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人口与健康现状

2024-05-12

贫困人口与健康现状(通用6篇)

篇1:贫困人口与健康现状

目 录

一、城市贫困人口现状 „„„„„„„„„„„„„„„„„ 1

二、城市人口贫困的原因 „„„„„„„„„„„„„„„„ 2

(一)失业问题 „„„„„„„„„„„„„„„„„„„„ 2

(二)收入水平的高低不一 „„„„„„„„„„„„„„„„ 3

三、解决贫困问题的方案 „„„„„„„„„„„„„„„„„ 4

(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社会福利制度 „„„„„ 4

(二)积极的就业脱贫的根本措施是“就业保障”„„„„„„„ 5

1、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实现就业 „„„„„„„„„„„„„ 5

2、做好做好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 „„„„„„„„„„ 5

3、组织和帮助贫困人口从事社区居民服务 „„„„„„„ 6

4、帮助贫困人口自谋职业和创业 „„„„„„„„„„„„ 6

5、政府直接创造就业岗位 „„„„„„„„„„„„„„„ 6 参考文献 „„„„„„„„„„„„„„„„„„„„„„„„ 8

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

贫措施研究

【内容摘要】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贫困问题显得越来越严重,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使社会群体、利益格局和分配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人民群众生活在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拉大,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同时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城市贫困人口。本文讲述关于这一群体对其所处的困境进行分析,找出解决这一困境的方法。

【关键词】 贫困 贫困人口 措施研究

贫困是指缺乏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绝对贫困。贫困的定义是:贫困是指人们在寿命、健康、居住、知识、参与、个人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而限制了人的选择,即人文贫困。贫困可以是国民普遍幸福条件下部分人生活改善相对滞后——相对贫困。人们常常以货币单位对贫困进行区分,城市贫困人口一般指人均收入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人口。据民政部的统计,截至2003年3月31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140.3万人。

一、城市贫困人口现状

中国的城市贫困人口究竟有多大?迄今为止,由于没有国家权威部门制定城市贫困标准,也没有开展专项的贫困状况调查,因此只能依据专家学者的估算。国际上每人每日支出不足一美元为贫困人口的标准,据民政部公布的统计数字,截至2007年3月31日,全国城市贫困人口有2242.7万人(1038万户),平均保障标准为173.9元/人月,人均补差92元/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偏低。在《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2006)》,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约2600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下约有2200多万人,两者合计有4800多万人,1 占总人口的比重大约为3.7%。如果根据国际上每人每日支出不足一美元即为贫困人口的标准,按照世界银行最近的估计,目前中国超过1亿人还处在国际贫困线以下,相当于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他们收入低,入不敷出;营养水平较低;穿戴和日用品简陋;住房条件差,有的甚至无力支付电费,晚上不敢开灯。困难职工反映最怕的是过“三关”,即生病关,子女辍学关和年节关。这些贫困人口是中国今后要建设小康社会,达到总体小康水平的最关键的人群。

二、造成城市人口贫困的原因

造成贫困人口的原因是他们获取收入能力受到剥夺以及机会的丧失;低收入是导致贫困人口获取收入能力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全部因素,疾病、人力资本不足、社会保障系统的软弱无力、社会歧视等都是造成人们收入能力丧失的不可忽视的因素。由此可见,导致城市贫困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它是由一系列的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因此贫困的原因不能局限于单一因素的作用,而应力求使分析全面、综合。

(一)失业问题

城市贫困的产生是多样化的,失业是其中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早已结束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全民就业时代,竞争上岗成了就业的新时代,然而有上岗必定有下岗。在最近十几年来,失业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就业形势也变得越来越严峻,成为各级政府不得挖空心思来着重解决的一个难题。因为这个问题处理得不好,必然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反过来制约我国社会的向前发展。据人保部统计,2008年中国城镇失业登记率为4.2%,2009年为4.3%,由于就业问题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失业或下岗人员都不是及时就 2 业。一方面,失业或下岗导致他们的家庭收入都不是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失业或下岗人员的大量存在很容易滋生城市贫困的人群。

(二)收入水平的高低不一

随着高速的经济发展,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国家人口众多,以及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种种问题,大多数城镇居民的生活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从收入分布的情况来看,收入很高和收入很低的人群在城市人口中都是少数,大多数人的收入介入二者之间,属于中等水平。社会上中等收入的群体所占比重越大,社会的稳定程度越高。这是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基础。随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局面初步形成。特别是近些年来,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报酬,使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开,加之一些垄断行业不合理分配造成的高收入和一些人或多或少的“灰色收入”,出现了一定数量的高收入人群。

与此同时,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城市中一些弱势群体的生活却没有改善或改善很少,从而处于相对贫困状态。一些城市由于主导产业为煤炭、森工、有色金属等弱势产业,加之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国有经济成分比重过大,又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形成了低收入人口相对集中的贫困区。这部分人不仅是收入很低,而且生活的安全感比过去大为降低,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其中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技能单一的人对前途缺乏信心。进入九十年代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1997年20%的最高收入户的人均收入是20%最低收入户的3.1倍,1998年扩大到3.3倍;1997年城镇居民10%的最高收入户的人均收入是10%最低收入户的4.2倍,1998年扩大到4.4倍。贫富差距的另一个侧面是地区差别,3 东部和西部的经济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容易导致地区歧视的产生,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导致人们“相对贫困”感的增强,对社会心理造成很大冲击,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极重要的不安定因素。同时,由于中国城镇人口与单位制的结合相当紧密,个人完全依附在单位之中,因而使单位(企业)经营状况对退休人员的收入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九十年代以来,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开始推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的养老保险方案,近年来,政府更是将“社会化管理”作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来抓,但是由于一些企业确实处于很糟糕的经营状况,无力支付,同时近年来下岗人数激增,所以养老保险的问题迄今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应当指出,在城市贫困人口中,大多属于相对贫困状态,真正处于赤贫状态的人为数较少。

