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善处理员工问题

2024-04-17

妥善处理员工问题(精选6篇)

篇1:妥善处理员工问题

妥善处理员工问题

司主管Carl Lloyd遇到麻烦了。他的一个新雇员、一位具有20年经验的技术撰稿人工作了三星期之后,居然不来上班了。起初,该雇员找出种种借口,然后保持沉默。最后,他在拿走了好几个星期的薪水之后,辞职不干了。Lloyd回忆说,他真希望早些采取措施。“我以为他总会改变的,”Lloyd说,“我完全估计错了,情况很快变糟。”

当你的一个员工给你添麻烦时,你总倾向于忽略它,希望麻烦会自动消失。虽然你可以克制立即采取措施的冲动,但是如果你及早控制局面,就能防止员工问题发展成为问题员工。明确职责和目标

防止管理方面出问题最容易的方法是:尽可能雇用最好的员工。如果你的部门缺人手,你会倾向于雇用那些能满足你最低要求的任何人来填补空缺。可别干这种傻事!等待最合适的人选对你有好处。不少经理遇到这样的麻烦:一个“平庸”的雇员变成了老板的噩梦。能怪谁呢?经理们只能怪自己。

“我们寻找那些有潜力的人才,因此在面试过程中我们将应聘人员置于一种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微软公司(Microsoft Corp)项目主管Shannon Peters如是说。借助于模拟这些真实的工作情景,评估小组可以挑选出最佳的应聘人员。

将这些用文字写下来,并制订日程表定期总结进度、并达到你预期的效果。

向员工提要求必须具体明确,不要说:“我要你尽快地完成访问报告”,而是说:“请在29日之前将你写好的访问报告用电子邮件发给我。网络服务器上有样本报告。如有问题请Sarah帮助。若碰到任何其它问题或你无法在原定期限内完成报告,请告诉我。我需要在下月初将报告摘要上报副总裁,因此我需要你及时完成。”

通过预先简要地提供一些详细信息,你就能防止可能发生的许多麻烦。现在员工清楚知道你希望他们完成什么任务、你想得到的报告的样式以及应该向谁寻求帮助。并且你同时还讲明了员工按时完成任务是何等重要。

加强检查和反馈

尤其对于新来的员工,经常提供反馈意见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与员工边喝咖啡边聊天等简单的手段进行检查和总结,可以使你有机会用一种随意、温和的方式查找任何问题。

即使你的公司尚未制定正式的检查政策,你也可以定期评估所有员工的工作表现。此类评估会议对于员工和经理都是同样珍贵的,不仅你自己可以发现工作中的强项和弱项,你的员工也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他们的工作表现是否符合你的期望。

工作表现评估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要用文字形式将评估意见记录下来。人的天性注重用文字记录下的东西,而把听到的当作耳边风,人们比较重视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表扬、批评和反馈意见。

“这对于你以后不得不解雇某员工也很有帮助,”Peters说,“关于有谁参与、发生了什么、何时发生等情况,到时候你就有案可查。”

最后一点是,字条有提示作用。不要依赖你的脑子去记住上个月Dan缺席了几次员工会议。写下来,就不会有疑问了。你的脑袋善于帮助你避免冲突。要不是白纸黑字的话,你会说服你自己相信Dan的确出席会议了,或他不过是迟到几分钟而已。

摆正自己的角色

对于何种人是“问题员工”,经理们各持己见。某一个老板的超级明星在另一个老板眼里却是蹩脚货。提醒你自己注意:你评估人的方法可能不是唯一的方法,甚至不是正确的方法,尽管你的办公室可能比较大一些。

允许员工拥有自己的工作方式。看一下结果:正在进行的这项工作是否符合验收质量标准?如果是,问题可能就是工作方式不同。作为经理,你就应该宽宏大量并抛开你的傲气。“经理需要有开阔的胸襟,具备一种能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麻省公共安全部门(Massachusettes Department of Public Safety)的经理Dianne Wallace说。

由于各个公司的办事方法不同,经理就应同所属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合作,遵从合适的公司法律程序。这样你不仅可以得益于他们处理类似情况的经验,还可以保护自己免受损失。的确,摆出一幅强硬的姿态,同一个雇员谈他的工作表现问题的确是很难的,如果你把那个雇员看成是你的朋友,那更难开口了。

将你的公务角色与你的友情分开是很重要的,这并不是说你不可以同你的员工交朋友。但你必须把你的经理职责放在第一位。“有时这是很难做到的,”Wallace说,“但如果双方都开诚布公、诚实坦率,立下规矩将工作与娱乐区分开来,就能行得通。”

如果你不分清朋友和经理间的界线,就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将你的社交生活排斥在办公室门外,要么就别当经理。正如你必须能够管束你手下的员工,你也必须准备好若有必要就开除他们。让某雇员离开公司是任何经理都必须做的最困难的事情之一,但这是经理职责的必要部分。如果有需要,你必须得心狠手辣。“如果你出尔反尔,不坚持原则,又何必当初呢?”微软公司的Peters说道。

