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2024-04-21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共10篇)

篇1: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教完了第一单元,怎么回顾总结第一单元的教学呢?四年级没有《回顾拓展》,只有《语文园地》,我想这应该是进入高年级,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教会学生归纳总结才这样编排教材吧。

于是,我从字、词、句、段、篇五个环节入手,教会学生回顾总结第一单元的知识。首先我让学生看第一、第三课的生字表中的生字,找出易错的字,书写几遍,强化记忆。接着问学生积累了哪些好词,学生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并且把四字词语大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读两遍,并从中找两个词语造句,看是否真正掌握了。第三步问学生积累了本单元的`哪些好句,找出来读给大家听,说说喜欢的理由。第四步是找出本单元中喜欢的段落。有学生说喜欢第一课《窃读记》的第三段,其中的几个动作刻画出了作者找书爱书的急切心情;喜欢第七段的说这一段写出了作者既想读书,又怕店主发现的心情。有学生说喜欢《我的“长生果”》的第二段,四个比喻句写得生动形象。分析完后大家有感情的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第五步是分析自己喜欢的课文,一个学生说喜欢第一课《窃读记》,这篇文章写得很真实,表现出了作者爱读书都如饥似渴的程度,有的喜欢第三课《走遍天下书为侣》,以后读书也要一本书读很多遍,旧书常读出新意。我顺势将每篇课文梳理了一遍。最后让学生再看看课文,是否还有其他收获,万雨菲说学了本单元明白了怎样反复读一本书。李若楚说本单元让她明白了好多名人读书的故事,自己变得更加爱读书。

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课堂容量大,学生对第一单元的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收获挺大的。

一个老师,仅仅教会学生知识不够,应培养学生能力,应授之“渔”。我告诉学生第一单元由老师指导归类复习,以后其他单元将由他们自己去归纳,去总结。不知效果如何,很期待!

篇2: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一、工作回顾

开学已经将近一个月,在这段时间内我按照教学进度已经完成了本册第一单元《小数除法》的教学。这个单元的知识是在三、四年级整数除法法和小数的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从这一个月的教学自己感觉,学生与老师还需要再磨合,学生的学习习惯仍需长时间的加强,有许多方面不尽人意。二.存在问题。

1、自己备课很充分,但上课总感到课堂时间不够用,教学内容总是完不成,平时作业有的学生总也会出现拖拉现象;作业正确率不高;计算性错误屡错屡犯;对于简便计算中乘法分配侓的运用总有学生不明白,总会有人出现把加号改写成乘号;对于单位的换算,学生遇到时出现错误的情况比较多。

2、知识性内容讲的过多,学生消化不良,课堂教学形式需继续改进。

3、学生的学习习惯,仍需加强,听课、写作业每天要老师不厌其烦的指导。个别学困生底子太差,如杨金华 刘文博等听课吃力,史天宇作业拖拉影响教学进度。三.改进措施。

1、对于每单元的知识教学,一定要踏踏实实的讲解到位,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双基的训练,每个知识点都要让学生过。不要炒夹生饭,这样才能让自己后期的教学顺利进行。

2、学生的学情不一样,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础也不同,要尽量抓住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多关注后进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多给他们说话、板演的机会。

3、课前注意钻研教材,注意要教学的内容与前期教学内容及后期教学内容的联系,对学生学习情况要清楚地了解,对学生可能出现疑问的地方进行预设,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随机应变。

篇3: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一、感悟说明方法

本组教材安排了四篇说明文, 分别是《鲸》《松鼠》《新型玻璃》和《假如没有灰尘》。文章中作者多处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行描述。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把握说明文的种种说明方法, 还要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说明方法的妙处。

《鲸》一文是这组课文的统领, 作者运用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通俗、生动、准确的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进入本组课文的学习, 可将这篇课文的导读作为一个引子, 让学生在读一读、填一填、划一划、议一议、想一想等多种体验中, 清楚地认识到鲸是巨大的动物。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过渡到《假如没有灰尘》的教学, 教师则可设计自主阅读提示, 把从《鲸》一文中习得的说明方法灵活运用于本文的阅读实践。

本组课文阶段性学习结束后, 应让学生在渐进式阅读中学会自我建构。不妨让学生进行单元小结, 可以做卡片, 也可以列表格。

二、揣摩表达顺序

一般说来, 说明文表达顺序可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而又以逻辑顺序最为常见, 它是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顺序的。抓住文章的主线, 便可牵一“序”而动全文。

对于小学生而言, 设计列表填空的方式来理清文理, 既可提炼出课文知识内容的骨架, 又可显示出课文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假如没有灰尘》, 通过以下表格的填写, 不仅能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理清课文思路, 而且有助于弄清课文各段落中总分、并列的关系。

本组另一篇课文《新型玻璃》则在布局谋篇上独具匠心。课文前五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介绍每种新型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 再讲用途;二是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 且富于变化。对这篇课文的教学, 教师可让学生体会在布局谋篇上的匠心独运, 从中领悟说明文章表达式样。

三、品味语言特点

我们在关注说明文不同说明方法的同时,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也应细细品味。怎样细致的观察事物, 怎样把复杂的事物写得畅晓明白, 又怎样把枯燥的事物写得生动有趣, 不同说明性文章又有着怎样的表达风格, 本组课文都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启示。

1. 赏析语言

说明性文章并不因为有了“说明”这一特性的存在而导致文章语言干涩, 相反, 说明性文章的语言更为准确、精炼, 而且有的还很优美。

打开《松鼠》一文, 一只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的小松鼠向我们走来。我们在喜爱小松鼠的同时, 不得不叹服作者精心细致的观察、生动传神的描写以及准确精炼的说明。

教学《松鼠》可重点围绕“松鼠是那么可爱,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展开对话, 精读品悟。从松鼠“外形的美丽”“动作的机敏”“搭窝时的聪明”几个方面抓住关键词句, 从美读中感悟松鼠的漂亮可爱。还可引导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一说喜欢它们的原因, 从而体会到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 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 活化语言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 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事物的关注, 才能入境生情, 促进自悟。教学时可变理性认知为主为感性体验为主, 采用一些必须的中介手段凸显事物形象,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

如《鲸》的教学, 演一演, 以手掌为鲸, 加之语言的描述, 演示鲸呼吸的全过程, 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形象。又如画一画, 动手画一画不同种类的鲸喷气形成的不同水柱, 再以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 从中体验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⒊对比阅读