三、解决贫困问题的方案

(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社会福利制度

第一,应加大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构成的三条保障线的扶持力度,继续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2002国家财政将社会保障性支出提高到860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8%;为解决城市低收入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国务院对这部分人口的补助,在200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46亿元。此外,企业养老金补贴支出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补贴支出达512亿元。

第二,应逐步调整现有社会福利政策,在住房补贴、退休金、医疗保险、义务教育等方面向低收入者倾斜,通过社会保障的再分配,起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

第三,要建立和健全覆盖全社会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各种经济类型的劳动者覆盖在安全网内,这不仅能增强劳动者的安全感,也有利于劳动者的合理流动。2009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4 为1141.8万户,2347.7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290.6,万户,4759.3万人,2009年,社会直接捐助方面,社会捐赠款数40.7亿元,捐赠衣被总数15535.8万件。社会间接捐助方面,其他部门转入的社会捐赠款数为2.8亿元,其他部门转入的捐赠衣被总数为2140万件,其他部门转入的其他捐赠物资价值1982.5万元。

第四,要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尽快出台有关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明确国家、企业和职工的权利和义务,使社会保障制度有法可依。尽快制定《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和《社会福利法》等法律,使解决城市贫民问题最终走上法治的轨道。

(二)解决贫困的根本措施是“就业保障”

1、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实现就业

政府应把职业培训作为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措施,加大对职业培训的资金投入,免费对贫困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通过充分利用现有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对市场需求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传递,指导培训机构有的放矢开展对贫困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从根本上提高职业培训的实际效果。尤其要加强对贫困劳动者中有创业意识者的“创业培训”,他们的创业可为其他贫困人口创造再就业机会。要帮助贫困劳动者进一步树立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掌握创业所必备的工商、税务、金融、劳动和企业经营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国家对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开办企业的优惠政策,增强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决策能力。

2、做好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

将职业介绍信息网络连接到街道和居委会,为贫困人口提供更为便捷、免费的职业介绍服务。建立一支责任心和业务能力强的职业指导员队伍,加强对贫困劳动力的职业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评价 5 自己,提高适应市场就业的能力,尽快实现就业。大力推行“就业服务承诺制”,对经过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合格、身体适合、不挑不拣的贫困人员,保证其迅速上岗。

3、组织和帮助贫困人口从事社区居民服务。

社区服务业比较适合贫困人口这一特殊群体的再就业。它具有就业空间大、投资少、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低、女性占有优势和居民愿意本地人提供服务的特点。目前,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就业准入问题。要继续推广劳动保障部门已经进行的“非正规劳动组织”的方式,让更多的贫困人口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就业,减少就业准人的成本”;二是解决居民的信任问题。要以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或者通过社区组织贫困劳动力从事社区服务业的方式,提高居民对从业人员的信任程度。

4、帮助贫困人口自谋职业和创业

政府要简化工商注册手续,并帮助贫困人口中的创业者进行工商注册。要通过建立社区再就业中心、自立市场、再就业基地、社区生产自救劳动组织、街道家政服务部等形式,帮助贫困劳动力解决创业场地和组织问题。建立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提供小额贷款。实践证明,在城镇实施小额信贷,有利于贫困户脱贫。要利用政府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中支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进行政策性融资。要建立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健全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公司和协会,形成相对完善的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挥其信用担保功能。

5、政府直接创造就业岗位

在整体缺少就业岗位,以及其它政策措施对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作用有限的情况下,由政府出面直接创造就业机会不失为一项有效的 6 措施。由政府直接创造就业机会安置贫困人口的办法,其成本大大小于给予贫困人口一年的最低生活保障,而且操作性很强。

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下岗职工的人数不断增加,贫困问题成为中国以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有力的解决,相当一部分的城市居民由于长期处于相对贫困的境地,不平衡心理产生,再加上整个社会对于贫困的歧视性看法,久而久之就会对社会产生仇视心理,从根本上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而稳定是一切得以发展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只要每个人都将贫困作为整个社会应付的责任,而不是由于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群自身的原因,那么贫困问题的解决就会进入到一个良好的阶段,事实上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贫困问题才能真正解决。

篇2:贫困人口与健康现状

一、城市贫困人口现状 „„„„„„„„„„„„„„„„„ 1

二、城市人口贫困的带来的社会问题 „„„„„„„„„„„„2

三、城市人口贫困的原因 „„„„„„„„„„„„„„„„ 3

(一)企业职工下岗 „„„„„„„„„„„„„„„„„„ 3

(二)城市收入差距扩大 „„„„„„„„„„„„„„„„„ 4

(三)子女教育费用增加„„„„„„„„„„„„„„„„„„4

(四)高昂的医疗费用 „„„„„„„„„„„„„„„„„„ 4

(五)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5

四、解决城市贫困人口的对策 „„„„„„„„„„„„„„„ 5

(一)通过扩大就业渠道,实现脱贫„„„„„„„„„„„„„ 5

(二)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5

1、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5

2、扩大保障范畴„„„„„„„„„„„„„„„„„„„„ 6

3、增加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式 „„„„„„„„„„„„ 6

(三)加大对贫困家庭实行教育救助„„„„„„„„„„„„„ 6 结语„„„„„„„„„„„„„„„„„„„„„„„„„„„6

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

与脱贫措施研究

【摘要】贫困是各个历史时期不可回避的一个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贫困人口由农村转入城市,出现了城市贫困人口。由于社会制度的变

革、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分配制度的改变等原因,城市贫困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本文立足社会实际,探讨城市贫困人口的现状,寻求贫困人口脱贫的措施与手段。