害怕解雇人,是经理们不愿处理员工问题的首要原因之一---他们不愿充当恶人。但这是你的职责。倘若你拒绝处理管理问题,对于你的公司来说,你本人也就成了问题员工。不管问题如何解决,你应花些时间回顾当时情形,并确定问题是如何发生的、是否可以避免以及是否可用其它方式处理。将来你该怎样做以确保同类问题不再发生---那个雇员或其他人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旁观者清,若有可能,将你遇到的情况向一位与你职务相仿的朋友或熟人述说一下,请他们谈谈看法并告诉你该如何更有效地作出反应。

不要让这件事使你灰心丧气。处理不当不要紧,重要的是知道以后应该用另外的方式解决问题,使你成为更善于管理的经理人。

“人人都从心底里希望做好工作,” Peters说,“若有人做不好,你必须分析为什么他做不好。一般都有原因的。”分析原因,你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你成为更出色的经理。

篇2:妥善处理员工问题

1、公司应当提前通过电邮、公告等适当方式告知所有员工,明年应公司发展需要将会搬迁,以便员工有心理准备,避免临时提出造成误解、混乱。

2、对于新招收员工,应当直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公司如有需要劳动者同意搬迁至公司新地点工作。

3、对于搬迁之前、合同期满需要重新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

1)在重新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当告知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工作地点明年将转至新地点。若员工同意,并无问题。

2)若部分员工认为工作地点变更,不愿再续签劳动合同,我们应当准许。由于工作地点变更属于公司正常、合理发展需要,且公司会相应妥善处理交通等问题,故而可以认为公司并未降低劳动合同约定条件,如果员工拒绝续签合同公司可以不必给予经济补偿。当然,若公司出于各种因素考虑愿意作出一定补偿亦可。3)若部分员工同意续签,只愿签到搬迁之时,此后合同自动终止,对此,公司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是否同意。若公司同意,可以考虑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公司通知搬迁开始后劳动合同终止,员工辞职条件成就,对此,公司可以不作出经济补偿,但公司出于各种因素考虑愿意作出一定补偿亦可。

4、对于明年搬迁后合同期满的员工:

1)同意搬迁的,合同继续履行,但建议签署简单的工作地点合同变更协议。2)对于不同意搬迁的,双方可以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并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

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

第四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合同期满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三)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篇3:妥善处理员工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 在社会上、在系统内, 关于职工医保个人账户问题的讨论 (甚至是争论) 相当激烈, 此消彼长, 优劣得失, 褒贬不一, 存留取消, 莫衷一是。主张保留者有之, 主张取消者有之, 主张区别对待者亦有之。就多数而言, 完全出于对医保制度建设完善之责任心, 事业心使然。但也有一些则是对医保改革的历史及现状缺乏深入了解, 对广大职工需求以及社情民意缺乏科学分析, 于是心浮气躁, 多少有些“皇上不急太监急”之虞。另外, 也有个别人跟风图热闹, 奉行“尖叫理论”, 在“完善制度”的光鲜口号下, 进行“轰油门”式炒作。无论怎样, 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那就是应该理性分析和妥善处理职工医保个人账户问题。

(二)

所谓理性地分析和妥善处理职工医保个人账户问题, 简单地说就是既不要全盘肯定也不能一味否定, 而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即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认识这个问题。既要认清个人账户提出的背景、初衷及指向, 也要从全局的高度和发展角度来看待其利弊, 决定其去留。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 作为社会经济制度之基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医疗保障制度, 在制度设计之初, 其政治考量往往高于技术设计 (这是一般学者常常忽视的) 。正因为如此, 笔者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态度, 则赞成并可以套用一位老医保工作者的“分析评估”结论, 对个人账户应持“四个应该”的态度, 即:应该肯定, 应该完善, 应该拓展, 应该加强, 而不应该 (也不可能) 一味否定, 甚至认为“到了个人账户不取消, 基本医疗保险无法持续的地步”。

(三)

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的作用应该肯定。

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的设置, 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上世纪90年代初, 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 探索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成为助推改革、促进体制转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对国际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反复比较、认真分析并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 1993年,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明确指出:“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 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根据《决定》精神, 1994年, 国务院决定在江苏省镇江市和江西省九江市开始我国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1996年, 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全国29个省 (区、市) 的40多个试点城市。通过试点, 基本明确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制度框架, 包括建立个人账户在内的一系列具体政策得到了进一步的检验和确认。在总结试点的基础上, 1998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国发[1998]44号) , 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随着医保改革的逐步深入, 个人账户制度在全国普遍施行。

设立个人账户的初衷是, 要把公平、共济与效率结合起来 (统筹基金主要体现公平和共济, 个人账户则主要体现效率) ;把现收现付制与部分积累制结合起来;把政府、社会责任与个人责任结合起来。通过设立个人账户, 强化个人的自我责任, 形成合理的分担机制, 鼓励和培育节约医疗费用的意识, 支持个人账户的基金积累, 增强个人化解大额医疗费用风险的能力。

医保改革实践表明, 个人账户的设立对于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改革之初, 通过设立个人账户, 增强了职工参加医保的意愿, 缓解了改革的压力, 减轻了社会震荡, 确保了公费、劳保医疗向医疗保险制度的平稳过渡。仅从这一点来看, 个人账户的历史功绩和重要作用就是不容否定、不可低估的。同时, 个人账户对于培养职工费用节约意识、减少不合理就医行为、增加退休人员医疗保障水平, 以及减轻医保对难于管理的门诊重负、集中精力“管好住院, 保好基本”等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说, 个人账户的设立, 既是历史选择, 也是形势使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一些始料不及的弊端逐渐显现。但是必须看到, 有些问题是制度本身的局限, 还有一些问题并非个人账户的“原罪”, 而是政策不配套、工作未跟上, 以及社会风气等造成的, 绝不能一概而论、以偏概全, 把一切“罪过”都统统归咎于个人账户。

