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至八单元教学反思

2024-05-16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至八单元教学反思(共6篇)

篇1: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至八单元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小结

学生自识字以来一直都在阅读,本组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其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二是要在阅读中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学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

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做到了统筹安排,加强了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学习的结合,努力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一边让学生学习课文,一边让学生收集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同时开展了“读书是否有益”的辩论会,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同时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读书和写作方法,特别是加强了对反复读书的意义和方法的学习,学生深受感染。对习作中要写真实的事,学生受益非浅。

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还注重了这高年级识字教学的探讨,在教学《窃读》一文的第一课时,我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做到了识字教学与其它各个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这一课时教学中,贯穿课堂的始终是——读,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高年级要以阅读为教学重点的要求,将识字教学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在导入时教写字,在读书中识字,在具体语境中知意,抓重点指导写生字,并展开了各种训练,打破了目前高年级板块式的识字教学模式。这堂课“寓识于读,识读结合”,彰显了识字的最基本的目的之一 —阅读,使识字和阅读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过,我思考过:这样读时停顿,并掺着讲解,是否影响阅读时情感的体验。通过我的反复实践,由于是初读课文,好像没有什么影响。要有影响待在课后或利用早读课进行阅读训练,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小结

本组教材弥漫着“款款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通过让学生通过读书来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热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景物和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其次,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还重点进行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我认为教学是一个丰富多变、动态发展的过程,“预设”是“生成”的有效前提,“生成”使“预设”精彩高效。在以上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老师、学生、文本、作者、生活多向对话互动,使学生的自读自悟有一个“质”的提升,“润物细无声” 地把感悟语言、体会情感、指导学法、领悟学法等融于教学过程中,实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揉合。四年级时,我注重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和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并得到了有效的运用。本学期,我开始进行略读课文教学模式的教学研究,我认为略读课文的教学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要大胆放手,确实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从容地读上几遍课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全班交流环节,应营造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畅谈自己的读书所得,老师则要认真倾听,及时捕捉“鲜活信息”,或点拨指导、或引发讨论、或归纳学法,使“生成”效果更佳。真正做到以读为本,自读自悟。在本组略读课文《小桥流水人家》的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及方法运用可以说是得心应手,但在课文的阅读时由于学生读得不够熟练。方法还不会用运,因而“生成”效果不佳。没达到预期的目标。不过,略读课文的教学我将沿着“导入检查——质疑梳理——探究合作——学习交流——作业拓展”的教学思路进行探究,望各位同行提出宝贵意见或建议。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小结

第三单元为说明文单元,我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本单元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学习单元导读,并结合以前学习过的说明性文章,将说明分为以下几类:

1、说明植物形态特征的;

2、说明动物生活习性的;

3、介绍产品使用方法的;

4、解释自然现象形成原因的;

5、说明事物形态及特点的等几个类型。并提出了学习说明文单元时要抓住课文要点,了解基本说明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

其次,学习本单元的每一篇课文后,要求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将学习说明文的方法确定为:

一、初读课文,划分类型。即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看所学课文属于说明文的哪一类;

二、再读课文,解决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和词语的理解。说明文中通常有许多专业的词语,需要查找资料才能理解。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默读课文,根据类型探究。也就是根据说明文的类型,看课文说明了事物的哪几个方面;

四、抓重点词句,搞清说明方法。

五、自己感受,运用说明方法。

然后,要求学生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阅读说明文。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找说明方法时,学生很难对上号,特别是举例子和打比方容易混淆。这时,我随机渗透了描写、叙述、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与说明方法做比较,让学生获得了新知。

最后,让学生看一些产品的说明书,要学生说清楚说明的是特点,还是作用,或者是其他方面;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口语交际中,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说明方法,介绍一样事物,做好小推销员。想想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想好后,写一篇说明文。

这就是我教本单元的一些基本做法,从成效上看,效果还不错。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小结

一、单元主题教学促进了学生步入小学高年级初始阶段的成长

在实施了“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三个单元的教学后,我们学生领悟了一些从年级段到单元组再到具体课文学习的整体认知,感悟出单元把握与具体落实训练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有效性,也就较好地完成了第四单元“生活的启示”的教学,且收获颇丰。

语文源于生活的需要,又在生活中还原语文的本真,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这本书的名字叫“生活”。善于读这本书的人,不仅会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还会为这本书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从生活中获取语文素养,认识到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

二、以单元主题为依托,在文本中理解学习生活的启示

在“生活的启示”这一个单元,文本以《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珍珠鸟》和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为课例进行系统训练。教学本组内容,我们认为只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先认真观察生活和社会,从校本资源中学生耳闻能熟的钓鱼、到达某个地方的不同线路、鸟等入手,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在兴趣的氛围中,渗透生活的启示,体味生活与学习语文的密切联系,而后在利用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罗马、珍珠鸟等本校不熟悉的东西,才会事倍功半,而且可以把相对来说较为乍熟还生的文章内涵衬托得熠熠生辉。

本单元有两大特点,首先是每篇文章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如,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实践起来却很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其次是因为课文的情节性强,所以学生爱读,读得出真情实感;因为语言质朴简洁,所以学生能读,读得懂字里行间的灵动主题;因为含义深刻,所以即便学生一时无法全部消化吸收,也会在师生的互动中,领悟出生活的诸多启示。总体来说,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真正体现出融哲理于文本又在文本中诠释哲理的双向互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小结

说实话,对于我们这种农村小学教学,如何上好这种专题综合性学习的语文课,我是有些迷惑的。这次活动课以“我爱你,汉字”为主题,为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把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激发兴趣,制定计划”;第二阶段为“综合实践,开展活动”,为了防止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我遵照学生自己的意愿,把全班分成了“汉字演变考察组”、“错字别字警示组”、“社会用字调查组”、“书法作品鉴赏组”。第三阶段为“成果展示,互动交流”。在活动中,一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课前学生充分利用街头巷尾、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利用小组交流实现资料共享,并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如“社会用字调查组”的同学发现了餐馆招牌“餐”有误,“餐”字随意简化,自家楼下“停车场”的“停”随意简化。有一家服装店的名字“衣衣不舍”取得奇妙,巧用成语,招揽顾客。

 汉字,中华民族的瑰宝,这个我们天天相见的却又似乎离我们很遥远的事物,通过本次活动让我们对她已有所了解,有所感触。也许学生对汉字的历史与文化,还是”雾里看花”,也许学生为现代社会中不规范使用汉字的现象而困惑,也许学生对书法艺术似懂非懂。但他们关注汉字、热爱汉字的热情却被点燃了。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学生们明白了学习汉字的重要,明白了写好汉字的重要,明白了汉字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当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又是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积极性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选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是注重探索的研究过程。教师的指导是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而指导作用首先左于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应该为学生指点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想些活动的点子,介绍一些语言文学网站。通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究去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汉字的趣,更应感受到汉字与生俱来的历史温度和生命气息,并升华凝聚为对汉字一种真诚的爱。

