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复习教师资格证考试

2024-05-13

如何高效复习教师资格证考试(精选11篇)

篇1:如何高效复习教师资格证考试

1、有所侧重

教师资格笔试有2个科目(中学是3个),并且要求笔试所有科目合格后才能报考面试。对于考生来讲,最好的是一次性通过所有科目,这样是最省时省力的,这就要求不能有“瘸腿”科目,因此如果感觉哪一科较弱就需要侧重复习。各科都不错的考生也要有所侧重,实现边际效用最大化,也就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能带来最大好处的地方。

2、阶段划分

复习时间或长或短,总有一定时间段的。为此必须将其划分成不同阶段,反复进行几轮复习,并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安排复习任务,按部就班,有条不紊,确保备考科目齐头并进。

3、计划相互配套

整体复习规划精确到月份就可以了,不要过于细致。进一步的安排由阶段复习计划和单科复习计划来完成,它们应该详细列出每周的复习任务和进度。最后制订相应的日计划。制订日复习计划不能将时间分割得太零碎,起码应该以两个小时为单元来分配复习时间。也可跟着名师走,告别盲目备考!

4、结合个人实际

每个人必须在制订计划前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总体复习量有多大?需要多少时间来复习?哪个科目或哪个模块是薄弱环节?我目前的水平和目标的差距是多少?做题什么时候做、做多少才够?等等。

5、灵活变通

计划一旦制订出来,就必须坚决执行,然而适当的灵活变通也是必要的。例如根据已完成的复习情况来调整计划,强化薄弱环节;或者根据自己空余时间的情况及时修订计划等。

篇2:如何高效复习教师资格证考试

第一步:划重点。依据新出的教育学考试大纲和心理学考试大纲,把这两门课程所涉及的考点过一遍,整理出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一直都觉得 划分重点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可以为自己节省下很多的时间,而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不得其所。

第二步:看书。看书不能没有目的地看。所以,我决定分三个阶段。第一遍是“看”,着重于细细地看,全面地理解,尽量不留疑问。第二遍是“背”,背自己在看的过程中,觉得可能出考题的内容想想如果自己拿到一本书去考别人时,会怎样出题。哪些内容可出名词解释、填空、简答题这其中的题型。第三遍是“默背”即“回忆”。整个一本书,从头到尾都讲了哪些内容,都回忆一遍。如果还有困难的话,就把自己不知道的地方简单罗列出来。看着问题去想,遇到困难时再翻书看看,这样就记得比较牢固。

第三步:做题。历年真题的参考架势都比较大,有一些考试题每年都会考,而且对出题的类型、风格会有较深的认识。所以,我要多做真题。以后呢,每天白天专心看书,晚上抽出几个小时的时间去考试在线做一套模拟试题。然后看下成绩和解析。这样就比较容易知道自己还有哪些方面的不足之处啦。 所以所以

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一定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好好休息,规律生活。相信自己的实力,对自己有信心!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那还有谁能相信我呢 ,对吧?

先预祝自己有个好成绩吧!加油!

篇3:如何高效复习教师资格证考试

一、正确认识“开卷”, 纠正错误倾向

1. 有人认为“开卷考试”就是打开课本、资料, 抄抄便可

这些人认为复习时只需看看课本, 做做资料, 考试时便可以应对自如了, 没有必要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这些想法是错误的。其实, 历史开卷试题具有开放性、主观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对于历史开卷试题来说, 不会过多地出现客观题, 而让你轻易地抄到答案。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真正意义之一, 就是为了减负, 但减的是学生对那些复杂知识识记, 而不是对知识掌握的淡化。至于历史基础知识不仅要掌握而且要能够熟练应用。

2. 复习只重听讲而轻训练

在各学科争分夺秒的情况下, 有的考生只注重听老师讲, 记笔记, 课后却不去消化回馈, 导致遗忘过快, 而在考试时不能够在课本、笔记中找到所需要的答案。

3. 复习轻理解而重识记

这类考生就是抛开课本, 也不太听老师讲解, 只大量地做题, 埋头于题海之中, 并单纯背诵习题答案, 这样在考试时当题目稍稍转换就会产生误答、乱答现象, 从而导致失分。实际上, 只要将听讲、识记、训练这几种复习方法融为一体即可。

二、夯实基础, 系统复习

在历史的复习中, 一定要准确记忆和理解基础性的历史知识。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 能力是基础知识的运用。只有把掌握基础知识, 能力的培养才能水到渠成。如何才能夯实基础知识?最好的方法还是按课、单元、专题全面复习, 逐一进行整理, 以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

1. 单元复习

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小的知识网络体系, 以中国古代史“统一国家的建立”为例, 可以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对外关系等分成类去整理, 综合各“类”的整理, 就形成了有关“统一国家的建立”的“块状”知识结构。然后再按照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这条线索来整理, 这样就形成了本单元的“线状”结构。“块状”结构可以使学生系统形象地掌握历史教材内容, 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升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 “线状”结构中的典型例题解析又能引导学生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不同方法去理解巩固已有的基础知识, 目的是能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块状”结构与“线状”结构结合在一起, 就形成本单元的知识系统。

2. 专题复习

专题复习是单元复习的深化和系统归纳。它要求把具有同类性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 重新梳理线索框架结构, 这样有助于弥补单元复习的不足, 给学生一个更加清晰明了的脉络, 而且还有助于打破原有的教材体系限制, 进行知识的迁移和重组。如在复习“近代化探索”这个专题时, 可以按照学习西方器物——学习西方制度———学习西方思想这条线索进行专题归纳梳理, 学习西方器物包括洋务运动, 学习西方制度重要运动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学习西方思想有新文化运动。这样归纳整理不仅能强化学生的记忆, 更易于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

3. 学科间综合复习

要注重各学科间知识的交叉联系, 找到学科知识的结合点, 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下面这道江苏省宿迁市2006年中考探究与实践题。

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 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坚持“八荣八耻”。

(1) 红军为什么要“远征”?红军长征途中克服了哪些困难?

(2) 长征精神, 是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体现。请你围绕“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写出能体现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古训 (可以是诗句、成语、对联、谚语、俗语等形式。至少两条) 。

(3) 为在全社会倡导学习、践行“八荣八耻”, 你校开展“知荣明耻, 从我先行”倡议活动。请你完成倡议书提纲的相关内容。 (写出两条)

这是一道政史综合题, 其中第二、第三个小问题就涉及到政治内容里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科综合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 学会重新排列组合, 重视知识的联系和迁移, 做到融会贯通, 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而不是遇有此种类型的试题公式化、概念化、贴标签口号化, 以使学生尽快适应试题类型, 提高成绩。

三、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注意挖掘教材, 把握重点

开卷考试要求教师必须有驾驭教材的能力, 既要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知识, 又要引导学生跳出课本并及时回归教材。只有这样学生在熟练掌握教材的同时才能准确提取知识, 培养起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注意精讲多练, 及时巩固

目前历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课时少, 任务重。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多练, 合理科学地安排好课堂练习时间, 才能在繁多作业中得以落实好知识点, 这就要求教师在选练习题时一定要有针对性、时效性、灵活开放性, 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 突出主干知识的深度考查, 以充分体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 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切不可生拉硬拽去套开卷考试命题的模式, 大搞偏题怪题难题。

3. 仔细研究中考说明, 把握中考命题方向

初中历史是以陈述知识和讲解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社会问题为主要认识目标的课程, 综合复习是对所有知识的大检阅, 量大时间紧。因此, 必须仔细研究中考考试说明, 紧紧把握考试命题方向, 使学生明白哪些知识是识记内容, 哪些是理解掌握内容, 突出重点、难点, 做到复习有针对性。

4. 关注时事热点

“以史为鉴, 古为今用”, 这也是中考命题的特点。纵观近年来各省市中考历史命题, 一个鲜明的特色是以当今社会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为切入点, 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以新问题、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与评价。所以复习时要高度重视一年来发生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历史因与热点问题联系而生动, 学生要以历史的眼光解读时政, 以现实的热点带动历史知识丰富现实热点。例如, 江苏省宿迁市2008年中考的探究与实践题, 主要针对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一重大热点;而2009年的探究与实践题, 针对的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五四运动90周年这两个热点。

篇4:如何高效复习教师资格证考试

编者按:“高考英语要改革?”“听说不用考英语了?”……还是别高兴太早了,人家说的是社会化考试。而且小编从权威渠道获悉,高考改革2017年才推广实施,也就是说目前在校高中生并不受影响,所以你们还是老老实实端起英语课本吧。不过,你们也不用担心,小编特邀黄冈中学资深英语教师来解读近两年的考试大纲,可以帮助你们更有针对性地复习哦!高考考啥,咱就复习啥!