(四)

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应该完善。

个人账户之所以应该完善, 主要是在管理和运行中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个人账户提取比例偏高, 部分人员基金积累偏多, 削弱了有限基金的共济能力。据统计, 当前统账结合的单位缴费率为7.36%, 个人缴费率2.19%, 单位缴费的1/4被划入个人账户。基金征缴总额中, 划入统筹部分和划入个人账户部分的比例约为6:4, 基金累计结存中, 个人账户结存约占38%左右。从全国来看, 个人账户划入比例偏高, 资金积累较多,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医保基金的共济能力, 而同期统筹基金支付压力不断增大, 不少地区甚至出现了多年未有过的统筹基金当期收不抵支的现象 (当然, 这并非全是个人账户积累多造成的) 。

二是个人账户使用范围较窄, 使用效率与激励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根据国务院44号文的规定, 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从个人账户中支付, 个人账户的本金和利息归个人所有。大多数地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规定个人账户的使用范围仅限于门诊就诊、药店购药、起付线以下部分的医疗费用和起付线以上的自费部分。因此, 对多数身体健康的从业人员而言, 拥有的是个人账户基金的名义所有权, 使用权却非常有限, 基本上相当于“强制储蓄”。由于使用范围窄, 使用效率低, 在当前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的情况下, 参保人员就会在违规使用或坐视个人账户资金日益贬值两者中作出无奈的选择。

三是违规使用个人账户基金现象屡禁不止, 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当前, 有2.25亿人建立了个人账户, 约占职工医保参保总数的90%。同期, 全国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达9.7万家, 定点零售药店13.6万家。由于个人账户数量巨大, 基金归个人所有, 并可按规定在所有“两定”单位使用, 现有的医保经办力量严重不足, 信息网络不健全, 很难对这么多账户和定点单位实施有效监管。一些定点药店受利益驱动, 诱导甚至配合参保人员违规使用个人账户资金购买非医保商品, 被媒体披露后, 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医保经办机构也受到拖累和诟病。

四是医疗费用增长较快, 个人账户很难实现积累和化解大病风险的功能作用。近年来, 我国医疗卫生支出保持持续上涨的态势, 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08年的4.57%提高到2011年的5.35%, 去年达到近2万亿元。据统计, 2011年, 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达180元, 同比上涨7.8%;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6630元, 同比上涨7.1%。目前, 全国个人账户平均结存约960元 (退休人员的个人账户余额则更少) , 只够看5次门诊, 远远不够支付一次住院的医疗花费。如果考虑到个人账户地区分布不平衡的因素 (上海、江苏、广东三省市的结余就占到全国个人账户结余总额的1/3) , 绝大多数地区个人账户的平均余额都低于全国水平, 依靠个人账户的积累来化解大病风险基本上不可能实现, 这在制度设计之初就有存疑的。

这些在实践中逐步显现出来的问题, 使我们对个人账户有了更为全面、深邃的认识。

(五)

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功能应该拓展。

拓展个人账户功能, 提高基金使用绩效, 是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的必然选择, 体现了医保与时俱进的精神。随着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全面建立, 特别是普遍实施居民医保门诊统筹之后, 改革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的呼声日益高涨。一些地方出于提高医疗待遇、减少基金结余、降低个人账户违规风险等考虑, 在拓展个人账户功能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我一向认为, 职工医保应该在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框架 (这是中央的决策) 的基础上, 完善个人账户制度, 基本取向是:降低其规模, 拓展其功能, “弱化”和“活化”个人账户。

降低个人账户规模的主要做法有两种:一是降低个人账户划入比例;二是把按比例划入调整为定额划入。通过减少划入个人账户的资金量, 逐步增加统筹基金的规模, 提高抗风险能力, 缓冲政策调整可能带来的社会震动。

拓展个人账户功能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拓宽使用范围。比如说, 允许个人账户资金用于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替家庭成员缴纳居民医保费、支付家庭其他成员医药费用、购买社区健康管理服务, 等等。二是探索门诊统筹。即从个人账户或应划入个人账户的基金中划转一部分资金开展门诊统筹, 实现基金的共济功能。如山东省青岛市、淄博市, 在保留个人账户的同时, 通过基金划转建立起了职工门诊统筹。扩大使用范围和探索门诊统筹, 都是在坚持职工医保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框架内进行的, 而不是推倒个人账户搞所谓的门诊统筹。

(六)

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的监管应该加强。

无论是“弱化”, 还是“活化”, 个人账户制度都面临着一个不可逾越的问题, 那就是如何加强监管。我一直强调医疗保险是“三分政策, 七分管理”, 医保制度建设十几年的历程告诉我们, 个人账户的监管是一个大难题。参保人员认为这笔钱属于个人所有, 不愿意被管得太死;医疗服务和药品提供方有着强烈的动机引导参保人员花钱;医保经办部门管理力量严重不足, 监管统筹基金就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然而, 个人账户始终是医保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部门有义务、有责任确保这部分资金的合理使用。因此, 要利用完善个人账户制度、拓展个人账户功能的机遇, 调整思路, 创新管理, 制定和完善个人账户使用的规则、标准、范围以及相关激励和处罚办法,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 真正实现个人账户的合理使用和有效监管。