本组四篇课文用词准确, 语言精练, 但又略有不同, 为学生感受不同说明文章的不同表达风格提供了范例。

(1) 不同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鲸》一文在本组课文排序中位居首位, 紧随其后的是《松鼠》, 而两篇课文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习完《松鼠》后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鲸》与《松鼠》在表达上的异同, 从中感受到不同说明文不同的表达风格。

(2) 同题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学生阅读《松鼠》, 如同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徜徉, 把同是《松鼠》的文艺性说明文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通过比较阅读, 产生新的发现。

四、创设交流情境

阅读是一种实践活动, 一个人的语言能否得到发展, 取决于有多少机会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因此, 教师应因文而异, 尽可能创设语言交流情境,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交流, 在交流中学会合作, 在合作中引起争辩, 在思辨中激活思维。在不断地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同时, 让学生获得切切实实的语言训练。

如教学《新型玻璃》, 可采用“新产品推介会”的形式创设语言情境, 一部分同学扮演玻璃厂新闻发言人介绍新产品, 一部分同学扮演媒体记者, 对新产品进行采访。通过“新产品推介会”, 学生不仅回顾了五种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与作用, 而且还重组了课文语言, 明白了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 面对不同身份的人, 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学生在产品推介时创造了介绍新知的语言, 这种语言是鲜活的, 具有强大的再生力。

《鲸》一文中, “鲸不属于鱼类, 是哺乳动物”这一线索贯穿全文。根据这一特点, 课堂以“鲸试图参加鱼类比赛而遭到拒绝”设计现场模拟情景对话。这种对话形式对学生而言, 看似简单, 实则是一种挑战。学生要把课文、课外读物以及电视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同类聚合, 正确归类, 还需要通过对语言的捕捉和敲打才能完成, 将阅读、想象、说话巧妙地融为一炉, 实现语言和知识在心理上的重构。既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知识点, 又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五、搭建读写平台

运用语言同样是说明文教学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目标。在学习了说明文后, 可运用迁移规律, 实现读写结合。

如《鲸》一文, 在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后, 出示一些随文练笔的作业请学生任选其一完成 (1) 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2) 以“我不是鱼”为题写一篇短文; (3) 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篇保护鲸的倡议书。

而《新型玻璃》一文, 则可由课文的结束段引发学生想象, 激活创新思维。可学习作者介绍新型玻璃的写作方法, 将你准备发明的新型玻璃也写一段话加以介绍, 插入到课文中, 使它与原文有机整合, 也可以《新型玻璃》的自述来写一篇短文。

篇4: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1. Topic: How to keep healthy

2. Teaching Aim: According to Unit Five, write an article about how to keep healthy.

3. Key Points: Teach students to use effective sentences to write a good composition.

4. Teaching Method: Discuss in groups

本节课是在学完第五单元之后设计的一节写作课,目的旨在复习巩固第五单元所学内容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任务前——Review and make a summary

Lead-in:

Teacher: Boys and girls, do you want to be healthy? Do you know how to keep healthy? I want to know your ideas. So, this class we’ll write an article: How to keep healthy.

Teacher: Can you remember the language points about health in Unit 5? Let’s talk about them together.(Ask the students to say one by one) e.g.

任务中——分组讨论写作的思路和步骤

Step 1: Discuss in group of four

Teacher: You did a good job. Next, you’ll work in group of four to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y does someone often feel tired and weak? And why does he/she often have a cold ?

2. If you are ill, what should you do?

3. Which habits are good/bad?

4. Which food is healthy/unhealthy?

5. If you want to be healthy, what should you do?

The teacher goes around the classroom during their discussion. If they have new words, encourage them to use a dictionary. After they finish.

Teacher: OK, let’s share your answers. (Ask one of the group members to read their answers to the whole class,

Step 2: Oral composition

Teacher: Well done! Now let’s discuss how to write the article. (讨论怎样开头、结尾,中间怎样展开,然后小组由组长带领口头操练,鼓励每个成员大胆说,勇于开口。)有的小组成员练习中还巧妙地使用了first, second, then, next, at last ... 等连接词。

Step 3: Writing (在讨论和口头练习的基础上,形成书面文字。)

(Let the whole class write their own articles according to their oral practice. The teacher moves around the classroom affording support as needed.)

Step4:评价阶段:

(1) 自评:通读全文,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2) 互评:小组之间互评(指出词、句、标点等错误)。

Teacher: OK. I’ll ask two students to show your work, the others listen carefully and see if they have mistakes.

Present two students’articles to the whole class as models and correct their spelling or grammar mistakes with the whole class.

任务后——把修改后的作文上交老师批改。

Step 4: Rewriting

Write the articles in their exercise books and hand in.

教学反思:

1. 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节课紧扣本单元所学内容,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能,达到了预期目的.

2. 从教学方法上看,打破了传统的单调的方法,采用了group work, 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加强了,学生在互相帮助中语言交际水平得到了提高,收到了较为理想的课堂效果。

3. 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发挥了其主体作用,激发了写作热情。

4. 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敢开口说,参与热情不高。

5. 应搞清楚不开口学生的原因,提出相应措施。

6. 活动要规范化、常态化。

篇5: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1、《窃读记》教学反思

《窃读记》是人教版新课标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作者一方面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另一方面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起阅读的兴趣,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首先在课前让学生交流课外阅读所带来的快乐与享受。接着,在学生自读自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说一说,读了课文,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学生交流时,我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并重点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一句,然后引导学生围绕“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与惧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从具体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滋味的,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最后,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受到启发,能够在黄金年龄进行阅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一种幸福。

此外,我在教学时一方面重视朗读,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文章虽没有什么情节冲突,大起大落,但作者的内心却因窃读而波澜起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出作者与书相逢的惊喜,匆忙窃读的快乐与惧怕,雨天读书的开心,与书相别的留恋与满足„„另一方面,重视语言的积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课文的动作和心理描写,仔细品味这样写的好处感悟作者对读书的酷爱。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呢? 在教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我对此有了很多 思考: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塑造学生的心灵,因为没有思想就没有语言,没有正确的观念为指导,就表达不出思想感情真实、健康的好文章。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之形式为文字,其内容突不出思想情感两端,以言思想,则积理必富而为文始清,若但读物得宜,便会仿其词句,握管撰作,则收效犹薄。”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塑造学生的心灵。