考纲解读

通过分析近几年的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英语试卷,我们可以看到,高考英语试卷一直坚持“注重基础,强调运用,突出能力”这一命题原则。2014年英语科全国卷在基础知识和能力要求方面也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不过对词汇量的要求可能会有所提高),所以分析近两年的考纲,依然有助于我们做好2014年高考的复习备考工作。从近两年考试大纲《全国卷英语科考试说明》和《题型示例》来看,全国高考英语试卷呈现出稳定发展的特点。“稳定”具体表现在:

1.命题原则不变

继续以全国高考英语考试大纲为依据,命题遵循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基本结构不变

含听力的试卷包括听力、语言知识、阅读理解和写作几个部分。不含听力的试卷主要考查考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阅读理解能力和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为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对听说的要求,试卷中设计了几个考查语音知识的小题和1个补全对话题;而为了加强对写作基础知识的考查,写作部分设计了10个特定情景下的单词拼写题。

3.总体难度不变

试卷由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组成,且这三种试题控制在合适的分值比例上,总体难度适中。

4.依然强调对能力的考查

试卷对考生的听、读、写能力进行了全面的考查,既全面考查语法、语言功能项目及各种题型所要求的技能,又确保卷面上无偏题怪题。具体表现为:(1)听力材料、语速和听力试题都保持传统的考查特点;(2)单项填空覆盖常见的重要语法项目,对动词时态语态、情态动词及非谓语动词进行了重点考查。(3)完形填空语篇和试题的考查特点未出现波动,主要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正确使用词语的综合能力。(4)阅读理解保持题材、体裁的多样化和语言材料的新颖性,考查考生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5)书面表达考查了考生的语言生成能力。

5.试题素材源于生活,体现丰富内涵

试卷各部分的选材语言环境真实,语言地道,素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时代感强,注重品位。尤其是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部分的选材,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涉及社会、人物等多方面的内容,但阅读难度及阅读量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范围内。

题型分析与应对策略

结合考纲内容及对近年来高考试题的分析,笔者特为考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冲刺阶段英语备考策略。

1.听力

听力材料涉及日常生活、文化教育、人物、新闻故事等;谈话可以发生在宾馆、饭店、商店、办公室、影剧院、家里、车站等不同的地点,也可以是在飞机、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上;独白可以是天气预报、课堂上授课的内容,也可以是讲述自己或别人的一段往事。听力部分的设题一般不在语言材料的难度上做文章,且设问多以what,which,who,where,when,how等词开头。

在最后这几个月里,考生应该选择一些与高考试题难度相当的听力试题,或者直接使用历年高考听力真题进行训练。每完成一套听力题后,还要注重朗读听力材料。朗读,即出声的阅读,可以解决由于单词发音不准而导致的语音辨别能力低的问题,还有利于语感的培养、词汇的积累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另外,要时不时地变换听力材料,熟悉不同的语音语调,或是看看电视英语新闻,经常“刺激”自己的耳朵。

2.单项选择

这一部分考查考生对英语语法、词汇知识和较为简单的表达方式的掌握情况,且考查的知识点越来越多、越来越全面。

动词(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词语辨析和情态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和代词是考查重点,而动词的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和情态动词是重中之重。动词时态考查得比较多的是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过去将来时和现在完成时。关于非谓语动词,考生一定要明确非谓语动词在句子中所充当的成分,它的作用是什么,以及它与相关的名词、代词之间的逻辑关系。试题还会涉及各种从句、虚拟语气、词类搭配、强调句、倒装句、主谓一致以及其他句式(如it作形式主语、动词的特殊句式、祈使句等)。

在后一段的复习训练中,考生应以常规训练为主,跟上老师的复习计划,查漏补缺,切忌钻研偏题怪题。

3.完形填空

高考完形填空的短文多为具有哲理的记叙文或夹叙夹议文;材料的可读性强,贴近生活实际,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符合考生的认知水平;短文内容完整,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层次分明。这种题型能综合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及逻辑思维能力,所以相对于阅读理解而言,它的难度更大些。

记叙文较容易被理解及掌握,夹叙夹议的文章在故事叙述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的观点、情感或感悟。近年来,高考完形填空的设题逐渐淡化从语法的角度设题,着重考查从同类词中选出最符合上下文意思的词,所以也许从语法的角度看有多个选项是正确的,但从意思上看只有一个最佳选项。这就要求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含义并作出正确的选择。

在后一段的复习中,对于这个题型应重在改进自己的做题方法,在一次次的练习中有意识地提升自己对语言的欣赏能力和对作者意图的领悟能力。

4.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的材料一般较为简短,每篇最长不超过350个单词;题材和体裁继续保持多样化,语言材料则更新颖,来源更广,更具有教育性、可读性与知识性。

根据题型,阅读理解题大致可分为:(1)具体信息题——只要理解字面意思就可以确定答案。这类题考查考生捕捉文章信息的能力。(2)词句理解题——通过同义转换方式考查考生对文章中一些关键字句的理解能力。做此类题时,要充分理解题意,然后从文章中找到相关的词句,正确理解其意思后再选答案。(3)抽象概括题——主要考查考生归纳文章大意的能力,命题方式有归纳段落大意、揭示文章主题、选择文章标题等。(4)推理判断题——主要考查考生通过分析、判断得出文中隐含信息的能力。

考生在复习阅读理解题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进行限时阅读,如35分钟内做5篇与高考阅读理解材料长度与难度相当的阅读理解题;(2)经常分析长句和结构复杂的句子,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对语篇的概括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以及对宏观语境的判断能力和想象能力;(3)培养精读、略读和跳读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4)分析试题时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即培养换位思考的能力。(5)课上注意听老师对阅读理解题的分析与讲解,课下多与同学交流做题的思路,相互学习。

5.短文改错

这一部分旨在测试考生发现、判断和纠正语篇错误的能力。一般说来,这部分选用的短文无论是内容上还是文字上都比较简单,文中的错误也都是初中、高中学生写作时常犯的错误。

(1)词法方面主要考查: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及情态动词的用法等;名词和代词的数、格;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等级;主谓语一致及其他的一致关系;连词、关系词的使用等。(2)行文逻辑方面主要考查人物的性别及与之相对应的物主代词、句义的并列与转折、时间的顺序、数量的增减、因果的倒置等。

6.书面表达

篇5: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

1.《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学(适用于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和师范类毕业生上岗考试)》(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命题研究组、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材编写组编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心理学(适用于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和师范类毕业生上岗考试)》(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命题研究组、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材编写组编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学(适用于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和师范类毕业生上岗考试)》(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命题研究组、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材编写组编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心理学(适用于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和师范类毕业生上岗考试)》(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命题研究组、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材编写组编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配套教辅:

1.《教师资格考试重点题库详解—教育学(中学组)》(金圣才主编;中国石化出版社)

2.《教师资格考试重点题库详解—教育学(小学组)》(金圣才主编;中国石化出版社)

3.《教师资格考试重点题库详解—教育心理学(中学组)》(金圣才主编;中国石化出版社)

4.《教师资格考试重点题库详解—教育心理学(小学组)》(金圣才主编;中国石化出版社)

5.《教师资格认定考前冲刺(中学类)》(梁立红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教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小学卷——教育学教材全解》(教师资格考试研究中心、国联资格考试研究中心组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6:教师资格证考试怎样自学复习

(一)正确处理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社会助学者应全面把握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并根据其系统钻研教材,明确本课程的学科特点和学习要求,对考生进行切实可行的辅导:集中精力,准确讲解重点和难点,对相关心理学知识和教育学(特别是教学知识)要进行必要的补充。帮助考生快速突破难点,有效把握重点,从而引导考生避免自学中的误区或偏向。

(二)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关系

在自学辅导过程中应努力引导考生将背景了解、知识识记和原理理解同方法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初步的了解有助于准确的识记,而必要的识记又是深刻理解的前提。方法应用则建立在这三者基础上,是检验识记准确性和理解的深刻性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 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

课程内容又重点和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重点与一般是相对而言的,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难以绝对分开。社会助学者应引导考生全面、系统的钻研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根据大纲规定的教学重点进行反复钻研。相应的,这对社会助学者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考生缺乏相关的学科知识,那么必然难以迅速把握本学科的特点,这就需要社会助学者的“指点迷津”。

(四)考试范围与要求

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确定考试范围和要求。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其细目均属考试的内容。不得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试要求。命题考试要覆盖到章节,并适当突出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但同时不能明显地回避难点或偏向难点。

(五)不同能力层次的分数比例

本课程的卷面分以百分制评定,在试卷中不同能力层次的分数比例大致为:了解占10%,识记占20%,理解占40%,简单性应用占15%,综合性应用占15%。

(六)试题的难度结构

篇7:教师资格考试复习方法

一、抓住重点,提高效率

幼儿园两科:综合素质和保教知识与能力。

小学两科: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中学三科: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笔试的考试内容更加广泛,比以往的省考内容增多,尤其对于非师范类考生而言,更增加了考试负担。经常会有学生问到“这么多书,我什么时候才能看完呀?该怎样进行复习呢?”