【关键词】贫困人口

现状 措施

贫困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个社会深刻的社会问题。广义的贫困包括经济上的生活困难,获得生活物质资料的能力不足,享受社会政治文化权利的缺失等。我们通常讲的贫困是针对经济收入方面而言的狭义贫困。人们经常用货币单位对贫困进行划分,狭义贫困指经济上的物质生活生产资料缺乏从而使得日常生活水平低于社会标准的贫困,城市贫困人口一般指人均收入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人口。据8月5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中国的城市贫困人口这个数字是5000万人。

城市贫困人口现状

20世纪90年代前,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城镇贫困人口数量较少。根据世界银行1992的《中国减少贫困战略》研究报告表明,1982年农村贫困人口的比例达到28%之多,以当时的人口总量推算出农村的贫困人口为2亿多,而城市的贫困人口数量为4万左右,比例仅占2%左右。1989年,城市贫困人口大约0.4%,数量不到100万。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城市贫困人数量呈现上升的趋势,中国贫困问题的焦点由农村转入城市。伴随改革开放深入与开展,社会结构迅速调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一批城市下岗职工,他们与部分离退休的老年人、长期伤残人员构成了现价段的城市贫困人口。2007年3月,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无法定扶养人的社会救济人员,即传统上的“三无人员”为89.8万,占低保总人数的90.3%。还有大量从农村涌入城市务工的农民工,他们面临着低收入,无社会保障的社会问题,也极易成为城市贫困人口。

城市人口贫困带来的社会问题

据2008年8月开展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摸底调查,以各地区最低生活

保障为标准,只要是家庭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无论是否享受低保的,都视为城市贫困人口计算,全国标准的平均水平为130-150左右,保障人数约为1382万。城市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低直接导致了他们物质生活条件较差,缺乏医疗保障,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的问题突出。城市贫困人口的不断增加,也给社会带了许多问题。城市贫困人口作为社会劳动力不能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制约社会生产的发展,对社会供给造成影响。这部分人经济能力较低,社会消费能力低下,对社会消费需求的扩大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其次,日益增加的贫困人口严重的束缚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另外,随着城市贫困人口的增加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极易造成社会犯罪,危害社会团结安定。

城市人口贫困原因

造成城市贫困人口的因素很多,既有社会经济体制及政策变动的原因,也贫困家庭人员组成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企业职工失业下岗

中国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特殊性,80年代以前我国的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社会结构转型,经济结构调整,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缺乏市场竞争力,国企的大量存在已经不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国有企业中部分职工因自身的技能与素质不高沦为下岗职工,而再就业也成为一个难题。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对职工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为知识水平有限,技术能力不强而下岗的工人因找不到合适的就业机会而成为城市的贫困人口。失去赖以生存的工作,直接导致他们生活的困顿,社会的贫富差距也逐渐拉大。

2、城市收入差距扩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及历史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仍有部分居民生活处于较低的水平。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分配制度,伴随经济的发展,资本、技术等其他要素参与分配,使得企业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薪酬进一步提高,社会成员的收入扩大。垄断行业的收入比其他竞争性行业高出许多,根据相关部门统计,在电力、烟草等行业的职工工资是其他行业的5-10倍。而工资阶层承担的个人所得税比例高达50%,占总人口20%的富人阶层还不到10%。

政府没有在税收、经济补贴和其他政策上做大的调整来平衡收入水平的差距。

3、子女教育费用增加

为了不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大多数家庭不论收入的高低,都愿意在子女教育经费上进行大投入,使得教育费用成为城镇居民生活面临的一大难题。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已经免除,但许多家庭仍要面对种类繁多“杂费”,如补习费、赞助费、住宿费等。根据审计署09年的一份报告显示,06-07年之间,全国的19个城市教育部门和学校违规收取择校费、补课费等5.02亿元。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将来的社会中更有竞争力,不惜花大量的金钱培养孩子的其他特长。从幼儿园开始学舞蹈、学画画、学钢琴,高额的培养成本使很多家庭不堪重负。并且近年来的出国留学热高温不降,有的家庭宁可背负债务也要将孩子送出国外学习。

4、高昂的医疗费用

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障体制还处于发展探索的过程中,看病难、看病贵是许多家庭的一个重负。2010年,在医院门诊看病的病人的每人每次平均医药费用为166元,住院的人均费用超过了6193.3元。一次生病住院的费用相当于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1/3。对于那些常年患病的人,医药费更是压得他们无法喘气,累及家庭。在现行的医疗体制中,患者与医院之间信息不对称,加之现在虚高不下的药品价格,大处方药品的大量存在,使患者因看病而成为城市贫困人口的一员。

5、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方面。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用于维持贫困人口的最基本生存,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下岗职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尚未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本质是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实际上我国社会保障范围比较小。根据相关部门统计,2003年参加社会社会养老保险的有1.3亿人左右,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只有440万人,仅占登记失业人员的57%,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不到7000万人,参保退休人员不到2500万,都远低于实际应参保人数。

解决城市人口贫困的对策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至实施以来,成为维持居民最低生活的保障。承担着扶贫帮困的社会重责,但社会救助体系还未完善发展,法制还不健全,社会反贫工作程度还比较低,社会力量在反贫工作中的积极性还未充分发挥。为了解决城市人口的贫困问题,应该加快社会救助体系的全面发展,以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社会互助为辅,配以相关的优惠政策,集中社会的多方力量,使城市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贫困人口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通过扩大就业渠道,实现脱贫

