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号卫星真空热试验中的技术关键

2024-04-30

嫦娥一号卫星真空热试验中的技术关键(精选16篇)

篇1:嫦娥一号卫星真空热试验中的技术关键

嫦娥一号卫星热控设计中热管的应用及验证

为克服由于月球热环境的特殊性给热控设计带来的困难,尤其是卫星度过月食的极端状态条件,首次采用了舱外两舱热耦合热管、相变材料热管技术,为最终嫦娥一号卫星热控状态满足总体的.技术要求发挥了关键作用.由于两舱热耦合技术的采用,两舱的热能量得到了相互补偿,因此减少了整星散热面,减少了热补偿功率需求,提高了月食结束时蓄电池的温度,使热控技术方案成为相对优化的方案.文章对热管技术在嫦娥一号卫星热控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并给出了热分析及热平衡.

作 者:邵兴国 向艳超 谭沧海 SHAO Xingguo XIANG Yanchao TAN Canghai 作者单位: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北京,100094刊 名:航天器工程 ISTIC英文刊名:SPACECRAFT ENGINEERING年,卷(期):200817(1)分类号:V474.3关键词:嫦娥一号卫星 热管 舱段间热耦合 应用

篇2:嫦娥一号卫星真空热试验中的技术关键

嫦娥一号卫星数据高可靠性保护设计

针对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的特点,对星载网络数据保护做了专门的设计.文章着重介绍了嫦蛾一号卫星星裁数据高可靠性保护的设计方案与具体实现情况.

作 者:叶志玲 张猛 郭坚 赵蕾 YE Zhiling ZHANG Meng GUO Jian ZHAO Lei 作者单位: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北京,100094刊 名:航天器工程 ISTIC英文刊名:SPACECRAFT ENGINEERING年,卷(期):200817(1)分类号:V474.3关键词:嫦蛾一号卫星 数据 可靠性 保护

篇3:嫦娥一号卫星真空热试验中的技术关键

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位12次担任01指挥员,且次次发射圆满成功的传奇人物……

缘分

有人对现在的大学现状,编了一个顺口溜:“大三大四坠入人生迷雾,考验出国就业难有定数,揣一根油条匆匆上路,人才市场东走西顾,一杯淡酒沉醉不知归路……”相对于如今天之骄子的光环已经淡去的大学生,15年前的大学生不用考虑工作,不用担心房子、车子,也不谈薪酬,那种无忧无虑,无疑是让人向往的。坐在女生宿舍前的草坪上,弹着心爱的吉他,吟唱汪国真的诗或者是吼起崔健的摇滚乐,是那个时代大学校园里的标志。

李本琪的大学生活就是那个年代。与其他同学相比,他每年都担任学生会干部,并连年荣获一、二等奖学金,毕业时还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毕业生。

当时的西南交通大学,学生一入校人生目标基本确定,那就是到铁路系统工作。李本琪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的人生能和航天发生联系。

1992年3月的一个下午,正在计算机系自动控制专业读大四的李本琪刚打完篮球,汗流浃背的他,风一般穿过校园静谧的林荫道,大跨步跃上长长的阶梯飞身前往教学楼——钥匙忘在宿舍了,他要到自习室找同学开门。路经教学楼值班室时,李本琪停下了脚步。“嘿,火箭露出来了!哎呀,镜头怎么不拉近点啊……”偌大的值班室里被同学们里外三层围个水泄不通,原来中央电视台正在直播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盛况。“这次发射不同凡响啊,是中国箭发射外国星!”同学的热切议论让李本琪心生好奇,他顾不得浑身热汗一头扎在人堆里目不转睛地观看直播。

那次发射失利,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对航天从不关注的李本琪不知怎地,心里忽然空落落的,就像自己考试失败了,他特别想冲到航天发射一线大干一场。临近毕业时,一位老师在班上宣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到学校招人,哪位同学愿意去?李本琪毫不犹豫第一个举起了手。后来一切出乎意料的简单,没有考试、没有面试,他很快就扛着行李到中心报到了。

一个巧合,一次心灵深处的撞击,让一个年轻人的命运与中国航天的发展交织在了一起。

“福将”

时光荏苒,一晃15年过去了,如今的李本琪已经是发射场上头号01指挥员,火箭测试发射的整个过程由他组织,发射场上数千名航天专家和科技人员由他指挥,火箭“点火”命令由他下达。自2000年6月首次担任01至今,李本琪已经先后担任过长征二号丙火箭、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等5种不同型号火箭的01指挥员,堪称中心组织指挥头号“多面手”。富有传奇色彩的是,他12次担任01指挥员,卫星发射次次全胜。

了解航天发展历程的人知道,每一枚火箭均由数十万个零部件组成,组成机器的元件越多,其可靠性越低,星箭运抵发射场后,技术测试十分关键,而这也是压在李本琪身上的重担。据不完全统计,入伍15年来,他先后发现并排除各类故障近600起,确保了火箭不带任何隐患上天,在中国航天腾飞的征程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李本琪说,我们航天人跟天空打交道,宁愿相信上天在主宰公平,它不会让我们的艰苦、努力和虔诚付之东流!

刚参加工作的那两年,他翻阅了历次发射试验任务资料,虚心向单位老同志学习,与同志们一道跑图纸、钻技术,废寝忘食地参加产品测试与故障排除,全面掌握了火箭测试发射相关知识。随后,他担任了发射控制台操作手,开始独立执行发射任务。

回首李本琪的01之路,一直与艰辛相伴,与危机相随。其间,既发生过暴风骤雨导致发射延迟的险情,也遇到过关键时刻火箭仪器故障频发的危机,均被他一一化解。2007年5月31日晚,3号发射场灯火通明,鑫诺三号卫星蓄势待发,发射窗口定在半夜零点。发射前三个小时,有关人员忽然通报,天空中有积雨云积压,云层厚、云色黑,这种天气状况直接影响火箭飞行安全,还是推迟发射为宜。李本琪当即调来详细的气象资料,与气象专家紧急磋商。专家认为,从气象资料上看,发射前一小时天气状况会有好转,那段时间是绝佳发射时机,如果推迟发射就要延误时日。李本琪认真思考后决定:按照预定时间发射。零点零五分,长征三号甲火箭托举着鑫诺三号卫星直刺夜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00次飞行圆满成功。

爱情

有人说,这个听快歌、吃快餐、看“快男”、讲求速配的年代,爱情就像一件华美的衣裳,往往色彩绚丽却不让人感到温暖。李本琪常常感慨自己找了个好老婆,他说,再忙再累我也能轻松挺过去,因为有她在不离不弃地等我回家。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当时青春偶像诗人汪国真的作品在大学校园风靡一时,这首诗作《热爱生命》许多学生能够倒背如流。李本琪的爱情就在那样的环境下萌芽了。