以中学科目二为例,总结历年真题会发现,这些知识点出题的概率是不同的,有些知识点几乎每年都会以不同的考题形式出现,有些知识点则较偏,不容易出题考察。所以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抓重点,做到有详有略,把主要精力分配在重点内容上,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理解难点,灵活运用

就科目来看,最难理解的当属科目二。综合素质对考生记忆的要求较高,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本身的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比较强,很多理论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所以,科目二的内容比较难以理解,考察的.重点不是记忆,而是侧重理解。回顾历年真题可见,尤其是一些原理的部分,出题越来越灵活多样,很多案例也都是来源于教学实践,这些都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灵活运用。

在复习的时候,一定不能仅仅停留于记忆的层面,要对这些难点进行理解,并能做到灵活运用。对于没接触过这部分知识的考生来说,做到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建议大家选择一些口碑比较好的辅导书籍,帮助你更好的去理解和巩固知识,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去选择一些比较专业的课程,寻求专业上的指导,通过老师的讲解熟练掌握知识并且熟练应用。

三、形成系统,便于提取

在复习阶段,很多考生反映记不住,记不全。在复习阶段,怎么能更有效的提高我们的记忆效果,帮助我们更好更迅速的提取知识呢?

在复习的过程中,当感到知识已经掌握的差不多的时候,可适当地打破教材章节的限制,按照全书的逻辑结构,编制一个比较简明的逻辑关系图,这对于知识系统化是一个很好的复习途径,尤其是对论述、案例分析题目有帮助。在这里,建议大家采取思维导图,它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提取知识。如果学生基础部分掌握比较好的情况下,就可以根据章节列出每一章节的思维导图,然后根据思维导图再进行强化复习。

考前一个月考生应巧用真题。首先,从真题中可以找出重点知识点。越是重要的知识点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出现的频率就越高,真题做了几遍以后,对于哪些是常考的、重要的知识点就了然于胸了。另外,真题做的次数越多,这些知识点也就会记得越牢。

其次,通过真题可以把握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出题特点。每个考试都有自己的风格,教师资格证考试也不例外,把握教师资格证考试风格的最好途径就是做真题。同样一个知识点,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查,也许你做对了一个命题人出的题,却做错了另外一个命题人出的题,这是很正常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各科的命题人基本上是固定的,通过做真题,就能清楚的把握他们的出题角度以及容易设置陷阱的地方。

最后,做真题可以保持做题的感觉。考试的技巧性很强,需要保持一种做题的感觉,否则,即使知识点掌握的很牢也可能会失败。举个例子,有个同学当初复习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时候就是这样,从开始到考试之前一直都在看教材,只是在考试前夕草草做了一套题。这个同学基础挺好的,而且准备也很充分,可是由于做题太少,在考场上看到试卷时,一下子就懵了,最后没能通过那年教师资格证考试。

篇8:导游资格考试复习要略

一、认真研究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是整个考试过程的纲领性文件, 对于考试科目的认知要求都有较为详尽的说明, 其制定出了相应的重难点, 明确了哪些知识是需要掌握的, 哪些是需要熟悉的, 哪些是需要了解的, 并有对应的分值比例, 只有认真研究了考试大纲,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找到复习的关键所在。当然, 考试大纲的研究可以向从事该专业教学的老师请教, 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并能理解得更加透彻些。

二、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在研究考试大纲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是考试成功的保证。计划分为总计划、阶段计划和天计划。从开始准备复习到考试之前, 计算一下一共有多少时间, 每本书的复习量如何, 这是总计划;每本书每个阶段复习到什么程度, 实现什么样的目标, 这是阶段计划;每天各科复习要看多少页, 练习做多少, 每天的学习时间可以安排多少, 这是每天的计划。计划的实施过程要根据整体复习与阶段复习、单科复习相结合的原则, 做到合理调配, 遇到突发情况仍可以完成计划, 因此计划不要定时, 要定量, 确保阶段任务按时完成, 不可拖期, 否则你会发现未完成的任务越积越多, 失去了制定计划的意义, 考试的成功与否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三、强化自信, 树立坚强的决心

复习的过程是艰苦的, 也是孤独无聊的。难以记忆、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往往成为广大考生复习的主要障碍, 许多考生因此失去了信心。需要告诫自己的是, 这是我已作出的选择, 我既然选择了, 就没有给自己留有退路。在复习的过程中也要不时给自己一种成就感, 在复习中获得一种快乐, 对自信的培养是极其有利的。当然, 关键是要做到持之以恒, 要有一种不畏艰难的精神, 在计划时间内全身心地投入, 只要保持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 建立不放弃的精神, 就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讲究复习效率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保证。这里讲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①时间的保证, 根据复习计划保证每天的复习时间是至关重要的, 很多内容的掌握还是需要时间作保证的, 当然这个时间是指全身心复习的时间;②效率问题, 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讲究效率, 全神贯注加上有效的学习方法就会使效率倍增;③要掌握记忆的规律, 许多知识点还是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 我们必须把瞬时记忆转化为短时记忆, 最终成为永久记忆, 这样在考试过程中才不至于出现模棱两可的状况。复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与考试相关信息的获取, 这样有助于找到复习捷径。

五、练习与释疑并重, 寻找突破口

复习中还要注意的是, 练习和释疑总结相结合, 偏向于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是不科学的, 题海战术经常会出现重复劳动, 浪费大量的时间, 使本来就不宽裕的时间变得更加紧张, 而且时间长了, 还极易形成思维定势, 这对现行考试是极其不利的。如果总停留在理解释疑的状态也是不可取的,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技巧,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考试侧重点或者叫关键点, 没有练习, 就会在考试过程中出现似曾相识却无以应对的状况。所以, 在复习中二者要紧密结合, 相互补充, 做到心中有数。

六、掌握应试技巧, 合理调整心态

复习得万事俱备了, 还要注意的是应试技巧和考试心态的调适。考试过程中可以遵循这样的程序:准备好考试所需的物品, 按时到达考试地点, 根据考官的要求进入考场, 检查试卷是否有异常, 认真看题审题, 果断答题, 检查有无漏做和确认做误的试题, 坚持到最后交卷。这样的好处在于:一方面保持考试的心态平稳自信, 避免了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另一方面有助于正常甚至超常发挥。对于考试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要冷静处置, 切不可手忙脚乱, 引起思维混乱, 否则其结果可想而知。

篇9:教师职业资格考试复习资料:教师

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由其社会作用所决定。

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9月10日为我国教师节,开展尊师活动,奖励模范教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全面实现教育目的。

教师职业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教师的劳动特点由教师的任务和职业角色的多重性所决定的。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其工作性质、任务及过程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所决定的。

我国唐代思想家、教育家韩愈在《师说》中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提出: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八项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表现在:对事业,无私奉献;对学生,真诚热爱;对同志,团结协作;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古代教育家杨雄说:“师者,人之模仿也。”

身心健康是现代教师必备的重要条件。

教师的进修提高即教师的继续教育。

教师进修提高的主要层次与要求,可区分为教师职务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和提高学历层次培训等。

根据在职教师的特点,教师的进修提高要以业余为主,自学为主,短期培训为主。

教师进修提高是教师享有的义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的。

名词解释

角色:是个人在一定社会规范中履行一定社会职责的行为模式。

解答论述

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与地位

(一)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的传播者

(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三)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发掘者

简述教师的任务。

(一)教师必须搞好教学工作

(二)教师要做好班主任工作

(三)教师要关心学生健康

论述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作出明确规定。

(一)教师享有的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二)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4、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5、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思想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6、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教师职业角色多样化体现在哪里?

(一)传道者的角色

(二)职能开发者的角色

(三)管理者的角色

(四)榜样角色

(五)父母或监护人角色

(六)朋友的角色

(七)研究者的角色

教师的劳动特点有哪些?