加强贫困人口的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和劳动竞争力,为实现其下岗再就业提供保障。改变传统“授之以鱼”的救助方式为“授之以渔”增强贫困人口自身的“造血”功能来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政府应当重视对下岗职工的职业培训,加大资金的投入,对贫困劳动者实行免费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供各种用人单位所需的技能培训。扩大培训的规模,提高培训就业面,以适应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需要。同时还要增强“创业意识”培训,改变以往“没面子”“眼高手低”的思想,帮助下岗职工树立正常的劳动价值观,增强他们的信心。帮助他们进一步树立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掌握就业所需的各种技能,了解国家扶持下岗职工再就业方面的优惠措施,增强职工综合能力。政府应当在政策上扶持贫困人口实现再就业,为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解决其资金缺口同时在税收政策予以适当减免,支持小企业在建成初期的发展。

二、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加快养老保险、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形成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企业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确保企业的离退休工人养老保险金的及时足额发放,保障职工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促进企业改革和社会团结稳定。

2、扩大保障范畴

健全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把应参与社会保险的企业员工、城市农民工、还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都纳入保障的范畴,做好集体企业和私企以及事业单位参加失业保险的工作。

3、增加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式

为丰富社会保障资金的充足,政府应该充分调动社会的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来保障社会保障资金的供给。将社会公益组织看成是政府社会保障领域的合作者。政府可以积极提倡社会捐助,设立各种公益组织推动社会保障的全面发展,对实行捐助的企业予以政策的优惠,来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保障金的筹集。政府应积极寻求资金来源的多元化,降低社会保障金运行风险。在加强积极征缴与努力寻找新的基金来源渠道的同时,严格审查各项社会保险金,严禁挪用滥用,来保障基金的安全性。

现有的社会保障立法不全,各地区部门之间规则制定不统一,保障的范围有限。加快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法律刻不容缓。

三、加大对贫困家庭实行教育救助

对于贫困家庭子女的学费及杂费可以适当的免除,保证家庭贫困的孩子都能有受教育的权利。对于高等教育的巨额学费,是许多家庭的沉重负担,高学费的门槛阻挡了许多贫困学子的求学梦,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悲剧。社会与学校应该加大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救助,可以是以奖学金的形式发放一定数额的补贴,还可以提供他们更多勤工俭学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为自己赚到学费。结语

篇3:贫困人口与健康现状

一、 流动人口子女课外生活现状

陇南市武都城区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近两万人, 其中绝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课外生活, 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单一性

1. 课外生活的形式单一。 (1)校内活动。这部分学生在课间通常进行一些易操作的游戏, 最大的活动就是一年一度的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 (2)校外活动。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平日放学后,其中80%的学生选择完成当天的家庭作业;10%的会选择做家务;5%的会选择游戏或玩电脑;另有5%的选择看电视。双休日及节假日时,40%的学生选择每天阅读课外书, 近10%的学生选择周一到周五上一到两个辅导班, 有40%的学生选择周末玩电脑。每逢寒暑假, 大多数学生都会回老家帮父母做家务活。在暑假期间,孩子们都会选择摘花椒。

2. 课外生活的内容单一。 (1)玩耍。玩耍分独自玩耍和多人玩耍。独自玩耍是一个人看电视、听音乐、玩电脑、制作手工、闲逛等;多人玩耍 的项目主 要有打乒 乓球、捉迷藏、跳皮筋 、跳马及追 逐打闹等。 (2)做家务。流动人口子女大多来自农村, 做家务表现出极强的独立生活能力。 (3)上辅导班。根据问卷调查,其中有15%的学生在上各类辅导班, 种类有常识课、舞蹈课、跆拳道等。 (4)阅读课外书。阅读课外书籍是这部分学生最普遍的课外生活。

(二)不固定性

1.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课外生活的形式不固定。流动人口子女的课外生活形式随着时间、地点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这就造成了学生课外生活的随意性。他们会在不 同的时间 内玩不同 的东西, 而且会不断地改变课外生活的方式、地点、内容及形式。如,他们有可能几个人刚刚在一起打乒乓球,不一会儿,他们又会玩砸沙包等游戏。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兴趣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 随意性使他们 做事总是 “三分钟 热度”。

2.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课外生活的内容不固定。流动人口子女在不同的时期会选择不同的课外生活内容。在课间,他们会追逐打闹、打乒乓球、跳绳、踢毽子、跳皮筋、砸沙包、跳马等。放学回家,他们又会做作业、看电 视、玩电脑 、做家务、阅读课外书籍等。双休日或者节假日里, 大多数学生会跟父母回老家做除草、放水、摘花椒、喷洒农药等农活。

二、对策

1. 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灵魂人物。一个班级的好与坏,直接会影响每一位 班级成员 的个性发 展。班主任要在让学生充分信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班主任的教育主导作用, 才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2. 发挥家长的作用。家庭教育 是孩子健 康成长的 重要途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流动人口子 女的家长 整日忙于 打工、经商, 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为此,这就需要学校、社区进行合理引导, 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发挥家长的作用。

3. 营造良好 的课外生 活氛围。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学生的课外活动场 所及设施 严重不足 ,武都区体育活动场所相对于密集的人口来说极其匮乏, 真正能影响学生课外生活质量的, 反而是那些近在学生身边的活动场所和活动设施。所以,社区应该为这些学生提供方便、健康有益的就近活动场所。政府在中小学生课外活动场所和活动设施的提供与配备方面有直接投入和宏观调控的双重责任, 解决场所不足的问题需要政府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

篇4:贫困人口与健康现状

【关键词】中职 贫困生 心理健康 矫正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20-01

最近几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学生群体的心理状况尤其受到关注。中职学校是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发区域,有的中职学生心理比较脆弱,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而中职学校中的贫困生则因为家庭条件比较差会产生自卑等多种不健康心理,这会对他们健康成长产生各种影响。中职学校要针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寻找有效的矫正对策。