培养学生的兴趣,把写作作为学生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陶行知先生亦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学生一旦与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就会主动钻研,乐此不疲,渐入佳境。教学中要注意低起点,多鼓励,命题切合学生实际,写作形式多种多样,力争将写作变为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写作“会使自己的头脑更清醒,更无知,更坚强,更轻松,会使自己和别人相处得更和谐”。写作一旦成为一种需要,常常能达到欲罢不能的程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阅历浅,生活范围窄,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由于缺乏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积累,作文时常常搜肠刮肚,无病呻吟,甚至空想,胡编滥造。本人认为,应该把学生从课堂上解脱出来,让他们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素材,激发灵感,学会写。

再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素质教育

要教会学生去发现美。要以语文课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文学作品具有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的特点。它包含着自然与生活,同时融进了作家情感的再创造因素,所以文学作品是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通过语文课,唤起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人性美的渴望。

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美。中学生对于美的追求特别强烈。对于他们爱美,追求美的愿望,应该给予肯定。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定型,对于美丑的分辨能力还不太强,他们认为追求时髦、穿奇装异服,是一种时尚美,对美有自己偏见。所以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去提高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即识别美丑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中外名著中典型人物形象,比较他们不同的审美意义。

要激励学生去创造美。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发展迅速,与人类爱美的天性分不开。因此,我们要激励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达美,即创造美。我们要告诉学生“美就是生活”,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小事中寻找美、感受美、欣赏美,并在提高这些方面能力同时,“趁热打铁”,触发学生表达美的冲动和创造美的激情。

(5)《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文中的两个人物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平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蔼亲切、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在教学中由于内容比较简单,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老来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等他俩读完后,我再问其他学生:“这两个人在干什么?”孩子们联系了之前学过的对话形式说出了这是在“对话”。“一个问一个答,他们在干什么?”“采访。”一个孩子马上接上来了。“真好!那如果将采访的内容记录下来呢,我们就叫它为„访谈录‟,这是我们第一次碰到的。而且它就像我们平时在对话一样,内容很简单……”在学生认识这种文体之后,我再抛出问题“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 问题一抛出,读过之后竟然无人能回答,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我反省自己,是不是问题给的太大,学生还没有透过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于是,我换种方式说:“苗苗提了些什么问题?季羡林爷爷是怎么回答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分类,看看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问题迎韧而解,孩子们似乎如释重负……

我接着问学生:你们喜欢看闲书吗?有的说喜欢;有的干脆就保持沉默,不表态,其实我心里清楚:他们爱玩,爱看电视,即使有书也不去翻一翻。于是,我先给他们读季老先生的作品《我的童年》节选,然后结合老先生的主张教育学生:平时多看一些闲书可以多学一些知识,也可能多写一些好的文章。季先生有如此高的成就,其实跟他小时侯爱看闲书分不开的,且小时侯记的东西长大了也不容易忘记。而文章写得好,苗苗说的那两个重要条件——写真事、多看课外书,我认为也是有道理的。我希望经过我不间断的提醒,能慢慢地使孩子们有爱看闲书的意识,并能主动积钱买书看,从提醒到自觉,让“书香伴我行”不再是空话。

不足之处:可能是自己这样的设计有问题,方式过于直白、简单,以问题来贯穿,使学生失去了兴趣;而在实施教学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透文章,也导致课堂沉闷的原因,我高估了刚上五年级的孩子的能力,以为在很短的时间,他们就能从大段的的文字中提炼出最主要的内容。这是自己对于学生的学情不了解造成的。

课后,我又翻阅了其他老师的教学设计,我发现,他们的教学设计得很生动,比如从《艺术人生》《小崔说事》等一些访谈节目入手,让学生了解访谈录的特点,在“主张看闲书”这个观点教学时,通过“闲书不闲”的讨论,让在交流中,自己了解阅读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分角色朗读,体现季老先生毫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满含对下一代的关怀。

3、走遍天下书为侣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

《走遍天下书为侣》本文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文章篇幅短小精致,语言浅显易懂,角度新颖,表达独特,作者通过假设和设问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文章中有这样几个地方学生开始很难理解:“是的,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能背诵的程度。”“你早已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那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我在教学时,除了让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外,还把重点放在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上。在指导学生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把书比作家和朋友,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我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书还可以比作什么,学生通过想象,充分领会了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在理解读一本书的方法时,我补充了许多名人读书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读书的收效会大大提高,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收获不少,懂得了该怎样读书。

4、教学反思:

篇6: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小数乘整数”

小数乘整数,例题出示了买风筝的情境,3.5*3,对于例题,学生学的不难,算理也能理解。接着的做一做1,是笔算,整数都是一位数。做一做2的第3题,整数是两位数,2.3*12,教材上呈现的是竖式的形式。学生基本上会做,但是课堂上我忽略了对位的问题,没有让学生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吗?”因为此时学生与小数加减法的对位混淆了起来。当做练习的12.5*42让学生独立去列竖式时,有10个光景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对位。其实做一做是对例题的一个提升、一个补充,在教学中我们不能轻易让它就这样过去,有时它也存在着新的`知识点,所以要谨慎对之。

“小数乘小数”

1、小数乘小数这一课时是教材的例题3、例题4,我觉得两个例题应合并为一课时比较合适,因为例题3小数乘小数让学生讲算理,明白怎样去算?接着做一做练习3题,例题4是选取做一做的1和3作为例题,让学生进行总结小数乘法是怎样算的?这样的安排是在学生解决了例题3,再通过3题的练习,归纳方法,因而不能割裂成两课时。另外,我觉得例题3及两个做一做的6道题目,都有它的局限性,每题所呈现的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都是一样的,因此,当学生在练习中做到如:4.25*2.3就不知道如何去对位了,因此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修改,把做一做一的0.56*0.04改成0.56*0.4,做一做二的0.29*0.07改成0.29*0.7。