(一)复杂性

(二)创造性

(三)示范性

(四)长期性

论述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

(一)要扎实地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

(二)要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

(三)教师要有文化科学发展史知识,并对文化科学的新发展、新成果有所了解

(四)教师要了解文化科学领域的新发展,知道出现了哪些重大的新成果

教育理论素质

教育能力素质

(一)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

(二)语言表达能力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四)组织管理能力

(五)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身体心理素质

简述教师进修的内容。

(一)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

(二)文化科学知识的充实与更新

(三)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的武装

(四)先进教育技术手段的掌握

简述教师进修提高的具体方式。

(一)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在本校组织的活动中学习提高

(二)参加函授、刊授、电视大学课程学习

篇10:如何高效复习教师资格证考试

需要资料的考生请联系客服,客服扣扣:1535453358

浙江省2002年10月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教育学试题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A.教育问题 B.教育价值 C.教育事实 D.教育规律 2.最早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课程的是(*)A.康德 B.培根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3.被称之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A.赫尔巴特 B.康德 C.培根 D.夸美纽斯

4.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并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来认识的是(*)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5.马克思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A.理论联系实际B.做到因材施教 C实现教育机会均等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六三三制 7.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A.现实性 B.必然性 C.方向性 D.可能性 8.“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劳动方式个体性 9.中学高级、一级教师职务聘任由(*)聘任。

A.国家教育部 B.省级教委 C.地市一级教育局 D.县级教育局 10.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 须做到“两个全面”,即(*)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 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C.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D.全面发展,面向全体

12.体育是以(*)为目标的教育活动。A.提升教育对象智慧 B.健全品德素养

C.发展体能,锻炼体魄 D.追求人生情趣和理想境界 13.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是(*)A.德育的政治功能B.德育的生存功能 C.德育的发展功能 D.德育的享用性功能 14.将心理学引入教育的第一人是(*)A.赫尔巴特 B.裴斯塔洛齐 C.夸美纽斯 D.亚里斯多德

15.发生在18世纪前后的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的争论其实质是关于(*)的论争。

A.知识与能力B.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C.分科与综合 D.知识与思想

16.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格·洛扎洛夫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立了一种利用联想、暗示、情境、音乐等方式强化教学效果的方法,称之为(*)A.信号图式法 B.探究—发现法 C.暗示教学法 D.五段教学法 17.最古老也是应用最广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A.讨论法 B.谈话法 C.讲授法 D.实践法 18.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备课 B.上课 C.布置批改作业 D.成绩考评 19.为了分班、分组的目的所进行的测验是(*)A.形成性测验 B.诊断性测验 C.总结性测验 D.安置性测验

20.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个别教学 B.小组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复式教学

二、多项选择题

1.现代教育的科学性指的是()A.实施精英教育 B.强调价值取向的社会和个体发展要求 C.注重手段的更新 D.进行科学教育 E.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遵循教育规律 2.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有()A.教育场地 B.教育者 C.教育管理 D.受教育者 E.教育影响 3.学校制度文化的形式大体可分为()A.教育方针政策 B.学校传统 C.学校仪式 D.学校物质硬件 E.学校规章

4.下列哪些观点是持遗传决定论认识的?()A.洛克的“白板”论 B.高尔顿的血统论 C.柏拉图的三等论 D.基督教的“原罪说” E.中国的性善性恶论

5.衡量教师社会地位高低的指标性因素有()A.教师的权威 B.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C.经济地位 D.政治地位 E.文化地位 6.学校体育活动的基本特性是()A.生存性 B.娱乐性 C.竞争性 D.技能性 E.教育性 7.中小学教师培训应坚持()原则。

A.统一要求 B.因地制宜 C.分类指导 D.按需施教 E.学用结合 8.课程设计的方法大致有()A.主观法 B.客观法 C.实验 D.经验法 E.活动分析法 9.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A.凯兴斯坦纳 B.卢梭 C.福禄倍尔 D.小原国芳 E.裴斯塔洛齐 10.属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A.夸美纽斯的《世界图解》图画型教科书 B.裴斯泰洛齐的“算术箱” C.幻灯机、电影、录音机

D.福禄贝尔的“恩物” E.粉笔、黑板、模型、标本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学校文化 2.美育 3.教学大纲 4.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5.法律责任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简述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中学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道德素养? 4.简述确定教育目的的主客观依据。5.如何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

篇11: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受教育者在一定的学校教育条件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的规律.2.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标志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做了许多实验研究,积累了大量关于动物和人的学习材料,提出了一些学习心理的定律.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

4.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是个体在成长期间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不断扩大、逐步提高和完善的过程。

5.心理发展的动力:①心理发展的动力是已有的心理状态与外界环境和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推动了个体的心理发展②在这一矛盾中,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

6.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其发展速度、各种心理机能的优势表现、情绪的稳定性、个性特征及其倾向性等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个别差异。

7.皮亚杰: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8.皮亚杰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一种适应:即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并通过主体不断自我调节而建构,或再建心理结构的机制。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的—同化和适应。

9.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①感觉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性记忆)②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性)③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运算思维的基本特点就是守恒)④形式运算阶段(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10.道德观:道德观是人与人之间所发生的道德活动、道德关系的看法和态度。它是在道德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发展较晚。

11.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五六岁)是前道德判断时期②第二阶段(七八岁)是他律道德发展时期③第三阶段(九岁以后)是自律道德发展时期。

12.美国柯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理论:把道德观念的发展分为前习俗、习俗、后习俗三种水平。13.准备状态:是指儿童身心发展达到适宜于学习某种事物的状态。

14.学习的概念:①广义,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即有机体以经验方式引起的对环境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②狭义,学生的学习属于狭义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其本身的特点。

15.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其本身的特点: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即间接的知识,它和科学家探索尚未发现的客观真理的认识活动是不同的。②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以掌握一定的系统的科学知识为任务的。③学生的学习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的知识经验,用前人的知识经验武装自己,所以不可能事事从头实践,重复原有的研究路线去掌握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学生的实践活动是服从于学习目的的。④学生的学习不仅同人类发展中历史经验的形成过程和科学家探索客观真理过程有区别,而且和一般条件下人们进行学习也是不同的。

16.桑代克的学习的联结理论:他的观点被称为“尝试错误说”,简称“试误说”。他认为学习就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形成了一定的联结。

17.桑代克的情境与反应相联结的三大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其中练习律和效果律是“学习的主律”。

18.准备律的含义:当某一情境与某一反应准备联结时,给予联结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当某情境与某反应不准备联结时,要求联结就引起烦恼。19.如何看待和评价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桑代克是西方第一位从事动物学习实验研究的心理学家,并提出一系列学习定律,成为西方最早的、最系统的学习理论。这对后来学习联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学术上的历史功绩是应当给予充分肯定的。

20.学习的条件反射学说(经典性条件反射):1902年,巴甫洛夫在狗的消化腺分泌反应的实验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

21.学习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了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22.经典性条件反射:由条件刺激引起反应的过程,写成公式是S→R 23.操作性条件反射:先作某种操作反应,再得到强化的过程。写成公式是R→S 24.斯金纳提出:人和动物有机体有两种习得性行为①应答性行为,通过建立经典式条件反射的方式习得②操作性行为,通过操作式条件反射获得。

25.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格式塔心理学是1912年创立于德国柏林大学的一个心理学派别,其创始人是魏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格式塔是“形状”和“形式”的同义词,可以理解为一种心理的模式。当客观外界的某一事物呈现在我们的感官面前时,内心就有一个格式塔与之对应。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所谓学习过程就是面对当前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一个格式塔过程。

26.怎样解释顿悟学习:所谓顿悟就是对问题情境的突然理解。

27.学习顿悟说与学习联结说相比有两个优点:①注意学习的认知特性,强调学习内部认识过程的重要性,即观察、理解、顿悟等认识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无疑是正确的。②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把学习过程看成是积极主动和有目的的过程。

28.怎样科学对待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强调学习的认知过程研究,并重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目的性,反对机械的、盲目的学习观点。29.学习顿悟说与启发式教学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

30.布鲁纳:布鲁纳是美国研究认知学习和认知发展的著名心理学家。31.布鲁纳的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思想:人们通过认知过程把获得的信息和以前构成的心理框架联系起来,积极的构成它的知识框架,这种框架是一种“表象系统”或称为“内在模式”。人类具有三种表象模式,即动作模式、映像模式和象征性模式。这些模式由定律或概括性的体系组成。

32.布鲁纳的观点:所谓知识的学习就是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层次,它可以通过一个人所发展的编码体系从三种表象模式的每一种模式中表现出来。人的编码系统是在学习过程中构成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的概念化或类型化的活动,才使人们弄懂了所觉察到的一大堆杂乱的事实。人们通过概念化或类型化的思维活动过程,从几乎数量无限的可区别的物体和事件中,去选择那些具有某种共同之处的事物,并把这些事物或看作一个单独的种类,或看作容易处理的若干类型。可以说学习过程就是认知活动,尤其是思维活动的概念化或类型化过程,经过多次所形成的编码系统是有层次的,它在众多同类事物的基础上形成更概括、更抽象的概念。

33.布鲁纳提倡:在教学中运用发现学习,这种学习不仅有利于学好知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创造精神。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组织或处理教学内容。学校的任务就是把知识转化成各种年龄的学习者都能理解的结构,并以所学材料的最佳顺序去安排这些结构。

34.布鲁纳学习理论的贡献:它对于指导课堂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值得重视的一种学习理论。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习的认知过程,重视认知结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独立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把学习理论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课堂教学方面来。

35.托尔曼:托尔曼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自称为“目的性”行为主义者。虽自称为行为主义者,但他大量的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的认知观点和麦独孤的目的心理学观点。

36.托尔曼的观点:学习就是对行为的目标、取得目标的手段、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获得目标的结果的认知,就是期待或认知观念的获得。因此,有的心理学家称他的学习理论为“期待说”。他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目的性和认知性,所以又有人称之为“认知—目的说”。

