起来的高度.”同学们都惊讶不已, 纷纷要求教会他们计算方法.全班同学兴趣盎然, 课堂气氛和谐, 教学效果良好.

五、提问要分层设疑, 化难为易, 化大为小

提问要有一定的坡度和层次.教师要按照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教材内容的逻辑层次, 由易到难, 由表及里, 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提问时, 既不能亦步亦趋, 一步一问, 过小过繁, 也不能所提问题过大过难, 超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分成几个具有一定梯度的小问题, 先引导学生弄懂几个小问题, 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 设计如下一系列问题, 为证明定理做思想和方法上的准备:

(1) 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2) 四边形有几个顶点?可以划分为几个三角形?内角和共多少度?

(3) 五边形有几个顶点?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有几条?这些对角线可以把五边形划分为几个三角形?由此可知五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3) n边形呢?从一个顶点出发有几条对角线?可划分为几个三角形?内角和又是多少?

通过如此设问, 难题迎刃而解.

另外, 要注意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回答, 教师要多肯定、少否定, 多表扬、少批评;不能有任何看不起的表现, 更不能妄加全盘否定和讽刺;对有创造性的见解, 要给予赞扬和鼓励.

提问是数学课堂必不可少的手段, 是学生学习的阶梯、进步的桥梁、觉悟的契机.实践证明, 恰到好处的提问, 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 揭示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矛盾, 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好课是问出来的, 我们应该揣摩提问的技巧, 精心设计每个问题, 问出质量, 问出品位!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 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主要途径, 也是教材、教师与学生有效融合的主渠道.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能使我们的学生在愉悦中获取知识, 给我们的数学课堂增添无穷的魅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参考文献

篇9:数学课堂的结尾艺术

一、总结性结尾

即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把整个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归纳,给学生完整、系统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这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结课方式。正如苏格拉底在费得罗斯谈演讲结尾时说的:“对于演讲的结尾,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就是说总结性地将所讲过的内容再重复一遍。”课堂的结尾也需如此,有的教师能巧妙地采用归类、列表等形式,对所教内容归纳总结,有的教师则会通过学生的复述来进行归纳总结等等。虽然形式有别,但目的是一样的。

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小结时是这样提问的:“今天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家做客,你们开心吗?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在学生自由发言后,我再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寥寥几句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及关系进行高度概括,钧立提要,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

二、悬念性结尾

在教学中,有些知识块往往要分几个课时來教,而上、下节课教学内容联系又非常紧密,教师就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学生的好奇性,在上一节课的结束时针对下一节课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用设置悬念的方法,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使学生急切地等着下一节课。这种结课方式很好地把上、下两节课联系起来,为上好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在教学《认识整时》一课时,我拿出钟面把时针指在3和4之间,分针指除十二以外的任意地方,提问“你能说出这是几时吗?”把困惑留给学生:“请同学们先回去开动脑筋想一想,明天把你们想的结果告诉老师,好吗?”通过一个不整时钟面,让学生提出问题,又让学生自主研究,去领悟时间除了整时,还有其他时刻,这样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使学生去探索解疑。同时,对学生的预习有一定的定向作用,而且使前后两节课过渡自然,衔接巧妙,做到了讲授内容前后呼应,效果较好。

三、延伸性结尾

所教内容学完后,不是马上结束教学,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外向课内延伸、扩展,激发学生课外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使之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又能使学生所阅读的课外读物与本课内容密切相联,拓宽知识,扩大视野。

例如在《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一课的结尾,我作了这样的延伸:请同学们到超市去调查物品的价格,有条件的话可以拿自己的零用钱买一、两样物品,并作好记录,计算出任意两件物品的价格和。这一课后实践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又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课内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能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四、生活性结尾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和实用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促其“生活化”,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促其“数学化”。

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结尾:1. 提问:学会观察物体对我们在生活中有什么帮助?2. 课件欣赏“四不像——麋鹿”“狮身人面像”“庐山风景图”,感受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是不一样的。这样一来培养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学会用数字的眼光观察世界,同时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一堂课成功与否有一定的标准,但我们不能仅拘泥于标准,数学课堂教学结尾远不止这几种方式,而且往往是综合运用几种方式。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对其操作过程(导入、实施、结尾)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教学过程的艺术不仅要求开始能引人入胜,而且要求结尾更为精彩、余味无穷,如果我们能巧妙设计课堂结尾,则会使整个教学浑然一体,富有后劲。