(七)

理性分析和妥善处理个人账户问题, 就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辩证法的思想, 对其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分析和研判。切不可以“用今天的政策去翻昨天的案” (毛泽东语) 。医保制度改革之初, 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都强调个人账户制度好, 当时的参保人员却普遍心存疑虑甚至多有抵触。时至今日, 参保人员普遍接受了个人账户, 而政府部门的一些同志和专家学者又反过来抨击个人账户制度。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改革之难、理性分析之难。哲人有言:如果不是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认识问题, 那么任何一个“荒谬的主张和观点”, 都能找到依据。对待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的得失、功过与去留, 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理性分析和妥善处理个人账户问题, 就要树立全局观念和政治意识。对于个人账户的把握和处置, 既是具体的医保制度问题、技术设计问题, 也是一项关乎改革大局, 关乎社会稳定的社会政治问题。在当前政治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 对于这个涉及2亿多人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制度调整问题, 一定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 敏思慎行, 积极稳妥, 切不可贸然行事, 把一个较为成型、稳定的职工医保制度又弄成个“遍体鳞伤”而徒增许多社会问题。

篇4:“告状”问题的妥善处理要点

一是要冷静,切莫大发雷霆。学生告状的问题五花百门,但基本上都是一些小问题。要先耐心听取学生说明具体的情况,哪怕是一听是无法忍受的事情,也要保持冷静,保持教师应有的风度和气量,切莫不问事情缘由就轻易听信告状学生的话,三下五除二便大发雷霆,火冒三丈。这样往往会给人留下冲动、轻浮、感情用事的不良印象。而且对解决问题非常不利,往往造成无法弥补的错误,伤害了学生的情感,加剧了学生之间的矛盾。正确的做法是,先不急着马上处理,详细了解清楚双方的情况,不轻易相信任何一方的言辞,做好记录,然后向其他同学了解情况。

二是要及时处理,切莫拖延。一般来说,学生告状的问题都带有时效性、突发性,是学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班主任要处理及时,切莫以各种借口拖延,尤其是一些问题学生,有时隐含的问题比较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麻痹不得。不要以为学生故意找麻烦,就简单应付了之,久而不决,最后没了下文。长期下去,必然导致学生对不良问题的容忍,导致对班主任缺失信任,伤了学生的情也冷了学生的心。

三是客观公正,切莫袒护。学生向班主任告状,说明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坚信班主任是公正的。事实上有些班主任往往都戴着一副有色眼镜,不是以事实为依据,总认为经常调皮捣蛋的是理亏的,班干或学习好、听话的总是对的。作为是非的公正判决者的班主任,必须擦亮眼睛,公平对待,对任何的问题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偏袒维护。否则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引起更多的问题,不管对谁,处理结果都要让他们口服心服。

四是要刚柔相济,冷热结合,讲究技巧。班主任要有自己的良好个性,处理问题有时要刚硬猛烈,有时又要温柔如水。对待明显犯错但又死皮赖脸的属“恶人先告状”类的,有时不妨来点硬的,让学生明白班主任不是“可欺”之辈;对待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学生,多要以柔为主。对一个处理时机还不成熟的告状问题,不妨让它冷却一下,不要碰到问题就四面出击,这样易使处理问题陷入被动,是典型的“瞎折腾”。等处理时机成熟了,再给以适当的整顿,有时效果出奇的好。

五是要内部问题内部解决,切莫轻易把矛盾上交。学生都是有自尊心好面子的人,不喜欢让自己的不好之事过于张扬。有些班主任通常以一副得理不饶人的姿势,给学生扣帽子戴牌子,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甚至把学生交到政教处、校长室。这样一来说明了班主任处理问题不力,做事不成熟,二来会极大的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对班主任失去信任,甚至恶化了师生关系,不利于班级的管理和建设。

六是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切莫小题大做。同学之间的矛盾都不是根本矛盾,通常都是一些细小的琐事,没有利益上的冲突,只要对症下药就可以了。学生有问题找班主任,体现出学生对班主任的一种心理依赖,在寻求班主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心理归属感、认同感和安全感。所以班主任很多时候充当的应该是慈母型的保护者角色,而不是一个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这样会使班主任更具亲和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七是要注意保护学生隐私,切莫把矛盾推向家长。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教育工作者就有义务有责任把孩子教育好。在工作中,有些班主任喜欢把“被告者”的不良行为统统的通知到家长那里,造成本来有些小事情小问题可以与其本人就可以解决的,却都让家长知道了,这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往往会失去对班主任的信任。很多学生并不希望自己的所有问题都让父母知道的,这里有些涉及到学生的一些隐私,要保护好。

篇5:妥善处理员工问题

【发布文号】云政发[1995]63号 【发布日期】1995-04-07 【生效日期】1995-04-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妥善处理境外滞留车辆有关问题的通知

(云政发〔1995〕63号一九九五年四月七日)