读大学时李本琪的家庭经济状况已有好转,母亲一个月给他100元钱,70元吃饭,30元零花。“那30元钱可不简单,能顶大用场呢,除了买一些生活必需品,主要是爱情基金。”回忆起那段青春岁月的青葱往事,李本琪一脸的幸福和满足。“还有,我从生活费里省了点买了一辆半旧自行车。”

他拥有遭遇校园爱情的一切因素:相貌不俗——他身材挺拔、相貌清秀;成绩优异——他年年拿学校和系里的奖学金,从未失手。“地位显赫”——他先是校学生会生活部长,接着担任学生会副主席,一直生活在同学们仰视的目光里。这样的男生自然是很多女生心仪的对象,其中当然包括来自广西玉林的周而英。

李本琪经常约要好的男女同学一块去看电影。“都是成双结队,队伍泱泱大观,先是集体去,后来就单个去。记得我和小周第一次去看的电影叫《出水芙蓉》……”即便如今已为人父,曾经的爱情依旧刻骨铭心。

“我们在十多里外的铁路文化宫看的,很经典的一个外国喜剧片,剧情太搞笑了。我们骑自行车去,他载着我,看完电影推着车子回的学校。不知哪个坏蛋把我们自行车的气放掉了……李本琪给我唱了一路歌。”周而英说起那段青春往事,依然忍俊不禁。

真正纯粹的爱,就是让所爱的人能够心灵自由飞翔。刚到西昌航天城,周而英和李本琪都在地处深山沟的发射站工作。为了支持李本琪的事业,在科研上学有专攻、技艺精进的周而英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在西昌照顾家庭,全身心地支持李本琪。年幼的孩子经常生病,有一次半夜高烧,周而英万般无奈,只能找自己单位的领导开车送孩子到医院,等孩子病情稳定之后,李本琪才得知情况。

“在家里我是甩手掌柜。”李本琪心怀愧疚。“我知道他是长在发射场上的一棵树,在那里他才能枝繁叶茂,再苦再累,只要他好,我就心满意足。”周而英用爱为丈夫撑起了朗朗乾坤。

时间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后,一位专家向李本琪表达了谢意,因为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实际时间与理论最佳时间误差只有0.2秒,这些微小误差节省的燃料足以让卫星在太空多工作一年。对于李本琪而言,这意味着,在火箭发射倒计时过程中,他所下达的数百道口令精确到了微妙。

李本琪说:“时间就是生命,担任01指挥员的每一次发射,我都站在悬崖边;时间又不仅仅是生命,还是荣誉、使命、尊严、气节等等作为01必须面对的东西。就那短短几分钟甚至几秒钟,我要给全国人民一个交代。”

2007年4月14日凌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区大雨滂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矗立在发射台上。进入负4分钟程序后,测试人员报告:一个为火箭供气的连接器未按规定脱落,若不在3分钟内脱落,火箭点火升空时必然被其拉扯住,火箭、卫星乃至整个发射场都可能不保。此刻,百余号人的远控大厅鸦雀无声,所有首长、专家和参试人员的目光全部集中到了李本琪身上。只见他临危不乱,在1分钟内连续下达7道口令,相关岗位人员心领神会、默契配合。终于,1分钟后故障排除,火箭顺利升空。

2006年,中心迎来了年均8次以上卫星发射的高密度任务期,对于主管发射场区技术工作的李本琪而言,火箭测试周期要缩短,流程要优化,他要与时间赛跑。

为适应中心高密度发射需要新建的三号发射塔,建设周期只用了一年的时间,这里面太多的工作需要协调,太多的设备需要磨合。预计一个月的全航区合练,因发射任务来临不得不缩短为10天。就在这10多天的时间里,李本琪带领参试人员全力以赴,一举解决了200多个问题,并重新编制了新的火箭吊装对接程序,确保了航区合练顺利进行和三号发射塔的准时启用。

以往,中心二号发射塔完成状态转换需要15天,才能执行另一种型号火箭的发射任务。经过李本琪与大伙儿优化程序,改进设备,创新方法,最快5天就可以完成;在他和参试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火箭测试发射流程由以往的40天,缩短为28天,为夺取高密度发射赢得了宝贵时间。

发射场上的他永远都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对于家人而言,他的时间永远都是那么紧张。一次孩子过生日,夫妻俩商量好给孩子买个生日礼物,开一个别开生面的生日PARTY。一家三口难得有机会逛街,妻子周而英“斗胆”没收了李本琪的手机,走到了一家礼品店门口,李本琪忽然想到一件事。他说你们娘儿俩等会儿,十分钟!我去去就来,谁知这一去就是三个多小时,等他回家已过了开饭时间。推开家门,他抱着一摞书,又气又心疼的周而英故意沉着脸“兴师问罪”,李本琪嬉皮笑脸地连连认错,原来他本想找一本新出的计算机教程,却在书店泡了一下午。

算帐

卫星、火箭的价值常常以千万美元来计算,他当01指挥员的表现也决定着价值数亿、数十亿的星箭“前途命运”;李本琪前两年负责发射场改造时每年经手的经费有上千万,这些钱他花起来眼睛都不眨一下,因为这投下的钱都会变成发射能力的提高;当年学计算机的同班同学,有的成了开上名车、住上洋房的大款,有的早已拿到了发达国家的绿卡,许多人邀请他一起创业,然而这个当年叱咤风云的人虽然每个月只有4000多元的工资,却说什么也不肯离开心爱的发射场,他心里算着另外一笔帐。

“选择这个职业并且坚持干了下来,主要是内心由衷的喜欢。其实也曾经考虑过换职业,但因为工作需要就留了下来。能够坚持在大山沟里从事航天工作,我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因为我出生在农村,我小时候家里非常穷,家里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可以说我家是在改革开放后富起来的,恢复高考后,母亲重新考大学,当时我正在上小学,我们母子共同学习,家庭环境逐步改善,国家真的给了我很多。我想现在正是回报的时候了,多为国家做点事情,父母现在对我的工作非常支持。”他说。

买不起好车,住不上洋房,无法给生病的孩子提供较好的治疗条件,在经济上,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穷人,然而,他的内心是富裕的,富裕得甚至让很多同学羡慕。一个同学曾动情地对他说:钱多了,真的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什么理想、抱负,都不在了,脑海中只有钱,怕别人算计,又怕算计不过别人,真羡慕你,一举一动都与国家的利益相连,这样的人生才叫带劲!