 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的困难。比如:我们搜集到的甲古文、青

铜器上的籀文,我们却没人认识这些符号的什么特点,代表着什么。也无人请教。虽然这又是一个新的课题,但使我感到深深的不安,自己的知识贫乏,拿什么奉献给学生?使我明白了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了。再就是我的学生由于平时训练较少,他们在与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拘束、语言的贫乏,使调查采访工作收效不大。农村学生受条件限制,能上网搜集资料的学生并不多,大部分小组需要老师的帮助。但可喜的是我们的学生已经从课堂走向了社会,开始了做一个新世纪的”社会人”的征程。虽然举步为艰,但我相信付出必有收获。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小结

本单元是一组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文章,这这组课文中,我们将看到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在这组课文的教学中,呈现以下特点:

 

一、主题思想明确,理论联系实际紧密

“父母之爱”这一单元的主题思想明确,又因贴近学生实际,学生理解起来不难,平时学生基本可以体会到自己是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感受到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而学习了本单元后,学生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升华了父母之爱的主题思想。

  二、三维目标落到实处,学以致用深入心坎

“父母之爱”在三维目标的达成上,重点是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了主要内容,体会到表达父母之爱离不开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进而体会到人物描写的一些习作常识,好像在文本与学生的习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桥的一头是文本,另一头是习作的生成,这样一来,困扰学生写人习作的瓶颈变得顺通无阻啦,“父母之爱”也就有了阳光般的走向,走向教育的绿色春光。

 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利于文本与学生实际的双向互动

通过《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和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六的教学,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见地,在以新的眼光重新发现父母之爱深沉和宽广后,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润物细无声般激起了感恩父母,用积极健康的学业成绩回报父母,也回报社会的情感表现,顺应心脑对行动的可指挥性,表露于外的则是言行举止的具体行动,真可谓文本之石激起了父母之爱这湖的千层浪,透过每朵浪花,而每朵浪花都在闪烁着涟漪的笑靥,这笑靥正是语文教育最为珍贵的成功之处。

 

四、学生习作见真情,父母之爱绽放笑脸

习作最容易折射小学生的心声,一位学生在《做饭》中写到自己忙左忙右,总算做出了一顿饭,可看看时间,几乎忙了一个早上,唉,平时自己还会对妈妈

 的厨艺评头品足,真是不应该啊!我以后会记得“劳动创造了美”,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让母亲为我感到骄傲自豪。学生习作能如此认知,实属难能可贵,既是对单元文本主题的领会,又是学以致用的最好应验。字如其人也好,文如其人也罢,最要非人云亦云的克隆文化,最要原生态的习作,这样的习作是创作的源泉,我们教师得悉心呵护,百般珍视。

 父母之爱是教育不变的话题,也是教学中永恒的主题,是文明传承和发展不竭的动力。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教学小结

本组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一幕。选文别具匠心,以选取正面典型事例为主,而又正视现代史上的国耻。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难忘的一课》、《最后的一分钟》。这几篇课文虽然题材、体裁不一,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国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凭借。

本组课文的教学,我是按如下步骤实施的:

一、学习本组课文之前师生共同收集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这一段历史时期的相关资料,让生大致了解中国这一段屈辱史;

二、学习每篇课文时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根据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

三、学习每篇课文后引导学生从课文的记叙中领悟写作方法,以便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推荐学生阅读写同一历史时期的文章(我校订的《同步阅读》中就有好多篇)并简单写出自己的感受;利用思品课组织生观看《火烧圆明园》、《小兵张嘎》两部影片;

四、学完本组课文后重点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进行“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口语交际,让生将对祖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得到升华。

教完这组课文后,我们认为达到了教学目标。从学生饱含情感的朗读、激情洋溢的演讲、尤其是那一篇篇斗志昂扬的读后感中,我们感受到学生对侵略者恨之入骨,对祖国受到的屈辱感到无比悲痛,为祖国今天的兴盛欢欣鼓舞。那一句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跃然纸上,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增强了,学习目标更明确、更高远了。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小结

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进行编排,安排了二篇精读课文,二篇略读课文。《长征》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把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

本组教材将“走近毛泽东”作为一个专题,目的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标高,不要盲目求深求透。

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面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多项训练内容,即引导学生开展搜集革命领袖的故事,交流毛泽东等伟人的影片内容;读毛泽东的一些诗词作品;并紧密结合本组阅读和综合性学习进行习作练习。

学习这组关于毛泽东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伟人的人格魅力和作为凡人的情怀。“走近毛泽东”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加强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的融合,努力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本组学习,力争让学生对领袖有进一步的了解,结合课文学会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喜欢阅读相关的书籍,积累丰富的语言。

篇2: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至八单元教学反思

合理利用

提高素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五至八单元教学建议 嘉兴市实验小学 刘 晶

使用人教版实验教材已整整三年,对这套教材,我们大家的总体感觉是,教材由外而内地进行了一场革命,改头换面,使人耳目一新,从学习内容到呈现方式,从体例编排到栏目设置,无不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教材不但成了师生共同学习的学本,还成了师生共同发展的无声的老师。当然,作为实验教材,因为关注了一些新的东西,可能会削弱另一些东西,一定会存在莫些不足。因此,对教材的正确认识与合理运用将制约着新课程实验的成败,真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那么,如何正确地认识新教材、使用新教材呢?我的体会是:尊重而不迷信,把握特点,扬长避短,合理取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的功能发挥及至,真正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服务。接下来我就本册教材五到八单元的内容为例,谈谈我的一些学习感悟。

一、教材介绍

●第五组:我国的世界遗产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3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教材中的“资料袋”,语文园地中围绕文物保护展开的口语交际,以写导游词为内容的习作,“宽带网”建议学生继续搜集关于中国的“世界遗产”的资料„„教材中安排的这些语文实践活动,都是围绕本组专题展开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查(资料)等活动中,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激发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培养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本组时,要将感悟课文理解内容、认识事物增长见闻、品味语言领悟写法、陶冶情感受到熏陶等方面整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教师应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和旅游经历,将围绕这一专题进行的资料搜集、整理、阅读、交流分享等活动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并延伸至整个学期以至今后的学习生活之中;提倡学生建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专用资料袋,或将搜集到的资料放入本学期的“语文资料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交流相关的图片画作、诗词楹联、故事传说等,不断感受我国的“世界遗产”的魅力。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9~10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1课时。●第六组:人间真情

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有关爱的主题在前几册里已有所涉及,本册教材再次安排了“人间真情”的专题,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这组教材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纯朴的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展现了爱的奇迹,《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释了爱的哲理。这一篇篇充满人间真情和爱意的课文一定会拨动学生爱的心弦,激起仿效的意愿。教学本组课文,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动。同时,应引导学生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通过体会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3~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1课时,“成语故事”1课时。●第七组:成长的故事