各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边境27个市(县)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根据海关总署、国家经贸委联发的署调〔1994〕354号《海关总署、国家经贸委关于处理云南内蒙等地一些企业擅自购买并滞留境外汽车的通知》和署调〔1995〕213号《海关总署、国家经贸委关于对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境外滞留汽车处理意见的批复》两个文件精神,省政府决定妥善处理1993年8月全国打击走私会议召开以前,我省一些企业对外擅自订货,现仍滞留在境外的车辆。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望切实遵照执行。

一、一、处理范围

1993年8月31日全国打私会议以前对外擅自订货,现滞留境外的车辆,其进车单位、数量和车型以1994年8月20日前各地州政府(行署)按省政府要求上报省打私办的在册名单为准(不含右舵车)。严禁扩大进车单位和数量,违者以走私严肃处理。

二、二、处理原则

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开正门、堵后门、打邪门”的指示精神,本着既使国家财产少受损失,又不能让擅自订车单位得到好处,并使其吸取深刻教训,促其今后合法经营的原则,由国家指定的专营公司向国家经贸委一次性领取进口证明,向外经贸部领取进口许可证,由海关凭证照章征税(自用加罚款)后放行的方法统一处理,使这批车辆纳入正常管理。各地、各部门要讲纪律、顾大局、严格遵纪守法,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乘机走私,违者坚决依法从严处理。

三、三、处理部门和放行口岸

1.昆明海关为该批车辆执法处理部门,其他部门一律不许插手处理。

2.指定国家批准的具有交通工具进出口经营权的云南省汽车工业总公司为境外滞留车辆的领证、收购、销售单位。其他地区、部门和单位一律不允许插手收购、销售。各地不得以任何借口截留汽车,擅自处理。3.海关总署、国家经贸委指定瑞丽、河口、磨憨三个国家级口岸为境外滞留车辆特许入境口岸。其他口岸和澜沧江--湄公河航道一律不许滞留车辆入境。

4.为严肃处理工作,省政府将派出工作组,前往汽车放行口岸协助海关工作,监督执行情况。德宏、版纳、红河州政府和瑞丽、河口、勐腊县(市)政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由分管领导负责,组成专门工作班子,协助海关和专营公司做好各项工作,组织滞留车辆有秩序入境,维持好口岸秩序,严禁出现趁机闯关、聚众起哄和逃避海关监管非法入境的情况发生。州政府要对省政府负责,确保该项工作顺利完成。

四、四、操作办法

1.鉴于该批车辆分属版纳、德宏、红河、文山、保山、临沧、思茅等7个地州、18个县(市)的65家商号、公司,海关和专营公司难以在短期接受众多企业报关和收购工作。为了确保工作顺利进行,决定该批车辆由领证单位即云南省汽车工业总公司统一对海关报关。各地、州政府(行署)应确定1至2家大的国有边贸公司协助省汽车工业总公司统一办理报关、收购手续。

2.汽车入境后,由海关押运至海关指定监管场所停放待报关,沿途边防、交警予以放行。未办妥报关、转库手续的车辆严禁驶离海关监管场所。

3.进入海关监管场所的车辆,由商检局逐车进行检验,对每辆车发出质量检验证书。海关亦对车辆进行查验后,根据实际车况和参考商检局发出的质量检验证书,按照国家经贸委和海关总署署调〔1995〕213号文件规定,确定完税价格。

4.地州自用车辆在入境地办理海关报关纳税、处罚手续;交省汽车工业总公司车辆,由海关监管至昆明,在指定仓库存放,在昆明办理报关纳税手续,并根据销售对象由海关确定是否罚款。省汽车工业总公司要本着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服务的原则收购车辆,车辆收购、销售价格参照国内同档次汽车的销售价格,按收得进来、销得出去、保本微利的原则核定,原则上可按国家规定收取不超过2%的手续费。若车辆收购价格(含进口环节各项税费)高于当前市场销售价格的,允许拒收,但要协助进车企业办理有关进口手续,由海关征税加罚款后留企业自用。

5.云南省汽车工业总公司收购的汽车凭入境地海关签发的“转关运输货物关封”和省交警总队制发的专用通行证通行。通行证凭口岸海关转关货物运输关封由交警部门发放。沿途公安、武警、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凭专用通行证和海关转关运输货物关封予以放行。关封和通行证均一车一证(封)。车辆运至昆明应及时交海关验收备案。

五、五、工作时限

5月10日以前为各地、各有关部门工作准备时间,5月11日上午9时至7月31日24时止为放行车辆时间。销售时间按正常进口车辆销售。

六、六、车辆购置附加费的征收

鉴于该批车辆滞留境外时间长达两年,且多数为旧车,国家给予了特殊的处理政策,因此,车辆购置附加费按省汽车工业总公司销售发票的10%征收;自用部分按海关完税后价格的10%征收。

七、七、车辆的落户

该批车辆凭如下证件办理落户手续:

(一)云南省汽车工业总公司收购销售车辆

1.海关《货物进口证明书》;

2.商检局的《进口商品质量检验证明书》;

3.云南省汽车工业总公司的销售发票(发票上需加盖该批车辆销售专用条章);

4.交警部门制发的专用通行证;

5.车辆购置附加费证明。

(二)自用部分

1.海关《货物进口证明书》;