他不是一个能够超脱现实的人,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当然,现实也回报给他巨大的成就。入伍十五年来,他主持研发的《发控台监测系统》等两个科研项目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他本人也多次荣获全军及总装“优秀人才奖”,并享受军队一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并荣立二等功一次,前不久,他还被推选为“全国五四青年奖章”候选人。

“老练”

历经39次发射任务的磨炼,李本琪堪称发射场区的航天科技专家。端坐01指挥台,他善于把握天机、审时度势、出谋决断,往往在危急时刻,他的指挥严丝合缝、掷地有声,最终锁定胜局。他对发射场区的每台设备、每个系统都了然于胸,组织指挥整个发射程序行云流水。

“无论任何时候,他都是能够拍板、敢于定向的人。肩负重任,他的那种举重若轻的潇洒气度让人折服。”发射站箭体动力室五级士官尚社景这样介绍李本琪。

这是李本琪担任“01”指挥员的“处女作”。科技人员在测试中发现,长征三号甲火箭的关键设备——平台出现异常摆动,直接危及火箭飞行安全。由于征兆信息不足,尽管大家增加了大量监测和记录手段,但故障均未再次出现,更谈不上查找原因。此时此刻,李本琪有两种选择:推迟发射,将设备送回研制部门返修,自己不会承担任何责任和风险;主动牵头分析查找问题,一旦失误后果不堪设想。

没有过多的犹豫,李本琪断然决定:有意识恶化加电条件,继续测试。经过夜以继日的连续加班,故障终于复现,测试人员获得了大量的故障信息,终于找出了故障原因。此次任务中,李本琪还先后组织排除了控制系统某计算机遥测数字量异常、三级动力系统电动气活门漏气等故障,为任务圆满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5、4、3、2、1……”“点火!”“起飞!”随着李本琪那清脆的口令声响起,长征三号甲火箭喷出桔红色火焰,拔地而起,怒刺苍穹。李本琪完成了担任“01”指挥员的第一次精彩亮相,他的果敢与干练给航天界的专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6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迎战高密度任务的首场战役打响,李本琪披挂上阵担任01,高密度任务开局之战意义格外重大,中心上下都铆足了一股劲儿誓夺发射全胜,恰恰那次发射,考验又来了。离发射还有10分钟,一位工作人员忽然上报火箭某设备信号不稳定,锁定不住目标。指挥控制间气氛骤然紧张起来,各级领导和专家火速赶往工作间了解情况。紧要关头,李本琪镇定自若,他依然按照预定时间下达了点火令。事后有人问他:射前出现状况还坚持按时发射,如果火箭上天后有意外怎么办?李本琪说:两害相权取其轻!当时出现的状况还不足以影响到发射,而最严重的后果是错失发射窗口!

走起路来快步如风,处理事情雷厉风行,工作之余谈笑风生,李本琪绝对是个风雅和潇洒的指挥员,相比较与指挥发射时的老练,有时候,他却显得格外古板,严格得有些让人望而生畏。一次发射前,火箭三级发动机在做气密性检查时,涡轮废气排气口出现少量丝质多余物。按程序,清除该多余物即可放行。李本琪却想得更多:丝质多余物虽小,哪怕是一根毛发,也可能给星箭带来灭顶之灾。多余物是怎么进去的?其他部位还有没有类似状况?他当即提议:整个火箭所有活门和发动机管路要全部检查一遍,确信没有任何问题后,他才在放行通知书上签字!只要是和发射有关的事情,在他这里丁是丁,卯是卯,丝毫没有商量余地。

朋友

除了勇谋决断、屡建奇功的工作狂形象,李本琪强烈的个性色彩也声名远播。年轻、活力、率真、时尚,甚至尖锐,这些用来形容青年人身上的“标签”词语,也在李本琪的不同侧面表现出来。

任务间隙,你会在发射场区看见戴着蓝牙、一脸酷相的李本琪;工余时间,你会在工号上看见妙语如珠、谈笑风生的李本琪;篮球赛场,你会看见龙腾虎跃、精妙投篮的李本琪。在西昌卫星发射场区,李本琪的精彩与洒脱,无人能出其右。

“嫦娥一号”任务发射前夕,面对各路采访媒体的“长枪短炮”,李本琪心地坦然、本色应对,言语轻松随意,并无豪言壮语,他表现的真性情和潇洒风度让人折服。

中央电视台记者崔霞问他最喜欢哪位明星,李本琪面对镜头不卑不亢、侃侃而谈:“说到明星,其实我们从事航天事业的很多精英人物都是明星,比如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等人,他们是最让人崇敬的明星。至于文娱明星,我比较喜欢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那一拨香港明星,比如王祖贤、林青霞等人。目前比较活跃的明星我最喜欢周星驰,我平时工作很忙,周星驰的电影让人很放松,对紧张的精神是个很好的调剂!”

这位喜欢周星驰的01指挥员,在技术干部的眼中,充满人格魅力,许多人视他为最知己的朋友。

陈闵慷,航科集团派驻发射场区的技术人员,是李本琪在“嫦娥一号”任务中的二岗,共同对发射负责。两人合作执行了十余发任务,次次圆满成功,是好伙伴、好搭档、好朋友,这对青年科技才俊在发射场留下了一段航天佳话。“我们的合作亲密到什么程度,我的一个眼神他都完全会意。经常是我话没出口,他已经完全知道我的所想。”陈闵慷认为李本琪作为一个领导、一个发射阵地牵起千头万绪工作的“大总管”,有着异乎寻常的细心和缜密。“在山沟里生活、饮食习不习惯,天气转凉要多加衣服,避免非战斗减员……”诸如此类的问候和叮嘱让人备觉温暖,让他大为感动的是,一次工作结束后,李本琪专门用自己的车载着他去西昌吃野菜宴,因为他是北京人,难得吃到山乡野味。

篇4:嫦娥一号卫星真空热试验中的技术关键

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并于11月7日顺利进入了距月面200km的.科学探测的使命轨道,原计划在整个飞行过程中比较关键的轨道段是地月转移轨道段.要进行2至3次中途轨道修正,而实际的飞行结果只在第41小时作了一次很小的修正,所用的速度增量是4.8m/s.基于有关的实测数据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期获得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作 者:杨维廉 周文艳 YANG Weilian ZHOU Wenyan  作者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北京,100086 刊 名: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英文刊名:AEROSPACE CONTRD AND APPLICATION 年,卷(期):2008 34(6) 分类号:V448.2 关键词:月球探测   月球卫星   调相轨道   地月转移轨道   中途修正机动  

★ 年、月、日 教案

★ 卫星编队飞行相对轨道主被动结合测量方案研究

★ 卫星设计过程信息分析的方法研究

★ 安全教育日“安全教育月”活动方案

★ 《 年 月 日 》教学反思

★ 青春的单行轨道

★ 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情况

★ 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情况范文

★ 利用卫星测量技术和小波滤波方法探测表层地转流

篇5:嫦娥一号卫星真空热试验中的技术关键

在航天测控任务中,对轨控效果进行标定并合理利用可以实现更为精准的.轨道控制.提出了一种综合利用控前控后精密轨道、轨控过程遥测姿态数据、遥测加速度计测量数据对沉底发动机、轨控发动机、加速度计刻度系数进行标定的方法;介绍了该方法在中国首次月球探测任务中的应用情况;最后分析了标定结果对定轨及定姿精度的敏感程度,从而在理论上进一步说明在后续深空探测中利用精密轨道进行轨控标定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作 者:唐歌实 陈莉丹 刘勇 Tang Geshi Chen Lidan Liu Yong  作者单位:唐歌实,Tang Geshi(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北京,100191;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北京,100094)

陈莉丹,刘勇,Chen Lidan,Liu Yong(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北京,100094)

篇6:微小卫星热控关键技术研究

微小卫星热控关键技术研究

介绍了国内外微小卫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针对微小卫星高功率密度和低热惯性给热控设计带来的.新问题,讨论了微小卫星的热控制技术,提出了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文章认为,必需尽快研发微机电技术,如何小型化、轻量化、智能化解决散热问题是微小卫星热控制的关键所在.