篇10: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112

数学教师的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有一套深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教学艺术。教学艺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吸取他人教学特长,经过内化,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她要求教师善于把数学美与教学美,情感美融为一体。下面就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用好脑、手、口、眼、耳、脚等方面的艺术。

一、脑要灵(智要高)

首先,教师在课堂中要有很强的应变和思维能力。一名优秀的或合格的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具有较高的智力,这是理科教师的共同特点。一个教师的智力越高,就越有利于钻研教材、研究问题,也就越容易掌握知识,积累知识,扩大知识面,从而促进能力的提高,促进智力的发展,所以说智力是能力的载体。同时,一个教师有较高的智力,能使他在教学中有较强的思维应变能力。一堂课内,面对意外情况,教师反应敏捷,善于猜测学生的思维动向,估计这种思维价值,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能使教学成为活跃的创造性活动。

其次,一个中学数学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不但要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还需具有数学专业知识,中学数学史、数学方法论、教育学、心理学、科普、画图、文学、艺术等知识。教师的知识面越广,越能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和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也越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才能有效地去开发学生智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真正把数学当作锻炼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中要善于从直观、形象的事物出发,从学生熟知的知识出发,通过联想、对比、化归、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不同方法使思维得到发散,形成知识网络,建立认知结构。因此在每一堂中强化学生思维训练,优化学生的性格、思想、情感、理想和能力等方面的品质是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

二、手要巧

这是指教师的课堂板书和手势运用艺术。课堂板书一定要做到四性:计划性、完整性、针对性、艺术性。具体地说,书写工整,标题醒目,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字迹清晰,简繁适中,布局合理,格式规范,画图纯熟,比例协调。为此:

(1)要选例典型,以少胜多,简明扼要,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2)对数形结合问题。要重视草图,增强直观,防止遗漏,避免错误。(3)多种问题一气呵成,要提示解题捷径。

(4)注意布局合理,知识串联递进,思维散发疏通。

三、口要利

这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能说会道。在数学教学中,叙述概念、法则、定理和

公式、可分析,或进行逻辑推理,教师要能清晰、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要有确切、简练、通俗的教学语言,应该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把教师输入、储存、变换的信息准确无误在传给学生。遵循教学规律,“以平易之语解极难之法,浅近之言达深之理”。语言严谨、用词确切,脉络清楚,简明扼要,深表浅里,层次井然,有趣逼真,恰到好处。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的一切语言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四、眼要尖

这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要眼观六路。

课堂上,教师不要老看着课本一味地讲和写,眼睛要经常注视全班学生,留神他们的各种听课的神态。是听懂了的满意表示,还是听不懂的苦恼表情;是思维跟上了的轻松神态,还是正在思考的严肃表情,从中掌握有多少学生未能理解,又有哪些学生根本听不懂,理解不了,哪些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课,哪个学生准备开小差,做别的功课或看课外书籍等等。

这样,教师就能根据学生听课的动态和接受及理解的程度,知道讲课的效果,决定授课的速度。对开小差的同学,要紧紧盯住他们,为防止他们听课走了神,力争全体学生均能掌握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五、耳要灵

这是指教师课堂教学过程要耳听八方。

课堂教学,教师问,学生答是经常出现的现象,一个教师要想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不放过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一定要时刻留心学生的回答,答对了放心,答错了决不放过。特别要倾听出夹在对声中的错误回答,并及时给予纠正。此外,还要十分注意倾听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的回答,最大限度的防止这部分学生错误概念和不正确的知识接受和延续。

六、脚要勤

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勤走四方

在教学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讲课总是边讲边慢慢地向这走来,又向那走去,这除了要使全班均能听清所讲内容,很可能是这边有学生听课精力不集中,那边或许有某个学生准备开小差。这样就无声无息地促使每个学生都集中精力来听课。课堂练习时,教师要勤巡逻多走动进行观察,力求全班学生练习情况观看一遍,以撑握有多少人对,有多少人发生错误,对的做法有几种,哪个学生的做法最妙;错误的做法有几种,哪个学生错误严重。根据错误的轻重,个别或普遍纠正。

上一篇: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下一篇:电力土建施工分包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