2.商检局《进口商品质量检验证明书》;

3.交警部门制发的临时移动证;

4.车辆购置附加费证明;

5.省汽车工业总公司出具的车源证明书(代发票)。

公安车辆管理部门应从严审查落户手续,对手续不全或提供假证件的车辆,不得办理落户手续,并扣留车辆,查明情况后依法处理。

八、八、加强管理,确保该批车辆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1.为了保证该批车辆的顺利处理,防止境内外不法分子趁机走私汽车的违法犯罪活动发生,各地、州、市要加强打私力度,继续抓好打私工作。各边境地州的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好打私、辑私工作,海关、公安、边防武警、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江上抓、口岸堵、陆上查、市场管”的总体作战方案,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制定有力措施,增强打私力度,确保该批境外滞留车辆的顺利处理。

2.严禁乱收费、乱罚款。该批汽车在入境处理过程中,除国家规定海关征收的关税、代征税和罚款,商检局收取的商检费,汽车收售单位经批准收取的手续费,车辆购置附加费和车管部门的牌照落户费外,其他任何地区、部门、单位不得以任何借口收取任何费用,违者以行业不正之风论处,并追究领导者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3.对借机闯关入境的走私车辆,一经发现,一律按走私罪依法处理。

九、九、本通知未尽事宜由昆明海关商有关部门办理十、十、本通知由省政府办公厅负责解释

在执行过程中有什么问题,请及时向省政府办公厅反映。

篇6:妥善处理员工问题

——广西高院关于农村集体林地纠纷法律适用问题的调研

报告

编者按

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农村集体林地纠纷法律适用问题的调研报告获得全国法院第五次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调研报告对各地处理此类纠纷很有参考价值。本文以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背景,以农村集体林地纠纷为切入点,将林地纠纷分为权属纠纷和流转纠纷两大类,对其各自的基本情况、特点、分类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多角度的考察。在此基础上,着重对处理农村集体林地纠纷过程所遇到的实体法和程序法适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多方位的细致梳理、分类、剖析与揭示,提出了解决路径与应对之策。

农村集体林地纠纷涉及广大农民(林农)的切身利益,如果处理不当,则很可能导致群体性纠纷甚至恶性事件的发生。随着新一轮林改措施的全面展开和深入推进,简便高效、公正权威地处理各种林地纠纷已是当务之急。

农村集体林地纠纷的现状与处理情况

◎农村集体林地权属纠纷的现状

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的林地权属纠纷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近5年来,广西法院受理的三大纠纷案件(土地、山林、水利纠纷)均达1000件以上,约占受理的一审行政案件的一半左右。2007年起林地纠纷发生率明显提高。2009年广西法院受理林地行政确权纠纷案件614件。从判决结果看,一审审结案件中,以维持方式结案的有215件,以撤销方式结案的有21件,撤诉结案的有43件,驳回起诉的有8件,驳回诉讼请求的有39件,变更的有2件,其他的有11件。

◎农村集体林地流转纠纷的现状

农村集体林地流转纠纷包括流转合同纠纷和流转过程中的侵权损害纠纷。2005年-2009年,广西法院受理集体林地流转纠纷930件,其中承包合同纠纷案件650件,转包合同纠纷案件91件,转让合同纠纷案件55件,互换合同纠纷案件10件,出租合同纠纷案件80件,抵押合同纠纷案件1件,其他合同纠纷43件,入股合同纠纷案件尚无。在审判实践中,林地流转纠纷的发生常常会伴随导致侵权损害行为的出现,2005年-2009年,广西法院共受理一、二审有关林业侵权损害纠纷案件636件。

◎农村集体林地权属纠纷行政调处的基本情况

从1973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在省、地区(市)、县三级的政府部门设立了“三大纠纷”调处办公室(以下简称桂调处办),目前共有调处人员1546人。从2002年1月至2008年11月,共受理林地权属纠纷40055起,调解38052起,调解率94.9%,避免乱砍滥伐林地5630亩和木材损失6239立方米,挽回经济损失折合人民币2亿多元。桂调处办在农村集体林地权属纠纷处理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发现和调处了大量矛盾,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法律、法规对行政调处程序规定有缺陷;二是行政调处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衔接不紧;三是行政调处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亟待完善。

◎农村集体林地权属纠纷司法处理的基本情况

广西法院审理农村集体林地纠纷案件的基本程序是,由立案庭受理分案,林地权属争议案件由行政审判庭审理,林地侵权等民事纠纷案件由民事审判第一庭审理,各类流转合同纠纷由民事审判第二庭审理。2005年-2009年,广西法院共受理林地权属纠纷案件2109件,受案总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08年增幅高达71%;除2006年外,法院维持政府处理决定的案件比例逐年上升,撤销政府处理决定案件比例逐年下降。

◎农村集体林地流转纠纷司法处理的基本情况

2005年-2009年,广西法院共受理各类林地流转纠纷案件2167件,侵权损害纠纷632件,合同纠纷1535件;受案总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一审案件上诉率平均为30.9%,2006年开始上诉率逐年下降,2009年降至22.8%;撤诉率12.1%,调解率9.7%;审理时间比较长。就抽样法院审理林地流转纠纷案件的平均周期来看,基层法院超过7.5个月,中级法院超过9个月。

