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汉旗四项措施提升干部挂职锻炼工作

2024-04-12

敖汉旗四项措施提升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精选3篇)

篇1:敖汉旗四项措施提升干部挂职锻炼工作

敖汉旗四项措施提升干部挂职锻炼工作

按需选派、因岗定人,突出针对性。一是坚持两个结合。结合推动中心工作、服务经济和党建发展确定选派方向;结合主管部门和挂职单位意见确定挂职岗位。二是把握三个环节。把握选派范围。主要以近期培养为主,中长期培养为辅,重点选拔政治素质好、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优秀后备干部;把握选派程序,采取个人自荐、部门推荐和组织部考核审定三步法严格选拔;把握选派岗位。结合挂职单位的需求情况,综合分析干部工作经历及特点,依据按需选派、因岗定人的原则安排挂职岗位。四是注重四类人选。注重在新提拔的试用期领导干部、有发展潜力的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表现突出的选调生和30岁以下、综合素质好的年轻干部中筛选。

把握特点、分类施策,保证实效性。一是上挂,即到上级机关培养锻炼。选派后备干部到上级机关挂职,学习上级机关先进的工作方法和管理理念,提高挂职干部综合素质。2006年以来,先后选派10名后备干部分别到市直部门和自治区进行挂职学习。二是下挂,即到基层单位培养锻炼。选派干部到乡镇苏木、嘎查村和社区挂职,让干部走入基层,提高挂职干部服务基层的能力。2007年以来,每年选派100后备干部进行“下挂”锻炼。三是特挂,即到信访部门培养锻炼。选派干部到信访一线直接面对群众,解决处理疑难复杂问题,提高挂职干部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2008年以来,先后选派了71名后备干部到信访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四是外挂,即到发达地区培养锻炼。在广东佛山建立了后备干部培养锻炼基地,先后选派了22名年轻干部进行“外挂”。

健全机制、强化管理,做到规范性。一是建立结对帮带机制。建立挂职干部“2+1”结对帮带制度,即挂职单位1名班子成员和1名业务骨干与挂职干部结对,详细掌握挂职锻炼工作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健全目标管理机制。推行 “1+X”目标管理制度,即挂职干部围绕挂职单位当前重点和难点工作,在挂职期间必须完成一项重点工作和几项日常工作任务,并提出完成时限、措施和目标。三是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制定了《敖汉旗挂职干部管理办法》,实行以挂职单位为主,原单位和组织部门为辅的共同管理模式,遵守挂职单位的考勤制度、请销假制度等。四是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实行挂职单位和旗委组织部双重考核模式,挂职单位重点负责挂职干部日常监督考核,定期与旗委组织部和派出单位沟通情况,旗委组织部负责挂职年底考核和挂职结束考核。建立挂职干部考核档案,将挂职干部的工作情况和现实表现,进行全程记实。并将挂职干部挂职期间表现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对于不同类别的挂职干部进行分类排序,将考核结果将作为挂职干部日后提拔使用、动态调整的主要依据之一。

创设环境、量才使用,树立导向性。一是树立择优使用的用人导向。对经过挂职考验、能力突出的干部,在出现岗位空缺时,优先提拔使用。2006年以来,已有28名挂职干部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二是树立储备人才的培养导向。对挂职工作成效显著、表现优秀,暂时不具备提拔使用条件的中长期培养后备干部,及时将他们调整为近期培养人选进行重点培养。2006年以来,已有63名挂职干部调整为近期重点培养干部。三是树立奖罚分明的责任导向。对挂职期间工作表现不好、干部群众反响较差的,延长挂职锻炼时间进行“补课”,延长期间还是表现不好的,日后不再列入后备干部名单。

篇2:敖汉旗四项措施提升干部挂职锻炼工作

该项工作率先在上海乃至全国启动。2012年5月, 普陀区正式启动第二批选派机关干部赴非公有制企业挂职, 至今已形成长效机制。

一、机关干部赴非公有制企业挂职锻炼必要性

1. 加强党的领导, 夯实党在非公经济领域执政基础的战略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 不仅给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带来深刻影响, 也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更高要求。选派机关干部赴非公有制企业挂职锻炼, 有助于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的覆盖面, 把党的声音及时、准确地传递到非公有制企业, 增强党在非公有制企业的凝聚力, 加强党的领导, 夯实党在非公经济领域的执政基础。