篇7: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节词汇课,主要学习6个关于职业的单词,初步认知句型What does your father do?。在教学过程中,我用不同的方法教授新词,比如用teach+er引出有些动词后加er变成名词的规律,教授新词singer, writer,同时完成let’s start;用学生学过的职业单词policeman和policewoman,引出英语有些职业有男女之分,教授actor和 actress,同时学习C部分的good to know;用卡片直接教授artist和TV reporter。用不同的方法教授新词,避免单一的卡片教学,而且灵活处理教材,把整个单元中和本课有关联的内容都融合在一起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操练单词时,不是为了操练而操练,而是把职业单词放在句型She/He is a/an…里面操练,做到在句型中操练单词。在学完问句What does she/he do?并进行操练时,虽然课文里的句型问的是父母的`职业,但由于班上学生父母的职业不在本课所学单词里,而且很多家长无正规职业(课前我做过调查),如果让学生问答父母的职业,交流起来有困难,所以我放弃了让学生问答其父母的职业,而是让学生问答熟知的影视明星、作家、画家、记者这些和本课职业相关的,比如What does Zhou Jielun/Bing Xin do?这样不仅交流起来方便,而且很好的操练了本课所学单词,学生兴趣也十分高涨。

当然,在本节课中也存在一切问题。比如singer的发音虽然老师强调了,但学生还是容易读错,需要作进一步讲解;学生对a/an的用法容易出现混淆,在板书设计上应该在每个职业单词前都加上a和an,也需要反复强调。

篇8: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一、关于“数轴”教学的一点想法

数轴这个内容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从知识上讲, 数轴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 它主要应用于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的推导及不等式的求解, 同时, 也是学习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讲, 数轴是数形结合的起点, 而数形结合是学生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在小学中数轴也已经发挥了它的作用.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认识负数》、《认识小数》单元中就运用到了数轴.

《认识负数》单元中借助数轴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负数、正数, 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正数都大于0, 负数都小于0.其实在教学例1, 用温度计分别显示三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 已为学习数轴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这是学生第一次在直线上认识负数, 也是学生在数的认识上的一个突破.

《认识小数》单元中数轴也发挥了它极大的功能, 课本上力求用数轴帮助学生建立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概念, 学会在数轴上标出小数, 学会通过在数轴上标出数来比较小数的大小.但教学下来, 如何正确的在数轴上标出小数恰恰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我在教学《小数的意义和读写》这节课时, 面对学生无从入手的“尴尬”, 我抓住小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 抓住小数的意义, 尝试着把思考过程化成有顺序的三个步骤, 引领学生有方向的去思考, 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课堂作业上错误的学生也极少.

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第33页第9题为例.

在直线上标出下面各数的位置:

1. 定范围

先确定要标出的小数在哪两个数之间, 明确小数的范围例如:第一个数是0.5, 先确定0.5在哪两个数之间, 大于几小于几.学生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已经学习过, 还有凭着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也已经能够判断出小数的范围.

2. 把小数化成分数思考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把所要标出的小数根据小数的意义, 化成分母是10, 100, 1000的分数.例如0.5化成5/10.

遇到像1.3, 3.75这样整数部分有数据的小数, 在确定范围以后, 可以不看整数部分, 把整数部分去掉, 看成是1+0.3, 3+0.75, 然后把0.3和0.75化成3/10和75/100.

把小数化成分数的用意旨在让学生结合分数的意义来理解小数, 从而知道是把“1”平均分成多少份, 然后再取其中的几份.

3. 平均分找准位置

学生根据上一步化成的分数, 在数轴上找相对应的点.

二、关于“根据描述写小数”教学的想法

在教完“数位顺序表”后, 一般都会安排这样的习题:

(1) 一个数的十位、十分位和千分位上都是4, 其他各位上都是0, 这个数是 () .

(2) 用0, 0, 1, 2这四个数字和小数点按要求写小数: (1) 整数部分是0的三位小数; (2) 只读一个“零”的两位小数; (3) 一个“零”都不读的一位小数.

这样的题目学生拿到手以后一般都不知从哪入手, 原因是对数位顺序表和各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没有熟记于心.这样类型的题目应该先确定最高位和最低位, 然后再往每个数位里进行填空.比如第一题, 最高位是十位, 最低位是千分位, 所以小数写出来应该是___ ____.____ ____ ____, 然后再往里填空, 写成4___.4___4, 最后再将中间空余数位上的0补上, 写成4 0.4 0 4.第二个题目也能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答题.

三、关于“小数的大小排列”教学的想法

小数的大小比较中有个比较典型的题目就是排列几个小数的大小, 而这样的题目看起来很容易, 但每次做起来学生出错的都比较多.根据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先比较整数部分, 整数部分大的那个小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 就再比较小数的小数部分, 从十分位开始一位一位的比较) , 我在班上和学生探讨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我们比较的时候可以减少错误率?最后我们讨论出将所有比较的数竖着写, 而且要数位对齐, 然后再按照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进行比较, 这样既清楚又方便比较.这种方法试行下来, 学生的作业错误率明显减少.

篇9: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1.用圆规画圆时,针尖所在的点叫做(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 ),一般用字母( )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 ),一般用字母( )表示。

2.圆心确定圆的( ),半径确定圆的( )。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 ),有( )条。

3.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 )的数,我们把它叫做( ),用字母( )表示,计算时通常取近似值( )。

4.画一个直径是5cm的圆,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 )cm。如果要画一个周长是18.84cm的圆,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应该是( )cm,这个圆的面积是( )cm2。

5.在一张长15cm,宽10cm的长方形硬纸中剪下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是( )cm,面积是( )cm2,剩下部分的面积是( )cm2。 6.如右图,一根铁丝正好弯成一个直径是2.5dm的半圆,这根铁丝长( )dm。

7.一个圆环,外圆直径是10cm,圆环宽1cm,圆环的面积是( )cm2。

8.把4个底面直径是8cm的圆柱形牛奶罐捆成如左下图(从底面方向看)的形状,如果接头处不计,至少需要多长的绳子?