37.潜伏学习:潜伏学习是托尔曼和杭齐克在1930年的白鼠迷津的试验中发现的一种无强化学习现象。潜伏学习的事实说明,动物在无强化条件下也在进行学习。

38.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所谓观察学习理论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39.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的贡献:又称为社会学习理论,它揭示了人类和动物的一种极为普遍的学习形式。尤其在解释学生在学校学习间接经验方面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它告诉我们,榜样在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上的重要作用。40.启示: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的优点是应该肯定的,但必须指出,观察学习只是学习活动的一种方式,学习过程是极为复杂的,在重视观察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他方面的学习方式或模式,不然又会出现的片面发展,对于学习理论的研究是不利的。

41.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42.罗杰斯的学习观反映在几个方面:①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②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③学习应该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的学习④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43.心理学在传统上把学习的划分为:技能学习、记忆学习、思维学习、态度学习。

44.意义学习的实质: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

45.意义学习分为三种类型: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46.概念学习:是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

47.命题学习分三种: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并列学习。48.总括学习: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49.语言意义的获得:对个体来说,语言有本民族语言和外语,两者都有句法学习问题。因此,语言意义的获得,包括学习句法、学习阅读和学习外语三个方面的问题。

50.机械学习的性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非实质性和人为性的联系。

51.如何避免机械学习:①组织好材料(使清晰、稳定、明确的意义得以呈现)②联系已知学习新知③学习以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④以理解为学习评定的重点 52.接受学习的特点:①从学习内容上说,事物的意义是由语言和符号来表达的 ②从学习内容呈现的方式说,一般是用定义的方式,或通过上下文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 ③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接受事物的意义,即反映事物的符号、概念和命题的意义 ④从发生上说,它较发现学习为晚

53.发现学习的特点:①发现较早②学习内容不是现成的结论③教师呈现学习材料,采取间接提供方式④学习过程较为复杂⑤它适合学前儿童和低年级学生的初级概念的学习,适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54.知识的同化:用认知心理学的同化论来解释,意义学习的结果是获得心理意义,而意义的获得就是知识同化的过程。

55.认知同化论的历史渊源:认知同化论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他们强调心理活动的内部组织作用,这是脑的动力学的基本原则,学习是通过“顿悟”来实现的,是在发现了事物间的关系后产生的。

56.认知同化论的基本观点:①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是学习新知识的关键 ②新的意义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产物,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论 ③有意义的保持和遗忘是认知同化的继续

57.奥苏伯尔提出三个主要的认知结构变量:①可利用性。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是影响意义学习和保持的第一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 ②可辨别性。新的学习内容与同化它的原有观念的分化程度是影响意义学习和保持的第二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 ③稳定性。是影响意义学习和长久保持的第三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

58.什么是概念:①在哲学上,把概念界说为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高级形式 ②在心理学上,一般把概念界说为由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

59.概念掌握的基本形式:概念形式和概念同化,其中概念同化是学生获得概念的最基本的形式。

60.概念形式:所谓概念形式,是指从大量的具体例证出发,在儿童实际经验过的概念的肯定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

61.概念类型的心理过程:①在知觉水平上辨别不同的刺激模式 ②抽象出各个刺激模式的共同属性,并提出共同的关键特征的种种假设 ③在稳定的情境中去检验这些假设 ④在这些假设中选择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类目名称或范畴,使之适合于一切刺激模式 ⑤把这一普遍性的范畴与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联系起来 ⑥使新观念与原先学过的有关概念分化 ⑦把新概念的关键特征推广到一切同类事物中 ⑧用符合习惯用法的言语、符号去表达这个新概念或类目的内容 62.概念同化:概念同化是指在课堂学习的条件下,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来同化新知识概念,从而获得科学概念的过程。

63.在掌握概念发展趋势上的特点:①概念的具体性和含糊性减少,概念的抽象性和精确性增加 ②概念形式减少,概念同化增加 ③概念的自发性降低,概念的自觉性提高

64.变式:变式是指概念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一切包含概念的关键特征的事物是概念的肯定例证。所以变式是指关键特征不变而无关特征有变化的肯定例证。

65.规则学习:实质上就是理解各种概念之间的某种关系,并以此能使人用一类动作对一类刺激情境作出反应,它是可以被观察到的,是能够被证实的。66.规则学习的教学步骤:①将人们期望学习者在学习结束时获得的动作的形式告诉他 ②用提问的方式,要求学习者重新陈述或回忆已经学会的组成该规则的那些概念 ③用言语提示的方式,引导学习者将组成规则的那些概念,以适当的次序放在一起,以形成一个新的规则 ④提出一个问题来要求学习者说明这个规则的一个或几个具体实例,并在他每次作出正确回答时提供反馈 ⑤通过一个合适的问题,要求学习者对这个规则作一个言语的陈述 ⑥在学过规则一天或几天后,提供一个“间隔复习”的机会,呈现一些新的实例,加以回忆并说明这个规则,使刚学的规则得以保持

67.问题教学的实质:是置学生于一定问题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重新组织已知的规则,以形式相应的高级规则,并用它来解决当前的问题。所以说,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是一种高级的学习。68.问题教学的步骤:①提出问题 ②解决问题

69.问题教学的趋向:根据学习者寻求解答的趋向,分为两种方式。①尝试错误式。尝试错误式解决问题是由无定向的尝试、重复无效动作、纠正暂时性错误、出现获得成功的动作等一系列反应所组成的方式。②认知顿悟式。顿悟,常体现在学习者运用已知规则来解决同类问题的变式中,迁移能力是顿悟式解决问题的重要准则。

70.华莱士的四个阶段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四个阶段①准备阶段 ②孕育阶段 ③明朗阶段 ④验证阶段

71.蔡燊安等的四阶段论:①定向阶段 ②逼近阶段 ③成型阶段 ④引深阶段 72.创造力是单一能力还是综合能力:多因素论是符合实际的,单因素论是没有根据的。创造不可能是由单一能力来完成的。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创造的心理结构是复杂的。创造活动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73.创造力是少数人独有还是多数人具有:大多数人都有创造潜能,它是以个人的独特性为标志的。小学生和科学家都有创造性,只是在创造层次和水平上有不同而已。

74.创造性与知识、技能:研究与实践都表明,知识、技能是创造性的基础,但有了知识、技能并不一定有创造性。

75.创造性与智力:创造力本身是智力发展的结果。它必须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一定的智力水平为前提。

76.创造性与人格:创造,在内容上有赖于知识,在程度上有赖于智力。77.创造性的培养:鼓励在实践中解放思想。托兰斯提出的五条建议①尊重儿童任何幼稚甚至荒诞无稽的问题 ②尊重儿童具有想象与创造性的观念 ③夸奖儿童提出的观念是有价值的 ④避免对儿童的行为作完全肯定的评判 ⑤对儿童的见解有所批评时应解释理由

78.培养创造性的教学方法:①局部改变法 ②棋盘法 ③清单法 ④比拟法 79.学习的迁移:人们通常把学习的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个定义既包括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

80.传统的学习迁移理论

一形式训练说:根据该学说的观点,迁移是通过官能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实现的。但该学说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这就引起学习迁移研究家们的极大怀疑。

二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首先采用试验来探讨记忆训练的迁移问题。

三共同要素说:只有当两种心理机能具有共同成分作为因素时,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才能引起另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

四概括原理说: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五关系转换说:学习的迁移是学习者突然地发现了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六学习定势说:学习定势说考虑的是学习方法的迁移问题。人们很早就发现,人们可以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81.学习迁移的一些具体研究:①认知结构与学习的迁移。组织者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两类 ②学习的程度与迁移量的关系。迁移量有赖于初次学习的程度,在初次学习任务中实践次数的增加,会使迁移量增加。充分的学习是产生有效迁移的一个有利条件。但学习应该按照预定的计划和步骤进行,学习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和水平,那种急促的、不深刻的或表面化的学习都不利于迁移。③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与迁移 ④莱文的迁移假设理论

82.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①理解基本原理,促进原理或法则的迁移 ②总结学习经验,运用学习方法 ③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 ④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促进新旧知识相结合

83.学习动机的作用:①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方向 ②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进程 ③学习动机影响着学习效果

84.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着的。

85.产生学习兴趣的因素:①事物本身的特性 ②人的已有的知识经验 ③人对事物的愉快情感体验

86.增强学习兴趣的三种办法:①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多样性 ②善于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③教学难度水平要适中,使学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87.增强课堂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①明确课堂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②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风趣化 ③加强课堂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具体性 ④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 ⑤及时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

88.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学生对学习及在学习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

89.改变学习态度的途径:①利用权威改变态度 ②通过角色扮演改变态度 ③通过认知失调来改变态度 ④通过认同和模仿来改变态度

90.竞争和合作:竞争和合作是进行班集体或小组学习活动的两个主要手段。91.竞争的消极和积极作用:一积极作用,建立在适当引导和适当学习活动基础上的竞争会使学生的学习充满兴趣和激发性。二消极作用①在竞争活动中虽然能涌现出胜利者,但他们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学生会产生失败感 ②在人与人的竞争活动中,某些学生们为了取得成功不得不妨碍或防备其他学生 ③经常不断的竞争活动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力量。竞争对集体学习活动虽然有很大的消极作用,但我们并不能就此完全取消竞争活动。