本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家中做客的事;《乌塔》讲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一个人在欧洲旅游的事;《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事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的成长故事,学生在阅读时一定会受到许多启发,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相处„„

在进行本组教学时,应以“成长的故事”为核心,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综合性学习,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更多成年人或同龄人成长的故事,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并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把了解到的故事和想到的问题,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进行交流;在“展示台”中,用各种形式展示本组语文学习的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语文学习的快乐。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2课时。●第八组:科技成就

本组教材以“科技成就”为专题,编排了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展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和威力。《呼风唤雨的世纪》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电脑住宅》带我们走进现代化的电脑住宅,亲身感受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与舒适;《飞向蓝天的恐龙》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科学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向我们介绍了经过航天旅行的植物种子所发生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发生变化后的用处。这几篇课文既可以使学生领略科学技术的神奇,感受科学技术的威力,还可以使学生学到描写或说明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时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本组教材是这学期最后阶段的学习内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学期学到的阅读方法,认真阅读课文,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乐于与同学讨论疑难问题,交流阅读体会;同时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畅想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哪些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现代科技发展的资料,以帮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1~2课时。

二、教学建议

(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宝贵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凭借语文教科书,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理解语言,掌握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情感的过程。但是,在阅读教学中,不乏有这样的现象:学生还没有充分感悟文本的内容,教师就采用录像、动画、投影等多种手段,让画面来诠释语言文字;还没有读懂课文,就急于组织学生讨论,就去推荐课外文本,失去了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淡化了语文学习过程。我们在强调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还认识到: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给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都留有广阔的空间,是最宝贵的第一教学资源,应该首先充分利用。我们可以这样做:

1、让文中的插图动起来。许多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把握图意,透过画面在头脑中出现广阔的空间,动态的情境,诱发他们对现实情境的“再造”,帮助学生理解教科书。例如第六组教材的第20课《古诗两首》一课中的两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引导学生凭借诗句,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想一想送别时的情景,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增强了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们的想象能力。类似这样的插图还有很多,如21课《搭石》插图很好。时间、地点、(景物:晨雾迷蒙,枫叶如丹,秋凉似水,溪流淙淙)、人物(主角配角、神态、动作、)、事件齐备。可以写一篇富有情节的记叙文。我们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插图,再现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了文字的内涵,同时,有利于学生进行角色的情感体验,使阅读教学的课堂生动、活跃起来。

2、让文中的空白亮起来。有些课文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留下“空白”。第七组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122)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没有直接表达,留有空白,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抓住这一空白,启发学生想象,练习说话,体会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挖掘并用好这些空白,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创造的才智为这些“空白”填补亮丽的色彩。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使阅读教学的课堂,放射出亮丽的光彩。

3、让课文的情节丰富起来。延伸情节,就是依据原有情节的发展逻辑,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断,想象出以后的“故事”。教师要善于把握住教科书的优势,进行延伸式训练,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台湾青年捐献了骨髓,小钱得救了。学习之后,可以让学生想象:假如有一天,小钱和那位台湾青年见了面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让学生展开想象拓展故事情节,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4、让课后练习活起来。课后练习,是编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为落实教学目标对文本内容重点、难点的提炼,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任务。许多具有弹性的练习,我们要充分利用,让练习内容和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例如,《长城》(p84)选做题:我想再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飞向蓝天的恐龙》选做题(p151):我要再找一些关于恐龙的资料读一读。如果只是让学生收集就失去了意义,我们要在收集的基础上,学习并运用文中的不同表达方法练习语言表达,把观察、收集活动与学习语文有效地结合起来。再如,《20古诗两首》(p102)选做题,我还读过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不要只让学生把任务带回去,搜集、背诵等,还要开展一个小小的古诗词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把语文学习落到实处。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地阅读,才能使学生学习语文落到实处,真正实现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放飞心情的阅读 阅读,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 阅读,一场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阅读,一个自由的梦

1、在多读中体验感悟

感性的语文——多感受,少分析 入情入境,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 角色转换,体验情感

用读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比如,第五组课文的主题是“了解世界遗产”。学生在导读基础上,带着对世界遗产“世界突出,罕见的,有价值的”的模糊印象,带着“为什么我国的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称得上是世界遗产”的思考,去阅读本组课文,在浏览中,不时惊叹,并关注到了“独一无二”“享誉世界”“举世无双”这样一些词汇,鲜明地获得了对这三处景观的整体印象,从而自然地唤起崇敬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补充的资料袋,了解我国更多的“世界遗产”。这样获得的一种整体感受的力量是逐篇教学所不能比拟的。这一种力量为深入感悟打下了基础,成了整个单元教学的情感主旋律。例,《长城》第三自然段课文。(P83)(1)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2)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3)把自己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鼓励质疑问难,主动解决疑难

教师与学生是有着不同成长背景和生活阅历的个体,面对一组课文,教师无论怎样设身处地,都无法回到当代学生真实年龄的感受。正是因为认知的这种距离感,造成教学中由教师的主观意识取代学生的问题与想法,最终使学生产生不了求知的心向,也得不到求知的快乐。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冲突中由“无疑”而“生疑”,由“有疑”而“释疑”,建构知识的“顺应”过程,并充分感受到思维之趣。教学中我们可以立足单元整体,引导学生善于质疑。

单元整组教学,使学生立足于单元整体来思考,有利于在一个相对大的范围内,提出更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有的问题不仅覆盖面大,穿透力强,而且思维容量大。如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周恩来和肖复兴从小立下了志向,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坚持到底的?”第八单元“科技成就”──“植物种子登上太空,未来住宅电脑控制,这些都发生在近20年里,为什么近20年能够带来这样大的变化?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21世纪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类似这样的一些问题,涵盖着整组或整篇课文,能够唤起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并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这就不是一般意义的质疑,而是对问题的发掘和重组,是教师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建构。这种建构是主体自觉的,是联系和发展的。这些有价值的疑问,完全可以成为教师教学的提升点与制高点。

3、多元解读文本,尊重独特感受 《长城》(p84)课后题: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真好,我们来体会体会。《颐和园》(p88)泡泡题:“慢慢地滑过”的“滑”字用得真好。教学片段:品味语言,感悟“滑”字 生:“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我认为句子中的“滑”字用错了,游船、画舫在水中行走应用“划船”的“划”字。

师:你很爱动脑筋。请大家结合下文读一读,联系生活经验想一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学生思考了一会儿,陆续举手发言)

生:我也觉得用错了,这个“滑”字应用在平滑、光滑的地上或冰上,如“滑冰”。船在水上行走,应该用立刀旁的“划”字。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觉得书上的“滑”字没有错。游船、画舫是专为人们用来观赏湖面上的景物的。因为湖面上和万寿山、十七孔桥的景色太美了,所以游船、画舫行驶得很慢,给人的感觉不是在水上行驶,倒像在冰上慢慢滑动似的。只有这样,游人才能尽情地欣赏。因此,这里的“滑”字展现了昆明湖“美”的特点。