作 者:潘增富 PAN Zengfu 作者单位: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北京,100094刊 名:航天器工程 ISTIC英文刊名:SPACECRAFT ENGINEERING年,卷(期):16(2)分类号:V57关键词:微小卫星 热控制技术 高功率密度 微机电技术

篇7:“嫦娥一号”卫星解读

中国航天界新挑战

我们知道,迄今为止,我国研制发射的各类卫星均是在地球引力场范围内运行的空间飞行器,换言之,地球卫星仍然是在地球引力的范围内运行。而“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次研制脱离地球引力场的空间飞行器,它的研制,既是对我国卫星研制者极大的挑战,也是我国卫星研制技术的跨越。太空环境复杂,未知因素多。地球到月球之间和环月球轨道上环境十分恶劣,对航天器的影响极大,卫星在这样的环境里运行,充满着未知数。突破关键技术难点,确保“嫦娥一号”卫星的质量和可靠性,事关整个“嫦娥工程”的成败。

2002年4月“嫦娥一号”卫星转入预发展阶段,开始卫星方案的设计工作。承担卫星研制工作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队伍,在前期论证的基础上,着眼于“嫦娥一号”卫星所担负的使命,通过对用户需求分析和与其他四大系统的协调,开展卫星总体方案论证和各分系统的方案设计工作,确定卫星的主要技术指标,并很快完成了卫星方案的细化和指标的分解工作。在此基础上,协调了卫星各分系统的接口技术要求,明确了初样产品的技术状态。同时,重点开展了卫星的轨道设计、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方案设计、测控系统方案设计、紫外敏感器和定向天线等关键技术的攻关工作。

2002年9月,“嫦娥一号”卫星各分系统方案通过了设计评审。2002年11月,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专家挑剔的目光中,“嫦娥一号”卫星总体设计方案通过了专家的审查。自此,“嫦娥一号”卫星开始了初样的研制工作。2003年底“嫦娥一号”卫星研制队伍完成了卫星初样初步设计工作和初步设计评审;2004年初,卫星各分系统转入详细设计阶段。2004年3月,国防科工委组织召开了“绕月探测工程第一次工作会和大总体协调会”,进行了大系统间技术协调。

2004年7月1日开始,“嫦娥一号”卫星开始进行初样研制。经过近18个月的研制,突破了许多关键技术和试验验证工作,于2005年12月9日完成整星转正样评审。

2005年12月,“嫦娥一号”卫星转入正样阶段研制。2006年1月至5月完成了正样星部装、管路焊接、分系统联试、星上产品验收及正样星总装。2006年5月以来,完成了各种测试试验和演练。

2007年1月19日,在完成了研制流程规定的各项工作后,嫦娥一号卫星终于迎来了奔赴发射场前集团公司级和国防科工委级的“大考”。

如果从卫星方案设计算起,“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前前后后花了5年的时间。如果从“嫦娥工程”正式立项,卫星开始工程研制算起,实际研制只花了3年多时间。

卫星运行轨道特殊

我们知道,人造地球卫星按其用途可分为距地球200~300千米左右高度的低轨道卫星,有距地球1 000千米左右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和距地球36 000千米高度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嫦娥一号”卫星的运行轨道与这些卫星是完全不同的,它的轨道与这些卫星比较有其自身的特点。

“嫦娥一号”卫星首先由运载火箭送入地球大椭圆轨道,卫星与运载火箭分离后,利用自身的推进系统经过3次加速,进入地球至月球转移轨道。在此期间,卫星需要进行多次轨道调整和姿态机动,以确保它能够准确地被月球引力所捕获。卫星在地球至月球转移轨道运行4~5天后,进入月球捕获轨道,再进行3次制动,分别经过3个不同轨道阶段进入月球的目标轨道,执行预定的任务。卫星从发射到月球目标轨道大约需8~9天。

由于地球、月球和卫星都在运动,在地球、月球、卫星三体运动条件下,“嫦娥一号”卫星的轨道设计,较以往的地球和卫星相对运动条件下的设计要复杂得多。“嫦娥一号”卫星脱离地球引力飞向月球的过程是沿着一条精心设计的地球至月球转移轨道飞行的,这一复杂的过程分为主动段、调相轨道段、地球至月球转移轨道段、环月轨道段四个不同的轨道段。相对低轨和高轨卫星而言,“嫦娥一号”卫星对应于各飞行阶段的飞行程序更为复杂,这一复杂的程序给测控、变轨、能源、热控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外,由于卫星有轨道交会的要求,卫星的发射日期和发射窗口的选择也有较大的限制。

同时,“嫦娥一号”卫星科学探测的目的是要全面了解月球相关信息,对月面进行探测,特别是对月球南北两极的探测,卫星的环绕月球飞行过程中轨道的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我国科学家在确定“嫦娥一号”卫星运行轨道的时候,选择了极月轨道,即轨道相对月球赤道的倾角为90度。为使卫星沿整个轨道所获得的遥感图像具有相同的分辨率,采用了圆轨道。为提高图像的分辨率,尽可能选择较低的轨道高度。“嫦娥一号”卫星轨道高度为200千米。

定向技术面对考验

在卫星环绕月球飞行期间,其姿态要一直保持对月球、地球和太阳三个天体定向;各种探测器要保持对准月面,以完成科学探测任务;卫星发射和接收天线要保持对地球定向,以将科学数据传回地球,供地面应用系统研究;卫星的太阳能帆板要保持对太阳定向;为了使太阳电池阵尽量获得日照,卫星需要采取正飞和侧飞两种姿态,以获得正常工作所需要的电能。但是这样做的同时也增加了卫星姿态控制的附加要求和能量要求。在卫星运行期间,月、地、日三个天体都是相对运动的,姿态控制是三矢量控制过程,三体定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定向技术,需要精确的姿态控制技术。

同时,月球的引力场与地球引力场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卫星的轨道动力学特性、轨道控制与姿态控制的设计要求和设计方案与地球卫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它需要在卫星整体布局、质量分布、多轴控制跟踪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新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也带来许多工程实践上的巨大挑战。

“嫦娥一号”卫星在奔赴月球途中的几个关键变轨点处,卫星的姿态和轨道控制必须及时、准确和可靠。尤其是近月制动阶段,是“嫦娥一号”卫星飞行任务中的最重要的环节,要求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由于月球引力场的异常复杂性,使得卫星的轨道极不稳定,具体表现是近月点的高度会有较大的变化,卫星在环月飞行中的轨道越低这种变化越明显。如果控制技术不过硬,甚至会导致卫星坠入月面。在对卫星进行姿态控制中,这种大幅度改变卫星的运行轨道是过去所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如前所述,又因为月球的引力场与地球引力场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卫星的轨道动力学特性,轨道控制与姿态控制的设计要求和设计方案,与地球卫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月食影响卫星运行