92.对竞争的积极作用的研究:约翰逊于1974年的研究表明,竞争活动能增强或促进简单的操作和记忆背诵练习活动或与速度有关的操作活动,如拼写、词汇、体育运动技能活动。此外,对那些产生较低焦虑水平的学习任务,如黑板上的学习游戏活动,学生们可以通过竞争活动获得乐趣并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93.品德的概念: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94.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技能与习惯这四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心理成分。

95.矫正不良品德的心理学依据:①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恢复正常的人际关系 ②品德不良青少年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的恢复与培养 ③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是非感 ④增强与诱因作斗争的力量,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⑤正确把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 ⑥奖励与惩罚的运用.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B)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是(A)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主主义与教育》 3.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A)

A.《学记》 B.《大教学论》 C.《论演说家的培养》 D.《普通教育学》 4.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是(C)

A.《学记》 B.《大教学论》 C.《论演说家的培养》 D.《普通教育学》 5.《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的作者是(C)

A.苏格拉底 B.赫尔巴特 C.昆体良 D.亚里士多德 6.“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A)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7.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D)

A.《理想国》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大教学论》 8.提出并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B)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裴斯泰洛齐 9.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是(B)

A.《教育漫话》 B.《爱弥尔》 C.《大教学论》 D.《民主主义与教育》 10.系统地阐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C)

A.洛克 B.赫尔巴特 C.卢梭 D.夸美纽斯

1.B 2.A 3.A 4.C 5.C 6.A 7.D 8.B 9.B 10.C 11.先后4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的人是(D)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杜威 D.康德

12.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教育学著作是(D)A.《大教学论》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爱弥尔》 D.《普通教育学》

13.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的教育家是(A)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杜威 D.康德

14.提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为教学的四个步骤的教育家是(B)A.洛克 B.赫尔巴特 C.卢梭 D.夸美纽斯

15.提出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的教育家是(C)

A.洛克 B.夸美纽斯 C.卢梭 D.杜威 16.提出一切知识都应以感觉为开端的教育家是(A)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康德 D.卢梭

17.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的思想家是(D)

A.杜威 B.卢梭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18.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代表作是(B)

A.《民主主义与教育》 B.《教育论》 C.《爱弥尔》 D.《普通教育学》

19.首先提出“实验教育学”这个术语的教育家是(A)

A.梅伊曼 B.斯宾塞 C.拉伊 D.杜威

20.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的教育家是(C)

A.梅伊曼 B.斯宾塞 C.拉伊 D.杜威

11.D 12.D 13.A 14.B 15.C 16.A 17.D 18.B 19.A 20.C 21.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D)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2.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A)

A.杜威 B.卢梭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23.以下哪一项不是传统教育所强调的(B)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 C.书本中心 D.课堂中心

24.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C)A.白板说 B.做中学 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 25.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杜威的主张(B)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 C.课堂中心 D.书本中心 26.下列不属于杜威的教育思想的是(B)

A.“从做中学” B.“生活即教育” C.“学校即社会” D.“教育即生长”

27.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A)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28.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是(A)A.《新教育大纲》 B.《教育史ABC》 C.《教育学》 D.《教育过程》 29.提出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的心理学家是(A)

A.布卢姆

B.布鲁纳

C.凯洛夫 D.赞可夫

30.提倡发现学习的教育心理学家是(B)

A.布卢姆

B.布鲁纳

C.凯洛夫 D.赞可夫

21.D 22.A 23.B 24.C 25.B 26.B 27.A 28.A 29.A 30.B

31.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可夫的代表作是(B)

A.《教育过程》 B.《教学与发展》 C.《教学过程最优化》 D.《教育学》

32.将现代系统论的方法引进教学论研究的苏联教育家是(B)

A.马卡连柯

B.巴班斯基

C.凯洛夫 D.赞可夫

33.通过考察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是(A)

A.历史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统计法

34.对一个事件或一个学生进行调查的研究方法是(D)

A.全面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个案调查 35.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感知的研究方法是(C)

A.谈话 B.问卷 C.观察 D.查阅学生作业和教育文件资料 36.教育归根到底产生于(D)

A.本能 B.无意识摹仿 C.社会交往 D.生产劳动 37.最早将“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思想家是(B)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荀子

38.认为人本性善,教育的意义在于“存心养性”的思想家是(C)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39.认为人本性恶,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的思想家是(A)A.荀子 B.墨子 C.孟子 D.孔子

40.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的教育家是(D)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31.B 32.B 33.A 34.D 35.C 36.D 37.B 38.C 39.A作用 6.促进阻碍 7.结构化网络化 40.D

41.据可查证的资料,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B)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42.我国的学校产生于(A)

A.商代 B.夏朝 C.西周 D.东汉 43.已经出现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的是(B)A.商代 B.夏朝 C.西周 D.东汉 44.1870年英国颁布的教育法令是(C)

A.《普通教育法》 B.《费里法案》 C.《初等教育法》 D.《小学校令》 45.联合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关于儿童权利的国际性条约是(D)

A.《世界人权宣言》 B.《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 C.《德里宣言》 D.《儿童权利宣言》 46.人的身心发展是指(A)

A.身体和心理的发展 B.个性的品德的形成 C.体重和身高的增加 D.技能和技巧的提高 47.下列不属于心理的发展的是(B)

A.感觉 B.神经系统的发育 C.知觉 D.性格 48.下列属于身体的发展的是(C)

A.注意 B.记忆 C.心脏的发育 D.思维 49.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D)

A.皮亚杰 B.格塞尔 C.赞科夫 D.维果茨基 50.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的心理学家是(C)

A.皮亚杰 B.格塞尔 C.赞科夫 D.维果茨基 41.B 42.A 43.B 44.C 45.D 46.A 47.B 48.C 49.D 50.C

51..认为“智力的本质也是一种适应” 的心理学家是(A)A.皮亚杰 B.格塞尔 C.赞科夫 D.维果茨基 52.形成守恒概念,出现了零散的可逆运算的认知发展阶段是(C)

A.感知运动时期 B.前运算时期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53.一个生来失明的孩子不可能培养他成为一个画家,说明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A)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5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B)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55.“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C)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56.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应(D)

A.有针对性 B.因材施教 C.抓住成熟期 D.循序渐进 57.“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B)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均衡性 D.个别差异性 58.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D)A.顺序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59.“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

A.个别差异性 B.不均衡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60.“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反映的是(B)

A.环境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二因素论 51.A 52.C 53.A 54.B 55.C 56.D 57.B 58.D 59.A 60.B

61.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C)A.遗传素质 B.环境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教育 62.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C)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63.能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生理前提的因素是(B)

A.成熟 B.遗传素质 C.环境 D.教育 64.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D)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65.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的是(A)

A.社会实践 B.遗传 C.教育 D.成熟 66.“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遵循了人的发展的(D)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个别差异性 67.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D)

A.科学技术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生产力 68.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A)

A.教育 B.文化 C.科学技术 D.政治经济制度 69.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C)

A.生产力 B.科学技术 C.政治制度 D.文化

70.文化从一个社会文化共同体传输到另一个社会文化共同体指的是(B)A.文化传递 B.文化传播 C.文化交流 D.文化更新 61.C 62.C 63.B 64.D 65.A 66.D 67.D 68.A 69.C 70.B

71.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和特点说明了教育的(D)A.生产性 B.阶级性 C.民族性 D.历史继承性

72.人们并不是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制定或废止教育制度,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A)

A.客观性 B.规范性 C.强制性 D.历史性 73.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D)

A.各级各类教育机构 B.教育思想 C.教育管理制度 D.学制 74.在中世纪大学的四科中,具有普通教育性质的是(A)A.文科科 B.神学科 C.医学科 D.法学科 75.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B)

A.任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1951年颁布的学制 76.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的学制属于(C)A.单轨学制 B.双轨学制 C.分支型学制 77.在教育目的的结构中,核心部分是(A)A.对受教育都身心素质的规定

B.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C.以上二者的统一

78.教育目的产生和变化的现实基础是(C)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 D.科学技术 79.教育目的的最终制约因素是(A)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 D.科学技术 8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说明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B.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说明教育目的政治性质的制约

C.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说明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可以决定教育目的 D.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说明教育目的具有客观性 71.D 72.A 73.D 74.A 75.B 76.C 77.A 78.C 79.A 80.C

81.“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这一命题告诉我们(D)A.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根本不存在对立 B.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对立始终存在

C.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完全统一

D.在目前条件下,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对立还是存在的,有时甚至还很尖锐 82.追求教育目的的永恒性是哪种教育目的观的观点(A)A.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观 B.科学主义的教育目的观 C.科学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观

83.关于全面发展,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B)A.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B.使每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同样的发展 C.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特长 D.不要求学生门门功课都精通