一、中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是青少年,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发育阶段,自我的控制力和承受力都比较弱。当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心理态度就会出现异常。贫困生因为家庭因素的影响,比一般的学生都敏感。现在中职学校的贫困生已经占到学生总数的20%以上,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敏感多疑、多愁善感、性格孤僻、有强烈的自卑感等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压力过大,容易产生焦虑

因为家庭状况不好,他们所要承受的经济压力比较大,这就会导致贫困生可能常常会情绪烦躁、精神过于紧张。上学期间,他们可能会为缺少学习费用和生活费用而感到焦虑;临近毕业时他们又可能因为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而感到焦虑。如果这种焦虑的心理状态持续下去,就会导致他们形成抑郁症,如果仍然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疏导,可能就会更加严重。

(二)经济条件限制,容易自卑

自卑因为过于频繁地进行自我否定而产生一种自惭形秽的心理体验。中职的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自己所拥有的物质水平、甚至所具备的综合能力都与一般的中职生存在差异,这就可能导致他们缺少与人交往的信心和勇气,最后就会形成自卑感。自卑心理不及时引导,就会使他们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从而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

(三)为掩饰家庭条件,产生虚荣心理

有一些中职的贫困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家庭背景,为了不让同学发现自己的家庭困难,就采取各种方法进行掩饰。他们可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出一种完全相反的举动,让行为与家庭状况不相符合。这其实是一种及其不健康的虚荣心理,他们在掩饰的过程中内心也承受了巨大痛苦,非常不利于自身的健康。

(四)不擅长人际交往,自闭孤僻

中职的贫困生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家庭条件不好而比较自卑,这种自卑的心理成为他们进行人际交往的障碍,他们不敢主动与人交往,心理也比较脆弱,经常对一些正常的现象产生误解,甚至会把一些小误会无限放大。另外,在繁重的学习任务面前他们经常自我封闭,较少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时间久了就会变得孤僻,沉默寡言,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中职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矫正对策

针对上述贫困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中职学校应该积极采取对策措施,对他们的心理进行矫正,让他们像其他的同学一样健康地成长。

(一)学校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针对贫困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邀请一些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鼓励那些有心理压力的学生前往心理咨询机构与心理辅导老师进行沟通。学校设立这个机构之后要注意做好保密工作,对于前来咨询的学生的详细信息以及所遇到的心理问题要严格保密,不对外泄漏。以此增强学生的安全感,让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找人倾诉,寻找发泄的渠道和方式,避免问题持续扩大。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

除了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之外,学校还要开展一些针对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活动,而是单独针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否则会加重他们的自卑心理。学校还要尽量丰富活动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是开设心理讲座,邀请心理学方面的专家给学生讲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学常识,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教学生一些心理防御机制,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够自我调节和控制。

其次,学校还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测试学生的情绪问题、人格发展、行为问题和适应性问题等等,如果在测试中发现了问题要及时找学生沟通,对他们进行疏导和控制。

第三,开展心理知识的竞赛活动。在给学生讲授了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之后,为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开展一些知识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尤其是贫困生们积极参与其中,以此让学生重视心理健康,学会自我调节。

(三)争取社会和国家的支持

贫困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社会和国家的支持,社会要进行正面的引导和宣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他们成为未来的建设者奠定基础。目前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比例已经达到90%。学校可以继续争取国家的支持,争取让更多中职贫困生能够脱贫,缓解自己的经济压力。

(四)与家长配合矫正贫困生心理

家长对学生的影响也比较大,所以学校可以多与贫困生的家长交流,让家长能够以身作则,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增强学生的抗挫能力,让学生正视生活的困难,并能够在困难中不断成长。

结束语

目前中职的贫困生因为家庭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例如自卑、虚荣、敏感多疑、孤僻自闭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中职学校应该通过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与社会、国家、家长合作等方式,帮助贫困生矫正不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丁云祥.我国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

[2]杜新儿.浅议对中职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中等职业教育.2009(08)

[3]李佳莉.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探索[J].法制与社会.2009(24)

[4]杜继忠.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5)

篇5:贫困人口与健康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迅速,但同时,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产生了城市贫困群体。这种伴随经济增长而产生的贫困现象,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关于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已成为世界学术论坛的热点之一,也是我国面临的和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而又重大的社会问题。因此,对我国城市居民社会救助制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字:城市社区贫困人口措施

一、城市社区贫困人口现状

中国的城市贫困人口究竟有多大?目前由于没有国家权威部门制定城市贫困标准,也没有开展专项的贫困状况调查,因此只能依据专家学者的估算。国际上每人每日支出不足一美元为贫困人口的标准,据民政部公布的统计数字,截至2007年3月31日,全国城市贫困人口有2242.7万人(1038万户),平均保障标准为173.9元/人月,人均补差92元/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偏低。在《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2006)》,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约2600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下约有2200多万人,两者合计有480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大约为3.7%。如果根据国际上每人每日支出不足一美元即为贫困人口的标准,按照世界银行最近的估计,目前中国超过1亿人还处在国际贫困线以下,相当于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他们收入低,入不敷出;营养水平较低;穿戴和日用品简陋;住房条件差,有的甚至无力支付电费,晚上不敢开灯。困难职工反映最怕的是过“三关”,即生病关,子女辍学关和年节关。这些贫困人口是中国今后要建设小康社会,达到总体小康水平的最关键的人群。总体上说,中国的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为贫困减缓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无论是以我国官方的贫困线标准还是国际贫困线标准,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的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例如,根据Ravallion与Chen(2004)的估计,中国的贫困率从1981年的53%下降到了2001年的8%,这显然是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成功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贫困人口的绝对规模仍然较大,而且贫困减缓的速度在下降,贫困减缓的难度在逐步增加,甚至贫困减缓可能出现反弹;

2.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失业下岗等导致城镇贫困逐渐凸现,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地区也使得城镇贫困越来越不可忽视;