2. 加强社会管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选派机关干部赴非公有制企业挂职锻炼是新形势下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基层党建和群众工作的有效举措。通过干部挂职, 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促进企业内部和谐发展功能, 承担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协调功能。“事实已经证明, 没有非公有制企业的和谐发展, 就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就没有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也就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而在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发展问题上,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水平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特殊意义。”[1]

3. 把握党建科学化规律, 开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新局面的客观要求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由于非公有制企业趋利性强, 对党的工作接纳性较小, 企业党员职工来源广、差异大、流动快, 决定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科学化的问题仍然是一个“必须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2]普陀区选派机关干部赴非公有制企业挂职, 担任党组织书记助理, 协助企业党组织完善各类党建制度, 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协助开展党的组织活动, 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 扩大党在企业内的影响力, 为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注入新的能量。机关干部们走进企业, 以全新视角了解其运作模式, 开启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领域的“新通道”, 为增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性”、破解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难题开辟了新路径。

4. 转变机关干部作风, 提高政府服务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的需要

普陀区选派机关干部赴非公有制企业挂职锻炼, 是落实“三深入”的具体体现, 是转变机关和干部作风的有效载体, 既为党和政府提供了一个了解区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途径, 又为非公有制企业开辟了一条向党和政府反映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的渠道。

5. 完善干部培养链, 拓宽干部人才培养渠道的有效途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党政干部队伍的来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三门”干部增多。这些干部缺乏对基层情况的了解, 应对、驾驭和解决复杂局面的能力素质相对不足。选派年轻干部到非公有制企业挂职, 让他们在完全不同于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中开展党的工作, 拓展机关干部挂职锻炼渠道和方式, 是拓宽干部人才培养渠道的现实需要和有益尝试, 更是对形成“干部在一线成长, 人才在一线发现”的良好用人导向, 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

二、贴近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实际, 创造性开展挂职锻炼工作

1. 挂职锻炼目标制定科学化

普陀区委制定了“党建工作上水平、企业发展增动力、挂职干部受锻炼、人才培养探新路”的挂职锻炼工作目标。要开展这项工作, 总结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经验、提炼有效工作方式、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有效性;进一步转变机关干部作风, 打造非公有制企业与党和政府的沟通交流平台, 切实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拓宽机关干部培养锻炼渠道, 探索机关干部成长成才新路径。区委提出, 要通过挂职锻炼, 力争取得“四个一批”的成效, 即在全区实实在在解决一批阻碍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发展问题、总结一批助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发展工作经验、形成一批体现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成果、创新一批符合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规律机制。

2. 挂职锻炼要素设置系统化

(1) 精心挑选挂职干部。考虑到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的特殊性, 选派的挂职干部既要能得到锻炼, 又要能在企业打开工作局面;既要有一定资历, 更要具备较强的能力。区委组织部按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强、具备独立开展工作能力等条件, 从全区综合管理、经济管理和党群部门精心挑选了处级后备青年干部。

(2) 严格筛选挂职企业。首次开展工作, 要给挂职干部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首批十家接收单位均为规模较大, 有一定知名度, 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较高, 党建工作有一定基础的非公有制企业或非公有制企业较为集中的各类经济 (工业) 园区、商务楼宇。其中既有民营科技型企业, 也有劳动密集型企业;既有上市集团性企业, 也有发展迅速的中小型企业, 做到不同领域、不同业态、不同组织建制的非公有制企业通盘考虑。

(3) 合理设置挂职岗位。按规定, 挂职干部在企业担任党组织书记助理, 主要从事党建工作;挂职锻炼为全脱产, 时间一年。挂职期间干部的行政和工资关系保持不变, 党组织关系转入挂职企业, 但不从企业领取任何形式的工资报酬、不享受任何形式的福利待遇。

3. 挂职锻炼任务分解项目化

机关干部到非公有制企业挂职, 从事党建工作, 更要努力使党建工作与企业经营结合起来。为更好推进挂职工作, 区委组织部提出“10+X”工作模式。挂职干部既要完成“十个一”的“规定动作”, 即:拟定一份挂职锻炼工作计划、培育企业党建工作一个新亮点、给党员上一次党课、组织开展一次主题实践活动、培养一批入党积极分子、为职工群众办一件好事、为企业发展出一个金点子、完成一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调研报告、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一条合理化建议、撰写一份挂职锻炼工作个人小结, 还要根据挂职单位实际, 创造性地开展“自选动作”。