生:如果用立刀旁的“划”字,船过去以后,水面上就会出现痕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驶过以后,“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所以用“滑”字比“划船”的“划”好得多。生:(最先提出质疑的学生)我明白了,虽然用“划船”的“划”也可以,但用“滑”字就使昆明湖显得更静、更美了,让人回味无穷。

师:是的,这个“滑”字用得真是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大家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感悟出了它的妙处,把书读活了!让我们欣赏书中的插图,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吧。(选自《小学语文教师》2003年第4期,山东省莒县第一实验小学,齐兆生)《搭石》(p105)课后题:课文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 “美”,„„让我们找出来,体会体会。

有的在本单元的《学习园地》里出现。如第七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两篇文章,“我的发现”里有(p140):“中华不振”“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

4、在阅读中注意语言表达的特点 ▲在阅读中发现语言的准确性

例1,第八组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P143)“发现”与“发明”有什么区别呢? 例2,《飞向蓝天的恐龙》课后题(p151):我发现课文中的语句表达得很准确。例如“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找一找,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感受表达方法的多样性

例,第八组31课《飞向蓝天的恐龙》(P149)

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

▲积累多种多样的表达方法 《呼风唤雨的世界》(p145)课后题:我们一起来读读下面的句子(形象化的说法)„„呼风唤雨,千里眼、顺风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设计富有人文内涵的练习例,《搭石》(p105)的”小练笔” „„我也想写一些平凡事物中的“美”。《跨越海峡的生命桥》(p108)课后题: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飞向蓝天的恐龙》课后题(p151):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来根据课文想象一下,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的说一说。

6、提倡单元整组教学

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单元学习活动名称为: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这一组课文,都是写我国的文化遗产的文章。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引起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因此,训练的重点一是理解内容,增长见闻。二是品味语言领悟表达。三是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表达的情感。整个单元的学习分为四个模块: 1.“交流平台”。(1课时)因为学生通过读书、看电视、上网、旅游等途径,对于祖国的文化遗产有了一定的了解、感受和认识,所以在本单元学习开始设计一次交流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课外搜集“世界遗产”的资料,可以是图片、诗词、楹联,也可以是历史知识、故事传说,在交流平台中交流展示,从中感受这些“世界遗产”的魅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教师了解学情。2.“理解内容增长见闻”。(1课时)目的是通过对三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了解秦兵马俑的宏伟气势。3.“品味语言,领悟表达”。(1—2课时)三篇课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评有感情地朗读来感受这些。4.“我是小导游”。(3—4课时)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口语交际、习作和实践活动。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保护文物,习作内容是写导游词,通过习作让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法,转化为自己的实用语言。在习作中进一步体会“世界遗产”的魅力。实践活动中模拟导游讲解,把说和写充分结合起来。模块一 交流平台

一、亲身感受

1.回忆一下自己都去过哪些地方观光旅游,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介绍一下。

2.按照你去过什么地方,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三个方面,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选代表全班交流。

二、交流搜集的资料。

1.你知道中国有哪些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被列为世界遗产?请说一说。2.介绍课本中85页资料袋。

3.通过读课外书、上网、看电视你搜集了哪些关于“世界遗产”的资料? 4.学生分组交流。

三、图片展示

学生把搜集的图片资料在视频展台上向大家一一介绍。

四、谈一谈交流的感受,自己的收获。模块二 理解内容,增长见闻 导语: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评为“世界遗产”,到现在为止我国已有30项被列入其中,本组课文将带领我们观赏我国的“世界遗产”。第一站:长城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

2.通过第一遍读,长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你有哪些疑问,请提出来?教师把问题归纳后写在黑板上。

(二)再读课文,图文结合。1.了解长城的特点与构造。

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借助书上的插图,引导学生领会并通过朗读把长城的雄伟气势表现出来。如,“有一万三千多里”让学生在地图上看一看那些省市有长城,算一算日夜不停地走要多长时间,谈一谈登长城的感受,从而真切地体会出长城的万里雄姿。2.了解长城的构造时,根据课文文字,参照插图了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位置及其作用。画一画长城的结构图,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品读课文,体会感悟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通篇读,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细品,并把自己喜欢的原因批注在空白处。

(四)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探讨,做好记录,教师巡视并参与共同讨论。

(五)抄写生字。

自主记忆字形,同桌合作互相听写检查。第二站:颐和园

导语:我们已经领略了长城的雄伟气势,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我们接着游览。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指名认读生字。

3.理清思路,画出游览的示意图。

4.通过读课文,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图文结合,形象感知。

结合教材的3幅图片,让学生边读文边看图片,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丽。加深对课文的把握。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你最喜欢哪一处景物,说说喜欢的理由,并把它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2.选择一两个自然段指导学生美读,初步达到有感情的朗读,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四)练习生字生词。

同桌合作,互相听写,检查纠正。第三站:秦兵马俑

带着登长城和游览颐和园的美好心情,我们前往西安,那里有令世界震撼的秦兵马俑。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读的过程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解决。2.概括秦兵马俑的特点。

(二)再读课文,品味语句。

根据学习前两课的经验,自己把表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与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语句和段落画下来。

(三)以读为主,读中体会。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品读,用心体会,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朗读,评价。总结回顾: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模块三 品味语言,领悟表达 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并且也对其中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讨论,今天,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深入体会文章怎样用优美的语言把这些“世界遗产”描述的如此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一、整体回顾,概括介绍你印象最深的一篇课文或是一个片断。

二、赏析词句,品味语言。(围绕重点,读书讨论,感情朗读)

1.浏览全组课文,把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并与同学交流读书的感受。2.指名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地朗读。(1)抓重点段落赏析:

在《长城》这一课中抓住这两句话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让学生找出有关语句体会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在学生充分朗读、勾画、批注的基础上再全班交流。(2)迁移运用: 在《颐和园》、《秦兵马俑》这两篇课文中,让学生继续运用抓重点段落和句子的方法,通过指名读、赛读、评价读、想象画面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读出欣赏、赞美、自豪的情调。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体会颐和园的美,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个性鲜明。(3)咬文嚼字: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真好,我们来体会体会。幻灯片出示句子: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站、踏、扶”这三个动词说明作者已经身临其境登上长城,“很自然地想起”说明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势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耸立”一词使我们感觉到佛香阁的“高”。用“镜子”和“碧玉”比喻湖水的静和绿。“滑”字与前面昆明湖水的静相衬托,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我们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让我们再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吧。

三、领悟表达方法:

1.在《颐和园》一文中,围绕课后题“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勾画,讨论。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法。2.结合教材97页“我的发现”中的两个句子体会运用打比方表达的妙处。(描写事物时,用大家熟悉的事物作比照,就会使事物变得十分具体、形象。)

四、读写结合:

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完成《颐和园》课后的小练笔。模块四 我是小导游 口语交际