农村集体林地纠纷法律适用的主要问题

◎农村集体林地权属纠纷案件法律适用的主要问题

一、历史遗留问题较多。(1)林地权属不明、管理使用混乱。目前仍有大量的历史上一直由农民管理使用的山岭、林地等权属没有得到确定,权属不明、管理混乱。(2)林权证未核发到户。林业“三定”时期,广西分山到户的集体林地共有1.25亿亩,但已发证的只有1.1亿亩,其中发证到集体的0.9亿亩、发到农户的0.15亿亩,只占7%,且已分到户的集体林地的林权证绝大部分都掌握在集体手中。(3)权属凭证瑕疵较多。当事人虽然持有权属凭证,但生效要件存在诸多缺陷以致引发纠纷。(4)集体林地承包不规范,留下争议隐患。(5)林地档案不齐全,管理混乱。

二、实体法适用问题。(1)法律体系效力层级结构不够合理。全国性法律法规较多,地方性法律法规较少,而全国性法律法规概括性和原则性的特点难以适应于各地具体情况。(2)规范性文件不适应现时期需要。《广西调处条例》等六部规范性文件,与正在进行的农村集体林权改革的政策要求不吻合而亟须修改完善。(3)调整林地纠纷的法律多是概括性规定。对于一些现实中容易引发林地纠纷的具体问题,如广西各地普遍存在的“插花山”、“外嫁女”、“公益性移民”等现实中较难解决的问题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定。(4)法律法规与现行林业政策存在冲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将林地抵押。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并未明确规定集体林地可以用抵押的方式流转,《物权法》也没有将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列入可以抵押的范围,理论上一般也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原则上不能抵押”。(5)一些林业政策难以贯彻和适用。按照《退耕还林条例》及有关政策的规定,实施退耕还林后,必须确保退耕农户享有在退耕土地和宜林荒山荒地上种植的林木所有权,并依法履行土地用途变更手续,由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发放林权证。但实践中有部分村、组不落实行政法规和政策规定,将退耕后的林地和林木收回集体管理,退耕还林所得的补助在集体内按人头平均分配。“谁种谁有”的政策在贯彻和适用中存在不少困难。

三、程序法适用问题。(1)管辖存在争议。对于跨行政区域的案件如何确定管辖,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只能依靠法院之间协调、协商,在实践中容易产生推诿、扯皮的现象。(2)诉讼主体难以确定。虽然承包合同的当事人具有诉讼主体的资格,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诉讼主体资格如何确定,也有待商榷。(3)证据认证标准不统一。各抽样法院在认定单种法定证据的效力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对林权证这一主要证据的效力认定,不同的法院会有不同的做法。(4)法院与行政机关审查认定证据的标准不一致。现实中,法院审查和认定证据的标准与行政机关存在较大的差异,经常出现法院推翻或者不予采信行政机关先前已经认定的证据的情况。(5)纠纷处理周期过长。就抽样地区调研的情况看,权属纠纷案件的处理时间一般为1年左右,诉到法院的则需2年左右,少数特殊案件需3年以上,个别案件达数十年。

◎农村集体林地流转纠纷案件法律适用的主要问题

一、权属不明,缺乏流转的前提条件。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大量存在,很多权属不明或者权属有争议的林地也进入了流转市场。林地的使用及经营状态发生变动,特别是林地经济价值的提升,使原来处于休眠状态的权属矛盾在利益驱动之下被激活。

二、流转合同不规范,存在的问题多。(1)流转合同的效力难以认定。因签订合同违反法定程序,承包方案没有经过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擅自发包引发的纠纷;法律规定采用书面合同形式流转土地的没有签订书面合同仅以口头方式流转引发的纠纷等。(2)流转合同内容显失公平。因合同内容不规范,签订合同时缺乏主要条款或主要条款约定不明确引发的纠纷;出租的集体林地价格偏低,期限过长,又没有约定当外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如何对合同做出补充修订,林农权益无法保障等。(3)合同变更或终止易引发纠纷。

三、流转规模大,流转主体多,调解、协调难度大。近年来,广西集体林地流转规模大、流转频繁,流转主体多元复杂,集体林地流转面积达2000万亩以上。由于林地流转的规模大,跨县、跨市、跨省的“三跨”林地纠纷大量存在,涉案林地的经济价值巨大,要求当事人作出让步和妥协十分困难的,加上流转主体往往涉及多家单位,在众多的当事人之间进行协调工作也相当困难。

农村集体林地纠纷法律适用问题的解决路径

◎农村集体林地权属纠纷实体法适用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完善林业法律体系。在《森林法》或者《土地管理法》中增加农村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违法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定相应的法律后果等内容,与《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相衔接,并对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形式、原则、评估、操作程序、流转合同的格式和内容、转让金的使用和管理、罚则等内容进行规范以减少纠纷的发生。将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的《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第十一条的内容上升为法律规定,确立林地占有取得制度。

二、妥善处理林业政策与法律法规的适用。审理林地确权案件,人民法院应当优先适用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但是,由于法律、行政法规对林地确权案件的实体处理和程序规范较为原则,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规定则更为具体,操作性强。因此,林地确权案件通常主要以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适用法律的依据。