84.下列不属于广义教育内容的是(C)

A.正规教育 B.非正规教育 C.终身教育 D.非正式的教育 85.学校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D)

A.教师 B.报刊杂志 C.声像资料 D.教材 86.实现教育目的、完成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的是(A)

A.教育内容 B.教育途径 C.教育过程 D.教育制度 87.制约教育内容的根本因素是(B)

A.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B.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C.文化传统 D.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水平88.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是(A)

A.增强学生的体质 B.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 C.培养良好的品德 D.掌握体育的技能技巧 89.智力的发展的前提是(D)

A.形成技能技巧 B.发展能力 C.提高认识 D.掌握知识 90.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不包括(C)

A.道德品质教育 B.政治教育 C.宗教教育 D.思想教育 81.D 82.A 83.B 84.C 85.D 86.A 87.B 88.A 89.D 90.C

91.下列不属于欣赏自然美的形式的是(B)

A.组织学生远足 B.美术 C.指导学生写生 D.地理课教学 92.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A)A.国家课程 B.显在课程 C.核心课程 D.学科课程 93.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B)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学大纲 D.教科书 94.最基本的教育过程是(D)

A.学生从进入小学到大学毕业或受完一定阶段教育的总的教育过程 B.一门课程从开始到结束的教育过程 C.一门课程中的一章或一个单元的教育过程 D.一点知识或一课书的教育过程

95.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儿童认知发展一般处于(C)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96.特别重视学生活动的重要性的教育流派是(B)A.传统教育 B.现代教育 C.形式教育 D.实质教育

97.下列关系中,不属于“教育过程作为提高学生认识的规律”的范畴的是(D)

A.已知与未知的关系 B.符号与意义的关系

C.读书与活动的关系 D.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关系

98.下列关系中,不属于“教育过程促进学生发展的规律性” 的范畴的是(A)

A.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C.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关系 D.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99.对于教育过程中的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知识的掌握与智力的发展之间成正比关系 B.心理的发展必定有助于身体的发展 C.具体与抽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D.非理性因素制约和决定着理性因素的发展 100.下列各项活动中,不是教育途径的是(B)A.教学 B.智育 C.课外活动 D.咨询与辅导

91.B 92.A 93.B 94.D 95.C 96.B 97.D 98.A 99.C 100.B

101.教学的基本形式是(A)

A.课堂教学 B.复式教学 C.现场教学 D.网络教学 102.与课堂教学相比,复式教学的特殊性是(C)A.分班教学 B.分科教学 C.自动作业与直接教学交替进行 D.每节课有固定的时间

103.下列活动中,不属于课外活动的是(C)

A.课外兴趣小组 B.少先队活动 C.家庭作业 D.读书报告会 104.下列活动中,不属于课外活动的形式的是(C)A.群众性活动 B.小组活动 C.研究活动 D.个人活动 105.心理咨询与辅导同思想品德教育的共同之处是(A)

A.根本目的相同 B.基本任务相同 C.理论基础相同 D.基本方法相同 106.不是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内容的是(B)A.发展性咨询与辅导 B.心理治疗 C.适应问题的咨询与辅导 D.学习心理问题的咨询与辅导

107.不属于学习生活辅导的内容的是(A)

A.作业辅导 B.学习态度辅导 C.学习策略辅导 D.学习习惯辅导 10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职业指导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过程。B.升学指导也属于职业指导。

C.职业指导就是要负责为学生找工作。D.职业指导主要是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109.咨询与辅导的基本原则是(A):

A.尊重学生 B.面向全体学生 C.要有耐心 D.坚持具体性原则

110.开设一门学习方法的课,由专门的教师向学生讲授如何进行学习,这种咨询与辅导的方式属于:(A)

A.系统讲授式 B.专题讲座式 C.学科渗透式 D.协作辅导式

101.A 102.C 103.C 104.C 105.A 106.B 107.A 108.C 109.A 110.A

教育学复习资料(不定期更新)2011-11-19 15:50:26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极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教育起源:生物、心理、劳动(马克思主义)起源说。„„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填空题 „„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的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简答、填空

第二节 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的研究价值: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填空题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讽刺、定义、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填空题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她的著作《政治学》中。„„PS: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填空、简答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在此书中他提出了“泛智教育”的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夸美纽斯在此书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详细论述,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填空

(2)卢梭:《爱弥儿》。„„填空题

(3)康德:1776年,在大学哲学课中开讲教育学,他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4)洛克:他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亦称教育万能论)„„名词解释:白板说。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赫尔巴特

1806《规范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的贡献在于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因此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到底和性格的完善。赫被看做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2)杜威

杜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儿童中心主义的代表人物,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填空题 杜的主要观点是:交与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科学教育学的建立)

1939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阐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并极其重视智育即教养的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该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的教育学著作,并对我国建国后乃至现在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填空题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简答题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试试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而教育有对社会经济制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一)社会政治制度杜教育的制约作用„„填空题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2.„„„„„„„„„„„„„领导权 3.„„„„„„„„„„„„„受教育权 4.„„„„„„„„„„„„„„教育目的 5.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有对政治经济制度有维护、巩固和加强对作用。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简答题

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同时又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结构的变化

4.„„„„„„„„„„„„„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论述题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功能(高校尤为突出)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四、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内容的选择 3.„„„„„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三)校园文化 1.概念&特征

概念: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最高层次)和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特征: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2.校园文化的创建策略

1)主题统揽策略 2)个性塑造策略 3)传统拓展策略 4)重点突破策略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简答题

(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之一,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挥着呢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性本善)、佛洛依德、格塞尓„„名词解释

(二)外铄论(环境决定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等。„„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填空题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简答题

(一)遗传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2.„„„„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个体的遗传素质是逐步发展成熟的,教育必须按照遗传素质发展的水平进行,超越或落后于遗传素质成熟水平都不利于人的发展。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环境„„填空题

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里多种可能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则直”“孟母三迁”都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2.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三)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why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青少年的发展方向。2.教育给人以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影响。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4.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名词解释

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填空题、简答题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二)„„„„„„„阶段性

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时应注意前后相邻阶段的衔接。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教育必须不断地向学生提出他们能接受但又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要求,以促进他们的发展。„„前苏联心理学家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指学生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如果学生的发展处于“最近发展区”,那么这正是最能敏感地接受教育的时候。(跳一跳,摘个桃)

(三)„„„„„„„不平衡性

表现:首先,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段就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相反。„„心理学家据此提出了“发展关键期”的概念:指身体或者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反之错过了关键期,效果可能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四)„„„„„„„互补性

互补性首先,是指机体某一方面几机能受损甚至缺失之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其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的学生或者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的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

(五)„„„„„„„个别差异性 个差性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表现:首先,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少年得志VS大器晚成);其次,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再次,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如同年龄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另外,也表现在群体之间(男女性别差异)。

据此规律,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目的

一、概念„„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着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标准。

二、意义与作用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二)作用„„填空、选择 1.导向作用 2.激励„„ 3.评价„„

教育目的是衡量、评价驾驭试试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简答题、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一)教育目的

是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二)培养目标

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根据给及各类学校的人物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称为培养目标。

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填空、选择

(三)教学目标„„名词解释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全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

四、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教育目的的本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他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

(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前提。

(三)人们的教育理想

(四)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主要内容:

1.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 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2.旧式分共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五、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一)个体本位论

其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本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而不是为了某个社会集团或者阶级服务。代表人物:卢梭。

(二)社会本位论

其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

六、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简答

中央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体现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论述题 1.概念„„名词解释

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2.内涵„„论述题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个性发展的教育

(4)„„„„„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在教育中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具体来说 A德育 概念: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基本任务: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观念。

„„„„良好的、健康的心理品质。„„„„„„„思想品德能力。B智育 概念:

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基本任务:

(1)向学生系统的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2)培养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方面能力。(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C体育 概念:

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基本任务:

1)指导学生身体锻炼,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2)使学生掌握运动锻炼的科学知识和基本习惯 3)发展学生良好的品德,养成学生文明的习惯。D美育 概念:

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主要任务:

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与技能。

2)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心灵美和行为美,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E劳动技术教育 概念:

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任务:

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学习生产技术的兴趣。

2)是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使用一般的生产工具

3)掌握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 3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关系:

1)„„„„„„紧密相连,他们互为条件,互为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方向。3)智育则为其他各育的事实提供了认识和基础。4)体育则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

5)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和实施。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从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的角度来看的。但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个性,如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创造潜能,这些不同点铸造了一个个千差万别的、个性独特的学生。因此,教育还要尊重并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前列。作为国立竞争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应成为教育活动的根本追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应试教育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牺牲了多数学生的发展,更重要的额是应试教育忽视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因此,能不能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第二节 教育制度

一、概念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名词解释

二、建立教育制度的依据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三)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四)人口发展状况

(五)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一)旧中国的学制的沿革„„填空、选择

1.1902年的“壬寅学制”,是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 代学制,未实行。

2.1903年的“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是实行的现代学制。3.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4.1922年的“壬戌学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或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