3.贫困的内涵已经不再局限于收入,贫困人口获得医疗教育等的能力较差将成为扶贫的重要内容;

4.贫困人口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

迄今为止,由于没有国家权威部门制定城市贫困标准,也没有开展专项的贫困状况调查,因此只能依据专家学者的估算。国际上每人每日支出不足一美元为贫困人口的标准,据民政部公布的统计数字,截至2007年3月31日,全国城市贫困人口有2242.7万人(1038万户),平均保障标准为173.9元/人月,人均补差92元/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偏低。在《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2006)》,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下约有2200多万人,他们收入低,入不敷出;营养水平较低;穿戴和日用品简陋;住房条件差,有的甚至无力支付电费,晚上不敢开灯。困难职工反映最怕的是过“三关”,即生病关,子女辍学关和年节关。这些贫困人口是中国今后要建设小康社会,达到总体小康水平的最关键的人群。

二、造成城市贫困人口的原因

1.国有企业的改革

中国是有着特殊国情,特殊历史的国家。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企业大多数是国有企业,通过单位制,让城市社会实现重组,满足工人的各种需求。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有企业的大规模存在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将非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市场化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经济腾飞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国有企业改革中有生产资料市场、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双轨制度的存在,致使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财富集中到少数管理人员手上,而那些工人只有面对工资压低、社会保险覆盖面缩小或是直接下岗的困境。由于当今竞争激烈,那些知识水平不高,技术能力不强的下岗工人很难找到下一份工作,再加上我国下岗工人的技能培训基地较少,使得他们没有继续学习的机会,谋职困难,以至他们的生活陷入困境,成为城市贫困人口的一部分城市贫困率随之提高,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形势与预测”。自1996年以来,我国收入最低的20%城市居民中占绝大多数是这一类人口。

2.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期间,面对日新月异的经济形势,在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市场机制难免会有些漏洞。让有些人钻了政策的空子,运用手中的权力去掠夺弱势群体的资源,致使一部分的贫困人口出现。这里指的掠夺资源包括显性掠夺和隐性掠夺。其中显性掠夺有用工企业压低工资,在城市的拆迁过程中掠夺财富等等,而隐性掠夺则有以下几种:社会保障覆盖面缩小,教育资源的不公平投资。于是那些依靠社会保障生存的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当地平均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城调队1999年对13.7万户城镇居民的调查,只有36.6%的居民参加了养老保险,11.8%的人参加了失业保险,13.9%的人参加了医疗保险,由于保险基金的严重短缺,使参保者领不到足额的保险金,如养老保险由于企业累计欠缴达370多亿元,个人帐户空帐运行,严重影响养老金的正常发放。2000年拖欠养老金72亿元,人均拖欠1800多元。参加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只有50%,经济效益不佳的企业,拖欠医疗费的情况更为普遍。据估算有40%的参保者因社会保险金不能足额按时发放而缺乏社会安全感。国务院民政部救济司司长王振跃指出:过去由于投入不足,到2001年初,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人有1580万,而实际得到保障的贫困人口只有382万,此外,福利政策还存在平均主义倾向,目前各项社会保险基本上是按职务分配,职务越高福利越高,反之越低。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养老、医疗、住房、实物福利等几项人均福利收入,富裕户比贫困户高87%,其中养老金高4.2倍,医疗保险高62%,住房补贴高61%,实物福利高38%。由于社会福利政策没有向贫困户倾斜,因而拉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

3.社会流动

所谓社会流动就是指:人们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迁移行为。这里主要指进城务工人员的流动。

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渐宽松,户籍制度控制力度的减轻,以及城市对干脏、累、工资不高活儿人员的需求的拉力,再加上农村出现劳动力过剩的情况的推力作用。不少农民开始进城务工,为城市的发展付出自己的精力。可是他们因为知识,技术的缺乏,很多权利受到侵犯。始终无法融入城市的中、高层社会,游离于社会的边缘。于是他们也成为构成城市贫困人口的一部分。

4.自身素质

家庭成员文化程度偏低、无固定职工或从事体力劳动的居民户,以及在健康和教育方面面临较大风险或不确定性的家庭,最有可能陷入贫困。一方面由于年龄、性别、残疾、疾病等因素导致部分劳动者无法正常就业和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同时部分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

偏底或由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导致技术过时,容易丧失就业机会或陷入低收入状况。另一方面,由于家庭劳动力少、抚养系数高、单亲家庭等特殊困难造成贫困,或者由于劳动者过去长期处于无固定就业和无保障状况,或较早退休、退职和被精简,以及下乡返城等原因导致目前无正式的就业机会。另外,部分下岗失业人员过去长期依靠国家和单位安排就业和收入保障,形成了较严重的依赖倾向,缺乏自我解困的动机、能力,而且目前所获得的保障水平也偏低。有的失业人员对再就业期望过高,不愿意或不适应通过非正规就业来获得再就业。