“嫦娥一号”卫星在绕月飞行和探测过程中,将遇到近月空间各种特殊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将对卫星的性能、可靠性和工作寿命产生影响。在卫星经历主动段、调相轨道阶段、地月转移轨道阶段、环月正飞/侧飞等阶段过程中,星上设备存在多种工作模式,并且月球反照、红外辐射随在轨不同阶段及发射的时机不同而变化较大。此外,环月卫星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变化也较大。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给卫星的热控制设计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同时,专家认为,月球环境也是“嫦娥一号”卫星热控制设计中所必须关注和重视的重要制约因素。“嫦娥一号”卫星与过去研制的卫星所处的空间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在转移轨道上经受的地球空间自然环境以及在环月轨道上经受的月球空间自然环境,存在巨大的差别。例如,地球至月球空间的强辐照环境,会对卫星上的电子元器件产生很大的影响;月球在对日面、背日面条件下的温度变化在130℃~-180℃,所以,对探测器的温度控制要求更高,要使卫星适应这种不同的环境,稳定可靠地工作,卫星上的设备存在着多种工作模式,对卫星及各设备的环境适应性、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环月卫星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变化也较大,阳光对轨道面的照射方向在一年内将变化360度,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卫星上存在着复杂多变的内热源和外热流,这种状况为卫星的电源和热控设计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篇8:真空热试验的温度测量系统

真空热试验的温度测量系统

文章介绍了航天器真空热试验的.温度测量系统,包括热电偶测量系统、无线测量系统和红外摄像测量系统,涉及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目前热电偶温度测量系统在国内外真空热试验中居主导地位,应用十分普遍.但国外近几年无线测量系统已得到研制,红外摄像测量系统已得到应用,有的空间机构已计划将新型测量系统列入空间环境模拟器的标准配套设备.航天器温度测量系统的这些发展变化值得业内人士关注,进行必要的技术和设备研发工作,更好地适应未来航天器真空热试验的需要.

作 者:郭赣 Guo Gan 作者单位: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北京,100094刊 名:航天器环境工程 ISTIC英文刊名:SPACECRAFT ENVIRONMENT ENGINEERING年,卷(期):26(1)分类号:V416.6关键词:真空热试验 温度测量 热电偶 无线测量 红外摄像

篇9:嫦娥一号卫星真空热试验中的技术关键

真空热试验返回流分子污染建模计算

真空热试验中的分子污染对航天器光学有效载荷性能、可靠性具有严重影响.文章对分子污染机制进行了分析,对边界条件及输入参数进行了合理简化.针对太阳电池板真空热试验和卫星整星真空热试验工况采用DSMC方法对残余气体分子造成的散射返回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种散射返回流不可忽视,返回流比率可迭0.004.返回流在放气表面具有一定分布,在表面中心处返回流最高.

作 者:焦子龙 庞贺伟 杨东升 作者单位:北京卫星工程研究所,北京,100094刊 名:航天器环境工程 ISTIC英文刊名:SPACECRAFT ENVIRONMENT ENGINEERING年,卷(期):26(z1)分类号:V416.5关键词:真空热试验 分子污染 返回流 DSMC方法

篇10:嫦娥一号卫星真空热试验中的技术关键

相机真空热试验的红外笼模拟方法研究

空间相机的热平衡/热真空试验中,一般采用红外笼一热流计的闭环控制系统来模拟相机进光口处的外热流.由于对相机光路的遮挡,通用的平板式红外笼难以满足热真空试验中相机的成像要求.文章在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圆筒式红外笼,同时满足了热平衡试验的外热流模拟要求和热真空试验相机的成像要求;对同一台相机采用两种红外笼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作 者:耿利寅 李国强 GENG Liyin LI Guoqiang 作者单位: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北京,100094刊 名:航天器工程 ISTIC英文刊名:SPACECRAFT ENGINEERING年,卷(期):17(3)分类号:V448.25关键词:空间相机 热试验 红外笼

篇11:嫦娥一号卫星解读

“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历程

2002年4月“嫦娥一号”卫星转入预发展阶段,开始进行卫星的方案设计工作。

2002年9月,完成了分系统方案的评审。

2003年12月,完成了卫星总体方案的评审,在紫外敏感器和定向天线等关键技术攻关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03年12月,完成了卫星初样的设计工作和初步评审。

2004年初,完成了卫星各分系统的详细设计阶段。

2004年3月,国防科工委组织召开了“绕月探测工程第一次工作会和大总体协调会”,进行了大系统间的技术协调。

2004年4月,国防科工委下发了研制总要求。自此,研制队伍遵循温家宝总理“精心组织、团结协作”、“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绕月探测工程任务”的指示精神,在国防科工委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领导下,开展了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工作。

2004年7月1日,“嫦娥一号”卫星开始进行初样研制。

2005年12月,“嫦娥一号”卫星转入正样阶段研制。

2006年1月至5月,完成了正样星部装、管路焊接、分系统联试、星上产品验收及正样星总装。

2006年5月以后,完成了各种测试试验和演练。

2007年1月19日,在完成了研制流程规定的各项工作后,嫦娥一号卫星终于迎来了奔赴发射场前集团公司级和国防科工委级的“大考”。

评审组认为,嫦娥一号卫星已完成了正样研制流程规定的全部工作,卫星技术状态、功能和性能均满足工程大总体提出的要求;研制过程质量受控,出现的问题已按规定要求完成了归零和分析工作,对其它型号出现的问题已进行了举一反三工作,卫星质量状态良好,同意通过出厂评审。

如果从卫星方案设计算起,“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前前后后花了5年的时间。如果从“嫦娥工程”正式立项,卫星开始工程研制算起,实际研制只花了3年多时间。

“嫦娥一号”卫星,中国航天的新挑战

迄今为止,我国研制发射的各类卫星均在地球引力场范围内运行,而“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次研制脱离地球引力场的空间飞行器,这既是对我国卫星研制者极大的挑战,也是我国卫星研制技术的跨越。太空环境复杂,未知因素多,地球到月球之间和环月球轨道上十分恶劣的环境,对航天器的影响极大,卫星在这样的环境里运行,充满着未知数。突破关键技术难点,确保“嫦娥一号”卫星研制质量和可靠性,事关整个“嫦娥工程”的成败。

特殊的卫星运行轨道

人造地球卫星按其用途可分为距地球200~300千米左右高度的低轨道卫星,距地球1000千米左右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和距地球36000千米高度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嫦娥一号”卫星的运行轨道与这些卫星完全不同。

“嫦娥一号”卫星首先由运载火箭送入地球大椭圆轨道,卫星与运载火箭分离后,利用自身的推进系统经过三次加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运行4~5天后,进入月球捕获轨道,进行三次制动,分别经过三个不同轨道阶段进入月球的目标轨道。从发射到进入月球目标轨道大约需要8~9天。