引入: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看了教材中关于长城的报道你有何感受? 1.学生阅读关于长城的报道。2.学生谈感受。

3.引出口语交际的话题:保护文物 4.学生展开讨论,小组交流。5.推荐代表全班交流。(说话时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6.如果当地有文物古迹或风景名胜,可以围绕当地的实情展开口语交际。习作

1.明确习作的内容要求和步骤。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读一读教材中的文字。2.提醒学生注意导游词的特点(1)根据游人需要确定重点。

(2)选取最有特色或最有价值的内容介绍,不必面面俱到。3.然后让学生自选内容、自由表达、自主习作。4.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准备介绍的内容。5.推荐学生在全班交流,评价。6.学生自主习作。

7.习作完成后学生先自批自改再同桌互批互改。8.习作讲评。鼓励表达有个性、有创意的同学。9.学生根据自己的习作内容为当小导游做好准备。10.安排导游模拟讲解,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11.评价导游。

(山东德州跃华学校小学部孙红侠)

三、心声流淌的习作

1、“先放后收”是写作教学的传统经验

2、乐于写出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3、要求不高,愿意写就好 “只有写,才会写。”(巴金)

4、小练笔:要求不高,指向明确

5、开放的习作题

6、习作教学方法的转变:在评价中指导

(1)把重习作前的指导变为重习作后的交流和评价

(2)采用展示和交流的方法,在讲评中对习作作具体的指导(3)用宽容和欣赏的心态评价学生习作(4)注重语言的正确、规范和表达上的新意

四、自然流畅的口语交际

1、让口语交际不像 “课”

2、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变独白为交际的策略:

(1)插话(2)提问(3)评论 ■友情提示教材内容丰富,要求不宜提高

教学思路清晰,贵在质朴自然

安排课堂练习,切实打好基础改革考试评价,准确把握难度

篇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至八单元教学反思

一、感悟说明方法

本组教材安排了四篇说明文, 分别是《鲸》《松鼠》《新型玻璃》和《假如没有灰尘》。文章中作者多处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行描述。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把握说明文的种种说明方法, 还要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说明方法的妙处。

《鲸》一文是这组课文的统领, 作者运用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通俗、生动、准确的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进入本组课文的学习, 可将这篇课文的导读作为一个引子, 让学生在读一读、填一填、划一划、议一议、想一想等多种体验中, 清楚地认识到鲸是巨大的动物。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过渡到《假如没有灰尘》的教学, 教师则可设计自主阅读提示, 把从《鲸》一文中习得的说明方法灵活运用于本文的阅读实践。

本组课文阶段性学习结束后, 应让学生在渐进式阅读中学会自我建构。不妨让学生进行单元小结, 可以做卡片, 也可以列表格。

二、揣摩表达顺序

一般说来, 说明文表达顺序可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而又以逻辑顺序最为常见, 它是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顺序的。抓住文章的主线, 便可牵一“序”而动全文。

对于小学生而言, 设计列表填空的方式来理清文理, 既可提炼出课文知识内容的骨架, 又可显示出课文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假如没有灰尘》, 通过以下表格的填写, 不仅能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理清课文思路, 而且有助于弄清课文各段落中总分、并列的关系。

本组另一篇课文《新型玻璃》则在布局谋篇上独具匠心。课文前五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介绍每种新型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 再讲用途;二是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 且富于变化。对这篇课文的教学, 教师可让学生体会在布局谋篇上的匠心独运, 从中领悟说明文章表达式样。

三、品味语言特点

我们在关注说明文不同说明方法的同时,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也应细细品味。怎样细致的观察事物, 怎样把复杂的事物写得畅晓明白, 又怎样把枯燥的事物写得生动有趣, 不同说明性文章又有着怎样的表达风格, 本组课文都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启示。

1. 赏析语言

说明性文章并不因为有了“说明”这一特性的存在而导致文章语言干涩, 相反, 说明性文章的语言更为准确、精炼, 而且有的还很优美。

打开《松鼠》一文, 一只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的小松鼠向我们走来。我们在喜爱小松鼠的同时, 不得不叹服作者精心细致的观察、生动传神的描写以及准确精炼的说明。

教学《松鼠》可重点围绕“松鼠是那么可爱,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展开对话, 精读品悟。从松鼠“外形的美丽”“动作的机敏”“搭窝时的聪明”几个方面抓住关键词句, 从美读中感悟松鼠的漂亮可爱。还可引导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一说喜欢它们的原因, 从而体会到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 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 活化语言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 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事物的关注, 才能入境生情, 促进自悟。教学时可变理性认知为主为感性体验为主, 采用一些必须的中介手段凸显事物形象,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

如《鲸》的教学, 演一演, 以手掌为鲸, 加之语言的描述, 演示鲸呼吸的全过程, 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形象。又如画一画, 动手画一画不同种类的鲸喷气形成的不同水柱, 再以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 从中体验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⒊对比阅读

本组四篇课文用词准确, 语言精练, 但又略有不同, 为学生感受不同说明文章的不同表达风格提供了范例。

(1) 不同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鲸》一文在本组课文排序中位居首位, 紧随其后的是《松鼠》, 而两篇课文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习完《松鼠》后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鲸》与《松鼠》在表达上的异同, 从中感受到不同说明文不同的表达风格。

(2) 同题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学生阅读《松鼠》, 如同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徜徉, 把同是《松鼠》的文艺性说明文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通过比较阅读, 产生新的发现。

四、创设交流情境

阅读是一种实践活动, 一个人的语言能否得到发展, 取决于有多少机会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因此, 教师应因文而异, 尽可能创设语言交流情境,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交流, 在交流中学会合作, 在合作中引起争辩, 在思辨中激活思维。在不断地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同时, 让学生获得切切实实的语言训练。

如教学《新型玻璃》, 可采用“新产品推介会”的形式创设语言情境, 一部分同学扮演玻璃厂新闻发言人介绍新产品, 一部分同学扮演媒体记者, 对新产品进行采访。通过“新产品推介会”, 学生不仅回顾了五种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与作用, 而且还重组了课文语言, 明白了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 面对不同身份的人, 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学生在产品推介时创造了介绍新知的语言, 这种语言是鲜活的, 具有强大的再生力。

《鲸》一文中, “鲸不属于鱼类, 是哺乳动物”这一线索贯穿全文。根据这一特点, 课堂以“鲸试图参加鱼类比赛而遭到拒绝”设计现场模拟情景对话。这种对话形式对学生而言, 看似简单, 实则是一种挑战。学生要把课文、课外读物以及电视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同类聚合, 正确归类, 还需要通过对语言的捕捉和敲打才能完成, 将阅读、想象、说话巧妙地融为一炉, 实现语言和知识在心理上的重构。既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知识点, 又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五、搭建读写平台

运用语言同样是说明文教学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目标。在学习了说明文后, 可运用迁移规律, 实现读写结合。