4. 挂职锻炼管理考核过程化

区委组织部、区社会工作党委注重加强对挂职工作组织上的领导和管理, 建立管理档案制度, 健全考核评价体系, 以面上指导与个性辅导相结合方式, 对挂职干部实施挂职工作全过程跟踪管理, 为机关干部赴非公有制企业挂职锻炼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通过定期走访企业, 召开座谈会、工作交流会、个别访谈等, 深入挂职企业, 在走访中与企业管理层、党组织、挂职干部面对面, 了解挂职干部工作开展情况, 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 及时解决各种问题。

三、以全新视角开创党建工作, 挂职锻炼取得初步成效

1. 取得“四新”初步成效

(1) 给党建工作注入了新活力。与挂职工作启动前相比, 挂职企业党建工作得到明显推动。 (1) 党建工作成效明显。挂职企业新增了入党积极分子, 新组建了党组织, 梳理出了隐性党员和流动党员, 为企业配备调整了基层党务干部;挂职干部为企业党员上党课, 发展和培育先进典型, 新建团组织和工会, 提炼和形成企业党建工作机制;组建了非公有制企业党校3所, 探索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教育的新模式。 (2) 根据企业具体情况, 提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党建工作思路。例如:挂职干部提出对园区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实行依托物业党组织, 进行网格化党建新思路;推行依托各级商会组织团结凝聚业主, 做好发展业主入党工作等。 (3) 开展了机关党建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互联互动活动。挂职干部派出单位与接收企业开展了党建共建活动, 促进了机关党建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联动发展, 放大了党建工作的效应。 (4) 围绕非公企业党建的薄弱环节, 开展了课题调研活动。挂职干部结合各自挂职企业的实际情况, 深入调研, 总结经验, 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 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5) 通过挂职锻炼, 积极帮助企业树立和提升党建工作品牌。 (6) 通过挂职干部的实践和探索, 进一步健全了非公有制企业的各种党建规章制度, 加大了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的培养, 明显给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注入了新活力。

(2) 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服务。挂职工作开展以来, 挂职干部以企业党建为载体, 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工作,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组织活动, 增强了企业员工凝聚力;他们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对企业发展的助推作用, 做到“党建也是生产力”, 切实为企业发展提供新服务。挂职干部为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 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好事, 得到了企业和职工群众的认可。

(3) 使挂职干部的素质能力得到了新提高。在企业开展工作以来, 挂职干部静下心来真思、放下架子真学、沉下身子真做, 通过调查研究, 在较短时间内融入了企业, 打开了工作局面, 锻炼了独立开展工作能力;通过组织开展党建工作、服务企业发展、协调各方关系, 提高了组织协调能力;通过参与企业的重大生产经营活动, 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有了进一步提高, 增强了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通过与业主、党员、职工等各类工作对象谈思想、交朋友、打成一片, 增强了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通过挂职锻炼, 为干部实现从一名履历相对单一的业务干部向集党务、企业经营管理于一身的复合型干部转变, 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平台。

(4) 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新思路。一是体制上, 实现从“体制内”向“体制外”突破。普陀区选派机关干部赴非公有制企业挂职锻炼, 把原来“体制内”的干部挂职锻炼范围扩大到“体制外”, 实现了将党建工作与非公有制企业的经营发展、干部的培养锻炼融为一体, 探索出一条“体制外”干部培养锻炼的新途径。

二是机制上, 实现从封闭式培训向开放式培训突破。传统的干部挂职培养模式手段较为单一, 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选派机关干部赴非公有制企业挂职锻炼, 让机关干部开阔视野, 更新观念, 增长推进改革开放、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本领。

三是理念上, 实现从一般性思维向创新性思维突破。选派机关干部赴非公有制企业直接担任企业党组织书记助理。与过去相比, 锻炼工作的重点更加突出, 责任更加明确, 针对性更强。同时, 普陀区委组织部和社会工作党委运用创新理念, 对挂职干部和挂职工作实施全程指导、过程管理。不仅有效提升了机关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干部锻炼途径少、人才来源单一等问题, 为新时期机关干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新思路。

2. 完善了“三个机制”