解题时,先画辅助线(如右上图虚线),可以看出,绳子中的4条线段相当于4条直径;四角处的4条弧,每条都是一个圆周的,合起来正好是一个( ),所以计算绳长的算式是( ),得数是( )cm。

二、对错辨别庭(5分)

1.同一圆中的直径长度是半径的2倍。 ( )

2.一个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i倍。 ( )

3.图中的涂色部分是扇形。 ( )

4.半径是2dm的圆,周长和面积相等。 ( )

5.如果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相等,则圆的面积最大。 ( )

三、答案选择厅(9分)

1.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后,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圆的( )。

A.半径 B.直径 C.周长的一半

2.甲、乙两圆的半径比是1∶3,它们的直径比是( ),面积比是( )。

A.1∶3 B.1∶6 C.1∶9

3.下列图中有圆心角的是( )。

A. B. C. 4.右图中扇环的周长是( )cm。

A.12.56 B.16.56 C.17.85

5.把一个圆的半径增加2cm,周长就增加( )。

A.4cm B.6.28cm C.12.56cm

四、计算小能手(25分)

1.填表。(9分)

2.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单位:cm) (8分)

3.计算下面各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dm) (8分)

五、实践探索台(10分)

1.先画一个正方形,再按下面步骤操作。

(1)画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以交点为圆心,以R为半径画一个大圆;

(2)依次连接两条直径的四个端点,得到一个小正方形;

(3)以对角线的交点为圆心,以r为半径画一个小圆。

2.如果大正方形的边长是20cm。

(1)大圆的面积是多少?

(2)图(2)中,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与大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图(3)中,小圆的面积是多少?与大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六、生活应用场(25分)

1.教学楼前有一个直径是8m的圆形花坛,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2.有一个面积为450m2的圆形草坪,要为它安装自动旋转喷灌装置进行喷灌。现有射程为10m、12m、15m的三种装置,你认为选哪种比较合适?安装在什么位置?

3.一个圆形水池,周长125.6m,水池周围(阴影部分)是一条5米宽的水泥路,在路的外侧围一圈栏杆。水泥路的面积有多大?栏杆长多少米?

篇10: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数学教案

五年级(上)

葉新杰 2018年秋

本单元教材从整数除法入手教学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主要内容有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和小数混合运算。教材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除法计算的实际意义和商的近似值在现实问题中的应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现实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小数除法的计算。

学生已学习了整数混合运算、整数乘除法、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从学生学习知识的角度看,解决本单元的几个重点都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1.会笔算简单的小数除法,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2.会进行小数两步混合运算,能解决现实生活中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3.在探索小数除法有关计算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果的正确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1.要认真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把握住本单元知识的重点和关键,在学生已有经验的知识背景下开展学习活动,启发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运用到学习中来。

2.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小数除法的学习架设认知桥梁。

3.联系数的含义进行算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2 3 4 5 6 精打细算 1课时 打扫卫生 1课时

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1课时 人民币兑换 1课时 除得尽吗 1课时

调查“生活垃圾” 1课时

小数除以整数。(教材第2~3页)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算法的过程,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能正确进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3.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

1.学校买了8个足球,花了448元,每个足球多少元?(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说说为什么用除法,怎样进行除法竖式计算。)2.谈话导入:在生活中,张阿姨是个精打细算的人。(板书课题:精打细算)今天她打算去商店买牛奶,我们也一起去看看。(出示课件)师:你们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甲商店5袋牛奶11.5元,乙商店6袋牛奶12.6元。师:猜一猜,张阿姨会遇到什么问题? 生:会想到哪家商店的牛奶便宜。

师:要知道哪家商店的牛奶便宜,就要知道什么? 生:甲商店每袋牛奶多少钱?乙商店每袋牛奶多少钱? 师:怎样求呢?谁会列式? 生回答,师板书:11.5÷5 12.6÷6

师:为什么用除法?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生: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张阿姨会去哪家商店买牛奶。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2.尝试计算。

3.小组汇报计算过程,全班反馈。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答案,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估计出现的答案:(1)把11.5元转化成115角后进行竖式计算。

(2)把11.5元分成10元和1.5元,分别除以5,再把两次相除的结果相加。(3)直接进行小数除法的竖式计算。重点是直接进行小数除法的竖式计算。引导学生质疑“如何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学生先理解小数点确定的算理,然后观察算式总结出方法:只要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行了。

师生共同回忆竖式计算过程,在黑板上板书竖式。师:小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12.6÷6。

5.师生共同完成题目“哪家商店的牛奶便宜?”

11.5÷5=2.3(元)12.6÷6=2.1(元)2.3元>2.1元 答:乙商店的牛奶便宜。

总结小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1.让学生说说用竖式计算小数除以整数时需要注意什么。

2.老师小结: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呢?跟大家说说吧!学生讨论。

精 打 细 算

11.5÷5=2.3(元)

12.6÷6=2.1(元)

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错误!未找到引

用源。

A类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9.6÷25.2÷6

34.5÷15 7.83÷9

14.21÷7

25.5÷5 2.下面各题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

()(考查知识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能力要求: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准确、熟练地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B类

3.明明坚持晨练,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

(考查知识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能力要求:用竖式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能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2.4 4.2 2.3 0.87 2.03 5.1 2.✕ 5.7

B类: 3.22.4÷4=5.6(千米)教材第3页练一练

1.(1)13.6÷2=6.8(元)19.5÷3=6.5(元)(2)竖式略

(3)6.8元>6.5元 阳光文具店卖得便宜,便宜6.8-6.5=0.3(元)。2.略

3.5.1 2.3 1.8 4.(1)82.5÷15=5.5(m)(2)82.5÷25=3.3(m)

除数是整数、需要补0的小数除法。(教材第4~6页)

1.结合已有知识,探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结合元、角、分的背景理解在余数、商中补0的意义。

2.能熟练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3.体会小数除法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结合已有知识,探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结合元、角、分的背景理解在余数、商中补0的意义。

难点:熟练笔算除数是整数,被除数位数不够时,添0继续除的小数除法。

多媒体课件。

新学期开始了,王老师给班里买了6把笤帚共花了18.9元。(出示课件)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生:每把笤帚多少元?把18.9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列式为18.9÷6。

师:这个除法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在计算的过程中看一看和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算式有什么区别。

1.估算。

师:你能先估计一下每把笤帚多少元吗? 生:如果一共花了18元,18÷6=3(元),每把笤帚一定比3元多。2.计算。

师:你还能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1)可以把18.9元分成18元和0.9元,18÷6=3(元),0.9元=90分,90÷6=15(分)=0.15(元),然后3+0.15=3.15(元)。