如《鲸》一文, 在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后, 出示一些随文练笔的作业请学生任选其一完成 (1) 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2) 以“我不是鱼”为题写一篇短文; (3) 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篇保护鲸的倡议书。

而《新型玻璃》一文, 则可由课文的结束段引发学生想象, 激活创新思维。可学习作者介绍新型玻璃的写作方法, 将你准备发明的新型玻璃也写一段话加以介绍, 插入到课文中, 使它与原文有机整合, 也可以《新型玻璃》的自述来写一篇短文。

篇4: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至八单元教学反思

1.拼一拼,写一写。(13分)

2.请你在正确读音后的括号里打“√”。(6分)

二、字词小魔术。(39分)

1.请你照样子,帮小刺猬找找丢失的草莓吧!找到后用线连起来。(6分)

2.趣味加减法。(8分)

减一减:

郊 —— 交 梨 ——( ) 胳 ——( )

( )——( ) ( )——( ) ( )——( )

加一加:

女 —— 安 子 ——( ) 白 ——( )

( )——( ) ( )——( ) ( )——( )

3.写出同偏旁的字。(3分)

好( ) 行( ) 仙( ) 纷( ) 灿( ) 愣( )

4.填上合适的词。(16分)

一( )掌声 ( )的岩石 ( )地握手

一( )紫丁香 ( )的笑容 ( )地点头

一( )电脑 ( )的办法 ( )地唱歌

一( )歌 ( )的汽车 ( )地观察

( )虫子 ( )鸽子 ( )花草 ( )图画

5.查字典。(6分)

三、句子万花筒。(8分)

例:夏天的山是绿色的,冬天的山是白色的。

春天的草是 色的,秋天的草是 色的。

例:小河的水哗哗地流着,像一位小小歌唱家。

小溪的水叮叮咚咚地流着,像一位小小 家。

例:小青是我们班的生活委员。

我们班的生活委员是小青。

刘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

例:小红把作业本交给了老师。

作业本被小红交给了老师。

小明把蛋糕送给爷爷了。

四、课文小天地。(17分)

1.按课文填空。(6分)

秋天来啦,山野就是 的图画。梨树挂起 的灯笼, 露出 的脸颊,稻海翻起 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 。

2.填写古诗。(5分)

寒山 斜, 。

停车 ,霜叶 。

3.把词语填写完整。(6分)

景色( )( ) 五( )( )登 天( )云( )

( )( )飘香 和蔼( )( ) ( )( )时节

五、小小阅读屋。(10分)

奥林匹克旗帜

奥林匹克旗帜是由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顾拜旦在1913年设计的。它是一面有五个圆环的白色无边旗帜,五环相套,颜色从左至右分别是:蓝、黄、黑、绿、红。

2008年,奥林匹克旗帜在北京上空高高飘扬。它骄傲地告诉世界:中国,真棒!

1.你知道奥林匹克旗帜是谁设计的?(2分)

2.用“√”选择括号中正确的答案。(2分)

奥林匹克旗帜颜色(从左至右、从右至左)分别是:蓝、黄、黑、绿、红。

3.填上合适的词语。(3分)

一( )旗帜 五( )圆环 ( )飘扬

4.奥林匹克旗帜是怎样的?在文中用“——”画出来。(3分)

篇5: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做到了统筹安排,加强了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学习的结合,努力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一边让学生学习课文,一边让学生收集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同时开展了“读书是否有益”的辩论会,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同时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读书和写作方法,特别是加强了对反复读书的意义和方法的学习,学生深受感染。对习作中要写真实的事,学生受益非浅。

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还注重了这高年级识字教学的探讨,在教学《窃读》一文的第一课时,我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做到了识字教学与其它各个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这一课时教学中,贯穿课堂的始终是——读,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高年级要以阅读为教学重点的要求,将识字教学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在导入时教写字,在读书中识字,在具体语境中知意,抓重点指导写生字,并展开了各种训练,打破了目前高年级板块式的识字教学模式。这堂课“寓识于读,识读结合”,彰显了识字的最基本的目的之一—阅读,使识字和阅读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过,我思考过:这样读时停顿,并掺着讲解,是否影响阅读时情感的体验。通过我的反复实践,由于是初读课文,好像没有什么影响。要有影响待在课后或利用早读课进行阅读训练,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本组教材弥漫着“款款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通过让学生通过读书来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热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景物和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其次,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还重点进行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我认为教学是一个丰富多变、动态发展的过程,“预设”是“生成”的有效前提,“生成”使“预设”精彩高效。在以上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老师、学生、文本、作者、生活多向对话互动,使学生的自读自悟有一个“质”的提升,“润物细无声”地把感悟语言、体会情感、指导学法、领悟学法等融于教学过程中,实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揉合。

本学期,我开始进行略读课文教学模式的教学研究,我认为略读课文的教学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要大胆放手,确实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从容地读上几遍课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全班交流环节,应营造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畅谈自己的读书所得,老师则要认真倾听,及时捕捉“鲜活信息”,或点拨指导、或引发讨论、或归纳学法,使“生成”效果更佳。真正做到以读为本,自读自悟。在本组略读课文《小桥流水人家》的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及方法运用可以说是得心应手,但在课文的阅读时由于学生读得不够熟练。方法还不会用运,因而“生成”效果不佳。没达到预期的目标。不过,略读课文的教学我将沿着“导入检查——质疑梳理——探究合作——学习交流——作业拓展”的教学思路进行探究,望各位同行提出宝贵意见或建议。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为说明文单元,我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本单元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学习单元导读,并结合以前学习过的说明性文章,将说明分为以下几类:

1、说明植物形态特征的;

2、说明动物生活习性的;

3、介绍产品使用方法的;

4、解释自然现象形成原因的;

5、说明事物形态及特点的等几个类型。并提出了学习说明文单元时要抓住课文要点,了解基本说明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

其次,学习本单元的每一篇课文后,要求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将学习说明文的方法确定为:

一、初读课文,划分类型。即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看所学课文属于说明文的哪一类;

二、再读课文,解决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和词语的理解。说明文中通常有许多专业的词语,需要查找资料才能理解。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默读课文,根据类型探究。也就是根据说明文的类型,看课文说明了事物的哪几个方面;

四、抓重点词句,搞清说明方法。

五、自己感受,运用说明方法。

然后,要求学生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阅读说明文。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找说明方法时,学生很难对上号,特别是举例子和打比方容易混淆。这时,我随机渗透了描写、叙述、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与说明方法做比较,让学生获得了新知。

最后,让学生看一些产品的说明书,要学生说清楚说明的是特点,还是作用,或者是其他方面;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口语交际中,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说明方法,介绍一样事物,做好小推销员。想想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想好后,写一篇说明文。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一、单元主题教学促进了学生步入小学高年级初始阶段的成长在实施了“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三个单元的教学后,我们学生领悟了一些从年级段到单元组再到具体课文学习的整体认知,感悟出单元把握与具体落实训练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有效性,也就较好地完成了第四单元“生活的启示”的教学,且收获颇丰。