四、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2010年6月21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据此:今后一 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填空题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已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中长期规划》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在学制方面,《中长期规划》按照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 系的要求,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学制方面的发展任务。主要有:„„简答题 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4.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6.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7.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五、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进代学制。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简答题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

题目:

1.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人的发展奠定德智体各方面的基础 2.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一、概念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填空

二、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二)教师职业的特点„„简答题(教师角色)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填空题),主要 1.学者和学习者 2.知识传授者 3.示范者 4.管理者 5.朋友 6.研究者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复杂性。表现: 1)教育目的的全面性。2)„„任务的多样性。3)劳动对象的的差异性。2.创造性。表现 1)因材施教。

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机智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的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可以用四个词概括: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

(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1.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2.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

(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四)„„„„„主体性和示范性。

四、教师威信

(一)概念:是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望和信誉。有两种:一种是权利威信,一种是信服威信。应追求后者而非前者。

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成功扮演教育者角色、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条件。

(三)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素质(基本条件)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必须的心理品质)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

五、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师德的内容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团结协作 4.为人师表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简答题 1.政治理论修养 2.精深的专业知识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简答 1.语言表达能力。2.教育教学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5.运用教育机智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新课改对教师的能力要求

(四)职业心理健康

1.高尚的师德。包括: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团结协作。2.愉悦的情感 3.良好的人际关系 4.健康的人格

六、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概念: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专业新手逐渐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名词解释

(二)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3.专业能力的提高 4.专业自我的形成

(三)教师专业的发展的途径

1.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职业信念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2.提高自主反思意识。

3.进行教育研究。新课改给教师的定位是教师要成为研究者。4.丰富的专业知识。

第二节 学生

一、学生的特点„„简答题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括三层含义: 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2.„„„„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3.学生有发展的需要

二、现代学生观„„简答题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具体: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包含以下三个含义: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内在机智和内因。这表现在: 1.学生是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这是他作为主题的基本条件。2.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3.教学在于构建学生主体

(四)学生是权责主体

把学生作为权责主体来对待,是现代教育区别与古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教育民主的重要标志。

在教育实践中,一方面我们要承认学生的权利主体地位,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学校负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必然要对学生权力有所制约。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概念„„名词解释

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互相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关于师生关系,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教师中心论(代表:赫尔巴特&凯洛夫)和儿童中心论(代表:杜威&卢梭)。

二、内容„„简答题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1.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的意义上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受授着 2.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即是教育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2.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

(三)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具体: 1.教师方面

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2)教师领导方式(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3)教师的智慧。4)教师的人格因素。

2.学生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3.环境方面: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课堂的组织环境 ★

(二)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论述题

1.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群体关系、学习和生活环境。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4.发扬教育民主。5.正确的处理师生矛盾。

五、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论述题

(一)尊师爱生。尊师与爱生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

(二)民主平等。不仅是现代社会民主化趋势的需要,也是教学生活的人文性的直接要求和现代人格的具体体现

(三)教学相长。含义:一是教师的教可以存进学生的学;二是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三是学生可以超越教师。

(四)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第五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概念:

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二、课程类型„„简答题

(一)学科课程VS活动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论述题:比较两种课程的不同 1)概念;

学科课程(又称单一课程)是指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

活动课程(又称综合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代表人物杜威。2)编排方式:

学科课程强调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强调各种有意义活动的多元性。3)教学方式:

学科课程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种族经验。活动课程以学生实践为主去获取直接经验。4)评价方式:

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结果。活动课程强调过程性评价,侧重过程。

(二)必须课程VS选修课程(从对学生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

(三)显性课程VS隐性课程(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看)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简答题

总的来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二)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四)课程理论

四、课程理论流派„„简答题

(一)活动课程理论

又称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主张课程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吗,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没有固定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填空题(二)要素课程论

又称传统主义教育或保守主义教育。代表人物:巴格莱。主要观点:

(1)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首先要考虑国家&民族利益;(2)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法;(3)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

(三)结构课程论

代表人物是该课程理论的创始人布鲁纳。其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要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相一致,因此在编制学科课程时,要依据学习者的思维发展水平,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编制课程。在课程实施上,结构课程论倡导发现式学习法,重视培养学习者的直觉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机构课程理论与活动课程理论存在本质差别。前者是在学科课程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主张课程分可设置,每门学科的课程要根据科学的联系性、连贯性进行编制。„„题目

1.“课程”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唐宋期间)第二节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内涵

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他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课程目标据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一)学习者的需要(基本依据)

(二)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三)学科体系 ★三、三维课程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填空题

第三节 课程内容

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填空题

一、课程计划

(一)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名词解释

(二)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填空题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1.强制性 2.普遍性 3.基础性

二、课程标准

概念: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名词解释

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师应该将课程标准作为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依据。

三、教材

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标的最主要载体,是对课标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四、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论述题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三)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方法要求的统一

(四)理论与实践统一

(五)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六)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第四节 课程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设计

(一)概念: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的活动。

(二)主要模式„„填空题、简答题 ★1.目标模式

泰勒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学家,他于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

泰勒原理可以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①确定课程目标;②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③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④根据目标评价课程。2.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填空题

二、课程实施

(一)概念:将已经编订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他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 2.教师的特征 3.学校的特点 4.校外环境

第五节 课程评价与管

一、课程评价及其主要模式„„简答题

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目标、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包括对课程本身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现代教育评价理念提倡发展性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

二、课程管理

(一)课程管理的管理政策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二)三级课程管理 1.国家课程 2.地方课程

3.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名词解释 ★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论述题

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此外,学校课程开发,也是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趋势。教育民主化既要求教育管理部门适当地简政放权,也要求学校真正将教师、学生当做“主人”,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1.“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小本开发更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是重视学生个体的有差异的学习需要,同时兼顾社会的需要。2.“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3.“全民参与”的合作精神 4.个性化是校本开发的价值追求

校本课程开发至少在三个方面体现了教育追求个性化思想: ① 满足了各地区经济发展对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需要;

② 在编制、实施和评价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得到体现,从而 能更好地发挥教师教学&教师作为研究者主体的作用;

③校本课程更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等的个性差异,力求使每个受教育者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个性优势得到展示与发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未来社会的的需求。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1.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 2.民主开发的学校组织结构

3.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 4.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智

(三)校本开发的开发程序

建立组织、现状分析、制定目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修订

(四)校本开发的途径 1.合作开发 2.课题研究与实验

3.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

(五)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

1.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 2.„„„„„„„„„„知识结构的完善 3.„„„„„„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合作能力 4.„„„„„„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5.„„„„„„„„„„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第六章 教学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概念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这是教学的本质。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填空题

二、基本任务„„简答题

(一)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填空题

(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三)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五)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世界观

三、基本环节„„论述题

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验与评定。

(一)备课

1.意义: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2.要求

(1)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填空题(2)写好三种计划:学年(或学期)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二)上课

1.意义: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要上好一节课的标准是:„„简答题(1)是学生注意力集中(2)是学生思维活跃

(3)是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4)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2.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简答题(1)教学目标明确(2)教学内容准确、重点突出、难度适宜。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3)教学结构合理。教学要有严密的计划性&组织性。(4)教学方法适当、灵活多样。

(5)讲究教学艺术,语言流畅形象,表达清晰。(6)组织严密,板书有序规范。

(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最根本要求,离开这一点,以上所有要求失去意义。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1.意义: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继续,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学苦练、克服困难的品质和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都有重要意义。2.形式:阅读作业、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作业等

3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内容符合课标要求;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分量适宜、难易适度;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四)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意义

(1)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2)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

(3)利于学校领导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4)利于家长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

(5)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方针和选拔人才提供了依据。2.方式:平时考查&考试

3.学业成绩的检查的基本要求:

(1)学业成绩检查要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可靠性

(2)„„„„„„的内容应力求全面,使其既能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反映出学生认知结构的情况(3)学业成绩检查的方法要灵活多样 4.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

(1)客观公正,必须严格遵循评定标准(2)方向明确,要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的方向,此为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目的

(3)鼓励学生创新,在评定中,不仅要看答案,而且要看思路,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概念: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二、本质„„论述题

(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特殊性表现在:1.知识的间接性2.教师的传授性3.途径的有效性4.认识的教育性

(二)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论述题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应注意两个问题:正确处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必须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种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应该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应注意的问题。是相互促进的,只有相互配合,才能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3.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防止两种倾向。

四、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简答题

(一)激发学习动机

(二)领会知识(教学的中心环节)

(三)巩固知识。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减少遗忘、奠定基础。

(四)运用知识。

(五)检查知识。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方法

一、教学原则

(一)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他的制定必须以教学规律为依据。„„名词解释

(二)内容„„简答题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基本涵义:只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掌握知识吗,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劫掠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上一篇:幼儿园春季亲子趣味运动会活动方案下一篇:十一假日旅游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