(2)可以直接用竖式计算。

在学生用竖式计算到上面的情况时,教师提问:余数现在是几,还能算下去吗? 学生讨论,继续往下除。

师: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呢?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1)余数3在十分位上,表示的是3角,可以把3角化成30分,这样就是在3后面添一个0,然后继续除。(2)余数3在十分位上,表示的是3个0.1,可以看成30个0.01,除以6等于5个0.01,在商的百分位上写5,表示5个0.01,这样也是在3后面添上一个0继续除。

师:像上面这样的竖式,计算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该怎样计算呢? 生: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3.计算每个簸箕多少元。

师:王老师还买了4个簸箕,共花了26元,每个簸箕多少元?先说一说怎样列式,再用竖式计算。

小组讨论,计算。教师指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

当学生计算到上面的情况时,提问学生:2÷4怎么除下去呢? 生1:把余数2看成20个0.1,就能除下去了,20个0.1除以4等于5个0.1,所以在商的十分位上写上5。

生2:在余数2后面添上0就可以继续除了。

师:如果商是65,对不对?用竖式计算时还需要注意什么? 生:商是65不对,还需要注意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w 4.完成“试一试”中的题目。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学生解答完后,教师提出下面的问题: 第一个算式在计算过程中十分位上不够商1怎么办?第二个算式中整数部分不够商1怎么办?你知道了什么? 生:计算过程中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商0。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计算小数除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老师小结:计算小数除法,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时,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计算过程中,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商0占位。

师: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呢?跟大家说说吧!学生讨论,回答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打 扫 卫 生

18.9÷6=3.15(元)

26÷4=6.5(元)

答:每把笤帚3.15元。答:每个簸箕6.5元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类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6.23÷7

0.48÷6

7.56÷8

3.6÷2

436÷118.24÷6 2.下面各题的商哪些是小于1的?在括号里画“。

(1)4.03÷5()(2)36.4÷27()(3)0.84÷26()(考查知识点:除数是整数、需要补0的小数除法;能力要求:能熟练计算除数是整数、需要补0的小数除法。)

B类

3.一瓶1.5升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6杯。每杯可装多少升?

4.五(1)班有班费24.2元,同学们卖废品又得到16.4元。用这些钱可以买5本《少年科技》,每本《少年科技》多少钱?(考查知识点: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力要求:熟练解决小数除以整数的应用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0.89 0.08 0.945 0.15 2.4 3.04 2.(1)和(3)B类: 3.1.5÷6=0.25(升)4.24.2+16.4=40.6(元)40.6÷5=8.12(元)教材第5、第6页练一练 1.198÷36=5.5(t)2.6.15 4.14 12.1 7.5 7.65 5.25 3.16.2÷15=1.08(m)19÷20=0.95(m)4.✕ 1.7 ✕ 1.06 ✕ 0.09 5.6.4 0.16 0.625 0.07 0.082 3.65 6.(1)1.26÷6=0.21(kg)(2)6.12÷6=1.02(元)7.45÷6=7.5(元)132.5-45=87.5(元)87.5÷7=12.5(元)

一个数除以小数。(教材第7~9页)

1.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2.理解把一个数除以小数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算理,会计算一个数除以小数的除法。

3.能把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感受知识间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把一个数除以小数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算理,会计算一个数除以小数的除法。

多媒体课件。

1.口答:把2.67和0.06分别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得多少? 学生回答。2.谈话导入。

师:打长途电话分为国内长途和国际长途两种。请你观察下面两幅图,说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出示打电话的情境图)生:笑笑打国内长途每分0.3元,通话费是5.1元;淘气打国际长途每分7.2元,通话费是54元。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生:笑笑打电话的时间是多少分?就是求5.1里面有多少个0.3,用除法计算,列式为5.1÷0.3;淘气打电话的时间是多少分?就是求54里面有多少个7.2,用除法计算,列式为54÷7.2。

(板书:5.1÷0.54÷7.2)师:谁打电话的时间长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怎样计算这两个算式。

(一)完成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师:我们先来计算5.1÷0.3,这个式子和上节课学过的竖式有什么区别呢?你能自己计算一下吗? 生:除数是小数,上节课学过的竖式的除数都是整数。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2.尝试计算。

3.小组汇报计算过程,全班反馈。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答案,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估计出现的答案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1)把5.1元化成51角,0.3元化成3角,再用除法计算。5.1元=51角 0.3元=3角 51÷3=17(分)(2)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把5.1和0.3同时扩大到原来的10倍,化成整数后再计算。

5.1÷0.3

=(5.1×10)÷(0.3×10)=51÷3 =17(分)师:能直接列竖式计算吗?前面学过小数除以整数,现在除数是小数,能不能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学生讨论后,独立列竖式计算。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计算时可以这样想,0.3是3个0.1,5.1是51个0.1,5.1除以0.3相当于51÷3,这里是把0.3扩大到原来的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应扩大到原来的10倍。用竖式计算时,先去掉除数的小数点,除数有一位小数,把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也向右移动一位,然后根据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师:你能验算一下自己的计算正确吗?可以怎样验算? 生:用商乘除数,17×0.3=5.1,计算是正确的。师:怎样用竖式计算54÷7.2呢,你能自己计算吗?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计算结果。师:现在你知道谁打电话的时间长了吧!(二)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中的两个题目,完成后交流计算结果。

师:现在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一个数除以小数应该怎样计算。学生讨论。老师小结:计算一个数除以小数,先把除数变成整数,除数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被除数也要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师: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呢?跟大家说说吧!学生讨论。

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5.1÷0.3=17(分)

54÷7.2=7.5(分)

先把除数变成整数,除数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被除数也要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错误!未

找到引用源。

A类

1.把下面的式子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算式。

0.81÷0.3=()÷3

0.8÷0.25=()÷25

4.36÷0.4=()÷()

16÷0.04=()÷()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1.26÷0.3

8.4÷0.56

3.24÷0.36

4.38÷0.73

35.88÷2.76

48.07÷4.37

(考查知识点: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力要求:能熟练计算一个数除以小数,养成验算的习惯。)

B类

3.在下面的○里填上“>”“<”或“=”。0.9÷0.5○0.9

10.35÷23○0.45

32.4÷0.8○32.4

45.06÷2.4○45.06 0.38÷19○0.2

326.4÷0.32○326.4 4.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它比天鹅重100多千克。算一算:下图中鸵鸟的体重是天鹅的多少倍?