二、以单元主题为依托,在文本中理解学习生活的启示在“生活的启示”这一个单元,文本以《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珍珠鸟》和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为课例进行系统训练。教学本组内容,我们认为只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先认真观察生活和社会,从校本资源中学生耳闻能熟的钓鱼、到达某个地方的不同线路、鸟等入手,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在兴趣的氛围中,渗透生活的启示,体味生活与学习语文的密切联系,而后在利用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罗马、珍珠鸟等本校不熟悉的东西,才会事倍功半,而且可以把相对来说较为乍熟还生的文章内涵衬托得熠熠生辉。本单元有两大特点,首先是每篇文章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如,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实践起来却很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其次是因为课文的情节性强,所以学生爱读,读得出真情实感;因为语言质朴简洁,所以学生能读,读得懂字里行间的灵动主题;因为含义深刻,所以即便学生一时无法全部消化吸收,也会在师生的互动中,领悟出生活的诸多启示。总体来说,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真正体现出融哲理于文本又在文本中诠释哲理的双向互动,在这种有机互动中启迪学生要在生活中有所启示,在启示中有所感悟,在感悟中生成文本与道理、哲理。

三、学以致用激活学生对生活的启示文章的思维通过本单元文本的学习,学生具体弄懂了两点,一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二是学会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如,学生从《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领会到,遇到任何困难,只要多想办法,总能克服,走向成功的,这广场好比取得的成功,通往广场的路路上的阻碍好比前进时遇到的困难。又能从《珍珠鸟》领悟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是人类美好生活的来源之一,得从小培养这种热爱动物,以人类的亲和力熏陶小动物的美好情感。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说实话,对于我们这种农村小学教学,如何上好这种专题综合性学习的语文课,我是有些迷惑的。这次活动课以“我爱你,汉字”为主题,为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把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激发兴趣,制定计划”;第二阶段为“综合实践,开展活动”,为了防止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我遵照学生自己的意愿,把全班分成了“汉字演变考察组”、“错字别字警示组”、“社会用字调查组”、“书法作品鉴赏组”。第三阶段为“成果展示,互动交流”。在活动中,一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课前学生充分利用街头巷尾、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利用小组交流实现资料共享,并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如“社会用字调查组”的同学发现了餐馆招牌“餐”有误,“餐”字随意简化,自家楼下“停车场”的“停”随意简化。有一家服装店的名字“衣衣不舍”取得奇妙,巧用成语,招揽顾客。

汉字,中华民族的瑰宝,这个我们天天相见的却又似乎离我们很遥远的事物,通过本次活动让我们对她已有所了解,有所感触。也许学生对汉字的历史与文化,还是”雾里看花”,也许学生为现代社会中不规范使用汉字的现象而困惑,也许学生对书法艺术似懂非懂。但他们关注汉字、热爱汉字的热情却被点燃了。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当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又是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积极性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选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是注重探索的研究过程。教师的指导是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而指导作用首先左于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应该为学生指点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想些活动的点子,介绍一些语言文学网站。通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究去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汉字的趣,更应感受到汉字与生俱来的历史温度和生命气息,并升华凝聚为对汉字一种真诚的爱。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的困难。比如:我们搜集到的甲古文、青铜器上的籀文,我们却没人认识这些符号的什么特点,代表着什么。也无人请教。虽然这又是一个新的课题,但使我感到深深的不安,自己的知识贫乏,拿什么奉献给学生?使我明白了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了。再就是我的学生由于平时训练较少,他们在与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拘束、语言的贫乏,使调查采访工作收效不大。农村学生受条件限制,能上网搜集资料的学生并不多,大部分小组需要老师的帮助。但可喜的是我们的学生已经从课堂走向了社会,开始了做一个新世纪的”社会人”的征程。虽然举步为艰,但我相信付出必有收获。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一组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文章,这这组课文中,我们将看到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在这组课文的教学中,呈现以下特点:

一、主题思想明确,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父母之爱”这一单元的主题思想明确,又因贴近学生实际,学生理解起来不难,平时学生基本可以体会到自己是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感受到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而学习了本单元后,学生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升华了父母之爱的主题思想。二、三维目标落到实处,学以致用深入心坎“父母之爱”在三维目标的达成上,重点是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了主要内容,体会到表达父母之爱离不开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进而体会到人物描写的一些习作常识,好像在文本与学生的习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桥的一头是文本,另一头是习作的生成,这样一来,困扰学生写人习作的瓶颈变得顺通无阻啦,“父母之爱”也就有了阳光般的走向,走向教育的绿色春光。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利于文本与学生实际的双向互动通过《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和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六的教学,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见地,在以新的眼光重新发现父母之爱深沉和宽广后,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润物细无声般激起了感恩父母,用积极健康的学业成绩回报父母,也回报社会的情感表现,顺应心脑对行动的可指挥性,表露于外的则是言行举止的具体行动,真可谓文本之石激起了父母之爱这湖的千层浪,透过每朵浪花,而每朵浪花都在闪烁着涟漪的笑靥,这笑靥正是语文教育最为珍贵的成功之处。

四、学生习作见真情,父母之爱绽放笑脸

习作最容易折射小学生的心声,一位学生在《做饭》中写到自己忙左忙右,总算做出了一顿饭,可看看时间,几乎忙了一个早上,唉,平时自己还会对妈妈的厨艺评头品足,真是不应该啊!我以后会记得“劳动创造了美”,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让母亲为我感到骄傲自豪。学生习作能如此认知,实属难能可贵,既是对单元文本主题的领会,又是学以致用的最好应验。字如其人也好,文如其人也罢,最要非人云亦云的克隆文化,最要原生态的习作,这样的习作是创作的源泉,我们教师得悉心呵护,百般珍视。

父母之爱是教育不变的话题,也是教学中永恒的主题,是文明传承和发展不竭的动力。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本组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一幕。选文别具匠心,以选取正面典型事例为主,而又正视现代史上的国耻。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难忘的一课》、《最后的一分钟》。这几篇课文虽然题材、体裁不一,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国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凭借。本组课文的教学,我们是按如下步骤实施的:

一、学习本组课文之前师生共同收集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这一段历史时期的相关资料,让生大致了解中国这一段屈辱史;

二、学习每篇课文时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根据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

三、学习每篇课文后引导学生从课文的记叙中领悟写作方法,以便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推荐学生阅读写同一历史时期的文章(我校订的《同步阅读》中就有好多篇)并简单写出自己的感受;利用思品课组织生观看《火烧圆明园》、《小兵张嘎》两部影片;

四、学完本组课文后重点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进行“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口语交际,让生将对祖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得到升华。