由于地球、月球和卫星都在运动,在地球、月球、卫星三体运动条件下,“嫦娥一号”卫星的轨道设计,较以往的地球和卫星相对运动条件下的设计更为复杂。“嫦娥一号”卫星沿着一条精心设计的地月转移轨道脱离地球引力飞向月球,这一复杂的过程分为主动段、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环月轨道段四个阶段。因此,“嫦娥一号”卫星对应于各飞行阶段的飞行程序更为复杂,给测控、变轨、能源、热控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嫦娥一号”卫星科学探测的目的是要全面了解月球相关信息,对月面进行探测,特别是对月球南北两极的探测,卫星环绕月球飞行过程中轨道的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我国科学家在确定“嫦娥一号”卫星运行轨道的时候,选择了极月轨道,即轨道相对月球赤道的倾角为90度。为提高图像的分辨率,尽可能选择较低的轨道高度,我国“嫦娥一号”卫星绕月的轨道高度为200千米。

高难度的卫星三体定向

在卫星绕月飞行期间,其姿态要一直保持对月球、地球和太阳三个天体定向,各种探测器要保持对准月面,以完成科学探测任务;卫星发射和接收天线要保持对地球定向,以将科学数据传回地球,供地面应用系统研究;卫星的太阳能帆板要保持对太阳定向;为了使太阳电池阵尽量获得日照,卫星需要采取正飞和侧飞两种姿态,以获得正常工作所需要的电能,但是这样做的同时也增加了卫星姿态控制的附加要求和能量要求。在卫星运行期间,月、地、日三个天体都是相对运动的,姿态控制是三矢量控制过程,三体定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定向技术,需要精确的姿态控制技术。同时,月球的引力场与地球引力场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卫星的轨道动力学特性,轨道控制与姿态控制的设计要求和设计方案与地球卫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在卫星整体布局、质量分布、多轴控制跟踪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新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也带来许多工程实践上的巨大挑战。

对卫星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嫦娥一号”卫星在奔赴月球途中几个关键变轨点处,卫星的姿态和轨道控制必须及时、准确和可靠,尤其是近月制动阶段,是“嫦娥一号”卫星飞行任务中的最重要的环节,要求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由于月球引力场的异常复杂性,使得卫星的轨道极不稳定,具体表现是近月点的高度会有较大的变化,卫星在环月飞行中的轨道越低这种变化越明显,如果控制技术不过硬,甚至会导致卫星坠入月面,在对卫星进行姿态控制中,这种大幅度改变卫星的运行轨道是过去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同时,月球的引力场与地球引力场有很大的差别。

对卫星电源和热控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嫦娥一号”卫星在绕月飞行和探测过程中,将遇到近月空间各种特殊环境,这些环境会对卫星的性能、可靠性和工作寿命产生影响。在卫星经历主动段、调相轨道阶段、地月转移轨道阶段、环月正飞/侧飞阶段过程中,星上设备存在多种工作模式,并且月球反照、红外辐射随在轨不同阶段及发射的时机不同而变化较大,此外,环月卫星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变化也较大。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给卫星的热控设计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同时,月球环境也是“嫦娥一号”卫星热控设计中所必须关注和重视的重要制约因素。“嫦娥一号”卫星在转移轨道上经受的地球空间自然环境以及在环月轨道上经受的月球空间自然环境,存在巨大的差别,对探测器的温度控制要求更高。同时,环月卫星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变化也较大,卫星上存在着复杂多变的内热源和外热流,为卫星的电源和热控设计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此外,月食对“嫦娥一号”卫星的温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月食时,月球正面的太阳直接辐射能、月表反射能和月表红外辐射能都迅速减少,同时,由于太阳电池供电减少,能源短缺,可用来给设备加热的电能也相当有限。准确地了解月食时月表的太阳辐照和温度,对于“嫦娥一号”卫星的热设计和热分析,以及应对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对卫星的测控与通信技术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嫦娥一号”卫星飞离地球,到九天揽月,连接它与地球的是看不见的通信信号,必须确保地面对卫星的适时监控、指挥,“看”得见,“测”得上,“控”得准,是保证“嫦娥工程”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要素。地球至月球之间距离约38万千米,遥远的距离,必然使得测控信号的空间衰减增大,而且月球探测卫星的入轨过程,较中低轨道卫星和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更为复杂,这个过程中的测控任务对测控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测控系统的传输能力要达到足够远的距离,这对卫星的测控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空间环境对卫星防护设计

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由于“嫦娥一号”卫星与地球卫星所处的空间环境有极大的不同。

空间等离子体影响卫星通信和电源系统;地球磁层等离子体、太阳风可能引起星体表面充放电;地球辐射带粒子、太阳宇宙射线、银河宇宙射线引起总剂量效应和单粒子效应以及卫星内部充放电效应;地球磁场将对卫星姿态产生影响;太阳电磁辐射使卫星表面材料性能产生变化。除此之外,软X射线和紫外线也会影响表面涂层和光学器件。

“嫦娥一号”卫星的结构与系统组成

“嫦娥一号”卫星是借鉴我国以往卫星工程研制的经验,经过大量的适应性修改,根据任务进行技术创新研制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

卫星平台具有较大的承载、适应性修改和可扩充能力,其构型布局可以满足月球探测有效载荷的需求。整个平台的推进系统携带的燃料,除了可以保证卫星从地球到月球转移轨道和环月轨道过程中多次变轨机动外,根据计算,卫星在轨运行一年后,还有余量,可用于进一步的科学试验,完全能满足月球探测卫星的需求。

卫星结构分为上舱和下舱两大部分,其中上舱主要用于对月探测有效载荷设备的安装和部分卫星平台设备的安装。下舱主要安装蓄电池、电源控制器及控制分系统设备。

卫星重量2350千克,设计寿命1年。卫星由以下9个分系统组成。

有效载荷分系统

“嫦娥一号”卫星的有效载荷分系统由五类科学探测设备和有效载荷数据管理子系统6部分组成,共有25台设备。这些科学探测设备的主要任务是:获取月球表面的立体图像、多光谱图像以及地形高度数据,探测月壤厚度和有用元素的含量和分布,探测地月空间环境。有效载荷数据管理子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科学探测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任务,完成有效载荷的在轨管理。

光学成像探测系统:主要用于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这项任务由卫星上现代的CCD相机和激光高度计来联合完成。通过两种设备配合使用,可以了解月球地形地貌,得到完整的月球三维地图,为后续优选软着陆地址提供参考依据,更好地了解月球的地质构造和演化历史。

干涉成像光谱仪:利用不同物体具有不同的光谱特性曲线成像的一种相机,对月面进行多光谱遥感。在立体成像得到的月面数字形貌模型的基础上填注专题要素信息, 可以完成对区域性的资源和物质特性调查的目的。