(考查知识点:一个数除以小数;能力要求:掌握商与被除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熟练解决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应用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8.1 80 43.6 4 1600 4 2.4.2 15 9 6 13 11 验算略 B类: 3.> > < = < > 4.134.9÷9.5=14.2 教材第8、第9页练一练

1.7.2÷0.6=12(分)10÷2.5=4(分)2.10 117 9 13 3.圈一圈略 9 4.2.6÷0.4=6.5(个)至少需要7个小瓶。2.6÷0.65=4(个)需要4个大瓶。5.0.48 15 1.6 0.8 5 20 6.✕ ✕ ✕

7.7.8 75 406 58 3200 8 8.0.6÷1.2=0.5(m)9.64.9 4.25 4.4 2.25 教材第10、第11页练习一

1.(1)0.1 0.1(2)0.01 0.01 2.210 48 300 15 40 2 3.3.5 35 0.064 0.64 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到原来的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商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

4.207 0.24 1.8 81 5.1.5 350 3.7 26.16÷32=0.5(m)7.2.85÷2.5=1.14(千米/时)2.85÷1.5=1.9(千米/时)8.最大的鼠体重是最小鼠的多少倍? 50÷0.002=25000 最大的鼠身长是最小鼠的多少倍? 1.5÷0.03=50(合理即可)9.30-7.2=22.8(元)22.8÷9.5=2.4(元)10.略

积或商的近似值。(教材第12~14页)

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用“四舍五入法”求积或商的近似值的过程。

2.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积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根据要求取积或商的近似值。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会取积或商的近似值与现实问题的密切联系。

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积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难点:能根据要求取积或商的近似值。

多媒体课件。

阅读中国银行2012年10月某日公布的关于外币和人民币之间的汇率表,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1.出示例题:美国小朋友玛丽给笑笑寄来一本故事书,这本故事书价值6.70美元,折合人民币多少元?(出示课件)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师:思考怎样求这本故事书折合人民币多少元。先试着做一做,列出算式。

生:从中国银行的汇率表中知道1美元兑换人民币6.31元,求6.70美元折合人民币多少元,就是求6.31的6.7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6.31×6.7。

师:用计算器计算一下,看看结果是多少。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回答:等于42.277元。

师:我国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什么,得数应该保留几位小数?用什么方法保留? 学生回答: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这里要保留两位小数,看小数点后面第三位是7,根据“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是42.28元。

小结,讲清算理:方法是用外币×汇率=人民币,记得保留两位小数。2.出示例题:妈妈用600元人民币可兑换多少美元? 师:这一题又该怎样解答呢?请同学们先试着做一做,列出算式。生:求妈妈用600元人民币可兑换多少美元,就是求600里面有多少个6.31,用除法计算,列式为600÷6.31。

师:请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一下。

生:用计算器计算的得数有很多位小数,是个无限小数。

师:这里我们通常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小数点后面第三位是7,取近似值是95.09美元。

小结,讲清算理:方法是用人民币÷汇率=外币,记得保留两位小数。3.出示例题:5000元人民币能兑换多少港币?欧元呢?新元呢? 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生:从人民币汇率表中找到1港币、1欧元和1新元分别兑换人民币多少元。师: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先列出算式,然后用计算器计算。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师:求出最后结果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得数保留两位小数。4.解决试一试中的题目。

出示例题,提问:把人民币兑换成日元,需要找到哪些条件,先求出什么? 学生小组内讨论,列式解答。

师:求出最后结果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得数保留两位小数。出示用计算器计算的式子。

师:用计算器计算下面的式子,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师: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再写出一组类似的算式说明你的发现吗? 学生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师:你学会了外币和人民币之间互相兑换的方法了吗?怎样计算?求出的结果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老师小结: 生活中有很多的问题不需要求出准确的数据,还有的用除法计算商不能得到有限小数,这时需要取积或商的近似值,求出结果后通常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如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计算出最后结果后要保留两位小数。

师: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呢?跟大家说说吧!w 学生讨论。

人民币兑换

6.31×6.7 =42.277

≈42.28(元)(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答:折合人民币42.28元。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类

1.填空。

(1)15.6÷4.6的商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保留一位小数的近似值是()。

(2)一个三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4.10,这个三位小数的准确值应在()和()之间。

2.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得数保留两位小数)2.9×0.37

8.26÷0.38

34.7÷9.7

(考查知识点:用“四舍五入法”保留积或商的近似值;能力要求:用计算器计算后,能准确熟练地写出积或商的近似值。)

B类

3.一批货物共重35吨,用一辆汽车运,每次最多运4.8吨。这批货物至少几次才能运完? 4.张叔叔去德国旅游,回国时还剩858.8欧元,能兑换多少元人民币?(考查知识点:根据生活实际取积或商的近似值;能力要求:结合生活实际,知道求商的近似值不一定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熟练掌握求积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1)3.39 3.4(2)4.095 4.104 2.1.07 21.74 3.58 B类: 3.35÷4.8≈8(次)4.858.8×8.19≈7033.57(欧元)教材第13、第14页练一练

1.12.5×0.81≈10.13(元)2.6000÷8.19≈732.60(欧元)3.1300×5.11=6643(元)4.2000÷20.32×100≈9842.52(泰铢)5.商比被除数大:42.4÷0.5 1.05÷0.2 5÷0.8 商比被除数小:9.5÷1.6 34.5÷4.6 6.8÷1.2

6.12.5 11.11 10 9.09 8.33 7.69 写类似的算式及发现略。7.2.5÷2=1.25(元)13.5÷3=4.5(元)图略

8.10 8.33 6.94 商越来越小。15 18.75 23.4375 商越来越大。算式:16÷1.6

16÷0.9 16÷1.6÷1.6 16÷0.9÷0.9

16÷1.6÷1.6÷1.6 16÷0.9÷0.9÷0.9(答案不唯一)

循环小数。(教材第15~16页)

1.在自主计算的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循环小数的过程。2.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能指出哪些数是循环小数。3.在进行数学探索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能指出哪些数是循环小数。难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能指出哪些数是循环小数。

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小丽到动物乐园游玩时,被动物乐园知识窗中的信息吸引住了,我们一起看看去。(出示课件:情境图)关于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独立计算。