教完这组课文后,我们认为达到了教学目标。从学生饱含情感的朗读、激情洋溢的演讲、尤其是那一篇篇斗志昂扬的读后感中,我们感受到学生对侵略者恨之入骨,对祖国受到的屈辱感到无比悲痛,为祖国今天的兴盛欢欣鼓舞。那一句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跃然纸上,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增强了,学习目标更明确、更高远了。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进行编排,安排了二篇精读课文,二篇略读课文。《长征》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把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

本组教材将“走近毛泽东”作为一个专题,目的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标高,不要盲目求深求透。

篇6: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至八单元教学反思

三年组

复习内容:第一单元

复习目标: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积累成语和日积月累。会背《拐弯儿处的回头》第四自然段。复习过程: 1.拐弯儿处的回头 满以为……不料: 很……很……也很: 不经意: 2.母亲的账单

蹑手蹑脚 有情有义 有 有 不 不 没 没 语文七色光(一)1.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2. 找出下列成语中意思相近或相反的词。例:日积月累(积 —累)蹑手蹑脚(—)半信半疑(—)欢天喜地(—)自言自语(—)风平浪静(—)横冲直撞(—)聚精会神(—)尊老爱幼(—)日积月累 的爱是天地间 的爱。———梁实秋

欢乐的笑声是家中的阳光。———萨克雷(英国)拒绝父母的训导,就首先失去了做人的机会。———伊 芒(尼日利亚)

复习内容:第二单元

复习目标: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积累成语和掌握反义词。会背《猫》第二自然段或第四自然段 复习过程:。

写出与下面的词语意思相反的词。

灵敏— 松软— 缺乏— 熟悉— 滚热— 广阔— 语文七色光(二)1.照样子,再写几个词语。又宽又厚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2.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试着用加点的词语说话。就是……也……

……既是……又是……还是……

3.给下面的句子分别加上句号、问号、叹号,再认真读一读,体会语气有什么不同。然后再用句号、问号、叹号分别写一句话,多读几遍。他是你的兄弟 日积月累

()犬不宁()尾续貂()目寸光()肠小道()视眈眈 老()识途 打草惊()狡()三窟 九()一毛 杯盘()藉 杀鸡吓()画()点睛 6.古诗两首 出塞 示儿

复习内容:第三单元

复习目标: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正确运用关联词语,掌握名言警句,能按要求写句子。会背《猫》 1.解释词语:

但使: 胡马: 元: 同: 定: 乃翁: 2.试一试,给下面的词语找到合适的位置。

乘风破浪 置之度外 慷慨激昂 千方百计 张口结舌 从容不迫(1)迎着晨光,巨轮,向太阳升起的方向驶去。(2)他的演讲,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3)李华遇到困难,总是 去克服。

(4)小明说了谎话,面对老师的目光,他,手足无措。(5)吉鸿昌像平日出门散步一样,地走向刑场。(6)革命先烈为了国家的安危,把自己的生死。3.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⑴陈阳 各门功课都学得好,身体 很棒。⑵小红 比小刚高,力气没有小刚大。⑶ 情况发生变化,我马上 给你打电话。日积月累

(),匹夫有责。———顾炎武(清)(),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宋)()赴国难,忽如归。———曹 植(三国)对你来说()应该比世界上()。———西塞罗(古罗马)

复习内容:第四单元

复习目标: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正确运用关联词语,掌握名言警句,能按要求写句子。复习过程: 一.倔强的贝多芬

贝多芬坐在钢琴旁()弹奏起著名的《 》。沉静优雅的旋律在大厅里(),优美的乐曲使人们陶醉,大家停止了(),忘记了周围的(),似乎他们不是在()听演奏,而是沐浴在()的()中。二.女主人与乞丐 深深地: 空空的: 淡淡地: 三.组词

斥()扎()枪()圣()熟()寒()驮()沐()秦()戈()乱()抢()余()然()塞()趴()抹()奏()2. 造句。

有…有…有…有… 要…还要… 不是…而是… 日积月累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自信心与自尊心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绝不会。—毛 姆(英国)尊敬,才能 尊敬。———笛卡儿(法国)站着的 要比跪着的 高尚得多。———富兰克林(美国)

复习内容:第五单元

复习目标:

1、认识29个字,会写2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课古诗三首。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情厚谊,感受友情的重要与美好。复习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进入第五单元的复习,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复习能收获新的知识。

二、出示会认的字,让学生填拼音:

朝 酒 赠 踏 董 庆 段 叠 惋 毫 誓 惕 橡 谊 睫 耸 狠

三、辨字组词

朝()酒()赠()蓝()称()潮()洒()僧()篮()秤()

四、表示看的词

向四周看()向下看()向远处看()向上看()注意地看()大略地看()偷偷地看()仔细地看()

五、填空:

1、(),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2、看到朋友的(),对他的()也不要()。——谚语

3、()是友谊的(),()是友谊的()。——谚语

六、背诵第9课古诗。

复习内容:第六单元

复习目标:

1、认识35个字,会写2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阅读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过程:

一、读课文。

二、读会认的字:诞 置 端 赢 束 黎 锐 蒙 截 泛 宠 潜

三、读会写的字:摄 剪 差 束 异 朗 捕 特 竖 揭 屏

四、样子再写几个词:

又宽又厚: 又()又()又()又()

又()又()又()又()

五、组词填空:

妇()易()由()瓶()父()异()邮()屏()

六、补充完整

1、()最反对的就是()。——冯友兰

2、科学不是为了(),不是为了(),而是为人类()。——钱三强

3、一旦科学插上(),它就能赢得()。——(英国)法拉第

复习内容:第七单元

复习目标:

1、认识32个字,会写2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两首古诗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会认真观察自然风光,学会按一定顺序描述风景。过程:

一、出示会认的字:径 斜 霜 勒 笼 苍 汇 遮 均 匀 摄 铛 腾 偶

二、出示会写的字:斜 枫 霜 笼 苍 茫 涨 夏 晨 乳 射 献 雾 射 舞 洞 肥 靠

三、多音字组词

薄()难()折()参()涨()恶()()()()()()()

四、先把古诗补充完整,再回答问题

1、《鹿柴》(),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这首诗是()朝()写的。

2、《山行》(),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霜叶()。这首诗是()朝()写的。石径:()。坐:()

复习内容:第八单元

复习目标:

1、认识23个字,会写2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会背诵第15课最后一个然段。

3、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相互关爱。过程:

一、出示会认的字:

疾 骤 绪 鞠 躬 郁 烁 涌 恰 犯 份 殊 建 善 良 凄 哀

二、出示会写的字:掌 默 轮 投 圈 晃 述 祝 贺 芒 刷 涌 恰 误 查 份

三、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几:___()____()薄:____()_____()

四、用下面的词语说话:

深深地:________.空空的:________.淡淡地:_______

五、形近字组词:

扎()枪()沐()秦()寒()乱()机()抹()奏()塞()

六、背诵第15课的最后一自然段。

上一篇:康乐梦抒情作文下一篇: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结业典礼上的发言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