γ/X射线探测:γ/X射线谱仪探测月表元素受宇宙射线激发产生的γ射线和荧光X射线能谱,通过数据处理获得月表主要元素的含量和分布,从而确定月球表面位置类型和资源分布。 “嫦娥一号”将探测月面钛和铁等14种可能有开发利用前景的重要元素的分布特点和规律,并初步编制各元素的月面分布图。

微波探测仪 :利用不同频段微波在月壤中穿透深度不同的特点,通过对月壤特定频段微波辐射亮温的测量,反演出月表不同地区月壤的厚度信息。主要用于评估月壤与氦-3资源。

空间环境探测:采用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和离子探测器对地-月空间环境进行探测,主要探测太阳风中的重离子成分、质子能谱、低能离子成分及其空间分布。

结构分系统

卫星结构用于支撑和固定卫星的各种设备、仪器,使之构成一个整体,以承受地面运输、卫星发射和空间运行时的各种力学和空间运行环境。“嫦娥一号”卫星主结构是由中心承力筒和蜂窝夹层板组成的一个长方体箱形结构。

热控分系统

热控分系统采用主动和被动热控技术,保证寿命期内卫星有效载荷系统及其它各分系统的仪器设备温度要求。其组成主要包括热控涂层、隔热材料、电加热器、传感器、热管、热控电性产品等。鉴于热设计边界条件复杂,系统较多地采用了主动控温设计。加热器的通断控制由数管分系统完成。

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

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由敏感器部件、执行机构部件和控制器部件组成。主要任务是:完成卫星奔月过程所需的多种姿态的变换和控制,实现卫星对月定向的三轴稳定姿态、太阳帆板对日定向跟踪、定向天线对地定向。

推进分系统

推进分系统采用双组元统一推进系统,主要任务是:与制导导航分系统配合,在从星箭分离开始到卫星寿命终了的时间内,向卫星提供变换和保持各种运行姿态,进行轨道控制和修正所需的动力。

供配电分系统

供配电分系统包括一次电源、二次电源和总体电路。一次电源采用太阳翼-蓄电池组联合电源,为卫星产生、贮存和调节电能,以满足卫星在整个飞行过程中的供电需求;二次电源采用分散供电方式;总体电路实现星上一次电源分配和控制,以及火工品的管理和控制。

数据管理分系统

数管分系统是二级分布式容错计算机系统,由中央单元、远置单元和遥控单元,以及一套双冗余的串行数据总线和数管分系统软件组成。用以实现卫星遥测、遥控、程控、星载自主控制、校时等整星控制和管理功能。

测控数传分系统

测控数传分系统由星载测控、数传和VLBI信标等部分构成。为卫星的跟踪测轨、遥控和遥测提供上、下行S波段射频信道;提供两个X波段信标信号供VLBI地面站测轨使用;为卫星提供高稳定度的基准时钟;完成科学数据的传输任务。

定向天线分系统

定向天线采用双自由度机构实现半空间覆盖,为数传下行信道和遥测下行信道提供满足任务要求的天线增益。

“嫦娥一号”怎样奔月?

发射月球探测器对月球进行考察,不外乎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探测器围绕月球进行考察,另一种是探测器在月面上着陆考察。由于它们的出发点地球和目的地月球都处于运动的状态中,因此,月球探测器必须选择合理的飞行路线,以便最近、最省时地飞向月球目标。

据计算,飞往月球的探测器的初速度不得小于10.848千米/秒。月球探测器在飞行过程中,常常是在地球和月球的共同作用下运动的。科学家将月球探测器的轨道飞行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以地球引力为主的阶段(当月球探测器与月球的距离大于6.6万千米·时),另一个是以月球引力为主的阶段(当月球探测器与月球的距离小于6.6万千米·时)。而且在实际飞行中,月球探测器还要受到太阳的引力。因此,月球探测器的飞行路线非常复杂。

“嫦娥一号”卫星的轨道由主动段、调相轨道段、地球至月球转移轨道段、环月轨道段四个部分组成。那么,具体来说,“嫦娥一号”卫星奔赴月球的过程是这样的:

火箭发射升空后,将“嫦娥一号”卫星送入轨道倾角为31度、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51000千米的大椭圆轨道,即主动段。卫星与火箭分离后,依靠卫星自身的推进系统进行一系列机动变轨,最终到达飞行任务所要求的轨道。

调相轨道段。卫星进入这个阶段后,需要将大椭圆轨道的能量进一步增大,为此,要进行一系列远地点和近地点机动变轨,逐步增加卫星近地点的速度,使卫星远地点的高度逐步增加,使其变为远地点高度为380000千米的地-月转移轨道。

地-月转移轨道段。卫星到达近月点,进入月球捕获轨道时,为使其变为执行任务的圆轨道,将通过近月制动,使卫星减速,进入围绕月球运行的200千米高度的工作圆轨道。

篇12:嫦娥一号卫星真空热试验中的技术关键

力限控制技术在卫星承力简振动试验中的应用

针对振动试验中存在的过试验问题,以卫星承力筒振动试验为例,建立了振动台和承力筒二自由度耦合分析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得到承力筒所受作用力的值.在振动试验中进行力测量,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通过理论计算与试验数据比较.对振动试验的.过试验程度进行了分析.进行了力限控制试验摸索,对加速度控制和力限控制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对比.

作 者:张俊刚 马兴瑞 庞贺伟 作者单位: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北京,100094刊 名:宇航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STRONAUTICS年,卷(期):29(4)分类号:V411关键词:振动试验 力限 双重控制 过试验

篇13:嫦娥一号‘看姐姐’

‘一号’妹妹看姐姐,

姐姐姐姐你好吗?

白兔还在你怀里吗?

月亮上面都有啥?

没有春秋你习惯吗?

‘一号’妹妹来看你,

带来问候和祝福,

问你身体还好吗?

祝你快乐和幸福.

望你有空回家来,

中国人民想念你.

王子涵 .10.28

篇14:嫦娥一号_小学作文

继10月6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宇宙飞船“神州五号”成功发射升空后,10月24日18时05分04秒,我国人民又迎来了“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顿时全国上下乃至全世界都为之兴奋不已,全世界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世界各国热切期盼与中国开展在外太空领域的合作。毫无疑问,“嫦娥一号”标志着中国迈出登月第一步,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继美国,俄罗斯、日本、欧洲航天局之后,成为第五个发射探月卫星的国家,这充分表现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迎合着我国将首次举办奥运会这一盛事,中国又一次向世人展示出强大的综合实力和民族自豪感。

据报道,我国这次“嫦娥奔月”计划将历时一年,耗资14亿人民币,该卫星平台由结构分系统、热控分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推进分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测控数传分系统、定向天线分系统和有效载荷等9个分系统组成。而牵涉人员就达1万多人,我们很难想象,在国家强大经济力的支持下,如果没有这些分系统各司其职,没有这些工作人员如此紧密的合作,那么“嫦娥奔月”计划又如何得以有序顺利进行?无论是在首期研制阶段,还是发射升空后的技术工作,都离不开每一个工作人员付以心血,离不开各个管理系统的精确配合,稍稍出错,整个系统将陷于瘫痪。