三、解决城市人口贫困问题的有效措施

1.政府主导,实行就业促进机制。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消灭贫困的根本途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就业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是完全可以通过就业、增加收入脱贫的。因此,政府要重视为贫困人口主动参与脱贫创造条件,并采取“就业保障”的措施,帮助城市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我国政府无可选择地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然而,贫困群体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很难回到主导产业中,甚至很难找到稳定的就业岗位。为增加就业岗位,除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外,还要注重开辟灵活的就业形式。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要给传统产业、非正规就业留有空间,并在政策上提供适当支持,以便多渠道地促进劳动力的就业,增加其生活来源。作为政府要加大力度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对那些最困难的地区、行业和最困难的群众开展就业援助。目前比较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国家给资金、给政策,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改救济为就业”,解决有劳动能力的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2.扩大社会保障范围。首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的保障范围随着城市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应尽快将所有符合保障条件的对象都包括进来,实现广覆盖。不能只保城市中原有的“三无”民政对象,必须对符合保障条件的在岗、下岗职工、失业人员、退休人员等各类人员都给予保障,而不论其身份、地位、有无职业,都应一视同仁,以体现最低保障制度的全面和公正,真正解决城市所有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其次让城市贫困人口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外,还应对其子女的教育费用进行资助或采取减免特困生的学杂费、建立贷学金制度等,以保证贫困学生受教育的机会。逐步调整现有社会福利政策,在住房补贴、退休金、医疗保险、义务教育等方面向低收入者倾斜,通过社会保障的再分配,起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要建立和健全覆盖全社会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各种经济类型的劳动者覆盖在安全网内,这不仅能增强劳动者的安全感,也有利于劳动者的合理流动。要解决社会保障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如养老金,由于过去老职工的隐性缴款未能得到补偿,使企业不堪重负,致使企业欠

缴和拒绝保险金。为解决此项难题,政府应从国有资产中划出一部分用作养老金。第五,要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尽快出台有关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明确国家、企业和职工的权利和义务,使社会保障制度有法可依。尽快制定《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和《社会福利法》等法律,使解决城市贫民问题最终走上法治的轨道。

3、社区建设带动城市贫困群体的社会融合。社区生活对于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融合至关重要,社区生活是城市贫困人口实现社会参与的重要场所。现实的社区建设并没有对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参与给予足够的重视。尽管近年来政府大力开展了社区建设工作,力图由城市社区组织和依托于社区的民间社会支持网络来代替原来工作单位的一些社会职能,但迄今为止社区组织和依托社区的各种非政府机构仍然处于初期的发展过程中,它们掌握的资源还很有限,因此还不能完全承担起原来由工作单位所承担的各种社会职能。在这种状态下,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因为拥有行政权力资源和经济资源,而成为社区惟一有效率的组织者和资源配置者。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有责任为城市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社会参与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来。加强社区建设,要求城市贫困人口参与到社区的城市反贫困决策过程中。城市反贫困的决策过程,将会对城市贫困人口产生影响。因此,城市贫困人口应当通过这种决策过程的参与来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城市社区中对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可实行类似村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那么,这一方面能够实现城市贫困人口的政治参与的社会权利,另一方面又能促使他们的怨恨和不满在民主化的社区这一平台上得以释放,以此促进社会的整合与稳定,增进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融合。

参考文献:

1.李伟 我国现阶段城市贫困人口状况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5(07)

2.姜艳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7(10)

3.苏德然 我国城市贫困群体研究综述中国集体经济2009(28)

4.吴碧英.城镇贫困:成因、现状与救助.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篇6:镇坪县贫困人口现状调查报告

镇坪县属国定贫困县,为了全面掌握提高扶贫标准后农村贫困人口基本情况,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按照新的贫困标准(即年人均纯收入在1196元以下户和1196---2000元的户),镇坪县政府组织县、乡、村三级扶贫干部对全县贫困人口的收入来源、贫困人口数量、文化结构、从业状况、致贫原因等因素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调查采取以乡村为单位,对78个行政村的贫困人口进行普查问卷、现场分析、逐户登记造册、逐级审查,并对登记建档的贫困户在本辖区进行张榜公示,如村民无异议后,正式确定贫困户对象,并建档立卡。

一、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镇坪县共10个乡(镇)78个行政村,农业人口为13046户50482人,其中:1196元以下的农村贫困户和1196--2000元的户为3611户、11474人,分别占总户数和总人口的27.6%、23%。按收入标准划分:收入在1196元以下的绝对贫困户1985户、5663人,分别占全县总户数和总人口的15%、11%;1196--2000元的相对贫困户1626户、5811人,分别占全县总户数的12%和总人口的11.5%。享受低保2092户、6616人,分别占贫困人口的57.9%、57.6%。需移民搬迁的贫困户2045户、6801人。

按结构分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结构层次。年龄结构情况:调查表明,16岁以下2301人,占贫困人口的20%;16--40岁的6825人,占贫困人口的59.4%;40--60岁的2348人,占贫困户的20.4%。文化结构情况:文盲、半文盲人2217人,占贫困人口的19.3%;小学6240人,占贫困人口的54.3 %;初中2705人,占贫困人口的23.5%;高中以上的312人,占贫困人口的2.7%;贫困人口从业状况:在家从事农业5525人,占贫困人口的48%,贫困人口外出打工和从事其它行业的人口2648人,占贫困人口的23%,两项之合实际贫困人口劳动力为8173人,占农村贫困人口的71%;有29%的贫困人口属在校学生或60以上的老人。从整体情况看,贫困人口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其次是外出打工。从贫困户的经济收入结构看:2008年贫困户的平均纯收入在1196元以下的,其中农业收入占50%,外出打工收入占40%,其它收入仅占10%。劳动力结构及因灾、因病、因残情况:调查表明,贫困户实有劳动力,8173个,其中女劳动力3939个,占劳动力的48%。因灾、因病、因残的贫困户有780户、2730人,分别占农村贫困总户数和人口的21%、23.7%。无劳动力的有195户,占农村贫困户5%。

二、致贫原因分析

综上所述,结合镇坪县的实际综合分析,有以下几方面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

(一)因文化素质低致贫。具调查显示,小学以下占农村贫困人口73.6%,初中以上仅占26.4%。因此,贫困户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是导致贫困的原因之

一。在科技水平日异月新的今天,贫困户由于文化素质低,对新技术,新事物,新的管理经验,新的观念接受能力不强,致使现代科技意识差,商品意识不够。特别是一些贫困户子女在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后因没有经济能力上不起高中、大学使这部分人口素质难以较快提高,因此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因素。