生:蜘蛛平均每分爬行多少米?蜗牛平均每分爬行多少米? 师:关于这两个问题,你能列式解答吗? 学生回答:73÷3,9.4÷11。教师板书。

请同桌两位同学每人计算一道题,独立进行计算。2.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师:在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73÷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3;9.4÷11的余数“6”和“5”总是交替出现。

师:计算到教材中的步骤后,你认为还用往下计算吗?认为不必继续往下除的同学请举手,为什么不必往下除了? 指名让学生回答,说明不必往下除的理由。师:怎样表示73÷3,9.4÷11这两道题的商呢? 3.共同探究循环小数。

师:我们把24.333…,0.85454…这两个小数与我们过去所见到的小数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小数部分是无限的。

师:观察这两个小数,它们的小数部分分别有什么特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观察到的特点记录下来,教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和汇报。学生汇报:24.333…的小数部分的3总是重复出现,0.85454…的小数部分的5、4总是重复出现。

师:下面我们共同概括这些小数的特点,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根据这些小数的特点,我们给它们取个名字,你认为该取个什么样的名字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样的小数叫作循环小数。(板书:循环小数)师:你还能说出几个循环小数吗? 学生回答。

4.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师:根据需要,我们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如0.85454…,如果保留两位小数,你认为约是多少?说说你的想法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约是0.85。师:怎样表示呢? 生:0.85454…≈0.85 5.巩固练习。

师:下面我们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哪几题的商是循环小数。1÷2 1÷3 1÷5 1÷7 学生独立计算后,汇报。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 老师小结: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循环小数,而且能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师: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呢?跟大家说说吧!学生讨论。

除得尽吗(循环小数)

0.85454…≈0.8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类

1.下面哪些小数是循环小数? 0.666… 3.27676… 10.7878 3.1415926 4.003636… 2.计算下面各题,指出哪些商是循环小数,得数保留两位小数。4÷2.75÷6

289÷90

(考查知识点:认识循环小数,计算商是循环小数的除法算式;能力要求:熟练说出循环小数,熟练运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B类

3.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2.188… 2.1818 2.81 2.1818…

4.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多少个礼盒?(考查知识点:认识循环小数;能力要求:熟练比较循环小数的大小。)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0.666… 3.27676… 4.003636…

2.2.75÷6和289÷90的商是循环小数 0.8 0.46 3.21 B类: 3.2.1818<2.1818…<2.188…<2.81 4.25÷1.5≈16(个)教材第16页练一练

1.196÷3≈65.33(千米/时)131÷5=26.2(千米/时)241÷6≈40.17(千米/时)循环小数有65.333…,40.166…。

2.0.666… 1.48383… 0.1875875… 0.333… 0.111… 3.0.375 1.33… 1.428571428571… 0.5 1.29090… 0.044… 0.111… 0.833…

商是循环小数:4÷3 10÷7 14.2÷11 0.4÷9 1÷9 5÷6 4.1时=60分 100÷60≈1.67(千米)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材第17~18页)

1.从多种角度分析并解答小数两步计算的问题,学习并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2.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感受小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从多种角度分析并解答小数两步计算的问题,学习并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难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多媒体课件。

我们生活中能产生多少生活垃圾呢?请大家观看五年级两个班的调查汇报。(出示课件)

1.关于图中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从五(1)班调查汇报中知道一个人4周可产生约30.8千克生活垃圾,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1)一个人平均每周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2)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从五(2)班调查汇报中知道这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约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约1.3吨,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1)周一到周五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吨生活垃圾?(2)与平时相比,这个小区周末每天要多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 2.列式解答。

师:下面我们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讨论后回答,回答可能有两种情况:(1)先算4周共有多少天,列式为4×7,再求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用4周产生的生活垃圾总质量除以总天数,列成综合算式是30.8÷(4×7)。因为要先求总天数,所以在4×7外面加上小括号,表示要先计算。

(2)先算平均每周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列式为30.8÷4,再求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一周有7天,用每周产生的生活垃圾的质量除以7,列成综合算式是30.8÷4÷7。因为要先求平均每周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所以计算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师:怎样求与平时相比,这个小区周末每天要多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 学生讨论后回答: 先计算平时每天要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列式为3.5÷5=0.7(吨),再计算周末比平时要多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用1.3-0.7=0.6(吨),列成综合算式为1.3-3.5÷5。因为要先计算平时每天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所以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3.总结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师:上面我们列出的两个算式都是两步计算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你能说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两个算式:(16.8+2.1)÷0.7,0.96÷(5.4÷0.9),请同学们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学生讨论运算顺序,独立进行计算。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你能总结一下吗? 老师小结: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样:算式里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减法,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呢?跟大家说说吧!学生讨论。

调查“生活垃圾”

1.30.8÷(4×7)

=30.8÷28

=1.1(千克)→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30.8÷4÷7 =7.7÷7

=1.1(千克)→从左到右计算。

2.1.3-3.5÷5 =1.3-0.7 =0.6(千克)→先算除法。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样错误!未找到引用

源。

A类

1.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9.6÷1.2+0.0.75÷0.3÷0.5 9.6÷(1.2+0.4)

10.5÷(5.2-3.7)(考查知识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力要求:掌握运算顺序,熟练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B类

2.上山时汽车平均每时行40千米,用了1.35时,下山时用了0.9时,下山时汽车平均每时行多少千米? 3.妈妈买了0.5千克芹菜和2千克冬瓜,一共花了多少钱?

(考查知识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能力要求:能熟练解决有关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应用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8.4 5 6 7 说运算顺序略 B类: 2.40×1.35÷0.9=60(千米)3.1.4×0.5+3.5=4.2(元)教材第18页练一练

1.(1)略(合理即可)(2)78.4÷7÷0.8=14(份)(3)(3.4-0.8)÷2=1.3(元)2.50 3 6.8 0.3 3.85.5÷(30×3)=0.95(元)1.1-0.95=0.15(元)4.(1)22.5÷30=0.75(元)(2)17.2÷20=0.86(元)(3)水果冰棍便宜。(4)1.5×20-17.2=12.8(元)1.2×30-22.5=13.5(元)12.8+13.5=26.3(元)教材第19、第20页练习二

1.(1)< = > > = <(2)略(合理即可)2.(25.6-7.6)÷4=4.5(kg)76.5÷3×5=127.5(元)3.略

上一篇:保代考试总结下一篇:感悟生命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