◎农村集体林地权属纠纷程序法适用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严格区分林业民事诉讼案件与林业行政案件。林木林地权属不清的自然资源类争议,应通过行政程序确定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并经行政复议后,方可向人民法院起诉的该类案件,属于林业行政诉讼案件。在涉林纠纷中,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案件(林地归属争议由政府处理的除外)属于林业民事诉讼案件;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行使行政职权对涉林事项作出的处理而引发的行政争议属于林业行政诉讼案件。在林木林地权源清楚的情况下,因林地承包、转包、互换,或林木转让等基于合同而引发的纠纷,属于林业民事诉讼案件。

二、统一林地权属纠纷证据的审查与认定。新一轮林改后发生林地权属争议的,以新一轮林改颁发的林地证书为准;新一轮林改中引发的林地权属纠纷,原则上以“四固定”和林业“三定”时期人民政府确认的权属凭证为准,只要农业合作化、“四固定”以来权属和管理明确的林地,原则上都要维护现状,对林业“三定”时期人民政府所颁发的林地证,只要不存在漏填、重填和误填等重大错误,原则上都要予以认定;“四固定”后有调整的,则以证明权属调整的权属凭证为准;在“四固定”及“四固定”之后均没有权属凭证的情况下,以合作化时期的权属凭证为准;无权属凭证的,可依历史和现实管理使用情况的证据为定案依据。根据《广西调处条例》第11条规定,依法形成的林地利用现状调查、城镇地籍调查等有关成果资料,可依作为调处权属纠纷、确定权属的参考凭证资料。在没有其他权属凭证资料的情况下,有人民政府参考林地利用现状调查等材料,按照有利于生产生活、有利于经营管理的原则来确定权属。

三、完善行政审查程序。进一步健全和优化行政调处机构机制,建立一整套公正、高效、权威的调处工作机制。

四、修改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建议把重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改为由法院改判,法院有权对经政府裁决后的行政确权案件作出改判;确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授权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在审理行政案件时,依据民事诉讼法对相关的民事争议一并审理,规定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居间裁决当事人民事纠纷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采用变更判决的方式,对行政机关在林地权属上所做的确权裁决行使变更权,从而完善人民法院的司法权。

◎农村集体林地流转纠纷合同效力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正确认定农村林地承包经营合同的性质。农村林地承包经营合同既有民事合同的法律特征,也有行政合同的某些成分,不能简单地从行政法或民法的角度来适用法律,而是应从合同双方权利义务的具体构成上进行综合考虑与分析,进而选择适用的法律。

二、严格把握解除合同的理由。在实践中,常发生发包方以合同约定的承包费偏低和其他原因为由要求解除承包合同,新任村委干部对前任村委干部与村民订立的土地承包合同拒不认可,对未到期的承包经营合同单方解除后另行发包给他人,或自己承包;一些农村干部不学法、不懂法,法治观念淡薄,工作方法粗暴,承包户履行合同中稍有瑕疵,就随意单方解除其承包合同,另行发包他人,以及村集体以农户家庭内有人考上大学为由而私自收回农村学生承包地等情况,这些解除合同的理由都是不充分的,违反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其行为应认定为无效,对给承包人造成损害的还应承担赔偿责任。

◎农村集体林地流转纠纷民主议定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正确认定违反民主议定原则所订立的合同的效力。违反民主议定原则签订的合同并非必然无效。确认合同无效,要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发包方所属半数以上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及时主张权利;二是必须是对承包方案实质性的违反,且损害了集体经济组织或成员的利益,又无法通过适当方式变更。越权订立的合同应属效力待定合同,可以通过当事人的实际履行行为而使它有效;其无效状态也不是永久的,可以通过一定的时间而使合同成为有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承包合同签订满一年,或虽未满一年,但承包人实际做了大量的投入的情况下,人民法院不因发包方违反法律规定的民主议定原则而确认该承包合同无效,但可对该承包合同有关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二、妥善处理因民主议定原则而引发的林地纠纷。违反民主议定原则签订的合同属效力待定合同,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当事人可以补证,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民主议定决议认定合同的效力。对以下几种涉及民主议定的情形,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施行的时间分阶段并依具体案情分别处理:(1)林地承包或林木转让合同虽经民主议定,但内容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应认定合同无效。(2)林地承包或林木转让合同既未经民主议定,也未经村民委员会集体研究决定,属村干部个人以村委会名义擅自签订,且损害村集体利益的,应认定合同无效。(3)林地承包或林木转让合同虽经民主议定,但合同的主要条款违反民主议定确定内容的,或民主议定未经通过的,应根据个案具体情况认定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4)林地承包或林木转让合同在民主议定程序上存在瑕疵,但实际内容上没有违背村民会议的意思表示,或者该瑕疵可以补正或经村民事后予以追认的,可认定合同有效。(5)林木转让合同未经民主议定,但受让人已经依法办理林地证,善意取得林木所有权的,应视为转让合同已实际履行,可以认定林木转让合同有效。(6)村民委员会以民主议定程序的方式,收回或调整未到期承包林地的,承包者因此提起诉讼的,对承包者的合法权益应当予以支持。(7)村委会以民主议定程序的方式,发包或转让村民小组所有的林木林地,村民小组提出发包或转让合同无效的,对村民小组合法权益应当予以支持,但要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上一篇:名人名言安全教育下一篇:安全生产第一季度汇报