(二)因灾、因病、因残致贫。贫困户因灾、因病、因残是导致贫的主要原

因之二,从调查看,在全县的农村贫困户中,因灾、因病、因残的户比重较大,全县3166户中,就有780户,占农村贫困户的21%。主要表现在:一是镇坪是一个典型的高寒山区农业县,属亚热带雨林地区,最易发生自然灾害,加之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农民收入结构单一,稳定性差,也是导致贫困的的原因所在。如:2005年6月25日,一场特大瀑雨,造成到处都是泥石流,交通中断,使不少农田被冲毁,房屋倒塌,一些农户陷入贫困。若再出现风不调,雨不顺,自然灾害频发,贫困户的基本经济收入和基本口粮就有可能无法得到保障,甚至血本无归;二是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特别是医疗和社会保险机制还不完善,对贫困户而言,如果家中有病人、残疾人、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增收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成了家庭的沉重负担,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镇坪县现有贫困户中,无劳动能力的人口比重为5%,此类贫困户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就是脱了贫也容易返贫,需要政府和社会对他们进行救助。

(三)自然条件差,无主导产业。镇坪县贫困人口大部分居住在沟沟岔岔和半高山,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文化落后、自然条件差,加之又无稳定的主导产业收入是导致贫困的原因之三。从贫困户的收入情况来看,主要有三方面的来源;一是贫困户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收入,镇坪的农业仅限于粮食生产,条件较好的农户能喂上几条猪出售而已,无其它稳定的农业产业收入。而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然条件,人努力天帮忙能吃饱,稍有不测很难解决温饱问题;二是外出打工收入,据调查显示,贫困户的外出务工平均收入虽然占40%,但收入不平衡,特别是绝对贫困家庭很少有人外出打工,即使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而且收入不稳定;三是贫困户由于缺文化,缺农业技术、缺资金、加上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在发展产业上受到制约,无法从多渠道增加收入。

三、对策及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反映了一个国定贫困县贫困人口的基本现状,为有效解决贫困、消除贫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中央扶贫开发政策,创新工作思路,统筹兼顾,在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同时,高度关注和重视贫困户增收问题迫在眉睫,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新的十年扶贫规划。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镇坪县是山区农业县,受交通、信息、技术等条件的制约,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任务还十分艰巨,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必须从提高人口素质入手,加强劳动力资源的技能培训。一是在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大农村小学两免一补政策力度,进而向初高中贫困生补贴延伸,应建立贫困学生帮扶机制,制定强有力的帮扶计划,保障贫困家庭的子女完成学业,实现就业,使贫困户从智力上真正脱贫;二是以“人人技能工程”为载体,在物质扶贫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贫困户的文化、贫困户技能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采取多种培训方法,来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民的致富能力和本领。依托各级扶贫技术学院,农民技术学校等为培训基地,加大对16—35周岁的贫困人口和未考入在大中院校的应届高、初中生培训力度,建立劳动力输出资源库,实行有组织、有计划的输出,最终真正达到培训一个,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同时建议国家要在提高人口素质,加大对各类扶贫培训学校,特别是乡村农民技术学校的投入,进一步提高扶贫标准,从根本上解决致贫源头。

(二)拓宽收入渠道,增加收入来源。按照生产发展、产业先行和“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总体思路,在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多业并举,拓宽农民增收途径。目前,农民增收困难,收入渠道太窄,主要是因为产业单一,特别是贫困户适应主导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技术要素还有限,加上发展资金欠缺,缺生产技术。因此,各级政府在扶贫政策和资金上应给予扶持,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计划,鼓励引导贫困农民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外出打工就业。贫困农民在发展项目上,要为他们提供致富技术和信息,帮助他们找项目、谋出路,使他们能够至少掌握一项致富技术,找到一个致富门路,根据贫困户自身条件,在本人自愿的情况下,适合发展养殖业的搞养殖业、能够外出打工的通过技能培训组织他们外出打工。总之,要因人而宜,适合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通过多种方式的扶贫,帮助贫困户培育一个养老项目,稳定他们收入来源,使他们彻底摆脱贫困,走上致富的道路。

(三)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调查显示,镇坪县农村贫困户中因病、因灾,残疾因素导致贫困的还有相当一部分,这部分贫困户不是通过帮扶就能摆脱贫困,对这样的户通过完善农村福利保障制度,使他们过上正常的生活,因此,必须在制度上加强和完善;一是进一步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所在,所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重中之重。二是加快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方向,建立社会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险的财政支出制度。三是要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供给制度,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看不起病的问题。

(四)加大移民搬迁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实施扶贫开发最快捷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贫困户实施移民搬迁,镇坪县自2001年实施移民扶贫政策以来,使相当部分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走向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调查结果表明,全县仍然还有2045户、6801人居住在相对偏远中高山或沟河地带、生产生活条件艰苦,文化、卫生、交通、通信比较落后。实践证明实施搬迁政策,是有效解决贫困户脱贫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继续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集中安置和在新农村中插花安置等方法,对贫困户实行有计划,分步骤的进行搬迁,彻底解决他们居住难,生产难的问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同时建议国家随着扶贫标准的提高和物价因素,提高移民搬迁补助标准(贫困户人均5000元,特困户人均8000元为宜)。

(五)加大扶贫帮困力度,再打一场扶贫攻坚战

要继续加大对贫困户的帮扶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以人为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高度,继续高度关注和重视扶贫工作,组织和动员各方面力量,开展行之有效的联县联乡帮村包户扶贫工作,从人力、物力和技术等方面予以倾斜,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增加资金投入,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大扶贫格局,再打一场扶贫攻坚战,确保新一轮十年扶贫规划取得更大成绩。

上一篇:2024年重庆公务员考试两会热点申论舌尖上的安全下一篇:我是小小消防员征文300字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