⑴把握党建工作的内生性、稳定性和有效性需求, 完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机制。通过挂职干部在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的实践探索, 创新了党组织活动方式, 推进了党群活动一体化, 增强了党组织活动对员工的吸引力。准确定位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功能和地位, 使党建工作成为企业发展促进者, 和谐文化建设者, 先进人力资源开发者, 各方利益协调者, 能更好把握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内生性”需求。

党员是非公有制企业中最优秀的人力资源, 也是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主体力量。挂职干部协助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立和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和关怀服务机制, 能激发党员发挥作用的内在动力, 增强党组织对党员号召力和凝聚力, 实现企业党建工作“有效性”。

⑵把握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需求点, 拓展群众工作机制。基层党建工作的核心是群众工作, 评判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成功与否, 最重要的标准是能否有效组织、动员和凝聚群众。机关干部挂职锻炼是加强新形势下非公有制企业群众工作的有效举措。通过深入企业了解职工群众反映的诉求, 能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工青等群众组织, 形成党群联动的机制, 增强做好群众工作合力, 开创新形势下以党建工作促进群众工作新机制。

⑶构建交流新平台, 完善双边沟通机制。机关干部挂职锻炼, 是巩固、完善和深化党和政府与非公有制企业双边沟通机制的重要契机。通过挂职锻炼, 在深化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同时, 非公有制企业与党和政府沟通交流畅通了。挂职干部可以把党和政府的方针路线政策贯彻落实到非公有制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 也可以把非公有制企业要求和建议及时向党组织和政府汇报, 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更好发展壮大。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上级党组织、派出挂职干部的机关、挂职干部在建立与企业高管的沟通机制上形成合力, 能进一步把握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的融合点, 帮助企业找准和破解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上海市普陀区委组织部选派机关干部赴非公有制企业挂职锻炼, 是提升“两新”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新尝试, 也是培养干部、发现人才,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上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干部挂职,党建科学化,非公党建

参考文献

[1]李健刚.提升非公有制党建水平, 构建和谐社会[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

篇3:敖汉旗四项措施提升干部挂职锻炼工作

关键词 干部工作 ;挂职锻炼 ;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41.3

Abstract Post cadres training in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is an important way of training and exercising cadres, and an important way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dres. Since 2008, post cadres training in CATAS have achieved good results,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hope to have a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the cadre work.

Key words cadre work ; post cadres training ; research

院校分离以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逐步理顺管理体制和组织人事工作运行机制,挂职锻炼工作作为组织人事工作的组成部分,得以不断加强。

1 基本情况

2008年以来,热科院干部挂职工作取得较大进步。挂职锻炼渠道更加宽广,挂职干部数量稳步增长,挂职锻炼效果逐步凸显。

目前,热科院干部挂职锻炼渠道比较宽广,尤其是外派挂职渠道丰富多样。国家部委层面,中组部、农业部、科技部选派挂职工作运行较为畅通;地方层面,已经与海南中西部市县、四川攀枝花、广西百色、云南德宏等地方建立了选派科技副职的长效机制;院内层面,机关与院属单位之间、院属单位之间挂职锻炼更加密切频繁。

2008年以来,热科院先后派出挂职干部137人,其中院外挂职85人,院内挂职52人。院外挂职干部中:博士服务团5人,农业部等部委挂职15人,科技副区(县)、镇长32人。

挂职锻炼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推动了工作。尤其是在地方挂职的干部,依托热科院科技资源,运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服务了地方的“三农”工作。二是建立了联系。通过挂职干部发挥的桥梁纽带作用,热科院以及一些院属单位与相关挂职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的机制。三是培养了干部。通过挂职锻炼,挂职干部加深了对“三农”情况的了解,密切了与群众的感情,砥砺了品质、锤炼了作风、增长了才干。

2 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经验总结

热科院做实做细挂职干部选派、挂职期间管理、挂职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与总结等方面工作,不断完善挂职锻炼工作管理链条。主要经验包括以下4个方面。

2.1 坚持标准,选派合适干部

热科院选派挂职干部,始终坚持满足事业需要与培养锻炼干部相结合、履行岗位职责与发挥干部特长相结合、科技帮扶工作与相关项目推进相结合的原则,选派最合适的人员到相应的岗位上挂职。正是因为标准高、针对性强,挂职干部能够较好地融入新的岗位,发挥好作用。