我们常说,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战争,无论是小组织还是大团体,都难免存在矛盾,或者应该说,因为每个人的思想和行动有所不同,那么在面对这样一个大工程的时候,又是怎么克服各种矛盾和障碍?达成共识,确保“嫦娥一号”卫星在发射过程中不会出现任何问题,各分系统得以为有效载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证服务。这是一个需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工程,而每一个人在其中又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我们都知道人只要一出生就离不开社会,而无规矩不成方圆,在这其中,协同合作想来容易做起来难,更多时候并不是一位强悍的领导者就能够解决问题,重要的是每个人的内心到底是想怎么做,如果合作是发自内心的,如果合作能够带来共同利益,如果合作可以解除矛盾,那么协同合作就称得上机智之举,但反过来讲,当双方的其中一方发出期盼合作的信号,而另一方却关闭了合作的大门,报以误解和愚昧,仿佛活在象牙塔之中,那么,我们又该怎么做呢?这里要讲的无非就是拒绝冷漠,一个巴掌打不响的`道理。我们要做的就是放开胸怀去面对一切,报以真诚、和谐的相处,却之虚伪、狡诈等不良的心理,彼此合作,增进感情,我想这是符合入世之道的。鄙世者得先入世,于世辨明真伪,然后处之泰然,岂不乐乎?若一味鄙世,只怕被世所误,岂不甚惜!

说到合作,我们不妨以商道为例,从商者义中取财,诚信经营,这其中就包含着“和气生财”的道理,而更多实例也证明每一个成功的商人都是情感智商十分丰富的。行商者必先懂人道,最后再赚取利润。这整个过程论证了合作的精髓所在,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篇15:“嫦娥一号”探月卫星解读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大部分组成。卫星平台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技术研制,科研人员对结构、推进、电源、测控和数传等8个分系统进行了适应性修改。有效载荷包括CCD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太阳宇宙射线监测器和低能粒子探测器等科学探测仪器。

专家介绍,“嫦娥一号”卫星两米见方,太阳翼展开后,最长可达18米,起飞重量为2350公斤,卫星需要10~12天可以飞到月球附近。“嫦娥一号”设计寿命为一年,执行任务后将不再返回地球。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已于2007年10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卫星发射后,用8天至9天时间完成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飞行,执行科学探测任务。它将完成四大科学任务,首要目的便是为月球“画像”,也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月球表面影像和立体图像。此外,还要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以及地月空间环境。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后首先会被送入一个地球同步椭圆轨道,这一轨道离地面最近距离为500公里,最远为7万公里,探月卫星将用26小时环绕此轨道一圈后,通过加速再进入一个更大的椭圆轨道,距离地面最近距离为500公里,最远为12万公里,需要48小时才能环绕一圈。此后,探测卫星不断加速,开始“奔向”月球,大概经过83小时的飞行,在快要到达月球时,依靠控制火箭的反向助推减速。在被月球引力“俘获”后,成为环月球卫星,最终在离月球表面200公里高度的极地轨道绕月球飞行,开展拍摄三维影像等工作。

预计卫星奔月总共需时157个小时,距离地球接近38.44万公里。而过去,中国发射的卫星距离地面一般都在3.58万公里左右,二者几乎相差了10倍。

链接:我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一期工程为“绕”,即被命名为“嫦娥工程”的绕月探测工程,发射月球探测卫星,卫星绕月飞行,并进行遥测,已于2007年10月发射。

二期工程为“落”,即发射一颗月球软着陆器,并携带一个“月球车”,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计划在2012年前后发射。

篇16:与“嫦娥一号”有关的英语词汇

绕月卫星 circumlunar satellite

嫦娥1号 Chang’e-1 lunar probe; Chang’e-1 lunar satellite

月球探测卫星 lunar probe; lunar exploration satellite; lunar orbiter

发射台 launch pad

发射窗口 launch window (“发射窗口”是指运载火箭发射航天器选定的一个比较合适的时间范围,即允许运载火箭发射的时间范围。)

燃料加注 fuel adding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 Long March 3A launch vehicle; LM-3A launch vehicle

发射区 launch site

地月转移轨道 Earth-moon transfer orbit

现场观摩发射 watch the launch at the site

月球探测工程 moon exploration project; moon probe project

液氧 liquid oxygen

液氢 liquid hydrogen

点火 ignition

发射前的最后检查和测试 pre-launch tests

中国国家航天局 China National Space Administration

卫星同发射装置分离进入指定轨道:The satellite separated from the launch vehicle and entered the projected orbit; The satellite was released from the launcher upper stage and entered the projected orbit

收集月球表面数据 collect lunar surface data

拍摄和传送地球照片 capture and relay pictures of Earth

发射升空 liftoff; blastoff; take off

偏离轨道 veer off course; deviate from course

月球表面化学元素和矿物质分布 distribution of chemical elements and minerals on

地形和地表结构 topographical and surface structures

月球的重力场和环境 gravity field and environment of the moon

主力火箭 main rockets

极轨道 polar orbit

立体摄像机 stereo camera

绘制月球表面的三维图像 map three-dimensional images of the lunar surface

观测装置 observation instruments

商务英语词汇cihui.biz版权所有

探测器的工作寿命 Chang’e-1 will remain in position for about one year. Chang’e-1 will orbit the moon for one year until it runs out of fuel.

科学目标: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及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探测月壤特性,探测40万公里间的地月空间环境。 The scientific objectives include: to acquire 3-D images of lunar surface, to analyze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of elements on lunar surface, to investigate characteristics of lunar regolith and to explore the circumstance between the Earth and the Moon.

工程目标 The technological objectives include: to develop and launch China’s first lunar orbiter, to demonstrate the technologies needed for lunar orbiting, to start scientific exploration of Moon, to build up basic engineering system for lunar exploration and gain experience for subsequent lunar exploration.

月食 lunar eclipse

有效载荷 payload

东方红 Dongfanghong (DFH); East is red

变轨 orbital transfer

近地点 perigee; 远地点 apogee;近月点 perilune; 远月点

干涉成像光谱仪 interference imaging spectrometer

激光高度计 laser altimeter

微波探测仪 microwave sounder

空间环境探测系统 space environment detector system

工程总指挥 chief commander of China’s lunar orbiter project

工程总设计师 chief designer of China’s lunar orbiter project

首席科学家 chief scientist of China’s lunar orbiter project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 (CASC)

更多分类词汇请访问cihui.biz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长征三号甲火箭 LM-3A launch vehicle developed by China Academy of Launch Vehicle Technology (CALT)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Beijing Aerospace Control Center (BACC)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China Academy of Space Technology (CAST)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Commiss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for National Defense (COSTIND)

探月计划三阶段

绕月Circling the moon

登月Landing on the moon

上一篇:偷闲随笔散文下一篇:他成功了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