2.2 严格要求,做好跟踪管理

干部上岗前会安排谈话,要求挂职尽快融入,真心干事,舍得付出,合理安排好工作、学习、生活与身体的关系;定期了解挂职干部工作、学习、生活状况,帮助挂职干部解决实际困难;组织或协助做好挂职干部的期满考核工作,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

2.3 总结经验,做好制度建设

2008年以来,热科院不断总结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不断优化干部挂职锻炼工作机制。2011年,热科院出台了《挂职人员管理指导性意见》,对实施范围、基本原则、推荐程序、工作机制、待遇保障和考评管理等内容作了规定。

2.4 分享沟通,做好总结交流

热科院定期召开挂职干部工作经验交流会,安排即将赴任挂职干部、近期挂职期满干部和之前优秀挂职干部代表参加交流沟通。通过报告、问答等方式,新赴任挂职干部对“挂职”这一概念的理解得到加深,对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困难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近期挂职期满干部对其挂职收获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 存在问题

在新形势和新要求下,一些困难和问题制约着热科院干部挂职锻炼工作深入推进。

3.1 缺乏规划

热科院对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缺乏规划,对中长期以及每年选派挂职干部的规模、挂职方向以及要达到的培养锻炼效果缺乏预期。导致以被动选派挂职干部情况居多,主动推荐挂职干部的情况较少。

3.2 选派人选的质量参差不齐

随着热科院挂职干部渠道的不断拓宽,每年需要选派到院外挂职的干部数量逐年增加,很多时候如何推荐足量的挂职人选是最大的难题,更不用说推荐人选的质量。部分单位不是选“优”,而是选“劣”。

3.3 考核制度指标不合理

对于院外挂职干部,我们一般是协助挂职单位主管部门进行期满考核,并直接运用考核的结果;对于院内挂职干部的考核,还没有设计一个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目前考核偏向定性和主要领导意见。

3.4 挂职期满干部的使用态度不明确

部分单位对挂职干部重新融入单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缺乏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对挂职期满干部的使用态度不明确,对挂职干部成长缺乏必要的关注。组织、人事部门对挂职期满的发展动态掌握得不够。

nlc202309021121

4 对策

为进一步完善热科院干部挂职锻炼制度,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变。

4.1 对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统筹规划

根据干部管理权限,从院层面来看,要根据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结合现有队伍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等实际情况,拟定中长期以及年度选派挂职干部的总量以及结构分布情况;从院属单位层面来讲,要根据干部队伍建设需要,结合干部个人基本情况,合理确定拟推荐挂职的储备干部人选,原则上不少于3人。

4.2 对干部挂职人选选派工作严格要求

保证选派人选的数量,各院属单位要按照院里的安排,推荐足额的挂职干部人选;要确保选派人员的质量,坚持高标准、高要求,尽量推荐出最合适的人选;要强化人选推荐的考核工作,将挂职干部选派工作作为院属单位及主要领导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年度挂职干部选派工作组织不力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

4.3 合理设计挂职期满干部考核指标体系

设计包含定性考核、实绩分析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指标体系。定性考核方面,通过测评和个别谈话等方式,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了解干部挂职期间的综合表现;实绩分析方面,从挂职干部承担的急、难、险、重任务和常规性工作方面来考核挂职干部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探索定量考核的相关指标。

4.4 高度关注挂职期满干部的培养和使用

对挂职期间表现优秀的挂职干部,属于后备干部的,根据职数情况和工作需要考虑提拔任用;不属于后备干部的,列入后备干部管理序列,在能力培训等方面给予倾斜。对于其他挂职干部,密切关注其回单位后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表现,积极帮助解决困难。对于挂职期满后,愿意留在挂职单位工作的,积极支持并按相关程序办理。

参考文献

[1] 翟年祥,姜 婷. 我国干部挂职锻炼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 求实,2011(2):20-23.

[2] 张晓磊,杨 术. 干部挂职锻炼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3):57-59.

[3] 张海博. 干部挂职锻炼管理机制与对策研究——以河北省为例[D]. 天津:天津大学,2009.

[4] 陈 昕. 挂职干部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J]. 党政论坛,2011(10):55-57.

上一篇:制动班2007年安全工作总结下一篇:国培初中英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